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的作用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14 15:46: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土壤改良的作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土壤改良的作用

篇(1)

[8] PIRMORADIAN N,SEPASKHAH,AR,HAJABBASI,MA.Application of fractal theory to quantify soil aggregate stability as influenced by tillage treatments[J].Biosystems Engineering,2005,90(2):227-234.

[9] WEI Chaofu,GAO Ming,SHAO Jingan,et al.Soil aggregate and its response to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J].China Particuology,2006,4(5):211-219.

[10] AN Shaoshan,HUANG Yimei,ZHENG Fenli,et al. Aggregat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natural reveget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J].Pedosphere,2008,18(6):809-816.

[11] DOWNIE A,CROSKY A,MUNROE P. Physical properties of biochar[M].London:Earthscan,2009.

[12] KARAOSMANOGLU F,ISIGIGUR-ERGUNDENLER A,SEVER A. Biochar from the straw-stalk of rapeseed plant[J].Energy Fuels,2000,14(2):336-339.

[13] OZCIMEN D,KARAOSMANOGLU F.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oil and biochar from rapeseed cake[J].Renewable Energy,2004,29(5):779- 787.

[14] BIRD MI,ASCOUGH PL,YOUNG IM,et al.X-ray microtomographic imaging of charcoal[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08,35(10):2698-2706.

[15] 陳紅霞,杜章留,郭偉,等.施用生物炭對華北平原農田土壤容重、陽離子交換量和顆粒有機質含量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1,22(11):2930-2934.

[16] 房彬,李心清,趙斌,等.生物炭對旱作農田土壤理化性質及作物產量的影響[J].生態環境學報,2014,23(8):1292-1297.

[17] 劉祥宏.生物炭在黃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3.

[18] COHEN-OFRI I,WEINER L,BOARETTO E,et al.Modern andfossil charcoal:Aspects of structure and diagenesis[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06,33:428-439.

[19] CHENG CH,LEHMANN J,THIES JE,et al.Oxidation ofblack carbon by biotic and abiotic processes[J].Organic Geochemistry,2006,37:1477-1488.

[20] MAJOR J,STEINER C,DOWNIE A,et al.Biochar effects onnutrient leaching[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9.

[21] GLASER B,LEHMANN J,ZECH W.Ameliorating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highly weathered soils in the tropics with char-coals:A review[J].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02,35(4):219-230.

[22] YU O,BRIAN R,SAM S.Impact of biochar on the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loamy sand soi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3,4(1):1-9.

[23] 顏永毫,鄭紀勇,張興昌,等.生物炭添加對黃土高原典型土壤田間持水量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3,27(4):120-124.

[24] BROCKHOFF SR,CHRISTIAN NE,KILLORN RJ,et al.Physical and mineral-nutrition properties of sand-based turfgrass root zones amended with biochar[J].Agronomy Journal,2010,102(6):1627-1631.

[25] 陳心想,耿增超.生物質炭在農業上的應用[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3,41(2):167-174.

[26] LAIRD D,FLEMING P,WANG BQ,et al.Biochar impact on nutrient leaching from a midwestern agricultural soil[J].Geoderma,2010,158(3/4):436-442.

[27] LEHMANN J.Amazonian Dark Earths:Origin Properties Management[M].The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ress,2003.

[28] ATKINSON CJ,FITZGERALD JD,HIPPS NA.Potential mechanisms for achieving agricultural benefits form biochar application to temperate soil:a review[J].Plant and soil,2010,337:1-18.

[29] LEHMANN J,RILLIG M C,THIES J,et al. Biochar effects on soil biota-A review[J].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11,43:1812-1836.

[30] AMELOOT N,NEVE SD,JEGAJEEVAGAN K,et al.Short-term CO2 and N2O emissions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 of biochar amended sandy loam soils[J].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13,57:401-410.

[31] YOSHIZAWA S,TANAKA S.Acceleration of composting offood garbage and livestock waste by addition of biomasscharcoal powder[J].Asi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8,1:45-50.

[32] WARNOCK DD,MUMMEY DL,Mc Bride B,et al.Influ-ences of non-herbaceous biochar o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al abundances in roots and soils:Results fromgrowth-chamber and field experiments[J].Applied SoilEcology,2010,46:450-456.

[33] RIVERA-UTRILLA J,BAUTISTA-TOLEDO I,FERRO-GARCIA MA,et al.Activated carbon surface modifications by adsorptionof bacteria and their effect on aqueous lead adsorption[J].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1,76:1209-1215.

[34] SAMONIN VV,ELIKOVA EE.A study of the adsorption ofbacterial cells on porous materials[J].Microbiology,2004,73:696-701.

[35] 黃劍.生物炭對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的影響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13-35.

[36] SOLAIMAN ZM,BLACKWELL P,ABBOTT LK,et al.Direct and residual effect of biochar application on mycorrhizal root colonisation,growth and nutrition of wheat[J].Soil Research,2010,48(7):546-554.

[37] DELUCA TH,MACKENZIE MD,HOLBEN WE,et al.Wildfire-produced charcoal directly influences nitrogen cycling in ponderosa pine forests[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2006,70:448-453.

[38] CHAN KY,VAN ZL,MESZAROS I,et al.Agronomic values of greenwaste biochar as a soil amendment[J].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2007,45:629-634.

[39] NANNIPIERI P,ASCHER J,CECCHERINI M T,et al.Microbial diversity and soil func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03,54:655-670.

[40] 黎寧,李華興,朱鳳嬌,等.菜園土壤微生物生態特征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J].應用生態學報,2006,17(2):285-290.

[41] 丁艷麗,劉 杰,王瑩瑩.生物炭對農田土壤微生物生態的影響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13,24(11):3311-3317.

[42] KIM J S,SPAROVEK G,LONGO R M,et al. Bacterial diversity of terra preta and pristine forest soil from the western amazon[J].Soil Biologyand Biochemistry,2007,39(2):684-690.

[43] OTSUKA S,SUDIANA I,KOMORI A,et munity structure of soil bacteria in a tropical rainforest severalyears after fire[J].Microbes and Environments,2008,23:49-56.

[44] BAILEY VL,FANSLER S J,SMITH J L,et al. Reconciling apparent variability in effects of biochar amendment on soil enzyme activities by assay optimization[J].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11,43:296-301.

[45] DERENNE S,LARGEAU C. A Review of Some Important Families of Refractory Macromolecules:Composition,Origin,and Fate in Soils and Sediments[J].Soil Science,2001,166(11):833-847.

[46] LEHMANN J,JOSEPH S.Biochar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cie-ncemand Technology[M].London,UK:Earthscan Ltd,2009.

[47] JONES D L,ROUSK J,EDWARDS-JONES G,et al.Biochar-mediated changes in soil quality andplant growth in a threeyear field trial[J].Soil Bi-ol Biochem,2012(45):113-124.

[48] 李力,劉婭,陸宇超,等.生物炭的環境效應及其應用的研究進展[J].環境化學,2011,30(8):1411-1421.

[49] LEHMANN J,GAUNT J,RONDON M.Biochar sequestra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A review[J].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2006,11:403-427.

[50] SINGH BP,HATTON BJ,SINGH B,et al.Influence of bio-chars on nitrous oxide emission and nitrogen leachingfrom two contrasting soil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010,39:1224-1235.

[51] 何緒生,張樹清,佘雕,等.生物炭對土壤肥料的作用及未來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5):16-25.

[52] 黃劍,張慶忠,杜章留,等.施用生物炭對農田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氣象,2012,33(2):232-239.

[53] 周志紅,李心清,邢英,等.生物炭對土壤氮素淋失的抑制作用[J].地球與環境,2011,39(2):278-284.

[54] LEHMANN J,SILVA J P,STEINEr C,et al.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leaching in an archaeological Anthrosol and a Ferralsol of the Central Amazon basin:fertilizer,manure and charcoal amendments[J].Plant and Soil,2003,249:343-357.

[55] VAN ZWIETEN L,KIMBER S,MORRIS S,et al.Effects of biochar from slow pyrolysis of papermill waste on agronomic performance and soil fertility[J].Plant and Soil,2010,327:235-246.

[56] BRODOWSKI S,AMELUNG W,HAUMAIER L,et al.Morpholog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black carbon in physical soil fractions as reveal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J].Geoderma,2005,128:116-129.

[57] 卜曉莉,薛建輝.生物炭對土壤生境及植物生長影響的研究進展[J].生態環境學報,2014,23(3):535-540.

[58] BLACKWELL P,KRULLE,BUTLER G.Effect of banded biochar on dryland wheat production and fertiliser use in southwestern Australia:an agronomic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J].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2010,48(7):531-545.

[59] GRABER ER,HAREL YM,KOLTON M,et al.Biochar impact o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vity of pepper and tomato grown in fertigated soilless media[J].Plant and Soil,2010,337:481-496.

[60] KOLTON M,HAREL YM,PASTERNAK Z,et al.Impact of biochar application to soil on the root-associated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ully developed greenhouse pepper plants[J].Applied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2011,77(14):4924-4930.

[61] RAJKOVICH S,ENDERS A,HANLEY K,et al.Corn growth and nitrogen nutrition after additions of biochars with varying properties to a temperate soil[J].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12,48(3):271-284.

篇(2)

摘要:以石大綠洲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帝利安”土壤改良劑為研究對象,采用大田試驗的方法,分析了“帝利安”對鹽漬化土壤理化性質、養分含量及棉花產量的作用效果。結果表明,施用“帝利安”土壤改良劑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狀,表現為土壤容重降低0.22%,pH降低1.67%,電導率降低17.24%,提高了鹽漬化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鉀的含量,籽棉較對照增產2032.1kg/hm2,增產率達37.1%。

關鍵詞 :帝利安;土壤改良劑;鹽漬土;改良效果

土壤鹽漬化是世界性的土壤退化問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的不完全統計,全球鹽堿地面積已達9.5×108hm2,且每年以(1.0~1.5)×106hm2速度增長。其中,我國鹽堿土面積為3.7×107hm2,幾乎遍布全國[1]。開發利用鹽漬化土地資源現已成為我國生態環境建設與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對我國糧食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針對新疆農業生產情況及土壤鹽漬化特點,以石大綠洲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帝利安”土壤改良劑為研究對象,通過大田試驗,驗證“帝利安”土壤改良劑在鹽漬化土壤中的施用效果,為指導當地鹽堿土壤改良與農民科學施用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1材料和方法

1.1試驗地點

試驗于2013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新湖農場進行,地理坐標為北緯44°29′,東經86°28′,海拔393m。試驗地面積4hm2,土壤類型為壤土,前茬作物為棉花,4月16日(播種前)取樣化驗,土壤0~30cm平均土壤容重1.62,堿解氮31.928mg/kg,速效磷23.544mg/kg,速效鉀287.686mg/kg,有機質9.451mg/kg,電導率1831.1μs/cm,pH值8.63。

1.2試驗材料

供試產品為“帝利安”土壤改良劑,由石大綠洲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供試棉花品種為新陸早48號。1.3試驗方法

試驗設2個處理,處理1為常規施肥下使用“帝利安”土壤改良劑,在出苗水和第2水時分別滴入1kg/667m2和3kg/667m2土壤改良劑,總施用量為4kg/667m2;處理2為對照處理,常規施肥。處理與對照常規施肥用量及其它田間管理措施均相同。

2結果與分析

2.1“帝利安”對土壤pH和電導率(EC)變化的影響

2.1.1對土壤pH變化的影響

pH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質,也是影響土壤肥力的因素之一。它直接影響土壤養分的存在狀態、轉化和有效性。pH對于鹽漬化土壤具有更大的意義[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對照(CK)處理土壤改良前后pH值降低了0.09,相對降低量為1.04%。施用“帝利安”土壤改良劑后,土壤pH相對降低量為1.67%,由此可見,“帝利安”土壤改良劑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土壤的pH值。

2.1.2對土壤電導率(EC)變化的影響

在一定的濃度范圍內,溶液的含鹽量與電導率(EC)呈正相關,因此,土壤浸出液的電導率數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土壤含鹽量的高低。從表1可以看出,施用“帝利安”改良劑后,土壤電導率有所下降,下降了17.24%,對照(CK)電導率下降了9.95%。

2.2“帝利安”對土壤理化性質及肥力的影響

土壤容重是一個反映土壤質地、結構性、松緊度和通氣狀況等的重要參數,結構好的土壤容重小。由表2可以看出,與對照(CK)相比,施用“帝利安”土壤改良劑后,土壤容重有一定的降低,下降幅度為0.22%。

土壤中有機質、氮、磷、鉀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對土壤鹽分的組成和性質、鹽漬土的改良產生重要影響。由表2可以看出,施用“帝利安”土壤改良劑的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速效鉀含量均有所增加,有機質增加11.88%,堿解氮增加6.83%,速效磷增加24.99%,速效鉀增加9.23%。

由上述結果可知,通過施入“帝利安”土壤改良劑,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機質和速效養分的含量,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

2.3“帝利安”對棉花產量的影響

棉田施用“帝利安”土壤改良劑后,棉花收獲株數、單株鈴數、單鈴重等產量構成因素比對照有不同程度提高,這表明土壤改良劑通過對棉田土壤環境的影響,保證了棉花的生長和產量的提高。由表3可以看出,收獲株數“帝利安”處理要比對照明顯增多,籽棉單產增加了2032.1kg/hm2,增產率達37.1%。

3小結

篇(3)

中圖分類號: S156.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0.028

吉林西部是世界第三大蘇打鹽堿化地區,在吉林西部進行鹽堿化土壤改良研究對于吉林農業生產有著重大意義。進行鹽堿化土壤改良對未來白城地區耕地的儲備和生態發展更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由于土壤鹽堿化直接促成了土壤的荒漠化,國際社會比較重視,并把每年6月16日定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化日”。

據1982年土壤普查白城鹽土和堿土類土壤分布狀況數據顯示,鹽土總面積23萬畝、堿土面積363萬畝、鹽堿化黑鈣土25萬畝、鹽堿化淡黑鈣土162萬畝、鹽堿化草甸土330萬畝,總計約903萬畝。白城市實有耕地面積是1198萬畝,鹽堿土和鹽堿化土面積占土地面積很大比例,制約白城農業的發展。但是同時可以看到,如果部分鹽堿土通過土壤改良,達到耕種的基本條件,或者提高現有可耕種的鹽堿土的耕地質量等級,白城的耕地資源方面還是具有很大潛力可以發揮。

目前白城正在實施一些土壤改良項目,在鎮賚和大安等地實施的項目,如白城師院鹽堿地治理工程技術中心和清華大學合作在白城市德順鄉英格爾屯建有120畝鹽堿地改良水稻種植試驗基地,在洮北區高平村建有1000畝鹽堿地改良旱田作物種植試驗基地。相應采取了一些措施進行改良,取得一定效果。

鹽堿土的改良措施有很多種,現在主要采用的技術措施是:

1農業改良技術措施

1.1 種植水稻

在良好水源保障和良好排水的條件下,種植改堿在國內和國際上都是極為成功的,在水稻整個生長期,田內經常保持水層,以水壓堿,將土壤中可溶性鹽分洗出,排出土體,使土壤脫鹽,但千萬注意不要抬高鄰地的潛水位,這樣會產生更大面積的土壤次生鹽漬化。

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在白城大安進行15年的古河道萬畝鹽堿良試驗。進行種稻改堿試驗,取得了成功,得出的結論是對于中輕度鹽堿土進行過有效的土壤改良可以種植多種作物,能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生態農業等效益。

1.2 耕作措施改良

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鞏固土壤改良效果,耕作改良措施主要包括平整土地,深耕深翻,適時耕耙等成功經驗。

1.2.1 平整土地 可使水分均勻下滲,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防治土壤斑狀鹽漬化。

1.2.2 深耕深翻 可以疏松土層,加速洗鹽,防治返鹽。

1.2.3 實施輪作、休作等合理耕耙制度 可以使耕作層疏松,減少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蒸發,防止底層鹽分積累,此外,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合理輪作套種、起堿壓沙、客土等措施,均可以收到明顯的防鹽改堿的效果。

1.3 測土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

測土施肥和增加有機質,是改良和培肥鹽堿類耕地的重要措施,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地溫,提高土壤的保蓄性和通透性,加強淋鹽作用。同時可以減少蒸發,防止返鹽。加速土壤有機質分解,使土壤的鈣活化,減輕消除堿害。秸稈還田也是很好的改良鹽堿地的措施,通過秸稈覆蓋,可以抑制地面蒸發,控制返鹽,提高作物的出苗率。

2 生物措施

植樹造林和種植牧草,植樹造林可以改變小氣候,減低風速,增加空氣濕度,減少田面蒸發,又能以強大的根系吸收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

3 水利措施

3.1排水

將土壤中過多的鹽分隨水排走,同時降低地下水位,使含鹽的地下水不返至地表,杜絕鹽堿物質的來源,是改良鹽堿地和防止次生鹽漬化的一項根本性措施。排水方法有明暗溝、暗管排水、井灌、井排。豎立井排水適合有豐富低礦化度地下水源地區,既灌溉洗鹽,也可以降低地下水位,使機井起到灌溉排水的雙重作用。

3.2 洗鹽

洗鹽是用灌溉水把鹽分淋洗到底土層,用排水溝把溶解的鹽分排走,洗鹽應在良好的排水條件下進行,并合理掌握沖洗時間和定額,加強洗后的土壤管理。

3.3 防淤壓鹽

把含有泥沙的洪水引入田地,事先筑好田梗和進退水口,淤地造田,可以連年淤土,增加新土層,抬高地面,抑制返鹽。

4 化學改良措施

對于重度鹽堿地,由于pH值太高,一般的水利工程與生物措施難以達到土壤改良的目的,在改良中要配施一些化學物質,一是改變土壤膠體吸附陽離子的組成,減輕ESP改良土壤性狀(ESP土壤表面封閉土壤交換性鈉百分率),二是要形成酸性物質中和土壤堿性。改良劑有石膏、磷石膏等。

篇(4)

1土壤改良劑的發展及種類

概括來說可以分為:營養性改良劑;土壤結構改良劑;酸性土壤改良劑;堿性土壤改良劑。土壤改良劑的類型不同,對土壤的作用機制也有所不同,但都是通過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結構,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改變土壤化學性質,加強土壤微生物活動,提高酶的活性,增加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調節土壤水、肥、氣、熱狀況中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最終達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土壤改良劑的研究始于19世紀末,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早在20世紀初期,西方國家就利用天然有機物質如多糖、淀粉共聚物等進行土壤結構的改良研究。這些物質分子量相對較小,活化單體比例高,施用后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且用量較大,因此未能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工合成土壤改良劑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美國首先開發了商品名為Kriluim的合成類高分子土壤結構改良劑,之后人們對大量的人工合成材料包括水解聚丙烯睛(HPAN)、聚乙烯醇(PVA)、聚丙烯酰胺(PAM)、瀝青乳劑(ASP)及多種共聚物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其中聚丙烯酰胺是目前應用較多的土壤改良劑之一。20世紀80年代,人工合成高聚物土壤改良劑達到研究和應用,技術領先國家包括美國、前蘇聯、比利時等,其中以比利時的TC改良劑和印度的Agri-CS改良劑最為成功。1982年,我國農牧漁業部從比利時引進聚丙烯酰胺和瀝青乳劑,應用于渠道防滲、鹽漬良、造林、種草、防止水土流失、旱地增溫、保墑等方面。近年來,商品化土壤改良劑在我國的種類和數量均呈增加趨勢,企業層面的研究和推廣非常活躍。此外,國外一些應用較為成熟的產品也進入國內市場。來自農業部肥料登記公告信息顯示,目前獲得國家行政審批的土壤改良劑產品達到了40多個。這些土壤改良劑產品的主要功能包括改良土壤結構、降低土壤鹽堿危害、調節土壤酸堿度、改善土壤水分狀況或修復污染土壤等;原料種類也比較繁雜,包包括了天然礦石(如蒙脫石、白云石、鉀長石、磷礦石等)、天然活性物質(如生化黃腐酸)、工農業廢棄物(如味精發酵尾液)、人工合成聚合物(如月桂醇乙氧基硫酸銨、聚馬來酸等)。

改良劑的主要功能是調節土壤砂粘比例,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團粒結構形成;提高土壤保水持水能力,增加有效水供應;調節土壤pH值,降低或減少鋁毒危害;改良鹽堿土,調節土壤鹽基飽和度和陽離子交換量;調理失衡的土壤養分體系,促進有效養分供應;修復污染土壤,重金屬離子鈍化作用;調節土壤微生物區系,保持土壤微生物環境良好。

2綠化土壤理化性狀分析與土方設計

在園林綠化的技術準備階段,需要收集地形、土壤、水文等詳細技術資料,經過專業圖紙會審、設計及施工交底后制定出最佳施工方案。在此過程中,土壤理化性狀分析和科學的土方施工方案是極為重要的環節。

2.1綠化土壤理化性狀分析

一般綠化土壤是在適當清理建筑垃圾的空地上回填一定厚度的回填土,因此綠化土壤的理化性狀分析必須包含原土壤和回填土方2種類型。土壤理化指標中,土壤pH值和通氣孔隙度2項指標較為重要。

2.1.1土壤pH值

土壤pH值是土壤理化性質的重要指標之一,其數值高低直接影響土壤中微生物活動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根據當地幾年來的檢測結果,良好的綠化土壤的pH值一般在6.5~7.5;而混有建筑垃圾的種植土壤pH值一般在7.6以上。這樣的堿性土壤嚴重影響鐵、鎂、鋅等微量元素的活性,造成喜酸性植物生長不良或引發缺素癥。

2.1.2土壤通氣孔隙度

土壤通氣孔隙度俗稱土壤通透性,是指土壤具有通氣、透水以及植物根系穿插的特性。土壤通透性指標直接影響土壤中的水、氣、微生物以及土壤肥力的有效利用,進而影響作物生長。

2.2綠化工程土方設計與施工方案

2.2.1地形地貌設計

按照園林綠化整體規劃的需要,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等相關技術資料,充分考慮與建筑的協調性,設計相應的地形和地貌。根據植物生長特性,將其配置在特定的地形。

2.2.2現場渣土清理

在回填土方之前,施工現場特別是種植區域的渣土要進行徹底清理,這對植物今后的正常生長十分必要。按照土方施工方案,對現場土方進行清理,過篩后好壞土要分開存放,渣土集中外運。

2.2.3回填土方作業設計

根據植物根系生長需要回填符合要求的土方至設計標高,在回填中因機械碾壓造成的土壤板結不可避免,所以回填土方后要對種植場地進行翻挖,配合實施土壤改良技術措施。

3植物生長特性對綠化土壤的要求

當地綠化土壤的pH值一般在6.5~7.5,可以滿足大部分綠化植物的生長;喜酸性植物適宜的土壤pH值一般在5.5~6.5,種植此類植物的土壤應該進行調酸處理,將土壤pH值改良至5~6。當地綠化土壤通透性略顯不足,可以根據植物需要局部進行改良。一般樹穴土的土壤通氣孔隙度要求≥8%,一級草坪種植土壤通氣孔隙度要求≥45%。

4綠化土壤改良技術措施

當地綠化種植土壤一般中性偏堿,土壤肥力較低,根據栽植管理以及特定植物的需要,參照相應標準,在種植前及種植后的養護管理中有必要進行相應的土壤改良。

4.1堿性土壤改良技術措施

4.1.1酸性溶液灌根

結合抗旱,應用濃硫酸或磷酸6000~8000倍液進行灌根處理,稀釋后的酸性溶液pH值一般在2.6~3.0,可以快速降低土壤的堿性,但需要多次應用。濃硫酸屬于化學危險品,腐蝕性強,操作中要特別注意安全。

4.1.2土壤施用硫磺

硫磺在土壤微生物以及空氣的作用下,緩慢發生硫化反應,形成硫酸根離子,逐步降低土壤堿性。施用硫磺粉2~3kg/m2,一年2次,可以使土壤pH值降低1.0~1.5。種植前改良可一次性施用硫磺粉5kg/m2,30d后可以栽植。操作中注意撒施均勻,在土壤表層5~10cm施用。

4.1.3施用生理酸性肥料

生理酸性肥料是指肥料中離子態養分經植物吸收利用后,其殘留部分導致介質酸度提高的肥料,主要種類有硫酸銨、氯化銨等。在養護管理過程中,針對喜酸性植物或弱堿性土壤,一定要適量施用生理酸性肥料。

4.2板結土壤改良技術措施

4.2.1嚴重板結土壤的翻挖

因大型機械碾壓造成的土壤嚴重板結,必須采用機械翻挖,翻挖深度:喬木不低于100cm,大型深根系喬木150~200cm,花灌木40~50cm,草坪30cm。翻松土壤過程中,往土壤中摻入腐葉土或有機肥等,增加土壤通透性,并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4.2.2栽培基質

在種植前,對于通透性不夠理想的綠化土壤,可以采取局部改良措施,翻松土壤并往其中摻入腐熟秸稈、稻殼等多孔栽培基質,擴大種植穴范圍,基質和土壤體積比為0.5~1.0∶1。

4.2.3施用有機肥料

在養護管理中發現有植物生長不良現象,要施用有機肥配合其他改良措施,施用量0.5~1.0kg/m2。嚴重的可在樹冠正投影范圍內扇形開挖,深度達到根系密集分布層,盡量不損傷主要根系,分3~4次改良根際土壤。

結語

園林綠化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最基本條件,也是城市重要的資源,而且越來越稀缺,合理利用好有限的土壤資源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具體體現,也是園林綠化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日益緊張的綠化種植土壤資源,對建筑垃圾、園林及其他廢棄物進行處理,轉變為可利用的園林資材,既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又具有相當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篇(5)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一、鹽堿地的形成原因

土壤鹽漬化分為原生鹽漬化和次生鹽漬化兩類。其中不受人為影響,自然發生的土壤鹽漬化為原生鹽漬化;而由于人類活動引發的土壤鹽漬化為次生鹽漬化。其形成的實質是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面作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從而使鹽分在集鹽地區的土壤表層逐漸積聚起來。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底層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鹽分,由于地面蒸發作用,隨著土壤毛細管作用使所含鹽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層,水分蒸發后,使鹽分停留在土壤表層,聚積而形成鹽堿地;合理的灌溉等人為措施也能使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鹽類在地表層積聚,從而形成次生鹽漬化,人為的形成鹽堿地;在海濱地區,由于常駐海水侵漬,形成鹽堿地含鹽的地表徑流,也能形成鹽堿地。

二、鹽堿土壤對植被的危害

鹽漬化土壤中鹽離子濃度較高,造成土壤水勢下降,不僅對植物產生水分脅迫,而且產生離子脅迫,破壞細胞的離子平衡,干擾離子代謝。同時,鹽漬條件還經常導致植物體內活性氧大量積累,傷害甚至殺死植物細胞。另外,在鹽漬化土壤中生長的植物往往會因缺Ca+和K+而產生營養脅迫,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為抑制組織和器官的生長,縮短營養生長和生殖期。有研究表明,鹽漬化可導致作物的功能葉片減少,株高降低,干物質的積累量下降;鹽分還導致植物綠葉面積減少。Munns認為,鹽分對植物生長發育造成的影響主要有3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鹽土中的低水勢引起植物葉片水勢下降,導致氣孔導度下降是鹽分影響植株多種生理生化過程的根本原因;二是鹽害降低光合作用速率,減少同化物和能量供給,從而限制植物的生長發育;三是鹽害影響某些特定的酶或代謝過程。

三、鹽堿地綠化施工技術

1、鋪設隔離層與滲管排鹽

鹽堿地綠化施工中可以塊狀、顆粒狀的煤渣、石子、石屑等為原材料,鋪設隔離層。施工中應盡量降低材料中石粉、泥土含量。通常石子、石屑的直徑應分別小于1cm和3cm,隔離層厚度一般為15cm。輕輕鋪入,也可在隔離層上鋪設稻草、麥秸等材料,盡量避免施工車輛的碾壓,導致隔離層與鹽堿土壤混合在一起。當降雨或灌溉后,水分在重力作用下沿孔隙向下移動,使綠地下部及四周含鹽水分得到淡化,而由于隔離層的作用,下部高鹽水分很難上升,保證了植被的安全。滲管的鋪設如上文所述,依據具體施工環境,鋪設管道,挖掘集水井,定期強排,防止滲水倒灌。

2、客土抬高和大穴換土

對于不具備排水條件或小型綠地,采用客土抬高技術,利用高差進行排水淋鹽也可達到土質改良的目的。隨著苗木的生長,降雨和灌溉,綠地土壤含鹽量逐步降低,從而確保了樹木穩定而旺盛地生長。大穴換土的關鍵是深翻整地與隔離層鋪設。在進行客土的回填之前,必須將綠地的四周用塑料布與周邊鹽堿土壤進行隔離,也可先鋪設隔離層再于其上防止塑料墊布,以隔絕綠地周圍鹽堿環境侵蝕客土。施工時,塑料墊布應與鹽堿土壤或隔離層緊密結合,防止客土回填時塑料墊布的滑落,苗木栽植后必須進行綠地深翻。

3、適地適樹及適時移栽

鹽堿土地的園林綠化要選擇適合當地生長,耐鹽堿抗逆性強的植物,目前適合于我國大部分城市栽植的園林樹木主要有。刺槐、珊瑚樸、構樹、桑樹、水杉、墨西哥落羽杉、棗樹、濕地松、龍柏、鳳尾蘭、夾竹桃等;耐鹽堿的草坪品種主要有高羊茅、早熟禾、匍匐剪股穎和白三葉等。園林植物的移植應以秋栽為主,秋季土壤脫鹽程度較春季高,水分條件也好,且栽種后即封凍,樹木成活率高。

4、科學養護

鹽堿地的園林綠化要因地制宜,施工完成后更應結合種植點的條件進行科學管理。依據“大水壓堿,小水逗堿”的原則,采取“澆大水、足水和透水”的方法,防止土壤再次鹽堿化,對于低洼土地,要注意及時排水。樹木花草栽植后,要立即澆一次透水,隔7-10d再分別澆一到兩次透水,澆水切不可太頻繁。施粗肥即可培肥地力又能疏松土壤,利于土壤的脫鹽堿。病蟲害的防止應以防治為主,治早治小,同時兼顧城鎮居民的安全,不能施用劇毒和有強烈刺激氣味的農藥。

四、鹽堿地改良措施

1、土壤改良劑

土壤改良劑曾主要用來修復因過量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藥品導致的土壤退化,生產力下降等問題。隨著現代工業科技的發展,土壤改良劑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進入上個世紀末,土壤改良劑的開發和使用步入了嶄新的階段。

土壤改良劑種類繁多,依據其來源可分為天然、人工合成和天然-合成共聚物改良劑以及生物改良劑等;依據其可改變的土壤性質,又可分為酸/堿土壤、有機/無機土壤、營養型、防治土傳病害等改良劑;而依據其改良用途又可分為防治土壤退化/侵蝕、降低土壤重金屬污染和貧瘠土地開發等種類。土壤改良劑的使用不僅能夠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更能增強土壤的抗侵蝕能力,提高微生物含量和活力,極大地促進土壤的活力和改善其上植物生長狀況。

2、化學改良模式及土壤改良劑的應用

化學改良鹽堿土是使用化學改良劑,利用酸堿中和原理來改良土壤化學性質的方法。化學改良劑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改良土壤結構,加速洗鹽排鹽的過程;二是改變可溶性鹽基成分,增加鹽基代換容量,調節土壤酸堿度。化學改良包括施用石膏、磷石膏、過磷酸鈣、腐植酸、泥炭及醋渣等。例如:通過增施化學酸性肥料過磷酸鈣,可降低pH值,提高樹木的抗性。施入適當的礦物化肥,補充土壤中氮、磷、鉀及鐵元素含量,有明顯的改土效果。施用大量的有機質,如腐葉土、松針、木屑、樹皮、馬糞、泥炭、醋渣及有機垃圾等,可增加土壤有機物質,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常見的土壤改良劑有以下幾種類型。

2.1營養型酸性土壤改良(NPK增效劑)

該改良劑根據酸性土壤肥力狀況和作物營養特點,采用蒙脫石、橄欖石及硫礦等多種天然礦物為原料,在改良酸性土壤、平衡作物養分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等方面有顯著功效。

2.2“禾康”鹽堿良劑

目前已在山東、內蒙、新疆、東北及天津等地大面積推廣。“禾康”土壤改良劑是一種棕紅色略帶酸味且無毒無害的有機液體肥料,可以直接作用于土壤,因此,它廣泛適用于中、低產田改造、鹽堿地的治理及荒漠綠化等。

3、綜合改良措施

鹽堿地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單一的治理方式已不能夠滿足改良的需求。隨著鹽堿地改良措施的發展,多種綜合性的改良措施得以迅速發展。Kris-tensen等通過地膜覆蓋、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稻草摻拌、自然降雨和灌溉洗鹽等綜合措施使土壤鹽漬化得到顯著改善。O'BrienErinL通過潮溝設計、摻拌海藻灰等方法,使得土壤鹽漬化狀況和理化性質得到顯著改善。我國天津臨港地區通過多年的探索試驗和觀測研究,總結出“減蒸促排”“集雨附鹽防蒸”模式的改良鹽堿地。近幾年,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普遍使用深翻松耕、淋洗脫鹽和種植耐鹽作物等綜合改良措施來改善鹽漬化土壤的理化性質。

結束語

在現代人們心中,園林綠化就是綠色環保、綠色成蔭的代名詞,而很難將鹽堿地和園林綠化結合在一起。人們在茶余飯后談起鹽堿地,潛意識里便理解成了不毛之地。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提高,人們逐漸有了改造自然的本領,并且在鹽堿地區實現園林施工已不再是一件難事。我國加大了在鹽堿地區進行園林施工的投資于管理,借助現代先進的科技,人們正在創建一個充滿綠色的工程建設。

參考文獻

[1]劉建,任宇,劉威志,袁昊鵬,徐振寶.鹽堿地土壤改良措施及效益分析[J].農業科技通訊,2013,02:121-122+162.

篇(6)

上世紀50年代前,土壤結構改良劑的研究大多是以藻朊酸鹽為代表的天然結構改良劑的研究。藻朊酸鹽是從藻類中抽取的多糖羧酸類化合物,藻朊酸鈉用量0.001%(按土重計算)便有顯著的改土效果。據資料研究表明天然結構改良劑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且用量較大,難以在生產上廣泛應用。這樣人工合成結構改良劑的研究便提到了研究的日程中。克里利姆土壤改良劑是初期人工合成的改良劑,主要成分是聚丙烯酸鈉鹽,具有高效、抗微生物分解、無毒等優點。最近幾年,高效低用量土壤結構改良劑出現,使用方法不斷改進,使用成本逐漸下降,特別在煙草的種植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1.土壤改良劑在增強土肥上的作用

土壤結構改良劑是根據團粒結構形成的原理,利用植物殘體、泥炭、褐煤等為原料,從中抽取腐殖酸、纖維素、木質素、多糖羧酸類等物質,作為團聚土粒的膠結劑,或模擬天然團粒膠結劑的分子結構和性質所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前一類制劑為天然土壤結構改良劑,后一類則稱為合成土壤結構改良劑。

天然土壤結構改良劑以多聚糖和腐殖酸類在植物栽培方面的運用較為廣泛,筆者試以此為例闡述其運用。多聚糖是一種水溶性天然土壤結構改良劑,它是從瓜爾豆中提取的一種高分子物質,其分子質量大于2.0×105u。多聚糖在水溶液中是一種生物不穩定性物質,在土壤中能被微生物降解成小分子物質。因此,改良土壤時,用量大于人工合成改良劑。多聚糖是一種線性的繞曲的高分子聚合體,在其鏈條上有大量的―OH,羥基與粘粒礦物晶體表面上的氧原子形成氫鍵,示意如下:粘土晶面Si―O……HO―R―OH―O―Si粘土晶面,將分散的土壤顆粒膠結在一起形成團聚體。多聚糖的親水基―OH與粘粒的氧鍵,其鍵能為20.9―41.9kJ/mol。由它膠結的微團粒或團粒具有相當程度的穩定性。這樣,粘粒表面吸附的水分子被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取代,而且有機化合物的親水功能團與粘土礦物的活性點相結合,于是,粘粒表面為疏水的烴鏈所被覆,從根本上改變了粘粒的水合性和脹縮性,使生成的團粒具有水穩性。

合成土壤結構改良劑以聚丙烯腈為代表。它們是由單體聚合而成的,單體有乙烯單體(CH2=CH2)、丙烯酸(CH2=CH―COOH)、丙烯腈單體(CH2=CH―CN)等。在聚合物鏈條上有許多功能基,其中有些是活基,如羧基(―COOH)、氨基(―NH2)等。這些活基在溶液中解離后,就使聚合物成為帶電離子,或是聚合陰離子,或是聚合陽離子。合成的結構改良劑一般具有很強的粘結力,能把分散的土粒粘結成穩固的團粒。

2.煙草種植對土壤改良的肥力要求

中國植煙土壤長期片面重視化學肥料,致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銳減,土壤物理性狀惡化,尤其是團聚體數量和質量的下降,土壤通氣狀況退化。研究證明土壤的物理性狀對煙葉的品質和產量有著重要影響,其中尤以通氣狀況和水分狀況之間的平衡,控制了大部分品質要素。

煙草是需氧較多的植物,依靠氧維持根系功能。土壤孔性和結構性又決定了氧氣的供應狀況。由于煙堿是在煙草根部,尤其是在幼根和根毛等部位形成,保持良好的土壤通氣性有利于煙堿的合成。土壤通氣性不良,則土壤供氧不足,根系呼吸受阻,新生根的形成和活性就會降低,直接影響煙堿合成。所以施用土壤結構改良劑,改善土壤通氣性,有利于煙堿的合成。

土壤通氣狀況和水分狀況還影響植物對養分的吸收。通氣良好的環境,能使根部供氧狀況良好,并能促使呼吸產生的CO2從根際散失。根際土壤中氧氣的含量高,能促進煙株根系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植物對養分的吸收。水分對煙株生長,特別是對根系的生長有很大影響,也同樣間接影響養分的吸收。煙草對K+的使用具有一定要求。對K+而言,缺水既可降低其從土粒向根表的遷移速率,也可減弱根系的吸收能力。試驗證明:保持土壤濕潤,緩解干濕交替過程是提高K+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3.土壤改良在煙草種植上的運用效果

3.1改善土壤結構,促進煙草生長。

土壤結構改良劑能有效地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減小土壤容重,增加總孔隙度。西南農業大學曾覺廷的研究證明,土壤改良劑能使分散的土粒形成微團聚體,進一步形成團聚體,不僅增加土壤中水穩性團聚體的含量,而且顯著提高團聚體的質量。在盆栽土壤試驗中,大團聚體含量比對照增加了,PHM為20.88%,VAM為4.73%,HNA為2.24%。我校曾做過試驗,施入0.05%CRD―1816后,2―5mm及大于5mm的團粒占團粒總數的63%,施用量增至0.15%時,則達90%,而對照僅為11%。結構改良劑促進團粒結構形成的同時,還提高了土壤總孔隙度,降低了土壤容重。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土肥所研究了粉煤灰的改土效應。試驗結果表明,土壤施入粉煤灰后,可以降低容重,增加孔隙度,調節三相比,提高地溫,縮小膨脹率,明顯地改善粘土的物理性狀。

3.2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促進煙草根系的生長。

西南農業大學陳萌在紫色土上的試驗證明,PHM和VAM均能提高土壤持水量和釋水量,增大土壤吸持水分對植物的有效程度。中國農科院汪德水的研究結果說明,瀝青乳劑和PHM均能減少土面水分蒸發,保蓄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王久志在土壤結構改良劑覆蓋改土作用的研究中指出,施用瀝青乳劑后,在0―15cm和1m土層內,土壤含水量分別增加19.33%―27.44%和10%。在蒸發的3個階段中,瀝青乳劑具有抑制水分蒸發的效果,抑制率達14.7%―32.3%。

篇(7)

中圖分類號: Q938.1+3 文獻標識碼: A

隨著連云港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建設用地需求逐年增加。在2009年6月國家批準實施《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后,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連云港更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國內外眾多大企業來連考察投資,許多大項目相繼落戶連云港,為更好地服務江蘇沿海發展戰略,保障地區經濟發展,及時為重點項目提供建設用地指標,為妥善解決連云港大開發建設中城市建設用地規劃指標和土地利用計劃指標不足問題,連云港市積極向江蘇省國土資源廳爭取鹽田置換復墾特殊政策。通過十年的鹽田復墾實踐探索,在鹽田復墾、土壤改良以及后期管護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經驗及措施,為鹽田復墾這一難題提供了豐富的技術資料。

一、鹽田置換政策概況

鹽田置換政策是通過復墾低產鹽田置換城市規劃區內農用地政策,通過鹽田置換后,我市建設用地總量不增加,耕地面積不減少;鹽田復墾主要是利用國有低效鹽田復墾成耕地,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逐步改善鹽工生活水平,也為連云港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用地空間。

我市鹽田主要分布在五大鹽場中,其中尤以青口鹽場和灌西鹽場的土地適宜做復墾整治項目,經過幾年的實踐摸索,我市復墾鹽田新增耕地11600畝,共計投入資金8000萬元,復墾后土地的水稻、棉花長勢一年比一年好,個別地塊水稻畝產近千斤。

二、項目區排堿洗鹽的具體措施

鹽堿土的主要特點是含有較多的水溶性鹽或堿性物質。由于鹽分多,堿性大,使土壤腐殖質遭到淋失,土壤結構受到破壞,表現為濕時粘,干時硬,通氣、透水不良,嚴重的會造成植物萎蔫、中毒和爛根死亡,影響農作物的產量,所以,必須對鹽堿地進行土壤改良。

改良鹽堿土要在排鹽、隔鹽、防鹽的同時,積極培肥土壤。具體應采取以下幾項措施:

1、排水:鹽堿地區一般地勢低洼,通過挖排水溝,排出地面水可以帶走部分土壤鹽分。

2、灌水洗鹽: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規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層,使土壤中的鹽分充分溶解,再從排水溝把溶解的鹽分排走,從而降低土壤的含鹽量。

3、增施有機肥料:有機肥料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質,有利于團粒結構的形成,改良鹽堿土的通氣、透水和養料狀況,分解后產生的有機酸還能中和土壤的堿性。

4、深耕深松:深耕深松,加深耕層,能加速淋鹽,防止返鹽,增強保地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養分狀況,深耕應注意不要把暗堿翻到地表。

5、種植水稻:種植水稻后,一般田間要經常保持水層,土壤含水量處于飽和狀態,通過長時間淹灌和排水換水,土壤中的鹽分就可以被淋洗和排出。

6、采用土壤改良劑:北京綠地科技發展公司將有機絡合催化理論引入鹽堿土壤改良,研制出“禾康"鹽堿土壤改良劑,廣泛適用于中、低產田改造、鹽堿地的治理、荒漠綠化等,利用有機生化高分子絡合土壤中成鹽離子,隨灌溉水將鹽分帶到土壤深處,降堿脫鹽,解除鹽分對作物的危害作用。

三、鹽田復墾項目中管理及改良措施的創新

1、提出預復墾工程的概念:為更好更快將鹽田復墾成耕地,我們對鹽田復墾項目程序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把鹽田開發成淡水養殖魚塘,洗鹽洗堿(即為預復墾工程);在準備復墾鹽田的項目區范圍內,提前三年對該項目區內的地塊通過淡水養殖的方式進行鹽田咸改淡工程,即為前期的預復墾工程。第二步把淡水養殖魚塘復墾成耕地,達到標準化農田。在土壤含鹽量下降到適宜耕種的程度后,就把鹽田復墾項目納入全市耕地占補平衡補充耕地項目庫,按項目管理有關要求進行實施和驗收。通過對農田水利設施與灌排體系、田間道路等工程配套,進一步淡化項目區地塊的含鹽量,達到適宜耕種的條件。

2、采用管灌排灌系統:為充分節約水資源,鹽田復墾過程中采用先進的管灌灌溉系統。項目區的建設不僅要考慮本地塊的灌溉及排水問題,還需要對后期即將復墾的地塊建設作出打算,因為后期地塊復墾規劃還未考慮,若采用地面灌溉,會造成灌排系統布設困難,同時也為了充分節約水資源,經對比研究決定采用管道灌溉系統,用兩極管道輸水,管道分干支兩級,干管沿田間道南北向布置,支管垂直于干管鋪設,在支管上每隔20米設置一個給水栓,可以直接灌溉也可以采用地面移動軟管灌溉。

3、加強土地適宜性評價:項目區原有現狀為鹽田,其土壤含鹽量較大,pH值較高,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淡水養殖,但是含鹽的土地能否適宜種植還需要進行分析。通過分析發現項目區土地適宜性較差。在通過土地復墾,排灌溝渠、橋、涵、閘、站等構、建筑物的全面建設配套,項目區地下水位將會有一定的下降,農田的排水降漬能力將有大幅度的提高,土壤鹽分將會降低,另外再通過排水、種植綠肥等土壤改良措施,可望進一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耕作層厚度,土地的適宜性將會有大幅提高。

4、后期管護:加強對復墾項目后期運行管理,是進一步提高土地質量,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充分發揮復墾項目帶來的整體效益的重要舉措。后期主要做好淡化土壤、淋堿改良,通過試種耐鹽作物以及種植過程的耕、灌、泡、洗、排措施,逐步將復墾土地改良成高標準灌溉農田,并且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行規模化經營,促進生產特色化、專業化。

四、項目實施后的效益分析

1、社會效益分析:通過土地復墾,可增加全市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為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促進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有力促進和支持了連云港市及江蘇沿海開發建設。同時通過土地平整和水利配套工程等建設,項目區抗災能力得到加強,耕地質量有了提高,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2、生態效益分析:項目區通過溝渠建設和閘站配套以及整治原有河道,項目區達到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的標準。通過鹽田復墾和土壤改良,可改變百年鹽業生產所造成的土壤重鹽堿化,恢復土壤的可耕作生態。

3、經濟效益分析:通過對項目區鹽田的復墾,整理后的耕地田塊規則、土壤肥力有了提高、灌溉設計標準相應提高,從而使項目區農業種植滿足機械化操作的要求,糧食生產能力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

我市在實施鹽田復墾項目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在工程實施過程、項目管理的創新中找到了新的技術方法,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但是改良鹽堿土是一項復雜、難度大、時間長的工作,治理鹽堿地的每一種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采取適宜有效的措施,獲取顯著的治理效果,才能使適種作物健壯生長,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并通過鞏固和改進,為今后的鹽堿地改良提供更有效更科學的依據。

【參考文獻】

[1] 淺談鹽堿地的治理,安徽農學通報, 2008.

[2] 鹽堿地的治理與利用,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 2010.

[3] 灘涂洗鹽種稻暗管工程技術參數的研究,水利學報,1999.

篇(8)

1 概述

土壤是國家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工礦業的迅速發展,土壤重金屬污染已日益嚴重,危及人類健康,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環境問題。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相當嚴峻。一是土壤污染程度加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200萬畝,合計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二是土壤污染危害巨大。據估算,全國每年遭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質在農作物中積累,并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引發各種疾病,最終危害人體健康。土壤污染直接影響土壤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最終將對生態安全構成威脅。三是土壤污染防治基礎薄弱,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屬污染治理成本高且很難徹底根除。

廣西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山區,人多地少,土地資源非常珍貴,礦區的土壤被污染后給當地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要解決歷史遺留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需要大量的資金,地方政府和農民都難以承受。因此以生物修復技術為理論基礎,研究對廣西重金屬污染土壤進行安全高效的生態治理模式,創建適合于廣西經濟和環境條件的生態治理示范基地,為“十二五”廣西重金屬污染防控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十分必要的。

2 系統分析與設計

廣西西南部土壤屬于赤紅壤,呈酸性至強酸性。在酸性條件下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比堿性條件下高,且土壤酸性也不利于植物生長。如何讓土壤中的重金屬最快最多的遷移至植物地上部分,是植物修復生態處理技術的核心和關鍵,其中涉及土壤,土壤微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土壤的重金屬污染種類和程度,土壤的酸堿度,土壤的養分等基本理化性質,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種類等,均對植物吸收和積累重金屬產生直接的影響。對植物來說,植物生長速度和地上部生物量,植物地上部對重金屬的積累機制等直接決定了植物修復的效果。針對廣西典型酸性土壤特征,本研究提出開發一套符合廣西地理氣候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金屬污染土壤生態處理技術,并建立示范工程。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示范點的土壤改良措施研究、植物的選定、大田試驗及土壤改良。

總體技術路線如下:

3 項目實施

根據調查結果,確定項目實施地點定于大新縣鉛鋅礦場區附近某一水稻田。試驗田面積約280m2。將示范地點的土壤采回,通過盆栽和小區試驗,選定重金屬超積累植物、低積累植物主栽品種及套種方式;篩選出合適的土壤改良措施。

大田試驗:在添加土壤改良劑石灰,泥炭,海泡石的基礎上種植東南景天,紅蛋和玉米,研究不同套種方式和不同改良劑對修復效果的影響。

在添加泥炭,有機肥,硫酸銨,尿素等不同N肥的基礎上種植東南景天,玉米和紅麻,研究不同套種方式和不同施肥方式對修復效果的影響。

3.1 土壤重金屬的去除效果:采用收獲植物地上部所帶走的重

金屬質量占40cm表層土壤重金屬質量之比來計算生態系統的清除率。2009年,通過石灰+泥炭處理土壤,種植東南景天和玉米,該植物生態修復系統對Zn和Cd的清除率分別為1.4%和7.6%。2010年通過石灰+泥炭處理土壤,種植東南景天和玉米,該植物生態修復系統對Zn和Cd的清除率分別達到2.4%和5.2%。通過兩年兩次實驗,植物生態系統對該示范點的土壤Zn和Cd清除率可達3%以上。

在無進一步污染情況下,通過本項目的實施,預計將土壤Zn降低至農田土壤安全標準需要25-30年,將土壤Cd降低至農田土壤安全標準需要10-15年。

3.2 對生態環境的恢復效果:本項目的示范點原先是當地農民

種水稻的水田。由于重金屬污染嚴重,由國家補貼已不讓繼續種植水稻。在春季雨水多發時節,土地表面有一些雜草生長。到夏季至秋冬季,雨水偏少,當地無其他灌溉措施,土壤干旱時雜草不生,土壤嚴重,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影響。通過本項目的實施,使植物全部覆蓋的土壤,減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粉塵進入空氣中,凈化當地空氣,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態環境質

量。

3.3 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由于耕地荒置造成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減少。本項目通過套種紅麻和東南景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經濟收入。收獲的東南景天可用于提取次生產物-紅麻由于不是食用作物,其纖維中的重金屬積累量較低,不會造成食品安全危害。

4 結論與討論

通過本項目的實施,最終形成了一套適用于廣西酸性土壤特點和廣西經濟發展條件的生態治理模式。

該模式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土壤改良措施: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往往酸性強,土壤嚴重板結,營養成份低,因此在種植植物前必須對土壤進行改良。根據土壤的pH、板結情況及營養成分,添加以石灰、泥炭及有機肥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土壤改良劑,從而改善土壤狀況,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將土壤改良劑施到土地上再通過機器深翻,把土壤改良劑與土壤顆粒充分混勻,再適當灌水平衡。

二是植物吸收技術:在土壤改良的基礎上,以東南景天為吸收和積累重金屬的關鍵植物,輔以低積累玉米或紅麻等經濟作物與東南景天間套種,在實現修復功能的同時保證農戶一定的經濟收入。其中東南景天種植密度為15×15cm,玉米種植密度為40×50cm。玉米采用穴播,每穴2粒種子,一年兩季(根據各地實際情況而定)。種植的第一年,屬于東南景天養護期,僅收獲2次(10月及次年3月),第二年起每年可收獲東南景天3次(每年6月和10月及次年3月)。如果東南景天套種玉米,每年玉米可收獲2次(6月及10月),如果東南景天套種紅麻,每年紅麻收獲1次(10月)。生長期間,每次施適當有機肥作為基肥,在生長1-2個月后可追施N肥或復合肥20公斤/畝。

三是收獲及處理方案:東南景天的收獲方式為離地面10公分以上割斷地上部分,曬干,交由相關部門處理。玉米需要做重金屬檢測,達標部分可用于飼料或相關用途;若重金屬含量超出飼料衛生標準,只能用作生產生物燃料。紅麻若檢測達標可用于麻類纖維等相關用途,若重金屬含量超標則需交由相關部門處理。

綜上所述,本項目以廣西典型酸性土壤為研究對象,篩選出最佳的土壤改良措施和植物主栽品種及套種方式,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自然生態系統自身的凈化和清除能力,開發一種全生態型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技術,并進行了大田試驗。通過兩年大田試驗結果證明,該技術可將土壤中Zn和Cd降低3%以上,達到考核指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鄭喜坤,魯安懷等.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與防治方法[J].土壤與環境, 2002,11(1):79-84.

[2]陳承利,廖敏.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4,11(10):1-8.

[3]王宏康.污染土壤修復技術介紹[J].環境保護,2000,5(4):61-72.

篇(9)

中圖分類號:S7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5-0193-01

1 鹽堿地的特點

1.1 鹽堿地的特點。

如果某地區土壤中的含鹽量達到0.1-0.2% 以上,或者由于土壤膠體吸附對交換性鈉的吸附作用,令土體的堿化度高于15-20%,便可以認為此地區的土壤已經發生鹽漬化,將該地區定義為鹽堿地。土壤鹽漬化會引起土壤性質的惡化,降低土壤的通氣性、使土壤發生結構粘滯、增加土壤的容重、阻礙土壤溫度上升并減弱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以上多種因素綜合起來,會進一步降低土壤的滲透系數,加劇土壤的鹽漬化程度。而鹽漬化程度過高的土壤會對植物體造成一定的傷害,使植物難以在鹽堿地上正常生長,造成土地的荒蕪。

1.2 鹽堿地分布。

總體上說東營地區屬于鹽堿地區,鹽堿地總面積較大,且鹽堿地的類型眾多,有著廣泛的分布。嚴重的影響了城市的園林綠化建設,成為了影響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難題。

2 鹽堿地對植物危害和植物的耐鹽機理研究

2.1 鹽堿地對植物的危害

首先,鹽漬化土壤內部可溶性鹽的含量明顯超出了適合植物生長的濃度水平,土壤溶液過高的滲透壓,將會影響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嚴重時甚至可以引起植物體內水分的大量流失,使植物發生生理干旱,最終枯萎死亡。其次,鹽類的大量聚集會破壞植物體內部的原生質,嚴重的阻礙植物體內蛋白質的合成和轉化,令植物體細胞內部合成蛋白質過程中的中間產物難以完成正常的轉化而大量累積,最終對細胞造成毒害作用。此外,土壤溶液中大量鈉離子的存在會嚴重的干擾植物的根部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導致植物出現營養元素匱乏的癥狀,進而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最后,如果土壤中可溶性鹽的濃度過高,遠遠超出了植物體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便會破壞植物體細胞結構,令植物體的生命活動發生紊亂,阻礙了植物的生長,最終導致植物體的死亡。

2.2 植物的耐鹽機理

生長在鹽堿地上的植物,其生命活動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壤中含量過高的鹽離子的干擾,這種干擾令大部分植物均無法在鹽漬化較為嚴重的地區正常生長,但是部分植物卻具有耐鹽的特性,可以在鹽離子大量存在的環境下實現完整的生命周期,此類植物便被稱為耐鹽堿植物。犧牲對K+ 的吸收是使植物細胞具備耐鹽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細胞可以通過犧牲K+ 來降低Na+ 在細胞內不得積累,并通過Ca2+ 來調節自身的K+/Na+ 通道,把多余的Na+ 排入液泡當中,從而達到降低細胞質內部Na+ 濃度的目的。而液泡中大量積累的Na+則可以作為改變植物細胞滲透壓的調節劑,使植物能夠適應鹽堿土地區土壤溶液過高的滲透壓,確保植物在鹽漬化程度較高的環境中正常生長。另外,部分耐鹽堿植物還進化出了專門的泌鹽結構,可

以將積累在植物體內部的鹽分排出,使植物體能夠生長在普通植物難以存活的地區,并可以起到改良土壤性質的作用。同時,部分植物在鹽堿含量較高的環境下,能夠分泌出特殊的

代謝物質作為細胞滲透壓的調節劑,以保證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不受破壞。例如,蛋白質與淀粉的分解產生的物質具有較強的親水性,能夠起到穩定細胞膜結構的作用。而長期生長在鹽堿環境下的植物,甚至會在基因層面上發生改變,在植物體內合成起保護作用的功能蛋白和調節蛋白,最終保證植物體在鹽漬化土壤存在的前提下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3 鹽堿地園林綠化栽培技術

3.1 選取恰當的植物種類。

植物種類的選擇是采用園林綠化栽培技術對鹽堿地進行改良的關鍵,在使用園林綠化技術對鹽堿地進行改良時,植物的成活率、園林綠化的效果以及植物的養護費用等,都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而恰當的選擇適合當地土壤環境的耐鹽堿植物,便能夠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因此,能否培植適宜當地土壤狀況的植物,是關系著鹽堿地改良工程成敗的關鍵因素。在選擇園林綠化植物時,需要遵循以鄉土植物為主、因地制宜的原則,在重鹽堿地上選擇耐鹽堿能力較強的植物種類,如臭椿、枸杞、木槿、刺槐、爬山虎、沙打旺、鞘雀稗、狐米草等,而在對鹽堿程度較輕的土地進行園林綠化時,只需要選擇海棠、紫荊、草木犀、披堿草等具有一定抗鹽堿能力的植物即可。

3.2 采用科學的栽培和養護技術。

在鹽堿地上培植的苗木,常常會出現扎根困難、生長緩慢、長勢不旺等問題,因此,采用科學的栽培和養護技術,是促進植物旺盛生長、保證鹽堿地改良得以成功的必要措施。例如,在對植物進行在配置前,使用ABT 生根粉溶液對苗木進行浸泡,能夠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在栽培植物時,使用打泥漿栽植法,以提縮短苗木對土壤的適應時間;在春季栽培時采用大穴栽植樹盤覆膜法,促進苗木成活并防止反鹽現象的發生。而

在對植物的養護過程中,定期進行灌溉、合理疏松土壤、適時追加肥料以及增加地面覆膜等科學的養護措施,能夠對植物的生長起到積極地作用,并提高土壤改良的效果。

3.3 實行配套的土壤改良措施。

單純依靠植物對鹽堿地進行改良,不僅見效較慢,而且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此,在利用原理技術對鹽堿地進行改良時,適當的配合園林綠化中的其他土壤改良措施,能夠有效的提高土壤改良的效果。抬高在陪床的床面,可以減輕地下水返鹽情況的發生,并提高雨水淋洗脫鹽的效果。在土地下方鋪設鹽堿隔離層也可以切斷土壤

毛細管道對地下水的運輸路徑,明顯的抑制返鹽現象的發生,保護地面植被的生長不受土壤返鹽作用的影響。另外,在土體中埋設排水的滲管,可以提高雨水的淋濾脫鹽作用,保證土壤改良過程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 S1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1-0027-01

幾年來,在鳳城市農業綜合開發辦的大力支持下,鳳城市土肥站積極參與農業綜合開發土壤改良項目。實施土壤改良項目當年可實現畝增產100公斤,增產17.6%,第二年及以后可實現畝增產140公斤以上,畝增收295元。同時該項目的實施提高了耕地質量,提升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到項目區堪查設計,采集土樣,檢測土壤養分,提出改良技術方案

鳳城市土肥站、區劃辦組織有關技術人員先后深入到邊門鎮、賽馬鎮、大堡鄉、大興鎮、寶山鎮現場勘察設計土壤改良方案。經過測試,其結果為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2.0%,比全市平均值低0.59(全市平均值2.59%),屬缺乏;土壤堿解氮含量加權平均值122mg.kg-1,略低于全市平均值(全市平均值為132 mg.kg-1),屬稍缺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19.3mg.kg-1,比全市平均值高4.2mg.kg-1(全市平均值15.1),按國家土壤分級標準,屬于3級標準,含量較豐富;土壤速效鉀平均值71.6mg.kg-1,比全市平均值高10.2 mg.kg-1(全市平均值61.4),大大低于缺鉀臨界值(

二、抓好項目區試驗田、示范田,驗證改良技術方案

根據土壤障礙因素和檢測結果,在項目區建立采用不同技術措施的試驗田和示范田。試驗田和示范田主要內容包括:施用配方肥(20~25公斤/畝),增施有機肥(2000~3000公斤/畝),根茬還田(機械耙地),施用生石灰(75~100公斤/畝)以及客土(10立方米/畝)等技術措施。經過秋季測產發現:在畝底施有機肥2000公斤基礎上,撒施配方肥20公斤/畝,配合根茬還田、施用生石灰以及客土等綜合措施,各試驗點均表現增產12%以上,甚至在石城鎮鐵佛村玉米試驗田達到畝增產228公斤,增產42%的喜人景象。

三、深入項目區村、組、農戶中舉辦技術培訓班

1.測土施肥技術

幾年來,通過在項目區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共落實“3414”試驗6個,肥料校正試驗18個,摸清了土壤養分校正系數,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養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參數,優化了作物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時期和施肥方法,構建了施肥模式,實現了測土科學施肥,建立不同作物肥料配方12個,推廣配方肥1160噸,直接施用配方肥面積達5.8萬畝次。通過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畝減少化肥施用4.5公斤(折純),畝增產100公斤以上,節省化肥投入15元,提高肥料利用率3個百分點。

2.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衡量耕地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增施有機肥具有化肥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勵農民畝施農肥2000公斤以上,對于高產經濟作物,施用農肥3000公斤以上。幾年來,累計推廣生物有機肥1.2萬噸,商品有機肥1400噸。通過此項技術的實施,土壤有機質含量穩步提高,土壤理化性狀明顯改善。

3.秸稈還田,提升地力

幾年來,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每年綜合開發辦都拿出一定的資金對直接還田農戶進行補貼,秸稈還田面積和根茬還田面積處于逐年上升趨勢。通過我們連續幾年的試驗調查,應用根茬還田技術,每畝增收30~40元,而且能夠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蓄水和保肥能力,提高土壤對酸堿的緩沖能力,從而保證作物的持續增產。

4.施用生石灰,改良酸性土

土壤酸性過強,不利有益微生物的活動,造成土壤板結,地溫回升慢,限制農作物產量。通過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土壤改良項目,畝施生石灰75~100公斤,經過連續三年的試驗發現,畝施生石灰100公斤,土壤PH值由5.1提高到5.9,增加明顯,畝增產糧食105公斤,增產19.6%,效益顯著。

5.客土,增加土層厚度

對于土層厚度在30厘米以下的土層薄,砂石含量多的耕地,采取粘土墊砂土或砂土墊粘土的措施,增加耕層厚度,每畝需客土10立方米以上。實現土壤保水保肥,抗旱,增產的目的。

四、鎮、村兩級領導重視是做好土壤改良項目的前提

為了做好土壤改良項目,所涉鎮區領導高度重視,專門指派主管農業的副鎮長協調村、組工作,農業站站長也積極參與。2011年12月在大興鎮青溝村和大堡鄉黎明村舉辦培訓班時,主管農業的黃鎮長和姜鄉長都親自參加,全力做好項目的前期發動,中期實施以及后期驗收,得到了上級領導的一致認可。

上一篇: 工程造價的專業認知 下一篇: 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伊人精品波多野结衣 | 久久精品亚洲热综合一本奇米 | 中字幕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 亚洲一区亚洲二区欧美一区 |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一级二级一区二区 | 色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