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初中生物知識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14 15:46: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基礎初中生物知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基礎初中生物知識

篇(1)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避免或減少遺忘,必須根據心理活動規律,正確地組織復習。初中生物學所涉及的內容大多是最基礎的知識,也是今后學習和研究生物的基礎,所以要記憶的東西占了絕大多數。初中生物學的教學學時是很有限的,學生課余時間又大多用在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學科上,所以學生學習和鞏固生物學知識的任務只能在有限的課堂上完成。這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和要求,生物教師除了要完成每節課要進行的新課內容的講授外。還要進行適當的復習。

復習按規模分分為兩種類型:章節復習和總結復習。進行章節復習是必須的、不可缺少的環節,但本文所研究的是總結復習。對我自己所教授的班設置不同復習間隔時間,每學期都進行四次復習課,對七年級一班使用前兩個月每月復習一次,后兩次在最后一個月內進行;七年級三班使用等間隔進行;七年級四班使用第二個月進行一次,第三和第四個月進行三次等間隔復習。通過課堂提問檢測效果和在既定的時間段內試驗檢測效果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復習效果。由于七年級二班在成績上與其他三個班有較大差距,不具可比性,我沒有把這個班用于試驗。

1及時復習

由于遺忘一般是先快后慢的進行,因此復習必須及時,要在遺忘尚未大規模開始前進行。及時復習可以阻止通常在學習后立即發生的急速遺忘。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我們應該鞏固建筑物,而不是修補已經崩潰了的建筑物。

2要合理的分配復習時間

復習時間的合理分配是復習獲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條件。相對集中一段時間學習同一個內容,識記的效果好。

根據學習時間分配不同而劃分的兩種學習方法。集中復習,指在較長的時間里不間斷地反復學習;分散復習(又稱間隔復習、分布復習),指有時間間隔的學習。

針對七年級三個班185名同學進行試驗測試(表1)

表1七年級試驗測試成績表

班級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第八次

七(1) 37.71 52.30 36.00 64.38 55.80 65.00 61.50 65.30

七(3) 42.22 56.79 44.13 67.20 54.40 58.20 62.30 65.70

七(4) 47.80 52.41 45.04 65.59 56.10 62.80 60.16 65.20

注:其中第四次和第八次為全市統一的期末考試

關于各班的成績走勢可看(圖1)

圖1七年級試驗成績走勢圖

通過近一年的試驗研究分析發現七年級一班使用的方法學生成績提高幅度最大,七年級四班使用的方法學生成績變化最小。只從試驗結果上得到分散復習的效果要好于集中復習的效果。

分散復習的記憶效果高于集中復習,主要原因是:由于集中復習時,多次重復同一學習材料,致使單一刺激物的持續作用容易引起大腦皮層的保護性抑制;而且,學習的時間越長、越集中,它的抑制作用也越大。相反,在分散復習的情況下,人的大腦神經細胞可以得到適當的休息,因而學習效果高。關于每次學習的時間和各次學習的間隔時間各以多長為宜的問題,心理學家作過多次實驗比較,結果表明,時間分布也有一個限度,不是越分散越好。可以從實驗中得到證明。

影響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效果的其他因素是:①學習能力強的人集中學習較有效;反之,分散學習較有效;無意義材料知覺- 運動學習以分散學習較有效;文學作品等有意義材料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學習,則以集中學習為佳。②學習材料的分量越多,難度越大,分散學習的效果越好。③當學習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涉及發現時,分散學習的優越性則趨于消失。④當問題的解決要求心理定勢轉向時,分散學習可能有好處。不適宜的心理定勢很可能是在集中學習時發展起來的。總之,必須根據具體情況而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篇(2)

[文章編號]2095-3712(2014)32-0068-02

[作者簡介]蔣麗麗(1975―),女,江蘇如皋人,本科,江蘇省如皋市東陳鎮雪岸初中教師,中學一級。

生物學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門既陌生又神秘的學科,學習生物知識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對生物的門類、衍生、發展和特點有初步的了解,培養學生生物學方面的唯物主義思想。面對千奇百怪的生物知識,學生會覺得既好奇又難懂。實驗教學是學習生物知識的有效手段,做好生物實驗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加深感性認識,提高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但是從現實教學情況看,由于器材、成本、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等方面的限制,生物實驗課程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為此,教師應當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來解決現實問題,通過虛擬實驗的方法進行生物教學無疑是最為可行的。

一、虛擬實驗的基本概念

虛擬實驗指的是以現代計算機和多媒體演示設備為媒介,運用電子顯示器、數據手套和數據眼睛等工具傳導信息,在虛擬環境下,呈現出整個實驗操作流程,讓學生觀察實驗的變化,體驗實驗結果,探究實驗所展示的自然規律。簡單來講就是以多媒體手段模擬出真實的生物實驗的過程。這種學習模式需要配備專業化的教學實驗軟件和傳感設備,目前在我國尚未普及,屬于新鮮事物,但是虛擬實驗自身優越的特性已經被人們所認知,其對生物教學的輔助作用應當得到重視。

二、虛擬實驗在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作用

(一)增強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習效率

初中學生年齡偏小,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記憶力、理解力和認知能力都比較強,特別是對新鮮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心理素質普遍較差,面對困難和挫折容易產生怯懦心理。生物課程作為一門新課程,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因為基礎薄弱,課時較少,學生在學習上容易產生理解困難,所以必須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識。實驗是生物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最容易激發學生興趣的部分,通過教師演示和指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際操作,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洞察力、理解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尤其是虛擬實驗教學,它讓生物實驗教學更加簡單,克服了教育資源條件有限、材料缺乏的困難。

將抽象、復雜的生物知識轉化為形象的實驗事物,將實驗的整個過程和實驗品的變化情況形象地展現出來,克服了不良條件的限制,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光合作用”實驗,過程極易受到氣溫的影響,易造成實驗失敗,學生不能看到真實的實驗效果。但是通過虛擬實驗使用計算機模擬出實驗效果,反復觀察之下就會幫助學生理解“光合作用下生物圈的碳氧平衡”的道理。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的作用,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節約實驗材料,推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

生物實驗需要有充足的實驗材料和儀器做基礎,但是某些材料的價格昂貴并帶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在進行實驗之前教師都會對實驗操作進行非常嚴格的要求,仔細監督學生的每個步驟,這與其說是學生實驗課,不如說是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機械性的操作。這種做法是出于保護儀器和學生安全的考慮,本無可厚非,但是嚴格的監管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和思維,僅僅是機械地按照實驗要求做,這不能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無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讓學生無法理解實驗的真實目的。但是,使用虛擬實驗教學法就會使生物實驗變得簡單易行得多,通過多媒體演示設備將實驗的全部過程和細節展示給學生,學生可以在虛擬條件下假設自己就是實驗人員,在進行生物實驗時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操作,不必有其他的顧慮,這樣能夠加深學生對實驗知識的印象,獲得實驗的經驗,之后再進行實際的生物實驗自然事半功倍,這種做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對生物實驗課程知識的認知能力。從另一方面講,虛擬實驗全方位的演示環境能夠讓所有學生觀看到實驗的全部過程,而傳統的實驗教學則很難照顧到全部學生,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均衡發展。采用虛擬實驗則能夠保證學生公平地享受教學資源。

三、虛擬實驗應用于初中生物教學的價值評估

(一)對于減少教學資源的消耗,降低實驗課程成本具有節約價值

生物實驗課程需要大量的實驗器材和實驗材料,很多的器材如顯微鏡、試管等價值不菲,加之初中生活潑好動的本性,在實驗課程中教師不得不嚴格監管,保證器材不被破壞,而且器材的數量有限,很難滿足所有學生的實驗需求。虛擬實驗通過現代多媒體手段實現了實驗過程的全景演示,不需要實際的器材和實驗材料,這就大大節約了課堂教學的成本,降低了生物實驗課的管理難度。

(二)克服了實驗環境的限制,縮短實驗周期,提高了生物實驗教學效率

生物實驗對于環境和時間都有特殊的要求,例如進行“種子萌芽”這種實驗的周期是很長的,很難將變量控制在理想的狀態下;再如學習“光合作用”中氧氣的產生,這種實驗對于周邊的環境溫度和太陽光線要求是很高的。這些限制條件使得生物實驗的成功率大打折扣,采用虛擬實驗能夠模擬出現實實驗要求的全部條件,可以將正常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完美地展示出來,而且不需要漫長的等待,這對于提高生物實驗課的教學效率是很有價值的。

篇(3)

激勵,既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并非出于個人生存的需要,而是出于為社會、為他人服務,從而滿足自我精神需求以及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對志愿者的激勵不應以物質及經濟激勵為主要手段,而應以滿足志愿者的內心需求、價值感及榮譽感為激勵工作的出發點,并以此為依據進行組織及管理工作。

那么初中生志愿者激勵又是如何達到志愿者自我實現需求的意義呢?

1.自我激勵意義。自我激勵是指志愿者參與服務過程的自我成就感、自我表現提升感和自我滿足感。如果善于從自我激勵的角度了解參與服務價值,那么即使學校及團組織激勵有欠缺,志愿者仍然能夠自己保持服務的熱情。

2.自我價值激勵意義。如志愿者在參與“學習幫扶”服務中,看到被幫同學在學習上一天天進步,體驗到了自己的價值、作用,從而影響其自我評價。志愿服務讓志愿者重新認識的發揮自己的價值,這是激勵他們參與服務活動的重要因素。

3.自我成就激勵意義。如志愿者在“心理咨詢”服務實踐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他的服務對象的“自閉心理”得到了改善,漸漸愿意和別人溝通時,他的內心就產生了成就感,這種感覺比他自己取得的成功還要強烈。初中生志愿者只要熱情、真誠,提供的任何具體服務都會得到他人的肯定,就很容易產生成功感覺。學校、志愿組織應該高度重視志愿者的自我成就激勵,對于志愿者提供的服務,只要服務是有效的、是受助對象需求的,就能夠產生良好的激勵作用。

4.自我提升激勵意義。初中生志愿服務是提供志愿者在知識學習之外、課堂學習之外的交往與實踐機會,他們通過服務同學、服務學校、服務社會的志愿實踐活動中,既能提高自己的技能,又能積累社會經驗,提升自己待人處事的能力。

5.自我快樂激勵意義。志愿者的自我快樂激勵,是指學會在志愿服務中尋找快樂,或者善于將憂愁情緒轉化為快樂的體驗。提倡初中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實踐,也是緩解他們應試壓力下緊張情緒的有效途徑。觀察初中生志愿服務過程,他們一直處于快樂興奮之中。他們感受到“為他人服務比起一天到晚被關在教室里學習枯燥的知識、自始至終要承受巨大的升學壓力要快樂得多”。

參與志愿服務是一個提升精神境界、完善人格素質的有效途徑。如果善于從滿足志愿者自我激勵的角度幫助志愿者實現自身價值,那么即使其他激勵機制有欠缺,志愿者仍然能夠保持服務的熱情。

二、志愿者激勵的方式

初中生志愿者激勵包括志愿者的學習保障、志愿者的表彰激勵、志愿者的制度激勵、志愿者的人文關懷等。總體而言,志愿者激勵的出發點是滿足組織成員的各種需求,即通過設計適當的外部獎酬形式和服務環境,來滿足志愿者的外在性需要。當前,對初中生志愿者的激勵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組織內部激勵機制。對志愿服務表現好和服務時數達到一定要求時,組織內部激勵主要是對志愿者的表彰激勵、制度激勵等。

(1)在“學校網”、“校園之聲”、學校櫥窗和學校大門口對外顯示屏及時表彰志愿者的服務事跡。

(2)每學年依據志愿者的服務時間和服務效果等方面作為考核依據,評選出合格志愿者獎、優秀志愿者獎和十佳志愿者獎,并分別表彰,頒發獎狀。同時評選志愿服務小組“最佳志愿服務策劃獎”、“最佳志愿者組別參與獎”等。通過評選方式,挑選表現出色的志愿者或組織,對于維持他們參與熱情,以及鼓勵他們進階性地參與服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對于受表彰的志愿者在每學期個人綜合評價中加入個人操守高尚評分,對志愿者予以鼓勵。

(4)志愿者在畢業時可將《志愿服務記錄手冊》、各類志愿服務獲獎證書,作為本人在校期間參加服務實踐的證明材料向高一級學校推薦。

2.服務對象機制激勵。從志愿服務過程來看,同學們認為在志愿服務期間感到最欣慰的是得到服務對象的感激。因此,將服務對象對于志愿服務的評價及時反饋給志愿者將會對他們的志愿服務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所以,我們每次服務活動后,都會請被服務對象對志愿者的表現給予恰當的評價。

3.社會激勵機制。社會激勵機制,即從社會方面對志愿者的服務予以承認,進行獎勵、提供回報。

社會榮譽激勵機制是對志愿者最普遍的激勵。通過社會各級組織給予的精神獎勵和榮譽獎勵,可以使志愿者感受到服務的價值,產生服務的自豪感。學校每學期會主動將志愿服務活動的整體情況向上一級組織進行匯報,以期得到上級領導的認可和指導。2012年我校志愿者組織被共青團興化市委表彰為“學校先進志愿者組織”,志愿者的服務獲得社會的認可和肯定。

這里,我們必須區分的是志愿者追求回報與社會提供回報的區別。作為志愿者本身是不追求社會回報的,因為他們是懷著奉獻愛心和充實精神等動機參與服務的,摒棄了利益計較;可是作為社會方面對于志愿者的服務應該予以獎勵和回報。只有讓幫助社會和他人的人得到激勵,志愿服務事業才能長期發展。

【注釋】

篇(4)

二、初三學生在接受高一數學知識時存在的問題

(一)在教材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

與初三的教材內容相比較來看,高一的數學教材內容更加抽象,多是對于變量的研究,在計算和理論研究方面的知識涉及較多,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聯想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同時,知識體系發生了變動,使得數學學科的知識點難度加大,習題量變得繁重復雜,解題也更加注重于技巧性。雖然我國在教育改革中對初高中教材的難度都有所降低,但是相比較來看初中數學教材降低的程度較大,高中生由于受高考的影響即使教材中的內容難度降低,教師還是會對學生進行拓展訓練,使得高中的習題難度依然較大,也因此導致了初三學生在接受高一數學課程時顯得十分吃力。

(二)在教學形式方面存在的問題

初中數學學科的學習在課程安排上學習內容相對較少,教師的教學進度緩慢,能夠有時間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題或者學生掌握不好的知識進行反復的講解和練習。而高中則不同,高中由于涉及到的學科增多,因此各學科在一周中所占的課程數量較少,而教學內容又相對較多,因此高中教師通常會提高教課的速度從而使知識點能夠全部講解完畢,對于教材中的重難點和學生掌握薄弱之處也沒有時間進行反復的強調,使得剛剛從初三升到高一的學生短時間內不能夠良好的適應這種教學形式上的轉變,對高中數學的學習產生了不利影響。

(三)在學習方法方面存在的問題

初中學生通常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習慣于跟著老師學,不善于進行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分析研究,對課程的重點和考試的要點通常也都是教師歸納完畢后交給學生的,使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得不到訓練,進入高一學習之后,由于高中的學習任務繁重,而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方法方面的管理較少,使得學生普遍有些應付不來,有些學生只能完成當天的作業量,而忽視了預習、復習等環節,使初三學生在高一數學學習時的壓力增加。

三、讓初三學生在無痕中接受高一數學基礎知識

(一)教師注重入學教育,幫助學生進行心理過渡

初三學生在經過中考后到?_高中之后,將會信心滿滿的對待這個新的開始,但是高中數學學習中一開始接觸到的集合與函數等問題將會使學生突然感到壓力倍增,從而產生緊張恐懼的心理。這時就需要教師在中間發揮調節的作用,積極做好學生的入學教育,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初中到高中的心理過渡。例如,在面對學生的緊張恐懼情緒時,高中數學教師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或者課堂的最后幾分鐘讓學生之間互相談一談對于高一數學中函數部分知識學習的心得和體會,傳授學生一些學習函數的小方法、小竅門等,并且對于學生在函數以及因式分解等方面的疑問,應給予耐心詳細的解答。教師在課后可以尋找有關函數方面的典型例題,與同學共同思考解答,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經常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心,緩解緊張和焦慮的心情,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從而使其能夠以健康良好的心態對待高一數學學科的學習。

(二)以“函數”方面知識為例

由于學生是剛由初三升到高一,對于初中的學習方式和知識結構比較熟悉,因此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適應高中教材,教師應做好初高中教材課程的銜接研究,將高中教材初中化,才能夠更好的讓初三學生接受高一知識。初中的課堂比較生動靈活,而部分高中的教學課堂而過于規范嚴謹,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情境的設立,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例如,在學習有關函數的知識時,教師說:“生活中的許多地方都能夠運用到函數。比如商場的促銷活動,購買3只以上的茶壺則能夠享受買一送一(即買一只茶壺送一個茶杯)或者打九折的優惠活動,已知每個茶壺20元,每個茶杯5元,若想獲得最大的實惠,則哪種優惠方法更加合算呢?”學生對教師所說的生活相關內容十分感興趣,紛紛跟上教師的思路,開始進行函數的學習。

(三)以“因式分解”知識為例

篇(5)

(一)培養學生使用基本儀器的技能

掌握基本儀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實驗的基礎。基本儀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秒表、天平、溫度計、測力計、壓強計、打點計時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動變阻器、電阻箱、萬用表歐姆檔等。物理大綱要求“學會正確使用儀器進行觀察、測量和讀數。”要讓學生了解這些儀器的構造、原理、用途,掌握儀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規則,以達到熟練地、正確地讀數,在介紹這些基本儀器使用方法時,應抓住各種基本測量儀器的共性來加以指導:

1.各種基本測量儀器都有一定的量程。必須要求學生在使用各種基本儀器前,搞清儀器的量程,并且能估計被測對象的情況,選用適當量程,避免超過量程而可能損壞儀器。

2.使用測量儀器前通常都要調節零點或校正零點,否則測出的數據就不準確。如:“對安培表、伏特表等應學會調整零點,對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刻度尺之類的儀器,還要學會零誤差修正,讓學生懂得零點是相對的,零誤差的修正在生產上有普遍意義。因此,必須使學生養成使用基本測量儀器前調節零點或修正零誤差的習慣。

3.會正確讀數。要讓學生掌握讀數的一般方法,關鍵是會讀出儀器的最小刻度值,會從最小刻度之間估計出一位有效數字。同時,要學會正確讀數的姿勢。如:從量筒上讀數時,眼視線應與液面保持相平,不能仰視或俯視,若是凹液面讀凹處,凸液面讀凸處,從安培表、伏特表讀數時,視線應與刻度盤垂直,并且正對指針,估計讀數四舍五入等。

4.根據儀器的構造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規則。如:天平是根據桿杠的平衡條件制成的,因此,使用前和秤量時都要做到橫梁平衡,同時必須嚴格保護刀口,要讓學生理解保護刀口的重要性,從而自覺遵守使用方法和規則;

(二)培養學生進行實驗過程必須掌握的技能

1.培養學生掌握實驗的一般原理、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方法的技能。

首先要求學生明確各個實驗的目的、原理或理論根據,根據實驗的原理、要求對實驗進行設計,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電學實驗用什么電路圖等。還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測量,然后選擇所需的儀器和實驗條件,進而設計好實驗步驟,畫好記錄表格等。

其次,培養學生正確調整和安裝儀器,正確連接電路的技能。正確的實驗,首先是安裝、調整好儀器或正確連接電路。如:力學實驗中的支架滑輪的安裝,牽引線的走向,斜面的架設等,有時要對一些儀器做機械調整或電氣調整。

2.培養學生正確記錄實驗數據,并能進行運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

這是實驗能否成功的關鍵。要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技能,要求學生集中精力,按實驗步驟有條不紊地操作和讀取測量數據,有的實驗則要求測量或操作時動作迅速,要把握時機,如:溫度測量、電學測量。要按實驗先后順序將需要測定的各量測出,并記錄下來。讀取數據和記錄必須注意:①讀數要及時,并馬上記錄;②要記錄完整數據,按有效數字的方式記錄;③數據的單位要正確。一般要求學生實驗前列出表格,表格設計要求:能記錄直接測出的各物理量,能記錄各次測出的量,能填寫計算出來的中間數據和最后數據等內容。進行數據處理、運算,對實驗結論進行分析。在整理數據時,如發現有不合理的數據,應對該數據補測。要指導學生按有效運算法去處理數據,對實驗結果進行適當分析討論。

3.要使學生了解誤差概念,并學會初步的誤差計算和分析。實驗后,要指導學生分析實驗誤差的原因,說明實驗的誤差主要有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系統誤差主要是由于儀器本身的缺陷,實驗原理、裝置不完善而引起的,如:螺旋測微器零點不準;風的吹動使天平產生誤差;電表指針不對準零刻度等。減少系統誤差的方法是校準儀器,或是改進實驗方法。偶然誤差是在實驗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某一物理量進行多次重復測量時,由于各種偶然因素產生的誤差。減少偶然誤差的辦法是多次重復測量取算術平均值,以其平均值為最終的結果。要培養學生這方面的技能,必須讓學生懂得減少誤差首先要發現它的存在和來源,其次是確定減少誤差的方法。實際上,只有改進實驗方法和儀器,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測量的結果,提高測量精確度。

4.會寫一般的實驗報告。學生在實驗結束后,應根據原始記錄和實驗時的體會,寫出實驗報告。實驗報告內容主要有:實驗名稱、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驟、實驗數據、數據計算和處理、實驗結論及誤差分析等。要總結出實驗成功的經驗或實驗失敗的原因。

5.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包括愛護儀器,遵守安全操作規則和尊重實驗事實的習慣等。如:做電學實驗結束時,應將儀器調到最安全的狀態再切斷電源,然后拆除連接線,整理好儀器和導線。要經常地對學生進行良好實驗習慣的教育,以免損壞儀器及發生實驗事故等。

二 、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途徑

1.實驗課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基本途徑。

實驗課包括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演示實驗是學生使用儀器,進行實驗操作典范,它教給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如:如何正確使用儀器、安排實驗步驟、操作、讀數和記錄數據、列表和作圖線、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確結論及分析誤差等。在分組實驗中,既有思維,又有操作,實驗時,教師可先介紹實驗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然后教師在臺上做示范,學生在臺下跟著教師做,這種方法對于初中起始年級的學生是合適和有效的。

篇(6)

物理知識在現實生活和科學實踐中應用之廣泛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而初中物理對于初二學生來說,是一門剛接觸到的新學科,由于知識體系理論性比較強,初學者會感到難度比較大。如果教師不能充分發揮好主導作用,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則會使學生對物理學習喪失興趣,甚至敬而遠之。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學好這門功課呢?首先要幫助學生掌握初中物理學習的基本環節。

一、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認真預習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要在課堂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在上課之前認真閱讀教材內容,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蘇科版的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的第九章《壓強和浮力》的時候,我讓學生根據教材上的圖示,認真分析和體會并動手實踐,獨立思考下列問題:什么叫做壓力?壓力的作用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理解“壓力是垂直作用于物體表面的力”的物理概念,并通過自己親手感受鉛筆沒削的一頭和削尖的一頭給手指的壓力不同,從而得出受力面積大小與壓力大小密切聯系的結論。因此,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

二、通過合作學習領會和掌握教學內容

在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學會通過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交流的合作學習方式,分析和解決所遇到的物理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在合作小組中對所學習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探討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與同學互相交流自己已經領會的知識是不是切入角度相同,老師或者同學是不是有更合適的角度,能不能從老師和同學的見解中受到新的啟發;二是要虛心請教同學或者老師自己在預習的時候所遇到的不理解的地方,注意分析自己在哪個環節被卡住了,這是合作學習所要解決的問題關鍵所在。

教師要在合作學習中,起到組織和指導作用。還以學習《壓強和浮力》一章為例,我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時候分析思考并討論:(1)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其效果是不是都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2)“壓力”與“重力”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從施力物體、受力物體、力的大小、方向、性質上體會出它們的不同呢?然后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做一下教材P61圖9―4的物理實驗,仔細觀察現象,認真分析,得到科學的結論是:壓力作用不僅與壓力有關,還和受力面積有關,正確體會“受力面積”的含義。“眾人拾柴火焰高”的俗語說明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意義,教學實踐也證明,合作學習可以起到集思廣益的作用,不但可以幫助每個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提高并深化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與掌握,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在科學研究和生活中的的團結協作能力,為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在工作崗位在探究性學習中,鞏固所學知識上做出更大的貢獻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

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達到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教學目標,第一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教學內容中的概念、規律、定律、公式和單位等,例如計算“壓強”的表達式為P=,當F是固定值時,P與S成反比;當S是固定值時,P與F成正比;而當F、S同時以相同的倍數變化時,P不變,等等。第二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物理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并對所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正確的歸類和探討。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對教材P63進行思考與討論:“哪位同學對地面的壓強大?是否體重越大壓強就越大?”讓班上每一個學生都在畫有方格的坐標紙上印上自己的腳印,然后稱一下自己的體重,每個人都計算一下自己對地面的壓力。通過實際計算可以發現,足弓凸起的高弓足的人,雖然體重不是最重的,壓強卻比較大。而足弓合理的人,在腳著地時正常的弓形有解力作用,可以減少地面對人體的直接沖擊,充分說明了高弓足還有平弓足的人由于負重力線不正常,長時間走路和劇烈跑跳容易累的道理。學生們通過實踐得出了科學的結論。為了引導他們更好地理解壓強、壓力與受力面積的關系,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拓展思維進行探究性學習和討論,一類問題是:人坐松軟的沙發和硬板凳,感覺有什么不同?為什么?雜技演員表演躺釘板時,為什么要把板上的釘子釘得密密麻麻的?一塊磚頭在水平的沙面上,平放、側放和豎放壓出來的痕跡是不是一樣深?原因是什么?還有當一個人在冰面上行走,因為冰承受不住人的重量而裂口發出響聲,在沒有其他工具和外援可以利用時,有經驗的人為什么要迅速躺倒,伸開四肢呢?……還有一類問題是:刀刃為什么磨得越薄越鋒利?圖釘為什么做成帽大頭尖的形狀?……引導學生們把這些問題進行正確的歸納和分類,找出其中的共同點,有效地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對物理知識的應用能力,并鞏固所學生物理知識,明確正確的解題思路方向,事半功倍地提高物理教學效率。

總之,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掌握初中物理知識的基本環節,認真理解、掌握和鞏固所學的物理知識,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提高獨立思考和團結協作的能力,不斷探究和學習。這樣一定能夠引導學生學好物理,促進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引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養殖大國,池塘養殖是我國水產養殖的主要方式。據2012年漁業統計年鑒顯示,2011年我國有池塘養殖面積2566.86千公頃,占淡水養殖總面積的 43.45%,占全國水產養殖面積的31.74%;池塘養殖產量 1866.42 萬噸,占淡水產品產量的 70.58%,占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43.52%。池塘養殖模式已成為漁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池塘養殖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尤其是水資源大量浪費與水域環境污染問題。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迅速發展,盲目擴大規模和投入的負面效應日益嚴重。為了增加水產品的產量,向養殖水體大量投放人工餌料,造成了嚴重的水體污染,水產養殖自身的污染與水域環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養殖環境不斷惡化,養殖生物病害頻繁發生。水環境污染不僅制約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也對養殖區及其毗鄰水域的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

我國水產養殖場、育苗場的污水基本上是不經處理直接排放的,加之很多地方的養殖場數量多、距離近,場與場之間的進水口、排水口往往近在咫尺,很難保證生活、生產用水的質量。近年來,對水產養殖水質的調控已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目前使用的水質修復技術可以分為三類: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方法。其中的生物方法以成本低、無次生污染而受到歡迎。生物方法包括人工濕地、生物浮閥、生態溝渠、微生物制劑等。溝渠是農業排水的匯聚地,也是在流入江河湖泊的必經之所,無論農田還是養殖池塘都有相對應的排水溝渠。鑒于我國養殖場多修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沒有預留關鍵人工濕地的場地,因此將現有排灌溝渠進行生態構建是一種操作性較強的水質修復技術。

文章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構建了一種應用于標準化水產養殖池塘附屬污水排放渠道中的凈化水質的處理設施。一種箱式生物浮床,可以針對不同水層應用,為解決池塘排放水污染和調控池塘養殖水質提供技術支持。

1 構建技術

1.1 構建工藝

一種箱式生態浮床,分水(面)上和水(面)下兩部分。水上部分主要是一個浮性框架(圖1所示),長寬比為2-4:1左右。水下部分由3個功能區構成(圖2所示),深度比例約為2:6:1。表層和底層均為一個亞克力箱體,箱體四邊鉆了若干個過水孔,保證水流的通暢性 ;中間是聚乙烯網片構成。

表層區的箱體內放置80%的生物填料,填料種類一般選擇立體彈性調料,在里面種植一些挺水植物或漂浮性植物均可(鳶尾、水雍菜、水葫蘆等);中層區的聚乙烯網里放置一些濾食性魚類(鰱鳙魚)和貝類(螺螄、河蚌等),密度不超于0.4kg/立方水體;底層區箱體內放置陶粒作為基質,上面種植伊樂藻、輪葉黑藻、枯草等沉水性植物(圖3所示)。

1.2 運行機理

表層水通過過水孔進入箱體內,經過生物填料的吸附作用和植物根系吸收氨氮、磷等,再從過水孔流出;植物通過吸收表層水污染元素并轉化成其生長元素,可產生額外的美觀價值和經濟效益,并對區域環境改善有一定的輔助效果。

中層水流經過網片時,網內放養的濾食性魚可通過其食性調控水中懸浮顆粒及多余浮游生物;底層種植的沉水性植物,莖葉部分在中層區域內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恢復水體中的溶解氧含量。

底層水通過箱體過水孔,經過“陶粒”基質時,可發生硝化反應和反硝化反應,去除氨氮和亞硝態氮,并有助于分解水底層有機營養物沉積。

1.3 應用技術

在養殖廢水的排水渠道內設置一組生態浮床,每個生態浮床的間距為生態浮床長度的3-5倍。生態浮床寬度為排水渠道水面寬度的2/3;浮床深度為排水溝渠內水體深度的90%以上。

布置時要注意其間隙度,要考慮池塘養殖廢水在大排大放時可能會造成整個溝渠排水不暢,甚至水直接溢流出排水溝渠。所以在構建密度上既要保證有凈化處理效果,也要保證不會影響整個排水系統。

2 試驗結果

把池塘(主養鳊魚)排水渠道的進口(池塘廢水排放出口)和出口設置為采樣點,在養殖周期內(5月-10月)每間隔20d采集一次水樣進行水質分析。根據結果顯示(圖5-圖8),在排水溝渠內放置箱式生態浮床來凈化養殖排放污水,有明顯效果。其中,總氮的去除率平均達到24%;總磷的去除率平均達到9%;氨氮的去除率平均達到16%;亞硝態氮的去除率平均達到11%。

3 結束語

箱式生物浮床在實際應用中成本低,投入小,養殖廢水凈化效果明顯,性價比很高。利用箱式生物浮床在農業、漁業生產區域附屬的排污(水)渠道內進行生態化構建,避免了農業生產的污水直接排放,減少了對當地水源環境的污染破壞,提高了附近生活、生產用水的質量;同時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養殖廢水能夠循環利用,大大節約了養殖用水資源。

參考文獻

[1]牛盾,趙興武,李書民,等.中國漁業年鑒[M].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1-30.

[2]蔡繼晗,李凱,鄭向勇,等.水產養殖對環境的影響及其防治對策分析[J].水產養殖,2010,31(5):32-38.

[3]李緒興.水產養殖與農業面源污染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1):61-67.

[4]顧兆俊,劉興國,朱浩,等.一種水產養殖污水的凈化方法及基于該方法的生態浮床:中國,201310138547.3[P].2013-04-19.

[5]胡雄.魚-菜混養模式的構建與初步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1.

篇(8)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人們力求認識各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總是和一定的情感聯系著。它表現為專心致志地以巨大熱情和耐心,去對待和研究某種事物或某項活動的產生、發展與變化。學習興趣是學生對一門學科學習、研究和探索的內在驅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質量,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重要的研究課題。初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正規學習的重要階段,初中生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對未知事物充滿了好奇。而初中物理是一門重要的應用和實踐性學科,對生活和升學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只有培養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學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和更強的學習動力。

二、激發學生求知欲的策略

1.良好的“第一課”是激發求知的第一步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第一印象格外重要。學習物理課程也是一樣,第一印象的深刻程度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因此,進行物理教學課程的第一課教學時,可以用設置懸念與實驗演示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設置懸念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生活實際,以及教學的要求,適時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用雞蛋碰石頭,“挨打”的是石頭,為什么雞蛋卻碎了?為什么在一盆水里,一顆石頭要沉下去,同樣重量的一只紙船卻沉不下去?為什么鋼筆能吸入墨水?一部分學生對這些東西有一些接觸,大多數學生卻完全不明白,所以學生就急于想知道為什么。

在課堂上進行實驗演示,能夠較快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對物理課程的學習欲望。在裝滿水的杯子上覆蓋一張紙,把杯子倒過來,紙卻掉不下來;用兩塊石頭相互擊打,產生的火花能夠將紙張點燃,問學生這是為什么,學生大多不會明白這是為什么,教師故意不告訴答案,增加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好奇心和興趣。

另外,一節課開場白也很重要,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獨特的開場白,確立自己的教學個性,這能引導學生對教師和課程學習的興趣。

2.科學設計教學課程

初中物理課程的學習主要在于興趣的培養上,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要從興趣上入手。因此教師在授課之前一定要精心設計,科學地編排自己的教學計劃,合理地運用教學技巧,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等先進技術,進行較為直觀的教學,以減少反復實驗產生的浪費,避免一些危險實驗造成的影響,同時能夠進行一些條件不成熟的實驗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師的教學風格是教學的靈魂

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師的教學特點和個人風格決定,同時教師的教學風格也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教學風格主要包括教學技術、專業知識水準和語言表達能力,其綜合表現出來的教學風格極易受學生的崇拜和注意,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課程的應用性較強,里面有很多豐富的內容和知識,因此教師的教學不能像一般課程教學那樣過于枯燥。教師在語言表達上要注意藝術美,語言要富有感染力。對于天真活潑的學生,更要注意運用一些幽默方式,調動課堂氣氛,積極與這些學生互動,從而引起全部的共鳴,使學生在輕松幽默的環境中學習知識,增強綜合技能。

4.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

篇(9)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d the mechanism of odor production and found out the major odor indicators, which wi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animal waste.

Key Words:Animal waste, Odor, Volatile Fatty Acids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奶、蛋等畜禽食品的消費量日趨上升,這極大的促進了畜禽養殖業的發展。總體來看,近年來畜禽養殖業呈現了兩大發展態勢:一、養殖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例逐漸增大;二、畜禽養殖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畜禽養殖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在為市場提供豐富、優質畜禽產品的同時,也由于畜禽糞尿產生量大且集中,很難以資源的形式作為生產要素完全投入到農業生產之中,從而使畜禽糞便成為一種污染物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嚴重制約著畜禽養殖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1 畜禽糞便惡臭污染造成的危害及其產生機理

1.1 畜禽糞便中主要惡臭物質及其危害

現有的研究表明,畜禽糞尿產生的惡臭物質多達160余種,主要包括揮發性脂肪酸、酚類、醛類、酮類、醇類、酯類、胺類、硫醇類及含氮雜環類等有機成分,另外還包括硫化氫、氨氣等無機成分。惡臭是由多種臭氣化合物經過復雜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來自畜禽舍內的惡臭可通過空氣中粉塵與細菌和病原微生物而附著在一起。生活在惡臭的環境中能夠引起許多不良反應,同時也會影響到畜禽的健康水平和生產水平,使其體質變弱、生產力下降。

1.2 畜禽糞便惡臭產生的機理

畜禽糞便產生的惡臭是微生物活動的結果,即因微生物和酶的腐敗分解而生成的某些中間產物或終產物。惡臭物質的產生量及其類型與畜禽糞便中微生物的數量和類型有關。由于不同種類微生物代謝方式的差異,糞便中的有機物質經不同種類的微生物作用后其降解的產物也不一樣。

徐廷生[1]等引用國外的研究認為,畜禽糞便和污物在收集、運輸、堆放以及加工利用過程中,腐敗分解產生惡臭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起初,畜禽糞便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分別被微生物和細胞外酶水解成單糖、氨基酸、和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等),此為酸酵解階段;此后,有機酸和可溶性含氮化合物被分解為氨、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胺、甲烷、氫等。此時pH升高,生成硫化氫、糞臭素、吲哚、硫醇等,此為酸發酵減弱階段;最后有機酸被降解為二氧化碳、甲烷,并產生氨、硫化氫、酰胺類、胺類、硫醇類、醇類、二硫化物等,此為堿發酵階段。

2 畜禽糞尿廢水惡臭測定方法及重要惡臭指示物的提出

2.1 畜禽糞尿廢水惡臭的測定方法

由于惡臭物質成分復雜,且各種氣體散發出的臭味相互干擾而并非簡單疊加,這給臭味測定增加了難度,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一種十分理想的惡臭測定方法,總的來說目前惡臭的測定方法有直接法和間接法兩種。

直接法(又稱感官法或嗅覺測定法):組成多個嗅辯小組,使用人的鼻子直接進行探測。感官法的優點是簡單,容易使用,不需要精密的儀器,然而該種方法也有許多缺點,如嗅覺對臭味化合物可迅速飽和;刺激性氣味會對呼吸系統產生危害;嗅覺疲勞會對特定的臭氣產生適應等。

間接的方法是使用實驗儀器(如質譜、氣相色譜等),測量各單一揮發性臭氣物質的濃度,把測量結果與直觀法做比較,看其相關程度。間接的測量方法也有一些缺點,如由于糞便惡臭是多種成分的復合臭,并不是單一臭氣成分的簡單疊加,而是由各種成分相互作用以及各種氣味相抵、相加、相互促進的結果,所以單一臭氣成分的測定有時并不能代表整體惡臭的強度,此外,由于工作量太大在實踐中很難對所有成分一一測定。

當評價畜禽糞尿產生的惡臭時,重點考慮的是人類嗅覺對惡臭刺激物的反應,如果一種或一組化合物容易測定且與直接法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它就有可能被選為畜禽糞尿中惡臭的指示物(Indicators of odors)。

2.2 揮發性脂肪酸作為畜禽糞尿廢水中重要惡臭指示物的提出

近幾十年來,許多研究者盡力闡明畜禽糞尿惡臭各組分氣體之間的關系,試圖找到惡臭的指示物。Lunn等[2]的研究表明,雖然氨氮在畜禽糞尿中濃度較高,但在評估糞尿惡臭強度時卻被證明是一個很差的參數。吲哚和糞臭素的濃度在畜禽糞尿的存儲過程中很可能下降,因而也不推薦作為惡臭的指示物。Spoelstra[3]指出,大部分刺激性強、嗅閾值低的惡臭物質緣于蛋白質的分解,氨和硫化氫作為畜禽糞尿中惡臭的指示物是不合適的,氨并不能反應畜禽糞尿有機物降解的動力學特征,因為大部分糞尿中的氨來自于尿素的水解,而且在產甲烷菌利用底物生成甲烷的過程中,氨的濃度幾乎保持不變。與揮發性有機物相比,氨對好氧處理也顯示出一定的滯后效應。硫化氫的形成也不能夠反應糞尿有機物降解動力學特征,因為相當一部分硫化氫來源于硫酸鹽的還原。因而,他推薦使用揮發性脂肪酸(VFAs)來作為指示物用于評價糞尿中各種惡臭控制技術的除臭效果。Zhu[4]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與氨和硫化氫相比,長鏈或具有分支的VFAs作為豬糞尿廢水惡臭指示物更為合適。其在對29個養豬場的調查中發現C2~9 VFAs的存在與養豬場空氣質量下降存在著最大相關性。另外,也有研究發現,不同的揮發性脂肪酸(VFAs)在惡臭產生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盡管短鏈脂肪酸在豬糞中以相對較高的濃度存在,并且具有較大的揮發性,但含有較高碳數的揮發性脂肪酸由于臭閾值低,因而從本質上作為臭氣的指示物顯得更為合適 。以上各研究者都一致推薦VFAs作為豬糞尿中惡臭的指示物,因而減少VFAs的形成或及時對其降解轉化可能在養豬場糞尿惡臭污染的控制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3. 意義

畜禽糞尿排出體外后,糞尿中原有的和外來的微生物分解其中的有機物,生成某些中間產物或終產物形成惡臭。隨著畜禽養殖場規模的擴大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養殖場排放的惡臭污染物大大超過當地大氣本身的自凈能力,形成畜產惡臭公害,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影響。

揮發性脂肪酸作為畜禽糞尿廢水中重要惡臭指示物的提出,在理論上,有利于豐富惡臭控制理論,為畜禽環境衛生學、畜禽福利學、有機廢棄物的處理與處置等學科的發展提供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在實踐上,為畜禽養殖場排泄物、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等來源的惡臭污染的檢測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篇(10)

當代認知心理學奠基人之一奈瑟認為,認知是學生轉換、加工、簡約、貯存、提取并使用感覺輸入的過程。因此,探討學生的認知活動對函數學習至關重要。概念發展理論把不同認知性質和認知水平的概念分為自發概念和科學概念兩大類。而筆者根據實際調研將初中生在函數學習中的認知錯誤歸納為四大類:知識性錯誤、思維性錯誤、審題性錯誤以及心理性錯誤,造成這些認知錯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1.由數學教師引起的認知錯誤

因為教學是師生共同作用的過程,數學教師在函數教學中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而學生只有主動積極地配合教師教學,這樣才得以順利地展開。但是,若數學教師不能科學合理地促使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就會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認知錯誤。例如:在學生學習函數過程中所出現的知識性錯誤,教師采取體罰或其他處罰方式,會增加學生犯心理性錯誤和思維性錯誤認知錯誤的概率。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中要進行科學合理地教學,要突出函數概念中的重難點,并對出現認知錯誤的學生理性對待,要寬容和善待他們,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減少學生在函數學習中的認知錯誤。

2.由學生自身造成的認知錯誤

一方面,函數中很多概念都是從我們日常生活概念中抽象出來的,由于日常生活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以及函數概念的復雜性,學生很容易錯誤地理解函數概念;另一方面,學生的固有知識和經驗對他們的函數學習會造成不利影響。因為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用原來固有的思維方法來思考并理解新概念會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掌握函數概念的過程中會出現理解困難,不能將相關的知識進行聯系并加以運用,從而很容易對函數相關問題產生誤解,并形成錯誤的認知。例如:在學習函數y=2x時,學生若還停留在原來的認知里,就不能建立起函數的概念,也就不能利用函數圖象直現地分析問題,從而對函數圖象的相關知識無法理解,當然,更不知道如何加以運用。

二、針對函數學習中的認知錯誤應采取的教學策略

數學教師要在函數學習中幫助學生糾正概念性錯誤,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找出學生產生此類錯誤的原因。通過分析學生的作業、課堂觀察及訪談等方式,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分析、歸類和總結,然后再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教學策略的正確與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各方各面的。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應對學生在函數學習中的認知錯誤。

1.創設良好的學習函數氛圍

心理學家認為認識過程與人的情感是緊密相聯的,任何認識過程都有情感因素在其中。因此,初中生對函數的學習興趣往往不是基于理性思考,而是根據他們的個人偏好。如果學生喜歡數學任課教師,那么他們會對數學學習包括函數學習產生興趣。所以,數學教師在進行函數教學前,要創設好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喜歡教師的教學風格,從而產生對函數學習的自信心。當然,教師在處理學生函數認知錯誤時要格外用心。例如:當學生把f(x+y)=f(x)+f(y),數學教師要秉著幫助學生的教學理念,對學生的認知錯誤采取積極的、寬容的態度,讓學生在產生認知錯誤的時候能夠積極面對,而且能夠克服困難,正確地認識函數。

2.加強對函數概念的教學,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上一篇: 網絡安全技能知識 下一篇: 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这里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在线播放 | 久久er精品77视频 | 午夜一级国产经典欧美日韩 | 中国最大偷窥在线 | 日韩一级二级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