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2 15:57: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學研究調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
調查的資料是最近三年(1995~1997年)我國主要兩種中小學外語教學期刊中的全部675篇文章。這兩種期刊是北京師范大學主編的《中小學外語教學》和華東師范大學主編的《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調查分五個方面,即研究方法類型、數據類型、研究范圍、研究對象和研究層次。
經統計發現,在675篇文章中,有189篇(占28%)屬于語言知識,對此我們不做分類。
三
從研究方法和數據處理情況來看,我國中小學外語教學研究大部分采用的是思辨性和描述性的方法(總共占69.2%)。也就是說,教研重點一是對教學工作發表議論和看法,且在論述過程中舉一些例證;再就是對一些具體操作過程的描述與記錄。這類文章往往缺乏理論性指導,帶有較強的主觀性,難以令人信服。這種現象反映在數據處理類型上,就是絕大部分的研究(81.3%)都不依賴數據,沒有進行量化分析;結果僅限于經驗總結或對某些事跡的報道。實際上,通常所說的總結經驗,如果不是以系統地收集、分析和解釋數據的方式來進行,并不能推動我們學科的發展,不應該被當作我們學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個人的經驗,在實踐中產生的想法、觀點或體會可以作為一個問題或一個假設,成為我們研究工作的起點,但是它們本身不應該成為我們學科的研究成果,不應該代替科學研究工作本身。
大體上說,研究方法可分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兩大類(Nunan 1992),而定量方法的使用已成為現代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定量方法才是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近幾十年來,外語教學研究方法大的轉變莫過于定量研究方法的廣泛運用。據Henning統計,1970至1985年期間,美國兩種主要應用語言學雜志(TESOL Q uarterly 和LanguageLearning)發表的定量研究的數量分別增長了49%和68%。在1985年,這兩種雜志刊載的定量研究文章分別占發表文章總數的61%和92%。而在我們的研究中,只有8.6%是采取了實驗性的手段,11.9%使用了統計方法去處理數據。這說明我們在研究方法上還有待改進。另外,在為數不多的實驗性研究中,實驗的規范性也頗不令人滿意。受試的選擇,變量的控制,實驗對照組的設置,以及結果分析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問題,所以盡管文章作者宣稱作了一次實驗,很大程度上是對使用新教材和教法的一次記錄,最后以平均分數來說明其結果。這樣,實驗(如果可以稱為實驗的話)的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都不高。我們知道,實驗的內部效度指實驗樣本結論的真實性程度,或者說是研究實驗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真實的程度;外部效度是指實驗總體結論的真實性程度,即實驗的樣本結論推廣到特定范圍的總體時的有效程度。實驗缺乏內部效度則其本身的科學性不強,精確度不高;缺乏外部效度則推廣價值不大,這項實驗就會失去其實用價值和普遍意義(Seliger1989)。如此看來,我們研究方法的現狀令人擔憂。根據Nunan(1992)和Seliger(1989)的理論,實驗要有明確的理論依據,要提出實驗假設,要把變量交代清楚,并描述實驗對象和科學分析結果等。但我們的實驗卻缺乏這方面的陳述,從而影響了實驗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也不利于實驗結果的普及、推廣與運用。
看來,提高實驗者的外語教學理論水平,加強外語教學研究方法的必要性的指導已成為當務之急。為此,我們確實應該在大學開設研究方法及其有關的(如統計學)課程。
筆者認為,以后我們的外語教學應加強定量研究,不僅在數量上要增加比例,在質量上也要提高;并在合乎實驗規范的基礎上,更多地嘗試運用推斷統計,多變項分析等科學的方法。
四
從研究范圍來看,中小學外語教學研究有過于偏重中學之嫌(小學僅占到7%)。固然,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占有主導地位,無論從所學內容還是從持續時間來看,都顯得更重要一些。但隨著小學英語課的普遍設置,對小學英語教學的研究也不容忽視。
首先,根據語言習得規律和兒童善于模仿,勤于開口等特點,對外語教學進行研究。例如在語音、書寫及淺顯的日常交際用語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適度的訓練,使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從中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為中學及更高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可以為中學的外語教學提供一個較高的起點。但如果不注意對小學生學習心理、學習規律以及教學方法的研究,教學不適宜,就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過早出現"兩極分化”,對以后的進一步學習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小學英語教學也是引導學生入門的關鍵所在。而且,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也必須在小學英語教學上有所體現,這同樣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小學英語教學的特點。
其次,只有對小學英語教育做了充分的研究,才能搞好中小學教學上的銜接,實現順利、高效的過渡。否則勢必在人力、物力和時間上造成浪費,也會給中學的教學帶來困難。目前,我國小學英語教學比較混亂,缺乏統一的教材,各地、各校都各行其是,這對教育的發展極為不利。
所以,在談到基礎英語教學研究時,一定要給小學英語教學足夠的重視,充分發揮這一“準備階段”的積極作用。
五
從研究對象來看,除對教法進行重點探討外(61.5%),也兼顧了對教材、教師、測試、學法等方面的研究。這說明我國的研究工作者已意識到了教法以外其他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這與"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研究局限于對具體教學法優劣的無休止的爭論"(束定芳,莊智象1996)相比較,是一個積極的進步。另外,自使用新教材以來,對新教材、教法的討論占到了總體研究的23%,這說明我們對變化并非麻木不仁,而是在積極探求一種更適宜的教學方法,并努力提高教材的編寫水平和教學水平。
在進步之中,筆者感到,稍嫌欠缺的是對教師和學法方面的研究相對不足。首先,對于有些教師缺乏系統的外語教學理論方面的學習和培訓,以及教學能力不強等現象應予以重視。實際上只有加大對如何提高師資水平的研究力度,才能更大地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隊伍直接關系到教研成果的推廣和教學法的實施,是聯系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的中間環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年來微格教學就是一項積極而有用的教研成果,它可以對教師的十種技能進行訓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外語教師培訓形式。今后我們還需要在這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為切實提高教師素質服務。
另外,我們知道,60年代以前,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是"教",即教法和教的過程;進入60年代以來,開始轉向了對學習過程的研究,不僅探討學生怎樣"學會"外語,更重要的是要探討學生如何"會學"外語,因為"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不盡",而我們對這一變化似乎還不太敏感。很多文章只是描述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操作,卻沒有對學生一方給予充分的重視。"教師講,學生記,課后完成作業就了事"的現象仍嚴重存在。關于學法研究方面的文章不但很少(10.3%),而且主要集中在解題方法的研究上,更缺乏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實際上,學法研究不僅包括學生智力的開發,還包括學生非智力因素,如興趣、動機、信心等的培養。如果我們不注意這方面的研究,不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去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就很難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可以借鑒前人的理論體系,例如學習的特征、學習過程的結構、各種學習類型的意義、學習的生理機制、影響學習的各種內部因素等,使學法研究更具科學性。只有把教法研究和學法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為外語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教學計劃、目的通過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才能實現。重視學法研究已成為中外外語教學改革的共同趨勢,所以我們也需要加大學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六
從研究層次來看,一半以上(59.1%)的研究限于具體的方法論,而只有8.4%為本體論層次的研究;涉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更少,僅占3.5%。本體論研究的是語言和語言使用的本質,語言學習的本質及外語教學的本質等;實踐論研究的是外語教學的組織實施、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編寫、聽說讀寫能力的培訓,以及外語測試等;而方法論研究的則是具體的方法和手段(束定芳,莊智象1996)。看來,目前我國中小學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還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大部分教研成果來自于方法和手段實施方面的經驗,缺乏有力的理論指導,也沒有吸取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這對提高我國外語教學的整體水平,對提高我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極為不利。理論來源于實踐,而又高于實踐,指導實踐;反過來,實踐又檢驗理論的正確性,并對理論進一步深化,從而使人的認識不斷螺旋式上升。在外語教學中,教學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也是如此。所以,今后我們必須提高外語教學研究的層次,在理論上多下功夫,弄清幾類本質問題,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
筆者認為,造成目前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本體論的研究需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做基礎,而這是許多教研人員,特別是廣大教師所缺乏的;二是這類研究的結論或成果雖然對教學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對一般教師來說,往往不能"立竿見影"地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能直接用于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對于這類研究也只有"望洋興嘆"了。然而,這類研究的缺乏會導致貫徹教材指導思想時的力不從心或盲目跟從,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我們一定要加強理論層次的研究,再也不能忽視合理的理論指導,而模仿自己的老師或根據自己認定、熟悉的教學方法來授課了。
最后要指出的是,對于本體論的研究,我們既要實行"拿來主義",吸收國外教學理論的先進成果,也要立足于我國國情,具體分析;既要借助相關學科的成果,又要注重本領域的研究,真正為我國的外語教學服務。在研究過程中,要盡量避免科研和實踐脫節,應該鼓勵廣大教師加入到科研中來,把本體論、實踐論、方法論三個層次的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動外語教育事業的發展。
七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0008(2009)05-0064-05
一、信息技術工具支持下的學習策略量表
1.已有學習策略量表綜述
Weinstein編制了標準化學習策略量表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nventory[1] (簡稱LASSI),該量表是專門設計用于測查和診斷學生適用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能力的一種測評工具。Vermunt (1987)編制了學習方式測量問卷[2]Inventory Learning style(ILS),該問卷主要是用來測查和診斷大學生的學習方式。Pintrich等人(1993)編制了“學習的動機策略問卷[3]”,該量表包括九個認知策略項目,分別考察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的使用情況。O’Neil(1996)編制的元認知測量問卷,主要是測查學生的元認知能力。Yesim Somuncuoglub[4]編制的學習策略問卷,該問卷主要綜合Weinstein和Mayer、Pintrich等人的問卷項目。
上述學習策略量表年代久遠,多是基于傳統學習環境下的學習策略內涵和結構編制而成,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策略因素未能全部涉及,更未能考察信息技術工具在學習策略中的應用情況,而且國外一些相關量表由于文化差異的限制,因此無法直接為我所用。
目前,國內陳義勤[5](2005)研制開發的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策略水平量表,遼寧師范大學的王曉晨[6](2006)針對遠程學習者開發的遠程學習策略量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教育研究所的王迎[7](2007)編制的遠程學習策略量表,均在網絡環境下對學習策略進行了研究。其它尚未見到已開發的專門用于分析網絡學習策略的量表。
但是,陳義勤研發的量表采用Weinstein (1978)LASSI量表的10個分量表,結合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特點,對原有的各個分量表進行修改或補充,并沒有研究將網絡環境擴展為計算機、手機“二網合一”情況下的學習策略內涵與結構,尚不能認為可以專門測量當前信息技術環境下大學生學習策略的情況。王曉晨研發的量表,是針對計算機網絡環境下遠程學習者的學習進行的研究,沒有考慮大學生經常使用的信息技術工具,更沒有考慮手機及其網絡對學習策略造成的影響。王迎研制開發的量表對原有學習策略分量表做了較大改動,將學習策略分為輔助工具策略、信息素養策略、時間和任務管理策略、反思總結策略、合作交流策略、考試策略和情緒緩解和意志管理策略六個方面,是對傳統學習策略的重大挑戰,但是未能考察手機在學習策略中的使用。同時后兩種學習策略均是針對遠程學習者,其中有些遠程學習資源對于普通大學生來說意義不大。因此,科學、有效地編制用于分析當前大學生學習策略的量表,成為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策略研究的基本保證和重要途徑。
2.學習策略量表編制
本研究采用20世紀90年代楊寧教授關于學習策略的分類模型[8],認為學習策略包括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和自我調節學習策略(見圖1)。本模型在原有的基礎了對元認知進行了擴展,更加強調情感動機策略等在自我調節學習中的應用,是對當前開放的大學教育環境下大學生學習策略的補充。
對當前大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工具的情況進行訪談,了解當前大學生主要使用的信息技術工具有手機及其網絡、計算機及其網絡等。根據文獻調研,將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推廣到學習策略的各個環節,發現手機及其網絡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資源管理策略,在認知策略和自我調節學習過程中均有少量體現。而計算機作為工具和環境的雙重作用,貫穿于學習策略的各個環節。
根據信息技術環境下大學生學習策略的三個基本維度,結合大學生在網絡學習環境下或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實現的學習過程,編制出問卷。問卷在認知策略方面包括信息檢索、信息組織、人機協同記憶、信息精加工、信息應用和創造性思維策略共16個項目;在自我監控學習策略方面包括自我計劃、自我監控和調節、自我評估和情感動機策略共12個項目;在資源管理策略方面包括學習時間管理、學習空間管理和人際支持策略共12個項目。問卷采用多重計分法,項目反應分為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一半符合,一半不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幾個等級,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式計分,從低到高依次計1分、2分、3分、4分和5分,分數越高表示大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學習策略水平越高,學習能力越強。
二、研究方法
1.樣本選取與結果分析
采用多階段群集抽樣法(以學校文理科藝術類、院系、班級為群集)選取徐州師范大學物理學院、文學院、信息傳播學院、美術學院共560名本科生對所編制的問卷進行了集體施測。問卷回收545份,去除缺失及空卷、答案趨同及極端問卷,最終得到有效問卷510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2.4%。被調查學生情況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量表信度分析
通過信度分析,發現本調查總量表的Cronbach Alpha信度系數如表2所示:
一般認為Cronbach’AlphaCronbach’Alpha>0.3,該量表可信,0.5Cronbach’Alpha系數
3.量表效度分析
本調查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量表的結構效度進行分析,考察量表是否能夠測量出研究者設計量表時假設的某種結構。在因子分析的結果中,衡量結構效度的主要指標是因子載荷,見表4。
結果顯示,所有題目的載荷因子均在0.3以上,分布在0.439到0.878之間,均符合要求,說明各因子具有較明確的測量意義。即本量表具有很好的結構效度。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所有調查結果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管理,并利用此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數據處理的技術主要包括均值比較、描述統計、t檢驗、方差分析等統計技術。
1.信息技術工具使用下各分策略量表及各項均值
其中,項目符號加粗帶下劃線,表示手機及其手機網絡在學習中的使用情況,從表中可以看出,手機的使用提高了大學生在時間管理策略和人際支持策略方面的水平,但是手機在認知方面的應用,諸如在信息檢索、人機協同記憶、和信息應用方面的水平卻比較低,影響了大學生的認知策略水平。說明當前手機在學習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學習的輔助方面。
2.不同性別大學生在信息技術工具使用下的學習策略差異
表8的數據表明,性別對大學生學習策略方面的影響體現在學習策略的各個方面。男生的信息檢索策略和創造性思維策略明顯高于女生,t檢驗的結果更進一步表明在信息技術工具支持下的創造性思維策略方面男大學生具有明顯優勢。在網絡學習空間管理策略方面,男生也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而且男生的各種策略水平的標準差明顯高于女生,說明男生之間的策略水平分布同女生相比更為離散;而女生的自我監控和調節能力明顯高于男生。
3.不同科目類別大學生信息技術工具支持下的學習策略差異
不同科目大學生在學習策略方面的差異體現在不同方面。在認知策略方面,理工科大學生的信息精加工策略水平較高,文科學生的信息檢索、信息組織策略水平較高,而藝術類學生在信息組織和創造性思維策略方面的水平較高。在自我調控策略方面,理工科學生的自我監控和調節策略水平較高,而文科學生的自我計劃策略水平略高一些,而藝術類學生的動機情感策略水平則略高于其它科目的學生。在資源管理策略方面,理工科學生的時間管理策略水平較高,而文科學生的網絡學習空間管理水平略高一些。
4.不同年級大學生信息技術工具支持下的學習策略差異
大學生學習策略的基本情況呈現以下趨勢,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最高,大二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除信息檢索、信息組織、信息應用、自我評估、網絡學習空間管理策略水平有提升外,其它策略水平略低于大一學生,到大三時幾乎所有學習策略水平達到大學期間的最低谷,大四時學習策略水平又出現回升現象,比大學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略高。
5.高分組和低分組大學生信息技術工具支持下的學習策略差異
從所調查的大學生中選取學習策略水平總分最高的前20%的大學生作為高分組,再選取學習策略水平總分最低的后20%的大學生作為低分組。通過t檢驗進行比較分析,發現高分組和低分組在信息組織、信息精加工、創造性思維策略三方面有顯著差異,高分組學生的信息組織、信息精加工、創造性思維策略水平明顯高于低分組學生。在自我計劃、自我評估方面以及時間管理策略方面高分組學生也有明顯的優勢。
四、討論
1.學習者視角:應重點對大學二、三年級學生進行學習策略輔導,不同性別,不同科目大學生輔導的側重點不同
從大學生學習策略水平的年級差異表可以看出,大三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較低,影響了大學生整體學習策略水平的均值。本研究的調查工作在10月期間進行,大三學生剛從二年級升入三年級,學習策略水平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可以說大學二年級下半學期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也偏低。信息技術工具在學習中的使用,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然而沒有正確的引導,大學二、三年級學生對自己的目標不是很明確,加上自控能力不是太強,容易受各方面的誘惑,所以對大學二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應該加強學習策略方面的指導。
結合不同性別大學生在信息技術工具使用下的學習策略差異,要加強對男生進行元認知策略的指導,而對女生的指導應該側重于網絡學習空間管理方面。而不同的科目特征又使得大學生學習策略水平發展不一致,不同科目的大學生學習策略水平具有不同的優勢。對于藝術類大學生要重點提高信息技術環境下自我計劃以及自我監控和調節的學習策略水平,而文理科學生的動機情感策略水平則有待提高。在資源管理策略方面,重點應提高理工科學生的網絡學習空間管理策略水平,而文科學生的時間管理策略水平則應該成為教學關注的重點。
2.信息技術工具視角:根據信息技術工具在學習中的不同作用,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
移動手機作為學習的工具,可用于信息檢索、協作記憶等認知策略方面,也可以在時間管理、網絡學習空間支持和人際支持以及情感交流策略中發揮作用。調查表明當前環境下手機多用于學習策略中的人際支持,以及情感交流方面。手機作為信息檢索的工具和協作記憶的工具降低了認知策略水平均值,說明手機作為知識查詢和輔助記憶的工具還沒有被大學生廣泛接受。當前盡管移動學習的研究成果頗豐,但真正落實到學生的學習實踐中還需要較長的過程。
計算機網絡作為認知工具,用于信息檢索、信息組織、人機記憶、信息精加工等認知策略的各個方面。計算機作為信息檢索、精加工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工具,得到了大學生的廣泛認可。然而計算機作為信息組織、幫助大學生記憶的工具以及信息應用的工具在大學生學習中應用較少。計算機在大學生認知策略中的總體使用水平較低。
計算機作為學習空間創設工具的同時,為大學生的開放式學習提供了支持。計算機平臺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工具,這些工具在大學生中的使用情況得分高于中值,說明大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工具的意識較強,教學中可以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大學生傳授一些關于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技巧,有助于提高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水平,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
3.學習策略視角:大學生對信息技術工具的依賴性逐漸增強,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大學生信息精加工能力、網絡學習空間管理及自我監控能力方面
數據顯示,在認知策略方面,大學生信息檢索策略的平均水平較高,然而大學生的信息精加工水平較低。有一種論調認為學習中有了計算機網絡的強大支持,之前需要學習者記憶、組織、精加工的內容可以由計算機網絡代為執行,實現知識的外儲存、外加工。學習者已經沒有必要花費時間去記憶、加工學習內容,這種觀點成為影響大學生網絡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而問題解決需要依靠大腦對各種信息進行整合以及創造。假如完全實現了知識的外化,人的大腦將無法對材料進行加工。畢竟電腦不能完全代替人腦,電腦雖然可以生成一些東西,但創新的方面還得依靠人腦完成。所以,盡管計算機網絡為我們獲取知識帶來了種種便利,但我們并不能把需要人腦處理的信息完全交給計算機網絡。如何高效地學習、加工計算機網絡提供的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料,仍然是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學習研究的重要內容。
計算機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場所,網絡學習空間成為當前利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學習的最具有權威和時尚的學習基地。由于在進入大學之前的學習多是在傳統教學環境下進行,大學生對于計算機網絡所提供的非線性環境較難控制,大學生常常因為多而雜的學習資料和內容導致思路不清晰,因為超鏈接的吸引使得注意力分散,從而在網絡學習空間中迷失方向,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學習策略教學在幫助大學生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學習的同時,重點針對大學生對于網絡學習空間的控制能力、以及自我監控能力進行輔導,加強大學生駕馭網絡的能力,是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提高獲取及加工信息能力的重要法寶,同時要注意提高大學生在網絡學習環境下的自我監控能力,成為大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工具高效學習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Weinstein LASSI User's Manual[EB / OL]. ,2005-03-03.
[2]Vermunt, J. and Van Rijswijk, F.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kill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J]. Higher Education, 1988, (17):647683.
[3]Printrich. P. R., Smith. D. A.F, Garcia. T., Mckeachie,w. j. Micheachie. W. J.A. Reliabil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93,(53): 801-813.
[4]Yesim Somuncuoglu & Ali Yildirim;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 and Use of Learning Strategies [M].1999.
[5]陳義勤.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策略水平量表的初步修訂與試用[EB/OL]. 省略/websitedm/elearning/guest/magazine/paperpre.asp?PaperID=1795.
[6]王曉晨.遠程學習策略量表的研制與開發[D].2006.(5).
[7]王迎等.遠程學習策略量表的編制[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
[8]楊寧.從元認知到自我調節:學習策略研究的新進展[J].南京師大學報,2006,(7):101-105.省略)。
The Research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ol Applied in the Learning Strategy:
The Investigation students come from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Feng Xia & Li Ziyu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Department,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009 )
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站在時代的前沿,語文教堂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一歷史使命。為了喚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調查當代中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及興趣,了解我校初中生對傳統文化的掌握程度。針對此項問題,筆者對本校學生(主要針對年齡在12至15歲之間的中學生)進行了一次“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調查問卷”。
調查采用試題簡答、調查問卷的形式,在本校每班隨機抽取15名(全校抽取300人,占全校學生總數33%左右)參加問卷。調查過程組織有序,因而問卷調查所反映問題及傾向具有代表性,對教師研究“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研究”有一定的目的指向。
本次調查問卷分兩大部分。一方面是試題部分,主要意圖是調查我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況。試題涵蓋面廣,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
另一方面問卷部分,目的在于調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及喜愛程度。但是,大多數學生只是知道一些傳統文化,卻不知道其來歷和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很多學生對傳統民族藝術都沒有系統學習過,對祖國傳統文化的未來更是漠不關心。以上種種情況,令人堪憂。現將有關調查中所反映的情況歸納整理如下:
一、特點及問題
1.中學生對名著所涉及的相關傳統文化了解較多,但詢問后得知,相關知識來源途徑主要在影視劇作品上,而對名著原作知之甚少。如,第17~20題著重通過影視歌曲了解學生對古典名著的熟悉情況,數據反映,《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三部名著了解者接近50%,而對《聊齋志異》了解甚少,參與問卷的300名學生僅23人知曉,且其中6人知道作品名稱,卻寫錯了字。再如,32~35題,命題意圖在于了解學生對名著人物及情節的掌握程度,學生掌握較好,知道者71.65%,主要集中在八、九年級。
2.學生對與課文相關的我國詩詞掌握較好。如,2題、13題,掌握者達到72.3%,14題是83.6%人。看來,對于農村中學生來說,課堂是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窗口和主陣地。
3.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在語文教學當中,可以適時介紹一些飲食、服飾等生活氣息濃郁的傳統文化。調查反映,對耳熟能詳的“五味”竟有45%人不知道,74%的學生回答不上來“六畜”的具體內容。
4.在傳統語言文化類,成語、諺語、俚語等知識,學生也是一知半解。大家對一些常用的俚語反應不上來,如,第24題,近半數人不知道“燈不撥不亮”的下句是“理不辯不明”。更令教師們擔心的是,自己的學生對語文中常會用到的成語記憶太少。成語接龍題只有4名學生完全接對。
5.對帶有明顯地域色彩的傳統文化了解甚少。如,關中“十大怪”,只有27%學生說得上來。有些傳統節日很多學生還不知道,但是對于西方節日,如,圣誕節學生有濃厚的興趣。
6.知識欠缺,閱讀面和視野狹窄。如,6、11、2題涉及古代哲學、宗法、禮儀、天文、歷史、地理等知識,學生完全答對者寥寥無幾,說明學生的古代文化常識掌握不全、不深,應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對這些知識的歸納與整理。
7.可喜的是,經問卷得知,學生耳濡目染,接受仁、孝、忠等傳統道德教育較多,比較喜歡中國古典詩詞歌賦,對中國書法、國畫、民族音樂有一定的興趣,渴望了解古代先哲思想,希望課題組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繼續加強此方面教育。
二、課題研究的建議與措施
中國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過此次調查,我認為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出現的問題。
1.進一步加強對課內古典詩詞背誦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學,這是學生接觸傳統文化一個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寫比賽、詩詞接龍、背誦打擂臺、經典誦讀等方式,將古詩詞背誦常規化、趣味化,另外,積極探討文言文教學課堂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
2.加強名著閱讀,開展讀書活動。應在七、八年級學習時間比較充裕的條件下,課題組教師要給學生開出適宜他們閱讀的名著書目,大力開展閱讀名著的讀書活動,并采取寫讀后感、講名著活動方式,檢查反饋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采取影視與文本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了解名著、走進名著,不僅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也讓名著影響學生的靈魂。
3.拓展課程資源,在研究與探討中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鼓勵學生進行體驗、學習,甚至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其藝術視野,使傳統文化的學習更有趣、更容易,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發揚傳統文化。
4.改革課堂教學,構建以研究與體驗為本、師生互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利用網絡、電視等媒體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依托教材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民風民俗,組織學生參與有關社會活動,參觀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博物館,并讓學生嘗試寫作觀后感或民風民俗介紹、調查報告、小論文等,讓學生自己加深對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領悟。
5.加強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傳統文化講座,向學生講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擴展知識面和視野。
總之,此次調查既為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研究提供了較為翔實而又準確的情況,也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指明了方向。我們將在學校有關部門的領導下,將扎扎實實地推進課題研究,促使我們對以后傳統文化的教學更加有效和深入。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4)02-0018-03
一、調查的目的
本問卷調查主要對象是甘肅省農村和城郊基礎薄弱生源較少的初中在自然減員小班化教學的一些基本情況;為今后這些學校開展小班化教學提供可借鑒的數據,提供幫助。
二、調查方式
課題組選擇甘肅省城市郊區和農村初中具有代表性學校兩所集中問卷調查,其他問卷分散進行,問卷來自不同地區城郊和農村初中十幾所初中。
三、調查過程
依據現實情況,制定出小班化學生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小班化認識情況、學習情況、課堂活動參與情況、評價情況五大方面設計了30道題,包括26個選擇題和4道解答題。
四、調查結果分析
(一)問卷調查的學生基本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被試230名,主要分別在蘭州市郊區、民勤縣各一所學校,還有一些分散調查問卷。
從被試的數據都屬于郊區和農村薄弱學校,抽測的男生比例要高于女生,這個數據主要和學生的性別比例有關系。抽測的學生都是初中三個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離家在4~5千米,為了方便學習有一大半學生住校。小班額人數最多34人,最少人數11人。因此,這樣的設計和被試取樣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二)小班化認識了解情況
這一問題主要設計的是簡答題,從問卷上看出他們對小班化教學還不太了解,只是簡單停留在:1.人數較少,老師比較容易管理;2.小班額氣氛不好,大班額人數太多;3.小班額老師更好輔導學生,人數少不能很好探討問題;4.人數多不利于老師管理。這樣一些簡單的問題,大部分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小班化得優點,學生沒有從中自己學習過程中真正感受到小班化的優點,只是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問題,還有想法:是不是學生人數少了,對學校教學質量的懷疑。
(三)學習情況
在此次調查問卷中小班化學習情況主要設計的類容:學習方式、學習興趣、師生交流、學習態度、問題處理等方面。
學習方式:并沒有特別的改進,還基本停留在教師教學生跟著學的模式,也就是傳統模式,一些新的學習模式沒有能應用到實際學習中。
學習興趣:興趣是要慢慢培養的,而被測得結果顯示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在教師指導的層面,在教師的督促下學習,自己沒有興趣。這也是目前農村學校比較欠缺的,相比較城市還要差一點。
師生交流:從被試題目的數據可以看出師生交流一般,很少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占到了差不多一大半。其次是對學生的關注度不高,這也是影響師生交流的很重要原因。其次對學習主體認識上還存在問題,沒有能夠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主體的重要性。
學習態度、問題處理:學習態度良好,但對問題的處理解決是被動的,被動接受知識,還在執行教師灌輸或者填鴨式獲取知識的形式,這樣接受的知識僵硬,不能靈活應用。
(四)課堂、活動參與情況
在小班化學習和活動參與中,我們設計了相關調查項目,學生普遍喜歡在學習中采取小組合作,人數少這樣保證參加人員能最大限度得到教師指導,頻率較高,每節課基本都會有小組合作環節,教師提出問題回答的概率也就比較高,教師和學生容易達成默契感,學生有機會充分展現自我,發表獨立的見解,個性得到張揚。
(五)評價
評價是教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設計了三個測試題和一道簡答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被試結果90%以上可以得到教師的評價;評價方式答案是多樣的,這和個體的差異有聯系。上課不舉手回答問題的原因,調查結果有很大比例學生選擇怕說錯。“解答題老師的評價合理嗎?”回答100%都是合理的回答。“經常得到老師的評價嗎?”回答差不多也都是得到老師的評價。從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老師評價的簡單化,評價的單一化,不能個體化,不能綜合化。教師的評價有,不科學、學生懼怕回答錯誤、害怕當面出丑,長此以往,學生會變得越來越不愿意和老師交流,即使懂了或者能回答上問題,也都不愿意回答,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越拉多大。
(六)在校學生情緒狀況
小班額情況之下,學生在文體活動中參與度較高,基本可以達到85%以上,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溝通交流的次數、時間、頻率較高。以一班30個人為例:一堂課教師提出平均8個問題,那么大概就有20~25人參與,學生分組討論得以實現,教師有時間分別給學生以指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建立了良好融洽的關系。
五、調查結果與建議
(一)結論
1. 從調查的班級和學生數據上具有代表性,具體數據見前面的表格。調查結果顯示甘肅省農村地區,最近幾年來農村生源逐年在不斷下降,師生比相對提高,小班化教學成了今后教學發展的普遍模式,也是今后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途徑。
2. 被抽測的學生在校的精神面貌狀況良好,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在多次的活動中參與度高,培養了良好的興趣愛好,充分展現了自我,張揚了個性,喜歡和同學交流,在班級中能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工作。在課堂中與老師配合不好,沒有良好的信任度,形不成獨到的思想見解,大部分還是等待接受老師說出結論。在學習中自我展示很少,課堂中沒有充分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接受知識被動,知識面比較狹窄;雖然也有一定合作學習模式的開展,討論也只是形式而已,不徹底,合作精神體現不夠。
3. 資源利用的優勢,首先是師生比的擴大,教師有更多時間輔導學生,學生也要積極配合,自覺主動與老師聯系,解決問題;其次是其他各種資源的使用率增加,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學習中、實踐中鍛煉自己,盡情展現自我。
4. 被測的數顯示,有許多學生還沒有適應小班化學習的情況,這些主要反映在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上,還有就是觀念沒有轉變。這些主要與老師、家長、社會有很大聯系。
(二)措施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293-02
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了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精講多練,以學生語言運用為主、以教師語言輸入為輔的教學理念。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均能較好地體現此語言學習規律,并應該成為教學過程中首選的教學方法。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國以往的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受鐘擺效應的困擾,轟轟烈烈的交際教學法改革最終演變成折中主義。雖然近20年來我國的外語教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師受教育背景、傳統教學方法及理念的影響,在運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時不能有效貫徹新的教學理念。在高校,依然有人使用語法翻譯法等較傳統的教學方法(劉潤清&戴曼純 77-78)。
1.交際教學法
交際教學法是外語或第二語言的一種教學理論,它強調交際過程,強調交際能力是語言學習的目標。由英國應用語言學家創立,與以語法為基礎的教學理論如聽說法相對而言(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 81)。
交際教學法雖然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教學大綱,但從交際法的有關實踐來看,可以發現有三個原則在起作用:一是交際原則,即涉及交際的活動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二是任務原則,即用語言完成有意義任務的活動可以提高學習的效果;三是意義原則,即對學習者有意義的活動有利于學習過程(束定芳&莊智象 206)。
交際教學法符合新的教學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被予以提倡,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交際教學法是否被廣泛的運用呢?以下是對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的一個調查研究。
2.調查與研究
本文對來自西華師范大學的33位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包括25歲至58歲的11為男教師和22位女教師。他們有著不同的職稱,其中副教授3名,講師18名,助教12名。33份問卷全部有效。
此外,本次問卷調查還包括了18至23歲的236名學生。他們分別來自于不同的專業,如文學院,歷史學院,商學院等等。在檢查問卷后,回收有效問卷211份,其中男生68人,女生143人。
本次問卷調查表由40個選項所組成。選項包括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為了對問卷有更好的理解,本次問卷全部用中文編寫。
2011年10月,作者分發了問卷調查表。在問卷調查之前,作者先告知大家問卷僅用于研究,對他們不會有任何影響。其次,回答整份問卷需要大約15分鐘,老師和同學們可在課間休息時間完成。再次,提醒大家注意個別選項為多選。在回收了所有問卷之后,作者進行了整理以確保問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此次研究借助SPSS 15.0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如下。
3.研究結果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以語法翻譯法和聽說法為主。隨著《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聽說領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提出,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來適應新的教學理念。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是適應新的教學理念的首選。然而,很多老師卻并不能將這些新理念應用于實際之中。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語法翻譯法仍然很流行。
下面對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方法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15.2%的教師認為語法翻譯法是他們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僅有18.2%的教師使用了交際教學法。聽說法被21.2%的老師上課所采用,而近1/4的老師采用了任務型教學法。此外,12.1%的教師認為他們在課堂上主要使用了合作教學法。而大多數教師則認為他們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是折中法,即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和教師相比,可以發現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意見大有不同。在學生看來,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占據主要地位。一大半的學生認為他們的老師在課堂上使用了聽說法,并且40.3%的學生認為語法翻譯法仍是英語課堂上的主要教學方法。而對于適應新的教學理念的任務型教學法,盡管有41.2%的學生推崇,但于交際教學法而言,僅有21.3%的學生選擇。相同比例的學生認為他們的老師使用了合作學習法。而對于折中教學法,盡管大多數老師認為這是他們的主要教學方法,只有35.1%的學生支持它。
由上可以看出,交際教學法并未被廣泛的使用,而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仍然占據了大學英語課堂的主要地位。
此外,將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理想狀態,然而這需要教師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可以大膽的將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合作學習法結合在一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折中法。實際上,從理論上講,折中法是最好的大學英語教學方法。因為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班級的大小,綜合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劉潤清&戴曼純 78)。但實際問題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的干擾,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并不能很好的運用,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可能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關鍵詞】體育教學;職業特色;創新性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193-01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在研究過程中,查閱了關于學校體育、體育教學的現狀和大學生的體育活動情況的科研論文近60余篇。
1.2問卷調查法。設計了《學生體質健康與教學調查問卷表》,經效度和信度檢驗符合研究要求。本研究隨機選擇了我校校作為調查對象,向學生隨機發放問卷800份,回收750份,回收率93.7%。
1.3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獲得的各項數據用百分數對統計資料進行一般性描述。
1.4專家訪談法 走訪專家征得意見。
2 結果與分析
2.1體育選項教學現狀調查
2.1.1選課動機情況。
學生參加體育選項課學習的動機呈明顯多樣化趨勢,其中強身健體,提高運動能力是學生參加選項課學習的主要動機,說明大學生能認識到體育的價值和功能。但有19.8%的學生是把考試達標作為選課的動機,說明有一部分同學對體育課的認識還存在誤區。這就向體育教師提出一個課題,即如何去善待學生,積極引導,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使青年學生的狂熱性、陣發性熱情轉為持久的積極因素。
2.1.2對體育選項課的態度。
男生對體育課的態度選項中"很喜歡"和"喜歡"的人共占74.5%。女生對體育課的態度"喜歡"和"很喜歡"的占16.6%;不喜歡體育課的學生中,有30.1%女生。可見,女生對體育課的態度傾向不盡如人意。
2.1.3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強度和頻率上。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有67.4%的學生是經常或有時參加體育活動的,男生多于女生;有32.6%的學生是很少或不參加體育活動的,女生多于男生。且強度多數不夠。
2.1.4學生課外活動形式。
調查顯示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主要是個人鍛煉48.3%以及和同學一起鍛煉30.1%,參加體育協會或學校系里組織的活動相對較小占15.6%,表明我校的課外體育活動基本處于自發狀態,應當加大對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管理。
2.1.5教學組織形式。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教師個別輔導、和小組練習的形式比較喜歡,為今后更好的組織體育教學提供參考。
2.2體育教學模式有待創新。
高職高專除具有普通高校的共性外,還具有自身的職業特性,它主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由于培養目標的特殊性,要以"育人"為最高目標,以"終身所從事職業"為主線,把"育體育心""未來生活需要與學生專業主體需要"、"增強操作能力與終身受益"三者緊密結合,突出對學生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為的培養。因此體育教學模式在借鑒高校外,應結合體質健康、實用專業體育發展自己的特色模式。
2.3課程資源整合不明顯
2.3.1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主要特點是"針對性",具有鮮明的職業定向性。作為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應該同高等職業學校的特點相結合,圍繞職業特征開發體育課程體系,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服務,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但目前我校的體育教學體系沒有體現職業特色。實用性專業體育課程體系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2.3.2體育課和健康教育、體質測試沒有有機融合,《學校衛生土作條例》并在第于一三條中明確規定:"學校應當把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通過對體育課程設置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文件的分析,并沒有體現這一理念,健康教育的內容還不夠完善,并且體育課程的任務重點不突出,教學內容安排不符合選項課的分組分曾次教學
2.3.3網絡體育教學的平臺大部分沒有搭建起來,難以實施課內、課外一體化的"教"與"學"。教學資源利用率低,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對體育健康的認識和理解和學習,而且也不利于教學互動、教學相長。
2.3.4忽視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活動的科學方法論的作用。輕體育素養的培養, 缺乏對人文體育、保健體育、運動欣賞、體育時事,以至于只知運動之術,而不曉運動之道、動之有道,從而導致學生對自己的體育實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動"。故而使得許多學生難以在課后指導自我鍛煉。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學生較喜歡的體育教學內容為鍛煉身體的方法、身體健康的知識、體育欣賞和體育保健的方法,這些教學內容在目前體育理論課中開展甚少。
2.4體育教學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體育成績評定基本上局限于運動技能的評定,評價內容單一。忽視健身知識的傳授和健身方法的掌握。調查顯示有50.4%的高職學生認為評價合理,而認為不合理的占38.6%,值得我們要重視這個問題;體質測試和體育考核沒有有機融合,造成有達標不及格的部分同學不想上體育課的現象;忽略了對課外體育活動和校內競賽活動等潛在課程、活動課程的評價。
2.5課程設置年限太短。
我校的體育課一般開設年限較短。體育教育應貫穿于大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尚未養成運動習慣。
2.6長期以來就形成了"重技術、輕理論"的人才觀念, 部分教師的觀念還沒有統一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教師本身的保健知識也嚴重匾乏,沒有能夠真正認識到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并把它落到實處,說明教師的觀念還有待進一步轉變和提高。部分教師忽視自身體育理論知識的更新與再教育,從而造成了體育教學中不重視開展科學研究活動的局面,形成了體育教學缺乏創新意識的僵化模式。
3結論與對策
3.1完善分組選項課模式,探索、創新并構建高職院校特色教學模式體系。
3.2結合體質測試,加強體育教學研究,推進職業運動處方教學授課內容。
把體質測試研究成果定期納入體育教學工作的議事日程,針對學生體質檔案,同時結合各職業特點進行選項教學,在教學中要增加《健身學》的教學內容,加強目的性和科學性身體鍛煉教育,使學生了解體育鍛煉對健身的作用,學會科學鍛煉身體和健身的基本方法,能運用課堂學到的體育理論知識及鍛煉方法去參加課外鍛煉。處方教學相對傳統教學更符合教育理念、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
3.3體育教師對測試的結果要進行認真的分析要明確體質健康測試的結果與自己的教學質量是密切相關的,根據學生的測試成績來調整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苗建軍.體育教學改革幾個認識問題的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9,(4):29.
一、 引言
“學習一種語言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操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如何用他們的語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行為;要懂得他們的心靈之語言,即了解他們社會的文化。實際上,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 (鄧炎昌,劉潤清,1989)。而要改變“中國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落后于語言能力,還不能適應跨文化交際的需要”(王振亞,1990)這一現象,教師必須先于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系統了解,并引入英語教學中。
二、 調查設計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參加本次調查的學生來自湖北工業大學電信學院的電信專業一個班的40名大三學生,其中26人已通過CET-4級考試,占被調查人數的65%。采用調查問卷和小測試相結合的方法,調查問卷有六個小題,每小題提供三個選項,供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可多選。測試題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針對文化背景知識進行,第二部分測試受試者對有文化內涵的詞語的了解,第三和第四部分分別著重于習語、諺語和格言的測試。
(二) 調查結果與分析
從表一可見:(1)大部分學生都十分清楚地知道文化知識與語言學習的關系,即文化知識的了解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2)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的渠道多半還是源于教師課堂上的介紹和講解,盡管對文化知識有一定的興趣,但由于學生課后主動閱讀相關書籍較少,通過面談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多半寄希望于教師,專業課負擔較重,沒有過多時間閱讀,課外及社會活動過多等;(3)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的西方文化知識較狹窄,希望老師多講解,但又迫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壓力,希望老師多講一些應試技巧。
由表二可知,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令人滿意,而對其他所列內容的了解卻不盡如人意。這表明,學生對文化知識了解的欠缺不僅僅局限于個人學習經歷這一個方面;現有的教學體制使得教師無法在教學中導入目的語文化和對中西文化間的差異作必要的講解。總之,當代大學生已認識到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并渴望參與各種活動,但對英、漢語間的異同的了解遠遠不夠,繼而影響到實際交際能力的提高。
三、 發現與討論
由于缺乏對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學生在交際時往往受制于對有文化內涵的詞或表達理解的偏差。因此,“語言教學不僅要教授語言知識,還要講授文化知識” (戚雨村,1992),因為“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很難成功地進行交際”(胡文仲,1998)。
(一)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
文化背景知識指的是與歷史、地理、哲學、信仰、習俗等相關的語言表達形式。我們在外語習得過程中,往往受到母語的干擾,常常把自己所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套用到英語交際中,產生文化負遷移,這種負遷移越多,對英語的阻礙就越大。美國語言學家沃爾夫森Wolfson(1983)曾說:“在與外國人接觸當中,講本國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音或句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規則的違反常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所以,教師應加入文化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接觸異國文化,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 有文化內涵的詞語
“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禮會生活的工具” (鄧炎昌,劉潤清, 1989 )。英漢詞匯的文化內涵極豐富,但在許多方面仍存在著不對應的現象,成為在目的語輸入當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
例如:英語中的American dream(美國夢),指美國標榜的立國精神,人人自由和機會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Halfway 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復醫院;Pink lady(紅妝女人),指一種雞尾酒的名稱等。
(三) 習語
習語(idiom)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他們在語義上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其內涵的意義往往不能從組成習語的各個詞匯的表面意思上揣測出來。那么,在把握這一類的習語時,一定要特別小心。
如:I want to rest on my oars. (暫時歇一歇)
The whole deal’s hanging fire till the jerk decides what to do next. (進展緩慢)
The president had at last laid an egg. (完全失敗)
(四) 諺語和格言
諺語往往多少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社會觀點和態度。然而,由于文化對語言的特征影響重大,英漢諺語的差別十分明顯。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He always keeps his finger on the pulse.他的消息總是很靈通。
Nine tailors make a man.人靠衣裝。
如果不了解相關的英語文化,則很難恰當理解其含義。
四、 對于教學的思考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首先應體現實用性原則,突出主流文化的特點。所導入的文化內容應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使學生不至于認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從而使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傳授同步,使二者構成水融的完整教學體系。
其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突出文化教育的階段性。我們可以把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劃分為文化知識層次的教學與文化理解層次的教學。文化知識層次的教學主要傳授的是知識文化,即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宗教、法律、哲學、歷史文化、文學藝術等不直接影響交際的背景知識。文化理解層次的教學主要傳授的是交際文化,即直接影響交際的背景知識和普通的文化模式。它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如包括小到能見可聞的衣食住行、家庭起居、婚喪生禮、節日喜慶、禁忌諱語、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信息傳媒等;抽象的行為規范、倫理標準、人生信仰、價值觀念等。
最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應強調適合性原則。一方面,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另一方面,教師對文化內容的講解要有選擇。對于主流文化的內容,或有廣泛性的內容,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舉一反三。由于文化內容本身就廣而雜,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豐富文化積累。
參考文獻:
[1]Wolfson,N. 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M].Longman: Longman Publish House,1983.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1989.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The Study of Research and Strateg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n Sichuan Province
――Take Some Primary Schools in Dazhou City as an example
YUAN Ye, ZHANG Yarong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635000)
Abstract Taking four elementary schools in Dazhou in Sichuan Province for exampl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teracy, course resources,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etc, meanwhil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carry out scie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in Dazhou.
Key words Sichuan Province; scie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current status; strategy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將原來的小學《自然》更名為《科學》,同時《全日制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通過該課程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①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達州市處于西南四川革命老區,教育教學條件相比東南沿海地區相對落后,近幾年隨著國家加強對西南地區教育投資的力度,基礎教育教學條件得到長足的改善。目前針對四川地區科學教育研究的相關文獻報道還很有限,尤其針對川東革命老區的相關研究未見報道。鑒于此,課題組結合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觀察法等多種研究方法,通過對達州市4所小學(其中3所城市小學,1所城鎮小學)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為96.5%,通過問卷的分析初步掌握達州市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區域特色問題,從而尋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②
1 達州市小學科學教育現狀分析
1.1 科學課程的實施情況
2005年新的課程標準在我省全面開始實施,在國外作為核心課程的科學課,在我市小學教學實踐中一直被歸為“副課”行列,與語文、數學和英語等主課相對,③由于受傳統教育價值的影響,學生成績的好壞往往通過這三門“主課”評價,造成了科學課在實施過程中一直處于瓶頸期,相比之前的自然課很難有所突破,因此,學校雖然在課程表上編排科學課,但實際沒人上或者科學課被其他考試課程擠占的現象普遍存在,從調查的數據上來看,高達79%比例的小學科學課曾被擠占,同時個別學校仍然存在著未開放或開放不足的現象,更甚者有些小學科學老師直接把科學課當作活動課和自習課。
1.2 科學教師隊伍專業素養較低
科學課是一門對兒童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基礎學科,上好科學課對培養和發展兒童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④作為科學啟蒙教師,科學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科學教育的質量。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科學課往往由一些“主課”老師兼任,或是交由年齡較大的老教師來上,具有科學教育背景或理工科背景的專職科學教師很少,他們大多對新教材的理念理解不透,專業知識薄弱,統籌科學教學資源和開展科學教學的能力較差,同時在與這些教師的交談中我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80%的小學對科學課程的重視度不夠,科學教師無法體會到教學的成就感,直接導致其備課、上課不認真,科學課程計劃執行差,課堂效率低下,科學課的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1.3 科學教學資源缺乏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教育應以學生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科學教師要樹立開放的教學理念,能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聯系多種教學資源開展科學教育。因此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對科學教育場所、教學設施等的建設提供較大的資金支持。⑤在調查的4所小學中,普遍反映出以下三個問題:(1)即使學校配備了相應的科學教學設施,但調查結果顯示,有一些教學配置但未使用的比例仍占61.3%,教學設施齊全但未使用占25%的比例,整體使用率不高;(2)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鄉鎮小學由于辦學條件的限制,沒有專門的科學實驗室,配備的少量實驗器材和儀器出現陳舊或損壞,但未得到及時的修理或補充,導致科學教學資源嚴重缺乏;(3)科學教學場地,幾乎在教室完成,教學形式單一,任課教師僅憑一支粉筆,以教教材為主要形式,不符合新課改理念。
1.4 課堂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在觀摩小學科學課時我們發現,由于教室沒有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平時上課的時候教師只是拿著一本教材照本宣科,幾乎看不到有什么教學設計,更看不到教師提供結構性探究材料帶領學生在實驗室或是教室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同時涉及到的實驗探究活動往往以教師演示實驗為主,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沒有得到發揮。另外,由于教室緊張,上科學課的班級人數都在50~70人左右,在城鎮學校班額甚至達到90多人,過大的班額導致科學活動無法展開,班級的紀律也難以控制,以至于出現上科學課的時候,80%的學生承認沒有認真聽課,自己在下面做一些與課程無關的事情,影響了科學課程的教學效果。
2 改變達州市小學科學教育現狀的建議
2.1 加強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科學素養
由于科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任,在整個小學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提高科學教師的素質與水平就顯得非常緊迫。目前我市小學科學教師普遍存在科學基本知識不扎實,教學經驗不足,科學教育理論匱乏等問題。因此為了改變教師科學素養低下的現狀,可結合地域優勢,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資源,加強與地方高校合作培養教師的環節,聘請高校教師對小學科學教師進行科學教學理論和教學法的培訓,鼓勵一線教師和高校教師共同開展教學探討和教學研究,提高科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另外,考慮到基礎教育對科學教育師資的需求,我校小學教育專業開設了科學相關課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教學能力,基層學校可以選取優秀的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從事科學教學工作,提高科學教師的專業背景。
2.2 結合地方特色開發科學教育資源
科學課程標準(3~6年)指出:“為了使小學生的科學學習具有廣闊的智力背景,科學教育不能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必須利用與開發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科學教師可根據農村和城市學校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多種渠道開發與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如在觀察植物時,城市小學的教師可帶領學生到翠屏山或鳳凰山進行實地觀察,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在“橋梁結構”這一單元時,教師可組織學生搜集或是拍攝達州市所有橋梁的照片,并在課堂上師生討論這些結構橋梁的特點,從而理解橋梁結構對橋梁承受力的影響;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觀達州市博物館、工業園區,在實踐中拓展科學見習場所。農村小學可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結合農村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讓學生邊學習、邊觀察、邊實踐、邊體驗,如觀察青蛙的生長過程等,加強鄉土教育資源和鄉土課程的開發。
總之,要加快達州市小學科學教育改革的進程,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教育觀念,重視科學教育,加大對基層學校科學教育設施的建設力度。作為基層學校,積極進行學校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加緊建設科學實驗室,配備實驗器材和器材,同時學校圖書館或閱覽室增加科技藏書,學校可定期開展科普知識宣傳周或是組織開展科技節。另外,我們了解到達州市通川區實驗小學每學期均會組織賽課活動,一方面督促任課教師加強自我學習,同時也能借此機會加強不同教師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這一經驗可在其他學校組織推廣,為科學教育的開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注釋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② 許燁.海南小學科學教育現狀調查研究――以萬寧市部分小學為例[J].學理論,2013(27):267-268.
近年,我國學前教育實現了蓬勃有序的發展態勢,并以此受到了社會各方力量的廣泛重視,為我國學前教師教育事業的蓬勃有序發展創造了開闊充足的發展機遇和空間。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擴招力度的不斷加大,直接導致我國中等職業院校和中等專科學校的整體生源質量發生了急劇下降。在這一實踐背景下,我國中專層次的學前教師教育事業在具體開展路徑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具體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在數學教學工作實務開展過程中具備突出而鮮明的表現形態,有鑒于上述基本事實,本文將針對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的教學現狀展開簡要分析。
一、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教學現狀的調查
1.教師的教學工作現狀
(1)課時安排
現階段,在我國中專院校學期教育專業數學學科常規教學活動的課時安排方面,絕大部分院校都為數學學科教學工作的具體開展設定了四個常規學期,但是在課時數目的具體設定方面,絕大部分中專院校都局限在每周兩個教學課時到每周三個教學課時之間。尚未達到能夠中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學科教學大綱約制的每周四個課時的基本標準。
(2)教材取擇
現階段,我國中專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日常教學過程中擇取和引入的數學教材主要包含《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兒師范學校數學教材》《復旦大學出版社學前教育專業數學教材》,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學前教育專業數學教材》。
第一,從教學內容角度分析,人教版教材文本編寫呈現的知識內容數量過多,且其中涉及的陳舊性知識內容和高暗度知識內容也相對較多;復旦版本的數學教材在內容體系層次存在明顯的單薄性;相對而言高教版的教材文本在知識內容的構成體系層次具備合理性。而且上述三個版本都具有未能實現與初中知識良好銜接的缺陷。
第二,在課程基本知識內容的呈現模式角度,人教版教材文本以知識內容的平鋪直敘作為主要的呈現模式,在讀者的具體閱讀體驗過程中會展現出比較顯著的枯燥性,未能實現對現代教育事業基本發展理念的直觀而真切的展現。而對于復旦大學版本和高教版教材版本,其在數學學科知識內容呈現過程中有效避免了人教版教材文本在閱讀觀感層次的枯燥性,并充分展現了現代教育事業的基本指導理念。
2.學生的學習活動開展現狀
(1)學生入學之前的數學基礎建設狀況
在針對350名學生中考數學學科成績數值展開的統計分析過程中,發現了如下數據:
350名學生中考數學成績數值分布
從上述表格中列示和呈現的相關測算數據不難發現,中專教育層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入學前實際具備的數學知識確實處于較差的表現水平,僅在上述調查分析數據中涉及的350名學生中,就有54%(189/350)的學生其中考數學成績在60分以下,而且其中有18.57%(65/350)的學生其中考數學成績在30分之下。
(2)學習目的
在針對中專教育層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數學學科學習活動的開展目的以及動機展開調查分析的實踐背景下,發現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在現行課程體系中設置書寫學科并不具備鮮明的實踐指導價值,而且有較大數量比例的中專學前教育學生認為現行數學教材文本中實際編寫呈現的知識內容難度過大,并且與學生實際經歷的教學工作實務體驗環節之間并不具備直接的必然性聯系。
二、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學科實務教學工作的改良對策
1.科學制定和明確教學目的
所謂教學目的,就是具體開展教學工作過程中期望實現的預期性教學效能狀態。在數學學科教學目的的制定和形成過程中,應當要求學生切實掌握數學學科的基本知識,形成關于數學知識演化應用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思想認知層次的改善提升創造實踐性助力和支持條件。
2.建構實施預科教學制度
鑒于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新生群體在實際入學前實際具備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水平長期相對低下的不良局面,建議建構形成針對這一學生群體的專門性數學學科知識內容預科教育制度,為學生具體數學學科知識內容學習目標的順利實現,構筑充足穩定的支持條件。
三、結語
針對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教學現狀的調查與研究,本文從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教學現狀的調查,以及中專層次學前教育專業數學學科實務教學工作的改良對策兩個具體方面展開了簡要對策,旨意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程秀蘭,甄俊芳.陜西省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1,06:3-8.
2.王迎蘭.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11,11:55-58.
3.謝坤,郭建敏.不同層次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培養方案比較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09:116-120.
一、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現狀調查
我通過查閱實驗室實驗記錄、召開教師和學生座談會、學生問卷等方式,對本市具有代表性的3所一級達標校、3所二級達標校、2所三級達標校和2所未達標校的實驗情況進行調查。在與教師訪談中顯示,大約有85%的教師認為實驗教學十分重要,部分教師仍然存在著“做實驗不如做實驗題”的思想,與新課程的理念背道而馳。對學生的調查顯示:96%的學生具有參與實驗強烈需求,部分學生對沒能參與到生物實驗中,只能聽實驗、看實驗有不滿和無奈的情緒。調查結果顯示:總體實驗開出率約為55%,實習活動、課外科技活動、研究性課題均不到10%,學生獨立完成的實驗不到15%,學生在實驗中的參與度不容樂觀。根據統計結果顯示,教材中的“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等實驗在不同類型的學校均顯示出較高的開出率;而“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等許多實驗開出率均顯示出較低的傾向,不少實驗的開出率幾乎為零,如“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等。開出的實驗中,只有本市實驗會考常考的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兩個實驗大部分學校進行分組實驗,并要求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實驗,其他的實驗在二、三級達標校則多數改為演示實驗,學生根本沒有動手操作的機會。為此,如何提高生物實驗學生的參與度,已成為廣大生物教學工作者必需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提高生物實驗學生參與度的策略
生物實驗學生的參與度是衡量是否把新課標理念落到實處的重要指標之一,是提升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手段。在實施新課改以來,在我和同組教師的建議下,我校領導對這一問題十分重視,組織部分生物教師對這一課題進行研究,并且在本校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取得較好的教學成果。下面我就談談我校在提高生物實驗學生的參與度的這一課題目的研究及具體做法,以供同行們參考。
(一)轉變教師的實驗教學理念
提高生物實驗學生的參與度首先還得從教師入手,只有教師從理念上接受了,才能引導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學校領導層對新課程改革十分重視,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的舉措,請進課改先進單位的人進來指導實驗室規則的制定、實驗活動的安排、實驗的具體操作方案、實驗的評價方法等,送出骨干教師在外地參觀實驗室及實驗教學實例等。教師應通過不斷地加強課改的理論學習提高對實驗教學的認識,使開展實驗教學的動力由外在的逐步轉為內在的、自發的動力,積極地去創造條件,因陋就簡地完成課標所規定的實驗、實習等活動,開出開好生物實驗課。此外,生物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實驗素質,特別是青年教師尤其需要提高自身的實驗素質,對生物實驗需要使用的儀器、設備做到規范操作,實驗操作方法步驟做到科學嚴謹。只有自身水平不斷提高,才能幫助和引導學生通過科學實驗,探索科學方法,提高科學素質。學校在這一方面主要采用“有壓力,才有動力”這一做法,不斷讓青年教師參與學科技能競賽,為學校取得榮譽,同時也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使青年教師的實驗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只有教師能力提高了,各種探究實驗及其他的活動的才有可能落到實處,也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生物實驗學生的參與度。
(二)讓學生參與實驗前的準備工作
通過調查顯示:有些條件較好的學校實驗的準備有實驗員來完成,學生基本沒有參與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由于學生不熟悉實驗的材料、試劑等,實驗中學生只是按部就班地進行實驗操作,沒有了獨立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校是一所二級達標學校,沒有專職的實驗人員,實驗的材料都得任課老師自己準備。我們把每個班級分為四個實驗大組,每個組輪換進行參與實驗前的準備工作。這樣既可減輕教師的負擔,同時又可以提高學生在實驗中的參與度。如:“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實驗中,讓學生進行實驗材料黑藻葉、蘚類葉、菠菜葉的準備,特別是黑藻和蘚類都得學生在課外時間去準備,并且了解到黑藻和蘚類的生長環境等有關知識。“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要求學生分組在不同的條件下進行洋蔥的根尖培養,然后進行對照,比較不同的實驗效果。在實驗材料的培養過程中,讓學生反復體會到有哪些注意事項,并反復進行對比,看哪些材料、哪種方法更好。這樣學生的求知欲就調動起來了,有主動上網查資料的,有咨詢老師和有關專家的,并且學生之間進行交流。雖然在材料的選擇上花費了很大精力,但學生真正參與到學驗中來。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科學的態度及探究的能力,而且由于學生在準備材料中體驗與領悟科學研究的不易,也更懂得珍惜實驗材料。此外,由于學生參與了試劑及各種實驗器材的準備,能使學生提前熟悉實驗的各種用具,在實驗的使用也更為得心應手,實驗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三)實驗過程中實驗氛圍的營造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學生實驗一般都是給出實驗的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步驟,但是方案的設計本身就不是唯一的,每個實驗都沒有固定的不可變更的模式。因此,在實驗教學中,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學生之間可以進行自由合作交流,師生之間也可以平等地交換看法,一切以實驗為依據。在實驗課中,應不拘泥于書本上的實驗材料、實驗方法、實驗步驟和實驗結論,最大化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力作用,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能力,為學生實驗創設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例如: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實驗中,學生有可能會提出很多問題來進行探究,然而究竟針對哪個問題來探究,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篩選,確定探究的問題。比如可以對學生進行語言上這樣的引導:洋蔥細胞的死活,你能證明嗎?洋蔥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可以測出嗎?改成其它什么材料也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嗎?這些語言本身充分體現了重視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實驗來解決問題,允許學生進行大膽實踐在實驗中走彎路。但教師要及時予以指出并糾正,這樣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才能獲得穩步提高。只有改變實驗操作重復、再現,不求實驗創新舊局面;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努力提高學生在生物實驗中的參與度,讓學生自己實驗,大膽實驗。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啟迪學生智慧,開發學生潛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四)開展“模擬制作”和“模型建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