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6 10:13: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對環境設計的認識和理解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現階段,信息技術在環境設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環境藝術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設計,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所以人們對環境藝術的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計算機的使用可以幫助設計者以更加高效的速度設計出人們滿意的作品。比如,對于室內外環境、建筑設計等專業設計人員來說,平面圖紙是基本的設計思想的交流語言,但對于非專業的客戶來說,卻是難以理解的,借助三維設計軟件虛擬出的三維效果卻直觀、生動的多;任何一個設計方案的最終確定都是各方要求的相互妥協和調解,設計過程中反復的修改是難免的,電子化的設計文件易于修改,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障了圖紙的標準化。在各大高校的各類設計專業普遍都很重視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是設計教育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必然要求,提高設計者的環境設計效率,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設計,提高設計作品的質量,滿足人們的高層次的設計需求。
2.有利于培養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藝術設計思維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邏輯性思維能力,通過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理解計算機的基本運行,學會如何應對計算機應用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簡單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必須具備靈活的設計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計算機的教學目標與環境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存在一定的契合之處,顯示了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3.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藝術設計的實際運用能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重視專業設計軟件課程設置的同時卻反而容易忽略辦公自動化、文獻及信息檢索、數據管理及分析軟件等大學生通識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踐證明,這些普及的軟件應用有時可也能會成為設計類學生的短板。例如,現在的設計不是建立在設計師的個人靈感乍現上,而是建立在對設計環境和條件及目的的客觀分析上,設計師需要有收集、鑒別、分析各類信息的能力,像文獻及信息檢索課程就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水平,拓展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而編制預算、規范書寫設計文件更是不可回避的基本工作技能。在教學中如果面向崗位要求,將專業理論學習和計算機操作技能為代表的實踐技能相結合,最終能夠向社會提供高素質的環境設計應用型人才。
二、環境設計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
1.環境設計專業對學生計算機能力的要求
對于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學生必須掌握基本的設計文件的編制和管理,熟練運用計算機的常用辦公軟件。第二,能夠熟練使用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MAX等專業設計軟件,使學生較好地具備利用計算機繪制圖形、處理圖像、甚至制作影音視頻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意設計能力和設計表達和表現能力。在計算機課程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其對軟件學習的正確認識,幫助其在熟練相關軟件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第三,通過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互聯網連接了世界各地,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從世界各地汲取自己需要的資源,為自己所用。環境設計人員在設計作品時也需要搜集大量的相關資料,為此,在環境設計專業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使其可以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資源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正確查找和整理信息數據。
2.部分學生計算機學習積極性不高
雖然近年來計算機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學生計算機基礎有限。無論是先前歸屬于文學類下的藝術設計專業,還是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專業目錄中現屬于一級學科設計學下屬的環境設計專業,學生都是藝術類考生,文科生也較多,抽象思維能力不高,學生在計算機課程學習中經常會遇到難以理解的專業名詞,面臨不熟悉的思維方式,這些因素都會造成學生的畏難情緒,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
3.學生的學習特質不同
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美術教育經歷,使其學習習慣、課程基礎都與普通文科生有差異。藝術類學生思維更加活躍,非藝術專業背景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師在教學中通常無法理解這種學科差異,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能充分掉動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
三、環境設計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改革與實踐探索
1.改進計算機課堂的教學方法
首先,環境設計專業的計算機教師在授課之前一定要根據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備課,注重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下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相關知識。比如,教師提高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質量,結合使用視頻、音頻、動畫等多種形式,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并且讓他們認識到計算機所具有的強大功能,以及對他們專業學習的重要作用,使計算機教學更加生動,進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學習興趣。其次,計算機教師要轉變自己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擺脫傳統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計算機學科的特性采用探究性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中理解和把握計算機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此外,計算機教師還要充分認識到計算機發展的快速性,結合計算機的升級速度,向學生講授最新的知識信息,而不是照搬課本理論知識,讓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可以在社會上更好的被實踐應用。
最后,計算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協調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教學,通過兩者的有效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加之,計算機理論課的教學大都晦澀難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容易受損,結合實踐教學,例如結合設計實例,進行項目化的課題設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但是,對于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教學應該做到平衡有度,不能忽視任何一方面的教學。在最后的學生學習考核中,教師也應該轉變傳統的單一式的考核評價方式,不應只把最后的結果作為唯一考評點,而忽視了每個學生在解決設計問題中對計算機輔助設計工具的靈活應用和創造性應用的過程。設計類學生學習中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都會有所不同,設計專業更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性思維,采用多種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單單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而是真正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知識。
2.計算機教學與環境設計專業知識相結合
在環境設計專業中計算機教學講解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計算機專業詞語,深入淺出。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教學要緊扣專業知識,幫助學生熟練運用計算機知識解決專業學習中的具體問題,充分發揮計算機對學生專業服務的功能,不斷提高學生計算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避免為講軟件而講軟件,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計算機知識相互促進。計算機知識是學生未來工作中必要地設計工具,計算機使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對提高他們的專業設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在計算機知識的學習中,以案例教學法,將計算機操作與專業設計實踐相結合,在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對工具的掌握能力。
環境設計的專業教學一般由基礎課和專項設計課程構成,到了高年級,課程設置更傾向于“真題真作”和“假題真作”的模式,以此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以及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實戰性。這一模式本身并無問題,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產生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由于該專業學生大都來自美術類考試,他們的文化素質、邏輯思維,理性的綜合分析能力相對低較。同時,在教學上的師資儲備、教學條件和實習基地相對缺乏,在專業理論建樹和工程項目研究方面相對薄弱,導致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差,設計水平難以突破。這些弱點在就業方面已經逐步呈現出諸多問題。其次,傳統的環境設計教學多注重表現技法的傳授和形式語匯的表達,當學生面對實際項目設計時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實際指導設計實施的方法與步驟,感覺基礎課程的學習與項目設計脫節,形式語匯難以建構。事實上,包括視覺傳達設計在內的藝術設計各專業幾乎都未開設專門的設計方法研究等類似的課程,所謂方法大多依靠教師個人的經驗與認識水平。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對整個設計專業已經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1.1科學的工作方法
現代環境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高的交叉學科。首先,環境設計的成果是以工程項目的建造為結果和過程的。因此,凡是涉及工程項目設計和建造的所有環節都將成為環境設計關注和遵循的必須原則。它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系統,沒有一個科學、系統、整體的方法來支撐,這一過程很難得以推進。其次,在每一個具體的環節,又會有很多錯綜復雜的問題相互疊加和展現。這更需要設計者具有冷靜和睿智的頭腦,運用一定的方法予以化解和實施。學校教育的問題是,這一復雜的動態系統由于不能及時得以評價或是由于片面的評價和引導,往往失去了真實的意義。方法成為設計過程中的注解,而非設計必須遵從的原則。在面對實際的項目設計時,盲從和慌亂成為普遍現象。
方法學,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們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簡單地說,藝術設計方法學研究主要解決設計師面對設計項目時“怎么辦”“如何開始”等問題。
對于任何一個環境設計項目,其復雜的設計過程概括起來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設計規劃(明確設計任務)、方案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三個階段。明確各階段的主要工作任務和目標,在此基礎上建立整體設計的進程模式。這一模式的建立首先依靠科學的方法的介入和指導。例如,在初期需要有設計調查這一環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實是,它往往被忽視或流于形式,甚至僅僅被作為設計表達的表面注解和方案闡述時的理由。原因是,設計者缺乏正確的調查方法和途徑,結果自然是片面和“想當然”的,因此也就失去了指導設計的實際意義。例如,對于綜合市場的改造這一設計命題,微觀上從管理者、從業者和消費者不同的訴求和需要出發,和宏觀上從社區文化、市場競爭力與整體環境形象出發。對于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介入方式與方法不同,得到的指向和結果就會相差甚遠。其次,整體設計的進程模式還要依靠科學的分析和解讀。問題都擺出來了,接下來要做的是分析和梳理出重要的數據和信息,逐漸整理出設計的理念和基本思路。計算機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處理和分析數據,但不能為我們提供解決的方法,設計的進程再次回到了方法研究的范疇。科學的方法“可以將設計師從工匠的迷茫中解脫出來,從而投入工業的語境之中”。[1]在現代設計中,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的地位已經產生了變化,它不再將個性化和藝術表達作為首要條件,設計也不再是設計師一廂情愿的藝術表達,而是成為與委托方、其他工程師平等協作,參與并完成設計藝術生產的合作。這源于設計、科學、技術與生產相結合的結果。因此,沒有一個科學優化的工作方法,這一過程將會變得復雜。
1.2系統與整體的工作方法
系統與整體的設計方法不僅是現代工業設計的重要原則,也可以成為其他設計領域關注和采用的基本方式。它是指運用系統論的有關原理和方法,對設計過程進行整體、全面的把握,目的在于調整系統結構和各要素的關系,使系統獲得優化。從系統的角度分析設計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條理、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設計全過程。
環境設計是復雜的、動態的設計過程,委托方意志的變化、投資額度的變化、市場反應的變化、原材料價格的變化,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甚至施工環境的變化等,其間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到設計的進程。這中間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思考、太多的環節需要關注、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太多的關系需要協調。因此,更需要設計師樹立系統與整體的理念。整體性就是把設計過程中的任一對象看成各個要素,并按一定方式來構成的有機整體。作為整體的部分,要素與整體、環境以及其他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使系統整體呈現出各組成要素處于孤立狀態時所不具有的功能和性質。因此,在環境設計的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強調這種關系的存在,清醒地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用科學性的具體方法指導學生的設計實踐。學生也好,設計師也好主動地運用系統與整體的方法,從與人溝通的能力、談判的能力、協調能力、組織能力、決斷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等細節入手,以分析、綜合、評價、執行的手段貫徹于設計各階段,使設計的問題得以凸顯、集中、深入和拓展,最終以優化與適合的方式完成。
2基于設計思維方法的研究
設計方法學的研究與藝術設計的關系有如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一樣,前者以觀念與方法論影響后者,而后者的進一步發展又推動了前者的發展,它們在相互促進中得以共同發展。[2]包豪斯注重藝術教育與技術教育相結合,把藝術設計看成創造性的藝術活動,強調藝術設計和藝術的密切聯系。藝術家與工藝技師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實踐的過程中存在相互統一和相互轉換的可能性。現代設計已經不是能由某個具體單一的工種或藝術家來獨立承擔的工作。烏爾姆設計學院強調全面發展的創造個性旨在擺脫“純藝術家”的主觀性,和“純制作者”的狹隘性,從而實現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然而,烏爾姆設計學院試圖把設計活動更多地建立在科學的推導和邏輯過程的做法,這又會導致對于設計師個體的藝術感受和認知的忽視。由于所處的時代語境和面臨的問題不同,對于現代設計教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包豪斯和烏爾姆學院都在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方面就藝術如何參與現代設計中給出了解釋,進行了實踐探索,但又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即忽視了作為設計師個體的思維方式的不斷發展和進化。類似于將設計的過程定位于前提條件限定下的被動執行和流水線生產,忽略了藝術的創造性和藝術設計除功能之外的活力因素。
2.1設計思維方法的分類
在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中,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它們都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發展的趨向卻不同。
藝術設計思維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藝術設計思維的本質、現象、特征和類型進行比較分析。尤其是對藝術設計中的創造性思維的研究。二是對藝術設計思維方法進行系統的整合研究。現代設計的科學本質及其目的性規定了設計思維的邏輯定向,即通過對各類相關因素進行充分的理性分析和理解,從而在設計中體現這種需要、目的或價值。其特點是把直觀或經驗所得的東西通過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定理、原理等,使人的認識由感性個別到理性一般再到理性個別。邏輯思維在創新中對發現問題、直接創新、篩選設想、評價成果、推廣應用、總結提高等環節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形象的創造要求藝術思維發揮獨特的作用,只有綜合的思維方式才能解決設計中的具體問題。這種綜合性體現了設計思維的辯證邏輯,即處理好抽象與具象、理性與感性、分析與綜合、歷史的與邏輯的、人與物等關系。設計是科學與藝術統一的產物。在思維的層次上,設計思維必然包含了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這兩種思維特點,或者說是這兩種思維方式整合的結果。
2.2設計思維方法的研究
研究設計理論,必須研究方法上的處理方式、創造性的觀念和藝術的表現手法。如果說目的性、實踐性和規律性是一般方法的共性特征,那么情感性則是藝術設計方法最顯著的個性特征。設計方法學涉及眾多領域,是對設計方法的再研究,所以要盡可能多地產生讓人耳目一新的想法,從更加寬泛的視角對問題加以定性,以新的視點審視設計問題,避免過早定論,脫離以往的做法,實施轉化思路等。在各種復雜的設計過程中,科學的抽象思維得到的結果必須用形象的方式展現和反映出來,它最終仍是一個形象的建構問題。因此,藝術思維在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自始至終地存在著,而且起著主要的或決定性的作用。發散思維針對所給信息而產生的問題,要盡量從各式各樣的角度去解讀。它是一種跳躍式思維、非邏輯思維,是指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或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圍繞一個問題,從已有的信息出發,從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思考、探索,從而獲得眾多的解題設想、方案和辦法的思維過程。設計師可以對設計要求給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確立設計目標,提出設計創意。從范疇化的角度來看,在謀求設計創新的過程中如何創造出新的環境設計范疇顯得尤為重要。在這一思考過程中,著眼于設計要求中心要素的思考容易受到既成概念的影響而落入慣性思維,運用周邊要素開展的思考則表現出一種擴張的態勢,并能從中找到更合適的設計方案。
3環境設計方法的嬗變
以科學理性為基礎的傳統認識論通過彰顯“智慧之愛”并未將認識論引向解放。在克服科學認識論弊端的前提下,認識論研究領域中各種學說不斷涌現。其中,生活認識論和社會認識論在批判科學認識論的基礎上建構其理論體系。生活認識論是“生活世界觀照下的認識論,這種認識論關注的焦點轉向人們生存的現實感性的生活世界”。社會認識論是“關于人們怎樣認識社會的哲學學說,它以人們認識社會的認識活動為對象,考察人們認識社會的特殊活動結構、進化過程和特殊規律”。社會認識論關注的是知識的產生及其社會性。從關注理性哲學的科學認識轉向關注人的生活和社會的認識,是認識論研究的層次深化和思路轉換,開啟了更廣闊的認識論研究視域。這一轉換為理解知識和知識的產生提供了獨特的視角,有效地指導了學習環境的設計和開發,從而促進知識創造學習環境設計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知識創造學習環境的設計是在社會經濟、科技的進步以及學習理論發展的基礎上,在以新認識論為基礎的知識建構論、學習擴展論和知識創造模型論、科學知識社會學等的支撐下發展起來的。
社會的發展使工作任務越來越強調知識性、跨學科性和復雜性。“如果不與他人合作,單個人幾乎不可能獨自完成一項復雜的任務。”同樣的,“學習也是一個高度互動和動態的過程”。在教育與培養的過程中,學生應考慮到這些特點。學生應在學校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協同工作從而為進入職場做好準備。簡單地將學生分組并告訴他們在一起工作,不意味著能夠自然地發生協同合作。當前的學習環境設計沒有過多地考慮如何有效地調節學生之間的關系,以使每個人都能為獲得成功作出充分的貢獻。人類的特質之一是能夠集合共同的智力資源,一起解決問題,從而將創造知識的過程建立在群體協作的基礎上。但現有的學習環境設計“缺乏分工合作與整合工具”。
人類始終跋涉于認識世界的旅途中,從對外物的認識到對自身的認識,體現出人類認識能力的不斷深化。認識的結果是形成各種知識,因此認識論與知識論在某種意義上是統一的。知識是學習的核心內容,對知識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不同的學習環境理論,因而不同的學習環境理論必定以某一認識論作為支撐。在當下,基于不同認識論基礎上的學習環境設計正表現為從“以知識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再到“以協同創造知識為中心”的發展軌跡,即從知識共享走向知識創造。因有理論的支撐和現實的需要,知識創造基礎上的環境設計必將成為環境設計的主流形態。
4結語
設計方法學是一門動態發展的綜合學科,對其研究與實踐應緊跟時代的變革而不斷地有所發展和創新。正確處理好教學改革中科學與藝術、經驗與分析、定性與定量、創造與適合等的關系則為關鍵。把空間形態、構成與人的行為狀態的研究作為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出發點與研究對象,將現代設計方法論的研究體系與方式引入教育模式的探討,改變原有的以院校學科優勢、地域特征、教師經驗、感性認識為依據展開的傳統藝術設計教學模式,以動態的、發展的、系統的理論支持來研究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并逐步形成基于系統理論指導的教育教學改革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敏.設計Or藝術——烏爾姆設計方法初探[J].創意與設計,2010(02).
[2] 鄭建啟.藝術設計方法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 凌繼堯.世界藝術設計的若干問題[J].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
關鍵詞:
環境設計;課程改革;
1、環境設計專業的困境與機遇
環境設計專業源于原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該專業開設時間早,基礎深厚,得益于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該專業也迅速的成長為設計類專業的支柱專業之一。但是隨著經濟的成熟與穩定,爆發式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如果想要繼續發展環境設計專業必須要尋找新的路徑,一是深化環境設計的內涵、二是拓展環境設計的新分支。很多設計類專業知名院校與在面臨市場變化時依舊顯得從容,除去名望帶來的影響,專業內涵的豐富性更是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的原因所在,無論是學校整體的文化氛圍影響還是專業教師對于本專業專業理論的深刻理解以及工作實踐的優秀能力,都是學校以及專業的內涵和吸引力之所在。深化內涵、拓展分支以及提高課堂趣味性都是提升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質量的手段。
1.1教師以及學生的文化內涵層面
環境設計專業教師要能夠做到剝離專業的外殼之后仍舊是一個受社會歡迎的人。其次是專業層面,有思考又有創新的設計加上對于環境設計以及其工程實踐的理解,最后這些內涵都表現到課堂之中,表現到教師的一言一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內涵發展就是有效的。深化環境設計內涵遵循了國家打造匠人精神的指導方針,在橫向發展空間受阻的情況下只有向下扎根縱向發展、打造精品才有出路。
1.2拓展新分支
拓展新分支則需要在廣度上放眼四望,尋找新的專業增長點,比如軟裝設計,小庭院設計、智能空間設計等等具備相當潛力的環境設計的新分支。如此在寬度和深度上同時著手,專業才能夠得到發展。
1.3課題中找到學生的興趣點
環境設計專業還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尋找學生的興趣點,新時代的學生都具有強烈的個性,可塑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對專業不感興趣,再好的教學方式都是無用的,而此類學生的比例正在逐年增高。面對這樣的難題我們只有盡力尋找學生的興趣點以將其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專業的學習中。方法有以下幾種:1)跨界,引導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由于高考的失利或者院校層次的考慮來到我們專業,他們對自己有比較高的期許,但面對與自己興趣點相悖的專業就會出現消極甚至厭惡的情緒。而在現實中設計大類中很多的專業都是互通的,并不會出現喜歡平面就不會做建筑這樣的問題,但學生往往沒有這樣的認識,因此我們應該在這個問題上引導學生。2)認同,激勵學生很多時候不喜歡代表著不認識,認識到專業的優秀文化、高端代表人物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學生的積極性3)以學生為中心,關心學生很多時候很小的事情會激勵起學生的求知欲,對教師的感激與崇拜就是很有效的一種。4)不同層次不同方案很多時候符合學生所在層次的教學更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
2、對于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考
課程的改革方式多種多樣各有其優劣,但是我們在注意到課堂表現形式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抓住課堂的精髓,這樣形式與內容相互映襯才可以得到最好的課程效果
2.1課堂的時代性
在課堂中要以學生心目中有意思的事例來承載專業知識,學生經過新時代的文化熏陶興趣點會與教師有很大不同,不斷的跟隨甚至引領設計潮流,認真的走到新一代人群的內心世界中去,這甚至比專業概念還要重要,此外我們還需要在課程的認同感上下足功夫才行,有認同才有興趣。
2.2課堂的專業性
實質上,無論課程改革到什么地步,沒有實質內容的課堂是不會有好的滋味的,就像一道只有調味料的菜肴一樣,這就需要教師具備真才實學,真實的實踐經驗。而這一點正是我們現今大多數教師所缺乏的,真實的見解會像真正的食材一樣使課程有滋味有嚼頭,甚至教師的經驗之談本身就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這類講解往往好過書本。因此教師的實踐非常重要,無輪在什么時候都應該將這一點放在首位。做好趣味性和專業性,再配以先進的教學方法課程也就成功了,但必須是建立在有趣味有專業內容的前提之上。
2.3課程的延續性與鑲嵌模塊
前后知識點的銜接與延續是一個問題,過長的戰線往往會導致戰爭的失敗,專業學習也一樣。我們可以打破一些基本的知識點將其分散到每門需要的課程當中。但是這對于某些需要系統學習的課程就顯得比較為難,零碎的知識點沒有經過循序漸進的過程更難接受,也很難形成體系。同時有些比較難的知識也比較難以自學。關于這個問題有一個解決方案是鑲嵌模塊,比如表現技法類課程,在經過系統化的講解課程之后,在室內設計課程或景觀課程設計中再嵌入一個針對室內或景觀的表現模塊,由模塊所屬課程的教師來承擔講解,這樣既解決戰線過長的問題,更具有針對性,這時候的講解也往往比課程系統講解更容易吸收,鑲嵌模塊的獨立性也不會破壞課程本身的系統性。在講授室內設計這樣的綜合設計課程的時候將設計及表現所需的系統知識根據項目流程進行一遍重新演示,會得到很好的效果。
關鍵字:環境藝術;裝置意象;裝置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9-0183-01
相對于裝置藝術,環境設計的概念內涵要大得多,除了藝術性的要求,它還包含了更追求功能性的道路、建筑及各種公共和私人場合。而所謂“裝置藝術的再生性”主要指的是在環境的構成領域中,通過打破、重組原本的空間、結構而建立起新的視覺空間與心理空間的一種對“環境組成”的重新解讀。裝置藝術與環境設計的結合,不僅能為環境設計提供新的思想和內容,同時也能為環境設計注入新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促進環境設計發展的作用。
一、室內環境設計與裝置藝術
除了通過簡單的裝修對環境進行美化外,室內環境設計還要求通過對空間造型、藝術品,細節色彩等要素進行綜合性的整體設計,在滿足對室內要求的各種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確保室內設計的藝術形式對審美價值的反映與體現。室內環境設計不止要滿足室內空間的用途,在性質和意圖上更應以營造不同的空間氛圍和意境來滿足人們在物質和精神上對于建筑空間的需求。
室內設計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1.物質層面:包括室內空間,家具陳設等;2.技術層面:包含結構工藝、對室內設計的規范標準等;3.精神層面:由前兩個層面所反映的社會意識形態、文化素質與審美能力等。在國內外的許多餐飲、休閑空間,為了營造藝術氛圍,加深情感交流,常將一些有特殊意義的裝置符號應用于室內設計中。在建筑領域中,文脈符號作為后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征,可廣泛應用與建筑內部構件及各類構筑風格的處理上。因此,為充分發揮藝術作用,裝置藝術可充分運用于室內環境的空間造型、藝術品和細節色彩等方面。
所以,只有將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的重點轉移到觀念性上,在更大程度上接受裝置藝術的觀念性因素,著重對室內環境設計中的環境氛圍、美感與品位、心理感受與文化內涵等進行重新思考定位,而非簡單的追求形式。一旦將裝置藝術與室內環境設計藝術相結合,不止會對室內環境設計帶來新的活力與動力,更能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人們對建筑空間在物質和精神上的不同需求。
二、室外景觀設計與裝置藝術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耳聞目睹的一切事物幾乎都可以歸類為環境構成的要素之中,無論是城市廣場公園、街區景觀、居住區、街頭綠地等環境景觀,還是小到街邊桌凳,雕塑作品、鋪地欄桿、花壇水池,甚至于自然界的山水草木等,這一切幾乎涵蓋了室外造型藝術的所有。
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各類如戶外雕塑、園藝造景、街心廣場等公共環境藝術的建設日漸頻繁并趨于完善,給鋼筋水泥的城市建設帶來的勃勃生機。而這些公共環境藝術的建設在為城市建設創造美的同時,也擔負起了承載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與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所彰顯的社會公共文化。
在現代環境中,作為景觀環境中的重要“道具”,裝置藝術已經參與到了城市景觀的構成當中。在一些相對較為重視環境景觀的地區,其景觀與藝術裝置和實用裝置的結合通常相當完善,以完全將藝術裝置與實用裝置融合成了景觀規劃中的一部分,在定義了室外空間的功能特征的同時,也確定了室外空間的秩序,豐富了城市景觀環境的內涵,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裝置藝術在作為一種設施景觀的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景觀。
總之,借助于物化的景觀環境形態,裝置藝術已與景觀藝術完美融合,并逐漸的滲透到了以視覺藝術為主導因素的物境、情景、意境當中。由于其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獨特理解,裝置藝術打破了景觀設計中對自然元素的常規認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設計中的中庸式表達。可以說,景觀設計的形式由于裝置藝術的介入而更加獨特、飽滿,從而打開了一個新的令人興奮的視覺與情感思維境界。
三、結論
鑒于以上室內環境設計的專業特殊性,以及目前該專業的教學現狀,為了使室內環境設計課程教學水平得到質的提高。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探討該課程的實用性實踐教學:
一、在調研基礎上,完善針對室內環境設計應用性實踐教學內容的理論體系
目前,中國的環境設計教育雖然已初具規模,從客觀概念上也已建立了自己的教學體系,但從局部層面,或者具體到設計專業的某個課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能真正滿足于社會需求的教學體系,并制造出合理的、準確的教學大綱。特別是室內環境設計教學科目,除個別設計院校外,普遍存在教學理論體系的不完善。表現在課程設置隨意性強,教材質量不高,教學內容不統一,理論教學課時太少等,尤其是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考察、裝飾材料認識考察、施工工藝現場實習、教育實習、社會實踐實習、應用性環境設計內容等)嚴重缺乏。其原因可能因為對藝術類教學因認識的不同而造成投入的嚴重不足,沒有用于進行實踐性環節教學的平臺.如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做為基本工具的電腦配置不足,沒有建立環境藝術教學專業實驗室,沒有適度設置的教學實踐實習基地等。基于此面對這一教學現狀,要想在教學理論體系大綱中,增加實踐性教學內容是不現實的,完善合理的實踐性教學體系更無疑于紙上談兵。當然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我認為更重要的還是我們對該專業課程,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性特點的認識不足,加上環境設計教育設計發展趨勢的日新月異,致使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室內環境設計理論體系,特別是應用性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與確立。
因此,明確應用性實踐教學內容在室內環境設計的重要地位,并認識到做為環境設計專業的特殊性教學特征,才是環境教學的根本.(一)明確理論講授與專業設計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課時不少于20%,60%的課時用于課堂指導訓練,20%的課時用于認識、調研、評估等應用性、實踐性教學。(二)每個學期安排2-4周專業實習課程。(三)課堂“虛擬設計”與社會實踐性“應用設計”相結合,縮短教學與應用的距離。(四)更注重動手的實際操作能力,例如環境設計的概念空間模型制作等。只有明確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并以此做為教學指導,室內環境設計教學工作才會有質的飛躍。
二、建立室內設計教學實驗室、實踐基地及材料工藝考察中心
設計不同于美術作品的創作。設計在表現藝術風格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功能。表現在室內環境設計中,就是必須滿足各真實空間功能的各類需求,否則即使設計的圖紙畫面如何精美而不能滿足工程應用,也只能是一張廢紙。而要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室內環境設計教育必須針對其特點,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及培養方式,最為重要的就是有目的的多進行教學實踐環節的訓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掌握到超前的設計理念,熟練的設計技巧,還要熟知材料、工藝及科學技術在環境設計當中的應用,以及作為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感。這些內容,只有在實踐性教學中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沒有對裝飾材料的認識,不了解最新的裝飾施工工藝,不清楚各造型要素、手段、方式方法對環境設計的制約及影響,怎么能保證自己的設計作品能夠滿足客戶的需要?而這些基本技能及專業素養的掌握,全靠書本知識是無法解決的,最簡捷的解決辦法是建立教學實踐實驗室、實踐基地及材料、工藝考察認識中心。通過上述空間濃縮展示各類裝飾材料及其藝術特點,繪制相應施工、結合詳圖,正面展示各空間常用工藝施工作法,以及各類空間設計的基本理念,并在教學環節中結合實際進行應用性實踐設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直接認識環境藝術設計階段過程及技術難點并快速提高,這樣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將實踐性教學內容充分滲透到室內設計教學各個環節,提高學生實際設計能力
目前室內設計教育課堂訓練通常會先進行理論教學,然后布置作業,在畫室完成自己的作業,表現在一張設計方案或一幅“所謂的”設計作品。教師當然也會在授課期間,適時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查閱大量圖書、資料,觀看許多優秀設計作品;在作業設計輔導過程中,講述大量室內設計中的實際應用內容,但這些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于工程實踐的近距離認識問題。
一、環境設計專業產生的背景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建設發展迅猛,但是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片面地把城市的發展等同為城市經濟的增長,導致出現了一些環境問題。高等教育可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大量的人才,肩負著培養新型社會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經濟發展的驅動下,新技術、新科技得到了應用,環境設計教育成為新時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師要重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要對固有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其中,創新是環境設計專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二、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本科教學現狀
1985年,中國建筑學會于北京召開的中青年建筑師座談會,使環境藝術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學科進入大眾的視野。環境設計專業以建筑、環境、規劃、造型審美為基礎,順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以提高環境質量、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設計專業在高校的發展歷史并不算長,以藝術類院校和工科院校為主。由于不同的高校對本科教學性質的理解存在差異,不同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定位也有一些差別。部分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較為單調、狹隘,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素質欠佳、知識結構不夠合理,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師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努力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三、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環境設計專業是一個年輕的專業,充滿了魅力,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建筑行業的發展,環境設計專業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當下,人們追求生態平衡,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烈。環境設計專業跨越建筑專業與美術專業,是一個綜合性的專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調整知識結構,將技術與藝術相結合,改進固有的教學模式,聯系實際,抓好課程建設,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在課程整體構思方面,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改進教學方式,還要充分認識到環境設計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造力,明確創造是設計的主線,以建筑內部空間、外部空間和公共藝術空間的設計為教學的重要方向,引導學生學習建筑基礎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要加強社會實踐環節的教學,利用假期合理安排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市場調查,使其熟悉項目流程,提高其社交能力和協作能力。在教學課程設計中,除了專業知識外,與本專業相關的美學、企業文化、軟件知識都是課程設計的重點內容。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空間設計理念,學習工程預算、室內外設計原理、城市規劃以及環境照明等知識,掌握各種施工流程,運用計算機等輔助工具展示空間設計的最終效果。
理論學習是專業課學習的基礎,我們在課程設計中需要讓學生了解課程的主要內容、作用、流程以及重要性,強調與其他課程的不同之處。學生需要規劃課程學習的時間表,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實踐。環境設計中理論的教學主要包括概況、發展方向、當今社會設計潮流、設計原則、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外部因素、如何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特殊設計等設計理念。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時應誘導學生關注地域文化及其設計,并要求學生對地域文化進行總結。例如,筆者在講授商業空間設計原則中的地域性設計時,就著重講授了黑龍江城市規劃的歷史及各地方地域文化對城市商業空間的影響,分析了東北地區的氣候特點,并讓學生全面搜集相關的氣候人文資料。在理論講授這部分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在環境設計中加入地域文化的原因,掌握地域文化脈絡。
二、專業設計
專業設計是設計的實踐階段。設計課題應選用教師的科研課題,或各地區舉辦的賽事,也可是大學生的創新項目,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傾向選定課題。選題內容以開設的專業課程為主,如基于綏化市商業街展開的地方文化景觀規劃設計。
三、方案討論
專業設計和方案的討論在時間上是并行的,可以同時進行。教師和學生針對選定地域展開有關地域性格和文化的討論,也可以擬定其他主體進行討論。如討論哈爾濱冰雪文化、冰雪文化載體、綏化寒地黑土文化等,在討論之后根據選定的具體文化方案進行實地考察以收獲原始的資料。
四、實地考察
實地調研是環境設計實踐中收獲直觀資料的環節。在調研之前學生對環境設計的認識,多為概括的、理論性的,對地域文化載體的認識也是模糊的,無法對其準確的定位。通過考察調研,學生可以明確地認識實地場所,增強學生對環境設計場所空間的認識、加深學生理解地域文化在環境設計作品中的作用。因此,課程可以根據相應的主題展開考察調研。調研應圍繞討論的具體內容,針對環境設計作品的細節、形態、功能、材質、使用方式等方面進行切入設計。也可從空間設計的使用者角度,對其年齡、作息規律、經濟狀況、生活習慣等進行考察。地域文化的調研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深入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要求學生對所定目標區域的環境及環境設計設施的具體情況進行全面考察,并總結出全面的資料分析,評估鎖定地區具體使用者的需求及滿足需求的客觀條件。如筆者曾組織學生到哈爾濱中央大街了解中央大街建筑的特色以及保護建筑的措施,帶領同學們梳理其形成的歷史文脈,了解中央大街的成因。并對江邊一帶進行遠足調查,體驗江邊文化。并進行問卷調查,采訪本地人和外地游客,總結對哈爾濱城市的印象及對哈爾濱文化和環境設計作品的感受和評價。
五、匯總分析調研報告
實地調研通常會發生走馬觀花、不具有實際意義的情況。如果不積極改正,則就失去了實地調研的意義。所以,在課程調研開始之前就應明確調研的主要內容以及調研匯報的具w要求。實地調研的成果展示需要我們明確調研分析的內容和書面要求,提交書面的調研報告,并制作PPT,把圖片和文字結合在一起,以小組或個人的名義,講解調研報告,為后期的方案講解打好基礎。教師和同學需要在地域文化方面對學生需要提出更多的問題,讓演講者回答如何解決文化載體的問題。該環節要求學生評價調研作品,提出對地域文化的個人見解,要求在調研報告中體現出用于環境設計的文化元素,并讓全班同學論證其可行性。通過調研、研討、匯報,以提高同學們定位地域文化的水平,認識地域文化在作品中體現的作用,為后期的設計提供重要的設計素材和設計方向,調研分析是提煉地域文化的過程,也是設計公司開展方案設計工作的課堂實踐表現部分。
六、設計展開
通過實地考察我們為設計定下了基本的基調和概念。設計展開就是將設計概念付諸實現的過程,將思維轉換為具體產品呈現在人們面前。在設計過程中,地域文化被學生提煉形成設計元素,整合元素進行方案設計,制作多種優選方案、最后完善方案,設計出效果圖、施工圖,也可以根據課程設置制作相應的模型。概念設計是學生在設計中充分發揮想象力的體現,需要學生手繪草圖,并分析草圖取長補短,敲定最終的設計草案。最終方案需要完善景觀部分,我們把它叫做擴初設計;室內部分為深化方案階段,即優化設計方案的形態、功能設計、結構設計、細節設計、交互設計、色彩搭配等。然后根據繪制方案的表現圖制作展板,把制作方案通過PPT匯報給大家,如果涉及到模型設計則要對模型進行最后的調整,以深化確定最后的模型展示形態。
環境設計作品的實現依托于設計的展開,也是地域文化元素在環境設計作品中直接的體現。通過設計作品,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地域文化在環境設計作品中的體現形式及設計手法。同時這也是教師培養學生設計能力的集中體現。在最終方案中如何體現地方文化內涵是設計的焦點。設計作品的最終目的是檢驗作品的試金石,它把提煉本土文化、把地域性設計元素融入環境設計作品中,以實現環境設計作品的功能及傳承地域文化作為目標。如:在家居設計中,有一名學生選用鄂倫春族的民族元素,設計了一系列的室內軟裝配飾,這即是從地方文化中汲取營養的表現。再如綏化地區有興和朝鮮族鄉,學生通過實地考察朝鮮族鄉的生活生產方式,提煉其文化符號進行餐飲空間設計,并結合現代韓國流行文化創作出墻體彩繪。墻體彩繪的形式并不以原有鮮族的圖案紋樣進行繪制,而是對其進行了二次創作,繪制出當下韓國流行的鳥叔騎馬舞、韓國歌舞組合等圖案,這些都是室內裝飾彩繪的繪制素材,讓人們在享受朝鮮美食的時候還能體驗鮮族文化。
再者就是博物館設計,綏化安達、青岡武警支隊的榮譽室設計,就充分體現了安達的地方文化。青岡有名人馬玉祥,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的原型就是馬玉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榮譽室設計了馬玉祥的雕塑作品。同時為了傳承英雄基調,充分挖掘安達作為牛城的地域文化,為榮譽室設計充分挖掘設計素材。
七、總結評課
在課程結束前,要對課程進行總結。安排本專業教師對每個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或安排學生進行互評。互評以講標的方式進行,臺下安排學生做評標。重點放在地域文化的體現上,讓學生講解設計中加入地方文化元素的方式,以使設計作品符合設計的功能性原則,讓使用者有全新的使用體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實踐環節的重要外在體現。
一、水彩畫與環境設計效果圖的意境美的關系
1.水彩畫用水調和透明顏料所創作的繪畫作品,簡稱水彩畫,由于色彩顏料的透明特性,一層顏色覆蓋另一層可以產生特殊疊加效果,就是水彩畫的魅力所在;水彩顏料輕便,便于攜帶,其繪制時間相對較短,可以作為速寫來搜集和記錄素材。水彩畫顧名思義:是以水為主要媒介調和透明顏料完成的繪畫作品。
2.環境設計效果圖環境設計效果圖:是人們對自然環境改造設計的預想圖。是以大自然中的樹木、花草、山水為主要題材的再創造過程,人們通過功法自然或人文再創造的手法來營造出理想的生活學習環境的過程。
3.意境美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注解:意境指的是境界和情調。通常是人們通過文學藝術作品對對象的形象描述所體現出來的感受。美指的是好看的、美好的事物,結合“美”與“意境”的解釋,意境美就是美好的或美妙的境界與情調。那么無論是水彩畫還是效果圖都是藝術家通過作品所呈現出:抒情的、情景交融的、虛實結合的、妙趣橫生的、無窮韻律的、如詩般的空間環境。從環境效果圖的角度來體會意境,則可以分別從“意”和“境”二方面來感受:“意”是“意會”,是在情理之中的體味;“境”是環境、境界,是形與神的完美統一。
4.水彩畫、環境效果圖、意境美之間的關系水彩畫是載體,環境設計是目的,環境中的山水、花鳥人物、是表現的素材,他們共同體現出美好的環境意境美來。
二、水彩繪畫基礎對環境效果圖的作用
1.繪畫基本功底
繪畫造型的基本景物寫實能力對環境設計效果圖的表現上來說有很多的共同性及相似性。因為環境設計效果圖練習,也是側重于對環境物體的空間結構和形體表現,雖然環境設計效果圖很多時候是沒有現實景物的參照,絕大數情況是根據設計者對環境的預先設想來完成效果圖作品,所以要將感性的認識落實到理性的認識和實際的環境中去,以寫實的方法再現其環境關系,也是區別于純繪畫藝術的關鍵所在。當前,在表現效果圖中,我們切實做好三個方面:造型、結構以及質感的表現。(1)造型造型是物體本身的形態,是事物本身各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的比例關系。我們應該對其進行認真的觀察理解,準確、有效地對其體面關系進行準確的表現。(2)結構結構是指物體內在組織骨架關系,但很多時候又是通過外在的表象能夠被我們觀察和理解到的組織關系或者是運動規律。我們在作品創作時應對其進行強調,來有效的表現其空間結構和內部關系,突出其層次感和運動走向。(3)質感質感是材料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特性,是我們在繪畫過程中真實再現對象的表現能力。
2.色彩學習方法
色彩是畫面視覺效果最強的體現,一張完整的效果圖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色彩。色彩的是否協調統一關系到效果圖的成敗。作為一個設計師,首先我們必須從色彩開始練習,訓練出敏銳的豐富的色彩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1)色彩學習的重點①掌握對比色的調色方法和規律;②掌握明度、純度、色相的表現方法和調色規律。(2)色彩練習的方法①臨摹。“得法多至古人出”臨摹他人優秀的作品,能夠直接而快速的獲得他人的經驗和色彩練習的感悟與啟示。但是,要避免一味的照搬照抄,不加分析的埋頭“復制”。要冷靜的分析和辨析,分析色彩的構成關系與統一協調,感知色彩的魅力。②記憶默寫。作者根據平時對生活的觀察,例如:自然環境中的山石、房屋、溪流,再如:影視劇里的場景、衣著等色彩知識,結合自己對色彩的理解或自己已掌握的色彩配搭方法的描繪與再現的色彩練習。③歸納整理。歸納整理是一種高度慨括的色彩練習方式,是在臨摹、寫生過程中,經過分析提煉,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和特色性的幾組色彩對其加工利用、整理的一個過程,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這是設計師深入了解色彩表現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色彩訓練中最有效的練習方法。
三、環境設計水彩效果圖的意境美
1.從水彩畫的特點中說意境美
水彩畫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通透透明的視覺效果;二是在繪畫過程中由于水及顏料的流動,所產生的靈動淡雅的特性。這也是水彩畫區別其他畫種的最大特點。水彩畫的通透透明的視覺效果主要表現為:清新、明澈的視覺感受,畫面清爽迷人。淡雅的色彩,令人陶醉的水色交融。在創作時控制好水分與顏料的比例,所產生水的流動,主要表現為:自然灑脫、酣暢淋漓的意趣。
2.環境效果圖題材來談意境美
環境效果圖里的山水動植物就是常用題材,在傳統的水彩畫創作表現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解析環境效果圖里面的組成內容,了解水彩風景畫的形成與特點,對于了解環境效果圖意境美有著積極意義。豐富的想象力,極簡的筆觸,細膩的色彩表現,淡雅的叢林、巖石、房舍、溪流、田野和瀑布等環境元素盡顯眼底。作品通過時空的想想在作品中的再現,在情與景、性與情的高度融匯后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無論是客觀事物的再現,還是內心景物的表達。都將呈現出作者想要表現的特定意圖——客觀、主觀的聯系形成了作品的意境之美,其是自然、生活、藝術之美的完整統一及和諧表現。
3.不透明畫法的意境美
有時候根據效果圖的需要,我們不需要色彩的透明與靈動,我們需要一種厚重與質樸,這時我們可以結合水粉畫的技法,顯得顏色具有一定的覆蓋能力,同時具有一定的厚重與柔和。隨著人們繪畫觀念的改變與創新,技法、題材的多樣化拓展,水彩的表現技法也多樣而豐富了。從不透明技法表現出來的作品來看:如餐廳的水彩畫靜物,其畫面干凈而淡雅,題材貼近就餐功能需求,它們都能產生和諧的意境美效果。再例如水彩留白法,對畫面空間、著色的取舍安排,虛與實、神與形、近與遠、前與后等的對比研究,使其進入無限的想象空間。
四、結語
欣賞水彩效果圖的美主要從其意境、意趣、內涵入手,通過對色彩及畫面內涵的感悟出發,體會水彩的靈動、輕快、水色淋漓的各種神奇藝術效果。水彩效果圖的藝術價值,除卻真是預見其環境效果外,本身也是一件藝術作品,能很好的滿足人們精神審美的需求。
(一) 人文主義的誕生
人文主義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主要體現在重視人的需求、人的發展等方面, 萌芽和發展與文藝復興時期。首先, 人文主義肯定并認可人的精神是自由的, 是可貴的, 通過環境設計, 將這樣的思想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對提升社會整體素質環境, 人文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有積極作用。
(二) 環境藝術
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進步, 出現了很多新興學科, 為了滿足人類的求知欲望, 社會建設需求, 環境設計作為新興學科, 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 環境設計是建立在城市環境優化基礎上的科學研究學科。環境設計是一門科學, 主要對人類的居住空間、工作空間和休閑生活空間進行科學規劃, 以便滿足人的基本需求, 不管是物質的, 還是精神的。環境設計包含的學科內容很多, 例如建筑學社會學、文學、考古學、宗教學、環境行為學以及環境生態學等諸多學科。
(三) 人文主義與環境藝術設計的融合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讓人們見識到了更多的新鮮事物, 對自身的生活要求和精神要求也有了新的要求, 希望能在社會生活中提升新的高度。環境設計正是應人類的需求而產生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 是人文主義與環境藝術的融合, 更是人文與科學的融合。
二、人文主義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滲透
人文主義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就要滿足人類的真實和切實需求, 根據人類的需求完成設計工作。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 每個層次的需求都會對自身的提高, 也是人類生活與社會中的發展步驟, 只有具備真實的需求, 同時能被滿足, 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在當代環境藝術設計中, 通過以人為中心的設計, 對建筑、環境等需求設施融入人文主義, 是體現人類重要性的重要表現。
(一) 環境藝術設計是人文主義精神的表現形式之一
文化價值包含的內容很多, 但沒有一項內容能離開人存在的基本價值。體現文化價值的手段, 必須是以體現人的需求為基礎的。只有這樣, 才能推動社會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環境設計, 從施工角度來說, 是保證建設質量的重要環節, 但從社會環境營造來講, 必須保證能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在設計過中, 重視人在所處空間內容的舒適度和滿意度, 協調好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融入人文主義后, 讓環境變得更有人情味, 這才是環境設計價值體現的目標。
(二) 環境藝術設計要重視文化特色
技術是客觀的, 同一種表現形式在不同的地區和民族會出現較大差異, 所以, 在做環境藝術前, 設計師應該先了解清楚當地的風俗人情, 以及當地的居民喜好, 并在設計過程中采取多方案、多設計的方法, 通過幾種方案的對比, 最后確定一種最適合本地人文主義的環境藝術設計方案, 只有這樣, 才能體現對當地環境設計的充分理解和認識, 凸顯本土特點, 使得該地城市環境呈現出區別于其他地區較明顯的特征, 這樣不僅有利于更好的展現風俗風貌, 還能提高環境藝術設計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
(三) 環境藝術設計與人文主義等科學的交叉
作為環境設計人員, 首先要正確的認識人文主義的內涵。人文主義所包含的內容很多, 涉及范圍廣, 有文化上的, 藝術上的, 所以, 環境設計要融合人文主義, 所要了解的知識體系是很廣泛的, 而各個知識體系又會有所交叉, 設計師不僅要掌握本地風俗文化知識, 還要能掌握設計理念和環境工程。例如, 人體工程, 看似與環境藝術設計無關, 但要為居民一共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人體工學不可或缺。此外, 設計師要抱著學習的心態, 對除了本地之外的其他城市的設計理念和特色多了解, 分析總結, 形成自己的設計經驗, 從而更好地保證環境藝術設計的質量。
(四)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學科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獨立學科, 雖然與其他學科有所從何, 但設計人員應體現其獨立性, 才能有效展現你的設計理念。作為設計師, 要堅持本門學科的獨立性, 只有這樣, 才能體現城市環境建設、優化的特點和優勢。只有高超的環境設計, 才能經久不衰, 并適應社會發展的角度, 積極與其他環境建設科學、人文主義科學融合在一起, 推動環境藝術設計的健康發展。
三、結語
人文主義的核心是從人出發, 這樣環境藝術設計的最終目的不謀而合。所有工作的展開都是為了給居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人文主義更是要人的需求出發, 通過環境藝術設計表現出來, 不僅體現了當地居民的意愿和需求, 更展現了社會對人的重視, 有利于社會和諧。其實, 環境藝術設計也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 是我國積極建設精神文明社會的科學表現, 作為設計人員, 要不斷創新, 研究和總結, 為和諧社會主義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吉。試談綠化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審美意義[J].河南建材, 2010 (06) :130-131.
關鍵詞:
藝術;環境設計;解決
藝術概論這門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理論課程。對于藝術生而言,理論性強的課程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滿堂灌的授課形式對于感情豐富的藝術生早已行不通,這就需要教師在上課時“提出問題、保留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思考后進行討論和總結。
“把某物看作是藝術,需要某種眼睛無法看到的東西,一種藝術理論的氛圍,一種藝術史知識,這就藝術界”。環境設計主要針對的是室內設計的學生,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處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會自覺不自覺的進行各種環境裝飾。學生對環境設計藝術的提高首先要先增加理論知識,并且要增加對藝術作品的了解和理解;通過大量有代表性的作品等來影響學生在藝術上的認識;加大典型藝術作品案例的講解熏陶來積累各種素材;運用模擬環境激發學生潛在的藝術情感。未來環境設計發展會呈現多種趨勢;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注重文化內涵、地域差異化、不同設計領域的交融、藝術化等等。這些發展趨勢都將系統的解決人類內心需求和現實之間矛盾的過程。
環境藝術的最高境界在于小到一個居室,大到整個城市,既有千百種不同的各具表現力的物象形態,又有內在的秩序和綜合的整體精神。環境設計做為一種綜合的多種形態的造型藝術,在形式上更追求多樣統一與協調。例如;中式傳統室內的裝飾手法,是中國人含蓄氣質的體現。常見的有“魚”“鹿”“蝙蝠”等,原因是他們的諧音都有隱喻,代表著福氣,情操和品行等等。這些自然物為中國人借物詠志提供了極為契合的形象。在室內裝飾中,無論是商務、辦公還是居住生活,有機的借助自然物、工藝品裝飾,不僅可以獲得無形的經濟價值,同時還可獲得美學的文化,美化了生活、也扮靚了心情。
我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室內度過的,因此,人們設計創造的室內環境,必然會直接關系到室內生活,生產的質量。室內環境的創造除了與冷暖、光照等方面有要求之外,還與建筑的類型、主人的性格相適應的室內環境氛圍。從整體來說還和人類的經濟活動、價值觀念、哲學思想、民俗民風等密切相關。經濟決定藝術的發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把世俗的經濟要求用抽象的理論形式表達,把資產階級的經濟說成是一切時代、一切階級、一切人的要求。好的設計價值觀念的體現是設計師在空間作品構思過程中確立的主導思想,它賦予作品文化內涵和風格特點,令作品更具有個性化、專業化。設計所體現的哲學思想,丹納在《藝術哲學》的書中解釋到,“探求藝術發展的原因時說,藝術是由時代精神和風俗所決定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是由環境決定的,環境又是由種族決定的。”任何一個名族的的藝術都是由名族的境況和人們的心理以及生產關系決定的。這些傾向也會因為民俗民風的不同而不同,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存在著不同的天性。所以說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是有多種因素相互疊加和制約組合而成的。
當環境由眾多的物體組成一個封閉的空間,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室內空間環境,室內裝飾就是美化室內空間環境,掩飾室內空間環境的缺點,突出其優點,使室內空間環境變得舒適、美觀。室內裝飾工程就是對有使用價值的室內空間環境的美化過程,是對各種裝飾材料進行技術和藝術加工,美學修飾和藝術組合的再創造過程。室內裝飾的美觀同樣表現在“內在美”和“外觀美”。
室內裝飾的“內在美”是裝飾的本質,是給人們提供精神享受的根本所在。從構成室內裝飾的材料質感上及各種造型體的集合中表現出來。同樣,室內裝飾的“外觀美也如實地襯托出室內裝飾的“內在美”。
有句話不是說:“不了解人類的過去,就不能夠認識人類的今天和未來。”對藝術來說:“不了解藝術實踐的歷史,就不能夠真正理解藝術活動的規律”學習藝術概論應注意結合自身的藝術體驗。當今社會生活中,幾乎人人都離不開藝術。例如視覺文化,它不單單是一個視覺的欣賞更是一種藝術文化的傳承,在這個全新的視覺文化領域里就要求我們對藝術的基本知識理論有一個全面的認知,通過作品的鑒賞和評價一方面可以結合自身的審美加深對藝術理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過視覺藝術的優秀作品來提高自身的藝術鑒賞力。
結束語藝術概論是藝術實踐經驗的總結。對于藝術的概念它不是永恒不變的,每個人對藝術的理解不同,有感性的理解也有理性的認識。環境設計也正是在實踐藝術的感性和理性的結合。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理解與掌握藝術概論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