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4 15:46: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1優勢產業不明顯,集約化程度較低
湟源縣大多數農村經濟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并伴之勞務輸出,在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有部分群眾積極發展各式農業產業,成效顯著,如苗木種植、養殖業等。但其間產業的發展,多為農民自發盲目的自主型農業,缺乏集約型管理和規模化經營,優勢產業不明顯[1-2]。
1.2傳統習慣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轉困難
在當前土地流轉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個體經營性較強。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中,大部分人沒有將土地流轉出去,大面積拋荒影響農業經濟發展,給農村經濟造成一定的損失。
1.3農田水利基本設施老化、破壞現象普遍
自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戶家庭經營成為農業生產活動的主體,對以集體勞動方式修建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只使用、不維護的現象比較普遍,基礎設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壞嚴重,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
2發展對策
2.1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術水平,推進農業機械化
隨著農業規模的擴大,為實現農村產業發展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當務之急須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技術水平,以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應用。目前有些農業機械不適合小塊土地的耕種,需要改良。應鼓勵工廠生產適宜不同地塊類型的機械,并扶持農民購買,對提高農民的生產力有很大的幫助。
2.2加大宣傳力度,妥善開展流轉工作
基層干部要從為民辦實事出發,加強土地流轉工作的引導,并將其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結合實際,應通過以下2方面來實現:第一,要加大對土地流轉的宣傳工作,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普遍存在農民群眾對流轉的認識度和知曉度不充分的現象,應在思想上做好群眾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積極穩妥地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把土地流轉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 ,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對土地流轉法規政策要進行廣泛宣傳,促使農民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工作,改變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擴大種植規模,有效地推動農村土地流轉[3-4]。
2.3進一步維護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
建設、維護農村基礎設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否則會浪費大量資源,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加強基礎設施維護。
2.4強化統籌理念,加快整合各類資源
一是整合資金資源。實現“一村一品”示范村產業發展。二是整合部門資源。整合分散在計劃、財政、農業、農發、扶貧、科技等部門的資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與農業生產條件。同時,整合交通、水利、電力部門資源,著力解決產業發展所需的水、電、路、訊等配套設施建設。三是整合信息資源。加快電子農務服務站建設,鼓勵支持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網絡等公司搭建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平臺,確保每村每戶在2010年底至少有1個適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務平臺。
2.5強化規劃理念,加快構建區域特色產業
在規劃編制上,根據湟源縣區域資源和產業發展現狀,堅持規劃到鄉鎮、到村組,明確每個鄉鎮的產業發展重點。按照“穩糧、興牧”的思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如穩定小麥種植面積,大力推廣地膜馬鈴薯種植,提高糧食單產,確保縣域糧食安全;積極實施奶牛基地建設、飼草基地建設、乳制品加工企業招引、奶畜配套產業建設四大工程,建立良種繁育、疫病防控、質量監測、技術推廣四大體系[5]。
2.6強化工業理念,加快組建產業化龍頭企業
迅速組建龍頭企業,堅持把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招商引資、縣傳統企業的挖潛改造、鄉鎮企業的發展相結合,以附加值提升產業發展規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強化市場理念,加快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目前湟源縣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社16個,擁有會員8 000人,涉及種養業、加工業、流通業等領域。針對不同產業建設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有以下幾種組建方式:一是由農村專業大戶或龍頭企業牽頭,聯合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組建專業合作社。二是由農村能人牽頭,圍繞主導產業建立專業合作社。三是由村委會牽頭,吸納該村或周邊從事同一產業的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四是由農牧部門牽頭,依托其人才、科技優勢,與農戶聯合發展主導產業。五是由供銷社牽頭,聯合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建立專業合作社既可以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又可提高農民及相關產業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同時促進產業科技成果轉化。
3參考文獻
[1] 牛樹海.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06(6):5-7.
[2] 張宇松.略論農業產業化[J].河南農業科學,2008(12):5-8.
十一五期間,榕江縣依托農業資源,緊緊圍繞建設“綠色生態產業大縣”的目標,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開發、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的運行機制,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1]。把蔬菜、臍橙、錫利貢米、小香雞、筍竹等作為全縣農業產業加以科學規劃,著力重點培育,形成支柱產業,初步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化生產基地,并積極穩步推進,使該縣農業產業化建設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2]。目前榕江縣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農民增產增收難已成為制約該縣經濟增長的突出問題。榕江縣仍存在著各種不利因素和問題,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如何正確認識和深入分析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研究對策,制定措施,切實解決諸多制約因素,成為榕江縣必須面臨的重大課題。
1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1.1蔬菜產業
2009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6 886.67 hm2,產量9.7萬t,總產值2.2億元,其中以早熟為主的反季節蔬菜1 293.33 hm2,產量3.167萬t,產值5 320萬元,主要分布在古州、忠誠等沿河鄉鎮。在鞏固、擴大、提升古州、忠誠等河谷區鄉鎮為主的各類蔬菜基地的同時,以北部鄉鎮為主的夏秋反季節蔬菜規模生產化也開始起步。2009年全縣農民人均蔬菜種植業收入達729元,純收入達397元,占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5.3%,蔬菜產業收入比重在逐年提高。
1.2果品產業
榕江是貴州十大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74.7%,沿江低熱河谷地區光熱水土條件優越,自然生態完好,是優質臍橙的最適生態區之一。國家農業部將榕江確定為優質柑橘商品生產基地縣,國家林業局授予榕江標準化優質臍橙生產示范縣。“五榕”牌臍橙先后獲得了“貴州省優質農產品”、“貴州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及產品認證”、“中國國際林業博覽會銀獎”、“貴州農產品加工特色產品金獎”等稱號。
2009年全縣已建成以紐荷爾臍橙為主導拳頭產品的優質果品產業基地4 200 hm2,總產量1.3萬t,產值3 500萬元。其中“五榕”牌臍橙基地2 800 hm2,66.67 hm2以上的規模基地8個,6.67 hm2以上規模基地60個,覆蓋全縣11個鄉鎮6 000余戶2.4萬余人,解決8 000余名勞動力。2009年全縣臍橙總產量8 000 t,總產值2 200萬元。果品產業以榕江縣優質臍橙開發總公司為龍頭企業,進一步培育果品產業合作社(協會),推動果品產業化進程。
1.3特色優質稻米產業
榕江縣“錫利”牌貢米已先后獲得了“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貴州省優質農產品”、“中國農業博覽會優質農產品”、“黔東南州農產品金獎”、“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為主的特色優質稻米產業基地種植面積達7 533.33 hm2,總產量5.3萬t,總產值2億元。其中錫利貢米種植面積1 533.33 hm2,總產量1萬t,總產值5 200萬元。收購和加工錫利貢米500 t,企業生產加工錫利貢米產值達210萬元。產品供不應求,每年能為廣州市場承接200 t產品訂單。特色優質稻米產業以榕江縣盛泰農產品開發公司為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協會+農戶”的運作方式。
1.4小香雞產業
榕江小香雞是貴州省特有的地方優良品種。以榕江山農發展有限公司為小香雞產業龍頭企業開發,經過多年的發展,小香雞產業規模得到迅速擴大,建立了全國唯一的取得《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小香雞原種場,種群從原有的100多套發展到3 000多套。2009年出籠達20余萬只,產值660萬元,其中千只以上規模120余戶,建立了車江斷頸龍水庫和忠誠鎮果樹場標準化示范養殖小區。小香雞獲有機產品認證證書,為小香雞的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和品牌化經營及產業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5筍竹產業
榕江縣竹林栽培歷史悠久,野生竹林分布廣泛,竹種也十分豐富,竹林在全縣19個鄉鎮均有分布,竹種以楠竹為主。2009年全縣筍竹面積已達2 733.33 hm2,其中楠竹林2 400 hm2,雜竹333.33 hm2。人工營造的筍竹兩用基地1666.67 hm2,占整個筍竹面積的61%。目前榕江縣尚無筍竹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主要以經紀人收購鮮筍外銷。2009年筍竹總產值達6 600萬元,筍竹農戶收益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2存在的問題
2.1交通不便
榕江屬典型的農業山區,“地無三日平”的現實給交通建設帶來了極大難度。當前,榕江縣主要出口通道和境內鄉村公路存在路險、坡陡、彎大等問題,道路崎嶇狹窄,常滑坡塌方,且距省府貴陽367 km,距州府凱里173 km,距廣西桂林市345 km,距湖南靖州170 km,行車艱難,事故多發,道路不暢,交通閉塞,嚴重影響了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導致產品成本較高。由于受這一交通“瓶頸”制約,沒有快捷、通達、便暢的交通條件,且遠離大城市,農產品銷售市場半徑小,市場空間有限,難以形成規模化大生產。如榕江縣蔬菜產業建設,從示范數百畝早菜到1998年開始規模化產業建設,當年種植逾400 hm2暢銷周邊市場,價格好,種菜收入高,農民群眾生產積極性和種植早菜熱情空前高漲。2000年早菜種植規模迅速發展突破666.67 hm2,由于早菜上市期集中,受交通條件限制不能遠距離運輸,縣內及周邊市場接近飽和,當年大量集中上市時銷售價格猛跌,造成產品積壓腐爛,經濟損失大,嚴重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
2.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榕江縣是貴州省少、邊、窮地區,縣級財政困難,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有限,遠遠跟不上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普遍落后、老化陳舊,很難對農業生產提供持續的保障和促進作用,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幅下降,已經成為制約著榕江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如榕江縣2008年1—2月遭受歷史罕見的雪凝災害和2009—2010年發生秋冬連春的特大干旱,使全縣種養殖業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造成損失的主要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全縣農業基礎設施落后。
2.3農民從業人口素質較低
榕江縣有16個鄉鎮處在“兩山”貧困地區,主要是少數民族居住地,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交通、信息閉塞,社會經濟發展滯后,生產力水平低,農民文化素質偏低,缺乏科學、法律常識,科技素質不高,稍微有點文化的青年農民長期外出打工,留下來的都是老人和兒童,對農業科技的接受能力低,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難度較大,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進入市場能力受限,仍然處于傳統的自給自足經濟狀態,規模化生產能力弱,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4農業龍頭企業規模較小,輻射帶動能力弱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在于培植一批帶動能力強、科技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經營機制靈活的龍頭企業,并通過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帶領更多的農民進入市場。從榕江目前的發展現狀看,尚無一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州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只有 5家,且企業規模較小,檔次較低,產品開發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較弱,加上企業管理水平較低,企業對基地的輻射帶動能力較差。就現有龍頭企業加工生產情況來看,加工產品方式以粗加工為主,沒有進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產品,如臍橙果品加工只進行選果、洗果、分級、打蠟、包裝等簡單粗加工,蔬菜加工只進行分級、冷藏保鮮、包裝等粗加工,則農產品轉化增值率低,影響了榕江縣農業產業化整體效益的提升。
2.5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發育不健全
一是農產品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滯后,農產品營銷體系不健全,市場信息傳播受阻,深加工能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夠,整體輻射帶動力不強,產業鏈短,難以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要求和大范圍帶動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嚴重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大量的農產品外銷靠一批農民經紀人,這是榕江縣農產品進入周邊市場銷售的主力軍,在榕江縣產業化建設初期、農產品規模較小的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是自發的、松散的、無序的農民合作組織初級形式,難以擔負起規模化、標準化的農業產業化建設重任。二是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規范、有效、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尚未建立。全縣加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不到總農戶的20%,即只有不到1/5的農戶參與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其覆蓋面太小。龍頭企業與農戶無“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不能獲得龍頭企業加工增值的好處,導致生產、加工、銷售出現脫節。三是農業經營組織機制脆弱。一些企業和農民誠信意識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利益難以保障,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向縱深推進。如盛泰農產品開發公司2009年與1 890戶農戶簽訂了1 890份錫利貢米收購訂單,訂購量達1萬t,而農民按訂單交售的數量只有5 000 t,履約率僅50%。
2.6農業產業基地少
龍頭企業普遍缺少緊密型的生產基地,企業一旦擴大生產規模,原材料生產保證不了企業擴大生產的需要;生產基地比較分散,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低,基礎設施配套和新品種、新技術推廣跟不上,產品優勢和特色不突出;少數龍頭企業經營觀念不正確,忽視“第一車間”的建設,一些市場銷路好、經濟效益高的產品生產發展“坐失良機”,規模效益沒有達到早應有的水平。
2.7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較少
毋庸置疑,種養殖業產品效益比較低,必須進行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走產業化經營的道路,搞農產品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才能實現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因此,產業培育和產業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農業是一個相對弱勢的產業,必須注入必要的資金扶持農業產業,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由于榕江縣是貧困縣,地方財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資金對特色優勢產業進行培育和建設,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2.8土地集中流轉難度大,成本增加
目前,土地流轉現象是自愿、分散、無序、小規模的租賃、倒包或返包等狀況,農民大規模、大面積的集中連片土地流轉或農民以土地入股進行集中開發,建設優勢主導產業示范基地的難度大,產業大戶少,規模效應低。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進,非農建設用地的急劇擴張導致農業用地的持續減少,較高的土地成本和緊張的農業用地使榕江縣農業產業經營的土地成本逐漸提高,致使同類農產品市場上價格優勢較其他地區相比而逐年喪失。
3發展對策
3.1組建產業實施隊伍,強化推進產業建設的組織領導
榕江縣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必須逐步建立和完善“四個一”的工作機制,即一個產業有一個規劃、有一套人馬和一套保障政策。對重點調整和近期規劃實施的主導產業,要成立產業建設領導小組,由四大班子領導任組長,相關業務部門和鄉鎮為成員,明確責任,聯席會議調度,合力實施產業建設[2]。
3.2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強化產業基地投入
農業是弱勢產業,效益較低,基礎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十分脆弱,要發展現代農業,創辦產業示范基地,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必須進行必要的保障性資金投入。在農業產
(下轉第392頁)
(上接第374頁)
業企業自身投入的基礎上,整合榕江縣財政支農資金、涉農部門項目資金扶持農業產業基地,配套排灌溝渠、機耕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產業基地的早日建成投產。
3.3大力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強化產業引領作用
實踐證明,榕江農業產業發展亟需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進行產品開發、精深加工和產品外銷,以拉動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升級換代,帶動農民增收,也必須要形成全縣上下特別是四大班子的共識。為此,要進一步著力引進和培育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已分別引進豐源公司、山農公司開發蔬菜、小香雞,培育盛泰公司、縣臍橙公司、盛源公司等開發特色優質稻米、果品、山野系列農特產品等,每個產業都有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企業興旺,產業繁榮,取得明顯效果。
3.4著力產業合作社建設,強化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能力
市場經濟的建立,給以下分散、規模小的一家一戶生產經營帶來的是高風險,增加了進入市場的成本,“小生產與大市場”、“賣難”的矛盾突出,農民增收困難。榕江縣一方面著力產業合作社(協會)的建設和農民經紀人培養,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信息服務網絡,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加強對農產品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宣傳及報道[3-4],全方位提高榕江縣農產品的知名度及市場占有率,為從終端拉動榕江縣農產品的銷售拓展更寬更廣的空間。
4參考文獻
[1] 趙東龍.臨沂市創新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的設想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09,37(7):218-220.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2-0033-03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莘縣隸屬山東省聊城市,位于山東省西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聊城市輻射中原經濟區“橋頭堡”的前沿陣地。莘縣農業人口88.8萬,耕地面積128.5萬畝,是山東省的農業大縣。近年來,莘縣緊緊圍繞打造生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基地的目標,以“基地建設”為契機,狠抓農業重點項目和基地建設,重點發展糧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雞、生豬五大產業,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截止目前,全縣糧食總產20.2億斤,蔬菜總產320萬噸,小肉食雞出欄6億只,生豬出欄110萬頭。全縣形成了共同扶持和保障農業產業產業化發展的良好氛圍,全縣產業化發展態勢良好。
一、山東莘縣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莘縣農業產業化經營雖然取得了較快發展,但總體上,還處在起步和初級發展階段。
(一)農業產業規模偏小
目前莘縣農業產業規模偏小,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涉及糧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雞、生豬等多個行業,產業涵蓋面較廣,但都規模較小,產業鏈短,手工作坊式的產品多,精深加工的品牌產品少,產品難于走向市場,競爭力不強,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低,產業效益不明顯。從全縣農業發展整體來看,莘縣的主導產業近十幾年來還保持原有的幾個,并未增加,作為一個農業大縣,莘縣目前的主導產業及圍繞主導產業的衍生產業還太少,已形成的主導產業的規模也太小。
(二)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
首先,企業規模偏小。與發達縣市相比,莘縣龍頭企業的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偏小的問題。目前在我國有41.3%的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上億元,最大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有100億元左右。而莘縣龍頭企業總資產超過5億元的只有4家,年收入超過2億元的只有12家,連接基地800萬畝,輻射連農戶100萬戶,輻射、帶動率只有37%。
其次,質量品牌建設落后。目前有些企業缺乏農產品質量、安全、衛生等標準體系,沒有對產品的原料和生產過程進行嚴格把關,造成農產品殘留農藥、獸藥超標。莘縣目前小作坊式的加工企業較為普遍,還沒有形成像蒙牛、伊利那樣超大型的、足以帶動一方經濟發展的精深加工企業,大量農產品仍以初級原料銷售,并且農產品還未真正做出品質和環保品牌。
再次,營運資金不足。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將逐漸轉化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龍頭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農村金融體系不夠健全,導致龍頭企業運作資金不足,龍頭企業面臨資金困難,無力更新廠房、設備等,從而制約企業發展規模和企業自身競爭力。
(三)“利益共同體”沒有真正形成
目前,莘縣的利益分配機制還不夠科學、合理,“利益共同體”沒有真正形成,這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現狀。
首先,農民在分配中處于被動地位。在農村,由于農民缺乏聯合,缺乏共同的利益訴求,導致單個農戶很難與龍頭企業抗衡,在利益分配中處于被動地位。
其次,利益分配不合理。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龍頭企業往往憑借自身的主導地位和自身優勢,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很大一部分利潤占位了己有,龍頭企業總是盡可能的壓低農產品價格,甚至個別企業拖欠農戶資金。
(四)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一是產前服務滿足不了。比如,農民對當前市場上需求旺盛的新的引進蔬菜瓜果品種的趨勢找不到方向;對農藥和化肥的選用存在茫然,不能正確選擇適合的農藥和化肥。二是產后服務跟不上。目前莘縣某些農產品還存在賣難的問題。三是農業生產服務系統也存在嚴重不足。如在二三產業的投資效益和投資機會激增的情況下,農用資金被大量挪用擠占,收購農產品不能兌現,出現拖欠現象。四是農民進入市場后,信息服務嚴重滯后。在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政府對農業生產干預減少,農民對“種什么”“怎么種”等相關信息的需求增大,而農業產業化服務在這方面的不足更加重了農民在調整種植結構時的無措。
二、山東莘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一)以市場為導向,建設標準化的生產示范基地
做大產業基地,構建規模優勢。充分利用莘縣農業基礎良好、農業資源豐富等有利條件,通過指導規劃、配套技術、資金扶持、基地龍頭帶動、獎勵先進企業等手段,形成莘縣自己的鄉鎮區域布局、打造綠色生態、集中規模的發展結構。重點發展糧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雞、生豬五大產業,集中精力做大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基地,為龍頭企業提供充足的原料。
首先,定規劃,建基地,助推莘縣主導產業發展。完善基礎設施。積極自籌資金、多方爭取國家、省市項目資金,及時對路、渠、電等設施進行規劃和修整。大力發展園區。著力做好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合理劃分大棚種植區、露天種植區,明確各產區功能,細化育苗區、種植區、儲藏保鮮區和銷售運輸區。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建設莘縣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推廣以大棚為主的設施蔬菜栽培技術和多元立體高效種植模式。
其次,重科技,創品牌,努力提高主導產業品質。不斷改良作物品種。通過技術傳播,并根據市場行情,不斷摒棄產量低、效益差的品種,引進優良新品種,促進農產品品種更新換代。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等特色蔬菜為主要品種,打破了過去地方品種為主的格局。加強技術培訓。聘請專家對農民進行農作物種植、管理等知識的培訓,幫助農民掌握先進種植養殖技術。
再次,建網絡,優環境,暢通蔬菜銷售渠道。建設經紀人隊伍,莘縣各鄉鎮專業合作社應大力組織村組干部和經紀人先到廣州、武漢、北京等大中城市為農戶跑信息、找市場、引客商,解決“賣難”的問題。同時,應多召開農村經紀人座談會,了解市場信息,并對貢獻突出的給予獎勵。鼓勵莘縣廣大農戶參加與企業或農作物市場的對接活動,促進越來越多的農戶與莘縣本縣及莘縣周圍城市企業或超市達成農作物供應協議。
最后,提升莘縣現有的農業等級,提高莘縣農業檔次,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在目前莘縣蔬菜瓜果基地大棚發展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根據農戶自身要求,新上設施農作物,增加畝產收益,大力發展鋼架大棚等設施蔬菜。改良種植品種,真正提升莘縣的蔬菜大棚的等次和檔次,增加農民收益。
(二)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加大龍頭企業建設力度
首先,做強龍頭企業,構建加工優勢。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要做強龍頭企業,構建農產品加工轉化優勢。要抓好現有龍頭企業的擴建改造,尤其要抓好燕塔風味食品有限公司、龍威肉鴿廠等重點龍頭企業的改造和擴建,真正做到規模化生產,增加企業效益。在原有企業基礎上,還要鼓勵興建新企業。圍繞主導產業,以肉食加工業為重點,然后根據市場需求,大力引進或興辦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含量的龍頭企業。原料基地要和興辦企業同步進行,為新建企業提供充足的加工原料,保證其后期發展。
其次,做優名牌產品,并建立質量上的優勢。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積極發展優質農產品原料基地,重點應放在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產品的龍頭企業,扶持龍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更新。一是通過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及器材裝備企業,提高龍頭企業生產高科技含量、長保值、高附加值產品的能力。二是必須加快科技成果的應用。幫助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大學機構以及推廣機構合作,吸引科技人員以自己的專利技術、研究成果到企業入股。三是積極開發高品質的產品,并將其發展為國內甚至國際品牌。莘縣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食品,并積極支持企業將標準化的技術應用到農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促進農產品的深度開發,不斷推出適銷對路的高品質新產品。四是支持龍頭企業建立營銷網絡。大力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銷售網絡,采用直銷、連鎖、配送等現代銷售方式,將莘縣的農業品牌推向全國乃至世界。五是根據產業化發展的要求,積極支持龍頭企業進行低成本擴張和跨越式發展,確定重點企業,優先扶持。
(三)以市場化管理為標準,加快建立科學規范的運行機制
首先,推廣農業產業化新型組織模式。總結各地探索農業產業化組織模式的好經驗、好做法,大力推廣“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中介服務組織+農戶”等新型組織模式,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擴大龍頭企業群,使大、中、小型龍頭企業共同發展,形成企業成片發展的良好格局。
其次,完善利益聯結與分享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明確權利責任,規范合同內容,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通過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為農戶提供技術、信息、農資和購銷等多種服務。引導農民以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入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再次,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并擴大品種和范圍,重點支持企業的原料產地基地,幫助農民很好的參加和利用農業保險,使農民在災情發生時能得到保險賠償。引導龍頭企業設立風險基金,降低龍頭企業破產風險。引導出口型龍頭企業使用信用保險,在國(下轉176頁)(上接34頁)際市場和政策環境變化給龍頭企業造成的風險損失減少的同時縮減龍頭企業參保費用。同時,給予龍頭企業地方政策保障。
最后,建立重點龍頭企業監督約束機制。要加強對莘縣重點龍頭企業的監測,了解企業生產加工、產品銷售和帶動農戶的等情況,在政策依據上支持龍頭企業發展。還要加強監測力度,保障及時發現生產不合格的企業,并堅決取締不合格企業,以保障發展潛力大、產品質量高、社會責任意識強的優秀企業的發展。可以設立龍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使企業自覺提社會責任意識。
(四)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
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和經營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
要改革政府農業服務機構體制,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完善其公益型服務職能,要按照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1.1 思想認識不到位,不重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有些人沒有從本質上去認識這一新生事物,導致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農民不接受。在操作上缺乏具體的規劃和必要的協調,使農業產業化處于自流的狀態。
1.2 不少主導產業缺乏長遠發展能力,規模較大、競爭力強的支柱性的主導產業較少
部分地區由于信息滯后,或沒有結合自身實際、從自身優勢出發,在確立主導產業中存在趨同性,缺乏特色,不能發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大部分企業經營規模小,缺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在農產品精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
2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2.1 加強協調,選準主導產業,建立規模基地
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地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在發展基地時,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正確引導,合理配置和利用資源,培育適合本鄉鎮、本村的,有市場潛力和開發價值的產業;二是要發展名、特、優、稀等項目,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三是要做到推進技術創新和品種改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現有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生產能力;四是要做到長期、穩定發展,主導產業一經確定,不要輕易變動,使主導產業逐漸形成規模化、區域化發展格局。
2.2 著力培育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為主的龍頭企業
加強加工、流通企業的發展,應圍繞主導產業,按照起點高、輻射力強、市場潛力大的原則,建立一批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強化服務的骨干企業。在發展這些龍頭企業時,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強引導和協調,使企業與農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民”的生產模式,做到優勢互補、實現“雙贏”;二是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制定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確保企業正常運行,不半途而廢,不損害農民利益;三是擴大農業的對外開放,重點引進農產品深加工項目,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質量和檔次,積極引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綜合項目,帶動產業化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
2.3 健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風險保障機制
一是完善企業與農民的風險保障行為,規范兩者的生產、經營行為;二是實行商業化風險運作,讓保險公司等中介組織介入農業產業化發展,采取個體投保或股份合作等辦法,減輕政府壓力,增大風險理賠保障,維護投保者利益,提高農戶和企業生產積極性;三是成立風險保障領導機構,在政府部門的領導下,讓風險雙方共同參與,確保風險保障機制得以公正、客觀地執行。
2.4 促進土地合理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縣位于××市東南部隴東高原溝壑區,屬季風半濕潤氣候,全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蒸發量1500毫米左右。耕地53.79萬畝,農業人口21.43萬人,占到全縣總人口的90%,是一個典型的旱作雨養農業縣。改革開放前,××縣主要是以糧食種植為主,僅有的經濟作物也是自產自用的一點油料和蔬菜。改革開放后,××縣把農業產業開發做為提高農民收入,富民強縣的頭等大事來抓,堅持區域統籌,分類指導,舉產業旗,打綠色牌,走特色路,通過三十年來不斷調整和優化,在保證基本糧田面積的前提下,“塬面蘋果、烤煙,川區蔬菜,林區緣邊草畜,全縣勞務輸轉”的農業產業格局更趨成形,產業效益已逐年顯現。20xx年全縣糧食種植28.94萬畝,比1978年減少9.15萬畝,下降24%;烤煙種植3萬畝,比查字典1978年增加2.71萬畝,增長9倍多;
1978年和20xx年主要農作物種植結構對比(萬畝)
糧食
經濟
作物
果園
糧經
①小麥
②秋糧
①烤煙
②油料
③藥材
④蔬菜
比例
1978年
38.09
21.36
16.7
2.91
0.29
1.46
0.17
0.9
1.92
84:16
20xx年
28.94
12.05
16.89
23.82
3
9.34
2.49
7.65
19.82
55:45
增減±
-9.15
-9.31
0.19
20.91
2.71
7.88
2.32
6.75
17.9
油料種植9.34萬畝,比1978年增加7.88萬畝,增長6倍多;藥材種植2.49萬畝,比1978年增加2.32萬畝,增長近15倍;蔬菜種植7.65萬畝,比1978年增加6.75萬畝,增長8.5倍;果園面積達到19.82萬畝,增加17.9萬畝,增長10倍多;糧食單產水平提高到311公斤,比1978年凈增141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88元,提高到3000元;糧經比例由1978年的84:16,調整到55:45。
1.糧油產業。按照“穩面積、優結構、靠科技、攻單產、提質量、增效益、保安全”的發展思路,立足資源優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全縣糧食生產穩步發展。通過大力實施推廣玉米、洋芋、豆類等作物綜合高產栽培技術,糧食單產水平再創歷史新高。20xx年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28.94萬畝,和上年相比下減5%,總產量達到90032噸,和上年基本持平。畝產達到311公斤,同比增長5.2%,創歷史最好水平。冬小麥生產積極整合糧食創高產、科技入戶、良種補貼等項目資源,落實小麥示范田10000畝,輻射帶動全縣冬小麥播種面積達到12.09萬畝,總產量達到28896噸,比上年增長26.26%。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在25個行政村推廣4.15萬畝,全縣玉米播種面積達到8.7萬畝,總產量39792噸。
油料生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優化區域布局,在不與糧食爭地的前提下,通過向優勢區集中,擴大套種、復種等途徑,適度擴大油料種植面積,積極調整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雙低”優質油菜和麥后荏(紫蘇)移栽。20xx年油料種植面積達9.34萬畝,總產達到1.13萬噸。其中油菜籽1.31萬畝,荏7.61萬畝。同時,大力發展種子、地膜洋芋、中草藥等特色高效經濟作物,年制種面積1萬多畝,種植地膜洋芋2.8萬畝、中草藥種植2.49萬畝,培養了一批重點村和專業戶。
2.蘋果產業。按照種植結構化、結構產業化、產業規模化思路 ,積極引導果品產業上新臺階,堅持新栽和補植一齊抓,不斷擴大全縣果園栽植面積,大力推廣果實套袋、果品深加工等提質增效措施,發展壯大果品營銷協會等中介服務組織,20xx年10月被國務院授予“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近年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年均新栽蘋果5萬畝,建成苗木繁育基地20xx畝,果園面積累計達到19.82萬畝,20xx年果品總產量達到5.2萬噸,產值7100萬元。力爭到“十一五”末實現全縣人均一畝果目標。
3.烤煙產業。緊扣創建全國優質煙葉填充料生產基地的目標定位,烤煙產業開發穩步推進,規范措施有效落實,現代煙草農業有序推進,烤煙測土配方施肥、榆林子標準化煙站建設等項目順利實施,全面完成了烤煙基地縣8000多萬元的煙水配套項目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新打機井、蓄水池各12座,新建密集式烤房700座。20xx年全縣規范種植烤煙3萬畝,占全市種植面積的96.2%。和往年相比,種植面積在量上盡管有所減少,但由于烤煙單價的提升和市場需求量的加大,烤煙種植效益明顯提高。全年烤煙產量達到5700噸,烤煙均價從去年的6000元/噸提高到今年的9500元/噸,僅此一項,使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多增加近百元。全縣累計收購烤煙9萬多擔,實現稅收1000多萬元,達到了“規模種植、優化布局、提高質量、增加收入”的目標。
4.蔬菜產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創新,把發展蔬菜產業作為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突破口和振興××縣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點產業來抓。圍繞建設服務煤田開發的“菜籃子”基地,堅持一手抓舊棚生產,一手抓新棚建設,在穩固提升四郎河川區萬畝無公害設施蔬菜基地的基礎上,采取政府投資扶持、整合項目資金、農戶自愿建設的辦法,籌措投入資金526萬元,新建永和羅川、宮河王錄等示范點4個,新建永和羅川半地下式日光溫室50座,新建山河解川、永正樊灣子、佛堂大棚瓜菜示范點3處,拱架大棚300座,建成榆林子中巷、周家蘆堡城郊百畝蔬菜基地2個,竹架拱棚300座,修復因災毀損菜棚257座,發展中小拱棚3.2萬個,7840畝,及時栽植了辣椒、西紅柿、黃瓜等名優品種,單棚最高收入達到1.5萬元。通過示范推動,整體推進,全力抓促,20xx年落實瓜菜種植面積7.65萬畝,其中設施種菜1.08萬畝、瓜類0.82萬畝、大蔥3萬畝、常規種菜2.75萬畝。蔬菜總產量10.48萬噸,產值1.8億元。
5.養殖產業。堅持小群體、大規模,以子午嶺林緣鄉鎮為重點,積極扶持規模化養殖,加強品種改良和疫病防控,發展規模養殖鄉鎮5個,專業村12個,永盛標準化、山河王閣、榆林子樂安坊、山河西關等養豬小區4個,規模戶累計達到4336戶。20xx年全縣大牲畜存欄1.4萬頭,較上年同期增長11%。牛、豬、羊存欄為1.36萬頭、2.23萬頭和1.52萬只,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1.5%、12%和13.4%;三畜出欄0.59萬頭、2.05萬頭和0.8萬只,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1.3%、14%和11%。畜牧業總產值完成5866萬元。
6.龍頭產業。堅持把龍頭企業建設作為加快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按照“揚起一個龍頭、帶動一項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圍繞果、煙、菜、畜等支柱產業,采取招商引資、啟動民資、能人帶動、集資入股等方式,積極鼓勵興辦“農”字號產業化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條,實現加工增值增收,建成了以綠源公司、金牛公司為代表的果品加工企業,以奧神洲公司、大地、聚源果業公司為代表的蘋果貯藏運銷企業,以高星農產品加工公司、鵬達薯業公司為代表的蔬菜加工運銷企業,以康達肉食品加工公司、甘肅永盛標準化養殖示范區為代表草畜開發加工企業。堅持以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為方向,積極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完成大蔥、紫蘇、辣椒無公害農產品栽培技術規程,“宮河”牌大蔥、“隴蜜”牌蘋果、“惠爾靈”牌紫蘇油等名優產品商標已經注冊和綠色認證,培育開發“個丁個”牌小雜糧、“良創天下”牌小米、“醉楊妃”牌果脯、“保全”牌醬牛肉、“三禾”牌米醋等農業新產品10個,實現了“企業聯基地、基地帶產業、產業富農戶”的良性發展。目前,全縣共建辦產業化龍頭企業27戶,其中省級1戶、市級3戶,奧神洲、金牛公司等7戶企業獲得了自營出口權,其中奧神洲果業公司已累計出口蘋果4000多噸,創匯600萬美元;金牛公司出口紫蘇油90噸,創匯13萬美元。
7.勞務輸轉。始終把勞務輸轉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大項目、大產業來抓,按照“縮小分母、擴大分子”的要求,堅持城鎮農村統籌、培訓服務齊抓、就業創業并舉,努力擴大勞務輸出規模,組建成立勞務中介機構2個,鞏固創建環勃海灣、長三角等勞務基地30個,實現了勞務輸轉由季節型、苦力型、自發型向長期型、技能型、組織型的轉變。20xx年共輸轉勞務人員4.8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850元。
8.服務體系建設。健全了縣鄉科研推廣機構和農民技術員隊伍,大力推廣普及農業實用新技術,良種覆蓋率、科技覆蓋率、農業科技貢獻率分別達到98%、95%和50%以上。加大市場建設和產品營銷力度,共建成各類農產品經銷市場17處,年交易額達到9000多萬元,發展農村營銷服務企業350戶。農村第三產業比重提高到45.7%,農村經濟結構正在由第一產業主導型向一、二、三產業均衡型發展。
二、存在問題
從總體上看,經過多年持續不懈地調整,全縣糧經種植配置趨于合理,多種產業、多種經營得到迅速發展,與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水平基本相適應,符合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的總趨勢,基本滿足了城鄉居民生活和社會發展需要。但是,和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比,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
一是調整步伐緩慢,主導產業規模不大。受國家煙草“雙控”政策制約,烤煙產業嚴重萎縮,種植面積由20xx年的11.9萬畝,大幅壓減到20xx年的3萬畝,早日爭取到國家烤煙種植基地縣任重道遠。南塬蘋果主產鄉鎮果樹填平補齊空間很大,北塬果業拓展舉步維艱,穩煙擴果任務十分繁重。
二是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在結構調整中,區域比較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區域性農作物結構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精品意識不強,栽培技術和品種更新滯后,市場競爭力不強;優質農作物發展不快,種植面積小,專用品種少,市場競爭能力不強;農業標準化生產相對滯后,與綠色無公害產品標準差距較大,大路產品、原料型產品多,專用產品、深加工產品少,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難以抵御外來產品沖擊。
三是龍頭企業發展滯后,產銷銜接不夠緊密。目前僅有的龍頭企業規模小、數量少、范圍窄,沒有把市場和農民很好地聯結起來,未形成較穩定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全縣缺乏有實力、帶動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龍頭企業,難以實現農產品的加工轉化增值。在運作方式上,還沒有真正形成“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分散經營與市場經濟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矛盾越來越尖銳。農產品市場建設規模小、層次低,龍頭企業少且處于發展初期,市場開拓力弱,80%的農副產品以低級原料和初級產品的形式出售,缺乏深度和廣度的開發利用,品牌優勢不夠明顯。
四是農業基礎薄弱,農民科技素質較低。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差、技術裝備比較落后的現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還相對脆弱。農業科技轉化率低,農業信息和技術服務仍以產中指導為主,加之作為結構調整主體的農民,年輕的、有文化的外出打工或從事二、三產業,留守農村勞力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小農思想嚴重,市場觀念淡薄,獲取農業信息的手段落后,接受新技術、新品種、新觀念的能力低,短期內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運行規律。
五是開發資金短缺,調控能力不強。縣鄉財政困難,向上爭取資金數量有限,銀行信貸渠道不暢,農業結構調整資金無法足額投入,結構調整方式單一、手段不靈,仍依賴于政府計劃的單向調整。
三、發展思路
從××實際來看,要實現產業調優、布局調新、質量調高、效益調活的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目標,必須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一是實現效益最大化,促進調整思路由適應型向戰略型轉變。按照“突出主導產業、優化區域布局、強化龍頭帶動、完善開發機制、規模集約經營”的調整路子,持續發展“兩帶兩片一區”(南塬優質蘋果基地帶、北塬優質烤煙、蘋果帶、三嘉瓜果套種片、林緣種草養畜片、四郎河川高效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等特色優勢產業片帶,集中建設具有競爭實力的產業帶、產業群、產業園。
二是實現布局區域化,促進主導產業由傳統型向高效型轉變。加強烤煙產業規范化生產步伐,積極順應政策、市場變化,嚴格實行訂單種植、合同管理,使烤煙生產逐步走上規范化生產管理的軌道。果品產業在提升品質和效益上下功夫,堅持新栽、補植、管護“三結合”,重點建設北塬6個優質蘋果基地,力爭經過多年努力使我縣成為隴東果業大縣、果業強縣。草畜產業以牛、羊養殖為主,豬、雞、兔養殖為補充,大力發展人畜分離的規模養殖場、養殖示范區,每年種植優質牧草3萬畝以上,力爭草畜產業對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率達到20%以上。蔬菜產業以設施拱棚種菜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大蔥及常規露地種菜,力爭 “十一五”末全縣蔬菜面積達到8萬畝,其中設施瓜菜面積突破2萬畝。
但是也要看到,我省農產品加工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總體水平也落后于沿海兄弟省份。目前,許多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加工產值超出了電子、汽車及化學工業,成為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其農產品加工值與農業產值之比一般在3∶1左右。如美國是2.7∶1,日本是2.4∶1,英國是3.7∶1,而江蘇僅為0.5∶1。發達國家的種植業、養殖業產品加工成食品的比例都在30%以上,我國僅有2%-6%。江蘇農產品加工率大體上肉類為6%-7%,蔬菜為4%,果品為3%。我省雖是出口大省,但農產品出口仍是“短腿”,僅排全國第六位,2005年江蘇農產品出口(農產品初級及深加工產品占主體)雖然突破10億美元大關,上了一個臺階,但總量仍然偏小,僅占全省農業增加值的5.7%。這樣的規模顯然和建立全國性農產品加工基地差距甚大。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五點:一是農產品加工比重低,缺乏加工專用品種;二是企業規模偏小,缺乏科技創新意識;三是加工工藝和設備落后,資金投入少;四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健全;五是產加銷嚴重脫節,農產品資源有效利用低。
為順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趨勢,我省應抓住機遇,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快發展,構建農產品加工高地,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著力發展優勢產業,加大扶持龍頭企業力度。為了適應消費者的需求,順應市場趨勢,企業要發展優勢產業,推出具有江蘇特色、高附加值、高質量的品牌產品。一是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先進技術,積極發展江蘇特色蔬菜和果品加工,提高果蔬的保鮮、分級、包裝、加工等商品化程度,降低果蔬產品季節性缺陷,減少果蔬鮮食比例,賦予產品較高的附加值,增加果農的實際收入。二是著力發展我省的優勢產業――畜產品和水產品的綜合加工能力,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轉變,構建標準化、規模化飼養基地,引入優良品種,吸納先進技術,建立從基地到加工的全套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實現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優質化、安全化及可追溯化,提高產品的信譽度,加大品牌的宣傳度,帶動基地農戶致富,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的龍頭企業群。三是擴大發展糧油棉等產品加工,提高精深加工比例,根據消費者需求和市場導向,研制出多種糧油加工專業品種,擴大江蘇品牌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占有率,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實施龍頭帶動戰略是加速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有效措施。應進一步加大力度,扶持加工出口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市場開拓能力強的重大技改項目,進一步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形成完備的農產品加工體系,逐步實現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低價戰略向優質低價并舉的國際營銷戰略轉變。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特色區城。發展農產品加工特色區域不僅有利于農產品就地加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而且可以使農民更容易了解市場的需求,迅速地根據市場和加工企業的需求對其種植結構和養殖結構進行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特色區域應根據我省優勢農業區域情況因地制宜,依據當地農業資源、產品品種等基礎優勢,以產業化為基礎,以創新為動力,以形成國內外競爭優勢為目標,以持續增效為目的,形成具有各地特色和相當加工規模的農產品加工區域。
提升農產品技術創新能力,創建農產品加工工程中心。從農產品加工率看,目前發達國家已經達到90%以上,而我省不足30%。不論是糧食還是果蔬大多以銷售原料或初級加工產品為主。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成品較少。創建農產品加工工程中心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科技成果盡快地轉化為生產力,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技術水平,同時也起到示范推廣作用。美國、日本等國都建立了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中心,成為發展農產品加工的新的生長點,促進了科研與生產結合。經濟發達國家在農產品加工業中廣泛應用高新技術,而這些技術在我國的研究應用才剛剛起步。創建我省農產品加工工程中心,應建立省級農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室和中試基地,并建立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網絡,使科研項目一開始就瞄準市場需求,注重科研項目的實用性和先進性,為科研成果轉化打下良好基礎。要加大研究與開發經費的投入,從資金上確保“生產一代,開發一代,研究一代”的實現。要鼓勵和創造條件推動科研院所與企業合作或組建科技型企業,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使科技型企業成為科研開發和投入的主體。農產品加工業是一個包含農業、輕工、食品、糧油、畜牧、生物、化學、機電等多學科的行業。我省應在相關高等院校中增加系統的農產品加工專業和課程,增加和完善農產品加工的試驗條件,使學生對我省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的特點有更多的了解,為我省農產品加工業培養和輸送高素質的人才。
二、主要做法
1.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按照省、州文件規定和州級重點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認定與運行監測辦法有關要求指導我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引導其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并指導申報州級重點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如天柱縣森源米業有限責任公司、天柱縣民族特色商品發展有限公司、天柱縣揚揚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天柱縣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為企業做大做強設定目標和方向。現正在培育貴州同源中藥發展有限公司、貴州貴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
2.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和商標注冊引導工作
引企業通過開展無公害產地、產品論證及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論證,指導注冊農產品商標,以拓展了農產品銷售市場,如:天柱縣森源米業有限責任公司注冊了“黔豐保”、“天質米”,并開展無公害產地、產品認證,天柱縣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了“十萬杉”,并開展“有機產品”認證,貴州省天柱縣民族特色商品發展有限公司注冊了“山茶油” 商標、貴州貴豐食品有限公司注冊了“貴豐”。
3.實施農業“三小”工程
通過實施農業“三小”工程,對生產經營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的農業經營主體實行年終一次性獎勵,從而培育了一批小企業、小基地(合作社)和小農場等新農業經營主體,同時,也推動了一些農產品加工小企業的向前發展。如:天柱縣“茂源”竹器加工廠、天柱縣大塘村竹器加工廠、天柱縣侗家葡萄酒坊、天柱縣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等。
4.發展電子商務業
我縣鼓勵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電商業務,大力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入駐電商產業園免費展示農產品,并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農產品銷售信息,以拓展我縣農產品銷售渠道創造條件。如:貴州同源中藥發展有限公司、天柱縣民族特色商品發展有限公司、天柱縣森源米業有限責任公司、天柱縣東方蜜蜂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等。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困難
1.資金緊缺、規模難以擴大
我縣大多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較小,每年所創造的利潤用于支付員工工資和家庭各項支出后剩余不多,發展資金緊缺,難以擴大再生產,從而導致一些企業難以達到申辦農產品中工生產經營許可證的規模及必備的條件,更不可能進行“三品一標”認證了。如:天柱縣原糧白酒廠、天柱縣侗家葡萄酒坊等。
2.人才缺乏,管理跟不上
大多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招聘得到了技術、生產、銷售方面的人才,但很難吸收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人才。企業聘請的會計人員只為企業記帳和完成有關部門所需提供的各種報表,基本不進行會計核算。由于企業主需同時抓技術、生產、銷售和管理等諸多事項,難免出現顧此失彼狀況,致使企業發展潛力難以挖掘。
3.加工原料不足、生產成本相對較高
由于本地農產品加工原料供給不足,企業只能從外省采購原料,導到生產成本增加,利潤下降。如貴州貴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貴豐”牌辣子雞,風味魚仔,風味豆豉,豆豉肉絲,牛肉丁,香五仁、油辣椒;豆豉辣子雞,五仁辣子雞、油豆豉、酸辣椒等產品20多個品種,現擁有加工干辣椒和生辣椒的生產線各1條,可日加工農產品超10噸,但因我縣目前沒有足夠規模和與之相匹配的辣椒基地,企業只能去河南、河北等地采購干辣椒、因我縣目前沒有家禽屠宰場及配套的冷凍庫設施,企業只能去福建等地采購經嚴格檢驗取家得合格證的冷庫雞;貴州同源中藥發展有限公司擁有中藥飲片生產線和保健食品生產線各1條,可日加工產品超10噸,由于我縣目前沒有足夠規模的中藥材基地,企業只能面向全國各地訂購中藥材。
4.政策支持力度不夠,企業發展較慢
目前,我縣還沒有出臺從實質上能夠大力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強做大的優惠政策,微型企業政策和農業“三小”工程的實施對確實對小型的種植、養殖企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對成本大、利潤薄、經營收入超500萬元的加工企業來說尤如盛夏飛毛雨,微乎其微。
四、政策建議
1.建議各級政府盡快出臺促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的實施意見,制定切實可行的大力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政策,對確實能帶動農戶發展種植或養殖產業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進行針對性培育。如根據企業需要支持企業建立(或全縣統一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家禽屠宰場及配套的冷凍庫設施等。
2.建議各級財政設立一定的農業企業發展滾動基金。一是對有發展潛力、有市場、前景好、能帶動發展種植業生產基地或養殖生產基地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進行扶持;二是對農產品進行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地、產品論證和注冊商標和的農產加工龍頭企業實行按比例補貼(或獎勵);三是對農業投資較大的龍頭企業實行50%的低息放貨,放貨的資金實行到期收回,滾動使用。
2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意識不足。一是目前在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意識還不夠強,許多涉農企業尚未認識到農業產業發展咨詢對農業發展所起的“倍增”作用,“借腦”、“融智”、借助社會綜合配套服務“助我發展”的“導入”意識不足;二是一些已意識到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重要的“先行者”,則對購買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的對象和做什么樣的咨詢、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如何實施咨詢意見、在咨詢中如何配合咨詢機構等許多問題都不是十分清楚,在相當程度上把做咨詢作為宣傳、炒作的手段。
(2)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作為一個產業尚未定位。雖然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已有了初步的發展,但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從產業定位上看仍存在許多發展障礙,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專業咨詢公司注冊難,要有相應的各級管理部門頒發的資質,才具有資格;二是國家并沒有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國家統計系統也沒有建立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的一整套準確、完整的統計指標體系;三是從社會層面看,新聞媒體對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的報道經常概念不清,統計數據不準確;四是從農業產業發展的認識看,涉農企業及組織等對咨詢業體系認識不足,在需要咨詢服務時不知如何做,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對咨詢業體系本身缺乏了解。
(3)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支撐條件弱。一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員整體素質不高,行業隊伍建設滯后。目前還缺乏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才專門的培養基地和健全的制度,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人才的個體知識結構、群體知識結構、科學專業搭配結構及年齡結構都還很不合理,農業產業發展咨詢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二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手段的現代化程度低,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咨詢機構普遍缺乏資金、信息庫,信息網絡的建設跟不上發展需要,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技術手段還比較落后,所提供的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個性化不夠,不能完全滿足客戶的需要。三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行業規范差、缺乏合理管理方法。尚未形成統一的行業管理,長期形成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機構少、各自為政的局面。
(4)農業產業發展咨詢市場行為不規范。一是市場化程度不高。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獲得咨詢項目往往是依靠人緣、行政隸屬關系或行業壟斷優勢。二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形式不規范。突出表現為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合同談判上無細節安排、無咨詢人員具體要求、工作的階段性目標不明確、咨詢成果的操作性要求不確切、合同執行不嚴謹等。三是農業產業發展咨詢費用確定無標準。農業產業發展咨詢費用確定基于項目的來源,依項目完成所需必要成本之外的因素確定,而從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報價看,不同的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需要支付多少成本、稅費也不十分清楚,缺乏合理的費率標準。
3云南農業產業發展咨詢對策研究
(1)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內容要向深層次轉變。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最初的服務是簡單勞動,比如幫助購買種子、詢問種植(養殖)情況、農藥化肥使用情況、農產品加工銷售情況等內容。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要轉變到為解決涉農企業如何發展才能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為政府涉農管理部門決策農業產業發展服務層面上,最終為農民增收致富。針對農業產業發展前沿問題,如龍頭農業企業打造、農業產業發展專業人才瓶頸、農業產業贏利模式、農產品品牌策略等,開展深入的咨詢服務研究。
(2)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服務方式要向團隊協作轉變。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最初的作業方式是個人作業,即企業創立者是專家型咨詢人才,一個人帶幾個助手,靠個人智慧開展業務。農業產業發展咨詢業要求要組成農業產業專業團隊,如從事農業工作的注冊工程咨詢師、經濟師、農業工程師、農業專家等,形成協同作戰專業化運營的現代咨詢業發展方式。
(3)農業產業發展咨詢項目的獲得行為要進一步規范。農業產業發展項目要進行可行性研究,要有相關國家頒發的具有咨詢資格的企業才能進行研究。但在實際操作中,由農業產業發展項目主管部門來決定項目是否進行咨詢或者是由誰家咨詢企業來做,而沒有從真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出發,進行可行性研究,最后的農業產業發展項目評審論證,也只是走一下程序,還是由項目主管部門領導決定立不立項。前期的咨詢活動,從進行可行性研究到形成決策咨詢報告過程,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很多農業產業發展咨詢企業,沒有實際調研,只是根據項目實施單位提供的材料,按照格式規范一下,形成了可行性研究報告,無法真正起到決策參考作用。
[2] 韓繼鋒,梁仁君.臨沂市農業產業化的現狀和可持續發展對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99-101.
[3] 付愛斌.關于龍山縣農業產業化的實踐與思考[J].江西農業學報,2011(2):204-206.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3-0332-02
永平鎮位于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西南方向,北與臨滄市隔江相望,瀾滄江從永平鎮與臨滄市交界穿過。全鎮常住人口70 114人,其中農業人口60 510人;國土面積1 465.66 km2,耕地面積為9 566.67 hm2;境內最高海拔2 304 m,最低海拔831 m,年平均氣溫20 ℃,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年降雨量1 450 mm;共有水庫、壩塘66個,設計蓄水量5 527萬m3;2014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4 730元。
1 發展現狀
1.1 糧豆作物
2015年全鎮糧豆總播種面積1.01萬hm2,實現總產量7.01萬t。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 266.67 hm2,實現總產量1.83萬t,完成農業部整鄉推進水稻高產創建2 000 hm2,通過測產驗收,全鎮平均產量8 062.5 kg/hm2;玉米種植面積4 033.33 hm2,實現總產量3.43萬t,完成農業部整鄉推進玉米高產創建666.67 hm2,通過測產驗收,全鎮平均產量達8 508 kg/hm2;豆類、薯類、小麥等其他作物種植面積3 766.67 hm2,總產量1.18萬t。
1.2 經濟作物
甘蔗產業:2015年種植面積為4 117 hm2,其中:水田種植782 hm2。2015―2016年榨季預計入榨產量25.5萬t,預計農業產量28.5萬t,預計農業產值達11 970萬元以上。單產較2014―2015年榨季略有提高,但增長不明顯。茶葉產業:2015年種植面積1 853.33 hm2,其中投產1 640 hm2,產量0.22萬t,產值12 100萬元以上。烤煙產業:2015年完成煙葉交售4 400 t,煙農收入12 500萬元以上。其他產業:蔬菜、咖啡、西瓜、葡萄、水果甘蔗、火龍果等產業已取得了較好的發展,為今后規模化、專業化發展起到了一定帶動作用[1-2]。
1.3 畜牧漁業
畜牧業:2015年牛存欄29 865頭、出欄6 059頭,生豬存欄64 428頭、出欄55 138頭,羊存欄9 852只、出欄4 837頭,禽類存欄372 345只(羽)、出欄571 168只(羽)。漁業:2015年水產養殖566.67 hm2,產量0.88萬t,產值逾10 560萬元。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基礎設施薄弱,制約農業產業發展
由于資金不足,農田水利、田間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加之2014年10月7日21:49永平鎮發生6.6級地震后,大量的水利、農業等基礎設施嚴重損毀。同時,因降水分布不均勻,庫塘蓄水不足,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應用少,產業機械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制約著現代農業產業的快速引進和發展。
2.2 從業人員老齡化,文化素質偏低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和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大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老齡化、文化素質偏低,接受新科技、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差,“小農生產及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識嚴重,影響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發展。
2.3 農業專業化與規模化程度低
永平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宜多種作物生長。加之當前永平鎮的農業產業經營模式主要以農民家庭式松散生產經營為主,存在著多種傳統農作物并存,產業多、雜,產業間相互爭地、爭勞動力,缺少“新、專、特”名優產品,農業產業專業化和規模化農業產業程度低,主產業地位和優勢不明顯。
2.4 農產品精深加工滯后,缺乏市場競爭力
永平鎮地處邊疆地區,交通相對落后,不利于運輸。一家上規模的制糖企業因市場不穩定,糖價低,成本偏高,造成企業虧損,蔗款支付不及時,影響著現有唯一龍頭產業的健康發展。茶葉產業存在著小作坊加工企業多、規模小,無法形成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一條龍生產和服務,制約著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其他農業產業雖然成立了部分專業合作社或協會,但由于普遍存在著規模小、資金不足、機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規范、運作不正常等問題,生產、加工、銷售不統一,產品無統一品牌和標準,質量參差不一,缺乏外銷能力和市場競爭力[3-4]。
3 對策
3.1 健全機構,加強領導
建立健全農業產業發展機構,制定實施方案,明確職責,加強組織領導。制定耕地管理和流轉管理辦法,規范土地流轉行為,積極開展農業產業政策法規宣傳和招商引資,引進縣內外資金、技術和信息,加大扶持和服務力度,培育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種養殖業。
3.2 爭取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
加大農業產業基礎設施項目儲備和申報工作,積極爭取中央、省、市、縣項目資金投入,加大農田地溝、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和開展基本農田地建設,改善農業投資環境。
3.3 加強農業人才培養和科技投入
一是健全和完善農業推廣機構,強化科技隊伍建設,落實責任;二是結合實際,采取送出去或請專家進來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對農技人員開展培訓,加快農科人員技術更新步伐,提高其綜合素質;三是建立新型農民培育長效機制,聘請縣內外專家或具有特長的各類人才,深入村社對農民進行理論和實作培訓,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和對新科技的應用能力;四是加大對有機肥的利用和土壤改良工作力度,穩步推進測土配方工作,加速對測土配方成果的有效應用;五是推行水肥一體標準化設施農業園地建設,完善儲藏設施和設備,建立高標準種養殖示范園(區);六是引進各種先進農業機械,全面推行農業機械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產品效益;七是積極開展植物病蟲害和動物疫病監測,引導與監管并舉,實施安全生態的綠色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農業健康發展。
3.4 建立試驗、示范基地
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投入,建立試驗、示范基地,開展新技術、新品種、新農藥等試驗、示范,為大田生產提供指導。
3.5 加強引導,實行專業化發展
用謀劃工業模式謀劃農業,以“一鄉一策,一村一品”的方式,加快農業產業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發展步伐。一是學習和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引進縣內外資金、人才、信息和技術,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投入,建立1~2個優質高效、具有特色的農業示范園(區),促進農業從傳統模式逐步向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二是優化農業專業合作社和協會,督促指導其規范運行,發揮其作用;三是合理規劃,科學布局,避免產業無序競爭,促進農業產業良性持續的發展;四是加快發展秋冬季農業,加強復種,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的產值;五是學習和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積極探索和逐步推行農業產業保險機制,積極應對各種自然災害,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
4 參考文獻
[1] 易小艷,陳星余,賈紅杰.開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南方農業,2013(9):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