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8 16:01:55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小學生德育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方式,我們往往是保守著狹隘的課堂教育觀,將施教的場所僅僅局限于教室,把課堂教學簡單片面地理解為教育行為的全部,學校教育呈現(xiàn)出一種說教式的、十分明顯的封閉化趨勢,德育教育的成效還不能令人滿意。因此,必須把德育教育工作擺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為主導,切實把德育工作做到學生心里。組織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引導學生從事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實有效。
2走進學生,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就是要以人為本,要把關懷作為德育的內在要求,去關注學生的個體性,關注學生的情感世界,關注學生的生命。人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這人的德性形成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說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別是現(xiàn)在的思想已駛入了現(xiàn)代的快車道。小學生耳聞目染,其思想認識也已變得逐漸復雜起來。如不能及時的,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工作、勢必造成社會危害。我們的做法是:讓德育走進學生的心靈,巧抓機遇,充分利用“節(jié)日慶典,晨會,校班(隊)會,國旗下的講話,宣傳欄,黑板報,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時機地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把道德認知自覺地轉化為道德行為。例如:在“母親節(jié)”來臨之際,我們在學生中開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學生為父母制作了一張生日賀卡,有的學生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學生為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表達出了他們對父母養(yǎng)育的感激之情。同學們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了思想認識,凈化自己的心靈。
3教師——從我做起
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靈魂。教師要做好學生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用師德規(guī)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也要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納入自己的條例,因此自老師眼睛監(jiān)督同學行為的同時,還有幾十雙眼睛注視著自己,老師們做事嚴謹?shù)膽B(tài)度,一絲不茍的精神,說到做到的品質對學生其實更是一本可以研讀的書。記得剛當班主任的時候,我們班級的晨讀紀律一直不好,教室里總是不安靜,干什么的都有,我便試著用各種方法讓學生把早晨的寶貴時間利用好,可是雖然紀律好。學習效率卻不高。這個問題困擾我很長時間,一天,我在辦公桌前學習業(yè)務,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講桌變成我的學習桌,從此開始,講臺上多了我的筆記,我的學習,不出兩天,同學們也拿出書來學習了,漸漸的,孩子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習慣,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們都會“自習”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話:身教勝于言傳。看著孩子們的小臉,心里真的是幸福! “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老師一定要融入學生的生活,時而把自己當學生,得到學生的信任,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去感受無盡的快樂和幸福。
4重在實踐,體驗過程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3)02-144-01
現(xiàn)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無時不刻都享受著親人的關愛,有一種“以我為中心”的意識。許多孩子忽視了生活經(jīng)歷中許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品德課程中,許多主題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深刻理解生活。這類課堂的導入時,要把曾經(jīng)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意識的溫習、再新認識生活,這對于課堂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上一節(jié)品德課,設計課堂導入時,不僅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還要能夠喚起學生真實生活經(jīng)驗,從而引導他們更好的認識生活、學會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課堂導入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考,喚起學生情感”入手,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發(fā)揮導入的激勵功能;再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主題,從“事實說話補認識,情景再現(xiàn)溫經(jīng)歷,親身體驗強感受”入手設計導入,為突破課堂教學重點服務,從“形象感知釋感念,類比感悟滲道理,情景體悟揭困惑”入手設計導入,為解決課堂教學難點服務,發(fā)揮導入的鋪墊功能。從而真正提高品德課堂教學導入的實效性。下面我就舉個例子說明:
我教學《我的父母》這一課時,重點感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體會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勞。作課前調查,和學生交談中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認為:“父母照顧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經(jīng)地義的。”有的還埋怨:“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不夠,沒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課堂導入就需要老師精心選擇生活中一些溫馨的情景,能打動孩子心靈的生活細節(jié)展示給學生看。如“燈下,媽媽給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顧;晚上,媽媽給孩子折疊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著時,媽媽起床為孩子蓋棉被”等等。在重溫這些每位學生都經(jīng)歷過的生活小事后,可順勢提問:“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內心深處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操勞。
由于年齡的原因,生活狀況不同的原因,孩子們對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體會。如何引導學生和他人交往,學會與人相處是品德課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這類品德課程教育,在導入時要讓學生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最好的辦法是設計活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體驗,這樣對馬上進行的課堂教學非常有利。
經(jīng)過上述的教育途徑,我們可以使學生在做人、做事、學習等方面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在思想品德和個人修養(yǎng)等方面養(yǎng)成良好的品質和行為習慣。總之,在小學德育教學工作中,只要我們把握住了德育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學德育教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課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去影響、教育學生,滲透學生的心靈,就能夠實現(xiàn)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標。
鏡頭一:下課了,一位小學生在樓梯拐角處,忽然發(fā)現(xiàn)地上有五角錢,他看了看周圍沒有同學,就迅速地把錢裝進了自己的口袋。
鏡頭二:課間休息時,幾個低年級學生一邊吃零食一邊玩,不一會兒干凈的地面上出現(xiàn)了一片瓜子皮和包裝袋。
鏡頭三:一個學生明明沒寫作業(yè),卻告訴教師她忘在家了,并一口咬定自己絕對寫完了。
鏡頭四:放學后,幾個高年級男生把一個低年級男生圍住,強迫他下午帶錢為他們買玩具,并威脅他不準告訴教師,否則要他好看。
……
除了我們親眼看到的發(fā)生在身邊的事,還有許多耳聞和已被媒體報道過的,可以看出目前小學生德育狀況堪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迫在眉睫。信息技術的高速化,道德價值觀念的市場化,都對現(xiàn)階段的教育形成強大的沖擊波,加上小學生的辨別能力差,可塑性強,思想幼稚等特點,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和教育,會走上不良的成長之路。現(xiàn)在小學生,生活在社會的大熔爐中,家長的意識、社會風氣、價值的取向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江湖義氣、大手花錢、唯我獨尊等不良社會風氣讓學生不能明辨是非。
因此,為把他們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時機開展小學生的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經(jīng)驗,談幾點粗淺的看法與建議。
一、從愛出發(fā),在班級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圍
愛是連接心靈的紐帶,只有像父母那樣去關心、愛護、體貼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生才能接近和信任教師,才會和教師說自己的心里話,化解他們對教師的戒備心理和對立情緒,從而自覺積極地按照教師指引的正確方向向前邁進。如果用粗暴的方法去管理班級,往往會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對班主任心存敵意,師生關系僵化,教育產(chǎn)生負效應。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教師熱愛學生作為“教育的奧秘”,他的座右銘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
此外教師還要注重班級環(huán)境建設,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營造良好的班風,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以身作則,注重榜樣作用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說明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小學生往往具有強烈的“向師性”,對教師有一種特殊的信任感,特別是一年級學生,他們的模仿力強,可塑性大,熱切地關注著周圍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學校的教師和自己的班主任。在他們眼里,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話就是真理,還常常模仿教師的舉動,所以很多家長見面說孩子在家說什么也不聽,而教師說的話就像“圣旨”一樣。
教師好的品質、道德行為,可以為學生所效仿,教師不好的品德,不道德行為,也會為學生所效仿。著名的小學特級教師王企賢曾深有感觸地說過這樣一件事,過去,他在上課板書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把粉筆頂端的堅硬部分折斷,并隨手扔在地板上。不料,有一次幾個學生到黑板前演題時,也都不約而同、動作熟練地把粉筆頭折下來扔在地板上,他感到很奇怪,一問學生才知道,這是學生從他那兒學來的,而且全班學生都學會了。王老師這才恍然大悟,以后他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十分注意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學生以好的影響。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用“身教”來影響和感染學生。
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早退,遵紀守時,我就一直嚴于律己,早出晚歸,從不懈怠;要求學生奉獻愛心,我就帶頭捐款捐物;要求學生開展“彎彎腰”活動,我往往搶在學生前面撿起地上的垃圾……示范、感染、教育學生,人格的無聲教育往往比言語教育更有效。
三、把德育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中去
語文學科具有綜合性的教育功能,它融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既注重對課文內容的講授,又重視結合課文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學習《梅花魂》一課時,我緊緊扣住了外祖父三次落淚的情景,讓學生透過人物身份和不尋常的舉動感悟到海外游子的愛國心,在學生從外祖父愛花的身上悟出了他愛國的情節(jié)時,領會梅花身上的秉性其實就是蘊藏在中華民族身上堅強的民族氣節(jié),在課外拓展的空間里,我不希望學生的感悟隨著文本教學的結束而消失,所以讓他們去尋找自己最崇拜的英雄,尋找隱含在這些人物身上的民族氣節(jié),學做這樣的人。
四、幫助家長走出家庭教育中的“盲區(qū)”,形成家校合力
俗語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啟蒙教師。”一個學生的成長,大多來自家庭及父母的影響。當前很多學生的家庭教育出現(xiàn)重智育輕德育,重成長輕成人的現(xiàn)象,導致學校的教育負擔過重,學生出現(xiàn)不良行為現(xiàn)象。因此,學校與家庭積極配合,有助于加強思想教育的針對性。
所謂“生活化教學”就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背景來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體味生活,進而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激發(fā)學生探索生活的欲望。同時,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力量后,能夠真正地陶冶情操,享受生活。教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現(xiàn)實生活是教育學生最真實的教科書。對于小學的品德與生活課程來說,生活化教學就是將課堂帶入到生活之中,用生活中的人和事培養(yǎng)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用生活化教學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把生硬的理論知識轉變?yōu)樨S富的生活經(jīng)驗,進而提高自身修養(yǎng),增強個人能力。
二、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現(xiàn)狀
在現(xiàn)如今的小學品德教師中,多數(shù)教師對生活化教學還只是停留在理解的階段,而并沒有將此付諸于實際,顯然對生活化教學的重視程度并不高。而“生活化例題較少”是小學品德教師普遍認為不能實施生活化教學困難的所在,由此,也反映出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不足的問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不強,導致了生活化教學并沒有完全走入課堂。多數(shù)品德教師在教授課程時,更多的是采用課堂討論的形式,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在相互討論中學習。這種方式無可厚非,組織學生討論可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但學生并不能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更不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這是相比于生活化教學所不能實現(xiàn)的。
三、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生活化教學沒有落實的原因
由于生活化教學可以直觀、形象地解釋生硬的課本知識,所以,生活化教學是當下很多學科的教師慣用的教學方法。然而,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這種十分可取的教學方法卻沒有明顯的體現(xiàn),這其中也存在著多方面的原因。
(一)家長與學校不夠重視
品德與生活在小學課程中屬于科任課,只是進行知識積累的課程,并不作為期末考試課,即便設置科目考試,所得成績也不會計入最終總成績。如此,學生對此科的認真程度就會明顯不足。而家長和學校的態(tài)度也與學生基本相似,家長大多對思想品德這類課程沒有多加重視,學校對科任課的教學要求也不高,因此,直接導致了生活化教學沒有完全落實到實際課堂中。
(二)授課教師觀念老舊
一些年輕的品德教師還是非常支持這種生活化教學的,但一些小學為了節(jié)約資源,提倡教師“一專多能”,導致一些品德教師在主講其它學科的同時,再教思想生活課;還有一些品德教師是退休返聘的老教師,他們年齡偏大,教學觀念上保守老舊,認為品德生活這種嚴肅的課程就應該用最正規(guī)、傳統(tǒng)的直接講授式進行教學,而生活化教學的方式,他們并不很認同。
四.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方法對策
通過上述一系列小學品德生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現(xiàn)狀可以看出,學校和家長對思想品德這類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品德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的方法理解不夠深入,利用頻率不高,使生活化教學在小學品德生活課程中并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根據(jù)這種現(xiàn)狀,提出一些改善現(xiàn)狀的對策是很有必要的。
(一)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實際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在教授了理論知識之后,一方面,教師應考查學生是否理解知識的含義,另一方面,教師應密切觀察學生在學習思想品德的知識后,能否將理論帶入實際生活當中,要考查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和實踐操作能力,教師在密切關注學生情況之后,應對學生的學習及實踐能力進行綜合評定,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應予相應的獎勵以鼓勵,由此,激發(fā)學生對品德學習的積極性,鍛煉學生對知識的實踐性,進而,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以達到小學生提高自我修養(yǎng)能力的目的。案例:在包頭市文學道小學的品德與生活課堂中,教師在講《助人為樂》一課之后,給學生布置了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在課后做一件幫助他人的事情,然后用記日記的形式將事情的經(jīng)過記錄下來。在第二次的品德課時,學生們對自己的助人成果進行了匯報,有的學生幫助盲人過馬路,有的學生幫助同學撿起滾落的鉛筆,有的學生幫助父母做家務等等。學生在進行生活實踐的同時,也將助人為樂的美德常記于心,同時,學生通過聽取其他同學的助人成果,也學習了他人的優(yōu)良品質,既達到了教學目的,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階段是加強學生道德建設的重要階段,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小學班主任擔負了這一重要的使命,他們的行為舉止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在學生的德育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小學班主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加強學生的道德培養(yǎng),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管理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學生的心理成長和行為舉止,在班級管理與道德教育工作中起一定的表率作用,在學生心里具有崇高的地位。因此,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質,創(chuàng)新道德教育模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二、加強小學生道德教育的措施
1.充分信任學生
小學班主任要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學生,給予學生關心和愛護。只有這樣,班主任才能用真誠打動學生,正確對待學生的一些錯誤行為,贏得學生的尊重。所以,班主任要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善于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生活需求,讓學生感受到平等,因勢利導地對其進行教育。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心理上接納班主任,營造出和諧的教學氛圍和師生關系。
2.提高小學班主任的素質
班主任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小學班主任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保持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同時班主任要有積極的心態(tài)、健康良好的生活興趣,用自己的行為舉止去感染學生。
3.加強師生間的溝通
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犯了錯誤之后,如果對他們進行嚴厲批評就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這種解決方法治標不治本,反而會把問題擴大化。這就要求班主任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讓學生在感受到班主任關懷的同時也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溝通采取一對一的形式,班主任在溝通開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如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點等。班主任要選擇合適的談話內容,在談話的過程中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保持真摯的態(tài)度,切忌在道德教育時,采取生硬死板的交流模式,也不能打罰學生,要運用藝術性、人性化的談話來教導學生,并讓學生真正理解。
4.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是指打造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班級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對學生的道德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精神,把班級看作自己的家。讓學生制訂相關的班級規(guī)定,如值日表、座位表等,增強自覺性,實現(xiàn)自我教育。其次,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優(yōu)勢,選擇課代表和班長,讓他們獨立開展工作。最后,經(jīng)常召開班級活動,如演講、演小品等,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除了營造班級氛圍之外,還要營造良好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網(wǎng)絡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掌握不當,對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會有非常大的影響。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正確地利用網(wǎng)絡,加強他們的網(wǎng)絡學習,搭建屬于小學生的網(wǎng)絡平臺。例如,在學校的網(wǎng)站上設立班級專區(qū),專門展示班級同學的文學作品、書法作品、繪畫作品等;設立聊天專區(qū)和意見專區(qū),方便學生之間的交流,歡迎學生對網(wǎng)站的建設提出意見;增設游戲和動畫專區(qū),讓學生在閑暇的時間放松自己。通過網(wǎng)站建設,班主任可以實時了解學生的動態(tài),宣傳正確的價值觀念,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工作。
三、結語
小學生的性格養(yǎng)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班主任的影響是完全不夠的。小學生不僅接受學校教育,而且還要接受家庭、社會的教導。在家庭教育里,班主任要時刻與家長保持溝通,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同時,家長也要對孩子進行充分了解,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德育工作還要發(fā)揮社會的積極力量,宣傳社會上的道德模范,鼓勵學生向他們學習;對于社會不良現(xiàn)象,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批評。總之,在學生的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離不開班主任的悉心教導,也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正確引導,需要充分發(fā)揮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三種力量。
參考文獻:
[1]皮暉.淺論農村小學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J].湖南民族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2(4).
[2]李志紅.全球化背景下小學教育的特質和目標[J].淄博師專學報,2006(4).
[3]陳友.淺談小學班主任管理[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09(7).
一、引入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
一堂課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很重要,但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創(chuàng)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四年級《小木偶的故事》時,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故事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老師今天就給大家講一個“笑”的故事:從前,有個老木匠鑿了一個小木偶,他有鼻子有眼睛,能走路會說話,真討人喜歡。可老木匠左瞧右瞧,總覺得小木偶臉上少的東西是“笑 ”,于是老木匠拿起它神奇的雕刻刀,在小木偶的臉上填了一個笑嘻嘻的表情。然后,老木匠為小木偶收拾了一個紅背包,把它送出了家門。小木偶離開家后會發(fā)生什么事呢?大家猜一猜。故事一講完,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發(fā)起了言。這樣,學生們就對《小木偶的故事》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故事情境的創(chuàng)設,把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另外,我還善于用圖畫展現(xiàn)形象,產(chǎn)生美感把學生帶入到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使他們有了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二、營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穿鑿學生樂學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愛是最強大的動力,營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學習語文的條件。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的某科學習成績與他們對老師的熱愛與否有關,當他喜歡那位老師時,他對這門功課也會更有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總是想辦法和學生做朋友,讓他們感覺和我一起討論問題、探究知識是一件快樂的事。為了在每堂課上讓學生對我這個“老朋友”都有“新感覺”,在課前,我一般都和同學們先做一個小游戲,如:我大拇指向上,同學們就坐下,我大拇指向下同學們就起立的小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由于部分同學出現(xiàn)了錯誤,而引起同學們陣陣笑聲,使教室里充滿了歡樂。這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又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創(chuàng)造了學生樂學的氛圍。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既有表現(xiàn)自然景色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形象美的內容,又有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這為教師利用語文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滲透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使學生“披文以入情”,從而受到感染,與之共鳴。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課文,教師用具有的感染力語言描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幻想,以及悲慘的遭遇,使學生在對小女孩表示深切同情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興趣。
四、利用語文教學與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具有好動的特點。如果我們能舉辦一些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活動。這些活動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舉辦些游園活動,演講、歌詠比賽,講故事等。這樣可促使學生重溫課文內容,鞏固了所學課文的內容。對于《花木蘭》的學習,我是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學生感到好玩,因而非常樂于參加。在學生的活動中,我也很好地完成我的教學任務。因此,提供給學生一些顯示才能的機會和場地,這樣就會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巧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授課過程中恰當?shù)剡x用多媒體教學,能更好地把知識技能傳給學生,加快師生間知識的傳遞,優(yōu)化教學過程,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多媒體具有直觀性,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的感性材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首先播放了鳥的天堂視頻,讓學生欣賞美麗的大榕樹,聽悅耳的鳥鳴,音、像融為一體,這樣,在后邊的教學過程就順利多了。
六、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上,束縛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師的可控圈內,要敢于走出課堂、走出教室,有計劃有組織地展開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加強課外閱讀,舉辦課外故事會等,不斷拓寬學生知識的視野,要讓學生在活動中經(jīng)受各方面的鍛煉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務,只有培養(yǎng)起學習興趣,才能變苦學為樂學。作為當代小學教師,我們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教學改革,積極應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不斷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的知識取得、能力發(fā)展與興趣提高和諧統(tǒng)一地結合起來,體驗學習的興趣。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為把孩子培養(yǎng)成棟梁之材多做貢獻!
小學生的好勝心強,喜歡比試競爭,所以我在任課班級堅持實行“語文學習小組競賽”活動,將學生劃分成六個“語文學習小組”,每小組設組長一人,依據(jù)學習成績不定期地輪換。把學生的讀書、寫字、作業(yè)質量、單元考試成績等都納入學習小組的競賽內容,每月一小結,每學期一總結。此舉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學習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生的成績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總應用得當,就會使學生產(chǎn)生獲取知識、拓展視野、充實生活的動力。只有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于福海.小學語文教育:基礎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18.
《品德與社會(生活)》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yǎng)學生德育以及全面發(fā)展的方面有著積極作用。新課改后,對于該課程的重視程度明顯上升,但是農村鄉(xiāng)鎮(zhèn)小學中卻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了轉變農村鄉(xiāng)鎮(zhèn)小學這一教學現(xiàn)狀,我們深入探討了《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教學的實現(xiàn)途徑和方法,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德,確保小學生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1、提高對《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重視度
要想大力加強《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相關教學工作,使該課程能夠進入小學生的內心世界,引導他們的思想價值觀念,農村鄉(xiāng)鎮(zhèn)小學需要提高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提高學校德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在具體教學活動中,老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與學生成為學習中的朋友,積極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小學生平等自由的交流和溝通。當學生們生活學習中遇到了難處,老師要及時幫助小學生解決相關的問題和困難,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當面對一些困難時,我們不應該只是一味的逃避,要勇敢面對,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小學生多多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問題,親身體驗實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小學生有著善良正確的道德觀,但在生活中可能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使得小學生內心產(chǎn)生極大地困惑和矛盾。因此,在《品德與社會(生活)》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一味的跟小學生講道理、說結論,而是要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在具體實踐中樹立自己正確的是非、道德觀和價值觀等。只有對《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予以充分重視,才能充分發(fā)揮該課程強大的內生動力,從而更好的推動品德教育和素質教育水平的提升。
2、與農村鄉(xiāng)鎮(zhèn)小學的實際相結合 突出德育教學特色
2.1、加強愛農村、愛勞動教育
我們要在《品德與社會(生活)》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將愛農村、愛勞動的理念融入到課本知識中。舉例來說,在學習《我的勞動感受》這篇文章時,我們采用類比的方式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并讓學生針對參與勞動的感受暢所欲言,在此基礎上再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尊重勞動、熱愛農村的品德。
2.2、加強農業(yè)科技教育
科學技術對于農業(yè)生產(chǎn)和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因此,我們要充分結合《品德與生活》的課本知識,提高農業(yè)科技知識的普及度。比如在上《春天的種植》這一課時,要在備課時準備好多媒體課件,主要內容是關于農事生產(chǎn)的相關知識,在宏觀上對學生進行農技知識的教育,并組織學生圍繞“種子發(fā)芽”進行課堂大討論,結合相關事例對學生們的討論進行歸納和總結,積極引導學生重新認識科技對農業(yè)生產(chǎn)和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從小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2.3、曉之以理與導之以行相配合進行德育教學
《品德與社會(生活)》這門課程的教學,不僅要向學生講述各種道理,還要積極引導學生行動起來。比如在學習《同情和幫助殘疾人》這一課時,可以在課堂中設置一些小節(jié)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表演,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對待殘疾人應該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將優(yōu)良的品德落實到位。這樣一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還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的培養(yǎng)了學生幫人助人的良好品質。
3、明理激情導行模式 開展德育教學
農村鄉(xiāng)鎮(zhèn)小學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品德與社會(生活)》的教學實踐中,主要采取較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不言而喻。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探索出了一種明理激情導行模式的教學途徑,該模式主要以傳統(tǒng)講解模式為基礎不斷演化出來,在《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教學中較為適用。明理激情導行模式主要以教師作為主導,并通過直觀展示、課堂講解、閱讀課本以及行為評價、情感激發(fā)等方式進行。學生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對知識進行學習、理解和掌握,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和評價。在利用這種教學模式時,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比如在學習《我送老師一支花》這一課時,老師可以結合自身的真實體驗,表達自己對教師自己的情感等,再讓學生表達自己心中的老師,從而實現(xiàn)學生與老師情感上達到的共鳴,引導學生通過具體實踐行為愛戴和尊敬老師,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4、結語
農村鄉(xiāng)鎮(zhèn)小學在《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教學中雖然存在著一些不足,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不斷進行改進和彌補,使得農村鄉(xiāng)鎮(zhèn)小學的德育建設能夠達到相應的標準和要求,提高德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為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快樂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
參考文獻
二、建設和諧的班集體,全面推進養(yǎng)成教育
一個好的班集體對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非常重要。學校應該注重班集體的建設,努力營造優(yōu)良班風,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一個個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會組成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當一個班級具有了良好的班風,那些個別的行為習慣差的學生自然就會向好的方面發(fā)展。如果班級風氣不正,習慣好的學生也會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向壞的方面發(fā)展。
三、充分發(fā)揮榜樣的力量,提高養(yǎng)成教育效果
兒童時代是模仿力最強的時期,他們的學習從模仿開始,由于他們的認識能力、分辨是非能力非常有限,因而榜樣對學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作出榜樣,以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從拾起一片廢紙、扶正課桌椅等這些小事做起,會使學生受到這種行為的影響,并使他們自覺地堅持學習并積極地行動起來。教師要注重方法引導,要大力表揚同學中的好人好事。凡是學生行為習慣好的、有進步的、改正缺點快的,均給戴上小紅花、上光榮榜,以促進其互相模仿行為。
四、開展各項活動,實施活動育人
感恩,是當前積極心理學的熱點課題,是指對他人、社會或自然界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產(chǎn)生認可、感激并意欲回饋的一種情懷或行動。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塞里格曼在美國賓州大學最早開設了全球最早的積極心理學課程。在課上,他要求每個學生做一項感恩練習:每天臨睡前,寫下3件值得感恩的事情,堅持8周。久而久之,這項練習改變了學生對世界的固有認知,他們學會了欣賞他人的價值及對自己的幫助。此外,塞里格曼還要求學生主動向親朋好友、同事熟人表達感激,明確告訴他們幫助了你什么。這項練習使學生提高了感恩水平,讓他們享受到了生活的樂趣,獲得了良性的社會情感,大大增強了其主觀幸福感。由此可見,感恩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為人的基本條件,是一種積極品質。懂得感恩,才能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才是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才是一個擁有幸福力的人。
一、學校教育現(xiàn)狀急需感恩習慣的培養(yǎng)。
家庭環(huán)境是感恩習慣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對全校1800個家庭進行了調查,基本情況為:有的孩子生活在城市、有的生活在農村;有的生活在富裕家庭,有的生活在普通家庭;有的孩子父母學歷水平高,有的幾乎沒有什么文化;還有12%的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另外,還有近15%的學生為外地打工子女。我們認真分析了全校學生的家庭類型,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我校80%的學生的家庭呈“4+2+1”模式,即4個老人、孩子父母加一個孩子,全家6個大人圍繞一個孩子轉。全校孩子均為“00后”,其中非獨生子女,占20%,其余均為獨生子女。
1.家庭不重視感恩習慣的培養(yǎng)。
這些“00后”孩子從出生到上小學,完全生活在蜜罐里,父母、祖輩的過渡呵護、寵愛造成孩子任性無理,唯我獨尊,心中沒有他人,沒有責任感。而這些孩子的父母雖然有知識有文化,但因為受社會上功利性學習的影響,往往重智輕德,只重視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忽視對孩子感恩之心的培養(yǎng)。同時家長自身也沒有起到表率作用,影響到親子關系,家校關系的和諧。
2.學校感恩教育缺乏系統(tǒng)性。
雖然學校開展了多年的感恩教育,開展了一些比較有特色的活動,但缺乏系統(tǒng)性、序列性,沒有把它納入長期規(guī)劃,造成了感恩教育缺乏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所以老師對感恩教育認識不足,沒有讓學生養(yǎng)成感恩習慣。
3.學生不能做到主動感恩,影響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多年來,學校堅持感恩教育,但因其不穩(wěn)定性,造成學生感恩意識的不穩(wěn)定,學生不能做到主動感恩,感恩沒有成為學生內在心理需求,從而影響了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例如沒有養(yǎng)成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品德,影響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基于以上情況,我們結合學校的“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辦學理念和多年來一直堅持的感恩教育特色,把積極心理理念下培養(yǎng)小學生的感恩習慣作為我校的一項重點研究工作,把“養(yǎng)成感恩習慣,爭做幸福少年”作為研究的目標。旨在通過感恩他人、感恩社會和感恩自然,讓學生在積極的心理體驗中知恩、感恩、報恩,同時運用多種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習慣,塑造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使學生感悟給予的快樂與幸福,從而獲得自我和諧與人際和諧,為他們的幸福人生奠基。
二、小學生感恩習慣培養(yǎng)的方法、途徑。
(一)營造氛圍,以環(huán)境熏陶策略培養(yǎng)感恩情懷。
感恩習慣不是天生的,它來自于孩子們的生活,需要我們創(chuàng)設一定的感恩教育氛圍,搭建適合孩子們心理發(fā)展的平臺,孩子們的心靈才會得到震撼。環(huán)境是無聲的教育,只有在感恩這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孩子才會收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因此,學校努力營造感恩氛圍,積極創(chuàng)設感恩環(huán)境,以環(huán)境熏陶策略來點燃師生的感恩情懷。
1.精心設計校園文化。
讓校園的每一塊墻壁都會“說話”。2011年的暑假,我們將教學樓內的墻壁做了全新的改變,以感恩為主題,進行了設計。一樓大廳主題墻上“教育的真諦是習慣,幸福的源泉是感恩”這幾個醒目的大字時刻提醒學生要懂得感恩。一樓的感恩他人、二樓的感恩社會、三樓的感恩大自然,則告訴學生感恩從“三愛”做起,愛他人、愛社會、愛自然。培養(yǎng)感恩的情懷,要從心中有愛開始。
例如“感恩他人”的設計。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感恩從尊師敬長開始。”上面展示了老師、家長陪伴孩子們成長的精彩照片,有三八節(jié)為父母洗腳的,家長走進課堂的,老師帶領同學們參加社會大課堂的,開展感恩教育的等等。第二部分是“歲月如歌,師恩難忘”。主要展示的是歷屆畢業(yè)生的照片,他們有的在繼續(xù)求學,有的已經(jīng)走上領導崗位,活躍在各行各業(yè)。他們的人生不同,但童年的學校相同,母校留下了他們童年最美的回憶。最后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展示了學校的前幾任老校長,正因為當年在他們的精心管理下,學校才會變得越來越好。所以,當孩子踏進學校的大門,就應該讓他們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上路,讓他們心生感激之情。
2.利用少先隊宣傳陣地。
.利用廣播進行宣傳。每周四的“紅領巾廣播”中,我們專門設立了“感恩之心”欄目。向大家講一些感恩的名言、佳句,感恩的故事等,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
.利用板報、電子屏進行宣傳。各班的宣傳欄均設有“感恩角”。要求學生寫感恩小故事,捕捉感恩瞬間,學生的感恩作品在班內進行展覽。學校還還將各班評出的“感恩之星”的照片、事跡利用電子屏向全校展示,傳遞感恩正能量。
(二)師長先行,以言傳身教策略創(chuàng)設感恩的心理氛圍。
在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感恩習慣的過程中,老師、家長都應當身先士卒,做感恩的行動者。
1.讓感恩之花開在老師心里。
圍繞“養(yǎng)成感恩習慣,爭做幸福少年”這個目標,學校在教職工中倡導“讓感恩和激情成就幸福的職業(yè)人生”,要求大家用積極心理、陽光心態(tài)來對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養(yǎng)成感恩習慣,爭做幸福教師。每月四篇的“陽光心語”百字文,讓老師們從感恩學生中體會職業(yè)的幸福;每年感恩節(jié)前夕,學校還會組織教師撰寫感恩征文,并編輯成冊,傳遞感恩正能量。學校還專門為教師開設了幸福講壇,兩年多來,已有10余位教師及多個年級組走上幸福講壇與大家分享職業(yè)的幸福。無論誰走上講壇,大家都首先會講一講感恩帶來的幸福。“幸福講壇”已經(jīng)成為感恩教育的一個特色活動。感恩之花開在每個教師的心里。感恩教育成為了老師們共同的教育愿景。
2.為家長做培訓、輔導,促其成長。
針對部分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感恩意識”的欠缺以及方法的不當,學校為家長進行了各種培訓,對他們進行輔導。首先,學校通過召開感恩家長會,讓家長與孩子一起知恩、懂恩。另外,學校帶領家長及孩子走進社會福利院、打工子弟學校、慰問交警等,點燃家長的感恩之情。學校還為家長印發(fā)感恩教育的學習材料,讓他們掌握科學的育子方法。這一系列活動不僅讓家長們認同學校的感恩教育,而且引領他們以自身的感恩行為去影響和教育孩子,為孩子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和心理氛圍,為孩子形成感恩習慣創(chuàng)造了最有利條件。
(三)挖掘課程資源,以課程策略來深化感恩習慣的養(yǎng)成。
學校的感恩教育堅持多年,很多體驗活動已經(jīng)成為常規(guī)教育活動,且效果顯著。例如,新生入學的愛校教育,畢業(yè)生的感恩教育,節(jié)日、紀念日的節(jié)日文化教育等,每月一次的感恩評價班會等等。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學校感恩教育特色,進一步打造“感恩”的校園文化,我們挖掘已有的課程資源,致力于將感恩習慣的培養(yǎng)課程化。
1.開發(fā)感恩體驗課程,激發(fā)學生的感恩、報恩行為。
習慣是一種積極心理下自覺的行為。要使學生養(yǎng)成感恩的習慣,必須讓學生在體驗中產(chǎn)生感恩心理,自覺地進行感恩行動。
節(jié)日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是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充分挖掘節(jié)日、紀念日中的感恩內涵,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并使之序列化,并逐步課程化。例如,對于感恩他人,我們依托的節(jié)日有春節(jié)、三八婦女節(jié)、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教師節(jié)、感恩節(jié)等。例如每年的感恩節(jié),學校都要為學生下發(fā)一張“呈現(xiàn)感激,回饋他人”感恩行動測評表,(見附件一)表中為學生提供了體驗項目,供學生選擇:
了解父母的需求以及期待(記住父母的生日,知道他們喜歡吃的食物等。)
理解父母的辛苦(為媽媽洗一次腳、背一遍弟子規(guī)或三字經(jīng)、做一次小家務等。)
尊重父母,與父母多溝通(和父母說些知心話,陪父母看一場電影,給父母寫一封信等。)
除父母外,向曾經(jīng)給你幫助或關愛的人表達感激之情(說一說,寫一寫,大膽表達你的感激之情。)
以自己的行動愛我們的學校(安靜不喧嘩,文明不打鬧,環(huán)保不扔紙。)
針對“五個一”的體驗活動,要求學生自評、家長評、老師評。這些體驗活動,不僅是行動上的體驗,更是情感上的體驗,使學生形成內在心理需求。對于感恩社會,依托的節(jié)日有六一兒童節(jié)、國慶節(jié)、雷鋒紀念日及汶川地震等特殊日子。雷鋒紀念日我們開展“爭做小雷鋒,傳遞正能量”的志愿服務行動,國慶節(jié)開展“少年知感恩,童心系祖國”活動;感恩自然,則依托植樹節(jié)、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學校先后開展了“我為大自然獻綠色”、“我愛地球媽媽”等活動。另外,我們把每學期都開展的社會大課堂活動也作為感恩的體驗課程,每次活動前都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活動中探究交流,活動后完成調查報告或感受。例如:在參觀”七彩蝶園“時,我們?yōu)閷W生了設計了“我是小小調查員”的調查表,(見附件二)讓學生在帶著問題參觀,了解蝴蝶的有關知識,特別是了解蝴蝶具有感恩的品質這個特性,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積極情感。活動后,評選出優(yōu)秀小調查員,并把他們的調查報告張貼出來,供大家欣賞。這些體驗活動,從多個維度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使學生在積極心理下自覺地形成報恩行為。感恩教育做到了知行合一,有利于習慣的養(yǎng)成。
2.開發(fā)感恩必修課程,深化感恩習慣的養(yǎng)成。
①除了利用養(yǎng)德體驗課程培養(yǎng)孩子感恩習慣,學校還針對不同年級,開發(fā)了養(yǎng)德必修課程,使感恩習慣的培養(yǎng)序列化、制度化。
誦讀經(jīng)典課程,浸潤感恩之情。
多年來,學校一直把《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等蒙學讀物作為習慣培養(yǎng)的載體,而這兩本讀物中,都有很多適合感恩教育的內容。其中,“入則孝”是最基本的感恩思想,是做人之根本。于是,我們把這兩本讀物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一、二年級為《三字經(jīng)》,四――六年級為《弟子規(guī)》。要求學生每天晨誦時間及每節(jié)課的課前2分鐘背誦《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另外,學校還創(chuàng)編了《弟子規(guī)》操,每天上操時間集體誦讀。學校還針對不同年級提出了此項必須課程的達標要求,低年級為背經(jīng)典,中年級為講經(jīng)典,高年級為演經(jīng)典,每學期期末,學校都要檢查學生必修課的達標情況,學生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自行爭星,最高為3星。對爭星達標學生學校頒發(fā)星級國學卡。學校還利用每日禮儀常規(guī)要求,深化《弟子規(guī)》中的感恩點,將知行統(tǒng)一起來,強化學生感恩意識。例如,每天進校門要求學生都必須和老師主動打招呼,每天上課要向老師行鞠躬禮,每天要主動幫助父母做一件小家務等等。利用這些點滴小事,讓學生將國學經(jīng)典中的感恩思想內化為感恩之情,激發(fā)感恩行為。
②感恩個性課程,引領報恩之行。
除了誦讀經(jīng)典課程,學校還開發(fā)了感恩系列課程。例如,把新生入學的愛校教育作為新生的必修課,為期一個月的入學課程包括參觀校園文化,了解學校歷史,學習一日常規(guī),認識各科老師等等。再如,學校從每年的4月開始都要組織六年級學生開始主題為“感恩”的畢業(yè)課程之旅,4月為“感恩家長論壇”,學校會把所有六年級學生的家長請到學校,與孩子一起舉行感恩家長會,分為感恩家長、感恩老師、感恩母校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家長和老師一起真情訴說,共話感恩,尤其是感恩父母環(huán)節(jié),一個擁抱,一封信,一句叮嚀,讓在場的每個人無不落淚;5月為“留住童年的足跡”,學校會組織六年級學生開展“回憶童年時光”的征文活動,讓孩子們用筆記錄童年的美好,回味成長中的幸福;6月、7月為“畢業(yè)慶典”。緊張的復習考試并沒有阻礙學生感恩的腳步,他們一邊復習一邊策劃隆重的畢業(yè)慶典,7月初,學校召開所有畢業(yè)生的畢業(yè)慶典。在慶典上,每位任課教師都要送孩子們一句囑托的話語,校長親自把畢業(yè)證送到每個學生手中,并和他們一一擁抱。最后,由老師把他們送出“成長門”,目送他們離開母校,踏上新的征程。作為六年級畢業(yè)班的必修課,這門畢業(yè)課程已經(jīng)開展2年,收到良好效果。如今,這些感恩校本課程已經(jīng)初步形成,并具有實效性和一定的影響力,引領學生由知到行,積極報恩、施恩,深化了學生感恩習慣的養(yǎng)成。
3.挖掘國家、地方課程,引領學生感悟感恩之美。
對于國家課程,學校要求各學科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滲透感恩教育,教給感恩的方法,感悟感恩之美。例如語文教師可以選取課本中的相關文章,讓學生分析、討論,感悟感恩的幸福;思品教師可以選取教材中的內容指導學生如何去感恩;美術教師可以教孩子利用繪畫表達心中的感激之情。對于地方課程《愛我昌平》,學校把該課程作為愛家鄉(xiāng)、愛社會的載體,讓學生認識到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就是感恩社會的表現(xiàn),激發(fā)學生建設家鄉(xiāng)回報社會的積極情感。
三、感恩習慣促學生幸福成長。
經(jīng)過近三年來對積極心理理念下感恩習慣培養(yǎng)方法、途徑的探索、研究,我們初步探索出感恩習慣培養(yǎng)的實施、途徑和方法,利用環(huán)境熏陶策略、言傳身教策略及課程策略,不僅創(chuàng)新、開拓了感恩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同時增強了我校學生的感恩意識,養(yǎng)成了感恩習慣,培養(yǎng)了一大批具有積極心態(tài)、健康人格的幸福少年。
1.學生的變化。
以六年級畢業(yè)班學生為例,去年和今年兩屆學生均參加了畢業(yè)課程的實踐活動,學生行為發(fā)生明顯變化,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母校的情感伴隨他們結束了小學的生活。他們能做到主動感恩,積極報恩。同時,能夠與他人友好相處,并樂于關心他人,幫助他人,體貼父母,尊敬老師,班級和諧,班風優(yōu)良。去年六年級畢業(yè)班取得優(yōu)異成績,較過去有明顯的質的飛越。從學生的感受、家長的反饋結果看,感恩習慣的培養(yǎng)確實開啟了學生美好的人生之旅。
2.家長的變化。
積極心理理念下的感恩習慣培養(yǎng),不僅讓學生收獲幸福,也讓家長的感恩意識不斷加強,同時融洽了親子關系和家校關系,重智重德的家長也越來越多。家長不僅認同學校的感恩教育,而且能主動和學校一起參與感恩回饋活動。例如:五(4)班楊任鐸家長主動邀請為學校服務的交通協(xié)管員去北戴河旅游;三(2)班顧芳寧的家長主動為班上同學購買六一禮物,一(6)班謝曼妮的家長主動在六一兒童節(jié)來臨之際為學校購買了“彩虹門”,等等。由此可見,廣大家長從感恩教育中,深刻理解了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從而改變了他們的教育觀,更加重視對子女的養(yǎng)德教育,也更加配合學校的工作。
3.物化成果見證學校感恩歷程。
自開展研究工作以來,學校教師已經(jīng)把感恩教育作為共同的教育愿景,感恩和激情成為了教師享受職業(yè)幸福的法寶,一大批陽光教師應運而生。學校還非常重視成果的收集、整理工作,已經(jīng)先后集結了感恩校刊共10期,《感恩家長會》集錦8冊(見附件三),畢業(yè)課程實錄3次。另外,每次體驗課程后,都會讓學生記錄下感受,形成各班的《感恩心語集》。這些物化成果,不僅是營造感恩氛圍新的物化資源,又是對感恩習慣培養(yǎng)研究工作以及感恩教育逐步系統(tǒng)性、穩(wěn)定性的最好見證。
綜上所述,對小學生感恩習慣的培養(yǎng),讓師生過上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促進了幸福校園、和諧校園的建設。
參考文獻:
任俊: 《積極心理學》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2版 P(3――7)
(附件一) “呈現(xiàn)感激,回饋他人”感恩周活動評測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84
0 引言
實質性教學效果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的實質性的知識增長和能力提升。如果提升實質性教學效果一直是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關注的問題,也是教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筆者只有3年的一線教學經(jīng)歷,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思考、不斷改進,發(fā)現(xiàn)提升實質性教學效果絕非易事。筆者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以及同行聽課、同行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現(xiàn)象:(1)有些老師授課技術一流,課講得清晰透徹,作為同行教師去聽課,都感覺能學到很多知識,但學生的聽課效果卻一般;(2)有些老師作業(yè)認真布置、認真批改,但考試時出了和作業(yè)一樣類型的題目,很多學生答題效果仍然不佳;(3)有些老師上課要求很嚴格,很有氣場,課堂紀律很好,但考試成績仍然沒有明顯提升;(4)有些老師苦口婆心地反復強調本門課程的重要性,反復強調考試的嚴格性,但收效仍然不顯著。上述現(xiàn)象引發(fā)我的思考,到底問題出在哪里?到底什么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因素但卻被我們忽視了?經(jīng)過筆者的思考和調研,得到的答案是:學習欲望。
1 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學習欲望
簡單地說,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學到東西。請注意,完成這一目標的主體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因此教學應該被理解為給學生提供的充分且必要的學習條件。教師教得好和學生學得好并不是一回事,因為這里涉及一個極為重要但卻往往不被教師重視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學習欲望問題。心理學指出,人的一切活動無論是簡單的還是復雜的、精神的還是肉體的,都是在某種內部動力的推動下進行的,這就是心理動力。心理動力決定著個體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態(tài)度,決定著對活動對象的選擇與偏向。有一個真實案例:我有兩個學生,大學期間學習一般,鋼結構和結構力學考試剛剛及格,大四突然開悟,決定考研,努力復習鋼結構和結構力學三個月,有一次來找我答疑,讓我大吃一驚,他對這兩門課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本科課程的課堂要求,基本上達到了考研要求,原來學了一年都差點沒及格的課,三個月竟然學得這么好,而且是自學!這個案例充分證明了學習欲望的重要性。
人的欲望決定了狀態(tài),而狀態(tài)又決定了行動的效果。學生也是人,他的學習欲望決定了學習狀態(tài),而學習狀態(tài)又決定了學習的效果,而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的實質性教學效果等價。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其實并不是講授多少知識,而是首先要想辦法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但事實上,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并非易事且往往被忽視。一般教師的常規(guī)方法是跟學生擺事實講道理,讓他們清楚學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讓他們明白如果學不好會有什么嚴重的后果。不可否認,這種傳統(tǒng)說教方法也對提高學習欲望有一定作用,但比較有限。作為年青教師,我們往往把重點放在教學技術上,包括盡全力把教學內容吃透,努力提升教學技能(比如表達、搬書、教學思路),認真執(zhí)行各項教學規(guī)定,這樣一來,通過幾年努力,多數(shù)年青教師都能成為符合學校各項要求的合格教師,但是真正的教學效果,每個教師之間的差異卻很大。筆者通過聽課以及與大量學生的交流,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規(guī)律:教學效果好的教師,多數(shù)學生都喜歡他,崇拜他,欣賞他的性格和上課風格,喜歡這門課,喜歡聽他的課。上述情感因素往往被忽視但卻極為重要,它對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提升學生學習欲望,不但要曉之以理,更重要的是動之以情,即要重點從心理學角度和情感因素角度出發(fā)去尋找提升學生學習欲望的方法。下面筆者談一談提升學生學習欲望的具體方法,供大家參考。
2 提升學生學習欲望的具體方法
2.1 教師要富有激情
相信很多青年老師都參加過新東方的培訓,筆者認為新東方教師在提升學生學習欲望方面很有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新東方老師最主要的特點是上課富有激情。筆者曾經(jīng)聽過新東方老師的課,自己在課堂上會被強烈地感染,很興奮,課堂上其他同學也都很投入,自然也能感染到自己,使自己很難在課堂分心溜號。教師在講臺上,與其說是在講課,不如說是在表演,老師情緒高,學生情緒才能高,老師很投入,學生才能很投入。這個方面,國內大學教師相對比較欠缺,其原因可能是高校教學評價體系的導向問題,這里不做深入評述。大學教師往往很嚴肅認真,授課內容和思路都沒問題,但缺乏熱情,無法從情緒上帶動學生,導致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渙散,或聽老師說話的聲音會犯困,影響學習效果。
作為教師,如何讓自己上課很有激情呢?對于一些教師來說,做到這方面應該比備課要難,因為這方面與教師本身的性格有關。盡管如此,筆者認為每個教師都有提升的空間。一個有效的提升自我上課激情的方法就是多去觀摩一些富有激情的老師的課程,先讓自己被感染,然后在自己上課的過程中逐漸地模仿富有激情的老師的上課狀態(tài),不斷開發(fā)自身內心的激情。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激情,只不過受性格限制,被自己壓制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逐步釋放。對于一些性格比較內向的教師,可能需要努力轉變一下自己的性格,做一些能激發(fā)內心熱情的事情,比如多參加一些劇烈的對抗性的運動,或去KTV大聲地唱一些動感的歌曲,或者參加一些富有激情的培訓班等。總之,只要我們有心讓自己的課堂富有激情并積極地付出努力,總會有所改觀。
2.2 做一個被學生喜歡的教師
教師的人格魅力非常重要,如果一個教師能夠被學生喜歡、被學生崇拜,那么學生自然喜歡聽這位教師的課。筆者在這方面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下面只談一些淺顯的認識。
作為教師,至少要在自己所在領域有足夠的自信,課堂上要表現(xiàn)得游刃有余。教師有自信,學生才能信任教師,教師說的每一句話學生才能認真聽。另外自信也是學生欣賞的性格,是被學生崇拜的必要條件。
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盛氣凌人的老師學生不可能喜歡,經(jīng)常責備甚至羞辱學生的老師必然不被學生喜歡。大學生已是成年人,要以平等的心態(tài)與他們相處,要允許和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
作為教師,要走近學生。喜歡與學生溝通交流的老師容易被學生喜歡,拒學生以千里之外的教師,學生也肯定拒他以千里之外。另外,只有走進學生才能了解學生的想法,才能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作為教師,要有一些幽默感。知識淵博同時又不乏幽默感的教師最受學生的歡迎,新東方的教師就是典型的代表。課堂上,有幽默感的教師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可有效地驅除學生的倦意,提高學生聽課效率。
作為教師,要真心對學生好。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動人。有情有義的教師必然受到學生的愛戴。
如果是男教師,盡量讓自己帥一些;如果是女教師,盡量讓自己漂亮一些。這里所說的“帥”和“漂亮”,并不單單指外表,更重要的內心的狀態(tài),是由內而外的氣質,是一種修為。“帥”或“漂亮”一些,學生自然會更加喜歡。
2.3 激發(fā)學生的斗志
點將不如激將,每個學生都有上進心、好勝心和榮譽感,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來點燃學生內心的斗志。下面談談筆者的方法。
同榮同辱法。將課堂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課堂提問或課堂做題時隨機叫人,如回答基本正確,則所在學習小組所有同學都加分,如回答錯誤,則所在學習小組所有同學都減分。每個學生都有集體榮譽感,都想給全組爭取分數(shù),而不想因為自己讓全組同學受到牽連,這樣一來,有效提高了課堂聽課的認真程度。
組織知識競賽。在課程基本結束后,組織一場課程知識競賽,作為一部分平時成績。知識競賽也是以學習小組的為單位進行。競賽是最能激發(fā)學生斗志的方式,競賽題目的范圍通常都為教學重點,難度不大,有利于大眾參與。另外,競賽時還會邀請其他老師和學生觀摩,這也更加能使參賽學生興奮。
2.4 適當?shù)拇碳W生
在與學生溝通時,可時常提一提往屆的學生。比如某某學長,大學期間成績優(yōu)秀,現(xiàn)在工作很好,年薪豐厚;又比如某某往屆學生,沒拿到學位證,畢業(yè)時也沒找到工作,現(xiàn)在也沒有消息。經(jīng)常用一些真人真事來刺激學生,也不做什么評論,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到底應該怎么做。說教往往是空洞的,不會被信服的,而鮮活的事實更能引起學生的反思,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另外課堂上,要大力表揚表現(xiàn)好的學生,并給予加分,這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那些不愛學習的學生。當然適當?shù)呐u也是需要的,但務必注意分寸,不能侮辱,要點到為止。
3 結論
提升學習欲望是提升實質性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和必要條件,需要引起大學教師的高度重視。提升學習欲望的方法包括:(1)教師授課要富有激情;(2)做被學生喜歡的教師;(3)激發(fā)學生的斗志;(4)適當刺激學生。筆者教學經(jīng)驗并不多,文中必有認識不足的地方,請同行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周萍.從教育心理學角度淺談大學生學習欲望[J].中國地質教育,2000(3):69-70.
[2] 王澍,胡欣.授人以漁和授人以“欲”――關于有效學習的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14(1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