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3 10:10: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自然災害防護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為規范安全生產事故及自然災難的應急管理和應急響應程序,及時有效地實施應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建立健全自然災害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規范應急救助程序,完善應急準備,提高救助能力,確保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維護災區社會穩定,保障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編制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和《縣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制定本預案。
(三)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本單位所負責的本縣行政區域內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及自然災害,以及發生在本單位所負責的本縣行政區域外但對本縣已造成影響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工作。其他類型突發事件發生后的應急救助工作,可參照本預案執行。
本預案所稱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旱災、水災,冰雹、雪災、低溫冷凍、風災、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地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森林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
(四)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減少損失。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完善機制,確保受災人員基本生活,最大限度減少人員、財產損失。
2.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在局領導統一領導下,各科室按照分工密切合作、協同應對,確保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3.分級負責、專人專責。根據各科室各自職責,按照分級負責、專人專責為主的要求,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
4.政府主導、社會動員。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和公益性社會組織的作用,引導和支持廣大人民群眾積極開展自救互救。
二、組織體系
(一)領導機構
本縣發生安全事故及自然災害嚴重影響我縣時,成立縣城市建設服務中心應急工作領導小組,主要領導顧小輝任組長,分管領導任于海濤、劉迪副組長,各科室有關負責人為成員。
縣城市建設服務中心應急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職責:組織實施有關應急救助、防災減災工作,組織協調開展重大救災活動,完成本單位范圍內救災工作部署。
(二)辦事機構
縣城市建設服務中心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臨時辦公室設在安全科。安全科主要職責:
1.負責縣縣城市建設服務中心應急工作領導小組日常工作,承擔全縣救災綜合協調工作;
2.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縣應急救助工作方針、政策,制定本縣備災規劃;
3.負責修編安全事故及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并負責落實到位;
4.負責收集、匯總、報告災害信息、災區需求和抗災救災工作情況;
5.分析災區形勢,評估災情,提出應急救災工作建議:
6.組織對災情進行調查核實,指導地方開展抗災救災,實施救助;
7.負責審查新聞宣傳報道材料,適時組織召開新聞會;
8.完成市救災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工作。
(三)相關科室職責
相關科室職責按照各自職責開展工作。
1.辦公室:組織新聞單位對災情和抗災救災工作進行宣傳報道,對災害的防治的科普宣傳。
2.后勤科:負責保障糧食供應和物資保障。
3.審批科、規劃科、法制科:收集、匯總損毀情況;幫助災區恢復正常秩序,組織指導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4.公用事業管理科:負責維護災區社會治安秩序,協助有關部門妥善處置因災引發的,協助組織群眾安全撤離或轉移,協助做好搶險救災物資運輸車輛通行工作。
5.財會科:承擔因自然災害導致家庭基本生活難以維持的困難家庭,給予臨時性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6.指揮中心:負責指導安全事故及地質災害監測、評價和預警工作;組織協調重大地質災害的應急調查處理等。
7.市容市貌市場管理大隊:做好應對災害的各項建設物資、設備的準備工作;指導做好城鄉危房、建筑工地的安全工作;協調設置人防應急疏散基地和地下應急避難場所,為災區救助安置提供支撐。
(四)專家機構
縣城市建設服務中心應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建安全事故及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專家咨詢組,為本單位自然災害應急救助工作提出決策咨詢建議和技術支持。
三、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管理
(一)災害預警預報
縣城市建設服務中心自然災害救助臨時工作領導小組根據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評估,及時災情預警,根據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嚴重危害程度和影響范圍,需要緊急轉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的人員情況,應做好應急準備或采取應急措施。
(二)災情信息管理
災情信息報告內容:包括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背景,災害造成的損失,已采取的救災措施和災區的需求。
災害損失情況包括以下指標:受災人口、因災死亡人口、因災失蹤人口、因災傷病人口、緊急轉移安置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絕收面積、毀壞耕地面積;倒塌房屋、損壞房屋、直接經濟損失、農業直接經濟損失。
因災需救濟情況包括以下指標:需口糧救濟人口、需救濟糧數量;需衣被救濟人口、需救濟衣被數量;需救濟傷病人口;需恢復住房間數、需恢復住房戶數。
已救濟情況包括以下指標:投親靠友人口數量、借住房屋人口數量、搭建救災帳篷和簡易棚人口數量;已救濟口糧人口、已安排口糧救濟款、已安排救濟糧數量,已救濟衣被人口、已安排衣被救濟款、已救濟衣被數量、已救濟傷病人口、已安排治病救濟款、已安排恢復住房款、已恢復住房間數、已恢復住房戶數。
(三)災情信息
1.發生一般以上自然災情,縣城市建設服務中心自然災害救助臨時工作領導小組災情發展情況做好后續信息工作。
2.信息堅持實事求是、及時準確的原則。要在第一時間向社會簡要信息,并根據災情發展情況做好后續信息工作。
3.信息的內容主要包括:受災的基本情況、抗災救災工作措施及成效、下一步工作安排、需要說明的問題等。
四、安全生產事故監測預警和信息報告
(一)監測和風險管控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定期全面排查安全風險,確定風險等級,加強重大危險源登記建檔和檢測、評估、監控工作,強化對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的生產經營系統、生產區域和崗位的重點管控。
(二)預警信息
生產經營單位發現生產設施設備及環境異常可能導致生產安全事故時,應當本單位預警信息,并及時向事故發生地人民政府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報告。必要時,報請本級人民政府通報相關地區,并及時通過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手機短信、微信、微博、當面告知等渠道或方式,向社會公眾預警信息。
(三)預警行動
預警信息后,生產經營單位應當立即進行安全風險排查和評估,加強重大危險源、關鍵設備設施巡查檢修和監測,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范工作,必要時組織停產撤人;同時,組織相關應急救援隊伍和人員進入待命狀態,做好應急準備。
1.組織有關部門和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及時收集、分析預警信息,研判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制定預警行動方案,建立并保持信息渠道暢通。
2.組織協調涉險區域有關單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發生事故或降低事故損害。必要時,采取區域警戒和交通管制,疏散、轉移和妥善安置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限制使用或者關閉易受生產安全事故危害的場所。
3.通知應急救援隊伍、負有特定職責的人員進入待命狀態;通知有關部門做好應急資源調運準備。
4.及時事態信息,公布應急措施,回應社會關切,回答公眾疑惑,維護社會正常秩序。
(四)信息報告
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單位應當立即向事故發生地人民政府及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報告,同時根據事故現場情況,分別撥打110、119、120等公共安全救援電話求救。
事故報告內容包括:事故發生單位名稱,聯系人,聯系電話;事故發生地點和時間(年、月、日、時、分);人員傷亡情況(死亡人數、重傷人數、輕傷人數、失蹤人數、中毒人數和性別與國籍等);危險化學品或有毒藥物名稱和危害污染程度;經濟損失;事故類別以及事故概況等。
(五)生產經營單位應對
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立即啟動應急救援預案,采取下列一項或者多項應急救援措施,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告事故情況:
1.迅速控制危險源,組織搶救遇險人員;
2.根據事故危害程度,組織現場人員撤離或者采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后撤離;
3.及時通知可能受到事故影響的單位和人員;
4.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故危害擴大和次生、衍生災害發生;
5.根據需要請求鄰近的應急救援隊伍參加救援,并向參加救援的應急救援隊伍提供相關技術資料、信息和處置方法;
6.維護事故現場秩序,保護事故現場和相關證據;
7.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應急救援措施。
五、應急響應
(一)應急領導小組快速響應
1.及時向縣政府、局機關報告安全生產事故及自然災難基本情況、事態發展和救援進展情況。
2.開通與縣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相關專業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通信聯系,隨時掌握事態發展情況。
3.通知相關應急救援指揮機構隨時待命。
4.派出有關人員和專家趕赴現場參加、現場應急救援,必要時協調專業應急力量增援。
5.對可能或者已經引發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突發事件的,領導小組要及時上報,同時負責通報相關領域的應急救援指揮機構。
6.協調落實其他有關事項。
(二)指揮和協調
發生和可能發生事故,有關部門及其人員要及時報告城建中心長,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立即按照預案組織相關應急救援力量,配合地方政府組織實施應急救援。有關應急隊伍在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密切配合,共同實施搶險救援和緊急處置行動。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現場應急救援的指揮,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成立前,事發單位和先期到達的應急救援隊伍必須迅速、有效地實施先期處置,事故及自然災難發生后人民政府負責協調,全力控制事故及自然災難發展態勢,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發生,果斷控制或切斷事故災害鏈。
(三)緊急處量
現場處置主要依靠本行政區域內的應急處置力量。事故及自然災難發生后,每個人要按照應急預案迅速采取措施。根據事態發展變化情況,出現急劇惡化的特殊險情時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領導小組在充分考慮專家和有關方面意見的基礎上,依法及時采取緊急處置措施。
(四)醫療衛生救助
事故發生后要及時撥打120和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以便及時開展緊急醫療救護和現場衛生處置工作。
(五)應急人員的安全防護
現場應急救援人員應根據需要攜帶相應的專業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嚴格執行應急救援人員進入和離開事故現場的相關規定。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需要具體協調、調集相應的安全防護裝備。
(六)群眾的安全防護
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負責組織群眾的安全防護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單位與當地政府、社區建立應急互動機制,確定保護群眾安全需要采取的防護措施。
2.決定應急狀態下群眾疏散、轉移和安置的方式、范圍、路線、程序。
3.指定有關部門負責實施疏散、轉移。
4.啟用應急避難場所。
5.開展醫療防疫和疾病控制工作。
6.負責治安管理。
(七)社會力量的動員與參與
領導小組要及時報告縣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由其組織調動本行政區域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工作。
六、災后救助與恢復重建
(一)災后救助
1.縣城市建設服務中心自然災害救助臨時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調查本行政區域內的災民生活困難情況,建立需救濟人口臺賬,組織實施災民生產生活救助工作。
2.縣城市建設服務中心自然災害救助臨時工作領導小組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赴災區開展災民生活困難狀況評估,核實災情。
(二)恢復重建
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堅持“依靠群眾,依靠集體,生產自救,互助互濟,輔之以國家必要的救濟和扶持”的救災工作方針,采取自建、援建和幫建相結合的方式,以受災戶自建為主。建房資金應通過政府救濟、社會互助、鄰里幫工幫料、以工代賑、自行借貸、政策優惠等多種途徑解決。房屋規劃和設計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學規劃,避開地質災害隱患點、泄洪通道等,提高抗災設防能力,確保安全。
七、保障措施
(一)應急資金保障
財會科負責救災預算資金,并按照救災工作分級負責、救災資金分級負擔。
(二)應急物資保障
后勤科按照救災物資儲備規劃,建立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根據風險分析和應急救災工作需要建立必要的物資儲備庫,儲備必需的救災物資,并為自然災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
(三)應急隊伍保障
統籌規劃建立自然災害專兼職救災隊伍,強化救災設備維護和應急人員培訓,指導協調相關單位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災害救助能力。
(四)預防措施保障
1.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
2.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強化安全生產教育;
3.車間、庫房加強通風、完善避雷設施;
4.采用便捷有效的消防、治安報警措施;
5.保證消防設備、設施、器材的有效使用;
八、培訓與演練
1 風險基本概述
自然災害是指自然界中發生的.能造成生命傷亡與財產損失的事件。人類活動可以改變這些事件發生的頻率,擴大或減小其危害及影響范圍,改變生命財產的受災損失率及其抗災性能。自然災害包括洪水、干旱、風暴潮、海嘯、地震 、臺風、滑坡、沙塵暴、雪暴、雷電等。
雷電災害:雷電災害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它威脅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危害公共服務。雷電災害已被聯合國十年減災委員會確定為十大自然災害之一。
1.1 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意義
風險評估是認識和評價風險的有效方法,也是風險控制和風險管理的前提和基礎,準確的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是風險管理的決策依據。
1.2 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現狀
(1)可借鑒的災害風險評估體系:在教育、醫學、環境、農業、軍事等行業,風險評估已經獲得了較成熟的發展,形成了許多評估理論、方法和模型,取得了很多的成績。
(2)國內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現階段。QX3-2000是氣象信息系統雷擊電磁脈沖防護規范,其中有雷擊電磁脈沖(LEMP)對氣象信息系統造成損失的風險的評估方法。
GB50343-2004雷電防護分級規定:
①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的雷電防護等級應按防雷裝置的攔截效率劃分為A、B、C、D四級。
②雷電防護等級應按下列方法之一劃分:
a.按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所處環境進行雷擊風險評估,確定雷電防護等級
b.按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質確定雷電防護等級。
(3)存在問題:
可靠性差:這些雷電災害風險的評估模型存在定量化不足和缺乏選擇性等不足之處,參數的選取大多以經驗為主,取值不連續而且很難達到比較高的精度。
可操作性差:對風險的理解不夠全面和準確,對評估原則和評估流程的說明不夠清楚,沒有重用戶的參與,評估體系復雜而且可操作性差。
2 風險的幾個概念
2.1 風險
(1)風險定義為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或者具有不確定性的可能損失。
(2)風險是指損失發生的不確定性,它是不利事件或損失發生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數,用數學公式表示為R = f (P,C)。
(3)風險管理是指經濟單位對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預測、識別、評估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有效的處理風險,以最低成本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
2.2 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經濟單位判斷其所面臨的風險、引發風險事件的原因,以及確認風險單位的帶有綜合性質的技術。
(1)風險特征:風險的客觀性、風險的主體性、隨機性(不確定性)、潛在性(可能性)。
(2)風險分類:
按風險的存在性質分為:客觀風險和主觀風險;
按風險的對象分為:財產風險、人身風險、責任風險和信用風險;
按風險的產生原因:分為自然風險、社會風險、經濟風險和技術風險;
按風險的承受能力分為:可承受風險和不可承受風險。
(3)風險來源:不同的風險具有不同的風險來源,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如:雷電災害風險的來源(IEC62305)可分為S1、S2、S3、S4等4類。
S1是雷電直接擊中建筑物;
S2是雷電擊中建筑物附近的地面;
S3是雷電直接擊中引入設施;
S4是雷電擊中引入設施附近的地面。
(4)風險識別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檢查表法、潛在損失一覽表、風險分析調查表、保單對照分析表、資產――損失分析表、關鍵路線法、工作分解結構法、事故樹分析法。
2.3 風險態度
風險態度是指風險主體對風險的看法和觀點。分為風險愛好型、風險中庸型和風險逃避型等3種類型。
面對風險,應正視它并認識它,尋找有效的措施來降低風險或讓風險產生效益。風險評估就是人們處理風險的一種常用措施。
2.4 風險意識
影響風險評估結果的因素:主要有評估主體、評估對象、評估方法和評估體系與評估參數,其中評估主體的風險態度是很重要的而又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風險評估是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是風險處理的前提和基礎。風險評估對風險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使風險管理者和風險預防者正確的認識和評價風險,有針對性的采取最有效的或者最好的風險處理措施。
3 風險評估的要點
3.1 損失頻率的評估
損失頻率是指一定時期內風險事件,即損失發生的次數。
具體的評估方法有定性分級和概率測算兩種。
3.2 損失程度的評估
損失的程度常以貨幣價值來體現:既要評估潛在的直接損失,也要估計潛在間接損失和財產修復期的凈收入損失。
3.3 年總損失額的評估
年總損失額的概率分布反映經濟單位來年可能出現的每一種損失金額及相應的概率。
4 雷電風險評估的目的和內容
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極具破壞性和隨機性。破壞性強的自然災害雖然發生的頻率小,但是卻會給橋梁、公路等交通運輸設施帶來災難性的毀壞。在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下,我國的橋梁建設也將自然災害的預防系數作為橋梁等級和結構設計的一個標準。當自然災害超過了橋梁的承受范圍,將導致橋梁的毀損甚至坍塌。為了進一步防范橋梁災害的發生,降低自然災害的沖擊力度,橋梁建設單位和養護單位都需要做好準備防范災害發生。
1 橋梁災害的防治措施
1.1 做好橋梁災害的日常防治和養護工作
1.1.1 建立災害防治機構,構建專業養護隊伍
在公路管理部門設置專門的災害防治機構,嚴格執行橋梁、隧道、公路等交通設施的檢查和養護工作。災害防治機構要針對當地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及時安排定期檢查,組織對轄區內橋梁的檢查報告工作,對于危橋要及時進行加固維修,防止出現橋梁事故。針對防治機構內的日常養護工作,制定考核和監督機制,明確工程師的責任制度,提高防治機構的責任意識。要構建專門的養護隊伍,按照區劃對轄區內的橋梁進行專業養護,提高養護隊伍的專業能力,保證掌握橋梁的基本狀況,對出現的突發狀況進行及時搶修,提高專業隊伍的責任意識。
1.1.2 設立橋梁系統檔案,強化危橋加固養護
在災害防治機構內部要設立專門的橋梁數據整理部門,要建立橋梁信息系統,對橋梁的設計、竣工數據、意外損害、補救情況、車輛通過情況等數據都要進行詳細的收集和記錄,要利用先進的現代化技術實現一橋一檔的數字化信息庫建設。根據相關的橋梁信息和實際橋梁狀況,對橋梁的結構進行分析和鑒定,要針對危橋制定具體的加固方案,防止橋梁出現危險。
1.2 提前做好特殊階段的橋梁災害防治工作
1.2.1 開展汛前災害防治技術檢查,預防可能發生的洪水危害
在每年汛期即將來臨時,針對橋梁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好必要準備,同時要加強對橋梁的技術檢查,做好搶修準備工作。對于橋梁的墩臺等構造物,要做好護坡工作,檢查橋梁的擋墻結構等是否完好,查看橋梁主體的堅固性,防止出現橋梁被損害、沖空的現象。檢查橋梁上方是否有雜草、石塊等物體,防止出現雜物淤塞河道的現象。要對橋梁上游河道進行檢查,防止出現河道變化,河道破壞現象。針對橋梁上方的水庫必須要做好檢查和防治工作,減輕汛期防水對橋梁的沖刷破壞。做好河流的清淤和加固工作,防止大型漂浮物進入橋孔。
1.2.2 針對不同河流狀況,做好冰凍害防治工作
橋梁的冰凍害防治工作需要結合本地的氣候與天氣特點,做好調查和分析工作,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提高治理效果。對于河流量較小,水源較少的河流,其會在冬季出現河流結冰現象,水流受到河流冰面的壓力所迫,導致水流突破冰面,水面上升甚至會沒過橋洞,使橋孔發生阻塞。情況嚴重的時候還會溢出河岸,使路面出現冰凍現象。針對這樣的河流,首先要檢查河流周圍的情況,如果出現洼地可以建筑土壩截流。針對河床縱坡較小的河流,可以在橋位下游建筑土壩,使橋梁的上下游形成水池。當出現河面結冰現象時,可在水池上方挖掘人字形冰溝,并在水池下游挖掘土壩,使水池內的水流出,從冰層下方自由流動。
1.2.3 分析山區橋梁自然環境,應對泥石流自然災害
泥石流災害是山區自然災害中危害極強的災害之一,對于泥石流災害防治需要結合當地的地質條件和自然環境進行分析,以更好的找出泥石流發生的原因,從而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在粘土土質狀況下的山區,泥石流多為粘性泥石流。粘性泥石流發生時會裹挾著大量的粘土、粉土和石塊,并以粘稠狀態的整體運動作為運動形式,一般這種泥石流的破壞力極大,具有較高的速度和沖擊力。在粉狀土質山區,經常發生的泥石流是稀性泥石流或泥流。這種泥石流的破壞力相對較小,其中的粘土和粉土含量小,水無法與固體的物質結合在一起,因此,沖擊力相對較小。針對不同的泥石流種類,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要強化對日常生物防護措施的實施,要做好泥石流的改道引導工作。
2 橋梁災害的搶修措施
2.1 針對洪水沖擊做好搶修工作
當發生洪水災害時,災害防治部門一定要做好引流分洪工作,要針對不同的措施采取不同的搶修手段。當發現洪水水量沖擊墩臺和護坡時,要及時做好拋石、沉砂等緊急措施。當出現特大洪水時,要經過批準,利用炸藥炸掉橋頭以宣泄洪水、保護主體。當出現洪水沖毀橋梁的情況時,要及時做好通報工作,搶修便道,要快速利用可使用材料,在橋梁附近的狹窄河段上搶修便道。
2.2 針對冰凍時期做好搶修工作
當預測到氣溫變化情況,可能導致河流冰凍時,要及時做好防護工作。在解凍前,對橋梁上游的冰層進行調查,在流速減慢的河流淺灘處要及時做好搶護工作,設置懸梯、跳板以利于防護工作的開展。在河流將要解凍時對將下游的冰面進行爆破,減少河流的擁堵現象,防止冰塊阻塞河道。
2.3 針對已發生泥石流做好搶修工作
對于泥石流災害,要根據泥石流發生的原因和規模科學的制定疏導和搶修工作。當泥石流的規模較小時,可以利用疏導措施,將河道的淤泥清除出去。當泥石流的規模較大時,要及時進行疏導,采用改道的方式,使橋梁能夠在沖積扇的上游跨越,減少泥石流對橋梁的沖擊。
3 結束語
針對橋梁災害的防治和搶修工作,應首先以預防和養護為主,提高橋梁的堅固性,根據橋梁的使用情況對橋梁及時進行加固和修護,防止橋梁出現大的問題。當已經發生橋梁災害時,要針對不同的災害及時組織搶修工作,保證人們的安全通行,減少人們的財產損失,避免發生人員傷亡。
參考文獻
[1]湯柏江,賈群.淺析京津塘高速橋梁檢查和預防性養護[A].中國高速公路管理學術論文集(2010卷)[C].2010.
關鍵詞:災后公路重建 邊坡防護防護類型
災后公路重建工程,是指在災區原有的公路無法在繼續利用,按照規劃的公路等級和抗震要求,重新建設的工程。災后公路重建工程執行現行技術標準和新的技術要求,災后公路重建目標是通過對災區公路建設條件包括公路建設的地質、水文、氣象等工程環境初步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對災區地質災害的成因、規摸、危害的程度及其發展演變的情況的了解,本著對災后重建公路工程認真負責的態度,對災后重建公路工程采取必要的工程手段和技術措施,使重建的公路能夠滿足其使用功能,對在占有重要地位的公路工程和生命線工程,應通過一些新的技術措施來提高公路的抗震抗災能力;對重建工程,應按照現行標準、規范和相應的抗震設防要求建設,提高抗震抗災能力。
一、震區公路邊坡破壞類型
公路重建應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基床和已建工程,在原有路床基礎上修建道路恢復道路使用功能,在重建的基礎上提高公路抗震能力。要恰當運用技術指標,不過分的強調公路建設的高標準、高指標,把公路建設的質量和安全運營放在重要位置。邊坡坡體本身是穩定的,但坡面由于地質、地形、氣候和水文條件等自然因素和在設計、施工、養護、管理等方面的人為因素,影響了邊坡的穩定性.從而造成邊坡的破壞。其破壞類型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表層剝落溜塌和溝蝕
邊坡由于氣候因素等原因,易風化的軟質泥巖邊坡或含易溶鹽多的土質邊坡.其表面薄層巖土因物理風化易松碎而同母體分離.在重力等作用下呈片狀碎屑逐漸脫離下來,稱為碎落;土質或嚴重風化的軟質巖石邊坡較高時,坡唾易被地表徑流沖蝕成“雞爪”溝,黏土質邊坡的表層土被水飽和或迅速融化而沿坡面F溜,稱為溜塌。
(二)崩塌和坍塌
在陡峻的斜坡上,巖土體在自重作用下突然而迅猛地從高處崩落和倒塌下來的現象,稱為崩塌。崩塌屬于坡體破壞,其規模與危害均較碎落更為嚴重。坍塌是指邊坡土體發生推移和坍落的現象,亦稱為堆塌。當邊坡坡度太陡,排水不良,坡體被水浸濕軟化,坡腳受水流沖淘等,都能使坡體在重力的作用下失穩而坍塌。
(三)滑坡和滑移
邊坡巖土體因被水浸濕或下部支撐力量受到削弱,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稱為滑坡。在山谷間緩坡地帶和有軟弱面傾向路線的地段.特別還有地下水或地面水的活動,以及不恰當的填挖路基,均易形成滑坡。
二、災后公路邊坡重建原則
吸取以前的經驗教訓災后公路邊坡的施工要綜合考慮災后重建工程的安全性、經濟性和抗災能力。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施工技術,應該盡量避免采取大填大挖的路基形式和高的路基邊坡形式,以免降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應該考慮重建公路邊坡的重點施工技術,統籌兼顧。研究重點公路工程的邊坡施工方案;總結以前的技術措施,完善提高重建公路邊坡的技術措施。從本次自然災害中吸取經驗教訓,不惜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和寶貴的施工經驗,這樣可以大幅度提高重建公路的抗災能力。
三、災后重建公路邊坡防護主要技術措施
公路邊坡防護加固工程應進行抗震穩定性分析。越嶺地段的邊坡:
(一)崩塌處治。加固危巖:采用錨噴支護的方法對邊坡進行加固,主要采用錨桿或者錨索對風化的巖石加固(主要針對巨型巖塊)、危巖支頂支護及支撐加固(主要針對巖體差異風化形成凹腔這種類型)、掛網噴漿或主動防護網加固(主要針對碎裂巖體路段)。遮擋與攔截:采用掛攔石墻和修建落石槽、被動防護網等措施來對邊坡進行防護。
(二)滑坡處治。對于有滑體公路路段的邊坡應針對滑坡采取處治措施,考慮邊坡產生滑坡的主要原因并針對這些主要原因采取措施,在施工中優先考慮的施工措施應是排水、減輕荷載等簡單而且見效快的技術措施,在邊坡的設計應考慮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邊坡設計、適當的地基處理、修建完整的地表和地下排水設施。具體的措施如下:
地面排水:在可能產生滑體路段上方挖的截水溝并在滑體內修建樹枝狀排水溝;地下排水:可采用盲溝排水、井點排水、排水洞等。支擋加固工程:采用抗滑樁、錨桿、抗滑擋墻、錨噴支護、抗滑樁板墻等。
(三)泥石流處治
泥石流防治措施是在道路上游溝谷采取堵截和排水控制地表水、在道路的中游以加固和整治土為主,利用攔擋支護來圍堵泥石流、加固穩定溝岸崩塌與滑坡、在道路的下游采取以排導為主的技術手段(采用挖掘排導槽的方式來排泄泥石流)。泥石流地區的公路邊坡防護應加強總體規劃,全面考慮排導、攔截及水土保持等綜合防治措施。
(四)公路邊坡防護工程變形破壞的防治
漿砌片石:根據公路邊坡的土質和坡度情況,可采用選用漿砌片石嵌補的技術措施。
抗滑樁:如果邊坡的坡度比較大,路基的高度比較大,這樣容易產生滑坡,所以采用的加固措施是打入抗滑樁在樁頂增設錨索、樁周增加抗滑樁、樁頂增設橫系梁等。
四、結論
公路災后重建工作是一個責任十分重大的民心工程。為保質保量按時完成災后重建公路工程任務,在施工的過程中要嚴格把好工程質量措施和工程的安全措施,增強災后重建道路的提高抗震抗災能力,我們在災后重建的施工中應該考慮地震等自然災害對重建公路的影響,因此在施工的過程中我們要進行分析,針對地震等自然災害進行預防措施,提高建設工程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1-0317-01
泥石流和滑坡災害是我國十分常見的地質災害,泥石流主要是指由洪水強大的沖蝕力引發的災害,洪水會攜帶大量和泥沙和雜物,洪水強大的沖蝕力再加上泥沙和雜物自身的質量,會使得泥石流具有極大的破壞力,會對沿途和溝口的村莊和城鎮造成極大的破壞。滑坡是山體斜坡上的部分受到雨水侵蝕、地震等影響,在重力的作用下整體向下運動的現象,這會對坡下的建筑物和人員造成極大的危害和影響。無論是滑坡還是泥石流,都會給我國造成極大的損失,因此只有進行相關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夠減少損失。
1.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和作用機制以及影響因素
1.1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和作用機制
泥石流是山地溝谷中由洪水引發的攜帶大量泥沙、石塊的洪流。泥石流常與山洪相伴,其來勢兇猛,在很短時間里,大量泥石橫沖直撞,沖出溝外,并在溝口堆積起來。泥石流來勢兇猛,而且經常與山體崩塌相伴相隨,沖毀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莊、城鎮, 對農田和道路、橋梁及其他建筑物破壞性極大,給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帶來極大危害。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是斜坡體前有滑動空間,兩側有切割面。例如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西南丘陵山區,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體眾多,山勢陡峻,土壤結構疏松,易積水,溝谷河流遍布于山體之中,與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眾多的具有足夠滑動空間的斜坡體和切割面。廣泛存在滑坡發生的基本條件,滑坡災害相當頻繁。同時山體及坡體的物質組成、降雨和地震都對滑坡的形成和發生產生影響。
1.2人類活動對泥石流和滑坡的影響
墾荒、放牧、砍柴等人為活動破壞了區內的原始植被,直接誘發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不斷發生。.開挖坡腳:修建鐵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廠等工程,常常因使坡體下部失去支撐而發生下滑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滲漏,工業生產用水和廢水的排放、農業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滲入坡體,加大孔隙水壓力,軟化巖、土體,增大坡體容重,從而促使或誘發滑坡的發生。水庫的水位上下急劇變動,加大了坡體的動水壓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誘發滑坡發生。支撐不了過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軟弱面下滑。尤其是廠礦廢渣的不合理堆棄,常常觸發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此外,劈山開礦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巖、土體受振動而破碎產生滑坡;在山坡上亂砍濫伐,使坡體失去保護,便有利于雨水等水體的入滲從而誘發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類作用與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結合,則就更容易促進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
2.泥石流和滑坡的防治措施
2.1災害預警系統的建立
合理布設監測站點。在區域內建設水文、氣象 、山洪災害及滑坡泥石流等多個監測預警系統,負責監測實時降雨、洪水過程和山洪災害,為減少或避免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提供可靠的支撐。分析確定臨界雨量以及時段降雨量均值及場次暴雨資料分析確定各河流的臨界雨量值,根據臨界雨量及誘發山洪災害易發程度分為 3 級: 高易發、中易發、低易發。建立山洪災害預報模型。預報模型的建立是山洪災害預測的重要環節,可分別采用氣象因子相關法、回歸分析法、神經網絡模型等建立山洪災害預報模型。
2.2采用科學的防護技術
隨著現代防洪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水資源綜合利用的迫切要求,相鄰學科的滲透、促進,以及洪水給人類社會經常造成重大災害損失等,促使人們利用科學的防洪技術。根據山洪災害分布成因、特點及防治任務,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建設包括監測系統、縣級山洪災害防御信息接收平臺、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組成的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平臺。利用新技術、新設備提高洪水預報警報的水平,為山洪災害防治提供先進手段,為指揮調度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
2.3注重水土保護防止洪水泥石流的發生
采用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防治。在區域內禁止濫砍濫伐,進行封山育林、植樹種草、保護植被。植被可增加地表對降雨的滯蓄能力,還可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等,因此要大力保護和治理極易發生滑坡及有泥石流發生的區域的植被。
2.4采用工程性的防護措施
工程性的泥石流和滑坡保護措施主要有以下幾種分別是: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橋梁、涵洞,從泥石流溝的上方跨越通過,讓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這是鐵道和公路交通部門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穿過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從泥石流的下方通過,而讓泥石流從其上方排泄。這也是鐵路和公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防護工程。指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區變遷型河流的沿河線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護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對主體建筑物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的危害。滑坡的防護工程主要有:護坡、擋墻、順壩和丁壩等。排除地表水:排除地表水是整治滑坡不可缺少的輔助措施,而且應是首先采取并長期運用的措施。其目的在于攔截、旁引滑坡區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區內;或將滑坡區內的雨水及泉水盡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進入滑坡體內。主要工程措施有:設置滑坡體外截水溝;滑坡體上地表水排水溝;引泉工程;做好滑坡區的綠化工作等。防止河水、庫水對滑坡體坡腳的沖刷,主要工程措施有:在滑坡體上游嚴重沖刷地段修筑促使主流偏向對岸的“丁壩”;在滑坡體前緣拋石、鋪設石籠、修筑鋼筋混凝土塊排管,以使坡腳的土體免受河水沖刷。
3.泥石流滑坡防治的長效手段
只有充分了解區域的地形、地質和氣候條件才能夠真正了解到災害的發生條件,同時相關部門應當進行實時的檢測工作,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和自救水平,減少泥石流和自然災害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影響,提升人們的安全感和政府的整體形象。
結語:滑坡和泥石流都會對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極大的影響,通過文章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多數都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如:過度開荒、過度放牧、人工切坡等等。因此需要人們樹立環保的理念,同時相關部門要進行嚴格的監督工作。另一方面滑坡和泥石流有些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因此,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對于山體的加固,防止災害的出現。同時還要對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及時處理,防止出現次生災害對人們造成二次影響。相信通過相應的防治措施,一定能夠減少泥石流和滑坡給人們帶來的損失。
中圖分類號:U416.14文獻標識碼:A
Investigation and protecting strategies for natural hazards in southern Shaanxi segment of G108
Abstract: In order to mitigate the influence on highway traffic of natural hazard, the Zhouzhi, Foping and Ningqiang segments of G108 are studied by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ma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geological structure, rock properties, river characteristics and groundwater, are identified. Also, 27 disaster points, including collapse, landslide, mudslide and heavy rain flood, are investigated, among which, the seven larger disaster points with complex causes were studied in detail. In the end, protect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rom aspects of line selection, process controlling and engineering controlling. This research can be used for prevention of highway natural hazards in Qinling-daba Mountain of southern Shaanxi.
Keywords: G108; southern Shaanxi; natural hazards; investigation; protecting strategies.
中圖分類號:U415
概述
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G108陜南段高填深挖較多、路線展布困難,加之降雨充沛和人類活動強烈,沿線自然災害發育,給公路的正常運營帶來了很大困難。2012年7月22日,暴雨導致G108線寧強段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2萬m3的山石將路面掩埋,造成交通中斷,經公路管理部門連續作業,道路在中斷27h后才被搶通,受阻車輛得以單向通行。因此,加強G108陜南段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勢在必行[1]。
G108陜南段總的特點是道路等級低、路面和線形比較差、轉彎半徑比較小、長大縱坡比較多、沿線災害發育,造成山區公路行車隱患比較多,經常發生交通事故[2]。對上述路段災害類型及特點進行實地調查,結合陜南秦巴山區主要環境特征,提出公路災害防治措施,對減輕災害破壞和損失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陜南秦巴山區主要環境特征
1.1 地質構造
調查區域為秦嶺~昆侖巨型緯向構造的一部分,主體是東西走向的強烈擠壓帶,由一系列壓性斷裂和緊密褶皺構成。山系和新生代構造凹陷相間出現,圈層構造地貌清晰,新構造活動明顯。中新生代斷凹有十余個,沿長期活動的斷裂帶分布,在一定地區有等距性,這種分布受南北向擠壓產生的剪切活動控制。新構造運動強烈,侵蝕、剝蝕作用顯著,河流深切,谷坡陡峻,斜坡穩定性較差[3]。
1.2 巖體性質
區內變質巖片理、裂隙發育,風化劇烈,巖性較弱,變質巖中片巖、千枚巖、板巖廣泛分布,由它們組成的斜坡極不穩定,對滑坡發育敏感性高;侵入巖包括花崗巖類、閃長巖及輝長巖等,風化劇烈,節理裂隙發育,在陜南山地廣為出露。
松散土主要有膨脹土,以棕紅、棕黃色粘土、亞粘土為主,夾透鏡體黃綠色、灰白色粘土以及鈣質結核,厚度從數米到20m,脹縮強度不一,以弱膨脹土為主。風化裂隙帶一般為2~6m,遇水后極易產生塑性變形。其他松散土包括亞砂土、亞粘土、砂礫石及陜南山地的坡、殘積含碎石亞砂土、亞粘土等,厚度從數米至數十米[4]。
1.3 河流特征
秦嶺為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水嶺,水系甚為發育,且以主脊為界分屬長江流域的漢江、嘉陵江和黃河流域的渭河、南洛河等4個水系。其中,漢江水系集水面積占61.2%,渭河水系占23.9 %,嘉陵江占8.9%,南洛河占5.8%。秦嶺南坡的丹江、旬河、乾佑河和金錢河為漢江支流。
旬河是漢江在秦嶺南坡的一條主要支流,河長218.1km,包括東、西兩條干流,東干流稱為乾佑河,其支流較多,由于受地質構造條件影響,兩岸多為花崗巖,河床為礫石,河道彎曲,水流湍急。丹江又名州河,是漢江在秦嶺南坡最大的一條支流,其在陜西境內的河段長度為249.6km,河床比降為4.75%,流域面積為7510.8km2,約占全流域面積的40%,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8.6億m3。子午河也是漢江在秦嶺南坡一條主要的支流,全長160.8km,流域面積為3012.2km2,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4.15億m3。
1.4 地下水
陜南板巖、片巖、千枚巖等巖層分布地區,坡、殘積層較厚,常在其接觸面上有泉水溢出,地下水豐富[5]。
2 G108陜南段自然災害概況,
2.1 自然災害概況
調查區主要有崩塌、滑坡、暴雨洪水和泥石流災害4類,其中,崩塌災害17處,滑坡災害4處,暴雨洪水災害4處,泥石流災害2處,其中目前穩定的有16處,不穩定的有11處,如表1。
表1 調查路段主要地質災害點
2.2 公路崩塌地質災害
公路崩塌災害是指公路邊坡上的巖體因重力作用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路面、路基、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災害現象。調查路段共有崩塌災害17處,其中,K1784+300~K1784+600處災害點規模較大,危害較嚴重。
K1784+300~K1784+600處路基形式為路塹式,邊坡為土石混合的凸形坡,近水平層狀結構,坡高40m,坡度85°,片理產狀260°∠12°,片理長度30m,間距0.3m,節理不發育,植被覆蓋度<5%。該邊坡目前正在發生碎落,在降雨、地震和風化等影響下,可能出現更大規模崩塌災害,如圖1。
圖1 K1784+300~K1784+600崩塌災害點
2.3 公路滑坡地質災害
公路滑坡災害是指公路邊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并對公路設施帶來危害的現象。調查路段共有滑坡災害4處,其中,K1398+450~K1398+500災害點危害較大。
K1398+450~K1398+500處路基為臺口式,巖性以土質為主,類均質坡體結構,風化嚴重,地下水發育不明顯,植被覆蓋稀少。目前該邊坡基本穩定,但在外部誘發因素作用下,仍有可能發生大滑坡,影響范圍長達50m,如圖2。
圖2 K1398+450~K1398+500滑坡災害點
2.4 暴雨洪水災害
暴雨洪水災害是指在暴雨洪水作用下,河流凹岸因水流的頂沖和斜沖,導致沿河公路路基和路面發生水毀的現象。調查路段有4處暴雨洪水災害點,其中,K1489+450~K1489+750處災害較嚴重。
K1489+450~K1489+750處為半填半挖沿河路基,路線走向195°,河流為山區開闊段,河床質為巨石、漂石,河寬約20m,河床比降2%,壓縮河道寬度8m,凹岸長度300m,彎道進口角度180°,出口角度210°,頂沖樁號K1489+650。路基采用路肩墻防護,坡高約3m,坡度85°,部分路肩墻基底被沖刷,如圖3。
圖3 K1489+450~K1489+750暴雨洪水災害點
2.5 公路泥石流地質災害
公路泥石流災害是指在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山區,對公路帶來嚴重影響的,由強降雨等自然災害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調查路段有2處泥石流災害點,其中,K1429+500~K1429+580處災害較嚴重。
K1429+500~K1429+580處為半填半挖路基,泥石流溝與路線走向基本垂直,溝道出口寬度約30m,堆積物組成特征為土石混合,厚度約2m,泥石流溝主溝平均比降65°,堆積物平均粒徑5cm,最大平均粒徑15cm,植被覆蓋稀少,邊坡坡面長40m,寬20m,巖體破碎程度嚴重。該泥石流溝已發生過災害,目前該邊坡基本穩定,影響范圍長15m,寬約4m,如圖4。
圖4 K1429+500~K1429+580泥石流災害點
3 G108陜南段自然災害防治對策
公路災害的防治方法較多,根據各自不同的特點、災害所處的階段和危害程度,由一種或幾種措施組合,對公路災害進行防治。在工程措施的選擇方面,要考慮防治工程的特點、組合防治的效果和經濟因素,在防治效果和經濟上選擇平衡點[6]。
3.1基于災害防治的線位選擇原則
在線位選擇時,當通過災害體或災害易發路段時,避讓是最有效的防災方式。但由于經濟的原因,工程中不得不辯證地處理防災與工程投資間的關系[7]。本文針對水毀和地質災害防治兩個方面提出以下10個基于災害防治的線位選擇原則:遵守標準;避凹就凸;臨河設防;避窄就寬;綜合規劃,考慮變遷;繞避“大型”和“特大型”地質災害體;隧道口、橋頭應遠離不良地質體,即結構物應在災害影響范圍之外;路基可從古滑坡體坡腳以填方通過,在其上部則以挖方卸載方式通過;路線應避免從順傾巖層斜坡地段通過,不得已時應預加固邊坡;緩坡輕擾,陡坡防護。
3.2公路自然災害的過程防治對策
各災種防治對策要針對危害的發生機理、規模、危害程度等方面進行考慮[8]。根據這些方面再結合要達到的效果,從防治對策系統的角度確定治理措施。同時要從災前、災中、災后幾個方面進行防治,使災害的防治效果達到最好。
1)災害的監測:通過災害的監測能掌握災害體的活動性及穩定性,當監測到災害體以一定的速度在逐漸變形時,監測結果不僅表明了其活動性,同時也表明了災害體的不穩定性。
2)災害發生時的應急措施:當災害處在加速階段時,需盡快采用一些手段,把災害的活動速度控制下來,把其對公路的損害降到最低。
3)災害穩定后的修復工作:災害發生后應盡快對災害體進行勘察,進行修復和防護。即對損壞的路基路面、公路附屬設施進行修復,使公路恢復到原來的面貌,正常發揮其通行能力。
3.3公路自然災害的工程防治對策
公路自然災害工程防治對策的選取應遵循“安全、經濟、耐久、和諧”的理念。在保證行車安全的基礎上,防治工程盡量做到與環境協調、經濟。表2為常用的公路自然災害工程防治對策,選取防治措施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根據自然地質條件、災害的危害程度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采用一種或幾種工程結合治理。
表2 公路自然災害的工程防治對策
4結論
1)通過實地調查查明了陜南秦巴山區地質構造、巖體性質、河流特征和地下水等主要環境條件,表明該區自然狀況極易誘發公路自然災害。
2)查明了G108線周至、佛坪和寧強段主要自然災害點,主要包括崩塌17處、滑坡4處、暴雨洪水4處和泥石流2處。對于災害規模較大、成因較復雜的災害點,對其邊坡形態和對公路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3)針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暴雨洪水災害,從線位選擇原則、過程防治對策和工程防治對策等3個方面提出了防治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 /webnew/news_view.asp?newsid=1155.
[2]張紅梅.秦嶺北坡公路地質災害防治對策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2.
[3]王福恒.基于GIS的區域公路邊坡災害評價與預測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1.
[4]于德海,彭建兵.陜南公路軟弱變質巖邊坡變形破壞特征的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07,15(4):559-563.
[5]于德海,彭建兵.陜西秦巴山區公路斜坡災害發育規律的研究[J].公路,2007,25(8):136-140.
中圖分類號 F127;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2-0079-07
30多年來,尤其是近2年來,國家批準了20個國家發展戰略經濟區。所謂國家戰略,國內外尚無統一認定,國家戰略是建設和運用國家各方面的實力和人力,以實現國家總目標而采用的方略卻是一致的。國家戰略就是為實現國家的總目標而制定的。國家戰略是這一地區的發展在全國大范圍內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包括大的支撐作用。發展是有風險的。除了社會風險外,本文主要研究自然災害風險。研究國家戰略經濟區域的風險,是為了規避風險。只有很好地把握每個國家戰略經濟區的風險來源、風險特點和風險規模,才能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規避方法和改進措施,盡量減少風險對發展的影響。
1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基于對國家戰略發展區域的歷史(1949-2009年)災情調查統計,對于發展區域的人均損失、地均損失和損失占GDP的比重,構成了災害風險;而人均GDP、地均GDP(區域單位面積的GDP)構成了防范風險的能力,將兩者相組合,就形成了發展區域的自然災害風險評價體系(見表1)。
2 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結果
對自然災害風險評價體系作相對指標分析,即20個區域的5項指標(見表1)。其中,前三項是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的相對指標,后兩項是減災能力的相對指標。每一項指標作大小排序,再作橫向指標相加,即得出該區域的風險指數。規定風險指數在30以內者為低度風險,指數在30-50之間者為中度風險,指數在50-70之間者為較高度風險,指數在70以上為高度風險。
由表1可以看出:低度風險區2個,分別是天津市濱海新區,上海浦東新區;中度風險區8個,分別是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江蘇沿海地區,沈陽經濟區,武漢城市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較高度風險區6個,分別是關中-天水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廣西北部灣,中部地區,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海南國際旅游島綜合試驗區;高度風險區4個,分別是成渝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甘肅省,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3 國家發展戰略經濟區的主要風險及對策3.1 天津市濱海新區
天津濱海新區是全國惟一聚集了港口、國家級開發區、保稅區、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區港聯動運作區和大型工業基地的地區,具有體制創新優勢,是中國北方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地震、洪澇、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地質災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保障濱海新區的防潮、排瀝安全和防治病蟲害,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建港、筑堤、清水、造地、開發”的總體目標。
(2)健全天津沿海的防潮體系,做好防潮預案,制定應急措施。加強防潮工作的科技管理。嚴格控制地面沉降。加強風暴潮的情報、預報工作。加強非海擋保護區和險工險段的防潮措施。
(3)建立儲備物資更新機制。加強救災物資儲備,科學合理的安排救災物資的儲備數量、規模和品種結構。建立和完善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形成市、區(縣)救災物資的計劃儲備和調度制度。
(4)充分發揮社區在綜合減災領域的基礎作用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和組織運行模式。
3.2 遼寧沿海經濟帶
遼寧沿海經濟帶地處環渤海地區重要位置和東北亞經濟圈關鍵地帶,資源稟賦優良,工業實力較強,交通體系發達。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風雹、凍害、森林病蟲害、農作物病蟲害、地震、泥石流、滑坡、海水入侵、海冰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把資本運營方式引入水利。統一制定流域內各行政區的分水方案,對流域內的水源工程實施統一調度,合理、有效、充分地管理和開發利用水資源[6]。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實行資本經營,利用全社會的力量,才能使水資源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2)針對以遼河為主的各主要江河防洪標準還偏低的狀況,提出使其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的水平。
(3)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技術,抗旱體系建設中提高治水的科技含量。每年經過遼寧省的云水資源總量約5 000億m3,由降水云系落到地面的自然降水,只占遼寧云水資源的27%,尚有73%可待開發。
(4)進一步調整完善遼寧省地質環境監測網點。全省地質環境監測網點尚缺256個,主要是存在嚴重的監測空白區,以及監測空白項目問題。
(5)對泥石流的防治也要實行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整治。發揮植物措施。加強對現有森林的保護,陡坡耕地應逐步退耕還林。合理利用蠶場。全面落實工程措施。溝道的防治工程可分為如下三大類:溝道治理、攔擋和排導工程。
3.3 沈陽經濟區
沈陽經濟區內擁有重化工業基地城市、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東北地區最大的航空港、全國密度較高的一小時城際交通網絡,是國內乃至東北亞地區發展條件較優越的工業型城市密集區。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風雹、凍害、森林病蟲害、農作物病蟲害、地震、泥石流、滑坡、海水入侵、海冰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城市型水災害及其減災對策。城市防洪排澇工程體系的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相結合。采取各種雨水滲透與雨水蓄滯措施。需要建設防災減災信息系統。進一步健全水災應急管理體系。
(2)遼河流域減少泥沙的建議。柳河流域上游采取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搞好地表植被,保護現狀濕地,修建小塘壩等截沙工程,控制泥沙下泄;在提高河道泄流能力方面,考慮采取工程措施對險段護岸,全面規劃治導線穩定中水河槽,進行河道清障及清淤疏浚。
3.4 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
長吉圖地區是中國唯一的沿邊近海地區,是中國內陸距離日本海最近的地區,地處東北亞地理中心。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水、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地質災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抓好城市水源工程建設。對已建成的楊家崴子、明月溝等城市供水工程,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工程效益;抓緊長春、四平、遼源等中部城市群從豐滿水庫引水工程立項的前期準備工作。
(2)加強農業干旱災害的防御與調控技術研究。節水灌溉設備的研制開發及依據作物、土壤確定科學的節水灌溉規程。旱作農業技術體系研究。加強抗旱品種的選育,依據區域特點,優化作物布局。新型化學抗旱制劑的研制與利用。加強技術集成,建立不同區域的抗旱技術體系。
(3)加強自主創新,把吉林建設成國家級的人影基地。開展多層次、多學科、多領域的人工影響天氣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進一步加強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4)泥石流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建立由市、鄉(鎮)、村三級監測體系組成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大部分泥石流地質災害的治理宜采取以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生物工程措施為主,并輔以適當的工程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即泥石流溝上游區應以退耕還林等生物工程措施為主,以修建谷坊等攔擋工程措施為輔,下游區則以修建導流槽等排導工程措施為主,必要時采取避讓搬遷措施。
3.5 上海浦東新區
該去的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臺風風暴潮、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強化監測預報能力和隊伍建設。組成的全天候、立體化、多參數海洋環境監視、監測網絡,監測自然災害,實現對海流、海浪、風暴增水、海嘯、海底地震等的有效監測。
(2)針對沿海海塘有25 km分別由28個企業自行管理,對企業雨水泵站和沿海一線海塘必須加強專業化管理。
(3)加強上海市應急避難所建設。
3.6 長江三角洲地區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水、臺風風暴潮、干旱、風雹、地質災害、地震、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開展太湖流域中長期洪水保險規劃的建議。
(2)農業防災、減災、抗災的措施建議。
3.7 江蘇沿海地區
江蘇沿海地區地處我國沿海、沿長江和沿隴海蘭新線三大生產力布局主軸線交會區域,是長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臺風風暴潮、干旱、風雹、農作物病蟲害、地質災害、地震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提高海洋災害預報能力。要提高海洋觀測水平,加強和完善預測預報系統。
(2)加強海岸防護工程的建設,提高防災標準。改進海堤的結構,加強現有海堤的工程與生物護坡,以提高其抗御風暴潮水沖刷和淘蝕的能力。對地勢低洼岸段新建工程要加高起始高度,打好地基。海堤建設要達到使江蘇海岸整體上達到抗御50年一遇加10級風浪的標準。
(3)立足棉花安全栽培,防抗自然災害。推廣防災減災技術。穩定種植密度,立足抗災穩產。建設棉田水系,增強抗災能力。
3.8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陽湖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積極貫徹國務院提出根治水患的方針政策,實行“平垸行洪、退田還湖”。雙退徹底放棄耕作,還圩區為湖面,這是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變被動抗御洪澇為主動防災減災、根治水患的重大措施。
(2)仿都江堰式的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概念方案。遵循河流湖泊自然規律,在不影響防洪和江湖聯通性的前提下,適度調控鄱陽湖與長江之間的水力聯系,盡量保持湖區水位變化平緩、延緩汛后湖水外泄,以避免湖區出現極端洪澇和干旱。
(3)從根本上處理好鄱陽湖圩區的治澇問題。設立蓄洪區,修建水庫。改善鄱陽湖與“五河”的水文聯系。科學調度“五河”干支流現有水庫和新建一系列水利設施。利用水利設施在汛期來臨之前,盡量排除部分存水,騰出庫容準備容納各支流匯入的洪水。
(4)在饒河、信江流域河曲較多較大的地區人工拉直河道,拓寬出水口。
(5)將漬害田分為初步治理和高標準治理兩個治理標準。初步治理工程措施:田間排水型式采用明溝或暗溝結合、盲溝或鼠道等形式,建立以明溝為主的排水溝網。高標準治理措施:田間排水采用暗管排漬,明溝集水兼排田間的地表水,建立明暗結合、健全田間排水系統和相應的配套工程。
(6)完善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政策法規。
(7)以地養堤,管養分離。要真正建立起圩堤管理單位對圩堤養護人員咨詢、控制,對圩堤養護結果評估、驗收的嚴格、公正、合理且可操作性強的機制或體系。
(8)做好移民建鎮后新居民點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3.9 海峽西岸經濟區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臺風風暴潮、干旱、凍害、地震、地質災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防御旱澇的近期重點任務。近期,福建省重點推進全省洪水預警報系統的升級改造和縣級洪水預警報系統的建設,加大縣級防汛指揮中心和防汛軟件的開發推廣力度;加快全省防汛指揮決策支持系統的建設,構建全省寬帶高速信息網絡,保證信息的暢通,提高防汛的現代化指揮決策水平。
(2)關鍵技術研究。暴雨洪水預報技術;流域水庫調度技術;山洪災害防御技術;防汛應急搶險技術;洪水風險圖技術。
(3)赤潮災害的防治措施。加強赤潮災害宣傳工作。減少沿海的環境污染防治。加強福建省赤潮監測及預報工作。深入開展各種赤潮機制的研究。減少養殖環境的自身污染。
3.10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
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最后一個待開發的大河三角洲。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干旱、洪澇、溫帶風暴潮、風雹、凍害、海水入侵、海冰、地面沉降、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全面調查研究黃河三角洲的整體自然環境。系統查明黃河三角洲自然環境演變規律與機制,科學預測自然災害,提出防災減災措施,為三角洲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2)黃河三角洲風暴潮防御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采用水力插板樁專用技術加固根基,利用黃河泥沙填海造陸。非工程措施是加強防潮堤工程管理,建立觀測、預報、預警通信系統。
(3)合理開發沿海自然資源,趨利避害,發展沿海經濟。開發地下鹵水資源,發展鹽業,建成鹽化工基地。開發旅游資源,建成旅游基地。
3.11 中部地區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在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農作物病蟲害、風雹、森林病蟲害、凍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治理洞庭湖的幾點建議。整治長江,確保江堤安全。加固堤防,提高防洪標準。疏通洪道,提高行洪能力。抓緊城鎮防洪建設。加快蓄洪安全建設。實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提高洞庭湖調蓄能力。
(2)山洪災害防治近期確保生命安全,遠期減少財產損失。近期應先建立山洪易發區監測預警通訊系統、落實緊急防洪預案、逐步建成避災躲災轉移工程等非工程措施為主的工程項目建設。
(3)加強宣傳,進一步提高全民的節水意識;要加大改革力度,實施政策推動,科學合理地制定有關投資、管理、價格等有效推動節水的政策法規;要抓住節水型社會建設的主要環節,重點投資、重點突破。
(4)注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加強庫區地質環境管理。開展群測群防工作,做好三峽庫區移民遷建區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工作。堅持做好城鎮建設和各項工程建設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把好“源頭關”。
(5)建立外來入侵種防御體系。國家能力建設是成功解決入侵生物種問題的關鍵。加強預防能力。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增強信息處理能力。協調教育宣傳能力。
3.12 武漢城市圈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開展三峽工程建成后的武漢沿線災害和生態環境變化研究。三峽工程建成后,調節了長江的徑流量,這一變化導致長江中下游地下水位的上升,從而加重了武漢沿線湖區的漬害,使土壤潛育化沼澤化和耕地堿化。
(2)武漢城市圈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程建設。城市圈各級政府應將氣象災害防御工程建設列入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加強領導,科學規劃,加大投入,綜合管理。加強城市圈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網建設。
3.13 長株潭城市群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綜合治理,綜合防治,減輕水土流失的危害。提高全社會對水土保持的認識。構筑強有力的執法組織。落實好水土保持方案的申報審批制度。維護生態環境,抓好封山育林。堅持不懈地搞好小流域綜合治理。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水土流失防治資金投入。
(2)氣象與水文相結臺、增長洪水預見期。走水文與氣象相結合的道路。在業務上如防災減災的措施、水文氣象資料的交換(實時和非實時)、業務系統的聯網等方面能有更為全面的合作。
3.14 深圳經濟特區和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臺風風暴潮、干旱、凍害、地質災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提高江海堤圍的防洪(潮)標準。在重點防洪(潮)地段(如市區)防洪(潮)標準要達到200年一遇;次重要地段(如黃田機場等)防洪(潮)標準要達到100年一遇。
(2)提高城市的防洪(潮)排澇標準。內澇危險依然存在。根據實際情況深圳市的防洪標準最少應達到200年一遇。
(3)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好現有的山體缺口。全市水土保持工作計劃治理率90%以上,并與環境美化、綠化有機結合。
(4)深圳滑坡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要加強滑坡類地質災害防治的管理和滑坡類地質災害知識有關法制、法規的宣傳和教育,采取綜合措施防止地質環境的惡化和破壞;落實監測責任人,傳授監測預報知識;對重大隱患點,要編制防災預案。
(5)擴大紅樹林種植面積可防災。進一步擴大紅樹林的人工種植面積。在西部的福永、西鄉、沙井以及東部臨海區加快基干林帶的建設進度,并加強沿海濕地保護工程。
3.15 珠江三角洲地區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臺風風暴潮、風雹、干旱、地震、地質災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修筑分洪渠道,減輕珠江三角洲洪澇災害壓力。修筑分洪渠道除應考慮減少三角洲的洪澇災害之外,還應與鄰近缺水流域的引水結合起來,既可減少三角洲的洪峰流量,又可充分利用水資源,節約開支,發展經濟。
(2)建設蓄滯洪區保障,北江三角洲防洪安全。在北江飛來峽水庫下游建設江滯洪區,對北江50,100和300年一遇洪水可分別滯蓄洪水3.66,3.70和4.11億m3;在西江下游的聯安圍和金安圍建設蓄滯洪區,聯安圍滯洪5.9億m3。
(3)整治三角洲水道、整治珠江河口。制定河口規劃治導線和三角洲水道防洪控制線。整治三角洲水道和珠江河口。
(4)控制采砂,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珠三角環境。在珠江三角洲及相鄰的上游河段控制采砂活動。
(5)進一步加強完善監測、通訊和預報系統建設,做好風暴潮監測和預報服務。在監測方面除做好潮位變化監測外,還要開展諸如地殼形變、地面非構造沉降、海岸侵蝕、河道淤積、地基軟化、大型圍海造地工程和其他重要工程建筑的沉降等。
(6)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建議。預防為主,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有效防治的工作體系和機制。強化汛期和重點地區災害的防治工作。加大投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的正常經費保障。
(7)加強對雷電災害的立法。
3.16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定位于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意在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水、臺風風暴潮、干旱、風雹、凍害、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地質災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加強地震、海嘯、臺風等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北部灣千余km大陸岸線平均100 km還沒有1個觀測站(點),測點遠遠不夠,應增設茅嶺、大山、百曲、青山頭、西場、康熙嶺、犁頭嘴等7個潮位觀測站。
(2)健全基層堤圍管理機構。地(市)、縣(區)級應設置海河堤工程管理站(科),并按工程規模配置專職管理人員。配置完善的通訊設備。配備一定數量的專用施工器具。
(3)利用高層建筑物防洪減災。應在鄉村規劃中把中心學校、村公所、醫院、專業觀測站、汽車站等建于高程較高的地點,宜建3層以上樓房并與各村落間修通輻射式的道路,一遇洪潮災,可以作撤退點。
(4)全面開發、利用各種水資源。加大地表水開發和利用力度。大力開發空中水資源。加大地下水資源開發力度。
(5)全面規劃,加速建設“四道防線”(紅樹林帶、海堤堤圍、防護林帶、農田防護林網)。
(6)有關沿海防護林和紅樹林保護建設的政策建議。落實林地權屬。將沿海防護林和紅樹林保護建設納入林業重點工程。加大宣傳力度,嚴懲違法毀林行為。提高林分質量和防護效能。加快立法,適應保護發展需要。
3.17 海南國際旅游島綜合試驗區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臺風風暴潮、風雹、干旱、凍害、農作物病蟲害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加強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有效降低海洋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將《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上升為國家專項應急預案,盡快建造3-4艘新型破冰船,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2)建立省林火撲救中心的建議。省級成立專業撲火隊,市縣級成立半專業撲火隊,鄉鎮級成立群眾骨干撲火隊,實行分級建設、分級管理,從整體上實行專群結合。
3.18 成渝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較大的城鄉差距,使成渝兩市具有與我國中西部省區相似的基本特點,因而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試驗區,體現了內生型“探路者”意義。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洪澇、干旱、風雹、凍害、地震、滑坡、泥石流、農作物、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認真貫徹森林城市戰略,實施水系森林工程建設。主城區水利系統要全力推進水系森林工程建設。盡快編制完成區級水系森林工程建設詳細規劃。突出以在建及已成大中小型水庫和江河兩岸為重點。落實專項資金和工作措施,有序實施水系森林工程建設。力爭到2017年,水系森林工程規劃區域的綠化率達到80%,基本形成“水系相伴森林,森林護衛水系”的良性水生態環境。
3.19 關中-天水經濟區
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干旱、洪澇、風雹、森林病蟲害、農作物病蟲害、地質災害、地震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實行干旱監控、做好干旱預報。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掌握氣候的基本規律,進行降水概率分析,利用天氣預報手段來預報某一年度能否發生干旱。利用土壤水分的測定,來監視干旱能否發生。當土壤水分達田間持水量60%以下時,發生旱情跡象,以引起有關決策者的重視,作好抗旱的準備工作。
(2)實施山洪災害分區防治措施。關中斷陷盆地:關中盆地南側支流多短小,坡降大,為山洪災害的多發區。宜采取溝道工程、水庫工程以及堤防工程等措施。其他山洪災害易發區,均以生態工程為主,在有利地段輔以水庫工程。
(3)盡快制定《陜西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力爭列入國家重點防治項目。突出“農村以居民搬遷為主,城市以重點治理為主”和“嚴禁在地質災害征兆區搞工程建設”等原則。
3.20 甘肅省
甘肅省地處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匯處,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陸路交通樞紐,資源蘊藏豐富,戰略地位重要,發展潛力巨大。主要自然災害風險有:干旱、森林病蟲害、洪澇、風雹、農作物病蟲害、凍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促進該區發展的政策建議:
(1)防旱抗旱的農業技術措施。加強干旱災害和生態環境動態監測預測。做好干旱災害監測和預測。加強生態環境動態監測與評估。培肥地力,以肥調水。調整種植結構,選用抗旱品種。種草種樹,堅持農田基本建設。開源節流,充分合理利用現有水資源。
(2)抗旱救災農作制度的內容和目標中,納入科學的輪作制度和循環農業的理念。進一步納入科學的輪作制度和循環農業的理念,建立在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耕地質量保育基礎上的抗旱減災農作制度,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達到生態安全的目的,真正實現抗旱救災、節本增效的目標。
(3)將蘭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國土整治、城市規劃和環境治理結合推進。以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在2010年至2015年重點建設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工程治理、基礎調查及應急救災五個工程。
(4)農村小城鎮地質災害防治建議。加強規劃,合理布置小城鎮選址和工程,采用科學合理的避認措施。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持生態平衡,要大抓植樹造林,綠化荒漠。加強法制建設,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保護甘肅的生態地質環境。建立地質災害預防、預報體系,進行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
(5)加強用衛星空間技術對沙塵暴進行監測和評估的能力。發揮衛星空間技術作用,進行及時高效沙塵暴監測、預警和災害評估,并及時信息,以盡可能減少災害損失。
(6)構筑完整的農村突發應急救助系統。特殊情況產生貧困的救助,包括:因洪澇、干旱、地震、冰雹、風暴等自然災害所造成災民生活危機的緊急救助;突發疫情、化學災害事故、災害性天氣氣象等響應預案中的生活救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馬浩.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以山東省為例[J].中國流通經濟,2010,(8).[MaHao.Som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oordin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ight ofImbalance:Take Shandong as the Example[J].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2010,(8).]
[2]劉安爐.九江推進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對策思考[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Liu Anlu.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PoyangLake[J].Journal of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2).]
[3]李釗,彭迪云.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海峽西岸經濟區互動合作的思考[J]科技廣場,2010,(6).[LiZhao,Peng Diyun.The Thinking of Interac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oyang Lake EeoeconomicZone and the Economic Zone in West Bank of Taiwan Strait[J].Science Mosaic,2010,(6).]
[4]朱有志,張勝軍.湖南臨空經濟區的戰略定位與產業發展:以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為例[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Zhu Youzhi,Zhang Shengjun.on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IndustryDevelopment of Hunan Airportrelated Economic Area:Talking Changsha Huanghua InternationalAirport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10,(3).]
[5]李延強.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及發展前景[J].欽州學院學報,2010,(1).[Li Yanqiang.on theOpening up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J].Journal ofQinzhouUniversity,2010,(1).]
[6]邵侃,商兆奎.傳統農業時代的農業減災技術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5).[Shao Kan,Shang Zhaokui.A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eriod[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5).]
[7]張政宏,陳曦.我國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問題研究[J].價值工程,2010,(18).[Zhang Zhenghong,Chen Xi.Study on China’s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J].ValueEngineering,2010,(18).]
[8]姜淮,劉元芳.我國南方地區抗自然災害風險機制的研究[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9,(5).[JiangHuai,Liu Yuanfang.Research on Risk Mechanism for Combating Natural Disasters in Southern China Region[J].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5).]
[9]初建宇,蘇幼坡.城市綜合防災管理保障體系的完善[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ChuJianyu,SuYoupo.ABriefCommentonPerfectingUrbanComprehensiveDisasterManagement System[J].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3).]
[10]管友海,張嬡,王耀.生命線工程綜合防災規劃決策方法研究與應用[J].災害學,2010,(3).[Guan Youhai,Zhang Yuan,Wang Yao.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A Decisi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for Lifeline Projects[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0,(3).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Zones a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GAO Jianguo
作物的生存是和它周圍的環境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作物與環境之間的這種關系就是通常的生態關系,不良的生態環境將使作物生長不良,生理機能的破壞,農作物產量顯著降低,甚至顆粒無收。
1主要的自然災害
1.1旱災旱災是我國北方經常發生的主要災害之一,它危害面積大,持續時間長,旱災大部分發生在春季,也可能發生在冬季或夏季,在北方多發生在春季,時間在3~5月期間,這時又是北方風季,往往高溫伴隨著強風,對農作物的生長危害甚大。
1.2風災風災是我國北方又一主要災害之一,尤以春季大風危害最為嚴重,春季平均風速為3~5m/s,最大平均風速一般在20m/s以上,個別地區可達30~40m/s,加之年平均大風日數較高,一般在50~100d之間,而且往往大風伴隨沙塵暴,沙塵暴日數一般達10d左右,最多可達30~40d。
1.3雹災雹災是我國北方炎熱夏季出現的一種災害,它來勢兇猛,危害程度大,危害范圍較小,一般危害范圍在10~20km的狹長地帶。
1.4凍害凍害也是影響我國北方農業生產的自然災害,對農作物威脅較大,在溫暖季節,當冷空氣南下時,各地會出現降溫,致使許多作物遭受凍害或霜凍。
1.5土壤鹽堿化我國北方土壤鹽堿化面積正在不斷擴大。
2自然災害給作物的危害
2.1干旱給農業帶來的危害我國北方經常發生“干熱風”的侵襲,它的危害范圍較小,但危害程度較大,“干熱風”多發生在春季和夏季,“干熱風”形成之后,盡管土壤中含水比較充足,農作物由于空氣干旱所引起的強度蒸騰和生理失水過多,它來不及從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導致植物有機體的水分平衡破壞,使農作物青枝綠葉變成枯葉,收獲量顯著降低。當小麥將要成熟或正值揚花灌漿時期,經常遇到“干熱風”,將使小麥減產20%~30%。
2.2風災對農業帶來的危害當風速達到10m/s以上時,農作物的同化作用能降低1/20,并使農作物遭受機械損傷,如倒伏、莖桿折斷、落花落果。如果遇到狂風和暴風(28~32m/s)農作物的受害程度更大。
2.3雹災對農業帶來的危害正當農作物揚花灌漿或鄰近成熟時,一場冰雹過后可使農作物嚴重減產或顆粒無收,冰雹不僅毀壞莊稼,而且有時能傷害人畜和房屋。
2.4凍害對農作物的危害霜凍分早、晚霜,“早霜”發生在農作物成熟或鄰近成熟的晚秋季節,這時農作物的抗寒性較強,一旦發生霜凍,作物受害程度較小,有時“早霜”發生的時間較早,其危害性也是很大的。“晚霜”發生在春播作物處于萌芽狀態的早春季節,此時農作物正在萌芽,組織細嫩耐寒性差,一遇霜凍,受害程度較大。我國北方廣大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由于海拔高和干旱,經常在早春季節發生“黑霜”的危害,俗話說“四月八,黑霜殺”,它對早春作物危害甚大。
2.5土壤鹽堿化對農業的危害由于土壤中含鹽很多,土壤水分變成很濃的鹽水,這時植物根系對水分和養料的吸收就發生了很大困難,甚至完全無法吸收,于是植物枯萎,嚴重時死亡。同時土壤的鹽分太高時還會直接使原生質受害和傷害植物組織。
3農田防護林帶減輕了自然災害對農作物的侵害
3.1農田防護林帶對旱災的影響克服土壤干旱主要途徑是大力發展農田水利事業,但它不能從根本上解除旱災對農業生產的威脅,所以為了保障農作物高產穩產,單純依靠發展農田水利事業是不夠的,營造農田防護林帶,在林帶的保護下,降低風速,增加空氣濕度,一般可增加10%~20%,土壤蒸發減少30%~40%,氣溫在夏季晴日白天14時一般可降1~2 °C,因而改變了干旱性質,減輕了對作物的受害程度。
3.2農田防護林帶對風災的影響農田防護林帶,一般可降低風速30%~40%,大面積林網還能使風速發生遞減作用,從而可以防止風災或減輕其侵害程度。
中圖分類號:F294文獻標識碼:A
防災工程是指以防止和減輕正在或可能發生的各種災害為主要目的的工程,也可以稱為減災工程。與一般工程比較,防災工程具有受益的社會性、效益的多面性和獨特性、投入(資)的動態性、項目的高風險性等特點。重慶市的防災減災工程具有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在提高防災抗災能力時,也給重慶市帶來較大的效益。
一、重慶防災抗災基礎設施
防災抗災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災前的災情預測設施和災難來臨時的應對設施。針對重慶市的自然氣候條件,重慶市的災情預測及抗災基礎設施如下:
1、自然災害預警系統。目前,重慶市的自然災害預報系統影響面較大,可利用程度較高。這些系統分別是: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國家級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網絡系統,三峽庫區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具體有:手機短信預警系統、數字衛星廣播系統和專業信息網站,它們及時向公眾傳達災情信息,讓社會公眾在政府的指導下迅速有效地做好防災抗災工作;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系統和警報器設施,這些設施主要集中在學校、醫院、車站、碼頭等人員密集場所,它們主要接收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
2、水利建設。截止2006年,重慶共有中型水庫48座,但庫容小,很多渠系配套差。農業人均旱澇保收田面積僅為0.2畝;1,0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沒有解決;60%的水利設施是“帶病服役”。正因為重慶市的水利系統存在各種弊端,重慶市加大了水利建設的投資力度,力求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設。根據重慶市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重慶市2006年投入298,105萬元,2007年投入403,568萬元,均用在水利管理上。
3、避災場所建設。重慶市的自然災害避難場所欠缺,特別是“5.12”地震中,重慶幾十萬居民無處避災,紛紛涌向街頭。在學校、醫院、運動場等有空曠建筑物機構附近居住的居民,則選擇到這些機構中的空曠地避災。為此,重慶市的避災場所建設刻不容緩。在重慶市的舊城改造中,重慶市將堅持50%的地塊用于綠化和公共設施,既美化城市,也是自然災難來臨時群眾的避災之地。
4、防護林建設。長江水域每年都有洪澇災害產生,災情不僅影響經濟建設的步伐,而且還危機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防洪抗洪工作,意義重大。
在防洪方面,重慶的最大基礎設施就是長江防護林體系。防護林,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農田防護林、護路林和護堤護岸林。防護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綠化環境,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重慶市長江防護林體系規模較大,單是第一期建設就有128.8萬畝,占整個建設任務的64.4%,分別分布在潼南、銅梁、臺川、大足、壁山、長壽、綦江、江北等8縣和北碚區,主要集中在丘陵坡薄地上。
5、應急管理系統。2008年初,重慶市12個市級部門的應急管理系統初步實現互聯互通,包括疫情、自然災害等各類應急搶險可實現快速調度、統一指揮。各市級應急管理部門可通過政務網,利用網絡調用模式,實現對應急事件接警、應急資源部署、車輛全球定位、三維地圖查詢等功能。2008年7月,重慶市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成立,給其配備一輛移動指揮車、一架直升機、生命探測儀、衛星移動應急指揮系統、衛星導航儀等,以快速應對公共突發事件。2008年完成三峽庫區氣象、地震災害監測網,并且初步建立各類自然災害空間數據庫。
6、在建的及擬建的防災工程項目。建設中央救災物資重慶儲備庫,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使重慶形成以中央級儲備庫為依托、市級儲備庫為主體、各區縣儲備點為補充的三級救災物資儲備系統。今后5年重慶市將加快國家級救災物資中心、市級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區域性中心城市應急物資儲備分中心的建設,并將30個商業企業和50個生產企業納入市級應急物資保供。天氣雷達終端、渝東北人工防雹和渝西人工降雨基地、重慶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等大型項目將進入建設階段。
二、防災抗災基礎設施成本費用組成
防災抗災基礎設施的成本費用由基礎設施的建設費用和運營費用構成。
1、建設費用。本文將建設費用定義為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本費用,由國家、地方政府、企業或群眾自籌組成。其中,國家所占比例通常采用中央撥款的方式,或者啟動相應的國債資金;地方政府部分來自地方的財政收入;企業或者群眾自籌部分由項目性質決定。對于有盈利性質的防災抗災基礎設施,往往是企業自籌的形式居多。
2、運營費用。本文將運營費用定義為基礎設施項目投入使用過程中的維護費用、管理費用、經營成本等。一般由項目的所有者支付。
三、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的效益
1、經濟效益
(1)直接經濟效益。考察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的直接經濟效益,需要選定衡量產生經濟效益的指標。于慶東(1990)提出用災害損失函數來評價防災工程帶來的經濟效益。遲克連(2001)提出用減災效益衡量防災工程產生的經濟效益。他指出,減災效益指由于防災工程的存在可能減少的災害損失。王靈曉(2002)指出,按照“有無對比”的原則,減災效益等于“無防災工程”時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與“有防災工程”時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之差。根據災害損失的影響因素和災害損失函數,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取決于災害的強度、承災體的密度和防災工程的減災能力。于慶東(2002)提出,防災減災工程的建立,不僅有減災效益,還有增值效益,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減災能力主要取決于防災工程的投資水平,而增值能力主要取決于防災工程的投資大小。
但是,目前所有文獻中都未提及基礎設施的投入成本,這不利于科學地對防災抗災的經濟效益進行評價。本文認為,防災減災設施的直接經濟效益的公式如下:
本年度防災減災設施的直接經濟效益=沒有該設施時一年內災害造成的損失-有該設施時本年度災害造成的損失-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的年折舊額折舊-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的年運營成本
其中,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的年折舊額折舊=(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預計殘值)/預計使用年限。
在考慮防災減災基礎設施的成本費用后,對其成本效益分析,更加科學地度量這些基礎設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直接經濟效益。
對于防災減災的投資決策分析,則可以考慮最小代價準則下的投資效益分析模式。即以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和工程投資費用之和最小為決策依據。以此為基礎,測算出最佳投資額,有利于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2)間接經濟效益。防災抗災基礎設施的建立,不僅可以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還可以產生間接經濟效益。防災減災基礎設施讓自然環境相對穩定,為良好的經濟環境提供了前提,有助于維持金融市場的秩序,降低金融風險;防災抗災基礎設施降低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及強度,提高行業、企業和個人的抗災能力,有利于保險業減少救災保險儲備金及災害賠付金;相對穩定的自然環境使經營決策者對未來環境的預期確定性增強,有利于企業經營及進行彈性決策的分析;相對穩定的自然環境對節省重建費用、維持農民穩定的收入、保持生態環境的和諧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防護林為例,其帶來的間接經濟收益就是合理開采林木帶來的收益。用一期工程的林木來核算:防護林畝平年木材蓄積生長量為4.8萬立方米,按產值150元/立方米計算,年經濟收益為720萬元;用材林畝平木材蓄積年生長量為0.6萬立方米,產值90萬元;薪炭林畝平年產薪柴1,260萬公斤,以0.06元/公斤計,年產值為75.6萬元;經濟果林總產值可達6,731.8萬元;經濟桑林產值為8,775萬元;茶葉可達1,860萬元。以上合計,每年可創收18,252.4萬元。
(3)投入產出比效益明顯。近年來,國內外許多氣象學家、經濟學家聯合開展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和產出進行分析研究。國外利用氣象經濟學的德爾菲定律計算投入與產出比,氣象投入產出比為1:98。有研究工作表明,就國內平均水平而言,為1:69。在浙江、廣東等經濟發達且受氣象條件影響比較大的沿海地區為1:100。由此可見,氣象是一個低投入高產出行業,這樣的投入比在其他行業是不多見的。
2、社會效益。防災減災工程的持續建設過程有效地拉動了建材、冶金、礦山、機械、運輸、石油、化工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的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
防災抗災基礎設施投入使用后,提高重慶市的防災抗災能力,創建一個安全穩定的生存發展環境,同時優化當地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例如,在應急物資儲備方面,重慶市采用三級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同時將30個商業企業和50個生產企業納入市級應急物資保供。不僅確保應急物資的供應,而且能激活當地的經濟,帶活企業的發展。
防災抗災基礎設施的建設,拓寬就業渠道,提供就業機會。重慶市是全國人口最多的省市之一,全市有3,000多萬人口。據統計,到2007年末,重慶市總就業人數為1,620.86萬人。可見,重慶市勞動力市場供給過剩,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很多的勞動力,正好緩解勞動力市場壓力。
3、環境效益。防災抗災基礎設施的建設使用,可以優化重慶的市容市貌,優化環境層次。長江防護林建設,給長江沿岸披上綠衣,提高長江流域重慶段的美感;自然災害監測系統電子顯示屏在公眾場所設置,提高重慶市的城市地位;避災場所的建設,增加城市的綠化率,也為人們提高更多的日常休閑場所。
4、服務效益。(1)防御災害發生,為經濟發展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宏觀環境;(2)預警信息,為政府制定規避災害風險的措施提供決策依據;(3)預報災情,減少災害損失,為企業投資決策提供環境依據。
四、結論
重慶市地理條件獨特,自然災害發生頻率較高,防災抗災基礎設施建設是保障重慶市穩定健康發展的需要。在眾多的自然災害當中,旱災、霧災是重慶市較為頻發的災害,為此重慶市加強了一系列的防災抗災項目建設,設立了市級應急辦公室,統一領導防災抗災工作,應對突然事件。本文分析其成本構造,探討基礎設施產生的效益,定性分析這些基礎設施產生的綜合效益。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為做好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的預防、應急處置和恢復災后農業生產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損失,確保農業生產安全、有序、可持續發展,保障人生財產安全,特制定本預案。
(二)工作原則
1、以防為主,防抗結合。樹立農業災害可持續治理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預防為主的方針,建立和加強農業重大災害的預警機制,健全測、報、防、救信息網絡,做到早發現、及時報告、快速反應、有效控制。
2、快速靈活,經濟效能。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在災后第一時間,快速、準確傳遞災害發生地區、發生程度、損失情況等信息,為政府及時實施救助提供依據。同時,要統籌兼顧,科學安排,合理整合資源,降低減災救災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
3、分級管理,分工負責。縣農業救災指揮領導小組負責指揮、協調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救助工作,各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責任分工認真負責,密切配合,確保救助工作順利開展。
(三)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甘泉縣范圍內發生突發性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的預防、應急處置和災后復產。
自然災害發生區涉及防旱、防風、防汛的,按照甘泉縣防汛搶險應急預案》、《甘泉縣重大沙塵暴災害預警應急預案》規定執行,涉及重大動物疫情的按照《甘泉縣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規定執行。
二、應急組織機構及職責任務
(一)組織機構
縣上成立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協調、指導全縣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處置工作,由分管副縣長擔任組長,縣農業局局長任副組長,縣農業局、水利局、國土局、財政局、經濟發展局、糧食局、氣象局、民政局、公安局、衛生局、交通局、縣委宣傳部、物價局、供電局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農業局,由縣農業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
(二)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職責
部署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指導農業抗災救災和災后復產;及時收集、整理和反映全縣農業重大自然災害信息;指導災區農業結構調整,開展防災減災技術示范;提出農業生產救災資金的分配意見,參與救災資金管理工作;負責種子、化肥、農機、農藥等救災物資的儲備、調劑和管理。視察災情,負責組派農業抗災救災工作組、專家組等赴災區開展工作。
(三)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
根據縣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的決策和部署,開展日常工作:
1、組織研究提出農業防災減災工作計劃;籌備領導小組辦公會議。
2、密切與氣象、水利、“三防”等有關自然災害預測預報和綜合協調指揮部門的聯系,及時收集、反映與農業有關的自然災害預測預報信息。根據災情請示領導小組,及時啟動應急預案。
3、在自然災害多發時期,組織安排人員值班;及時收集、核查災情,并報告災情動態。
4、負責協調有關部門做好農業抗災救災的工作。
5、及時了解和督導各鄉鎮的農業防災減災工作。
6、負責處理其它日常工作。
(四)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職責
農業局:及時收集、整理和反映全縣農業重大自然災害信息;指導農業抗災救災和災后復產;指導災區農業結構調整,開展防災減災技術示范;提出農業生產救災資金的分配意見,參與資金管理工作。
水利局:承擔縣“三防”總指揮部的日常工作,組織、協調、指導全縣“三防”及水利工程搶險工作,在抗御特大洪水期間對水庫實施聯合調度,負責災后水利設施的修復。
國土局:提出耕地保護措施,指導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工作。
財政局:負責落實全縣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救災資金的預算安排、組織資金分配和資金撥付,對救災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督、檢查,保證救災款及時到位。
民政局:負責組織協調并落實災害發生區政府救濟及社會或個人救助資金物資等。
經濟發展局、糧食局:安排重大農業抗災救災基建項目;根據縣政府的指令啟動《甘泉縣糧食供應和安全應急預案》。
氣象局:負責天氣預報、警報,為防災抗災救災提供服務;組織對重大氣象災害的調查、評估、鑒定工作;干旱嚴重時,氣象部門在甘泉縣人工增雨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下,適時實施人工增雨。
公安局:負責組織、指揮、協調交通秩序,確保救災物資運輸暢通。
縣委宣傳部:會同縣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組織好搶險救災的宣傳報道工作。
物價局:負責農資價格監管工作;平抑市場價格;依法查處哄抬種子、化肥、農藥價格等違法行為,維護市場價格秩序。
供電局:負責對損壞電力設施的恢復及電力調度工作,以確保災區農業用電需要。
三、預防、預警
(一)預警信息
包括甘泉縣氣象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水利局的水情、汛情信息,各鄉鎮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情況。
(二)信息采集
1、采集途徑。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強與氣象、水利、“三防”指揮部等部門的聯系,定期、不定期的會商;縣人民政府與各鄉鎮人民政府信息網絡系統。
2、采集內容:氣溫、降水、光照等氣候條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資料;農業自然災害災種、發生時間、地點、范圍,農作物受災、成災、絕收面積,農作物、畜禽、飼草損失程度,農田及農業基礎設施、農業機電設備、農業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采取的對策措施等。
(三)信息報送
1、實行逐級上報,歸口處理。農業自然災害發生后,由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匯報,并向縣人民政府和市農牧局報告。造成重大農業損失的突發事件,應上報市人民政府。
2、農業重大自然災害信息、應立即上報。農業重大災害發生后,各鄉鎮要在第一時間,通過電話或直接報告等形式,向縣農業局和縣人民政府報告災害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程度、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質、農業經濟損失、人畜受害情況、潛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況。因不可控因素一時難以掌握災害詳情的,應先報告基本情況,同時抓緊核查,3日內補報詳情。
3、一般性農業自然災害信息,定期逐級上報,并向成員單位通報。
(四)災情信息
縣農業局協助縣“三防”指揮部做好自然災害信息的工作。其他部門未經授權,不得自行。
(五)預警報告
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立即發出農業自然災害預警。
1、收到氣象、水利、“三防”等部門以及流域管理部門的災害預測預報。
2、重大干旱、寒冷等進行性自然災害趨重。
3、其它突發的農業重大自然災害。
(六)預防控制
1、組織、思想準備。建立完善縣、鄉兩級防災減災組織體系,落實責任制。加強宣傳,強化縣鄉政府、有關部門和農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做好防大災抗大災的思想準備。
2、工程準備。水利等部門做好相關基礎設施的維修、加固、改選,增強農田及農業基礎設施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農業部門要指導和督促做好農田設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農業機電設備的加固和防護措施的落實工作。
3、物資、技術準備。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儲備必要的種子(種畜禽)、化肥、農藥、農膜、飼草等救災物資。積極培訓、推廣農業防災減災技術,組織開展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攻關。
4、適時防控。及時組織動員基層搶收已成熟的農作物;對沒有成熟和來不及搶收的農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護。
風暴災害前,根據縣三防指揮部的部署,有關部門及時組織人員、畜禽、設備轉移。
干旱嚴重時,氣象部門在甘泉縣人工增雨減災工作領導小組的組織下,適時實施人工增雨作業。
接到低溫凍害、干旱等災害預報后,農業部門及時與有關部門協調,立即動員、指導農民采取熏煙、噴施植物抗寒劑、覆蓋以及噴灌等相應防范措施。
四、災害分級和應急響應
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需要安排人員值班,做好值班記錄,并根據農業自然災害發生范圍、強度,提出啟動應急響應,報請領導小組批準后組織實施。
根據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農業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在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指導救災和災后農業復產工作。
(一)一級應急響應
1、一次突發性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一級響應。
(1)縣政府啟動《甘泉縣特大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時。
(2)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50以上,或造成糧食損失占總產量30%以上。
(3)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一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2、一級響應行動。
(1)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主持召開各成員單位會議,部署協調救災復產工作,并及時將情況報告縣委、縣政府、市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
(2)密切監視災情動態,及時提出救災意見和落實救災復產措施。派出救災工作組和專家指導組,分赴災區指導農業救災復產工作。指導、組織縣鄉農業機械參與搶險救災,實施灌溉、排澇等服務工作。
(3)根據災區救災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援災區農業生產恢復意見。財政等有關部門,及時下撥災后修復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救災復產資金。
(4)必要時請求動用縣級糧食應急儲備種子,調運恢復農業生產所需救災物資。
(5)對災區的動物疫情及時采取必要的預防、控制和撲滅措施,疫情嚴重時,按《甘泉縣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處理。
(6)監督各鄉鎮救災應急措施的落實和救災資金、物資的規范使用。
(二)二級應急響應
1、一次突發性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二級響應:
(1)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30%以上,或造成糧食損失占總產量20%以上。
(2)某一個農業比重較大的鄉鎮發生特大農業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受災區農作物播種面積50%以上。
(3)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二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2、二級響應行動。
(1)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主持會商,部署救災應急工作,及時將情況報告縣政府和市農牧局,并通報各成員單位。
(2)根據災區救災工作的需要,派出救災工作組或專家指導組,指導災區農業救災復產工作。動員和指導縣鄉農業機械參與搶險救災,實施灌溉、排澇等服務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災區農業生產恢復意見,財政局等有關部門,及時下撥災后修復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救災資金。
(4)根據災區要求,請求動用市級糧食應急儲備種子,幫助災區調劑調運恢復農業生產所需救災物資。
(5)對災區的動物疫情及時采取必要的預防、控制和撲滅措施,疫情嚴重時,按《甘泉縣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處理。
(6)監督各鄉鎮救災應急措施的落實和救災資金、物資的規范使用。
(三)三級應急響應
1、一次突發性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為三級響應:
(1)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15%以上,或造成糧食損失占總產量10%以上。
(2)某一個農業比重較大的鄉鎮發生特大農業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占受災區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0%以上。
(3)在特殊情況下需要劃為三級響應的農業自然災害。
2、三級響應行動。
(一)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主持會商,作出救災工作部署。加強災情調度,及時向縣政府、市農牧局報告災情,并通報有關部門。
(2)根據災區救災工作的要求,派出專家指導組,指導災區農業救災工作。動員和指導縣鄉農業機械參與搶險救災,實施灌溉、排澇等服務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災區農業生產恢復意見,縣財政局下撥農業生產救災資金。
(4)根據災區要求,調劑、調運救災備荒應急種子。
(5)對災區的動物疫情及時采取必要的預防、控制和撲滅措施,疫情嚴重時,按《甘泉縣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預案》處理。
(6)監督各鄉鎮農業部門救災應急措施和落實和救災資金、物資的規范使用。
(四)應急解除
當自然災害結束,農業生產恢復正常時,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宣布應急解除。
五、后期處置
(一)善后處置
1、重大農業災害發生后,縣鄉農業救災領導小組要組織人員,迅速深入災區,調查災情,幫助受災地區開展生產自救,恢復正常生產生活。
2、督促、幫助、指導災區農民加強農作物田間管理,及時搶種、補種、改種不同農作物。
3、根據災害危害程度和范圍,對災害造成的損失做出評估、核實,寫出調查報告,上報縣救災領導小組和縣政府。
(二)協商救助
根據災區需求,及時協調有關部門,按照程序及時組織種子、種畜禽、化肥、地膜、農藥、飼草料、柴油等各種農業生產資料的調劑、調撥。
六、應急保障
(一)資金保障
處置農業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所需財政經費,按縣財政局《財政應急保障預案》執行。
(二)物資保障
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儲備必要的種子(種畜禽)、化肥、農藥、農膜、飼草等救災物資。應急預案啟動后,各相關單位應優先保證各類農業救災資金的落實和農業救災應急物資的供應。
(三)信息保障
縣鄉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救災復產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農業自然災害災情信息體系建設,實現信息上下暢通,達到早預報、早發現、早處置的要求。加強通訊設施建設與維護,保障自然災害應急工作中的電話、網絡等信息渠道暢通。
(四)職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