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8 11:19: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區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引言:
我國的旅游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其中包括理論探討、實際應用和學科建設等方面,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更是數不勝數,為我國的旅游業作出巨大貢獻。但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理論和概念上存在著爭議,使人們對旅游文化的概念含糊不明,導致學術交流方面出現了問題。因此,解決旅游文化概念方面的問題成了當務之急。
一、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概況
旅游文化的概念之所以會發生混亂是因為沒有明確旅游文化的界定原則。在對旅游文化的概念進行界定時,通常會在他人定義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定義,但這種做法只能停留在表面,探索不到更深層的含義。
(一)相關概念界定的現狀
旅游文化中包含旅游和文化兩個不同的概念,由于旅游和文化兩者皆賦有豐富的內涵。因此,對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標準也不同。但是,在目前市場流通的著作中存在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概念混淆的現象,而旅游方面的研究系統中所注明的又是另外一個意思。這兩種不統一的意見,導致讀者和學者們在旅游文化方面的閱讀和學術交流出現問題。
(二)旅游和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原則
1概念界定。旅游和旅游文化在概念上有所區別,旅游的概念是指人們從自己日常的居所去到另一個目的地進行游玩、欣賞、放松身心的過程。而旅游文化的概念是指人們在旅游的過程中或者在旅游的目的地游玩、欣賞時所感受到的文化氣息。這種文化氣息對游人的身心發展將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將使游人的內在素養得到充實和提高,在強烈的文化內涵的熏陶下,游人的外表氣質也會發生質的改變,使人們的外表看起來更加儒雅、文藝。因此,旅游是一種外在動態的表現,而旅游文化則是對人有重要的內在影響。
2.界定原則。旅游文化的概念應該可以很好的解釋出旅游文化的本質與特點。認識事物的過程都是漫長而艱辛的,我們對旅游文化概念的探索也不能幸免。雖然探索過程十分艱難,但我們仍然不能放棄,回避不是我們的態度。我們已經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旅游的表層涵義或者對經濟的影響方面的研究了,應該打破其表面,探究旅游文化的本質,用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代替對其發展規律的研究。此外,那些各種各樣的旅游文化的外在形式,都只是表面的光鮮,不能夠成為旅游文化的內涵,不是旅游文化研究中的實實在在的部分[1]。
二、旅游學科視角下的旅游文化概念
在旅游方面,有幾組相似的概念常常被混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家與學者間的交流。想要旅游文化的概念得以明確的界定,首先要區分好這幾組概念。
(一)旅游與休閑
旅游與休閑二者之間在概念上也有所區別,休閑是指人們利用空閑的時間進行的活動,比如,遛狗、練字、去公園散步等等,可以是室內也可以是室外,但都是在自己生活的地方進行的。而旅游則不同,旅游強調的是人們離開自己的日常居所,轉而取向另一個目的地,是另一種休閑形式,與休閑是從屬關系的。
(二)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
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聯系十分密切,因此常常被人弄混。在部分旅游方面的研究文獻上面,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有時會代表不同的事物,但大部分情況都是指代的同一事物。但是,有些學術論文中作者的標題里包含的是“旅游文化”,而內容中在涉及到這類詞時有時則是用“文化旅游”的現象也時有發生,讀者和作者對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具體概念都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常常把二者混為一談。
直至目前,專家和學者們仍然沒有研究出具體的文化旅游的概念。將“旅游文化資源”與“文化旅游資源”混為一談的大有人在。一般認為,文化旅游是指在具有歷史古跡、民族風情為特色的景區進行的旅游活動稱為文化旅游。在文化旅游的過程中,外地的游客可以對本地的文化景點進行充分的欣賞,感受文化的氣息,豐富自身的精神內涵,滿足其文化需求。旅游文化則指的是旅游者在異地旅游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文化形態。旅游文化的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是以旅游為目的的,在旅行過程中產生的文化現象,叫做旅游文化。
(三)旅游文化與定居文化
旅游是一種人口流動的現象,定居是一種人口安定的現象,二者在表現形態上是相對立的。旅游是將游客本身的文化與所去旅游地的文化,以及在旅游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相結合,使旅游文化成為了一種移動性強的文化。因此,旅游文化與定居文化之間產生了差別,二者之間是可以互補的。
(四)旅游文化載體和旅游載體文化
旅游文化載體和旅游載體文化二者的概念也及其容易被混淆。旅游文化的載體是旅游,因為如果沒有旅游這個活動發生的話,就不可能會在過程當中出現旅游文化。因此,無論是人文資源還是物質資源,當旅游者對其進行游玩欣賞的時候,它都將成為旅游資源。在旅行者對其進行改造,賦予其文化內涵時,它將變成有文化內涵的旅游資源。客觀事實表明,沒有經過人們加工改造的歷史文物,不能稱之為文物,只有當人類對他進行文化的改造或者賦予其文化內涵,并且對其進行文化活動的開展時,它才成為一個真正的文物,并且對正在履行的人們進行文化方面的熏陶,才可以被視為一種旅行文化[2]。
結束語: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科學家們對旅游文化的探索將會不斷加深,在不久的將來,將會給旅游文化概念一個清晰明確的界定方式。雖然前方的探索之路充滿著荊棘與坎坷,但是我國科學家與學者仍然不會停止探索的腳步,將更加加深對旅游文化內涵的剖析,只有對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才能夠使旅游文化登上文學藝術的殿堂。
二、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體現
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主要體現在不同人群對民俗文化的評判依據上。第一,當地的居民是依據自身的生活習性和生活地區的經濟、文化以及思想的變動來體會到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第二,專家是從一個區域民俗文化的保存自身的“本真性”來考察的,主要關注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變化的動態過程,依據文本和史料以及對實地的考察來評判;第三,就是旅游者們,主要從自己的習性來對旅游地區地民俗文化來進行感受,注重自我本身的感受。
三、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維度思考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現在人們更加關注的是生活的質量,由于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使得工作者的壓力巨大,這也就需要換個環境來舒緩心情,此時外出旅游,尤其是對民俗風景文化的出游是很好的選擇。對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維度思考,我個人認為應該集中在以下叫幾個方面:
(一)民俗文化當中的旅游契機——從旅游當地的角度思考
旅游的風景必須和風俗文化相結合才會顯得有人文的底蘊。把民俗文化與旅游進行有機的結合,這樣一來既弘揚了文化業又促進了當地的旅游業的發展。第一,首先需要對當地的民俗文化進行深度的挖掘和編纂,把民俗文化歸結成為一系列的旅游特色產物,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產業,把自然風光與民俗文化相連,把自然景色與人文知識有機的結合,例如把當地的節日和風俗人情與旅游的時節相連,做好宣傳工作;第二,對有形的和無形的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比如皮影戲、捏泥人、剪紙等等手工藝文化,還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劇等等這些無形的口傳藝術形式以及其他的形式的民間藝術,形成藝術展示區,可以定期組織會展或者交流大會,來發揚民俗文化旅游當中的本真性。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廣闊性---從民俗文化的多元性來考慮
文化是無界限的,同樣的民俗文化也沒有嚴格的空間限制,文化之博大精深的,需要我們積極宣傳民俗旅游文化的多樣性和的多元性。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最重要的體現之一就是當地的民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需要我們發揚民俗文化的自身優勢結合旅游來發展,比如說各個少數民族自己的節日,維吾爾人的開齋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傣族的潑水節以及彝族的火把節等等,要把這些獨居特色的民俗文化節日形成規模與市場來發展旅游,積極在開展旅游的同時弘揚和傳播各種不同的優秀的民俗文化,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實地的旅游當中了解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以及加強不同優秀文化的傳承。
(三)民俗文化旅游本真的思考角度多樣性---從當地居民和專家以及旅游者的角度思考
我們之所以評定民俗文化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藝術,就基于民俗文化具有傳承性和繼承性以及創新適應時代的變遷能力。文化是人為創造出來的,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的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也就注定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評判的多樣性。從當地居民來說,民俗文化就是自身文化的特性,明顯區別與其他地區的風俗習慣;從專家的角度出發,就是一個地區帶有區域色彩的文化,例如具有特色的服飾、節日、文字、各地的傳說等等。帶有明顯的民俗特色的文化;對于旅游者來說,就是不同于自己日常所接觸的風土人情,這三個角度雖說區別不是太明顯,但是專家是專業的,帶有學術研究的特性;當地居民是最有發言權的民俗文化的傳承者和繼承人,他們主要把民俗文化與時代相融合;而旅游者主要把民俗文化的本真性進行弘揚和傳播。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意義
旅游,從廣義上講,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文化現象,而旅游文化則是建立于旅游活動基礎上的。由于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旅游活動又有一定的遷移性,文化對于旅游者而言是旅游活動的基本動機,而這種旅游文化也是旅游資源的意義所在,該種旅游文化的存在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使其更具內涵和發展潛力。
我們所說的旅游文化是人們對于過去或者現在所創造的與旅游有著密切關系的物質財富及其精神財富的綜合,在旅游活動中,能夠給人們一種舒適、愉悅感或者能夠起到一定教育意義的資源都是旅游文化的范疇。它是文化的一種類型,有著文化的共同屬性,但是它又有自身的特點,一般而言,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傳承性及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點。旅游文化的上述特點,對旅游業的發展及其旅行者本人而言具有現實意義。
旅游文化的存在,使得旅游資源更具內涵和吸引力,而它也是旅行者所要追尋的一種思想或者價值所在,從而推動了旅游業不斷繁榮,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旅游英語教學融入旅游文化的必要性
在旅游教學實踐中,我們過多的強點理論教學及其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而相對的忽略的旅游文化的重要作用。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了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而這也使人們逐漸認識到旅游文化的重要性,旅游活動不僅僅是單純的身體活動,還有許多文化要素與文化交流的內容,因此,將其引入旅游英語教學中變成為一種必然。
首先,將旅游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語教學中,能夠更好的實現旅游資源的價值。英語作為一種交流的語言工具,承擔著人際交流及其文化交流的責任,在旅游英語教學中,引入旅游文化的內容,能夠使人們更好的感受旅游的情趣。將旅游文化的內容融入到英語教學中,以旅游發展作為基本目標,有利于專業人才的培養。通過旅游文化的學習,使其更好的理解我國的宗教、社會習俗等文化內容,使其更好的理解旅游資源的內涵所在。而這對于旅游英語教學而言,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開拓,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使得學生的旅游英語能力不斷提升。
其次,旅游文化的引入是培養高素質旅游專業人才的必然要求。旅游英語專業的學生會從事旅游行業的工作,是旅游業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以文化知識來豐富英語教學,使學生具備專業的英語能力的同時兼具豐厚的文化底蘊,從而為其成為高素質旅游專業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旅游英語中引入旅游文化,是針對當前旅游市場對于人才需求的一種教學調整,使學生以文化為指導開展其專業英語的學習,能夠更好的理解英語知識的應用,使其專業英語水平不斷提升,這也為學生的就業奠定了基礎。
三、怎樣在旅游英語教學中融入旅游文化
為了更好的實現旅游英語教學目標,便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將旅游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語的教學中。
第一,教師應該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從社會需求出發,以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培養作為其教學的基本理念,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基本目標。將學生的語言能力及文化底蘊的培養放在同樣的位置,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法知識及其語言應用技巧外,還應注重文化差異的影響,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
第二,教學中增加文化教學內容,對教學課堂進行必要的改革。旅游英語教學中,是一種雙向文化的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的理解,同時還應融入本民族文化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本文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同時又要對國外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使學生能夠區分國外文化的發展動態及其主次區別。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一些背景知識的介紹來使學生對國外文化游所了解,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并且結合我國傳統文化進行一定的比較發現兩者的區別。這樣一種教學方式的應用,能夠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并且能夠引導學生去不斷的挖掘文化信息,使其視野得以開拓,有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
第三,綜合應用多種形式來推動旅游英語教學與旅游文化的融合。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來展示一些旅游相關的照片或者視頻,使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其中所蘊含的風土人情及其歷史文化等,從中獲取并理解一些文化元素,增加學生英語的使用感受。教師可以通過英語閱讀的推薦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文化接觸渠道,使學生對國外文化游更多的認識。同時注重將本國文化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增強學生的旅游英語應用能力。對于一些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集體旅游,在旅游景點的親身感受下來增強其旅游英語的學習。
第四,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將旅游文化引入到旅游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便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旅游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旅游英語的教學中,引入文化的內容,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差異,使其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在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從國際交流的角度出發,注重學生英語應用技能的提升,使學生能夠以文化為基礎來提高其綜合能力。
結語:旅游英語是一種實用性較強的學科,而旅游與文化的密切關系使得旅游文化對于英語教學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應該充分認識到英語教學與旅游文化的整體性,從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轉變教學理念,不斷完善教學方式,使學生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實現學生英語能力的全面提升,從而為其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鄒曉偉.旅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知識的引入[J].雞西大學學報,2009(1)
[2] 王嚴.淺析旅游英語教學中旅游文化的引入[J].教育界,2010(2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8-0094-02
隨著旅游業在經濟領域中地位的不斷提高,它對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和依賴也越加明顯。旅游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游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滿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樣化的客觀規定性,促使旅游業必須具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文化形態,這就是旅游文化。而如何切實提升旅游文化課程中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與實務能力,則是呈現在我們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其切入點是對旅游文化課程內容進行優化,而改革教學方法,構建一種“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的生態課堂已勢在必行。
一、旅游文化課程的現狀
傳統的旅游文化課程作為旅游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的特點,涵蓋了中國文化中的歷史、宗教、教育、建筑、服飾、風尚習俗、文學藝術等多方面。但受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影響,很多教育者在傳業授道時,將旅游文化課程的主要任務定義為僅是向受教育者傳授旅游文化知識,而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聯系不緊密。作為最直接傳播知識的載體——教材,內容選取不嚴謹、大量雷同、風格相近、內容陳舊的現象非常普遍,而對“文化”的不重視和不系統更是各類教材的通病。在我國的導游資格考試體系中,旅游文化課程并未被單列為考試科目,僅作為導游基礎知識的一部分。應試者普遍認為,從未來就業的角度來看,從業者對旅游文化的認知程度并不重要,這直接導致了應試教育環境下“文化教育”的缺失。用發展的眼光來看,這種現狀也必然嚴重影響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和我國旅游業及旅游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這些都導致了旅游文化課程長期忽略文化的存在感與時代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造成了旅游文化課程偏管理、輕文化、重傳統、輕發展、重講授、輕實踐、重灌輸、輕互動的現狀。
二、旅游文化課程的靈魂:文化性
旅游作為一種經濟現象,人們容易將“管理”在相關旅游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的重要性放大,于是旅游教育似乎順理成章的被貼上了“經濟+管理”的標簽。在今天,經濟不再是衡量旅游業發展的唯一標準,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斷提升,探求和感悟旅游活動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蘊成為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所以旅游教育的文化性更應該被強調。旅游文化課程同樣在經歷著這樣的轉變。
(一)“文化”是旅游文化課程真正的內涵和外延
旅游文化(tourism culture),是指一種包容并蓄的文化形態,它包含著旅游行為的綜合性、時間空間的延展性、景觀意態的趣味性、旅游內容的豐富性、游客文化需求的多樣性,以達到促使旅游業自身發展及社會進步的目的。細化到旅游產品的范疇中,它是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在旅游消費或旅游經營服務觀念等方面相互促進與發展的文化體系。在社會文化的范疇中,它又是“旅游客源地社會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會文化通過旅游者這個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我們可以這樣詮釋旅游文化課程——“旅游”代表學科性、“課程”代表專屬性,而“文化”才是旅游文化課程真正的內涵和外延。
(二)強調“文化”有助于發現并掌握旅游文化課程的教學規律
以文化為主線,可以幫助我們在教學活動中運用民族文化、一般行為習慣、歷史傳統的方法,認知地區性、民族性差異給旅游產品的制作、包裝、銷售、推廣、創新帶來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以文化的發展趨勢分析不足、以文化在地區性差異中的互補作用彌補不足,以求在具有指導性的旅游文化課程中,發現旅游文化課程教學規律和發展趨勢,構建文化與旅游產品相聯系的科學體系。
(三)強調“文化”有助于提升旅游文化課程品味
將文化放在旅游文化課程的核心位置,自然也會使課程具備文化的相關特征。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導中國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是四點: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思想集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學大師張
年多年研究精髓于一體。如果在旅游文化課程中作為傳業授道解惑的一部分,向被教育者傳達的文化訊息,能夠恰當地將旅游課程和中國文化串聯成體系,深化旅游文化課程的內涵,使旅游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會貫通,旅游文化課程的品味自然隨著文化的傳播與深入人心而獲得提升。
(四)強調“文化”可以提高旅游文化課程在旅游教育中的地位
文化作為現代人日益需要的精神食糧,供求均在增長,但仍呈現求大于供的狀態,據國家統計局的按收入等級分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統計數據看,自2007年以來是每年均有所增加,且呈現增長加快的趨勢。在旅游教育中,增加對文化的關注、提高對文化的投入已成必然趨勢。旅游文化課程在旅游教育中的地位將隨著學科內部對文化的重視而提高。
三、生態化:旅游文化課程新體系構建的必然趨勢
要想真正發現并掌握旅游文化課程的教學規律,切實提升旅游文化課程品味,必須構建旅游文化課程新體系。而旅游文化課程的生態化,則是構建旅游文化課程新體系的重要途徑。生態旅游文化課程的建設應該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旅游文化課程應與時俱進
現在的課程內容,如康玉慶、何喬鎖先生主編的《中國旅游文化》、韋燕生先生主編的《中國旅游文化》都仍以傳統文化為主線,對現代旅游相關文化鮮有提及。而發生在旅游行業中的許多熱點都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如步行旅游、單車旅游等體現了現代人對自由、堅韌的向往。又如房車旅游、帳篷旅游等體現了現代人對獨立空間的渴望。再如當下最普遍的自駕游,早已成為人們提高生活品質、放松精神狀態最平常的旅游方式。這些旅游發展的新形態,都反應了旅游發展的多樣性和“個體化”趨勢,但并未成為旅游文化課程的內容。所以,我們必須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才能保證旅游文化課程的與時俱進。
(二)構建生態課堂是創新旅游文化課程的核心
旅游文化課程也可以與“生態”概念完美的契合。“生態旅游”一詞是由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之后生態旅游的目標亦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同,同時旅游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型教育構建成為旅游文化教育走向未來的發展方向。旅游文化作為“生態”的母體,它為“生態旅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土壤。生態課堂是一個生態的教學系統,包含教學的主體、方式、媒介、環境等內容,以促進相關課程和諧、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進步,它的構建是生態旅游理念在教育領域的延伸,是旅游文化課程的必然發展方向。
1、優化課堂環境
每一個受教育者都有自己的特性,在接受知識的速度、知識要點的掌握、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周邊環境的適應程度等方面均有區別。針對每個個體的不同,教育環境的創造亦應根據主體的變化而變化。
課堂的“生態環境”按照環境類型分類,可以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物質環境是硬件,可以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合理設計教室布局,保持教室干凈整潔等方式實現。精神環境包括“師生和諧”與“生生和諧”兩個發面。筆者認為,課堂的生態環境還應包含課堂對主體個性的寬容甚至支持,文化課程本就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應包括其本身對文化的理解和文化對其特點的包容兩方面,在彰顯個性的當下,創立生態課堂在以學生為基礎的同時,應以主體個性化為媒介,深入構建多層次的新模式。受教育者的個性往往是創新的源泉,旅游課程本身程式化較重—重理論輕實踐,目的性較強—應試制度,發現受教育者的個性和創造力,并保護、認知、吸收、發揚,也印證了林肯的名言“為天才之火添上利益之油”。
在旅游文化課堂構建的當下,“師生和諧”、“生生和諧”都可以基于現有制度,稍加改進,便基本可以完成,但在夯實基礎的同時,對主體個性的尊重卻無章可循,如何在課堂中最大程度的激發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創造力,讓他們大膽的表達?筆者認為,給予受教育者充分的話語權,真正落實其主體地位是重點。只有讓受教育者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他們才能打破舊環境的束縛,充分展示自己在旅游文化方面的才華,只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個性創新將成為創立生態課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2、創新課程模式
因為生態旅游文化課堂重視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和實踐水平,學生的
自我效能(self-efficiency)的實現至關重要,所以在課程模式上,“討論式與案例式相結合”的模式更為合適。可以安排固定的課堂時間或業余時間,采取討論式的交流方式,以典型案例或情景為背景,各抒己見,各感其慨。在和諧課堂的前提下,甚至可以引入對爭議焦點的辯論,此時的師生不再有身份上的區別,而是在學術上處于平等的地位.與此同時,做好對討論中亮點的記錄,及時整理新觀點、新思路,并對優秀者進行表彰。
另外,多種教學媒體的運用可以將旅游文化的教學內容具體化、生動化,使學生把授課內容從文字中抽象出來,有益于其對知識的吸收,提升自我效能。在此基礎上,根據師資力量安排旅游景點的實踐,以“問難”的方法,采取打分式考核,由教師或同學提出各種刁鉆問題,設置突發事件,考察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鍛煉學生的應急能力、危機公關能力,使他們能夠自如的克制自身情緒,得體的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和人群,深入了解從業要求,掌握從業技巧。這樣在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同時,也可以充分激發受教育者的參與熱情和實踐靈感。
3、樹立生態理念,關注學生健康成長
學生們必將走向社會,所以生態課堂建設不僅包含課程內容的建設,還包含著課程以外的內容。若欲使生態體系達到高度協調,就必須考慮學生的健康成長。因為學生們的年齡普遍較小,對自身行為能力的控制能力較差,制定相關的行為規范,以成文規定的形式告知他們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及做錯的后果,這樣可以防微杜漸,將可能發生的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保護學校教學秩序的大環境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常會碰到一些學生,或滿腹經綸卻羞于表達,或因為青春期精神狀態不穩定,這些情況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教師應及時發現問題并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心里輔導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糾正其不良心態,保持其生活、學習處在正確的軌道上。
總之,旅游業在不斷地發展,旅游文化的內涵在不斷地豐富,旅游文化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都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只有不斷地優化旅游文化課程的教學內容、改善其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旅游人才。
參考文獻:
[1]何麗芳.人才素質培養與旅游文化課程內容改革優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0).
[2]李玲.我國旅游教材的同質化競爭與個性化塑造[j].編輯之友,2011,(10).
[3]畢勁.論文化在文化旅游中的價值[j].當代經濟,2008,(7).
1、旅游與文化的本質聯系。
旅游與文化二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所謂的旅游,就是人類文明活動的本質特征。而文化在廣義上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只有在物質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滿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個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發展,從而創造出豐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狹義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這也是文化的內在本質。人類旅游就是通過拓展生存空間這種形式,設法促進自身的精神發展,用文化精神來武裝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指人的移動,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與溝通,這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就是一種求知與審美,逐步開闊人類的視野,積極改善自身的生存條件,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與感悟。這種活動從廣義上來講,即是一種旅游文化的消費過程,也是一種文化的創造過程。人類在欣賞大自然景觀的過程中,將會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審美情趣以及審美能力,這就需要人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發現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氣息與運動規律。旅游文化是人類對美學的發現與概括,以及對藝術哲學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從這種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實質上就是一種精神性的文化活動。
2、文化是旅游業的內在靈魂。
旅游業現已逐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第三產業,這主要是因為旅游業的產生與發展,從古至今都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旅游業始終都是以文化為載體的,是在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濟產業。旅游資源可以分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人文景觀就是指文化創造出來的產物,其核心內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業主要是以某個國家、地區獨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旅游經濟是一種將文化與經濟結合最為密切的活動,是通過一定的文化觀念與精神需求,滿足游客的觀賞愿望,尤其是滿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經濟文化與旅游文化經濟
當代旅游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濟與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經營與管理,都是以文化作為基礎的。只要有旅游活動在進行,就肯定會有文化因素滲透其中。旅游作為一種文化型的產業,經濟與文化保持高度的一體化,這是一種必然的社會趨勢。
1、旅游文化是一種獨立出來的形態。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備鮮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兩個特征:第一,綜合性與多樣性。旅游文化是指與旅游相關的各種文化概況,是旅游產品六大因素的統一,并從整體上構成旅游文化的產業鏈,同時又能夠在旅游產品中顯示其自身的文化內涵。但旅游文化必須要適應不同的消費群體,充分體現出產品消費的多樣性、廣泛性。第二,服務性與經濟性。旅游產品所體現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務性,優質的旅游服務,可以給游客帶來精神上的滿足,讓游客獲得美好的心理體驗。同時,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較強的功利性,通過各種文化功能,以期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的經濟價值。這兩種旅游文化特征,都間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態,展示出自身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2、旅游文化是一個系統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應該注重內在精神的建設,任何文化都涵蓋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環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這就表明精神建設在旅游文化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動中的精神因素是構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對旅游業起著引導與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種經濟文化現象,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到的范圍也非常廣,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經濟文化向現代經濟文化逐步過渡的趨向。因此,旅游業必須要充分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結合國情,研究旅游文化產品的市場。同時,始終堅持旅游文化的原則,把它作為一種系統的文化工程,帶動相關的經濟發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設落實到實處,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產業的內容,豐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內涵,促進旅游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旅游與文化二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所謂的旅游,就是人類文明活動的本質特征。而文化在廣義上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只有在物質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滿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個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發展,從而創造出豐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狹義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這也是文化的內在本質。人類旅游就是通過拓展生存空間這種形式,設法促進自身的精神發展,用文化精神來武裝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指人的移動,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與溝通,這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就是一種求知與審美,逐步開闊人類的視野,積極改善自身的生存條件,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與感悟。這種活動從廣義上來講,即是一種旅游文化的消費過程,也是一種文化的創造過程。人類在欣賞大自然景觀的過程中,將會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審美情趣以及審美能力,這就需要人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發現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氣息與運動規律。旅游文化是人類對美學的發現與概括,以及對藝術哲學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從這種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實質上就是一種精神性的文化活動。
2、文化是旅游業的內在靈魂。
旅游業現已逐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第三產業,這主要是因為旅游業的產生與發展,從古至今都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旅游業始終都是以文化為載體的,是在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濟產業。旅游資源可以分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人文景觀就是指文化創造出來的產物,其核心內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業主要是以某個國家、地區獨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旅游經濟是一種將文化與經濟結合最為密切的活動,是通過一定的文化觀念與精神需求,滿足游客的觀賞愿望,尤其是滿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經濟文化與旅游文化經濟
當代旅游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濟與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經營與管理,都是以文化作為基礎的。只要有旅游活動在進行,就肯定會有文化因素滲透其中。旅游作為一種文化型的產業,經濟與文化保持高度的一體化,這是一種必然的社會趨勢。
1、旅游文化是一種獨立出來的形態。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備鮮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兩個特征:第一,綜合性與多樣性。旅游文化是指與旅游相關的各種文化概況,是旅游產品六大因素的統一,并從整體上構成旅游文化的產業鏈,同時又能夠在旅游產品中顯示其自身的文化內涵。但旅游文化必須要適應不同的消費群體,充分體現出產品消費的多樣性、廣泛性。第二,服務性與經濟性。旅游產品所體現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務性,優質的旅游服務,可以給游客帶來精神上的滿足,讓游客獲得美好的心理體驗。同時,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較強的功利性,通過各種文化功能,以期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的經濟價值。這兩種旅游文化特征,都間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態,展示出自身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2、旅游文化是一個系統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應該注重內在精神的建設,任何文化都涵蓋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環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這就表明精神建設在旅游文化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動中的精神因素是構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對旅游業起著引導與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種經濟文化現象,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到的范圍也非常廣,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經濟文化向現代經濟文化逐步過渡的趨向。因此,旅游業必須要充分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結合國情,研究旅游文化產品的市場。同時,始終堅持旅游文化的原則,把它作為一種系統的文化工程,帶動相關的經濟發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設落實到實處,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產業的內容,豐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內涵,促進旅游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一、目前旅游文化產品設計存在的缺陷
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發現,目前的旅游文化產品在設計上還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之處。首先是工藝較為毛糙并且質量不好,對成本的過度控制是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些年來旅游產品制造商慣用的伎倆。其次是外形不美觀,這主要是因為很多旅游產品都是非專業設計者設計而成的;再次是偏離了市場的實際需求,因為缺乏對產品的創新,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也隨著旅游文化產品實用價值的缺失而流逝了。最后一點則是旅游文化產品過于單調,缺乏特色,一項成功的旅游文化產品必須涵蓋豐富的民族文化以及鮮明的地域風格,才可以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二、現階段旅游文化產品市場的實際需要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旅游產品的設計要求也在持續提升。當代旅游文化產品的市場需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是產品的功能,即對產品的實用性的需求,設計者可以拓展原有的思路,將更多的使用產品作為媒介;其次是技術,設計者可以充分借助先進的科技對產品材料進行優化創新,緊隨時代步伐;再次是外觀,大眾開始追求流行元素以及新鮮文化,廣大旅游產品設計師們可以憑借二次設計,對以往旅游產品的固有形態進行深加工或進一步完善。
三、旅游文化產品的創新設計研究
(一)旅游文化產品的功能創新
1.功能的嫁接所謂的嫁接法,就是將民間傳統文化這個“芽”嫁接到新型產品這一“根”上。比方說,圖1所展示的是七夕烘鞋裝置,其是把七夕節傳統文化融入于現代烘鞋產品之中,把烘鞋器雙雙對對、帶來溫暖的特點和七夕文化寓意結合起來,為廣大戀人之間情感的傳遞設計了一個新型產品媒介。嫁接法的使用可以讓民間藝術以及現代產品均發揮自身的優點,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必須慎重選擇傳統藝術,嫁接“根”要區別于傳統旅游紀念品的現代產品。圖1 七夕烘鞋器2.技術組合金磚過去是運用于重要建筑之中一種高質量鋪地方磚,造型呈四方狀,平淡無奇,審美價值不高。但是聰慧的設計師們把金磚工藝和中國的書法文化融合在一起,創新設計出了金磚書寫板(見圖2),用清水便可以練字。此產品運用了組合的設計方法,也就是把兩種毫無關聯的傳統工藝結合在一起,取得奪人眼球的設計形式。
(二)旅游文化產品的技術創新
所謂的技術植入法指的是在原有旅游產品的基礎上,植入一種全新在旅游文化產品的技術創新方面,通常會采用技術植入法,的技術,讓產品的外表及作用均獲得顯著的進步,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的有效方式。馬特•傳奇公司設計了一款獨特的青花瓷共振音響,這一新產品是將陶瓷制品的共振發聲原理植入于青花瓷工藝品之中,設計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型青花瓷音箱,突破了以往人們對音響的常規認知。
(三)旅游文化產品的外表創新
旅游文化產品的外表創新通常是實施重塑形象法,也就是根據當前群眾的審美需求,對過去的人們心中的經典形象進行再創造,重塑經典。例如“金陵十二釵”主題的明信片,著名設計者李冬根據這十二個人物的具體性格特征以及身份地位,把傳統符號以及當代的流行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且推陳出新,締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形象。但是在用重塑法設計旅游文化產品是要尤其注意,被重塑的文化對象一定要包含濃烈的民族地域風格,并且在經過二次之后,藝術形象必須擁有較高的識別性,切忌和大眾心中的文化形象相差過大。
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今天,農村旅游以其所特有的“原始性、鄉土性、自然性、休閑性”魅力吸引了眾多游客。近幾年,我國旅游局將旅游主題先后確定為“華夏城鄉游”、“中國鄉村旅游年”以及“中國和諧城鄉游”,掀起了我國鄉村旅游的。不可否認,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而旅游又是文化的載體。農村旅游旨在使游客了解農村文化、體驗農村生活,缺乏農村文化的旅游勢必是沒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的;農村文化是維系農村發展的核心動力,其所蘊藏的內涵通過農村旅游得以傳承。由此可見,農村旅游與農村文化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當前,農村旅游開發重在開發人造景點,人工化傾向嚴重,缺乏文化內涵與鄉村特色,嚴重違背農村旅游的本質。為確保農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應當在尊重農村歷史發展、農民生活習慣以及風俗風情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農村文化特色魅力,并以此作為農村旅游開發的獨特賣點。從這一角度上看,研究農村旅游文化的開發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農村旅游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一)農村旅游文化的內涵
在我國,多數學者都贊同文化結構的三分法,即將文化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它們既相互獨立,有相互依存,共同溝通一個文化整體。關于農村旅游文化,同樣可以從這三個角度進行理解,具體內容如下:第一,農村物質文化。它是指農村居民經過長時間的農村生活而創造的各種物質產品以及其表現的文化,它不僅僅局限于具體的實物,還包括具體實物的創造工藝或者技術等等。作為農民個體或者集體智慧的外顯部分,農村物質文化涵蓋了包括農村田園景觀、農村建筑景觀、農耕生活景觀、農村飲食、農村物質藝術在內的多種文化。從某種程度上說,農村物質文化是人們體驗農村旅游的直接方式,也是人們感受農村生活、欣賞農村景觀、感受農村魅力的重要載體。第二,農村精神文化。它是指農村居民共同具有的心理特征、情感模式等等,集中表現在價值觀等方面。區別于農村物質文化,農村精神文化具有隱蔽性,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體會、所領悟。實際上,農村精神文化是蘊含在物質文化之中的,它的主要內容有村落、民居的選址布局藝術、樸實的生活習俗、豐富的鄉村口頭藝術等。可以說,農村精神文化是人們體驗農村旅游的重要動力,也是人們理解并體驗農村文化的重要資源。第三,農村制度文化。它是農村社會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為維護社會秩序而形成的,對個人具有一定規范性作用的倫理道德、禮儀規范以及其他社會規則。客觀地講,農村制度文化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的,主要包括農村節日文化、農村節日民俗活動、農村禮儀文化、農村權力制度文化等,而這些均可以成為代表當地特色的旅游資源。農村制度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農村文化,如果能夠合理開發農村制度文化資源,并將其變為各種旅游產品,勢必能夠吸引更多游客,進而為農村創造可觀收益;人們在了解農村制度文化的過程中,也能夠深刻感受到不同地方的文化差異性。
(二)農村旅游文化的特點
第一,原始性與自然性。農村部分地區之所以能夠成為旅游區域,是因為其所擁有的自然景觀較為獨特。與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城鎮相比,農村地區的人口數量相對較少,不論是生態環境,還是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等,基本處于自然原始狀態,當然,農村旅游區域也不例外。另外,由于農村地區相對封閉,使得當地的鄉風民俗得以完整傳承。在發展農村旅游構成中,應當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充分發揮當地旅游資源優勢,借助于不同的開發模式、經營方式等打造農村旅游文化的獨特性,凸顯當地特色,以此來不斷提高農村旅游的核心競爭力。第二,滲透性和產業性。農村文化是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才形成的,它不僅滲透在農村環境中的一切建筑中,還滲透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思想言行中。作為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旅游文化理應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并貫穿于整個農村旅游的全過程。另外,農村旅游文化不僅僅是農村的象征性符號,而是一種重要的生產力。借助于農村旅游,農村的生產方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農產品的產量及附加值也有了明顯提升,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加工工業的加速發展,農村旅游還有效促進了農村多元化產業結構的形成,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脆弱性。農村旅游的過程就是不同文化相互接觸、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過程。多數情況下,農村旅游的旅游往往是城市居民,如果說游客所攜帶的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的話,那么農村旅游文化則應當被視為弱勢文化。從某種程度上看,農村旅游活動容易使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造成強烈沖擊,這是由文化自身的價值趨同性所決定的。對于農村景區的居民來說,無形中接受旅游者所帶來的文化。可見,農村旅游文化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二、城鄉一體化與農村旅游
(一)城鄉一體化為農村旅游創造有利條件
毋庸置疑,城鄉一體化的順利發展關系到農村與城市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與城市相比,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依然較為落后。在倡導城鄉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政府在促進農村發展過程中做了積極努力,尤其針對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民收入、農村生態保護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這顯然為農村整體規劃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對農村旅游發展提供強大的發展動力。從另一角度上分析,城鄉一體化的根本目標在于通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來促使農民與城鎮居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從而確保整個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城鄉一體化更加突出對農業發展的關注,更加注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更加強調農民收入的提高,同時在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公共衛生及基礎設施的改善等方面具有積極推動作用。而這些均從很大程度上促進農民旅游的發展,并為其提供更多優良的環境與發展空間。
(二)農村旅游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
農村旅游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也有助于農村環境的改善。農村旅游能夠促使更多的人走進自然、認識自然,進而實現二者的和諧統一。通過農村旅游,城鎮居民能夠將全新的思想理念、先進的文化知識、豐富的致富信息等帶入農村地區,從而大大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還有助于幫助農民開闊眼界,提高自身文化素質。與此同時,為了吸引更多游客,農村地區除了需要在景點范圍內營造更為優美的農業景觀植物,還需要重視村舍、道路的美化,加強農村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并努力提高服務水平,這顯然對提升農村環保意識、改善農村生活質量是具有積極作用的。通過農村旅游,農民的生活環境有了明顯改善,農民的文明程度有了一定提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有了飛速發展。總而言之,農村旅游能夠促進城鄉對接,促進城鄉經濟發展,并城鄉一體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
三、農村旅游文化開發中存在的不足
(一)農村旅游文化開發缺乏整體規劃
現如今,絕大多數農村地區在開發旅游文化的過程中,存在極大盲目性,既沒有合理規劃,也沒有清晰、具體的開發思路。地方政府也過于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匆忙上些“短、平、快”項目,在這一過程中,并不重視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這顯然是對旅游文化資源的嚴重破壞。正是因為缺乏總體規劃,才使得不同地區的各自為戰,由此引發了如地區分布分散、低水平重復建設、環境污染嚴重、市場競爭秩序混亂等一系列問題。除此之外,受資金不足、旅游條件不夠等素制約,一些政府在開發過程中,粗制濫造問題突出,忽略了品味與質量,人為破壞農村自然資源。
(二)農村旅游文化產品形式單一,雷同現象嚴重
當前,我國農村旅游活動依然集中在自然觀光、果實采摘、餐飲、住宿等低層次的項目上,其中,以垂釣、賞花、采果為主的活動更是大同小異,多數游客的參與積極性不高,經常是圍著果園閑逛一圈便草草了事,這種無聊、無趣的農村旅游形式容易造成游客滯留時間短、回游率低等問題。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景區的經營者愿意不惜重金興建觀光農莊、垂釣與農家樂餐飲等,可見,農村旅游產品形式單一,層次不夠豐富等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另外,個別地區為招攬游客,建立了民俗風情主題公園、農具展覽館、手工藝品展覽館等,但是大多以靜態觀賞為主,缺乏農業勞作、特色農產品加工等參與性項目,無法滿足游客較高層次的體驗需求。
(三)農村旅游的特色民俗文化開發不足
一般而言,民俗文化就是一定區域內集居的民眾所形成的風俗習慣或者生活習慣,一些如年節禮俗、婚喪民俗、地方戲曲、手工藝制作等都可以被納入民俗文化的范疇。從特點上看,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普遍性、共享性、傳承性等等。農村旅游是傳播鄉土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徑,民俗文化是農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撐。現如今,農村旅游大多集中在自然風光的觀賞活動上,極少有民俗文化的體驗式參與。這種對民俗文化的不重視,導致農村旅游文化缺乏應有的特色與影響力。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沒有做好旅游宣傳工作,對民俗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致使游客沒有興趣去了解民俗文化。
四、促進農村旅游文化發展的措施
(一)做好科學規劃,多渠道籌集旅游發展資金
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要發展農村旅游,就應當重視農村地方特色與鄉土氣息,彰顯農村獨特魅力。實際上,農村的自然風光、風景名勝以及農村文化,都是區別于其他鄉村與城市的,這就需要我們借助于農村鮮明的地方特色來進行農村旅游開發。具體來說,政府旅游管理部門要在了解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圍繞鄉土文化這一核心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科學規劃,著重從資源優勢定位和旅游文化建設方面下功夫,努力營造一個符合當地特色的文化氛圍。在這里,需要著重強調的是,應當秉持環境保護的發展理念,具備長遠目光,切忌不可急功近利,努力實現農村規模化發展以及農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農村旅游文化的時候,資金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基于此,建議拓展多種融資方式,實現全方位、多渠道引資。一方面,應當把握當前國家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時機,緊緊抓住各項政策,努力發展農村旅游經濟。另一方面,應當依托當地旅游資源,創新多種旅游項目,以此來吸引來自企業、民間等不同形式的投資。政府應當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制定優惠政策,常見的如小額貸款、基礎設施建設、直接補貼、減免稅費、開展培訓等等,以此來鼓勵民間資本的參與,為培育農村旅游開發主體創造有利條件,并確保農村旅游發展利益惠及當地群眾。
(二)注重本土文化宣傳,塑造高品質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在發展農村旅游過程中,應當重視本土民俗文化宣傳。例如,針對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出現的歷史人物,建議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實地標明。當游客到達本地的時候,可以向其進行介紹。又如,針對當地的自然氣候、風土人情、飲食習慣等等,進行詳細地描述,并輔助搭配圖片或者視頻等形式進行宣傳,從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縱觀全國各地農村地區,不論經濟發展水平如何,有的擁有著獨特的自然風光,有的擁有無比珍貴的文化遺產,這些都可以被納入農村旅游資源的范疇。然而,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村旅游資源的開發程度遠遠不足,依然有眾多寶貴資源處于沉睡狀態,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這一角度上分析,在發展農村旅游文化的時候,應當找準特色文化定位,立足本地的特色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旅游文化品牌,著力培育地域文化底蘊為支撐的特色品牌,提供別具一格的有競爭力的旅游文化產品,以此帶動區域鄉村旅游業發展,打造旅游品牌的核心文化競爭力。在此基礎上,借助于廣告、電視、網絡等宣傳平臺,進行農村旅游文化品牌的宣傳,從而進一步提高知名度。
(三)實現生產與旅游同步,強調自然與人文并重
在農村旅游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要尊重傳統,還要融合現代元素,力求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例如,在旅游接待設施方面,除了要突出傳統古樸的特點之外,還需要添加一些具有現代化特征的娛樂設施;在文化娛樂方面,既要突出當地鄉風民俗,還應當融合現代娛樂形式。總而言之,只有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完美融合,才能促使游客了解農村文化,提高游客對農村旅游的積極性。農村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能夠有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能夠改變農村生產方式。從這一角度上分析,農村旅游文化具有生產性。為此,建議在開發農村旅游文化資源的過程中,應當堅持以生產文化為本,不斷豐富生產文化的多樣性,以此來降低農村旅游因脆弱性而受到的不利影響,進而實現農村經濟的順利發展。與此同時,還應當不斷豐富農村旅游文化資源的多樣性,以此來吸引眾多游客。總而言之,農村旅游文化資源發展應以生產文化帶動旅游文化,以旅游文化促進生產文化,進而獲得生產與旅游雙豐收。除了要實現生產與旅游同步之外,還應當強調自然與人文并重。從自然層面考慮,農村旅游文化資源就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作業場所以及生產資料等等。當游客數量過多、行為過激的時候,容易產生土地板結、采摘過度、草地枯死等現象。考慮到文化資源的有限性,建議適當控制游客規模,加大宣傳力度,以此來保護當地生態環境。針對個別游客的過激行為,建議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予以約束,同時,一旦出現游客規模與經濟利益相沖突的情況,應當從長遠角度考慮問題,在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追求經濟利益。從人文層面考慮,農村旅游文化資源就是農村長久以來形成的社會風俗、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等等。通常情況下,到農村旅游的游客大多數城市居民以及少部分外國人,他們擁有全新理念、先進文化以及豐富信息,這些無一不令農村居民所羨慕。在羨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爭相模仿游客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等等,這就是所謂的同化現象。不可否認,文化差異的減小、行為習慣的趨同的確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還應當意識到文化價值趨同性的弊端,即農村旅游正在喪失文化吸引力。基于此,建議借助于多種宣傳形式,加強對農村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價值宣傳,提高農民對本土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促使農民自覺維護本土文化,唯有如此,才能實現農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喬秋敏.城鄉一體化背景下我國農村旅游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湖南社會科學,2011(4).
[2]張善峰.鄉村文化在鄉村旅游規劃中的表達[J].上海農業學報,2008(2).
[3]唐建軍.論旅游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重要性[J].池州師專學報,2004,(3).
旅游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文化范疇。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提升旅游素質,提高旅游內涵和韻味的重要內容。本文旅游文化品位的概念旨在突出文化能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影響力,從而實現旅游目的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提升一個地區旅游業的品位必須要以挖掘其文化內涵為突破口,這種文化應是一種獨特的、富于自我個性的文化。這將給整個地區的旅游業注入文化色彩,豐富文化底蘊,以此形成高層次的旅游文化品位。具體而言,文化對提升旅游品位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資源的知名度及影響力。一旦旅游資源被賦予某種文化內涵,其知名度及影響力就會隨著旅游資源的文化傳播而迅速提高。很多地方借助名人效應提高了其知名度,成為著名的文化旅游地。比如紹興的魯迅文化旅游、諸暨的西施文化旅游、寧海的徐霞客文化旅游等等。
(2)文化可提升旅游目的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旅游目的地文化一旦形成,便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而且通常時間越久遠,其吸引力越強,這充分體現了文化對旅游目的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價值作用。
隨著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到來,“十二五”時期的開局,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蘊含著旅游業發展的新機遇,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又將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大挑戰。可以說,“十二五”時期是推進諸暨市旅游業新一輪大發展的機遇期。那么,要想進一步加強諸暨市旅游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與競爭力,就要更加強調旅游的文化內涵以及文化在提升旅游品位中的重要性。在此之際,從公共管理的視角,對諸暨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方面的經驗進行總結提煉,就具有重要的意義。
2 科學文化旅游
2.1 明確諸暨市旅游業發展的目標、方向和重點
認清一個國家或地區旅游業發展的目標與方向,是實踐科學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該地發展旅游業的思想基礎。如果一個旅游目的地沒有明確的旅游發展目標定位,也就失去了科學文化旅游的內涵。根據2001年編制的《諸暨市旅游業發展規劃》,2002~2020年諸暨市旅游業發展總體目標是:提高認識,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以吸引國內旅游者為主體,充分利用“四名資源”(名勝、名人、名品、名居),立足五泄山水風光,突出西施名人文化,發揮珍珠產品優勢,開發斯氏居民古建,利用區位交通優勢,把諸暨市建設成為以風景名勝為依托、歷史文化為特色,產業結構布局合理,社會經濟平衡發展,旅游形象特色鮮明的全國重要旅游勝地和浙江省旅游經濟強市。至2010年,諸暨市旅游業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為指導,以貫徹全省旅游發展大會精神為契機,科學制定了諸暨市旅游業2010年的發展目標、方向和重點,這進一步為打響諸暨旅游品牌,提升諸暨旅游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礎。
2.2 創新旅游管理體制
管理從更高的層次講也是一種文化,對于旅游管理體制的創新,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的創新。諸暨旅游業從1984年起步,至今走過了26年的風雨歷程。在這26年中,諸暨旅游管理體制經受了多頭管理階段、統一管理階段、政企分設階段、統一管理階段等4個階段,終于形成了目前較為完善的管理體制,即將諸暨市風景旅游管理局、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實行機構合并,既按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又代表政府行使旅游行業管理職能。這一模式,形式上與第2階段相似,實質上有根本區別,即諸暨旅游業實現了“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實施行業管理,一方面實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為諸暨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體制上和組織上的保證,奠定了大旅游、大投入、大產業的基礎。
2.3 統籌協調,加強旅游規劃編制與管理工作
(1)科學編制旅游規劃。把旅游發展規劃作為重點專項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體系,市域范圍內各單位牽頭編制的不同區域與不同主題的旅游規劃,必須符合《諸暨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2)加強旅游規劃管理。根據《浙江省旅游管理條例》和紹興市政府有關文件精神,由市風景旅游管理局為主負責全市旅游規劃實施管理工作,凡不同區域、不同主題的旅游規劃必須報市風景旅游管理局審核備案,在評審通過并經相關程序批準后方可實施。
【關鍵詞】
旅游文化;本質;特征;定義原則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我國當前的旅游經濟面臨著巨大挑戰,為了進一步促進旅游業發展,促進我國旅游業走向國際化、現代化的步伐,必須將發展旅游文化作為一項根本任務去完成,將旅游文化的發展作為保障旅游經濟發展的堅實后盾。為了促進旅游文化的進一步完善,我們應該對旅游文化的定義原則、內涵、本質和特征等重要內容進行深入探索,從而保證其能夠健康有序發展。
一、旅游文化的定義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定義旅游文化的首要原則就是整體性原則,它指的是我們在定義旅游文化時,必須立足于旅游文化的整體性,無論在探究、研討的過程中經過了怎樣的分析討論,在最后進行定義時都不能將其分成若干個部分去進行分別定義,而是要回歸、總結到旅游文化的整體上來。[1]此外,如果我們要對旅游文化的本質進行深入探討時有必要將其分割成主體部分、客體部分和中介部分,仍要遵循整體性的前提,這是保證對旅游文化定義科學性、合理性的重要前提。我們在對旅游文化進行定義時之所以要強調整體性的重要作用,將其視為一個完整的整體,是因為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它所包含的各個部分之間存在著一種十分緊密的內在聯系,為了避免定義過程中忽視了對這種內在聯系的描述,就必須時刻注意遵循整體性原則。在旅游文化的定義過程中,一定要十分重視對整體性地把握,從而保證定義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邏輯性原則
定義旅游文化時要遵循邏輯性原則,它主要包含兩個方面。首先,以偏概全和以點帶面等現象應該避免,定義時的每一步推理、每一次判斷都應該時刻注意對邏輯規范的遵循。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旅游文化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旅游主體文化、旅游客體文化和旅游中介文化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絕不能簡單地用“部分+部分=整體”的邏輯去對其進行定義,更不能將其中單獨的一部分或單獨的兩部分等同于旅游文化。其次,在實際的定義過程中,要注意用基本的邏輯規范去約束所使用的語言表述,類似于“旅游文化就是……各種旅游文化現象的總和”之類的存在一定邏輯錯誤的表述是一定不能出現在最重的定義中的,這要求我們在定義旅游文化時要首先搞清楚基本的邏輯方法和邏輯思維,并在定義過程中嚴格遵守。
(三)對象性原則
在定義旅游文化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對象性原則,這也就是說,研究視角應該是由所研究的對象來決定的,而絕不能是由研究視角來決定研究對象。我們要下的定義是旅游文化,在這里定義對象已經十分明確,就是旅游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幾種完全不同的方法、通過不同的視角來定義旅游文化,但是無論視角如何變化,方法如何不同,定義的對象都始終是旅游文化。在定義旅游文化時之所以要遵循對象性原則,是為了更好地探究旅游文化的本質,并對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旅游文化的內涵與本質
(一)旅游文化的內涵
作為旅游文化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旅游文化的內涵是研究旅游文化的基礎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相關學者對旅游文化內涵的認識還存在許多紛爭和不同的看法。但是當前學術界對于旅游文化內涵的共同認識是:旅游文化是一種文化,它是在旅游活動中產生的,并在旅游活動中進行整合。[2]
(二)旅游文化的本質
旅游文化本質是一種人類文化,是伴隨著人類旅游活動的產生和發展而逐漸形成、融合和發展的一種文化活動,從這一角度來說旅游文化的本質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因為是在具體的旅游活動中產生的,所以旅游文化實際上是一種原生性旅游文化,也就是說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是伴隨著我們人類的旅游活動而產生的,如果沒有人類的旅游活動,也就不會產生所謂的旅游文化,人類旅游活動的產生和發展是旅游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重要基礎;第二,作為旅游文化過程中被整合的一種文化,旅游文化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非原生性旅游文化,在人類旅游活動的發展過程中,旅游者和旅游業者逐漸將其整合到旅游活動和旅游經營活動中去,從而形成;第三,旅游文化中既有靜態的文化現象,也有動態的文化活動,它是一種將二者進行統一的文化,也就是說,旅游文化既可以指旅游文化活動,也可以指旅游文化現象;第四,文化本身就是物質和精神相統一的產物,而旅游文化當然也不例外,它也是物質外顯和精神內涵的統一,在物質方面旅游文化主要包括服飾、飲食、園林、建筑等客觀有形的存在,在精神方面則包括審美追求、思維方式等無形的事物;第五,創新是文化的本質,因此旅游文化絕不是將旅游和文化簡單相加后得出的產物,更不是種種不同文化的雜糅,實際上它是旅游活動和文化相互交融后產生的一種過渡性文化,是全新的文化形態。
三、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雙向擴散性
旅游文化的第一個特征是雙向擴散性。作為一種移動的傳播文化,旅游主體的運動往往會帶動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進行不斷的擴散和飄移,在這一過程中,旅游主體身上所帶的客源地文化、民族文化和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價值觀念、思維和行為方式等都會被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擴散和傳播到目的地,從而對目的地文化形成沖擊和影響。而與此同時,旅游主體也會受到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吸引和反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容忍甚至接受目的地文化,從而反叛和背離自己原有的客源地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旅游主體在從旅游目的地返回自己的客源地之后,目的地文化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被帶入到了客源地之中,并對客源地的旅游文化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就是旅游文化的雙向擴散性。這種看似平等的雙向擴散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平等,因為從較長一段時間來看,目的地文化所受到的旅游主體文化的沖擊往往較為嚴重,甚至其傳統文化會被徹底瓦解,而旅游主體和客源地文化所受到的影響則遠遠沒有這么嚴重。
(二)民族性
民族性也是旅游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旅游文化的表象和內涵往往會因為民族的不同而存在比較明顯的民族差異,以旅游性格(指旅游主體的旅游性格)為例,內斂穩健是大多數中國游客的性格特征,而西方旅游者則多表現為熱愛冒險、開朗外向;對于中國人來說,內心體現在旅游中占據著比較重要的位置,而西方游客多重視外在觀察;道德塑造功能在中國人眼里是旅游的重要目的,而西方人多重視旅游的求知價值。這種明顯存在的旅游文化的民族差異使得旅游目的地的美景和風土人情對旅游主體具有十分強烈的吸引力,感受異域文化的魅力和韻味成為廣大旅游客的精神向往。并且在旅游過程中旅游文化的民族差異讓不同民族各具風格和特色的民族風情得以被展示,成為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
(三)地域性
地域性是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作為旅游產生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地域文化的差異也成為旅游文化存在地域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旅游文化的地域性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首先,我們可以從旅游資源在空間分布上存在的差異看到,無論是東北還是華北、西北,無論是華東還是華中、華南,地域上的特征都是顯而易見的,而且這種地域上的差異往往具有十分顯著的文化韻味和文化魅力,吸引著廣大游客紛至沓來;其次,旅游動機的差異也是印證旅游文化存在地域性的有力證據,經濟發達地區的廣大游客出于對原始風貌和原始生存狀態的向往,往往會選擇去欠發達地區旅游,而欠發達地區的廣大游客則始終憧憬著大都市的繁華,從而希望去現代化、國際化的城市旅游;最后,我們還可以從不同地域在文化傳統上存在的差異中看到旅游文化存在的地域性,不同地區的文化在其旅游文化中都會有不同的體現和表達,為了和其他文化形成顯著區別,不同地區會利用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形成吸引游客法寶。
(四)階層性
從旅游主體的角度出發,旅游文化實際上是帶有一定的階級性的,這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3]通常來說,相對上層的旅游者往往矜持、端莊、大方、優雅,中層社會的廣大游客大多情況下是自信、敢于冒險的,而下層社會的游客則多是怯懦保守的。這也就說明,在實際的旅游活動中,隨著旅游者的身份越靠近下層社會,他們對于旅游實用價值的重視程度便會越來越強,反之則越來越重視觀賞價值。
(五)大眾性
大眾性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特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旅游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基本生活需求之一,現代旅游已經越來越向大眾旅游靠攏,旅游文化也更加成為一種大眾文化。這并不是說旅游文化越來越好曾憲底層次和低俗化,也不是說原本為少數社會精英和上層社會人們所擁有的雅文化已經被旅游文化所摒棄,而是說旅游文化已經逐漸成為雅俗共賞的大眾性文化,這是旅游文化與時俱進的結果,也是旅游文化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
四、結語
在當前旅游經濟發展遭遇激烈競爭的情況下,旅游文化的重要作用已經開始凸顯,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加強對旅游文化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中國的旅游業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使得文化成為新時期旅游業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作者:桑翠紅 單位:河南省信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