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自然環境的措施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05 08:30: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保護自然環境的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保護自然環境的措施

篇(1)

水是萬物之源,它不僅是自然生態系統發展不可取代的資源,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物質基礎。一切生命都離開水,一旦水資源枯竭,那么生命也就將面臨滅絕。土是萬物之本,是自然和人類一切發展的基本載體,是生命的基本生存條件。不僅自然環境進化離不開水土資源,人類社會發展也需要水土作為基本條件。然而,隨著人類社會對自然資源的過渡開發和利用,致使水土流失嚴重,現代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因此,要建設現代生態環境,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水土保持,保持水土,改善現代生態環境,已經是人類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1 水土保持與現代生態環境的內涵及延伸

1.1水土保持的內涵及延伸

我們要理解水土保持的內涵,首先要弄清楚水土流失的概念,在國際學術上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蝕(包括水、風、重力、人為活動等營力)造成陸地表面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而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基本內涵是: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現代生態環境的綜合性科學技術。總的來說,水土保持就是指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是由我國率先提出,它取代了之前的土壤保持概念,并被國際社會廣為接受和通用。

當今,隨著人們對水土保持這一概念認識的不斷加深,其內涵也逐步被深入和拓展。對水土保持的概念不僅僅停留在水土保持層面,已經認識到水土保持和全球現代生態環境的緊密關聯,與全球氣候變化密切聯系上來。因此,水土保持也不再僅僅是對水土資源的保護,還擁有了利用好水土資源,建設現代生態環境等新內容。

1.2現代生態環境的內涵及延伸

現代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影響著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氣候資源數量與質量的總稱,是關系到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復合生態系統。而現代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而產生的危害自然進化和人類生存的各種負面反饋效應的總和。

弄清楚了現代生態環境的內涵,現代生態環境建設的定義就不難理解了。現代生態環境建設是旨在保護和建設好現代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戰略決策。在我國,現代生態環境建設的方式主要有退耕還林,植樹種草,防治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等方式等。

2 水土保持與現代生態環境建設的不同點

2.1概念及內涵的不同

“水土保持”和“現代生態環境建設”兩個概念是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并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造成危害的背景下誕生的。在我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規定,水土保持的概念是指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現象而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其預防和治理措施有三個方面,即預防保護、治理實施與成果管護。預防保護就是對尚未或者輕度水土流失地區通過采取植物措施及管理措施來防止水土流失;治理實施是指對已經造成水土流失的區域科學的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來治理水土流失,恢復現代生態環境;成果管護則是對已經修復的生態進行保護,防止再次破壞再造成水土流失現象。

現代生態環境問題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而產生的危害的總和。現代生態環境建設是指通過人為的措施來對已經遭到破壞或正在遭受破壞的環境進行生態恢復、生態修復和生態重建,從而控制現代生態環境繼續惡化。在我國,現代生態環境建設的方式主要有退耕還林,植樹種草,防治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等方式。

2.2內涵涉及范圍大小不同

現代生態環境建設的內涵設計包括了自然中所有的生態系統,是以保護整個自然資源為保護對象,其內涵涉及范圍極為廣泛。而水土流失是以保護水資源和土壤資源為對象的,其范圍涉及面較小,保護的是具體的對象,實施較明確。

2.3所實施的治理方式和措施不同

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兩種,措施內容主要通過攔砂壩、擋土墻、截排水溝、封山育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等方式來實現的。現代生態環境建設除了應用水土保持的治理方式措施之外,還有更多治理和保護措施,如生物防治措施,生態移民措施及設立自然保護區等。

2.4治理實施的主管部門不同

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是水土保持部門來進行計劃管理實施,而現代生態環境建設由于是一個生態建設的綜合系統,其涉及面廣,涉及范圍大,因此實施管理的工作部門較多,主要有水利部門、水土保持部門、林業部門、環境保護部門、農業部門、旅游部門和國土資源部門。這些部門各司其職,各有側重,通力合作,共同來實施現代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管理。

3 水土流失和現代生態環境的之間的關聯

3.1水土流失是現代生態環境惡化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生態系統最基本的組成因素和最重要的組成因素是水和土,水和土同時也是相對獨立的系統,他們的相對獨立和穩定構成了自然整體的穩定性。但是,隨著水和土二則基本因素遭到破壞,整個生態系統就必然被影響,協調穩定的關系也會被動搖,生態系統就會失衡甚至惡化,從而導致河流污染、水土資源被破壞以及生態系統的失衡。所以,水土流失是現代生態環境惡化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反而言之,如果對水土流失區域采取有效的水土保護和防止措施,調整水土資源來恢復水土的正常循環,那么整個生態系統就會逐漸恢復平衡并趨向良性循環。

3.2現代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水土保持

我國是一個地形多樣化、山川多變化、地勢地形復雜的國家,由于地域廣闊,境內現代生態環境也存在多樣性特點。在全國土地面積中有三分之二是高山丘陵地貌,而森林的覆蓋率較低,僅占總面積的16.55%,而且存在著分布不均勻,蓄水能力不強等特點,由于自然因素而導致水土流失逐年上升,且程度也較為嚴重,自然災害頻發。因此,要建立現代生態環境,首要工作就是防止水土流失,保護好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現代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內容就是搞好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而水土保持又是環境保護極其重要的部分和前提,一旦水土資源得到較好的保護,生態系統就會逐漸改良,那么自然生態環境的自我恢復能力就能得到進一步加強,現代生態環境建設就事半功倍。因此,對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在建設現代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必須更加重視水土保持工作。

3.3現代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是水土保持

最基本的自然資源是土地,土地不僅是農業的根本,同時是礦物質資源的儲蓄場所,是動植物及人類活動的場所和棲息地,是地球陸地上的一切資源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家園。土地是地質地貌、氣候條件、植被森林、土壤水文和人類動物活動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綜合生態系統,土地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是各種資源保護利用的中心環節。水是滋潤萬物的的資源,是生命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組成部份,沒有水就不會有自然生態的存在,更不會有人類社會的存在,水作為一切生命的根源,對水的保護毋庸置疑也是建設現代生態環境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

在現代生態環境系統中,各種資源各種因素都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只有各種資源都合理的綜合利用,現代生態環境才能持續健康。水土作為現代生態環境系統中的基礎資源,只有保護好了水土資源,現代生態環境才能呈現良性循環,整個自然生態系統才能協調穩定持續發展。

3.4水土保持和現代生態環境建設都以自然環境為對象

水土保持和現代生態環境建設的對象和主體都是自然環境,水土保持和現代生態環境建設的目的是控制現代生態環境的惡化,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促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使自然環境在良性健康的循環中提供更好的服務與人類的長遠發展。

總而言之,水土保持和現代生態環境建設都是對自然保護的重要手段,其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就范圍而言,水土保持要比現代生態環境建設較小,但水土保護同時又是現代生態環境建設最重要的組成因素,能夠對現代生態環境建設起到有力的補充和支持作用,是現代生態環境建設的具體內容和首要前提。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人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日益重視,水土保持和現代生態環境建設將呈現出配合更為緊密、共同促進和發展的趨勢。水土保持和現代生態環境建設是人類保護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必將成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前提和基礎。

篇(2)

    一、改建公路與環境保護 

    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改建公路仍將作為公路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不必要的重復改造,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資金浪費,也加大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費和自然環境的破壞,所以有必要從根源上進行探討。 

    (一)公路建設必須著眼于高起點。過去由于資金短缺和對遠景交通發展規劃不足,公路等級和技術指標采用較低,不論是線型、縱面、橫向寬度還是路面結構,都只能緩解短期之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公路運輸對道路的技術標準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但公路建設的發展卻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和運輸業的要求,在舊路改造中還存在著短期效應的現象。對公路發展缺乏預見性,往往采用低限指標,以致剛改造的公路通車不久,很快就不能滿足運輸的需要,不得不進行新的改建。所以公路改建必須要著眼于高起點,線型上要滿足發展要求,紅線范圍滿足拓寬要求,無論在斷面上一次改造,還是分期改造,都應將環境保護與植被恢復措施考慮周到,并付諸實施。同時改造過程中要盡可能繞避村鎮,靠村不進村,以保證道路暢通,減少干擾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二)廢棄公路的合理處置。舊路改建必然要廢棄一部分原有舊路,在本著盡量利用原有線位、提高路線標準的前提下,適當開辟部分新路是必要的,而處理好廢棄的舊路也是必要的。對于改造成高等級的公路,廢棄舊路可視其價值的多少作為輔道,否則應因地制宜進行舊路還田或者綠化,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這項工作應在公路改建中完成,舊路路堤可作為新路的取土場,或者平整周圍地表的土方來源。廢舊油皮及其他不適宜于還田綠化的廢棄物,運走集中處理,以便有效地保護環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二、新建公路與環境保護 

    公路建設必須要經過工可研、設計、施工三個主要環節,對環保認識不足都可能在公路建成后,對路線周圍造成難以想象的破壞,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工可研階段對環境保護的影響作為項目建設的前期準備,工可研階段在投資費用估算、經濟費用及效益分析上的考慮,基本建立在實地踏勘和調查上,但是目前在論證項目可行性時,對自然環境論述較少,大多局限于一些古跡和自然保護區,在滿足技術指標的前提下,許多大填大挖的方案很少考慮自然環境及植被保護。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評估勢在必行,工可研階段應該把環保與效益分析等論證放在同等程度 ,盡可能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指導后期的測設、施工。測試階段對環境保護的影響公路測設是在工可研的指導下,具體確定路線的布局。線位的具體設置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路建成后的使用情況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所以公路測設在滿足技術等級要求前提下,不但要考慮線形指標,還要考慮環境保護,盡可能地優化方案,力求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少破壞自然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無論永久性占地、還是臨時性占地,都應有合理的環保設計。對于在建設中破壞的植被應提供恢復措施設計,防護工程應優先考慮植物防護。這樣,雖然初期投資可能大一些,但從長遠看,無論對公路本身的發展還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都十分有益。

    三、采取的措施 

    (一)公路設計階段環保措施。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階段進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為進行環境保護設計和采取環保措施提供依據。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計。正確處理造價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重視大型結構物設計與自然景觀的協調。路線走向應盡量減少避免穿越對地球生態至關重要的濕地、林區等。保護原有地質結構的穩定性。公路建設破壞了山區或丘陵本來的自然穩定性,由于開挖導致應力釋放引起坡度滑動。目前的設計很少考慮應力釋放,只簡單地考慮土質的自然休止角,只做一些較粗的地質勘探,出現滑坡后治理的費用遠遠超過先期避免滑坡所投入的費用。重視排水、防護設計。公路排水設計不暢,不但對公路本身造成損壞,并且對環境造成破壞,在公路運營階段仍然存在水淹耕地、沖刷原地表的現象。 

篇(3)

隨著西部開發戰略的逐步實施,公路建設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時期。環境保護成了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保護人類的生存和健康,所采取的各項措施的總稱。在公路建設中,我們只有保護建設環境的責任,不能也無權恣意消費。良好的生態和獨特的資源是自然風景區發展的優勢,也是最大的資本。發展生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設計良好的公路能同時滿足人、車、路環境及景觀的要求,富有行車誘導性,將人、車、路、環境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僅使公路本身形成一個行車迅速、舒適、清潔、安全的環境,還要創造一個沿線地區經濟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公路的綠色文化全新概念,強調公路是景觀、文化、旅游資源,與沿線風土、歷史和時空相適應,與時代感相適應,與運動中人的感知和靜態中人的觀察相適應,與環境相適應。反映當地風土人情,在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增進人類健康,促進人和自然和諧等方面具有重大價值,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改建公路與環境保護

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改建公路仍將作為公路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不必要的重復改造,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資金浪費,也加大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費和自然環境的破壞,所以有必要從根源上進行探討。

(一)公路建設必須著眼于高起點。過去由于資金短缺和對遠景交通發展規劃不足,公路等級和技術指標采用較低,不論是線型、縱面、橫向寬度還是路面結構,都只能緩解短期之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公路運輸對道路的技術標準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但公路建設的發展卻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和運輸業的要求,在舊路改造中還存在著短期效應的現象。對公路發展缺乏預見性,往往采用低限指標,以致剛改造的公路通車不久,很快就不能滿足運輸的需要,不得不進行新的改建。所以公路改建必須要著眼于高起點,線型上要滿足發展要求,紅線范圍滿足拓寬要求,無論在斷面上一次改造,還是分期改造,都應將環境保護與植被恢復措施考慮周到,并付諸實施。同時改造過程中要盡可能繞避村鎮,靠村不進村,以保證道路暢通,減少干擾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二)廢棄公路的合理處置。舊路改建必然要廢棄一部分原有舊路,在本著盡量利用原有線位、提高路線標準的前提下,適當開辟部分新路是必要的,而處理好廢棄的舊路也是必要的。對于改造成高等級的公路,廢棄舊路可視其價值的多少作為輔道,否則應因地制宜進行舊路還田或者綠化,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這項工作應在公路改建中完成,舊路路堤可作為新路的取土場,或者平整周圍地表的土方來源。廢舊油皮及其他不適宜于還田綠化的廢棄物,運走集中處理,以便有效地保護環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二、新建公路與環境保護

公路建設必須要經過工可研、設計、施工三個主要環節,對環保認識不足都可能在公路建成后,對路線周圍造成難以想象的破壞,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工可研階段對環境保護的影響作為項目建設的前期準備,工可研階段在投資費用估算、經濟費用及效益分析上的考慮,基本建立在實地踏勘和調查上,但是目前在論證項目可行性時,對自然環境論述較少,大多局限于一些古跡和自然保護區,在滿足技術指標的前提下,許多大填大挖的方案很少考慮自然環境及植被保護。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評估勢在必行,工可研階段應該把環保與效益分析等論證放在同等程度 ,盡可能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指導后期的測設、施工。測試階段對環境保護的影響公路測設是在工可研的指導下,具體確定路線的布局。線位的具體設置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路建成后的使用情況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所以公路測設在滿足技術等級要求前提下,不但要考慮線形指標,還要考慮環境保護,盡可能地優化方案,力求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少破壞自然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無論永久性占地、還是臨時性占地,都應有合理的環保設計。對于在建設中破壞的植被應提供恢復措施設計,防護工程應優先考慮植物防護。這樣,雖然初期投資可能大一些,但從長遠看,無論對公路本身的發展還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都十分有益。

三、采取的措施

(一)公路設計階段環保措施。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階段進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為進行環境保護設計和采取環保措施提供依據。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計。正確處理造價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重視大型結構物設計與自然景觀的協調。路線走向應盡量減少避免穿越對地球生態至關重要的濕地、林區等。保護原有地質結構的穩定性。公路建設破壞了山區或丘陵本來的自然穩定性,由于開挖導致應力釋放引起坡度滑動。目前的設計很少考慮應力釋放,只簡單地考慮土質的自然休止角,只做一些較粗的地質勘探,出現滑坡后治理的費用遠遠超過先期避免滑坡所投入的費用。重視排水、防護設計。公路排水設計不暢,不但對公路本身造成損壞,并且對環境造成破壞,在公路運營階段仍然存在水淹耕地、沖刷原地表的現象。

篇(4)

1 改建公路與環境保護

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改建公路仍將作為公路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不必要的重復改造,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資金浪費,也加大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費和自然環境的破壞,所以有必要從根源上進行探討。

1.1 公路建設必須著眼于高起點。過去由于資金短缺和對遠景交通發展規劃不足,公路等級和技術指標采用較低,不論是線型、縱面、橫向寬度還是路面結構,都只能緩解短期之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公路運輸對道路的技術標準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但公路建設的發展卻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和運輸業的要求,在舊路改造中還存在著短期效應的現象。對公路發展缺乏預見性,往往采用低限指標,以致剛改造的公路通車不久,很快就不能滿足運輸的需要,不得不進行新的改建。改造過程中要盡可能繞避村鎮,靠村不進村,以保證道路暢通,減少干擾及污染,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效果。

1.2 廢棄公路的合理處置。舊路改建必然要廢棄一部分原有舊路,在本著盡量利用原有線位、提高路線標準的前提下,適當開辟部分新路是必要的,而處理好廢棄的舊路也是必要的。對于改造成高等級的公路,廢棄舊路可視其價值的多少作為輔道,否則應因地制宜進行舊路還田或者綠化,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這項工作應在公路改建中完成,舊路路堤可作為新路的取土場,或者平整周圍地表的土方來源。廢舊油皮及其他不適宜于還田綠化的廢棄物,運走集中處理,以便有效地保護環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 新建公路與環境保護

公路建設必須要經過工可研、設計、施工三個主要環節,對環保認識不足都可能在公路建成后,對路線周圍造成難以想象的破壞,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工可研階段對環境保護的影響作為項目建設的前期準備,工可研階段在投資費用估算、經濟費用及效益分析上的考慮,基本建立在實地踏勘和調查上,但是目前在論證項目可行性時,對自然環境論述較少,大多局限于一些古跡和自然保護區,在滿足技術指標的前提下,許多大填大挖的方案很少考慮自然環境及植被保護。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評估勢在必行,工可研階段應該把環保與效益分析等論證放在同等程度,盡可能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指導后期的測設、施工。測試階段對環境保護的影響公路測設是在工可研的指導下,具體確定路線的布局。線位的具體設置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路建成后的使用情況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所以公路測設在滿足技術等級要求前提下,不但要考慮線形指標,還要考慮環境保護,盡可能地優化方案,力求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少破壞自然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無論永久性占地、還是臨時性占地,都應有合理的環保設計。對于在建設中破壞的植被應提供恢復措施設計,防護工程應優先考慮植物防護。這樣,雖然初期投資可能大一些,但從長遠看,無論對公路本身的發展還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都十分有益。

3 采取的措施

3.1 公路設計階段環保措施。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階段進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為進行環境保護設計和采取環保措施提供依據。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計。正確處理造價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重視大型結構物設計與 自然 景觀的協調。路線走向應盡量減少避免穿越對地球生態至關重要的濕地、林區等。保護原有地質結構的穩定性。公路建設破壞了山區或丘陵本來的自然穩定性,由于開挖導致應力釋放引起坡度滑動。目前的設計很少考慮應力釋放,出現滑坡后治理的費用遠遠超過先期避免滑坡所投入的費用。重視排水、防護設計。公路排水設計不暢,不但對公路本身造成損壞,并且對環境造成破壞,在公路運營階段仍然存在水淹耕地、沖刷原地表的現象。

公路設計并不是一個獨立的階段,它融貫于公路規劃、設計、施工過程的始終。隨著時間和沿線環境的變遷,公路的影響因素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動態設計的概念,運用先進的技術,結合施工現場的情況,需隨時間、空間的推移不斷地進行補充和完善,經過反復的調整及技術 經濟 比較,才能設計出經濟、與環境協調的公路方案。

3.2 公路施工階段環保措施。在公路建設中,要做到填挖平衡,土方開挖避開雨季,保護水利設施等措施,采用多種方法進行邊坡防護和綠化,可以有效地保護水土流失。減少公路的水毀,保證公路的安全。廢棄土石方要進行妥善處理,不能就地亂堆亂放造成新的環境破壞。最好的做法就是選擇農田耕地少,不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山洼作棄土場,把廢棄的土運往填土場堆放,用壓路機分層碾壓達到一定壓實度,然后進行植樹、種草、綠化美化,恢復生態環境。當施工路段距住宅區距離小于150m時,為保證居民夜間休息,在規定時間內禁止施工。注意機械保養,使機械保持最低聲級水平;安排工人輪流進行機械操作,減少接觸高噪聲的時間;對在聲源附近工作時間較長的工人,發放防聲耳塞、頭盔等,對工人進行自身保護。瀝青、油料、化學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沖刷進入水體。

3.3 公路運營階段環保措施。對公路附近的住人地方,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噪聲防治措施。附近有學校的路段兩端設置禁止鳴笛標志。嚴禁各種泄漏、散裝、超載車輛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體污染。

參考文獻 :

篇(5)

公路工程建設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也將對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項目的修建勢必消耗資源、改變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觀,建設和運營過程還可能產生各種污染,這些綜合因素嚴重地影響著沿線的自然環境,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公路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不同于一般的廠礦企業,具有范圍廣、時間長、因素多及難于彌補性和難于預測性等特點,因此,公路工程的環保工作要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營運期等各個階段為契入點,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給自然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2公路工程對環境影響分析

2.1工程前期對環境的影響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項目規劃、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論證與評估、勘測設計等。長期以來,公路的規劃、設計人員主要以滿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設造價和維護費用、節省交通時間和運行費用、減少交通事故損失等為目標,進行路線方案論證及勘測設計,而對于公路的環保問題如何解決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雖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也要求對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評價并提出相應的環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可能對沿線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景觀資源等造成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大多沒有量化的指標(難以用價值或價格來衡量),因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從管理層到設計人員,往往忽略工程建設與使用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公路規劃與設計在環保方面的“先天”缺陷。尤其對于高等級公路,為了滿足技術標準,這種“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2.2工程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樣、場地清理、征地及拆遷安置、建立施工駐地等施工前期準備工作和正式組織施工兩大活動。施工期間擬建項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棄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開采料場等活動會造成地表植被破壞、地形改變、溝谷大量消失,惡化生物棲息的生態環境,加速地表侵蝕,增大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改變自然流水形態,加劇水質惡化,從而直接導致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筑路材料的運輸裝卸、各種混合料拌合、借土開挖及棄土堆放、土石方調運等活動會造成短期內粉塵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機械作業的尾氣排放,使空氣質量惡化。

運輸車輛的增加和調整運土石方的落土也會使相關公路交通條件的惡化,對原有交通秩序產生較大干擾。施工機械作業及運輸車輛作業產生較大噪音,對沿線居民的正常作息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不當的臨時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駐地、預制加工場所、儲料場和倉庫等等)也會額外增加對自然環境的侵害。

2.3項目營運期對環境的影響

營運期開始意味著項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發揮作用,同時也意味著對沿線環境產生長期負面影響的開始。隨著交通量的與日俱增,噪聲和汽車尾氣及粉塵污染逐漸加劇,噪音對沿線居民、學校和機關單位的學習、工作和休息產生長期的不利影響,尾氣、粉塵、油污對沿線居民生活、農田、土壤、水質等影響較明顯,呈逐步加重的發展趨勢。

3環境保護措施

3.1工程前期環保措施

在項目的規劃設計階段考慮好工程環保方案和措施至關重要,首先要提高項目規劃決策人員、勘察設計人員的環保意識,認真學習國家有關環保的政策法規,其次,在認真做好沿線自然環境資料收集調查工作的基礎上,以科學態度進行工程環境影響評估,做好環保設計工作。

3.1.1珍惜自然環境,規劃好公路用地范圍

對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慮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術標準外,還要結合自然價值、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來綜合考慮公路的用地,使路線規劃有利于環保。①保護土地、水體、空氣和生物資源,珍惜現有資源價值。合理產生新的生產用地,保護和增強現有的土地利用。②路線應與城鎮規劃相協調,促進城鎮更新及改善環境。一方面盡量減少項目與城鎮規劃相干擾,又要有利于城鎮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車輛進出城鎮,盡量保持項目與城鎮的合理間距――“靠而不近,離而不遠”。③避開環境敏感性區域。如學校、工廠、醫院、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濕地和鳥類棲息地、精密儀器基地和軍事設施等等。

3.1.2設計要結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線形:在滿足規范要求的情況下采用較低技術指標是使路線順應地形的一個好辦法,多采用各種類型的曲線也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②縱面線形:合理設置縱坡和豎曲線使縱面線順應地形成漸變、順滑的縱坡線,避免大填大挖。深開挖路段要多考慮隧道方案,可避免山體開挖,保護森林植被和水土資源。許多山谷不僅是流水,而且是大氣流通的通道,可考慮選擇橋梁方案來代替高路堤,這樣可避免阻礙大氣流通,不會威脅到冷溫植物的生長。

3.1.3重視水土資源,減少水土流失

一是設計時注意填挖平衡,減少土石方量,減少借土棄土;二是做好邊坡防護設計工作,應根據地質情況多采用種草植樹的綠化護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線排水設計;四是合理取土、規范棄土、保護耕地,少占良田。應盡量在荒地或低產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對取土坑進行后期利用。棄方應集中堆棄,不占農田,堆棄后應上覆表土,播種綠化。

3.1.4對小型排灌系統如遭破壞應予以恢復或加以調整,合理設置小橋涵位置,必要時對原有排灌體系進行優化合并或改移;做好項目自身的排水系統,增加必要設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對農田水利的沖擊。

3.1.5合理設置臨時施工用地

減少或避免占用農田,避免用地范圍以外的耕地被機械碾壓或堆放材料。臨時用地在竣工后應及時復耕還田,恢復植被。

3.1.6做好道路沿線景^設計工作

①公路選線、定線時,要盡量與地形地貌相吻合,減少土石方量,減少對自然風景的破壞,避開受保護的景觀空間。②重視路線空間造型設計,包括路線線形(平面、縱面、平縱組合)和其它景觀因素(邊坡、擋墻、分隔帶、護欄、路面標線、標志牌、廣告牌、收費站及服務區建筑等)的造型設計。③做好沿線綠化設計工作,利用綠化來補充和改善沿線景觀,如邊坡盡量采用種草植樹的護坡方式。

篇(6)

一、改建公路與環境保護

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改建公路仍將作為公路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不必要的重復改造,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資金浪費,也加大了不必要的土地浪費和自然環境的破壞,所以有必要從根源上進行探討。

(一)公路建設必須著眼于高起點。

過去由于資金短缺和對遠景交通發展規劃不足,公路等級和技術指標采用較低。不論是線型、縱面、橫向寬度還是路面結構,都只能緩解短期之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公路運輸對道路的技術標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公路建設的發展卻滯后于經濟的發展和運輸業的要求,在舊路改造中還存在著短期效應的現象。對公路發展缺乏預見性,往往采用低限指標,以致剛改造的公路通車不久,很快就不能滿足運輸的需要,不得不進行新的改建。

(二)廢棄公路的合理處置。

舊路改建必然要廢棄一部分原有舊路,在本著盡量利用原有線位、提高路線標準的前提下,適當開辟部分新路是必要的,而處理好廢棄的舊路也是必要的。對于改造成高等級的公路,廢棄舊路可視其價值的多少作為輔道,否則應因地制宜進行舊路還田或者綠化,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這項工作應在公路改建中完成。舊路路堤可作為新路的取土場,或者平整周圍地表的土方來源。廢舊油皮及其他不適宜于還田綠化的廢棄物,運走集中處理,以便有效地保護環境,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二、新建公路與環境保護

公路建設必須要經過工可研、設計、施工三個主要環節。對環保認識不足都可能在公路建成后,對路線周圍造成難以想象的破壞,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工可研階段對環境保護的影響作為項目建設的前期準備。工可研階段在投資費用估算、經濟費用及效益分析上的考慮,基本建立在實地踏勘和調查上,但是目前在論證項目可行性時,對自然環境論述較少,大多局限于一些古跡和自然保護區,在滿足技術指標的前提下,許多大填大挖的方案很少考慮自然環境及植被保護。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評估勢在必行,工可研階段應該把環保與效益分析等論證放在同等程度,盡可能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以指導后期的測設、施工。測試階段對環境保護的影響公路測設是在工可研的指導下,具體確定路線的布局。線位的具體設置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路建成后的使用情況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所以公路測設在滿足技術等級要求前提下,不但要考慮線形指標,還要考慮環境保護,盡可能地優化方案,力求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少破壞自然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無論永久性占地,還是臨時性占地,都應有合理的環保設計。對于在建設中破壞的植被應提供恢復措施設計,防護工程應優先考慮植物防護。這樣,雖然初期投資可能大一些,但從長遠看,無論對公路本身的發展還是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都十分有益。

三、采取的措施

(一)公路設計階段環保措施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階段進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為進行環境保護設計和采取環保措施提供依據。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計,正確處理造價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重視大型結構物設計與自然景觀的協調,路線走向應盡量減少避免穿越對地球生態至關重要的濕地、林區等,保護原有地質結構的穩定性。由于開挖導致應力釋放引起坡度滑動,公路建設破壞了山區或丘陵本來的自然穩定性。目前的設計很少考慮應力釋放,只簡單地考慮土質的自然休止角,只做一些較粗的地質勘探,出現滑坡后治理的費用遠遠超過先期避免滑坡所投入的費用。重視排水、防護設計。公路排水設計不暢,不但對公路本身造成損壞,并且對環境造成破壞,在公路運營階段仍然存在水淹耕地、沖刷原地表的現象。

公路設計并不是一個獨立的階段,它融貫于公路規劃、設計、施工過程的始終。隨著時間和沿線環境的變遷,公路的影響因素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動態設計的概念,運用先進的技術,結合施工現場的情況,需隨時間、空間的推移不斷地進行補充和完善,經過反復的調整及技術經濟比較,才能設計出經濟、與環境協調的公路方案。

(二)公路施工階段環保措施

篇(7)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個新興的跨學科綜合性專業,它不僅涉及美術、園林、建筑等多個領域,還是我們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證。環境藝術設計是指環境藝術工程的規劃,藝術構想方案的綜合計劃,包括環境與設施計劃、空間與裝飾計劃、造型與構造計劃、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計劃等。

2.環境藝術設計生態理念的基本含義

生態指生物在一定自然條件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生態理念運用到環境藝術設計領域主要強調人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發展,其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具體體現在建筑與自然的和諧、人文與建筑的和諧和人文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三個方面,我們針對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主要指的是綠色、環保、節能等方面上。

二、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應用的重要意義

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中的運用,不僅能起到保護自然環境的作用,更是對我們人類的生存、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人是自然的產物,自然環境的好壞不僅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狀態,更影響著我們的生存質量。自然環境作為一種資源,雖然有著可再生的特點,但自然循環系統中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往往會引起連鎖反應,導致整個自然環境發生變化造成嚴重后果。人在發展經濟利用自然的同時,必然會對其造成一定的影響,由于自然環境能夠自我修復,微小的影響一般都不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可隨著人們對自然的破壞越來越嚴重,現如今已經產生生諸如溫室效應、霧霾等一系列惡劣后果。生態理念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是合理開發利用自然環境并不破壞自然環境的重要方法。在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中一定要利用好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作用,使生產生活能夠和自然環境和諧并存發展,在加大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的同時保護周圍的環境。

三、生態理念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運用生態理念是指在傳統的藝術設計中增加對環境保護的措施,比如說在建筑設計中增加對能源的回收利用效率或者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注重保護園區生態小環境等。要做到在藝術設計中對生態理念的合理利用,就要全面的考慮設計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從整體上強化景觀格局生態服務水平和質量,針對這種設計理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作用延伸和使用拓展

我們身邊有許多已經廢棄的舊有建筑和設施,這些設施和建筑雖然不能滿足原本的使用需求,如果我們從其他角度入手,仍然能夠挖掘出其新的應用價值,挖掘這種使用價值,我們可以從當地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綜合入手。比方說位于北京朝陽的798藝術區,原本的廢棄國營工業老廠區,在藝術家和文藝機構進駐后,成規模的租用和改造了空置廠房,并逐漸發展成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餐飲酒吧等各種空間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國際化色彩的“SOHO式藝術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798藝術區的成功正是基于對舊有建筑和設施應用潛力的挖掘,不僅開發出了新的應用價值,而且還進一步減少因為大規模拆遷改建對周圍環境帶來的破壞,這種作用的延伸和使用拓展成功的將生態理念充分運用到環境藝術設計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2.能源物質的循環利用

回收利用和循環利用作為生態理念的重要體現形式越來越被社會各界所重視,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基于先進的科學和技術也有了眾多對能源物質循環利用的典型案例,比方說一些建筑會設立雨水回收裝置,通過一定的凈化手段將回收的雨水直接利用在建筑物日常用水程序中。對雨水的回收不僅降低了用水成本,而且還減少了對城市供水系統的依賴,從生態的角度講,還保護了當地水資源。然而這種循環利用,一定要建立在對可實施性的充分調查之后才能進行合理設計,比方說雨水回收裝置不適用于年降水量低的地區,如果不注意對具體條件的調查和考證,很容易導致“畫蛇添足”,不但達不到生態理念的標準,還會造成資源浪費。

篇(8)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它為我們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和條件。環境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與之發生聯系的自然因素的總和,人類的活動必然對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公路建設尤其是高等級公路建設的飛速發展,環境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

1 公路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1.1 公路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公路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包括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環境污染。

(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中所說的生態環境是指道路中心線兩側各200m范圍內的自然生態環境,如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等。公路工程對人工生態環境(如農田、水庫、水產養殖區、人工林、水利設施、人居環境等)的影響亦顯而易見。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在公路施工和運營的過程中造成的。主要表現在:1)對地表植被的破壞及沿線農作物的影響。2)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防護不當造成的,如坡面侵蝕與泥砂沉淀。公路建設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周圍動植物的生活環境。一些植物受地下水變動的影響以及汽車交通的使用的影響,道路植物的多樣性也受到了破壞,從而對當地的生物鏈產生了影響。

(二)環境污染

公路的建設和運營對沿線地區的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表現在水、空氣和聲音環境等方面。

1)水污染。主要表現在:①建設期間施工現場生活污水、垃圾及生產廢水對周圍水體、水質的污染;瀝青、油料、化學品的使用和堆放對水體的污染;橋梁建設對周圍水體、水質的污染。②運營期服務區污水及路面徑流對周圍水體、水質的污染;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運輸泄漏、殘留造成的對水體、水質的污染。

2)空氣污染。主要表現在:①施工期間的揚塵污染。大量開挖路基造成的揚塵污染是相當嚴重的,特別是在氣候干燥又多風的地區;瀝青或水泥混凝土料拌和廠會產生大量灰塵;由于灑水不及時,運輸車輛引起的揚塵都會造成空氣污染。②運營期間車輛的尾氣排放污染。汽車尾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CO)、碳氫化合物(HC)等,及惡臭物質,有些還常有強烈刺激性物質,甚至有致癌作用。

3)噪聲污染。公路建設產生的噪聲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①施工期間各種施工機械產生噪音和運營期間車輛在公路上運行所產生的噪音。②營運期間高速行駛車輛產生噪聲,會對沿線造成不良的影響。

1.2 公路工程對社會環境的影響

公路工程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分為兩方面:1)正面影響表現在對社會經濟的貢獻:能提高城市之間物資的集散速度;減少路途時間;提高社會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等。2)負面影響體現在:①公路建設對土地的占用,對水利設施和農田排灌系統帶來的破壞;②道路工程線形等技術指標的選用不當,會給司機、乘客和當地居民帶來不好的視覺和心理感受;③施工期間影響民眾出行;④大型橋梁、互通式立交等構造物的造型,服務區、停車場等設施的布局和風格也會給沿線景觀帶來影響;⑤運營期間夜晚行車造成的光污染。

綜上所述,公路工程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從總體上權衡,公路建設的利是遠大于弊的。我們在進行公路建設時,應綜合考慮,在不同的階段采取環境保護措施,降低公路建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2 環境保護措施

公路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貫穿于整個項目之中,要實施全過程的環境保護,就必須對項目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營等每―個階段嚴格把關。

2.1 前期規劃設計階段環保措施

(一)就自然環境而言

1)保護生態環境。①注重平、縱、橫技術指標與地形、地貌、地質等環境特征的協調統一。②路選線、定線時,要盡量與地形地貌相吻合,減少土石方量,減少對自然風景的破壞,減少水土流失。③避開環境敏感性區域,例如自然保護區、濕地和鳥類棲息地。④注重生態恢復。生態設計要進行生物群落結構的設計,使人工設計的環境符合當時當地的自然環境規律,能充分利用自然環境,能發揮自然條件的優勢和彌補自然環境條件的不足,即克服生態限制因子等。

2)防止環境污染。①做好路基、路面排水設計,防止路面水從路面裂隙滲入基層,通過工業廢渣再滲透到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源。增加必要設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對農田水利的沖擊。②進行綠化設計,減少揚塵。③做好道路降噪設計工作,可通過沿線種樹綠化達到減噪目的,必要時設置隔音屏。

(二)就社會環境而言

1)在進行道路規劃時應該先進行各種調查,研究當地的氣象、生物種類、數量、占地、城市規劃、工業、文化、文物、居住人口、公共設施等。以了解公路沿線的現狀及環境,充分考慮路線的走向,盡量減少毀壞的設施數量,少占農田,避開村鎮,避免大規模的拆遷,進而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

2)路線應與城鎮規劃相協調,促進城鎮更新及改善環境。一方面盡量減少項目與城鎮規劃相干擾,又要有利于城鎮的發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車輛進出城鎮,盡量保持項目與城鎮的合理間距一“靠而不近,離而不遠”。

3)重視道路工程性能的同時,重視對人的視覺、生理和心理影響。按照設計規范對沿線的景觀資源進行規劃。例如江蘇在干線公路建設工程中樹立“生態公路”的理念,充分利用公路用地。增加沿線綠化寬度、數量和品種,目前淮安市已建成的“生態公路”327省道西延段、332省道金湖寶南線。環境效果非常顯著。

4)公路夜間行車給沿線居民聚集區帶來的光污染問題應引起充分重視。預防光污染的方法有營造喬灌結合的綠化帶、建造防眩帶等。也可從減弱車燈光源強度的角度解決這一問題。

2.2 施工階段環保措施

在施工準備工作階段,認真調查收集沿線相關資料,制定詳細有效的環保措施,施工時加強環保管理和監測。

1)減少水土流失。①根據實際填挖土質,合理設置邊坡的坡度;②合理設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現場臨時排水系統,及時疏導雨水,以減少雨水對挖填土坡坡面的沖蝕;③填方坡面應及時夯實并進行邊坡綠化;④合理確定借土棄土位置,合理開采砂石料場,注意料場棄土棄渣分離處理。⑤在大中修工程實施過程中加強半幅通車半幅施工的交通管理,單向放行,注意避免施工垃圾對路肩草坪的污染與破壞,有效地保護環境。

2)防止水質污染。①加強對施工隊伍的生活污水處理,嚴禁將其直接排人河道水流中;②對路基清除淤泥表土應回收到路上處理或運到指定地點堆棄;③棄石棄土應運到合理地點,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④對橋梁圍堰施工。應注意圍堰土在施工結束后的清

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⑤橋梁施工機械還應避免油污的污染。

3)防止大氣污染。①材料堆放應采取必要的擋風措施,減少揚塵;②組織好材料和土方運輸,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環境污染;.③材料運輸宜采用封閉性較好的自卸車運輸或采用覆蓋措施,對施工場地、材料運輸及進出料場的道路應經常灑水防塵。

4)減少噪音污染。①當施工路段距住宅區距離小于150m時,為保證居民夜間休息,在規定時間內禁止施工;②主動與施工路段附近的學校和單位協商,對施工時間進行調整或采取其他措施,盡量減小施工噪聲對教學和工作的干擾;③注意機械保養,使機械保持最低聲級水平。安排工人輪流進行機械操作,減少接觸高噪聲的時間。對在聲源附近工作時間較長的工人,發放防聲耳塞、頭盔等;對工人進行自身保護。

5)采用新技術、新工藝。①積極嘗試瀝青砼路面就地熱再生技術,它是一項環保節約的路面維修技術,利用原地加熱銑刨老瀝青混凝土材料,現場加入瀝青再生劑重新拌合攤鋪,減少廢棄材料對環境的污染,使病害處理更加節約環保。04年325省道21K+300-26K+143及237省道29K-31K 05年在31K-33K實施瀝青路面就地熱再生。環保效果非常明顯;⑦積極采用老路基層與面層全深層冷再生技術,其重復利用原有路面材料,經粉碎處理后添加水泥穩定劑等添加劑重新鋪設路面基層,可以節約石料、降低成本,減少廢棄材料對環境的污染,使病害處理更加節約環保。09年淮安市,大中修工程中引進了該項新技術來處理老路病害,效果明顯,環保到位。

2.3 營運期環保措施

1)加強公路管養工作,對路面和邊溝應定期清理。加強邊溝、邊坡、涵管、急流槽、導流壩和路田分界墻的養護維修工作。嚴禁各種泄漏、散裝、超載車輛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體污染。對沿線收費站和服務區的垃圾及污水要進行環保處理,可設置污水處理站,各種污水經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

篇(9)

0.引言

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特別是由暴雨或者徑流所造成的洪水暴發現象極為嚴重。為了人們的生活安全,并且維持正常的生產發展,我們必須要對自然災害進行控制,尤其是洪水災害。而控制洪水災害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只有全民都重視對自然的保護工作,才能夠的有效的減少防洪減災預防工作投入。

1.環境保護與洪災的定義

從災害發生的根源來說,我們可以直接將環境保護與自然洪澇災害完全聯系在一起,通過這兩者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來對自然環境災害原因及控制措施進行分析。而環境保護工作指的就是通過經濟上、法律上、行政上、科技技術上等多個方面的作用措施,來保護自然環境不會受到進一步破壞及污染;同時,還必須要根據人類的需要,在保持環境健康的情況下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使得自然環境能夠更有利于人民的自然勞動,方便人民的生活,減少不利于人們進行生產活動或者對生存不利的情況出現。在進行環境保護的過程中,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必須要在環境不受破壞和污染的前提下進行改造,提高人們生存的自然環境,防止機體可能會因為環境的影響下出現非正常變異情況的出現;第二問題則是要科學合理的使用自然環境中的資源,避免人類人工合成的對環境有極大污染的化工產品流入到自然環境中去,保持自然健康性,以此來保護人類的生態環境能夠在人類汲取的過程中不斷恢復并且擴大,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洪水災害主要是由于河流水位暴漲而導致的一種自然災害,通常情況下都是由于暴雨季節所導致的上漲。出現這種超常規的水位蔓延時,會對河流下游的建筑、作物等帶來毀滅性的破壞,甚至造成淹沒災害。當一個地方被河水、海水或雨水淹蓋時,這個地方就是遇上了洪災。從科學上劃分,前者屬“環境學”,后者屬“災害學”。

2.洪災的形成

近年來,人類為了生存發展和提升生活水準,不斷進行了一系列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活動,包括農,林,漁,牧,礦,工,商,交通,觀光和各種工程建設等等。今天,人類加以開墾,搬運和堆積的速度已經逐漸相等于自然地質作用的速度,對生物圈和生態系改造有時也會超過了自然生物作用規模,迅速而劇烈地改變著自然界,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干擾達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演變為自然災害。盡管這種干擾進程很慢,但累加到一定程度后就會顯現出后果。

3.洪水的主要危害

3.1飲用水供應系統破壞

絕大多數的自然災害中,都可能造成飲用水供應系統的破壞,這將是災害發生后首當其沖的問題,常在災害后早期引起大規模的腸道傳染病爆發流行。

在水災發生時,原來安全的飲用水源被淹沒,被破壞,或被淤塞,人們被迫利用地表水做為飲用水源。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人畜尸體,以及被破壞的建筑中的污染物所污染。據水文部門對水環境監測,洪水期水質污染程度,往往比平水期污染更為嚴重。洪水期間,泥沙成為水流污染物的載體,附著在泥沙上污染物,滯留和堆積在水體內,降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并形成新的污染源;隨著洪水的沖刷,大量的有機質和有害物質進入水體,從而導致污染物總量增加,并且紊動沖刷可能導致底泥污染物的釋放,形成二次污染。特別是在低洼內澇地區,災民被洪水較長時間圍困,更易引起水源性的爆發流行。孟加拉國水災時曾因此而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3.2生態環境的破壞

伴隨著洪水的發生,將造成土地的水力侵蝕,使松散的土壤受到洪水沖擊而解體,進而被猛烈的逕流和洪水挾帶流入河流之中,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貧瘠化和沙化,并使河道淤塞,水害不斷。災害的發生一方面使得土壤蓄水能力、滲透率、營養價值、有機質含量等表層土壤指標降低;另一方面,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河道沉積于河床,造成大多數河流河床有淤積抬高趨勢,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并可能造成改道。嚴重的洪水會沖毀植被,居民房屋倒塌,農作物減產或絕產。農田(村)生態系統受到毀滅性破壞,流域野生動物被迫逃逸或被淹死,公路、鐵路被沖毀,交通、信息受到阻隔,社會生態經濟受到破壞。

3.3自然生物的破壞

洪水一方面影響動植物的棲息地環境,從而影響動植物的生長與繁殖。如陸地的岸坡再造,水體的水量水質的激變,對動植物的生長、繁殖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由于淹沒、沖擊、壓蓋直接造成動植物體的死亡或生存威脅,影響了動植物群數量與種的多樣性。而且,洪水的發生使得淺灘區和洪泛區的濕地重建,從而保護了水生環境與陸生環境的紐帶。

4.環境保護意識對防水減災的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暴雨洪水對于生態環境的危害很大,特別容易造成植被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這雖然和自然因素有關,但是只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就可以將植被的破壞程度降低到最低點,保證基本的生態平衡。

對于我國來說,保護河流植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是森林資源大國,但是由于人為的過度砍伐,植被遭到了破壞,涵養土壤的能力差,一旦遭遇了洪災,就可能無限制的抬高水位,造成短期利益和長期發展的極壞影響,而且局部的破壞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土壤的退化,人和自然的矛盾越來越嚴重。在我國的一些災害事件中,環境保護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人為的不合理開發,這是利益的趨勢,卻給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因此,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大力的植樹造林,保持水土,充分認識到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壞給國家帶來的不利影響,盡可能的減少損失,發展整體的經濟布局。

5.結語

總而言之,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加強宣傳和指導,健全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提高全面的減災意識,人人都能成為環境保護的主體,擁有保護生態的責任感。為了保證環境不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壞的影響,我們更應該愛好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珍惜現有的資源,落實好各項環境保護工作。

篇(1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solid waste, the harm of solid waste and several common resource, harmless treatment and disposal technology. The initial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China's use of technology in solid waste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also refer to the study of solid waste treatment of foreign advanced design idea, harmony and unity so as to achiev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Keywords: solid waste disposal; pre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 X-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前言

園林景觀在整個生態體系中起關鍵作用,并且隨著城鄉建設的快速發展,園林綠化更顯得極為重要。但因園林生態的特點復雜多樣[1],人為因素的影響較多,大量的病蟲害迅速繁殖,致使園林景觀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雖說施放大量的化學農藥能有所控制,但因此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問題。因此,為有效保護園林的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以及減輕農藥對人類的健康損害。我們應針對園林景觀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分析,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

2.環境保護的基本概念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針對目前的環境污染情況,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以調整人類生活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此外,環境保護也是人類自主探索與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資源的過程[2],以減少資源利用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而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創造更為合適的生態環境。我們應對已被污染的自然環境進行綜合治理,通過各種手段或渠道加以改造與恢復已污染的自然資源。環境保護與人類的生活、社會發展等密切相關,其不僅能有效改善人類的生活與工作環境,還能推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有助于促進自然與人,自然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園林種植與保護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由于園林生態環境的復雜多變,植物來源的較為繁多,導致園林的病害蟲大量繁殖。就當前得知的園林病害蟲就有上千種,其不僅危害著園林植物的生長發育,而且還引起較多的環境污染問題。一直以來,我國主要通過施放化學農藥來防止害蟲,雖取得一定效果,但在不同程度上也污染了我們的生存環境。早在七十年代之前,世界各國普遍使用除草劑來防治害蟲,如666在那時曾是最佳的滅蟲劑[3]。但后來經研究顯示,這種滅蟲劑若有不慎進入人體,將導致中毒,甚至借助食物鏈的傳播,通過母體傳播胎兒,影響后代的生存發展。此外,為保護園林植物而施放大量的化學農藥,既污染了植物的生長土壤,也污染了空氣與水源。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大部分的城市地下水源已發生嚴重污染。如云南省因施放的農藥過多,導致多個湖泊的水質受到污染,各種生物種群逐漸消亡,進而致使生物鏈遭到破壞,生態體系嚴重失衡。由此可見,為確保園林生態環境的長期發展,我們應適當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與此同時,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刻不容緩。

4.加強環境保護的措施

4.1利用園林植物凈化大氣污染

園林植物能對大氣中的各種污染物進行吸收、累積、降解以及排放等,具有良好的凈化作用[4]。但因植物種類及其生態功能的不同,似的其對環境的保護功能也有所差別。針對不同地區的環境污染特點,選取相對應的園林植物實行綜合治理。比如,城市街道的污染物多是粉塵類物質或者汽車排放的尾氣,因而可選取樟樹、國槐、桂花、楝樹以及銀杏等喬木,或大葉黃楊、海桐等灌木種植,以很好凈化城市街道的污染環境。至于在工廠污染氣體比較集中的地區,可選取種植能凈化多種污染氣體的抗污染樹種,例如白樺、大葉黃楊、國槐及棗樹等。這些樹種不僅能有效吸收大氣中的SO2,還能很好凈化空氣中的HF,具有良好的環境保護作用。

4.2農藥的安全與合理使用

據生態學的理論觀點得知,對植物噴灑農藥,是人為干預生態環境的表現。利用農藥殺滅害蟲,起效快,作用強,應用普遍。因而,通過化學防治措施清除園林病害蟲,有助于保護園林植物。但過分使用化學農藥,也會產生一定的環境污染。其在殺滅害蟲的同時,也導致有益生物或害蟲的天敵死亡,最后反而造成害蟲更加猖狂。可見,合理安全的利用化學農藥非常必要。首先,針對城市人口眾多,園林植物群類多樣,氣候變化復雜等特征,可選取較新的無毒、無氣味且無污染的高效化學農藥。其次,按照防治對象的不同,選取針對性的化學農藥。再者,在施放農藥時應選擇有益于天敵生存、防治害蟲效果較好的時機。最后,最好混合或交替使用農藥,以有效抑制病害蟲的抗藥性,延長農藥的藥性,從而實現以最少農藥來更好保護園林植物,減少環境污染。除此之外,合理掌握正確的農藥施放方法與技術,盡可能的通過澆灌或根部等方式進行噴灑農藥。或者在綠地施放農藥時,應選取靜電噴霧或者低容量的施放技術,以減少天敵的死亡,減少環境的污染,從而有效保護生態環境。

4.3利用園林植物修復已污染的土壤及水源

據有關的實驗研究表明,部分園林植物對重金屬具有較強的富集作用[5],可將重金屬吸收并轉運至地表,并有效修復被污染的土壤,有利于減少生態環境的破壞。比如美人蕉、構樹等園林植物,其能高效清除土壤中的銅、鉛等重金屬,因而可作為修復和重建環境污染區的首選植物。而對已污染土壤中的有機物,少數草坪植被比如高羊茅也具有良好的修復效果,其能徹底去除土壤中的芘或菲等有機的污染物。另外,通過最新研究的人工浮床工藝,也能有效促進園林植物修復水體污染的進程。比如睡蓮、黃菖蒲、黑麥草、綠蘿等各種植物,均適合用來治理生活中已污染的水體,且均起到良好的環境保護作用。

5.結語

總而言之,要想實現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確保生態環境的綜合平衡。就必須盡早發現與分析園林景觀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通過園林生態中的各種植物來凈化與修復環境污染,同時合理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減少環境的污染,防止人類的生態環境遭到更多破壞。

【參考文獻】

[1]李國輝.淺談生態園林建設與城市可持續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2):310.

[2]張淑范.談環境保護與加強環境保護的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7):97.

上一篇: 消費主義的積極影響 下一篇: 農業旅游市場分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另类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精品 | 日韩午夜福利视频欧美 | 亚洲激情视频五月天 |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看片 | 先锋天堂AV在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