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本商業模式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19 16:01:5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司基本商業模式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公司基本商業模式

篇(1)

商業模式的基本內涵

高金余和陳翔(2008)兩位研究人員將商業模式界定為“企業組織實現價值創造的一種獨特的運行機制,主要是以一種體系結構為框架實施商業活動,旨在幫助客戶獲取效用的同時實現預期的利潤”。Magretta(2002)的觀點主要是,這一概念需要從主要參與主體和不同主體的差異性、相關價值的定位、市場運行和市場關系等角度去理解。而張揚和趙佳(2008)兩位研究人員主要基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顧,認為很多人對商業模式的認知通常都將兩類含義混淆在一起,一類含義是理解為公司在開展商業活動時采用的方法和途徑;另一類含義在于模型所代表的含義。通過對學者以往研究的梳理可知,并沒有以零售企業利用商業模式創新為對象的研究成果。本文選取了日本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企業的成功經驗進行深入探討,試圖對商業模式創新進行全面闡述。

針對日本百貨集團三越公司的分析可知,在該公司以往“越后屋”的發展階段,可以在眾多的和服綢布店中脫穎而出,成為該領域的龍頭企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該公司創新運用了“明碼實價現銀銷售”這一嶄新的經營理念。三越公司在剛進入市場時,該國在服裝零售領域已經形成了眾多的大型零售企業,提供各種各樣的產品,覆蓋非常全面。越后屋雖然只是一個后進入的小公司,但是因為率先運用了“明碼實價現銀銷售”的特色經營方式,就在很短的時間里實現了市場領先地位。由此可以看出,越后屋之所以能夠成功上位,內在根源就是運用了新的經營力量實現了商業模式創新。日本大榮集團現在是名聞遐邇的大型連鎖超市,而它的前身是一家以“面向主婦的大榮”為主要特色的藥店。該公司的重要借鑒意義體現為在日本第一個采用了“一站式”服務和“自助式”銷售的創新營銷模式,實現了經營手段的根本演進,并以此推動了商業模式的創新發展。

本文從上述成功做法中提煉出了商業模式的一種新的界定方式,主要是利用下面公式來表達該概念:商業模式=經營內容×經營手段。該式的經營內容包括的是零售企業經營的主要產品種類、規模以及檔次等,經營手段可以看做企業管理自己、爭取客戶的重要方式。針對該商業模式公式的分析可知,商業模式能夠創新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就在于經營手段能夠得到根本性的創新。這種創新路徑也幫助流通業實現了規模效益(主要規模化的進貨和銷售)和產品的范圍效益(主要是不同產品的綜合、全面運營)。以前面提到的大榮集團為例,正是因為實現了上述效益,從而在該國的零售領域占據了統治地位。所以,可以將經營手段的創新發展,看做是現代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的合理方向,是能夠幫助新進企業在一定的時期里就可以占據市場優勢地位的重要推動因素。

日本零售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探析

以下本文采取剛構建的商業模式公式界定,來針對日本當前代表性的零售企業的商業模式進行探討。該類零售企業有著一致的特點,就在于都是從最初實力不強的小企業經過一段發展后才逐步實現規模化、領先發展的企業。

案例一:日本迅銷集團(Fast Retailing)。該公司最早出現在1963 年,主要從事零售經營業務。該公司利用市場整合和兼并機制,將各類有著非常強的發展潛力的國際企業逐步融入到公司體系里,實現了更多的收益,并且快速發展,最終成為一個龐大的跨國集團。近些年的時間里,該公司的發展進一步加速,迄今為止該集團形成的9個主要品牌在全球范圍里已開張了超過1600家的銷售店鋪,從而在日本服飾零售領域占據了龍頭地位,在亞洲區域的服飾零售行業中也占據了領先地位,并且在世界范圍內成為行業的第六名。

在上述的探討中發現,這一公司采取的新型的經營手段主要就在于“迅銷”,實現了快速銷售的精華,該公司的名稱和主要的特色經營手段之間融為一體。從該公司的經營內容來看,主要是以“優衣庫”品牌為核心的休閑服飾的銷售,同時集團設立的零售店的名稱也都是依據“優衣庫”品牌而確立的。可以說,迅銷特色商業模式中,“迅銷”成為全集團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品牌。不過本文的觀點在于,迅銷商業模式雖然對該公司產生了明顯的價值,卻會制約公司今后在多元化方面的發展;或者說,就是因為這種極具特色的經營手段,使得該公司很難進入到高級的時裝層面經營新的內容。

案例二:“良品計畫”集團。該公司最早出現在1990年,公司的名稱就是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已發展為一種國際性的企業組織,已經經營了4000種左右的商品。以2008年5月底作為統計的時點,該公司在日本全境里一共設立了338 間店鋪,門店體系已經覆蓋了英國、愛爾蘭、法國、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以及中國臺灣等國際性的市場領域。無印良品是該公司的主要商品品牌,這一獨立品牌在該領域的市場上已經具備了明顯的市場影響力。

該公司的特色經營手段可以用公司名稱“良品計畫”來表達,也就是說,以供應優良產品為特色。在這一基礎上,公司將自己經營的產品稱做“無印良品”,也就是指雖然還沒構建品牌,但是品質優良的產品,該名稱實際上也成為了該公司下轄的眾多零售店的店名。該公司在供應商品過程中,主要是針對材料進行科學篩選以及優化制造流程,提升包裝水平來保證商品的“良品”屬性。雖然公司商品的售價會保持在較高的水準上,可是因為產品有樸素的外觀,并且能夠提供可觀的實用價值,還是成為日本消費者普遍喜愛的對象。實際上,該公司一直被稱為“雜貨中的名牌”。該公司的上述特色經營手段,實現了主要商業模式的演進,從而推動該公司在很短的發展時期里,就很快成為世界范圍內的著名零售企業。

案例三:“asukuru”公司。該公司的前身就是原來的日本大型文具制造企業“股份公司plus”下屬的一個部門,最早出現在1993年,在經歷了快速發展后在1997年該部門被分離出來升格為分公司。“Asukuru”這一日文單詞的含義是指明天來到。該公司主要采取了“為顧客而進化”這一核心服務理念,以國內企業在商品和服務等各方面的需求為對象給予“asukuru”式的服務,也就是“明天送到”的快速服務。按照2008 年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該國一共600萬企業里占據了95%比例的是中小企業,而asukuru一開始就將目標客戶群體鎖定在龐大的中小企業,并且將服務產品定位在滿足這些中小企業基本辦公用品的需求,并且承諾第二天送到。

該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創新了多樣化的內容。舉例來說,在訂貨方式上和以往流行的看貨訂貨不同的是,采取了看目錄訂貨新措施。也就是說,顧客可以依據公司利用報紙渠道提供的產品目錄或公司網站上及時更新的產品目錄,按照一定的流程完成下單訂貨。同時,如果顧客沒有在訂單中指定確定的送貨日期,貨品也會盡可能在當天,或者最遲不會超過第二天的時間里,送達客戶在訂單中要求的地點。此外,對于交易價格高于含稅1500日元水平的商品,該公司都提供了免費送貨的服務。在上述創新之外,公司構建了365天的時間里退換貨制度,并且采取了每月結算的貨款交付方式。

日本企業商業模式創新對我國中小企業的啟示

總結和分析日本零售企業的一些標志性的商業模式,可以合理地判定商業模式創新在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判定能夠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是商業模式一定要進行創新。企業在商業模式方面,從最初的選擇到實踐發展,以及結合發展實際進行調整或再造,最終演變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就構成了商業模式的單個循環周期,在這一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屬于一定程度上的創新。這種狀況主要源自于商業模式的本質。無論是選擇,還是在一定時期確立商業模式,企業都是以創新的方式來實現的。企業的商業模式的內在獨特性和適用性提出只有創新才是形成的基本路徑的要求,一切企業都不能完全套用已經存在的商業模式。

二是商業模式創新應將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要實現商業模式創新,就一定要將顧客價值最大化的原則及時體現。這種創新活動一般都是從關注顧客價值出發,并且以滿足這種價值的實現和提升要求形成新商業模式,從而使得企業能夠得到更多的贏利機會,并逐步確立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由此可以把商業模式的生命力強弱和帶給服務供應主體和消費主體的總價值水平之間對應起來。舉例來說,阿里巴巴推出的誠信通、支付寶等網絡交易工具取得的成績,在于將誠信作為一種新型資源用于價值創造領域;利用和雅虎的合作,該公司初步探索了“搜索+商務”的模式創新,進一步增進了該公司提供的在線交易方式的效率;而阿里軟件等工具的創新服務,使得三種電子商務模式得以有效融合。此外,該公司還在網絡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從而進一步增進自身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三是商業模式創新一定要落實在效率和成本優化上。新商業模式一定要能夠推動企業資源的整合運用,使得企業所有資源的配置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此外還應當注意在資源配置過程中,兼顧客戶需求的滿意程度。只有不斷強化每一類資源對企業的價值體現,新的商業模式才能夠成為發展助力。而且商業模式創新還一定要能夠有利于企業管理效率和業務工作水平的提升,從而為顧客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內容,有效延伸價值鏈,不斷實現更高的成本控制目標。要達到這些目標,企業一定要明確自身在價值鏈條中的地位和要發揮的作用,并且在清晰掌握客戶獲取更多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內在規律的前提下,根據發展的要求適時調整企業開展的該項價值活動,使得活動聯系得更加緊密,運行得更加通暢,從而利用合理的協調、整合、匹配等手段或措施,保證企業所屬的價值鏈的運轉能夠達到更高的效率,為企業差異化或成本戰略目標的落實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結論

本文主要選取了日本零售領域的三家成功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對于它們利用新的商業模式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的路徑進行了探析。該類企業能夠從最初的弱小主體快速成功的類似秘訣就在于“經營手段創新實現商業模式優化”的基本路徑的落實;同時,在創新經營手段上能夠體現的超過競爭對手的優越性和各種效益,是最終形成商業模式競爭力的源泉所在。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我國的零售企業要想走上健康快速發展的軌道,不應該只是學習表面化的東西,還要全面分析成功企業在經營手段方面的創新背景,并且深入理解采取這些手段的基本內涵,從簡單的模仿和套用中突破出來,學習著名企業成功商業模式中的精髓,構建具有自己特色價值的商業模式,實現快速健康發展。

1.高金余,陳翔.互聯網環境下的企業商業模式概念和定位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08(4)

2.原磊.零售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J].經濟管理,2009(3)

篇(2)

問題的提出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的信息和通訊技術改變了我們生活和互動的方式,也改變了企業運作的形態與競爭的方法。大量網絡與電子商務公司如雅虎、GOOGLE、BAIDU、淘寶、盛大等迅速發展壯大,其他產業也在不斷進行信息化升級與改造并誕生了一批以創新商業模式為競爭基礎的企業,如蘋果公司、如家快捷、DELL、分眾傳媒、金風股份等。與此同時,“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這個最早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的名詞,倍受關注。

商業模式的興起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使得資源特別是知識、技能與信息資源高度分散于社會個體中。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完全占有實現其使命與愿景的知識、技能與信息等主要資源。企業必須以某種方式獲取各種利益相關者所占有的資源,如從顧客處獲取貨幣選票,從投資者獲取財力資源,從員工處獲取知識與經驗、從供應商處獲得協作與原材料……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組織利益相關者(股東、政府、社區、供應商、經銷商、員工、競爭者等)的利益主張愈加強烈,權力日益增強,關系結構日趨復雜。傳統的把企業僅僅當作“投資者賺錢的機器”或“滿足顧客需要的載體”的觀念,嚴重束縛了戰略制訂者的思考,阻礙企業價值提升的速度,越來越缺乏現實基礎。信息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又為利益相關者與企業進行溝通,實現利益主張提供了技術平臺與交往界面。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必須不斷創新或完善其商業模式,通過結構化的內部系統處理與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關系才能獲取持久的競爭優勢。“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

TRIZ的含義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其拼寫是由“發明問題的解決理論”(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俄語含義的單詞首字母(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 elskikh Zadatch)組成。TRIZ起源于前蘇聯,奠基人是阿奇舒勒(Genrich Saulovich Altshuller),是基于知識的、面向人的發明問題解決系統化方法學。阿奇舒勒通過總結各種技術發展進化遵循的規律模式、各種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創新原理與法則,建立了一個由解決技術、實現創新開發的各種方法及算法組成的綜合理論體系,并綜合多學科領域的原理和法則,最終構建起 TRIZ理論體系(王仁輔等,2010)。本文將利用TRIZ理論中的物-場模型分析商業模式,尋求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

物-場模型的基本原理及類型

物-場模型分析是TRIZ用來解決各種矛盾的具體方法,是指從物質和場的角度來分析和構造最小技術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學(王亮中等,2009)。根據TRIZ理論,任何一個系統經過分解后,其底層的功能都可以分解為3個基本元素(物質1、物質2和場)。將相互作用的3個基本元素進行有機組合將形成一個功能。這里的物質概念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物質含義,不僅可以是生活中所說的物質,也可以是技術系統、外部環境、各種生物、甚至管理模式、社會組織等。這里的場表示物質之間相互作用或效應。功能則是系統的輸入與輸出之間期望的、正常的關系。定義功能最簡明的方法是采用動詞+名詞組成的短語表示(檀潤華等,2002)。不同的系統功能可以用反應式和三角形兩種形式表示。鑒于三角形形式簡單實用且應用廣泛,故本文將運用基本三角形形式對商業模式創新進行分析。

如圖1所示,在三角形的物-場模型中,兩個下面的角分別表示兩種物質(S1,S2),上面的一個角表示場(F)。復雜的系統可以看作是多個三角形模型的組合。根據元素的完備情況及相互作用的情況可以把物-場模型分為四種類型:有效模型、不充分模型、缺失模型及有害模型。有效模型是設計者追求的理想狀態,3個元素都存在且相互作用充分;不充分模型,3個元素都存在,但設計者追求的相互作用未能實現或只是部分實現;缺乏模型,3個元素不齊全,可能缺乏某一物質,也可能缺少場;有害模型,3個元素齊全,但產生的作用與預期相反,必須想辦法消除有害的相互作用。

商業模式創新的界定

商業模式本身就是一個技術系統,它由不同利益相關者、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聯系及其互動機制組成;商業模式,它是能讓企業為客戶提供價值,同時企業和其他參與者又能分享利益的有機體系;它包括產品及服務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結構,包括對不同商業參與者及其角色的描述,還包括不同商業參與者收益及其分配的劃分(王秀先,2009)。商業模型是企業作用于利益相關者實現其目的或目標的工具,商業模式是工具,利益相關者是對象。當現有的商業模式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沖突,無法實現企業目標或目的時,企業就會進行資源分析,尋找解決沖突的理想解。企業消除沖突,得到理想解的過程就是商業模式創新的過程。

作為一個技術系統,商業模式經分解后,每一底層功能均由企業、特定的利益相關者、場(相互關系)3個基本要素構成。在商業模式領域,場可以是生產場、資本市場、商品交易的市場,也可以是企業與各種利益相關者進行價值交換的平臺。比如企業、經銷商、場形成配送的功能;企業、工人、生產場形成生產的功能;企業、股東、資本市場形成資金獲取的功能。商業模式中最基本的底層功能是由企業、顧客、場構成。其他功能由此派生。企業的目的或目標不同影響著系統底層功能的地位。當某些關鍵的底層功能無法有效實現時,需要引入另外的物質使系統完整或者改進系統以獲得更好的功能。由此產生技術系統的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并伴隨能量(場)的生成、變換、吸收 等,物質一場模型的形式也會有所變化(張建輝等,2009)。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業模式創新的驅動力是系統沖突,當企業作用于利益相關者,無法或不能很好實現企業目的或目標時,就會產生沖突。企業為消除沖突,尋求理想解,改變物-場模型的過程,就是商業模式創新。

基于物-場分析的商業模式創新路徑

TRIZ為應對缺失模型、有害模型、不充分模型等提出了6種一般解法。如表1所示。

在對2005-2010年六屆最佳商業模式中國峰會評選的60個最佳商業模式案例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在所提及的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思路或路徑與六種解法不謀而合。故可基于物-場分析的6種解法,構造商業模式創新的一般路徑。

(一)補全特定利益相關者或相互關系,使底層功能完整

當企業為實現其目的或目標,必須具備某種底層功能,由于特定利益相關者或相互關系缺乏,無法實現該功能時,企業可以通過補全特定利益相關者或相互關系,使企業商業模式的底層功能完整。

如阿里巴巴,在國內眾多的中小企業與國外龐大的需求者之間缺乏相互作用的場時,通過搭建電子商務平臺,形成了有效的物-場模型;如家快捷通過建立租用關系,形成了由如家、舊廠房或普遍房所有者、租用關系構造的有效模型;斯威特通過兼并收購,植入高附加值產品和技術,形成了斯威特、傳統企業、控制關系的有效模型。

(二)加入新的特定利益相關者,阻止有害作用

在現有商業模式或某一功能系統中,當利益相關者與相互關系都齊備,但相互作用是一種企業不期望得到的作用或者說是一種有害作用時,企業可以通過引入新的特定利益相關者,阻止有害作用。

如百度向用戶提供搜索服務,卻無法獲取貨幣收益,通過引入廣告商,實行競價排名,解決了收入來源的問題,阻止了有害作用。類似的企業如迅雷、優酷等。

(三) 引入新的相互關系,抑制有害作用

當企業與特定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不期望或有害的作用時,企業可以通過引入新的相互關系,抵制有害作用。如淘寶,買家與賣家之間存在不信任、欺詐可能的有害關系,通過引入支付寶第三方支付工具,構造新的支付市場,抑制有害作用。

(四)引入第二個場,增強有用效應

當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作用不充分時,企業可以考慮引入新的場(相互關系),使系統中的相互作用更充分。比如蘇寧原有的物-場模型是由蘇寧、顧客與店面交易關系構成,后來引入了易購網絡平臺,使得蘇寧與顧客之間的相互作用更加充分;圣為紙業和金風科技通過引入整體解決方案,增強了與顧客的有用效應。

(五)引入新二場和第三利益相關者,增強有益效應

當系統相互作用不充分時,企業可以引入第三個利益相關者和第二場,增強系統的有益效應,如萬通房產引入了泰達集團、聯盟場增強了企業資金、政府關系、土地資源等實力。聚眾傳媒在企業與廣告客戶之間,引入商務樓宇、視頻傳播平臺增加了系統的有益效應。蒙牛通過引入天娛公司、湖南衛視、掌上靈通等第三方物質及相關第二場增強了與顧客的有益效應。

(六)引入第二場或第二場和第三利益相關者,代替原有場或原有場和物質

當物-場模型為不充分模型時,企業也可以考慮引入第二場或第二場和第三利益相關者,代替原有場或原有場和物質。如京東商場2003年之前,其物-場模型由京東、顧客、實體店場構成,后引入了網上商城替代原有實體店,實現了高速發展;盛大網絡與韓國Actoz公司,原是關系,后引入資本力量把Actoz公司變成了控股企業,控制了產業的上游。

以上路徑為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路徑,企業應該首先基于由企業與顧客構成的物-場模型尋求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如果該模型的變化引起其他底層模型的變化,則變革相應的模型。復雜的商業模式創新可以看作是這些路徑的組合。

基于物-場分析的商業模式創新的步驟

利用于物-場分析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可以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識別現有商業模式中的沖突。對本企業現有的商業模式或行業普遍的商業模式進行分析,識別現有商業模式中的核心沖突。

進行系統分析,確定物-場模型的元素,進而建立物-場模型。

確定物-場模型的一般解法。根據物-場模型的類型,確定該問題的一般解法,即選擇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如果該問題有多種解法,應該將所有的解法列出來,再根據各種實際情況,確定最佳解法。

開發新的商業模式。將最佳解法應用于實際問題中,建立新的商業模式。

結論

商業模式可以看作是由企業、利益相關者、相互關系構成的復雜技術系統,是企業實現其目的與目標的工具。沖突則是商業模式創新的驅動力。環境、技術、企業產品或服務的改變及企業內部資源與能力的成長,會激化商業模式內部的沖突,從而引起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可以把商業模式分解成由企業、特定利益相關者、場構成的底層模型。通過物-場分析的6種解法或組合,尋求理想解,創新商業模式。

參考文獻:

1.王仕輔,郎坤,李芳.基于TRIZ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機理研究[J].建材世界,2010,31(4)

2.王亮申,孫峰華.TRIZ創新理論與應用原理[M].科學出版社,2009

篇(3)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國內外有關商業模式研究的文獻檢索和總結,從商業模式的內涵、要素構成、類型和商業模式評價四個方面對國內外商業模式研究取得的成果進行了評述。研究發現,國內外對于商業模式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企業自身為視角來進行,缺乏多視角的研究;研究的內容理論化,方法單一化,缺乏相應的實證研究。本研究在商業模式評述的基礎上對未來的研究進行了展望,以期有參考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商業模式 內涵 評價

國內外關于商業模式內涵研究的評述

(一)基于財務角度的定義

Elliot認為商業模式的定義指出了在商業投資中不同的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參與者各自的利益、成本狀況以及收入流的情況。而 Rappa在其論文中談到商業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義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個公司賴以生存的一種模式,一種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的模式。他認為商業模式規定了公司在價值鏈中的位置,并能夠指導其盈利。而Stewart認為商業模式就是企業能夠獲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一種邏輯陳述。

(二)基于系統角度的定義

Paul Timmers認為商業模式可以被看作是由產品、服務和信息流構成的有機系統,同時,他對商業模式做出了如下界定:“它是指一個產品、服務和信息流的框架”,其中就包括“對商業活動和其作用的描述”、“對不同商業參與者潛在利益的描述”以及“對收入來源的描述”等方面的內容。Amit和Zott則以網絡為中心對商業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將商業模式描述為:為了獲取商業機會而設計的交易活動的各組成部分的一種組合方式。在其描述的框架體系中,詳細地描述了商業模式通過公司、供應商、渠道和顧客的相互協作來實現交易的這種方式。而袁新龍和吳清烈認為,商業模式可以被描述為一個系統,一個由不同部分、各部分之間存在聯系和互動的一個組織;它不僅包括產品及服務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結構,還包括對不同商業參與者及其角色的描述,又包括不同商業參與者的收益及其分配方法。

(三)基于戰略角度的定義

戰略類定義把商業模式描述為對不同企業戰略方向進行總體考察,主要涉及到了市場主張、企業的組織行為、競爭優勢和可持續性發展等方面。從目前的文獻資料來看,國外對商業模式的界定大部分都屬于這個范疇。KMLab顧問公司將商業模式定義為關于企業如何在市場上創造價值和財富的描述,主要就包括對企業的產品、服務、形象與銷售等一系列組合的描述。Linder等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組織或者商業系統創造價值的一種邏輯。Dubosson O Torbay等認為商業模式是對企業及其合作伙伴為了獲得可持續的收入,創造目標顧客群體、營銷產品、傳遞價值和關系資本的描述。清華大學雷家肅教授也從戰略角度給出了商業模式的定義,他認為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一個企業如何利用自身的資源,在一個特定的包含了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商業流程中將其最終的商品和服務提供給客戶,并收回投資、獲取利潤的一種解決方案。

(四)基于運營角度的定義

基于運營角度一般把商業模式描述為一個企業正常運營的結構,重點在于說明企業通過什么樣一種內部流程和基本的構造設計來使其產品創造出市場價值。Applegate在其論文中認為,商業模式是復雜商業的描述,通過商業模式能夠研究商業的結構和各結構性元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商業如何才能響應現實世界。在這一方面,Stahler在其論文中強調,一個模式總會是復雜現實的簡化,它可以幫助理解商業的基礎或規劃商業的未來。Magretta認為商業模式解釋了企業如何運作的問題,將商業模式定義為“一個企業對如何通過創造價值而為其顧客的利益著想以及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的一系列設想”,她認為對商業模式的理解應包括對企業的參與者及其角色的認識,對價值的理解,以及對市場運作和市場關系的解析。Mahadevan認為商業模式是企業與其商業伙伴以及買方之間價值流、收入流和物流的一種特定組合。而Amit則把商業模式看作是一種利用商業機會去創造價值的交易內容、結構和治理架構,他描述了由公司、供應商、候補者和客戶而組成的這種協作運作方式。

以上四類對商業模式的定義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商業模式的內涵。基于財務角度的定義認為商業模式就是企業如何因環境變化而合理配置內部資源并實現盈利的一種方式,其定義比較淺顯易懂。基于戰略角度的定義則認為商業模式是讓企業正常運行、獲取利潤的解決方案。而基于運營角度的定義側重于描述企業的運營結構,包括內部流程和基本構造設計。基于財務角度的定義能反映商業模式實施的效果;而基于系統角度的定義強調了商業模式的綜合性。筆者認為將基于財務角度的定義和基于系統角度的定義相結合對商業模式進行研究的視角比較全面,能夠更系統地詮釋商業模式的實質。

對商業模式要素構成研究的評述

有的學者在定義商業模式時,就已經研究了商業模式的組成要素。但隨著對商業模式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將商業模式的組成要素獨立出來進行單獨的研究。不同學者對商業模式的組成要素的描述在內容上、深度和廣度上以及詳細程度等方面不盡相同,觀點不太一致。筆者將有關商業模式組成要素的研究加以總結,如表1所示。

對商業模式類型研究的評述

目前關于商業模式類型的說法,大家比較公認的主要有以下兩種分類方法:一種是區分其存在載體的分類方法―看它是存在于物理載體還是單純地存在于互聯網載體,按這種分類的方法可將其分為鼠標加水泥模式和純粹的網絡模式兩種類型;另一種是基于交易雙方類型的分類方法―基于B2B 和B2C 的分類,主要分為企業對企業和企業對消費者的模式,有的學者認為也可分為三類,即:B2B 、B2C和C2C(消費者對消費者)的模式。除此之外,學者們對于商業模式的分類的觀點不一。Rappa認為關于現存的互聯網商業模式,目前還沒有全面和權威的分類。一部分的學者從系統的角度進行了商業模式類型的劃分,如Weill&Vitale和Eisenmann等。而另一部分學者,比如Bambury和Rappa,他們在給商業模式分類的時候都是從一些細微的特征出發進行區別的,如產品的屬性等方面。而Bambury指出經驗性的分類方法也有很大的優勢,它能很好地識別6種互聯網與生俱來的商業模式。

從以上學者們的不同商業模式的分類方法就可以看出,常用的一種分類方法是根據產品或服務的盈利方式、價值體現或定價模式等某種比較特別的基準來進行分類的。遺憾的是,這種分類方法沒有與商業模式的含義與其組成要素相聯系,因而還值得商榷。

對商業模式評價研究的評述

(一)國外對商業模式評價的研究

國外對商業模式的評價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對商業模式實施前的評價,這也可以叫做對商業模式的預測性評價,它可以預測商業模式實施之后可能會帶來的績效或者效果;另外一種是對商業模式實施之后進行的效果或者業績評估,就是觀察企業在實施了某種商業模式以后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進,這種評價方法實際上是對商業模式實際效果的一種估量。

Hamel、Gordjin和Morris等學者對商業模式進行了實施前的評價。Hamel(2000)認為可以從商業模式的新穎性、實施效率、盈利性和適用性這四個方面來進行評價。Gordjin認為商業模式評價的關鍵在于分析不同參與主體之間的價值流動情況。因此,他編制了利潤/效用表對商業模式進行評價。Morris認為對商業模式評價的關鍵在于評價商業模式的匹配性,包括其內部的自我匹配性和與外部環境的相互匹配性。還有一些學者,如Dubosson O Torbay和Afuah,在商業模式實施后的評價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

(二)國內對商業模式評價的研究

常素認為要從商業模式的有效性、延伸性及管理團隊對商業模式的執行能力這幾個方面對企業的核心優勢進行綜合評價。陳翔對商業模式的評價分為兩個層面:對商業模式各組成部分的評價和對商業模式財務指標的評價,同時他也提出了商業模式評價的方法和過程。張靈瑩指出,對企業商業模式的評價與分析應該從對企業的市場與客戶價值的評價分析、對企業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定價的評價、對企業贏利能力的評價、對企業實現能力的評價、對商業模式能否保持企業競爭優勢的評價等五個方面進行。周衛軍提出了搜索引擎商業模式的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方法確定了各指標的相對權重。

從國內外學者對商業模式評價的研究來看,國外學者在評價時注重商業模式的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而國內學者主要圍繞財務因素、客戶價值、資源配置以及創新性等方面展開評價。從總體上來看,目前學者們對于商業模式評價的研究還處于較淺顯的層次。這主要表現在:一是評價的視角比較單一,只有個別研究者從多視角評估商業模式,大多數研究者往往只設置單一的評價指標進行商業模式的評價,這就顯得比較片面。二是評價方法比較單一,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的、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較為合理的商業模式的評價方法。

商業模式研究展望

(一)由單一視角向多視角研究轉變

從研究的內容上看,多數學者研究了商業模式的內涵、要素構成、類型和評價,但是,從研究的視角而言,學者們都是以企業自身為視角進行研究的,缺乏多視角的研究;而從單一的視角出發研究的結果必然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商業活動具有復雜性,客戶的需求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企業的商業模式應該契合客戶需求的變化,從而尋求其生存發展以獲取競爭優勢。因此,商業模式的研究應由單一視角向多視角研究轉變,如從客戶的視角進行研究,更能發揮其實踐指導作用。

(二)由單純的理論研究向理論與實證研究結合轉變

以往的學者們比較注重對商業模式理論的研究,而對商業模式實證的研究偏少。另外,學者們在評價商業模式時大多單純地從財務角度進行評價研究,缺乏從實證角度的相關研究,而從客戶角度出發的實證研究更是寥寥無幾。因此,對于商業模式的研究,由單純的理論研究向理論結合實證研究成為必然。

(三)商業模式的評價研究將更具綜合性

商業模式評價視角的單一化容易造成評價結果的片面性;評價方法的單一化會直接降低商業模式評價的科學性。因此,注重商業模式評價的綜合性、利用多樣化的衡量因素、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將大大增強商業模式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1.雷家肅.大股東治理與國有企業改革[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1(2)

2.常素.互聯網企業商業模式與商業發展策略[D].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10)

篇(4)

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又稱多國公司(Multi-national Enterprise)、國際公司(InternationalFirm)、超國家公司(Supernational Enterprise)和宇宙公司(Cosmo-corporation)等等。

上世紀70年代初,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組成了由知名人士參加的小組,較為全面地考察了跨國公司的各種準則和定義后,于1974年做出決議,決定統一采用“跨國公司”這—名稱。

社會各界對于何為“跨國公司”,由于標準不同,定義也不同。

(一)跨國公司的定義

1.跨越國界基礎上的定義

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指定專家小組于1973年提出了一個定義,認為跨國公司是“在它們的基地所在國之外擁有或控制著生產或服務設施的企業。”這個定義規定了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同時在本國和國外從事經營活動,二是提出對國外生產服務設施的控制權,而不僅僅是貿易和商務活動。聯合國的定義沒有強調控制權的來源,表明控制權既可以是基于資產所有權,也可以是基于合約的資產使用權。而很多學者則強調控制權的來源應是資產所有權,因此跨國公司是“國際綜合性生產體系,母公司以股本為基礎對它進行控制,而母公司基本上由所在國的國民所有和管理。”

鄧寧認為,“跨國的或者多國的生產企業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個以上的國家擁有或者控制生產設施(例如工廠、礦山、煉油廠、銷售機構、辦事處等)的廠商。”他在1993年對跨國公司的概念又進行進一步補充:“多國企業(MultinationalEnterprise)或跨國企業就是從事對外直接投資、并在一個以上國家擁有或控制著從事增值活動(Value-adding Activities)企業的機構。”

帕爾蒙特(Palment)按經營方向將企業分為三類:一是民族中心(主要面向母國本國市場)的企業;二是多中心(主要面向東道國)的企業;三是以環球為中心(面向全球市場)的企業。帕爾蒙特認為后兩者屬于跨國公司。

梅森勞基(Masonlocky)認為,跨國公司的第一個標準就是在許多國家從事經營,第二個標準是它在哪些國家從事研究、發展和制造,第三個標準是管理必須是多國性的,第四個標準就是股票所有權必須是多國性的。

2.經營業績標準下的定義

弗農認為營業額超過1億美元才稱之為跨國公司;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1993年則認為營業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為跨國公司,即所謂的“10億美元俱樂部”(Billion Dollar Club)。

3.股權意義上的定義

哈佛大學的學者認為,可以稱為跨國公司的企業必須具備3個條件:(1)銷售額方面美國企業必須超過1億美元,美國之外的企業必須超過4億美元;(2)最少要在6個以上的國家擁有子公司;(3)在國外子公司的股權不得少于25%。上述股權規定對于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公司很適用,是因為美國企業的股權公眾化、分散化程度很高,25%的股權往往意味著控股權。但從世界范圍內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股權很集中,25%的股權很可能是非控股的小股東。所以由于各國情況各異,很難劃一而定。

4.管理控制角度下的定義

葉剛在《遍及全球的跨國公司》一書中提到,只有當總部和所有國外子公司的上層經理人都是或者主要是由母公司所在國公民或者居民擔任的企業,才能算作是跨國公司。反之,如果這些高級職位由東道國當地人擔任,則不能稱之為跨國公司。

金德伯格已經不再把現代跨國公司視為一種傳統微觀經濟學意義上的單個廠商,他認為,現代的所謂跨國公司并非是統一化的廠商(Unified Firm),而是由地處不同國家、地區的若干利潤中心所組成的松散聚合體(Loose Agglomerations of ProfitCenters)。

(二)跨國公司劃分標準

綜上,目前對跨國公司的劃分主要依據以下三種標準:首先是結構性標準,包括跨國的程度、所有權性質、決策和控制權掌握者等。其次是營業實績標準,包括公司在國外經營的資產額、銷售額、雇員人數和利潤等指標。第三是行為特性標準,包括公司是否具有全球的經營戰略,是否客觀地對待和處理各國的機遇和挑戰,是否公平地管理、激勵和調節各子公司的經營,是否重視整個公司的資源優化組合與協調發展等。

其實,上述的三種標準之間是相通的。一個跨國經營的企業,自然會比僅在本土經營的企業在業績上有變化,管理模式上和行為特性上有調整和變化。對于跨國公司的實際經營者來說,可以綜合三個標準去界定自己的跨國公司標準。相對來說,結構性標準和行為特性標準的重要性和穩定性會更強。

我們認為,唯一不變的是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跨國公司的概念也在與時俱進。在全球化的推動下,企業組織已經超越了國家和城市的限制,逐漸地向全球網絡化布局發展。2006年,IBM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彭明盛介紹了根本性的新型業務設計的概念——全球整合型企業(GIE)。它是一個開放、模塊化的企業,無論其規模大小,都將自己整合到網狀經濟的結構之中。這種變化如此巨大,有人甚至在追問:全球整合企業會取代跨國公司嗎?同時,我們看到,這種變化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商業模式的變化產生的。那么,什么是商業模式呢?

商業模式

德魯克認為,當今企業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商業模式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流行,一方面常被用于描述以網絡為基礎的電子商務型企業是如何獲取收益的,另一方面又不僅僅局限于互聯網領域。

商業模式從學界到商界,有無窮多的定義。我們知道,“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能將各種商業模式內在的普遍聯系特點凸顯出來的,是商業模式的本質內涵,即商業模式是反映企業價值創造的邏輯。同時,“世界又是變化發展的”,在2000年前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形成共識,商業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在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創造價值。

(一)關于商業模式的含義

1.價值創造觀

商業模式的基本含義就是指企業價值創造的基本邏輯,即企業在一定的價值鏈或者價值網絡中如何向客戶提品和服務并獲取利潤,通俗地說,就是企業如何掙錢的。Geoffrey Colvin(2001)認為商業模式就是企業賺錢的方式;Rappa(2002)把商業模式描述為“清楚說明一個公司如何通過價值鏈定位賺錢”;紀永英(2009)認為商業模式就是企業贏利的途徑和方法,一種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關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闡明某個特定實體的商業邏輯。

2.經營思維和運作邏輯觀

對企業經營者來說,商業模式就是一種經營思維和運作邏輯,這種經營思維和運作邏輯決定了企業的價值主張、業務范圍和運作方式等安排,并最終決定了一個企業的成本結構、利潤來源和盈利空間。(王琴,2010)

3.交易結構觀

魏煒、朱武祥(2009)認為商業模式本質上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完整的商業模式體系包括定位、業務系統、關鍵資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現金流結構和企業價值六個方面。

4.系統觀

商業模式是一個系統,由不同組成部分、各部分間連接關系及其系統的“動力機制”三方面組成(Afush et al,2005)。從價值鏈的視角看,商業模式大體由五類九個要素構成:即協作網絡(合作網絡)、內容基礎(企業內部價值鏈、核心能力、成本)、產品(產品或服務、渠道、客戶關系)、收益(收益方式)、市場(目標客戶)。

Weil和Vital(2002)將商業模式描述為在一個公司的消費者、聯盟、供應商之間識別產品流、信息流、貨幣流和參與者主要利益的角色和關系;Richard和Allen(2006)認為,商業模式有三個層次,一是戰略層面,二是營運層面,三是經濟層面,對于商業模式的把握需要問六個問題:怎樣創造價值,為誰創造價值,競爭力和優勢來源,與競爭對手的差異,怎樣賺錢,時間、空間和規模的目標等。原磊(2007)認為其大致包括經濟類、運營類、戰略類和整合類四種類型。

我們認為對于商業模式的概念理解,實際上是在說同一個概念的不同方面而已。經營思維和運作邏輯與價值創造并不矛盾;交易結構觀是以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去界定其模式體系的;而系統觀則有系統論的思維方式的支撐,形成價值鏈乃至價值網絡的概念。總之,是形態和表述上的變化,其核心內涵——價值創造的邏輯——并沒有什么大的差異。

(二)商業模式的分類

我們認為,對于商業模式的理解,也應該采取兼容并包的方式。既要瞄準發達國家,乃至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模式;既要考慮到新興經濟出現的商業模式,也要考慮舊經濟的商業模式的特點,也要考慮傳統產業;既要考慮已經出現的商業模式,又要考慮為未來產生的商業模式留下空間。

原磊曾經做過一個具體的研究(2007),建立了一個二維的坐標軸,從而將國外9種比較著名的商業模式進行了考察。二維分類的一條橫軸是邏輯推理與案例歸納的二分;另一條縱軸是從過于狹窄到過于寬泛的分類。見下圖所示。

這種分類的好處在于,從理論和實踐兩個角度可以將很多商業模式進行分類,并能從狹窄到寬泛,從而將各種類型的商業模式做了一個較好的定位。但這種分類方法也僅僅是一家之言。

很多人懷疑,能否建立一個能夠經受住時間變遷考驗的“萬能框架”,將各種商業模式放進去。我們也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去尋找,終于從另外一個系統中借用了一個四分結構,并將之與上述分類結構進行組合式創新,形成了一個新的可以滿足上述兼容并包要求的商業模式分類系統。

美國的肯·威爾伯收集與吸收數千本書,歸納古今中外各種知識與教訓,得到一個四種真理結構的系統:人類全部真理不過是個人與群體、外相與內心這兩組對象的不同組合與排列而已。這個結構的左上角探索個人與內心(意向)的主觀學科(包括心理學、宗教等……);右上角探討個人與外相(行為)的客觀自然科學范圍;左下角探討群體與內心(文化)的主流思考(如倫理、規范……),右下角探討群體與外相(社會)的系統科學領域。

他用以下的四種范疇以一個簡單的四象限的四塊圖表示。

威爾伯所探討的是處理了所有人類的知識學問的整合哲學,他的貢獻在于:能夠洞察到每一學說的適用范圍和限制,接受當今系統科學的內涵,加上禪修的主觀與歷史實證,將系統演化的觀念應用在個人與群體心靈的范圍之上,采用歸納法將這些不同的系統、演化與學科整合在一起,將科學、心靈與文化做了前所未有的整合,可以毫無矛盾地解釋各種現象。因而被稱為“當代哲學思想界最為全面與深入的人”。

借用上面的左上角的偏重個人的主觀、意向的內心世界與偏重群體的社會系統、外在環境的外相世界,結合偏重于理論推理與案例歸納的實踐系統,我們建立了一個新的模型系統。如下所顯示。

這個新的商業模式的分類結構模型,其橫軸表示理論和實踐的二分,縱軸表示內心的世界觀念與實際世界的商業模式的二分。這個結構的好處在于:它可以圓融無礙地將現有的商業模式放進去,形成一個很美的對應狀態。縱軸表示“思路決定出路”,內在的主觀的觀念世界的狀態界定了外在的商業世界的實際狀態,橫軸表示“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即理論和實踐的一一對應狀態,形成兩者之間的無縫連接。而又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可以將未來出現的所有可能的商業模式放進去。

上述的結構,與道學大家胡孚琛提到的“兩重世界,四個陰陽”的道結構對應,與《道德經》中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遙遠對應,符合“函三為一”道本論的思想,因而是一個合道的結構。如果把上述結構的左側理解為“知”,右側理解為“行”,外在世界理解為“物”,內在心靈世界理解為“我”,則在上述結構的中間交匯處,形成恰如中國古人所說的“知行合一”,“物我一體”的完美的生命境界。這也就意味著這種結構本身,就是代表著一種商業模式的哲學觀。

跨國公司商業模式

對于何為跨國公司商業模式,尚無明確定義。之前關于商業模式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互聯網行業或者是創業企業,研究跨國公司的較少,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解構跨國公司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思路,上海財經大學的王琴從價值網絡與治理邏輯的角度解讀跨國公司商業模式,也有很多創見。學界也有人提出了基于價值鏈的商業模式、基于價值鏈向價值網演變角度的商業模式,其中有很多方面涉及到跨國公司領域。總之,多種角度,不一而足。

對于跨國公司商業模式的定義難以確定,是由于跨國公司、商業模式的定義都在變化,因此,其組合的概念更是變化萬千。在國內外,對于商業模式的研究剛剛起步,有學界和非學界的多種定義和多種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理論基礎和研究重點上還沒有形成聚焦的思路,也更沒有公認的成體系的表述。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內心對價值觀念的變化,會在外部世界有對應的變化反應,即個體心靈的進步與外部世界是同步進化的,就如同服務精神的興起與服務業的興起呈現對應狀態的道理一樣。理論上和實踐的關系上也是如此,呈現一一對應、逐漸進化的狀態。我們可以簡單地將上述結構對比從觀念的角度與商業模式的角度做一個對比,會發現一種同步進化的狀態,即人類內在的心靈的進步,與外在的商業模式的進化呈現同步進化的對應關系。同時,這四種事物之間呈現出一種同步進化的狀態,越來越向坐標的的事物發展狀態越全面,因而也意味著“協同觀”已經不能完全將IBM的全球整合型企業(GIE)的商業模式進行很好的解釋,也就意味著會出現新的價值觀念。

我們僅從觀念與商業模式的變化做一個對分析。如下圖所示,當我們處于盈利觀念時,就會把企業理解為盈利的經濟組織。而如果處于運營觀去考慮企業,則以內部價值鏈為核心理解企業及其商業模式,就會追求價值鏈主要活動和輔助活動共同創造價值(利潤)的狀態,并會考慮非核心資源和能力的業務外包。當我們以戰略觀理解企業時,則企業會體現為以價值鏈為基礎的產業鏈,如何塑造一個完美的鏈條并爭取成為鏈條的鏈主,并成為商業模式的核心追求。而當我們以協同觀去理解企業時,企業就是由若干利益相關者組成的價值網絡。

篇(5)

關于商業模式的定義,很多人給出了不同的理解。在這里我來做下整理,分析出一個更全面且更容易理解的解釋。

商業模式描述了企業如何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基本原理。--《商業模式新時代》

為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把能使企業運行的內外各要素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獨特核心競爭力的運行系統,并通過最優實現形式滿足客戶需求、實現客戶價值,同時使系統達成持續贏利目標的整體解決方案。--《商業模式》

在我看來,商業模式就是你如何賺錢,其核心就是三個問題:你賣什么?怎么收費?怎么賣?--《創業36條軍規》

一句話,商業模式就是你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給什么樣的用戶創造什么樣的價值;在創造用戶價值的過程中,用什么樣的方法獲得商業價值。--《周鴻祎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

從上面的摘選可以看到,人們定義商業模式時,基本上會從兩個層面來討論:公司層面和產品層面。本文分別從這兩個層面,對商業模式進行解讀。

從公司層面解讀商業模式

從公司層面,商業模式包含了公司運作的方方面面,《商業模式新生代》中將公司的商業模式總結為了9個版塊,每個版塊都代表公司運營中的核心事務。在這里將其簡化,可以理解為四個核心要素:

產品:公司能提供哪些產品、服務、解決方案。

資源:公司所擁有的有競爭力的資源有哪些,比如技術資源、合作資源、政府資源、內容資源、業務資源。

客戶:公司面向的目標客戶群體,建設了怎樣的銷售渠道體系,客戶關系怎樣。

錢:公司的成本結構、收入來源、資本增值等跟錢有關的事務。

由于不同公司所擁有的各要素的資源和能力不同,所以才出現了各公司多樣化的商業模式。那么,公司層面的商業模式,可以通過這四個要素進行歸類,比如資源驅動、客戶驅動、產品驅動的商業模式。下面舉幾個例子:

客戶驅動的商業模式:一些公司沒有核心產品、核心技術,要么提供一些沒有技術門檻的產品和服務,要么其它公司的產品和服務。這樣的公司更依賴于建設有力的營銷體系維持客戶關系構建商業模式。比如常見的提供網站建設的公司。比如一些提供項目外包開發、設計服務的軟件、設計公司。還有一些專門為客戶提供廣告推廣、運營的公司。這些公司的特點是:大多以接客戶項目單生存。

資源驅動的商業模式:一些公司占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利用資源優勢研發產品、提供服務、甚至獲得項目訂單,以資源為基礎構建商業模式。一些有特定資質(牌照)的企業擁有業務資源優勢,比如電信運營商、出租車公司。一些基于高校的企業擁有技術資源,比如科大訊飛、清華紫光。一些有行業積累的企業擁有內容資源。一些有政府關系或大企業關系的公司能夠承接到大型項目。一些有業界口碑的企業(或高管)能夠獲得更多的合作資源。

產品驅動的商業模式:一些公司以研發解決行業(企業)、用戶問題的產品、服務、解決方案為核心目標,利用產品的低成本可復制性構建商業模式。產品主要分為實體產品和虛擬產品兩類。實體產品主要是需要生產制造的產品,比如玩具、書籍、消費品等。虛擬產品主要是以人的體力和智力轉換成的產品和功能,比如電子游戲、培訓課程、手機話費等。另外還有平臺類的產品,用于整合多方用戶需求為多方帶來價值,比如百貨商店、電影院、淘寶、滴滴出行等。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的企業通過不同商業要素驅動構建的商業模式,都有著不同的特點。但是無論是資源驅動、客戶驅動還是產品驅動,其它的商業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錢”這個核心要素。一個成熟的企業必須要考慮成本、收入、增長等跟錢有關的問題。

從產品層面解讀商業模式

從產品層面討論商業模式的前提條件是這個公司是以產品驅動的公司,其產品是自己研發并做為公司核心業務。由于目前實體產品業務也在逐步互聯網化,而互聯網產品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方法論來支撐互聯網產品的商業模式邏輯。所以這里主要討論互聯網產品的商業模式。

在我看來,一個產品的商業模式可以拆分成用戶價值、盈利模式和運營方式三個基本要素。比如,我們在討論搜房網這個產品,會說它是一個“房產交易資訊類平臺”。其中包含的信息是“房產交易資訊”--用戶價值、“平臺”--運營方式,而盈利模式可以進一步分析得出“廣告”、“基于流量的交易分成”等模式。

下面詳細說明一下這三個基本要素:

用戶價值

這個產品是什么樣的產品,滿足了用戶怎樣的需求,為用戶提供了哪些價值。對于用戶價值的分析,首先要分析用戶場景確定目標用戶群體,然后分析用戶需求找到痛點并分析需求的質量,然后設計產品的核心功能如何去滿足用戶的需求,最后要跟其它滿足需求的產品(方案)相比較,建立競爭優勢。

一個優秀的產品在用戶價值方面應該滿足三個條件:抓住用戶的痛點、用戶需求質量高(廣泛、高頻、剛需)、與其它產品(方案)相比更有競爭力。

拿滴滴最早推出的打車功能來舉例。分析用戶打車的場景:最早打車要么在路口攔車、要么打出租車公司電話叫車,這個場景帶來的問題有:

不知道附近有沒有車,不確定等待的時間。(或者附近恰好有車,前一個路口轉走了的杯具)

高峰時間很難打到車。

多個人在同一地點打車時,有人不遵守秩序搶車。

攔了車之后,很有可能是黑車,跟乘客討價還價。

招手攔車效率低,很有可能出租車看不到而錯過機會。

分析以上五個問題,不難發現,前兩個問題是用戶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是打車這個用戶場景的核心痛點。

接下來,分析這個需求的質量:

打車難的問題不是個例,是很普遍發生的現象--需求范圍廣。

很多人每天都要打車,甚至一天打多次車--需求頻度高。

不打車的話就要擠公交、擠地鐵,對于經濟條件可以的用戶來說是最好的代步選擇--剛需。

所以,打車這個場景是一個廣泛、高頻、剛需的需求場景,需求質量高。

然后我們看看產品功能的設計是否解決了用戶的問題:

用戶打開APP后就能看到附近有哪些出租車,距離多遠一目了然。

高峰時間可以提高價格叫車,以金錢換等待的時間。

以在線搶單的形式,出租車與乘客建立一對一的契約,解決了不遵守秩序搶車的問題。

出租車的信息在APP中都有認證和備案,排除了黑車的可能。

下單后出租車司機會主動電話聯絡乘客,確定位置,不會出現錯過的問題。

最后,分析一下滴滴打車產品的競爭力,相比傳統的招手攔車、電話預約的方式,利用手機APP打車更加便捷、效率更高,解決了很多傳統打車時遇到的麻煩,競爭力更強。

盈利模式

關于產品的盈利模式,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話題,除了直接用于買賣的商品模式之外還有很多的花樣,直接的、間接的、不可告人的... ...。為了能夠更方便理解,在這里用最簡單的方式將其分成“免費”、“付費”兩種。

免費模式:

免費模式是互聯網產品最常見的盈利模式。需求強調的是:這里討論的是產品的“盈利模式”,不是“營銷手段”(不是免費送個小禮品什么的、或者免費做個小項目拉住客戶下個項目再賺回來什么的)。免費模式可以細分為:免費+廣告的盈利模式、免費+流量的導流模式、免費+增值功能(服務)的盈利模式。

免費+廣告:這是互聯網最早的一種盈利模式,搜索引擎、門戶網站、功能網站大多都利用這種盈利模式。無論是融入到產品中的閃屏廣告頁、還是損害體驗的突兀的廣告位,還有搜索推廣、軟文推廣等,都是廣告的一種呈現方式。

免費+流量:基于龐大的人口紅利,很多軟件的目標已經從單純的付費模式轉移到流量模式。流量模式的變現途徑有很多,為其它產品轉移用戶,為服務提供商導流意向客戶信息,為其它產品獲取曝光,為線下服務提供商引流訂單。

舉幾個例子:

滴滴出行的“發現”功能里,是在向各合作產品提供的服務導流。

裝修管家的“申請免費報價”功能,目的是為了采集意向用戶的信息,之后傳遞給合適的裝修服務商。

駕考寶典的“百寶箱”功能里面,放置了很多與駕考功能沒有任何關系的產品和服務,是為了基于其APP的高流量進行導流。

免費+增值功能:免費增值功能的利用方式也比較豐富。比如AppStore中:

提供免費的Lite版和付費購買的Pro版。

直接使用會員年費(或一次性VIP會員費)獲得增值功能。

讓用戶直接購買一些增值功能(或服務)。

以虛擬貨幣的形式讓用戶購買增值功能。

游戲也會采用免費+付費道具的方式盈利。

付費模式:

付費模式主要為銷售實體或虛擬的“商品”。以電商模式和App Store為代表的虛擬商城兩種模式。用戶付費購買的都是有價值的商品:實體商品、APP、書籍、音樂、游戲等虛擬內容。

運營方式

在確定了“產品為用戶提供什么價值”和“如何通過產品盈利”兩個要素后,策劃運營方式實際上就是解決“通過怎樣的方式能把產品送到用戶手中”和“通過什么方式能讓用戶使用付費功能”這兩個問題。根據產品的不同盈利模式,不同公司制定的運營方式也是不同的。

基于用戶:

互聯網產品最核心的資源就是用戶,服務好用戶是第一要務。用戶運營的核心指標是用戶量和用戶的活躍度。所以產品運營的重點要放在“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并留住他們”和“如果讓現有用戶更頻繁的去使用”這兩個問題上。

基于內容:

對于以內容為主的資訊類產品、閱讀播放類產品,其核心價值在于內容的質量,不僅要把握好優質內容的來源,有時還要自己生產內容。內容運營的工作主要是內容的生產、整理、分發。一些其它品類的互聯網產品,有時也會利用內容運營增加用戶粘性,提升推廣效果。

基于數據:

篇(6)

2商業模式設計對技術創新獲利的促進作用

CHESBROUGH等[6]以施樂技術分立公司為例,闡述了商業模式在創新獲利中扮演的調節功能,認為有些新技術的失敗并不是由于技術不夠先進,而是沒有形成相匹配的商業模式;相反,適宜的商業模式設計對技術創新獲利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KAUFFMAN等[16]認為,扮演個人和企業間互動平臺的角色、促進在線交易并將廣告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互聯網公司更易生存,商業模式設計是企業維持市場競爭地位的保證。對于技術型企業而言,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能夠使新技術找到最佳的應用和顧客群體,開發出最具吸引力的價值主張,并且能夠使企業與利益相關者實現協同,創造出更大的顧客價值,同時能夠提高企業相對于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議價能力,進而提高企業在共同創造出來的新價值中獲利的能力。AMIT等[17]認為,電子商務往往通過企業跨邊界與顧客、供應商和合作伙伴的新交易結構及治理來實現價值創造,并提出新穎、效率、互補和鎖定是商業模式的四大統馭性主題。ZOTT等[18]認為,商業模式設計越富有效率、越新穎,核心企業獲得的市場價值越大,但增加互補性并不能促使核心企業的市場價值增加。ZOTT等[19]認為,商業模式與產品市場戰略都會對企業績效產生影響,但是作用機制不同,商業模式與產品市場戰略之間的匹配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績效。綜合而言,本研究提出一個核心觀點,即商業模式的確在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來創造價值進而獲利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調節功能,但是不同的商業模式會發揮不同性質或程度的影響;且進一步考慮到不同企業使用商業模式的差異性,借鑒ZOTT等[18]的實證研究方法對商業模式的性質進行區分,將新穎導向和效率導向作為商業模式差異的2個重要維度,以研究不同商業模式對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間關系產生的不同調節作用。新穎導向的商業模式就是采用新的方式開展經濟交易,如服務新的顧客群體,提供新的價值、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或給利益相關者的激勵形式是全新的,從而帶來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全新的合作關系。新穎性商業模式創建出一個新的市場,如eBay和阿里巴巴;或者重塑現有的市場,如Dell公司。新穎性商業模式帶給顧客新的價值,對顧客而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從而將顧客鎖定。另外,商業模式新穎程度越高,對于利益相關者和合作伙伴而言,因為不存在其他可供選擇的企業進行合作,從而使得采取新穎導向企業的議價能力提高。ZOTT等[19]認為,新穎導向的商業模式設計對差異化產品戰略、低成本戰略以及市場進入領先戰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都存在著正向調節作用,如蘋果公司便是新穎性商業模式最為成功的例子。可見,企業對技術創新的商業模式設計注重新穎性,不僅使企業在顧客競爭中擁有相對的差異化優勢,且在其內外部價值活動網絡的重構中也會發揮重要影響,從而提高企業總體的運營效率,帶來提高技術創新獲利的可能性。相反,缺乏新穎性的商業模式,可能會導致顧客滿意度下降和客戶流失,合作伙伴關系不穩定,難以從技術創新中獲利。基于上述討論,提出假設:假設2a商業模式的新穎性正向調節技術創新與企業盈利之間的關系。效率導向的商業模式強調提高交易效率,通過設計各種各樣的交易機制來降低交易過程的成本,使企業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成本全面得以降低。當然,成本的下降可以直接轉換為盈利的增加,如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創造出來的巨大財富正是效率導向商業模式發揮作用的體現。企業與利益相關者間也可以通過互相提供市場供求和內部運作的信息,以及加快信息的流動來降低信息不對稱性,還可以設計對客戶來說交易更簡捷、執行效率更快的交易內容,如功能簡化的產品、在線自動化處理的升級服務等;相反,缺乏效率的商業模式會導致各方面成本的上升,也會出現運營上的低效率,導致顧客滿意度下降和客戶流失,使得企業加大從技術創新中獲利的難度。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設:假設2b商業模式的效率性正向調節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新穎導向和效率導向的商業模式并不完全是相互排斥的,也可以相互共存、相互補充,共同促進技術型企業從技術創新中獲利。如互聯網餐館uWink是將商業模式的新穎性與效率性完美結合的典范[18]。綜合而言,商業模式的新穎程度越高,越能使本企業與其他競爭企業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就為顧客和合作伙伴建立起較高的轉換成本,從而獲得更好的市場地位,也就意味著給企業后續提高運作效率贏得了更多的時間,全面降低成本以獲取更大的價值。另外,兼顧新穎性和效率性的商業模式在鎖定對全新價值體驗感興趣顧客的同時,不斷謀求降低成本,最終能夠吸引更廣泛的顧客群(他們對產品與服務的性價比或價格更為重視),由此拓寬了新技術收入來源,提高了盈利上限。基于此,提出假設:假設2c商業模式的新穎性和效率性對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影響是相互促進的。綜上,本研究的理論分析框架構建見圖1

3研究設計

3.1樣本選取和數據信息來源

本研究所選取的調研對象主要是2009年10月30日~2011年12月30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大于5%的116家創業板公司,原因在于以下2點:①這些企業的創辦與發展都是基于實實在在的科技成果的研發及其商業化。近些年,研發投入一直較高,技術創新方面成績較為突出,對從技術創新中獲利的要求普遍較高。由此可見,這是研究中國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獲利較為優質、較為典型的群體。②這些企業近年內努力爭取到資本市場中的上市融資,對自身的經營活動及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交易結構都能有意識地進行設計和規范化,商業模式基本成型并穩定,且這些上市公司的相關信息較為公開、透明,便于收集數據測項和研究商業模式的總體特征及其他變量。本研究的數據主要是通過對樣本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的問卷調查來獲取。問卷發放的方式包括對本地樣本企業的實地調研中的問卷填寫和收集,電話訪談填寫問卷。在問卷的收集過程中,一方面確保問卷調查的對象是樣本企業的高層管理團隊的成員,因為他們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經營過程中所采用的商業模式、企業最近3年的績效非常了解;另一方面,將回收的問卷、樣本企業公開的關于企業經營情況的說明或報告綜合起來,與創新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集體討論,對問卷的結果進行部分調整和修正。通過上述工作,本研究得以保證獲得高質量的原始調查數據。問卷調查歷時2個月左右,剔除無法聯系到的相關人員、信息填寫不全等原因造成的無效問卷,本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108份,回收率達到93%。

3.2變量說明與測量

為了深層次地分析商業模式對技術創新獲利的調節效應,本研究以技術創新為自變量,企業盈利績效為因變量,商業模式為調節變量,運用SPSS軟件進行多元回歸分析。(1)自變量本研究采用企業的研發投入、取得的專利數、資格認證證書,以及擁有前所未有的科學發現、原理性主導技術作為技術創新的測量。(2)因變量本研究的主題是創新獲利問題,盈利性指標能夠很好地體現企業的獲利情況,于是選取調研企業2010年和2011年每股凈資產收益率的均值作為企業績效的度量指標。(3)調節變量本研究以新穎導向和效率導向作為商業模式的主題背景,分別通過3個測項,運用Likert-5級量表對108個被調研公司商業模式的新穎導向程度和效率導向程度進行打分:①商業模式的新穎導向程度測量。通過企業商業模式是否提供了新的產品、服務、信息以及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連接方式;給利益相關者的激勵形式是否是全新的,從而帶來利益相關者之間全新的合作關系;與現有同行企業的商業模式相比是否帶給顧客全新的價值,來測量商業模式新穎導向程度。②商業模式的效率導向程度測量。通過企業商業模式是否使本公司在利益相關者之間互相提供信息以降低信息的不對稱性;是否使本公司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各種成本得以降低;從客戶角度來看,是否本公司與其他企業之間的交易變得更為便捷、執行效率更高,來測量企業商業模式效率導向的程度。(4)控制變量根據以往研究,企業規模、行業屬性是影響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將其作為控制變量。其中,采用員工人數的自然對數測量企業規模。

3.3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3.3.1信度與效度分析在通常情況下,Cronbach’sα在0.6以上被認為可信度較高,在0.3以下被認為可信度較低。本研究中各因子的Cronbach’sα分別為0.863、0.670、0.637,表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內部一致性,可信度較高,從而支持了信度檢驗。關于效度檢驗,測量指標在各因子上的載荷都較大,KMO值在0.6以上,且Bartlett’s檢驗顯著。綜合而言,量表的效度和信度較好(見表1.

3.3.2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表2提供了研究變量的均值、標準差以及相關系數,可以看出,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的新穎導向、效率導向和企業績效都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3.3.3假設檢驗與分析表3顯示了技術創新、新穎導向、效率導向和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層次分析結果:①模型1是控制變量對因變量企業績效的回歸;②模型2是在控制變量的基礎上增加了自變量技術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的主效應模型;③模型3、模型4分別考察了新穎導向和效率導向的獨立調節作用;④模型5同時考慮新穎導向和效率導向的商業模式對技術創新和企業績效間關系的調節作用。模型2的結果表明,在控制變量的基礎上加進自變量技術創新后,回歸模型的解釋力(模型2相對于模型1)顯著提高(ΔR2=0.849,p<0.01),這說明技術創新和企業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β=0.927,p<0.01),從而支持了假設1。對于科技型企業而言,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不斷推出新產品、新服務,對運作流程進行改造升級,能夠顯著地提高企業績效。由于企業績效的提高能夠反哺技術創新投入,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績效,企業因此得以進入創新驅動的良性循環,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模型3的結果表明,在主效應模型2的基礎上,增加商業模式新穎導向和技術創新的交互項,模型的解釋力也得到提高(ΔR2=0.017,p<0.05),商業模式新穎導向顯著正向調節技術創新和企業績效間關系(β=0.712,p<0.05),從而支持了假設2a。這說明對于科技型企業而言,新穎性商業模式有助于企業更充分地挖掘新技術潛在的經濟價值。企業創新投資與管理不僅要關注科技研發,也要注重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可以通過設計和執行新穎性的商業模式與科技創新相匹配,從而更好地獲得競爭優勢。新穎性的商業模式能夠為顧客創造更大的價值體驗,也能幫助企業獲得更強的市場議價地位,因此,除了雄厚的技術創新能力之外,新穎性的商業模式是科技型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新來源。模型4的結果表明,將商業模式的效率導向與技術創新的乘積項放入回歸方程,發現模型的解釋力并沒有得到提高,效率導向的商業模式對于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間關系的正向調節作用沒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假設2b沒有得到支持。其中的原因在于:科技型企業的產品多屬資本和知識密集型,邊際生產成本小,具有邊際收益遞增的特點,而且產品一旦被顧客使用,創造出來的效用遠遠高于生產成本,因此,強調通過技術創新為顧客創造全新的價值體驗是企業創造和獲取價值的首選途徑,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致力于提高運營效率對顧客價值的創造和提升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模型5的結果表明,同時考慮新穎和效率的商業模式對技術創新獲利的正向調節作用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假設2c沒有得到支持。這也說明在商業模式設計與創新中同樣存在“夾在其中”的戰略困境。這可能存在2個原因:①新穎性和效率性商業模式在價值邏輯上存在根本性的差異,當2種邏輯在一家企業中并行運作時會產生許多沖突,難以取得協同。②任何一家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同時關注兩方面會導致資源配置分散,出現“失焦”,結果在任何一方都沒有做到最優狀態。由此,對于技術創業企業而言,在新技術的商業化進程中,采用同時考慮新穎性和效率性的商業模式無益于增強技術創新的市場吸引力,卻不利于充分挖掘新技術的潛在經濟價值,因為這會損害商業模式功能的發揮。最佳的做法是打破“妥協和平衡”的指導思想,選擇獨具特色的商業模式并且一直堅持下去,做到極致。

篇(7)

關鍵詞:電子商務 商業模式

我國商業業態的變遷,已經進入了電子商務階段,并且按照B2C和B2B的模式發展。隨著商業模式的變遷,過去 “燒錢”的商業模式逐步讓位于“賺錢”的商業模式,讓位于目前亟待解決的電子商務基礎建設上。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一種新的商品交易形式――電子商務及其催生的商業業態――電子商務公司,已經植根于現實生活當中,并深刻的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人們對它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如何探索其商業模式的創建,藉此進一步研究其商業運作規律,把握電子商務條件下電子商務公司商業模式的真正內涵,構建商業模式框架,界定出商業模式的關鍵組成要素,進而探索電子商務條件下如何對商業模式進行創新,對于規劃我國電子商務的總體發展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電子商務公司的商業模式分析

電子商務是指在商業貿易活動中,在因特網開放的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信息服務、交易和支付等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商業運營模式。與傳統交易方式相比,電子商務有很多優越之處: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快捷、迅速、自由交換的低成本使處于不同地區的人們自由地傳遞信息,開展貿易。參與電子商務的實體有四類:顧客、商戶、銀行及認證中心。其經營要素,不僅包括自身的產品或者服務,而且必須事前做好足夠的市場研究和分析,擁有一個出色的管理團隊,一個安全的、設計良好的網站,并且具備為客戶提供一個全方位視角的客戶關系。

商業模式是一個理論工具,它包含大量的商業元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顯示公司的價值所在。商業模式就是為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把能使企業運行的內外各要素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獨特核心競爭力的運行系統,并通過最優實現形式滿足客戶需求、實現客戶價值,同時使系統達成持續贏利目標的整體解決方案。即商業模式就是公司通過什么途徑或方式來賺錢。

一個優秀的電子商務商業模式,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包括以下標準:運作最前沿或者盡可能的接近最前沿的技術,并且在緊緊跟隨技術的變化;建立一個足夠敏感和敏捷的組織,及時應對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上發生的任何變化;提供一個有足夠吸引力的網站。有品味的使用顏色、圖片、動畫、照片、字體和足夠的留白空間以達到這一目標;流暢的商業流程,可以通過流程再造和信息技術來獲得;提供能完全理解商品和服務的信息,不僅僅包括全部產品信息還有可靠的顧問建議和挑選建議。

電子商務條件下的商業模式創建戰略

商業模式,是對一個組織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是對其主要活動提綱挈領的概括。它提供了有關公司如何組織以及創收和盈利的信息。商業模式與公司戰略一起,主導了公司的主要決策。大多數實體商品經營公司的商業模式都要依賴于現有資源(商品、渠道、資本)的有效整合,其商業模式從經營的角度可分為:銷售模式,運營模式和資本模式。但是,電子商務及其催生的電子商務公司與實體商品經營公司的商業模式相比較,商業的基本規則和技術的基本規則有很大區別。本文探討電子商務公司的商業模式旨在建立電子商務條件下商品交易的結合點。大多數電子商務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在借鑒實體性商品經營公司商業模式(錢志新,2008)的基礎上,除依賴現有商品和新興技術外還要遵循以下戰略進行。

(一)以價值創新為靈魂

無論哪種類型的企業,其經營核心都是借助商業模式進行價值創造、價值營銷和價值提供乃至市場價值的實現,從而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價值創新是現代電子商務公司競爭的一個新理念,它不是單純提高商品的技術競爭力,而是通過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來爭取顧客并由此開辟一個全新的、非競爭性的市場空間。

價值創新是會對電子商務公司整個經營系統提出的要求,需要有經營模式的支持,這種創新可以為企業帶來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優勢,并為持續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價值創新的途徑包括:通過新的市場定位重新確定新的目標市場來創造網絡虛擬的價值優勢;經由重新定義顧客的認知質量來達到價值創新;經由價值鏈的重組與價值活動的創新等方式來增加網絡虛擬的價值優勢;通過創新網絡虛擬組合,包括增加功能、增加服務、改變虛擬商品定位(屬性)、改變交易方式等不同途徑,來達到價值創新;通過利用引進新科技或是提升系統平臺來達到價值創新。例如美國康柏計算機公司(Compaq),充分利用三個平臺(產品平臺、服務平臺和交貨平臺)經過三次價值創新,使銷售額和利潤額將近翻了三番,這三個平臺,體現了價值觀,因為沒有價值觀就沒有競爭能力,也表現不出特有的競爭品牌。

(二)以占領客戶為中心

擁有客戶是企業在市場中繼續生存的唯一理由,而想辦法保留住客戶是企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這要求企業在創建商業模式時必須以客戶為中心,由企業本位轉向客戶本位,由占領市場轉向占領客戶,為客戶創造價值。

首先,精心研究客戶需求,把客戶需求放在第一位。電子商務公司更有條件針對客戶的特殊需求,實現“差別化”、“個性化”服務。其次,實施大客戶管理。不僅要對大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還要提供整體解決。再次,實施客戶互動管理。電子商務公司更有條件運用因特網、電子郵件與顧客交流,讓顧客提供意見、建議,參與虛擬商品或服務的設計、制作、定價等過程。通過這種方式產生的新虛擬商品才能真正滿足顧客的需求,有效提高顧客的忠誠度。最后,進行客戶關系管理。客戶關懷是客戶關系管理的中心,其目的是增強客戶滿意度與忠誠度。

以戴爾(Dell)公司為例,其首席執行官邁克爾•戴爾的理念非常簡單:按照客戶要求制造并向客戶直接發貨,使公司能夠最有效和明確地了解客戶需求,繼而迅速做出回應。公司從整個設計、制造、銷售過程都緊緊圍繞著消費者。公司所建立的直銷業務從電話拜訪開始,接著面對面交流,現在則可以通過互聯網溝通。這個直接的商業模式消除了中間商,讓戴爾公司更好地理解客戶的需要。這種直接模式允許戴爾公司能以富有競爭性的價位,為每一位消費者定制并提供具有豐富配置的強大系統。

(三)以企業聯盟為載體

企業戰略聯盟的核心思想是競爭與合作。聯盟中競爭與合作并行不悖,為合作而競爭,靠合作來競爭以尋求企業競爭優勢。當今,隨著科技高速發展和產品日益復雜化,企業無論實力多么雄厚,要想單獨控制所有產品和技術已經不可能了。企業向組織內部尋找生產力有效提高的來源也越來越難。從價值鏈角度分析,一個產品的價值創造是由多個企業完成的,在一個企業內部僅占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在企業外部,全部的價值創造是由一條供應鏈來實現的(錢志新,2008)。

新的商業模式不再是企業孤軍奮戰,必須以聯盟為載體,通過合作,聚合彼此價值鏈上的核心能力,創造更大的價值和形成更強的群體競爭力。現在市場競爭已從企業與企業層面的競爭上升到企業聯盟與企業聯盟層面的競爭。企業發展聯盟,要做到以下三點:

1.強化供應鏈管理。供應鏈是經濟資源聯盟體,這種經濟資源聯盟體是以價值鏈創造為共贏,這是任何企業個體無法抗衡的,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例如香港利豐集團是國際上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典范。利豐集團在商業模式上大膽創新,公司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由“供”、“產”到“銷”串成一“鏈”,形成整體解決方案。利豐集團也從一家傳統貿易商成功轉型為以供應鏈管理概念運作的現代跨國貿易集團。

2.專注于核心競爭力并且外包非核心業務。供應鏈管理注重的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為了贏得競爭優勢,勢必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在主業上,集中在供應鏈中最具優勢的環節上,以形成企業的核心能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核心能力要素的價值潛力;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交由專業公司打理,借助外部的資源力量進行整合,來實現更大的自身價值。最為典型的是思科公司,成功運用了“外部資源生產法”。思科公司的商業模式是:把產品制造的整個系統委托設計、委托制造、委托銷售。利用網絡使設計者、供貨商看起來就像是其的一個部門。這樣無需建立新工廠,就可將生產能力擴大四倍,使得新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縮短1/3,員工只是傳統企業的1/4,每年節省開支達5億美元。又如耐克公司,公司只生產其中最關鍵的部分――耐克鞋的氣墊系統,而其余部分都是由外部供應商提供的。

3.開放式創新。傳統創新模式已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求。一方面,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壓縮了創新周期,企業面臨的創新壓力大大增強。另一方面,在許多大企業,龐大的研發隊伍和巨額研發投入已成為企業越來越難以承受之重。為了提高盈利能力,許多電子商務公司開始壓縮研發費用,而把發展的重心放到創造新的附加值上面。

通過附加值給產品增值的方法非常之多,在實踐中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文化附加值。即滿足人們追求視覺的、聽覺的或者其他感官的享受,這就是所謂的“體驗消費”。二是服務附加值。即通過提供服務來增加附加值。正如比爾•蓋茨認為,今后微軟80%的利潤來自產品銷售后的各種升級換代和維修咨詢等服務,只有20%的利潤來自產品銷售本身(于成龍,2006)。三是附件附加值。現在產品本身獲利越來越小,而主要的盈利點在于附件。最為典型的就是越來越多的網絡游戲,提供給玩家免費使用,真正的賣點是買賣道具。免費網游實際上是在吸引更多的玩家,從而創造新的需求,擴大了整個行業的規模(錢志新,2007)。

(四)以應變能力為關鍵

企業市場應變能力是指企業適應整個環境條件變化。達爾文的“適者生存法則”也同樣適用于當今所有的經濟實體。如果說商業模式決定了企業的成敗,應變能力則是商業模式成敗的關鍵。應變能力是企業面對復雜多變市場的適應能力和應變策略,是競爭力的基礎。

實踐證明,能夠取得持續發展的企業,都是那些應變能力強,具有先發效應的企業。以騰訊公司為例,盡管目前網絡通訊工具越來越多,但是這些工具都很難撼動QQ的壟斷地位。因為QQ一直注重研究用戶需求,在產品、服務、經營等方面千方百計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從語音聊天到視頻聊天,從網絡游戲到網上拍賣,每一次推出的新服務都符合時代的發展,抓住了用戶的心,從而保持了先發優勢。

(五)以信息網絡為平臺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崛起,全球經濟網絡化、數字化已成為時代主旋律,信息已成為戰略性經營資源。企業不僅要提升實體空間的競爭力,還要搶占虛擬空間的競爭力。對于企業而言,互聯網是企業價值創造的新平臺,為企業創建新的商業模式提供了前提條件。

信息社會,信息網絡平臺造就了無數神話。企業必須具有敏銳的商業意識,抓住商機,馳騁在網絡世界,同時很好地與現實相銜接。例如2005年,浙江杭州綠盛集團與做網絡游戲的杭州天暢科技結成戰略聯盟,嘗試“牛肉干+網游”催生R&V的“虛擬+現實”的商業模式。將各自的產品“直接嵌入”對方產品,進行互動營銷。這樣綠盛集團和天暢公司各自在非競爭領域為對方進行了有力的推廣,都把自身資源作為一種傳媒,為對方做了廣告,取得了巨大市場效果(魯雪松、林東,2007)。這是一種全新的商業創意,它的神奇效用是:1+1≥2。前者跳出傳統來發展傳統,后者則被打造成現實產品的虛擬推廣平臺,此舉迅速提升了綠盛的品牌效應。這是國內首次將傳統產業嵌進網游產業,形成網絡內外的互動對接,在網絡時代首次實現了“真實生活”與“虛擬生活”的對接。這個創意商業模式已誕生“全球首款網絡食品”、“全球首個虛擬景點”和“全球首個以虛擬土地換回真實土地”等多個成功案例。

結論

綜上所述,商業模式創新的五條核心戰略,是創新商業模式的指導原則和基本要求。在實踐中應當因企制宜,靈活應用,結合實際進行創新。任何商業模式都有其適合的環境和生存的土壤。好的商業模式必須始終保持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只有具有動態匹配商業模式的企業才能獲得成功。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經歷了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兩個階段后,現在已經進入創新驅動的發展階段,技術創新固然重要,但必須以商業模式創新為先決條件,否則技術創新的市場價值將無法實現。現在,我國電子商務公司最缺的是成功的商業模式,如果能夠尋求到恰當的商業模式,其商品交易作為存在且發展迅速的商業行為,最終會在現實的商業世界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成為當今我國電子商務公司競爭制勝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羅伯特•魯彬諾夫.如何量化用戶體驗UE [J/OL].數字營銷寶典,2007

2.梁碩.虛擬商店電子交易模型的構建[J].集團經濟研究,2007(23)

3.萬山.網絡虛擬貨幣具黑市性質 專家請求央行整頓[J/OL].省略w.省略 2006.11

4.鄭磊.網絡虛擬貨幣-財富魔棒還是潘多拉盒中妖怪?[J/OL].價值中國網 2008-11-2

5.錢志新.商業創新模式的五大核心戰略[J].培訓,2008(4)

6.錢志新.新商業模式:企業競爭的最高形態[N].江蘇經濟報,2008

7.于成龍.比爾•蓋茨全傳[M].新世界出版社,2006

8.錢志新.創新商業模式[J].新華文摘,2007(11)

9.康柏公司官方網站[DB/OL].省略

10.戴爾公司官方網站[DB/OL]. 省略

11.騰訊公司官方網站[DB/OL].省略

篇(8)

中圖分類號:F76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032-03

一、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

商業模式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信息管理領域,20 世紀90年代互聯網興起以后,商業模式成為企業界的時髦術語,并引起理論界的關注,其內涵也擴大到企業管理領域的廣闊空間。商業模式是關于企業做什么、怎么做、怎么贏利的問題,實質是商業規律在經營中應用。它涵蓋了企業從資源獲取、生產組織、產品營銷、售后服務到研究開發、合作伙伴、客戶關系、收人方式等幾乎一切活動。對于商業模式的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羅氓(2005)則將商業模式定義為一個組織在明確外部假設條件、內部資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組織本身、顧客、供應鏈伙伴、員工、股東或利益相關者來獲取超額利潤的一種戰略創新意圖和可實現的結構體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1];咨詢師Mitchell和Coles也曾把企業降低成本的過程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聯系起來,對商業模式定義為“5W2H”,即:一個組織在何時(when)、何地(where)、為何(why)、如何(how)和多大程度(howmuch)地為誰(who)提供什么樣(what)的產品和服務,并開發資源以持續這種努力的組合[2];Rappa(2004)認為,商業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義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個公司賴以生存的模式―― 一種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的模式[3]。

綜上所述,可以將商業模式定義為,為了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形成的完整高效獨具核心競爭力的運營系統。是企業通過提品和服務達到盈利的解決方案。在一個日益由速度和差異化決定企業成敗的社會里,獨特的商業模式將成為任何一個企業不斷尋找生存和發展另類空間的最佳手段。選擇了有良好市場前景的商業模式必然有助于創業成功和企業發展。例如,著名的沃爾瑪、戴爾、耐克以及中國的蘇寧、分眾傳媒等企業,都是選擇了成功的商業模式而快速發展起來的典型范例。

二、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與資本市場的互動

(一)資本市場對商業模式創新的催化作用

資本市場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對社會中的個人行為起著約束、擴展和激勵的作用。人們往往關注制度對個人行為的約束作用,而忽視制度對個人行為的擴展和激勵作用。事實上,制度所界定的個人行為的選擇集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商業模式創新型企業因為有著社會的制度性支撐而獲得飛速發展的案例舉不勝舉。從登陸納斯達克的如家快捷,到錦江國際旗下的錦江之星、華僑城投資的城市客棧。資本市場之所以被稱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主要是源于其對企業的推動。

1.創業板對商業模式創新的孵化作用

商業模式是連接和實現客戶價值與企業投資價值的交易結構安排。好的商業模式之所以能點石成金,在于其兩個核心內容。其一是業務系統。好的商業模式在構建業務系統時,往往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強調合作共贏,發現利益相關者在各自利益驅動下有可能形成的合作關系,整合有效存量資源,掌控或利用關鍵資源的能力。其二是通過專業化經營,多樣化服務,構建多渠道的收入來源和盈利模式。傳統的“盈利模式”往往依賴主營業務,企業就針對自己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向客戶收費,是成本加成法盈利模式。隨著產品、服務、業務系統、組織結構和盈利模式等全面同化,主業的直接利潤越來越薄,進入“微利”時代,甚至虧本。優秀企業在專業化經營主業的同時,善于挖掘收入的“關聯性”,形成盈利的“多樣化”。即以主營業務作為平臺,低價吸引客戶,通過向客戶、供應商以及合作伙伴提供“增值服務”,增加客戶方便、快捷、省錢等方面的滿意度,鎖定客戶,擴大市場份額,實現“收入來源的多樣化”。

創業板的啟動,有利于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引導社會經濟資源向具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創新型企業、新興行業聚集,有利于改善這些企業的發展環境,一大批基于技術的商業模式創新型企業的成長,可以加快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重視商業模式創新,而不僅僅是技術創新,可以更有效地把技術價值轉換為客戶價值和投資價值,增強競爭優勢和持續發展能力,加快企業發展和投資價值倍增速度。

2.股權市場對商業模式創新的推動作用

在2005年中國的財富故事不斷,先是分眾傳媒于2005年7月14日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使其創始人江南春的個人財富一夜間升至近3億美元。接著是百度于2005年8月5日上市,創始人李彥宏當天成為9億美元富翁。當然,尚德的財富故事更為驚人,其股票于12月15日在紐約上市之后,創始人施正榮的身價超過20億美元,創下全新的奇跡。這些財富故事的出現,除了創業者的商業眼光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會之外,美國發達的股權資本市場在其中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股權交易市場的定價原則以未來的收益流為基準,而不是以過去投入企業的成本或凈資產為基礎,股價基本反映了未來收益流的折現總值,因此股權交易市場給創業者提供的是提前兌現未來收入流的機器。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美國股市這種提前兌現未來收入流的機器,施正榮的尚德哪怕再成功,可能也要等上幾代人才能實現20億美元的財富;但是,有了活躍的股權交易市場之后,創業者不僅能立即發現財富的價值,而且如果他們想要,還可隨時變現一部分、甚至全部。這種加快了的財富實現手段不僅催生了美國過去一百多年的創業、創新文化,而且也正在改變中國的創業創新景象。當然,股權交易市場的這種效果有一個前提,就是股市不能只讓國企上市,而更重要的是要對民營企業開放,給私人企業同樣的機會。

分眾傳媒、百度、尚德的故事也帶來了其他意義深遠的變革,一方面是它們的上市成功刺激了中國私募股權基金與創業風險基金行業的發展,各種此類基金大量出現在上海、北京、香港等城市,以公眾股權(上市公司)為頂、以私募股權基金為第二層、以創業風險基金為第三層、以天使創投基金為底層的金字塔式股權市場正在中國形成;另一方面,這種金字塔式股權市場以及類似分眾傳媒這樣的并購運作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創業者的商業模式。從分眾傳媒的成功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發達的股權市場對商業模式創新的推動作用。

(二)商業模式創新型企業對目前上市公司結構的優化作用

一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上上市公司結構都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上市公司組成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1)國有企業比重大,非國有企業比重小;(2)大中型企業比重大,小企業比重小;(3)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多,企業整體上市公司少;(4)傳統產業上市公司多,高新技術產業上市公司少。行業分布存在較大缺陷,傳統產業的上市公司數量太多,商業模式創新型企業上市的少。

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在國內上市,將使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結構將因此而發生變化。迄今為止,在上海、深圳兩個交易所上市的千余家上市公司,其前身絕大多數都是國有企業。由于國有股一股獨大的問題沒有解決,不少上市公司事實上仍然保留了原國有企業的基本體制特征和基本運作方式。鼓勵商業模式創新企業上市,對優化上市公司的結構,提高上市公司總體質量是有益的。新模式企業上市,意味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目的和性質發生了部分變化。資本市場的發展將由主要為國企改革服務轉向為所有的企業服務,尤其是為中小企業及科技創新型企業服務。資本市場的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將會得到更好的發揮。

三、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與資本市場良性互動的難題及應對

由于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成熟還不能適應新經濟、創新商業模式的特點,使得眾多中小型的新經濟、創新商業模式企業在國內上市依然存在一些特殊性問題。要實現商業模式創新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首先必須解決創新商業模式企業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難的問題,目前新經濟及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在中國上市面臨著如下問題:

1.國內現行的發審理念與發審制度導致商業模式創新型企業難進入資本市場。現行發審標準不利于創新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因為過于強調企業過去的經營業績和盈利能力等硬性指標,較少注重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科技含量和成長潛力等軟性指標,較適用于成熟型企業,不適用于創新型企業。按照現行發審標準,當年的新浪和現在的百度都無法達到中國的發行標準。比如,要求企業成立三年以上,而且要三年盈利,但由于這類企業在發展早期都是尋求規模擴張,“跑馬圈地”,并不太重視盈利目的,導致此類企業在國內上市存在困難。另外,企業上市周期長、成本高、程序復雜。IPO(首次公開募股)一般需要二至三年的時間,期間還充滿了許多不確定因素。而且,企業上市后再融資必須間隔一年,再融資的發行審核基本等同于IPO(首次公開募股),同樣無法適應高技術產品生命周期短、技術更新快的特點,不能滿足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技術更新、產品升級換代對資金的急切需求。

2.商業模式創新型企業的財務特點造成上市難。首先,新商業模式企業的盈利數據缺乏可比性。傳統的制造業企業,已經有諸多的上市公司可以提供可比的財務和經營數據;對于類似連鎖等新經濟模式下的特殊行業的財務數據,由于同類的上市公司不多,缺少現成的可比數據,審核人員難以判斷企業的素質和發展潛力。其次,商業模式創新型企業的財務規范性程度不高是這類企業存在的另一普遍問題。少繳稅、兩套賬、買資產不開發票、租賃不開租賃合同等諸多企業財務經營上的不規范行為,造成了上市的困難。流通、服務企業很重要的一點是物流和資金流的信息傳遞。很多企業注重物流,但是對于資金流的控制不是很重視;很多企業的資金流和物流不匹配,會計核算無法準確,資金流想恢復原始數據非常困難。

3.資本市場體系不夠健全,資本市場層次單一。中小企業板基本上延續了主板市場的規則,除能接受流通盤在5 000萬股以下的中小企業上市這點不同以外,其他上市的條件和運行規則幾乎與主板市場一樣,所以上市的門檻還是很高,這樣還是不利于新經濟和商業模式創新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中小企業板的設立雖然已有一些時間,但當前的中小企業板仍是主板市場的組成部分,離真正意義上的創業板市場還有很大距離。

由于眾多因素使得新經濟和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在國內上市困難,近年來,中國大量新經濟與商業模式創新企業紛紛赴境外上市,新浪、搜狐、百度、攜程、盛大等幾乎所有中國概念的網絡公司及商業模式創新龍頭企業都通過海外市場進行融資。一方面,國內投資者喪失了分享中國新經濟成長的機會,國內日漸高趨的儲蓄率表明,大量資金得不到有效利用,金融資源浪費嚴重。另一方面,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失去了與新經濟和商業模式創新企業互動的機會,不利于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4]。

國內企業海外上市是企業在一定市場約束條件下的決策問題,是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需求和資本市場情況來確定的,是一種市場化行為,因而我們不能用行政手段進行干預,況且中國資本市場的問題是不可能通過阻止國內企業海外上市來解決,關鍵還是要通過國內資本市場自身的改革加以完善,因此深交所孔翔呼吁:“資本市場應關注和適應新經濟與商業模式創新企業”[5]。

首先,我們必須完善中國資本市場以開放的心態對待輕資產公司的上市問題,制定更為靈活、適用的上市政策,放寬對新商業模式企業的審核標準,把檢驗的空間留給市場。改革發審制度,提高發審效率,設立面向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發行上市的“綠色通道”。在現有法律法規框架下,對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較好的盈利能力和高成長性,并符合發行上市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高效快捷的融資機制,盡可能簡化審核程序,提高發審效率,提供更快捷的融資便利。

篇(9)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4-249-03

當今的企業正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企業所面臨的環境越來越復雜多變,國際國內宏觀經濟環境、市場競爭環境、國家政策導向以及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變化都從各個方面影響著企業的盈利模式。單純依靠簡單的擴大訂單量來提高企業收益的盈利空間越來越窄,以簡單勞動力的堆加擴大生產規模的快速擴張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企業在新的競爭環境和競爭形勢下都必須經過轉型升級的陣痛,因為這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企業的轉型升級關鍵在于創新。企業的競爭模式可復制性越低、創新性越強,企業就越容易贏得發展的先機。企業競爭模式是否具有可復制性、是否具有嚴謹的盈利邏輯、是否能讓公司上下清晰明確領會并貫徹、是否能夠持續盈利等,這些都是衡量企業競爭模式科學與否的標準。對于當今企業,只要企業存在就必然面臨與其他企業的競爭,企業競爭模式是必然存在的。企業競爭模式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企業競爭模式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是可以而且也應該對企業競爭模式進行設計的。

企業之間的競爭無處不在,企業競爭也并不是單一的,而是表現在很多方面。從單純的產品競爭到企業組織制度的競爭,再到企業核心層面的競爭,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競爭的最終目的是為獲取持續的盈利并保持此優勢地位。因此,現代企業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商業模式的競爭。

一、企業競爭的演進

波特將企業競爭分為三種基本戰略,即: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集中戰略。三種基本戰略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是隨著市場的發展不斷演進的過程。

第一,企業間競爭的初級形態往往是在生產上,即只要以低成本快速將產品生產出來就能夠獲得成功。在這種背景下,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被廣泛應用于生產制造行業,成本領先戰略也在20世紀70年代經驗曲線概念的流行趨勢下日益普及起來,其核心思想是使成本低于競爭對手。

第二,在低成本和規模經濟的推動下,差異化的經營模式開始出現,其內涵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完善,即通過差異化戰略形成在全行業具有獨特性的產品或服務。差異化戰略可以表現在設計或品牌形象、技術特點、客戶服務或營銷網絡等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獨特性,或者最佳的情形是在上述四個方面都有獨樹一幟的鮮明特色。

第三,隨著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對專業化要求程度也不斷提高,企業定位在以更高效、更好的效果服務于某一更窄范圍內的戰略對象,從而超越更廣范圍內的競爭對手。所謂集中戰略是指在確定了某個特定的顧客群和產品鏈的基礎上,對其所在市場進行細分并集中攻打。采用集中戰略的優勢是在針對特定市場提品或服務的同時也實現了差異化,或者同時還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

由此可以看出,企業的基本集中戰略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條件,即:首先,市場的競爭態勢決定了不同時期企業競爭戰略的形成;其次,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決定了企業競爭戰略的選擇。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單純從低成本、差異化和集中的角度參與市場競爭已經明顯不能滿足市場的要求,企業應該同時從內部和外部的適應性考慮市場需求,也就是要尋找更有利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競爭所要解決的是企業獲取財富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及企業的戰略和組織能力,是對基本競爭戰略的繼承和延續。

二、商業模式的概念

商業模式競爭的概念最早是由約瑟夫?熊彼特在1939年提出的。他認為“價格和產出的競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來自新商業、新技術、新供應源和新的公司商業模式的競爭。”商業模式是一種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關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闡明某個特定實體的商業邏輯。關于商業模式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表述,但是究其本質而言可以歸結為:企業賴以生存的、能為企業帶來收益的模式,是企業創造價值的核心。它描述了公司所能為客戶提供的價值以及公司的內部結構、合作伙伴網絡和關系資本等借以實現這一價值并產生可持續盈利收入的要素。

一般商業模式的流程包括融資方案,市場需求產品或服務,市場定位,材料、采購、物流,生產方式,渠道,獲取利潤的一整套解決方案。由此可以看出商業模式的三個特點:資本是運動的、資本運動是盈利的、資本盈利是持續的。因此,所謂的商業模式也即公司的戰略模式。商業模式的競爭說到底還是企業戰略的選擇、組織、運行等一系列方面的競爭。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就說過:“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必然有其成功的商業模式。并非復雜的商業模式就是成功的商業模式,也并非越簡單越好,只有適合企業特點的商業模式才能使企業走得更遠,發展更好。并非簡單的商業模式就易模仿,也并非復雜的商業模式就有強勢壁壘,關鍵在于這種商業模式是否具有壟斷性、獨創性和持續性。

三、商業模式競爭的特點

商業模式競爭必須立足于顧客,注重從顧客的角度從根本上去思考企業的行為。根據顧客需求考慮如何有效滿足它,這點明顯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競爭。產品競爭常從技術功能與特性出發,看技術能用來做什么以及潛在的市場是什么。而商業模式競爭則更多的與經濟價值相關,與經濟可行性相關,不是純粹的技術特性。

商業模式競爭不是交易方式中某一行為的單一變化,而是一種系統內的多元素的集成競爭。商業模式競爭不僅僅局限于生產體系,也不僅僅是體系中一個元素的改變,它通常是商業模式利益相關者同時行動。商業模式的創新可以開創一個全新的可盈利的市場領域;不同于傳統的創新形態,商業模式創新具有短時間不易被復制的特性。

基于價值體系的商業模式包括企業內部的價值鏈和所在的價值網絡。基于價值鏈的創新是指企業圍繞顧客的要求,優化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在最大限度滿足顧客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企業成本。有以下兩種途徑:一是對價值鏈進行定位,將附加值高的部分留在企業之中,將附加值低的部分外包,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內部資源;二是對價值鏈進行重組,圍繞企業的價值目標對價值鏈的各個部門進行,以對價值創造具有戰略價值的部分為中心,對其他部分價值鏈進行重組。

基于企業所在的價值網絡的商業模式有以下三條:一是創造獨特的活動體系,形成以顧客價值為中心的價值網絡;二是加強與價值網絡中其他成員的聯系,形成戰略同盟,加強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與供應鏈的穩定性,三是做價值網絡成員聯系的組織者,成為交易的中介或打造交易的平臺。

四、企業競爭模式發展趨勢

企業競爭模式從最初營運競爭到產品競爭,再到戰略競爭,再到目前的商業模式競爭,企業競爭也有從具體到抽象變化的明顯趨勢,實物的競爭往往是低層次的,理念的競爭才更具有深層潛力。企業競爭形式的不斷變化表現出模仿難度越來越大、抽象程度越來越高、先發優勢越來越強、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等特點。

當出現市場出現新的變化時,或者說當企業面臨新的機遇或者面臨嚴峻挑戰時,就會為企業競爭模式創新提供新的契機。但是當這種新的競爭模式出現并顯現出其明顯的競爭優勢之后,隨即而來的是鋪天蓋地的模仿與復制,因為模仿與復制的成本要遠遠低于創新成本,并且其風險也要小的多。即便如此創新的先發優勢不容忽略,創新不僅可以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先機,而且持續不斷的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企業競爭模式的不斷發展和演進,也是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企業針對市場提出的新要求、出現的新問題不斷解決中不斷發展。企業在適應市場變化中不斷創新發展的同時也推進了企業競爭形式的變遷。

管理是一個更寬泛、更集成的概念。正如商業模式競爭是對系統內多元素的集成創新一樣,管理創新競爭也并非只意味著企業管理的某一方面。管理的內涵和外延非常廣,企業的日常經營離不開管理,可以管理生產、管理產品、管理員工、管理供應商、管理消費者等等,甚至商業模式也是需要管理的。如果商業模式等企業競爭形式主要是以物化競爭為主要方面的話,那么管理競爭絕對是在理念引導下的人文競爭。管理創新競爭是企業競爭發展的新趨勢,是更高一層次的競爭。

五、結束語

任何一種競爭模式的優勢都不可能一勞永逸,任何一種競爭模式都不可能持久存在。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贏得長遠發展,但問題是很少有企業能夠真正做到持續不斷地創新,這更顯示出創新的稀缺與彌足珍貴。尤其是企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誰能率先開創管理創新之路,誰就會把握競爭的先機,贏得制勝的法寶。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華夏出版社,1997

2.加里?哈默,比爾?布林.管理大未來.中信出版社,2008

3.魏煒,朱武祥.發現商業模式.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篇(10)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0.03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10-08-05

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企業唯一的使命在于創造顧客,正是顧客決定了企業是什么而不是什么。在當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商業模式變遷日益頻繁的環境下,研究顧客讓渡價值下商業模式創新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為研究企業贏得競爭優勢和企業之間的競爭策略選擇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為現代企業管理者、競爭策略制定者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為企業實施成功的商業模式變遷提供有價值的指導;另一方面,加強企業對商業模式變遷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商業模式變遷理論在企業實踐中的應用,從而為企業價值的增長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商業模式創新綜述

(一)商業模式創新興起緣由

商業模式創新作為一種新型創新形態,人們關注它的歷史很短,也就是10年左右。商業模式創新引起廣泛的重視,與20世紀90年代中期計算機互聯網在商業世界的普及應用密切相關。互聯網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特點的媒介技術,它有許多特性,如無處不在、消除時間的局限、具有無限的虛擬容量、減少了信息不對稱、降低了交易成本等。正是由于這些特性,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基本的商業競爭環境和經濟規則,標志 “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互聯網使大量新的商業實踐成為可能,一批基于它的新型企業應運而生。1998年后,美國政府也因此甚至對一些商業模式創新授予專利,以給予積極的鼓勵與保護。無論對準備創業的,還是在已有企業的人,這些都激勵他們在這個經濟變革時期,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企業賺錢的方式,思考自己企業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創新開始受到重視。

到2000年前后,商業模式作為人們最初用來描述數字經濟時代新商業現象的一個關鍵詞,這時它的應用已不僅僅局限于互聯網產業領域,被擴展到了其他產業領域。不僅企業家、技術人員、律師和風險投資家們等商業界人士經常使用它,學術界研究人員等非商業界人士也開始研究并應用它。隨著2001年互聯網泡沫的破裂,許多基于互聯網的企業雖然可能有很好的技術,但又由于缺乏良好的商業模式而破產倒閉。2003年前后,創新并設計出好的商業模式,成了商業界關注新的焦點,商業模式創新開始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商業模式創新被認為能帶來戰略性的競爭優勢,是新時期企業應該具備的關鍵能力。商業模式創新興起,在全球商業界,更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視。2006年就創新問題對IBM在全球765個公司和部門經理的調查表明,他們中已有近1/3把商業模式創新放在最優先的地位。而且相對于那些更看重傳統的創新,相對于產品或工藝創新者來說,他們在過去5年中經營利潤增長率表現比競爭對手更為出色(Pohle等,2007)。

(二)商業模式創新含義

要理解什么是商業模式創新,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商業模式。雖然最初對商業模式的含義有爭議,但到2000年前后,人們逐步形成共識,認為商業模式概念的核心是價值創造。商業模式,是指企業價值創造的基本邏輯,即企業在一定的價值鏈或價值網絡中如何向客戶提品和服務并獲取利潤的,通俗地說,就是企業如何賺錢的(Timmer,1998;Linder等,2000;Rapper, 2001)。商業模式是一個系統,由不同組成部分、各部分間連接關系及其系統的“動力機制”三方面所組成(Afuah等,2005)。商業模式的各組成部分,即其構成要素,如下表所示,大體有9個,可歸為5類。

商業模式創新是指企業價值創造提供基本邏輯的變化,即把新的商業模式引入社會的生產體系,并為客戶和自身創造價值,通俗地說,商業模式創新就是指企業以新的有效方式賺錢。新引入的商業模式,既可能在構成要素方面不同于已有商業模式,也可能在要素間關系或者動力機制方面不同于已有商業模式。

(三)國內外商業模式研究現狀

商業模式理論自出現以來,就一直成為理論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焦點。理論界試圖把商業模式看作是能夠解釋不同企業之間出現的績效差異原因的工具而加以研究,而企業則把商業模式的正確選擇作為處在信息化時代的企業發展的根本條件,始終關注商業模式的設計、選擇和創新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側重于挖掘其對企業實踐的指導價值。迄今為止,國內外對商業模式的研究方興未艾,提出了許多對實踐具有很強指導性的成果。但這些對商業模式的研究焦點大部分聚焦在兩個方面:第一,內涵研究即著重考察商業模式的基本內涵。盡管各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出發得出了許多不同的商業模式內涵解釋,但基本上對商業模式形成了一種總體看法:那就是商業模式是指一個企業如何通過創造價值,為自己的客戶和維持企業正常運轉的所有參與者服務的一系列設想。簡單點說,就是指企業“賺錢的方式”或者“做生意的方法”;第二,性質研究。具體表現在對典型案例的分類與經驗總結研究,著重考察各種具體商業模式,進行性質分析,特別是其利潤效應問題,代表性成果包括亞德里安提出的22種盈利模型(亞德里安,1999)與32種商業模式(亞德里安,2001)以及邁克爾.莫里斯(Michael Morris,2003)、阿福亞赫(Afuah)和圖西(Tucci,2000)等提出的其他商業模式分類方法。

由于企業的商業模式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不同商業模式之間的轉換又非常復雜,因而,當前,商業模式研究面臨的一個集中性挑戰就是關于商業模式變遷問題的研究。盡管人們對各種已有商業模式的性質研究越來越系統,研究的觸角越來越廣泛,成果也越來越豐富,但對從一種商業模式變遷到另一種商業模式的研究,國內外的研究還顯得非常薄弱,基本上還處于沒有展開的狀態。

二、顧客讓渡價值理論綜述

(一)顧客讓渡價值的含義

顧客讓渡價值是著名管理學家菲利普·科特勒于1994年在《營銷管理》一書中提出來的, 他認為, “顧客讓渡價值”是指顧客總價值(Total Customer Value)與顧客總成本(Total Customer Cost)之間的差額。

顧客總價值是指顧客購買某一產品與服務所期望獲得的一組利益,它包括產品價值、服務價值、人員價值和形象價值等。

顧客總成本是指顧客為購買某一產品所耗費的時間、精神、體力以及所支付的貨幣資金等,因此,顧客總成本包括貨幣成本、時間成本、精神成本和體力成本等。由于顧客在購買產品時,總希望把有關成本包括貨幣、時間、精神和體力等降到最低限度,而同時又希望從中獲得更多的實際利益,以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因此,顧客在選購產品時,往往從價值與成本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從中選擇出價值最高、成本最低,即“顧客讓渡價值”最大的產品作為優先選購的對象。企業為在競爭中戰勝對手,吸引更多的潛在顧客,就必須向顧客提供比競爭對手具有更多“顧客讓渡價值”的產品,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產品為消費者所注意,進而購買本企業的產品。為此,企業可從兩個方面改進自己的工作:一是通過改進產品、服務、人員與形象,提高產品的總價值;二是通過降低生產與銷售成本,減少顧客購買產品的時間、精神與體力的耗費,從而降低貨幣與非貨幣成本。

(二)顧客讓渡價值的意義

顧客讓渡價值概念的提出為企業經營方向提供了一種全面的分析思路。

首先,企業要讓自己的商品能為顧客接受,必須全方位、全過程、全縱深地改善生產管理和經營,企業經營績效的提高不是行為的結果,而是多種行為的函數,以往我們強調營銷只是側重于產品、價格、分銷、促銷等一些具體的經營性要素,而讓渡價值卻認為顧客價值的實現不僅包含了物質的因素,還包含了非物質的因素;不僅需要有經營的改善,而且還必須在管理上適應市場的變化。

其次,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創造良好的整體顧客價值只是企業取得競爭優勢、成功經營的前提,一個企業不僅要著力創造價值,還必須關注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和服務中所傾注的全部成本。由于顧客在購買商品和服務時,總希望把有關成本,包括貨幣、時間、精力和精神降到最低限度,而同時又希望從中獲得更多實際利益。因此,企業還必須通過降低生產與銷售成本,減少顧客購買商品的時間、精力與精神耗費從而降低貨幣非貨幣成本。

顯然,充分認識顧客讓渡價值的涵義,對于指導工商企業如何在市場經營中全面設計與評價自己產品的價值,使顧客獲得最大程度的滿意,進而提高企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提高顧客讓渡價值的若干方法

1、在顧客購買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增加顧客取得價值。在顧客購買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顧客取得的產品價值、服務價值、人員價值和形象價值的每項因素變化都對總價值產生影響,進而決定了企業生產經營的績效。產品價值是顧客需求的核心內容之一,產品價值的高低也是顧客選擇商品或服務所考慮的首要因素。產品價值的實現是服從于產品整體概念的,現代營銷學認為產品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核心產品(主要利益)、形式產品(包裝、品牌、花色、式樣)和附加產品(保證、安裝、送貨、維修)。現代的產品價值觀念要求企業在經營中全面考慮產品的三層價值,不可偏廢。服務價值是指企業向顧客提供滿意所產生的價值。可分為追加服務與核心服務兩大類,核心服務是消費者所要購買的對象,服務本身為購買者提供了其所尋求的效用,追加服務是伴隨產品實體的購買而發生的服務。核心服務差異趨同的情況下,追加服務越多,顧客的讓渡價值越大。高度重視對企業人員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員工日常工作的激勵、監督與管理,使其始終保持較高的工作質量與水平就顯得至關重要。決定著企業為顧客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從而決定顧客購買總價值的大小。形象價值是指企業及其產品在社會公眾中形成的總體形象所產生的價值。塑造企業形象價值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形象價值是企業“含金量”和形象力的競爭。

2、在顧客取得價值不變的情況下降低顧客購買成本。顧客購買成本是由貨幣成本、時間成本、精力成本及體力成本共同構成的。通常情況下。顧客購買商品首先要考慮貨幣成本的高低,因而貨幣成本是構成整體顧客成本的主要和基本因素。但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價格只是整體顧客成本的一部分。陷入價格戰爭對于企業來講并非明智選擇,除非企業明確讓利行為或已經通過各種手段切實降低產品生產成本,以降低顧客貨幣成本。所以,企業在營銷過程中應該更多地研究如何通過降低非貨幣成本來降低整體顧客成本。如何在正常貨幣成本甚至相比競爭對手更高的貨幣成本之下還能獲得顧客青睞,這才是企業應該重點考慮的。如通過多種渠道向潛在顧客提供全面而詳盡的信息,對于結構性能比較復雜、裝卸搬運不太方便的機械類、電氣類產品為顧客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務等,就可以減少顧客為獲取產品情報和購買使用產品所耗費的精神和體力,從而降低顧客購買成本。

3、增加顧客取得價值的同時適當增加顧客購買成本。給顧客帶來的總取得價值遠大于競爭對手給用戶帶來的總取得價值,適度提高顧客的總成本,依然可以保持企業給用戶帶來的顧客讓渡價值的領先優勢。反之,降低顧客取得價值的同時,大量降低顧客購買成本,在理論上依然可以保證顧客讓渡價值的領先優勢將面臨產品和市場的重新定位及營銷組合的變化。總之,現代營銷導向強調通過滿足顧客需求來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滿足顧客需求的最佳辦法是向顧客提供高顧客讓渡價值。市場營銷強調以顧客需求為中心展開整個企業的經營活動,企業采用任何一個營銷組合策略,包括產品策略、渠道策略、促銷策略和價格策略等,如果不能起到直接或間接增加顧客讓渡價值的作用,則都是不成功的。企業內部各項活動的開展,也應圍繞增加顧客讓渡價值,形成價值優勢這一中心展開。

三、顧客讓渡價值與商業模式創新的聯系及其影響

(一)顧客讓渡價值是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加顧客讓渡價值是商業模式創新的終極目的

商業模式創新的3種基本路徑分別是顧客價值創新,成本結構優化和利潤保護機制轉換。其中,顧客價值創新為核心路徑,而成本結構優化和利潤保護機制轉移則是顧客價值創新戰略基點的延伸,它們基于顧客價值訴求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同時,對我國企業的實際考察表明,在給定的資源條件和外部環境條件下,企業往往首先關注和利用顧客價值方面的創新機會。企業必須通過創新和優化價值活動結構,減少或壓縮支撐每一種價值活動的成本結構,提高價值活動的價值創造能力和收益水平。

傳統觀念認為,企業提供給顧客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就是顧客價值,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著名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所著的《營銷管理》一書中就提出了顧客讓渡價值的概念。所謂顧客讓渡價值是指總顧客價值與總顧客成本之差額。總顧客價值就是指顧客期望從某一特定產品或服務中獲得的一組利益之和,而總顧客成本是在評估、獲得和使用該產品或服務時所引起的顧客所有損失或費用之和。實質上,企業在為顧客設計、創造、提供價值時應該從顧客導向出發,把顧客對價值的感知作為決定因素。顧客價值是由顧客而不是由企業決定的,顧客價值實際上是顧客感知價值。既然顧客價值本質上是顧客感知價值,那么顧客如何感知企業所提供的價值就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一個代表性研究是Woodruff教授基于信息處理的認知邏輯所提出的顧客價值層次模型。(如圖1)

這個模型認為,顧客使用途徑——結果模式形成期望價值,從最低一層開始,顧客首先會考慮產品的具體屬性和屬性效能。在購買和使用產品時,顧客會就這些屬性對實現預期結果的能力形成期望和偏好(第二層)。顧客還會根據這些結果對顧客目標的實現能力(最高層)形成期望。從分級表的頂部向下看,顧客會根據自己的目標來確定使用情景下各類結果的重要性。與此類似,重要的結果又引導顧客認定屬性和屬性表現的重要性。顧客使用同樣的期望屬性、結果和目標來評價產品,形成獲得價值(Received Value)。使用情景在顧客的評價和期望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果使用情景發生變化。產品屬性、結果和目標都會發生變化。例如,顧客對互聯網服務的使用在工作中和在家中進行娛樂這兩種情景下的價值等級是有很大區別的。

(二)基于顧客讓渡價值的商業模式改進

顧客價值概念模型是由Zeithaml等人提出的服務質量模型發展起來的。這個模型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根據顧客對期望和感知價值之間的比較對服務質量的定義;二是這兩種質量在傳遞過程中的差距的定義。顧客價值概念模型(如圖2)展示了產品從模糊的創意到傳遞給顧客的發展過程。它不僅包括來自顧客的感知價值的形成,也包括公司對顧客感知的反應。在產品發展的初始階段,公司可能只有許多企圖提供顧客價值的模糊創意,這種價值依賴于公司對顧客需求的感知以及公司的戰略、能力和資源,我們把這叫做公司計劃價值集合(即公司在產品的概念階段,根據顧客的特點,企圖給顧客提供的一系列價值)。

通過市場研究,公司將盡力去使它的計劃價值與未來用戶的偏好和欲望相匹配,來創造能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公司設計、創造出產品,并把產品介紹到市場上。公司所設計的產品價值在顧客價值模型中叫做設計價值集合。由于在市場和產品發展之間的技術限制和錯誤的溝通,設計價值是不同于計劃價值的,這種差異就導致了設計差距。當產品在出售時,產品代表了顧客的許多種第一層次的價值。顧客對產品表現的期望都基于他們的感知,在顧客價值模型中這種期望叫做期望價值集合。這種價值集合不同于渴望價值集合,因為市場提供的任何產品都不可能準確與顧客的渴望相匹配。因此,顧客不得不選擇那些能與他們的期望最相匹配的產品或服務。這種讓步的差距越小,公司成功贏得顧客的機會就會越大。感知的差距反映了公司設計的價值與顧客對這種感知價值間的潛在的不匹配性。購買和使用之后,顧客將能得出他們經過實際經歷評價出的實際感受的價值。在我們的顧客價值模型中,顧客的這種評估價值叫做實受價值集合,顧客滿意的差距反映了期望和實受價值間的差距。

這里我們基于顧客讓渡價值分析的體驗營銷要素的幾個方面,就是基于該模型之上的進一步分析。計劃價值和渴望價值是從消費者需求的層面來進行闡述的:設計價值和感知期望價值則是通過體驗營銷策略進行分析,顧客實受價值則是顧客接受一種新的商品或者說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并保持持續購買、重復消費的關鍵。

五、結論與展望

(一)企業應在提高顧客讓渡價值的前提下創新商業模式

讓渡價值是吸引和保留消費者的決定性因素,任何一個商業模式創新都應當把讓渡價值的承諾和履行放在首位。具體措施應該提高讓渡價值,降低成本的角度來實施。努力提高品牌社群給社群成員提供的四種價值:財務價值、社交價值、服務價值、形象價值,如提供社群成員更多的折扣優惠,給社群成員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是社群成員在與其他會員溝通中獲得的滿足感和歸屬感,提升顧客的品味與地位在提高價值的同時要降低參與品牌社群給社群成員帶來的四種成本:財務成本、時間成本、約束成本、精神成本。具體包括會費及其他名目收費的合理化,舉辦有趣的活動讓會員覺得值得投入時間,放寬積分消費的規則給會員更多的消費選擇自由,以會員許可的方式來聯系會員等。

(二)基于提高顧客讓渡價值,運用科學技術創新商業模式

新技術與新產品的出現導致產業格局發生激進式演變的實力不在少數,甚至,技術進步成為某些行業發生巨變的主導因素。當某一重大技術出現時,意味著新的商業模式的出現,敏銳的商業者需要時刻關注行業內的任何技術信息,特別是那些能夠給顧客帶來實際利益,甚至是改變其消費行為方式的前沿技術。現在成功的創新商業模式中,以淘寶網、攜程網為例。前者充分利用現代電子商務技術實現了B2C網上交易,極大地豐富了顧客的選擇空間,滿足了不同顧客的不同購買預期:同時更是極大地降低了顧客總成本(TCC)中的時間成本、精神成本和體力成本,提高了顧客讓渡價值。深受顧客歡迎,且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生活消費方式。至于攜程網的成功,同樣是利用了IT技術的先進性,便利了顧客訂購機票的過程,并且通過網絡極強的整合能力為顧客提供了更多低廉的折扣機票,使得總顧客價值得到提高。因此,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創新出可以極大地便利顧客消費的商業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三)超越單一商品化,提供個性化商品及服務有利于提高顧客讓渡價值,有助于商業模式創新成功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某些需要得到了滿足之后,更高層次的需要變成為行為的動機,人們渴望著有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來滿足他們更個性化的需要和欲望。由此,新的需求不斷出現,這給很多企業帶來新的機會,企業應該從增加顧客讓渡價值的角度上去分析顧客沒有得到滿足的需要,從而尋找新的市場機會。戴爾電腦公司作為全球第一家進行網絡直銷的公司,它為顧客提供了電腦定制服務,使得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進行電腦配置組合,甚至于電腦外觀漆色都由顧客自己決定,這正迎合了人們對新的個性化生活方式的追求。人們愿意為此付出更多的金錢。這正是在總顧客成本不變,甚至是提高的情況下增加了顧客獲得的價值。使得戴爾電腦公司一躍成為了全美銷售量第二的電腦公司,成為了商業創新的經典案例。

一個企業的商業模式,從選擇、運用到調整、再造,直至被新的商業模式所取代的整個循環過程。每一步都是在創新,不斷創新是企業保持生命力的唯一途徑,沒有永恒的商業模式,只有永恒的創新。深入挖掘商業模式創新的價值,要求企業在商業實踐中,靈活運用商業模式的思維框架,采取有效的創新路徑和策略,有效鎖定目標市場,提出卓越的價值主張,創造高效的盈利模式,整合內外部關鍵資源和能力,逐漸形成一套獨特、卓越的價值創造和獲取機制,并與外界環境和企業戰略實現高度的動態匹配,從而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美)菲利浦·科特勒.營銷管理(第1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亞德里安·J.斯萊沃斯基,大衛·J.莫里森,勞倫斯·H.艾伯茨,保羅·G.克利福德.發現利潤區(第2版)[M].中信出版社,2003:71—86.

[3] 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1997.

[4] 李東、李慶華、王翔.企業能力缺陷:權變分析模型與相應的路徑解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5):52—55.

[5] 李東、王翔、陳良華.企業價值戰略——現代公司的績效解析與成長奧秘[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上一篇: 歐姆定律特征 下一篇: 金融危機應對策略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播 | 亚洲天堂ab综合网 | 中文字幕乱码视频网 | 最新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 中文字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 夜夜爱夜夜操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