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6 16:10: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字農業市場前景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專家把脈
把脈一:這個項目有沒有市場前景,到底針對哪些人群?
河南商報創業講師馬先生表示,“DIY移動菜園”是一種方便人們在家中實現田園樂趣的產品(業內俗稱“陽臺蔬菜”,市場中這類產品很多,如芽苗菜種植系統、蔬菜保溫箱種植……)。自從2010年國內開始不斷爆發食品安全事件,越來越多的城市人渴望吃到放心菜,但是由于他們都生活、居住在高樓之中,根本無法自己種植蔬菜,而“陽臺蔬菜”的出現,可有效幫助一部分人解決需求問題。目前“陽臺蔬菜”已經在很多城市開始興起,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像北京、武漢、南京等地,一些經銷商一個月可銷售上百套“陽臺蔬菜”系列產品。所以,這個項目的市場前景不錯。以鄭州市的經銷商為例,僅僅通過微博宣傳了一周,就已經實現了3萬元的銷售額,獲凈利潤數千元。
該產品的目標人群主要以收入中等人群為主,如企業白領、公務員等,因為高收入人群可以到時下流行的小農場購置放心蔬菜,而低收入人群目前暫無這種需求。
把脈二:組合箱的好處是什么?
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專家孫先生介紹,目前市場中同類產品占據陽臺面積較大,人們一旦種菜,就無法再利用陽臺做其他事情,而該產品以組合箱方式出現則有效提升了陽臺利用率,因為其可視個人及種植需求加高、加長、加寬、加腳架;還可架設防蟲網、遮雨棚及小型溫室,更加靈活、人性化。
把脈三:“移動式菜園”中的椰糠土到底適不適合家庭種菜?
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專家孫先生介紹,椰糠土是在提取椰子纖維的加工過程中生產出來的椰纖維粉末狀物質,經過高溫消毒壓縮成磚狀,它是一種無公害、綠色環保、天然優良的植物培養基質材料,適合家庭中使用。
如果還用手扶拖拉機的眼光,看待今日農村動力車市場,那可大錯特錯了。經濟迅猛發展,不僅造就了日益增長的城市汽車市場,也“無意間”成就了更大的農村動力車市場,讓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用車著實風光了一把。2000年,農用車產量達到310多萬輛,保有量超過1600萬輛。
1600萬輛!這個令人目眩的數字,但在中國還不夠。為什么?因為我國有9億農民;因為我國有118萬公里的公路,而且還在以每年上萬公里的速度增加;最重要的還是: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新的騰飛階段,這昭示著我國農村的動力車市場,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加入WTO后,我國農村動力車市場,將不可避免地從國內汽車產業與農用車產業之間的競爭,迅速升級為國際間同行業的激烈競爭;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種技術含量更高、性能更優越、價格更有競爭力的專業和多用途車輛需求比例加大;已經富裕起來的農民兄弟對生產和生活兼用車的新要求等,都給各農用車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農字號車業的發展之路
前些年國內農用車產業的超常快速發展,造成生產企業良莠不齊,而資金不足、技術陳舊、工藝粗糙、管理落后、生產規模小以及急功近利的短視,正是多數農用車中小企業的“軟肋”。
所以,通過兼并重組、加速科研創新和產品升級、改進制造工藝、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擴大生產規模等有力措施,來實現“脫胎換骨”,才是農字號企業的生存發展之路。
其實,各汽車企業覬覦農村汽車市場已久,有的已經攻城掠地。如一汽的“世紀龍”、二汽的“神字”,躍進集團的“小金狐”等農用車,都先后閃亮登場。
農村汽車化進程仍很漫長
汽車成為農用車升級替代產品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但這一進程漫長而曲折。
首先,我國農村經濟還要在比較低的水平上發展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民的生產生活,還將依賴經濟實用的農用車。
其次,我國90%還是三級以下公路,這正是道路適應能力強的農用車的優勢。
再次,我國農民增收速度減慢。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10年,我國農民人均收人大約為3480元,相對城市汽車消費,購買力仍然很低。
農民想買什么車
目前我國農村動力車市場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東部及城郊市場多元化,西部仍以運輸車為主。
我國東部地區特別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的郊區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農民收入增長較快,農村市場呈現出多元化的需求,各種汽車銷售也在升溫,有的地方已經出現了農用車升級為輕、微型汽車的現象,可以生產生活兼顧的各種車輛銷售前景更加看好,而經濟型小轎車也正悄然進入更多的農民家庭。相比之下,西部地區則仍然將是農用運輸車比較集中的地區,適合農村運輸客貨兩用的“皮卡”車市場前景不錯,而適合農村短途客運的面包車和長途運輸的輕、巾型卡車也將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二是多功能變形車和專用車輛的需求將有大幅度提高。
農民從過去單一的糧棉油生產轉向多種經營,導致農村市場對多功能變形車和專用車需求的不斷升溫,地理、道路及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等原因,也造成了地區要求的差異。如山區對人馬山、能爬坡的車輛情有獨鐘,道路好的地區則希望車輛速度快―點,駕駛室舒適一點。
三是看重省油,重視環保。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4-0155-02
一、電子商務營銷新模式
(一) 電子商務概念與特點
電子商務是指在全球性商業貿易活動中,在因特網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基于瀏覽器或服務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的各種商貿活動。電子商務的應用,實現了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是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它具有普遍性,方便性,整齊性,安全性和協調性五大特點。廣泛應用于企業的商務和貿易活動。
(二) 電子商務在黑龍江省的發展現狀
我國電子商務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在經歷了以B2B為代表的穩定時期后,3G時代的到來推動著我國電子商務邁入V5階段。自四個現代化建設提出以后,我國現代化農業開始了新的探索之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后,現代化農業建設正式被提上了日程。農業產業化、農業信息化的呼聲越來越高,農業電子商務正成為農業信息化的新方向。截至2010年底,黑龍江省網民總人口達到1 127萬人,年增長網民215萬人,年增長率達到23.6%;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達到326.6萬戶,年增長率達17.8%;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比例為51.4%,手機網民數量達到579萬人。目前,黑龍江省因特網接入服務業務企業17家,因特網數據中心服務業務企業14家,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業務網站306個。盡管黑龍江省互聯網發展已初具規模,但全國其他省份相比,仍然有一點的差距,還需要大力普及互聯網的應用。從網民角度分析,2010年互聯網普及率為29.5%,在全國排第20位;從企業應用互聯網角度看,2010年黑龍江省互聯網基礎資源IPv4地址、域名、網站分別在全國排名第16位、18位和第13位。在互聯網應用水平上,黑龍江省網民應用偏娛樂化,信息獲取類基礎應用和溝通交流類應用的使用人群大多也已超過網民的半數。與全國趨勢一致,商務類應用水平還較低,有待進一步發展。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的營銷模式在黑龍江省尚未全面普及特別是在特色農產品旅游產品的營銷上,需要得到相關部門以及商家的重視。
二、黑龍江省山貨資源豐富
(一)山貨的種類與特色
黑龍江省地域廣闊,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經濟價值的達1 000余種。這些植物資源按用途可分為藥用植物、食用植物、野果植物等17大類。食用植物是在黑龍江省野生經濟植物中分布較多、貯量較大的一類,其中以蕨菜、薇菜、老山芹等產量為最大。黑龍江山貨主要有熊膽、榛子、林蛙油、人參、鹿茸、馬哈魚子、大馬哈魚、興安嶺蘑菇(有榛蘑、猴頭蘑等60多種實用蘑菇)、松子、黑木耳、山野菜(蕨菜、薇菜、松茸等)及刺五加、虎骨參及珍貴毛皮獸皮張等。
(二)山貨市場前景廣闊
山貨通常指生長在山上,野生的沒經過人工培植或養殖的可食用的動植物。它具有純天然無公害、食用價值與營養價值高等特點。繼“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地溝油”、“瘦肉精”、“塑化劑”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將食品安全話題推向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百姓關注的焦點。因此,綠色健康食品成為人們的新追求。在這樣的大社會背景下,山貨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為現代人所追求。山貨企業應該把握時代的脈搏,在“食品不安全”的環境中打出“綠色健康”牌。2011年三月“土特產山貨交易網”誕生,標志著山貨交易數字化的開啟。該網站匯集各省份,各地區的山貨特產信息,滿足土特產供需和農業投資合作參考,以實現自由交易與商機共享。為山貨企業在信息時代下開擴更廣闊的市場提供了網絡平臺。
三、電子商務在黑龍江山貨市場營銷中的應用
(一)產品策略
隨著行業競爭的白熱化,單一的價格競爭已不能適應市場的大發展。山貨企業需要進行競爭策略的調整,由單一的策略向多元化的策略發展。山貨企業在實行山貨電子商務的市場營銷時應注重信息產品策略,如設立“虛擬展廳”,用逼真的圖像,輔之以現代網絡技術展示山貨產品,讓消費者對產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時,企業應建立網頁的相應導航系統,建立信息傳遞系統,讓產品信息更便捷地為消費者所掌握。
(二)定價策略
定價策略是市場營銷組合中一個十分關鍵的組成部分。價格通常是影響交易成敗的重要因素,同時又是市場營銷組合中最難以確定的因素。目前的網上通用的定價策略有很多,如心理定價策略、折扣定價策略、地理定價策略等,要想在網絡商戰中拔得頭籌,定價策略上要出新,在追求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的同時,還要考慮消費者的心理承受。針對山貨產品的特點,山貨企業可以采用個性化定價和現金折扣定價的組合定價策略,根據山貨品種質量等來確定產品的價格的同時對于付款及時、迅速或提前付款的消費者,給予不同的價格折扣,以鼓勵消費者按期或提前付款,加快企業資金周轉,減少呆、壞帳的發生。
(三)渠道策略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證。在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的關鍵時期,必須把穩定發展農業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然而我國農業的發展存在多方面制約因素。隨著信息技術,尤其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有效解決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近年來,冬棗種植效益較高,農民廣有種植,但粗放式的冬棗種植手段和管理模式,存在著多種弊端,嚴重影響了冬棗產業的發展。農業物聯網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冬棗種植中有廣泛的應用。
1 農業物聯網技術能推動冬棗種植產業的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的實現
農業物聯網通過各種環境和視頻感應芯片和傳感器,實現設施環境監控。可以最大廣度地收集人和自然界各種相關信息,然后借助有線、無線和互聯網絡,實現三個互聯互通。首先是實現各級政府管理部門、農民、農業科技專員等“人與人”的互聯互通;其次是實現土、肥、水、氣、作物、倉儲以及物流等“人與物”的互聯互通;最后是實現農業數字化機械,自動溫室控制,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等“物與物”之間的互聯互通,三個互聯互通真正實現即時感知、信息通暢和高度智能化。
例如,環境和視頻傳感器能采集到冬棗生長環境中的氣溫、濕度、用藥、土壤營養等全部信息,設施環境監控,采集單株棗樹位置信息,生產棗樹分布電子地圖,將電子地圖作為底圖實現信息查詢、生產信息管理、數據統計等功能。再如,可把每棵冬棗上植入一個感應芯片,每個感應芯片,就是每棵冬棗的“標簽”或者“身份證”。這個“身份證”不但能夠記錄冬棗生產的全過程,而且能夠隨時向信息平臺智能反饋每棵樹的生產管理情況,做到一有質量預警信息,就會自動報警。另外,土壤感應器可以檢測冬棗的施肥狀況,為保證品質,冬棗所用的肥料都是有機肥,如果肥料成分不達標,土壤感應器可以即刻檢測出結果。
2 農業物聯網技術能提高冬棗種植全方位精準化、精細化、數字化等生產過程管理水平
基于物聯網技術提出的農業生產過程管理解決方案,利用了物聯網信息技術來改善生產系統的工作效率、提高投入資源的附加值、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及資源損耗,從而實現生產過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冬棗種植環節,利用農業智能傳感器可實現冬棗種植環境信息的實時有效采集和利用自組織智能物聯網對采集數據進行遠程實時傳輸報送。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監視冬棗種植環境的各種參數,如土壤濕度、空氣濕度、土壤養分、土壤酸堿度值、降水量、溫度以及氣壓、光照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等,這樣就為冬棗種植精準化、精細化、數字化調控提供了科學依據,優化了冬棗種植生長環境,既可獲得適宜冬棗種植生產的最佳條件,提高冬棗產量和品質,同時又可提高水資源、化肥等農業外部投入品的利用率和產出率。通過標準化管理、精耕細作管理、設施農業管理和健康種植,實現了對冬棗種植生產過程的科學管理,提升了冬棗生產競爭力。
3 農業物聯網技術能有效地保障冬棗生產和食用安全
在農產品和食品流通領域,集成運用電子標簽、條碼、移動通信網絡、傳感器網絡以及計算機網絡等農產品和食品追溯系統,可以實現農產品和食品質量跟蹤、溯源和可視數字化管理,對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嘴邊、從生產領域到銷售領域全過程全方位實行智能監控,可實現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信息在不同供應鏈主體之間的無縫銜接,不僅實現農產品和食品的數字化物流,同時也可大大提高農產品和食品的質量。
如在棗包裝或出廠時,冬棗芯片內各種信息可通過系統統一數據接口將數據傳送到中心數據庫,并通過條碼打印控件打印二維條碼,實現與流通環節的銜接。大的包裝可采用RFID芯片標簽,可采用特制的讀寫裝備進行讀寫,內部小的包裝可采用一維+二維條碼的方式進行追溯。在這個平臺上,不僅能夠實現冬棗質量的全程追溯,而且能夠對生產管理過程進行全程控制。消費者還可以通過網站、手機短信以及觸摸查詢機等方式訪問公共服務平臺,通過條形碼、RFID等標識查詢到所購買的冬棗在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等全程環節的具體信息,從而保障質量安全可追溯。
4 農業物聯網技術能推動冬棗觀光—采摘—休閑—科普等于一體的產業鏈條延伸發展
農業產業延伸能帶來更多的附加值。在農業產業延伸領域,通過智能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把農業生產過程與農業觀光旅游、教育科普等有機融合起來,招引市民到郊區、鄉村,與村民共同參與、體驗到農業生產中來,市民可以種植管理農產品,采摘農產品,體驗勞動生活,也可以全程監督農產品的生產流程,這樣可以實現城鄉互動,村民市民互動,消解二元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生產與消費的無縫對接,促進形成新型綜合性農業生態體系,這可以從本質上實現傳統農業生產、經營向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根本性轉變。
借用物聯網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拉長冬棗產業鏈,促進冬棗產業長遠發展。例如,沾化成立冬棗生態旅游區,景區內部的信息實況實現農業物聯網平動,智能管理,有效提高了運作效率。冬棗生態旅游區以“品嘗沾化冬棗,體驗農家風情,享受自然休閑”為主題,突出了濃郁的冬棗文化,其中冬棗嫡祖、冬棗示范園、天女獻棗、棗鄉藝苑、科研科普區以及認養冬棗林區等獨具特色的景觀,集觀光、采摘、旅游、科普、考察、休閑于一體,發展成績十分顯著。
當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但也面臨著資源、環境與市場的多重約束,保障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的壓力依然存在,確保農民穩定增收的任務越來越重。農業物聯網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有力支撐。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標志著冬棗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現代化發展階段,對于優化冬棗產業種植結構、激發冬棗產業發展活力、提升冬棗產業生產流通安全、加快冬棗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果農增產增收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杜曉明,陳巖.無線傳感器網絡在溫室農業監測中的應用.農機化研究,2009,31(6):141-144.
從國內看,國家將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寬帶中國”戰略將開始實施,IPv6規模商用,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信息化在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及城市建設中得到深度應用。加強信息系統的綜合集成、統籌整合將是基本的發展趨勢,信息化對工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起到顯著推動作用。
新的一年中,各行業信息化應用將深入發展,信息技術在改造企業裝備、創新工業產品、提升經營效益等方面將發揮更大作用,加速推動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
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改造提升,寬帶應用大面積普及。信息化發展差距拉大,區域發展特點突出。我國信息化呈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差別,東部地區信息化發展水平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2013年,這種差距還將繼續保持。東、中、西部信息化特點也各不相同。東部地區具有較好的信息化基礎,側重于數字內容建設和信息化深度應用,“云服務平臺”、“網格化社會管理”、“智慧城市”、“數字社區”和“智慧產業”等成為其信息化建設的重點;中西部地區正處于信息基礎設施快速普及階段,側重于政府主導的國土資源管理、人口管理、農業水利等基本信息化建設。2013年,以東部縱深發展和中西部基礎夯實的梯度格局將日漸清晰。
移動互聯網應用創新活躍,大數據商業模式引人關注。2013年,移動搜索將向智能化、語音化發展;跨平臺、跨網絡、跨終端的即時通訊將加快普及;高清網絡視頻將成為移動視頻行業發展的方向;社交、評論、購物網站將緊密結合,并向“社交+本地+移動”的模式演化。移動金融云、電子商務云、物流云等行業云將迅速發展,面向個人的移動云存儲、移動云音樂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
云計算、物聯網、社交網絡、移動互聯的快速發展讓各類數據量急劇增長,大數據正成為行業關注的熱點。2013年,將有更多互聯網企業布局大數據戰略,精準營銷、精準服務將成為現實,面向海量數據的數據挖掘孕育著更多的商業模式創新,數據存儲、數據處理與分析、數據應用等大數據產業將快速發展。
兩化融合在試點評估引導下向深層次發展,智能工業將成為工業發展新方向。2013年,以智能設計、智能制造、智能運營、智能管理、智能決策為特征的智能工業將成為工業發展新方向。3D打印等新技術將開始應用在設計領域,尤其是工業設計、數碼產品開模等。基于網絡、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虛擬制造、網絡化制造、敏捷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將更加受到各行業重視。智能工業的發展將促進多領域技術集成,推動工業技術、企業管理理念的根本革新,并引起產業組織的革命性創新。
電子政務更加注重集成集約,公共服務成為電子政務建設重點。電子政務已進入綜合集成應用階段,各地政府積極建設電子政務公共平臺,開展跨部門、跨層級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2013年,面向公共服務的電子政務建設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伴隨政務信息資源開發、業務流程再造和政府管理機制創新的電子政務將進一步增強政府服務能力。
智慧城市建設成果顯現,社會與民生服務領域信息化效果突出。2013年,各地在基礎設施信息化和部分先行項目成熟的基礎上,將陸續啟動智慧交通、智慧服務、智慧城市管理等綜合性強、建設周期長、實施難度大的信息化項目,這些項目將在未來2~3年顯現成效。2013年,社會信息化、農業農村信息化將進一步拓展深化。跨醫院電子病歷信息交換共享將在更多醫院得以應用;居家上班、遠程服務將逐漸流行;社保卡將加快向農村普及,應用范圍將進一步擴大;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領域的應用日漸深入,對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將進一步增強。
然而,需要關注以下問題:
普遍服務機制缺乏引起數字鴻溝持續擴大。2013年,在互聯網大面積普及、信息化向縱深發展的形勢下,“數字鴻溝”問題也更顯突出。我國至今尚未建立面向偏遠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的信息服務機制。由于缺乏彌補市場機制缺陷的普遍服務政策,偏遠地區及低收入人群不能得到最基本的電信服務、寬帶接入服務。因此,在西部偏遠落后地區,信息基礎設施仍然落后,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問題仍未得到解決。面向殘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政府和企業缺乏為其提供專用信息的服務意識,信息無障礙設施的建設也滯后。一些信息弱勢群體常常缺乏起碼的技術支持。這就進一步加大了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加大了特殊群體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難度,數字鴻溝在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繼續擴大壓力。
總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國產家電產品已在國內市場上大體站穩了腳根。然而,其今后的發展前景究竟如何,在其成長過程中存在著哪些重要問題,這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
一、問題何在
現在人們經常談論的一個話題是:什么是新的消費熱點或經濟增長點?一般認為家電產業似已難當此任,因為這個產業正面臨著需求不足和生產能力過剩的困境,因而需要尋找新的替代熱點,以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
問題真的是這個樣子嗎?本節將通過對家電產業的生產能力和普及率的比較分析,顯示出其背后所隱藏的一些其它因素。
生產能力與經濟增長點
為了尋找新的消費熱點,人們已提出了很多備選對象,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個人電腦、轎車和住宅。然而,只要我們深究一下具體情況,就會發現這些新的可能熱點與那些老熱點所面臨的困境是完全類似的。根據我國第三次工業普查,有如下的表-1。
表-1:主要家用機電產品的生產能力及利用率(1995年)
━━━━━━━━━━━━━━━━━━━━━━━━━
┃│生產量│年末生產能力│利用率(%)┃
─────────┼────┼──────┼──────
┃攝像機(萬部)│4.6│35.4│13.0┃
─────────┼────┼──────┼──────
┃微機(萬部)│83.6│624.9│13.4┃
─────────┼────┼──────┼──────
┃房間空調器(萬臺)│682.6│2035.4│33.5┃
─────────┼────┼──────┼──────
┃錄相機(萬部)│208.3│516.9│40.3┃
─────────┼────┼──────┼──────
┃家用洗衣機(萬臺)│948.4│2183.2│43.4┃
─────────┼────┼──────┼──────
┃彩電(萬部)│2057.7│4467.6│46.1┃
─────────┼────┼──────┼──────
┃家用電冰箱(萬臺)│918.5│1820.8│50.4┃
─────────┼────┼──────┼──────
┃電話單機(萬部)│9956.4│19368.6│51.4┃
─────────┼────┼──────┼──────
┃自行車(萬輛)│4472.2│8199.3│54.5┃
─────────┼────┼──────┼──────
┃摩托車(萬輛)│825.4│1489.6│55.4┃
─────────┼────┼──────┼──────
┃照像機(萬臺)│3326.1│5766.1│57.7┃
─────────┼────┼──────┼──────
┃吸塵器(萬臺)│805.5│1283.6│62.8┃
─────────┼────┼──────┼──────
┃轎車(萬輛)│33.7│51.9│64.9┃
─────────┼────┼──────┼──────
┃組合音響(萬部)│2465.7│2567.2│96.0┃
━━━━━━━━━━━━━━━━━━━━━━━━━
注:資料來源見《中國1995年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資料匯編:綜合·行
業卷》,第3列系根據前兩列計算而得。
由表-1可見,這些產品(除組合音響外)的生產能力全都處于嚴重的利用率不足的狀態。根據國際上的一般標準,生產能力的合理利用率通常在85%至90%之間。以此為據,上述家用機電產品的平均生產能力利用率均在50.9%(中位數),這比合理的標準(取為87.5%)低36.6個百分點,即其實際利用率只有正常利用水平的58%。
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看到,如僅以利用率是否充分來做為判據,那么個人電腦和轎車也同樣沒有資格做為新的消費熱點,因為它們的生產能力利用率也很低。就住宅而言,1996年上半年商品住宅的銷售率僅為74%;估計建筑施工行業的生產能力利用率也不會很高,這從目前流行的墊資施工作法即可窺見一般。
那么,這些情況是否意味著我國經濟出現了明顯的總需求不足呢?不然。從1985年至1996年,十二年間我國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以1984年為100)年均上漲率為10.2%;由此可見總需求不足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同期內,我國GDP的年均實際增長率亦達10.2%;因此,更不存在所謂滯脹這種離奇的狀況。
如果我們僅以當前生產能力利用率的高低做為判斷經濟增長點的依據;那么在我國94種主要的工業產品中,只有19種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在85%以上(據第三次工業普查);其中,只有三種是最終消費品,即白酒、組合音響和電風扇,它們的生產能力利用率(%)分別為:97、95和90。顯然,靠這三種產品來帶動或支撐經濟的增長是絕無可能的。
普及率說明了什么
現在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問題。下面的表-2是1995年我國城鄉家用電器主要產品的普及率狀況(電話計入了初裝費)。
在表-2中,全國平均數是以城鎮權數為29%和農村權數為71%計算而得;飽和擁有率也是全國平均數,此列和價格列的數字皆為估計值。其中:錄相機的飽和擁有率被設定在100,是因為我們把VCD合并于此項目中。
表-2:1995年家電產品普及率(百戶擁有率)
━━━━━━━━━━━━━━━━━━━━━━━━━━
┃│城鎮│鄉村│全國平均│飽和擁有率│價格(元)┃
────┼────┼────┼────┼─────┼─────
┃微機│3.00│0│0.87│33│4000┃
────┼────┼────┼────┼─────┼─────
┃空調│8.09│0│2.34│35│4000┃
────┼────┼────┼────┼─────┼─────
┃錄相機│18.19│0│5.28│100│2000┃
────┼────┼────┼────┼─────┼─────
┃洗衣機│88.97│16.9│37.80│100│2000┃
────┼────┼────┼────┼─────┼─────
┃彩電│89.79│16.92│38.05│100│4000┃
────┼────┼────┼────┼─────┼─────
┃冰箱│66.22│5.15│22.86│100│3000┃
────┼────┼────┼────┼─────┼─────
┃電話機│10.00│1.00│3.61│100│2000┃
────┼────┼────┼────┼─────┼─────
┃照像機│30.56│1.42│9.87│100│500┃
────┼────┼────┼────┼─────┼─────
┃組合音響│10.52│0│3.05│33│2000┃
────┼────┼────┼────┼─────┼─────
┃錄音機│72.83│28.25│41.17│100│300┃
━━━━━━━━━━━━━━━━━━━━━━━━━━
注:第1、2列資料來源見1996年《中國統計年鑒》,其中微機、電話機的數字是估計值;在農村有關數據中,凡因不可得者,皆以零為其估算數。
由表-2可見,對全國而言,在十種主要的家電產品中,沒有處于飽和水平的產品;即使是所謂的新三件[2]也仍然處于高速成長期,其他產品(除錄音機以外)則大致處于導入期。十種家電產品的全國平均普及率僅為20.4%(以不同產品的價格和飽和擁有率計算加權平均),這就說明,從全國來看,我國家電市場剛剛步入成長期,其未來的空間拓展潛力還很大,目前只不過利用和開發了這個市場1/5的容量。由此,我們不難得到如下結論:根本無需去尋找新的消費熱點,這些新型的家電產品仍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20年左右),給予我國經濟的增長以有力地支撐。
為了看清這一點,我們以目前普及率最高的洗衣機、彩電和冰箱(不考慮錄音機)為例,做些進一步的分析。
1995年我國人口數為12.1億人,假設今后其以每年1%的速率增長,至2020年其總數將為15.53億人。設那時每戶人數為3.1人,則屆時全國將有5億戶。現再設上述三大件的平均更新周期為10年,百戶擁有率為100;則飽和水平時全國三大件的保有量將各為5億臺,如以維持飽和時期更新水平的需求量作為最大生產量,則那時我國每個大件的年生產量將為5000萬臺(不考慮進出口)。
1995年我國彩電、冰箱和洗衣機的生產量分別為2058萬臺、919萬臺和984萬臺。由表-1可知,如這三大件的生產能力利用率由當前水平達到85%,則其年產量應分別為3794萬臺、1520萬臺和1857萬臺。在此基礎上,還需分別再擴大32%、229%和169%,才能達到上述各自5000萬臺的年生產量水平(也就是飽和時的年需求水平)。或者說,如以1995年三大件的年產量為基準,要在2020年達到各自5000萬臺的年產
量,則在今后25年間彩電、冰箱和洗衣機的產量年均遞增率應分別為3.6%、7%和6.9%。至于那些普及率遠不及這三大件的家電產品,其增長前景更是一望可知了。
小結
由上文的分析可見,問題并不在于缺新的消費熱點或經濟增長點,而在于當前生產能力利用不足與未來廣闊市場前景的矛盾;矛盾焦點在農村。
先看新三件的情況。由表-2中的數據不難算出,其平均擁有率的狀況是:城鎮為81.75%,農村為12.99%,全國為32.93%(皆以新三大件的價格和飽和擁有率加權計算平均)。可見,在城市中,新三件的市場已高度成熟,即將進入飽和區域。但農村市場則剛步入導入成長區。
再看十種家電產品的情況。由表-2數據可算出,十種家電產品的城鎮平均擁有率為52.08%(如以對稱的S增長曲線做為參照,則其已過了加速高成長區域的拐點),而農村的平均擁有率僅為7.47%。可見目前城鎮家電市場已相對成熟,但農村市場仍然處于導入階段,與城市整整相距兩個階段。
這種差距顯然不能用總需求不足來解釋。目前我國農村的人均收入水平僅相當于城市平均水平的1/3至1/4(計入城鎮居民的非貨幣化的福利),這就說明上述差距是由收入(過低)制約造成的,短期總需求的波動影響不了這種長期內形成的缺口。
為了看清這一點,我們給出下述直觀的描述。在1979年至1985年,農村是用基本農副產品與城市的老三件[3]相交換,后者每件的價格約在200元左右,相互交換的雙方之當量大體一致。但到了1986年至1995年,基本農產品的(城鄉)需求受到自然約束,故其供給受此約束已無法大量增加(相應地,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增長也大幅度降低);且農村此時對老三件的需求也基本得到滿足(城市則更是如此),故其供給增加也呈相對停滯狀態。
這時,城市部門新三件的供給能力出現大幅度增長,但除了滿足相對狹小的城市需求之外,一時找不到更多的出路。因為新三件的單價約在2000元左右,比老三件的單價提高了一個數量級;而農村卻沒有新的剩余產出(即較大的新收入增量來源)能與之匹配。而要以原有的基本農副產品與之匹配,則農業人口要減少9/10左右,即農業人均剩余產出要提高10倍(即要提高一個數量級,總產出大體不變),這在短期內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更簡要地說,當前生產能力利用不足與未來廣闊市場前景之間的缺口,是由于在1985年之后,我國產業(就業)-收支-供求流程出現了轉換斷裂所致。對此點的詳細分析,請參見“產業就業重組和城市化進程”一文。[4]
二、未來市場
本節將對我國家電產業的未來前景做出進一步的描述。其中包括市場的容量、走勢和結構。
市場容量
在前文中,我們僅給出了我國當前10種有代表性的家電產品。實際上,還有很多很有前途的家電產品未及考慮,如攝像機、VCD、家用冰柜、小型光盤機(MD)、家用傳真機、數字式收音機等等,它們將隨著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而進入更多的家庭。另外,還有一些小家電:如微波爐、吸塵器、電熨斗、排油煙機等等,也未及考慮。同時,像彩電這種產品,也將向大屏幕、高清晰度和數字化的方向發展。
如果把這三方面的因素都考慮進去,那么以上述10種家電為代表的家電市場容量(每戶平均為17180元,根據價格和飽和擁有率加權計算而得;注意這是一個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存量概念,與年流量不同),至少還要擴充一倍以上。以此為據,至2020年,如以那時的平均普及率達到飽和水平之值為100,則前述10種家電的實際全國平均普及率20.4%將被歸一化為10%。
另外,1995年我國總戶數為3.01億戶,其中城市為1.09億戶,農村為1.92億戶(根據1997年《中國統計摘要》中的市鎮和鄉村總人口,以及各自的戶均人口數--抽樣調查數,計算而得)。則由前文的假設,2020年我國將有5億戶,這相當于3.0億戶的166%。
如以1995年戶均普及率為10%(見前述歸一化計算過程),并以該年的家電市場總存量為10個單位;并設2020年戶均普及率達到100%(新標準),由于戶數還增加了66%(人口增長和家庭規模的縮小),則歸一化的2020年的市場總存量將為166個單位,相當于1995年的17倍左右。要在25年間達到這一水平,則家電產業(或市場)的年均增長率將為11.9%(以可比價格計算)。
現設未來25年我國GDP的年均實際增長率為8%,則家電產業的GDP增長彈性將為1.49。這種簡略的估計表明,從未來的長時期看問題,我國的家電產業仍將持續成為帶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
結構與趨勢
要想更清楚地了解我國家電的市場前景,僅僅對其容量做出估計,還是很不夠的;還必須對其結構與趨勢進行分析。而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電市場的城鄉結構。在下面的表-3中,我們給出了部分家電產品的城鄉百戶擁有率的動態過程。
表-3:城鄉家電產品百戶擁有率的變化過程
━━━━━━━━━━━━━━━━━━━━━━━
┃││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
┃彩電│城│17.21│27.41│34.63│43.93│51.47│59.04┃
┃├─┼───┼───┼───┼───┼───┼───
┃│鄉│0.80│1.52│2.34│2.80│3.63│4.72┃
────┼─┼───┼───┼───┼───┼───┼───
┃洗衣機│城│48.29│59.70│66.77│73.42│76.21│78.41┃
┃├─┼───┼───┼───┼───┼───┼───
┃│鄉│1.90│--│4.78│6.79│8.15│9.12┃
────┼─┼───┼───┼───┼───┼───┼───
┃冰箱│城│6.58│12.71│19.91│28.07│36.47│42.33┃
┃├─┼───┼───┼───┼───┼───┼───
┃│鄉│0.06│--│0.31│0.63│0.89│1.22┃
────┼─┼───┼───┼───┼───┼───┼───
┃錄相機│城│41.16│51.67│57.38│64.16│68.07│69.75┃
┃├─┼───┼───┼───┼───┼───┼───
┃│鄉│4.33│--│9.68│13.04│16.23│17.83┃
────┼─┼───┼───┼───┼───┼───┼───
┃照像機│城│8.52│11.91│14.34│16.03│17.21│19.22┃
┃├─┼───┼───┼───┼───┼───┼───
┃│鄉│--│--│0.50│0.63│0.79│0.70┃
━━━━━━━━━━━━━━━━━━━━━━━
━━━━━━━━━━━━━━━━━━━━━━━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
┃彩電│城│68.41│74.87│79.46│86.21│89.79│93.50┃
┃├─┼───┼───┼───┼───┼───┼───
┃│鄉│6.44│8.08│10.86│13.52│16.92│22.91┃
────┼─┼───┼───┼───┼───┼───┼───
┃洗衣機│城│80.58│83.41│86.36│87.29│88.97│90.06┃
┃├─┼───┼───┼───┼───┼───┼───
┃│鄉│10.99│12.23│13.82│15.30│16.90│20.54┃
────┼─┼───┼───┼───┼───┼───┼───
┃冰箱│城│48.70│52.60│56.68│62.10│66.22│69.67┃
┃├─┼───┼───┼───┼───┼───┼───
┃│鄉│1.64│2.17│3.05│4.00│5.15│7.27┃
────┼─┼───┼───┼───┼───┼───┼───
┃錄相機│城│70.34│73.59│75.53│72.96│72.83│72.66┃
┃├─┼───┼───┼───┼───┼───┼───
┃│鄉│19.64│20.95│24.24│26.08│28.25│31.15┃
────┼─┼───┼───┼───┼───┼───┼───
┃照像機│城│21.32│24.32│26.48│29.83│30.56│32.13┃
┃├─┼───┼───┼───┼───┼───┼───
┃│鄉│0.87│1.0│0.99│1.16│1.42│1.94┃
━━━━━━━━━━━━━━━━━━━━━━━
注:資料來源見歷年《中國統計摘要》及《中國統計年鑒》
由表-3可見,在1995年,彩電和冰箱的農村普及率相當于城市1985年的水平,洗衣機的農村普及率相當于城市1982年的水平(城市洗衣機的普及率在1981年為6.34%),錄音機的農村普及率相當于城市1984年的水平,照像機的農村普及率相當于城市1979年至1980年的水平(城市照像機的普及率在1980年為4.29%)。因此,大體上可以這么說,與城市相比,農村的家電普及水平滯后了十年稍多一點的時間。而城市家電市場的高速成長期大體是在十年前開始啟動的。
從家電市場的城鄉購買份額上看,在1985年至1995年,城市購買居于主導地位;但在1996年之后,農村市場將逐步居于主導地位。以彩電為例,1996年農村普及率比上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這相當于約1200萬臺的購買量(農村約有2億戶,而城市僅有1億戶);城市新置購買量約為400萬臺(等于普及率比上年提高的百分點乘以1億戶),更新購買量約為450萬臺(以1995年的普及率乘以5%,再乘以1億戶),城市購買總計為850萬
臺。顯然,1996年農村購買量至少已和城市旗鼓相當(1995年相應的數字是:農村彩電購買量約為680萬臺,城市為780萬臺。方法同上)。
由上述兩個方面的因素來看,我國農村家電市場在九十年代后半期已開始逐步進入了高速成長期。為了對我國家電市場的長期擴容趨勢有一個大致的把握,我們把新三大件的產量變化過程列于表-4之中。
表-4:新三大件的歷年產量(萬臺)
━━━━━━━━━━━━━━━━━━━
┃│80│81│82│83│84│85│86│87┃
───┼──┼──┼──┼──┼──┼──┼──┼──
┃彩電│3│15│28│53│134│435│415│672┃
───┼──┼──┼──┼──┼──┼──┼──┼──
┃洗衣機│24│128│253│366│578│887│893│992┃
───┼──┼──┼──┼──┼──┼──┼──┼──
┃冰箱│5│6│10│19│55│145│226│398┃
━━━━━━━━━━━━━━━━━━━
━━━━━━━━━━━━━━━━━━━━━
┃│88│89│90│91│92│93│94│95│96┃
───┼──┼──┼──┼──┼──┼──┼──┼──┼──
┃彩電│1038│940│1033│1205│1333│1435│1689│2058│2109┃
───┼──┼──┼──┼──┼──┼──┼──┼──┼──
┃洗衣機│1047│825│663│687│708│896│1094│948│1069┃
───┼──┼──┼──┼──┼──┼──┼──┼──┼──
┃冰箱│756│671│463│470│486│597│768│919│928┃
━━━━━━━━━━━━━━━━━━━━━
注:資料來源見1988《中國統計摘要》和1997年《中國統計年鑒》
由表-4可見,從1980年至1996年,我國新三大件的產量在1988年達到第一個高峰,而后在1989年至1993年經歷了一個波動和停滯時期(特別是洗衣機和冰箱),再從1994年開始了新的增長期。這啟發我們提出如下我國家電市場長期擴容的趨勢:在1980年至1995年前后,這是我國家電市場擴容的第一波,其中城鎮市場的擴張居于主導地位,產品形態是批量的標準化基本產品(如21英寸的彩電)。從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城市市場的成熟和農村市場的低度開發,第一波宣告終結。這正是我國家電產品生產能力出現暫時性過剩的基本根源。
第二波將在2000年前后大規模啟動,它將席卷第一波所未涉及到的大部分農村人口。嚴格地說這是一批與原有的城鎮人口數量大體相當的新城鎮人口。因此,第二波中的主導市場是由這部分人口的消費構成的。就產品形態而言,大批量的標準化基本產品將與小批量、大容量的多品種產品市場(如大屏幕、多畫面的彩電)平分秋色。后者與原有城市人口中的更新市場相對應。
第三波約在2010年前后啟動,它將使全國絕大部分人口被包容于其中。屆時,我國的城鎮人口比例將達到70%左右。在這一波中,原有的主要家電產品都將成為更新市場中的第三代產品,同時還要有各種新型的數字化視聽產品進入家庭消費領域。這時的家電市場將是一個小批量的、量子化的超大容量市場。這里的量子化是指每一件產品都有可能不再是完全相同的了。
三、生產方式
目前國內家電產品的新購市場主要還是第一代產品(對應于前述的第一波)。其特點是:單一的品種和一般的性能,技術已陳舊過時,其在發達國家已基本上被淘汰;它適宜于用大批量的生產方式來進行制造,其對象主要是廣大的農村消費者。其代表性的產品為21英寸的彩電,價格已降至2000元左右。對于這類產品,發達國家很難與我國的家電產業競爭。
而當前的國內更新市場則是以第二代家電產品為主(對應于前述的第二波)。其特點是:具有較多的品種和較高的性能,技術已高度成熟,適宜于用批量的生產方式來進行制造,其對象主要是城鎮的中高收入消費者。其代表性的產品是25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彩電,價格約在4000元左右。對于這類產品,發達國家的產品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上。
我國家電市場的上述特征還要持續到下世紀初葉。這是我國家電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對此不能有絲毫的放松。但是,目前國內還有一個市場值得關注,其對象是高收入消費者,約占我國人口的5%至10%。對應于這類消費者的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家電產品(對應于前述的第三波)。其特點是:具有極多的品種、規模和極高的性能,功能和用途極其多樣化,技術已相對趨于成熟,適宜用精益的生產方式來進行制造,價格約在萬元左右。對于這類產品,發達國家居于壟斷地位。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以10%來計算,也有3000萬戶左右;其市場容量也甚為可觀。特別是在10至15年之后,這類產品將成為我國家電的主流產品,且其具有高附加價值。因此,它們是家電產業必爭的戰略制高點和未來。
然而,由于我國家電工業的制造技術和產品技術至目前止仍主要是通過引進獲得的,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很弱,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配套能力較差,這成為我國家電工業的致命弱點。一旦第三、四代家電產品的國際化競爭在我國展開,我國家電產業原有的優勢地位將可能不復存在,并很可能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
。
[1]本文作者是經濟文化研究中心家電產業課題組的成員。
出版社要做好“三農”圖書,滿足農民群眾對文化知識的需求,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同時又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雙贏,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三農”圖書定位要準確,應樹立為“三農”服務的思想
我國正處在農業農村經濟轉型跨越的關鍵階段,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挖掘農民增收潛力,使廣大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就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因此,許多出版社都把出版“三農”圖書的定位放在農業技術上,出版了大量的種植、養殖類專業技術圖書,這雖然對農民傳授生產技術、脫貧致富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造成圖書結構單一,重復出版,效益不高。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將“三農”圖書定位在倡導農村文明生活新方式、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思路上,不斷推進“三農”圖書出版的深度和廣度。不僅要滿足農民對農業生產技術、致富的需要,即出版農民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有實效的圖書,也要滿足農民對文明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如出版教育培訓、醫療衛生保健、農村政策法規、農村民居工程、安全知識、休閑娛樂等方面的圖書,尤其是農村兒童讀物,應出版符合農村兒童特點,使孩子們了解信息、擴大視野、增長知識的圖書。通過對農業發展趨勢與農民實際的需求分析,找準自身的市場定位,樹立品牌,策劃出版全面、權威、先進、實用、系統的出版物,使每一本出版物內容都具有先進性、實用性,滿足新時期農民群眾多樣性閱讀的需求。這樣,不僅能為服務“三農”起到積極作用,而且可能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2 “三農”圖書要站在農民的角度,精心策劃
具體到“三農”圖書的每一個選題策劃,要努力做到技術先進,內容實用,多講實際操作少談理論,多講故事,用最新的案例分析,增強實用性;形式上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少用專業術語;裝幀追求樸素大方,符合農村讀者的審美情趣;定價上盡可能考慮農民的購買能力。這樣的圖書農民看后可立即實踐,用后能收到實效。
2.1 獲取“三農”選題的途徑
策劃“三農”圖書選題,一定要站在農民的角度,搞清楚他們每天想的是什么,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農民群眾不需要高深的理論,不求“為什么”,只想知道“怎么干”、“怎么干最見效”。出版“三農”圖書,一定要本著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困難和問題,千方百計為農民辦實事,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受到啟發,收到實效,把好事辦好。首先就是深入調研,找準選題方向。為了策劃適合農村讀者需要的出版物,要堅持深入農村調研,與農村技術人員、農民交談,聽取他們的真實意見,架起新時期農民與專家、農民與市場、農民與政府溝通互動的橋梁;其次,進行農村讀者問卷調查,詳細了解農民的收入情況、用于文化支出的情況、需求何種出版物等,獲取“三農”圖書讀者的真實信息。
2.2 保證“三農”圖書內容技術最新、最權威
為了保證出版物的技術最新、最權威,出版社要與各行業權威部門合作,走“以聯合求發展”的道路。為此,要和農業、衛生、教育、文化、建設等技術推廣部門,以及大專院校、科研部門等單位合作,組織專家、學者座談,研究農業、農村發展方向,共同策劃、編寫“三農”圖書。這樣圖書推向農村后,才能做到技術最新,內容豐富實用,才能在在市場上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達到出版社與農村讀者的雙贏。
2.3 要根據“三農”問題發展實際,不斷策劃新選題
一、產業融合的含義
1994年,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舉辦了世界上第一次關于產業融合的學術論壇――“沖突的世界:計算機、電信以及消費電子學”。“哈佛論壇”的成功舉行表明產業融合作為一種經濟現象,開始得到了經濟學界、管制機構和商界的真正關注。然而對于產業融合的定義,學術界的意見卻一直沒有得到“融合”,沒有一個統一的表述,但多數是針對信息產業融合或數字融合的。下面介紹幾種國內有代表性和影響意義的定義:根據歐洲委員會“綠皮書”(Green Paper, 1997)的定義,融合是指“產業聯盟和合并、技術網絡平臺和市場等三個角度的融合”;Yoffie(1997)將融合定義為:采用數字技術后原本各自獨立產品的整合;馬健認為,由于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發生在產業邊界和交叉處的技術融合,改變了原有產業產品的特征和市場需求,導致產業的企業之間競爭合作關系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產業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劃產業界限。
筆者認為,產業融合是指從經濟和技術有機聯系出發,通過技術革新特別是互聯網發展為主導的,建立在數字融合基礎上的各產業間的壁壘逐漸降低,而競爭合作關系不斷加強的一種優化過程。
二、產業融合對信息產業的作用
產業融合促進了傳統產業創新,進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發展。由于產業融合容易發生在高技術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產業融合過程中產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在客觀上提高了消費者的需求層次,取代了某些傳統技術、產品或服務,造成這些產業市場需求逐漸萎縮,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同時產業融合催生出的新技術融合更多的傳統產業部門,改變著傳統產業的生產與服務方式,促使其產品與服務結構的升級。產品與服務的不斷更新換代轉而又帶動需求結構升級,從而拉動產業結構升級。由于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產業與其它產業之間的廣泛關聯以及這些產業具有較高的產業成長性,產業融合造成的邊界模糊或消失可以使其他產業轉換到高新技術產業中,并經過產業融合和產業創新的連鎖反應,使得一國的產業結構得以轉換和升級。信息技術革命成果的產業化是產業融合的基礎條件,也是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動力之一。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化發展使一些傳統產業部門由資本與勞動密集型向信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相繼融入傳統產業部門,深刻地改變了傳統產業的產業屬性。傳統農業部門與工業技術、信息技術的融合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產力水平,促進了農業工業化與農業信息化發展,同時也為網絡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的過渡,信息業與服務業也開始融合并形成一系列新興的信息服務行業。服務業內部信息含量較高的部門得到較快發展,在服務業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進而推動整個服務業向信息化、網絡化方向發展。
為何產業融合和信息產業結構能夠協同發展,筆者分析了以下幾點因素:
第一,產業融合提供了新的技術機會。在產業融合時期之前,技術和產品概念已定型,再加上技術壟斷和專利保護制度的影響,技術創新空間有限,大多是一些局部和質量改良。在市場融合條件下,技術融合將創新成果擴散到眾多領域,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創新,大大拓展了技術發展空間。一些傳統技術由于融入了新的技術概念和原理,突破原有的技術極限,獲得新的發展機會。例如,技術融合為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的相互融合奠定了技術基礎,使得三大網絡都能提供綜合業務。
第二,產業融合催生了許多新產品和新服務,新產品帶來源源不斷的新的市場需求,改變著信息產業的需求結構,新產品中作為貿易產品的那部分也提高了我國出口貿易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了我國信息產業貿易結構的發展。我國在在信息技術融合中,賦予傳統服務新的內容,可以達到許多原來的服務所不能達到的質量要求,滿足了人民的高需求。例如,由于文本和圖片的平行,使電視節目增加了信息含量。再如在數據業務中,可以提供高帶寬、高接通率的接入服務。總之,產業融合催生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滿足了人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對更高層次消費品的需求。“供給創造自身需求”定律告訴我們,產品最終需求會隨著產業融合而不斷得到提升。
第三,產業融合促進了就業轉變和人力資本發展。產業融合使得企業市場擴大、業務增多,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但同時對人才產生強大的需求。因此,產業融合需要造就一大批融合型和創造型復合高級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和人力資本投資具有顯著的雙重經濟效應,是在經濟發展到一定層次之后促進經濟良性循環的助推器。人力資本投資本身是一個有良好勞動力市場前景的高級人才生產過程,本身可以帶動就業增加和勞動生產效率提高;人力資本“消費”作為一種經濟運行的最終拉動力量,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能極大地帶動生產增長。
第四,產業融合有助于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產業融合使原本分立的產業價值鏈部分或全部實現了融合,新的價值鏈環節融合了兩個或多個產業的價值,與原產業相比,融合型產業不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與更大的利潤空間,而為消費者創造了更多、更方便、價值更高的產品或服務,代表了需求發展的必然趨勢。產業的競爭力自然就會隨著需求趨勢向消費主流的轉變而逐漸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增強使相關企業群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稀缺資源、雄厚的資本積累以及較大的發展空間。另外,在產業融合基礎上形成的新興產業,是信息產業發展的新動力,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因此產業融合加快了信息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
可見,通過產業融合對信息產業進行改造可以提高整個信息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水平,產業融合能夠促進信息產業結構的演化。
三、展望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把握當今世界科技進步的發展潮流和產業結構優化的發展趨勢,根據產業融合發展特點,調整信息產業結構,大力推廣和運用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確立我國在世界的競爭優勢,構建并發展融合型產業體系必將成為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產業融合必將為我國經濟增長產業升級提供強大動力。因此,加大中國的信息化和信息產業融合的進程,以信息產業融合來推進中國信息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增長成為新世紀非常緊迫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馬健.信息產業融合與產業結構升級[J].產業經濟研究,2003,2.
10月份,克拉克松船價指數與9月份持平,維持在130點,從各具體船型船價來看。VLCC、阿芙拉型油船、巴拿馬型油船、靈便型油船、好望角型散貨船、大靈便型散貨船、靈便型散貨船、大型集裝箱船(6000+TEU)等船型船價環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其中好望角型散貨船漲幅最大,達到250萬美元。
2、散貨船成交大幅上升
本月散貨船成交量環比大幅上升,油船和集裝箱船成交量較上月有所下降。具體來看,本月散貨船共成交750萬載重噸,環比上升163%;油船成交123萬載重噸,環比下降13%;集裝箱船成交73萬載重噸,環比下降31%。本月成交散貨船以好望角型散貨船和巴拿馬型散貨船為主,油船方面原油運輸船沒有新船成交,成交船型均為成品油船和化學品船,集裝箱船本月共成交12艘,其中包括3艘10500TEU集裝箱船,該訂單被韓國大宇造船獲得。
BDI指數在經歷的了9月的大漲之后,進入10月份有所回落,10月底時維持在1500點左右。短期內BDI指數回落在預料之中,這并不妨礙相關機構看好未來的散運市場。
Precious航運公司表示,散運市場最早有望在2014年第一季度復蘇,并指出促使散運市場復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1)如果中國進口鐵礦砂的卸岸價格低于135美元/噸,中國就將繼續進口鐵礦砂;(2)根據美國農業部的預計,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美國糧食出口量將提高11%。這一數字看似只是產量的增加,但如果將低速行駛等因素考慮在內,會發現產量的增加使有效需求增長了約15%至17%;(3)日本經濟逐步改善,核電站的關閉也使得煤炭進口量相應增加;(4)近期,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主要國家的經濟也在慢慢復蘇,這也意味著歐盟終于走出了經濟問題的陰影;(5)印度疲軟的貨幣政策可能會使印度成為一個農產品出口大國,而印度港口卻有著規模較小、吃水較淺、效率較低等問題,這可能會導致大規模擁堵以及小型散貨船有效供給的減少,推動靈便型散貨船市場逐漸好轉。
散貨船船東Pacific Basin公司也表示,2014年的散貨船需求將上升7%左右,與此相反,船隊增長率可能不到5%。另外,希臘船舶經紀商Intermodal指出,市場基本面有望好轉,未來幾年船東收入也有望進一步提高。因此,長遠來看,如果全球經濟能夠穩步復蘇、拆船市場持續活躍、新船訂單量也能維持在現有水平,那么,有足夠的跡象表明,未來市場前景十分樂觀,散運市場運費率有望在未來幾年里全面上升。
如何建立森林生態旅游聯盟,根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整體促銷,聯動營銷,打造成省內聞名、國內知名、四季皆宜的景區,做大做強生態旅游產業,打造出龍江“旅游航母”,筑起多彩旅游夢。
2014年12月24日,亞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區“三山聯網、雪道相連”體系建設完成。這里實現了統一管理、統一運營、統一定價、統一結算、統一服務,“一卡在手、滑遍三山”的智能一體化滑雪旅游,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往度假區內外的各自為政和惡性競爭。聯網后,無論從雪道總長度,還是雪道的豐富性、挑戰性和附屬設施的配備,亞布力都是國內同行業翹楚。
中國雪鄉,則在堅決“捍衛”游客眼中雪蘑菇、雪蛋糕、雪舌頭等“雪鄉印象”的自然景觀下,不斷升級。大北岔占地2000平方米集觀賞和娛樂為一體的冰滑梯、冰迷宮,突破了“雪”的限制,用七彩冰雕給賞冰雪的游客,帶來了奇幻遐想。
春節臨近,柴河林業局在成功推出九寨夏季旅游項目后,又打出了“中國威虎山?雪村”品牌。拉爬犁、寫春聯、剪窗花、林家特色年夜飯等民俗活動,為游客營造出濃郁的傳統節日氛圍。
整合雪鄉、亞布力、鳳凰山,打造柴河九寨、興隆雞冠山、東方紅……未來,森工將繼續“國內市場和區域市場相結合”,把“不賣木頭賣風景”進行到底。
實力森工,品牌夢
擁有豐富資源的森工,正在著力打造名牌產品,筑起安全品牌夢。
“源自黑土地、產自大森林”一直是森工人對于“自家”產品的驕傲與自豪。綏陽局的黑木耳、柴河局的堅果,還有迎春局的黑蜂、清河局的五味子、藍莓,以及那漫山遍野的山野菜,每個林業局都有自己的“拳頭產品”。
推進森林食品由“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高,必須充分發揮產業潛能,把整個森工林區建成有機、綠色、無公害森林食品生產加工基地。他們整合了各林業局所屬的國有企業、控股企業和參股企業;成立黑森綠色食品集團,把傳統銷售方式和現代銷售手段融合,建立其自主銷售體系。自2014年5月起至10月底不到半年,他們已經在全國建起了黑森綠色產品15家旗艦店、60家連鎖店銷售體系。黑森綠色食品集團已完成總銷售額200余萬元。
嚴格的管控產品質量體系,確保了“黑森”綠色食品的品質和質量。目前,他們已辦理了自有條碼證,建立了產品數字國標庫、食品法規庫,統一了標準;規范了產品委托加工手續,嚴格執行委托合同公證、備案流程;加強了對原材料、委托加工生產流程的監控,初步建立起黑森綠色食品銷售中心自有檢測體系;加強了外部產品引人審批流程,對廠家三證、質檢報告嚴格審核,保證引入高質量產品。
龍江森工立足自身優勢,以百姓生活“田園夢”為導向,正在大力發展旅游、綠色食品等優勢產業。
生態森工,綠色健康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