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建議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12 15:14: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建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建議

篇(1)

中圖分類號:C9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3-0054-03

引言

老齡化現象的日益嚴重,不僅使我國人口結構發生改變,同時也使各地區經濟、醫療、社會保障等多方面面臨巨大壓力。鑒于此,本文擬對老齡化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關系進行研究。許多學者已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進行研究,但對地區差異方面,多側重分東部、中部、西部進行研究;對人口老齡化影響因素的研究僅側重于經濟因素或人口因素等單方面,綜合社會多方面因素的研究較少,還不夠完善。故本文以我國60個主要城市為研究對象,從經濟、人口和醫療三個方面刻畫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將所有城市劃分為高等、中等和低等三類發展水平,并構建老齡人口比重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主元回歸模型,從而進一步認識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現狀以及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探討可行的解決措施。

一、指標選取

一個城市的發展狀況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本文在借鑒國內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選取人口自然增長率X1(‰)、人均GDP X2(元)、城鎮化率X3(%)、人均可支配收入X4(元)、醫療水平X5(每千人所擁有醫療技術人員數)、人口密度X6(人/平方公里)這6個指標衡量城市的綜合發展水平,以老齡人口比重刻畫老齡化的程度。

二、研究方法

(一)系統聚類法

采用系統聚類中的Q型聚類分析,其原理是在樣本距離的基礎上定義類與類之間距離,將性質最接近的集合分組為由類似的對象組成的多個類的分析過程。本文根據上述6個指標將60個城市劃分為高等、中等、低等三類綜合發展水平城市。

(二)主元回歸模型

主元回歸分析是主元分析方法和多元自回歸相結合的建模方法,基本思想是將多個相關變量轉化為較少幾個相互獨立的綜合指標,該綜合指標承載了原始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

1.確定主元

主元分析法選取累計貢獻率達到80%的特征值作為第一個至第m個主元,記為F1,F2,……,Fm。本文將綜合因子X分解成若干個主元:

2.引入虛擬變量構建主元回歸方程

虛擬變量的使用可達到簡化模型、提高模型精度的目的。本文引入虛擬變量D1,D2,D3以區別三類城市,D1表示高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D2表示中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D3表示低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由于不同的主元對模型的斜率和截距項的影響存在差異,為得到最優回歸擬合模型,本文設定如下四種回歸方程(見下頁表1)。

其中,Z1= D1X,Z2= D2X,Z3=D3X,e1、e2、e3、e4均表示模型殘差。

3.模型的選擇

通過比較4個模型的優劣選取最佳模型,常用方法有F檢驗法。模型假設為:

H0,選擇模型二(模型三或模型四);H1,選擇模型一;檢驗統計量見公式(2):

服從自由度為(dfl-df1,df1)的F分布,拒絕域為{Fl|Fl F1-a(dfl-

df1,df1)}。

三、實證分析

(一)城市劃分

通過聚類分析,將所有城市劃分為三大類。其中,第一類城市各因素均處于最高狀態,該類城市經濟發達、城市規模較大、城市規劃科學合理,為“高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第二類城市各因素均處于中等狀態,該類城市經濟發展迅速,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為“中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第三類城市各因素均處于最低狀態,該類城市經濟發展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城市規模相對較小,人口處于相對年輕狀態,為“低等城市綜合發展水平”。

(二)確定最優模型

運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前3個主元的累計貢獻率已超過80%。其中,F1主要由變量X'2、X'4、X'5、X'6決定,故將F1命名為“城市規模與經濟因子”;F2主要由X'1決定,故命名F2為“城市人口變化因子”;F3主要由X'3決定,命名F3為“城市醫療水平因子”。由這3個主元得到的綜合因子X即為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因子,再利用綜合因子X建立主元回歸模型,各模型參數(見表2)。

為了得到最優模型,分別對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進行F檢驗得到F2=4.4922,F3=6.8541,F4=5.5263,通過比較各模型的結果,均拒絕原假設,表明模型一最優,即確定老齡人口比重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的關系模型為:

結論與建議

本文建立人口老齡化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的主元回歸模型,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程度與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呈現負相關關系,故提高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對老齡化有緩解作用,但對處于不同水平的地區,緩解速率有差異,對中等地區,提高城市綜合發展水平所帶來的老齡化緩解程度要低于高等和低等地區,這說明老齡化的緩解在中等地區存在較大阻力,一旦突破這一阻力,解決老齡化問題就會容易得多;此外,各因素對老齡化的影響程度不同,城市規模、經濟發展對老齡化影響最顯著。針對以上研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發展新興城市。城市發展應著重向城郊地區布局,擴大城市規模,提高城鎮化率和減小人口密度;建立老齡人活動中心、文化公園等一系列老齡人活動場所,大力推進老齡產業的發展,也是解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重要手段。

第二,積極發展經濟。經濟因素對三類城市的老齡化影響都很顯著,人口政策只有與經濟發展相匹配,才能發揮最大催化效應。故經濟較發達、城鎮化率較高的城市可抓住機遇,通過經濟因素這一強有力的杠桿找到諸多調節政策的平衡點,有效調控老齡化發展速率。

第三,改善人口政策。一方面,有針對性地制定人口政策方案,對現有生育政策優化調配,倡導和鼓勵符合再生育政策的育齡人群生育;另一方面,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彌補勞動力不足,變老齡化的壓力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

第四,完善養老保障體系。醫療因素對城市綜合發展水平中等和低等的地區影響較為突出,而對高的地區影響相對較緩,原因是城市綜合發展水平高的地區醫療方面的投入較大,且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改變。故為了緩解人口老齡化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養老壓力,必須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4-0090-03

黨的十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寫入報告,為未來有效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出了緊迫的課題。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現狀及趨勢怎樣,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結合省情深入貫徹黨的十精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應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一、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態勢及顯著特征

人口老齡化是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斷上升的現象。按照聯合國的衡量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目前,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發展的顯著特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態勢加劇。21世紀初我國開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0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為9.9%,2010年上升到13.26%,預計2015年將達到15%,屆時老年人數將增加到2.2億左右。我省的人口歷史變遷與發展有一定特殊性,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省屬于人口凈遷入地區,人口平均年齡較輕,屬于“年輕型”人口結構類型。改革開放之后,我省人口遷移流動趨勢發生變化,逐漸演變成為人口凈遷出省份,雖然我省人口老齡化步伐稍晚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邁入“老年型”社會步伐較快。2000年我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6%,2005年時達到7.6%,超過了7%的人口老齡化衡量指標,標志著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2010年“六普”時老年人口比重已達8.3%,雖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9%),但十年間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2.7個百分點,比全國同期比重提高幅度高出0.83個百分點。據預測,到2040年左右我省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900余萬,將占總人口比重約30%,全省人口的平均年齡也將達到50歲左右,屆時洶涌的“銀色浪潮”將呈現在全社會面前。

2.老年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快。據“六普”數據顯示,我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17.3萬人,比“五普”增加了105.6萬人,增長了49.9%,同期全國增長了34.5%,而全省總人口僅增長了0.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省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7%提升到14%,發達國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時間,其中法國130年,澳大利亞和美國是79年左右。中國只用了27年就將完成這個歷程,并且在今后一個很長的時間內都保持很高的增長速度,我省將同全國一樣呈現較快的老齡化增速。

3.高齡老人比重快速上升。從2010年老年人口分年齡段看,65~69歲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38.5%,70~79歲的老年人口占50.9%,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0.6%。與2000年相比,65~69歲老年人口比重下降8個百分點,而7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8個百分點,高齡老人的比重持續、快速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經濟社會發展,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在延長。這就對今后的社會養老服務,福利設施規模、結構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老齡化程度城鄉、區域差異顯著。2010年,全省城鎮總人口達2 132.4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195.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9.2%,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3.0個百分點。鄉村總人口為1 699.0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為122.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2%,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2.2個百分點。由于經濟條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別,城鄉間老齡化進程呈現顯著差別。我省老年人口規模、還是老齡化程度城鎮均要高于鄉村,而且從老齡化速度看城鎮也要快于鄉村。這與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歷程相同,也是城鎮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農村,但與中國目前農村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三個百分點來看,這種城鄉倒置的狀況正好相反。這是我省老齡化不同于全國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人口老齡化在地區間發展也不平衡。據2010年“六普”數據顯示,我省老齡化程度伊春市最高達12.1%,第二位是鶴崗市10.49%,第三位是雞西市10.26%,第四到第十二依次為牡丹江9.86%、大興安嶺9.49%、雙鴨山9.21%、哈爾濱8.52%、齊齊哈爾8.46%、黑河8.29%、佳木斯7.93%、綏化7.59%、大慶7.14%,只有七臺河接近人口老齡化邊緣為6.91%。我省林城、煤城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主要受資源枯竭影響勞動力轉移規模較大,老齡化發展趨勢與全國呈現不同的特征。

5.老年撫養比逐漸提高,贍養老年人口流出量大。由于受近十年間我省15~64歲年齡段勞動人口數量增長、少兒人口比重持續下降及老年人口總量增加的影響,我省人口總撫養比呈現略有下降的態勢,但老年撫養比逐步提升。

當前我省每10個勞動力負擔的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表明我省目前仍處于勞動力資源豐富,負擔相對較輕的“人口紅利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盡管十年來人口總撫養比在不斷下降,但其中的趨勢是少兒人口撫養比下降了10.1個百分點;而老年人口撫養比則上升了2.7百分點,即0~14歲少年兒童數量在大幅降低,而老年人口在快速上升。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人口總撫養比將不斷攀升,支撐經濟發展的一個優勢條件“人口紅利期”將逐漸消失,全社會養老壓力將加劇。

2010年“六普”資料顯示,我省人戶分離人口為505.14萬人,已占戶籍人口的13.21%。這部分流動人口與十年前相比增加166.96萬人,增長49.37%,其中61%是青壯年勞動力人口,他們正是承擔贍養老人義務的主要力量。由于戶籍制度嚴格限制、基本公共服務與福利制度身份隔離等多種原因,大量勞動力流入城市化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同時,家庭中需要贍養的老年人口只能留在原住地。贍養老年人口與勞動力人口異地居住,是我省人口老齡化又一重要特征。

6.老年人的婚姻狀況較為穩定。2010年60歲及以上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2.3%,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10.1%。喪偶的老人占25.9%,與2000年相比減少了10.7%。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中離婚比例為0.9%,與2000年時0.7%和2005年時的0.6%相比,分別上升了0.2和0.3個百分點,盡管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總體上仍保持著較低的水平。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未婚率為0.9%,與200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以上數據表明,我省老年人口婚姻整體狀況較為穩定,呈現出有偶率高、喪偶率低、離婚率低、未婚率低的特點,反映了我省老年人口家庭穩定和睦,健康程度較高。

二、應對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人口發展態勢表明,人口老齡化進程不可逆轉,我省也不例外。從歐洲與日本、俄羅斯等國的實踐表明,老齡化社會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務、社會組織體系等帶來全方位的影響。分析黑龍江省實際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是:

1.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同步。從世界范圍來看,首先進入到老齡化社會的都是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我省是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全省人均GDP僅為2.7萬元,整體經濟實力還比較弱,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們是“未富先老”。應對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我們的經濟基礎不夠雄厚。

2.社會保障水平較低,人口老齡化對醫療等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戰。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對養老、醫療保險的需求將會急劇增加。據調查,2010年我省仍有37.3%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鄉村的水平就更低。這一現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享受離退休養老金及社會化保障的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單位離退休職工,城鄉間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差距較大。另外,由于離退休人員醫療費用實行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因此,在離退休人員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對整個醫療費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3.城鄉社會養老機構不足,老齡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伴隨獨生子女政策的進一步推進和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形成“421”的家庭結構模式,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難以為繼。家庭規模進一步小型化,年輕人難以抽出大量的時間來照料老人,使得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養老機構少使大量老年人的社會養老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據統計,2010年全省擁有社會福利院、光榮院,優撫安置單位等731個,共有床位95 594張,但是面對老齡人口需求,缺口依然很大。另外我省農村地區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數量龐大,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護理、生活照料和社會服務,僅靠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難以完全實現養老目標,老齡產業和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

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和建議

黨的十報告中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各級政府要將人口老齡化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老齡事業,大力發展老齡產業,開創老齡工作的新局面。

1.樹立愛老敬老的社會風尚。老年人是社會的巨大財富,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全社會都要關心重視老年事業發展,要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各級政府、機構、宣傳部門要加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宣傳教育工作。深入搞好尊老、愛老、養老、敬老的傳統道德教育和宣傳引導,在全社會樹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風尚。

2.大力發展經濟,提高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第一位的仍然是如何“做大做強蛋糕”,只有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才能提高養老支付能力。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和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告訴我們,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既要充分挖掘當前“人口紅利”,更要提高人口素質、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抓住我省人力資源豐富的大好時機,扎實推進“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依靠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來支撐經濟長期平穩增長。

3.積極推進老齡產業和事業的發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其帶來的市場需求也不斷增長,從而形成新的產業,它包括所有與老年人口物質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產和服務。老年產業是一個前瞻性產業,有著廣闊的市場,潛力巨大。從政府職能看,要通過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把老齡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使其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從社會上看,要逐步培養形成全社會參與、全民關懷老齡事業發展的格局。要加快建設普惠全民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城鄉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營造讓老年人放心消費的服務環境,為老年人提供優質便捷的上門服務,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對老年設施、產品、服務、娛樂、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這樣即能解決養老機構不足、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問題,也有利于老年人接觸社會、融入社會。也能有效解決農村贍養人口人戶分離的后顧之憂;另外,要積極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從金融、稅收、土地使用等政策法規上對民間資本參與老年社會服務事業給予大力扶持,解決資金短缺的狀況,為民眾辦實事。這樣有助于提升整體服務水平,推動養老保障事業和產業的快速發展。

4.適當調整生育等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由于人口結構老化造成社會負擔沉重和養老問題突出,計劃生育政策使新生兒數量減少,人口老化趨勢加快。建議適當放寬“一胎”的生育限制,以緩解越來越嚴峻的人口高齡化趨勢,積極主動地引導人口結構向平衡、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

此外,應努力建立起全覆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建立全省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盡快推進從目前保障體系制度全覆蓋最終達到保障體系的實際全覆蓋。加快改革戶籍管理制度,解決農民工城鎮身份問題,為老有所養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實現社會公平等等。為統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創建和諧社會做出積極努力。

參考文獻:

[1]王俠.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篇(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人口政策偏向于人口數量控制,忽略了人口年齡結構控制。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如何有效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成為我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衡量人口是否老齡化有兩個指標,一是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二是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我國2005年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一億人,所占全國總人數比率超過了7%,因此不得不承認,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其實有關研究表明,早在上世紀末我國就已經步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2004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43億,預計在2015年將達到2億。有關統計表明,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在2010年迎來高峰,當年的老齡人口遞增接近千萬。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6億,是整個歐洲老齡人口的總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1、老齡化速度很快

上世紀60年代,為控制人口的極具膨脹,國家推行了計劃生育政策。由于長期以來堅持計劃生育政策,雖然我國人口基數較大、新生嬰兒較多,但我國總體的生育生平在世界上仍處于較低位置。據有關資料顯示,21世紀中期我國人口將迎來最大值,此后人口將開始回落。與此同時,我國老齡化人口將不斷增加,這一升一降,使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更加明顯。

2、在社會經濟不夠雄厚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

當前雖然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高舉世界第二,但是人均生產總值仍然較低,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總體來說,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基礎不夠雄厚,壓力較大。

3、在社會體制改革過程中度過人口老齡化

當前,我國的社會體制逐步完善,許多現有制度都在不斷改革,社會發展的任務較為艱巨,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這都使解決人口老齡化變得更加困難。

二、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影響

(一)人口老齡化對我國養老金的支付能力提出考驗

就目前來說,我國養老金實行的是一種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式,實行這種方式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化解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障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這種方式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老保險中存在的矛盾。但這種養老方式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收不抵支等情況,從而產生“空賬”問題。據統計,在2000年我國的養老金空賬還不足400億,而到了2006年初,我國的養老金空賬已經超過八千億。

(二)人口老齡化給現有的家庭養老方式造成困難

我國由于國情特殊,目前主要的養老方式主要以居家養老為主,同時輔以社會和機構養老的方式。但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增加,我國許多家庭都出現了“一對年輕夫婦要撫養雙方四位老人及一位子女”的情況,這種情況不僅會導致年輕夫婦的壓力過大,而且還會使其無法給予雙方父母足夠的照料和供養,養老目標難以實現。

(三)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提出了挑戰

我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最初目的是為了保障全國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是要實現在全國范圍內的覆蓋的,但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由于各種原因,其覆蓋范圍依然不足。根據社會保障局的統計顯示,我國在2006年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1.74億,占總人口數的13.38%,不僅達不到發達國家水平,甚至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目前來看,我國的養老保障制度僅僅限于城鎮,在人口眾多的農村其覆蓋范圍十分有限,同時對于農民工群體也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我國的醫療保障體系面臨困難

老年人由于其抵抗力下降、免疫力減弱,很容易感染各種疾病,因此相關的醫療保險費用支出也較多。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老齡人口不斷增強,使得我國的醫療保險支出急劇增長。據統計,我國在2005年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接近4000萬,醫療保險費用支出超過1000億,這使我國醫療資金的運轉十分困難,給我國整個醫療保險體系帶來了不良影響。

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對策

(一)做實個人賬戶

前面已經提到,當前我國實行的是一種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會出現收不抵支的情況,從而使得參與保險人員的個人賬戶長期處于空帳運行狀態。因此,要想應對人口老齡化,則應該逐步做實個人賬戶,這也是未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二)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地區的推行

新形勢下,必須要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地區的普及,使得其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比如要大力推行醫療保險制度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尤其要保障農村地區老齡人口的基本生活,讓廣大農民都能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努力提高其生活質量。

(三)完善醫療保險制度

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險制度的沖擊越來越大,因此,必須對現有醫療保險制度進行完善,加快醫療保險改革步伐,使得我國醫療保險費用的承受能力大大提高,從而有效保障老年人的醫療水平。

(四)退休制度更加合理

老齡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得我國的保險費用支出遠遠大于收入,這給我國整個社會保障體制都造成了很大壓力。對此,可以采取提高退休年齡、實施退休年齡彈性化等措施,因為推遲退休年齡,從理論上講可以有效緩解養老基金的支付壓力。

結語

我國經濟發展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使得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支付能力都造成了更大壓力,給我國普遍存在的家庭養老方式造成了困難。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可通過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改善醫療保險制度、做實個人賬戶、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等措施來應對,實現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唐瑩,陳正英,薛桂娥等.我國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務相關政策現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03)

篇(4)

我國老齡化是在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以及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的原因下產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社會的人口年齡結構狀態,國家統計局在2002年統計65歲以上人口站到總人數的9%以上,老齡化形勢比較嚴峻,為更好的說明解決熱門口老齡化的策略,本文先從我國老齡化特點說起。

一、我國老齡化特點

我國老齡化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我國自2000年開始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速度是越來越快,到2013年65歲人口占據總人口的14%以上。

表現的第二個特點是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超前于經濟的發展,雖然老齡化時社會進步以及經濟發展情況下產生的,由于國內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了經濟發展滯后于人口老齡化,相對于我國來說,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發達時期才出現了人口老齡化現象,如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時期是在19世紀中期到20時期初期,老齡化則是出現在20世紀中期,65歲人口占總人口9%時,人均生產總值在1000美元,但是我國值達到了300多美元(2001年勞動保障部法制司統計),與此可以看出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的速度要超前于經濟的發展,造成勞動適齡人口撫養比例上升,對經濟的影響,下文具體講述。

第三個特點我國老齡化問題存在階段性和累進性,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人口結構的特殊性導致人口的出生率是忽高忽低,在改革了開放以來鼓勵生育,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了兩次生育高峰,自實行計劃生育以后導致出生率驟然下降,老齡化速度加快。最后一個特點便是人口老齡化在空間上存在很大的不平衡現象,指的是東西部、城鄉發展老齡化不平衡,城市變現的老齡化要比農村快得多。

二、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產生的影響

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勞動人口比重下降,使得勞動力嚴重不足,在總體人口中占據核心以及支配地位的往往是勞動年齡人口,老齡化加快表示我國勞動力資源缺乏,表現出勞動力資源不足的現象,不以利經濟的發展,預計在202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人口可能下降到64.0%左右,早在幾年之前上海就出現了“青年人赤字”現象,勞動力人口嚴重不足,隨著我國老齡化速度的加快,這種現象將會在很多地區上演,嚴重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第二老齡化造成了總供養系數上升,導致勞動力成本加大,在1990年我國總供養素數在56.9,按照老齡化的速度,預計在2030年總供養系數將達到70.0,將會使社會背負重大的經濟負擔,同時也會降低產品的競爭力。第三老齡化速度加快必然會導致國家或是企業養老金支出加劇,嚴重影響擴大再生產,退休人員增加必然會使得養老金的支出費用嚴重增加,預計在2030年我國養老金的支付費用將會達到73219.54億元,而且還會長期保持增長之勢,嚴重影響擴大在生產。另外勞動人口的老齡化對科技發展以及勞動生產率有很大限制影響。

三、解決老齡化的幾點建議

應對我國老齡化產生的挑戰,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緩解,首先要改變傳統的觀念向積極老齡化轉變,我國老齡化速度是越來越快,若是我國老齡人能夠充分發揮能發揮的作用,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減弱老齡化的負面影響,當然應對老齡化挑戰的終極目標并不是健康老齡化,二是使老年人群成為社會發展的建設性力量,是社會成為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

第二社會盡量建設一個以家庭為養老模式的多元化的養老模式,我國傳統的“父母在,不遠游”的思想就宣揚了養老責任高于個人發展的理念,家庭養老模式相對于其他養老模式而言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以及優越性,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養老形式逐漸發生了改變,但是我國仍然應堅持這種養老模式不動搖。另外為更好的適應老齡化的挑戰,國家還必須積極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養老服務模式,稱謂家庭養老模式的有益補充。

第三是我國應進一步推進老年立法,使得老年人的權益得到很好的維護,我國在1996年頒布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但是還不夠規范,法律的建設仍然滯后于老齡化的發展。最后我國應實行比較具有彈性的退休制度,使得老年人才能夠被合理的利用,我國可以適當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針對一些具有技術含量的行業,可以有選擇的適當提高退休的年齡,緩解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另外各地為能夠更加合理的利用人才,可以建立相應的老年人才,使得部分老年人才能夠得到很好地利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先介紹了我國老齡化的特點以及老齡化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最后說明幾點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的策略,隨著我國人口數量以及年齡的不斷增長,老齡化問題在短期內還會越來越嚴重,更多的問題研究仍然需要人員去解決。

參考文獻:

[1]李洪心,李巍.人口老齡化與電子商務的關系模型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3):85-88

篇(5)

對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各種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而法律的強制性,普遍性等性質決定了其至關重要的地位,其帶來的問題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將對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延遲退休的法律制度問題進行研究。本文將在老齡化背景下討論實施延遲退休的必要性。由于發達國家的退休政策與法律制度比較完善,筆者通過比較國際上的退休政策再結合我國國情研究我國老齡化背景下延遲退休法律問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一、人口老齡化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成為許多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而在近幾十年,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施行以及人口壽命的延長,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的來勢更為兇猛。國際上把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數比重達到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根據此標準,通過對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的計算,我國在2000年這一比重已經達到了7.0%。有學者據此分析,指出迅猛的人口老齡化是中國未來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2010年的六普數據也證明了此特征的日趨顯著。數據顯示201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大約為1.1億,老齡人口比重達到了8.9%,預測2020年將達到12%,到了2050年預計老齡人口將會有3.3億之多。大多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用了45年以上,而我國只用了27年左右,成為世界人口老齡化最快的國家。

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如此迅猛的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沖擊,最為直接的表現在于勞動力人口養老負擔的增加。根據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我國撫養比從1950年的7%一直緩慢增長至2010年的11%。據預測,從2010年以后,撫養比將呈現出急劇增加的趨勢。國家統計局在2103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為9.37億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下降幅度為0.6%,這是在相當長的時期里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P表示,這就意味著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開始消失。

人口老齡化帶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即養老金收支失衡。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是“統賬結合”的制度,即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養老金由企業與個人承擔。由于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工作人口減少,養老保險金繳費也會減少,會造成工作人口負擔老齡人口的加重以及養老金的供應不足。據預測,若現行制度不變,我國養老金將在2038年開始出現缺口,并逐年擴大。

三、延遲退休必要性

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生育率不斷降低,人口預期壽命不斷提高,發達國家陸續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經歷,導致勞動人口不斷減少,參保繳費人數下降以及領取人數增加,造成養老金支出大于收入,給財政支付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大多國家通過實行延遲退休的政策來緩解其所帶來的財政壓力。1989年以來,有約170個國家的退休年齡呈上升趨勢,有近70個國家或地區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齡,在一定程度上緩減了養老金支出壓力。我國社會保險研究所在所長何平的主持下作出的《中國養老保險基金預測與管理》報告顯示:延遲退休一年可以使中國養老統籌金增加40億,減支160億,減緩資金缺口約200億。

延遲退休除了可以降低人口預期壽命延長引起的養老金支付壓力,還可以應對人口結構轉變。由于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人口出生率下降較快,人口紅利期較短,人口老齡化的速度較快。如果維持現行的退休制度不變,將會面臨人口紅利枯竭,會影響經濟的增長。延長退休年齡及時對低齡老年人的利用,也會降低社會的撫養比,增加勞動人口比例,延長人口紅利期。因此,實行延遲退休的制度是有必要的。

四、國際實踐及經驗借鑒

縱觀世界各國,發達國家經歷人口老齡化較早,在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實行延遲退休的政策。

以美國為例,為了緩減上世紀70年代社保資金的缺乏,美國國會在1983年通過了漸進式退休制度的相關法律,規定退休年齡為67歲,提前退休年齡為62歲。其退休政策分三個層次:(1)提前退休,需滿62歲,只能拿70%的退休金;(2)正常退休,若出生年份早于1937年(包括1937年),正常退休年齡為65歲,若在1943年至1954年間出生,則退休年齡為66歲,若在1960年及以后出生,退休年齡為67歲,以上領取全額退休金;(3)延遲退休,具有自愿性而非強制性,選擇延遲退休的人可以獲得獎勵性的收益。如果選擇在70歲以后退休,將會拿到132%的退休金。這種彈性的延遲退休政策使人們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應用,同時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鼓勵及促進了美國勞動者延遲退休。

日本是亞洲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其在上世紀70年代規定的退休年齡為55歲,到80年代被延長至60歲,至1997年,約90%的日本企業采用了60歲退休年齡制度。自2004年2013年,日本階段性地推遲退休年齡至64歲。在2013年4月1日,日本開始實施修訂后的《老年人就業穩定法》,該法規定企業有義務繼續雇用面臨退休但是仍有工作意愿的65歲以下的員工,至此,將退休年齡延長到65歲。

綜上并結合其他國家制度的改革,得出下列的結論:大多數國家是在老齡化背景下,面對日益加重的養老金支出壓力,對退休制度進行改革,推行延遲退休制度。該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過漫長的過渡時期,逐漸增加退休年齡,實現漸進式延遲退休。大多數國家選擇把退休年齡延遲到65歲左右,但有些國家男女會有差別,總體上趨于統一。通常這種退休制度具有一定的彈性,根據自愿原則由勞動者自主選擇退休的年齡以及退休方式。并且在施行延遲退休制度的同時,需要據本國國情,針對隨之出現的社會問題,與時俱進地修訂法律法規,采取各項經濟措施,以保障公民和企業的利益。如日本針對企業承擔的日益加重的額外勞務費,政府采取了給予企業一定資金補助的措施。

五、我國延遲退休制度設想

我國在制定延遲退休制度的時候,參考國外制度的同時,必須考慮本國國情。據調查,我國公民對延遲退休制度持反對態度的人較多。有些人認為,若延遲退休,老齡人口將擠占就業崗位,造成更加嚴重的就業難的情況。但放眼世界,延遲退休已成大勢所趨,而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對制度的修改來解決。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系統規范退休制度,進行專門立法

關于退休制度,我國沒有統一性的規范,而是散布于各項法律條文中。主要涉及三部法,《勞動法》、《社會保險法》和《公務員法》,其中的規定也較為簡單。因為延遲退休屬于退休制度中的探討,為實行延遲退休制度,應當首先制定退休法,從原則到細則細致地進行規定勞動者享有的退休權益和應當履行的相應義務,可命名為《退休法》。該法制定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退休權益以及退休后享有的各項權益,具體內容應當包括立法目的、基本概念、適用范圍,退休權益、退休后的保障,政府、企業和個人的法律責任,救濟機制等相關規定。同時《勞動法》和《社會保險法》應作相應修改,與《退休法》協調一致,使得延遲退休制度更有效地實行。

(二)退休年齡的設定及漸進式延遲

2015年12月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了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6》,該報告建議,延遲退休可分為“兩步走”:在2017年完成養老金制度并軌,取消女干部與女工人的身份區別,并將職工養老保險的女性退休年齡統一規定為55歲。從2018年開始,將女性的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男性的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到2045年男性、女性退休年齡同步達到65歲。對于居民養老保險的退休年齡,報告建議,居民養老保險的退休年齡自2033年每3年延遲1歲,直至2045年完成。比較國外制度,該建議具有一定可行性,但考慮到民眾的反對意見比較大,需要放緩進程,逐步推行。有學者提出5年的預告期亦是可行的。本人認為,可以以試點方式逐步擴大實行范圍,直至在全國推行。據此,分為三部分的小步慢走:工人與干部的小步并軌;男女退休年齡的漸進延長并統一;施行范圍的逐步推廣。

(三)制定彈性延遲退休制度

我國人口和經濟在的地域上都具有差異性,尤其在行業上,我國規范尚不完善,待遇差別比較大。彈性退休制度給予勞動者一定自主選擇權,允許在退休年齡和退休方式方面具有選擇性。在此情況下,彈性延遲退休的制度更能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參考美國彈性退休模式,可以采取“晚領獎勵、早領懲罰”的措施。這樣可以在前期減少各方矛盾,在后期實現退休年齡及退休方式的統一。

六、結語

本文參考了大量關于延遲退休的資料,對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延遲退休的法律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相關建議。本文分析了老齡化給中國帶來了兩大主要問題,即撫養比的急劇增加以及養老金支出壓力的不斷加重,使得延遲退休成為必要。另外,通過對國際上延遲退休制度的分析,得出有益于我國制度制定的實踐經驗。由于我國的情況比較復雜,退休制度不健全,需要完善相關法律,逐步推行漸進式延遲退休的政策。

參考文獻:

[1]康傳坤.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保險與退休年齡關系的研究.博士學位論文,2014.

[2]鄭偉,林山君,陳凱.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征趨勢及對經濟增長的潛在影響.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4(8):3-20.

[3]于洪,鐘和卿.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運行能力分析――來自三種模擬件的測算. 財經研究,2009, 35(9):26-35.

[4]張興.提高法定退休退休年齡政策國際比較.中國勞動,2013(5):33-35.

[5]林嘉.退休年齡的法理分析及制度安排.中國法學,?2015(6):5-24.

[6]張震.延遲退休立法研究.法商研究,2014(6):133-139.

篇(6)

(一)老年規模擴大,老齡化呈加速態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天長市老年人口增長迅速,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1990年天長市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50194人,占總人口比重為8.98%;2000年增加到69954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1.84%;到2010年達到92705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5.37%。從增長趨勢看,前10年增長46.6%,增加了1.98萬人;后10年增長53.4%,增加了2.27萬人。

國際上,通常把人口年齡結構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為三種類型: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從上表可以看出,上世紀90年代初天長市人口的年齡結構類型處于由成年型向老年型過渡的階段,2000年已邁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人口老年型結構更加凸現。有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從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的時間,而天長市老齡人口比重從1990年的5.0%上升到2010年的10.6%,只用了20年時間。

(二)老年人口仍以低齡為主,但高齡化趨勢明顯

2010年,天長市9.27萬老年人口中,60-79歲有8萬人,占86.3%;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1.27萬人,占全部老年人口比重的13.7%,低齡老人占主體。但高齡化呈加快趨勢,與2000年相比,高齡人口增加6460人,占老齡人口比重提高了4.78個百分點;比1990年增加了10061人,比重提高了8.44個百分點。

(三)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

天長市城鎮人口老齡化水平明顯低于農村人口,這與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歷程常見的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一般高于農村的特點不同。2010年天長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市城鎮常住人口為32.46萬人,農村住人口為27.83萬人。城鎮60歲及以上人口39481人,老齡人口比重為12.18%;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51750人,老齡人口比重為18.60%,高于城鎮6.42個百分點,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大量外出打工,留守的多為老人、婦女、兒童,這也是農村人口中老齡人口比重高的原因,顯示出農村養老問題更加突出。

(四)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高齡老人女多男少

全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4.43萬人,女性4.84萬人,60歲及以上人口性別比為91.7;其中80歲及以上高齡女性8074人,占63.6%,性別比為57.3;百歲老人性別比僅為25.0,百歲男性老人明顯少于女性。

(五)少兒撫養比大幅下降,老年撫養比大幅上升

本世紀以來,天長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城市的輻射力、吸引力和人口聚集力不斷提升,勞動人口大量涌入,同時上世紀80年代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也使出生率持續降低,引起天長市勞動力人口總撫養比有所上升。

“六普”資料顯示,2010年天長市總人口總撫養比,由1990年的38.92%上升至2000年的45.60%、2010年的45.07%;少年人口撫養比由1990年的31.46%、2000年的33.17%降至2010年的22.76%;老年人口扶養比由1990年的7.46%,上升至2000年的12.43%、2010年的22.31%。

二、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天長市人口老齡化正呈現加速發展,并日益呈現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空巢化趨勢,農村需要照料的老人比例呈高發態勢。

(一)人口老齡化將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影響到經濟發展。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必然造成勞動力減少,從而影響到勞動力的有效供給。普查資料顯示,天長市16歲以下人口呈逐年下降趨勢,如15歲10764人、14歲9450人、13歲7640人等等,加上勞動力人口外流,勢必導致該市新增勞動力人口逐漸短缺。

(二)人口老齡化對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提出嚴峻挑戰,社會養老壓力增大。

一是養老保險壓力劇增。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將導致撫養結構的根本性轉變,養老金繳費者逐步減少,領取者逐漸增多,養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直接沖擊著養老保障制度。二是醫療資金需求膨脹。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逐漸下降,在醫療方面的支出也遠遠高于年輕人和中年人。除了醫藥費用外,還有相當一部分高齡老人會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長期照護服務和相應的資金支持,對公共醫療和公共財政造成巨大壓力。普查資料顯示,全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依靠退離休養老金生活的只占9.80%,但依賴家庭其他成員供養的占67.71%,還有3.47%依賴于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

(三)人口老齡化引起家庭規模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的養老功能不斷弱化。

實行計劃生育后,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大量“四二一”家庭,一對夫婦要供養4個老人,不論是家庭的經濟收入,還是夫婦能夠用于贍養的精力和時間,都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傳統的養老模式已不能解決未來的養老問題。普查資料顯示,天長市60歲及以上的單身老人戶有4118戶,一對老年夫婦戶有26895戶,約占全市家庭戶總戶數的17.2%,這是一個龐大的獨居或空巢老人群體。

三、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建議

目前天長市正處于經濟社會結構調整和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時期,同時,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提高和生育率的下降,人口老齡化的程度還將加劇,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并將成為影響天長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制度和養老服務體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加快經濟建設,提高社會贍養能力

人口老齡化,必將給社會經濟帶來壓力。發達國家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屬于先富后老或邊富邊老。而天長市老齡化則提前來臨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繼續加快發展經濟,要把經濟這塊“蛋糕”做大做強,只有“蛋糕”做大了,很多事情才有能力妥善的解決。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和社會財富,以獲得足夠的財政儲備,提高社會贍養能力。

(二)強化全社會養老服務功能,提倡全社會養老

篇(7)

一、引言

21世紀可以說是全球老齡化的世紀,根據2010年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人口司(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的數據,2069年,發達國家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21%,平均五個人中有一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預計2050年將達到33%;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低于發達國家,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平均為8%,預計2050年達到20%。由此可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21世紀都面臨著嚴峻的人口形勢,我國自然也不能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要快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2009年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2%,未來這一比例將快速上升,預計2050年將達到31%,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相當。同時,我國的經濟增速放緩,2015年GDP增長率為6.9%,創近20年來的新低。顯然,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是我國目前面臨的兩大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二者之間又相互影響,因此,現階段厘清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十分復雜,其影響經濟增長的途徑亦有很多,篇幅所限,筆者將從人力資本的視角探討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并試圖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以期在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同時實現經濟增長。

二、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特點

2000年的中國人口統計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10.3%,中國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此后,老年人口數量迅速增長,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2.22億,占總人口的16.1%,65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44億,占總人口的10.5%。可見,中國的老齡人口數量龐大,是世界上唯一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并且,老年人口增長速度較快,我國人口結構由成年型變為老年型進入老齡社會僅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發達國家實現同樣的轉變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時間。除了老年人口規模龐大、增長迅速外,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還存在以下特點:其一,未富先老;其二,農村老年人比例高于城市。

三、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十分復雜,人口老齡化可以通過儲蓄、勞動力供給、人力資本等途徑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筆者將僅從人力資本角度探討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新經濟增長理論和發達國家經驗表明,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人力資本而非物質資本,特別是在21世紀,人力資本更是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而人口老齡化對人力資本投資亦有影響,鑒于此,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對人口老齡化、人力資本投資、經濟增長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人力資本的形成源于私人人力資本投資和社會公共財政支出,人口老齡化對這兩類支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又有怎樣的關系?下文我們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來回答上述問題,并試圖尋找應對人口老齡化、實現經濟增長的對策。

(一)人口老齡化與私人人力資本投資

Fougere&Merette(1999)運用同時考慮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內生增長模型,模擬研究了7個OECD國家1954-2050年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會刺激未來的后代增加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緩解人口老齡化對人均產出的負面作用。在Fougere&Merette的模型中,人口老齡化通過以下兩個途徑促進私人人力資本投資:其一,老齡化帶來的儲蓄的降低使物質資本的投入產出下降,促使人們減少物質資本投資,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其二,在假設現收現付養老制度所需的養老金全部來源于工資收入稅的基礎上,人口老齡化會促進年輕人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削弱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Cipriani&Makris(2006)運用考慮了預期壽命因素的世代交疊模型來考察預期壽命與私人人力資本投入的關系,他們認為,人均人力資本提高會提高5"A的預期壽命,當壽命延長后,人力資本投入也會進一步提高,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總之,理論研究表明,人口老齡化會刺激私人人力資本投資。

(二)人口老齡化與公共教育投資

與私人人力資本投資不同,老齡化對公共教育投資的影響較為復雜。Zhang&Zhang&Lee(2003)在公共教育財政支持資金來源于工資收入稅的基礎上,對成年人死亡率與公共教育投資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成年人死亡率與公共教育投資之間呈非線性的倒u型關系;從高死亡率開始下降(如發展中國家),死亡率下降的凈效應是促進經濟增長;但從低死亡率再下降(如發_國家),死亡率下降的凈效應是減緩經濟增長。Gradstein&Kaganovich(2004)在考慮了社會對教育投資愿意的模型中得到了與Zhang&Zhang&Lee(2003)不同的結論。壽命的延長會產生兩種影響,老年人由于無法分享教育投入的產出,將反對政府對教育的投入,而青年人會在未來享受教育投入的收益,將強烈支持教育投入,兩種力量綜合,支持的力量會大于反對的力量,人口壽命的延長會使社會對教育的投入增加。總之,人口老齡化對公共教育投資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三)我國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新經濟增長理論和發達國家經驗都表明,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那么中國的現實是否如此呢?近年來,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經濟增長受到教育支出和機構培訓等人力資本因素的影響。王弟海(2007)對人力資本的經濟效應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其對經濟的長期增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這種促進作用在健康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更為明顯。蔡防和都陽(2000)、楊建芳等人(2006)的研究均發現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姚先國和張海峰(2008)的研究表明,平均教育年限上升1年,經濟增長率將會平均增加155%。不難看出,人力資本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

四、結論與致策建議

篇(8)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發展趨勢

老年人和人口老齡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老年人,是指達到或超過老年年齡的人。人口老齡化是反映一個地區(或國家)老年人口增長的趨勢和過程,即指一個地區(或國家)60歲及以上或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占該地區(或國家)人口總數的百分比。根據國際社會通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的社會被稱為老齡社會或老年型國家。

當前,人口老齡化正在成為一種世界性的趨勢。我國1999年60歲以上人口總數為1. 26億, 占到了全國總人口的10%, 這標志著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我國提前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而且發展迅速。我國用少于20年的時間完成了其他發達國家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從成年型社會向老年型社會的轉變。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一)人口老齡化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導致我國勞動力資源相對短缺。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首先會造成:勞動適齡人口規模減少,即勞動力短缺。按照分析來看,由于勞動適齡人口減少,直接導致社會勞動生產率下降,降低社會生產的經濟總量,于是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下降,即勞動力老化。勞動力老化對總體生產率提高和經濟增長抑制作用較大,勞動者的身體素質成為勞動生產率高低的決定因素之一。總之,人口老齡化導致了勞動生產率下降。

(二)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的出現,導致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以滿足老年人口對物質、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我國已經進入老年型國家,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其物質和精神需求增長,市場機制將引導社會資源向開發老年人生活用品、保健產品、醫療設備以及老年大學、老年旅游等產業轉移。社會對第三產業的需求將會明顯增大。人口老齡化帶動第三產業大發展,從而有助于調整國民經濟增加值的產業結構,并且有力促進勞動力的產業轉移,實質上是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實現勞動力就業的產業結構調整。

(三)人口老齡化對中國養老模式的影響

“老有所養”主要包括:一是經濟保障,二是生活照料(包括精神慰藉)。從經濟層面看,我國城鄉供養模式呈相反的態勢。城市老人以社會養老為主,農村老人則以家庭養老為主;從生活照料面看,我國主要由家庭承擔。與家人共同生活,便于子女供養、照料老人,這也是我國老年人較認同的方式。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一是生育率的下降使家庭供養資源的減少,子女養老的人均負擔成倍增長。421的家庭模式對供養問題發起了嚴重的挑戰;二是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加劇了家庭養老的難度;三是人口壽命的延長,高齡老人不斷增多,421的模式趨向于8421,加劇供養難度,家庭供養能力會有所下降。

三、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意見和建議

(一)實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協調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的發展。

處理好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政府應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協調好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目前中國既要控制人口增長,又要防止人口老齡化速度過快和老年人口比重過高。我國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也為將人口老齡化納入經濟發展的長期規劃提供了良好契機。

(二)合理配置和利用勞動力資源

針對人口老齡化的地區差異,應盡快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體系,老年型地區可以為年輕型和成年型地區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決老齡問題的經驗,年輕型和成年型地區可以為老年型地區輸送勞動力以填補其“年輕人赤字”,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重視勞動力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趨勢,為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口提供針對性的教育機會,特別是加強對年長勞動力的培訓,加快其知識更新,提高就業競爭力,充分開發老年勞動力資源,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和就業環境。

(三)建立和完善養老保障體系

與子女同住,老年人心態普遍較好,吃飽穿暖就很滿足,對子女要求也不高,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絕大多數老年人還都將在家庭中度過自己的晚年,因此家庭仍起著十分重要的養老作用,家庭作為提供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單位,是養老理想的場所。同時,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應盡快建立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的社養和家養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

提高認識,加快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步伐。在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步伐晚于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農村老年人人口的養老問題正在迅速地由傳統的家庭問題演變成社會問題,農村老年人口對社會化養老保險的需求日益迫切。

(四)大力發展老齡產業

老齡產業收益低、政府相關政策缺位以及老齡市場需求不旺是限制老齡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為此,在促進老齡產業發展方面,必須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一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通過專項撥款、補貼等財政優惠,激發企業涉足老齡產業的積極性;通過稅收優惠或減免,減少老齡產業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場競爭力;通過對老齡產業貸款的規模、期限、利率等方面優惠,鼓勵其實施規模經營,做大做強。二是,不斷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性收入。政府要通過做實養老金帳戶以保障養老金的可持續供給,努力使老年人的“腰包’’也鼓起來,進而切實將老年人的各類潛在需求轉化為針對老齡產業的有效需求,進而形成養老需求有效拉動老齡產業發展的生動局面。參考文獻:

[1]田亦夫,鄭紫衡.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探討述要[J].柴達木開發研究,1994(6).

篇(9)

中圖分類號 C92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4)10-0114-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16

隨著歐洲各國工業文明和社會的發展,人口驟降和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強,這使得他們開始嘗試通過移民來改變人口年齡結構(United Nations[1]; Juham[2])。然而,中國目前也正面臨同樣的人口生育率大大低于更替水平和人口老齡化困境,并由此會導致將在2030年左右出現較為嚴重的人口負增長狀態(彭秀健[3]; 彭希哲,胡湛[4]; 張熠[5])但是通過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負增長的時間會在2020年之前(國家統計局網站)出現,這將會使得這種趨勢進一步被提前。中國能否在這僅剩的6年的時間里做好應對人口負增長狀態呢?從歐洲16國家的人口政策來看,一方面,均鼓勵國民生育,國民的生育會是一種豐厚的“福利”;另一方面,他們均采取了“高技術”移民來改變人口老齡化問題。但是,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迅猛的發展中國家,是否也可以通過類似的模式來緩解人口結構失調性的矛盾呢?鑒于此,筆者將結合歐洲16國的人口結構及移民狀況來分析這一問題。

1 文獻綜述

從目前已有的人口增長理論和人口模型來看,其假設均是人口的增長是指數形式的(Keyfitz[6]; Espenshade. et al[7]; 賈紹鳳, 孟向京[8]; 朱農, 曾昭俊[9]; 胡鞍鋼[10]),這不符合實際狀況,特別是當把人口預測和優化目標區間設定在30年以上時,研究結果將會產生很大的偏差,使得研究結論失真。盡管不同的靜態模型可以用不同的方程表達,這也能夠提供一定的解釋力,但是這些模型的構建是在人口遷移率為常數的前提下展開的(Mitra[11];Schmertmann[12];唐家龍,馬忠東[13];王桂新等[14];陳沁,宋錚[15])。實際上,人口遷移并不總是常數的形式,遷移率與人口的年齡規模是成正比的(Rogers[16])。為了使得研究更加符合現實人口遷移狀況,本文假定,正向或負向的隊列凈遷移與人口出生狀況是成正比的。這將便于我們分析生育和遷移變量組的均衡點。本文采用了人口封閉狀態下的相關方程對人口增長率和年齡分布進行分析和測算。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我們將隊列凈遷移與人口出生狀況成正比的假設引入模型,并且采用歐洲16國及中國的相關人口數據來對遷移生存函數作經驗分析。第三部分,筆者將重點分析凈遷移對出生率的影響效應,并且將測算生育-遷移的均衡點,也就是生育和遷移的動態變化形成的人口相對靜止狀態。進一步地,筆者將基于北歐國家的相關人口數據給出經驗估計的結果。采用北歐福利國家的人口撫養比數據,分析移民對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影響效應。最后一部分,筆者將針對中國相對靜態人口格局和人口老齡化趨勢進行總結,然后,從兩個視角提出解決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建議。

讓λ=0,可以得到靜態人口的特殊形式,表1結果表明,目前的遷移水平對歐洲16國家人口增長率產生了正向效應。接下來,筆者將重點通過歐洲典型國家人口結構變化情況來分析人口增長均衡的問題。上文中我們提到,近似的穩定狀態在F=1時,并且在不存在人口遷移的狀況下是成立的,但如果存在人口的遷移,情況將會產生較大變化。

從圖1可以看出,如果北歐4國中,挪威的生育率降到0.70,則在目前生育概率和生育分布不變的情況下,凈遷移率應該達到0.35左右來維持這種平穩狀態。數組已經用“*”標在圖中,北歐4國的相關數據可通過表1展現出來,挪威生育和凈遷移率數組為(0.84,0.28),瑞典為(0.76,0.34),丹麥和芬蘭分別為(0.78,0.14)和(0.78,0.12),而中國的生育和凈遷移數組為(1.18,0.15)。挪威數組值在其均衡曲線的上方,芬蘭和丹麥顯著性的在其均衡曲線的下方,瑞典基本上位于其均衡曲線上,這說明瑞典穩定狀態的人口增長率趨于零。這種橫向比較表明,從長期來看,人口遷移對人口增長具有顯著性的影響,但是對于不同的國家影響程度也是有較大差別的。要達到穩定狀態,丹麥的人口凈遷移應該達到0.28,但芬蘭的人口凈遷移應該達到0.39,這種差異性取決于不同國家的H(x)函數的變化值。

5 結論與建議

本文中,通過對歐洲16國及中國相關數據的分析和模型變量的估計,我們測度了人口遷移和其生育率的相關數據和指標,建立了穩定狀態的人口模型。在生育率和凈遷移率相對穩定的動態條件下,研究兩者之間的變化關系。本文假定的是一個開放的人口系統,在這個系統里面,人口遷移率與生育率是成正比的,人口的流入具有穩定性。實際上,一個國家的人口也是有一定的流出率的,其與人口的規模也是成正比的。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不變的凈流動率假設暗含了流入人口的規模是可容納人口規模的線性函數。從這個視角來看,這兩種假設沒有看上去的差異那么大。凈遷移水平和移民生存函數對人口年齡分布結構有顯著性的影響。研究結果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否定人口遷移能夠加重當地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可能性。然而,這種效應具有敏感性。移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口增長率,這會使得人口的年齡分布更加年輕化。但是,如果控制人口增長率,增加的人口在會低生育率的條件下,使得人口分布更加趨于老齡化,因為遷入的人口總是比新生人口更加老化。我們最期望的結果是人口的老齡化是由于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然而,如果人口老齡化的發生是因為人口的負增長,這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從廣義的生態學意義上來看,盡管我們會認為正的人口增長率是不可持續的,但是通過減少人口的凈遷移來規避人口急劇下降問題,會減少處于工作年齡的人口的贍養負擔,從而增加他們的福利,這是可行的。但是,如果還有增長的空間,那么,日益增長的凈遷移能夠顯著性的降低人口老齡化狀態,對于一個具有較低凈遷移率的國家,其人口老齡化程度相當于該國家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幾年甚至十幾年而導致的人口老齡化狀態。但是對于大部分歐洲國家,這種效應是在遞減的。他們已經把這種“移民效應”發揮到最大作用了,其穩定的人口增長已經為正。如果他們目前期望在不加劇人口老齡化的條件下通過降低凈遷移率,那么唯一的選擇就是增加本國人口的生育率。

我們假設移民和本國人口生育對于人口老齡化的緩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這種假定是合理的。因為過去的移民是目前穩定的人口基礎。然而,如果移民有更高的生育率,那么這些國家的老齡化率將會比預測的更小。鑒于上述對歐洲16國家的人口結構、移民狀況和老齡化趨勢的均衡分析,并結合中國的實際狀況,本文認為,這對于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緩解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可以從兩個視角解決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

5.1 在適當的范圍內提高中國內部人口的生育率

從目前中國人口的更替水平來看,中國已經陷入了“超低生育率”陷阱。在未來50年中國不單單是勞動力人口快速下降,老齡化比率會迅速提高。而且隨著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保障水平的提高,人口的生育模式以及生育理念會進一步的改變。按照發達國家的相關生育狀況來看,隨著社會保障水平提高,生育率會逐漸下降。這會與目前及今后中國逐步依賴內部消費來驅動經濟的快速發展戰略是相悖的,會嚴重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本文認為,應該在適當的范圍內提高中國內部人口的生育率。選擇適當的生育模式,進一步落實父母“單獨”家庭的“二孩”的生育政策。從而,在適當的范圍內提高中國內部人口的生育率。

5.2 制定各種吸引政策,鼓勵國外高素質人力資源移民中國,更好的完善人力資源結構

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參照歐洲的做法,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歐洲國家通過比較優勢,不斷地從發展中國家中獲得優質勞動力資源,我們稱之為“高技術”移民,這些人力資源不僅僅是處于勞動力年齡的人口,更多的還是在科技上有高能力的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力資源。實際上,歐洲很多國家中擁有高度發達的經濟及科技和信息是因為他們高度發達的教育培養的以及通過比較優勢獲得國外優秀勞動力人口建立起來的,不是簡單的勞動力人口堆積。而且一個國家只有擁有了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才能站在經濟和信息化的制高點,而不僅僅是擁有勞動力。因此, 本文建議,中國應該制定更多的吸引政策,鼓勵國外高素質人力資源移民中國,更好的完善中國人力資源結構,從而為中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目前,中國的勞動力人口結構,遠未達到優化狀態,特別是隨著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的

延長,退休年齡并未得到相應程度的提升,目前法定退休年齡仍然維持在20世紀50年代的

水平。為延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優化勞動力人口結構,本文認為,應逐步建立激勵性的

彈性退休機制。允許勞動力人口在退休年齡、退休方式及退休收入方面具有一定的彈性。這

方面,可以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彈性退休金制度,來設定和優化適合中國的激勵性彈性退

休機制,也就是通過退休年齡段的選擇、工資稅的差異及階梯式的替代率來達到激勵勞動

力人口延遲退休的目的。勞動力人口可以自主選擇一個年齡段退休,相應地享受不同替代率

水平的養老金水平,最終使得勞動力人口結構得到優化。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United Nations. Replacement Migration [R].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8.

[2]Alho J. Migration, Fertility, and Aging in Stable Populations [J]. Demography, 2008, 45(3): 641-650.

[3]彭秀健.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宏觀經濟后果:應用一般均衡分析[J]. 人口研究, 2006, 30(4):12-23. [Peng Xiujian. The 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Analysis of General Equilibrium Applied [J]. Population Research, 2006, 30 (4): 12-23.]

[4]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視角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1,23(2):121-141. [Peng Xizhe, Hu Zhan.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 [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 23 (2): 121-141.]

[5]張熠.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速減緩與普享金計劃[J]. 財經研究, 2014, 40 (1):16-25. [Zhang Yi. The Aging the Population, Economic Growth Slowed down and Enjoying the Pension Plan [J]. Finance and Economics Research, 2014, 40 (1): 16-25.]

[6]Keyfitz N. Introduction to the Mathematics of Population [M]. MA: AddisonWesley, 1997.

[7]Espenshade T J, Bouvier L F, Arthur B W. Immigration and the Stable Population Theory [J]. Demography, 1982,19(1):125-133.

[8]賈紹鳳, 孟向京.中國仍應嚴格控制人口增長[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2,12(6):135-137. [Jia Shaofeng, Meng Xiangjing. China Still Should Strictly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relationship Betwee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2,12 (6): 135-137.]

[9]朱農,曾昭俊.中國城市人口增長的決定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 2004,26(5):9-18. [Zhu Nong, Ceng Zhaojun. The Analysis on Chinas Determinants of City Population Growth[J]. Chinese Population Science, 2004,26 (5): 9-18.]

[10]胡鞍鋼,劉生龍,馬振國.人口老齡化、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證據[J].人口研究, 2012,36(3):14-26. [Hu Angang, Liu Shenglong, Ma Zhenguo. Population Aging,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Empirical 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Panel Data[J]. Population Research, 2012,36 (3): 14-26.]

[11]Mitra S. Generaliz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and Stable Population Model[J]. Demography, 1983, 20 (1):11-15.

[12]Schmidbauer H, Rsch A. Population with Constant Immigration[J]. Mathematical Population Studies,1995,78(5):341-58.

[13]唐家龍,馬忠東.中國人口遷移的選擇性:基于五普數據的分析[J].人口研究, 2007,31(5):42-51. [Tang Jialong, Ma Zhongdong. Selectiv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igr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ve Census Data[J].Population Research, 2007,31 (5): 42-51.]

[14]王桂新, 潘澤瀚, 陸燕秋.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區域模式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的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 2012,34(5):24-32. [Wang Guixin, Pan Zehan, Lu Yanqiu. Chinas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Regional Pattern Chang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2000 and 2010 Census Data[J]. Chinese Population Science, 2012,34 (5): 24-32.]

[15]陳沁,宋錚.城市化將如何應對老齡化?從中國城鄉人口流動到養老基金平衡的視角[J].金融研究, 2013,33(6):1-15. [Chen Qin, Song Zheng. How Urbanization will Deal with Aging Problem?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Flow from Rural Area to Urban Area to the Pension Fund Balance [J]. Financial Research,2013,33 (6): 1-15.]

[16]Rogers A. Multiregional Demography. Principles, Methods and Extensions[M]. New York:Wiley,1995.

Studying on Population Aging Problem of Migration and Fertility Rate in the State

of Steady Population

WANG Zengwen1,2

(1.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China;

2.Institute of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23,China)

篇(10)

一、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和特點的研究

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根據“六普”數據顯示,截止到2010年11月,我國大陸人口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8億人,占我國總人口的13.26%,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9億人,占總人口的8.87%。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大,因此,中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自有的特點。我國論者們一致認為:(1)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以較快的速度持續增長,重度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將日益突出。(2)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不同步,出現“未富先老”的現象。(3)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為突出。由于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較大,影響了我國各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和程度,與城市相比農村老齡問題的壓力更大。

二、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影響的研究

國內學者一般從養老負擔、基金供給、基金管理等幾個方面入手分析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影響。

許多學者一致認同:(1)人口老齡化弱化了家庭養老功能,導致社會養老負擔加重。伴隨著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我國贍養比不斷上升。特別是實行計劃生育后,我國家庭結構模式大多呈現“4-2-1”型,這意味著:一方面,養老保險交費人數減少且交費額下降;另一方面,領取養老保險的人數增加且養老支出金額上升,這給養老保險的償付能力帶來了沉重的壓力。(2)老齡化導致退休壽命增加,制度給付年限延長,養老保險金供給不足,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運行”。林義指出,養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面臨現實壓力,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約,居民的社保繳費能力有限,企業經濟組織的持續繳費能力下降,各類社保補貼及緩繳項目增多,給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資金平衡帶來很大壓力。(3)人口老齡化凸顯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社保統籌層次太低,投資渠道太窄,轉換基金籌集模式以及如何在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成為一個迫切解決的問題。

三、關于應對人口老齡化對策與建議的研究

在分析了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及特點以及其對養老保險影響之后,大多數論者提出了應對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重視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背景下,我國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優化與制度頂層設計,重視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戰略構想及有效實施。通過國家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逐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不斷提高養老保障水平,讓老年人口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

第二,建立完善新型的多元化養老模式,將政府養老發展為全民養老。我國應該建立“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新型養老服務體系和服務模式。尤其要重視構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首先要加強宣傳,使居家養老服務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政府要加大政策、資金上的扶持,引入社會資金,以保證資金的穩定性;最后,面對當前農村居家養老發展并不完善的現實,應明確各方面主體所承擔的責任,責任主體包括政府、家庭、集體及專業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機構。

第三,在養老保險基金方面,首先,要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和資金保證機制;其次,切實做實個人賬戶,完善統賬結合模式,合理拓寬養老金投資渠道,有效實現保值增值;最后,要建立健全的政府監督管理體制,加強養老基金的統籌監管。

第四,實行彈性退休制度,合理發揮老年資源優勢。實行彈性退休能使退休養老保障更具靈活性,既能減輕勞動力市場供求壓力,又能適應老年人心理狀態的調整。

此外,學者李珍還注意到養老金的性別差異,她提出,當務之急是提高女干部、女職工的退休年齡,使其與男性一致,統一全國的退休年齡,在此基礎上再穩步提高整體退休年齡。另外,15 年的資格年限要求太寬松,需要整體考慮逐步提高。對于靈活就業等確有困難的群體,可通過失業保險等措施幫助繳費。

第五,增加和完善老年人社會救助,落實好低保人群的救助政策和措施。

四、總結與評述

上述分析可見,國內學者就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影響的研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及趨勢、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影響、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大部分學者就這三個方面達成了共識,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

(一)關于研究方法

通過對近四年(2011-2014年)文獻的查看,可以發現:

第一,理論分析多,相關實證研究少。

第二,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通過查看外文資料,外國關于養老保險的研究大多包含詳細的數據表格和各類調查,并且通過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得出最終結論;但是我國的文獻中,統計數據比較簡單,主要包含老年人口數量,基金支出結構等,很少構建數據結構模型,缺乏對統計資料的深入分析。

第三,研究的實用性差,研究所得的對策比較籠統,缺乏針對不同地區具體情況的相應措施。

(二)關于研究內容

第一,調查研究多集中于沿海發達地區及城市,而有關中西部及農村地區的研究明顯少于前者。

第二,在養老金方面,重視養老金最優化管理問題。具體側重研究最優化最低保障、最優化投資組合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在國際視野下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和歷史發展進程,遵循普適的社會保障規律和投資規律,真正實現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

第三,在養老機構方面,注重對民辦養老機構的研究。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我國養老機構無法應對老齡化市場的需求,需要大力改善民辦養老機構的經營和服務模式,實現養老服務的產業化,最終實現公辦與民辦養老機構的共贏與互補。

總之,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五大險種中最重要的險種之一。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影響會隨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而日益深遠,這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需要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努力,才能為老年人穩筑起養老的安全網,最終實現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萬.基于“六普”數據的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淺析[J].學術探討,2012.

[2]林義,林熙.完善城鄉養老保險制度的政策思路[J].群言,2013,(7).

上一篇: 愛護環境的意識 下一篇: 班組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在线大伊人 | 亚洲诱惑人的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2021亚洲天堂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亚洲日本在线在线看片4k超清 | 亚洲主播欧洲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