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11 10:49: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

篇(1)

[3]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4]黃君錄.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6]劉冬玲.熔鑄“工匠精神”:職業教育責無旁貸[J].校長論壇,2016(14):1.

[7]程宇.職業教育活動周:社會觀念變革與思想啟蒙[J].職業技術教育,2016(15):15-19.

[8]梅洪.論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職教論壇,2016(25):79-81.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Artisans: the Mission and Role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g Yu, Fan Chao

篇(2)

1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概述

工匠精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職業文化之一,比對現代對職業工作的認識,工匠精神中包含了古人對職業發展的理解與看法。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一共有兩點,一是敬業精神,二是職業素養,這兩點是學術界所公認的。敬業精神是指的熱愛崗位工作,并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從而進入到忘我境界后形成的奉獻精神。具有敬業精神的人,會發自內心忠于自己的職業,并專注于事業,就像老一輩的醫生和教師一樣,他們干一樣愛一行,注重于在崗位上尋求個人價值。職業素養,是指的所要人在所要從事的職業上形成的觀念與內涵,對于工匠而言,其職業素養體現在實際工作中,雖然他們沒有較高地文化水平,但是掌握了所從事工作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對于工作上的事能見微知著,運用所學知識與一切辦法去解決工作上的難題。

2影響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探析

由于職業教育體系與辦學水平等影響,職業教育難以有效在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且職業教育體系中職業精神的培養也沒有很好地滲透到專業教學中,這都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1)社會因素影響。社會對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影響,是從企業發展和市場人才招聘渠道形成的。經哼多數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很難在現有升學機制下進行深一層的學習,且多數群眾都認為職業教育低于高校教育,以致于教育制度以及資源顯著落后于高校教育。企業本身缺乏完善的就業準入制度,沒有對崗位就業制定完善的要求,缺乏健全的職業精神評價、激勵以及懲罰機制,以致于員工在招聘是多數采用量化考核指標。職業教育也難以針對企業的崗位要求,在校內教育和實習中營造優良的工匠精神氛圍,不利于職業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2)職業教育自身的影響。職業教育對工匠精神培育的影響,在于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辦學水平不足,及時學生技能水平與企業需求差異逐步縮短,但是學生難以適應崗位工作。這是因為職業教育發展中由于能力本位論的影響,多數都是以企業當下發展為教育背景,缺乏企業及行業未來發展的認識,那學生有怎么能適應崗位工作發展呢?可持續職業精神的培育,要求職業教育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職業精神培育難以滲透到專業教育中,以致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影響有限。(3)學生發展影響。從企業崗位需求以及職業教育發展角度來看,實現工匠精神在學生發展中的融入,對于學生而言有利無害。但是多數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都是因為成績和文化因素等難以進入普通教育系統中深造,所以其學習目標定位在“求一技之長,謀一份好工作”上,這樣的觀念導致學生尤為注重技能的培養,卻忽略了文化與精神的培育。即使有些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性,也沒有深入明白其內涵的價值,導致不少學生缺乏優良的學習習慣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品質,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因此,想要在職業教育中滲透工匠精神,職業教育就必須意識到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克服這些因素的影響,全面滲透工匠精神。

3職業教育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研究的反思與策略

3.1反思我國職業教育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研究現狀

我國經濟逐步轉型發展時期,這個階段中需要大量的工匠人才,為我國經濟以及社會建設提供人才保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職業教育的立足根本,只有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在人才教育中實現工匠精神的滲透。我國正在從制造大國轉變成創造大國,高端制造業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人才,以縮短與強國之間的差異,縮短中國產品與德、日、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基于各國在國際市場中的發展現狀,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既要為科技進步培養創新人才,又要為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工匠精神技工隊伍,以促進我國經濟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從企業發展角度來看,新時代企業發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缺乏工匠精神企業就會陷入發展困境。經濟轉型發展下企業發展也要實現創新與升級,才能使用大的經濟發展環境。依據現階段的企業發展調查發現,全球中超出200年發展歷史的長壽企業中,由日本與德國囊括前兩名,這是因為這兩國企業注重于傳承工匠精神經,尤為注重企業產品質量的改進,將精益求精當做是職業價值追求。但我國很多企業缺乏對長久利益的關注,更為關注眼前的利益,企業工匠精神理念的缺失,難以實現企業長久、健康發展。所以從企業發展和國家經濟現狀來看,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為人才培養途徑中,思想引導和實踐認識規劃滯后,導致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融合不足。

3.2職業教育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策略

篇(3)

1.工匠精神是現代企業穩定發展的基石

工匠精神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傳承的重要精神,也是指引我國工業發展方向的精神指標。在中華民族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后,工匠精神開始成為現代各行各業的發展理念,并在當代職業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職業教育的主體方向是以職業崗位為主,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在未來的職場道路中具有足夠的實力滿足社會需求,真正發揮職業教育應有的作用。在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存在許多異曲同工之妙,工匠精神所推崇的創新精神與實踐精神恰好與職業教育的需求相符,而在職業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必將使人才培養方式發生轉變,使其更符合當下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理念。據對各個國家的企業統計調查發現,發展歷程在100~200年的企業大多分布于荷蘭、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這些企業在當地都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并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變革仍然延續著。這些企業之所以成為長青企業,在市場變革中未被淘汰的主要因素是它們雖歷經了百年發展,但其最初的工匠精神仍然延續著,仍然在不斷地影響著企業的未來發展,并引領企業朝著更長遠的目標走去。在企業運營中,如果每位管理者和員工都具備工匠精神,對企業的運營和產品有更高的要求,那么就會使企業的持續發展具備更強的實力來應對外界市場的變化。在我國的行業企業發展中,市場以往的低成本時代退去之后,企業在此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面臨許多誘惑,而只有堅持自己的原則,保留自己的發展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工匠精神在歷史長河中仍然得到有效傳承的重要原因。

2.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教學人才培養的需求

職業教育的主體目標是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成為技能型人才,掌握技能知識,為未來的職業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方面,大部分企業都希望職業院校的學生在畢業后能夠立即上崗工作,能夠適應企業的運營模式,并在各項技能操作方面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快速熟悉企業文化,與企業生產實現良好的銜接,同時具備一定的職業素養,在企業工作過程中能夠保持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將工匠精神貫穿于各個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這意味著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技能,還要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讓學生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尊重自己的職業,對自身職業的未來發展與付出有著明確的認識,使學生將來不管在何種崗位任職,都能將工匠精神置于職業中心,將其作為努力的目標。而這也是讓職業院校獲得社會認可的重要指標,是吸引更多技能型人才投入至職業院校的重要保障,也使職業院校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工匠精神對職業教育教學帶來的啟發

1.對院校文化精神的啟發

職業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以技能培養為主,而技能的形成過程不僅是對專業的實踐操作,還需具備一定的精神內涵。工匠精神是我國工業發展過程中重要的精神文化,職業院校需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當中,在校園中突出工匠精神的信仰理念、職業態度和對職業精神的堅持,使學生在校園氛圍中感受到職業院校的教學理念,從而對職業教學有更深的認識。職業院校可以通過校園媒體、校園廣告或校園雜志、報刊等途徑報道魯班、方文墨、小野二郎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跡,介紹每位傳奇人物背后的故事,對他們的工匠精神以及對自身事業堅持不懈的精神大力宣傳,使之融入職業院校的每個角落,將其作為校園文化大力弘揚,使校園文化在人物事跡的渲染下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形成工匠精神。

2.對職業教育中創業教育的啟發

職業教育是一個系統的教育過程。在此過程中,職業教育所肩負的是每位學生未來的前途,同時也關系著各行各業的未來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我國提升就業率的重要保障。在職業教育的創業教育中,創業的教學多數是建立在學生掌握職業技能和具備承擔職業崗位能力的基礎上所開展的教學,是圍繞創業能力、創業思維、創業意識等方向進行培養。這樣的教育方式雖然能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業能力,但其創業精神仍然十分缺乏,對未來的創業道路未形成基本的認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過于注重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精神領域的發展。對此,職業教育要結合創業能力的培養目標,將工匠精神融入創業教育中,圍繞工匠精神開展職業能力教學、培養職業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創業活動中,從而為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動力。

3.對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的啟發

職業教育所涵蓋的專業課程十分廣泛,涉及多個行業,是一個具有綜合體系的教學系統。在任何一個專業的教學領域中,完善的教學方案都是促使職業教學順利進行的依據。教師在執行教學方案時,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帶頭作用,發揮工匠精神,做到先育人再教人,以身作則,為學生做好榜樣。并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學和職業考核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愛崗精神和奉獻精神,并提高自身的職業服務意識,與其他學生互幫互助,形成團隊合作,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工匠精神滲透于專業課程教學當中,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課程內容強化細節培養,擺脫傳統教學過于籠統的問題,將教學內容進行更精細的劃分,并逐步培養學生形成專注、一絲不茍的專業習慣。工匠精神是當前每個行業都需要的精神,其對崗位工作的細節和求精必然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職業教育要將工匠精神融入每個專業的教育教學中,融入校園文化中,以工匠精神為基礎開展各專業課程教學,培養學生形成工匠意識,在工匠意識的驅動下改變職業行椋更認真地對待自身職業,使人才的培養更適合當下企業的發展需求。

4.對職業教育實訓教學的啟發

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具備的共同特征是實踐性,因此,在開展職業教育教學時,要對學生的實訓課程加以關注和重視。不可低估職業教育中任何一個教學領域,要將教學重點覆蓋于職業課程的任何一個分科,并在實訓教學過程中,結合工匠精神,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工匠精神的影響下對自身實踐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課程提供相應的實踐平臺,例如,定期舉辦實踐展示、實踐競賽等,合理劃分實踐教學領域,強化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實踐要求,使學生對工匠精神有更深刻的認識,并切身體會到工匠精神的核心與理念,逐步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篇(4)

關鍵詞:職業教育; 工匠精神培育

引言:

在二零一六年的三月五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工匠精神”。這是國家政府在教育方面完成一次重大改革,意味著國家對于技術性人員的需求已經十分迫切,本論文就中等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具體方面進行分析。

一.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一)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社會本質性的需求

工匠精神在官方意義上的解釋為:在特定的物質條件與精神條件的支撐下,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對于世界物質進行客觀化的改造,從而獲取一種新的認知,同時在主觀意識情感方面完成一個升華,最終達到通過技術對人類生存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進行構建。

中等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為社會培育出一批具有高能力與高技術的人才,滿足社會在這方面的缺失,對于社會多方面人才需求進行一個補充,這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然發展要求。

(二)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時展的需要

我國政府在全面實現“中國制造2025”之后,對于高端型技術人員有著一個極大的需求,這僅僅是在國家層面上的需要,從二十一世紀發展以來,進入互聯網時代的急速發展,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會帶動一系列的企業改革與進步,這一方面的體現就在于時代對于工匠技術人員的需求。

中等職業教育培育工匠,“工匠精神”可以說是對于技術工匠培育的“導向盤”,“工匠精神”的提出與應用,極大化的對于職業教育體系做出一個匡正,為學生在技術學習的價值觀上精益求精,從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時代在急速地發展,而在這背后必然離不開人力資源的支持,通過中等職業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正是時展的原動力,是時展的主力軍,只有在更多的技術型人才的共同努力與奉獻之下才能最大化的提高我國在制造企業等方面的質量,更好的切合時展的高端要求。

(三)中等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是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發展途徑

現如今我國的學生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出現一個共同的弊端:理論方面往往是具有極其優厚的知識儲備,但是到了工作崗位之后進行具體的實踐卻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理論知識多,實踐能力弱,這是傳統教育的一大弊端,是一項必須要改革的項目。實踐教學一直處于一個不被大力發展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國對于企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的增加,導致了必須要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以便于更好的走上工作崗位。

長期以來教育體制與產業要求不相匹配的尷尬局面必須要改變,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在職業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方面上。

二.中等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育方法

(一)通過創新意識與道德教育為根本保障

在職業教育的教育過程中給學生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將學生對于技術發展上面的理想與信仰最大化的挖掘出來,同時在技術學習與職業規劃理想方面做好協調,不能單獨發展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的內容,全面發展達到最終目標。

在學生的分類與組建方面同樣也要多下功夫,不能忽視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事實證明單一個體的工作效率是遠遠低于團隊合作的效率。因此在團隊合作意識方面應當多加培養,在學生年紀作為一個單位協調學生心理發展的過程,在學生的專業技能方面單獨列出一個團體,培育學生在專業化技能方面的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作出補充,同時也是為了學生之間自主學習相互補充以達到共同進步的最終目標。

(二)通過校企合作項目作為保障

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根本性目的還是為了培育出合格的人才最終輸送到有關企業單位工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在學生學習階段進行嘗試性接觸工作是一項巨大的好處,這一點是具有先進性的。通過在企業中請出一些具有高端技術的技術人才進入校園,參加一些知識性的講座,以及一些關于職業規劃理想的輔導等活動,使得學生進一步的了解高職教育的本質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最主要的一點,目前許多學生畢業之后面臨著找工作困難的尷尬局面,在職業院校這種學位并非很高的教育學院學生很難得到自信,通過這一系列的講座接觸可以使得學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程度以及未來發展的潛力,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學校師生共同走進企業,真正的感觸一些工作,在能力發展方面有著巨大的好處,同時在學生的心理方面引發一種觸動,更加確切的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與要要求。明白自己未來所想要的工作崗位,貼切的了解自己的專業與工作之間的差距,才能夠在下一步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在教職工技藝與德育方面規范引領

在教職工的技藝方面以及品德方面規范也是一項必須要做的工作。教職工是最主要接觸學生的人群,所以很多技能方面以及品德價值觀也會不經意間傳遞給學生。提倡“技藝精深、品德優馨”的教職工理念,在教職工身上規范化,才能進一步的引領學生。

教職工通過對于“工匠精神”的虔誠意識以及嚴謹認真的研究技術方式身體力行,在愛崗敬業,育人子弟方面做出明確積極的態度,使得“工匠精神”具體化的落實到每一位教職工的身上,形成一種對于技術的執著探索與追求的精神。

通^教職工的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進而引導式的教育學生,而擺脫傳統教育對于知識與價值觀“強加式灌輸”方式,做好“領路人”的工作,成為學生的榜樣與目標,引導學生的向往與學習。

(四)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實踐

對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是書面的片面之言,也不能單單是高高在上的信仰,它應該落實到具體的事件中來,確確實實的在生活學習之中得到發展。

故而,在學校應當舉行一系列的有關活動,譬如“發揚工匠精神,實現技能進步”等方面的主題班會、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這不僅僅是在學生對于“工匠精神”的認知與了解方面大有裨益,同時在為學生培養一些綜合性的才能,包括言語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好處。

通過活動確切的落實“工匠精神”核心價值觀的地位,并且適當的將其具體化為教學任務,落實到學生技能學習,教職工備課教授考察等方面的具體工作中去,并且舉行一系列的選舉,選拔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并且授予他們一些榮譽稱號以及一些物質性的獎勵,使其成為學生追尋的榜樣,進一步的展現出其風采與職業操守。

通過樹立學生的價值觀,并且引導他們去追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跡,更大化的激發出學生的求知與追尋欲望,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并且將“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文化廣泛宣揚于學校之內,讓“工匠精神”成為中等職業教育培育學生的自豪感的來源之處。

參考文獻:

[1]王文濤. 芻議“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教育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88-192.

篇(5)

職業院校的在校生大多以就業為目標,極少數是為了升學再深造,所以職業院校應該加強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職業院校對學生的培養不僅包括專業技能,還包括職業精神,而后者常常會被很多職業院校忽視,導致很多W生只擁有高超的技能,卻沒有較高的職業素養。因此,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職業院校應該加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一、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現狀

眾所周知,在我國歷史上有很多體現工匠精神的經典故事,比如魯班學藝。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更多關注自身的利益。部分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生產出一些劣質產品,導致工匠精神逐漸消失。工匠精神的消失,影響到了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甚至對學生的就業觀和價值觀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二、職業教育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培養途徑

1.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弘揚工匠精神

為了培養具有高超職業技能和優秀職業素質的人才,職業院校應該將工匠精神的培養全面引入學校教學中,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通過平面廣告、新媒體等,教師可以介紹古代的魯班、中航工業沈飛鉗工技師方文墨、巧手拼接航天之翼的金牌女工薛瑩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以及其他國家工匠精神的傳承情況。另外,職業院校還可以舉辦一些宣講會和技術交流會等,在會議上加大對工匠精神的宣傳,讓更多的學生在內心接受工匠精神,重視工匠精神。

2.工匠精神融入就業創業教育

在就業創業的教育中應該融入工匠精神,同時還應該使學生樹立明確的目標。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教育學生根據自己的優缺點和追求去就業、創業,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合適的人才。

3.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

目前很多職業院校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講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這種授課方式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教師應該增加專業技能和專業精神,以就業能力為導向,在專業課程教學的目標、過程和評價等環節滲透工匠精神,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彰顯職業教育的特色。

4.專業技能訓練,培養工匠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優勢和專業方向等因素,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發掘他們的潛能,使他們精通某項技術,從而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5.實施現代學徒制,傳承工匠精神

香奈爾首席鞋匠馬薩羅曾經說過:“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職業學校應該組建一支教學團隊,不僅包括學校的專業教師,還要包括相關企業的技術人員和行業專家。教師雖然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比較深刻,但是實踐水平還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學團隊內部,教師可以與企業的技術人員、行業專家多交流,學習更多的實踐技能;或通過教師間的互學互幫、取長補短,提高理論和實踐教學水平,從而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手把手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傳承耐心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品質。

6.工學交替、校企融合,塑造工匠精神

同一個行業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都有不同的企業,每個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不一樣,總體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學校應該多與企業進行合作,讓學生深入企業當中,去感受真正的生產、真正的實踐。這不僅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責任心的重要性,促進工匠精神的形成,還能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結語

職業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而其中的職業精神不容忽視,因為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傳承者。學校應該在對學生的技能進行培訓的同時,融入工匠精神的培養,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張斯元.職業教育過程中工匠精神培養的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11):30-31.

篇(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t off a wave of "craftsman spirit",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cultivate and spread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and the four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pirit of craftsman; cultivation

0 引言

中目前處于經濟轉型、產品更新換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政府要求從供給質量的提高出發,用改革的方法推進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提升產品附加值,而不是以低廉的價格吸引消費者。因此,“工匠精神”的培養與傳承迫在眉睫。2016年3月,中國政府首次將“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同年5月,以“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為主題的全國職業教育活動也順利召開,在職業教育領域掀起一股弘揚“工匠精神”的熱潮。因此,“工匠精神”的培養勢在必行,它的養成則勢必要以學生教育為抓手,以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切入點。

1 “工匠精神”的內涵和特征

1.1 “工匠精神”的內涵

說到“工匠精神”,人們總會聯想到瑞士做工精密的名表、日本一絲不茍的行業標準、德國嚴謹慎微的思維模式,然而“工匠精神”一詞并不是舶來品,早在中國古代,就有許多文人墨客對“工匠精神”進行了相關闡述:《詩經》里寫道“如琢如磨”、“如切如磋”;《甌北詩話?七言律》里寫道“精益求精,密益加密”,都是對“工匠精神”的闡述。登錄知網搜索主題詞“工匠精神”,可以看到近幾年“工匠精神”相關文獻比較豐富,大多數對“工匠精神”定義及必要性進行了相關論述。王麗媛(2014)認為,“工匠精神”應歸為職業精神范疇,是一種行為表現和價值取向,其核心是對品質的高標準追求,其目標是打造行業內的精品。李宏昌(2016)認為,“工匠精神”是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精益求精、對服務追求完美的價值取向,并從“工匠精神”之于工匠個體、產品和服務兩個層面闡述了其表現形式。孔寶根(2016)則從學生個體、學校、社會三個層面論述了影響培養“工匠精神”的因素,并對“工匠精神”的培養設置了三個階段。

1.2 “工匠精神”的基本特征

(1)工作態度:一絲不茍。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即做事認真仔細,絲毫不馬虎。嚴格參照相應的行業標準和規范進行作業,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放眼于長遠發展。只有具備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才能保證產出的高品質。

(2)工作精神:持之以恒。古語有云:“水滴石穿”、“鐵杵磨成針”,其依靠的就是主體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信念。“工匠精神”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持之以恒,能定心、靜心,不輕言放棄。很多受世人敬仰的工匠大師日復一如、年復一年地重復做著同一件事,從不言棄,最后成就了一件件流傳永世、萬眾矚目的藝術珍品。

(3)工作細節:盡善盡美。工作細節上追求完美,把所有經手的工作都盡可能做到趨近完美,在細微處下功夫,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極致,對細節的處理不吝時間和精力。瑞士的手表制造業就充分論證了這一點,在細節上追求極致才使得瑞士手表享譽全球。

(4)工作成果: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在現有條件下將事情做到最好,孜孜不倦,不怕麻煩,反復改進;二是在現有條件下進行再創造、提升、創新,發現新方法,與現如今國家推崇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也是一致的。擺脫思維定勢,以新思維尋求提高品質的新方法,讓產品質量有一個質的飛躍,實現由優秀到卓越,現如今“互聯網+”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2 職業院校“工匠精神”養成途徑

2.1 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工匠精神”的養成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職業技能型人才,當前社會形態下應該延伸表述為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工匠精神”培養的首要任務是在思想層面上滲透“工匠精神”,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在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加強職業化改造,從思想上讓學生對“工匠精神”有正確的、明晰的認知。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校園文化,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入手:一是線上宣傳,現在是互聯網信息時代,每個學院甚至每個班級都設有相應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號,這些傳播工具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利用新媒體進行“工匠精神”的傳播,具有成本低、覆蓋面廣的優勢;二是線下宣傳,充分利用校園內部宣傳載體,例如校園展板、校報等,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演講、主題班會等活動,暢談“工匠精神”的意義。

2.2 “工匠精神”養成計劃與課程教學緊密結合

教師首先以教學大綱為導向,將“工匠精神”的養成計劃導入教學規劃中,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與各科目教學特點相對應的教學策略,將“工匠精神”養成計劃潛移默化地滲透其中,培養學生“一絲不茍、持之以恒、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內涵。其教學策略可以涵蓋學生實踐“工匠精神”相關內涵要求的考核辦法等。與此同時,教師也要以身作則,率先踐行“工匠精神”,秉承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親力親為、追求極致,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3 專業課程采用“小班化”教學模式

目前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學單位通常都采用大班教學模式。然而事實證明大班教學模式并不利于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職業教育的教學對象多為16至21歲,學生的自制力比較弱,需要教師進行耐心的引導和督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傳統的大班教學模式因人數過多,使得教師不能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予以有效關注,也不能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針對性指導,從而造成學生失去學習積極性,達不到預期教學目標,“工匠精神”養成更是無從談起。基于以上現象,將高職院校教學單位“由大化小”,o疑是促進“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大量實踐研究證明,采取小班化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加以時刻關注,教師可有效掌握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并形成及時有效的溝通互動,從而進行反饋和再指導,此種教學模式無疑對“工匠精神”的養成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2.4 通過“集中實訓”、“校企合作”等途徑培養“工匠精神”

江西農業大學軟件學院2015屆畢業生就業率為92.45%,2016屆畢業生就業率是91.93%,其中有超過80%的畢業生從事互聯網行業,其就業單位中不乏百度、新浪、京東等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也有少數同學繼續讀書深造,或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銀行等機構就職。相較于其他專業,軟件學院就業率的持續居高與軟件學院大四階段進行的“集中實訓”有很大的關聯。軟件學院前三年設置的課程大多為操作性強的課程,包括數據庫原理及與應用、JAVA程序設計、網頁制作技術等課程,大四階段除開軟件+英語班,其他所有班級舉遷至北京或深圳的實訓基地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集中實訓。實訓過程中,學院按照學生自主選擇培訓方向進行分班,堅持小班化教學,由項目經驗豐富的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具體項目的實施,教師時刻掌握著每個小組的項目進度以及編程代碼的準確性、規范性,對小組遇到的困難予以及時指導,確保每個小組保質保量地完成項目。在整個集中實訓實施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任務完成情況,與實訓前相比較有了極大的提高,可見開展集中實訓對培養學生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素養起到了積極作用。

當然,為期三個月的集中實訓只是呈現給學生模擬的項目開發環境,其與真實的工作情境還是有所區別,不能完全等同于企業實習,所以還需要加強校企合作,讓學生進企業頂崗實習。江西農業大學職業師范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研二階段由學院統一安排至江西電子信息工程學校、江西省醫藥學校等單位工作實習。通過校企合作,學生到工作崗位實踐沉淀、感受企業文化;激發學生的工作熱情、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形成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綜上所述,“集中實訓”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途徑。

3 結語

職業院校作為培養“工匠精神”的主要陣地,我們在了解“工匠精神”的內在含義和外在延伸的前提下,通過將“工匠精神”養成計劃與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將專業課教學單位“由大化小”、“集中實訓”和“校企合作”等培養途徑,致力于培養職業教育學生的“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蓬勃發展,重現輝煌。

參考文獻

[1] 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探析[J].職教論壇,2014(22):66-69.

[2] 李宏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問題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33-37+96.

篇(7)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7)04-0024-06

一、引言

在2016年兩會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積極鼓勵企業,尤其是制造性企業開展定制化、性化、柔性化生產,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這是我國首次將打造具有時展需求的工匠精神上升到國家層面,并迅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回應和熱議。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表現出一系列的新常態特征,在經濟增速上集中體現在由過去的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在經濟發展動力導向上,由過去的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產業結構調整上,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也是強國之本、興國之源,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上發揮著領頭羊的作用[2]。然而,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諸多瓶頸和挑戰:一是適齡勞動力數量不斷減少,以勞動力為首的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提升;二是資源、環境對于制造業發展的約束力逐漸增強,以往靠要素拉動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難以為續;三是國際市場疲軟,制造業出口增速明顯減緩。為此,培育我國經濟增長新動力,提升經濟發展的國際競爭優勢,核心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關鍵出路也在制造業,推動制造業的發展革新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必由之路[3]。“工匠精神”作為制造業立足和發展的根基,促進我國制造業的騰飛離不開“工匠精神”的支撐[4]。

從我國歷史而言,素有“士農工商”四民之稱,而在這之中的“工”即為工匠,代表的是技藝專長者,而工匠精神則是其精神層面所達到的一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價值。新常態下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制造業的工藝、技術、產品等方面創新,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轉型,必須強化對“工匠精神”的培育和重視。通過對勞動者“工匠精神”的培育,進一步改善勞動力的供給質量,為制造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同時,培育“工匠精神”也是響應制造業強國戰略,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必然選擇。

職業教育作為技術工人培養的主陣地,也是工匠人才的主要來源,就此而言,職業教育在對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也是時代賦予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職業教育要根據我國制造業的改革與發展方向,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培養受教者專業技術技能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其“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破解“工匠精神”的制度障礙,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開展現代學徒制,營造良好工匠文化氛圍,積極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多樣化路徑。

二、“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

我國有著優良的工匠精神傳統,自古以來崇尚工匠精神,春秋戰國時期的工匠“祖師”魯班、水利工程巨匠李冰、隋朝造橋匠師李春、宋代紡織家黃道婆等都是我國古代優秀工匠的杰出代表,皆因具有獨到的工匠技藝和精神而被世人所稱道和敬仰。同時,我國《論語?學而》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益求其精也”。清代魏源所提倡的“技進乎藝,藝近乎道”,從傳統思想文化中能夠看出“工匠精神”在我國源遠流長。“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精神范疇的內容之一,是一個國家和企業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對其內涵進行準確界定尤為重要。在界定“工匠精神”的內涵之前,首先要對“工匠”一詞有科學的認識。按照現代觀點來看,工匠與工業文明緊密相連,是指適應和滿足工業文明發展所培養的掌握專門技藝、技能和技術的人才。而“工匠精神”是指與工匠人才所匹配的精神狀態。從廣義來看,是指社會勞動者在其職業活動中所遵循的價值綱領,是其職業價值觀、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的集合體。狹義來講,“工匠精神”是以技術技能型人才為首的工匠勞動者對于產品品質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是一種對職業敬畏、工作執著、崇尚精品、追求極致的職業精神。

具體而言,“工匠精神”包含以下方面的內容:一是術業有專攻,具有較強的專業度和專業追求。在專業領域內有一定的造詣,能潛心于專業領域內的研究,并能夠堅持不懈地融入到專業化的生產中來。二是具有較強的專業操守和專業奉獻精神。忠誠于職業,不為外界誘惑所動,能夠時刻堅守于自己的專業崗位。三是具有嚴謹與細致的工作精神。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專注于產品生產的每一個細節,高標準、嚴要求地把控產品生產的每一道環節和工序,保障產品和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四是對職業精益求精的價值和態度。對產品追求卓越,通過不斷改善技藝、精心雕琢,以達到產品的創新和升級。總之,針對工匠精神的內涵,要遵循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要從專業精神、職業精神、人文精神三個層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工匠精神”的內涵,明確認識“工匠精神”源于職業教育,但同時又是職業教育所要達到的理想境界,“工匠精神”理應成為當代職業教育的靈魂,使其成為每一個職業教育受眾所努力向往的一種職業精神境界。

三、新常態下“工匠精神”培育的時代價值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

在當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亟待呼喚“工匠精神”的回歸。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也是時代賦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培養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中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來推動我國產業技術革新,為產業轉型升級和制造業強國戰略實施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持[5]。培養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不僅能夠促進勞動者的自我價值實現,而且能夠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更好的服務[6]。當前,從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人才供應來看,高技能型人才供不應求,尤其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由于受到一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并且迫于生活壓力,現有的技術工人往往是出于“營生”目的從事一些技術工種,而并非“心向往之”。我國要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促進制造業的繁榮復興,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勞動者就顯得極為重要。

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和出路在于制造業。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制造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規模上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制造業國家。然而,我國制造業在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致命的問題,表現為大部分制造業實體企業主要從事中低端的加工生產,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質量層次低下,原創性不足,缺乏關鍵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大而不強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真實寫照。為了推動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變革,促進更多“中國智造”“中國創造”產品的出現,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國家全面實施了制造業強國戰略,并頒布了《中國制造2025》的行動綱領。而以制造業的發展來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不僅需要不斷強化科研扶持和科技創新力度,還需要一個更為重要的精神價值支撐,即“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推動我國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的內生動力,必須抓緊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廣大勞動者以專業、專注、注重細節、追求品質、精益求精的精神從事制造業生產活動,打造出更多的民族精品、民族品牌。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

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我國出境游人數高達5903f人次,境外消費約7200億元,成為全球最大境外旅游消費國和旅游出境國。從我國境外旅游的消費特征來看,主要集中于皮具、服飾等奢侈品和生活日用品。從國內來看,由于產品質量層次不一,我國制造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而國人在境外消費火熱,這從深層次上體現出新常態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在重視經濟發展規模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經濟發展無序化、效益泡沫化、利潤最大化、生產快餐化等問題嚴重[7]。伴隨著社會消費水平大升級的趨勢,社會大眾對于產品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依靠低價取勝,而技術含量低下、質量低端的產品在市場上難以為繼。目前我國消費品市場上供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市場上的低端消費品長期處于產能過剩狀態;另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社會產品的需求卻長期無法得到滿足。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需要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優化產品的供給結構和質量,以供給側改革來帶動產業的優化升級。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于全面優化社會生產結構、提升產品質量[8],然而生產結構的優化和產品質量的提升不僅需要高端科技研發人員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線社會勞動者的支撐。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是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的必然選擇,只有使社會勞動者具備了“專業、專注、執著、敬業、樂業、追求卓越、勇于擔當”的“工匠精神”,才能全面提升和優化我國產品與服務質量,進一步在國內外市場中占據優勢。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現的現實需要

職業教育作為職業導向型的教育類型之一,促進受教育者有效就業是其根本責任。在此,需要強調的是有效就業并不等同于順利就業,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有效就業不僅包含成功就業的成分,而且涵蓋促進受教育者職業發展的范疇。而能否實現受教育者的有效就業,提升其未來職業發展競爭力,促進其在工作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和全面發展,核心在于是否使受教育具備“工匠精神”[9]。從人才招聘市場來看,廣大用人單位往往對求職者的職業精神、工作態度、職業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較高要求,這也表明招聘單位不單對于員工職業技能較為重視,同時也更加看重求職者的職業綜合素養。對此,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其不僅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能,而且還具備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態度,這恰恰能夠適應市場對于勞動力人才的現實需要,進一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業能力,促進勞動力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勞動者自我實現的現實呼喚。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除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需要以外,還有一個更加頂層的需要,即“自我實現需要”,每一個社會從業者要實現更大的職業發展,在具有一定歸屬感和成就感的基礎上,還需要一種自我實現價值感的促進和激勵。而這種自我實現價值感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勞動者個體對于社會發展進步的貢獻;二是勞動者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升華。工匠精神是促進勞動者由“成才”向“成人”轉變中的內在動力,職業教育過程中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促使其從“有業”向“敬業”、由“敬業”向“樂業”轉變,對于個體、企業和社會發展的意義重大。

(四)培育“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系統性變革的時代呼喚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系統性變革需要“工匠精神”的鼎力支持。從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趨勢來看,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已成為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任務,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職業教育需求的迫切要求,并已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高度。而將“工匠精神”融入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的系統性變革,不僅是激發職業教育自身發展活力的必要手段,更是適應社會轉型發展之變的時代要求。隨著我國產業轉型變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對于人才的需求結構和層次也將發生較大變化。因此,以就業為本的職業教育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抓住這一歷史潮流,更加重視內涵發展,面向外部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強化人才培養質量。人才質量標準是關系職業教育發展的標尺,而工匠精神則是決定人才品質的重要基石。職業院校在開展職業技能培養之外,還要更加重視對受教育者職業精神和職業品格的塑造,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培育工匠精神[10]。在職業教育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起科學的職業觀,使其能夠以一種“匠人”和“匠心”思維對待工作,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社會認可度和職業競爭力,并進一步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四、新常態下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一)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根基,打通“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道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形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手段之一。培育“工匠精神”僅依靠職業院校自身的力量難以達到,需要調動多方的支持與協作,尤其是以企業為代表的產業界各方主體的支持[11]。盡管大部分職業院校建立了仿真實驗中心或模擬生產中心,但這種虛擬化的操作環境與企業的實際生產存在著一定差別,要想真正的讓受教育者體味到工匠精神,并受到工匠精神的熏染,需要進一步參與到企業實際生產和產業運營當中。對此,為了有效促進職業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應加快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切實將工匠精神與技能教育、企業實踐進行有機結合,使其充分融入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來。從發達國家的工匠精神培育來看,德國雙元制在勞動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規定受教育者要想成為合格的技術工人,必須接受為期3年及以上的職業技能培訓,通過職業技能考核后,還需要進入工廠做3-5年的學徒,在學徒期間表現合格并通過技師資格考試后,才能獲得相應的技師資格證書,這也是正式上崗的基本條件。與此同時,德國在對技能型人才考核時,除了基本的職業技能以外,還十分重視受教育者在職業素養、職業品德、團隊意識、精益求精的精神等方面的表現,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無形中將工匠精神內化為受教育的自身素養。

(二)以專業實訓為手段,強化對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啟蒙作用

專業實訓在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是職業院校開展實踐教學的主流形式[12]。眾所周知,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經歷長期的過程,并且將“工匠精神”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個人素質,需要經過不斷實訓和實踐錘煉,在此過程中只有讓其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內涵與價值,才能掀起對工匠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對此,職業院校需要從專業實訓入手,將工匠精神培育與實訓教育緊密結合,切實發揮專業實訓教學對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啟蒙作用。一般來看,職業院校所開展的專業實訓通常是以單門課程為載體進行的,這種實訓方式不僅實踐性較為突出,而且也較為容易實現,教師一般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直接開展,但這種實訓教學形式也存在著一定的薄弱點,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多學科知識間的交叉融合。隨著社會對于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現出復合化趨勢,職業院校應相應地將多門相近的課程進行整合與交叉設計,以課程群的形式開展專業實訓,培養“工匠精神”。

(三)以專業課程為主陣地,將“工匠精神”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始終

目前,職業教育受教育者在校期間主要以專業課程學習為主,對此,培育“工匠精神”應切實發揮專業課程的主陣地作用。職業院校應根據外部市場需求,結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特點,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革新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職業品格與職業綜合素養。專業教師要深入研究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對于技能型人才職業素養的要求,將其融入到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培養方案、教學內容以及考核中來,使受教育者在強化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養成愛崗敬業、尚品修德、至精至誠、勇于奉獻等職業精神。并且面向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的要求,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將“工匠精神”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培育和塑造廣大受教育者“專業專注、嚴謹細致、敬業樂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以“雙師型”師資建設為支撐,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基礎保障

“雙師型”師資隊伍是職業院校辦學質量的保障,也是實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構建一支強大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對于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養意義重大。相對于傳統的課堂理論講授教師,“雙師型”教師不僅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具有豐富的實踐和生產經驗,在其教育過程中能夠有效促進受教育者理論素養和職業技能的雙重提升[13]。同時,“雙師型”教師本身具有扎實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堅守職業本位教育和“工匠精神”培養,能夠將敬業樂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向每一個受教育者傳遞。對此,職業院校工匠精神培養的關鍵在于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拓寬師資來源渠道。在“雙師型”教師的來源上,應堅持專職和兼職相匹配的原則,一方面,要加強學校專任“雙師型”師資的引進和培養,提升“雙師型”教師在師資隊伍中的占比;另一方面,職業院校還應加強企業兼職教師的外聘工作,尤其是要積極吸納產業界的能工巧匠和技術骨干,以此作為“雙師型”師資的重要補充,進一步密切職業院校與市場之間的關系,為培養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提供條件。

總之,“雙師型”教師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礎保障,職業院校必須更加重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根據自身條件,加強與當地產業界的溝通和協作,積極開辟“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新渠道,實現校企雙方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協同創新,共用培育“工匠精神”。

(五)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發揮“工匠精神”的熏染作用

文化對于人的品格塑造和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受教育者在求學過程中,自然會受校園文化的熏染和影響。校園文化是發揚和傳播“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14]。職業院校要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應從校園文化建設入手,利用這一隱性資源,通過多渠道、多方式營造一種敬業樂業、嚴謹專注、樂于奉獻、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其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領作用。一方面,職業院校應加強“軟”文化建設,可以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如關于職業精神的演講和征文比賽、先進工匠人物事跡展覽、工匠人物交流會或講座等,營造一種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并在長期的校園文化熏染下,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職業精神;另一方面,打造以“工匠精神”為樣本的校園器物文化,如在校園內樹立工匠名人雕塑、工匠勞動壁畫、工匠精神相關標語等,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和價值,進一步提高自身對“工匠精神”的堅持和追求。

(六)以現代學徒制為紐帶,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現代學徒制是培養工匠人才的重要方式,其在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塑造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代學徒制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礎上,以專業課程為紐帶,以培養學徒(工匠型人才)為目標,以校企雙方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深入指導為支撐的人才培養模式[15]。與課堂教學為主導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不同,現代學徒制的推廣加快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的諸多變革:一是受教育者的身份更加多元化,由傳統單一的學生身份轉變為學徒和學生的雙重身份;二是學習地點更加靈活,不再拘泥于校內接受知識學習,還更加強調深入到生產一線、“田間地頭”接受實習實踐;三是學習方式發生改變,由過去過于注重理論學習向“工學交替”轉變;四是在對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上也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單一依靠教師考核向兩師(師傅、教師)考評相結合轉變。綜上可以看出,現代學徒制為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發揮了紐帶作用,并且現代學徒制自身蘊含著豐厚的“工匠精神”,即從企業中挑選的具有工匠技藝和工匠精神的師傅對受教育者進行職業指導,使其從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中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并不斷內化為自身的職業修養。

總之,工匠精神不僅是對工匠提出的素質要求和殷切希望,也是整個社會對職業有分工不同、無高低貴賤的深刻認識。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新常態背景下,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對于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尤為重要。因此,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必須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的現實要義,多途徑、多方式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技能水平,為社會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參 考 文 獻

[1]黃曉云. 工匠精神該怎樣煉成――訪北京師范大學職業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趙志群[N]. 中國勞動保障報,2016-03-26(003).

[2]董奇.“互聯網+”時代的大國工匠精神[J]. 當代職業教育,2016(1):1.

[3][12]王麗媛. 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 職教論壇,2014(22):66-69.

[4]李小魯.“工匠精神”,業教育的靈魂[N]. 中國教育報,2016-05-13(005).

[5]肖群忠,劉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 湖南社會科學,2015(6):6-10.

[6]于洪波,馬立權. 高職院校培育塑造學生工匠精神的路徑探析[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8):110-112.

[7]陳玉華. 論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 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6(5):13-14.

[8]薛棟. 中國工匠精神研究[J]. 職業技術教育,2016(25):8-12.

[9]任宇. 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質量強國建設[J].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6(5):51-53.

[10]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析[J]. 職業教育研究,2016(2):14-17.

[11]程宇,樊超. 培育工匠精神:中國職業教育的使命與擔當[J]. 職業技術教育,2016(30):20-23.

篇(8)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603(2020)30-0022-02

一、引言

2016年3月,“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報告。12月,在“中國制造2025”工作會議現場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提出了“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指出要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中國要成功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就必須在全社會大力弘揚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精神。

二、新時代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師范教育專業中的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它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專業、耐心專注、嚴謹細致和精益求精等方面。

當今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早已超越了工匠這個群體,具有精湛技藝、技能,孜孜不倦追求真、善、美的人們,無論是制造領域、服務管理領域,還是物質生產領域、精神生產領域,都同樣需要工匠。工匠精神的培養,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清代魏源說:技進乎藝,藝進乎道。高超的技藝進而可上升至藝術,最后升華至道的境界。我國古代教育思想家認為,教師職業與工匠精神是相通的,工匠技藝傳承之道可作為教師學習的榜樣。我國古代教師的教學之道也體現了工匠精神,恪守規范,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當今我國教育界凡是杰出的優秀教師,都是把教書育人視為終身信仰,用非凡的教學技能來筑造教育之夢。教師的工匠精神內涵可包括教師的思想觀念、職業道德修養、教學業務能力等方面。

(二)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師范教育專業中的重要意義

工匠精神的培養在職業教育中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我國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了大量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企事業單位對畢業生的認可度不高,畢業生專業技能不精,實踐能力不高。當今高職教育必須加強內涵建設,人才培養質量是決定學生未來發展的內在因素,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立于長遠發展的客觀要求。

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學生成長發展的必備素質。我國眾多的企業、行業還缺乏這種精神,高職院校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多層次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主要陣地,應該承擔培養工匠精神的責任。增強學生就業能力,而且能更快地實現高職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的成長和發展。

小學教育專業既屬于師范教育,更屬于高等職業教育,小教專業學生是未來的教師,時代對教師的工匠精神的要求也是對師范生的要求。教師肩負著傳授知識和塑造靈魂的雙重責任,比起其他行業,尤其需要工匠精神。

三、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工匠精神的內涵探究

筆者把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應具有的工匠精神從以下幾個層面探究其內涵:職業情懷,對待技能訓練的態度,對待專業知識的態度,對待教育實踐的態度,以及作為教師應有的道德情操。

(一)在職業情懷層面:愛崗敬業,堅守信念,樂于奉獻

工匠精神首先體現一種愛崗敬業的職業情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的第二條為“愛崗敬業”。一旦擇業,就應熱愛,為工作付出智慧和汗水,熱愛這份職業,熱愛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小學教育專業工匠精神的內涵首先是要“愛”,熱愛這份職業,具體說來就是熱愛教育,熱愛學生。肖川博士說:“教育是一種基于信念的行為,這意味著只有基于信念的行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所以作為教師,要愛崗敬業,堅守教育信念,志存高遠,樂于奉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作為教師的意義和價值。

(二)對待技能訓練的態度:專注堅持,精益求精,一絲不茍

匠者重“術”,術即技藝、技巧、方法。師范生的技藝、技能訓練,就是要練就扎實的基本功,包括教師教學技能包括教師的“三筆字”基本功,教師口語基本功,教學設計技能、課堂教學技能、課堂組織技能、使用教學媒體的技能等。書寫,一筆一畫,無不需要專注凝神;練習口語、語音、語調,莫不講求精益求精。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技能等,則是在需要熟悉和掌握教材和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學習、掌握一定的技巧,一點一滴練就。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的技藝、技能需要長期的堅持磨煉,至臻至善。所以,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需要以專注堅持、精益求精以及一絲不茍的精神來對待技能訓練。

(三)對待專業知識的態度:嚴謹認真,追求真知,厚積薄發,終身學習

教師專業知識的深化和拓展是衡量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標準,主要包括任教學科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實踐性知識以及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等。19世紀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強調要熱愛教育職業和兒童,提倡時時刻刻要為真、善、美而奮斗,重視真理及對真理進行嚴肅而認真的檢驗,主張精心研究和探索。教育被喻為園丁灌溉,春雨潤物,橋梁架起知識途徑,燈塔照亮知識路程等,這就需要我們未來的園丁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必須嚴謹認真,追求真知、真理,帶著這樣嚴謹治學的態度,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新時代的小學教師也必須是一個具有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的人,必須學會學習,成為學科能手,了解教育理論知識,掌握信息技術。

(四)對待教育實踐的態度:知行合一,腳踏實地,務實篤行,努力創新

匠者必須手腦并重、知行合一,強調務實精神,躬身實踐。高職院校重視教育實踐,包括班級管理、教學、教務行政管理等,將所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綜合運用于教育和教學實踐,鍛煉從事小學教育的獨立工作能力。學理念,練技藝,借由實踐進行檢驗,再由技進乎道。每一個環節,必須腳踏實地,務實篤行。皮亞杰說:“智慧的鮮花是開在手指尖上的。”教育教學的過程,必須善于思考,積極探索,靈活運用和大膽創新,這才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體現。

(五)作為教師應有的道德情操:堅守本真,立德修身,為人師表

篇(9)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35-0012-02 收稿日期:2016-10-18

作者簡介:吳 杉(1970―),女,湖北黃石人,三峽電力職業學院教師,造價工程師,副教授,工程碩士,研究方向:工程造價。

國務院總理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對制造行業企業的發展提出了重質求精的期許。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嚴謹,一絲不茍;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內涵并不僅僅是制造業生產及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對建筑行業也是如此。我國工程建設中勘察設計不謹慎、施工管理不到位、偷工減料質量差、成本管理問題多等亂象層出不窮,也亟待“工匠精神”的建立。高職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工程相關工作,在目前的培養模式、專業建設及招生情況下,未能形成明晰的工程造價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及綜合能力培養的途徑、方法、模式,培養效果有待提升,特別是綜合職業能力對崗位需求差距很大,工作中難以做精,素質培養的缺失使得畢業生從業過程中穩定性較差,流失率高,個人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高職工程造價專業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亟待解決的研究課題。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工匠精神”起源于資本主義萌芽期的歐洲作坊內,簡言之即工匠們對設計獨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為制作不竭余力理想精神的追求。契合時展需要,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是從業人員對待職業的一種態度,是職業精神的重要內容。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都充分認識到其價值,在職業教育中十分注重塑造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這也是德、日等國在制造業的國際競爭中長期處于領先地位的秘訣之一。

目前,國內學術界尚未就“冰山模型”運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有效展開研究,僅用于大學教師隊伍建設、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實證分析及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及其培養研討。所謂“冰山模式”就是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形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上部分”和深藏水面之下的“冰山下部分”。其中,冰山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這是外在表現,是容易了解與測量的顯性能力數值,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通過教學來改變和發展。“冰山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是人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隱性能力指標。它們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員的行為起關鍵性作用。知識是指個人在特定領域擁有的事實型與經驗型信息;技能指運用某種知識進行具體工作的操作能力;社會角色是指基于一定價值觀采取相應的社會行為方式;自我概念是指自身本質屬性認識和思維,也可以稱自我意識、自我認識;特質也稱“品質”,指個性、身體特征對環境和各種信息所表現出來的持續反應;動機來源于需求,是驅動個人行為的興奮劑,驅動著人們不斷去做某些事。

二、結合“冰山模型”對培養工程造價專業“工匠精神”需達到的能力目標提取

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往往忽視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如何把意識形態方面的“工匠精神”具體分解出那些可操作的、可測量的高職人才培養指標成為至關重要的一步。筆者嘗試結合“冰山模型”(主要針對冰山下部分)對培養工程造價專業“工匠精神”需達到的能力目標進行提取,如下表: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實施方案

1.高職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

針對原人才培養方案的“人才規格”進行細分和修訂,依據提取的培養工程造價專業“工匠精神”需達到的能力目標,把原來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培養目標”重新劃分為具有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和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協作意識;具有終身學習理念和學習能力;具有進取心和積極向上健康心態等子目標。

加大職業道德課程教學時間的比重。目前我們開設的職業道德課程只有28課時。從國外尤其歐美高職教育發展形勢來看,思想道德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時間的比重開始呈現上升趨勢,在培養上更注重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課和就業創業指導課在開展職業精神教育中逐漸起到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現在的高職學生都是“90后”,比較自我、有個性,學校根據高職生的認知行為特點,進一步明確職業道德課程培養目標,將“工匠精神”納入其中,選用適當的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明確“工匠精神”的實質和內涵,認識其價值和意義,從而形成更為正確的職業態度,提升其職業素養。

2.聘請行業專家指導與熏陶“工匠精神”

邀請行業專家、資深造價工程師參與培育“工匠精神”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這些名師具有能工巧匠的專業基礎與職業技能,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各種職業技巧;名師具備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素質,能夠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名師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與名師交往、研討、請教工程造價工作中的具體問題,能夠在無形中感染學生;名師還具有專門的培育高水平弟子的方法、技巧,以名師的方法培育,學生容易成才,所謂名師出高徒。

3.基于“工匠精神”的課程評價體系構建

將“冰山模型”基本理論應用于高職工程造價課程體系,有利于學生隱性素質的培養,同時如何考核、評價這些隱性素質成為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之前的傳統的筆試、論文、大作業的評價方式不能全面、準確反映素質能力指標。每門課程必須重新構建成績評定標準,依據課程特點把平時出勤率、到課率、作業、成果書寫整潔度、 準確度等結合給出最終成績。對于小組合作完成的學習任務重點還要考查分工與協作能力、團隊精神、溝通能力評價指標的量化。

在基于高職工程造價專業學生培養的“冰山模型”中融入“工匠精神”,順應了工程相關行I發展的趨勢,符合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未來職業的發展。然而,在我國高職教育領域,這項研究剛剛起步,進一步提升工程造價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豐富學校現代化辦學內涵,高職教師任重而道遠。

篇(10)

在新課程標準改革背景下,現代教育更加注重素質教育,尤其是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在教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教育,還需要意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在教育過程中有效的融入,實現藝術和技術的雙重融合,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在高職藝術教育中,要重新審視藝術素質教育,全面分析工匠精神與藝術素質教育之間的聯系,從而為工匠精神培養奠定基礎,營造出一種藝術素質教育和工匠精神培養的教育氛圍,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在高職藝術專業素質教育中進行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性

(一)符合時展的特征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經濟已經進入發展新常態,當下經濟發展的重點主要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想解決改革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例如: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低端供給與高端需求,必須要滿足高端需求,提高供給質量。所以必須要有較高的審美和較高的產品品質,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而工匠精神剛好滿足這些要求,在高職藝術專業素質教育中,重點對學生培養工匠精神,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對產品質量的追求,還能提高學生的工匠精神,滿足社會健康發展的需求。

(二)有利于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在高職藝術專業素質教育中,工匠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內容,在對學生培養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樹立高質量的精益求精和專業精神的職業態度。高職藝術專業素質教育離不開藝術活動的支撐,如果僅僅依靠宣導教化,那么很難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在藝術活動中進行專業素質教育,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和價值,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自我價值。

(三)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在高職藝術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培養,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的精湛藝術與藝術品位實現緊密對接。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素質教育時,工匠精神的培養至關重要。工匠精神是一種優質的職業精神,屬于內在的精神層面,需要特殊、合適的載體,才能實現對學生高水平、高效率的培養,而專業素質剛好滿足要求,是高職藝術素質中最合適的載體,尤其是繪畫藝術素質。繪畫是當下最容易被接受和影響范圍最廣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通過繪畫藝術素質,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工匠精神內涵的理解,提高工匠精神的培養效果。

二、基于工匠精神下的高職藝術專業素質教育策略

(一)樹立基于“工匠精神”的專業素質教育理念在高職藝術專業素質教育中,必須要樹立基于“工匠精神”的藝術專業素質教育理念,從而為專業素質教育工作提供保障。首先,高職院校的領導和教師必須要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繪畫藝術素養培養中,并為學生營造工匠精神培養的教育氛圍。然后,為教師組織藝術專業素養教育活動,例如學術交流會、講座,目的是讓教師了解高職藝術專業素質教育的特點,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確保在藝術專業素質教育中,實現工匠精神與藝術專業素質教育完美的結合。另外在今后的教育中,還需要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和教育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優化教育理念。

(二)在課程體系中融入“工匠精神”在高職藝術專業素質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要了解專業素質教育和“工匠精神”之間的相似點,然后把這些相似點有效地穿插到藝術專業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另外在教育模式上也應與工匠精神相互融合,需要教師創新改善藝術專業素質模式。藝術是一種情感體驗,在藝術專業素質教育時,需要教師清楚意識到藝術教育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將美內化為自身素養,提高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認識。另外在課程教育中,還需要有效銜接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今后的勞動中,能夠秉承工匠精神,創造高品質和美的產品。

上一篇: 有關家庭教育的法律 下一篇: 證券市場監管的重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自拍中文字幕在线 | 日韩欧美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黑人激情性久久 | 中文字幕欧美在线不卡二区 | 亚洲成aⅴ人网站 |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