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姆定律特征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19 16:01: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歐姆定律特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歐姆定律特征

篇(1)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作為一堂課的開始,是課堂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且至關重要的部分.這一環節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一節課的深入程度、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學生對本節課授課知識的興趣多少等.對于初中學生,注意力本就不容易集中,那么一個好的引入就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帶領學生積極思考并真正進入課堂的關鍵.歐姆定律的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點,若僅僅是公式,學生在剛學的時候很容易記住,但是對于歐姆定律的來源以及探究的過程總是模糊的,就算教師在課堂上有過演示實驗,在部分學生看來都只是因為教材是這樣安排的.但其實不然,這個探究實驗正是歐姆定律得出的關鍵.可是學生理解不到位,可能是教學哪一步不夠確切.比如其中一個設計點就是引入這個探究實驗,在引入時創設情境,讓學生能夠回到當時歐姆在探究時的過程以及條件中,結合當時的條件可能做到的以及達到的情況,這樣的引入或許會讓學生感同身受,從而產生更加強烈的探究欲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 初中物理課堂引入

課堂引入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教學引入恰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緊扣學生心弦,激發學生興趣最關鍵的一步.一方面,課堂引入具有先行組織者的作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當人們在接觸一個完全不熟悉的知識領域時,從已知的包攝性較廣的整體知識中掌握分化的部分,比從已知的分化部分中掌握整體知識難度要低些.”比如在講解“靜摩擦力”這一節課時,由于前面學生已經掌握了摩擦力的相關知識,就可以將摩擦力作為先行組織者,將其作為上位概念,再將靜摩擦力直接提出,并聯系其與摩擦力之間的關系,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靜摩擦力的概念.另一方面,課堂引入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初中學生的注意力本就不容易集中,在剛上課的幾分鐘,學生可能還處在下課所經歷事情的愉悅之中,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找到一種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方法.注意力是保證學生上課的首要條件,而興趣又是影響學生注意力的關鍵,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激發人的創造性、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師在教學引入環節中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關鍵.

在初中物理課堂中教師常用的幾種引入方法:

(1)實驗引入法,物理作為一門實驗科學,實驗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引入時采用實驗的方式是中學物理教師常用的,運用一些有趣的小實驗,可以快速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教師既可以采用演示實驗的方法,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實驗過程.

(2)直觀導入法,直觀導入可以是視頻、圖片、實物等,某些物理現象不一定是發生在學生周圍,那就可以通過圖片或錄像的方式為學生展現物理現象或物理情境,這樣就顯得更加直觀,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3)討論引入法,一般就是選取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事例,對學生進行提問或者大家一起來辯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導入了本堂課所要學習的知識材料,同時也讓學生積極地參與了這個過程,關鍵是借助生活中鮮明的例子學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

(4)問題激疑法,設置疑問是教師的一種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維導向.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提出問題,有意激疑啟思,活躍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積極地學習.

(5)復習引入法,這是最便捷的引入方法,往往是在與新課聯系較為密切的時候使用,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前面知識的鞏固,更能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例如在做液體壓強的復習題時,引出浮力的知識,浮力其實就是物體在液體中受到上下的壓力差而產生的,學生聯系前面知識能夠快速地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而不會感覺到陌生.

(6)故事引入法,一般的故事引入都是直接引用物理學家們的故事,用榜樣的力量去感染學生,喚起他們的探索熱情,通過了解前輩們的物理思想、實驗方法和探索精神,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提升學生素養[2].比如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時,先給學生介紹牛頓這個人的一生,學生會由于對牛頓這個人的崇拜而愿意對其所提出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解.

(7)游戲引入法,在正式上課前讓學生動手做一些簡單的小游戲,從而引入新課,利用游戲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解摩擦力這一內容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進行拔河比賽,繩子是經過教師處理過的,所以一定會產生輸贏,學生心有不甘,因此就可能產生對答案的探索欲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 、歐姆定律教學引入文獻分析

歐姆定律是整個初中電學的重難點之一,教師在設計的時候往往需要考慮接收者的認知情況以及他們的階段性特點等等,首當其沖考慮的便是引入部分.以下是大部分教師在歐姆定律教學設計中常用的幾種引入方式.

(1)復習引入

學生在接觸歐姆定律之前已經掌握了電流、電壓、電阻3個物理概念,有的教師則是充分的利用學生已經有的舊知識,引導學生探討電流、電壓、電阻之間存在的關系,自然而然的導入本節課的課題.

(2)實際問題引入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只是讓學生掌握教材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運用物理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只有把書本中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有的教師會由生活當中電流受電壓、電阻變化的電路來進行提問(比如收音機的音量大小是由什么來進行控制的),然后引發學生進行思考.

(3)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初中的學生最希望得到教師的認可,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一定會爭先搶答,有的教師就會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設置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讓學生來搶答.設置如下兩個問題:實驗中當電壓一定的時候,電流隨電阻的變化情況;當電阻一定的時候,電流隨電壓的變化情況.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進一步提出,電流、電壓、電阻之間是否存在某一數值關系,教師逐步引導學生進行猜想,進而探究三者的關系得出歐姆定律.

(4)通過實驗引入主題

實驗的創設是根據電流在電路中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有的教師會根據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事先設計電路圖,然后改變其中的電阻看電路中電流的變化情況,實驗現象與學生前面所了解的不一致,通過繼續進行實驗對比解釋才知道電流在電路中同時還會受到電壓的影響,接下來就順理成章地引入對電流與電壓、電流與電阻關系的判斷.

(5)由物理學史引入

新課標中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確規定,要求學生掌握物理學史,學習前人的科學態度與精神.有的教師會通過介紹歐姆這個人,讓學生對其有一定的了解,再提出歐姆的杰出貢獻---歐姆定律.

3、 總結

通過對歐姆定律教學設計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發現,在大部分文獻中采用的都是慣用的物理引入法,而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實驗引入法,由于在前面學生已經學習過電流、電阻、電壓等,教師在這里就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三者之間關系的探究實驗.電壓和電阻的影響因素,前面的定義已經說得比較清楚了,因此,現在最為疑惑的就是電流的影響因素,然后運用控制變量法分別探究電流與電壓以及電流與電阻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歐姆定律的表達式.這種方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同時也會感興趣.通過這個過程學生不僅能夠學到物理知識,還能在這個過程中經歷實驗探究的步驟,從而加強實驗探究的意識,與初中物理課程所倡導的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是符合的,因此,實驗探究法引入歐姆定律總是作為歐姆定律教學引入的首選.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但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不是通過一節課就能夠體現出來的,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在物理學里面最好的方式在筆者看來就是物理學史的滲入.物理學史具有問題情境性、目標指向性、運用靈活性等特點,物理學家們的物理思想、實驗方法和探索精神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還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且提升學生的素養[1].但是通過對文獻的分析筆者發現在已有的教學設計當中,很多教師就是對歐姆的一生進行簡要的介紹之后就直接提出本堂課我們要做的就是對歐姆的實驗進行驗證,學生或許會深刻地記住歐姆這個人,這樣的引入也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所滲透,但是,學生的主動性就沒有那么的明顯,筆者曾經也用過這樣的方式進行引入,得到的結果沒有顯著的不同,因此,筆者又設計了另外一種方式的物理學史引入.

由于學生前面已經學習了電流的知識,教師可以提問學生:(1)電流產生的原因是什么?(2)前面已經學習了電流,對于電流是否存在和其大小我們可以用什么來進行測量?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初二上學期就已經學過熱量之間的傳遞,有溫度差的兩個熱源之間是可以直接進行熱量的傳遞,歐姆認為電流也應該具有和熱傳遞相似的性質,既然熱是受到溫度差的驅動,那電流也應該受到某種驅動力而且應該是正比的關系,現在我們知道這個驅動力其實就是電壓;對于電流的測量學生知道用電流表,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對歐姆定律的發現歷程進行介紹.當電流被發現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電流表才出現,在電流表出現之前,能夠檢測電流的是一種叫檢流計(原理就是電流的磁效應)的儀器,現在又一個問題了,只有檢流計也沒有辦法去得知電流的大小.歐姆這個人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善于思考,“既然檢流計可以測量電流是否存在,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是否可以得到電流大小.”前人已經發明了靜電計可用來測靜電力(這是我們后面即將學到的)——庫侖定律(靜電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他就根據檢流計的原理以及測靜電力的扭秤相結合,制成了電流扭力秤,結構很簡單,就是一個小磁針和一根直導線,當直導線通上電流之后,電流產生的磁場就會影響小磁針轉過一定的夾角,并且發現扭轉角度與電流強度成正比,通過角度還可以得出電流的大小.那么如果現在學生就有這樣一個電流扭力秤,除了用它可以得出電流的大小,那還可以對其充分利用,進行實驗的改造,在我們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有的學生肯定會想到電阻的大小與金屬材料的關系,改變金屬材料看所得電流的變化,這樣又解決了電流與電阻之間的關系[3].這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了電流、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加重要,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歐姆就是在不斷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得出了歐姆定律,這整個教學過程看上去沒有物理知識,很多教師可能會覺得浪費時間再加上還有的是學生還沒有學過的知識,其實不然,學生的接受能力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這樣的介紹讓學生明白歐姆定律其實就是一個電流的探究過程,其實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創新思考,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最后得出三者之間的關系I=UR.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筆者建議這個引入過程可以將PPT、教師的描述、板書結合起來使用,效果可能會更好.

參考文獻

篇(2)

一、教育背景與設計理念

2011年教育部頒布了經修訂的《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這是我國義務教育新課程實驗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標志,更是廣大新課程實踐者10年經驗的總結,定稿后的新課標必將作為指導性文件引領新課改持久深入健康地發展。

為實踐新課標所倡導的“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注重科學探究”的嶄新教學理念,我們在總結反思“自主·探究·合作”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以新編蘇科版物理教科書為載體,進一步改進《歐姆定律》一節的探究案例設計。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力圖體現以下理念:一是學生發展為本;二是比結論更重要的是過程;三是把思考還給學生。

二、內容分析與學情簡析

《歐姆定律》一節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后,這既符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知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歐姆定律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規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三者間的相互關系,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金鑰匙。歐姆定律是電學的教學重點,也是新課標規定的重點內容之一。

學生通過電阻和串、并聯電路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實驗探究的基本程序: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方案設計—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解釋現象,初步具備了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與質疑、交流與討論的學習習慣,對“自主·探究·合作”教學模式已初步適應并產生了興趣。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和發展潛能,便于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合適的教學起點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三、探究案例與設計解讀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①掌握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②學習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培養知識遷移的能力;③進一步學會使用電壓表、電流表和滑動變阻器。

2.過程與方法。①進一步實踐實驗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②注重實驗探究方案設計的思考與改善。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②聯系歐姆定律的發現史,滲透鍥而不舍科學精神的教育;③體驗分工合作、團結互助精神。

解讀:依據新課標倡導的三維教學目標設計學習目標,把傳統的“教學目標”改為“學習目標”更能突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里的學習目標是指:“學生從學習的起點出發,在教師的引導、支持和促進下,通過自己積極、主動和創造性的學習能夠達成和檢測的目標。”學習目標的編寫和描述要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二)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探究實驗的操作,用數學方法正確得出實驗結論;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及其表達式、變換式的意義。

2.學習難點。運用數學方法處理實驗數據,建立和理解歐姆定律;運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解讀:以知識為本的傳統教學觀注重教師教的重點與難點,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標教學觀,則注重學生學的重點和難點,注重探究電流和電壓、電阻關系的過程和方法,體現了“比結論更重要的是過程”這一新課標理念。

(三)教學媒體

1.教師用具。投影設備、多媒體課件等。

2.學生用具。多媒體教學軟件,干電池4節、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開關各1個,阻值不同的定值電阻3只、導線若干。

解讀:投影設備主要用于展示各組設計的探究性實驗方案和實驗數據的處理,以利于小組間交流、溝通與提升。多媒體課件包括:演示實驗電路圖的動畫幻燈片;數據處理的表格和圖像;調光電燈工作原理。

(四)教學過程

1.復習設疑,激發探究欲望。(1)提出問題:①既然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那么導線中的電流與兩端的電壓有何關系呢?②既然電阻對電流起阻礙作用,那么導體中的電流與它本身的電阻有何關系呢?(學生舉手或隨機點名回答。)(2)猜想設疑:同學們對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作了各種猜想,那么這三者究竟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呢?點出本課主題“歐姆定律”。

解讀:①在學生猜想的過程中,教師耐心傾聽而不要急著下結論,可讓學生互評,以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多元評價,發揮評價的發展。②復習舊知是為了導入新知,引起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欲望,為后續的科學探究活動提供“腳手架”,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1)知識準備:教師向學生介紹“控制變量法”,說明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間的關系時,必須保持其中一個變量(例如電阻)不變,再通過改變電壓,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設問:在研究電流與電阻關系時,必須保持 不變,通過改變 ,來觀察 的變化。(2)方案設計和交流:在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設計過程(明確研究目的,確定研究方法,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后,通過同桌討論,利用提供的儀器,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選派幾組學生上臺交流設計的實驗方案,教師簡單評析后,投影實驗電路圖,介紹有關儀器,特別強調滑動變阻器在實驗中的作用。(3)實驗探究:學生分組實驗,實踐和體驗“控制變量法”,加深對歐姆定律的感性認識。(4)各組處理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初步結論。新教材增加了利用實驗數據描繪函數圖像的方法,理解成正比、成反比的意思,體會構建數學模型在物理研究中的運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解讀:①把教材中的教師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一是因為學生已初步具備做此實驗的基本技能,二是使全體學生都能動手操作,參與體驗“控制變量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②本節探究課把重點放在利用“控制變量法”設計與完善實驗方案上,以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③選派小組上臺交流實驗設計方案,旨在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相互取長補短,促進創新思維。④教師在這階段應不斷巡視、引導,傾聽學生討論,及時給予評價和指導,以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3.總結交流,合作共享。(1)各組匯報實驗結果,歸納得到兩個結論:在電阻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2)引導得到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3)強調:歐姆定律中兩處用到“這段導體”,這是強調同一導體,即電流、電壓、電阻對應同一導體,而且具有同時性。

解讀:這一環節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通過總結交流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學生的情感在全班共享中得到升華。同時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評價反饋。這一階段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以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4.鞏固反饋,知識遷移。“模擬調光臺燈”的工作原理,作為實驗探究的有效補充。學生通過模擬實驗,學會選擇儀器、設計簡單電路、掌握工作原理,加深對常用儀器的認識。

解讀:調光臺燈的模擬實驗,讓學生明白物理知識就在身邊,物理和生產生活有密切的聯系。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體現“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

四、感悟與反思

(一)課堂教學設計應是一個動態生成方案

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是以教師的教和書本知識為本位,從教師的主觀判斷或經驗出發,側重于教學過程的程式化、細節化的準備,這種“靜態教案”不能適應動態生成的實際教學過程,不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設計以學生發展為本,從學生的“現有發展區”出發,通過對教材內容的“二次開發”,精心設計動態生成方案,促進學生過渡到“最近發展區”。

(二)探究性學習的真諦是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雖然全班分成很多小組分散進行探究實驗,但各組都圍繞“探究電流和電壓、電阻的關系”有條不紊地進行,看似無序實是有序。在這中間,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參與十分關鍵。教師一定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并對組內成員的分工提出責任分工。教師一定要給小組內每位學生分配一個角色,諸如主持人、操作者、記錄員、噪音控制者、匯報人等,使每個小組成員在各司其職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使每位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

篇(3)

1、知道電動勢的定義.

2、理解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并能熟練地用來解決有關的電路問題.

3、知道電源的電動勢等于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電源的電動勢等于內、外電路上電勢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電壓與電流(或外電阻)的關系,知道這種關系的公式表達和圖線表達,并能用來分析、計算有關問題.

5、理解閉合電路的功率表達式.

6、理解閉合電路中能量轉化的情況.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會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分析外電壓隨外電阻變化的規律

2、理解路端電壓與電流(或外電阻)的關系,知道這種關系的公式表達和圖線表達,并能用來分析、計算有關問題.

3、通過用公式、圖像分析外電壓隨外電阻改變規律,培養學生用多種方式分析問題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外電阻改變引起電流、電壓的變化,樹立學生普遍聯系觀點

2、通過分析外電壓變化原因,了解內因與外因關系

3、通過對閉合電路的分析計算,培養學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觀點說明電動勢的意義

教學建議

1、電源電動勢的概念在高中是個難點,是掌握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關鍵和基礎,在處理電動勢的概念時,可以根據教材,采用不同的講法.從理論上分析電源中非靜電力做功從電源的負極將正電荷運送到正極,克服電場力做功,非靜電力搬運電荷在兩極之間產生電勢差的大小,反映了電源做功的本領,由此引出電動勢的概念;也可以按本書采取討論閉合電路中電勢升降的方法,給出電動勢等于內、外電路上電勢降落之和的結論.教學中不要求論證這個結論.教材中給出一個比喻(兒童滑梯),幫助學生接受這個結論.

需要強調的是電源的電動勢反映的電源做功的能力,它與外電路無關,是由電源本生的特性決定的.

電動勢是標量,沒有方向,這要給學生說明,如果學生程度較好,可以向學生說明,做為電源,由正負極之分,在電源內部,電流從負極流向正極,為了說明問題方便,也給電動勢一個方向,人們規定電源電動勢的方向為內電路的電流方向,即從負極指向正極.

2、路端電壓與電流(或外電阻)的關系,是一個難點.希望作好演示實驗,使學生有明確的感性認識,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釋.路端電壓與電流的關系圖線,可以直觀地表示出路端電壓與電流的關系,務必使學生熟悉這個圖線.

學生應該知道,斷路時的路端電壓等于電源的電動勢.因此,用電壓表測出斷路時的路端電壓就可以得到電源的電動勢.在考慮電壓表的內阻時,希望通過第五節的“思考與討論”,讓學生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3、最后講述閉合電路中的功率,得出公式,.要從能量轉化的觀點說明,公式左方的表示單位時間內電源提供的電能.理解了這一點,就容易理解上式的意義:電源提供的電能,一部分消耗在內阻上,其余部分輸出到外電路中.

教學設計方案

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一、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的要求:

(1)鞏固產生恒定電流的條件;

(2)知道電動勢是表征電源特性的物理量,它在數值上等于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

(3)明確在閉合回路中電動勢等于電路上內、外電壓之和.

(4)掌握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

(5)掌握路端電壓、輸出功率、電源效率隨外電阻變化的規律.

2、在物理方法上的要求:

(1)通過電動勢等于電路上內、外電壓之和的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實驗探索物理規律的方法.

(2)從能量和能量轉化的角度理解電動勢的物理意義.

(3)通過對路端電壓、輸出功率、電源效率隨外電阻變化的規律的討論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4)通過用公式、圖像分析外電壓隨外電阻改變規律,培養學生用多種方式分析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

(1)電動勢是表示電源特性的物理量

(2)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內容;

(3)應用定律討論路端電壓、輸出功率、電源效率隨外電阻變化的規律.

2、難點:

(1)閉合回路中電源電動勢等于電路上內、外電壓之和.

(2)短路、斷路特征

(3)應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討論電路中的路端電壓、電流強度隨外電阻變化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都知道,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那么,導體中形成電流的條件是什么呢?(學生答:導體兩端有電勢差.)

演示:將小燈泡接在充滿電的電容器兩端,會看到什么現象?(小燈泡閃亮一下就熄滅.)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分析:當電容器充完電后,其上下兩極板分別帶上正負電荷,如圖1所示,兩板間形成電勢差.當用導線把小燈泡和電容器兩極板連通后,電子就在電場力的作用下通過導線產生定向移動而形成電流,但這是一瞬間的電流.因為兩極板上正負電荷逐漸中和而減少,兩極板間電勢差也逐漸減少為零,所以電流減小為零,因此只有電場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續電流的.

教師:為了形成持續的電源,必須有一種本質上完全不同于靜電性的力,能夠不斷地分離正負電荷來補充兩極板上減少的電荷.這才能使兩極板保持恒定的電勢差,從而在導線中維持恒定的電流,能夠提供這種非靜電力的裝置叫電源.電源在維持恒定電流時,電源中的非靜電力將不斷做功,從而把已經流到低電勢處的正電荷不斷地送回到高電勢處.使它的電勢能增加.

板書:1、電源:電源是一種能夠不斷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轉變為電能的裝置.它并不創造能量,也不創造電荷.例如:干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發電機是把機械能、核能等轉化為電能的裝置.

教師:電源能夠不斷地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轉變為電能,并且能夠提供恒定的電壓,那么不同的電源,兩極間的電壓相同嗎?展示各種干電池(1號、2號、5號、7號),請幾個同學觀察電池上面寫的規格,發現盡管電池的型號不同,但是都標有“1.5V”字樣.我們把示教電壓表直接接在干電池的兩端進行測量,發現結果確實是1.5V.講臺上還擺放有手搖發電機、蓄電池、紐扣電池,它們兩端的電壓是否也是1.5V呢?(學生回答:不是)那么如何知道它們兩端的電壓呢?(學生:用電壓表直接測量)·

結論:電源兩極間的電壓完全由電源本身的性質(如材料、工作方式等)決定,同種電池用電壓表測量其兩極間的電壓是相同的,不同種類的電池用電壓表測量其兩極間的電壓是不同的.為了表示電源本身的這種特性,物理學中引入了電動勢的概念.

板書:2、電源電動勢

教師:從上面的演示和分析可知,電源的電動勢在數值上等于電源未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

板書:電源的電動勢在數值上等于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其兩極間的電壓.

例如,各種型號的干電池的電動勢都是1.5V.那么把一節1號電池接入電路中,它兩極間的電壓是否還是1.5V呢?用示教板演示

,電路如圖所示,結論:開關閉合前,電壓表示數是1.5V,開關閉合后,電壓表示數變為1.4V.實驗表明,電路中有了電流后,電源兩極間的電壓減少了.

教師:上面的實驗中,開關閉合后,電源兩極間的電壓降為1.4V,那么減少的電壓哪去了呢?用投影儀展示實驗電路,介紹閉合電路可分為內、外電路兩部分,電源內部的叫內電路,電源外部的叫外電路.接在電源外電路兩端的電壓表測得的電壓叫外電壓.在電源內部電極附近的探針A、B上連接的電壓表測得的電壓叫內電壓.我們現在就通過實驗來研究閉合電路中電動勢和內、外電壓之間的關系.

板書:3、內電壓和外電壓

教師:向學生介紹實驗裝置及電路連接方法,重點說明內電壓的測量.實驗中接通電鍵,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動頭使其阻值減小,由兩個電壓表讀出若干組內、外電壓和的值.再斷開電鍵,由電壓表測出電動勢.分析實驗結果可以發現什么規律呢?

學生:在誤差許可的范圍內,內、外電壓之和等于電源電動勢.

板書:在閉合電路中,電源的電動勢等于內、外電壓之和,即.

下面我們來分析在整個電路中電壓、電流、電阻之間的關系.

教師:我們來做一個實驗,電路圖如圖所示

觀察電鍵S先后接通1和2時小燈泡的亮度.

結論:把開關撥到2后,發現小燈泡的亮度比剛才接3V的電源時還稍暗些.怎么解釋這個實驗現象呢?這就要用到我們將要學習的內容——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板書: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教師:在圖1所示電路圖中,設電流為,根據歐姆定律,,,那么,電流強度,這就是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板書:4、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的內容:閉合電路中的電流強度和電源電動勢成正比,和電路的內外電阻之和成反比.表達式為.

同學們從這個表達式可以看出,在電源恒定時,電路中的電流強度隨電路的外電阻變化而變化;當外電路中的電阻是定值電阻時,電路中的電流強度和電源有關.

教師:同學們能否用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來解釋上一個實驗現象呢?

學生:9V的電源如果內電阻很大,由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可知,用它做電源,電路中的電流I可能較小;而電動勢3V的電源內阻如果很小,電路中的電流可能比大,用這兩個電源分別給相同的小燈泡供電,燈泡的亮度取決于,那么就出現了剛才的實驗現象了.

教師:很好.一般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電阻在短時間內可以認為是不變的.那么外電阻的變化,就會引起電路中電流的變化,繼而引起路端電壓、輸出功率、電源效率等的變化.

幾個重要推論

(1)路端電壓隨外電阻變化的規律

板書:5幾個重要推論

(l)路端電壓隨外電阻變化的規律演示實驗,圖3所示電路,

4節1號電池和1個10Ω的定值電阻串聯組成電源(因為通常電源內阻很小,的變化也很小,現象不明顯)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動片,觀察電流表和電壓表的示數是如何隨變化?

教師:從實驗出發,隨著電阻的增大,電流逐漸減小,路端電壓逐漸增大.大家能用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來解釋這個實驗現象嗎?

學生:因為變大,閉合電路的總電阻增大,根據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電路中的總電流減小,又因為,則路端電壓增大.

教師:正確.我們得出結論,路端電壓隨外電阻增大而增大,隨外電阻減小而減小.一般認為電動勢和內電阻在短時間內是不變的,初中我們認為電路兩端電壓是不變的,應該是有條件的,當無窮大時,0,外電路可視為斷路,0,根據,則,即當外電路斷開時,用電壓表直接測量電源兩極電壓,數值等于電源的電動勢;當減小為0時,電路可視為短路,為短路電流,路端電壓.

板書5:路端電壓隨外電阻增大而增大,隨外電阻減小而減小.斷路時,∞,0,;短路時,,.

電路的路端電壓與電流的關系可以用圖像表示如下

(2)電源的輸出功率隨外電阻變化的規律.

教師:在純電阻電路中,當用一個固定的電源(設、r是定值)向變化的外電阻供電時,輸出的功率,

又因為,

所以,

當時,電源有最大的輸出功率.我們可以畫出輸出功率隨外電阻變化的圖線,如圖所示.

板書6:在純電阻電路中,當用一個固定的電源(即、是定值)向變化的外電阻供電時,輸出的功率有最大值.

教師:當輸出功率最大時,電源的效率是否也最大呢?

板書7:電源的效率隨外電阻變化的規律

教師:在電路中電源的總功率為,輸出的功率為,內電路損耗的功率為,則電源的效率為,當變大,也變大.而當時,即輸出功率最大時,電源的效率=50%.

板書8:電源的效率隨外電阻的增大而增大.

四、講解例題

五、總結

探究活動

1、調查各種不同電源的性能特點。

(包括電動勢、內阻、能量轉化情況、工作原理、可否充電)

2、考察目前對廢舊電池的回收情況。

(1)化學電池的工作原理;

(2)廢舊電池對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3)當前社會對廢舊電池的重視程度;

篇(4)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0—0035—01

初、高中物理教學既是相對獨立的兩個階段,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初中階段進行概念和規律教學時,既不能脫離學生實際一味追求嚴謹,使學生難以接受,也不能忽視概念教學的相對嚴密性和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以免誤導學生形成片面的甚至錯誤的理解,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埋下隱患。所以,初中物理教學要把握教學分寸,注意與高中教學的銜接。

一、寬嚴合適,引導學生掌握當前知識,為高中教學奠定基礎

教學過程是在一定條件下的特殊認識過程,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如果脫離學生實際,在教學中一味追求概念和規律的嚴密性,學生就會難以接受和理解,不僅不能學有所得,反而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到物理枯燥乏味且難學,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這無疑會影響到高中的繼續學習。因此,初中物理教學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立足基礎知識,善于運用合理的“不嚴密”,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突出主要方面,幫助學生理解,讓他們把主要的基礎知識學扎實,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例如,功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初中教學中可以從具體事例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做功的物理含義,由此總結出做功必備的兩個條件——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限于初中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不要引入位移的概念,也不必討論正功和負功問題以及變力做功的情況。這樣不僅學生容易接受,還能培養學習興趣。

二、重視教學中的相對嚴密性,為高中階段的學習掃除障礙

初、高中教材內容有著內在的聯系,初中教學需要瞻前顧后,既要引導學生掌握當前知識,又要防止學生片面地甚至錯誤地理解某些概念,這就要重視知識傳授的相對嚴密性,為進一步學習掃清障礙,鋪平道路。

例如,在講壓力這一概念時,不能只從水平面上物體受壓的實例中引出壓力的概念,還應該從學生熟悉的事例中分析垂直面和斜面上的受壓情況,讓學生明白產生壓力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還要啟發學生分析各種情況下壓力是什么物體通過哪種形式施加的。關于壓力和重力的關系,要通過具體事例分析,當放在水平面上靜止或運動的物體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時,物體對支撐面的壓力才等于物體重力。此外,應舉一些壓力和重力大小不相等甚至無關的事例,以加深學生對壓力和重力的理解。如果教學中只求簡化,認為初中物理應主要在水平面上分析與壓力有關的問題,在教學中既不討論產生壓力的多種情況,也不區分壓力和重力,甚至要求學生記住“壓力和重力大小相等”的結論,必然會導致學生對壓力概念的片面理解。這會給學生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習造成很大的障礙。

三、把握教學分寸,講清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篇(5)

G633.7

復習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鞏固和加深理解所學基礎知識、使其系統化。還包括對各種能力進行訓練和再提高。鞏固掌握的知識是繼續學習和靈活運用知識的前提。要鞏固掌握的知識,必須跟遺忘作斗爭,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認識新知識的時候,遺忘也就同進開始,而且在開始時,遺忘的分量多,速度快,以后則遺忘的分量少,速度變慢,所以學習不僅必須復習,而且還要及時復習。

復習課的困難在于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學生學過的,處理不好,就往往會乏味。如何復習,怎么有效地進行復習,才能使相關聯的知識進行很好的串聯與銜接,這直接關系到學生的中考成績。因此上好一堂復習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認真鉆研新課程標準,制定合理的復習目標

新課程標準給教師提供了教學參考,在進行復習的同時,一定要緊扣課本,真正做到有的放失。復習目標要針對所學內容和學情來制定,不能太高,如果太高不適合學生的發展與認知水平,也不能太低,如果太低,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根據設定的目標,回顧所學知識。

基礎知識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如果對基礎知識不理解,或不了解,復習效果一定不理想,所以要想上好復習課,基礎知識的復習是缺少不了的。應根據自己所設定的目標及目標中所達的程度,合理的安排好基本概念的復習,公式的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例如,對歐姆定律復習時,需要讓學生了解電流、電壓和電阻的概念,以及三個物理量各自的符號、單位及單位的換算,包括這三個物理量在串、并聯電路中的規律等等。若將相關聯的知識串聯起來,還需要畫出與歐姆定律內容相關的思維導圖,它能幫助學生去理解與鞏固歐姆定律的知識。針對這一目標,學生所要掌握的內容比較多,例如,學生要會畫探究電流與電阻、電壓關系的電路圖,會連接實物圖,會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研究,會使用電流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得出的結論,分清歐姆定律表達式及它的變形式,歐姆定律表達式中各個物理量的關系等。

三、注重知識的應用,注重解題方法的指導

物理解題是復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的能力達到一定的程度,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精選練習

提高學生思維和解題能力是習題課的核心任務.要達到這個目的,習題的選擇是關鍵。選題前要做到“三了解”――了解課程標準,了解教材內容,了解學生。教師要參照新課程標準,認真鉆研教材,對課本或選出的題目進行分類,所選題目的形式要多樣,份量要恰當,難易程度要適宜,所選的題目要注意聯系實際,聯系社會,還要注意習題的一題多解,習題的變式,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同時所選習題既要照顧各個知識點,又要有梯度有層次,這樣才能調動各類學生的積極性。通過練習、講評、概括、歸納和總結。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技巧,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試能力。否則練習過繁、過多,會使學生陷于題海,難于應付。

2.精講練習

講解習題是整個課堂的主要過程,怎么講解習題,采用什么樣的方式講解,關系到課堂的效率,我覺得上好一節復習課必須要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養成學生審題的習慣。通過解題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物理概念、定律及公式的意義。學生解好題,必須審好題,審題主要是弄清題意,明確題中已知是什么,要求是什么,題目中涉及哪些概念和規律,以及解答本題的基本途徑。通過審題學生可以從題目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特別是題目中存在的隱含條件,及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其次,講解習題時,要形式多樣,方法多樣。每種教學方法就其本質來說都是相對辨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相對于解決別的問題則不一定有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于達到某種目的,卻妨礙達到別的目的。為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教學方法應提倡多樣性,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將題目分類,提高學生概括能力。v解題目時,重點要突出,難點要突破。只有精講,學生才有時間練習,切不可一講到底,導致學生的思維容易混亂,學生不容易概括出解某種題型所需的方法。講解每一個類型題目時,教師可以邊講邊練,講練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熟悉一種解題方法,總結解決這類題目的方法,然后再利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去解同樣類型題,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最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初三學生面臨著中考,普遍學生感到中考高深莫測,是因為他們對中考題目的難易程度不了解,如果教師選擇與之相類似的中考題讓學生練習,他們會發現中考題不是難的,憑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解決這些題目,無形之中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四、培優補差

課堂復習要立足中等生,提高優等生,扶持學困生。復習進度和教法以中等學生水平為基點。要求中等學生按教師的安排進行系統的復習,注意能力方面的培養和提高。對優等學生要發揮他們的學習優勢;對差生發現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增強學習物理的信心,提高復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篇(6)

二、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讓學生提出問題的困難

如何讓學生主動在學習中提問一直是物理探究學習的一個教育難題,因為只有當學生正確提出自己的問題后,學生才是真正感興趣,才愿意真正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問題探究中去。但是高中階段的學生在經歷了小學到初中多年的傳統教學方式熏陶,更習慣老師提問自己回答的教學模式,缺乏提問的主動性,偶爾能提出問題,也并不是真正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2.分析與論證中的困難

高中階段學生在接觸到物理知識后,對于如何去進行有效的分析很難把握,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層面的積累不夠,很難深入有效的開展研究分析論證。

3.評估階段的困難

學生對探究學習的評估工作并不重視,經常在完成實驗驗證后,錯誤的認為學習過程已經晚了,忽略了對整個學習過程的評估,常常草草結束。

4.學生在交流與合作時的困難

過去的物理教學中,學生發言表達的機會很少,教師也很少對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因此在進行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到位,詞不達意的現象很普遍,在與同學、教師進行溝通時存在一定問題。

三、物理課堂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方向

1.積極創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

課堂教學實際上在在充分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開展的在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知識與情感的深度交往過程。在進展物理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是進行學習的主體,直接決定了最終課堂教學成果如何,而教師知識課堂教學額組織者以及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引導者。好的教學環境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參與的熱忱度,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能否得到更好的啟發很大程度上取決了教師能否在課堂中創設好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更好的進行探究學習提供環境支撐。

2.有選擇的確定探究學習的課題

物理雖然是一門研究自然的科學,高中物理中也存在很多知識點都和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需要開展探究性學習,因為并不是每個知識點都適合進行探究教學,因此在備課過程中需要進行選擇。比如在進行歐姆定律的研究中,有些教師為了開展探究性學習,在課堂中在保持整個電路中電阻不變的情況下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使得電路中的電流出現變化,利用電壓表和電流表進行電流和電壓數據測試,研究數據,這實質上犯了一個錯誤,歐姆定律正是電壓表和電流表被發明出來的理論基礎,用電壓表、電流表來參與實驗實質上已經承認了歐姆定律,在承認歐姆定律的基礎上驗證歐姆定律,這明顯存在邏輯錯誤。

3.教師適時參與指導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教師要想更好的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需要做好自身知識的積累。因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并不一定是教材中的知識點,甚至可能是教師并不擅長的東西,如果教師自身物理不夠功底深厚,很難適應課堂中的瞬息萬變。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把握好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方法,不能直接將自己的知道或者教學目標所要求的知識點直接告訴學生,而需要做好課程教學設計,預設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中獲得知識,通過獨立自主的去實驗、研究、調查等去驗證知識,通過交流合作去深化對知識的認識。只要把握號引導方法,才能達到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學會研究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并體驗到平常學習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情感體驗。

4.教師要注重評價的激勵性和發展性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進行憑教師要注意評價是否對學生具有激勵性,能夠實現學生的進一步發展,不僅要關注當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還需要關注學生在接下來的物理學習中的發展性,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與愛護,不僅要借助評價的作用實現學生物理學習水平的提升,以實現高中物理教學的具體教學目標,還要不斷對學生的潛力進行挖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培養學好高中物理的自信心。在評價中要多給學生一定信心,充分發揮評價的鼓勵作用,啟發學生更深入的進行思考,不斷提升自己。

5.教師需要及時進行教學觀念以及教學角色的轉換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扮演著學生學習中的導師橘色,不僅是學生的合作者,還是教學的重要參與者,要充分利用教師的引導作用將課堂打造成一個集合師生縱向交流、生生橫向交流的多層交流空間,組織師生共同進行教學研究,使課堂發展成極具有個性的創造發展過程。根據新一輪教學改革的要求,教師需要不斷對自身的教學理論體系進行不斷調整,與教學實踐中發現的教學規律有機結合,提升自我物理教學專業知識,借助更現代化的教學技術開展教學,使自身的素質與不斷變化的教育對象以及教學方式更好的匹配。當改革與發展成為世界教育的主題,各國的教育模式都開始從智力型人才向技術性創新人才轉變,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成為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探究性學習是一個相當大的課題,很多相關的理論還需要不斷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篇(7)

1 情感教育的原則和策略

1.1 首先明確,情感是教學活動認識主體結構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新課程目標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了什么,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支持什么,確立什么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因此,我們可以說,情感是教學活動認識主體結構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1.2 在物理教學中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情感空間讓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

1.2.1 物理教學中引課的情感。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既要時刻注意給學生注入情感因素,又要充分挖掘各種潛力,去啟發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的心靈之火。例如在講授“功”的概念時,我首先給學生講述了宋遼征戰的故事:遼兵在金沙灘城中設伏,三郎雙手托住城門千斤閘,讓宋將突圍脫險,自己以身殉國。他的“功勞”是很大的,但在物理學中“他的雙手托閘”卻沒做功,并希望每個學生在這節課結束時都能正確地解答這個問題。這樣抓住了初中學生喜歡英雄傳奇故事的心理,把“功勞”與物理“做功”產生的矛盾造成了懸念,激發了學生解開迷團的求知欲望,成為牽動學生認真學習,以求得正確解答的興趣線索。

1.2.2 物理教學過程中的情感。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里蘊含著情感在教學過程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實施新課程的教學中,要選擇知識傳授與情感教育的最佳結合點,這是成功地實施情感教育的關鍵。例如講“歐姆定律”時,我在指導學生通過選器材、連實物、設計表格與實驗,并推導出“歐姆定律”的結論,這樣做使學生既能掌握控制變量法,又能感受到探知的艱辛與樂趣,進而明確地向學生指出:“‘歐姆定律’是德國物理學家歐姆通過大量的實驗得到的。歐姆探索電流與電壓、電阻關系的過程,耗費了歐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體現了歐姆尊重事實、用事實說話、不畏艱辛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這一精神是人類可貴的財富,也正是我們學校所需要的。”

2 教學中要實現情感的轉移

篇(8)

在物理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物理思維方法”的培養,對學生整體思維素質的提高起著積極的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著重應培養以下幾種思維方法:

1、理想化的思維方法

人們為了科學研究,通常需要建立一種理想化的模型,拋開具體事物中的無關因素和次要因素,抓住影響事物的主要因素,從而使物理問題得到簡化。理想化的方法是科學家們常用的一種思維方法。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好教材,向學生滲透這種思維方法,從而使學生逐步認識科學家們為簡化實際問題所采用的這種思維方法。

2、類比思維方法

許多物理規律的建立,都采用了類比的思維方法。在物理教學中,我們也應重視對學生進行類比思維方法的訓練,使學生逐步領會這一思維方法。

例如,在功率、電功率的教學中,為了反映做功快慢的情況,我們均可采用類比方法,仿照速度的概念建立,能較容易地引導學生形成功率、電功率的概念。又如在慣性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這一知識,我也采用了類比方法進行教學:一個正常健康人具有勞動能力(假定成立),正常健康人在參加勞動時具有勞動能力,在休息時也具有勞動能力。物體的慣性正如正常健康人的勞動能力,物體無論是否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都具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也就是一切物體任何時候都具有慣性。運用類比方法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慣性概念,起到較好的效果。

3、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

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是由許多要素、許多屬性組成的統一體。分析就是以事物的整體與部分為客觀基礎,為了從總體上把握事物的性質以及運動規律,就必須了解其各個組成部份和要素的性質、特點和相互聯系。綜合是把事物各個部分、側面做為基礎,分析以綜合為前提。分析與綜合所關心和強調的面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維方法。掌握分析與綜合的方法,訓練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與綜合的能力,是中學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最主要內容。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對學生進行分析與綜合思維方法的訓練。

例如,《歐姆定律》的教學中、為了探索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相互關聯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就采取了先分析后綜合的思維方法。先保持其中一個物理量不變,研究其余兩個物理量之間的變化關系;再保持另外一個物理量不變,研究剩余的兩個物理量之間的變化關系。通過實驗在得出:“保持電阻不變時,電流跟電壓成正比;保持電壓不變時,電流跟電阻成反比”結論的基礎上,再綜合得出了歐姆定律。在教學中,教師因充分認識到引導學生領會探索電流、電壓、電阻三者變化關系的思維方法,這比學生知道歐姆定律的結論更為重要。

又如,在《電阻》一節的教學中,我也采用了分析與綜合的思維進行教學。由于導體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長度不同或橫截面積不同的導體。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導體的電阻是否跟材料、長度、橫截面積都有關呢?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探索上述問題,通過討論學生較容易想到采用如同探究《歐姆定律》類似的控制變量的方法進行探索。再通過實驗在分別得出結論的基礎上,再綜合得出導體的電阻跟材料、長度、橫截面積的關系。采取上述方法進行教學,以便學生有更多機會接受分析與與綜合思維的訓練。

4、抽象與概括的思維方法

抽象是在人腦中把事物的本質屬性抽出來的過程。概括是在人腦中把抽象出來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加以綜合,推廣到同類事物的過程。抽象與概括也是形成概念與規律的常用思維方法。例如,慣性概念的形成,為了使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我們首先精選了如下兩個典型事例:

(1)玻璃杯盛半杯水,上面蓋一塊塑料板,板上放一只雞蛋。當用小棒猛擊塑料板,塑料板離杯飛出,雞蛋卻穩穩地落入杯中。以此引導學生認識靜止的物體(雞蛋)具有保持靜止的性質,我們把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2)兩塊長方體木塊A、B一起沿著水平面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當木塊B突然停止時,能觀察到木塊A仍能繼續向前運動致使出現滑離木塊B。 引導學生認識運動的物體(木塊A)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 我們把這種性質也叫做慣性。

篇(9)

教學是師生的雙向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對象雖然千差萬別,但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都會學。由此可見,吃透學生非常重要。物理教師在備課中,要摸準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使其與新授知識平滑接軌,從而使知識很自然地變通、躍遷和升華;搞清學生的接受能力,以便采取適應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習慣,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調查學生的認知缺漏,以便把知識的填料石準確無誤地投放在學生知識“斷裂帶”和知識“坑洼”里。例如,筆者在教授“靜電場基本特征”這節課時,通過與部分學生座談,了解到大家對“比值”這一物理量感到生疏,認為“電場”的概念抽象難懂。為此,筆者專門進行了教學設計。在教法上,采用了直觀、類比和比喻的方法;在形式上,采取了先實驗、后討論、再探究的路子。通過貼近學生進行施教,使學生當堂消化了難點,得到了學生好評。

二、講課既要重教法,又要重學法

教學過程中,研究教法固然重要,但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教師的引與導,讓學生學會和掌握學習的方法。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教是為了不教”。所以,必須重視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不僅“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強化他們的參與意識,注意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記憶力和想象力,著意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總復習開始時,筆者總要與同學們集體討論總復習的思路與策略,根據同學們的意見和筆者的實踐經驗,確定了吃透兩綱(教綱與考綱)、明確三點(重點、難點、熱點),通覽四題(例題、習題、練習題、復習題)的復習思路,通過強化基礎,培養能力,有目的地指導每一階段的物理復習,注重訓練中的各個環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幫助學生解決具體問題時,要采取不同的指導方法。例如,對直流電路的計算,要告訴同學們必須認請電路,明確電路的連接方式,再應用歐姆定律,先求出總電阻,再求得總電流,最后再由整體到局部解出所要求的物理量。同時,在應用歐姆定律時,首先要明確電阻是哪個或哪部分電路的電阻,電流是哪條電路的電流,電壓是哪兩端的電壓,這三者必須對應正確,不能無目的地亂用歐姆定律。通過這樣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讓他們思維沿著正確軌道發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受益終身。

三、輔導既要重結果,又要重過程

技校教學的任務不僅是要讓學生獲得知識,還要讓學生掌握技能。單純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會急功近利,學生學到的知識空浮,像是無根之草,更談不上應用。因此,在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中,既應該注重結論,更應注重過程。實踐證明,在學習過程中,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情操和價值觀,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在潛移默化中成長。在物理學中,只有明白物理現象,吃透物理過程,才能掌握物理規律,最后得出正確結論。在平時教學中,一定要把過程的分析與判斷當做基礎工程去做,一旦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問題一定會迎刃而解。

篇(10)

在所有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所掌握的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新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生只有熟練、準確地掌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才可以促進知識的正遷移。所以,在教學中,還需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給學習的遷移做好充分的準備。扎實牢固的基礎知識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同時也是遷移教學的前提條件。如在教學中強化“電勢差”的概念,有利于后面“電勢”、“等勢面”等知識的順利學習,后面新知識的學習加深了前面概念的理解。

通常,一種物理方法可以處理某類或某幾類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物理問題。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對問題的本質特征進行深刻的研究,掌握此類方法在不同領域中的應用。如在研究影響電阻大小因素的實驗中,用控制變量法研究R和L、R和S、R和ρ之間的關系,研究各物理量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除此之外,可以利用列表比較的方法強化學生的識記能力,使學生可以理解并掌握其中的內涵,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正遷移。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會對遷移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需整理、歸納已經學過的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利用圖解法、提綱法等讓學生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總結,使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化,從而

圖1實現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例如,測量舊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實驗器材僅有電阻箱、電流表、開關各一個,導線若干。某同學根據如圖1所示電路進行實驗,測得的數據如表1所示。試確定該電池的電動勢E及內阻r。

分析:本題屬于異質同構題,其待求量是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然而實驗中的可測變量是可變電阻R和電流I,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可知,I和R之間滿足數學模型x?(y+a)=c,其中c為常數;將歐姆定律變形可得到R=E?1I-r,然后用圖像將R和1/I的關系進行處理,可求出E、r的值。

上一篇: 成本控制的具體步驟 下一篇: 公司基本商業模式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视频综合网 | 在线观看日本亚洲一区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 亚洲成Av在线网站 | 日本高清激情乱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