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3 22:31: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財務報告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財務報告理論上的發展與變化回顧
1、關于計量。財務報表是以傳統會計的三個特征為支柱的。那就是:記錄按復式簿記系統;確認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計量采用歷史成本屬性。因此,人們把傳統的財務會計分別稱為復式簿記會計、權責發生制(即應計制)會計和歷史成本會計。在財務會計的上述三個特征中,對會計信息特別是盈利信息最有影響作用的,是確認和計量。傳統財務報表受到的沖擊最早也是針對計量。所以,報表的使用者莫不關注計量。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國出現的通貨膨脹以及9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在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之外,先后創造了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實現(清算)凈值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正如FASB(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所說:"當前,在財務報表中報告的各種項目,是用不同屬性來計量的。這要由項目的性質和計量屬性的相關性與可靠性來定。"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們對財務報告中的計量可以看到下列變化:由早期以歷史成本為主(甚至占完全統治地位)到幾種計量屬性同時并用,再到當前傾向于采用公允價值。這種種變化明顯地說明,計量屬性的采用決定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即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各種不同計量屬性所帶來的不同經濟后果及其應用的不同前景。
2、關于確認。早期財務報表的確認僅研究收入的決定和費用的分配。在股份企業出現以前,往往采用收付實現制來確認收入和費用。那時確認的唯一標準是看有無現金流入(收入)和流出(費用)。后來,由于出現委托和關系,為了正確反映和評估在某一期間的受托責任,就產生并廣泛運用了權責發生制。然而權責發生制仍然是針對收入的實現和費用的發生來說的。它提出了確認收入和確認費用的新標準。這個新標準不再是看有無現金收付,而是看權利與責任是否發生。為了實現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又形成了應計、遞延、分配和攤銷等四個特殊的會計程序。權責發生制使財務會計處理和報表的編制較前復雜,當然所獲得的收益數據也較前更為相關與可靠。人們主要關注收入和費用確認的另一解說是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左右,財務報表中的收益表被普遍認可為第一報表。財務報表使用者所共同關心的主要信息是一家公司的收益(盈利)。收益是怎樣決定的呢?從收益表的構成可以看到:通過收入與費用的配比,決定收益。這就是流行于當年的收入/費用觀。然而收益也還可以由凈資產(不包括業益的變動)的期末與期初的余額對比來求得。后一決定收益的方法稱為資產/負債觀,因為這可不依賴收入與費用而單獨對資產、負債和?姓呷ㄒ嬤苯詠腥啡稀H舾葑什赫郟ㄔ鴟⑸憑筒荒芄鉤扇坎莆癖ū硪氐娜啡匣S謔荈ASB發展了會計確認的理論。在1984年12月發表的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在企業財務報表中的確認和計量"中第一次提出確認的完整定義,確認的四項基本標準(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與可靠性),并根據確認是"將某一項目作為報表要素正式記入或列入某一企業財務報表的過程"的定義,而把確認的過程分為"初始確認"、"后續確認"和"終止確認"三種類型。FASB第5號概念公告關于會計確認的見解如同它強調現值技術的運用和大力提倡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一樣,為把各種創新經濟業務(典型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可確認而尚未實現的有關收入項目等)在表內予以確認、計量或者在表外進行披露開辟了一條重要的新思路。由此可見,財務報告理論與實踐的這一發展,不是憑空而來。它們同樣是競爭技術與全球化等環境因素發生作用的結果。
3、關于報告。早期的財務報表,是直接根據日常記錄所編成的。報表的內容就是表內的項目。項目只不過是會計科目的重新分類、匯總和排列。后來由于經濟業務日趨復雜,表內陳述的內容基本上屬于會計上的術語而不易為廣大投資人所理解。為了提高報表的易懂性和可使用性,于是增加了表外附注和附表,這一部分的出現,同證券監管機構(如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上市公司的報表提出補充的披露要求也是分不開的。雖然表內和表外的區分,人們已習見為常,但多數人并不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區別和不同的作用。在這個問題上,FASB于1978年發表的第1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提供了一個非常明確而又富有創造性的見解:當前實務中的財務報表應當稱為財務報告;財務報告=財務報表+其他財務報告。財務報表需要由注冊會計師審計,而其他財務報告則可以請企業以外的會計師或專家審閱,有的甚至可以既不審計,也不審閱。在講到財務報表和附注的關系時,FASB的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則反復強調:在財務報表表內表述是確認;用附注(包括表內旁注,表外底注)、其他附表、其他報告手段進行表述,不是確認,而是披露。這樣,附注和其他財務報告披露的內容、形式和是否量化表述就獲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間。
(二)財務報告及其種類的發展與變化回顧
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表內確認和表外披露兩種表述形式共同構成今天的財務報告,乃是財務報告經歷了60多年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歷程。再從報告和報告的種類看也產生了很多重要變化:
第一,報表的種類不斷增加。
早期的基本財務報表只有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兩種。20世紀60年代中期增加了財務狀況變動表,到1987年被現金流量表所取代(SFAS財務會計準則公告》95),成為第三財務報表。1997年,美國又發表"報告財務業績"的第133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提出:企業可增加"全面收益表"作為第四財務報表,(在此以前,英國已在ASB(《會計準則公報》的第3號財務報告準則中提出"全部已實現利得和損失表"作為第四報表)。
第二,財務報告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改進。
1、從覆蓋面看,原先的財務報告只反映一個主體的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或現金流量的變化。后來,由于出現控股企業,控股企業除編制本身的財務報表外,還要編制覆蓋整個控股企業集團的合并財務報表。同時,一個企業由于規模很大,分部很多,又要求對具有不同機遇和風險的地區和業務分部編制分部財務報告。合并報表和分部報告都能向投資人補充提供對決策更有用的信息。
2、從時間間隔看,傳統的財務報告是一年報告一次,屬于年度報告。為了提高報告的及時性,后來,在年報之外,又陸續增加了半年報、季報、月報等統稱為"中期報告"的財務報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將來信息的報告將越來越快,時間間隔越來越短,現在實際上已開始在網上實時信息。
3、從內容上看,第四報表較好彌補了傳統報表違反漏計損益原則的缺陷。長期以來,西方會計界對編制收益表都聲稱堅持"滿計損益觀"而不是建立在當期經營業績基礎上,但實際上對可賺得卻未實現的收入,往往繞過收益表,而把它們列示于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部分。這種做法,實際上壓低了企業當期所確認的全部損益,違反了滿計損益的原則。第四財務報表即全面收益表,所報告的企業財務業績包括了所有已確認的損益(不論是否實現)。這種業績報告,才真正體現以滿計損益為基礎的收益表。
二、對現行財務報告的批評
盡管企業的財務報告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在改進,并根據使用者日益增長的需要作了若干創新。但迄今為止,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局限性是很不滿意的。有人則對財務報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擔憂,早在1975年,英國ASSC(會計準則籌劃委員會)發表的"公司報告"和1991年英國ICAEW(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ICAC(國際會計合作委員會)聯合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型",就先后相當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現行財務報告的缺點。1994年美國AICPA(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在"改進企業報告--面向報告用戶"中也指出了現行財務報告的不足。概括各家的看法,特別是針對新經濟的要求,財務報告有待改進的方面主要是:
第一,由于環境的加速變化,要求企業披露更多的、面向未來經營發展的關鍵性信息。但是,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在確認方面有苛刻的要求,對于計量,也主要限于貨幣量度。這樣就使許多能反映企業未來前景、對使用者非常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財務報表甚至財務報告之外。這些信息大部分屬于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廣義無形資產,如一家企業的員工、客戶、知識基礎和該企業的聲譽。
第二,由于交易、事項、情況要得到會計的確認,從而在財務報表內表述,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它們必須是已經完成,至少是已經發生的。每一項符合確認要求的報表要素,在它們的定義中都明確規定屬于過去的交易、事項所帶來的結果。這樣,整個財務報表的信息--這是財務報告中的核心信息,必然面向過去,而不可能面向未來。
第三,盡管各種計量屬性同時并存,實際上,在財務報告中,是成本而不是價值反映著現代企業的經濟活動,可是使用者(特別是投資人)卻更關注企業價值的創造和增加。資本市場的股價漲落,反映的也是企業價值的變化。而現在,財務會計與財務報告無法直接計量和表現企業的價值,它們只能用盈利和現金流量兩個會計信息間接地作為替代變量。
三、對現行財務報告的改進
當前人們面臨的經濟環境已經大大不同于以往。關于這一點,FASB在2001年關于"改進企業報告--對增進自愿披露洞察"這一研究報告中進行了描述。該報告分析了可能正在改變企業環境的關鍵作用力量。從經濟因素上具有全球化、所有權分散、競爭、著眼于財富的創造、企業資產構成的變化等特點。與此同時,今天的財務報告使用者也會產生新的信息需求,主要是:
1、應當突破傳統的財務報告模式,需要在財務報表之內對確認和計量方面有所創新,使之可確認更多的有用信息;
2、應當提供不一定用貨幣量度,但卻非常有用的信息,為此要改進和擴大信息披露;
3、整個財務報告在維持有用的歷史信息的同時,要更多地披露預測信息,特別是關系一個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的關鍵信息;
4、成本信息固然是可關與相關的,但企業價值的創造與變化的信息、可能更為有用。
面對競爭、高新技術和全球化的三股力量匯合的挑戰,適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信息提出的新需求。筆者認為在對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加以改進時,一定要解決好繼續和發展的問題。要改進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中與會計環境不相適宜的部分。總的來說,對現行財務報告模式的改進應是一種揚棄;具體來看可以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1、改革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并不意味著對之完全否定,相反,在GAAP沒有改變之前,構成財務報告核心的應還是財務報表,我們應該繼承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即它們必須符合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與可靠性等四項標準。并將它列為財務報告的第一部分,但是建議將這三張報表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分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兩個部分。對于核心會計信息,應該更加注意其計量的可靠性;而對于非核心的會計信息,則可以相對地采取可靠性不如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如公允價值等。尤其應該注意在財務報表中披露能夠表明投資報酬、財務彈性和變現能力的會計信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借鑒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的做法,在損益表的下端附加披露全部已確認的利得和損失。
2、對財務報告中可采用的計量屬性不以貨幣量度為限,并進行廣義解釋。這一點,其實并未動搖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以貨幣為計量基礎的假設。因為貨幣仍然是財務報告特別是其中的財務報表的基本量度。只是,應當同意,甚至應當鼓勵同時使用其他量度,作為貨幣量度的補充。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總有可以量化的屬性。問題僅在于量化的精確程度有所不同。現代企業具有如此復雜的經濟活動,會計在計量問題上若不跳出貨幣度量的框框,恐怕很難在確認和披露上有所前進。
3、要充分發揮披露在財務報告中的作用。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應注意披露各種表外融資方式的特征和風險。在財務報表的補充資料之中,披露企業物價變動的會計信息;另外,可以適當披露采用"區間"或"范圍"估計數量報表項目的有關信息,借以消除報表項目貌似確定而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產生的誤導。
4、在其他財務報告中,著重披露企業經營活動的主要特征、經營活動重大的不確定性--存在的顯著風險和報酬機會、企業的相對競爭優勢和關于企業"軟資產"(如人力資源)以及評估的商譽的信息,并盡可能披露關于競爭對手或同行業其余相關企業的信息。
5、盡可能及時提供財務報告和會計信息,必要時可以縮短財務報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財務報告或適當發表臨時財務報告,簡化年度財務報告等。
6、對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企業,應該單獨予以披露并進行核算。
7、若存在著多個企業分部,應盡量按照行業分部或地區分部編制或提供分部報告。
8、鼓勵企業進行適當的自愿披露,包括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據的預測性、前瞻性會計信息和管理當局的意圖等。
9、鼓勵企業披露關于履行社會責任和關于企業增值的會計信息,并根據具體條件酌情采用在財務報表附注中進行敘述性披露、在現有財務報表中添加某些項目或單獨披露如社會收益表、增值表等形式。
10、要盡量注意"效益>成本"這個普遍的約束條件,在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在保護商業秘密和提供及時、有用的信息之間進行權衡,要盡量避免會計信息披露過載現象。要根據會計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變化,兼顧財務會計的固有特征,并作適當的調整。
參考文獻:
近些年來,國際國內財務舞弊案時有發生而且形勢愈演愈烈,一方面使經濟發展遭受重大損失,另一方面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其中利用虛假財務報告與財務報告粉飾手段造假是財務舞弊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對于企業財務報告的修訂
1.1新企業會計準則對財務報告的目標進行了修改
原準則對財務報告目標的規定是“滿足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新準則指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新會計準則對于財務報告目標的修訂能夠更好的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于外部投資者和債權人等評價企業的經營管理責任和資源使用的有效性。
1.2新企業會計準則對財務報告的體系進行了調整
原準則中的財務報告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或現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新準則在保留了原準則財務報告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附注的基礎上,作了如下修改:(1)將“附表”改為“其它財務報告”,使其包含的內容更多,比如在原來利潤分配表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股東權益變動表,并規定企業可根據需要增加相關報表,形成了一個開放性的動態體系。(2)取消了財務情況說明書,因為財務情況說明書涉及企業生產經營基本情況等內容,不同企業存在各不相同的生產經營情況,不宜通過會計準則作統一規范。
1.3新企業會計準則改變了財務報告的計量基礎
舊準則中會計確認和計量屬性是歷史成本,以此為基礎編制的財務報告不論物價如何變動總是按照業務發生時的成本計量,降低了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質量。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比較重視公允價值的使用,我國新會計準則結合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于繼續采用歷史成本計量的同時,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企業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易等各項會計準則中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改變了財務報告單一的計量屬性,使財務報告計量基礎更科學、合理。
2現行企業財務報告存在的問題
2.1企業財務報告職能過分強調為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服務
財務會計報告是會計核算的最終結果,是國家實行財政、稅收和物價政策等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依據之一,這就要求會計信息應當為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服務。我國現行的財務會計采用的核算原則是權責發生制,因此報告內容也體現了權責發生制、歷史成本等計量屬性,報告模式產生于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時期是適應的。但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完善的情況下,企業已經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自主管理的經濟實體,并且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企業的投資主體逐漸呈現多元化的格局。
2.2不能客觀地反映知識經濟時代的新業務
知識經濟時代所出現的一些新的資產形式、經營方式、前瞻性信息、不確定性信息以及潛力巨大的無形資產等無法在現行財務報告中得到反映,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預測的需要,也勢必會使投資者轉而尋求其他的信息來源,從而增加了信息搜尋成本和信息風險,進而影響到社會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現行的財務報告模式僅將重心放在硬性資產上,對一些前瞻性、不確定性的信息,因為不符合歷史成本原則、實現原則和可靠性原則等而無法包括在財務報告內。而在知識經濟時代,這類信息卻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信息技術的發展,聯機實時報告系統的應用,企業的網絡化使會計不再是個封閉的子系統,它除了提供歷史的財務信息外,還可以提供非財務信息、經營管理信息、分析性和預測性信息。
2.3財務報告信息披露不夠及時
信息的最大特點在于時效性。隨著競爭的加劇,科技的進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異,經濟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企業的經營類型和經營風險、財務風險會隨時轉換。會計信息使用者要求會計能夠提供“實時”信息。為了向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業的經營情況,現行財務報告采取了定期報告的制度。然而,現行財務報告的披露無法達到會計信息質量的及時性要求,披露的周期、時限過長,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過時的信息往往無助于決策甚至有害于決策。
2.4側重企業歷史經濟活動而忽略未來可能的經濟活動
現行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歷史交易信息與使用者經濟決策的相關性正在日益減少,有些甚至毫無用處。而現在人們完全可以而且很容易從電腦數據庫中獲得越來越多的著眼于提供預測數據的信息。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財務報表基本上是一張歷史會計數據的匯總表。會計要素的定義應該包含現在和未來這兩個時間點的交易和事項,事實卻并非如此。在經濟環境變化不顯著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反映企業過去經營結果財務報告及其因果聯系去推測企業的未來,但在經濟環境劇烈變化的條件下,不可能直接用過去的財務報告去及時推測企業未來,這就導致財務報告的相關性大大降低。3完善企業財務報告的一種新理念:高質量財務報告
3.1高質量財務報告理念提出的背景
高質量財務報告理念是寶羅B.W米勒與寶羅R.班森兩位教授提出的,此理念的提出并不是要替代現有的財務報告體系,而是對現有財務報告體系的完善。我國目前的財務報告是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報出的,這種最低報告標準一方面無法滿足廣大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投資者與債權人的要求,另一方面為許多造假者利用現有財務報告不完善之處蒙蔽欺騙廣大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有利之機,使許多投資者與債權人遭受了損失。高質量財務報告理念是一場變革,它鼓勵企業拋棄對投資者和債權人舊有的態度,通過高質量的全面的財務報告與他們建立一種密切的、公開的、真誠的以及彼此信任的新型關系。它的核心思想是:企業只有提供資本市場需要的信息,才能夠獲得經濟效率。相反,如果企業提供的是投資者和債權人不需要的信息,那么他們就無法獲得經濟效率。
3.2高質量財務報告理念對于傳統財務報告的完善
(1)補充披露,補充披露為突破傳統財務報告的限制提供了最大的機會。這種突破必須是在反映事實的條件下才能夠進行,企業需要揭示使用者認為重要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提供給使用者,以減少報表使用者的猜測和從間接渠道獲得的估計信息的依賴,而這些信息往往會增加不確定性和風險。企業在現行財務報告的基礎上,應該:①增加對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②增加物價變動信息披露。③增加對研究與開發信息的披露。發達國家經驗表明,企業在研究、開發方面的大量投入是推動當今技術進步與經驗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④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⑤前瞻性信息。企業應披露未來價值趨勢信息,應在表外盡可能詳盡地披露與企業未來價值相關的一些信息。⑥背景信息。作為一個企業,其所處的地域、行業、經營的業務范圍、技術水平以及技術改造、市場上的經營氛圍、遠期近期發展目標、公司的資產結構、過去的盈利水平、主要競爭對手等狀況,都應在財務報告中反映。⑦簡明信息。編制簡明信息,便是對那些為絕大多數信息使用者共同關心的重要信息進行簡明扼要的闡述,這樣更能擴大財務報表的效用。(2)報告的頻率,當前,企業面臨的現實是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衍生工具不斷涌現,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日益顯著,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期大大縮短。而現行企業財務報告在時效上不能很好地滿足報表使用者的需要。因此,首先必須建立一套能提供實時信息的財務報告制度。一方面,定期報告仍要存在,作為財務成果分配的依據;另一方面,編制實時報告作為有效決策的依據。為保證財務報告信息的及時性,我國中期財務報告可借鑒西方國家的一些做法,在時間上采用季報編制形式,在內容上要重點突出,避免“小而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會計數據能通過計算機進行實時的處理與反映,會計人員賬務處理一完成,計算機就可以自動生成報表。這就大大縮短了報告輸出的時間間隔。其次,必須建立和完善實時財務報告系統。通過互聯網企業會計信息已經成為企業與用戶溝通的重要手段。網絡會計使會計信息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得到了大大拓寬,減少了會計信息產生、傳播與利用的時間間隔。
(3)獨立的審計,在高質量財務報告理念下,獨立的審計很重要,因為審計師就是通過減少投資者的不確定性來創造價值,如果沒有審計師,那么市場對于財務報告的信任會很低,不確定性非常高,后果就是公司在資本市場上融資成本的升高。有了有效的審計,不確定性仍然存在,但是總體水平會下降很多,所以建議企業任用審計師作為獨立的第三方來提高財務報表的價值,在高質量財務報告體制下,審計師將以“財務報表對決策有沒有用”和“我們還能做些什么使披露的信息更有用”做為審計的目標,試想這樣的審計報告對于決策者會是多么的不同啊。高質量財務報告理念告訴審計師他們是唯一通過第三方的證明來創造可信性從而增加財務報表價值的人,只有他們維護自身的獨立性,不跟客戶妥協,這樣才能使他們增加的價值最大化。
當企業意識到現存財務報告的不足和高質量財務報告的優點,相信他們將會以三種方式改變他們的行為。第一種方式,他們會在會計準則的標準下將財務報告提高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使報告不僅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最低標準,而且更加有用。這種方式只需要改變管理層的態度就行了。第二種方式是編制高質量財務報告的企業經過長期的努力來產生有用的信息披露,以滿足目前對更多數據和信息的需求。第三種方式就是更快更廣泛的公開財務報表。
參考文獻
任何企業在虛假財務報告之前總是有些跡象或征兆的,在審計職業界通常將這些征兆稱為“紅旗”或“警訊”,原國際六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國際公司列舉了比較重要的幾方面,提醒審計人員注意,主要包括:資金短缺已影響營運周轉;融資能力(包括借款和增資)下降,資金來源只能靠盈余;發展中或競爭中企業對資金有大量的需求;現有借款和和流動比率,額外借款和償還時間的規定缺乏彈性;為維持現有的債務需要,必須獲得額外的擔保品;主要客戶經濟困難,造成壞賬的可能性加大;成本增長超過收入的增長,或者受到嚴重市場競爭威脅;訂單減少,生產壓縮,預示著未來收入的下降;盈余的質量下降,不合理的變更會計政策;夕陽工業瀕臨倒閉的企業;對單一或少數產品,對客戶或交易過分依賴;管理階層或主管有被嚴格要求達成預算目標的傾向;管理階層或主管有前科紀錄,或者沒有正當的理由更換審計師。
以上這些跡象都是可以通過分析發現的,一旦發現這些情況,即應予以關注,另外,在我國,如果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和關聯交易頻繁,業績和股價波動異常,或者是新上市的公司,其財務報告虛假的可能性就很大。
我國通過大量的統計研究,也總結出了極有可能采取造假的公司的特征。主要形式有:前兩年連續虧損,今年經營業績沒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公司;前兩年平均凈資產報酬率達到10%,今年行業不景氣的公司;資本運作和關聯交易頻繁的上市公司;業績和股價波動厲害的上市公司;全行業虧損或行業過度競爭的上市公司。
二、執行分析性程序
一個健康、真實的企業,經過一年的融資,投資和經營活動,從年初的狀態轉換為年末狀態,各項財務指標之間總是存在著一系列的平衡。年初的資金加上本期融資所增加的額外資金與本期的投資活動相匹配,本期的投資加上年初的資產總是與本期的經營活動相適應,按照財務學的觀點,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之間存在鉤稽關系,如果這種慣常的鉤稽,均衡關系被打破。大量研究證實,分析性程序是一種應用十分廣泛而且極為有效的審計方法,尤其在發現和檢查財務報告舞弊方面的作用相當明顯。
任何嚴重的財務報告舞弊,都可能使企業的財務結構出現異常的狀態。歸納起來,虛假財務報告通常具有以下八個主要特征:
1.報表的主要項目及前后各期發生異常
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主要項目金額會由于經營業務的影響而在不同會計期間發生變動。真實的財務報告主要項目金額的變動一般表現為有規律的正常變動,而且上市公司能就變動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釋,而虛假財務報告項目金額變動較大,且對這種異常變動上市公司很難做出合理的解釋。2.報表反映的主要財務指標嚴重不合理
上市公司的主要財務指標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投資報酬率、存貨周轉率、每股收益率等。在審計中應根據所審計的財務報告計算出主要財務指標并判斷其合理性,判斷其是否合理的標準包括經驗數據、上年同期數據、歷史最好水平、同行業平均水平等。如果計算出的財務指標與上述指標存在較大差異,這表明財務報告存在問題。
3.會計報表反映的會計利潤與現金流量表反映的現金流量嚴重不平衡
某些上市公司為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目的,往往采用資產裝潢、股權置換、內部關聯交易、債務重組、非貨幣交易等手段,增加賬面利潤。由于上述措施一般不會增加公司的現金流入,反而可能會因利潤的增加多交所得稅而增加現金的流出,結果必然導致財務報告反映的會計利潤與現金流量表反映的現金流量出現嚴重的不平衡。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表明該上市公司存在對財務報告進行造假的可能。
4.非經常性損益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較大
一些上市公司在經營業績滑坡的情況下,往往利用資產置換、股權置換、內部關聯交易、債務重組、非貨幣交易等手段、來增加非經常性利潤。以此來粉飾財務報告,審計人員在審計財務報告時,若發現非經營性損益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較大,就該注意該報表的真實性。
5.不良資產數額較大,資產質量低下
由于虛構收入等原因,上市公司賬面會有許多不良資產。如子公司虧損或業績平平,在建工程一直掛在帳上。一些租賃、承包、托管的背后往往是這個子公司或分公司根本就不存在,如投資是否存在,是否應該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
6.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差距過大
若一家上市公司的應繳稅金數額特別大,則欠稅很可能是虛構的,其造假手法就是虛開發票。根據會計公式計算的應繳稅金期末余額,與公司的實際期末欠繳稅額相比較,若兩者相差較大,則公司造假確定無疑,反之,其收入和利潤都可能是虛構的。需要說明的是,只要稅法允許,上市公司對財務會計實行不同的會計政策是合理的,但是,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之間的關系在一定時期內要保持連續性,除非稅務準則發生顯著的變化。
由于虛擬資本的特性,致使虛擬經濟呈現出不穩定性、高風險性和高投機性的特征。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主要來自于虛擬資本的定價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使其不能像實物資產那樣依據其價值或成本定價。在信息科學技術的支持下,虛擬資本的交易、巨額資金的劃轉和清算均可在瞬時間完成,這為虛擬經濟參與者帶來了高度投機的空間。在虛擬經濟體系中,到處都是投機,而且其越來越成為參與者最主要的目的。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和高投機性使虛擬資產的交易伴隨著風險,隨著交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交易品種的不斷增多,其存在和發展將會變得更為復雜,在虛擬經濟領域的投資將成為一項風險較高的活動。
虛擬經濟對財務報告的影響
虛擬經濟的飛速發展,虛擬化的生活,網絡化的環境,信息的高效傳遞,支付的無紙化,都對實體經濟造成劇烈沖擊,傳統財務報告所依存的會計基礎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虛擬經濟下財務報告基本假設發生變化
會計主體由“實”變虛,主體多元化。虛擬經濟下,虛擬資本在運動過程中會出現多層次、多方位的會計主體,會計主體在其空間范圍的界限,愈來愈難以確定。會計分期假設不能滿足信息披露要求。虛擬資本的運動速度飛快,信息的充分、及時利用成為決策制勝的關鍵,現行的會計分期假設將滿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隨時利用會計信息及時做出決策的需要。對前瞻性信息的呼聲高漲,信息使用者要求在網絡上獲取電子聯機實時報告。會計主體必須打破傳統的會計分期界限,以用戶的需要為依據,來重新處理和提供財務報告。貨幣計量假設受到嚴重沖擊。虛擬經濟促進了技術、資本的自由流動,企業間甚至國際間資本可借助網絡流動,資本決策可以在瞬間完成,這無疑加劇了會計主體所面臨的貨幣風險,貨幣計量中的幣值不變假設將受到嚴重沖擊。
(二)虛擬經濟對歷史成本原則的沖擊
由于歷史成本是一種靜態的計量屬性,它對經營業績的反映是滯后的,企業管理者無法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經營策略。虛擬經濟的交易對象大多是存在活躍市場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其市場價格波動頻繁,交易價格瞬息萬變,按歷史成本原則來反映資產的價值,無法反映其真正的價值和能夠帶來未來收益的能力,不能公允地反映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信息,與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相關性減弱。
(三)虛擬經濟業務和事項使會計確認復雜化
虛擬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信息載體從傳統的紙張介質轉變為網上虛擬介質。在虛擬經濟中,越來越多的經濟業務和事項發生在網絡上,原始資料記錄在磁性介質中,即使有紙張介質的原始憑證,那也不過是計算機打印的交易記錄資料,是復制件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原件。在磁性介質上的原始資料具有隱蔽性,其生成、傳輸、閱讀都需要專門的計算機設備,具有易破壞性,其形態和內容很容易受到破壞,很容易修改、刪除,并且不留有痕跡。
虛擬經濟下財務報告的改進措施
(一)信息披露的重點由有形資源轉向有形和虛擬資源并重
在虛擬經濟下,虛擬資本成為重要的基本生產要素,企業中虛擬資本、知識、人力以及其他無形資產的投入占據主導地位。企業未來的價值將主要由知識資產、人力資產等無形資產決定。目前允許進入財務報表表內的無形資產項目,仍僅限制在大家所熟悉的、可辨認的專利權、特許權、版權、著作權、商標、技術所有權等,而在虛擬經濟中對虛擬資本定價有重要作用的人力資源、組織制度、策略管理等被認為可以創造公司價值的無形資產仍未包括在準則之內。應拓展無形資產的披露范圍,將人力資源、組織制度、策略管理等納入無形資產進行披露。
(二)從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與日常信息揭示并重
年度信息揭示是傳統會計的慣例,它反映的是企業一個年度內成本與收益的關系。但隨著虛擬經濟的發展,一個年度的信息揭示便必然會與投資決策對信息的及時性要求發生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便是增加信息更新的頻率。與此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信息的生產成本大度下降,而且,在隨機寄存功能的支持下,每一次會計信息揭示也不再需要所謂的會計循環,這就使得會計信息的日常揭示成為可能。
(三)改進報告體系,推行全面收益表
全面收益表,通常的做法是在傳統的利潤表之外增加一張新的財務業績報表,把分散在傳統利潤表或損益表之外的己確認的其他利得和損失聚集到這張報表中來,共同反映一個企業的全部業績。推行全面收益表有助于解決虛擬資本價值變動的確認和報告。如在《企業會計準則22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中規定以公允價值作為衍生工具的計量屬性,那么就必須解決公允價值變動的確認和報告問題。可在現行財務報表體系中增加“第四財務報表”(如全面收益表),來容納衍生工具公允價值的變動,便于投資者充分了解有關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和報酬。
(四)加強預測信息的披露
(一)造成目前財務報告質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公司內部分析主要有:
1、業績壓力。公司的業績壓力分別來自于內部與外部。外部壓力主要來自于資本市場。因為證券分析師和股東所重視的是短期的獲利能力和營業收入的增長,這就使得管理層不得不明哲保身,投其所好。此外,管理層還必須對董事會及股東負責,董事會常常施加壓力要求管理層完成財務及其他目標,為激勵管理層,公司還經常采取一些激勵措施,如將個人的績效及薪酬與經營或財務目標相連接。在這種環境下財務報告失真是不可避免的。
2、復雜的商品交易活動。隨著金融商品的不斷創新,出現了一些復雜的財務工具和結構復雜的交易活動,有的公司還會采取一些創意性的商業活動,如通過購并等形式擴大自己的規模,但是有關資料顯示很多購并并未達到預定目標,反而會增加公司財務危機及財務報告不實的風險。
3、市場競爭的壓力。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市場需求矛盾突出,其結果往往會造成有的企業利潤下降、籌資能力減弱、成長趨緩、資本市場發展受阻、公司被迫采取減產或降價等措施。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最后都將反映在公司的財務報告上。相關的會計實務如果未加以處理,財務報告的質量必然會下降。
(二)從外部環境分析主要有:
1、監管機構的監管力度不夠。從一些已經查處的案件來看,不少在招股說明書中作假的不法行為監管機構沒有及時發現。另外,交易所對上市財務報告披露的監管主要是在持續披露階段,對于持續財務信息披露的載體——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的審查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采取事前審核的辦法,由于時間和人力的制約造成了事實上的審查不嚴,不能及時發現問題。
2、中介機構功能的錯位,增加了監管的難度。一些中介機構在財務報告披露的問題上和上市公司一起與監管部門周旋,使監管者在專業水平上處于劣勢,大大增加了監管的難度。
3、法制不健全。我國“證券法”中缺乏民事責任的規定,因此在實踐中,對一些違法違規行為通常采用行政處罰的辦法解決,但對受害投資者卻沒有給予補償,無法對違規者起到有效的威懾作用。
二、財務報告質量監管制度的建立
(一)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1、應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監督管理機構,從機制上防范公司管理層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具體如下:(1)上市公司董事會應設立主要由獨立董事組成并擔任負責人的審計委員會,全面負責與公司有關的審計事宜,通過審計委員會持續檢查公司的財務信息披露和內部財務控制,保證公司財務報告過程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從而促進信息披露質量的提高;(2)推行職務不兼容制度,減少董事會與高層管理人員的交叉任職;(3)加強監事會的監督功能,監事應具備法律、財務、會計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或工作經驗,能夠獨立有效地行使監督權;(4)要建立完整、合理、有效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標準體系,充分有效地發揮董事會、監事會及內部審計機構的功能作用。
2、改進內部治理機制,建立多元股權結構約束機制股權過于集中往往會使大股東擁有上市公司的絕對控制權,而這種控制權又直接表現在對董事會的操縱上。當大股東目標與公司目標之間存在沖突時,公司行為往往會有被短期化的傾向,甚至出現扭曲行為,容易對公司的持續發展造成沖擊。因此,需要建立多元股權結構約束機制。
(二)加大對違規披露財務報告信息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違規成本。
上市公司敢于進行違規操作,社會中介機構敢于為上市公司造假,其主要原因是造假獲得的收益遠遠高于為此付出的成本。對此,筆者建議對造假上市公司不僅僅要追究其經濟責任,如沒收非法所得、處以高額罰款、實行市場禁入等,情節惡劣的還應追究有關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對參與造假的社會中介機構應予以重罰直至吊銷營業執照,并限定相關從業人員在規定的期限內甚至永久性不得從事相關職業直至追究其刑事責任等。與此同時,要對因上市公司提供虛假財務報告而給投資人帶來的損失進行賠償,從根本上杜絕違規事件的發生。
(三)加大中介機構對上市公司監督審查的內容和范圍
為降低審計風險和對投資人及時提供公正、透明、有用的信息,注冊會計師應對財務報告中的下列主要問題進行適當的評價,以保證財務報告信息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1、持續經營的能力。持續經營是會計理論中的一個假設,公司面對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可能會導致其經營成果的下降及資產結構的不合理。面對這些可能發生的風險因素,投資人需要知道的信息應包括:(1)公司目前的狀況及管理層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2)面對公司出現的財務困難將如何解決,具體辦法是什么;(3)注冊會計師對公司是否能持續經營進行所的客觀評價:(4)公司流動資產的狀況和流動負債是否已充分揭示。
關鍵詞:網絡時代;財務報告;系統;局限性
1財務報告信息系統內容上的局限性
11財務報告信息內容的新需求20世紀最后十年,伴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資本市場也以空前的速度膨脹。資本市場的膨脹使更多的人參與經濟決策,傳統標準的財務報告遵循統一的模式,又給這些需要不同信息的人一方面帶來信息超載問題,另一方面又存在信息不足、無效問題。而會計信息和會計職業的生命力體現在會計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能被用戶所理解并滿足用戶的需要。因此,為了提高財務報告在經濟決策中的地位,我們必須根據經濟的發展對現有財務報告信息在內容上進行擴充。在以財務報告信息、財富分配用途為主的前提下,我國財務報告模式僅將財務報告內容的重心放在硬性資產的要求上,即只對已發生的、金額確定的經濟事項進行總括披露,對一些前瞻性的、不確定的、分布的非財務的信息由于不符合現行企業財務報告條例和企業會計準則對資產的定義而無法得以披露。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企業經營風險增大,新經濟、新事項不斷出現,財務報告信息決策用途不斷增強的情況下,信息使用者希望能通過財務報告獲得更多的非財務的、前瞻性的、不確定的企業分布信息。即信息使用者對信息內容需求已從原有的注重硬性資產轉向具有一定風險的、不確定的軟性資產和有助于預測分析的新信息。
12現有財務報告信息系統內容上局限性的表現現有財務報告系統內容上的局限性表現為信息披露上的單一性,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21信息收集種類單一傳統會計信息系統是在貨幣計量這個假設下建立起來的,因此它只提供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能以貨幣計量的信息,主要為財務信息;而大量的非財務信息,由于不能用貨幣計量而無法在財務報告中披露。然而,財務報告使用者需要的與決策相關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不僅需要了解貨幣性信息,也需要掌握大量的非貨幣信息。單一的貨幣計量使得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無法得以全面的揭示,也就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廣泛的信息需求。
122計量屬性單一我國現有的會計軟件系統所提供的信息仍然只限于按歷史成本原則計量的信息。即對企業的資產、負債按實際取得時的成本披露。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歷史成本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也就不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以歷史成本為唯一的計量原則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新審視。
123會計報告的具體內容單一我國現有的會計軟件系統提供的財務報告仍然只限于歷史成本原則下總括的通用的財務報告。然而,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與企業有千絲萬縷聯系的外部關系人日益增多,他們都希望從企業財務報告中得到有利于決策的信息,并且不同的關系人由于各自的決策目的不同,對信息的內容要求也不同。他們不僅需要了解企業過去的信息,更想企業能夠提供有助于預測企業未來的信息。而現有會計系統支持的網上財務報告所披露的信息只能反映企業總括的信息,這使得一些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愿望不能得到滿足,而影響了他們的決策。
2財務報告系統所依據的會計原則和基本前提的局限性
財務報告信息是在一定的基本假設前提下,遵守一定的會計原則,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加工后產生的。因此,企業的財務報告信息的質量如何,取決會計核算所遵守的會計原則和基本前提。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在決策有用性的原則下,現有的部分會計核算原則和基本前提正日益受到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1歷史成本原則的局限性在會計信息的財富分配用途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即會計信息要客觀、真實,具有可驗證性和反饋價值。可驗證性是解決相關利益關系利益、沖突的最佳方法。財務報告的信息越可靠,越受到使用者的關注。在會計信息的財富分配用途下,人們關注的是企業過去生產的蛋糕有多大,因此,人們以歷史成本原則為資產的計量原則。歷史成本模式下所生成的信息源于當時交易的記載,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這些信息從性質上看是“向后看”的,比較適用于企業過去財富的分配。在會計信息的決策時是“向前看”,他們最關心的不是企業的過去狀況,而是未來如何;不是資產的過去價值,而是資產的現實價值或市場價值以及未來現金流量的價值。采用市場價值或現值更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企業的經營活動,掌握企業的發展趨勢,反映企業價值運動的實際情況。
22貨幣計量的局限性我國《企業財務報告條例》是以貨幣作為計量手段來反映企業經營情況。以貨幣作為計量手段有著不可否認的優點,然而,以貨幣計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表現為:一是貨幣作為會計統一的計量單位是建立在貨幣本身價值不變這一假設基礎上的,但現實貨幣在其運動中其價值量是經常變動的,這就不能不使財務報告的貨幣表述偏離企業實際進行的價值運動。二是財務報告以貨幣計量掩蓋著諸多企業經營活動中不能用貨幣計量的事實。如企業管理者的水平、企業的人才資源、企業的經營環境等,但這些對財務報告使用者來說又是非常重要的。
23會計主體假設的局限性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從空間上限定了會計工作為之服務的特定實體。然而,基于網絡的一種臨時性結盟組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會計主體范圍。該組織借助于計算機網絡根據工作任務或市場變化需要,可以迅速地進行分合、重組,致使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處于一種模糊狀態。
24會計分期假設的局限性會計分期假設定期(月、季、年)報告企業財務狀況,為確定企業的經營損益提供了前提。在信息的決策用途下,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應是在企業發生每一重大事項而可能改變企業的價值時所送達的有關信息。因此,他們希望能隨時了解企業的有關信息,以便于他們隨時做出決策。這樣,他們對信息的及時性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要求會計信息的提供具有適時性。在網絡環境下,計算機的強大運算和傳輸功能在時間上使會計核算從事后達到適時已成為可能,即只要需要,無需顧及和等待會計期末,點擊鼠標即可生成所需的會計信息。網絡會計的及時性使會計分期假設消除了時間斷點。
3現代信息技術在財務報告信息系統運用上的局限性
31會計軟件信息處理程序陳舊我國現有的會計軟件并沒有改變傳統會計信息處理程序的方法,仍然是按傳統會計信息下的證帳表的帳務處理程序,簡單的照搬了傳統會計系統的許多固定格式的憑證、帳頁、帳表,信息輸出不及時。
對這一問題的討論,主要有兩種觀點:市場調節論和政府規范論。
(一)市場調節學說
市場調節學說認為,如果市場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財務報告如何呈報應由市場調節來決定,沒有必要做更多規范。支持這一學說的有理論、信號理論和私有合同理論。
1.理論
理論認為:公司的投資者與公司的經營者之間存在委托關系,這種關系是通過簽定契約來實現的。在簽定契約時,雙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約的實現就是他們的利益最大化的實現。財務報告體現的是經營者管理公司的業績,是投資者評價公司的經營者是否履行契約的最可靠的依據。因此,公司的財務報告呈報是經營者自愿履行契約的行為。如果有人懷疑公司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資者可聘請審計師,通過審計鑒證來解決。
在公司經營者的報酬與公司的利潤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的前提下,對財務報告的規范越多,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經營者就不會贊成市場對財務報告需要規范。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只要他們手中有衡量經營者業績的依據,即契約中的各項規定很詳實有效,他們也不希望對財務報告有更多的規范,因為規范越多,他們支付的監督費用也就會越大。
2.信號理論
信號理論源自于市場競爭,市場競爭向供求雙方發出產品供銷的信號。公司定期向市場呈報財務報告,這也是市場經濟競爭機制的產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場公布財務報告,公司財務報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籌資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贏得競爭,帶來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個結論已被美國許多學者的實證研究報告證實。因此,經濟利益的驅動是公司能夠向市場公布財務報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報財務報告信息有三種情況:經營好的公司,有動機公布公司好的財務信息,因此,這些公司會自愿公布財務報告;經營中等的公司,因為怕被認為經營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報財務報告的動機;經營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報財務報告,就可能被市場默認為是經營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壓力去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營業績,也會自愿呈報公司的財務報告。
因此,信號理論認為,市場已有一只“看不見的手”來規范公司財務報告的呈報,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對公司財務報告的規范。
3.私有合同理論
對于上述的兩種觀點或許有人會提出:公司呈報的財務報告的信息并不能滿足個別使用者的需求。對此私有合同理論認為,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設法得到它,即通過簽訂私有合同或出資去購買。
如果市場上存在職業的財務分析家,那么財務報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過與職業財務分析家簽訂私有合同,來獲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國證券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過購買專業的報紙或雜志來獲得所需的信息。購買時發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為獲得財務信息所支出的成本。這也可歸結為是市場常常利用“看不見的手”,來調節信息產品的供求關系和價格,從而達到對市場上的信息產品進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論進一步提出,公司的財務報告是一種信息產品,政府并不需要對公司的財務報告的信息如何披露,進行強制性的規范。公司的財務報告如何編制和呈報,完全可以由市場上的供求關系來決定。因此,對公司財務報告的規范應采用放權(Deregulationof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規范論
政府規范論認為,一個完全有效的市場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須對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規范,同時,這也是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和利益的。
1.市場并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的,有時往往失靈。有以下三個具體理由:
(1)如果政府不對公司的財務報告進行規范,那么市場上就會出現生產信息產品的壟斷者。
如果市場是一個競爭的、但不規范的市場,那么生產的競爭就會帶來壟斷。其后果是,壟斷產品的價格提高了,生產的數量減少了,最后導致市場上產品的短缺,使產品的使用者購買和消費這一產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財務報告在市場上是一種信息產品,它同樣符合其他產品在市場上進行競爭的一切規則。因此,根據成本效益原則,政府應該對財務報告這一信息產品進行規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產品生產壟斷者的產生,降低全社會信息產品的購買和使用的成本。
(2)財務報告和審計報告的失誤,會導致財務報告的信息的質量下降。
盡管公司有向市場自愿公布財務報告的動機,但是如果政府不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就可能會影響到公司財務報告的質量。因為公司經營者對財務報告編制的方法的選擇性一般較大,各公司間的財務報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較差,如果沒有統一的財務報告信息規范的標準,就市場的總體來看,財務報告信息就會失去可比性,導致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審計師在審計時缺乏統一的審計依據,則可能導致審計的失誤,即沒有發現公司財務報告中存在的問題。
公司的財務報告的信息的質量問題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要依靠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而投資者對資本市場建立的信心來自于高質量的財務報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須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使會計信息能夠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財務報告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
公司的財務報告作為該公司會計的信息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征。最明顯的有兩個:一是消費的非排他性;二是生產的非競爭性。消費的非排他性表現為可以被所有與它相關的使用者免費使用,因此它的生產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補償。如果在一個市場生產的產品是可以被消費者進行免費使用的,那么生產者就不愿意生產這種產品,導致這種產品在市場上的短缺,這就是公共產品的非競爭性的表現。顯然,如果會計信息產品是短缺產品,這樣的狀況是不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的,因此政府必須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以防止和解決信息產品的短缺問題。
但是這樣做也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即規范所帶來的成本應由誰來承擔。如果由政府承擔,就成為政府對財務報告信息呈報的公司的一種“補貼”,這會導致公共產品的生產過剩;如果由公司承擔,就會增加公司的經營成本,公司則不會贊成政府這樣的規范。對于這個問題如何解決,我們將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討論。
2.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和社會經濟利益的驅動,要求政府對公司財務報告進行規范。
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是:能夠使全社會的資源得到最優的配置,使社會獲得最大的利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僅依靠市場的調節是不夠的,政府必須對市場進行必要的規范和調整。因為在一個不規范的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信息產品的生產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擁有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如果不糾正這種信息的不對稱,那么市場的競爭就可能不公平。對此,政府規范學說認為,規范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使市場上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具有對稱的信息;法典理論解釋:規范就是為了解決社會各個集團之間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規范具有公開性和民主性。因此,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是完全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對財務報告進行規范
(一)財務報告規范的性質
對公司財務報告進行規范,看起來是一種經濟行為,實質也是一種政治行為。規范本身具有政治行為的性質,它與政府行為具有密切的關系。如我國對財務報告規范機構主要是政府,財政部代表國家政府行使規范的職能。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盡管是一個民間組織,但得到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強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國的一個準立法機構。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號公告(ASR150),闡述SEC與FASB的關系。“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通過其公告和解釋性文件所頒布的原則、標準和實務,將由本委員會作為具有重要的實質性的支持來加以考慮,而那些與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公告相對立的意見將被認為不具有這方面的支持。”
(二)財務報告規范的行為
財務報告規范的行為是指參與制訂規范的主體的行為。規范的成功與否,規范的參與者就顯得特別重要。特別是政府作為財務報告規范的主要參與者,對規范行為有著極大的影響。以美國為例,FASB在制訂會計準則的過程中遵循的程序是,準則的起草、準則的討論、舉行聽證會、投票表決。而最后準則是否能夠在市場上由各公司采納,取決于SEC的認可程度。從美國的歷史看,國會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訂的會計準則的先例。SEC的官員曾這樣認為,由民間組織FASB制訂會計準則、然后由SEC批準會計準則的實施,這是最好的模式,因為既能發揮專家在制訂中的作用,又能體現準則實施過程中所必須的政府的權威性。而我國的財務報告的規范主體是政府,這樣的規范主體顯然代表了我國國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財務報告規范的影響
財務報告規范的影響是指財務報告規范實施的后果。財務報告規范的實施會影響到方方面面的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們各自的經濟利益。
WattsandZimmerman(1978)的實證研究表明,對于即將公布的規范財務報告的新準則,財務報告的使用者的影響是不同的:1.對于政府來說,政府一般會支持新準則的制訂與實施,以更好地規范市場經濟的運行。2.對于公司的經營者來說,如果新準則能夠給公司帶來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經營者會積極地應用新準則;反之,則會反對應用新準則。3.對于審計師來說,在一般的情況下,審計師會支持新準則的應用以減少審計師的審計風險。但是,如果新準則要求公司財務報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審計的風險就會越大,審計師就可能反對新準則。4.對于財務報告信息的免費使用者(Free-riders)如財務分析家來說,他們一般都會支持新準則的應用,并希望新準則越多越好。在這種情況下,準則的制訂者就應十分謹慎,因為財務報告的規范越多,就意味著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成本就越大,這些成本應由誰來承擔?這是準則制訂者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報告規范理論給我們的啟迪
(一)在制訂財務報告規范時,必須要考慮它所產生的經濟后果
既然財務報告規范的主體是政府,它的行為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不是經濟行為,那么規范所產生的影響有多大、經濟后果如何就應成為規范時最重要的問題。如美國把財務報告規范研究歸為“會計政治經濟學”(PoliticalEconomyofAccounting)。在美國會計學術界,如何規范財務報告、改進財務報告已成為會計理論研究的主流。
我國目前正處于市場經濟的形成和財務報告的規范的探索階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國頒布了十多個會計準則,但對會計準則的頒布和實施產生的經濟后果、經濟影響,會計學術界卻研究得不多。如我國在八十年代初就引進了西方國家固定資產采取加速折舊的思想,但至今在企業的會計實踐中卻應用得并不廣泛;穩健性原則是西方會計中常采用的一個基本原則,但為什么在我國應用時有些企業愿意采納,有些企業卻不愿意采納;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采用會計準則來規范公司的財務報告,可使公司會計人員有更多的選擇公司會計政策判斷機會,但我國會計準則實施后也會產生如此的影響嗎?
筆者十分贊成劉峰、李少波(2000)的觀點。他們撰文認為當前我國在制訂會計準則中存在的問題,可歸為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會計理論的研究不夠而引起的知識存量不足,對會計準則制訂產生不良影響;二是我國制訂和公布的各項會計準則都體現了很強的英美取向,即會計準則無論在外表上還是在具體內容上,都借鑒了英美模式。他們認為:我國目前為止的會計研究總體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對同一問題在低水平上的重復。
(二)重視對公司財務報告規范所產生的成本,解決好“公共產品”的成本分配問題。
公共產品的成本分配問題,是由政府對公司財務報告的規范具有強制性這一特征所帶來的。如果規范財務報告的準則過多,就會帶來公司編制財務報告的成本的增加和準則在應用上的困難。盡管人們認為美國是一個對公司財務報告規范比較完善的國家,但是美國也有許多會計學家批評FASB制訂的準則過多,目前FASB制訂的準則有130多個,每年的費用高達1500萬美元,制訂的成本過大。我國在制訂準則的過程中必須引以為戒,不能認為制訂的準則越多越好,也不能認為大、中、小公司都必須應用同一的準則,更不能認為所有的企業都應與國際接軌。會計準則的制訂和實施應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結合,以減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過去對于“公共產品”的成本分配問題,會計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設想:隨著財務報告規范的增多,編報成本的增加部分應由財務報告信息的使用者來承擔。但究竟如何操作還有待于在實踐中探索。
參考文獻:
1.王松年,薜文君.(1999).《論財務報告的改進》.《會計研究》第7期
2.劉峰,李少波.(2000).《會計理論研究對我國會計準則制訂的影響》.《當代財經》第6期
3.馮淑萍.(1999).《市場經濟與會計準則》.《會計研究》第1期
4.葛家澍.(1999).《美國關于高質量會計準則的討論及其對我們的啟示》.《會計研究》第5期
企業財務分析的內容包括:a.外部分析內容。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企業盈利能力分析;企業資產運用效率分析;社會貢獻能力分析;企業綜合實力分析。b.內部分析內容。除以上外部分析內容外,還包括:企業籌資分析;企業投資分析。
另外,內部分析內容還應有:企業經營預算執行情況分析;財務狀況和財務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c.專題分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將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企業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根據自身的特點,結合特定的目標選取特定的資料及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專題分析。
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分析、資本資產結構優化分析等。d.關于財務分析與相關學科關系的探討。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我國財會學界學科體系的改革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由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財務會計之爭深入到各二級學科,這是理論發展的必然。學科的分分合合是由于環境的變遷,歷史的發展而致,是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進入20世紀到90年代,財會論壇上就有財務分析要獨立成科的微弱聲音,到了現在,對此論題的討論越來越熱烈,且似乎已達成共識,即由于市場機制、競爭機制的逐步完善,財務分析必須獨立出來。那么,獨立的財務分析學科在財會學眾多學科中地位如何,包括哪些內容,與其原附著的學科關系如何?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減法問題,而是一個漫長的選擇和甄別的過程。
1內部分析指標體系。
內部指標體系的設置,主要是為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可根據企業所在行業的特點和管理的特殊需要靈活設置,其內容相當廣泛。
一般說來,可從籌資、投資等方面設置。
1.1企業籌資分析。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經營所需資金需靠企業自己來籌集,這樣,籌資分析便成為企業財務分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籌資分析中,首先要分析企業的資金需要量,其次分析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和獲利能力;再次分析企業的資金成本和籌資風險;最后確定一個合理的籌資方案并與資金供應者進行協商,使企業籌資活動順利進行。可設置籌資結構比率、資金成本率等指標。
1.2企業投資分析。
企業對投資活動首先應進行可行性分析,為投資決策提供依據,這是投資分析的重點;其次應對投資活動進行事中分析,以控制投資規模,提高投資效益;最后對投資活動進行事后分析,以考核投資效果、評價投資業績,為改善企業今后的投資決策提供依據。企業在投資分析時一般需考慮貨幣時間價值、投資的風險價值、資金成本和現金流量等財務因素。在投資階段為考察投資方案的可行,可設置內含報酬率,為考察投資的收益可設置投資報酬率、投資回收期等指標。
2外部分析指標體系。
2.1企業償債能力。
分析企業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還其債務的能力,通過對它的分析,能揭示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按債務償還期限的長短,又將其分為短期償債能力與長期償債能力。
2.1.1短期償債能力,是指一個企業以流動資產支付流動負債的能力。設置該指標對外部信息需要者非常重要。對于企業來講,該指標也至關重要,短期償債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企業營運資金的大小以及資產變現速度的高低。
另外,可動用的銀行貸款指標,準備很快變現的長期資產、償債能力的聲譽、未作記錄的或有負債、擔保責任引起的負債、未決訴訟等對它也有影響。短期償債能力通常設置以下指標:流動比率;速動或酸性測驗比率;現金比率。
2.1.2長期償債能力,是指企業以資產或勞務支付長期債務的能力。對長期償債能力進行分析是因為企業的利潤與其有緊密的聯系,分析長期償債能力時不能不重視企業的獲利能力,這是因為企業的現金流入量最終取決于能夠獲得的利潤,現金流出量最終取決于必須付出的成本。此外,債務與資本的比例也是極其重要的。影響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因素很多,除資產、負債、股東權益外。還有長期租賃、擔保責任、或有項目等因素。長期償債能力指標有:已獲利息倍數;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有形凈值債務率。
2.2企業資產運用效率分析。
資產運用效率是指對企業總資產或部分資產的運用效率和周轉情況所作的分析。企業經管的目的在于有效運用各項資產獲得最大的利潤。利潤主要來源于營業收入,企業必須憑借資產、運用資產才能取得營業收入。資產周轉速度越快,表示其運用效率越高,利潤越大。企業運用各項資產有無過量投資?有無因設備短缺而導致生產不足?有無因資產閑置而導致利潤降低?凡此各種問題,皆為企業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相關人士所關切。通過分析資產運用效率,則可以評價企業營業收入與各項營運資產是否保持合理關系,考察企業運用各項資產效率的高低。資產運用效率指標有:存貨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
2.3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對企業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況所作的分析。它是企業財務結構和經營績效的綜合表現。企業經營之目的,在于使企業盈利且使其經營與規模不斷成長與發展。
各方信息使用者無不對企業盈利程度寄與莫大的關切。投資者關心企業賺取利潤的多少并重視對利潤的分析,是因為他們的投資報酬是從中支付的,如果是股票上市公司,企業盈列增加還能使股票市價上升,從而使投資者獲得資本收益。對于債權人來講,利潤是企業償債能力的重要來源。政府有關部門關心的則是微觀和宏觀的經濟效益以及各種稅費上交的可靠性。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講,可通過對盈利能力的分析,來評價判斷企業的經營成果,分析變化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企業獲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經營業績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現。對于職工來講,則是豐厚報酬及資金的來源,并可保證工作的穩定。它也是集體福利設施的不斷完善的重要保障。
企業盈利能力分析指標可從一般企業及股票上市公司兩方面制定。一般企業盈利能力指標有: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資產總額利潤率;資本金利潤率;權益利潤率。股票上市公司除上述指標外,還可借助以下指標:每股盈余;每股股利;市盈率;股東權益報酬率;股利支付率;留存盈利比率。
2.4社會貢獻能力分析。
社會貢獻能力是從國家或社會的角度衡量企業對國家或社會的貢獻水平。企業的目標是追求最大的利潤。但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企業,單純的片面的追求企業個體的經濟效益是不行的,還必須包括對社會的貢獻。對盈利企業可用實現利稅來衡量,但對一些主要體現為社會效益的企業講,則無法適用。故為此設計的社會貢獻率、社會積累率可兼顧反映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方面對國家、社會的貢獻情況。
(一)財務報告理論上的發展與變化回顧
1、關于計量。財務報表是以傳統會計的三個特征為支柱的。那就是:記錄按復式簿記系統;確認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計量采用歷史成本屬性。因此,人們把傳統的財務會計分別稱為復式簿記會計、權責發生制(即應計制)會計和歷史成本會計。在財務會計的上述三個特征中,對會計信息特別是盈利信息最有影響作用的,是確認和計量。傳統財務報表受到的沖擊最早也是針對計量。所以,報表的使用者莫不關注計量。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國出現的通貨膨脹以及9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在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之外,先后創造了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可實現(清算)凈值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正如FASB(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所說:"當前,在財務報表中報告的各種項目,是用不同屬性來計量的。這要由項目的性質和計量屬性的相關性與可靠性來定。"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們對財務報告中的計量可以看到下列變化:由早期以歷史成本為主(甚至占完全統治地位)到幾種計量屬性同時并用,再到當前傾向于采用公允價值。這種種變化明顯地說明,計量屬性的采用決定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即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各種不同計量屬性所帶來的不同經濟后果及其應用的不同前景。
2、關于確認。早期財務報表的確認僅研究收入的決定和費用的分配。在股份企業出現以前,往往采用收付實現制來確認收入和費用。那時確認的唯一標準是看有無現金流入(收入)和流出(費用)。后來,由于出現委托和關系,為了正確反映和評估在某一期間的受托責任,就產生并廣泛運用了權責發生制。然而權責發生制仍然是針對收入的實現和費用的發生來說的。它提出了確認收入和確認費用的新標準。這個新標準不再是看有無現金收付,而是看權利與責任是否發生。為了實現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又形成了應計、遞延、分配和攤銷等四個特殊的會計程序。權責發生制使財務會計處理和報表的編制較前復雜,當然所獲得的收益數據也較前更為相關與可靠。人們主要關注收入和費用確認的另一解說是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左右,財務報表中的收益表被普遍認可為第一報表。財務報表使用者所共同關心的主要信息是一家公司的收益(盈利)。收益是怎樣決定的呢?從收益表的構成可以看到:通過收入與費用的配比,決定收益。這就是流行于當年的收入/費用觀。然而收益也還可以由凈資產(不包括業益的變動)的期末與期初的余額對比來求得。在1984年12月發表的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在企業財務報表中的確認和計量"中第一次提出確認的完整定義,確認的四項基本標準(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與可靠性),并根據確認是"將某一項目作為報表要素正式記入或列入某一企業財務報表的過程"的定義,而把確認的過程分為"初始確認"、"后續確認"和"終止確認"三種類型。FASB第5號概念公告關于會計確認的見解如同它強調現值技術的運用和大力提倡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一樣,為把各種創新經濟業務(典型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可確認而尚未實現的有關收入項目等)在表內予以確認、計量或者在表外進行披露開辟了一條重要的新思路。由此可見,財務報告理論與實踐的這一發展,不是憑空而來。它們同樣是競爭技術與全球化等環境因素發生作用的結果。
3、關于報告。早期的財務報表,是直接根據日常記錄所編成的。報表的內容就是表內的項目。項目只不過是會計科目的重新分類、匯總和排列。后來由于經濟業務日趨復雜,表內陳述的內容基本上屬于會計上的術語而不易為廣大投資人所理解。為了提高報表的易懂性和可使用性,于是增加了表外附注和附表,這一部分的出現,同證券監管機構(如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上市公司的報表提出補充的披露要求也是分不開的。雖然表內和表外的區分,人們已習見為常,但多數人并不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區別和不同的作用。在這個問題上,FASB于1978年發表的第1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提供了一個非常明確而又富有創造性的見解:當前實務中的財務報表應當稱為財務報告;財務報告=財務報表+其他財務報告。財務報表需要由注冊會計師審計,而其他財務報告則可以請企業以外的會計師或專家審閱,有的甚至可以既不審計,也不審閱。在講到財務報表和附注的關系時,FASB的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則反復強調:在財務報表表內表述是確認;用附注(包括表內旁注,表外底注)、其他附表、其他報告手段進行表述,不是確認,而是披露。這樣,附注和其他財務報告披露的內容、形式和是否量化表述就獲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間。
(二)財務報告及其種類的發展與變化回顧
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報告表內確認和表外披露兩種表述形式共同構成今天的財務報告,乃是財務報告經歷了60多年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歷程。再從報告和報告的種類看也產生了很多重要變化:
第一,報表的種類不斷增加。
早期的基本財務報表只有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兩種。20世紀60年代中期增加了財務狀況變動表,到1987年被現金流量表所取代(SFAS財務會計準則公告》95),成為第三財務報表。1997年,美國又發表"報告財務業績"的第133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提出:企業可增加"全面收益表"作為第四財務報表,(在此以前,英國已在ASB(《會計準則公報》的第3號財務報告準則中提出"全部已實現利得和損失表"作為第四報表)。
第二,財務報告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改進。
1、從覆蓋面看,原先的財務報告只反映一個主體的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或現金流量的變化。后來,由于出現控股企業,控股企業除編制本身的財務報表外,還要編制覆蓋整個控股企業集團的合并財務報表。同時,一個企業由于規模很大,分部很多,又要求對具有不同機遇和風險的地區和業務分部編制分部財務報告。合并報表和分部報告都能向投資人補充提供對決策更有用的信息。
2、從時間間隔看,傳統的財務報告是一年報告一次,屬于年度報告。為了提高報告的及時性,后來,在年報之外,又陸續增加了半年報、季報、月報等統稱為"中期報告"的財務報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將來信息的報告將越來越快,時間間隔越來越短,現在實際上已開始在網上實時信息。
3、從內容上看,第四報表較好彌補了傳統報表違反漏計損益原則的缺陷。長期以來,西方會計界對編制收益表都聲稱堅持"滿計損益觀"而不是建立在當期經營業績基礎上,但實際上對可賺得卻未實現的收入,往往繞過收益表,而把它們列示于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部分。這種做法,實際上壓低了企業當期所確認的全部損益,違反了滿計損益的原則。第四財務報表即全面收益表,所報告的企業財務業績包括了所有已確認的損益(不論是否實現)。這種業績報告,才真正體現以滿計損益為基礎的收益表。
二、對現行財務報告的批評
盡管企業的財務報告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在改進,并根據使用者日益增長的需要作了若干創新。但迄今為止,使用者對財務報告的局限性是很不滿意的。有人則對財務報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擔憂,早在1975年,英國ASSC(會計準則籌劃委員會)發表的"公司報告"和1991年英國ICAEW(英格蘭和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和ICAC(國際會計合作委員會)聯合發表的"財務報告的未來模型",就先后相當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現行財務報告的缺點。1994年美國AICPA(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在"改進企業報告--面向報告用戶"中也指出了現行財務報告的不足。概括各家的看法,特別是針對新經濟的要求,財務報告有待改進的方面主要是:
第一,由于環境的加速變化,要求企業披露更多的、面向未來經營發展的關鍵性信息。但是,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在確認方面有苛刻的要求,對于計量,也主要限于貨幣量度。這樣就使許多能反映企業未來前景、對使用者非常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財務報表甚至財務報告之外。這些信息大部分屬于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廣義無形資產,如一家企業的員工、客戶、知識基礎和該企業的聲譽。
第二,由于交易、事項、情況要得到會計的確認,從而在財務報表內表述,有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它們必須是已經完成,至少是已經發生的。每一項符合確認要求的報表要素,在它們的定義中都明確規定屬于過去的交易、事項所帶來的結果。這樣,整個財務報表的信息--這是財務報告中的核心信息,必然面向過去,而不可能面向未來。
第三,盡管各種計量屬性同時并存,實際上,在財務報告中,是成本而不是價值反映著現代企業的經濟活動,可是使用者(特別是投資人)卻更關注企業價值的創造和增加。資本市場的股價漲落,反映的也是企業價值的變化。而現在,財務會計與財務報告無法直接計量和表現企業的價值,它們只能用盈利和現金流量兩個會計信息間接地作為替代變量。
三、對現行財務報告的改進
當前人們面臨的經濟環境已經大大不同于以往。關于這一點,FASB在2001年關于"改進企業報告--對增進自愿披露洞察"這一研究報告中進行了描述。該報告分析了可能正在改變企業環境的關鍵作用力量。從經濟因素上具有全球化、所有權分散、競爭、著眼于財富的創造、企業資產構成的變化等特點。與此同時,今天的財務報告使用者也會產生新的信息需求,主要是:
1、應當突破傳統的財務報告模式,需要在財務報表之內對確認和計量方面有所創新,使之可確認更多的有用信息;
2、應當提供不一定用貨幣量度,但卻非常有用的信息,為此要改進和擴大信息披露;
3、整個財務報告在維持有用的歷史信息的同時,要更多地披露預測信息,特別是關系一個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的關鍵信息;
4、成本信息固然是可關與相關的,但企業價值的創造與變化的信息、可能更為有用。
面對競爭、高新技術和全球化的三股力量匯合的挑戰,適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信息提出的新需求。筆者認為在對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加以改進時,一定要解決好繼續和發展的問題。要改進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中與會計環境不相適宜的部分。總的來說,對現行財務報告模式的改進應是一種揚棄;具體來看可以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1、改革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并不意味著對之完全否定,相反,在GAAP沒有改變之前,構成財務報告核心的應還是財務報表,我們應該繼承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即它們必須符合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與可靠性等四項標準。并將它列為財務報告的第一部分,但是建議將這三張報表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分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兩個部分。對于核心會計信息,應該更加注意其計量的可靠性;而對于非核心的會計信息,則可以相對地采取可靠性不如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如公允價值等。尤其應該注意在財務報表中披露能夠表明投資報酬、財務彈性和變現能力的會計信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借鑒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的做法,在損益表的下端附加披露全部已確認的利得和損失。
2、對財務報告中可采用的計量屬性不以貨幣量度為限,并進行廣義解釋。這一點,其實并未動搖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以貨幣為計量基礎的假設。因為貨幣仍然是財務報告特別是其中的財務報表的基本量度。只是,應當同意,甚至應當鼓勵同時使用其他量度,作為貨幣量度的補充。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總有可以量化的屬性。問題僅在于量化的精確程度有所不同。現代企業具有如此復雜的經濟活動,會計在計量問題上若不跳出貨幣度量的框框,恐怕很難在確認和披露上有所前進。
3、要充分發揮披露在財務報告中的作用。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應注意披露各種表外融資方式的特征和風險。在財務報表的補充資料之中,披露企業物價變動的會計信息;另外,可以適當披露采用"區間"或"范圍"估計數量報表項目的有關信息,借以消除報表項目貌似確定而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產生的誤導。
4、在其他財務報告中,著重披露企業經營活動的主要特征、經營活動重大的不確定性--存在的顯著風險和報酬機會、企業的相對競爭優勢和關于企業"軟資產"(如人力資源)以及評估的商譽的信息,并盡可能披露關于競爭對手或同行業其余相關企業的信息。
5、盡可能及時提供財務報告和會計信息,必要時可以縮短財務報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財務報告或適當發表臨時財務報告,簡化年度財務報告等。
6、對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企業,應該單獨予以披露并進行核算。
7、若存在著多個企業分部,應盡量按照行業分部或地區分部編制或提供分部報告。
8、鼓勵企業進行適當的自愿披露,包括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據的預測性、前瞻性會計信息和管理當局的意圖等。
9、鼓勵企業披露關于履行社會責任和關于企業增值的會計信息,并根據具體條件酌情采用在財務報表附注中進行敘述性披露、在現有財務報表中添加某些項目或單獨披露如社會收益表、增值表等形式。
10、要盡量注意"效益>成本"這個普遍的約束條件,在信息披露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在保護商業秘密和提供及時、有用的信息之間進行權衡,要盡量避免會計信息披露過載現象。要根據會計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變化,兼顧財務會計的固有特征,并作適當的調整。
參考文獻:
第一,從證券市場購入某一上市公司的股票,購買價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計算的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差額。
第二,投資企業直接投資于某非上市公司,投出資產的價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計算的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的差額。
第三,在會計政策不變的情況下,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由于增資改按權益法核算時,由于被投資單位歷年累積盈虧等所產生的,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與應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