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6 16:01: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時期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嚴格遵循鄉村振興戰略,充分認識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推動農業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了解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推動鄉村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1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我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例如糧食生產直補、農產品價格補貼、農業稅減免等。對于一些農業經營主體產業,例如畜牧養殖產業、農產品加工產業,也出臺了政策扶持;對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例如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均提供了貸款優惠;對一些農業領域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例如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給予了財政撥款。上述政策方針的實施,有效推動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在眾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家庭農場發展較快。截至2018年年底,由農業農村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已經上升至60萬個,相較于2015年增長了兩倍多。同時,以農業企業為代表的龍頭企業也迅速崛起。在我國農業農村部2018年公布的農業產業重點龍頭企業名單中,共有1095家企業達到監測標準[1]。龍頭企業有效整合了農業資源,實現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帶動了更多農民脫貧致富。由此可知,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到了迅猛發展,打破了傳統小農產業“一家獨大”的格局,但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依然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面臨的困境
2.1土地流轉問題
與傳統農戶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規模大,土地、人力資源要素配置更合理。土地流轉是整合土地資源的主要途徑,但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農戶雖然對自己名下的土地擁有承包權和經營權,但在具體行使時仍會受到基層行政部門的干預,導致土地承包、經營混亂,引發土地糾紛問題。同時土地分配方法缺乏創新,仍停留在以往“增人增地,減人減地”的單一分配方式,期間由于涉及多方利益主體,使得土地產權關系較為混亂,阻礙了土地順利流轉[2]。其次,在土地具體流轉過程中,缺乏規范有效的合同約束,沒有在公證程序見證下進行流轉,為后續土地糾紛埋下了隱患。再次,土地流轉機構沒有很好地發揮自身職能作用,在日常工作開展中,只局限于簡單的土地確權登記工作,沒有做好土地流轉政策的解釋宣傳工作,無法有效地解決土地流轉糾紛,限制了土地流轉的發展,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生了不利影響。
2.2人才匱乏,配套產業發展滯后
首先,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各方面條件相對落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很難吸引高素質專業型人才。同時農村在戶籍、土地、社保方面仍存在很多問題,難以留住人才。其次,農業科技、農業保險等相關配套產業發展緩慢,阻礙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中需運用多種農業科技,但是一些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由于自身因素或其他因素影響,尚未意識到農業科技的重要性。同時農業科技推廣效果差強人意,無法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良好支持。再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保險缺乏深刻的認知,推廣部門對農業保險的參保資質、保險范圍等缺乏有效宣傳,再加上我國農業保險險種單一,無法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2.3農村金融發展緩慢,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持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資金的需求量較大,迫切需要金融業的支持。然而當下農村金融發展緩慢,農民獲取農業金融貸款的方式比較單一,通常依賴于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由于在農業生產經營時,通常需要面對自然與市場雙重風險,投資收益回報時間較長。金融機構在借貸時會存在諸多顧慮,導致農業金融借貸限制條件較多,多是小額貸款且期限短,無法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當前由于農村土地產權關系尚未徹底厘清,在實際進行金融借貸時,無法將土地作為貸款抵押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中很難獲得資金支持,資金周轉困難,降低了發展速度。當前農村金融產品比較單一,難以滿足不同類型的農業金融借貸需求。
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對策
3.1完善土地流轉程序,加強土地資源整合
完善土地流轉程序,加強土地資源整合,能夠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其能夠不斷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實現更好的發展。首先,落實土地確權工作,明確土地經營權、承包權,進一步推動土地資源的整合。其次,完善土地流轉程序,結合土地流轉實際,簡化流轉程序,搭建土地流轉服務組織機構,進一步增強土地流轉機構服務能力。進行土地流轉時,簽訂規范、合法的合同,明確合同內容權責,避免后續引起不必要的土地糾紛問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創新土地流轉服務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搭建土地流轉服務信息化平臺,從而為農業企業、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便捷的土地資源和整合流轉服務。再次,尊重農民土地流轉的意愿,由農民自主選擇采用何種方式進行流轉,禁止基層政府機構干預,更好地保護農民自由流轉權利。與此同時,做好土地流轉規范化指導,降低后續出現土地糾紛問題的概率。
3.2加強人才培養,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配套產業發展
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面對人才缺乏的困境,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相關政府部門應提高認識,打破城市與農村之間戶籍、土地和社保等體制性壁壘,鼓勵高素質人才向農村流動,完善福利措施,從而更好地引入人才、留住人才。在此基礎上,還應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并為其提供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業化發展事業中,從而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的人才。其次,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應從產業發展、自然生態改善、精神文明建設等多個層面入手,進一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將農村建設成生態宜居的家園,改善農村生活條件,打破人們對農村固有的落后、破敗的印象。再次,在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還應從相關配套產業入手,推動農業科技、涉農保險等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深刻認識到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將目光放長遠,通過引入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的推廣工作,引入獎懲機制,加強績效考核,有效激發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者的積極性。最后,對于農業金融產業,同樣需要加大建設力度。各級政府應立足于基層農村,做好涉農保險的宣傳工作,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認同涉農保險。政府部門應通過加大涉農保險的財政補貼力度,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買農業保險,更好地保障農業生產。農業保險機構應積極創新農業保險產品,進一步擴大農業參保范圍,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
3.3落實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發展農村多元金融主體建設
(一)與鄉村旅游相關的機構設置、制度體系尚不健全與大眾旅游產業相同,鄉村旅游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其與眾多的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服務業、建筑業、農業等,另外還設計到特色農業生產、生態資源管理以及歷史文化遺產的運用等。所以,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一個全面、綜合的管理體系來支撐。雖然,天津市寶坻區的農村旅游發展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尚沒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關注,沒有成立綜合化、針對性的機構或者部門來管理以及協調整個農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機構設置不健全、協調性不強等問題。另外,寶坻區尚還沒有出臺具體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地區的鄉村旅游事業。上述為與農民、鄉村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相關的基礎性工作,其體系的不健全會直接影響到鄉村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間的權衡沒有受到充分重視對農村旅游可以簡要理解為依托生態環境等客觀條件來實現開發地區經濟效益的提升。可見,農村旅游經濟效益的獲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于天津市寶坻區而言,也是這種情況。但是,縱觀當前寶坻區的發展現狀,普遍存在著鄉村旅游項目缺乏總體規劃,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保護的問題,經常會發生諸多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如景點的亂搭亂建、生態資源沒有給予硬性的保護措施等,這些都會導致隨意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出現。這些行為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對于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層缺乏與鄉村旅游相關的專業建設人才鄉村旅游的起源地為廣大的農村,其絕大多數的從業人員為農民和基層政府的工作人員。這些人員因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質水平、文化程度以及專業能力方面遠遠不能滿足當前鄉村旅游經營管理的需要。另外,相關部門對于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以及培訓體系也處于缺失的狀態。上述現象都導致了鄉村旅游專業人才的匱乏,這必然會導致在鄉村旅游的推進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最終會制約其戰略性發展。
(四)農村對于鄉村旅游的認同存在差別鄉村旅游在寶坻區的發展時間尚短,在其經濟效益、經營目的以及發展前景方面,農村地區的很多居民都處于一知半解的階段,沒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認識與理解鄉村旅游的意義和價值。這些人員由于認識上的不足,難免對鄉村旅游項目存在一定的偏見,可能會認為其會打破鄉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響其一貫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另外,大量旅游人員的進入也會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認為其侵犯了其生活領域,進而對鄉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見。這種消極情緒的存在勢必會影響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準。
二、天津市寶坻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前提
振農村經濟的措施分析針對上述提及的制約因素,筆者結合多年的基層經濟工作經驗以及當前的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展鄉村旅游、振興地方經濟。
(一)建立健全與鄉村旅游發展相關的機構以及制度建設,為鄉村旅游提供基礎支持天津市寶坻區經過一段時期的農村旅游的發展,在基層農村已經初具規模,如當前寶坻區的每個鎮都有農家院等旅游、休閑景點。但是,目前還是個人化的行為,每個鎮的政府沒有相關的部門以及制度對其進行專門負責管理和規范。這一問題在前文已經提到。為了改善這一狀況,為鄉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礎支持,地方政府必須要針對各自的鄉村旅游發展特色、現狀成立綜合事務辦公室,用來管理、協調、推進各自地區的農家院建設,使之形成特色化、規模化,提升品質,創造出自有的獨特品牌。另外,要在對鄉村旅游進行充分考察的基礎上,綜合各方面的專業、社會人士以及基層農民的意見制定出相應的制度,用來規范和約束鄉村旅游。總之,通過機構以及制度體系的建設,能夠對寶坻區的鄉村旅游起到導向作用,使之協調、健康前進。
(二)全方位平衡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間的關系,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對將要進行的各個鄉村旅游子項目進行嚴格、全面的科學調查、研究和論證,對所涉及的生態環境影響力做出正確評估。在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發展鄉村旅游,通過科學的措施來提高生態資源的利用率。例如,當前寶坻區一些地區開始嘗試生態村項目建設,即將農村的鄉村旅游項目和文明生態村(美麗村莊)項目結合起來,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建設美麗的家園,給與生態環境充分的保護,而不是一味盲目的發展經濟。其中文明生態村建設包括村內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邊綠化、能源清潔化、垃圾污水處理無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項目。隨著鄉村旅游地區對于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這些地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態文明的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進而獲得了更高的經濟效益。
(三)多途徑構建鄉村旅游建設人才隊伍,夯實人力資源面對當前寶坻區鄉村旅游人才隊伍匱乏的現狀,當地政府以及相關的從業人員要積極構建多個途徑來完善鄉村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夯實人力資源,為鄉村旅游項目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主力軍和后備軍。首先,要對現有的鄉村旅游從業進行全方面的培訓工作。即基層政府要針對各自地區的發展現狀,通過外聘教師培訓、視頻教程、組織觀摩會等形式對本地區的主要從業人員進行培訓,然后再通過這些人員的推介,以點帶面,從而推動整體從業人員的素質水平。其次,要積極引進優秀的專業旅游人才來充實和壯大基層鄉村旅游管理部門人才隊伍,要給與人才充分的重視,在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給與其支持。這樣能夠通過人才的引進來創新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徑。同時還能夠帶動現有工作人員對專業知識的渴求,激勵其不斷地追求自身的成長。
(四)向農民大力推介鄉村旅游,獲取其大力支持,提供旅游和諧環境針對寶坻區當地農民對鄉村旅游認識膚淺,存在一定偏見的問題,基層政府要積極地向農民推介鄉村旅游,通過播放宣傳片、基層走訪、座談等途徑來加大對鄉村旅游的宣傳力度,將其實現途徑、最終目的、社會價值以及經濟價值等向農民詳細的說明,可以通過成功案例說明的途徑來完成,這樣能夠使對方從感官上體會到鄉村旅游的益處。另外,還可以合理安排一部分村干部到鄉村旅游開發成功地區進行觀摩,切實感受到鄉村旅游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民就業以及改善農村生存環境等方面的作用。最終爭取獲得廣大農民的大力支持,為鄉村旅游提供一個和諧的環境。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在農村經濟形態的發展和形成過程當中,鄉村振興會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發展限制。所以,分析農村地區的金融領域發展現狀,結合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對應的提升措施,為后續鄉村振興道路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也可以為提升我國農村經濟環境起到推動作用。
1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必要性
對鄉村地區經濟振興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是農村金融發展的關鍵,也是農村地區經濟產業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首先,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想要實現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變化,就要實現農業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發展,提高實現產業創新和整體競爭力。目前雖然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有了較大進步,但整體生產技術相對落后,資源的利用率相對較低,種植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與城鎮相比,農村的整體經濟水平相對滯后,收入較低,不管是在農業科研設備補充還是產業融合等方面都缺少外來資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的經濟發展[1]。其次,農村金融支持也是實現鄉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基礎,和諧健康的農村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村地區長遠發展的關鍵保障。在農業發展環境下,農業種植過程當中使用化肥、農藥以及其他污染環境的原材料會影響土壤質量,降低作物產量,嚴重時會導致水土和耕地面積流失,阻礙農業可持續發展。肆意排放農村生活垃圾、焚燒秸稈等產生的污染,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來科學處理污染源[2]。再次,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是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淳樸的鄉風是實現農村地區發展的重中之重。但現在農村地區依然有盲目攀比、大肆操辦紅白喜事的現象,同時文化建設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區,有限的文娛設施難以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兒童的教育問題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另外保護傳統文化、修復歷史遺產以及宣傳和引導道德風貌都需要引入資金,保證工作順利實施[3]。
2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農村金融發展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現。首先,農村金融是支持產業興旺、助力農業發展的基礎。金融對于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要以重視培育新型農業主體為基礎,以引入社會資本先進技術和完善管理經驗為目標,以此來調整現有的農產品結構,創新農村地區的產業布局,實現糧食、農林、牧業的統籌結合以及種植養殖和銷售的一體化發展[4]。其次,要強化涉農金融機構通過信貸手段來培育創新型農業主體的作用,實現農村產業的多角度融合以及農村地區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發展,確保多個產業結構可以實現互動補充,以此來促進農業產業的興旺發展。再次,農村金融要以扶持綠色農業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從傳統的追求高產轉變為追求綠色可持續發展,對應的金融導向也呈現出新的變化。涉農金融機構要在支持鄉村振興發展的進程當中引入綠色導向,以綠色信貸業務來支持農業綠色循環的低碳生產,實現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是要改變傳統的種植養殖產業,使依靠自然資源消耗為主導的粗放型經營模式轉變成現代化的可持續綠色發展模式,重視在農業生產技術發展過程中引入節本增效的創新技術,強調推廣畜禽養殖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農村金融支持可以依托農村地區現有的綠色資源,發展并扶持休閑、旅游以及健康產業,推動農林牧漁等產業和教育、文化、養老等實現有效融合[5]。最后,農村金融支持要重視發展普惠金融,提高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發展較為失衡,地區金融配比難以滿足實際需求,想要實現鄉村地區的可持續振興發展就要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的缺陷。將有限的金融資源投入到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當中,通過拓展和延伸農村地區的服務鏈,形成一體化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以強化鄉村地區發展的前提開展豐富多樣的金融普惠活動,幫助農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務的運用能力,實現農村地區共同富裕[6]。
3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
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是以推動農村地區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以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資金融通可以確保各項基礎工作順利進行,但受外界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缺乏資金對農村各項事業的融通支持以及對不同經營主體的政策性支持,同時具體的對象和外部環境的差別會導致相關工作受阻。
3.1農村金融市場不完善
首先,農村金融市場的供給環境相對較弱,難以與城市地區相匹配。大部分農村金融行業的發展相對較慢,金融供給的主體相對單一,市場發展空間較小,商業和國有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運營工作會過度關注個體利益,不能根據農村市場的實際情況完善工作細節。一些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少,有的地區只有農村信用合作社,會因為結構單一而影響融資功能,直接限制鄉村振興的整體發展。其次,現有的農村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受市場主體的供給和需求不對應問題的影響,金融監管體系對市場的約束性和管理性相對較低,直接影響農村金融體系的細化和完善,失去對地區經營結構的約束。
3.2農村金融服務不到位,金融產品單一
農村地區的金融產品能充分展現出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情況。通過對農村金融市場的運行情況展開分析可知,豐富的金融產品能從多個角度滿足農村地區金融主體的不同資金需求,以此來為農村經濟主體的項目建設提供基本支撐。分析目前的建設成果可知,農村金融產品的類別和形式還不夠全面,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整體要求,也不能實現外界環境和內部政策對經營的促進作用,直接影響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導致資金的運營和使用受到較大的約束。
3.3貸款額度有限,貸款困難
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所發展的業務當中,大部分為小額貸款,款項相對分散,存在一定的回收風險,會影響農村金融機構對地方經濟水平的促進作用,甚至會阻礙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村地區,農民對小額貸款的需求量較大,一般會以相應的擔保抵押為條件申請貸款,但因為農村地區的抵押物資較少,且大部分農民的個體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所以農村金融發展會受到一定約束,制約了農村經營主體的經濟發展水平[7]。
3.4農村金融保險不完善
農村金融保險對于鄉村振興產業的穩定和發展以及后續的風險防控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村金融保險在地區經濟發展進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農村金融保險存在發展滯后以及缺乏擔保的情況,在當前社會環境當中,商業保險不斷發展,而農村金融保險相對落后,影響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限制了對保險的可承擔風險。另外農村金融機構的現有網點數量較少,在開展涉農業務時需投入大量資金,降低了貸款的收益率,導致資金流入到非農產業中。假如農村金融保險不能降低農業融資風險,就會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8]。
4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建議
4.1構建合理的金融服務政策和體系
首先,分析目前農村金融環境的發展情況可知,其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存在較大不足,要從農村金融的不同發展階段來制定并落實對應的金融服務政策,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多元化農村經營主體的現代化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其次,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結合現狀科學規劃銀行和非銀行機構,以多樣化的途徑引導多種類型的農村金融機構,確保該類金融機構促進農村區域實現經濟和文化水平雙重發展,滿足農村地區在各個領域建設工作的資金需求,另外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調節效應,合理布局農村金融的業務網點,為完善和發展后續經濟體系打下基礎。再次,要細化現有的監管機制,規避各類風險,構建完整、科學、優良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確保相應的金融服務制度滿足鄉村振興發展的需求[9]。
4.2創新服務模式和產品
首先,要引入新型技術手段完善金融服務。在過去銀行業的發展進程當中,信息不對稱對農業金融發展的阻礙較大,引入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促進銀行服務業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涉農金融機構要根據新型農業主體的個體需求,結合現代化的智能手段創新并整合業務模式,提高服務的技術和數據處理能力,完善業務審批過程,簡化辦事環節,提高農村金融的服務質量。其次,涉農信貸增信途徑和方法有待豐富,農村金融機構應結合國家的政策方針來提高涉農信貸期限的時間和額度。例如,在黨的報告中提出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繼續延長30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型農業主體出現。農業金融應以此為契機發放農村土地經營和農房抵押貸款,在農業設施設備抵押和生產訂單等方面加強融資,以此來提高貸款的額度并延長相應期限,針對農戶、地方產業、農村合作社以及電商產業鏈等渠道增加貸款,并豐富融資模式,以此來滿足在土地流轉和服務過程當中涌現出的新經營模式。再次,要結合農村地區現有的產業鏈,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農村地區現代化農業規模的共同發展,農村產業鏈經營主體的基本資金需求從小額化向規模化轉變,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農業金融機構要以解決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及后續流通和營銷渠道當中的融資需求為切入點,打造出符合農業金融產業差別的新金融服務體系,根據不同的客戶需求完善定價細則,確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滿足不同農戶的基本需求。
4.3保證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全面提高
站在整體的角度分析,想要實現農村金融對“三農”工作的良好服務,就要完善和優化金融服務體系,明確其在鄉村振興工作當中的具體職能。要改變現有的工作思維,強化金融服務模式,依照農村地區特有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農民的實際需求,通過面對面、點對點的服務模式實現金融服務和農業種植生產等活動的有效融合。結合這些方面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對應的金融服務方案,進一步細化以多元化農村經濟為主體的金融服務,確保現代農業生產活動得到更科學有效的提升,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振興工作當中的資金難題[10]。
4.4大力發展農村綠色金融服務
首先,要重視農村金融對綠色產業的引導、約束和杠桿作用。農業金融機構要依照農業發展基礎強調其實現綠色低碳化的轉型方向,結合有效的金融服務促進農業產業呈現更高效、高質量的生產模式,從傳統的粗放型生產經營轉變為重視生態節約環保的綠色經營,在此過程中要加大綠色信貸的投放力度,重視對農業種植養殖以及深加工產業的金融支持。其次,要細化綠色農業信貸投放制度,通過制定差異化信貸策略,創新現有的綠色金融產品結構。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生產和經營特點,探索農產品商標質押貸款的新型貸款模式,結合分類化的客戶管理渠道,對現有的信貸項目庫當中所涉及的農業循環經濟項目分級授信,提高其授信額度。構建以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示范基地,開拓綠色貸款通道,實現農村綠色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發展[11]。再次,要強化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性支持,結合現有的政策標準和金融發展制度,落實農村綠色金融的相關要求和政策體系,構建并完善能和其相對應的、以服務于農村地區金融需求為主體的中介服務機構,投入充足的資金,調動涉農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視以綠色金融服務為基礎的綠色小微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投放。
4.5加大對農村農業貸款的管理力度
想要實現農村地區金融結構的穩定發展,就要完善利率定價機制,高利率會增加農民的貸款負擔,阻礙地方經濟發展。政府要以規范市場運營模式為主,合理調控農村金融市場,確保各項業務有序進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要結合科學的利率機制優化現有利率,確保農民主體得到金融優惠,積極參與地區經濟建設。要以小額信貸為主導,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信貸需求構建與實際利率相符合的金融制度,在強化融資效率的同時實現對金融機構運營工作的科學引導,確保金融服務能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要求。
4.6拓寬信貸渠道,提高農村農業貸款額度
發展農村信貸領域要拓寬農村信貸渠道,提高農村信貸的利用效率,強化監管水平。通過機構擔保以及補貼政策,推進農村金融的創新和發展,拓展信貸渠道,發展不同的資金渠道,實現多個渠道資金抵押,保證農村地區經營主體拓展融資渠道。另外要加大農村金融對金融貸款的投入力度,從地方經濟的發展角度入手確定金融活動的發展方向,依照民間借貸的實際情況規范并引導市場環境有序發展。
4.7防范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風險
首先,要由財政部門設立專門的農業風險補償基金來補貼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信貸投入,并適當補償不良貸款造成的損失,完善并推廣農業保險制度。要豐富并完善農村信貸的擔保體系,優化現有的金融環境,確保各類金融機構能夠更多地參與到農村金融服務當中,有序推動城鄉文化和經濟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金融保險制度,構建農業金融信貸的對應風險。其次,要擴大政策性保險費用的補貼范圍,吸引更多創新型農業主體,結合政策性保險對策預防風險。可以通過政府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引導并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相關業務,確保對應的保險服務能滿足農業市場的實際需求,為新型的農業主體提供更可靠有效的保險基礎。再次,可以推出盈利涉農保險產品,確保農業經營主體在遭遇自然災害時能得到啟動資金補償。最后,通過引入風險共擔及補償制度來構建政府機構、農戶和經濟組織等多位一體的聯保模式,充分落實集中擔保、分散使用的靈活模式,采用綜合化的保險措施來防范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過程當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金融風險,確保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可以完全應用到農村地區建設當中,促進農村地區各個領域的整體發展[12]。
5結束語
農村金融工作的發展和完善直接推動解決了“三農”問題,目前在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支持農村金融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農村金融發展受環境及制度的影響存在諸多困難,對應的保障制度也不能確保金融體系穩定發展,從而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影響了鄉村的發展。因此要以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為基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制度,進一步促進中國農村經濟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并實現了農村金融對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小華,楊玉琪,程露.新發展階段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問題與解決方案[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6):41-50,257-258.
[2]李茂,王晨陽.金融創新如何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銜接[J].河北學刊,2021,41(6):204-209.
[3]邵曉翀,杜爾玏.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現實基礎、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基于新發展格局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10):76-80.
[4]袁文.鄉村振興中農村金融立法的困境與破解路徑[J].農業經濟,2021(10):94-95.
[5]王興國,吳梵,劉韜.農村金融發展影響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計量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21(10):84-91.
[6]李昱呈.開發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究[J].開發性金融研究,2021(5):41-48.
[7]馬天祿.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J].中國金融,2021(15):26-27.
[8]林暹亮.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長效機制構建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20.
[9]李自強,陳佑成,葉偉嬌,等.網點布局視角下農信社信貸服務感知質量影響機制分析與展望———基于商譽評價的調節效應分析[J].農業展望,2019,15(11):27-34.
[10]陳麗.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以廣東省梅州市為例[J].農村金融研究,2019(6):67-70.
“郵樂購”是郵政部門為了貫徹國家富民政策,依靠郵政專業網點優勢,憑借郵政部門社會影響力及服務性,打造的服務于人民的公共服務平臺。“郵樂購”在最初階段需要憑借政府提供的大力支持,全面發揮郵政優勢為電商發展提供設施支持,同時與各大線上網購平臺及線下零售市場相結合,推動“郵樂購”通過農村電商網絡平臺獲得發展;期間,郵樂購為了能夠提升農產品營銷效率,促進自身現代化發展,利用農村郵政網絡優勢、農產品經營產業及銷售渠道,與農產品領軍企業及銷售渠道建立合作關系,樹立領軍企業及營銷渠道協同發展的市場局面。2016年,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競爭激烈,“郵樂購”在競爭大軍中獨樹一幟,走在全省電商前沿。在“互聯網+”的社會環境下,加強優化物流設施建設,強化農村企業合作力度,形成大眾配送規模,是當前電商及農村電商物流發展需要快速解決的重要問題。文章針對貴港市電商發展現狀進行闡述,分析農村電商物流發展進程中的影響因素,基于貴港市自身特點提出優化策略。
1貴港市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現狀
1.1農村發展現狀
1.1.1農村基本發展情況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貴港市常住人口大約為431.6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大約為215.81萬人,鄉村常住人口大約為215.82萬人。近年,鄉村戶數、鄉村總人口及從業人數逐漸呈現上升趨勢。1.1.2鄉村經濟發展現狀“十三五”以來,貴港市關鍵性經濟作物產值始終保持增長態勢,推動農產品經濟不斷發展。2020年貴港市糧食產量高達146.8萬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大約為311.4萬畝,水稻產量高達122萬噸,全市糧食產值超過47億元;全年水果產量高達50.56萬噸,年末果園種植面積超過103萬畝,水果及果園種植面積同比增長分別為15.8%、3.3%。近五年,貴港市農林牧漁等產業均呈現穩定增長趨勢,年平均增長值超過4%。綜合來講,貴港市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使農村電商業發展具備一定自然優勢。
1.2農村電子商務物流發展現狀
1.2.1電商綜合發展狀況2019年,貴港市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全面推動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全市電商成交額超過131.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1%。電商產業快速壯大。2019年,貴港市簡易家具、電子信息、運動服飾以及生鮮水果、旅游等產業電銷成交額均高達億元以上。全市通過第三方平臺創建的跨境網絡營銷商戶超過80家,跨境電商境外成交額超過2億元,其中,簡單的木制品及工藝品的銷售總額分別超過2000萬元、1600萬元不等。電商扶貧獲得明顯效果。全市商務機構聯合企業設立“京東———貴港館”以及“貴港扶貧市場”等平臺,通過電商平臺推廣富硒農產品,開拓農產品營銷途徑,主打百香果、紅薯以及白玉甘蔗和沃柑等“網紅”農產品,僅這四種農產品全年網絡營銷額度超過8000萬元。以上情況均體現了貴港市電商產業巨大的發展潛力,逐步進入迅速發展階段,是促進廣西消費增長、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打造現代服務產業的重要動力。1.2.2農村物流發展狀況當前,貴港市農村物流產業逐漸從傳統物流模式向現代物流模式過渡。首先,主流產業多樣化發展。主流產業由快遞、倉儲、郵政以及運輸等方面向加工、生產及流通方面拓展,特別是向農產品深加工至營銷方面擴張。從當前階段貴港市農村物流發展現狀來講,農民及農業生產機構是主要生產力,鄉村供應及營銷物流規模較大,比如農產品批發、經銷合作產業等。其次,政府持續向鄉村物流提供支持。中國快遞行業規模始終排在世界首位,廣泛覆蓋全國各個村鎮。貴港市與其他地區制定戰略合作目標,希望通過互相扶持、緊密合作、優勢互補等方式,促進在網絡規劃以及項目建設和農產品營銷渠道建設、管理及電商等范圍內的合作,協同發展現代物流產業。最后,物流產業與農村經濟現狀之間出現沖突[1]。社會現代化發展及服務通過物流產業得到體現,貴港市鄉村經濟呈現出自產自銷的態勢,不符合農村物流產業發展需求。一則自產自銷的發展定勢造成貴港市無法實現規模化發展目標,服務性能有待提升;再則,農產品加工無法形成一定特點,不能有效促進鄉村物流產業市場開發。
2貴港市農村電商物流遭遇的瓶頸問題
2.1鄉村群眾參與電商觀念有待加強
鄉村群眾人員結構存在一定復雜性,受教育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并且農村地區很多居民是留守兒童及老人,雖然部分地區有青年人群居住,不過很多人的文化水平處于初高中階段。盡管網絡寬帶已經廣泛普及,但是基本用于看電視及玩游戲,網絡資源基本處于閑置狀態,發揮經濟效用的機會渺茫。農村群眾受自身觀念及受教育程度影響,對于網絡交易、電商等概念缺乏認識,對于信息科技及網絡了解不夠深刻,通過電子商務完成購物的觀念及操作能力有待提升,無法充分認識電商對于農產品外銷及工藝品下鄉等網絡平臺的作用,潛意識只認可傳統的實物交易模式,對于新興的網絡交易較為陌生,致使鄉村群眾參與電商的觀念有待加強,使鄉村地區的電商物流受到很大影響。
2.2鄉村電商物流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國內鄉村電商起步較晚,物流產業嚴重缺乏基礎設施,特別是鄉村農產品冷鏈物流,儲運保管、道路運輸等設備均無法使電商物流需求得到滿足。此外,鄉村各個村落較為分散,特別是新疆、以及青海等牧區,有些地方甚至沒有公路通達,更遑論建設鄉村物流快遞站點[2]。很多電商及快遞企業在此類偏遠山區成立的快遞站點通常只能到達縣、鄉、鎮一級,很難實現“村村通”的服務目標。與城市成熟的物流產業相比,鄉村電商物流當前需要完善道路、儲運、保管、通訊及網絡等基礎設施,即使實現郵政通訊的行政村,其他自然村仍需要自行寄取貨物,使鄉村電商物流的長遠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2.3鄉村電商物流成本要求過高
國內農村地區電商物流興起時間不長,物流產業基礎設施嚴重匱乏,很多電商及物流產業服務站點通常只在縣及鄉鎮或者經濟發達的鄉村出現。再有,農村地區村落及人口過于分散,快遞收寄站點存在一定距離,同時交通不夠便利,使農產品網絡交易受到很大限制,從而造成物流配送時間及成本消耗過高。很多快遞公司對于農村訂單缺乏接收意愿,并且鄉村物流發展速度較為遲緩,使農產品競爭能力無法得到有效提升,從而導致鄉村地區的電商推廣受到很大限制,成為當前鄉村電商物流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與國際物流成本進行比較,國內農產品物流環節消耗量已經超過美國等發達國家近28個百分點,物流消耗成本占農產品總成本的30%左右,而其他發達國家的物流損耗僅占總成本的3%,由于差距過于龐大,使得國內農產品市場近95%的電商處于虧損狀態[3]。
2.4農村網絡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隨著國內寬帶戰略的逐漸強化,網絡在我國的發展速度較快,不過鄉村地區互聯網覆蓋面積仍處于較低水平,并且地區不同,發展狀況也存在差距。相較于城市互聯網信息化發展程度,鄉村網絡速度、信息技術及互聯網安裝、運維等環節均有較大差別。當前,鄉村推廣電商物流需要網絡信息化技術給予支持,由于受地理環境、運輸條件、網絡科技及專業人才等因素制約,電商運營網絡產生意外狀況時,無法及時得到維修,使得網絡交易無法正常進行,特別是具有較高時效性要求的生鮮農產品交易。再有,很多鄉村群眾嚴重缺乏互聯網應用的基本技能,通過網絡平臺獲取市場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強,基本需要利用移動通訊或社交傳播等途徑知曉市場信息,網絡交易量較為零散。鄉村現階段缺乏專業的物流信息平臺,無法為交易雙方提供有效的主體信息或者存在信息不對等現象,極易錯失農產品最佳交易時間,使得物流配送及儲運等相關資源遭到嚴重浪費。
3破解貴港市農村電商物流瓶頸的有效路徑
3.1在農村范圍大力推廣電子商務產業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無法充分了解鄉村電商產業,對于電商的參與意識有待加強,傳統實體交易理念根深蒂固,參與電商網絡交易仍需要一定時間進行過渡。因此,政府應該大力推廣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加大鄉村電子商務傳播力度,充分利用新媒體、鄉村標語/標牌、宣傳資料等多種方式,大力提倡電商經濟發展優勢,強化鄉村群眾參與電商模式觀念。首先,利用新媒體進行專題報道,邀約各大新聞媒體、報社等具有權威的機構,針對鄉村電商發展優勢進行專題報道。其次,張貼標語標識,充分利用條幅、LED顯示屏以及移動廣告車等宣傳途徑,廣泛傳播電商知識,為鄉村群眾打造電商服務環境。最后,發放宣傳資料,在鄉村、集市等人口密集的地區,安排宣傳咨詢窗口,為鄉村群眾提供電商知識專業咨詢服務。
3.2快速優化農村電商物流基礎設施
農村地區受通訊、運輸等基礎設施環境影響,農產品加工、質量檢驗、儲運、保鮮及包裝等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硬件設施建設不足使得鄉村電商、物流發展及服務質量均無法滿足發展需求。所以要求工信、交通、農業以及郵政等政府機構和電商及物流企業協同發展,促進鄉村電商物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優化鄉村電商物流服務體制,推動鄉村電商及物流產業健全發展。首先,快速建設鄉村通訊基礎設施,加快光纖網絡普及范圍,推動通訊網絡提速降費,快速擴大農村公共服務網點免費網絡覆蓋面積。其次,應該提升農產品物流標準化發展速度,政府在生鮮農產品物流、質檢、冷鏈、儲運以及包裝等環節給予資金及政策支持。再次,郵政機構及其他民營物流企業應該強化服務設施及系統共享力度,迅速加強農村物流網絡基站建設,加設農村快遞網絡站點,縮減物流成本。最后,交通運輸方面,政府應該加強輸運硬件設施維護力度,優化城鄉一體化交通運輸環境,提高農產品運輸質量。
3.3建設縣鄉村三級鄉村電商物流服務系統
發展鄉村電商物流產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是農村綜合業務量及消費群體不夠集中,物流企業通常僅在縣或者鄉鎮地區布置網點,頂多在行政村設置便民服務網點,很難使大部分自然村的物流需求得到滿足[4]。為了能夠有效降低鄉村電商物流網點的建設成本,需要交通、物流產業、網絡營銷及郵政部門相結合,構建鄉村電商物流產業服務系統,發揮縣級區域優勢,展示“多站合一、服務通網、網絡共享”的強大優勢,協同建設網絡營銷、專業培訓及服務的綜合渠道,探索符合鄉村電商物流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在農產品儲運、生產、包裝以及營銷過程中提供助力,促進鄉村電商物流產業信息化發展,推動縣鄉村三級電商物流產業可持續發展。全面建設具備綜合性能的鄉村電商物流服務機制,降低農村消費群體收集營銷信息、儲運損耗、農產品加工等環節的成本壓力,避免中間環節成本損耗過高,壓縮物流運輸周期,確保農產品營銷渠道通暢,保障農產品新鮮度。
3.4提高鄉村電商物流信息化水平
農村信息網絡化發展進程較為緩慢,市場信息傳播速度也較慢,基本需要依靠移動通訊及人際關系獲取市場信息,使得農村電商物流產業的快速發展受到嚴重干擾。首先,需要對相關資源進行整合,促進關聯機構融合、對接,利用“互聯網+農業”為農村電商物流產業提供支持,推進農產品物流產業實現統一管理。其次,基于農村電商物流建設需求創辦專業網絡平臺,用信息流引領資金、人才、產品及技術等重要因素,突破鄉村物流信息遲滯性缺陷,發揮“互聯網+物流”在市場信息收集過程中的優勢,通過物流信息數據庫,及時公布及接收農產品營銷、儲運及物流等相關信息,追蹤產品信息,提高物流產業服務水準及儲運效率,最大程度保證物流速度及農產品新鮮度。
4結語
2020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提到,“堅持打贏脫貧攻堅戰;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開拓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同時促進農業供給側創新,培養鄉村新動力的主要動能。為促進鄉村電商物流產業快速發展,政府陸續推出和電商物流有關的發展策略,并提供破解途徑,為推動鄉村電商物流產業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廖瑜婷.漳州出臺推進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四條措施[N].閩南日報,2021-12-08(002).
[2]岳歡.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貴州省六曲河鎮為例[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1,43(06):93-94+104.
一、引言
鄉村旅游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利用鄉村田園景觀、原生自然生態、農業生產過程和鄉村民俗文化,為游客提供旅游度假、鄉村休閑、觀光娛樂、農事體驗、康養服務、購物消費、度假游樂等多種服務的新型產業形態,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推動力量。目前,欽州鄉村旅游借助全市文化旅游產業政策契機飛速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大格局正在形成,對提升全市經濟發展質量,推動鄉村產業培育,助推鄉村振興進程,提高農民收入,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二、欽州市鄉村旅游發展基本情況
欽州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海、林、島資源組合,地處著名的湘桂地理走廊與廣西最南部的弧形山系的交匯區,地質構造獨特,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擁有中華白海豚、茅尾海等優質濱海類資源,五皇山、八寨溝等高等級山林生態資源,還有浦北香蕉園、欽北金華果場、濱海紅樹林等“綠色”旅游資源,是知名的“中國荔枝之鄉”、“中國香蕉之鄉”、“中國大蠔之鄉”。欽州鄉村旅游是全市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活力的消費熱點和增長點,也是文化旅游產業特色化的重要支撐點。經過多年的發展,欽州鄉村旅游已具備一定的產業規模和產業基礎。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欽州市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發展,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旅游號召的同時,進一步推動欽州市鄉村旅游的發展,先后出臺了《欽州市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欽州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8-2025)》《關于促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和發展規劃。欽州市抓住自治區提出的創建北部灣國際旅游度假區的有利契機,充分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切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助推鄉村振興計劃。近年來,大力發展星際鄉村旅游區、星級農家樂,推進鄉村旅游試點示范工程,推進傳統農業向科技型、生態型、服務型和效益型農業轉型升級。鄉村旅游的消費群體在不斷擴大,消費能力逐步在提高,對鄉村旅游美好體驗的要求不斷在提升,鄉村旅游投資主體趨向多元化,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欽州市找準文化旅游發展需求與民生期盼的結合點,挖掘生態資源、歷史古跡、傳統習俗和風土人情等資源優勢,大力開發田園觀光、農事采摘、休閑度假和生活體驗游等內容的鄉村旅游,基本形成城市近郊休閑娛樂型、特色產業帶動型、生態農業體驗型等旅游產品體系。截止2020年12月,欽州市共有國家級傳統村落7個,自治區傳統村落13個;4A級旅游景區10個,3A級旅游景區18個,2A級旅游景區2個;四星級以上鄉村旅游區25家,四星級以上農家樂11家、廣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5家。2019年欽州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約2456.30萬人次,同比增長37.67%,占全市接待游客量的49.16%;鄉村旅游消費約240.32億元,同比增長50.94%,占全市旅游總消費的46.65%。
三、欽州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旅游發展不溫不火
人氣不旺、流量不高,“游人如織”“人頭攢動”的景點罕見。回頭客較少、回游率較低,吸引力不強。多以本地游客的“一次游”“一日游”為主,時間安排多以半天或一天為主。
(二)鄉村旅游體驗淺顯單一
旅游體驗全鏈條挖掘不充分、旅游項目單一、設計不精致,多以“吃農家飯”為主,“住農家房、干農家事、觀農家景”還在起步階段,有的僅僅是“吃農家飯”,無全鏈條的系列產品,不能充分滿足游客多元化的心理體驗。
(三)鄉村旅游產品深度開發不充分
欽州市鄉村旅游現有的產品層次低、影響力小、開發主題不明確,表現形式也單一。目前主要以農業觀光和休閑農業為主,還處在“田頭采摘園、村頭農家樂”的“兩頭”初級階段,典型的有欽州牧歌田園、北部灣花卉小鎮、欽北梨花谷等。未能以消費者為中心設計、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個性化不足、規模化欠缺,種類少、品質低、層次低、鏈條短,體驗感差,營銷能力不足,文化意蘊欠缺,地域特色不明顯,附加值不高。
(四)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近年來,欽州旅游基礎設施投入很大,但通達不便利問題還未徹底解決,有的鄉村旅游景點距離主干公路較遠,游客多以自駕為主,班車不能直達,即使能夠直達,道路也較為狹窄,遇到節假日,堵車比較嚴重。
(五)鄉村旅游投資主體狹窄
鄉村旅游的精致打造需要龐大的資金投入,欽州鄉村旅游投資主體多以個體為主,資金不雄厚。實力強、專業化、資金多的投資主體少。
四、欽州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對策
黨的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旅游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欽州要抓住鄉村振興的有利契機,牢固樹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科學分析鄉村旅游的優勢與劣勢,推動欽州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步伐。
(一)推動旅游頂層設計落實落地見效
發展鄉村旅游,統籌布局和規劃引導是重要前提。一是定位明確,政策充分。欽州市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儲備比較完善,高起點編制實施的系列規劃為科學務實、有序規范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奠定了基礎,關鍵在于不折不扣地將好政策落實落地見效。二是明確職責,合力推動。從縱向看,發展欽州鄉村旅游涉及市、縣(區)、鄉、村;從橫向看,涉及發改、文旅、農業、自然資源、規劃、交通、財政、金融、林業、水利、生態環境保護等多個職能部門,其中文旅部門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部門。各級、各部門要通力合作、促進發展。三是活力迸發,競爭有序。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需要引進多種投資主體、經營主體,對初具規模的鄉村旅游示范點,要“扶一把、送一程”,竭力鞏固現有成果,爭取建一個成功一個,見效一個。要鼓勵鄉村旅游市場主體結成聯盟,相互支持、抱團發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自治的功能,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四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按照“一村一品、一鎮一特”的原則,在全市規劃四個示范帶和五條精品旅游線路。四個示范帶即靈山縣打造龍武鄉村振興荔枝特色農業示范帶、浦北縣打造五皇山—越州天湖鄉村旅游示范帶、欽南區打造三娘灣濱海風光示范帶、欽北區打造貴臺鎮八寨溝生態體驗片區示范帶。五條精品旅游線路即三娘灣-大環漁家風情體驗游、七十二涇-茅尾海十里蠔排海洋生態體驗游、環五皇山長壽養生休閑游、環八寨溝壯鄉農家生態風情游、中國荔枝之鄉民俗風情體驗游等五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
(二)注重鄉村旅游的內涵建設和品質提升
科學全面認識鄉村旅游的本質,準確把握鄉村旅游的定位,時刻保持鄉村旅游的“鄉村性”和“農字牌”。一是突出鄉村旅游的本色。在鄉村旅游景觀設計、開發包裝、房屋風格、道路建設、用料用材等方面不片面追求城市化風格,堅持因地制宜,不讓城市化遮蔽鄉村性的本色。建筑要就地取材、就地利用,杜絕崇洋、不古不今、不城不鄉、不土不洋。讓游客真切地體會到鄉風淳樸,品嘗到鄉村氣息,欣賞到建筑風格,品味到歷史韻味。二是擴展鄉村旅游認識視野。不能簡單地將吃粗糧、品野菜、嘗野味與鄉村旅游劃等號,更不能讓農家飯成為鄉村旅游的代名詞,農家樂成為喝酒、釣魚、打牌的休閑地。這些僅僅是鄉村旅游的一項功能,不能以偏概全。要注重模式創新,讓游客有更多的選擇項。鄉村旅游過程中的康養、休閑、研學和運動等旅游形態,無疑讓生命質量得到提高,也是一種生活品質的改善。鄉村旅游向深度發展,農民也應當享受更高層次生活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從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效率創新上,進行跨界融合,重塑產業業態。依托欽州特色農業資源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旅游;依托森林、水域、醫藥等資源發展康養旅游,建設森林人家、田園綜合體、水利風景區和鄉村康養小鎮;將科普元素融入鄉村旅游,推進文化科普基地建設成為鄉村研學旅游目的地,打造科普鄉村旅游品牌。深入挖掘鄉村旅游特色文化,加強古村落、古建筑、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三是提升管理服務質量。以管理吸引人,以服務暖人心。樹立正確的經營理念和超前的經營意識,提升管理服務質量,轉變用主體建筑、設施設備等硬件設施吸引游客的狹隘觀念,在地方特色、鄉村環境、服務水平、經營特色、服務質量、休閑環境等軟環境上下功夫、求突破。要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提升“家族式”管理經營服務者的綜合素質,爭取引進專業管理經營服務團隊,全面提升人員素質。
(三)提升鄉村旅游產品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注重旅游產品的整體性規劃。打破鄉村旅游以個體、家庭或村落發展為主要方式的窠臼,更加注重整體性、協同性,推動集團式發展、集體式競爭。二是向打造綠色有機生態鄉村旅游產品轉變,提升產品層次。突出農業屬性、凸顯農村本色,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深度挖掘欽州農業潛力,全力打造休閑式農業、訂單式農業、觀賞型農業,增加游樂、觀賞、體驗、感受等元素,寓農于樂、寓樂于游,讓游客享受“鄉愁”之美。三是提升鄉村旅游產品開發水平,加大研發力度,豐富產品種類。重點實施鄉村旅游“后備箱”工程,加大宣傳營銷力度,牢牢抓住游客的味覺感受,讓游客空車而來、滿載而歸,開發加工特產食品、原生態農產品、特色餐飲、紀念品、高檔禮品、養生保健品等具有“鄉村味”的地方特色產品,變低端為高端、讓產區變景區、農產品變禮品、農民變商人,增加鄉村旅游產品的附加值。四是注重融入文化特色,變單純的旅游產品為復合的文化產品。要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產品的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味,張揚個性、挖掘深度、善于包裝、注重創新,充分利用文學藝術、電影電視、文藝節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等鄉村文化旅游產品,舉辦特色文化活動,滿足游客精神消費、文化消費的需求。修復保護提升一批特色民居,遵從“修舊如故”原則,展示鄉村建筑美學,在保證農村風貌不變質的前提下,對住房進行升級改造、完善功能,打造鄉村民宿,變農民房為客房。
(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突出問題導向,求解思維,加大鄉村旅游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力度,切實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上臺階、有變化,打通鄉村旅游“最后一公里”。一是實施鄉村旅游道路通暢工程。尤其針對鄉村旅游景點與主干道距離較遠,要結合實際建設等候站、接駁點,進出道路要適當加寬,注重精細化管理、景觀化建設,做到人車分道,確保大巴車雙向通行、安全通過;自駕游客進的來、出得去;散客上下車方向明確,一站式到達。二是實施公共設施升級改造工程。保證“水電暖網”暢通,緊密結合鄉村“廁所革命”機遇,升級改造鄉村旅游區域內的廁所,配套污水管網、污水處理等設施,為游客打造安靜、舒適、干凈、整潔、現代的環境。三是實施鄉村旅游服務功能完善工程。人性化設計、精細化管理,加快推進鄉村旅游區域內功能設施完善,推進停車場、餐飲店、娛樂場、運動場、旅游標識標牌、購物場所等集吃、住、游、娛、購等一體的配套設施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不斷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為游客提供便利、舒心的環境,讓游客來了不想走、去了還想來。
(五)拓寬鄉村旅游投融資渠道,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積極引進專業化程度高、經驗豐富、有實力的龍頭企業,以“農戶+基地+公司”“互聯網+鄉村旅游”模式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二是鼓勵農戶以個人承包土地、住房入股參與鄉村旅游發展,形成與龍頭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體,讓農民變股東、資產變資本、資金變股金。三是有重點、有側重地整合林業、農業、生態保護等部門資金,擴展鄉村旅游資金池,對特色鮮明、經營有方、前景廣闊的鄉村旅游經營主體實施重點支持。四是探索試點設立鄉村旅游發展基金,創新投融資機制,組建鄉村旅游經營主體和中小旅游企業貸款擔保機構,引導金融機構以經營權、使用權抵押貸款,向鄉村旅游經營主體提供金融支持,解決后顧之憂,更多地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旅游產業。鄉村旅游就是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以自然生態美景為基礎、以本土文化品牌為特色、以體驗產品為賣點、以產業融合為發展目標,因地制宜規劃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才能真正依托鄉村旅游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王欣.基于鄉村旅游視角分析鄉村振興[J].商業經濟,2021(1):124-129.
[2]劉萍,姜濤.鄉村振興視角下黑龍江省鄉村旅游SWOT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J].商業經濟,2019(11):10-11.
[3]吳靜激.淺談后疫情時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N].欽州日報,2021-04-21(002).
[4]閆雪梅,黃幼霞,陸遙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轉型升級路徑探析[J].沿海企業與科技,2021(1):33-37.
[5]王俊婕,何珍.鄉村振興背景下李家染坊村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研究[J].農業經濟與科技,2021(21):89-90.
一、普惠金融的內涵與作用
“普惠金融”一詞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旨在通過金融服務手段為農民和小微企業等有需要的群體提供幫扶性的儲蓄、貸款等金融幫助。而我國受自然經濟發展和鼓勵創新創業政策的影響,普惠金融多年來在我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并結合我國本土的實際發展情況,其具體形式也變得更加豐富。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發展差距較大,農村地區的經濟來源渠道單一、整體發展水平較低,一直是我國普惠金融的重點關注對象。雖然普惠金融的具體金融形式豐富多樣,但由于其幫扶性的特點,在實踐中通常是以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使得我國農村地區的群眾能夠更容易地參與農村金融服務。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歷經多年的實踐與完善,在各個方面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金融機構的數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并且仍然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金融服務的質量卻并未跟上數量增長的步伐,并且由于農村經濟的特殊性和政府政策的不斷調整,在具體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農村地區的發展狀況仍然值得探索和研究。
二、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的實踐情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登上了新的臺階,但是城鄉差距的擴大仍然是我國當前面對的最突出的發展問題,農村地區的發展問題仍是國家政府和全社會人民關注的頭等大事。在自普惠金融進入農村以來,已歷經十余年的發展,其中最明顯的表現是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數量大大增加,同時開始出現了一批以農村商業銀行為首的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首先,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的數量得到了顯著增加,覆蓋率大大提升。普惠金融顧名思義,其核心關注點一個是金融服務的普及性,一個是金融服務的優惠性,服務于所有有金融服務需求的人群,才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其次,農業貸款余額不斷提升,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這表明農民手里可以支配利用的資金不斷增多,農業經濟的發展得到了極大的促進。再次,普惠金融的商業模式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而持續的創新。在過去的幾年中,受惠于政府政策的專業性引導和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邁入了新征程。與傳統的普惠金融商業模式不同,新興商業模式是基于互聯網為發展背景的情況下,結合金融科技,實現了普惠金融發展與數字化信息的有效融合。與傳統的商業模式相比,數字普惠金融不僅在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服務性方面有廣泛的提升,利用互聯網技術,在降低時間與空間成本的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能夠讓客戶更加方便簡捷地得到所需要的金融服務。由此可見,數字普惠金融超越了地理上的限制,使得身處不同地區的人民在任何時間都能享受到相同質量的金融服務,進一步在形式上增強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對于鄉村振興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近年來普惠金融發展的主流地位就是數字普惠金融。最后,在普惠金融的應用發展中多方機構合作倒推了整個金融業乃至國家經濟的發展。推動普惠金融更加全面地發展不僅僅是銀行機構單方面的努力,更是國家與多方機構共同建設了責任分擔體系。國家通過各項財政支持和幫扶政策在宏觀上推動普惠金融體系的完善建設,為其有序健康地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并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向縣、鄉等金融服務薄弱地區拓展網點和業務,平衡了鄉村地區的供應與需求。同時政府與多方機構通過建立了風險擔保體系,有效地控制了在服務過程中的各類風險。
三、當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建設不完善
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各個地區之間差異巨大,加上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導致城鄉發展差距較大。部分落后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尚未完善,尤其是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由于地勢特殊和當地人民生產生活的特點差異,各個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不同程度的滯后。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以及互聯網的普及,我國的通信技術發展水平較為先進,在一些發展較好的農村和地區已經出現線上支付等現代化手段,但是在一些較為偏遠和更加貧困落后的地區,由于設備建設和維護的難度和成本較高,尚未建立完整而健全的互聯網終端,移動支付手段也沒有得到全面的推廣。這就造成了這部分地區的金融服務領域難以得到滿足和發展。同時,由于經濟發展落后導致農村的基礎設施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通常是各級政府撥款,但經常受到資金不足的制約,各級政府所能夠提供的基礎設施數量較少,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而在信用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部分地區的農民并沒有建立完整的信息檔案,因此當其出現違約行為時,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采取較為有效的措施。同時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的開展還面臨著很大的信息障礙,農民所能夠獲取到信息的渠道是十分有限甚至是單一的,而這對于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來說,農民獲取信息的對稱性和時效性都大大被削弱。
(二)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供需相應存在誤差
目前農村大多數農民仍以務農為主要收入來源,而受到自然氣候條件的影響,農作物的生產周期一般比較長,并且其產量和品質受到各種人為和自然災害因素影響較大,極容易造成產量的減少和品質的降低,從而導致農戶當期收益減少,這也極大地提高了涉農貸款回收的風險。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導致農村里大部分的青壯年都離開農村進城務工,導致真正從事務農的農民的老齡化十分嚴重,盡管新的經營方式、商業模式在不斷涌現,但傳統務農人員仍然面臨著農產品滯銷等問題。而在一些發展較好的地區,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人們的收入日益增高,農民不再僅僅以追求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為唯一的需求,對于鄉村旅游、生態環保、教育醫療等多方面也需要金融資金支持,但現有的配套機制仍是匱乏狀態。這就造成了鄉村金融服務需求的多樣化與信貸投入的不統一。人們日常需求的產品及服務越來越多,但農村普惠金融機構創新能力不足,配套的創新機制不完善,無法滿足農村用戶對金融服務的進一步需求。與此同時,農村金融市場也面臨人才短缺這一難題,基層人員多數是單一工作的員工,未接受過金融創新方面的學習與培訓,難以推動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發展和創新。
(三)金融生態環境薄弱
我國的征信體系是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主導的,同時接入了多方機構的征信信息。但在農村地區,難以做到完全覆蓋和信息共享,部分村鎮的普惠金融機構還不能做到共享資源,導致客戶信息不透明,大大提高了用戶還貸不及時的風險。目前,我國農村的貸款對象仍然以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為主,關于個人的有象征信信息仍十分缺乏,相關體制仍未建立,難以對個人借貸的風險進行實時監控。由于我國城鄉發展的差異,農村地區部分農民的教育層次和文化水平較低,涉及金融方面的相關知識更是十分匱乏,金融詐騙等問題也屢見不鮮,這給農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的同時也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風險,給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危機。在農村金融市場上,由于農民知識匱乏及部分道德水平不高的現象,可能出現故意騙取貸款和逃債等行為的出現;而農民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和金融意識還較為缺乏,容易出現將個人信息借予他人等多種問題,這對于農村金融市場的征信體制建立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與此同時,對于金融機構來說,貸款給農民本身就是一件具有風險的舉措,大多數農民從事的是農產品的生產相關的行業,本身受到各種自然條件的制約,應對市場變化的抗風險能力也較差,經濟收入不穩定,有大很可能會出現無法還貸的情況,這就造成在農村的市場上,普惠金融具體的產品和種類比較匱乏。
(四)相關的規章制度不完善
目前對普惠金融的應用和發展,相關的政策僅僅停留在針對群體的層面,并沒有落實到農村現實環境下。一些大型的金融機構,只是設立了面向農民這一群體的普惠金融服務,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針對農村市場的普惠金融的發展,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體系。政府相關法規的制定也較為宏觀,對于具體落實未形成指導意見。以常見的抵押擔保為例,在農村地區的實施過程中對資產的評估擔保方面都存在著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經過以往簡單化的數量增長階段,農村地區的普惠金融發展已經初步向更加深入更加具體的方向發展,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的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一些輔助機構開始出現并發揮作用。在此背景下,相關法規和制度的完善顯得十分重要。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健全有力的法制引導和保障,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尤其如此,只有在制度和法律層面進行不斷完善,才能更好地引導農村市場地的普惠金融實現更好的發展和創新。
四、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的改進建議
(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普惠金融服務網點覆蓋率
隨著城鄉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民的生產生活需求也得到提高,而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速度卻沒有跟上。在政府層面,可以通過財政補貼進行扶持,幫助部分落后的鄉村地區完善基礎設施,做好物質條件基礎;并通過補貼政策,推動一些傳統的大型企業牽頭,幫助農村地區建立移動設備網絡,為今后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引導農村地區盡快發展數字化產品做好鋪墊工作。同時應該引導不同的地區借助自身的地理優勢、產業優勢等形成新的增長點,并通過出臺相關的扶持性策略,形成發展合力,并根據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具備可操作性指導意見,從而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在金融機構層面,主動進行機構網點向鄉鎮級別的地區進行擴張,根據不同地區金融需求的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進行針對性的產品設計和服務提供。進行金融機構網點的選擇和設計過程中,應當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深入分析當地普惠金融服務的具體需求,進行綜合考慮。
(二)降低農業生產風險,鼓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
為了應對農作物生產環境的不確定性,除了加強水利建設以外,政府還應當完善財政補償手段,尤其是對受災群眾的需求進行動態分析,提供針對性的幫助。同時政府要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吸引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以緩解務農人員老齡化的問題。普惠金融對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金融機構應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村下沉,將基礎金融資源配置的重點轉移到農村,堅持立足于農民群眾的需求,針對鄉村振興的痛點,加強對基層工作人員的創新性培訓,創造出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滿足農村用戶日益增長的需要。與此同時,金融創新還需要堅持因地制宜、風險可控的原則,從實際出發,根據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趨勢變化和“三農”金融需求,有效地防控風險,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入鄉村振興中。
(三)健全農村征信體系和監管體系,創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金融市場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健康的社會征信體系,逐步完善農村征信信息,建立一套專門針對農村用戶的征信體系是很有必要的。金融機構也要主動積極引導農村用戶培養誠信意識,利用經濟手段讓客戶切實體驗到守誠信的好處。同時國家也應該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的良好風氣,強化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能,引導金融市場進行合法的交易。針對農村地區農民金融知識匱乏的現狀,應當建立完善的金融知識普及體系,可以考慮通過設立專門的學習機構進行教學普及。同時為了保證具體落實過程中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村為單位,設立學習小組的方式,并定期開展金融機構下鄉的活動,通過一些鼓勵性的活動激發農民的學習熱情,并根據不同的農民基礎水平進行差異化的普及工作。在普及過程中應當注意要時刻結合當地發展現狀,進行針對性教學,要以農民的切實需求為基礎,確保農民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四)完善相關的法規建設,加強政府監管
普惠金融的應用和發展,與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都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在此過程中,相關法規的建設和完善是指導和總領性的任務。政府部門通過宏觀調控實現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出臺相應的政策條款,一定程度上對金融機構進行政策性補助,從而引導其更多地向農村地區發展擴張,更好的服務農村地區;并通過一些鼓勵性政策,降低農民創新創業的成本和門檻,拓展農民獲得收入的渠道。除此之外,政府監督部門也應加強在執行過程中的監管力度,對于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及時的懲處,營造健康良好的普惠金融發展環境。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已從高速增長完成向高質量增長的轉變,然而農村地區的發展必然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實現普惠金融全面推廣的過程中,農村市場的發展潛力是不容忽視的;相應的,在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普惠金融因其普惠性的特點也成為實現鄉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對當前普惠金融在農村市場上的實踐現狀進行深度剖析,對實現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薛繼芳.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思考[J].時代金融,2020(09):14-15.
[2]王林.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中國商論,2019(21):54-55.
1研究背景
中國近些年加大了在農業經濟發展方面的投入和精力,但從目前來看,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并沒有達到預期水平。無論是產業能力還是資源的有效利用,都沒有得到全面優化,農業經濟發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礙和制約。如何更好促進農業經濟全面發展成為難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的全面推進,將會為經濟整體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如何更好地結合實際實現整體路徑的全面優化,也成為很多專家學者關注的研究課題[1]。通過研究,為新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理論支持,使中國經濟發展保持較高水平。
2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目前中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相對薄弱,基礎設施和發展理念落后,制約了整體的經濟發展。
2.1資源分配不合理
就中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而言,在實際發展中農業資源錯位,導致整體發展模式落后,經濟效益較低。從目前來看,中國的農業經濟資源分配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國目前的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土地經營面積有限,很難投入相應的技術設備,不能發揮農業技術優勢。其次,中國目前的農業經濟缺乏多方主體的有效參與。由于農業投入產出時間較長,社會資金不愿意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導致農業在發展中缺乏有效的資金支持。特別是一些需要資金支持的重點項目,很難實現市場化運作。再次,缺少專業的技術人才。農村的生活環境和基礎設施較差,很多專業人才更愿意到城市工作,使得農業經濟發展缺乏專業人才的支持。科技專利研發數量和應用水平沒有達到理想狀態,農業生產效率不高,整體的經營收益也較低,使得農業經濟發展陷入尷尬境地[2]。
2.2發展模式不科學
中國農業經濟在生態資源利用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很多農村地區的發展模式仍然以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為主。產業結構沒有與土地資源優勢進行有效結合,對農業種植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土地資源利用方面,存在效率較低的情況。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相對落后,使得農業經濟改革相對較慢,不能有效提升市場競爭力,制約了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
2.3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
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信息的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巨大的信息資源將會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如何讓農業經濟發展速度跟上整體經濟發展速度,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農村居民獲取信息的渠道較少。政府對這方面的重視度不高,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缺乏有效管理,沒有形成相對科學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使得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不能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同時,政府部門也沒有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信息體系[3]。農業經濟管理缺少必要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案例,導致農民在農作物種植中出現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生態環境也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可供使用的農業土地面積逐漸減少,將會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3有效的優化路徑
3.1引進現代化管理模式
要想使產業快速發展,就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來說,要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就要全面改變管理模式,建立現代化的運轉體系,并進一步加快現代化管理制度的全面推進。將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與管理制度進行有效結合,避免盲目套用其他地區的模式[4]。如果管理制度與實際情況不匹配,管理模式就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不能實現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在管理制度體系的建立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有效應用,引進更多的先進技術引,并不斷調整管理模式。通過建立全面的數據系統,實現經濟管理現代化,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5]。
3.2建立完善的信息流通模式
當前,制約天津市寶坻區發展鄉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與鄉村旅游相關的機構設置、制度體系尚不健全
與大眾旅游產業相同,鄉村旅游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其與眾多的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服務業、建筑業、農業等,另外還設計到特色農業生產、生態資源管理以及歷史文化遺產的運用等。所以,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一個全面、綜合的管理體系來支撐。雖然,天津市寶坻區的農村旅游發展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尚沒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關注,沒有成立綜合化、針對性的機構或者部門來管理以及協調整個農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機構設置不健全、協調性不強等問題。另外,寶坻區尚還沒有出臺具體的規章、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地區的鄉村旅游事業。上述為與農民、鄉村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相關的基礎性工作,其體系的不健全會直接影響到鄉村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間的權衡沒有受到充分重視
對農村旅游可以簡要理解為依托生態環境等客觀條件來實現開發地區經濟效益的提升。可見,農村旅游經濟效益的獲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對于天津市寶坻區而言,也是這種情況。但是,縱觀當前寶坻區的發展現狀,普遍存在著鄉村旅游項目缺乏總體規劃,重經濟效益忽視生態保護的問題,經常會發生諸多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如景點的亂搭亂建、生態資源沒有給予硬性的保護措施等,這些都會導致隨意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出現。這些行為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對于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層缺乏與鄉村旅游相關的專業建設人才
鄉村旅游的起源地為廣大的農村,其絕大多數的從業人員為農民和基層政府的工作人員。這些人員因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質水平、文化程度以及專業能力方面遠遠不能滿足當前鄉村旅游經營管理的需要。另外,相關部門對于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以及培訓體系也處于缺失的狀態。上述現象都導致了鄉村旅游專業人才的匱乏,這必然會導致在鄉村旅游的推進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最終會制約其戰略性發展。
(四)農村對于鄉村旅游的認同存在差別
鄉村旅游在寶坻區的發展時間尚短,在其經濟效益、經營目的以及發展前景方面,農村地區的很多居民都處于一知半解的階段,沒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認識與理解鄉村旅游的意義和價值。這些人員由于認識上的不足,難免對鄉村旅游項目存在一定的偏見,可能會認為其會打破鄉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響其一貫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另外,大量旅游人員的進入也會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認為其侵犯了其生活領域,進而對鄉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見。這種消極情緒的存在勢必會影響鄉村旅游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準。
二、天津市寶坻區發展鄉村旅游、提振農村經濟的措施分析
針對上述提及的制約因素,筆者結合多年的基層經濟工作經驗以及當前的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發展鄉村旅游、振興地方經濟。
(一)建立健全與鄉村旅游發展相關的機構以及制度建設,為鄉村旅游提供基礎支持
天津市寶坻區經過一段時期的農村旅游的發展,在基層農村已經初具規模,如當前寶坻區的每個鎮都有農家院等旅游、休閑景點。但是,目前還是個人化的行為,每個鎮的政府沒有相關的部門以及制度對其進行專門負責管理和規范。這一問題在前文已經提到。為了改善這一狀況,為鄉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礎支持,地方政府必須要針對各自的鄉村旅游發展特色、現狀成立綜合事務辦公室,用來管理、協調、推進各自地區的農家院建設,使之形成特色化、規模化,提升品質,創造出自有的獨特品牌。另外,要在對鄉村旅游進行充分考察的基礎上,綜合各方面的專業、社會人士以及基層農民的意見制定出相應的制度,用來規范和約束鄉村旅游。總之,通過機構以及制度體系的建設,能夠對寶坻區的鄉村旅游起到導向作用,使之協調、健康前進。
(二)全方位平衡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間的關系,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對將要進行的各個鄉村旅游子項目進行嚴格、全面的科學調查、研究和論證,對所涉及的生態環境影響力做出正確評估。在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發展鄉村旅游,通過科學的措施來提高生態資源的利用率。例如,當前寶坻區一些地區開始嘗試生態村項目建設,即將農村的鄉村旅游項目和文明生態村(美麗村莊)項目結合起來,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建設美麗的家園,給與生態環境充分的保護,而不是一味盲目的發展經濟。其中文明生態村建設包括村內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邊綠化、能源清潔化、垃圾污水處理無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項目。隨著鄉村旅游地區對于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這些地區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態文明的同時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進而獲得了更高的經濟效益。
(三)多途徑構建鄉村旅游建設人才隊伍,夯實人力資源
一、全市農村文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發展農村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文化整體呈現出昂揚發展之勢。宜城市農村文化發展當前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以廣場舞為引領的群眾文化活動自發興起。這幾年,廣場舞以其簡便易學、門檻低易組織、娛樂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點,為廣大婦女所接受,迅速從城市傳向農村,成為我市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個最大亮點。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區)村村都有跳廣場舞的。有的鎮(辦)每個群眾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都有。鄭集鎮初步統計,全鎮有80余支廣場舞隊伍。廣場舞的興起讓農村干部群眾看到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魅力,也激發了農村群眾進一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玩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不少傳統節目也在群眾的期盼中走上了舞臺,健身器材開始遍布農村大小廣場,健身步道在經濟條件較好的鎮(辦)推出,農村(街區)公園建設也提上一些鎮(辦)村的工作日程。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興起,地方順勢而為,形成了一個亟待蓬勃發展的局面。
2、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建設不斷跟進。按照省有關文件要求,宜城市10個鎮(辦)文化站已全部更名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中心設有圖書閱覽室、教育培訓室、多功能活動廳,鎮(辦)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動廣場,面積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區)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農家書屋改造成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設有圖書閱覽室,還增設了電子閱覽室、文化娛樂室。大多數行政村已經在村級辦公場所附近修建了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有的鎮(辦)不僅實現了廣場的全履蓋,還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興建了廣場;有的鎮(辦)在修建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時,還在附近增設了文體設施、兒童娛樂設施,大大豐富和方便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3、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成為自覺。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鄉愁、留下記憶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保護農耕文化、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的自覺在全市不斷增強。行動較快、影響較大的有,流水多次舉辦過民俗文化節,劉猴爭資千萬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館,流水歐集村正在籌建農耕文化展覽館等等。其他的,有的自發對傳統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跡進行清理和保護;有的主動對本地傳統文化劇目進行發掘和繼承;有的積極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和傳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終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組地名文化、村里歷史人物、村里歷史事件等等這些特有的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今農村社會生活中,去展示、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去涵養、教化人們。
4、農村文化產業逐步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一般需要與其他產業進行嫁接,以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宜城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最早的是農家樂,是以農村飲食文化相結合的產業,其中,小河高康、南營萬洋、雷河鄂西等地較為有名。后來,又有現代農業與傳統農耕文化相結合,產生的采摘園、種植園等等。文化產業發展到現在,更多的則是與旅游休閑相結合。在這方面,我市最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兩年發展起來的醉美鶯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龐居洞,流水歐樂寨、馬頭寨、松林寺,劉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萊公山,板橋少數民族特色村等等,都還在規劃和建設中。而劉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臺,孔灣的夫子崖、萬壽寺等等,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有待成為開發的對象。
二、全市農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盡管宜城全市農村文化建設現在處在一個向上發展的重要階段,但實際上問題更多、困難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決問題,更需要正確引導。
1、群眾文化活動單一,參與群體單一。當前,農村最活躍、最健康的群眾文化活動就是廣場舞。這個活動從自發興起到一枝獨秀,既有其自身優勢,也反映出農村留守婦女的需求,更說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缺乏。婦女的廣場舞能夠興起因為開展起來很容易,而開展其他活動往往會因活動場地、活動器材以及安全、環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約。現在看,宜城市農村大多數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娛樂方式仍是抹牌賭博;年輕人農閑時主要靠看電視、上網打發時間,有的追劇,有的上網玩游戲,有的手機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機,既耽誤學習又傷害身體。所以,總體上,全市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還是非常缺乏、非常單一的,迫切需要基層有組織、有目的地來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2、文化產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務需改進。文化部門送電影、送戲下鄉活動開展較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質量不高、群眾需求不大、放映場地有限等,觀看人員始終十分稀少;農家書屋在改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后,由于圖書不多、更新不及時、群眾讀書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農家書屋基本處于閑置狀態;架設到村組的“村村響”群眾反映一年到頭也難得響一回。這些問題說明上級文化部門對群眾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夠,提供的服務與日益興起的廣場舞等活動對接不夠,沒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到回應群眾需求上,用到改進服務方式上。在廣場建設上,有的部門對廣場位置、廣場面積、建設標準提出的要求不切實際,不利于把廣場建到人群相對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廣場小型化,不利于建設多個小廣場。還有的部門認為體育器材、文體設施應配給學校,對村級文體設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導致一些村至今還沒有可供群眾娛樂的文體設施。
3、改革后的鎮、村文化服務部門功能缺失,指導管理缺位。鎮級文化站改為綜合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后,定性為民辦非企業,經費缺乏,人員核減為2—3人;工資除站長與綜改辦簽定合同達每年2.8萬元外,其余人員一般每年在1.5—2萬元之間;不少同志還肩負有包村駐點等工作任務,平時難以集中精力抓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指導督促服務跟不上,落實上級文化政策沒有力度。村一級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因實為農家書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現在設立不久,大多數村對其職責、任務、分管領導、具體管理人員未予明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沒有運轉,同樣在農村群眾心目中沒有什么位置。
4、農村文化隊伍建設不夠,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經費缺乏、平時少有人重視,全市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嚴重滯后,除個別鎮(辦)稍有組織外,其他根本沒有自己的宣傳隊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傳任務和比賽活動時,大多鎮(辦)只得利用群眾自發創辦的廣場舞隊臨時培訓后拉出來上場。同時,農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別是一些專業人才急需要發掘和培養。調研了解到,近幾年,市里只舉辦過一次太極拳培訓班,且時間太短,只有一個星期,僅學了點皮毛,回來后根本不能組織指導其他人學習。全市廣場舞的指導員大多也是自己先跟著電視、電腦學習,爾后再培訓隊伍的。王集龐居村拿出的傳統劇目二人轉、黃梅戲等等都是自學自編自演的。在一些農村傳統文化劇目的傳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但實際愿學的人非常少;有些村會的人都六七十歲了,再沒人學可能就要失傳。
5、農村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發展機遇沒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好,農村文化發展的良好機遇沒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中,因未達到中央提出的“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標準而錯失機遇,近年又提出了創建省級示范區,仍然因未達標而失去機遇。這兩年,在鎮文化站人員配備上,如按上級文件要求,應實行縣聘鄉用,每站不少于2人;現在只有鄢城落實到位。并且,政策還要求各地免費開放“三館一站”,財政納入預算進行補貼,其中撥給鄉鎮的每鎮(辦)國家補2.5萬元,地方配套2.5萬元。實際上宜城市從2017年才開始執行,且只把國家補貼的2.5萬元撥給了鄉鎮,作為專門文化費用;而大多數鎮(辦)并沒有把這筆費用撥給文化部門使用。
6、農村傳統文化傳承難,留住難。在農村文化工作被邊緣化的今天,尤其是慣有的文化意識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難。一是一些地方傳統文化劇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因耗費精力大、起不到養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學。如,劉猴鄧沖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孔灣鐘崗村的《五馬破曹》(傳統劇目)等至今沒找到合適人選。二是群眾接受到的傳統民風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農村多年活動開展少,經濟不活躍,外出打工多,對傳統文化的宣講更是缺少陣地、缺少平臺,農村有什么風俗、有什么習慣,不少年輕人完全不清楚。三是傳統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發現少,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護。劉猴云臺村有一地叫娘娘臺,臺前有一大片花櫟樹林,每天早上娘娘臺上就云霧繚繞,村子由此得名;后來由于沒有人保護,花櫟樹林被砍掉后,這一現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護意識淡漠,保護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遺跡遭到破壞。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損毀非常嚴重,歐集村的古跡“一碗水”也被人為損壞。此類現象還多有存在。
7、農村文化產業打造難,扶持難。宜城市不少地方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主要還是盯著文化旅游產業。但發展到現在,除了流水的醉美鶯河,還有些旅游休閑價值,還有些經濟效益,給群眾帶來了些好處。但我們了解到,鶯河的質量和檔次并不高,農耕文化元素東拼西湊的很多,景區規模小、占地面積小,但就是這樣一個景區,現投入在千萬元以上。可見,要發展這樣的文化旅游產業,資金壓力會很大,規劃能力、設計水平、建設檔次還不一定跟得上來。這也是流水歐集、馬頭、劉猴錢灣等一些地方,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源卻一時難以發展起來的原因。但還是感到,這些產業始終沒有邁開步子或者沒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與宜城市產業發展方向、旅游產業謀劃布局、領導戰略決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著較大的關系。
8、農村文化產業思路不開闊,創新意識不強。說到農村文化產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農村文化旅游產業,多數還是離不開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而實際上許多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家餐飲、農家庭院、農家房屋、農家器物、農耕用具、農村種養殖、農村典型人物、農村生活環境、農村傳統編制、農村特色產品制造等等,其實都是農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貼上文化標簽,都可以打造成農村文化產業。但是這些年來,除了梅緣農資今年舉辦過“十泉食美”稻香節、把稻米貼上了文化標簽外,其他的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創舉。這說明在大家思想當中還沒有這方面的概念,還沒有認真思考過,也沒有行動過。可見,大家發展文化產業的眼界還不寬,思路還是狹隘的;要么說明大家缺乏積極作為的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還在等著天上掉下餡餅。
三、全市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
結合調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點定位、科學謀劃、有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提幾點建議:
1、正確認識,科學決策。要充分認識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五大振興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為文化振興是振興的魂,只有有了魂,鄉村振興才能形神兼備,才有靈氣,才有內涵。否則就是單調的發展,不是真正的振興。作為決策者,不可只談發展,不談振興,必須思考振興之魂,必須融文化于發展。其次,要正確認識文化的性質和特點,認真學習、研究、掌握鄉村文化建設的規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寬泛的,文化是獨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統的;如何把握,如何推進?對決策者來說,更是一個難題,但不是無解這題。決策者唯有據實而行,科學施策,精準發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總覽全局,統籌謀劃。長久做好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不僅要站在鄉村振興的高度去對待去推進,還應站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高度去謀劃去落實。既要綜合考慮農村文化與農村產業、農村人才、農村生態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問題,還要考慮農村文化與農村教育、與農村人口、與農村經濟、與農村社會治理、與民族團結等其他工作如何銜接、如何照應的問題。總之,是希望市級層面有一個考慮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鄉村文化振興的總盤子;既有長期的、總體的、具有指導意義的規劃,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實施辦法。同時,也建議每個鎮(辦)、每個村都研究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或規劃。比如,鎮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資源,都一一擺出來,哪些需要發掘、哪些需要傳承、哪些需要作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產業,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沒有文化資源的,有什么創新的點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擺出來,也要進行謀劃。這也可以讓領導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盤考慮,科學謀劃,合理部署,統籌推進。
3、把握重點,著力推進。全市鄉村文化振興既包括群眾文化活動的振興,也包括傳統農耕文化的振興,還包括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振興等,內容多,頭緒多,困難多,問題多。建議從解決問題、積極引導出發,重點抓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實抓好當前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解決好群眾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實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尤其應在文化旅游產業上力爭實現更大突破。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要圍繞群眾需求,著力引導各地建好村級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和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活動場地和文體設施,理順農村文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落實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級有關要求。對文化旅游產業,市級領導要真重視、真發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資源,重點扶持,重點打造,力爭形成品牌,形成亮點,全力追趕周邊縣(市)。
,走訪座談各地干部群眾和文化專兼職人員,實地查看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對全市加強農村文化工作、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行了調查和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村文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發展農村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文化整體呈現出昂揚發展之勢。宜城市農村文化發展當前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以廣場舞為引領的群眾文化活動自發興起。這幾年,廣場舞以其簡便易學、門檻低易組織、娛樂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點,為廣大婦女所接受,迅速從城市傳向農村,成為我市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個最大亮點。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區)村村都有跳廣場舞的。有的鎮(辦)每個群眾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都有。鄭集鎮初步統計,全鎮有80余支廣場舞隊伍。廣場舞的興起讓農村干部群眾看到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魅力,也激發了農村群眾進一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玩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不少傳統節目也在群眾的期盼中走上了舞臺,健身器材開始遍布農村大小廣場,健身步道在經濟條件較好的鎮(辦)推出,農村(街區)公園建設也提上一些鎮(辦)村的工作日程。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興起,地方順勢而為,形成了一個亟待蓬勃發展的局面。
2、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建設不斷跟進。按照省有關文件要求,宜城市10個鎮(辦)文化站已全部更名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中心設有圖書閱覽室、教育培訓室、多功能活動廳,鎮(辦)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動廣場,面積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區)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農家書屋改造成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設有圖書閱覽室,還增設了電子閱覽室、文化娛樂室。大多數行政村已經在村級辦公場所附近修建了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有的鎮(辦)不僅實現了廣場的全履蓋,還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興建了廣場;有的鎮(辦)在修建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時,還在附近增設了文體設施、兒童娛樂設施,大大豐富和方便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3、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成為自覺。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鄉愁、留下記憶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保護農耕文化、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的自覺在全市不斷增強。行動較快、影響較大的有,流水多次舉辦過民俗文化節,劉猴爭資千萬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館,流水歐集村正在籌建農耕文化展覽館等等。其他的,有的自發對傳統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跡進行清理和保護;有的主動對本地傳統文化劇目進行發掘和繼承;有的積極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和傳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終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組地名文化、村里歷史人物、村里歷史事件等等這些特有的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今農村社會生活中,去展示、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去涵養、教化人們。
4、農村文化產業逐步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一般需要與其他產業進行嫁接,以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宜城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最早的是農家樂,是以農村飲食文化相結合的產業,其中,小河高康、南營萬洋、雷河鄂西等地較為有名。后來,又有現代農業與傳統農耕文化相結合,產生的采摘園、種植園等等。文化產業發展到現在,更多的則是與旅游休閑相結合。在這方面,我市最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兩年發展起來的醉美鶯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龐居洞,流水歐樂寨、馬頭寨、松林寺,劉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萊公山,板橋少數民族特色村等等,都還在規劃和建設中。而劉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臺,孔灣的夫子崖、萬壽寺等等,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有待成為開發的對象。
二、全市農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盡管宜城全市農村文化建設現在處在一個向上發展的重要階段,但實際上問題更多、困難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決問題,更需要正確引導。
1、群眾文化活動單一,參與群體單一。當前,農村最活躍、最健康的群眾文化活動就是廣場舞。這個活動從自發興起到一枝獨秀,既有其自身優勢,也反映出農村留守婦女的需求,更說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缺乏。婦女的廣場舞能夠興起因為開展起來很容易,而開展其他活動往往會因活動場地、活動器材以及安全、環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約。現在看,宜城市農村大多數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娛樂方式仍是抹牌賭博;年輕人農閑時主要靠看電視、上網打發時間,有的追劇,有的上網玩游戲,有的手機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機,既耽誤學習又傷害身體。所以,總體上,全市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還是非常缺乏、非常單一的,迫切需要基層有組織、有目的地來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2、文化產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務需改進。文化部門送電影、送戲下鄉活動開展較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質量不高、群眾需求不大、放映場地有限等,觀看人員始終十分稀少;農家書屋在改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后,由于圖書不多、更新不及時、群眾讀書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農家書屋基本處于閑置狀態;架設到村組的“村村響”群眾反映一年到頭也難得響一回。這些問題說明上級文化部門對群眾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夠,提供的服務與日益興起的廣場舞等活動對接不夠,沒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到回應群眾需求上,用到改進服務方式上。在廣場建設上,有的部門對廣場位置、廣場面積、建設標準提出的要求不切實際,不利于把廣場建到人群相對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廣場小型化,不利于建設多個小廣場。還有的部門認為體育器材、文體設施應配給學校,對村級文體設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導致一些村至今還沒有可供群眾娛樂的文體設施。
3、改革后的鎮、村文化服務部門功能缺失,指導管理缺位。鎮級文化站改為綜合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后,定性為民辦非企業,經費缺乏,人員核減為2—3人;工資除站長與綜改辦簽定合同達每年2.8萬元外,其余人員一般每年在1.5—2萬元之間;不少同志還肩負有包村駐點等工作任務,平時難以集中精力抓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指導督促服務跟不上,落實上級文化政策沒有力度。村一級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因實為農家書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現在設立不久,大多數村對其職責、任務、分管領導、具體管理人員未予明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沒有運轉,同樣在農村群眾心目中沒有什么位置。
4、農村文化隊伍建設不夠,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經費缺乏、平時少有人重視,全市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嚴重滯后,除個別鎮(辦)稍有組織外,其他根本沒有自己的宣傳隊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傳任務和比賽活動時,大多鎮(辦)只得利用群眾自發創辦的廣場舞隊臨時培訓后拉出來上場。同時,農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別是一些專業人才急需要發掘和培養。調研了解到,近幾年,市里只舉辦過一次太極拳培訓班,且時間太短,只有一個星期,僅學了點皮毛,回來后根本不能組織指導其他人學習。全市廣場舞的指導員大多也是自己先跟著電視、電腦學習,爾后再培訓隊伍的。王集龐居村拿出的傳統劇目二人轉、黃梅戲等等都是自學自編自演的。在一些農村傳統文化劇目的傳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但實際愿學的人非常少;有些村會的人都六七十歲了,再沒人學可能就要失傳。
5、農村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發展機遇沒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好,農村文化發展的良好機遇沒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中,因未達到中央提出的“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標準而錯失機遇,近年又提出了創建省級示范區,仍然因未達標而失去機遇。這兩年,在鎮文化站人員配備上,如按上級文件要求,應實行縣聘鄉用,每站不少于2人;現在只有鄢城落實到位。并且,政策還要求各地免費開放“三館一站”,財政納入預算進行補貼,其中撥給鄉鎮的每鎮(辦)國家補2.5萬元,地方配套2.5萬元。實際上宜城市從2017年才開始執行,且只把國家補貼的2.5萬元撥給了鄉鎮,作為專門文化費用;而大多數鎮(辦)并沒有把這筆費用撥給文化部門使用。
6、農村傳統文化傳承難,留住難。在農村文化工作被邊緣化的今天,尤其是慣有的文化意識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難。一是一些地方傳統文化劇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因耗費精力大、起不到養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學。如,劉猴鄧沖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孔灣鐘崗村的《五馬破曹》(傳統劇目)等至今沒找到合適人選。二是群眾接受到的傳統民風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農村多年活動開展少,經濟不活躍,外出打工多,對傳統文化的宣講更是缺少陣地、缺少平臺,農村有什么風俗、有什么習慣,不少年輕人完全不清楚。三是傳統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發現少,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護。劉猴云臺村有一地叫娘娘臺,臺前有一大片花櫟樹林,每天早上娘娘臺上就云霧繚繞,村子由此得名;后來由于沒有人保護,花櫟樹林被砍掉后,這一現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護意識淡漠,保護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遺跡遭到破壞。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損毀非常嚴重,歐集村的古跡“一碗水”也被人為損壞。此類現象還多有存在。
7、農村文化產業打造難,扶持難。宜城市不少地方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主要還是盯著文化旅游產業。但發展到現在,除了流水的醉美鶯河,還有些旅游休閑價值,還有些經濟效益,給群眾帶來了些好處。但我們了解到,鶯河的質量和檔次并不高,農耕文化元素東拼西湊的很多,景區規模小、占地面積小,但就是這樣一個景區,現投入在千萬元以上。可見,要發展這樣的文化旅游產業,資金壓力會很大,規劃能力、設計水平、建設檔次還不一定跟得上來。這也是流水歐集、馬頭、劉猴錢灣等一些地方,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源卻一時難以發展起來的原因。但還是感到,這些產業始終沒有邁開步子或者沒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與宜城市產業發展方向、旅游產業謀劃布局、領導戰略決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著較大的關系。
8、農村文化產業思路不開闊,創新意識不強。說到農村文化產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農村文化旅游產業,多數還是離不開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而實際上許多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家餐飲、農家庭院、農家房屋、農家器物、農耕用具、農村種養殖、農村典型人物、農村生活環境、農村傳統編制、農村特色產品制造等等,其實都是農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貼上文化標簽,都可以打造成農村文化產業。但是這些年來,除了梅緣農資今年舉辦過“十泉食美”稻香節、把稻米貼上了文化標簽外,其他的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創舉。這說明在大家思想當中還沒有這方面的概念,還沒有認真思考過,也沒有行動過。可見,大家發展文化產業的眼界還不寬,思路還是狹隘的;要么說明大家缺乏積極作為的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還在等著天上掉下餡餅。
三、全市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
結合調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點定位、科學謀劃、有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提幾點建議:
1、正確認識,科學決策。要充分認識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是五大振興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為文化振興是振興的魂,只有有了魂,鄉村振興才能形神兼備,才有靈氣,才有內涵。否則就是單調的發展,不是真正的振興。作為決策者,不可只談發展,不談振興,必須思考振興之魂,必須融文化于發展。其次,要正確認識文化的性質和特點,認真學習、研究、掌握鄉村文化建設的規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寬泛的,文化是獨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統的;如何把握,如何推進?對決策者來說,更是一個難題,但不是無解這題。決策者唯有據實而行,科學施策,精準發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總覽全局,統籌謀劃。長久做好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不僅要站在鄉村振興的高度去對待去推進,還應站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高度去謀劃去落實。既要綜合考慮農村文化與農村產業、農村人才、農村生態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問題,還要考慮農村文化與農村教育、與農村人口、與農村經濟、與農村社會治理、與民族團結等其他工作如何銜接、如何照應的問題。總之,是希望市級層面有一個考慮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鄉村文化振興的總盤子;既有長期的、總體的、具有指導意義的規劃,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實施辦法。同時,也建議每個鎮(辦)、每個村都研究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或規劃。比如,鎮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資源,都一一擺出來,哪些需要發掘、哪些需要傳承、哪些需要作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產業,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沒有文化資源的,有什么創新的點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擺出來,也要進行謀劃。這也可以讓領導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盤考慮,科學謀劃,合理部署,統籌推進。
3、把握重點,著力推進。全市鄉村文化振興既包括群眾文化活動的振興,也包括傳統農耕文化的振興,還包括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振興等,內容多,頭緒多,困難多,問題多。建議從解決問題、積極引導出發,重點抓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實抓好當前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解決好群眾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實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尤其應在文化旅游產業上力爭實現更大突破。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要圍繞群眾需求,著力引導各地建好村級群眾文化活動廣場和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活動場地和文體設施,理順農村文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落實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級有關要求。對文化旅游產業,市級領導要真重視、真發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資源,重點扶持,重點打造,力爭形成品牌,形成亮點,全力追趕周邊縣(市)。
走訪座談各地干部群眾和文化專兼職人員,實地查看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建議,對全市加強農村文化工作、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行了調查和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農村文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發展農村文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文化整體呈現出昂揚發展之勢。宜城市農村文化發展當前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以廣場舞為引領的群眾文化活動自發興起。這幾年,廣場舞以其簡便易學、門檻低易組織、娛樂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點,為廣大婦女所接受,迅速從城市傳向農村,成為我市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個最大亮點。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區)村村都有跳廣場舞的。有的鎮(辦)每個群眾居住相對集中的地方都有。鄭集鎮初步統計,全鎮有80余支廣場舞隊伍。廣場舞的興起讓農村干部群眾看到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魅力,也激發了農村群眾進一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玩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不少傳統節目也在群眾的期盼中走上了舞臺,健身器材開始遍布農村大小廣場,健身步道在經濟條件較好的鎮(辦)推出,農村(街區)公園建設也提上一些鎮(辦)村的工作日程。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興起,地方順勢而為,形成了一個亟待蓬勃發展的局面。
2、文化體育活動設施建設不斷跟進。按照省有關文件要求,宜城市10個鎮(辦)文化站已全部更名為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中心設有圖書閱覽室、教育培訓室、多功能活動廳,鎮(辦)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動廣場,面積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區)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農家書屋改造成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都設有圖書閱覽室,還增設了電子閱覽室、文化娛樂室。大多數行政村已經在村級辦公場所附近修建了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有的鎮(辦)不僅實現了廣場的全履蓋,還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興建了廣場;有的鎮(辦)在修建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時,還在附近增設了文體設施、兒童娛樂設施,大大豐富和方便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3、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成為自覺。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鄉愁、留下記憶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保護農耕文化、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的自覺在全市不斷增強。行動較快、影響較大的有,流水多次舉辦過民俗文化節,劉猴爭資千萬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館,流水歐集村正在籌建農耕文化展覽館等等。其他的,有的自發對傳統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跡進行清理和保護;有的主動對本地傳統文化劇目進行發掘和繼承;有的積極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和傳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終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組地名文化、村里歷史人物、村里歷史事件等等這些特有的傳統文化,融入到當今農村社會生活中,去展示、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去涵養、教化人們。
4、農村文化產業逐步發展。文化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一般需要與其他產業進行嫁接,以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宜城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最早的是農家樂,是以農村飲食文化相結合的產業,其中,小河高康、南營萬洋、雷河鄂西等地較為有名。后來,又有現代農業與傳統農耕文化相結合,產生的采摘園、種植園等等。文化產業發展到現在,更多的則是與旅游休閑相結合。在這方面,我市最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兩年發展起來的醉美鶯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龐居洞,流水歐樂寨、馬頭寨、松林寺,劉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萊公山,板橋少數民族特色村等等,都還在規劃和建設中。而劉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臺,孔灣的夫子崖、萬壽寺等等,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有待成為開發的對象。
二、全市農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盡管宜城全市農村文化建設現在處在一個向上發展的重要階段,但實際上問題更多、困難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決問題,更需要正確引導。
1、群眾文化活動單一,參與群體單一。當前,農村最活躍、最健康的群眾文化活動就是廣場舞。這個活動從自發興起到一枝獨秀,既有其自身優勢,也反映出農村留守婦女的需求,更說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缺乏。婦女的廣場舞能夠興起因為開展起來很容易,而開展其他活動往往會因活動場地、活動器材以及安全、環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約。現在看,宜城市農村大多數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娛樂方式仍是抹牌賭博;年輕人農閑時主要靠看電視、上網打發時間,有的追劇,有的上網玩游戲,有的手機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機,既耽誤學習又傷害身體。所以,總體上,全市農村群眾文化活動還是非常缺乏、非常單一的,迫切需要基層有組織、有目的地來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2、文化產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務需改進。文化部門送電影、送戲下鄉活動開展較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質量不高、群眾需求不大、放映場地有限等,觀看人員始終十分稀少;農家書屋在改為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后,由于圖書不多、更新不及時、群眾讀書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農家書屋基本處于閑置狀態;架設到村組的“村村響”群眾反映一年到頭也難得響一回。這些問題說明上級文化部門對群眾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夠,提供的服務與日益興起的廣場舞等活動對接不夠,沒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到回應群眾需求上,用到改進服務方式上。在廣場建設上,有的部門對廣場位置、廣場面積、建設標準提出的要求不切實際,不利于把廣場建到人群相對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廣場小型化,不利于建設多個小廣場。還有的部門認為體育器材、文體設施應配給學校,對村級文體設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導致一些村至今還沒有可供群眾娛樂的文體設施。
3、改革后的鎮、村文化服務部門功能缺失,指導管理缺位。鎮級文化站改為綜合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后,定性為民辦非企業,經費缺乏,人員核減為2—3人;工資除站長與綜改辦簽定合同達每年2.8萬元外,其余人員一般每年在1.5—2萬元之間;不少同志還肩負有包村駐點等工作任務,平時難以集中精力抓好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指導督促服務跟不上,落實上級文化政策沒有力度。村一級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因實為農家書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現在設立不久,大多數村對其職責、任務、分管領導、具體管理人員未予明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幾乎沒有運轉,同樣在農村群眾心目中沒有什么位置。
4、農村文化隊伍建設不夠,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經費缺乏、平時少有人重視,全市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嚴重滯后,除個別鎮(辦)稍有組織外,其他根本沒有自己的宣傳隊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傳任務和比賽活動時,大多鎮(辦)只得利用群眾自發創辦的廣場舞隊臨時培訓后拉出來上場。同時,農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別是一些專業人才急需要發掘和培養。調研了解到,近幾年,市里只舉辦過一次太極拳培訓班,且時間太短,只有一個星期,僅學了點皮毛,回來后根本不能組織指導其他人學習。全市廣場舞的指導員大多也是自己先跟著電視、電腦學習,爾后再培訓隊伍的。王集龐居村拿出的傳統劇目二人轉、黃梅戲等等都是自學自編自演的。在一些農村傳統文化劇目的傳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但實際愿學的人非常少;有些村會的人都六七十歲了,再沒人學可能就要失傳。
5、農村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發展機遇沒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層落實不夠好,農村文化發展的良好機遇沒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工作中,因未達到中央提出的“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標準而錯失機遇,近年又提出了創建省級示范區,仍然因未達標而失去機遇。這兩年,在鎮文化站人員配備上,如按上級文件要求,應實行縣聘鄉用,每站不少于2人;現在只有鄢城落實到位。并且,政策還要求各地免費開放“三館一站”,財政納入預算進行補貼,其中撥給鄉鎮的每鎮(辦)國家補2.5萬元,地方配套2.5萬元。實際上宜城市從2017年才開始執行,且只把國家補貼的2.5萬元撥給了鄉鎮,作為專門文化費用;而大多數鎮(辦)并沒有把這筆費用撥給文化部門使用。
6、農村傳統文化傳承難,留住難。在農村文化工作被邊緣化的今天,尤其是慣有的文化意識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難。一是一些地方傳統文化劇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因耗費精力大、起不到養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學。如,劉猴鄧沖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孔灣鐘崗村的《五馬破曹》(傳統劇目)等至今沒找到合適人選。二是群眾接受到的傳統民風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農村多年活動開展少,經濟不活躍,外出打工多,對傳統文化的宣講更是缺少陣地、缺少平臺,農村有什么風俗、有什么習慣,不少年輕人完全不清楚。三是傳統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發現少,原汁原味的農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護。劉猴云臺村有一地叫娘娘臺,臺前有一大片花櫟樹林,每天早上娘娘臺上就云霧繚繞,村子由此得名;后來由于沒有人保護,花櫟樹林被砍掉后,這一現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護意識淡漠,保護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遺跡遭到破壞。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損毀非常嚴重,歐集村的古跡“一碗水”也被人為損壞。此類現象還多有存在。
7、農村文化產業打造難,扶持難。宜城市不少地方發展農村文化產業主要還是盯著文化旅游產業。但發展到現在,除了流水的醉美鶯河,還有些旅游休閑價值,還有些經濟效益,給群眾帶來了些好處。但我們了解到,鶯河的質量和檔次并不高,農耕文化元素東拼西湊的很多,景區規模小、占地面積小,但就是這樣一個景區,現投入在千萬元以上。可見,要發展這樣的文化旅游產業,資金壓力會很大,規劃能力、設計水平、建設檔次還不一定跟得上來。這也是流水歐集、馬頭、劉猴錢灣等一些地方,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源卻一時難以發展起來的原因。但還是感到,這些產業始終沒有邁開步子或者沒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與宜城市產業發展方向、旅游產業謀劃布局、領導戰略決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著較大的關系。
8、農村文化產業思路不開闊,創新意識不強。說到農村文化產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農村文化旅游產業,多數還是離不開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而實際上許多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家餐飲、農家庭院、農家房屋、農家器物、農耕用具、農村種養殖、農村典型人物、農村生活環境、農村傳統編制、農村特色產品制造等等,其實都是農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貼上文化標簽,都可以打造成農村文化產業。但是這些年來,除了梅緣農資今年舉辦過“十泉食美”稻香節、把稻米貼上了文化標簽外,其他的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創舉。這說明在大家思想當中還沒有這方面的概念,還沒有認真思考過,也沒有行動過。可見,大家發展文化產業的眼界還不寬,思路還是狹隘的;要么說明大家缺乏積極作為的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還在等著天上掉下餡餅。
三、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
結合調研了解到的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點定位、科學謀劃、有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戰略實施提幾點建議:
一、農村物流體系含義
農村物流體系是指農村物流資源在地域空間、技術信息、基礎設施、供需市場及產業組織等所構成的產業體系。農村物流體系為農村生產、生活和其他經濟活動提供物流支持和服務的產業組織所構成的服務體系,內含有物流要素、要素功能和物流體系結構,且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服務體系中一個基礎性和關鍵性板塊。
面對當前經濟環境,以政府所倡導的實踐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施“萬村千鄉”工程以及《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精神為指導,并貫徹與落實《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精髓,不論對加速我國物流業的集約化發展進程,還是對農村物流同樣具有戰略性指導意義。因此,從全局出發,我國物流業要充分發揮和整合社會物流資源,在對現有農村物流發展情況的分析基礎上,提出如何應對現有經濟環境,研究農村物流在物流業調整和規劃下應該如何構建。
二、我國農村物流體系的現狀
1.取得的成就
(1)農產品物流逐步完善。各地在市場引導、政府推動、政策指引等綜合措施作用下,為了解決農民增產不增收、生產容易銷售難等突出問題,大力培育和發展了各類農副產品市場,促進了農產品物流的發展。與此同時,國家在推進三農問題解決、進行農村稅費改革、建立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措施和引導力度,農產品物流取得了較快的發展。(2)農村物流主體多元化基本形成。目前除了傳統的國有商業企業、 農村供銷社等農產品物流主體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生產大戶、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都在市場的導向下參與到農產品物流市場中。目前,以連鎖超市、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產品物流主體發展較快。各地基本上形成了農產品物流主體。(3)以“萬村千鄉”工程為載體,推進了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自商務部推出“萬村千鄉”重點工程項目建設以來,地方政府通過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用現代流通方式改造農村商業網點,基本形成了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有效地解決了農村消費不安全、不便捷、不實惠的“三不”問題。(4)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發展較快。為了解決農產品流通中存在的問題,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用各種網絡,建立了農產品生產、流通、交易等各類信息平臺,提高了農產品物流效率。據新華網統計,全國31個省份、80%以上的地市和60 %以上的縣級農業部門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站,并形成了覆蓋全國的農業信息網絡群。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農產品物流信息建設與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其中在應用方面存在的問題仍然亟待解決。
2.存在的問題
(1)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經過長期的經濟建設,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仍然顯得相對落后,而農村物流基礎建設就更加落后。農村道路交通狀況差,冷藏設備不足,使得各種鮮活農產品難以及時外運和保存;現代化的集裝箱、散裝運輸發展不快,高效專用運輸車輛少,農產品運輸還主要靠中型卡車,難以對農產品實行有效地保護。農村物流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已經在農村存在多年,但是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互聯網的用戶和農業網站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相對發達地區,真正的農村地區的用戶很少。各種信息難以及時與傳播,直接影響了農副產品的運輸、儲存和農用物資的及時供應。(2)農村需求水平低。農村市場狹小的一個顯著表現就是農村居民收入低,這是制約農村物流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農村居民收入穩步提高,但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落后于城鎮居民,200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由前一年的3.33:1擴大為3.36:1,絕對差距首次突破10000元。農村市場狹小,這必然使得農產品物流供給及需求水平低,農村市場發展緩慢。一些落后地區,尤其是一些邊遠山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物流甚至還是一片空白。(3)農產品物流中間環節浪費嚴重。與發達國家相對比,由于管理水平的差異,我國農產品物流的中間環節浪費嚴重。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流通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30%,發達國家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內。(4)專業的物流人才短缺。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對農村物流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在提高,尤其對一線管理人才的素質要求更高。但目前農村物流管理人員素質偏低,物流操作人員現狀更不容樂觀。大部分操作人員不具備系統的物流知識,對操作原理、業務環節的銜接、作業流程、行業標準、服務規范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等知識知之甚少。
三、構建現代農村物流體系的對策及建議
1.結合農村物流發展的實際情況,加快物流制度的改革與創新
當前部門分割、地方封鎖和行業壟斷問題是制約我國物流效率提高的主要瓶頸之一。打破這些障礙,充分整合資源,形成一體化運作,是今后一段時期物流業發展的重要任務。解決這個問題,要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按照物流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來促進物流區域發展。因此,健全物流法律法規在現代農村物流體系的構建中的作用顯得非常重要。要改革現行物流業相關行業管理體制,打破部門間和地區間的分割和封鎖,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促進物流服務的社會化和資源利用的市場化;要依法制止和查處濫用行政權力阻礙或限制跨地區、跨行業物流服務的行為,逐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國物流服務市場;要繼續深化各相關領域的體制改革,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規范行業管理,促進物流服務的規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
2.實行財政稅收政策改革,為農村物流的快速發展提供吸引力
建立規范的財稅管理機制,調整農產品物流企業的所得稅,統一農產品物流企業的營業稅稅率。對物流企業制定統一的營業稅征收管理辦法,實行統一的營業稅稅率,這樣更有利于物流企業一體化運作。同時,對于各地建立與規劃的農產品物流園區實施相關的配套扶持政策,比如農業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區、優勢特色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配套的物流中心及園區,應給予稅收政策支持,適當減免稅收,減輕其稅負。對參與農產品物流園區建設投資的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對農產品出口的物流園區推行區港聯動模式,并實行疊加政策。即除可繼續享受免征關稅和進出口環節稅外,還可疊加出口加工區的優惠政策,這樣來降低物流企業的運營成本,吸引更多的物流企業服務于農村物流。
3.加強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物流信息網絡和電子商務
在農村物流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中,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已經修通了公路,一些地方甚至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建設聯結城鎮鄉村的公路網、農產品的集中儲存保管及配送中心(物流節點)。隨著我國通訊主干網及電話、電視有線網在農村的普及,農村信息化的基礎條件已經初步具備。各地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建立開放的農產品物流公共信息系統,積極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同時,也要建立物流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高農產品的保鮮度和附件值,實施農產品物流的準時制,減少農產品物流環節的損耗。
4.積極培育和扶持農村物流運營組織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物流體系構建中,政府應該從宏觀調控角度來引導、規范、激勵從事現代農村物流的主體,鼓勵和規范一些現有的從事農產品倉儲和運輸的農工商聯合企業及合作社組織的聯合或合并,以達到優勢互補,節約資源,向現代第三方物流企業轉變。同時,政府應積極培育支持大型連鎖、批發、第三方物流和大型農業企業集團進行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加快建立綜合化與一體化兼有的多層次物流配送體系。積極扶持具有集成化、全過程物流服務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和社會化的物流配送企業;培育一批規模大、功能強、信息化和標準化程度高、技術先進的大中型物流企業或集團,充分發揮其示范和帶動作用。
5.建立現代物流管理理念,優化農村物流人才結構。
物流人才的缺乏早已成為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現代農村物流人才的培養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從農村建設基金中劃撥部分資金,用于學校和企業聯動的訂單式人才培養。各地也可廣泛開展崗位培訓,特別要搞好農產品物流在職培訓,通過辦短期學習班、資格培訓、業務學習等形式,盡快培養出一批農村物流急需的人才。
總之,農村物流體系的建設,需要物流市場的參與者認真研究農村市場,提前規劃,科學決策。相信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結合國家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些列政策措施與惠農政策的逐步落實,農村物流的建設與發展一定能夠得到快速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