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基礎診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15 15:00: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學基礎診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醫學基礎診法

篇(1)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9-0855-01

【關鍵詞】 結膜炎,急性出血性;疾病暴發流行;學生

2007年9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長洲區倒水鎮倒水中學暴發一起以眼紅、發癢、灼熱感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經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診斷,證實為一起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暴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經專業人員調查所得的流行病學資料和國家傳染病報告系統資料統計。

1.2 病例判定標準 臨床表現:起病急,潛伏期短,一般在數小時至24 h內發病,雙眼可同時起病或先后起病,眼刺激癥狀重、異物感、畏光、流淚可伴有發熱、流涕、咽痛;主要體征:眼瞼充血水腫,瞼球結膜重度充血,伴有結膜下出血,多有濾泡形成。多數患者有耳前或頜下淋巴結腫大,病例之間常有直接或間接接觸史。

2 流行病學調查

2.1 基本情況 該校為全日制、半封閉式鄉鎮中學,位于市區西北約30 km,學校位于倒水街公路邊半山,有七、八、九3個年級25個班,共有學生1 485名(男生735名、女生750名),每班學生50~60名不等,教職員工100名。學生為內宿生,均為本鎮、本村人員。校區寬廣,有3棟教學樓,2棟學生宿舍,校內綠化環境及自然環境較好,但學生居住條件較差,男、女學生共住一棟樓,一間宿舍住16~36人不等,宿舍內環境較為臟亂、通風差。學校所在鄉鎮和學校近幾年未發生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疫情暴發事件,其他傳染病發病呈常年發生的水平。

2.2 流行特征

2.2.1 流行概況 學校從9月6日起出現首例患者至9月30日末例病例為止,共報告發病146例,罹患率為9.83%,所有病例均為學生,無死亡病例,教職工無發病。疫情波及村鎮,引起多人發病。

2.2.2 時間分布 首例發病于9月6日,末例病例于9月30日,流行期25 d;病例主要集中在14-19日,占總病例數的77.40%,為流行高峰。

2.2.3 年級分布 各年級均有發病,七年級發病60例,占總例數的41.10%;八年級發病58例,占總例數的39.73%;九年級發病28例,占總例數的19.19%。七、八、九年級的發病率分別為11.83%(60/507),11.91%(58/487),5.70%(28/4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11,P

2.2.4 年齡、性別分布 發病年齡最小12歲,最大17歲,以14~15歲發病最多,共98例,占總發病數的67.12%。男生發病122例,罹患率為16.60%;女生發病24例,罹患率為3.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17,P

2.3 臨床特征 病人臨床癥狀較輕,起病較急,表現為眼睛刺痛、畏光流淚、視物模糊,眼結膜單發或雙發充血等。

2.4 暴發原因 本次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暴發主要因為病例發生后沒有及時報告,對病例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上學生住校內宿,居住密集,環境條件差,室內空氣流通不暢;在學習、生活上密切接觸,增加了感染機會,是造成暴發的重要原因。

3 疫情處理

2007年9月13日,疾控機構接到疫情報告后即到現場進行調查處理,主要采取以下綜合措施:(1)開展疫情日報告制度,進行疫情動態監控;(2)發病學生回家進行隔離治療,防止接觸感染;(3)主動搜索病人,及時收集學校周邊村鎮的發病情況,發現病例及時報告和處理;(4)對學生進行衛生知識宣傳,對學生寢室、教室、食堂等公共場所及學生個人洗漱用具進行消毒,清潔學校環境衛生;(5)使用含氯消毒劑對教室、寢室、周圍環境等進行徹底消毒,并要求教室、寢室要常開門窗通風透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通過以上措施,疫情得到控制。

4 討論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是由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中新型腸道病毒70(EV70)、柯薩奇病毒A24變種(CA24v)感染引起的,以顯性感染為主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傳染性強,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觸后,95%將會發病。本次處理結果雖無實驗室檢測依據,但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和流行病學特點,綜合分析認為是1起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暴發流行。造成疫情暴發的主要原因有:(1)疫情報告不及時,失去了早期采取措施的機會[1]。9月6日就有學生發病,但未采取防制措施,造成大量續發病例出現,未能做到早發現、早報告。(2)傳染源未及時隔離。疫情初期學校未能進行晨檢,學生帶病上課,從而造成傳染源在校內持續存在,續發病例不斷出現,同時該校許多學生來自同一個村鎮,雖然發病學生回家隔離治療,但健康學生回家后仍常有接觸。(3)學校人口密集、學生宿舍內環境臟亂、居住條件差,為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提供了傳播條件。(4)學生對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普遍易感,缺乏抵抗力。(5)男生天性好動,衛生習慣比女生差,是造成男生發病比女生多的主要原因[1]。

學校是學生聚集場所,學生是傳染病的易感人群,一旦有傳染源侵入,極易引起疾病的傳播和蔓延[2],甚至暴發流行[1]。因此,各級各類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傳染病防治工作[3],依據《學校和幼托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切實落實傳染病控制措施,使之形成制度化、規范化:(1)建立、完善傳染病報告制度,發現疫情及時報告;(2)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健康教育,普及防病知識,要高度重視疫情監測和晨間檢查工作,發現疫情苗頭及時報告[3];(3)改善學生住宿條件,保持教室、宿舍的清潔衛生,做好通風消毒工作,是切斷學校傳染病傳播途徑的重要環節;(4)加強對學生衛生宣傳教育,普及防病知識,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能力;(5)教育學生開展日常性衛生工作,防止類似疫情發生。

5 參考文獻

[1] 朱名樹,孫長喜.竹山縣擂鼓中學暴發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調查處理報告.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4,18(5):28-29.

篇(2)

1969年,美國神經病學家霍華德首創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該教學模式已成為目前國內外醫學教育改革的熱點之一。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學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工作有機結合,提高學生日后在社會實際工作中的能力。在本研究中,我們通過試用在傳統及多媒體綜合教學的基礎上突出了以問題為基礎學習(PBL)+案例分析導入,調查其教學效果,為新的醫學教學模式下心電圖診斷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

心電圖診斷學是研究心臟在每一心動周期電活動的曲線圖形與臨床心血管疾病的關系。心電圖專科性強、產生機制復雜、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獨立費心地講解,學生完全被動接受,普遍反映其內容抽象,枯燥乏味,無從學起。如何在醫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里,將抽象曲線圖形和臨床應用講解清楚,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心電圖教學的難點。近兩年來在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嘗試在傳統及多媒體綜合教學的基礎突出了以問題為基礎學習(PBL)+案例分析導入的教學方法,在心電圖診斷教學中實施,學生讀圖能力大大提高,現總結如下。

1方法

1.1問題設計

教師恰到好處地設計問題的是PBL教學法的關鍵,授課前需認真準備病例資料及心電圖圖片,精心構思所提的系列“問題”,首先精選教學內容,提出代表性的典型問題或病例。設計緊扣教學內容的難度遞進式的問題,把心電圖知識與臨床有機的結合起來。且一定深廣度,需要學生認真綜合分析,并能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查閱有關的文獻得到解答。如心肌梗死一節中,首先分別準備三張圖,即正常心電圖、心絞痛(缺血)、心肌梗死的實際心電圖,同時提供所對應的臨床資料,提出幾個問題:根據所提供的資料和心電圖,進行定位診斷及定性診斷。明確診斷還需做哪些輔助檢查?了解治療原則。所備資料和問題要課前一周發給學生。

1.2課前準備

以自愿組合的原則將學生分為6人討論小組,圍繞提出的問題,認真閱讀教材,利用圖書館、網絡等知識載體查閱相關資料或文獻,各小組寫出發言提綱。帶著問題自學,為其提供了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機會。

1.3課堂討論

以小組為單位組織開展討論,各小組推選代表闡述答案。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上,將所涉及的問題化解為若干問題,如冠心病的病因、病理解剖學基礎、臨床分型是什么?提出新的問題,如心肌缺血與心肌梗死共同點是什么,其鑒別診斷要點是什么?各自心電圖改變是什么?學生們醫學知識有限,分析多樣,但課堂討論為其營造了寬松、主動的學習氛圍,使其能夠圍繞問題踴躍發言,熱烈討論。教師啟發和引導的作用,特別強調多媒體技術對心電圖教學的重要意義,心電紙和圖形清楚地顯現在屏幕上,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很快掌握心電圖特征,達成共識。對于兩種冠心病心電圖床現、定位診斷、定性診斷以及輔助檢查和治療原則等問題有了深刻的理解。通過這種互動式的學習,學生們在最終找到了正確答案的同時,也加深了心電圖學學理論的理解。

1.4歸納總結

討論完畢后,學生回到小組,交流結果。教師概括性地歸納總結討論問題的要點,對一些共同性的疑難問題進行詳盡分析,同時對各組的發言進行點評。對討論的問題和心電圖學基本理論進行聯系,復習相關的心電圖學基礎知識。

1.5考核評價

PBL教學這種開放式教學確實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老師不利于掌握其理論知識的嚴密性和所有常見心電圖辨析能力,考核就是考學生的真功夫,還要保證畢業后執業醫師的心電圖考試。故要求在校期間狠抓考核。考核分理論和技能兩部分,均采用百分制,其中理論和技能各占50%,總成績=(理論×50%+技能×50%),理論考試從試題庫中隨機抽題組卷100題,基本含概全部知識點,選擇作答,如實統計成績;技能部分把典型心電圖共制成圖片二十張為一組過塑,六人一小組組,每組同學手里都有相同的二十張心電圖片,聯系讀圖,然后在組間互相提問作答,逐人過關,老師考核時提問其中的兩張給出評分,經過訓練后讀圖全部滿分,這樣也很好地與各種醫考接軌。心電圖診斷部分的成績優秀率(80分以上)為90%,及格率為100%,老師充分掌握了教學效果。

2結果

2.1激發學習興趣,培養綜合能力。首先,PBL是一種以問題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大大增強。其創新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隨之提高。模擬醫考,也提高了學生的應試能力。

2.2教學相漲,提高教師素質。PBL教學改變了傳統的課堂講授方法,課前需要教師精心雕琢教學設計,問題設計需要教師付出很大的精力;在課堂上,教師扮演好引導和組織角色,通過啟發式和交互討論式教學設計問題在討論中許多問題涉及其他學科知識,這要求教師深深入人淺出地引導、分析和答疑,最后在總結和考評,結果要及時反饋。這些都促進了教師不斷學習新理論、新技術,努力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

3討論

PBL模式在教師的整體把握和指導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面對具體的臨床問題,將各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知識點貫穿以一個真實的病例,培養發散思維,靈活動用新知識的能力,現行的教育體制下,[4]全面實施PBL教學法還有許多問題有待探討,現總結如下:

3.1PBL模式的應用要結合傳統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在心電圖的大部分章節可以問題導入,病案導入,但在心電產生,心電圖正常形態和數值章節中因知識難度大,還需要教師講解,教師要把握好尺度,而不能生搬硬套,多媒體提供直觀圖片,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工具。

3.2擬定問題要得當,要緊扣教學大綱,針對重點難點,啟發學生思維,激發興趣又能加深專業理論的掌握。在出題、引導討論和總結中注意系統性和邏輯性。

3.3病例要結合臨床,場景真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感性認識為從事臨床醫療活動奠定基礎。

3.4制訂一套靈活的評估方法是PBL教學能夠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傳統的考試方法并不完全適合PBL系統,與之配套的相應考核方式。應充分發揮考試的導向功能。

總之,PBL教學法已成為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心電圖診斷教學在傳統及多媒體綜合教學的基礎上突出了以問題為基礎學習(PBL)+案例分析導入,它為培養醫德高尚、具有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及良好整體素質的應用型醫學人才提供了一個平臺。我們將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完善診斷學教學團隊,讓問題加案例的教學方法在心電圖診斷教學中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馬紅亮網絡環境下PBL的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2,(3):17

篇(3)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7.107

糞便隱血試驗現常用的主要有化學匹拉米洞法和免疫膠體金法兩種。化學匹拉米洞法靈敏度較好, 屬于中度靈敏試驗, 能檢測到1 mg/L的血紅蛋白(Hb), 消化道出血5~10 ml即可為陽性, 但特異性低, 易受到外源性食物如含有血紅素、血紅蛋白、肌紅蛋白以及鐵劑、肉類、綠葉蔬菜等影響出現假陽性[1]。由于化學試劑的不穩定性, 長期放置會出現反應減弱, 并且如果患者服用大量維生素C或其他具有還原作用的藥物時會出現假陰性結果。免疫膠體金法靈敏度高于化學匹拉米洞法可以檢測到最低0.2 μg/L的Hb, 最高檢出濃度可達2000 μg/ml且不受相關食物藥物影響[2], 這說明免疫膠體金法對人體早期的消化道微量出血更敏感。但高于2000 μg/ml時, 由于前滯反應可出現假陽性。所以柏油樣便出現假陽性時應充分稀釋后進行檢測。由于免疫膠體金法的高度敏感性, 某些服用刺激胃腸道藥物后的正常人也可出現陽性結果。本文主要對兩種方法在糞便隱血試驗中及應用進行評價。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 1 材料 全部糞便標本均系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的隨機標本。100例隨機糞便樣本和50例確診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柏油樣便標本。年齡0~90歲, 男82例, 女68例。

1. 2 試劑 免疫膠體金法隱血試紙由上海凱創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化學匹拉米洞檢測由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 3 方法 按照操作說明分別對100例隨機標本及50例上消化道出血標本同時使用化學匹拉米洞法、免疫膠體金法進行隱血檢測。

2 結果

2. 1 100例隨機糞便樣本應用化學匹拉米洞法檢測的陽性率為52%, 膠體金法陽性率為15%,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柏油便標本使用化學匹拉米洞法檢測的陽性率為100%, 免疫膠體金法陽性率為86%,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大便隱血實驗陽性率消化道潰瘍為40%~70%, 消化道腫瘤為95%, 糞便中微量Hb的檢出對消化道出血及消化道腫瘤的早期診斷有著重要意義。尤其是對于消化道腫瘤患者, 在早期無癥狀時糞便潛血即可為陽性, 所以此項檢測也可以作為腸癌的重要參考指標, 可以早發現, 早治療, 提高該病患者的生存率[3]。糞便隱血膠體金法的原理是免疫學上的雙抗體夾心法, 故用單克隆抗體法檢測糞便中的隱血時只有糞便中含有人的Hb, 隱血試驗才為陽性, 而其他均為陰性。本文表1結果顯示15例免疫膠體金法陽性結果均作了胃鏡、直腸鏡、內腔鏡等檢查。化學匹拉米洞法受飲食以及含亞鐵離子的食物和藥物對結果均有影響, 包括由于牙齦出血而咽下的血性唾液, 所有這些均可對化學反應造成干擾出現假陽性。如表1中化學匹拉米洞法陽性的52例患者有15例確診為上消化道出血, 21例為柏油便或膿血便, 而其他均無明顯消化道出血癥狀。通過表2發現了免疫膠體金法的一些缺陷。實驗方法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影響因素, 對于上消化道出血柏油類糞便的患者, 膠體金法有著較低的陽性率, 檢測上消化道潛血40%~50%不能檢出, 膠體金法檢測為假陰性。所以在檢測上消化道出血時免疫膠體金法陽性率低于化學匹拉米洞法。免疫膠體金法其最低檢測濃度0.2 μg/ml其范圍在0.2~2000 μg/ml, >2000 μg/ml時即出現后滯現象[4]。而Hb穩定性差, 在消化道中長期停留發生變性, 抗原性降低。在表2中7例柏油便且臨床證實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免疫膠體金法檢測陰性。所以對此種標本應稀釋50~100倍重新測定;并且在冬天溫度較低時會受到溫度影響使有些陽性標本出現陽性結果較慢。

隱血試驗對消化道出血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診斷與鑒別診斷的價值, 要求其必須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及特異性。不同的實驗方法存在著不同影響因素, 檢測結果也存在差異。通過本次試驗比較作者認為, 糞便隱血試驗免疫膠體金法特異敏感, 但存在假陰性可對臨床造成誤診漏診。化學匹拉米洞法干擾因素多假陽性結果較多, 但對假陽性結果可以用免疫膠體金法予以糾正。因此在實驗室發出檢驗報告時應標注檢驗方法, 方便臨床醫生參考, 為臨床提供準確無誤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熊立凡.臨床檢驗基礎.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243-244.

[2] 蘇麗莎, 路白楊. 試紙卡法和膠體金法檢測大便潛血的方法學評價.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5(18):2771-2772.

篇(4)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中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統一性的認識。整體觀念將機體作為一個多層次結構的有機整體的思想與系統論思想不謀而合,首創系統論思想的貝塔朗菲也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同時,中醫學認為機體各個臟腑官竅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作為個體的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具有統一性,這也是系統論思想在中醫思想中的體現。具體表現為:①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生理上,構成機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與功能上是完整統一的,即中醫學以五臟一體觀來認識人體;在形神關系上,中醫學認為人的形體與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體觀。②人體的生命過程受到大自然的影響,自然界的氣候與環境均與機體疾病的產生、變化與康復有直接的關聯,因此,《靈樞·邪客》中就有“人與天地相應也”的說法,即天人一體觀。③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其生理、病理還會受到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如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法律等社會因素。采用數字“一”來概括中醫整體觀念,便于學習者掌握中醫學的特點,又符合中醫系統論的思想。

2“二分天下”:兩個著力點——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特有的思維方法,是中醫學用來闡釋機體的生命活動、疾病的發生原因和病理變化,指導疾病的診斷與防治的基本著力點,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并優化系統觀點看問題。具體到中醫學中的簡單數字上,就是用陰陽,即項數為2的二元極性類的總類這一雙變量均衡的動態模型來分析問題。中醫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發生并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因此,中醫學不但以陰陽來描述事物的屬性、變化,還將其用來闡釋機體的病理變化與病因的屬性、分析四診資料與概括疾病癥候、確定治療原則、歸納藥物性能以及指導養生等。把握中醫學中的數字“二”,可以接近中醫思維的核心。

3“三生萬物”:三個量化點——三分法

中醫學在成熟的理論體系和完善的思維方式基礎上,進一步將陰陽在定性的辨證基石之上作出量值辨證,即把陰陽各分為三,這一點也類似于系統論中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情況劃分系統類型的思想。中醫學以陰陽三分法表示事物的屬性,一陰分為太陰、少陰、厥陰;一陽分為太陽、陽明、少陽,既體現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的發展變化模式,又為疾病的量值辨證提供了主體框架。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豐富了三陰三陽六經辨證,為后世醫學留下了以陰陽定性辨證為綱,以三陰三陽量值辨證為目的框架。此外,這種三分法還在經絡學說中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和進一步拓展,手足經絡的命名也是基于此三分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十二經脈等概念。數字”三“為學者提供了量化指標。

4”四診合參“:四個切入點——四診法

望、聞、問、切是中醫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中醫通過四診合參,診察疾病外在的癥狀與體征,進而揭示疾病的病因、病機,從而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

四診合參是以望、聞、問、切為切入點,并將四診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方法,而綜合四診、全面系統地了解疾病,進而做出判斷與治療的做法本身就是系統論的方法。如《難經·六十一難》中所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數字“四”提示了中醫醫生確診時的四個切入點。

5“五彩繽紛”:五個支撐點——五行學說

中醫學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領域,以五行學說來闡釋機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體表與內臟的有機聯系,以及機體與外在環境的統一。五行學說貫穿于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以說明機體的生理病理,并指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是整個中醫理論的支撐點之一。同時,以五行為中心,配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和機體結構的五臟構成了解讀中醫學的基本框架,如表1,即五行與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和機體的五臟、五腑、五官、五體、五神、五志、五聲、五變相互對應,加強了對中醫學整體觀念的論證,使中醫學所采用的整體系統方法進一步系統化,數字”五“在五行學說中多次出現,形象地總結了中醫學說的重要支撐點。

表1五行與自然界和機體的相互對應

6“六七情”:多個落腳點一病因學說

中醫學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分析致病因素時要注意綜合客觀條件與臨床疾病的癥狀、體征,全面推求病因,為治療提供依據,體現了系統論思想的中醫病因學,將常見病因形象的總結為外感六——風、寒、暑、濕、燥、火(熱)和內傷七情——過喜、過怒、過優、過思、過悲、過恐、過驚。常見數字“六”、“七”高度概括了中醫學中的致病因素。

此外,中醫學中還有其他的簡單數字也體現了中醫學的系統論思想,如機體健康和疾病關系的五運六氣學說;經絡系統中溝通、滲灌十二經脈的奇經八脈;《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描述男子、女子生長發育規律時間性節律的“七”、“八”,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葵至……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同時,同一簡單數字可以有不同的含義,如“四”和“五”既可以用于提示四診合參與五臟一體,又可以用來描述中藥的四氣五味,雖含義不同,但并不影響其傳達概括中醫學概念的整體思想。

篇(5)

中醫學概論教學內容多,醫學專業性強,涉及面廣,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零碎、抽象,如望診、問診、切診的相關內容。中醫本科生300多學時的內容要在非醫學專業80學時講授完畢,并且這些專業的學生大多在一年級、二年級接觸這門課程,沒有經過西醫基礎知識的系統學習,對人體的解剖結構、組織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學的深淺度,成為一個難題。

2學習認識不足,方法欠缺

通過與學生的交談及問卷調查發現,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甚至對開設這門課程的必要時產生疑問,如計算機專業學生認為只要學習好計算機編程就可以,體育健康專業學生認為練好自己的體育專項就行,學習醫學尤其是中醫學對其專業并不重要,對今后的就業也無幫助,因此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一些學生雖然對中醫學概論感興趣,但認為需要記憶的內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從何學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中醫的思想精華,并在本專業中得以應用。

3實踐性強,操作難度大

中醫學是在實踐中產生并不斷發展的醫學科學,臨床實踐性很強。但由于中醫學概論學時非常有限,培養目標與醫學專業有所不同,沒有臨床見習和實習階段,與臨床病人相脫節,因此缺乏客觀性、具體性和操作性。如脈診中脈象的學習,問診的內容及技巧,用藥的規律及療效。

二、教學改革思路和方法

1結合文化背景,詮釋中醫理論

中醫學孕育于中國傳統人文土壤之中,與西方現代醫學有明顯的異質性。因此,在中醫基礎理論內容講授時,要時時結合古代文化知識,如中醫學的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等哲學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病因學說中“風邪”與自然界中“風”的聯系;兵法在治法中的運用等等。因此,我們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學生進行中醫多元文化背景的討論與交流,從而讓學生逐步領悟到中醫學中陰陽、氣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內涵,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科學性,中醫臨床療效的特色優勢,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學習中醫學的興趣。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從學生角度出發,換位思考,認真分析部分學生因內容多、學時少、醫學知識面廣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將教學內容安排合理化,盡可能“博覽”,而不宜“精深”,以適應非醫學專業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學內容上層次深淺恰當,如詳講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內容,而略講中醫診斷學、方劑學內容;并將相關重復的內容合并,如病機學中“氣血失常”與辨證中“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與發病中“邪正與發病”與病機學中“邪正盛衰”、辨證中“八綱辨證-虛實辨證”。這樣不僅節約學時,還可使內容有機整合。針對不同專業,教學內容有所側重。如體育健康專業由于大強度的訓練容易引起損傷及疲勞,因此對祛風濕、活血化瘀、補益方藥等重點講授;醫學英語專業由于需要對中醫藥知識進行英語翻譯,因此對中醫藥文化背景、醫理的疏通、名醫名藥介紹及現代研究進展有所側重。計算機專業由于長期接觸電腦,頸椎病及視力下降較普遍,因此對經絡學說、按摩手法及養肝明目中藥進行重點介紹。

3教學方式多樣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并購置了成套的VCD光盤,在課堂上運用了各種有效的直觀手段,如圖片、影片、動畫等,以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學生的理解力。整個教學活動都圍繞著臨床常見病和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展開,學以致用,并向學生灌輸中醫對老齡化社會“治未病”、養生保健、藥膳、涼茶等所作的貢獻。在講授中醫望診、問診、脈診教學過程中,通過經過優化的情景演練,激發學習熱情。通過臨床模擬、病例分析學習辨證論治。對學習能力較強的醫學英語專業還留出1~2學時讓學生自行制作PPT,并上臺試講;對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的計算機專業開展中醫藥文化知識網頁制作小競賽,并作為平時成績納入考核范圍。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我校中醫藥文化節,撰寫中醫藥在本專業中的應用構想等相關論文。

4以導為教,發揮學習的自覺性

雖然中醫學概論課時縮減,但內容仍然博大精深,運用“填鴨式”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課堂教學,而且忽略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給學生上課的第一節課時就給出具體參考書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醫學,要求每周做兩次讀書筆記,并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相應解答。在講授“陰陽”、“五行”、“藏象”學說時引導學生學習《內經講義》;講授“氣血”功能時引導學生理解當歸補血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方義;講授“臟腑辨證”時不僅引導學生翻閱臨床醫案、醫話,而且將醫案提前拷貝給他們,以便節約課堂時間,加強辨證思維能力;講授中藥學時帶領他們到我校藥王山辨識中藥性狀、功能。始終引導學生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去“發現”知識,而不是簡單的給他們“灌輸”知識。在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將中醫學宏觀、思辯的內容向直觀、形象化方向轉變。

5加強溝通,服務就業

篇(6)

西醫臨床醫生也應用中成藥來治療疾病主要是因為他們在臨床工作中深刻體會到中成藥可以彌補西藥的不足,中西藥配合使用能大大提高臨床療效。因此,西醫院校設置中醫學這門課程是臨床工作的實際需要,而且必須重視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使未來的西醫專業人員在學習西醫知識的同時,也兼學中醫知識,為他們在日后臨床工作中使用中醫藥知識打下一個堅實基礎。

1.2科研需要

有調查結果顯示,在醫學科研領域,有許多西醫從事中西醫結合的科研工作,其中高級職稱者最多。這表明,高級職稱者在努力帶頭從事中西醫結合的科學研究,而且許多中、初級人員也在努力跟上。而要從事中西醫結合科研工作的前提,對于西醫工作者而言,首先就要懂得中醫。因此,西醫院校設置中醫教學也是科研工作的需要,為有志于以后從事中西醫結合科研工作的學生提供進一步學習、研究、發展的基礎。

2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熱情

在正確認識西醫院校設置《中醫學》這門課程的必要性后,可以讓學生明確學習中醫學課程的目的。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不是讓學生達到精通中醫理論的程度,而是在掌握現代醫學理論的基礎上能靈活恰當地運用中醫方法治療疾病及開展科學研究。具體有三方面:首先是西醫專業學習中醫學,可以為以后的臨床工作多提供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其次是可以運用扎實的現代醫學知識研究中醫的本質,促進中醫與現代醫學的結合,推動中醫發展;其三是通過研究中醫,可以推動現代醫學的進步。這樣,就能夠提高學生學習中醫的思想認識,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中醫學的興趣。

3授課時間宜提前

在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大多安排在大學三年級。此時西醫的基礎課都已經學完,學生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西醫思維模式,加之中醫理論本來就抽象深奧,使學生感到難懂、難學、難記憶,進而失去了學習興趣,沒有積極性。西醫學校中醫學這門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聯系不大,不受其他課程制約,可嘗試將課程提前至第一學年。主要是可以避免現行中醫課安排在3學年學生學習西醫后,再學中醫,脫不開定勢思維,總要利用西醫的思維來理解中醫,這樣是不利于掌握中醫整體思維和辨證論治的方法。

3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3.1改進教學技巧

中醫學這門課程中需要記憶的內容比較多,要想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理解并熟記這些知識點,教師必須在上課技巧上多下功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趣味教學方法幫助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中藥學教學中,“穿山甲王不留,婦人吃了乳長流”等,這些趣味教學方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加深了理解、記憶。又如在方劑教學中,湯頭歌訣也時因拗口難以掌握,而形象的趣味記憶法可以化難為易,如小青龍湯,可記為“少將為媽甘心下跪”,其中少(為白芍)將(為干姜)為(為五味子)媽(為麻黃)甘(為甘草)心(為細辛)下(為半夏)跪(為桂枝),通過運用趣味法記憶,使中醫學中枯燥的理論、概念變的生動有趣,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

3.2增加實驗教學

中醫是實踐醫學,應該增加實驗教學的方法,來豐富和發展教學手段。通過實驗教學,能夠使中醫學中原本抽象、深奧的知識變得直觀、易懂。如脈診,理論看似簡單,實質上是最難學、最難懂的。因此,必須要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而且要細心揣摩、研究才能掌握。通過脈象模擬手實驗教學,能夠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切脈方法,訓練切脈技能,體會常見脈象的指感特征,使之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中醫常見典型脈的診脈技術。這樣就大大降低了中醫教學中脈診的難度,能夠較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果。

3.3運用多媒體教學

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感官功能,直觀而又生動地把疾病的臨床癥狀及診療方法等等,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想象力,引導他們多動腦,勤思考,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合記憶。這種形象生動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對中醫理論比較枯燥、難以理解的看法。比如舌診教學中,我們把臨床上收集到的各種典型的舌像一一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

3.4運用病案教學法

病案教學是一種醫學實踐教學方法,能將中醫學課堂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在中醫學教學中利用病案舉例講解疾病,利用病案引導學生對病案進行診斷及治療,使學生學會如何進行臨床思維,能提高學生辨證論治的能力,為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和臨床工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4優化教學內容,充分理解教材精髓

在授課學時沒有辦法增加的情況下,只有優化教學內容,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首先,要根據教學基本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刪減,對各個部分的學時數進行適當調整。著重講解中醫基礎理論部分,中藥、方劑、針灸、內科的學時數可適當減少學時。授課過程中一定要保持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始終貫穿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個基本特點。其次,針對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重點精講與本專業有密切聯系的內容。如臨床醫學專業,側重于講解四診技能和辨證處方規律,讓學生理解從中醫學角度該如何去診斷和用藥。對于授課教師,一定要深刻領會教材精髓,傳授最簡單、最實用、最有效的知識;要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去解釋晦澀、抽象的中醫概念;要引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橫向聯系,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要結合現代中西醫結合的新進展及解剖、生理、病理知識去進行分析、闡述,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學習、理解中醫學。

篇(7)

根據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大綱,在完成中醫學與古代哲學、臟象、經絡、診法、養生與防治等各階段教學任務后,布置思考題,分別在中醫學的哲學基礎、體質學說、診法、防治原則部分授課后,安排4學時進行專題討論。

2討論專題的選擇

討論專題的選擇,根據教學大綱內容及目標,選擇不同章節的內容而形成。我們在設計討論專題時,注重中醫傳統思維方法的橫向性聯系及中醫基礎知識點和面的聯合,這是討論專題能否深入觸及中醫基礎理論脈搏的關鍵。如討論人體氣血化生的生理過程及其相關臟腑的作用等等。

3實施方法

將2011級中藥專業普通班作為試驗班,以8—10人為1組,每組以教師為主持人并負責解答,學生主講的教學形式實施。學生推薦1人為代表,在充分準備基礎上進行脫稿論述,可以采用以口述為主,板書和多媒體等形式為輔的方式;論述完成后,請組內同學進行提問,批駁,整組同學展開討論;討論結束后教師上臺進行總結’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討論專題,并能夠在理解中醫基礎理論基本概念基礎上,從中醫的病理生理角度進行中醫專題分析。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問題,勇于積極表達不同意見,激發學生能從興趣出發深入思考專題,調動學生學習中醫基礎知識的主動性。

4討論式教學法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的必要性

篇(8)

對于西醫院校學生而言,中、西醫學思維方法、理論體系的巨大反差,使已經系統學習了西醫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生很難再理解中醫學基礎理論和掌握中醫學基本診治方法。如在診斷學的學習過程中,西醫診斷是把具體器官的實質變化以“病”的形式作出說明,而中醫診斷則是以“證”這種整體系統的功能失調作為診斷結果,學生依然順從西醫診斷學的思路去理解中醫學的病證,總希望教師對其有一個更直觀化的定義,如機體組織發生了病變、檢測指標發生了什么變化等,而表現出對中醫臨床診治理論的無法理解,甚至難以置信。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中醫學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造成對中醫學在醫學界發揮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也是影響中醫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中醫教育工作者應該面對和重視的問題[12]。面對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我們嘗試運用“中醫學實踐教學探究式建構學習”的教學方法,輔助學生構建中醫學診治理論體系思維,提高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踐運用能力,并對此教學方法的實施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效果比較與評價,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同一學年、同一學期、相同專業、同一課程、同時開課、相同學時、相同教學大綱與教學內容的2個班級: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2009級五年制104人班、2009級八年制59人班。2009級五年制104人班﹙試驗班﹚采用“中醫學實踐教學探究式建構學習”教學方法,2009級八年制59人班﹙對照班﹚采用傳統實踐教學法。

1.2中醫知識基線水平

2個班為平行班級﹙都是2009級學生,都未系統接觸中醫學知識,都是在入學第3年第1學期學習中醫學C課程﹚,在授課前對2個班級學生中醫藥診治方法知識的了解情況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2個班級的中醫知識基線水平。試驗班104人,發放問卷104份,回收104份,回收率100%,其中非常精通2人,有所了解24人,一般36人,不了解42人;對照班59人,發放問卷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100%,其中非常精通1人,有所了解15人,一般21人,不了解22人。2個班級中醫知識基線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授課內容與學時

2個班均為64學時的中醫學C課程,教學內容均包括:緒論、陰陽五行學說、中醫學的生理觀、中醫學的病理觀、中醫學診斷疾病的方法、中醫學防治原則、中藥基本知識、方劑基本知識、經絡學、刺灸學、腧穴學及針灸治療學內容。課堂教學58學時,見習6學時。2個班授課教師均為本專業專職教師,包括教授、副教授及講師。課堂教學:教授、副教授承擔60%學時,講師承擔40%學時。見習教學:全部由講師承擔。2個班級授課內容與學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4教學方法

1.4.1試驗班

采用“中醫學實踐教學探究式建構學習”教學方法。

1.4.1.1課堂教學

中醫診治方法實踐知識的探究性建構學習﹙6學時﹚。基于病案的課堂以團隊導向學習﹙TBL﹚[3]實踐理論知識。根據課程教學的進度,安排基于病案的課堂TBL實踐討論學習6次:中醫學的生理觀2次、中醫學的病理觀1次、中醫學診斷疾病的方法1次、證治方藥的綜合運用1次、針灸經絡基本知識1次,共占用整體課堂教學6次,每次1學時。在大課中隨機分組,3~4人為一個討論小組,以分析臨床案例問題的方式﹙每小組的案例不同﹚,綜合運用已學習的理論知識,小組進行圍繞上述6個主題的討論,探究、分析、判斷每個病案的相關中醫學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每小組以小組討論分析報告形式體現小組討論得出的共同結果。

1.4.1.2見習教學

在實踐中探究建構中醫診治方法的實踐能力﹙6學時﹚。在見習課中,各見組﹙15位學生左右﹚由帶習教師再分為7~8人的2個小組,基于已學習過的中醫診治方法及帶習教師做的床旁示范,帶習教師分配各小組﹙7~8人﹚1例選好的臨床真實病例,由各小組成員自行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運用中醫學診治方法,采集臨床資料,進行基于臨床實例問題的小組討論、分析、判斷,最后形成小組真實病例的見習報告。

1.4.2對照班

以傳統課堂教學為基礎,進行常規的中醫診治方法見習實踐學習,以帶習教師示教、學生觀摩為主﹙6學時﹚。

1.5觀察方法

通過對2個班級病案分析能力及對本課程學習效果問卷調查情況進行比較評價教學效果。病案分析能力包括:①中醫四診信息收集的準確度;②病因病機分析切合中醫理論、邏輯的清晰程度;③八綱、氣血津液及臟腑辨證分析的準確度;④治法分析的準確度;⑤處方用藥分析的準確度。對本課程學習效果問卷調查包括:①能提高中醫學學習興趣;②能掌握中醫學基本診治方法;③能更好的輔助理解中醫學基本理論知識。

1.6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2個班級病案分析能力比較

2.1.12個班級中醫四診信息收集準確度比較試驗班中醫四診信息收集準確度中基本正確、部分正確及不正確人數與對照班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確人數與對照班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班中醫四診信息收集準確度優于對照班。

2.1.22個班級病因病機分析切合中醫理論、邏輯清晰程度比較試驗班病因病機分析切合中醫理論、邏輯清晰程度中很好、較好及差人數與對照班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一般人數與對照班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班病因病機分析切合中醫理論、邏輯清晰程度優于對照班。

2.1.32個班級八綱、氣血津液及臟腑辨證分析準確度比較試驗班八綱、氣血津液及臟腑辨證分析準確度中正確、基本正確、部分正確及不正確人數與對照班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班八綱、氣血津液及臟腑辨證分析準確度優于對照班。

2.1.42個班級治法分析準確度比較試驗班治法分析準確度中正確、基本正確、部分正確及不正確人數與對照班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班治法分析準確度優于對照班。

2.1.52個班級處方用藥分析準確度比較試驗班處方用藥分析準確度中正確、基本正確及不正確人數與對照班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部分正確與對照班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班處方用藥分析準確度優于對照班。

2.22個班級對本課程學習效果問卷調查情況比較

2.2.12個班級問卷調查回收情況比較試驗班104人,發放問卷104份,回收102份,回收率98.08%;對照班59人,發放問卷59份,回收56份,回收率94.92%。2個班級問卷調查回收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22個班級對本課程學習效果比較試驗班在能提高中醫學學習興趣、能掌握中醫學基本診治方法、能更好的理解中醫學基本理論知識中非常同意、比較同意、較不同意及完全不同意人數與對照班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一般人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班對本課程的學習效果優于對照班。

3討論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是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4]。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共性則是在教學環節中都包含有情境創設和協作學習,并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5]。探究式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主題,在教學中創設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發展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6]。我們的“中醫學實踐教學探究式建構學習”教學方法是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綜合了當今教育界較為廣泛推崇的基于問題的學習﹙PBL﹚和TBL教學方法。本研究結果顯示,2個班級課前、課后調查問卷及病案分析能力比較,實施“中醫學實踐教學探究式建構學習”教學方法的試驗班學生,能夠正確構建中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中醫學診治的實踐方法,提高了學生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并更好的從實踐中輔助理解中醫學理論知識。使每名同學、每個小組都能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互相學習不同于傳統授課方法的知識探究和建構過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中醫學教學質量,實現了“一言堂”導致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向“引導學生參與”并“以學生為主體”的集啟迪、理解、實踐、運用、創新為一體的教學方法轉變。其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廣大同學高度認可,大大提高了學生進一步學習中醫學的興趣、積極性。同時通過以臨床病案為基礎的探究建構學習能充分認識中醫學學科在理論和臨床方面的優勢,為繼承、創新和發展中醫學及中西醫結合事業奠定重要的基礎,對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及與他人協作學習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動作用[7]。本研究的教學改革方法可在其他綜合院校或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中試運行和推廣,以期為中醫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華楠.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法突破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瓶頸[J].河北中醫,2010,32﹙5﹚:792793.

[2]晁梁.淺析傳統文化在中醫現展瓶頸中的作用及問題[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1﹚:2627.

[3]鄭霞霞,胡兆華,方仙桃,等.TBL教學中學生角色轉變的調查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21﹚:125126.

[4]溫彭年,賈國英.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改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22﹙5﹚:1722.

[5]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7481.

篇(9)

1 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

中醫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維模式不同于西方醫學。張登本[1]認為中醫的思維方式,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具有長久穩定而又普遍起作用的思維定勢或曰思維慣性,是一種被定型化的思維樣式、結構和過程,是學習、研究、掌握和運用中醫理論的基本樣式、基本立場和基本態度。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可以從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兩大主要特點著手,即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張虹[2]提出中醫學體系中的整體觀念有助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來看問題,培養他們善于發現疾病和一切致病因素之間的關系、疾病與疾病之間的關系以及疾病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辯證論治有助于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治療理念,重視個體體質、年齡、性別、地域、時間等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整體觀念是對人自身的整體性、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的認識。如《黃帝內經》所說:“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辨證論治是對于疾病的辨別和診治的認識。如感冒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咳嗽分為風寒犯肺、風熱犯肺、燥邪傷肺、痰濕阻肺、痰熱郁肺、肝火犯肺、肺腎陰虛等。中醫思維方式是學習中醫學課程的靈魂,貫穿于學習理論知識和鍛煉實踐操作技能的全過程。教師在授課中緊緊圍繞整體觀念、辨證論治這兩大特點,引導學生逐漸形成中醫思維方式。

2 重視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

包海燕[3]提出在《中醫學》這門課中,首先開啟中醫神秘面紗,面向初學者的就是中醫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中醫基礎理論。故本門課程教學效果的好壞基本上奠定了中醫學習者們對中醫的初步印象及學習基調,并將深刻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是學生學習中醫學的第一課,也是后續學習過程中重要的理論指導。專科醫學院校的《中醫學》課程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推拿學、中醫內科學等5類學科的知識,而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貫穿于《中醫學》學習的整個過程,如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關系;陰陽學說作為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同時也被用來剖析、總結藥物的性能、作用;五行學說在治療疾病時對臟腑用藥的指導意義,以及根據五行學說可以針對疾病確立具體的治則治法等。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需要安排充足的學時,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的講解務必深入透徹并適當練習臨床診治、用藥。使得中醫基礎理論的講解不再空洞無物,也為后續的學習打下理論基礎。

3 靈活運用病案分析授課

臨床病案詳細真實的記錄了診療的全過程,直觀地反映了醫生的診斷思路和診療方法及用藥情況,是臨床醫學學習中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座橋梁,是學生從學習理論知識到應用理論知識診療疾病的重要工具。安排學生分組討論病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辨別診斷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惠翠蘭[4]等研究表明病案討論能以最快速度使學生從理論轉向實踐,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了臨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中醫傳統醫案眾多,授課教師應在有限的課時內篩選出來最具針對性、與臨床教學密切聯系的醫案進行講授。具體做法,可以結合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給學生展示病案,并提出問題,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組織學生分組對病案進行討論,分析問題。最后,教師聽取各組討論結果,做歸納總結。這種方法以教學目標為基礎,以病案為核心,以學生為主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良好的中醫學教學方法。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a)-0040-02

四診指望、聞、問、切四種診斷疾病的方法,是聯系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醫療實踐的橋梁,歷來是中醫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四診內容豐富、復雜,但某些內容如脈診十分抽象而難于掌握,并且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課時少,而四診教學課時更是極為不足,因此,四診教學一方面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另一方又讓學生感到畏難,很多學生學完之后仍然抓不住四診的關鍵,操作技能不規范,應用不自如,無法對疾病癥候作出正確診斷,影響了中醫學習興趣及教學效果。因此,積極探討西醫院校中醫學四診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的四診運用能力,發揚中醫診療特色,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都有重要意義。筆者教研室經過多年的中醫四診教學模式探索及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總結出一些體會,供同仁參考。

1 優化整合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教學并重

現階段西醫院校中醫學學時安排十分有限,而四診內容豐富繁雜,因此,詳細講授全部內容是不現實的,在具體教學中應當提綱挈領,執簡馭繁,濃縮精華,突出重點,對于教學內容必須進行合理優化整合。以四診中的望診為例,望診包括全身望診、局部望診、望排泄物、望小兒指紋、望舌等諸多內容,全身望診中又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望態,局部望診中又包括望頭面、望五官、望頸項軀體、望皮膚、望毛發等……內容十分之多,在講授時要抓住貫穿望診全程的神、色、形、態的望診方法及臨床意義,突出舌診的主病原理及方法,其他如望診中的局部望診、望排泄物、望小兒指紋等相對淺顯易懂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課后自學。四診之中又要突出極富中醫診斷特色和臨床應用價值的舌診、問診的中醫十問和切診中的脈診,學生便可在有限的課時內扼要地抓住四診的中心內容。理論課堂講授是學生系統了解掌握四診基本內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而四診臨床見習,能使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變為具體的實踐經驗,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訓練獨立思考能力及提高臨床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理論課和見習課都不可或缺,兩者都必須重視,尤其實踐教學,一直備受學生歡迎,如果運用得當,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課時安排上實踐教學與理論課并重甚至超過了理論課時。

2 重視四診基本技能訓練

中醫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臨床實踐才是學習掌握中醫的最佳途徑,四診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也是辨證論治的重要手段,每個學習中醫的學生都應該掌握四診的基本功,必須加強見習課堂四診基本技能訓練,尤其重視中醫問診、舌診和脈診訓練。問診時應有目的地圍繞患者主訴重點詢問,突出主要癥狀、體征,兼顧次要癥狀,了解病情發展及診治經過,此外要配合中醫的“十問”歌,突出中醫特色,訓練學生時可以讓學生模擬醫者向由教師或其他學生扮演的患者詢問病情,然后讓學生將問診獲得的相關資料用中醫術語口頭或書面表達出來。舌診時,帶教老師先講述望舌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接著示范如何望舌質、舌苔及舌底脈絡,可以結合舌診教學視頻、多種舌診圖片進行示教,然后讓學生相互進行舌診實踐,達到熟練自如;脈診時,教師給學生示范脈診的基本方法,之后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脈診實踐,教師給予技術指導,通過實際診脈,讓學生體會脈診指法的正確運用和正常脈象的特征,并初步體會浮、沉、遲、數、虛、實、弦、滑等常見脈象的特征,避免“心中了了,指下難明”的情況。

3 合理安排臨床見習帶教

四診基本技能掌握后,下一步就是深入臨床,見習病例。學習四診的目的是了解中醫診斷疾病的基本方法,掌握望舌、診脈、中醫問診、聞診等基本技能,因此,見習帶教教師在課前要精心選好適當的帶教病例,應選擇一些病史、體征較為典型的、具有特征性舌象、脈象特點的較單純的病例對學生進行四診訓練,一則有利于學生掌握四診技巧并應用于臨床;二則可以激發學生對病例分析的熱情。此外,帶教老師事先要與見習病人進行溝通,讓其積極配合學生的見習操作。見習時,老師先全面示教一個病例,現場對病人進行望、聞、問、切四診,之后將見習學生分為每4~6人一組,各組獨自臨證見習1~2個典型病例,讓學生進行望、聞、問、切四診技能操作并收集臨床資料,之后由學生整理資料并進行小組內討論,各組指定學生代表向大家匯報完整病例資料及四診結果,學生可以圍繞匯報的病例提出疑問或闡述自己的看法,最后由帶教老師主導對各組病例進行糾錯補遺、總結點評并解答疑難。

4 教學手段靈活多變,導入多種教學方法

4.1 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

我們現在全部課堂講授均采用多媒體 PPT課件演示,將文字、圖片、動畫、聲音等有機組合,使短短的課時能夠容納更豐富的內容,讓學生能直觀地了解望、聞、問、切四診的診病特點。如望診中的望神、望色、望形態以及望舌等內容通過視頻、圖片的展示非常清楚、生動;抽象的脈診則通過視頻輔助教學再結合現代脈診儀圖譜示教,使學生對臨床常見脈象的感知能力得以提高。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單調、乏味的課堂理論知識生動地體現在聲音、影像、動畫及圖片中,使四診的抽象概念、復雜過程以及臨床形態特點簡單化、形象化、直觀化,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4.2 導入先進的教學方法

傳統“灌注式、填鴨式”的講授法,相對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四診教學過程中積極導入先進的教學方法,如多元互動教學法[1],將提問式、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歸納式、聯系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助于學生探究精神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及自主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并能促使教師的職業素質和能力獲得改善,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3 充分利用網絡平臺

信息化時代的網絡技術為師生課堂之外的交流創造了極佳條件,網絡教學成為課堂和臨床實踐教學之外的重要平臺。我們的老師和帶教的學生班組建立了QQ群聯系,在網上與學生交流互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困惑,指導學生在網絡上搜尋有價值的四診學習資料,把豐富的教學圖片、圖譜、動畫、教學錄像等學習資料放到網上共享,擴大了西醫院校中醫的影響力。

5 將現代中醫診斷研究成果引入課堂

當前中醫四診的客觀化研究不斷深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舌診為例,傳統中醫認為舌苔的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淺和輕重,苔薄者邪氣在表而病情輕淺,苔厚者邪氣深入而病情較重。現代研究認為健康人正常薄白苔由絲狀分化的角化樹與填充其間的脫落上皮細胞、唾液、細菌、食物碎屑、滲出的白細胞等組成。厚苔的形成與舌上皮增殖加速、細胞退化延遲、剝脫減慢等密切相關。而剝苔是由于體內各種原因導致舌上皮角質化過程發生障礙,缺乏次級以及表面細胞黏著力減低而形成的一種特殊舌象。研究表明在病理條件下,口腔細菌過度繁殖,造成酸性環境,致細胞間的黏著力增強,阻礙了角化上皮細胞的正常脫落,故舌苔增厚;酸度增加到一定水平,還會同時影響舌上皮血液供應,致使舌上皮細胞營養代謝障礙,細胞角化受阻,從而過早變性、壞死,導致舌苔剝落。在教學中通過適時導入四診客觀化研究成果,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授課內容的認同和理解。此外,還能幫助學生了解中醫四診科研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學習中醫文獻的檢索方法,關注醫學研究動態,培養科研能力,為今后從事科研工作奠定初步基礎,有利于培養出醫療、科研素質兼備的高級醫學人才。

6 結語

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是培養現代醫學生不可或缺的環節,現代高等醫學院校的中醫學教學模式在不斷改革和創新,要求構建和完善能培養學生中醫臨床思維與實踐能力的教學新模式。我們對中醫四診教學模式的探索,為西醫院校的中醫教學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將來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和改進。

上一篇: 防火消防措施 下一篇: 工程審計的重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本韩国欧美特黄 | 亚洲不卡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午夜成人不卡在线 | 中文字幕日本视频高清一区 |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国产亚洲 | 一级做a过程免费在线观看 综合色天天鬼久久鬼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