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6 09:45: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風險管理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風險管理起源于20世紀60、70年代,20世紀80年代在金融、保險、制造業等行業的大企業有了發展,從風險管理內容的規范性來看當屬銀行和保險業。風險管理審計是在20世紀末2l世紀初,隨著風險管理導向內部控制時代的來臨,風險管理成為內部審計關注的重點。它不僅關注傳統的內部控制,更加關注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對當前的風險分析確保其審計計劃與經營計劃相一致。風險管理成為組織中的關鍵流程,促使內部審計的工作重點不僅是測評控制,而且包括確認風險及測試管理風險的方法,風險管理審計是內部審計發展的新階段。
一、銀行風險的界定及類型
1.銀行風險的界定
關于銀行風險現有兩種說法。一是指商業銀行在經營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而招致經濟損失的可能性。二是指在貨幣經營和信用活動中,由于各種事先無法預料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銀行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背離,有蒙受經濟損失或獲得額外收益的雙重機會和可能。本人同意第二個觀點。
銀行風險存在于銀行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可以說,銀行自成立之日起就是在風險管理的過程中謀取收益的。對銀行風險的正確理解須注意以下幾點:(1)銀行風險不等于銀行損失。風險指的是發生不利或有利事件的可能性;而損失是消耗或喪失的東西,是原來不確定事件形成的一種事實。兩者的著眼點不同,風險著眼于未來,損失著眼于現在和過去。(2)風險既是一種挑戰又是一種機遇,它具有雙重性。(3)它包含多層次風險內容且有動態性的范疇。多層次的風險包括法律風險、政策風險、決策風險和操作風險等。(4)商業銀行風險更多的是經濟運行中風險的反映,與經濟主體的行為目標、決策方式和經濟環境相聯系,并不單純是銀行自身的問題。
2.銀行風險的類型
我國銀監會制定并于2005年2月1日起實施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試行辦法》指出,商業銀行的主要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含利率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風險以及聲譽風險等。
從實踐來看,對于銀行影響比較大的風險主要有四種: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二、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定位、職責與作用
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與咨詢活動,它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內部審計參與風險管理擁有一定的優勢。內部審計部門和人員熟悉本單位情況,對單位面臨的風險更了解;內部審計部門和人員是組織內部成員,其利益同組織發展、興衰密切相關,對防范各種風險、實現經營目標有著更強烈的責任感;內部審計部門不同于其他部門,不從事具體業務,其職能獨立于業務管理部門,可以跳出業務各環節的圈子,從全局出發、綜合、客觀地對風險進行識別和評價,采取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
1.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定位
現在我們所說的風險管理越來越趨向于廣義的概念,公司治理也好、內部控制也好,實際上都屬于風險管理的范疇,只是風險管理所涉及的層次有所不同,而內部審計一直都擔任著重要的角色。200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薩班斯一奧克斯法案》指出,董事會、高層管理者、外部審計師與內部審計師作為有效公司治理的基石,成為開展公司治理、內部控制必須職責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對組織機構整體風險控制是至關重要的。現在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的定位應該是參與者、協作者和監管者。
2.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責任
風險管理是內部審計的一條主線。因此,內部審計應當也必須參與風險管理。隨著風險管理導向內部控制時代的來臨,內部審計的工作重點也發生了變化,現代內部審計除了關注傳統的內部控制之外,更加關注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但內部審計不等同于風險管理。IIA指出,內部審計師在建立和管理風險過程中所起的積極作用有別于“風險所有者”的作用。為了避免起到“風險所有者”的作用,內部審計師應該要求管理層證實其在確定、防范、監測風險以及風險“所有者”的責任。2004年9月,IIA針對COSO委員會新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以《全面風險管理的內部審計角色》為題發表了一份職位說明書,指出,內部審計的核心職能有五項:為風險管理流程提供保證、確保風險得到正確評價、評估風險管理流程、評估關鍵風險的報告體系以及審核關鍵風險的管理活動。其次,職位說明書對內部審計在風險防范方面的職責也進行詳細的描述:協助識別和評價風險、培訓管群層如何應對風險、協調全面風險管理活動、完善風險報告體系、維護開發全面風險管理框架、支持建立全面風險管理、為決策層擬定風險管理戰略。最后,也明確內部審計不應承擔以下責任:(1)設定風險額度;(2)強加風險管理流程;(3)向管理層提供風險保證;(4)做出風險應對決策;(5)以管理者名義執行風險應對方案;(6)風險管理的受托責任。3.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國內外企業,特別是世界知名企業,如杜邦公司和微軟公司的風險管理體系都比較完善,內部審計在企業風險管理體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風險管理是一項重要的管理責任。要實現其業務目標,管理層應該保證擁有健全的風險管理過程,并能發揮作用。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應該在確定組織是否建立恰當的風險管理過程以及這些程序適當有效地運作等方面起監督作用。內部審計師應該通過檢查、評價、報告風險管理過程的適當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進建議來協助管理層和審計委員會的工作。還需要指出的是,內部審計部門在組織風險管理過程中的作用可以隨著時問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并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即從無任何作用,到作為內部審計工作計劃的一部分對風險管理過程進行審計,到積極持續地支持并參與風險管理過程,到管理和協調對風險的管理過程。
總的來說,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檢查與評價,內部審計部門運用審計手段對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進行評估;二是管理與協調,內部審計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對各種風險要素進行識別、分析、協調、管理,并提出控制風險的有效建議;三是顧問與咨詢,內部審計師以咨詢顧問身份協助企業確定針對風險進行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并評價其合理性與有效性;四是報告與防范,內部審計部門通過及時傳遞并督促落實風險審計的成果,使各類風險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本文出自:
三、銀行風險管理審計存在的問題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都有針對性地組織了風險管理與審計等課題的研究。但是銀行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還存著以下問題:
1.內部審計理念落后
(一)資本結構不合理
合理的資本結構,可以降低企業的綜合資本成本率,增加企業的價值。但是目前在企事業單位高速發展時期,經常由于自身資本有限,通過銀行貸款來解決問題,高負債經營,貸款過多,過分依賴銀行的企業在危機出現時,資本結構中負債資金比例過高,財務風險增大,現金流不足,給企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安全隱患。資本結構的不合理導致企業財務負擔沉重,企業籌資方式逐步走向多元化,無論是銀行貸款,還是商業信用,每一渠道都存在風險,負債資金比例過高,償付能力嚴重不足,最終產生財務風險。
(二)內部財務監控機制有待完善
內部財務監控是財務管理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系統,但是目前很多企事業單位內部缺乏完善的、獨立的內部監控機制,根本沒有建立一套系統的、完整的、強有力的內部財務監控制度。有一些單位即使有財務監督制度,但是執行也不嚴格,缺乏專業的審計人員,在財務風險管理的過程中,審計缺乏客觀性,手段單一,沒有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監督的作用,出現管理與監督合而為一的情況,審計過程也是流于形式,缺乏資產損失責任追究制度,給財務管理帶來了很多的阻礙。
(三)資金回流不暢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市場已成為買方市場,很多企業為了增加企業利潤,擴大市場占有率,企業在銷售過程中不了解客戶的信用等級,通過采取賒銷的方式進行大量的銷售商品,盲目賒銷,這在會計核算的角度上確實能增加利潤,但是,資金長期被債務人和存貨占用,造成應收賬款長期無法收回,從而增加壞賬風險,直至成為壞賬,導致沒有了足夠的現金流。企事業單位的資產流動性和安全性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使企業無奈的陷入了財務危機,最終導致企業經營的失敗。
二、加強財務風險管理的有效對策
(一)建立有效的財務風險識辨系統
企事業單位應該準確地、及時地識辨企業的財務風險,可以運用“阿爾曼”模型建立預警系統,提取五種最具共同預測能力的財務比率,綜合評價企業財務風險的可能性。按照財務比率指標的性質,預警企業財務風險的比率,通過現金債務總額比,流動比率,資產凈利率等來進行財務風險的識別。編制現金流量預算,采用風險分析方法來控制財務風險,規避財務風險,進一步延緩危機甚至從根本上杜絕危機。
(二)加強財務風險的防范措施
我國企業法律風險的管理目前是停留在被動層面上。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缺乏持續性的原因主要是管理層對法律風險管理的重視不夠,對法律風險的應對停留在風險發生后如何補救,聘請律師解決面臨的法律糾紛,而沒有將法律風險管理作為一項日常管理工作;人員變動造成工作的斷檔;管理缺乏制度性指導和建設等,不利于企業對法律風險防控和企業競爭力的提高。
2.企業法律風險管理制度建設缺失
企業自身制度的缺陷也是引起企業法律風險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相關法律事務缺乏嚴格的審核程序,由于欠缺法律把關,使得企業中不合法的做法存在,為日后埋下風險隱患。
二、如何完善企業法律風險管理工作
1.企業領導者轉變觀念,依法治企
企業管理者應將法律思維貫穿到企業管理中去,建立完善的法律風險管理體系,將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意識融進企業運行各環節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內、國外統一市場逐漸形成,商業競爭越來激烈,企業如果想在競爭中取勝,必須依法運作、依法治企,依法決策,才能不斷調整對內對外戰略格局,在競爭中取得勝利。
2.企業法律風險管理與企業管理工作有機結合
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將法律風險管理常態化可以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風險抵御能力。企業應通過對各項內控機制的整合,加強各業務板塊的有機協調和制約,將法律風險防范機制貫穿于企業管理的全過程,構建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的完整鏈條,做到法律管理與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效融合。
3.企業法律風險管理要為企業發展服務
企業風險管理應準確把握企業發展的內在法律需求,使法律工作全面服務于企業經營發展。以重大事項、重要決策、重大合同的管理流程作為內部控制重點,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為主,“事后補救”為輔,將法律風險防范工作納入企業管理的全過程。通過調查問卷、法律答題、不定期法律信息反饋以及對已經發生過的法律糾紛進行匯總分析等多種形式查找企業各環節存在的法律風險點,然后進行識別、分析、評估,劃分法律風險等級,將風險點反饋到相關部門,制定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從而有效地規避、化解企業存在的法律風險。企業只有通過對法律風險的有效控制,才能不斷強化法律管理帶來的科學規范的“正向約束”,為企業創效提供重要的法律支撐。
4.構建企業法律風險管理體系
企業法律風險管理體系由人員、制度和機構設置三個方面組成。企業可以通過內部培訓和外部聘用相結合的方式儲備大量的具有法律知識的人才,通過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法律風險的評估,劃分法律風險等級,制定和實施法律風險管理辦法、法律專項應急預案,健全重大事項、重大決策、重大合同管理、授權管理辦法和法律糾紛處理機制,對于日常和突發的法律事項能夠做到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將法律風險管理的橫向和縱向有機結合,實現管理部門控制與專業部門控制、職工控制相結合的層層控制機制,實現危機前控制與危機中控制、危機后控制相結合的時間控制機制。
一、供應鏈風險分類
供應鏈風險可以分為戰略層面風險、戰術層面風險和操作層面風險。
(一)戰略層面
戰略層面風險可以看做是長期風險,供應鏈管理的最高層次是戰略層,所以戰略層面的風險是最高層風險,同時造成的損失也是最嚴重的,會對供應鏈整體產生危害,主要因為戰略層面風險和企業的戰略決策相息息相關。為了提高供應鏈績效,在供應鏈管理中經常會制定外包、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等決策,這些決策給企業帶來利益的同時不能忽略帶來的風險。例如外包能讓企業集中核心競爭力,精簡企業結構,但是對合作伙伴的依賴程度會增加,進而增加合作伙伴機會主義行為帶來損失的可能性,甚至會使企業喪失核心競爭力;戰略聯盟伙伴關系的建立基于信息共享與集成,有可能增加信息外泄的可能性。
(二)戰術層面
戰術層面風險可以看成短期風險,戰術層面的風險位于系統中間,一般情況下,戰術層風險造成的損失沒有戰略層風險嚴重,戰術層風險一般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段內出現,甚至會是在一個具體合同的實施期內,如企業間文化差異引起的風險。
(三)操作層面
操作層面風險是指在供應鏈運作過程中具體環節造成的風險,如運輸、裝卸、配送、搬運等。一般只與相關環節有關,屬于局部風險,造成的損失也較小,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對于供應鏈的整體運作一般不會產生影響。
二、供應鏈風險應對策略
對于供應鏈的整體性來說,應該對每一個環節都進行深入探討,避免風險發生,降低風險帶來的危害,這也是從戰略層面對企業供應鏈風險進行管理的主要責任。為了降低風險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打造具有風險意識的企業文化
供應鏈涉及到許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是復雜的個體組成的整體,風險發生的因素更多,企業就必須從意識上提高企業員工的認識,風險管理也應該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來提高員工的認識,對風險進行科學合理的預估管理。
(二)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企業供應鏈關系到許多的戰略伙伴,所以要想降低風險發生的幾率,就必須保證合作伙伴的管理水平。一般情況下企業之間要有透明公開的信息分享制度,大家在平等合作的基礎上開展業務交流,發現在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進行及時解決,這樣可以將大家的利益結合在一起,提高供應鏈的管理效率,促進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
(三)保持供應鏈的適當“彈性”
企業的供應鏈在面臨一些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控因素的時候,靈活調整自己的供應手段,保持運營過程中較大的彈性非常重要。企業在面對各種危機時,要有效的權衡各種危機關系,有效的調和供應鏈的各個緩解,保持供應鏈穩定有序的進行。
(四)建立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
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的構建,使得供應鏈風險管理形成了一個從風險識別到風險應對的動態性體系。
企業的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大的環節,那就是供應鏈風險信息警源、風險預警指標體系、風險預警專家小組、風險預警制度體系和風險預警信息輔助決策系統。
(1)供應鏈風險信息警源,對于風險可能發生的區域進行深入的分析,對于可能導致風險的因素進行研究,通過專門的探討研究風險可能造成什么樣的結果。
(2)供應鏈風險預警指標體系,通過專業化、科學化的標準對于體系中的相關問題進行規范化處理,為企業形成良好的預警機制。
(3)供應鏈風險預警專家小組,通過定性、定量分析對前期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為企業制定良好的風險防范機制和方針政策提供良好的依據。
(4)供應鏈風險預警制度體系,通過對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析,在企業的技術層面、思想層面、預警機制層面、管理模式層面進行全面完善的分析,保證企業的風險預警系統的良好運轉。
(5)供應鏈風險預警信息輔助決策系統,當前主要是通過計算機來進行,在技術不斷創新的基礎上使用數學、智能技術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對企業供應鏈的風險預警機制進行一定的輔助,從而不斷提升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水平,為企業領導層的決策提供完善科學的依據。上述的5種共同構成了風險預警機制,他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五)完善供應鏈風險應急處理機制
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中,首先應在風險發生之前減少風險發生,但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風險事件總是難以避免,因而對風險的發生應有充分的準備。提早預測各種風險,制訂應急措施和工作流程,在風險事件出現后,對損失的后果及時進行補償,促使其盡快恢復,將損失有效地控制在供應鏈自身可接受的范圍內,使供應鏈免遭滅頂之災。所以,在設計供應鏈戰略時,充分估計供應鏈上可能遇到的風險,由此制定應急管理機制。
三、結束語
一直以來,供應鏈和其節點的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供應鏈的精益化和全球化像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兩臺引擎,他們推動了企業的快速發展也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價值。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深,企業物流面臨著一些新情況和新風險。企業必須提高風險認知水平,增強供應鏈風險管理能力。
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不斷增強,世界各國企業之間的依賴程度,以及貿易的頻繁度在不斷的加深。在此基礎上我國企業的貿易規模在不斷的擴大,但是同時各種客觀存在的貿易風險也在很多程度上威脅著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企業不能及時的識別潛在的貿易風險,控制貿易風險對自身發展到來的影響,不僅會對自身的經濟效益造成較大的損失,甚至會帶動國內、國際整個貿易市場動蕩,所以企業必須有效的識別潛在的貿易風險,采用科學的方式解決國際貿易風險管理問題,提高企業整體效益。文章就國際貿易風險管理問題展開分析,探究如何解決國際貿易風險管理問題,改進國際貿易風險管理方式。
一、國際貿易風險管理問題
1.風險管理意識淡薄
對貿易風險的識別、防范和控制是企業在國際貿易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內容,對其經營規模的拓展,貿易量的提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國很多外貿企業對于多外貿易的風險管理意識淡薄,受到短期利益的驅使,盲目的擴展國外貿易市場和資源,抬高貿易成交量,忽視了對國際貿易風險的防范,導致其難以維持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2.沒有完善的國際貿易風險管理機制
要保證國貿易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完善的貿易風險管理機制,但是從我國眾多對外貿易企業的調查分析來看,大部分對外貿易企業沒有健全的貿易風險防范機制,即使部分企業建立了相關的防范組織,但是組織形式相當落后,難以與瞬息萬變的國際貿易市場保持高度的協調性。其次,很多企業將貿易風險的管理依托于外銷人員的監控,這就對外銷人員的整體素質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果外銷人員沒有及時識別貿易風險,則外貿企業需要承擔較大的風險損失。
3.風險管理手段落后
我國外貿企業與西方等發達國家的企業風險管理手段相比較為落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信用管理手段缺乏有效性,企業對客戶資信的情況沒有充分的了解,經常會出現客戶利用假票據的現象。第二,企業對風險情報的收集手段較為落后,對市場上的經濟、政治情況等沒有充分的了解,對客戶的經營、注冊、業務實施等沒有深入調查,導致貿易風險發生,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
二、國際貿易風險管理的改進策略
1.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保證風險信息收集的有效性
提高國際貿易風險管理效率的基本要求是要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及時的識別風險的類型和風險發生的原因。第一,要完善商業情報網絡,外貿企業要與行業之間的相關企業保持長久的合作關系,聯合收集商業情報,及時的獲取國際貿易中的風險信息,做貿易風險的防范。第二,要積極的拓展風險的調查渠道,例如,通過境內銀行、駐外領事館等獲取重要貿易風險信息。第三,建立貿易風險的語境機制,將一系列的貿易指標用來預測企業對外貿易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并且對銀行、投資者等經濟活動的主體的風險偏好進行分析,設定風險警戒線,做出適應性的決策。第四,對外貿易企業要定期的組織開展貿易風險防范的培訓,切實提高外銷人員的貿易風險判斷能力,樹立正確的風險預控意識。
2.完善管理機制,提升風險控制能力
首先,外貿企業在對外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的基礎上,經營產品的類型越來越多,所以經營的難度越來越大,需要加強企業對外經營的監督管理才能有效抵擋各種風險的侵入。所以對外貿易企業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對各個項目流程、以及參與項目部門中潛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及時識別,明確各個部門、崗位、人員的具體職責,監督其按照既定的制度展開各項工作任務。其次,要完善風險控制機制,對外貿易企業要監控對外經營中的各種風險因素、風險事件、風險損失等,防止風險事態的擴大,減少國際貿易風險造成的損失。最后,要完善風險快速反應機制,如果企業對于一些突發性的風險沒有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應,就會面對風險的時候處于極度被動的狀態,所以建立外貿風險快速反應機制的組織領導機構,預備數套風險處置預案和計劃,對領導機構中的人員進行分級、分工,增強企業對抗各類風險的侵襲的能力。
3.創新風險應對手段,及時轉移風險
風險轉移手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國際貿易貨物的運輸時間較長,在運輸的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風險隱患,企業可以通過購買貨物運輸保險,將部分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身上,防止因運輸風險造成的較大損失。第二,可以購買國際保理業務,該業務主要是為買方客戶提供付款的條件,這樣外貿企業更為容易獲得國外訂單,加大產品的出口,這樣可以有效預防國外客戶因拒絕付款而造成的財務危機。第三,銀行保函,外貿企業可以要求進口方向銀行申請延期付款保函,如果進口方不能及時的支付款項,可以由銀行代付,降低貿易風險。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如何規避國際貿易風險,提高際貿易風險管理的技術手段,是企業對外發展的關鍵,對提高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企業不能及時的識別潛在的貿易風險,控制貿易風險對自身發展到來的影響,不僅會對自身的經濟效益造成較大的損失,甚至會帶動國內、國際整個貿易市場動蕩,所以外貿企業要樹立正確的風險意識,保證風險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完善管理機制,提升風險控制能力,創新風險應對手段,及時轉移風險,增強企業對抗各類風險的侵襲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大江.面向雙重風險的我國企業國際貿易外匯風險管理研究[D].重慶大學,2010.
對于企業,特別是投資公司而言,風險管理是其管理活動的實質性內容,而財務風險管理是風險管理活動的核心。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投資公司能夠提前預測到公司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并加以一定的干預控制;投資公司能夠有合理的組織架構從而產生科學的投資決策流程;對籌資、投資、資本退出等財務活動風險有全面的過程控制;那么,其一定能夠在目前較嚴酷的市場條件下保持較強的競爭力。投資公司基本能夠就投融資等財務活動所產生的風險進行管理控制,而對企業制度設計產生的風險重視不夠。下面就制度設計層面和具體財務活動層面分別闡述主要存在的風險管理問題以及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一、投資公司財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公司籌資風險管理分析
作為投資公司財務活動的起始階段,資本的來源、渠道和資本結構決定著籌資階段的風險。比如某國有投資集團,主營業務是收購、經營、處置對部分國企的非主要業務資產、不良資產及其業績差的下屬企業。誠通集團在消化不良資產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是作為一家投資公司,其在籌資環節的風險管理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目前誠通集團的財務風險較高。根據誠通集團披露的財務報告來看,2013年至2015年末,公司負債總額分別為527.5億元、410.5億元和383.56億元,誠通集團7月份將發行10億元超短期融資券,這將進一步加重企業的償債壓力。而在盈利能力方面,誠通集團2015年的毛利率為6.32%,由于其主要業務屬于充分競爭市場,且目前經濟持續低迷,估計短時期內誠通集團的盈利能力不會有大改觀。該集團的現狀反映了國內相當一部分企業在籌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投資公司主要采用借款、發行債券的方式籌資,渠道較為單一,雖然負債資本成本比股權資本成本低,但是償付壓力較大,體現了投資公司沒有達到合適的資本結構。誠通集團在高資產負債率、企業盈利能力較差的情況下,仍然發行大筆債券,這將通過財務杠桿效應放大企業的財務風險。
(二)公司投資風險管理的分析
項目的獲利能力和風險程度是投資階段重點關注的問題。投資階段周期較長,面臨的不確定性也更多,這就需要企業加倍重視投資階段風險的預測和管理。在項目投資風險評估階段,部分投資公司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全面按標準進行詳盡、實地的盡職調查。這使得后續對項目價值、風險評估的準確性大打折扣,項目的風險陡然增加。隨著項目投資的正式開始,項目在實行過程中的不同時期都可能產生新的情況,這需要投資公司結合不同時期的情況修改或者制定新的風險管理方案來適應新的情況。部分投資公司不能做到靈活應對,從而導致了項目投資的失敗。
(三)資本運營風險管理的分析
在資本投入后的運營階段,投資公司面臨著被投資企業或者被投資項目的盈利水平沒有達到預期的風險,這需要投資公司密切關注項目在運營階段的情況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甚至派駐團隊直接參與運營管理。現實中部分企業對投資階段很重視,反而對投資后的運營階段不夠重視,最后導致投資項目的風險和管理失控。
二、投資公司財務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投資公司的風險組織架構,強化內部控制體系
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做好財務風險管理的基石。完整而有效運行的風險管理組織能夠最大程度避免和管理好風險。因此,明確股東大會、董事會及其下屬風險管理委員會、公司管理層等不同層級組織機構的權利義務,避免出現董事會或者管理層一方獨大的狀況。在這基本前提下,設置好不同層級的權利范圍,才能避免越權管理的風險。合理的風險組織架構才能產生科學的決策制度和合理的決策流程,遵循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原則,才能實現投資公司風險管理的健康發展。通過各大企業的實踐經驗可以明確發現,完整、嚴謹、執行有力的內部控制體系是投資公司風險防范和管理的保障。內部控制是否執行到位,直接關系著投資公司的風險管理效果,對于推動公司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我國內部控制的現狀是大部分企業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內部控制體系,但是內部控制執行不到位,使得其內部控制形同虛設。在投資公司在董事會、高管層面制定了既定投資方案、預計潛在風險的大背景下,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能夠較好的保障項目的風險控制。因此,公司應該堅定的執行既定的內部控制權責范圍、崗位不相容原則,保證投資在執行階段不出現新的風險,同時,出現風險管理事故之后,要明確各部門和個人的責任,督促每個部門和員工積極參與到內部控制的各個階段和整個過程,防止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
(二)提高風險預警機制的靈敏度
公司風險預警機制能夠動態監測企業的財務風險狀況,并綜合運用指標評價體系,在事前對即將面臨的風險進行預警。對于投資公司而言,風險管理是核心,及時、全面的評估監測可能存在的風險能夠及時發現和應對部分風險。靈敏的公司風險預警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風險。投資公司首先應該培養全體員工的風險意識和素養,建立起一只高素質的風險預警團隊。其次,在這個基礎之上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運用財務指標構建屬于自己的風險評價預警體系,將企業不同情況下的風險進行評級,并對可能產生的后果進行預警。最后,公司管理層要重視風險預警體系的監測結果,并對可能發生的情況提前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實現對公司財務風險的動態監測和預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風險防范能力。
(三)強化投融資過程中的風險管理
投資公司在投資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面臨的風險是不一樣的,投資公司應該根據不同投資階段存在的主要風險和過去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因地因時治宜。在籌資階段,投資公司要根據既定投資方案的預期回報率選擇合適的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確定合理的融資成本和融資結構,避免因為籌資困難而孤注一擲。在具體的籌集過程中可以通過制定詳細周密的計劃書來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和青睞。在投資階段,投資公司要改變過去一勞永逸的方式。在項目尚未正式啟動前,應該派駐團隊對項目進行詳盡的實地調查,分析可能出現的風險和結果,最后根據調查報告決定下一階段的實行。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不同的情況與問題,投資公司應該不斷的修改甚至重新制定新的方案來應對不同時期投資項目產生的新風險。改變投資公司重項目投資管理、輕項目投后管理的做法,針對項目投資后的運營階段可能出現盈利達不到預期的情況,做出一定應對,甚至派駐團隊入駐被投資公司或項目直接參與運營管理。
三、結語
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放大了投資公司在財務風險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最近幾年一大批投資公司銷聲匿跡。同時我們應該看到,豐富投融資渠道和完善資本市場是大趨勢,投資行業也面臨著重新洗牌。機遇多于挑戰,做好制度層面和投融資活動過程中財務風險管理,是投資公司在新一輪的競爭中不敗的必要條件。
作者:錢建剛 單位:蘇州荻溪網絡信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在現代醫療系統中,醫療器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在疾病預防、診治、保健及康復等各個環節都被廣泛應用。同時,醫療器械表現出的作用與價值也使得臨床醫師對此依賴性愈發變強,但需要注意的是醫療器械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風險,也就是說任何的醫療器械都可能在生命周期發生相關不良事件。我國自2003年以來,醫療器械風險事件上報率逐年增加,隱有逐年倍增的趨勢。足以說明,重視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將醫療器械管理中存在、潛在的風險因素盡量予以控制,是提升醫療質量的關鍵[1]。醫療器械的風險管理是保障醫療器械在使用期間安全、有效的重要的管理活動,屬標準、規范化管理程序,需貫穿至醫療器械全壽命過程。本研究主要探討了醫療器械實施風險管理現狀、各部門職責及實施重點。
1醫療器械風險管理起源
20世紀60年代,風險定量化理念首先被飛機制造業與航空事業提出和應用,并逐漸發展至國防、宇航工業;70年代開始,核電工業也開始運用安全評價與風險分析,后逐漸應用廣泛,如石油、化工、鐵路等大型的工業部門,并因此獲得豐厚回報,進而促進先進國家與國際組織的醫療器械領域對風險管理的重視;20世紀末,西方國家首先對部分存在風險較大的醫療器械部門嘗試實施風險管理,至此,風險管理理念被正式引入醫療器械領域[2]。
2醫療器械實施風險管理現狀
2.1醫療器械風險管理意識不強
醫療器械不良事件誘發因素復雜,可能為器械本身設計問題和材料問題,也可能是使用問題或患者自身問題。而醫療器械應用安全與質量問題并非近些年才出現頻繁,只是原來人們對此的關注力度不夠。目前對于醫療機構購入醫療器械后的保養、維護、報廢等方面尚缺乏明確法規對其規范。也就是說,醫療器械在購置并運行一段時間之后,什么時間需要對質量參數進行檢查,該檢測那些參數,如何定義安全與風險評估標準,是醫療器械的管理重點。但目前醫療機構技術監督部門仍存在檢測設備與技術水平相對受限的問題,對部分升級、換代較快的器械缺乏了解,導致此環節在醫療器械管理中存在空白較大,屬潛在風險。
2.2醫療器械的維護、維修方面管理落后
醫療器械的更新換代腳步逐漸加快,醫療機構采購醫療器械的需求也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但其中存在的問題同樣突出,主要體現在醫療器械種類、數量劇增及臨床技術、工程人員的欠缺,而且兩者互相矛盾。因此,目前醫療機構還處于事后維修階段,缺乏醫療器械預防性的維護與預知性的保養,進而導致醫療器械故障率增加,不良事件頻發。
2.3醫療器械規范操作的程度不高
醫療器械相關產品具有種類多、數量大的特點,且涉及的學科、門類廣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作難度。而臨床工作人員專業知識受限,醫療器械說明書上的用語太過專業,加上部分外文的說明書誤譯、誤解對臨床人員造成誤解,容易導致操作不當或操作失誤;此外,對臨床操作人員培訓工作不全面,導致對風險事件預防措施所知甚少或面對不良事件處理不到位,同樣會影響醫療器械效果。
2.4醫療器械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在目前醫療機構中,其內部器械科主要負責購置與管理,財務部門負責核算,各臨床科室負責器械使用。醫療器械在整個購置、使用、報廢過程存在一定的使用與管理脫節和使用與核算工作脫節的現象,說明重視購置疏于管理,關注使用但輕視維護。目前對于醫療器械的管理還僅局限于資產管理,缺乏技術系統方面的重視及管理,導致某些器械報廢無規范標準,高頻率使用卻沒有完善的維護與保養,以致一些醫療器械長時間處于“帶病作業”狀態,埋下了使用安全隱患[3]。
3醫療器械風險管理控制措施
3.1增強關于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的意識
醫療機構作為醫療器械實施風險管理主體,需要加強醫療器械規范使用方面的管理工作,設立管理重點,對于部分應用風險高且與患者生命相關性高的器械(麻醉機、呼吸機、手術器械、除顫器等),應強化相關治療檢測、控制工作,最大程度保障使用安全。同時需加強安全監測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反饋,令生產廠家掌握不足,及時改進,及早控制風險,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3.2強化醫療器械維修水平
目前較大型的醫療器械多是由廠家和采購機構簽訂維修保障合同,無須院方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加上當今技術資料、配件來源等方面限制,維修工作開展受到制約,導致臨床工程技術相關人員業務能力出現危機,而醫療機構對于技術人員是否需要存在或發展產生懷疑。實際上院內工程技術人員能夠起到的保障與支撐作用是無須質疑的,其主要工作內容應為:評估并選擇準備采購的醫療器械;安裝、檢驗、調試醫療器械;對使用中的醫療器械定期進行維護;維修故障器械;對醫務人員進行相關培訓;參與臨床研究與科技開發等。
3.3提高操作人員素質
醫療器械使用人員的知識結構、素質水平無法跟上醫療器械的快速發展,是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的重要隱患。要求操作人員必須重視自身知識、技術水平的提高,熟練掌握所用器械的正確方法,掌握并規范使用環境與操作流程。
3.4科化管理醫療器械
論證購置、簽訂合同、到貨驗收、入庫建檔、保管保養、報廢等方面均制定科學化管理流程并實施管理。做到產品易追溯,職責能分清,奠定醫療器械風險管理的基礎。對相關管理結構、部門職能、崗位職責及各項操作規程進行優化與完善,做到管理人員、設備時有章可循,嚴格執行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重視醫療器械質量管理,嚴禁使用計量檢驗不合格的醫療器械,對超出使用年限、老化嚴重的器械實施報廢處理,杜絕“帶病作業”現象。4結論現代醫療機構需要重視醫療器械的風險管理,作為醫療器械的使用者,也有必要擔負起這個責任,降低風險因素,減少醫療器械相關不良事件,讓廣大患者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同時也是醫療機構總體管理、服務質量的體現。
作者:劉紅光 王銀虎 高群 單位:山東省青島市中心醫院
參考文獻: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財務管理是影響企業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的重要環節。但目前很多企業財務風險意識薄弱,在企業管理中存在盲目投資、企業運行質量低、投入大、產出小的問題,財務管理只圍繞成本和收支展開,沒有考慮長期風險價值。我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經營型”、“風險型”的財務管理模式,必須提高財務風險意識。
一.企業財務風險及其管理內涵
企業財務風險,一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中的籌資、投資和資金使用等過程中財務結構不合理、因融資不當使公司可能喪失償債能力而導致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對于現代企業來說企業財務風險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具有客觀性,即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非受人的意志控制
2.具有全面性,即財務風險存在于企業財務管理的全過程并體現在多種財務關系上。
3. 具有共存性,即風險與收益并存且成正比關系,通常來說收益越高,財務風險也就越大。
4. 具有激勵性,即財務風險的客觀存在會促使企業采取措施防范財務風險,加強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財務風險管理是指企業在充分認識所面臨財務風險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手段和措施,以最小的成本確保企業資本運作連續性、穩定性和效益性的一種管理活動。具體包括風險識別和評估,風險預防和控制,風險損失處理三個環節。
二.企業加強財務風險管理的意義
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是一個應對由市場和經營行為導致的不確定性的過程,主要任務是評估財務風險、制定財務風險管理戰略。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確保管理層、操作人員、利益相關方在有關風險的重大問題及決策方面達成一致。加強財務風險管理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1.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是財務管理更加靈活有效地面對企業內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的必然要求。企業內外部環境是企業財務決策需要高度重視的約束條件,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可能為企業帶來新的機會,但也可能是某種威脅。財務管理工作面臨的風險問題日益復雜,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日漸突出,并需要提升到系統性的體制和機制的層次上來,以確保財務工作開展的效率和效果。
2.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是提高企業財務管控和決策支持能力的重要手段。現代企業的財務管理職能不僅僅是核算、簿記,而是直接創造價值和幫助企業創造價值的管控和決策支持服務。因此對危害企業發展甚至可能使企業倒閉的財務風險需要進行識別、評估,同時調動企業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來防范和控制財務風險,保證企業經濟運行的整體健康。
3、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管理,防范財務危機的重要方法。加強財務風險管理,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將企業對財務風險乃至財務危機的防范納入規范化、體制化的機制當中,變側重“事后監督”為側重“過程控制”,對企業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或財務危機進行及時的預測預報,以使企業能提前采取應對措施,及時化解財務風險和財務危機。
三.當前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由于企業經營活動所面臨的自身條件和社會環境是十分復雜的,因此,影響企業財務風險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企業外部的原因,也有企業內部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財務風險形成的原因也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情況:
1企業資本結構失衡,負債資金比例過高。
相對于國外企業,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資產負債率偏高、企業對銀行貸款依賴性很大,未制定明確的目標負債率等問題,特別是短期債務比重過高,意味著負債結構的高風險。企業管理人員將大量的精力用在頻繁的小額融資上,增加了企業的成本負擔,也造成了企業人力資源的浪費。
2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素質不高,風險意識淡薄。
任何系統的運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高素質的理財人員對企業來說是不可多得的財富,也是企業競爭力所在。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著財務風險。在現實工作中,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和受專業教育的程度限制,我國許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缺乏風險意識,其綜合素質和業務素質都有待提高,他們的理財觀念和理財方法,特別是職業道德和職業判斷能力,還不能在更大程度上適應市場經濟環境的要求。顯然,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低下和風險意識的淡薄是財務風險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系統缺乏預警功能
當前,一些企業財務系統仍停留在核算階段,大力推行的會計電算化系統也只是簡單地代替了人工記賬、算賬和報賬,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的、靈敏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對于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則是涉及得更少。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面臨的經濟環境變化的越來越快,也越來越復雜,企業的財務風險逐漸加大。
4企業財務決策機制不合理
目前一些企業尚未建立科學有效的財務決策機制,在決策前期階段忽視相關調查,以致信息獲取不充分,在進行決策時往往依靠管理者的經驗判斷,對決策事項缺乏周密系統的分析研究,對收益與風險的權衡不夠準確,極易導致因財務決策失誤而引發財務風險。
5.企業內部財務監控機制不健全。
內部財務監控是企業財務管理系統中一個非常重要而且相當獨特的系統,為使其更能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企業不僅應該設置獨立的組織機構,更重要的是要根據本企業的特點,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系統的、強有力的內部財務監控制度,才能保證企業內部財務監控系統的高效運行。而我國企業大多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合實際的、強有力的內部財務監控機制。即使有,其財務監督制度執行也不嚴格,特別是有的企業管理與監督合而為一,缺乏資產損失責任追究制度,對財經紀律置若罔聞,難以進行有效的約束,財務風險極易發生。
6. 宏觀環境復雜多變
眾所周知,持續的金融危機,使企業資金供給發生短缺,資金鏈斷裂,給大量依附銀行貸款的企業帶來很大的風險,甚至破產。經營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社會文化環境等又不可避免地對企業本身產生巨大影響。宏觀環境的變化對企業來說是難以準確預見的,也是無法改變的,宏觀環境的不利變化必然會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
四.改善當前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建議
企業財務風險的存在時刻威脅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企業要樹立牢固的財務風險防范意識,加強內控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加強財務風險管理:
1. 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財務風險意識。
當前部分企業不重視財務管理及財務風險管理,對財務管理的認識僅停留在出納與會計核算層面,當外部環境變化并引發財務困境時缺乏足夠的應對之策。筆者建議企業在進一步完善內部財務制度,健全財務決策與控制、財務激勵與監督的基礎上,加大力度培養高級經理的財務風險管理意識,充分重視財務職能管理的綜合性、交叉性和數據的滯后性所帶來的困難和挑戰,提高各個部門涉及財務風險的管理水平,從而切實有效做好財務風險管理。
2謹慎投資回避風險
企業在選擇理財方案時,應綜合評價各種方案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在保證財務管理目標實現的前提下,選擇風險較小的方案,以達到回避財務風險的目的。當然,采用回避法并不是說企業不能進行風險投資,企業為達到影響甚至控制被投資企業的目的,只能采用股權投資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承擔適當的投資風險是必要的。
3確定合理的資本結構
公司財務風險與其資本結構與理財目標密切相關,因此,合理的資本結構有利于公司規避財務風險。公司資本結構是否合理取決于籌資決策,公司在籌資時應結合自身實際,對有關
影響因素綜合考慮,以確定最佳資本結構,并在長期籌資決策中保持該最佳比例。
4加強財務專項活動的風險管理
依據企業財務活動的過程, 財務風險大多數集中在籌資風險、投資風險、資金收回風險和收益分配風險等幾個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一個環節的管理措施失當都會使企業面臨利益受損、財務戰略受阻。因此做好籌資、投資、資金收回和收益分配風險管理,是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對控制企業風險具有很大的作用。財務專項活動的風險管理應在企業整體管理體系之下,進一步明確財務專項活動的風險管理原則,制定相關工作流程和應急機制,做好風險識別和評估,分析制定風險規避的方法,確保財務風險可控在控,支撐企業財務目標的實現。
5建立合理的財務決策機制
企業應建立合理的財務決策機制,不斷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防止因決策失誤而產生的財務風險。在決策前,搜集充分的信息,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在進行決策時,充分考慮影響決策的各種因素,采用科學的方法對各種可行方案進行認真分析評價,從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在決策過程中,要避免經驗主義、獨斷主義和主觀臆斷。
6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財務風險的范給內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要求。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應包括法人結構完善、組織建設權責分明、交易處理程序適當、信息記錄真實、披露及時、審計客觀獨立等內容。必須要有效致力于消除隱患、堵漏洞、防范風險、審慎經營為宗旨和標志。建立全方位的內部控制體系,多元的監控措施和設立順序遞進的多到保安防線。只有這樣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
五.結束語
總之我們要切實提高對加強財務風險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正確認識當前企業改革面臨的新形勢,認真對待當前財務風險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扎實推進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在當前經濟發展步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公司企業經營發展面臨的外部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公司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也越來越多,增加了公司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財務風險發生概率。為了確保公司企業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必須重視公司企業的財務風險防范控制,因此,構建系統完善的財務風險風險防范控制體系,提高公司企業風險防范控制應對能力,已經成為公司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這對于促進實現公司企業的長遠穩定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公司企業財務風險定義及其特征概述
財務風險主要是指公司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由于財務結構控制不夠科學,融資管理不當或者是對公司的資金流量以及應付債務匹配不合理等原因,造成公司公司出現償債能力不足,甚至出現財務危機、破產倒閉的問題。財務風險作為公司公司經營管理過程中的一種客觀普遍現象,一般來說主要具有以下幾項特征:第一,公司的財務風險高具有客觀性,也就是財務風險問題在公司的經營發展過程中是客觀存在的,公司在各項財務活動過程中,必須通過制定各種科學合理的經營決策來防止財務風險問題的發生。第二,公司的財務風險具有全面性,在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一定程度上都存在著財務風險發生的隱患,這就要求公司必須在整體經營管理的角度,提升財務風險意識。第三,公司的財務風險具有不確定性,經營活動過程中各種內部管理因素以及外部市場因素等造成了財務活動風險的不確定性。第四,公司財務風險具有雙重性,一方面要正確認識財務風險給企業帶來的危害采取有效手段控制風險,另一方面要準確掌握風險發生規律,通過科學決策增加企業收益。
二、公司主要的財務風險及其成因分析
按照現階段公司經營的實際狀況,公司經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問題主要有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經營風險以及收益分配風險等,造成公司企業出現財務風險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公司企業經營面臨的外部市場環境復雜多變。公司經營發展面臨的復雜多變的外部市場環境,往往會對公司企業的財務活動產生直接的影響,特別是在當今日趨激烈的外部市場競爭環境下,靜態的公司財務報表一般來說已經很難以準確全面的反映公司經營發展的整體經營狀況,如果公司對于外部環境以及自身實際經營狀況掌握不夠準確,很容易造成公司出現嚴重的財務風險問題。
2.公司籌資決策管理不合理。籌資決策一般來說會對公司企業的資本結構造成直接的影響,如果公司企業的籌資決策不符合企業的實際狀況,則容易導致籌資風險。在籌資規模上,如果籌資規模不足很可能造成企業的資金鏈出現斷裂,籌資規模過度則會造成企業負債增加或者是產生資金閑置的現象。在籌資方式上,債務籌資或者是股權籌資等方式選擇不合理,則會增加籌資成本。此外,債務期限如果不合理,也會對公司的資金鏈產生影響。
3.公司的資產流動性不足。資產流動性直接反映了公司企業的資產變現能力以及可購買能力,如果公司的資產流動性不足,表明公司企業的資產變現能力以及償債能力較差,如果公司企業的經營管理不善,往往會造成企業經營過程中出現現金流缺失、存貨積壓等問題,甚至出現資不抵債的問題。此外,如果公司的盈利能力較差,償債能力得不到保障,也會造成公司企業出現財務風險問題。
三、公司企業財務風險防范控制措施
在當前公司企業經營面臨外部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形勢下,更有必要遵循現代企業管理理念改革,強化公司企業內部風險控制管理,以完善的風險管控體系,防范各類風險問題發生。重點應該在以下幾方面采取措施:
1.加強對公司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組織領導。提高公司企業的財務風險防范控制能力,基礎工作就是應該建立完善的公司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一方面,應該對公司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進行優化改進,建立了職責分工科學合理、內部管理互相制衡、財務報告關系清晰的組織結構,為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強化基礎保障。另一方面,則應該完善公司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組織機構的設置,針對公司企業的信用、市場、操作、合規、流動性等方面的風險強化重點控制管理,關鍵應該加強制度機制建設,規范經營、防范和化解各類財務風險,并根據經營發展實際情況來制定集團企業的風險戰略和風險管理基本政策。此外,應該采取多種措施,在公司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營造風險管理氛圍,并進一步提高公司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風險意識,確保公司企業內部共同參與到內部風險管理之中,及時發現各類風險隱患問題,嚴格控制風險問題的發生。
2.注重對公司財務風險控制關鍵環節的管理。對于公司企業的財務風險防范來說,還應該突出重點、精準施策,根據風險的多發易發環節,進行風險的重點控制管理。首先,應該突出資金活動控制管理,加強對資金管理、結算管理等業務流程的控制,特別是應該按照現階段公司資金管理新理念,進一步加強公司企業資金集中管理,促進內部轉賬結算等資金業務管理的規范化,強化資金統籌使用,以更好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減小財務風險發生概率。其次,應該把預算控制作為關鍵,采取多種措施來提高預算編制的準確性,并充分運用固定預算、滾動預算、零基預算等多種預算相結合的編制方法,提高預算的精準性科學性。同時,加強預算執行控制力度,對資金收支進行嚴格審批,確保嚴格按照預算計劃執行,堵塞各種財務風險漏洞。
3.對公司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各類風險隱患強化監測分析。運轉良好的財務風險監控體系是及早發現處置財務風險問題的重要手段。在這方面,企業公司應該不斷改進完善集團企業財務風險監測預警機制,在內部管理過程中不斷強化對現金流量、應收賬款、資產負債等關鍵財務信息數據的歸集、整理和分析,并依托各種專業的風險分析模型,對面臨的各類財務風險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及時掌握了解公司企業的財務風險狀況,按照風險發生可能性等提前制定風險防范控制措施。其次,充分發揮財務監督管理在防范財務風險問題方面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內部審計監督的地位和作用,針對內部控制執行情況、業務和財務活動的合法性、合規性、效益性等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內部控制薄弱環節、管理不完善之處和由此導致的各種風險,及時研究提出改進加強意見。
4.充分發揮內部控制對公司財務風險的防范作用。在公司財務風險的防范控制方面,應該把內部控制作為風險防范的重要手段。首先,應該注重加強公司的應收賬款管理,在企業內部嚴格落實銷售回款責任機制,對信用客戶通過開展信用評價制定銷售策略,加快公司企業的財務資金回籠,控制壞賬損失問題,降低財務風險隱患。其次,應該進一步加強公司投資過程中的風險管理,加強項目投資前的市場分析,重視公司企業投資組合方式的優化,嚴格執行投資預算,有效控制各類投資風險問題發生。第三,加強公司企業的內部信息溝通,由公司企業的財務部門或者是風險管理部門作為牽頭單位,加強與公司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聯系,及時歸集整理分析經濟活動信息,為風險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四、結語
造成企業公司出現財務風險的因素多種多樣,在公司企業的財務風險防范控制過程中,應該根據公司企業的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企業公司的財務風險管理環境,強化風險預警管理,并注重充分發揮內部控制管理在企業財務風險控制中的作用,提高財務風險管理水平,防范企業財務風險問題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田金玉.模糊層次分析法在環境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科技創業月刊,2011.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正確看待金融風險和挑戰,妥善處理有關金融風險的各類問題,對企業的長久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企業金融風險的含義及類型
企業金融風險是企業在長期運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之一,具體指利率、企業證券價格、匯率等金融變量發生非預期變動之后可能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企業金融風險涉及三個方面,即政治方面、社會方面和經濟方面。一般來說,只有經濟類風險才是我們常說的一般意義上的金融風險。
企業金融風險有很多類型,一般概括為七類:第一,市場風險,該類風險產生的原因是交易對象的違約行為,不履行法律義務而給企業帶來的金融風險;第二,流動性風險,即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資金流動困難、正常支付活動受阻礙等情況;第三,結算風險,該種風險主要表現在所交易的商品或資金沒有在預期時間到賬的風險。除此之外,企業金融風險還有聲譽風險、法律風險、違規風險和運營風險等幾種類型。
二、企業金融風險的特征
目前,在風險交易市場上較為常見的是有關合同的風險交易和風險管理等,因此,在分析企業金融風險的特征時需要將其與可保風險進行對比,從而總結出企業金融風險的基本特征。
(一)損失原因
一般來說,可保風險的產生原因是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而企業金融風險一般是由經濟性因素導致的,如利率、匯率和證券價格等可變量的變動。這里的原因也可以有正負之分,正向原因指的是變量的變動對企業經營產生有利影響,而負向原因則指變化給企業帶來虧損或其他不利影響。
(二)規避途徑
可保風險的規避途徑一般是保險市場,企業可以通過投保和保險公司承保等方式規避風險;而企業金融風險主要是通過套期保值的方式進行市場交易,從而規避風險,在這里用到的衍生金融工具往往較為復雜多樣,充滿可變性和投機性。目前,個別金融風險正在不斷發展,可以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市場中同時出現,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金融風險,實現了跨市場金融風險管理。
(三)貨幣償付
可保風險又被稱為純粹風險,原因是該種風險在實際發生以后不管是否給投保人造成了貨幣化損失,投保人都不能再從中獲得額外的收益,也就是說,這種風險一旦發生,投保人所能獲得的補償最多也不會超過其實際貨幣化損失;企業金融風險屬于投機性風險,對該類風險進行風險管理的貨幣償付既有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負的,如果企業的基礎資產與衍生金融工具的時間匹配,或非完全價值得以實現,行情的有利變動也可能給企業帶來額外收益。
(四)降低機制
可保風險是通過保險人支付投保費用的方式轉移到保險公司的,如果整個投保過程沒有任何漏保問題,那么當風險發生且給投保人帶來經濟損失的時候,保險公司將會對投保人進行全額賠償。當企業對金融風險進行套期保值的時候,投保人是通過衍生金融工具,或建立交易合同的方式來彌補企業損失的,這時賠償的程度將取決于衍生金融工具與被保值風險之間的相關程度,如果兩只之間關聯較差,即不完全匹配,則風險賠償的完全程度較低,但是也可能會有額外收益。企業在面臨不同金融風險的時候也可以將其分解,例如固定利率的債券風險可以被分解為利率風險、信譽風險、商業風險等,企業在將這些風險分解后再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再分配,由企業支付一定的費用,將各類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從而降低本企業的金融風險。
三、企業金融風險的成因
(一)外部原因
形成金融風險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與金融風險自身相關的因素,金融風險歸根到底是由各種不穩定的經濟因素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金融市場因素,包括匯率、利率、證券價格等。然而,當前我國的金融風險預測工作還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反而很多調查結果與預測結果相差很多,這導致人們在金融風險面前更加無力,如果企業根據這些不確定結論進行風險預測,很容易進入錯誤的交易方向,使得企業面對更嚴重的金融風險。由此可見,企業本身的金融風險和當前我國金融風險預測系統的不完善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和風險規避。第二,當前社會的經濟環境與政策因素。伴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發展,全世界范圍內的各種經濟因素開始相互關聯并相互作用,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發生金融風險的可能性,給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造成更大的威脅。同時,不完善的金融風險預測體系和管理體制也給某些企業利用不正當手段制造金融風險創造了條件。除此之外,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和各種金融政策也會給金融風險的形成造成一定影響。
(二)內部原因
企業金融風險形成的內部因素主要是指企業自身的風險管理和控制體系。如果企業的內部管理體系不到位、理財能力低下,則很多金融管理條例都不能發揮實際作用,導致企業不能對資金進行合理利用,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另外,虛假的企業財務信息也導致人們不能正確估計或預測企業將面臨的金融風險,沒有完善的預警系統和應對措施,當企業真的面臨金融風險時,整個企業將呈現鏈條式的癱瘓狀態,這是十分致命的,有可能使企業完全陷入經濟危機。除此之外,還有企業財務人員直接帶來的金融風險,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過低或責任感低下都可能給企業帶來嚴重的金融風險。由此可見,企業內部的經濟管理體制和自身財務狀況都會給金融風險的形成帶來直接
影響。
四、企業金融風險的預防及管理對策
(一)樹立風險意識,加強自我評估
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在企業內部形成完善的風險預警體系對企業的穩定發展是很重要的。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切實加強自我評估,時刻觀察自身所處的經濟環境和周邊風險,不僅是在為金融風險進行時刻的準備,也是在為企業將迎來的機遇做準備。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該正確認識金融市場的多面性,及時發現市場中潛在的金融風險并對其做出敏銳果斷的反應。企業的自身評估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準確看待自身的發展現狀,及時發現其中的問題,把握正確的發展方向。企業在面對經濟方面的問題時,要充分結合政府及國家的經濟政策制定解決措施,保證企業進行正確的投資,順應時展潮流。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將金融風險遏制在萌芽階段,或者將風險降至最小損害范圍,幫助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明確金融風險管理目標
企業在明確金融風險管理目標的時候要確定自身能夠承擔的風險種類和風險嚴重程度。首先,應該盡量控制風險管理的成本,選擇最為經濟節約的方法為可能發生的風險做準備。盡量降低風險管理成本,對管理項目的成本和各項費用支出進行精確核算,最大限度地促進風險管理目標的實現。其次,要提高企業的安全保障,企業如果長期面臨金融風險帶來的壓力,就很容易導致員工勞動效率的降低,出現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甚至無效率的情況。因此,企業在面對損失時,必須先緩解企業員工的焦慮情緒,給員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最后,企業在進行風險管理的時候同樣要承擔責任并履行義務,這表現在企業應遵守國家的法律規定上。
(三)建立金融風險預測預警機制
企業在建立風險預測和預警機制的時候不僅要從政府和國家的政策角度入手,還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和改組風險預測預警機制,保證企業在進行金融交易的時候能把握正確的方向,避免最終制定的機制因不符合自身實際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例如,企業在評估一個投資項目的時候,應該首先對該投資項目所隱藏的風險進行準確評估,結合市場情況和國家政策估計該投資項目的收益范圍,在充分了解風險和獲益范圍之后制定合適的風險預防措施,盡量把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風險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企業還應建立快速且準確的信息分析和結果反饋機制,使企業的經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企業相關管理者在評估市場環境的時候要對市場信息進行全面的收集和客觀的分析,結合公司的實際特點處理各類事項,在每個經濟項目中安排負責人,對經濟交易的每一步進行實時關注和信息反饋,及時與企業管理層人員進行溝通和交流。
(四)強化金融風險監管
強化金融風險監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措施:第一,確定企業的風險管理目標。企業進行風險管理首先應控制管理成本,要求風險管理人員采用最有效的技術進行風險管理,嚴格核算管理成本和費用支出,及時分析成本和收益的關系,保證經濟目標的實現。風險管理還應最大限度減少企業的后期顧慮,這要求企業在規避風險時必須嚴格遵守政府和國家的相關條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承擔社會義務,盡可能消除風險隱患。第二,將企業的風險管理目標與實際風險狀況進行對比,將這兩者進行對比的主要方式是調查,在分析宏觀因素的時候加強理論研究,論證各項機制和風險管理行為對風險形成與控制的影響,在風險管理的實踐中對風險進行識別、衡量和評價。為此,企業可以適當借鑒發達國家的風險管理經驗,同時結合我國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企業風險量化和評價體制,對我國金融風險進行準確的預測和有效規避,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第三,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機構,及時對風險管理目標進行調整和改正,對風險進行全面的監控。企業的風險管理機構是獨立于企業經營之外的,應由企業高層授權對各項交易行為進行監控,管理機構的工作人員必須及時報告企業的交易情況,對風險隱患進行客觀分析,針對企業風險管理工作中的不同風險采取有效的衡量方法和控制方案,對不同風險的控制額度、相關人員要求等進行明確規定。
(五)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的最重要手段是健全企業內部金融風險管理機制,及時調整金融風險管理目標,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對各項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另外,金融風險管理者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責任感也很重要,企業應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促進企業內部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五、結語
企業的金融風險不僅來源于外部環境和政策,還來源于企業自身的管理體制。因此,企業應對金融風險的具體概念進行客觀了解和認識,遵守企業應對金融風險的一般規律和程序,有效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與金融風險管理之間的關系,在把握金融風險特征的基礎上,提高企業的金融風險管理水平。
(作者單位為韓國LG商事)
參考文獻
[1] 張蘭,王文浩.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跨國企業的風險管理手段改進[J].中國商貿,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