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2 14:42: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醫康復學的特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R-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029-01
1 現代康復醫學概念及特點
1.1 康復醫學的內涵。康復醫學是繼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之后的第三醫學,是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才出現的一門新興的學科,由理療學和物理醫學發展形成的一門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消除和減輕人的功能障礙的醫學學科。康復醫學的目的是促進殘疾者功能和能力的恢復,促成殘疾者重新回到社會并成為社會中自力更生的一位成員。總的說來,康復醫學就是功能障礙的預防、診斷、評估、治療、訓練和處理的醫學學科。康復醫學的發展是是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同時也人類醫學事業進步的重要趨勢。
1.2 康復醫學的手段及方法。現代康復醫學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方法診斷、治療和預防殘疾和疾病,幫助傷殘者在體格上、精神上得到康復,幫助他們發揮殘留功能。物理因子及物理療法一直是現代康復醫學的主要醫學手段。治療方法主要是各種有效的功能訓練,輔以藥物、手術、飲食療法。康復醫學的著眼點在于不僅要保存傷殘者的生命,還要恢復其功能,讓其從并且過有實際意義的新生活。
1.3 康復醫學的特點。為了更好的理解康復醫學,筆者對康復醫學的特點進行了總結:①服務對象主要是伴有功能障礙的慢性病人及老年病人或是軀體殘疾者;②康復工作的指導原則是功能訓練、全面康復、重返社會;③最終目的是通過康復治療幫助患者重返社會;④重視康復治療與康復工程相結合;⑤以工程技術輔助功能評估和康復治療。
2.1 中醫康復學基本內涵。中醫康復學是運用針灸推拿、藥物食療、導引吐納、藥浴熏蒸、自然療養康復法,對病殘、老年病證、傷殘諸證等疾病進行辨證康復的中醫應用學科。其主張辨證康復,在強調整體康復的同時創造出中藥、按摩、針灸、食療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醫傳統方法。中醫康復醫學的指導理論是中醫理論。中醫康復醫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古代很多中醫文獻中都存在關于康復醫學思想的記載,這些文獻包括《十問》、《黃帝內經》、《五臟所宜食法》、《外臺秘要》、《壽親養老書》、《壽世保元》、《隨息居飲食譜》、《老老恒言》、《莊子?刻意篇》、《呂氏春秋》、《管子?入國》、《本草綱目》等等。自然療養康復法是中醫康復學的常用的一種特殊方法,是指利用自然環境的天然因素促進神形兼養,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目的。
2.2 中醫康復醫學的優勢。中醫中藥本身的優勢以及中國社會的傳統文化造就了中醫康復學的許多優勢,概括起來主要是下面六個結合:首先是中醫康復學強辨證康復和調整體康復相結合;第二是形體康復與精神康復相結合;第三是臨床康復與預防康復相結合;第四是內治康復與外治康復相結合;第五是藥物康復和自然康復相結合;最后是食療康復與藥療康復相結合。總的來說,中醫康復學不僅重視整體上的協調,還不疏忽個體上的糾偏,這個特點極其符合現代醫學模式的持續發展。
2.3 中醫康復醫學的特點。中醫康復學的特點主要是“整體康復觀”和“辨證康復觀”。“整體康復觀”是人體康復不僅僅是人體本身的康復,而是指人體康復與自然環境必須相統一,人體康復與社會環境必須相統一,形體康復與精神康復也必須統一。“辨證康復觀”則主要是指相同的病但是不同的癥狀必須采取不同的康復方法,不同的疾病但是有相同的癥狀就應該采取相同的康復方法。
3 中國特色的康復之路——中西醫結合的康復醫學
3.1 康復是中醫學的傳統優勢。中醫的傳統優勢之一便是養生與康復,然而這也逐漸發展成為了當代醫學界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中西醫結合的康復醫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其不僅傳承了中國傳統醫學,還在傳承的基礎上結合了現代西醫學。所以中西醫康復醫學創造性的結合中醫的傳統優勢和西醫的現代科學手段,能夠充分發揮出康復醫學應有的作用和優勢。
中西醫康復醫學在中西醫結合基礎上,研究和借鑒現代康復醫學和中醫養生學的發展和規律,對中醫和西醫的知識、技術、方法進行科學的整合,從而促進中醫養生學和現代康復醫學很好地結合。中西醫結合的康復醫學涉及的主要領域是養生,全方位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其核心是“康復”。
3.2 中西醫康復學取長補短。中醫康復學和現代康復學要取長補短。中醫康復學應規范診斷,量化療效評估。中醫評價必須在診斷領域內進行,但是通過中醫診斷很難反映患者的功能障礙的性質和程度,所以康復醫學的評價過程是量化外在形體及行為等功能障礙過程。對于中風偏癱的病例,中醫能夠診斷出氣虛血瘀,但是很難反映偏癱的程度。所以,現代康復醫學的評價方法能夠彌補中醫在這方面的不足,因此建立中醫康復學障礙評定對中醫康復學和中醫學的發展都很重要。
3.3 中西醫結合的康復學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康復保健事業亟待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間還存在“亞健康”狀態。從今天的學科領域來講,對于亞健康的防治就成了養生學的熱點。所以,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必然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國外康復醫學已經形成了非常規范的診療制度。全世界殘疾人能夠得到康復治療的僅為五分之一左右,80%左右的殘疾人是很難得到較好的康復服務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當前,愿意進行保健消費的人群數量和比例正在激增。
參考文獻
[1] 丁輝.運動康復學科在康復醫療機構的生存狀況及存在問題調查[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年第21期
慢性病長期以來對于人類健康構成巨大威脅,它具有病癥持續時間長,難以治愈等特點。對患者構成長期的折磨,對患者的身體及心理形成極大傷害。不僅如此,對患者家庭也帶來痛苦,導致許多社會問題的產生。因此有效治愈慢性病,稱為當今醫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通過中醫理療,可以有效緩解和治療慢性病,是一個有效的解決之道。
1中醫養生學的基礎
中醫養生學自成體系,其尊生貴命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影響向十分深遠,例如道家、儒家、佛家等等,這些傳統思想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的基礎。大家最為熟悉的傳統大家儒家曾經提到過“仁者,愛人”,這句話表現出來的養生思想不僅僅在于生命的形體,更在于生命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和做人的準則。儒家思想更傾向于修身養性,守中致和,希望能夠擁有平和的心態,從而達到修身治國的理想境界。因此,儒家推崇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以“克己”,“寡欲”來修煉其心志,人的精神能夠高潔致遠,身體能夠健康長壽。而道家的《道德經》則指出“人最善生,莫若常欲樂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相對于儒家的“容忍”等思想,道家更提倡清靜無為,與世無爭,返璞歸真的思想狀態,道家認為順應天時能夠與神明溝通,成為一個超然物外、至真至純的人,心神安寧,自然壽命能夠長久。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其修身養性的根本思想是尊生貴命,無論是通過行為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希望能夠達到鍛煉自身的目的,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的基礎。
2中醫康復學的特點
中醫康復學作為一門綜合學科,其內容在幾千年的醫學實踐中逐漸豐富,并自成體系。目前,學術界所認可的中醫康復學主要包括:預防醫學,臨床醫學,行為醫學和社會醫學等。中醫康復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養生學理論達到治愈慢性病,促進患者康復,最終達到健康長壽的目標。因此,中醫康復學具有不同于其他醫學體系的獨特優勢。
2.1獨特的醫療理論體系在中醫長期以來不斷總結和完善的過程中,發展形成了中醫養生康復學。它不僅有眾多的醫療方法,通過各種手段進行治療,而且還總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醫療理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醫療科學。它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進行對疾病的診斷,在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辨證論治等理論的指導下,對病癥進行判斷分析。通過推拿、針灸、引導、氣功等理療方式,以調動人體對自然的平衡能力為基礎,對病癥進行治療。通過藥補、食療等方式,調整人體臟腑功能,補充元氣,實現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的目的。因此,中醫是一門多種手段并舉,融醫療養生為一體的保健科學,形成極具東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醫療科學。
2.2養治結合,以預防保健來防治疾病中醫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他是集養生保健和治療于一體的醫學,相比于現代西方醫學,養生保健功能在中一種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中醫對于疾病的治療,更多的是通過對人體自身機能的調動和循環的調節來進行的,充分發揮人體的自我調節和治愈能力,來實現對疾病的治愈。它對于防病方面更加重視,講求上醫治未病,將疾病的預防放在首位。在長期以來的發展過程中,中醫形成了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醫療體系,是保健科學和醫療科學的完美結合。
3中醫養生在慢性病康復中的應用
由中醫的特點可知,其在慢性病的治療方面有著獨特優勢。通過對人體各項技能的調節,對循環的調理,疏通血脈,補充氣血,實現自身免疫力的提高。同時,中醫還能改善人體亞健康狀態,提高人體活力,使人精力旺盛,能有高效完成工作。通過不同的調理,對慢性病能夠實現有效的治療和緩解,減輕慢性病人的痛苦。
對糖尿病來說,糖尿病患者長期以來在飲食等方面都受到嚴格控制,不僅如此,在其他生理機能方面也受到很大的影響。這就給糖尿病人造成一個長久的傷害,飲食上處處節制,體力上有所下降,時常伴有口渴,頭暈等癥狀。而中醫在此方面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中醫將此類癥狀歸納為消渴,屬虛證,通過飲食的調理,可以有效緩解糖尿病癥狀,并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在臨床上有著理想的表現。
對偏頭痛患者來說,西醫將許多偏頭痛歸結為供血不足,甚至難以找到原因。對偏頭痛的治療采取手術,麻醉止痛等方式,不僅風險大,而且具有較強毒副作用,對藥物依賴性強。而中醫認為不通則痛,更多的是對病患者的氣血脈絡的調節,通過對患者其他臨床癥狀的分析,采取統一的治療方式,實現對氣血的調理,緩解和消除偏頭痛癥狀。
4總結
總而言之,中醫對于疾病的治療,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療方面有著許多獨特的優勢所在,他通過對人體自身的調節,從提高自身免疫力出發,對病癥進行治療。因此,許多慢性疾病通過中醫理療能夠實現有效康復,而不會造成自身器臟的損傷。
參考文獻
[1]黃進,趙長鷹,沈教授談飲食療法在中醫養生與康復中的作用[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
【關鍵詞】 推拿導引 中醫養生康復學
從推拿導引之法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不難看出,其在整個中醫學及中醫養生康復學的體系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論是在高等中醫藥院校的專業教學內容上,還是在臨床的實際利用率上都足以顯示其作用和地位。在伴隨整個中醫學理論及臨床的發展過程中,其自身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其獨特的實施手法、對象、療效及應用原則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已形成獨立的學科,為人類的保健養生、疾病的康復醫療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 推拿導引的古代歷史記載
導引作為一種養生保健活動在我國起源較早。《呂氏春秋·古樂》:“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狀而湛積,水道壅塞,民氣郁淤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宣導之。”可以說,這是導引行氣的最早形式[1]。導引之名很可能就是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的含義中產生出來的。導引又稱“道引”,屬于運動養生的法則之一。關于運動鍛煉養生,作為哲學家、思想家的子華子由“貴生”而偏重養生之道。他說:“營衛之行,無失厥常,文腑化谷,津液布揚,故能長久而不敝,流水之不腐,以其游故也,戶樞之不蠹,以其運故也。”其后《呂氏春秋·盡數篇》中亦有相似的觀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說明人欲保持健康的體魄,永駐青春,經常性的運動是不可缺少的。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高度概括了養生和康復的原則,提出了氣功、針灸、導引等具體措施。與其同時期的名醫華佗,也十分重視體育運動,認為體育運動可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其所創編的“五禽戲”是一種簡便有效的運動養生法。而且導引與行氣之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關系密切,倡導引行氣合稱,成為道家內修強身的重要手段。晉代葛洪《抱樸子》中認為:“導引可以健身療病,一則以調營衛,二則以消水谷,三則排卻風邪,四則長進血氣。”南朝陶洪景《養性延命錄》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導引資料,介紹了《導引經》七勢,肢體運動八勢,以及“五禽戲”等導引方法。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在大部分病候下,都引用了道家《養生方》《養生方導引法》這兩部書中所在導引之法以養生保健,康復療疾。此導引之法多以肢體動作為主而配以呼吸吐納與按摩,其方法、種類十分豐富。推拿又稱按摩,起源很早,并多歸于導引之列。《內經》稱之為“按蹺”。中醫養生康復一詞其含義最早見于馬王堆漢墓制書中的按摩療法,涉及按摩導引最多的是《五十二病方》《導引圖》《養生方》《雜療方》。其中《五十二病方》記載了我國按摩歷史最早的藥摩與膏摩。《諸病源候論》還倡導按摩導引用于傷科病的康復治療,唐代孫思邈更為重視按摩,尤其是日常保健按摩,《千金要方·養性》中指出:“每日必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經,易以康健,便為常然,常須安不忘鋮,預防諸疾也。”南朝的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導引按摩篇》:“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去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熱雷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于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自除。”宋元時期《圣濟總錄》對按摩療法所作的總結歸納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按摩專論,在理論上有極高的價值。至明清時期的養生康復學已初具規模,而按摩導引之法發展亦日臻成熟,亦有了較完備的體系,廣泛用于臨床治療及養生保健康復之中。
2 中醫養生康復學的發展概況
中醫養生康復學經歷代醫家的不斷實踐,不斷補充而逐步完善。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了養生與康復知識的積累。早在殷商時代就已經積累了一些養生保健以及康復的知識[2]。甲骨文、《山海經》中都有相關養生保健、康復措施等內容。春秋戰國時期,養生康復的學術思想亦應運而生。老子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莊子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呂氏春秋·盡數篇》中:“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孔子曰:“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這些都是養生康復的指導思想和方法,在《黃帝內經》中得到了全面的總結,漢晉隋唐歷經上千年,其間經過多次戰爭動蕩,產生疾病災難,中醫學得到了發展,養生康復理論亦在實踐中有了長足的進步。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云:“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即醫治之,……”指出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思想,并采用了導引、氣功、針灸、膏摩等綜合措施,很有指導意義。南朝陶洪景《養性延命錄》書中有“教戒篇”“服氣療病篇”“導引按摩篇”提出了養生康復的方法,隋代巢元方所撰寫的《諸病源候論》說,對疾病的防治必須以養生和康復醫療并重,特別把導引法附于病后。宋金元時期除了忽思慧《飲膳正要》、陳直《養老奉親書》等養生康復方面的著作,提出相應的養生康復思想外,溫病四大家也提出了有各自特點的方法和思想。明清時期養生康復醫療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養生的專論和專著大量涌現,其中貢獻最大的為曹廷棟所著的《老老恒言》,該書又名《養生隨筆》,可以說是全面論述養生的專著。解放后黨和國家也給予了高度重視,除了論文、著作大量涌現外,各種專業委員會和高校中醫養生康復學專業被也陸續設置,相信今后的養生康復事業必將推動整個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3]。
3 按摩導引的傳統中醫養生康復功效與現代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按摩導引具有調整臟腑陰陽,舒筋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散淤,解痙止痛及滑利關節等作用,明代徐春圃倡導從頭到足的全身按摩,認為按摩可以行氣血,宣壅滯,瀉邪氣,長期堅持可以永葆青春,使“色如少女”,在手法上也有發展,除按法、摩法外還有搓、揉、捶、捻等方法。《諸病源候論》中倡導按摩導引用于傷科疾病:“夫腕傷重者,為斷皮肉骨髓,傷筋脈皆是,卒熱至損,故血氣隔絕,不能周榮,所以善系縛,按摩導引令其血氣復也。”宋元時期的《圣濟總錄》對按摩療法所作的總結歸納提出按摩導引之法有斡旋之機,周流榮衛,宣搖百節,疏通凝滯的功效。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4],按摩導引之法是一種物理療法,通過按摩對機體的刺激,導致能量、信息的吸收、轉換、傳遞,從而引起機體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反應,對機體的效應及局部組織超微結構及神經生理、神經生化及神經內分泌等產生系統性的影響。對許多頑固性、慢性疾病及各種原因所致的肢體傷殘、功能障礙等起到了積極的康復醫療作用。已經廣泛應用于神經性疾病、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運動系統等多種疾病的康復治療。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工作壓力的加大,人口的老齡化,各種潛在的威脅和慢性疾病的增多,后期功能恢復的需要,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與康復醫學,尤其是對中醫養生康復醫學的研究越來越多,而按摩導引之法以其簡便易行的操作、獨特顯著的功效備受醫家學者的重視,其理論體系和臨床應用在中醫養生康復學得歷史發展沿革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隨著時代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和臨床運用的日趨廣泛,按摩導引之法必將會得到繼承和發展,與其他中醫養生康復之法一同服務于人類健康事業。
參考文獻
[1] 劉 輝.道家導引行氣與中醫養生康復[J].1994,10(4):55.
全科醫學是一門重點服務于社區、家庭,其有效整合了預防學、臨床學、康復學及人文社會學的核心內容,是屬于一門綜合性的醫學專科。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加強全科醫療體系的建設,以解決醫療用的快速上漲與大眾對優質且廉價的衛生保健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分化。而相對其他國家,我國全科醫學建設的起步較晚。我國中醫醫學具有群眾廣泛的應用性基礎,中醫醫學具有整體角度的治療理念,其治療過程簡便、效果安全可靠、成本低廉、耐時間檢驗等典型特點,而且極為符合“低耗高效”的醫療策略,因此,對中醫全科醫學的大力發展是很符合目前的國情,故筆者深入且全面的探討了中醫全科醫學教育內容及模式,巨細如下:
一、中醫全科醫學教育內容
回顧中醫學歷史發展的整體進程,很容易發現中醫全科醫學在醫療服務的理念上始終保持著一定的高度且內容極為豐富。其主導“預、療、養”的中醫學方面思想,通過應用個性化的中醫診療原則,同時還融合了西醫臨床中各個專科的典型特點,而且也基本符合了全科醫學的基本要求,所以,中醫全科醫學教育體系中會涉及很多方面。針對這些個性特點,本文分析整理的關于中醫全科醫學教育的核心內容會著重強調以下幾點:
(一)預防保健
在近些年來,預防醫學已得到迅速的應用發展,尤其在大量嚴重性的公共衛生事件突發后,政府和社會持續在不斷地加大經濟和精力的投入,以期努力構建出完善的疾病預防機制,以保障公眾的衛生健康。中醫學上有大量的臨床實踐性試驗,指導普通群眾要以預防疾病為核心基礎觀念,而且建立的預防體系已在我國臨床衛生醫學中發揮著顯著的功能。中醫學往往更加注重個體衛生疾病的預防。中醫學預防保健較易被理解、被接受,因此,在學校中開展中醫全科醫學教育,應高效融合現代及西醫預防醫學方面的醫學理念及關鍵性內容,使之形成一門極具中醫學特色的保健預防學科。
(二)基礎性疾病診療
中醫醫療服務時的基本對象是普通病患。在中醫全科醫生診療時,其會以患者的家庭、社區背景、地位等多角度去察看并解決其個人衛生健康和所患疾病等相關性問題,同時,還會積極給予個體化的中醫服務。中醫學上往往會根據病癥實施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等形式的辨證性施治手段。中醫全科醫學對于慢性病癥、老年病癥、養生保健等方面的臨床治療都具有鮮明療效,可大范圍普及開展非藥物療法。故在中醫全科醫學教育中要涉及基礎性疾病診療的教學內容。
(三)慢性疾病管理
慢性疾病包括一系列不傳染他人卻也不能自行治愈、還需長期接受綜合性干預及施治的疾病。中醫全科醫學可為患者提供一些列綜合性、持續性的特色醫療服務。中醫主要的學術思想是防患于未然,這一思想會貫穿防治病的全過程,從而彰顯出其獨特的優勢和意義。中醫學在治療慢性的疾病過程中,多采用防護保健、全面診療、促進康復、預后養生等干預管理措施,進而提高群眾生存質量。所以,在中醫全科醫學教育中要對慢性疾病管理的內容進行全面教學。
(四)康復與養生
中醫康復是指在理論指導下,通過給予職業化按摩、針灸、推拿、火罐及中藥調理等康復技能,積極組織需要進行康復的對象與其家屬及社區一同參加,改善身心健康,恢復精神面貌,改善并逐步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相對專業康復,中醫康復多為非藥物或自然療法,且具有方法眾多、費用低廉、簡便易行及服務廣泛等優勢,最關鍵的是康復與養生的效果好、群眾基礎大,極易得到推廣應用,所以,中醫全科醫學教育應適應這些社區性醫療服務工作的優勢特點,有機結合現代及西醫康復醫學的理論基礎,給予互相滲透,堅持發展中醫康復的優勢特色,這將是中醫康復與養生教育的未來趨勢。
二、中醫全科醫學教育模式
我國目前的中醫全科醫學教學模式上存在很多誤區和不足。中醫全科醫師和助理的人員數量偏少,實踐實驗性教學模式的開展相對較匱乏,以及在中醫全科醫學教育質量上都存在明顯的不足。現針對這些問題對中醫全科醫學教育模式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一)改善教育模式
建議院校多開設中醫全科醫學,設立必修和選修的課程,廣泛招收對中醫全科醫學感興趣的學生。院校培養的中醫全科優秀醫師,可促進醫療人員的學歷結構提高改善,以為可續化發展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中醫全科醫教育中確立臨床實踐的教學體系,教學體系中主要改善的地方有:規范梳理教學內容、完善實踐課程的大綱;建立實踐化教學平臺、組建遠程網絡化教學平臺、規范實踐操作中基本及特殊性技能;建立實驗教學基地;完善技術手段、改革傳統方法;制定新型教學制度、管理完善綜合測評體系。
(二)培訓教學規范化
培訓主要針對即將畢業的學生,為其能更快更適應中醫全科醫療工作而舉辦的。在接觸實踐工作前,必須嚴格通過規范化的專業培訓,從而獲得合格證書,取得從業資格。這些都是中醫全科醫學教育的核心體系。
三、討論
順應當今醫學發展的主潮流,中醫全科醫學的教育內容及模式不斷吸收融合傳統醫學的優勢特點。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中醫學院校或培訓機構應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給予學生更加專業的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知識點,并有重點地進行吸收,以滿足日后中醫學科的發展及臨床實際工作的需要。
2交互式教學
交互式教學的精髓在于教學中注重師生交流、生生交流[6],達到相互促進,教學相長的目的,同時這樣的教學還能促進交流,將快樂蘊藏在學習中,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更能產生知識的火花。而老師在整個過程應起到導航的作用,使交流向更深、更廣發展,并在適當的時候解答學生的疑惑,避免教學時間的浪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交互式教學應該是貫穿始終的。在第一和第三階段,主要是學生之間的交流。比如在見習時學生之間相互解答問題,并共同發現問題,能提高學習效率。而第三階段是小組討論階段,因為有第一、二階段的學習,學生之間的交流會更加深刻,同時起到鞏固基礎知識學習的作用[7]。在第二和第四階段,主要是師生之間的交流。在第二階段,教師以傳統講授為主,利于學生系統、完整地掌握理論知識。但是,傳統教學也不能單獨依靠教師個人的教授,應該將學生的問題、學生對教學的反饋蘊含在其中。比如,在腦癱的運動治療課程中,老師教授Bobath技術時,隨機請一名學生當病人,另一名學生當醫生做操作,完成后老師再指正錯誤、講授要點及示范正確操作,使學生真正理解該技術的“what?how?why?”而在第四階段,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的同時解答同學遺留的問題,突出此次學習的重點。這是整個教學階段的關鍵,可由此估計教師的教學效果及學生的掌握程度。在此階段,教師還應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表揚優點,指正缺點,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8],并理清思路。
3小組合作教學———培養小組團結合作的精神
臨床康復學不是醫生一個人給病人治病,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尤其在臨床康復治療中,需要運動治療師、作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等各方協作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加強醫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是十分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小組合作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充分融入學習環境[9],還能節約更多的資源和時間,使教學過程更順利地進行。在教學的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更適合小組合作教學的開展。如在聯系自主見習地點時,大家可以分工合作,與不同的醫生交流,與不同的治療室協調,再相互交流,得到更多的收獲。而在第三階段,則是小組學習的驗收期,學生之間可以適當開展運動療法手法的練習,增強對治療手法的理解。如在頸椎病康復治療的學習中,學生之間可以積極開展推拿治療,互當病人,互為醫生,練習按、摩、推、彈撥、牽拉、點穴、震顫等手法,不僅能提高自己的手法水平,還能幫助同伴改善頸肩癥狀,一舉兩得。總而言之,學生可以通過相互討論和學習,得出結論,學習能力可得到進一步提高[10]。同時學生與教師共同在課堂上創設一個互教互學的環境,使教學達到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等目標上的均衡,使教師的教學真正滲透在學生的心中。
新世紀以來,美國和歐盟國家以及澳大利亞設計的針對家庭和個人的遠程康復技術已經進入實際應用和觀察階段。如中風、低視力康復、運動性語言障礙等患者的隨訪和康復[4~6]。手段上有利用在線形式儲存傳輸患者的病情資料請專家予以分析、評估和指導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和社會價值。
遠程康復醫學研究趨勢
社區醫院在康復學中,作用重要。康復醫學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與保健預防治療醫學并重的獨立學科,已經深入到神經康復、兒童康復、老年康復、慢性疾病康復等多個領域。這些領域的患者普遍具有需要接受的回訪時間長、康復療程長、患者頻繁到醫院康復治療的難度大的特點,而容易造成事實的失訪和中斷治療,大大影響康復效果。通過對國內外遠程醫學的研究文獻的回顧不難發現,這些正是國內外遠程醫學工作者集中力量研究的重點領域。
2教學內容改革
2.1優化課堂教學內容
適當刪減部分較為單純的康復理論內容,適度增加師生互動部分以及學生提問環節;課程中較為簡單且典型化的病例討論內容應適當增加,充分培養學生對突發性事件以及常見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臨床思維能力;具體的康復實踐操作流程也應適度增加,例如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觀看相關圖片、視頻等資料,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
2.2優化實踐課程
康復醫學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在整個康復醫學教學體系中,實踐教學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因采用分組教學模式,將大班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5~6人,分別由相應的帶教老師負責,為實踐效果提供有效保障;課堂上應為學生留置充分的練習時間,以便于其在學習過程中針對各類問題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解決;針對課程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充分實踐,使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透徹;為學生提供各類見習機會,學生能夠更多地走進醫院,進行實地參觀和學習,提高操作技能。
3教學方式與教材改革
3.1教材改革
在康復治療學教學過程中,康復治療教材是其重要保證。就當前形勢分析而言,康復治療學教學過程中教材水平普遍不高,尤其缺乏具有中國特色的康復治療學專業教材。當前的康復教學過程中大部分以康復治療學系列教材(人衛版)為主,包括《理療學》、《運動療法技術學》、《康復醫學基礎》、《康復醫學評定學》、《作業療法》、《社區康復學》、《言語治療學》等等。但在新形勢下人才培養的要求下教材建設仍應進一步加強。相關部門可積極組織教研,或與同類學校之間展開通力合作,編寫出蘊含有中醫康復理念的康復治療教材,即對西醫中有關康復教學的理念予以闡明,無有遺漏,更使中醫康復理念的背景得以凸顯,特別是在康復醫學臨床中中醫康復理念、措施及技巧的應用,極具參考價值。
3.2教學方式的改革
在康復醫學的教學過程中,要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保證和提高,關鍵在于對教學方法與手段展開積極的改進。“形象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場景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會診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多種超脫于常規教學模式的新型教學模式廣泛應用于康復治療學的教學過程中。在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教師應注意最大化啟發并引導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深層次挖掘,掌握基礎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應對現代化技術下的高效教學手段予以充分利用,例如多媒體教學模式下利用幻燈片、視頻、相關影像資料等在課堂上展開直觀教學,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激發,學習效率大大提高。與此同時,教師還可爭取校方支持,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構建教學網站,為師生互動打造交流平臺,在網站上公布教學大綱、網絡課件、多媒體課件和教學計劃等相關內容,學生據此可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性地進行知識的學習和復習。由此可使學生更加深刻和形象地理解教師所講述的臨床理論以及相應的實踐操作,從而使課時過少、缺乏實驗條件等缺點得到有效彌補。
1 簡要回顧
上世紀80年代,我省推拿人才稀缺,福建中醫學院針灸推拿系的推拿專業1985年才開始招收第一屆大專班學生。當時,我省第一屆推拿學會主任委員楊希賢老先生帶領全省同道積極開展學術活動,楊老先生為原福建省人民醫院推拿科主任、推拿主任醫師,第一屆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委員、福建省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第一屆主任委員。楊主任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還親自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推拿醫史文獻研究,在全國推拿界頗有影響。他還參加了《推拿大成》一書的編寫,可惜還沒等到書正式出版,他老人家于90年代初過世,他的離去對福建省的推拿事業是個重大損失,我省推拿界在全國沉寂了十多年。
進入21世紀,福建省推拿事業在第五屆推拿學會主任委員王詩忠主任醫師的帶領下發展迅速,王主任充分利用學會的平臺開展學術交流、舉辦學習班,為省內同道和國內外專家的交流學習牽線搭橋,凝聚了我省推拿界的人心、力量。推拿學會的委員從2003年的30余人發展到目前的70多人,具有副高職稱的學會委員從1~2個發展到目前的10多個,學歷結構從原來的本科學歷都很少發展到現在博士學歷有2個、碩士近20人,本科學歷占半數以上。人才隊伍的成長是推拿事業發展的有力保障(推拿學科帶頭人王詩忠主任醫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分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常務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脊柱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擴大了我省推拿學科在全國的影響,為推拿學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 發展現狀
2.1 臨床
眾所周知,推拿科在很多綜合性大醫院中多半是輔助小科室,甚至一些西醫醫院中根本就不開設推拿科,即使在中醫院,推拿科的地位也不高。但近年來隨著我們國家開始真正重視中醫的發展,福建省的推拿界同道抓住機遇,努力拼搏,已經讓我省的推拿事業上了一個臺階。首先,十一五期間,我省推拿界有了第一個國家級重點專科,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推拿科于2007年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病“頸椎病”建設單位,參加的主攻病種頸椎病診療方案的梳理在2008年國家中管局組織的專家審核中被評優,同期全國推拿協作組有16家單位,評優的只有三家。這也標志著我省推拿臨床水平達到全國中上游水平。除了國家級重點專科,還有省級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如泉州正骨醫院推拿科、武平縣中醫院推拿科、沙縣中醫院推拿科,而在十一五期間,我省更有邵武市人民醫院推拿科等24家國家級、省級特色專科建設單位,這些建設單位多分布在縣級中醫院,大多以推拿科人員為主要骨干,以頸、腰椎病為主要優勢病種。這種以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作為優勢病種研究,符合臨床需求,將促進推拿學科快速發展。目前福建省衛生廳中醫藥管理局已指定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推拿科作為牽頭指導單位,負責指導24家特色專科進行推拿為主中醫藥技術防治頸腰椎病的建設,相信這24家特色專科的建設將進一步擴大推拿專業在社會百姓中的影響,進一步推動福建省推拿事業向前發展。
2.2 教學
福建中醫學院《推拿學》主干課程創建于1985年,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目前涉及中醫系、護理系、中西醫結合專業、骨傷專業、康復、美容專業、五洲學院、海外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等近10個專業的《推拿學》教學,為了適應社會對針灸推拿專業人才的需求與國家教育部門對專業設置的調整,從1993年9月開始將原有的針灸專業(本科五年)和康復推拿專業(專科三年)重組整合為現在的針灸推拿專業(本科五年)。隨著學科建設的日臻成熟,1998年開始上碩士研究生課程,2006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為適應教學需要,將推拿教研室分成兩個部分,即針推系推拿基礎教研室和附屬醫院臨床推拿教研室,共同承擔本科與研究生的教學工作。
推拿學科基礎教研室包含推拿基礎學、推拿手法學、功法學、推拿學、小兒推拿學、整脊推拿學六門課程,其中推拿手法學是院優秀課程,推拿學是院精品課程。面對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挑戰,中醫高等教育也將面臨著國際競爭、社會評價和市場選擇。推拿學一直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關注以及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本專業依托福建中醫學院面向臺港澳,東南亞及其它地區和國家,每年均有許多來自境外的接受學歷和非學歷教育的學生來我院、系攻讀本科、碩士學位和短期學習進修中醫推拿技術。
2.3 科研
我省推拿學會的掛靠單位為福建中醫學院附屬第二人民醫院,該院推拿科為福建中醫學院臨床推拿學教研室,兼具臨床、教學、科研的功能。在學科帶頭人王詩忠主任醫師的帶領下開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通過對中醫體質的調查(參與國家973科研課題)了解頸椎病體質特點,通過對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頸椎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福建省教育廳課題)從一定程度上了解頸椎病的病因。為研究頸椎病的相關病理,我們進行了“缺血性腦血管病與椎動脈型頸椎病關系的流行病學調查”(福建省科技廳課題)、“頸肌疲勞與頸椎病的表面肌電圖相關研究”(福建省教育廳課題)、“更年期女性椎動脈型頸椎病與中醫辯證分型的相關性研究”(福建省教育廳課題)等科研。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基于表面肌電分析等量化評價中醫干預項背疼痛優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課題)、“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癥保守療法優化組合方案的臨床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和“基于sEMG信號特征分析對頸型頸椎病患者頸部肌群的針刺效應研究”(福建省自然基金課題)。科研工作的開展有助于促進臨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培養年輕人才,更有助于提升我省推拿學科在國內外同行中的學術影響和地位。
3 展望與對策
進入21世紀,人類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疾病譜與醫學模式也發生了很大改變,脊柱及關節的退變性疾病大大增多,70%的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隨著疾病譜的改變,現代醫學的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預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調整。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再次得到重視,中醫推拿的發展迎來了又一個春天。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推拿學科的發展進行思考。
3.1 人才培養方面
隨著社會人才需求結構的改變與高校擴招帶來的畢業生數目的增加,目前中醫院校針推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日趨困難,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尤其在推拿方面表現突出。同時,社會用人單位崗位空缺的現象卻也不時發生。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推拿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存在一定脫節。現就此現狀對推拿人才的社會需求及辦學單位的相應不足加以分析,并給出相應的改革對策。
3.1.1 推拿人才的社會需求分析
經過對2005-2007年福建中醫學院本科針推專業畢業生推拿人才就業分布情況的分析,我們發現,目前,社會對推拿人才的需求結構如下:
(1) 推拿臨床醫師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單位為等級醫院中設有的推拿科、相關專病專科或綜合性醫院的中醫科。此類人才需求相對較少,主要是要開展臨床診療工作,運用推拿為主要手段,治療以頸肩腰腿痛及關節活動障礙為主的疾病。一般要求應聘者具備扎實的全科醫學基礎知識,能運用推拿療法為主,結合針灸、理療、中藥內服外用等方法治療疾病;特別對傷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礎知識和以推拿為主的保守治療手段能重點掌握。
(2) 推拿康復醫師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單位為綜合醫院康復中心/康復科,社區康復服務站等。此類人才需求較前者略多,主要開展以推拿為主的輔助康復治療手段,對內科、神經科、骨科相關疾病進行康復治療。此類人才需求一般要求應聘者具備全科醫學知識,良好的推拿手法,對單個病種并不要求深入了解其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礎知識。
(3) 預防保健推拿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單位為社區及亞健康服務中心、健康管理服務機構、養生保健服務行業等。目前對于亞健康狀態的干預已經受到了政府及醫療界的廣泛重視,預防保健推拿人才的社會需求逐漸加大,市場前景廣闊,其服務對象為龐大的亞健康人群。此類人才需求一般要求應聘者具備專業的手法操作能力,掌握預防保健相關醫學知識。
3.1.2 推拿辦學單位存在的不足
目前對就業情況分析以及對招聘單位的調查發現,推拿本科畢業生普遍存在手法操作能力差,對針推常見病認識不夠深入,實戰能力差的情況。我們認為其不足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針對學生體能鍛煉及功法訓練較少,使得畢業生基礎素質薄弱。第二,推拿手法實訓未受到重視,操作實訓課時少。推拿手法是推拿學的基礎與靈魂,注重實踐,只有多練手法與四診檢查,才能“機觸于外,巧生于內,法從手出,手隨心轉”。第三,推拿課程中,推拿臨床常見病的課程比重小,而現在臨床上很少見或者已經少用推拿治療的疾病仍然占有一定篇幅,使得需要重點講解的病種課時被壓縮,無法講透徹。總之,推拿課程的設置不當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1.3 調整推拿專業課程設置
而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為社會輸送有用之才,因此,筆者認為,針推專業本科辦學須根據社會需求,把人才培養目標分為三個層面:在具備全面的醫學基礎知識,了解各科疾病的基礎上,掌握嫻熟的針推手法,具備一定的手法操作功力,能夠勝任預防保健推拿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掌握一定的康復知識,掌握以推拿為主的輔助康復治療手段,如針灸、中藥、理療等方法,對內科、神經科、骨科相關疾病進行康復治療,以適應康復推拿的人才需求;進一步對推拿治療效果最好的常見病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肩周炎等骨傷科疾病,要重點掌握其解剖、生理、病理、診斷、鑒別診斷、綜合治療等知識,能處理臨床常見的急重癥,能勝任推拿臨床治療工作。
五年制針推專業本科教學培養的推拿人才最基本的能力是掌握嫻熟的推拿操作及具備一定的手法功力;在臨床治療崗位上,還需對推拿治療最為有效的疾病在基礎理論、綜合治療方面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僅僅一般性的了解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有必要對目前的推拿辦學思路進行改革,筆者認為首先應該針對以上不足對目前的推拿學課程作一調整。第一,增加實訓課時的比例,通過加強推拿功法訓練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重視訓練學生的手法技巧及手法功力、深透力以提高推拿手法的效果。第二,壓縮一些《推拿治療學》中非臨床常見病的課時(或考慮將其歸到附錄作為選讀材料),增加推拿臨床常見病(頸椎病、腰椎病等)的課程比例,重點講解這些疾病的基礎知識(如解剖、生理、病理、醫技檢查等),為診斷、鑒別診斷、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基礎,從而支撐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為自主學習、終生學習能力打下基礎。
另外,針對目前社會對推拿人才三個層面的人才需求。筆者認為,首先,對于基礎性的預防保健推拿人才,應通過功法練習而增強手法體能,從而使手法更嫻熟,且具備一定的功力,增強實踐動手的能力。其次,對于推拿康復醫師人才,在實訓課程中增加SET(懸吊運動療法)、MCU(頸椎功能檢測系統)等新內容的介紹,使學生增加對主動功能鍛煉的新動向、新設施及主動/被動康復的概念。最后,對于較高要求的推拿臨床醫師人才,應在課程中增加MCU、sEMG(表面肌電)等新技術檢測分析的內容,增強學生對疾病療效評價的最新認識,提高學生對探索更深層次知識的興趣。
綜上所述,目前社會對推拿本科畢業生有臨床治療、康復推拿、預防保健推拿三個方面的人才需求,其中臨床治療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對最少,臨床康復推拿次之,預防保健推拿最大。針對這種現狀與趨勢,本科針推專業的教學應在課程設置與教學重心方面作一調整,以加強本科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強化推拿常見病的學習,使學生具備更強的職業競爭能力與再學習能力,力爭達到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和諧統一。
3.2 臨床方面
推拿專業臨床常見的多為脊柱病,針對以往對脊椎病只注重臨床治療(病中),忽視未病先防、瘥后防復(針對病前、病后)二個環節的問題,以中醫“治未病”的寶貴思想為指導,引進系統工程學理論,提出“脊椎系統健康單元” 管理方案的概念。人的一生,脊椎的退變在所難免,目前脊椎病的發病更是提前到青少年,貫穿到中老年。因此,應當把人的脊椎健康作為人生健康中一個重要單元進行系統管理。
“脊椎健康單元”包含三部分:預防、臨床治療、瘥后防復。
首先,預防(針對病前) 體現祖國醫學“治未病”思想。健康體檢中心每年體檢人群中有大量長期辦公室伏案的脊椎病易發人群,建議在健康體檢中心設立專門的脊椎健康咨詢窗口。二是定期舉辦健康教育講座,在報紙發表科普文章,不斷研究整理,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人群提出脊椎健康管理方案。三是聯系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或與各級科協部門聯系,通過各種渠道共同努力開展脊柱健康教育宣傳。
第二,臨床(病中)臨床診療方案的梳理,不斷修訂、完善以提高臨床療效。
第三,病后(瘥后防復)脊椎病是慢性退行性疾病,容易復發,導致前期的治療前功盡棄,患者喪失信心,因此要高度重視“瘥后防復”。首先對出院和門診已治愈患者建立規范的隨訪制度,不間斷地進行健康宣教;其次要重視脊椎功能的恢復,挖掘中醫導引動作并引進現代康復技術,研究總結有助于脊椎功能重建的頸椎導引操。
通過以上環節,可大大提高普通人群對脊柱病的知曉率,擴大推拿學科的社會影響,推動推拿學科的發展。
3.3 重視科研投入
隨著推拿學科人才隊伍的成長,開展推拿學科的科研時機已經成熟,目前我省推拿學會掛靠單位福建省第二人民醫院推拿科和福建中醫學院針推系推拿基礎教研室已經有從基礎到臨床、從校級到國家級的課題二十多項。建議各縣級中醫院或區醫院推拿科應積極開展科研工作,以促進臨床發展。
課題組成員:
1. 王詩忠,福建中醫學院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副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背分會副會長,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
①康復評定:包括小兒身體發育、軀體功能、平衡反應、協調能力、站立和步行能力、心理、智力及言語功能評定等;
②估計預后;
③確定康復治療總目標;
④制定康復治療的階段計劃與總體計劃;
⑤實施具體的治療計劃以及處理這些癥狀的過程,并多媒體錄像和圖片演示Bobath法、作業治療、認知、言語治療等。通過問題引導,結合多媒體教學,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有助于學生對小兒腦癱這一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有一個較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為了進一步說明引導式教學法和傳統式教學法的區別,筆者曾在教學中進行教學實驗,將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2010級中醫康復專業120名學生按照學號分為傳統教學方法組(60名)和引導式教學方法組(60名),在進行言語療法、運動療法、物理因子療法、神經康復技術、肌力增強技術、關節活動技術這六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對兩組學生分別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和引導式教學方法,進行對比教學,最后對學生12項指標進行評定。結果表明引導式教學方法組在概念原理的理解、基礎知識掌握、理論聯系實際方面與傳統教學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在學生學習興趣、自學能力、發揮主觀能動性、分析歸納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綜合能力方面與傳統教學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我院2011級中醫康復本科兩個班124名學生,在講授“腦卒中的臨床康復”一章中,按班級其中一個班采用傳統教學方法講授,另一個采用問題引導式教學方法講授,將此章節按照“腦卒中的臨床表現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癥狀”以及“怎樣處理”的遞進關系,將知識點的重點難點設計成一個個問題,并將授課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成多個問題讓學生課前預習并分組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查閱相關基礎知識,授課時結合多媒體教學展現腦卒中的臨床表現,課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評估。結果表明問題引導式教學法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理解及康復治療技術的掌握運用方面與傳統教學無顯著差異(P>0.05)。在自學能力、學習興趣、分析歸納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綜合能力方面與傳統教學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引導式教學法能較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2加強臨床教學見習,引入臨床先導教學法,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
臨床先導教學法(observationteachingdiscussion,OTD)是以理論學習(teaching)、臨床觀察(observation)、病例討論(discussion)為中心的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臨床思維是需要反復思考反復觀察并進行必要驗證的過程,臨床思維在康復治療的臨床決策中意義重大,因此康復專業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臨床綜合分析能力,由此提高實際操作技能。醫學專業課程量多知識抽象內容廣,許多醫學生不自覺地采用死記硬背作為主要學習方式,而課堂教學活動也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形成教師灌輸式的教學,致使學生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脫節,臨床思維能力較弱,筆者在09級康復專業物理因子療法、運動療法課程教學時,帶領學生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康復科觀察典型臨床病例表現以及康復治療,并與患者進行交流以次獲得臨床信息,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通過主動學習以解決相關問題,理論教學后以臨床病例為切入點,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此法加強了基礎課與臨床課之間的聯系,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
3改進教學手段,加強網絡教學
在康復醫學的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法與手段展開積極的改進,可提高教學質量,場景式教學、形象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會診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廣泛應用于康復治療學的教學過程中。同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將現代化技術下的高效教學手段予以充分利用。當前,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繼續教育發展的方向,網絡教學日益成為繼續教育的重要教學傳遞模式。國家教育部2012年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要求,力求為學生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環境。如何實現信息技術和繼續教育的深度融合,關鍵是發展和采用有效的網絡教學模式。筆者在康復專業的教學中,加強網絡教學的運用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重慶醫科大學網絡教學平臺上和康復教研組教師們將康復醫學基礎、運動療法、物理因子療法、康復治療學、臨床康復學、中醫康復學等康復專業的必修課程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構建教學網站,網絡教學為師生互動提供交流平臺,教師在網站上公布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教學計劃、習題、課程討論、拓展閱讀、課程答疑、師生互動、視頻等相關內容,和學生進行網絡互動,學生可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復習,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地培養學生自我表達、主動學習、利用信息資源和邏輯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在多媒體教學模式下利用幻燈片、教學視頻等相關影像資料等在課堂上展開直觀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助聽器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交叉學科,涉及電聲學、聲學、耳科學、聽力學、語音學、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計算機技術、高分子材料學、制作工藝和市場營銷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浙江中醫藥大學聽力與言語康復專業自成立初就把該課程當作專業必修課。
一、研究基礎及現狀分析
浙江中醫藥大學經過對社會需要的細致調查和省內外專家的反復論證,以原耳聾康復研究所為基礎,在全國率先申報了聽力學專業(本科),并于2001年秋開始試辦新專業,2002年,經國家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廳批準,聽力學專業正式成為全國首家目錄外聽力學本科專業。該專業開辦之初就開設了助聽器學這門課,并把該課程作為本專業的必修課之一,本門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
從最初的使用文獻等材料及外文譯本作為教科書,到自主主編教材,到今天的第二版教材已經出版發行,本專業日漸成熟起來,知識體系也日漸完善。本學科現有主講教師5人,其中教授1人,碩士以上學位教師3人。本專業長期以來實行醫教結合,教師即醫師,不脫離臨床,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2005年,本專業自編教材《實用助聽器學》出版后,以此為基礎,根據教學要求,配套完善出臺了教學大綱,形成規范和系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特色明顯,教學時數68~92學時,實驗課時68~120學時,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水平,還要建立臨床思維,具備實踐動手能力。2011年,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教學現狀及用人單位對本專業學生的需求,在本專業教師的共同努力下,自編教材《實用助聽器學》再版發行,極大豐富和提高了助聽器學的理論體系。目前,總課時數187學時,其中,理論課68學時、實踐課11時。理論課程重點突出,難點透徹,全部采用多媒體教學;實驗實習課還增加了設計型的病案討論,探索實施問題教學法,使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與課程相關的學習資料逐步增多,教學手段也不斷改進,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
助聽器技術發展迅猛,用人單位對本專業畢業生的助聽器相關的基礎知識及臨床技能要求日益提高,一系列因素對助聽器學理論和實踐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標。如何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助聽器學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擺在我們面前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教學改革的具體內容
助聽器學的教學內容以聽力學專業教學計劃為基礎,突出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按照臨床和用人單位需求,教學結合實踐,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和創新。重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尤其注重實際應用,重新修訂本課程的教學目的與要求,同時,分章節提供給學生相關的專題閱讀書目,以及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專業議題,開拓學生視野、擴大學生知識面,作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動力。
創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導學結合,合作式、自助式的新型教W方法,充分利用網絡課程平臺、數字資源、網絡資源的優勢和特長,運用新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升聽力學專業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為目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根據臨床實踐和用人單位需求,重新修訂教學難點和重點,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結合助聽器技術的發展趨勢,重新整合和調整現有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師生的教學熱情。
對現有的助聽器學課程考試內容、考試形式、考試方法進行改革,使考試能夠真正體現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使其將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三、教學改革的目標
1.教學理念的轉變
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將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運用于日常教學中。改革傳統的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改變課堂上學生的被動灌輸,變為主動吸取,使得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2.實踐能力的培養
結合助聽器學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踐,對臨床上學生所需的各項技能進行學習和強化,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了解新技術、學習新技能。因此,助聽器學課程是以理論課程結合實踐課程,課內結合課外,充分激活學生學習的熱情。
3.考試制度的改革
以前的考試模式和成績評定過于注重書面成績而忽略實踐能力的考核,過于注重期末成績而忽略了學習過程的評價。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既體現學生的理論知識又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既注重期末考試又注重學習過程。為此,結合新的助聽器學課程內容,理論課結合實踐課,將傳統的期末筆試改變成筆試與臨床實踐考試相結合,將期末考場成績與學習過程成績相結合,注重實踐、注重過程,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更加全面、客觀地體現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
四、教學改革的方法
一是助聽器學相關教學體系現狀調研。利用各種資源調查和了解國內外兄弟院校、兄弟專業有關助聽器學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最新進展,了解國內外最新的助聽器學教學體系。
二是通過走訪、座談等形式對本專業已完成助聽器學課程的學生進行調研,了解學生對該課內容、授課方式、考試形式等項目的具體要求與建議;走訪本專業已畢業并從事助聽器相關工作的畢業生及在杭各醫院、聽力中心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搜索社會實際需求信息,了解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具體要求。
三是在深入調查兄弟院校、兄弟專業、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的基礎上,結合現有助聽器學課程內容情況,提出助聽器學新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制度等各項改革方案。
四是聯絡各用人企業、醫院、聽力中心、殘聯等機構,合作建設助聽器學課程實習和實踐基地,為教學當中能夠真正做到理論課和實踐課相結合、課堂教學和社會需求相結合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五是修訂助聽器學教學大綱、講義、課件、教案、試題庫,使整個課程內容和體系能夠充分體現課程的教學特點和創新理念。
五、教學改革的成果
一是通過本項目的研究,建立了包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制度在內的全新課程體系。努力做到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課內和課外相互結合,將新型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教學方法運用到日常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這些都為更好地提高助聽器學課程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是使課堂教學從傳統“以教師為中心” 的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實驗教學在實習基地網點進行,更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從而提高我校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專業的教學水平,增強我校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專業畢業生的社會競爭力。
經過本研究的探索、實踐及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助聽器學課程師資力量不斷擴充,教學設施進一步完善,為培養我校聽力與言語康復學專業人才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激發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
參考文獻:
[1]馮定香,蘇俊.國外聽力學教育現狀[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9(17):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