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3 14:50: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智能制造的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Abstract: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has become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industry, it is also the focus of China's energy saving. Energy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rough cost control and current demand of engineering building energy saving, for example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pe with the building energy saving engineering cost contro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economic benefit.
Key words: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construction cost; cost control
中圖分類號:TU723.3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1 建筑節能現狀與工程造價控制需求
節能建筑和高成本建筑并不能完全對應,建筑物的節能效率與很多因素有關,節能方案的選擇、建筑材料的選用、施工工藝的不同等都會影響到節能的效率。施工方案和建筑材料選擇合理,用較低的造價同樣能取得良好的節能效果。這就需要技術及管理人員在項目建設的各個階段進行技術經濟分析與比較,利用方案比選、價值工程等手段降低節能建筑的建造成本。
2 工程造價控制應對建筑節能的有效措施
建筑工程離不開工程造價控制,建設節能型建筑更需要對節能投資及工程建造成本、使用成本進行全過程的管理和控制。建設單位在工程造價管理主要有以下幾個工作方法:
2.1 在設計階段,建設單位要組織專家不斷論證建筑節能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選擇既節約造價又節能環保的設計方案。為了更好地對工程的造價和成本進行控制,相關的造價管理人員在分配限額時就要充分考慮工程修建中節能措施的采用以及節能因素對工程成本和限額的影響,在設計中可以對不同項目的限額進行適當、合理的調整。
2.2 在施工、使用階段,建設單位要全面核算節能建筑的造價。要求相關的造價管理和控制人員及時掌握、了解和利用市場信息,采用這些經濟、廉價的施工材料和施工工藝,這樣不僅經濟實用,有效降低了項目工程的造價,同時也使節能措施在采用的同時還控制了成本的增加。
3 工程造價控制應對節能建筑的經濟效益
人們通常認為節能建筑會導致工程造價的抬高,而研究卻表明,六層框架建筑是節能建筑與傳統建筑土建造價的分水嶺,若節能建筑超過六層,則建筑的造價非但不會升,反而會不斷下降。從總體來看,采取節能措施所額外增加的費用在整個工程造價中所占有的比重不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在建筑物的圍護系統方面,數據表明,采用多孔粘土磚加保溫砂漿的外墻構造,每平方米節能約為15 元;若采用水泥聚苯板,每平方米增加約60元,節能費用占工程建造價8.7%-10%,且回收年限約為6-9 年;若采用纖維增強聚苯板,每平方米增加約50元,但節能投資占工程土建造價7.4%-9.6%,回收期約為6-7年。
3.2 墻體工程方面也同樣如此。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在墻體工程中采用加氣砼砌塊使自重減輕,將結構件的截面和配筋變小,將墻體基礎的埋深變淺,減少抹灰厚度及建筑物自重,這樣就造成了墻體造價不增反減的效果,從而在整體上使建筑結構的造價得以減少。
3.3 在建筑物的屋面工程實施過程中,若采用擠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水泥聚苯板等新型的保溫隔熱材料來取代傳統的砼架空隔熱板以及其它一些節能材料和措施,每平方米建筑物的造價提高約8-10 元,但節能投資僅占工程土建造價的1.5%-2.0%左右。
4 實例分析工程概況與造價測算對比
某職業學院1 號學生宿舍和2 號學生宿舍, 其建筑面積、結構類型、層數、平面布局完全一樣, 是同一棟房屋的兩次設計和施工。建筑面積均為5 947. 12 m2, 框架6 層。其中, 1 號學生宿舍是采用粘土標準磚、普通鋁合金窗、混凝土架空隔熱板設計的, 基礎形式為人工挖孔樁。2 號學生宿舍是采用加氣混凝土砌塊、塑鋼雙層中空玻璃窗和25 厚擠塑板設計的, 墻體因采用輕質的加氣混凝土砌塊, 建筑物總重量減輕, 基礎形式由人工挖孔樁改為獨立基礎。同市某局2 號住宅樓, 建筑面積6 992. 66 m2, 框架12 層,基礎為人工挖孔樁。應造價測算的要求, 對房屋承重結構體系進行了設計修改。上述典型工程采用的傳統技術、產品與節能技術、產品與完全一致, 其測算價格均市中心城區2006 年9 月份信息價格為基準。
表1 傳統建筑與節能建筑造價經濟指標對比表
分析與結論
1) 屋面工程。從表1 第4, 7列中可見, 傳統的混凝土架空隔熱板與節能的擠塑板相比,造價對比分別為-4.04%和-3.35%, 因為屋面隔熱面積不變, 所以,造價變化相差無幾。
2) 在墻體經濟指標方面, 從對比表第4,7列中, 建筑物由6層到12層時, 使用粘土標準磚與加氣混凝土砌塊相比, 造價對比分別為35.52%和6.76%, 墻體造價銳減; 建筑物達12層時, 對比表第5列中粘土標準磚墻體造價26.76元/ m2, 對比表第6列中加氣混凝土墻體造價為28.57元/m2 , 兩種墻體在造價上向持平方向發展。
3) 鋼筋、水泥等涉及結構的經濟指標項目中, 從對比表第4, 7列可知, 鋼筋經濟指標由-8.97%增長為-11.48%, 水泥經濟指標由-43.50%增長為-49.50%, 結構性經濟指標均為負增長,與外窗和墻體經濟指標的正增長相比, 造價呈現出此消彼漲的關系。
4) 根據土建造價指標項目6層和12 層分別提供的2.0%和-6.31%兩個土建造價百分比, 通過指數平滑法計算推導, 可以推斷出6層以下框架結構工程, 節能建筑造價高于傳統建筑; 到了6層之后, 造價雖仍略高2.0%, 但從總體上看, 土建造價基本持平; 當建筑物持續上升到12層后, 節能建筑與傳統建筑土建造價呈明顯下降趨勢, 即-6.31%。
2011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相關協會提出工業4.0的初步概念,此后由德國機械設備制造聯合會等協會牽頭,來自企業、政府、研究機構的專家成立了“工業4.0工作組”,進一步加強工業4.0的研究并向德國政府進行報告;2013年,德國政府將工業4.0納入《高技術戰略2020》中,正式成為一項國家戰略。目前,德國正計劃制訂推進工業4.0的相關法律,把工業4.0從一項產業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德國工業4.0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了來自黨派、政府、企業、協會、院所的廣泛認同,并從一個來自民間的概念迅速演變國家產業戰略,現正從一個產業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工業4.0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在全國形成共識,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這種認識來自于德國長期以來把工業作為國家經濟的基石,來自于信息通信技術給工業帶來的革命性影響,也來自于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對德國工業地位的擔憂。概括起來,主要是三種意識:危機意識、機遇意識和領先意識。
危機意識:德國是傳統的科技工業強國,但是在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中,傳統的競爭優勢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挑戰,一部分新興產業成長乏力,各界對德國未來發展表現出某種憂慮。這種憂慮包括了對新興產業創新能力的憂慮、對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憂慮和對國家產業戰略方向的憂慮。
機遇意識:盡管德國各界對有些產業發展得不盡如人意表現出了憂慮,但對德國傳統優勢產業的競爭力還是表現出強烈的自信,認為德國工業經濟發展面臨許多機遇,如龐大的、快速成長的智能裝備市場,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的趨勢帶給德國的是鞏固和強化技術優勢的機遇。
領先意識: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德國人有危機感,也看到新機遇,并試圖在工業領域繼續保持全球領先的地位,其基本途徑就是在向工業化4.0邁進的過程中先發制人,與世界制造強國爭奪新科技產業革命的話語權,搶占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他們在努力實現五個領先:理念領先、技術領先、產業領先、標準領先、市場領先。
是什么?
與國際社會關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說法不同,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認為,前三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分別源于機械化、電力和信息技術。他們將18世紀引入機械制造設備定義為工業1.0,20世紀初的電氣化定義為2.0,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生產工藝自動化定義為3.0,而物聯網和制造業服務化迎來了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即工業4.0。德國工業4.0戰略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信息物理系統相結合的手段,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工業4.0是一個發展的概念、動態的概念,是一個理解未來信息技術與工業融合發展的多棱鏡,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工業4.0是互聯,是集成,是數據,是創新,是服務,也是轉型;工業4.0是CPS,是智能工廠,是智能制造;工業4.0是國家戰略,是企業行為。
但從根本上來講,工業4.0是一種在信息技術發展到新階段產生的新的工業發展模式。從終極目標來看,工業4.0不能為技術而技術,核心在于提高企業、行業乃至國家的整體競爭力。從企業來看,通過工業4.0可以實現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產品創新速度加快,滿足個性化需求,減少能耗,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大幅,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顯著;從行業來看,通過工業4.0可以建立起高度協作的創新服務體系,提高整個行業的資源配置和運行效率;從政府來看,通過工業4.0進一步鞏固德國制造業優勢,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如何看?
我們看待德國工業4.0,既要有國際視角,更要有中國視角;既要有技術視角,更要有轉型視角;既要有理論視角,也要有實踐視角;既要有政府視角,也要有企業視角。只有這樣,我們的觀察才有針對性、指導性和現實性,才能更好地實施兩化深度融合戰略。
德國的工業4.0與我國兩化深度融合,如出一轍、異曲同工、殊途同歸。2014年11月8日,苗圩部長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說,我國提出的兩化深度融合戰略與德國提出的工業4.0戰略如出一轍、異曲同工。盡管中德兩國工業化階段不同、企業水平不同、技術基礎不同、主導產業不同、運行機制不同,但面對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的趨勢,有相同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都認識到了發展的機遇的挑戰,都有舉全國之力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戰略意圖,兩國的戰略在核心理念、發展重點、方法路徑等方面也比較相似。
工業4.0是德國制造的新品牌、新名片。當提到德國時,我們會聯想到高可靠、高精密、高質量、高安全的德國工業產品,德國制造作為一種品牌已成為德國的重要資產,這是德國人歷經百年而打造的,但德國人并不滿足。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背景下,要賦予德國制造以新的內涵。德國工業4.0是德國工業發展的新理念、國家的新戰略,更為重要的是,它正在成為德國制造的新品牌,為德國的工業體系貼上新的標簽,它在強化德國制造原有的內涵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內容,即高技術、高品質、高效率。
德國舉全國之力實施工業4.0戰略。德國工業4.0戰略的實施是“舉全國之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際版。工業4.0作為一個新理念凝聚了德國各界的共識,并演變成了共同行動,這種共同行動跨越了黨派、中央、地方、企業、行業協會、研究院所,你能看到德國強大的組織和動員能力。
標準、技術、人才是優先行動。如何將工業4.0的理念和戰略轉化為具體行動,德國人提出的系列行動計劃,包括標準化、網絡設施、信息安全、流程再造、人才培訓、法律政策等,這些都是重要而且必要的行動,但如果一定要更聚焦到三個最核心的行動上的話,那可以考慮將標準、技術和人才作為工業4.0最優先考慮的領域。
同樣面臨著信息安全這一全球性問題。信息技術越普及、越深化,信息安全問題就越突出,企業實施工業4.0的一大挑戰和困惑就是,工業生產智能控制的信息安全問題,這既是一個企業的挑戰,也是國家的挑戰。德國各界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并把工控安全作為工業4.0需要解決的核心議題。
怎么干?
德國工業4.0戰略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我們要結合中國的實踐,堅定不移地實施兩化深度融合戰略。
凝聚行業共識,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融合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兩化深度融合、德國工業4.0、美國產業互聯網概念背后的最大公約數,包含產品、裝備、生產、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就是要把握全球新一代制造技術變革的新趨勢,以實現重大智能裝備和產品的自主可控為突破點,以推廣普及智能工廠為切入點,以提升制造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為落腳點,完善制造業國家創新體系和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智能制造人才培養體系,打造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實現中國制造的跨越式發展。
整合產業資源,把增強智能裝備和產品自主發展能力作為智能制造的突破口。盡管產品智能化已走過了很長的歷史進程,但從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潛能來看,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產品智能化處仍處于起步階段,在未來3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尺度內,重大裝備和產品的智能有可能走向成熟。因此,需要圍繞重大裝備和大宗消費品的智能化,整合科技創新資源,打造貫穿全產業鏈的新興信息技術推廣應用服務平臺,增強重大智能產品的自主發展能力。
突出試點示范,把推廣普及智能工廠作為智能制造的切入點。發現最佳實踐,總結行業經驗,加強交流推廣,開展試點示范,是過去幾年推進兩化融合工作的基本思路,也是德國推行工業4.0的基本方法。西門子、大眾、寶馬、博世等在講到智能制造時,都提到他們所認為的最能體現工業4.0理念的全球最佳智能工廠,而且有許多是在中國。在行業及區域層面推廣智能工廠和智能制造體系應當是下一步可以考慮的重要工作方向。
創新體制機制,把培育新業態、新機制、新模式作為智能制造的核心任務。在新一輪產業技術變革中,在搶占新一輪產業競爭制高點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在互聯網經濟的優勢,這一優勢是德國及歐洲國家所不具備的。如何持續創新體制機制,把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這篇大文章做好,事關工業由大變強的整體戰略布局。這需要我們理性客觀認識互聯網經濟在智能制造戰略布局中的地位,積極培育引導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進制造業服務化。
堅持標準先行,把制訂智能制造標準化作為智能制造的優先領域。把握智能制造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整合國內標準化資源,學習借鑒德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以及美國先進制造和工業互聯網標準建設的工作思路和組織方式,加快智能制造標準化體系建設。如,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標準化路線圖,盡早啟動優先急需領域標準化制訂工作,建設和推廣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
對高端白電市場認可度有信心
在本次會中我們看到,三星攜眾多高端白電市場集體亮相。而對于中國市場而言,面對著眾多的強勁對手,三星的高端白電產品將如何贏得消費者的認可,謝輝表示,三星目前更加關注中國市場消費者對高端白電產品的需求,只要有需求,將會在第一時間滿足消費者。
而至于如何贏得消費者認可,謝輝非常有信心,他告訴我們,三星在這方面將分為三步走策略:1、從產品設計、性能方面做到極致,最大限度的滿足消費者的需要;2、探尋適合的推廣、營銷渠道,以進一步接近高端消費者;3、對于溝通的途徑和辦法上,三星也將會采用更加適合中國消費者的方式來讓更多的關注目光聚集到三星的高端白電產品上。
有實力迎接白電智能化時代到來
此外我們也看到,三星今年推出的許多高端白電產品中,智能化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在今年的CES上,三星面向歐美市場了一系列應用創新科技的高端白電產品,并且展示了理想中的“互聯家庭”構想三星智能家居。而本次,三星的WW9000系列智能滾筒洗衣機正式在國內,也宣告了三星在中國智能化家電市場邁出了第一步。
謝輝表示,三星白電的智能化之路將在今后堅定不移的走下去。雖然目前只有WW9000一款智能洗衣機產品正式在中國市場亮相,但家電行業向來不缺概念,三星也不會制造、刻意包裝概念,只是要看準目前所身處的市場中消費者的需求到什么程度,如網絡環境等各方面客觀硬件條件有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未來三星將會有更多智能化白電產品推出,如智能冰箱等。
結果就是,同一個生產線,過去只生產一種產品,而現在可以通過智能化生產出許多不同型號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公布《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這是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我們計劃用十年時間步入制造強國行列,就像《中國制造2025》開始的第一句:“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那么,“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我們計劃在2020年著力形成15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各位注意,這個思路和美國奧巴馬總統在2010年之后推行的重振制造業思路是一致的。第二,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這和德國推出的工業4.0本質是一樣的。
所以各位請注意,我們這個“中國制造2025”的制造強國理念,主要是學習美國和德國。2014年10月,總理訪問德國期間,簽訂了一個“工業4.0”的戰略合作框架。這是什么目的?我相信就是為目前已經處于困境的中國制造業尋找一個新的方向。
1、德國的工業4.0
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首次提出工業4.0的概念,并將其作為國家戰略由總理默克爾親自推動。根據工業4.0提出的設想,德國將運用互聯技術與高度集成化,使工廠的各個生產模塊智能化,從而將工廠變為具備自律分散系統的智能工廠。
我以德國飛梭哈雷機車的生產工廠為例。在過去工業3.0以前的時代,生產一臺哈雷機車需要21天,因為它的生產過程全部都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但到了工業4.0時代,客戶在早上九點下單,購買一臺個人定制化的摩托車,到下午三點就可以收到這輛完全按照其要求生產的摩托車。過去需要21天,現在只需6小時,怎么做到的呢?就是這五大模塊統統激活了,可以按照客戶的需求自動進行加工組合,在6小時之內完工,這就是智能化的力量。
你會發現,在工業4.0的時代,生產商不需要做廣告,因為這個產品本身就是為客戶量身定制的。生產商也不需要倉儲、批發、零售,因為產品一生產出來就直接送到客戶手上,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工業4.0打破了我們過去制造行業的傳統觀念,制造業6 1的產業鏈概念也不復存在,而是真正實現了全產業鏈整合。
并且,工業4.0的智能化生產在大幅提高效率的同時,成本下降了大約40%,這是一個非常不得了的進步。請各位想一想,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如德國、日本、法國、瑞士、英國,它們的成本只比中國高10%~20%,如果它們全面實現了工業4.0,成本將比中國低得多,到時候我們哪還有競爭機會?因此可以說,中國推動工業4.0是勢在必行。
2、美國的工業互聯網
既然講到德國,就不能不講到美國,美國也推動工業4.0了嗎?不,美國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叫工業互聯網,比工業4.0更偉大。美國五家行業龍頭企業,包括通用電器、英特爾、思科、AT&T、IBM等,聯手組建了工業互聯網聯盟(IIC),將這一概念大力推廣開來。
工業互聯網是個偉大的工程,涵蓋五大行業,除了德國人講的制造之外,還有電力、能源、交通、醫療等四大行業,共有九個平臺。而德國工業4.0,只是美國工業互聯網九大平臺里面的一個平臺,其他平臺都是德國所沒有的。通用電器在2012年11月26號發表的工業互聯網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推動的工業互聯網可以在未來增加10萬億到15萬億美元的產值,而這等于是再建一個新的美國。
上海交通大學谷來豐教授指出,目前中國舉國上下正在搞轟轟烈烈的“互聯網”,而美國則通過工業互聯網計劃悄悄進入了“新硬件時代”。如今天的多軸無人飛行器、無人駕駛汽車、3D打印機、可穿戴設備、機器人廚師等等,都是之前無法想象的東西。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一大批傳統互聯網公司,如今都在布局圍繞硬件的產業。如谷歌開始進軍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機器人;亞馬遜正在完善多軸無人飛行器來送快遞;蘋果公司推出智能手表;等等。隨著這些技術的普及,制造業將迎來顛覆性的革命,未來的生產組織形態、用工模式將產生重大變革。
其實早在2011年,美國奧巴馬總統就提出了制造業網絡創新計劃,準備在全美各地設立45個創新研發中心,其中15個是制造業的研發中心。目前已經建設完成了4個,是政府跟民間力量共同推動的,包括3D打印、可彎曲的芯片、傳感器等等。政府的強力介入,使得美國制造業如虎添翼。因此,必須將發展制造業當成一個國家戰略來推動,我們才有可能搭上工業4.0甚至工業互聯網的順風車。
3、中國發展工業4.0的瓶頸
很多人問,這輪產業變革是不是一次新的工業革命?主流制造業國家,如美國、德國、中國都認為,這是一次由科技革命推動的新的工業革命。美國在2012年提出了工業互聯網,德國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了工業4.0,中國在今年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美國在設備互聯、數據分析、業務洞察、模式創新等方面十分有優勢;德國在機械制造業有非常強大的基礎和素養;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過程中的頂層設計和路徑選擇。雖然這三個國家提出了不同的戰略,但最終指向卻是一致的,都是智能制造。
工業4.0是一個革命性的概念,其中包含“1438”架構。一個網絡是信息物理網絡系統,即CPS;四大主題是智能生產、智能工廠、智能物流、智能服務;三個集成是橫向集成、縱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八項計劃是標準化和參考架構、管理復雜系統、一套綜合的工業寬帶基礎設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組織和設計、培訓和持續的職業發展、監管框架、資源利用效率。
工業4.0的兩大目標是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是一個非常大的系統,因為當不相干的設備和設備之間、人和人之間、人和設備之間、物和物之間產生連接的時候,必然就會產生一個系統連接到另一個系統,小系統會組成大系統,大系統會組成更大的系統。智能制造再具體一點,就到了智能工廠,就成為了機器之間的并存連接與集成。
工業4.0有五大特點,分別是互聯、數據、集成、創新、轉型。這些特點可以將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連接在一起。全球現在最重要的一個詞就是“連接”。當傳感器可以進行互連的時候,必然會形成數據,所以數據非常重要。通過對數據的清晰挖掘和分析再造,可以產生新的商業價值。工業4.0的集成特點可理解為企業間的橫向集成和企業內部的縱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則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圍繞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價值鏈創造,通過價值鏈上不同的企業資源的整合,實現從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物流配送、使用維護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務。
一、工業4.0的概念及現實意義
近年來,為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德國政府推出了“工業4.0”計劃,美國制造業產生了“工業互聯網”概念,我國也于2015年5月推出了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除此以外,日本、韓國、法國也不甘落后,分別推出“再興戰略”,“新增動力戰略”和“新工業技術法國”方案。工業4.0概念,正在引發全球性的關注。
德國2013年4月報告《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報告認為:在制造業領域,技術的突破和發展將工業革命分為四個階段。前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簡單智能化,而目前物聯網和制造業服務化宣告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的到來。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以深度網絡化為重要特征的。推動工業4.0的原動力是互聯網。工業4.0的實施過程,實際上就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在工業4.0時代,虛擬世界將與現實世界相融合,物聯網、服務網、數據網將取代傳統封閉性的制造系統,智能工廠的定制通過App完成,到那時,我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內容將徹底被顛覆。
德國工業4.0,不僅為中國的工業生產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而且與我國正在實施的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戰略,不謀而合。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點是智能制造。連接,是工業4.0不變的主題詞,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也是從互聯開始的。將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思維融入到制造業中,通過物聯網實現產品制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信息互聯和大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在搭建智能網絡的基礎上實現橫向、縱向和端對端的高度集成,在生產形態上,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個性化定制,使整個生產的過程更加柔性化、個性化、定制化。
工業4.0的核心是單機智能設備的互聯,不同類型和功能的智能單機設備的互聯組成智能生產線,不同的智能生產線間的互聯組成智能車間,智能車間的互聯組成智能工廠,不同地域、行業、企業的智能工廠的互聯組成一個制造能力無所不在的智能制造系統,這些單機智能設備、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及智能工廠可以自由地、動態地組合,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制造需求,這是工業4.0區別于工業3.0的重要特征。
工業4.0是數據。數據是區別于傳統工業生產體系的本質特征。在工業4.0時代,制造企業的數據將會呈現爆炸式增長態勢。所有的生產裝備、感知設備、聯網終端,包括生產者本身都在源源不斷地產生數據,這些數據將會滲透到企業運營、價值鏈乃至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是工業4.0和制造革命的基石。數據又可分為產品數據、運營數據、價值鏈數據和外部數據。通過對采購、倉儲、銷售、配送等供應鏈環節上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將帶來效率的大幅提升和成本的大幅下降,并將極大地減少庫存,改進和優化供應鏈。利用銷售數據、供應商數據的變化,可以動態調整優化生產、庫存的節奏和規模。此外,基于實時感知的能源管理系統,能夠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實時優化能源效率。
工業4.0是創新。工業4.0的實施過程實際上就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制造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組織等方面的創新將會層出不窮。
第一是技術創新。未來工業4.0的技術創新在三條軌道上進行,一是新型傳感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大數據在信息技術創新體系中不斷演進,并為新技術在其他行業的不斷融合滲透奠定技術基礎。二是傳統工業在信息化創新環境中,不斷優化創新流程、創新手段和創新模式,在現有的技術路線上不斷演進。三是傳統工業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它既包括信息物理空間(CPS)、智能工廠整體解決方案等一系列綜合集成技術,也包括集成工業軟硬件的各種嵌入式系統、虛擬制造、工業應用電子等單項技術突破。
第二是產品創新。信息通信技術不斷融入工業裝備中,推動著工業產品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使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一方面,傳統的汽車、船舶、家居的智能化創新步伐加快,如汽車正進入“全面感知+可靠通信+智能駕駛”的新時代,萬物互聯(IOE)時代正在到來。另一方面,制造裝備從單機智能化向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到智能工廠演進,提供工廠級的系統化、集成化、成套化的生產裝備成為產品創新的重要方向。
第三是模式創新。工業4.0將發展出全新的生產模式、商業模式。在生產模式層面,工業4.0對傳統工業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從過去的“人腦分析判斷+機器生產制造”的方式轉變為“機器分析判斷+機器生產制造”的方式,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PS)的智能工廠和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領制造方式的變革。
第四是業態創新。伴隨信息等技術升級應用,從現有產業領域中衍生疊加出的新環節新活動,將會發展成為新的業態。進一步來講,在新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將會形成引發產業體系重大變革的產業。就目前來看,工業云服務、工業大數據應用、物聯網應用都有可能成為或者催生出一些新的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制造與服務融合的趨勢,使得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加速重構產業價值鏈的新體系。
第五是組織創新。在工業4.0時代,很多企業將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和現代管理理念,進行業務流程重組和企業組織再造,現有的組織體系將會被改變,符合智能制造要求的組織模式將會出現。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PS)的智能工廠將會加快普及,進一步推動企業業務流程的優化和再造。
企業組織管理創新,也是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的重要內容,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九大原則、四大核心要素、四個管理域中都涉及如何圍繞企業獲取可續的競爭優勢,不斷優化企業的業務流程和組織架構。
二、溫州企業對接工業4.0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之初,溫州小商品制造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搶占全國市場,創造了溫州制造業的輝煌。如今溫州電氣、服飾、鞋業、汽摩配、泵閥五大支柱產業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一定的制造實力與規模。
溫州制造能否走上工業4.0快車道,重現過去的輝煌,擺在了市政府和各企業的面前。正值市政府重振溫州實體經濟,打造時尚產業,轉型溫州制造發展之路時刻,迎來了世界新一輪工業革命,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難得的機遇。據悉,在溫州制造向溫州智造躍遷的路上,溫州民企中也涌現出了一些擁抱工業4.0的急先鋒,他們結合企業自身特征,選擇適合自己的智能化制造路徑,成效初顯。
樂清康泰電器是一家集科技型、外向型、規模型于一體的電子企業,經由市科技局、溫臺生產力促進中心牽線,與臺灣管顧鉅群聯盟和華宇企業管理公司開展合作,進行生產線的診斷與優化,改善電氣設備、車間管理,達到精益生產和智能制造管理,獲得了“施耐德供貨商大獎”。
報喜鳥服飾從2014年開始布局工業4.0智能化生產,通過近一年的規劃、實施、試運行,第一條智能化生產線已經改造完成,通過工業4.0智能化生產,克服服裝個性化生產品質和生產效率降低的瓶頸,率先實現“個性化縫制不降低品質,單件流不降低效率”這一服裝定制的最高生產目標。接下來,報喜鳥將以工業4.0智能化生產為支撐,打破個性定制難以規模生產的瓶頸,做深全品類個性化定制領域。計劃到2017年,定制將占公司自有品牌總銷售額的50%。
然而,由于溫州的制造業大型企業少,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工業制造技術在工業2.0-3.0的階段上。在走向工業4.0的路上,仍有許多制約條件。
1.溫州企業工業設備大多數處于中低端技術水平,需要完成自動化改造,達到工業3.0階段,才向工業4.0智能化沖刺。工業設備技術條件仍待提高,工業技術基礎薄弱制約企業發展。
2.工業4.0需要高級管理人才和高級技能人才。除了大型企業有一定高級人才聚集之外,中小企業人才普遍不足。人才招聘困難,聚集困難,流失容易,是中小型企業的通病,不管是高級管理人才,還是高級技能人才,中小型企業普遍短缺,這是掣肘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3.工業技術設備需要升級換代,技改資金如何融資又是一個難題。中小企業資本金大多帶有沾親帶故因素聚集的、家族式的居多。雖然資金的聚集比較容易,安全性有一定的保障,但是聚集帶有很大的排外性,一般只限于家族成員入股,不利于擴大化再生產,不利于企業設備升級換代。
4.從目前看,許多中小型企業主及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對工業4.0的認識只略有知曉,認為目前還用不上。很多企業還不知道工業4.0狀況。企業界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認識不足仍然存在,輿論宣傳不夠,行業協會理論水平不足,無力引導企業了解,掌握工業4.0知識。
三、溫州發展工業4.0的建議
雖然,制約溫州工業4.0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技術設備先進性不高,高級別人才不足,中小型企業融資的局限性及中小型企業主的認識不足等。針對上述制約因素建議如下:
1.高級人才引進企業實行兩條腿走路,即直接引入企業。另一種是引進人才有難度。我們不妨遠程聘用,即高級人才可以不在企業辦公室上班,卻時時在辦公的電腦上。人員在國內國外都如在工廠一樣,通過互聯網就象上班一樣解決企業的技術、管理、設計、方案、問題等等,使受聘人員身在家庭心在工廠。為愿意受聘用但又不愿意來溫州的人才找到解決辦法。
2.政府牽頭建立以高校為依托,溫州龍頭企業參股的科研中心,負責溫州企業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既可解決中小企業人才不足,資金緊缺的局面,又能為溫州在知識產權研發領域開創成果。
3.普通高校畢業生學非所用嚴重。高技能高技工人才短缺,亟需培養。溫州高校應該多招技能技工專業,對準溫州支柱產業,為企業輸送人才。
4.出臺鼓勵企業股份向高管和職工擴張以及允許向職工集資政策,使企業走出家族內部集資的藩籬。引進企業高管、職工的股金,以及債券集資,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
5.成立溫州工業4.0指導委員會,實施政府發展計劃,制定計劃進程,指導分析企業具體方案,解答企業管理技術疑難。
炒起來的概念只會讓創業者失去理智,加上來自資本的利好,也就怪不得創業者盲目跟風了。
中國制造業落后的問題是一直存在的,尤其是受到2015年互聯網行業急速發展的沖擊,很多轉型速度慢,無創意、無技術的傳統制造業企業紛紛倒閉,而那些選擇轉型擁抱互聯網的“二次創業”的企業很多都選擇了智能硬件這一條路。
但是,這條路就那么好走么?
錯!
沒有核心技術,什么都是白扯!
由于技術的困擾,很多企業干起了掛羊頭賣狗肉的事情,硬件加了個芯片能聯網,再包裝一下就成了智能硬件。
“智能”就這么簡單?
智能硬件是一個科技概念,指的是通過將硬件和軟件相結合對傳統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現在的硬件加個芯片,加個APP,連上手機不表示它就智能了,更重要的是它真的是一個實用的產品。
那么,怎樣才能創立一家好的智能硬件的企業呢?創業者如何智能硬件這條路上走的更遠呢?
首先,在選擇項目的時候就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市場要大,這是所有創業項目所必須要考慮到的,智能硬件也不例外。小而美的小眾產品可能成為一時爆款,但作為一個長期的創業項目卻不合適;
2、創新,這里的創新指的是從設計、外觀、服務等等方面進行創新;
3、技術,有自己核心技術,同時,技術門檻不宜過低,否則很容易被山寨;
4、實用,不要把自己的智能硬件高的太超前,不實用只能成為用戶眼里的“玩具”;
智能硬件的領域細分主要是根據應用場景和技術屬性來區分,包括機器人與無人設備、智能家居、智能健康、新交互方式、智能教育、智能運動和娛樂等。
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硬件都是手環、手表等小型智能產品,大型智能產品還在處于技術紅利期,還未現在等待的是一個真正的劃時代的智能產品來引爆。
現在離這個最近的就是被炒的火熱的VR。另外,盡管智能家居概念炒得很火,但是距離真正的智能還有很長的路。
確定了項目,就要從智能硬件的各方面著手了,能否做好一款智能硬件產品主要看的是芯片、軟件、連接技術這三方面。芯片決定硬件的優劣,軟件決定便捷與否,連接則決定的是距離的遠近,這三方面形成整個智能硬件的中控系統。
另外,一款優秀的智能硬件要充分的“軟硬結合”。有好的硬件支持,軟件服務方面拖后腿也是不行的。和現在移動互聯網一樣,智能硬件聯網之后也要考慮的是云服務和數據化。
現在很多投資人看重的不是智能硬件本身,更多是看重智能硬件所帶來的數據,因為有了數據,你的商業模式可以變幻出各種可能。所以,在產品開發初就要將這兩方面問題充分考慮進去。
18世紀后半期以蒸汽機車誕生為標志的工業1.0時代,20世紀初以福特流水線為標志、以電氣化為特征的工業2.0,始于1970年代自動化的出現給現代制造業貼上了工業3.0的標簽,現在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工業4.0成為當下最火熱名詞之一。
簡單來說,2013年始于德國的工業4.0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系統――信息物理系統(CPS,Cyber Physical System),將制造業向高度智能化轉型。
工業4.0描繪的是制造業的未來愿景,目的在于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其技術基礎是網絡實體系統及物聯網。
在美國,與“工業4.0”相似的概念被稱作“工業互聯網”,盡管稱呼不同,但這兩個概念的基本理念一致,就是將虛擬網絡與實體連接,形成更具有效率的生產系統。
與德國強調的“硬”制造不同,軟件和互聯網經濟發達的美國更側重于在“軟”服務方面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希望用互聯網激活傳統工業,保持制造業的長期競爭力。
今年5月18日,國務院正式《中國制造2025》規劃,醞釀已久的中國版“工業4.0計劃”終于出爐,在其圈定的十大重點領域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也包括在內。
隨后,6月24日,“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頂級領導機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宣布成立,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擔任組長,工信部部長苗圩等人任副組長。他們將領導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制造2025”戰略?我們認為,深刻把握最近一年來流行于業界的德國工業4.0理念,就是一個捷徑。
我們必須承認,智能制造的確是制造業未來發展的清晰路徑,而整體薄弱的“中國制造”如何轉向“中國智造”成為一個艱難的課題。對于身處其中的汽車業,則極有必要在這個框架下認真思考和規劃自己的未來。
與《中國制造2025》最初猶豫是否把汽車業列入重點不同,德國汽車行業因其在制造業中技術含量、智能化程度較高,在最初的階段就已成為工業4.0框架的積極構建、參與和推動者。
今年上海車展期間,《汽車商業評論》在相關主題一系列密集采訪中發現,包括奔馳、寶馬、大眾、博世等德國主流整車及零部件供應商早已開始思考工業4.0給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和可能性,并展開積極布局。
相比而言,除長安、上汽大通等車企積極回應外,國內汽車制造商對這一概念的熟悉度尚且不高,遑論思考與行動。
坊間對于工業4.0的概念也有多種解讀,有人大呼中國制造業的機會到來了,也有人認為德國政府力推工業4.0,是一個國家級的商業謀略,目的是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更多輸出智能工廠裝備及標準。
《汽車商業評論》這一組封面故事的報道和探討希望能夠掃清相關迷霧,描繪在這樣一個趨勢下,汽車制造業未來會呈現怎樣的圖景、有哪些機會,哪些企業正在作出努力,又有什么在阻礙他們的發展。
從整體來看,工業4.0時代下的汽車業面臨的主要課題包括以下幾種:開發輕量化、智能化的產品;由封閉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向開放的規模化定制生產轉變;汽車產業與信息通信、互聯網等產業融合,衍生更多的商業模式。
在這一構架下,大數據驅動汽車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組合成精密、完整的制造體系,涵蓋產品設計、生產規劃和執行、市場銷售、售后服務等整個產業鏈條。
在此基礎上,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成為可能,以極大滿足未來人們智能化、個性化的汽車需求。整個生產過程中人機互動、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技術,使得虛擬生產成為可能,從而減少材料浪費,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達到降低了能耗。
與此同時,在產品開發環節工程師們可以使用大量虛擬仿真技術,更精確地完成原先難以完成的工序,或將原本繁雜的研發生產過程簡化或重構。
過去,汽車一直是在相對封閉的體系中進行生產,而在工業4.0的構架中,未來汽車企業的各部門都將對外開放。消費者可以將自己的需求輸入制造系統,企業則按照這些定制需求,開發產品或對其進行改進和調整。
智能化的生產體系使得每一個汽車零部件都有屬于自己的身份認證,并貫穿其整個生產、裝備和服務環節,便于管理和追溯。機器與機器之間有了實現交流的可能性,它們可以根據產品性能、環境要求等參數,結合大數據去尋找相應材料,每臺機器也可根據產品特性做相應調節,進行零部件匹配性生產。
雖然目前汽車生產線已經可以實現相對柔性化的生產,但未來,這種柔性會進一步加大,更極端的構想是,汽車工廠實現網絡化、分布式、模塊化的生產,社區工廠就可以生產消費者想要的車型。
工業4.0時代,汽車共享模式會得到進一步發展,這種模式改變了汽車的銷售模式和使用方式,汽車企業更多將通過提供服務實現盈利,而其發展出的新商業模式對各國也意味著重新洗牌,誰先開發出新的商業模式,誰就將占領更大的市場。
中國企業對標德國工業4.0
在剛剛結束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海爾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始登上國際舞臺,成為中國首個面向全球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方案企業。這也是“中國制造2025”計劃出臺以來,中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又一次重拳出擊。
當前,全球工業大國都將智能制造視為發展方向。其中,美國工業互聯網本質上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德國“工業4.0”則是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盡管二者之間的差異較大,但是有一個統一的核心,就是CPS系統(中文翻譯為信息物理系統)。
據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工業4.0研究所所長王喜文介紹,以CPS為代表的智能工廠實際上代表了大規模定制化、制造業服務化、智能化的大趨勢。在智能生產模式之下,其好處也是非常明顯:能滿足個性化定制的需求、縮短工業生產周期、降低制造生產的成本、減少能耗等,這些特征決定了工業強國在智能制造領域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
面對國外制造業的強大優勢,中國制造業也必然要正面應對。2015年“中國制造2025”計劃,以互聯網+協同制造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成為發展大方向,而且國內企業也開始在這一領域發力,形成了自己的優勢。
以海爾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COSMOPlat為例,目前該平臺已成功申請自主知識產權89項,成為行業內首個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版工業互聯網平臺。據了解,COSMOPlat上聚集了上億的用戶資源,同時聚合了300萬+的生態資源,形成了用戶與資源、用粲肫笠怠⑵笠滌胱試吹3個“雙邊市場”,可以給全球企業提供工業升級的服務方案及切實可行的落地方案。
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海爾搭建起一條真實的冰箱生產線,受到了國外同行們的關注。通過這一平臺,用戶可以全流程參與產品設計研發、生產制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級等環節,能自主定義自己所需要的產品,幫助更多的企業更快、更準確的向大規模定制轉型。
與海爾COSMOPlat對應的,是西門子的Mindsphere平臺以及GE的Predix平臺。前者代表了德國工業4.0的核心思想,而后者是美國先進制造業的基本理念。從這三家企業的平臺能力上來看,其實中美德三家之間差距并不大,甚至與德國、美國對比起來,中國企業在某些方面還有一定的優勢。
迎接智能制造的挑戰
當前,制造業進入全面變革的特殊時期,這既帶來了空前的機遇,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拋開 CPS、工業互聯網等概念而言,中國制造企業在應用和實踐中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
從外部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將使制造的內涵得以擴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3D 打印都已進入制造領域,各細分產業已經開始發生重大變革;從內部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約束日益凸顯,如能耗、污染、安全等,這也倒逼制造業必須轉型升級,才能繼續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在4月份由上海航天動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與北京國創未來聯合舉辦的“智能制造的應用和未來研討會”上,北京國創未來總經理郭京京表示,目前中國制造業面臨的轉型和升級任務是非常艱巨的,也是全方位的:產品設備形態重新定義,不再是單一的產品本身,而是一切聯網;制造體系升級,大規模定制化的智能制造體系,將是智能工廠+智能物流+智能服務的集合體;產業趨向生態化,這是技術+產品+體驗+商業模式+應用場景的多維革新與重構;產業生態重塑,包括產品+互聯網、價值鏈轉移、產業升級等等。
在上述制因素發生變化之后,未來產品設備不再是簡單的工具,而是一種服務;未來所有產品設備都將是智能終端,而非現在的信息孤島;未來設備都將是可移動的能源,而非單純的耗能機械;制造環節全鏈條將向智造升級,分布式設備相互連通,聯接形成而成一個整體;原來人操縱設備將向設備互聯、自行操作轉變,從而徹底改變使用模式。
北京國創未來主要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制造、化工、輕工等行業轉型需求,提供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匯聚清華大學、航天科技、中國工業4.0 研究所等產學研各領域專家,整合雄厚資源,將先進的研發成果,前沿的理念,領先的機器人進行技術融合,為軍民融合、先進制造、智慧物流等行業提供數字化、智能化、柔性化、自動化的整體解決方案。
郭京京認為,智能制造是把制造自動化的概念擴展到更加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集成自動化――包括機器人――替代人工生產是未來制造業重要的發展趨勢,是實現智能制造的基礎,也是未來實現工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保障。
夯就智造的未來
自“中國制造2025”計劃以來,帶動了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企業、投資機構對智能制造的關注,也吹響了向中國智能制造產業高地進軍的沖鋒號角。對于中國制造業而言,今天的每一步都關乎著智能制造的未來。
各級地方政府紛紛將智能制造作為振興經濟的重要抓手,并開始在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無人汽車等領域進行布局,智能制造已經形成多處開花結果的局面。以上海為例,2016年開始制定《“中國制造2025”上海行動綱要》,提出:“以創新驅動、提質增效為主線”;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裝備、生物醫藥與高性能醫療器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等十一個重點領域;推進產業創新、兩化融合、工業強基等十大重點工程;提出統籌推進、金融財政、土地、人才、服務企業等七項保障措施。
長電科技(600584.SH) 概念股指數:
公司是中國半導體封裝生產基地,是國內知名的三級管制造商,集成電路封裝測試龍頭企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于2015年1月15日消息,公司僅出資2.6億美元,就有望拿下全球第四大芯片封測廠星科金朋半數股份,從而打造出新的行業巨頭。預計公司2015年一季度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136.27萬元相比,將增加3700%-3750%。
英唐智控(300131.SZ) 概念股指數:
公司主要從事智能家居物聯網相關產品的研發和銷售,其長期戰略之一是在持續加大智能家居物聯網相關產品及技術的研究開發、持續創新的同時,拓展產業鏈上下游領域。2015年3月30日,公司公告稱,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耗資11.45億元向鐘勇斌等9名交易對象收購深圳華商龍100%的股權,拓展電子元器件分銷商領域。
漢威電子(300007.SZ) 概念股指數:
公司主營氣體傳感器、氣體檢測儀器儀表的研發、生產、銷售及自營產品出口。2015年2月12日,公司公告稱與浙江風向標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風向標)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反將在智能家居及家居安全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新大陸(000997.SZ) 概念股指數:
公司是國內電子信息以及稅控收款機等多領域的龍頭企業,在國內終端廠家中唯一掌握終端核心芯片設計技術。2014年11月7日,公司停牌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公司擬采取非公開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向相關交易對方收購優博訊股權,同時擬募集不超過本次交易總金額25%的配套資金。
廈門信達(000701.SZ) 概念股指數:
公司主營網絡信息服務及信息產品的開發與生產、商業批發零售、貿易和房地產開發。公司2015年2月3日公告稱,將通過全資子公司廈門信達物聯科技有限公司,收購國內一體化視訊解決方案供應商深圳市安尼數字技術有限公司控股權,進一步延伸物聯網產業布局。安尼數字2015年預計凈利潤為3000萬元,并將在今后數年保持30%左右的高增長,公司稱,通過將安尼數字的視頻監控以及智能安防核心技術與公司RFID技術進行互補,可以更迅速,全面地為客戶提供物聯網應用整體解決方案。
寶信軟件(600845.SH) 概念股指數:
公司主營計算機、自動化、網絡通訊系統及軟硬件產品的研究、設計、開發、制造、集成,及相應的外包、維修、咨詢等服務。公司2015年1月12日消息稱,定增預案擬以11.8億元“加碼”寶之云互聯網數據中心(IDC)三期,項目計劃在25個月內分三階段建設完成,同時擬建設9500個機柜的大型互聯網數據中心(IDC),提供IT設備托管的IDC外包服務。
長江通信(600345.SH) 概念股指數:
公司是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武漢-中國光谷”的骨干企業之一,主要從事通信產品的投資、研發、制造和銷售,產品包括光傳輸設備、接入網設備、光纖光纜、基站射頻電纜、數字視頻設備等以及相關軟件,并從事通信、信息系統的集成和技術服務。公司具有多年與全球優秀通信企業合作的成功經歷和經驗,積累了較強的科技實力和綜合優勢。
達華智能(002512.SZ) 概念股指數:
公司是專業生產非接觸式智能卡,智能電子標簽,高性能無線射頻識別(RFID)讀卡設備的高新技術企業,是業內應用芯片類型最為全面的生產廠家。公司首創的無開孔一次層合制卡新工藝和芯片創新封裝工藝,被國家4部委聯合授予“國家重點新產品”稱號,產品性能和質量可媲美進口產品。
航天信息(600271.SH) 概念股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