農業工程研究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24 14:52: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工程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工程研究

篇(1)

從高校研究生培養計劃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課程受專業限制很大,這就導致本專業研究生與跨專業研究生幾乎沒有什么區別,個體差異關注不夠,課程內容前沿性、綜合性不夠,交叉學科課程、綜合性課程較少。

(二)跨學科人才培養中,研究生課程體系構建導師起主導作用

首先,由于理工類研究生大多是在各自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個別培養,受導師自身專業背景的局限與依賴,各學科之間存在著較大跨度等原因,致使學生很難進行跨學科研究。其次,當前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中,導師的課題方向決定研究生的選課方向。

(三)院系設置以學科為主導,不利于跨學科課程整合

目前,我國高校主要以學科為主導設置院系,而以跨學科設置院系的高校較少。現有院系設置不利于不同學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不利于不同專業之間的課程整合。這樣的局面勢必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追求熱情,勢必會影響學生的科研積極性,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創新欲望。

二、農業工程與土木工程跨學科課程體系的構建

前面系統地討論了建立跨學科培養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意義及目前存在的弊端,現結合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工程學院農業工程與土木工程兩個學科的實際,對北方寒區農業水利工程與水利資源利用和設施農業結構防災減災兩個方向進行跨學科課程體系分析。在確立課程體系時我們設計了《農業工程和土木工程跨學科培養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調查問卷》。在制作調查問卷設計時,我們充分考慮兩個交叉專業可能出現的課程共通性,盡可能設計更多的課程,力求使交叉學科的研究生具有寬泛的理論基礎,使交叉學科的研究生所學到的知識適應兩個專業發展的需要。

(一)調查問卷統計

本次發放調查問卷的對象是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工程學院的在職教師,共收到23份有效問卷。參與問卷調查的教師年齡集中在28—38歲和38歲以上兩個年齡區間,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占95.65%,具有副教授職稱和教授職稱的總和占65.20%,問卷填寫教師的任職專業主要集中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和土木工程專業,其他專業總和低于10%。

(二)交叉學科課程體系分析

1.北方寒區農業水利工程與水利資源利用方向。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方案要求學術型研究生所修學分總數大于等于30學分,扣除英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及自然辯證法概論等必修課外,交叉學科研究生必須選修不少于五門的基礎必修課,其中數值分析是學位必修課,還需要選修4門基礎必修課?;A必修課的數據統計結果如下:在備選的15門課程中,數值分析得票最高23票,土壤水文過程模擬得票最少僅為8票??紤]到交叉學科研究內容的寬泛性,結合統計結果,去掉土壤水文過程模擬、土壤物理化學、噴微灌理論與技術三門課程。這樣在北方寒區農業水利工程與水利資源利用方向就剩下12門課在基礎必修課模塊內供交叉學科研究生選修。課程名稱如下:數值分析、數學物理方程、土壤水動力學、水工建筑物健康監測與檢測、節水灌溉工程學、計算流體力學、水土資源規劃與評價、高等水工建筑物、新型建筑材料及其應用、灌溉原理與技術、地下水資源評價理論與方法、流體仿真與軟件應用。研究生培養方案要求在選修課模塊所修學分大于等于10學分,而每門課的學分分配是1.5或2學分。結合統計結果,選修課模塊去除土壤學與肥料學及環境水利學兩門課,保留其余12門得票較多的課程供交叉學科研究生選修。課程名稱如下:水生態工程學、粘性流體動力學、彈塑性力學、生態水文學、現代環境監測與控制、環境水動力學、土壤學與農作物學、水工鋼結構、水工混凝土、水文學與水利計算、農田水利學水力學。

2.設施農業結構防災減災方向。交叉學科研究生培養方案要求研究生所修學分大于等于30學分。去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自然辯證法概論、英語及學位課數值分析,每位交叉學科的研究生必需選擇不少于4門基礎必修課。問卷結果表明,除設施環境工程學獲得11票外,其他13門課,每門課程所得票數比較均衡,最低票數是15票,最高票數是22票??紤]到設施環境工程學和防災減災的關聯性不是很大,結合統計結果把設施環境工程學去掉不作為基礎必修課的選用課程,這樣基礎必修課就改成13門課,供交叉學科研究生選擇。課程名稱如下:數值分析、數學物理方程、農業設施概論、農業生物環境工程、結構動力學、高等結構力學、計算力學、有限元原理、工程結構加固技術、建筑火災安全新技術、地震工程學、建筑結構抗風設計、工程結構優化設計。

篇(2)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4-0000-02

一、引言

黑龍江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是國家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具有北方的大農業特色,對現代化的大農業機械有著巨大的需求,因此對農業工程技術人才也有更強的要求。根據美國MSN的careerbuilder網站列出的美國未來十大工程師職業中,農業工程師被列為最被看好的職業之一,農業工程師的年薪位列十大工程師職業第四。在我國,根據《金陵晚報》2004年的社會調查結果顯示,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也是人才需求量較大的100個專業之一。作為高等農業院校,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卓越的農業工程類研究生,為農業工程事業提供優秀的高端人才,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為研究適合北方寒地的現代化農機裝備提供人才保障。近幾年,伴隨著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的開展和實施,高水平的農業工程類本科人才培養已經初見成效,然而與之配套的卓越研究生培養計劃尚未廣泛開展。因此,如何提高農業工程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完善農業工程類研究生培養體系是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本文通過對農業工程技術居世界前列的某國研究生培養體系與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培養體系的諸多方面的對比分析,提出了農業工程類研究生創新能力教育體系的改革之路,為完善農業工程類研究生培養體系和培養方案提供了實踐基礎。

二、中外研究生培養的差異

首先,在某國,由于各大學對研究生的招生和錄取都擁有高度自,自主組織考試,自主命題,自主決定最后錄取。所以這樣的制度保證了某國各大學可以根據自身擁有的資源和辦學特色,合理確定選拔標準和招生人數。而在我國,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自主招生。其次,某國的本科生在本科學習階段就可以進入導師的研究室進行實習和研究,非常有利于學生在本科階段了解自己,確定自己的未來,是就業還是繼續進行研究生學習。而我國研究生都是考上研究生以后才進入導師實驗室學習和工作,為了獲得最后學位,不管適合不適合都得堅持學習,如果實驗室不適合,往往束縛了學生的興趣和研究,學生和導師都很無奈。另外,由于經費獲得方式不同,某國的研究生往往有很多機會參加學術交流和國際交流,并且每個研究室都有團隊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而國內農業院校的研究生培養大多是研究生直接面對導師,導師如果很繁忙,不能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就會影響學生下一步的工作,往往使研究不能很好繼續。最后由于某國數字信息化比較發達,很多事務和學習可以在網上完成,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三、農業工程類研究生創新培養的改革措施

1.招生錄取工作改革。取消現有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接觸教育和行政的捆綁,放權高校,各招生單位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確定考試形式、考試內容和招生人數。選拔的中心思想是側重考查學生平時的學習狀況,以及綜合能力、表達能力、科研潛力的考查。引導學生加強平日知識的積累和多方面綜合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現在的考前突擊和應試能力。引導學生選擇本校作為繼續深造的高校,這樣可以提前熟悉研究室和導師,大大提前進入研究狀態的時間,研究生的學制也不必是現在多數高校執行的3年制,2年研究生培養以及本科在研究室的前期培養已經完全可以。學生在大三下學期以及大四上學期的考研備考時間也被省去了,減輕了考研壓力,解放了學生的時間,更多的時間可以用于思考未來的發展道路以及學術研究。與考研相應的各大考研機構也隨著考研制度的改革煙消云散了。

2.培養目標改革。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業工程類的研究生培養除具有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修養,勤奮進取的工作精神。掌握農業生物學、機械學、自動化技術及經營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具備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裝備的構造原理與使用評價的基本知識之外,至少還要掌握一門外語,能進行簡單英語交流,能閱讀本專業外文文獻,具備一定程度的寫作與翻譯能力。還必須要了解本專業前沿技術及發展趨勢,具有機械化生產系統的規劃設計、企業經營管理和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控制裝備的科研、開發、運用評價、營銷等基本能力,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綜合素質高,具有基本開展科研工作的能力。這樣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化建設需要,成為農業系統等領域從事研究與規劃設計、裝備開發與集成、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3.教學管理方法改革。教學管理以教學質量為核心,著手建立全面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構了教學檢查、教學督導、教學評價三者結合,互相推進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①全面教學工作檢查。每學期進行一次中期教學工作檢查,了解和把握教學活動的進程,監督和指導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以使教學活動產生預期的結果。教學檢查采取學院檢查和系自查相結合的方式,內容主要是選擇教學活動中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方面:教學大綱的執行情況,各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課堂教學方法,學生學習風氣,教學配套管理工作的運行情況等。根據每一學期教學工作的具體情況,每一次的教學檢查都有不同的側重點。檢查的途徑主要有通過系匯報、聽課,召開教師或學生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在教學上,教師均有完整的講稿、教案、講義、教學日歷、教學大綱等教學文件,學院和系里不定期進行檢查和抽查。②建立教學督導制度。建立健全教學督導制度,定期進行評教、評學,開展聽課活動,召開師生教學座談會。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抽查學生作業和試卷,對測驗和考試成績進行分析研究。及早發現教學工作中的問題,揚長避短,發揚先進,總結經驗,在學生培養過程起著監督和促進作用,以保證教學工作沿著正確的道路健康運行。聘請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組成教學督導組,不定期到課堂聽課,了解師生的教學情況。③領導聽課。院系教研室領導每學期至少聽課5次,不定期檢查授課情況,了解師生的教學情況。④建立年輕教師培養制度。指導教師帶新教師,主要是學習指導教師的教風、學風、作風,指導教師要定期考核新教師;同時新教師要聽指導教師的講課情況,掌握講課的技巧、方法和駕馭課堂的能力。⑤解放導師繁雜事務,注重導師的繼續培養。解放導師的繁雜事務,以便可以潛心進行科學研究和研究生的培養工作,而此項工作的前提是研究項目申報和職稱評定合理化、規范化、簡潔化。這些方面的改革將會對導師的工作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導師的在職培養首先采用國際院校交流項目、學術會議參與等多種渠道讓導師在學術上進行繼續深造,保持所在領域學術上先進性,其次要對導師的管理水平進行相應的指導和培養,可以采用定期邀請專家學者舉行講座、各導師互動交流等形式。最后,建立相應的研究生導師考核制度,規范和要求導師知識結構和學術上的創新。⑥加強學術交流。在經費允許的范圍內,應當特別加強研究生對國內學術會議的參與,國際會議也要盡力支持,對于語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都有重大的意義。

4.教育教學方法改革。首先轉變培養思想。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創新型綜合人才為目的,研究項目只是培養的載體,導師只是培養過程中的領路人。在強調導師作用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其次要改革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上要加強基本理論培養,同時更加注重講授學科領域的前沿科學以及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上課的形式也要多樣化,課堂不僅僅是老師的舞臺,也是為學生提供表達思想和鍛煉能力的舞臺,使課堂成為討論的會場,老師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和總結??己朔绞缴希饤壃F在應試考試的方式,采用階段性總結報告以及學術前沿課題的研究報告等形式,盡力挖掘學生獨立思考、推陳出新的潛能。再次,以最近發行的英文期刊為主,研究生一個學期至少進行2次發表演講,以PPT展示的形式,向導師和研究室的其他人員進行講解,附帶有學生和導師的提問,由導師進行總結和指導分析。最后,引入多導師制度,定期開研討會,加強師生交流。根據高校實際情況,確定導師團隊,最少應該有2名導師,以便學生吸取不同導師的精華,并彌補導師外出時,研究生無人指導的空白。定期召開以研究室為單位的研討會,副擔當導師也同時參加,給予指導和建議。形成制度,加強導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避免學生一個學期只見到導師幾次的狀況。

5.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本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軍事訓練、體育選課、金工實習、金屬工藝生產實習、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汽車拖拉機駕駛實習、測量實習、新能源工程實習、畢業實習等。這其中有農業工程類學生所必修的實踐教學,如金工實習、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駕駛實習等。也有專門針對本專業的實踐教學:認識實習、測量實習、新能源工程實習。這些實習實踐都能極大地鍛煉學生的自身能力。開設專業實踐環節,目的是要使學生全面地了解本專業的研究方向,了解本專業的學習內容、知識特點,增強感性認識,實踐操作,為后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讓學生深入相關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將所學過的知識與實際相比較,加深對所學課程的理解,同時為就業奠定基礎。

總之,我國農業工程類研究生培養,需要把握農業工程領域的需求和國際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趨勢,圍繞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這一核心問題,通過借鑒國內外先進辦學理念,構建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涵蓋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體系、產學研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培養等內容的農業工程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新體系。

參考文獻:

[1]錢東平,等.關于農業工程研究生培養方法的思考[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10):131-133.

[2]孟亮.農業機械化工程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1-11,11:75-77.

[3]李阿利.研究生導師有效激勵機制的系統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10):24-28.

[4]顧海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4,(23):60-61.

[5]解丹.中日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教育比較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4(2):142-146.

[6]安路萍,張喜梅,楊戩.中日碩士研究生導師制的比較與借鑒[J].中國冶金教育,2008(5):83-84.

[7]馬安偉,楊國權,于彩虹,張喜梅.日本研究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冶金教育,2004.(5).

篇(3)

1.生態農業的現狀。農民為了減少勞動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加大對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影響了農業生產的安全,破壞了生態農業的環境,農業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越來越多有毒有害的化學藥品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土壤有機質也在減少,生態系統恢復能力基本喪失,空氣污染、水體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瓜果蔬菜上的農藥很難清洗下去,也使人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危害,由此引發許多疾病。農業生產的發展和進步,農村生活垃圾和廢物排量也在增加,農村的節能減排的任務特別艱難,大量事實證明,我國生態環境正面臨著嚴峻的危機,一些較為落后的農村,能夠使用的能源有限,還采用燒火做飯,柴火的主要來源是木柴,搭建房子也是用本有的木材,致使大量的樹林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山洪暴發和土地沙化等諸多問題。農民對資源不合理的利用,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農作物的秸稈焚燒處理等使污染達到最大化。工業廢水的排放,河流污染,空氣污染,對生態農業的破壞加劇。 

2.沼氣工程。沼氣是一種可持續利用的能源,利用沼氣,可以節省煤氣、秸稈、電的使用,可以用來做飯發電,大大的節省了農民家庭的開支。通過對動物糞便的發酵,代替化肥,從而能夠使土壤的營養成分得到改善,沼氣工程需要的原資源很廣泛也很普遍,比如秸稈、樹葉、枯草、動物糞便等,都可以做沼氣工程的發酵原料,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成本。

二、沼氣工程對生態農業帶來的效益 

通過沼氣工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讓許多能源都實現了二次利用,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系統再循環,動物糞便通過發酵,殺滅了糞便中的細菌,減少疾病的發病率,農村的衛生得到了提高,要使生態農業均衡持續發展,必須將沼氣工程利用起來,沼氣工程減少對農業環境的二次污染,促進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友好相處,可以增大經濟效益,例如用沼氣做飯,可以節省煤氣電氣的花銷;用沼渣喂豬,減少了飼料的費用;沼液還有助于農作物的生長,避免了使用化肥對土地造成的危害,沼氣工程的展開,可以提高農民對衛生的認知,讓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有效的加強了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改善了農村的衛生條件,對傳染病的預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減少難聞臭的氣味,蒼蠅小蟲等害蟲不斷減少,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沼氣工程是加快社會主義信從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對農業生態系統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沼氣工程可以減少農民在生活上一些開銷,例如一個養豬專業戶,豬的尿液和糞便為沼氣池提供了原材料,但沼氣池的沼氣讓農民使用,農作物對化肥和農藥的需要,可以通過沼氣池解決,使農業成產的成本顯著下降,在果園里養雞,雞可以吃果園里的種子,和落在地上的果實,這樣不但解決了果樹不受害蟲的影響,也提供了雞的飼料,從而實現無公害果園的發展。沼氣工程實現了能源多次利用彼此循環,也對創新新能源做出了重要貢獻。 

沼氣工程給農民帶來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沼氣工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生活污水、動物糞便等問題都得到了解決。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也使人們對沼氣工程的認識得到了提高,從而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農村的經濟水平也在逐漸變好,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真正的做到節能減排,促進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普及生態文明,增強人們對環保的意識,促進農村精神文明的發展,這些基礎都有利于沼氣工程在農村的發展,能夠使沼氣工程的工作很好的在農村展開。完善沼氣工程的建設,擴大沼氣工程在生態農業中的所占比例,提高創新能力,鼓勵大學生回到家鄉創業,提高科技含量,加大工作力度,發展沼氣工程,生態農業與原來的農業進行比較,不但產量也得到了提高,而且農民對種子化肥和農藥的成本也在減少。 

沼氣工程實現了能源生態和能源環保,農民生活中的廢物得到了很好的應用,我們要利用好可再生能源,保護好不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的而利用好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沼氣工程的在生態農業中的實施起到了很大作用。1.解決了農村生活能源多樣化,提高了農民生活環境質量,使農村的環境更加清潔。2.促進了農村養殖業和種植業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帶來了極大地經濟效益。3.農作物無公害,綠色環保高產高效,實現農業生產無害化,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在銷量上也有顯著的增多。推動農業生產結構,沼氣工程是必不可少的流程,沼氣工程可以對廢物充分利用,變廢為寶,實現物盡所值。改善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沼氣工程是必要夜歌必要的環節。 

三、結語 

沼氣工程對農業生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也帶來了很大效益,因此要更加注重沼氣工程在生態農業的實施,加強對沼氣工程的技術創新以及廣泛的應用,從而可以促使沼氣工程更好更快的發展,調動農民的積極主動性,讓沼氣工程在生態農業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蕾蕾.基于沼氣工程的生態農業工程模式及其效益分析.科技與創新[J].2014(12):112-113. 

篇(4)

    1.1 農藥噴灑不當,造成生態失衡

    由于森林害蟲繁衍快,危害大,人們往往會借助大規模的農藥噴灑來消滅害蟲。雖然農藥殺蟲效率高,但容易導致以這些害蟲為食的鳥類誤食害蟲而亡;同樣,以這些鳥類為食物的其他動物也容易中毒致死,害蟲的天敵大規模死亡之后,害蟲又將肆虐發展,進一步造成農藥的持續、大量使用[2]。同時,農藥的噴灑也對土壤、水、空氣等造成污染,嚴重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1.2 耕作方式不當,破壞土壤生態結構

    不當的耕作方式容易破壞土壤結構,旋耕方式就是如此。從表面上看,旋耕實現了對土地的充分利用,實際上是破壞了土壤的結構,使土壤過于松散而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同時,旋耕也使土壤有機物的分解能力大為減弱。由于旋耕破壞了土壤的生態結構,人們為了提高作物單產只能施用化肥等,長此以往,土壤肥力減弱,農作物產量會降低。

    此外,有部分地區的土壤沙化和沙塵暴都是由人們的耕作不當造成。因此,在研究和實施農業工程的同時,應處理好農業工程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2 農業工程的研究實施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

    2.1 應注重保護動植物的多樣性

    隨著現代農業耕作方式的變化,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面臨嚴峻的威脅,動植物的種類不斷減少。有許多藥物都是從植物中提煉而成,人們的衣、食、住、行也脫離不了這個生態圈。在農業工程的研究與實踐中,如果不注重保護動植物的多樣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阻止動植物生存環境的惡化趨勢,人類發展必需的動植物將大大減少,由此影響自然界生態系統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2.2 要保護好人類的生存環境

    土壤、水和空氣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要素。農業工程的研究與實施過程中,要切實保護好人類的生存環境。由于土壤容易受到污染,且自身凈化能力有限,因而不當的耕作方式和過多的化肥和農藥會使土壤中的微生物受到影響,土壤質量下降,且容易導致沙化、沙塵暴等。此外,過多的農藥和化肥也會造成水質污染,大面積的井灌則會導致地下水資源的過快枯竭,圍湖造田會造成濕地生態失衡等[3]。因此,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遵守自然規律,就很容易給生態環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因此,要加深對農業工程研究實踐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的認識,增強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的意識。

    3 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研究實施生態工程

    3.1 加強農業工程研究實施的立項和審批

    農業工程對農業生產和發展、自然環境都有巨大影響,因此,對于農業工程研究與實踐的立項和審查都應該慎之又慎,可以通過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格立項和審批的申請資格和程序。同時,要提高農業工程研究人員和相關領導的生態環保意識。

篇(5)

一關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對比

1研究生招生與錄取方式對比分析

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必須要有基礎知識扎實、具備研究能力的生源為基礎。所以在研究生培養的入口,我們必須把好入口關,為后期創新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而在研究生招生與錄取工作中,中國和日本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1)中國現行研究生招生與錄取

中國現行的研究生招生考試制度屬于一種行政選拔制度,整個研究生招生都是圍繞著國家這個杠桿在運行,特別體現在招生計劃、招生規模與分數線的劃定上。

關于初試,考試科目和考試內容設置不合理,其中英語、數學、政治全國統一命題部分占據了總全國分的70%,由高校自主命題的專業課只占30%,完全剝奪了高校的自主招生權。首先,這種考試形式過分強調了學生的應試能力,很難分辨出學生的真實能力和知識水平,不能選拔真正高素質、有研究潛力的研究生。

關于復試,基本流于形式。初試是對考生綜合知識的考核,復試則是對考生綜合素質和深層研究潛力的考查,但實際情況卻背離了它的初衷。由于農業工程類報考數量不足,初試全國統一劃線基本決定了錄取,因而大多數學校復試方法單調、簡單而機械,面試往往走過場。

(2)日本現行研究生招生與錄取

日本研究生的選拔模式與思想與中國截然不同。其選拔基本過程如圖1所示。日本研究生招生對象面向全社會,其中包含三類對象,一般考生(本科畢業學生)、外國留學生和社會人士。這里僅對一般考生進行比較分析。

首先,研究生的招生和錄取各大學擁有高度自,自主組織考試,自主命題,自主決定最后錄取。這一制度保證了各大學可以根據自身擁有的資源和辦學特色,合理確定選拔標準和招生人數。對學生的選拔,導師是第一關,導師是否接受是學生提出申請與參加考試的前提。基礎知識的考查是第二關,一般包括英語和相關專業課地考查,英語考查采用“托業”考試成績,可以比較全面的考查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專業課根據大學、學科以及研究方向不同,考試的形式和內容也各不相同,一般只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第三關,教授會的審核與面試。這一關,可以比較全面的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科研潛力。審查包括簡歷、本科成績證明、入學志愿、志愿理由、研究計劃等內容。面試由多名相關專業教授組成的教授會負責,針對學生的入學志愿、研究計劃等諸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了解,最終確定是否錄取。這一系列的考核,是學生的綜合能力的體現,減少了學生的備考工作和心理負擔,為學生贏得了大量寶貴的時間。讓學生把更多的功夫用在平時,而不是考前的突擊備考。

其次,是導師與學生的完美結合。本科四年級學生,按照慣例,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畢業設計的方向和相應的指導老師(本科階段的稱呼),并進入指導老師的研究室,這是學生的第一次選擇。接下來的半個學期,將對老師的研究動向以及研究室狀況有一個全面了解,然后選擇是否繼續研究生學習,這是學生的第二次選擇。在此過程中,老師也充分了解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學生選擇此方向繼續讀研并且老師接受,一對師生將完美產生。由于研究生考試考查的重點是綜合能力,學生不必花費大量的時間來進行備考,因此,大四學年在研究室的學習中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因此日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贏在了起跑線,比國內研究生的培養提前了大約整整一年的時間。

2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對比分析

中日研究生培養的模式在形式上基本相似,分為理論學習和導師科研項目參與,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研究方向,完成研究項目和畢業論文。但是在培養的思想、課程的講授與學習、導師的管理培養以及國際化創新培養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1)中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關于思想培養。農業工程類研究生的培養重心側重于導師和導師的研究課題,前者決定了模式,后者決定了內容。是以一種學生跟著導師走、圍著課題轉的培養思想。選擇的范圍是老師課題下的分支,而不是自己主觀意愿的自由表達。由于選擇是固定的,學生缺少自己的思考,創新思想在起點受到限制。

關于專業劃分。根據21世紀對農業工程人才的要求,此類學生應該有較好的適應性和整體的知識結構,有較寬廣的專業知識和基礎知識,因此此類學科不應專業區分過細。而我國農業工程方向劃分較細,并沒有足夠考慮未來學科的相互滲透與交叉。

關于研究生課程。在課程設置以及內容上,基本理論課程的教授重視程度不夠,太過淺顯,在實際研究中出現問題時,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關專業課程設置單一,學科之間的交叉不多,內容陳舊,不能反映學科前沿的最新熱點和研究進展,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視野不過寬闊,對待問題不能夠多角度分析,缺乏創新的基礎。在學科交叉方面,農業工程應以機械工程學科為基礎,體現機與電、農機與農藝、技術與管理三個相結合,其知識結構應具備農業工程、農學、農業經濟和管理等多學科的復合型知識。

基本理論和專業課程的學習本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基礎的大本營,卻在種種體制、人為因素的制約下,失去了其本意,其結果是學生完成了課程,拿到了學分,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能力。

導師對研究生的管理和指導。首先國內導師與學生之間缺少確定形式的交流與溝通。學生的問題往往僅僅針對某一個點,某一件事情隨即發問,沒有經過仔細的分析和思考,也不夠系統。有些問題學生通過資料的查找和自己的思考是可以自己解決的,這樣就浪費了導師的時間,也不利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培養。由于溝通的隨機性,使得導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研究動態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其次實踐能力對于工程學科研究生而言是重中之重。因此導師并沒有根據學生專業與具體研究方向,給予相關工程類實習建議,這將導致學生無法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中。

關于學科前沿和學術會議。國內農業工程研究生普遍存在一種缺陷,即論文水平有一定欠缺,受科研經費的限制,研究生參與國內學術會議的情況比較少,參與國際會議更是天方夜譚。學生對學科前沿的了解一般僅限于國內期刊文獻的查閱,對國際情況的了解則取決于導師的要求以及學生自己。由于以上兩點原因,使農業工程研究生很難有思想高度和廣度的加強。這樣很容易導致我國農業工程研究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具有實干精神但缺乏做報告的能力。

以上諸多原因造成研究生培養只懂基本理論,不會應用,缺少創新。培養過程中學生沒有接觸到太多的新鮮空氣,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索新事物的習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偏離了預期設想。

(2)日本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在培養思想上,在整個學習和研究過程中都非常重視來自學生的聲音,給與學生足夠的表達和實踐自己思想的空間。導師的作用更多的是研究過程中的指點和宏觀研究方向的把握。這種培養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積極性。

關于研究生課程,在課程教授內容和考核方式上均體現出培養模式的差異。課程教授的內容大多是教授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前沿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得學生的思想走在所學領域的最前沿,并且研究生課程也比較注重學科的滲透和交叉,一門課程一般是由統一領域的不同老師教授,使得學生充分吸收來自不同老師的精華,從而增加了其創新的基礎。體現不同的還有最后的考核方式,研究生的最終考核沒有考試,以發表和報告為主,發表的內容必須是最新、最前沿的內容,報告的內容大多也都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領域,學生想省點力氣是很難的,東拼西湊基本是不可能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外界條件的限制逼上梁山。

日本導師對研究生的生活學習的指導、能力的培養。除了平日實驗中導師給與點撥和指導以外,導師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培養。

第一是每周的研討會,研討會要求全研究室全體人員參加,大的研究室也可能分學年進行,時間也是根據研究室的情況而定。在研討會上,每人作5~10分鐘的簡短發表,發表的內容主要是介紹上周課題研究的最新進展、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的研究動向,或者是自己外出參加會議、旅行的一些感悟和看法,也可以說說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通過研討會,導師和學生都是受益者。導師可以掌握學生的最新研究動態,把握研究的方向,了解到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實際的幫助。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得到了導師系統的解答,研究方向得到了扶正,研究更加明朗化。同時在發表時,是對平日工作的總結和成果展示,對學生平日的學習起到了一種很好的督促作用。

第二是較為大型的發表,稱之為“Seminar”。研究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這里得到體現。進入研究室的大四學生和研究生均有機會參加“Seminar”,一般一個學期研究生會有2次發表機會,大四學生會有1次,根據不同的大學、領域、學科,也會稍有不同?!癝eminar”的發表內容一般是本領域內前沿的英文學術期刊,學生將期刊翻譯成日文,并且將其中的理論、方法、過程、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現出來,并且要查找資料,弄清楚為什么,因為在發表時,老師和學生均可以向發表者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提問。Seminar雖然是以研究室進行的,規模不大,但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可以了解到最前沿的知識,為其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于學術交流,日本導師十分重視研究領域內研究會議或學術交流會議的參與,只要經費允許,師生同往或者只派學生前往的情況比較多見,這和國內導師一人外出參加會議,學生留守研究室形成鮮明對比。學術交流活動的參加,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國內、國際的一些知名學者專家的研究動態、最新研究理論和方法,進一步打開學生視野,保證了學生視野和思想的國際化,前沿化。與之相應的創新能力也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二關于研究生培養導師的對比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其導師的學術水平的高低,有著莫大的關系。一名優秀的導師,在其研究領域內應當站在學術的前沿,同時擁有一套科學有效的研究生培養方法也至關重要。

1關于中國研究生導師

研究生導師的在職培養問題。在農業工程領域,大多沒有細致的培養計劃,國內高校之間的交流和國外繼續培養的項目也較少,大多導師后期的培養來自于自我培養,同時也缺乏考核制度,因此造成部分導師知識結構老化,創新意識下降。另外,研究生導師的評選只是學術水平的衡量,而沒有管理水平的考查,后期也沒有培訓措施,加上研究生培養沒有統一的約定俗成的形式,從而研究生的培養成為導師風格的體現,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單一導師制問題。單一導師的好處在于能夠確保權責分明,便于導師日常的管理和學生真實水平的考查,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綜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斷擴大,其弊端越來越明顯。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導師包攬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學生所接受的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單一,不利于學生博采眾長、提升綜合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2關于日本研究生導師

在導師的繼續教育問題上。日本非常注重在職老師的繼續教育,一般采用國內培養與國外培養相結合的模式。這大大提升了日本導師的學術研究水平,因此塑造了一批高素質的研究生培養團隊。但是日本的導師大多實行終身制,盡管日本導師的自我約束力和職業精神都普遍比較高,但是導師在學術上的積極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關于日本研究生導師團隊。研究生的培養一般由3名導師組成,一名主擔當導師,負責學生絕大多數的培養工作,也是學生所在研究室的負責人,兩名負擔當老師,主要在Seminar發表,畢業論文的完成以及平日研究中的問題給予指導和建議。這就使得學生在一名導師的研究室中接受了3名導師的學術思想的熏陶,對于科研能力的塑造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大的作用。

總之,農業工程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直接關系到農業工程學科的發展,更關系到現代農業生產的發展,任重而道遠。從文章的中日研究生培養對比分析可見,我國研究生培養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改革中應結合教育主管部門、高等農業院校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借鑒國外的先進培養模式,從研究生招生到培養的各個環節進行革新,逐步確立一套適合于農業工程類研究生培養的方案并得以實施,確實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以及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錢東平,等.關于農業工程研究生培養方法的思考[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10):131-133.

[2]孟亮.農業機械化工程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1(11):75- 77.

[3]李阿利.研究生導師有效激勵機制的系統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10):24-28.

[4]顧海良.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4(23):60-61.

[5]解丹.中日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教育比較研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2).

篇(6)

“現代高效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與示范”課題由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設施農業研究所副所長周長吉研究員擔任首席專家,設施農業研究所所長齊飛擔任子課題負責人。課題緊緊圍繞溫室的節能增效這一研究目標,分別在溫室的標準化平臺建設,淺層地能熱泵技術在溫室中的應用,鋼渣混凝土墻體、相變蓄熱墻體以及凹凸墻體,PEF熱合保溫被,以及不同氣候條件下連棟溫室和日光溫室的節能技術示范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課題建立的溫室設計基礎數據庫及相關設計平臺為國內首創。

(丁小明)

來源: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溫室鋼結構安裝與驗收規范》等兩項農業行業標準通過專家審定

由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設施農業研究所起草的農業行業標準《溫室鋼結構安裝與驗收規范》和參與起草的《溫室覆蓋材料保溫性能測試方法》近日通過農業部組織的專家審定。

(丁小明)

來源: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北京20億元加速發展設施農業

2008年,北京市政府與社會各界投資20多億元提速設施農業發展,新發展設施面積3.6萬畝(0.24萬公頃),9條產業帶、13個產業群、27個產業點基本形成,初步呈現了“兩區兩帶多群落”的新格局。

據介紹,2008年北京市把設施農業作為都市型現代農業的重點工程加速推進。市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意見》,規劃了“兩區兩帶多群落”的發展布局,以日光溫室和大棚為主體,2008年~2012年全市每年新建設施農業面積4萬畝(0.27萬公頃)左右,到2012年全市設施農業面積要達到35萬畝(2.33萬公頃)左右。為此,北京市重點實施了“百村萬戶一戶一棚援助型設施農業推進工程”、“兩區兩帶規模化設施農業推進工程”、“多群落特色產業推進工程”、“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工程”、“配套服務體系推進工程”等5項推進工程,出臺了設施主體建設資金由市級財政最高給予80%資金扶持等8項具體扶持政策。

據北京市農委負責同志介紹,2008年北京市政府與社會各界累計投資20多億元,對設施主體建設、配套基礎建設、科學技術轉化、規模化發展、專業合作組織、產業化經營等重點加以扶持。截至2008年底,全市溫室和大棚面積累計超過了20萬畝(1.33萬公頃),初步形成了大興區龐安路、五區縣京承路等9條設施農業重點產業帶,通州區于家務東升方圓設施產業群、大興龐各莊鎮西甜瓜甘薯設施產業群等13個設施農業產業群;房山良鄉后石羊村、密云太師屯鎮太師莊村等27個重點低收入村設施產業點。

來源:《農民日報》

天津:解決設施農業融資難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

日前,記者從天津市農委獲悉,通過一年多的嘗試,本市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實現突破,截至目前已先后推出銀政合作、政策性農業保險、村鎮銀行和銀企對接等四大創新模式,有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一是推廣了銀政合作。為加大政府與金融部門的合作力度,有效解決設施農業建設融資難的問題,天津市總結推廣了薊縣、寶坻區銀政合作的經驗和做法,在各有農業的區縣成立銀政合作管理平臺、承貸平臺、擔保平臺,用于農業設施建設貸款擔保。銀政合作為更多地爭取銀行貸款支持,加快農業設施項目建設進度提供了保障。

二是推出了政策性農業保險,開辦了農房、農財、農民意外傷害保險。為進步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為防止農民因災返貧提供保障,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城市之一,在12個有農業區縣以及市農墾集團,全面啟動了政策性農業保險。在2007年能繁母豬保險的基礎上,目前險種補貼擴大到小麥、水稻、玉米、生豬、奶牛和溫室、大棚,參保農戶達到8萬余戶。

三是探索建立了村鎮銀行。2008年,薊縣與天津銀行合作建立了天津市首家、全國最大的村鎮銀行,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較好的金融服務保障。

四是促進了銀企對接。天津市采取政府搭臺的辦法,召開農口和金融部門重大項目對接會,實行銀企對接,受到了金融機構與項目單位的歡迎。

來源:《天津日報》

大連市今年將建900個日光溫室小區

記者近日從大連市農委獲悉,大連市2009年計劃新發展設施農業10萬畝(約0.67萬公頃),建設標準化設施農業小區1200個,其中,日光溫室小區900個,大棚小區300個。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說,2009年,大連市設施農業發展將進一步強化集約經營,逐步形成“村一品、一鄉一業”生產格局,提升小區的規模和檔次。

來源:《半島晨報》

鞍山在設施農業中試行政策性保險

記者從遼寧省鞍山市政府獲悉,該市采取農戶投保與政府補貼相結合的方式,近期對設施農業開展政策性保險試點,從而為農民防災增收提供保障。

據鞍山市農村經濟委員會介紹,近年來以日光溫室大棚為主的設施農業發展迅速,全市設施種植業面積已經發展到50萬畝(3.33萬公頃),占種植業總面積的14%,實現產值占種植業總產值的50%,已成為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的主渠道。2009年起,鞍山市在3個設施農業示范帶推廣保險試點,保費由省級財政補貼20%,市級財政補貼15%,縣級財政補貼15%,農戶承擔50%。

試點區內凡符合建造技術標準要求,能正常使用的設施農業大棚均可作為保險標的。保險責任包括火災、雪災、雹災、暴雨、暴風、洪水等6項。如果試點區全部投保,將有溫室大棚26,764棟,全年保費預計204萬元,其中農戶可節省保費102萬元。

2008年7月,鞍山市對水稻、玉米、大豆、花生等4個種植業品種進行了政策性保險,全年完成保險額3.1億元,保費1470萬元,參保率22%,因災賠付總額350多萬元。

來源:新華網

遼寧開原市百座大棚應用溫室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

遼寧省開原市多種經營管理局推廣溫室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以來,采用這項技術的大棚戶已有100多戶。

溫室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是新型大棚增產技術,去年納入了省財政補貼項目,遼寧省財政每棚給予農戶120元補貼。該項技術利用玉米秸稈做原料,添加菌料,按壟(床)埋于地下,帶有菌料的秸稈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對改良保護地土壤結構、提高冬季棚內溫度和蔬菜增產增效具有促進作用,可提高地溫3℃至5℃,減少濕度30%以上,并可減少病害,比正常用藥的大棚減少20%至50%病害,可節省專用肥和農藥方面費用400多元,還可節約三分之一的灌溉用水。由于改良了土壤結構,棚內作物根系粗壯,結果多,質量好,可促進增產30%至50%,提高果實商品率20%,并能提前半個月上市,使棚菜能賣上個好價錢。

來源:生意社

篇(7)

1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精準扶貧的大力推行,伴隨著對農業的深層次開發與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交叉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生態休閑旅游農業。太公寺家庭農場規劃抓住這一歷史機遇,順勢而生。漢中勉縣高橋溝村屬山區貧困村,但是其地理位置相對優越,在此建設生態休閑旅游家庭農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農業發展新方式

農業和農村、農民正在發生著深刻而重大的變化。發展正在進入新常態,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一日千里,日新月異。與此同時,農業的內涵更加豐富,功能不斷拓展,農業多種功能顯現端倪。農業在食物供給、原料保障和新增就業等功能不斷強化的同時,鄉村的旅游休閑功能日益凸顯。鄉村休閑旅游是農業價值鏈的延伸與拓展,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農場不僅具有傳統農業生產,還具有為人們提供旅游、休閑、度假的生活,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當下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益激烈,人們更多渴望多樣化的旅游生活,加之交通便捷,城市間一日經濟圈的形成,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尤其希望能在自然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在一些水果蔬菜成熟的季節,去往鄉村體驗農事,呼吸新鮮空氣等活動滿足了城市人們對自然生活的向往,實現了人與自然的接觸,體驗到不一樣的生活。去往鄉村旅游慢慢變成熱點,于是農業與旅游業交叉的新型產業——休閑旅游家庭農場應運而生,可以實現農民多元收入。當前,陜西漢中平原地區發展休閑農業方興未艾,像城固桔園、漢臺葡萄園等。但是其山區家庭農場發展滯后,規劃理論并沒有跟上建設的步伐,已有的鄉村旅游設計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于山區家庭農場的規劃發展。高橋溝村位于陜西漢中勉縣阜川鎮西南大山,土地貧瘠,人均耕地少,基礎設施條件差,地理環境因素制約,屬于典型的山區貧困村。當下對于貧困地區,各界熱議的關鍵詞無疑是“精準扶貧”。國家強調要科學謀劃好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勉縣阜川鎮高橋溝村根據本村實際情況提出到2018年實現全面脫貧的攻堅計劃。

3農業設施規劃

當前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一是靠科學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像種子改良、灌溉技術和化肥農藥的合理利用等;二是靠田間的科學管理,如依據季節變化耕種、施肥。工業的發展已經進入4.0時代,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始于泰勒科學管理的工業工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工業工程方法在服務業等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生產與工業生成有很大的不同,卻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大膽借鑒工業工程管理的經驗,結合農業生產的特性,探索工業工程思想方法在農業生產的具體應用。農業設施規劃與設計主要應用系統工程的原理與方法,將農業系統的各種設施在給定的區域范圍內,進行最優的規劃與設計,以求最佳的布置方案,使農業系統投入運行與使用后能達到最小的消耗和最大的產出。農業物流系統分析主要是以農產品生產系統物料的流動過程為分析對象,研究生產系統的平面設計,物流流動網絡的分布、運輸線路分析、物流改善與管理,以求物流系統最佳設計與運行效益。

4太公寺家庭農場自然條件分析

太公寺家庭農場因太公寺而得名。太公寺歷史悠久,相傳最初為明代萬歷年間修建,后經幾毀幾建,有史料記載太公寺于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復建,規模較大,有泥塑神像十一尊,木雕神像三尊,期間敬香者絡繹不絕,香火旺盛,祈福天下太平,民眾安康。中不幸又被毀,2015年當地民眾自愿投勞投資再次興建,神殿莊嚴肅穆,靈威靜雅。廟頂正座子牙樓,左右二龍凌空欲飛,吉祥如意,四角安放鎮寶獸,寓意守護神廟天長地久,護佑人民幸福太平。太公寺家農場準備建于勉縣阜川鎮高橋溝村,其距離勉縣縣中心30多公里,開車不到半個小時,著名茶葉產區,茶葉葉質細嫩且品位高。高橋溝村建設家庭農場,整體環境質量好。茂密的森林,秀美的山川,亮麗的河水、溪流,遍地野花,隨處可見的奇石,其景色特色鮮明,形成較豐富的景觀資源,為項目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旅游市場潛力較大。物產豐富,村內各組水泥路全覆蓋,茶園道路逐步完善,較好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為項目建設提供了便利。結合文獻研究、實地考察和訪談所掌握的各項當地實際情況,運用SWOT綜合分析太公寺家庭農場的各項內外建設條件和環境,將太公寺家庭農場的綜合分析總結。

5太公寺家庭農場規劃設計

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指導,堅持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以山地農業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為基礎,結合勉縣旅游發展戰略,農場依托太公寺周邊生態環境,以天然林為休閑場所,以農產品和旅游產品目標市場為導向,滿足人們休閑、娛樂、養生、食用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注重季相變化,結合現代農業休閑觀光理念,創造“春賞花、夏避暑、秋食果、冬逍遙”,四季有景可賞,創造優美、舒適而恬靜的綠色環境。著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優化農產品物流系統,打造輻射全縣的極具特色風情的生態休閑家庭農場,使其成為當地知名的精品鄉村旅游農場。太公寺家庭農場的規劃采用生態可持續的循環經濟模式,建立高效的搬運物流系統,充分挖掘山區農業、林業資源,形成各功能區有機和諧的結構,提高家庭農場產業的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推進高橋溝農業產業化升級,帶動全村經濟發展。山區環境下農業和農村可利用的資源很多,有限的規劃區域內與無限的規劃區域外聯動開發。太公寺家庭農場設施規劃主要是生產設施規劃,它是家庭農場的重要部分,是生產中不可缺少的設施。系統布置設計SLP法是以產品、產量、作業路線等因素為基礎展開工廠布置的,其中產品、產量是主要因素,布置實施的基礎主要是物流線路和物流強度。在家庭農場中,家庭農場的各作業單位作業量反映了物流強度不同,農產品在存儲、運輸和裝卸等物流作用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也決定了物流作業線路的不同。

由此,農產品及產量、物流線路和物流強度同樣是影響家庭農場布局的重要因素,以農產品類別和物流作業量以及其他相關因素為基礎,家庭農場的布局應用SLP法是可行的。系統布置設計(SLP)方法在具體應用中,注意把握好物流量分析。2。繪制太公寺家庭農場平面布置可行方案。在農場設施布置的基礎上,集立體農業、循環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四位一體,實現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挖掘當地民間竹制品手工藝、臘肉作坊工藝、特色米皮、菜豆腐加工技藝、土房建筑技術等寶貴的歷史民俗文化遺產,把民俗作為貫穿整個太公寺家庭農場運營的特色。走集約化農場的工業化管理模式,建立產、銷、加一體化的供應鏈管理鏈條。對農場周邊的農民按照工業生產模式集約化管理,建設基于集約化經營工業化農業的新樣板。具體運作與管理模式選擇“農場+村委會+農戶”。高橋溝村委會主要發揮引導性的組織作用,通過與農戶充分協商,農戶與農場建立松散型用工關系和合作關系,為農場提供勞動力保障及擴大再生產資源。實現農場、農戶經營主體的聯合,形成新型的家庭農場發展模式,并實現共贏,為未來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奠定基礎。

6結論

結合當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形勢,貧困山區實施精準扶貧,發展太公寺家庭農場順應了當今發展的主流,對于高橋溝村來說有著深遠的意義。本文以太公寺家庭農場規劃設計為例,對山區家庭農場規劃設計理論進行實踐,在對太公寺家庭農場建設地及周邊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山區家庭農場規劃與運營方案,研究能夠密切聯系實際問題,所提方案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為山區家庭農場規劃提供有益的借鑒。

綜上,太公寺家庭農場具備良好效益,其規劃建設是可行的,發展前景樂觀。SLP是一種工業工程系統規劃布置的科學技術方法,將工業工程理論、農業產業化理論和規模經營理論等多學科理論的融合應用,將系統規劃布置方法引入到太公寺家庭農場規劃布局的研究中,是促進山區家庭農場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家庭農場規劃布局的新理念和新嘗試。運用SLP方法對家庭農場規劃布局的探索,是需要長期研究并通過具體應用實踐不斷完善的課題,研究有待成熟。

[參考文獻]

[1]玉罕景,楊麗昆,王瑞仙,王惠瓊,吉丹妮.家庭農場的建設發展前景[J].農業工程技術,2017(08).

[2]肖娥芳.農戶家庭農場經營風險認知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研究,2017(03).

[3]姚曉勇.宜興家庭農場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分析[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02).

[4]肖娥芳.家庭農場的效率:內涵、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7(01).

篇(8)

中圖分類號:F326.5 文獻標識碼:A

一、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作用與發展現狀

(一)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的作用。

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內聯系緊密的,地理位置分布集中的,或者相互依賴性很強的企業和機構為了實現資產和技術互補,提高經濟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而形成的集合。把產業集群的概念應用到農產品加工業中,就是把農產品加工企業按照地理位置、依賴程度、上下游產業鏈關系等因素在一定范圍內集聚。產業集群有助于農產品加工業形成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的作用主要有:

1、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集群化有助于信息、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多個企業間合理流動,高效流通,實現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顯著提高生產效率。

2、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多個企業資源共享,有效地避免了不同企業資源重復配置造成的浪費。同時,集群化可以實現規模經濟,隨著產出的增加,成本的增加相對減少。

3、降低經營風險。單個農產品加工企業往往缺乏競爭優勢,有較大的經營風險。多個企業集群發展實現了資源流通,優勢互補,使得聯合競爭力增強,單個企業分擔的風險也會明顯降低。

(二)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的發展現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農產品加工業在我國由來已久。農產品加工業是指將農業物料和自然資源作為原材料進行工業生產活動,包括食品加工制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及其制品業、家具制造業、飲料纖維制品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等12個行業。

近年來,我國各地區立足自身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資源優勢和分布特點,對各種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重組,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發展。雖然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仍然只是處于起步階段。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想要實現持續穩定發展必須解決包括產業集群程度低,集群鏈條短,企業關聯性差等在內的一系列突出問題。

二、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與城市化互動發展

(一)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推動城市化發展。

在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正朝著集群化的方向發展,產業集群化為廣大中小農產品加工企業創建了一種高效的空間組織模式,為城市化發展提供了人口、資金等必須要素,成為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前提保障,有效地推動城市化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推動城市化發展的主要機理包括:

1、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能增強地區經濟實力,為城市化發展提供資金支持。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使得內部企業上下游間關聯配套,有效降低集群企業自身成本,實現規模經濟。隨著集群化水平的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專業分工和相互協作體系也日漸完善,企業成本優勢不斷擴大。這些都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大大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同時,產業集群化有利于提高企業綜合競爭能力,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有助于把企業做大做強。

2、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能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為城市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集群企業內部既存在合作關系也存在競爭關系。合作關系使得集群內部企業間互通有無,加快技術擴散速度,使得每個企業都能及時取長補短、改進工藝、更新設備、調整要素組合,提高自身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競爭關系促進集群內部企業努力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在合理范圍內降低生產成本,爭取創造更多利潤。合作與競爭并存不僅有利于企業創新,而且形成了集群式創新模式,促進生產技術創新和進步,進而促進城市化發展。

3、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有助于農村人口流向城市,為城市化發展提供人口支撐。產業集群化發展會導致企業規模擴大,集群化企業所需勞動力也隨之增加,這就會吸引大批勞動力向城市集聚。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可以使周邊地區的大批富余勞動力向城市集中,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在城市落戶,成為新增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的增加有助于擴大城市規模,加快城市化進程。

4、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能帶動其他產業協同發展,為城市化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的發展能夠吸引更多的產業集群在區域內集聚,帶動區域內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其中包括電信服務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旅游住宿業等與現代城市化發展關系密切的產業。各項產業的繁榮發展有助于城市基礎設施日漸完善,為城市化健康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二)城市化為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提供條件。

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發展不能孤立地進行,它既需要技術、資金、勞動力、基礎設施等要素來支撐,還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和適當的政府引導來保障,而這些條件的提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城市化建設。城市化為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提供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擴大消費需求。城市化使得大批有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的人口集中,為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發展帶來廣闊的消費市場。城市化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逐漸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隨著城市化日漸發展,城市人口也會逐漸增加,這些新增的城市人口會形成新的消費需求。

2、吸引科技人才。城市化為市民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吸引大批高素質高科技人才,為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發展注入新鮮血液。良好的居住生活條件,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多樣的工作就業機會,這些都是城市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優勢。

3、創造外部條件。一個地區的產業群在沒有形成前,資金、技術都很匱乏,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招商引資引入資金,而政府對外的吸引力則主要依托于政府所在城市的城市化建設成果。政府的合理規劃和協調便為產業集聚化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三)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和城市化的互動性。

城市化的發展離不開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產業集群化的發展也需要城市化為之提供條件,二者形成一個相輔相成、互動發展的系統。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和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產業集群化的發展在經濟、技術、人口等方面促進著城市化,而城市化的發展則從需求、競爭力、外部環境等方面為產業集群化發展提供便利。

三、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和城市化互動發展的策略

(一)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和城市化互動發展存在的問題。

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和城市化互動發展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的各方各面。從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正在朝著集群化方向發展,總產值和總從業人員都在逐年增長,但仍然只屬于初始化階段,發展較為緩慢。主要原因有基礎設施缺乏,科技水平低,產業鏈短缺等。

(二)促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和城市化互動發展的建議。

1、正確處理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和城市化的關系。任何一個區域的城市化都必須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周圍城鎮協同發展,而發展城鎮的有效著力點就是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產業集群化是突破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加強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公共服務設施是城市化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產業集群化的有利因素。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化的發展,既要考慮到當下的效益又要考慮到長遠的發展,這就需要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來提供保障。

3、完善產業鏈,創建特色品牌產業。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縱向集群的產業鏈尚不完整,企業間的聯系也不夠密切,嚴重束縛了產業集群化發展。改善合作機制,使得相關企業間關聯更加緊密,產業鏈日趨完善,可以使產業集群化發展突破束縛。

(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焦存志.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與小城鎮建設互動研究―以武威市涼州區黃羊鎮為例[J].西昌學院學報,2008(3).

[2]劉李峰,胡建坤,馮新剛.小城鎮集聚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現狀與對策[J].小城鎮建設,2008(12).

篇(9)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1-0123-02

一、研究的必要性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我校于2003年申請增設并率先招生的新型專業,專業特點是多學科性、綜合性、交叉性,專業涉及生物、環境、工程、控制、信息等多個領域。因此,教師的教學任務十分艱巨,而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成為重中之重。農業設施設計基礎課程是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基礎課,安排在第四學期教學。由于是新專業課程,幾乎沒有可借鑒的有效經驗,教學難度很大。本課程共有80學時,教學內容包含了力學、材料學、流體、傳熱學、電學5個章節,也是5大學科門類的基礎知識,各章節之間沒有任何相關性,卻又都是后續專業課的基礎知識,這對教與學都是一個新的挑戰。

本課程自2006年開設以來的8年間,課程組教師不斷對課程內容、講授方式等進行總結、分析及完善,目前仍存在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在教學內容方面,對應教材是根據新專業增設而編寫的,2008年出版,每章節均由專業人士編寫,因此各章節深度的適宜度及與后續專業課程的關聯性的說明均有不足,而且有些教學內容對設施農業專業又過于深入,導致學生對學習的課程目標和任務不清楚。另一個是在教學方式上,課程利用圖文聲光并茂的多媒體課件講授,雖然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但用電腦替代了粉筆板書,加大了信息量的傳播,緩解了日益增加的知識容量和有限學時之間的矛盾,而以教師為中心觀念的束縛依然存在,未能作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索與發現的認知工具,教學互動不足。尤其是對于力學、電學等知識,有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易接受,有部分學生甚至看不懂習題中簡圖的工作過程,理論與實際存在脫節現象。因此,必須對農業設施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使教學內容更切合專業發展、體現時代特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特點,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易于接受。此外,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普及也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課程內容整合優化

(一)教材體系的改革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建立對農業設施設計的基本認識,掌握流體、傳熱學、力學、材料學和電學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工程設計中的應用,并為學生提供設計方面必備的基本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利用基本知識原理研究、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

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課程組不斷進行課程體系和結構的重組與整合。圍繞農業設施設計建造、采暖、供電等配套系統設計,設施內部環境調控以及種植管理這一教學目標設置專業主干課程。注意內容的相互滲透與銜接,提高課程的綜合化、系統化程度,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突破相關內容的相互融合、適應,根據農業設施設計基礎課程各部分內容與后續專業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形成一個圍繞設施農業工程發展的思維體系,構建并優化了以社會需求、就業為導向的農業設施設計基礎教材的體系結構,注重調整學生的知識能力結構,增強課程理論的應用性和實踐性。

(二)課程內容的優化

要用一門課程完成5個學科門類的基礎講授,這就需要將原屬5門不同課程的內容進行剖析、重組和優化,減輕師生在教和學中的負擔,進而提高教學效果。課程內容的整合優化注重對學生解決問題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正確處理課程的深度和廣度的關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教學中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為基礎,以工程應用為重點,減少教材中一些復雜的公式推導,增加一些必要的、相關的新知識。

在介紹材料力學中受力與變形形式內容時,通常是先介紹每一種基本變形,然后進一步介紹組合變形?;咀冃问墙M合變形的基礎,因每一種基本變形的內力、應力公式都不一樣,所以表面上看各節間似乎沒聯系,再加上公式、概念較多,學生普遍感到這部分內容零亂,公式難于記憶,不易掌握。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整合,可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讓學生明白無論哪種基本變形,其研究思路和方法都是一致的,即外力分析內力分析應力分析強度條件及應用變形分析剛度條件及應用。這樣,學生就能對材料力學中基本變形的知識框架有清楚的認識,感到內容的條理性,從而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效掌握,思考也變得積極活躍。此外,將matlab語言應用在力學教學中,可以解決復雜的力學計算和作圖問題,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甚至畢業后參加工程設計、科學研究等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傳熱學方面除了關于導熱的傅立葉定律、關于對流換熱的牛頓冷卻方程、關于熱輻射的普朗克輻射定律、維恩偏移定律、斯蒂芬―波爾茨曼定律、蘭貝特定律等基礎內容外,還補充與專業關系密切的內容,增加溫室傳熱的分析計算以及ANSYS軟件的應用教學。在教學中,對于書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講授,力求使學生理解與掌握這些基本概念與基本原理。在此基礎上利用ANSYS軟件在傳熱學方面強大的計算與模擬功能,得到在傳統教學方法中不能體現的一些重要物理變量的變化過程和仿真模擬結果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信息,使學生加深對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

在電學這一章的教學中,由于課時的限制,我們把不是特別重要的細節部分刪減掉,如把電路分析中具體的計算過程舍去,而對其他的更為重要的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只要能夠讓學生理解應用定律就達到了教育目的。將電子科技方面的知識融入電學的教學內容中,使課程內容更符合時展的需要。課程教學也更多地向著實用性的方向發展。

三、共建共享課程建設

資源集成課程各章節領域(流體、傳熱學、力學、材料學、電學)的理論知識和最新科研成果、多媒體課件,能夠提供課程內容、課程設計實例、習題輔導等功能,服務于學生學習課程的全過程。

基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網絡教學平臺實現課程的教學資源網絡共享。網絡資源包括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學課件、習題試題庫、留言板等內容和功能,使學生在時間、地點和場所方面能夠靈活安排學習。

利用課程網絡平臺的功能,讓學生可以上傳和下載教學資源、在線討論答疑,積極參與到課程資源的建設中。學生和教師可以自由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教學效果分析

在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整合及輔助軟件的應用后,真正減輕了教與學中的一些負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結合生活和工程實際的教學案例,增加了新的知識,使學生及時掌握應用并了解本領域的相關動態前沿。通過教學反饋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后,形成了適合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的核心基礎課程的結構體系。同時,共建共享的學習方式,對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均產生了有益的影響。網絡教學資源的開放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交互學習”和“發現學習”。農業設施設計基礎課程的優化整合與共建共享研究改革為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后續專業課程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專業興趣,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侯懷銀,王俊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大學教學方法研究:歷程、進展和趨勢[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63-71.

[2] 許英姿,沈玉鳳,李麗君.成人高等教育工程力學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的探討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3(4):91-92.

[3] 龍連春,劉海宏,楊慶生.材料力學概念數值模擬分析系統[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8):87-89.

[4] 田修營,文瑾.材料類《熱工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研究與實踐[J].廣州化工,2013(20):191-192.

篇(10)

一、引言

農民工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在不同的經濟社會背景下,新老農民工不再是具有高度同質性的外來務工群體,而逐漸分化為在就業技能、意愿、質量上都有著明顯差別的兩個群體,因此他們在就業狀況上也出現代際差異。農民工的就業代際差異,指不同代的農民工在就業狀況、選擇、傾向方面存在分化和差別。本文以出生年份1980年作為劃分兩代農民工的標志,1980年以前出生,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進入城市務工的農民工稱作老一代農民工;1980年以后出生,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稱作新生代農民工。

二、北京市外來農民工就業狀況代際差異分析

(一)調查基本情況

本文調查的外來農民工,界定為擁有農村戶籍,外來北京市從事非農工作6個月及以上的人員。調查運用簡單隨機抽樣法,抽取并調研了在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餐飲服務業等行業中就業的農民工。整個調查過程中,共發放880份問卷,回收865份,其中有效問卷839份,問卷回收率為98.3%,問卷有效率為95.3%。調查分為四個方面,包括農民工個人基本情況、就業基本情況、保障及服務情況、生活及期望情況。

1、農民工中男性數量大于女性數量、新生代農民工數量大于老一代農民工數量。男性農民工494人,占樣本總數的58.9%;女性農民工345人,占樣本總數的41.1%。以1980年作為新老農民工分割點,老一代農民工380人,占樣本總數的45.3%,新生代農民工459人,占樣本總數的54.7%。

2、農民工已婚比例高于未婚比例,分別占樣本總數的64.9%、32.9%,其中已婚農民工主要是老一代農民工,未婚農民工主要是新生代農民工。

3、農民工有同在京親屬比例高于沒有同在京親屬比例,分別占樣本總數的64.8%、35.2%。與配偶一起在京務工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與子女一起在京務工。

4、農民工總體上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學歷比例高于高中及以上學歷比例,分別占樣本總數64.0%、36.0%,其中新生代農民工學歷明顯高于老一代農民工。

5、農民工大多數沒有技術職稱,擁有初、中級技術職稱的占樣本總數的27.1%,其中新生代農民工擁有職稱比例稍高于老一代農民工擁有比例。

(二)農民工就業狀況代際比較

運用交叉分析等方法,比較分析新老農民工在就業基本情況、保障及服務情況、生活及期望情況等方面的異同,以及是否存在明顯的分化趨勢。

1、工作行業及崗位。農民工多數還在傳統的服務和生產運輸操作行業工作,從事專門管理和技術工作的很少,服務行業主要是超市服務員、餐飲服務員、家政服務員,其次是生產運輸操作行業,主要是建筑工人、運輸工人、搬運工人。新老農民工中都有高達85%的人員從事這兩個傳統行業,服務行業中,新生代農民工比例高于老一代農民工比例,而生產運輸操作行業中,老一代農民工比例高于新生代農民工比例。

2、勞動合同及保險。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約為65%,且新老農民工簽訂率沒有明顯差異。農民工社會保險參保率仍有待提高,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均約為60%,其中新生代農民工未參保比例高于老一代農民工比例。

3、勞動時間及待遇。農民工工作時間普遍偏長,周工作6或7天且日工作超過8小時的占樣本總數的55.7%。收入主要在1500-3000元之間,月收入3000元及以下的農民工中,新生代農民工比例高于老一代農民工比例,月收入3001元及以上的農民工中,老一代農民工比例高于新生代農民工比例。工資拖欠問題有所好轉,約68%的農民工不存在工資拖欠,而存在拖欠的行業中,生產運輸操作行業比服務行業更易發生拖欠。

4、工作狀況滿意度。農民工對收入福利、工作條件、單位雇主、崗位前景滿意度一般的比例最大,而對收入福利、崗位前景的滿意度明顯低于對工作條件、單位雇主的滿意度。新生代農民工比老一代農民工因工資低福利少、工作條件差、沒有晉升機會和不能長期留用而不滿意的比例更高。

5、勞動安全防護。大部分農民工認為工作環境不存在安全隱患,而認為存在隱患的人員中,仍有71.6%沒有得到安全防護,其中生產運輸操作人員比例高于其他行業人員比例。

6、未來生活預期。農民工期望月收入2501-3000元的比例最高,占樣本總數的20.8%,其次是3001-4000元,占樣本總數的19.6%,新生代農民工期望月收入略高于老一代農民工。農民工希望未來有穩定工作的比例最高,占樣本總數的68.9%,其次是發揮才能的工作,占樣本總數的18.9%,新生代農民工比老一代農民工更希望能在工作中體現自身價值,而不僅從事重復的體力勞動。

7、來京求職狀況。老一代農民工來京務工不僅為了掙錢養家,同時也考慮到子女發展,而新生代農民工來京務工除掙錢養家外,比老一代農民工更渴望融入城市和追求自身價值。在京更換工作原因,新生代農民工更關注工作氛圍、才能發揮、工作條件等因素。農民工來京求職被妨礙原因,第一位是學歷低,第二位是戶籍限制,第三位是技能不夠。農民工普遍反映,缺少工作經驗會妨礙求職,新生代農民工更重視環境適應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對求職的影響。

8、生活消費形式。農民工月平均支出1000-2000元的比例最大,新老農民工在月平均支出上差異不明顯,支出具體項目,第一位是住房,第二位是食品,第三位是日用品。需要注意,老一代農民工無論在贍養老人還是撫養子女方面,都較新生代農民工承受更多壓力。農民工居住集體宿舍比例最高,占樣本總數的33.7%,其中新生代農民工比例高于老一代農民工比例,其次是與家人合租房屋,占樣本總數的22.0%,其中老一代農民工比例高于新生代農民工比例。

三、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職業技能明顯高于老一代農民工,但整體文化素質仍處于較低水平,應進一步普及義務教育、確保經費支持、改善辦學條件,建立完善的初、中、高級和繼續教育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政府可根據市場需求、農民工就業實踐和興趣愛好,開展針對性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擴寬求職渠道。

(二)規范單位用工,強化合同保險意識

農民工整體合同簽訂率和保險參保率都有待提高,勞動關系中,政府理所當然應成為裁判員和監督者,尤其應加強對處于相對強勢地位的企業在勞動合同簽訂、備案、執行各環節的監督檢查。社會保險政策制定中,應從農民工最迫切的工傷和醫療保險入手,監控企業逃避繳納保險的行為,并且出臺相應的處罰措施。相關經辦機構建立和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險信息系統,簡化流程,方便辦理。農民工從維護自身權益出發,應當充分認識到合同和保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能因擔心失去勞動機會而放棄權利。

(三)預防工資拖欠,加強工資水平宏觀指導

將工資支付情況作為評價企業勞動保障誠信等級的主要依據之一,實行分級建設、信息共享。對出現工資發放信用缺失現象的違法企業,降低信用等級,并依法向社會迅速曝光。要組織相關機構定期開展農民工工資水平、人工成本、勞動生產率、物價指數等方面情況的調查分析,及時有關信息,為建立農民工工資調整機制、促進農民工工資水平合理增長提供參考依據。

(四)落實監督檢查,營造安全勞動環境

健全農民工勞動保護監督檢查網絡體系,把通過勞動保護培訓合格的農民工吸收到體系中來,擔任工會勞動保護檢查員,定期組織檢查員開展農民工勞動保護檢查,一方面發現問題,及時向雇傭單位提出整改建議,另一方面增強檢查員自身勞動保護意識和技能,以便在農民工中起到更好的宣傳教育作用。開通勞動保護監督電話,幫助農民工解決勞動保護方面的問題,及時制止侵害農民工職業安全衛生權益的行為。

(五)優化消費結構,切實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

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將部分資金從營利性設施轉移到非營利性設施上,并逐漸優化農民工消費結構。出臺更為寬松、靈活的教育政策,從基礎教育做起,幫助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將農民工住房問題納入城市中長期規劃中統籌考慮,根據外來農民工的特點,可以在工業區、郊區、農民工聚居地等建設廉租公寓,使更多真正有困難的農民工居有定所,更大程度地實現社會公平。

參考文獻:

[1]陳藻.我國農民工就業代際差異研究[J].人口學刊,2011(2):75-82.

[2]馮虹,李芳.在京農民工就業狀況與城市適應的關系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9(9):95-99.

上一篇: 碳減排概念 下一篇: 語言文化現象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最新地址在线 |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看 | 亚洲a视频在线观看 | 亚州第一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看观看 | 真实国产乱子伦激情对白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