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03 14:36:3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

篇(1)

生態文明意識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認識。它是由文化與自然價值相結合,從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同時它也是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加強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

一、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我國目前的大學生廣泛缺乏生態文明意識,由于一些高校將教學育人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文化素質與政治素質方面,而恰恰忽略了對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德育教育的培養,使得當代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淡薄,有關生態文明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從而將建設生態文明這一目標淡化,沒有從較高層面上建立一個完整科學的生態意識。因此,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和行為經常發生。例如:浪費水電、浪費糧食、不愛惜公共設施、隨手丟棄垃圾,隨處亂寫亂畫等。對于普遍存在的這些問題,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一些高校雖然進行了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也開設了一些關于生態文明的課程。但是,由于缺乏教育力度,課程空洞乏味,僅僅從圖片以及羅列的數據方面讓大學生了解有關生態文明的內容,學生并沒有真正的感受到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其效果并不理想,致使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并沒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對于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關鍵在于讓大學生清醒的認識到生態文明的建設關乎全民族的發展與福祉,要積極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意識,以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看待問題,明確如果不能夠合理地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制約經濟的發展,制約人類文明進步的步伐。黨的十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趨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因此,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教育,提升其生態文明素養顯得尤為迫切。

二、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解決對策

(一)開設具有綜合性的課程

在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教育方面,高校應致力于開設一門綜合性的課程,該課程面向所有專業的學生開放,其囊括關于生態文明各方面的知識內容,具有靈活性、充分性以及內容的廣泛性,成為一門公共必修課。以往的課程設置多數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僅僅是通過一些幻燈片或者一些數據來讓學生對生態文明進行簡單的認識,而該綜合性課程,從內容上更加充分飽滿,使得大學生能夠通過課程的學習深刻地認識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環境保護知識,自身建立起一定的生態文明觀念,從而形成自覺的生態文明意識。

(二)不斷加強關于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師資力量

在生態文明意識教育方面,老師作為主要的引導者,首先應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意識,具備各方面素質,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因其自身生態文明意識的高低會對德育教育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應當打造一支力量雄厚、水平過硬的教師團隊。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多開展一些具有真正意義的、有價值的活動,將關于生態意識文明、生態法治文明、生態行為文明等知識教授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樹立起正確科學的生態文明理念。

(三)將生態文明意識教育不斷的與校園文化相融合

大學的校園文化生活對于大學生精神素質的提升以及道德情操的養成產生著重要的引導和指示作用。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積極將生態文明意識觀念與其融合,切實開展一系列校園生態文明建設的活動,通過活動的形式,引導和教育廣大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節約資源的觀念意識,使得校園成為培養大學生態文明意識的搖籃。

(四)開展各類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

篇(2)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4-0053-02

我們黨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新理念,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1]。“生態文明”新理念的提出,是我們黨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一種反思,是對工業文明發展道路的總結,并把生態建設上升到文明和倫理的高度,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有一個完善的機制作保障。只有在相應機制的保障下,生態文明的理念才能有序地轉化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順利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目標。

一、遼寧生態文明建設機制保障現狀分析

遼寧省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生態建設的各項政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推動了生態文明的機制建設,初步走出一條適合省情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近幾年來,遼寧省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制度措施來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如:制定了《遼寧省防沙治沙條例》、《遼寧省海洋環境保護辦法》、《遼寧省濕地保護條例》、《遼寧省跨行政區域河流出市斷面水質目標考核暫行辦法》和《遼寧省大伙房水庫輸水工程保護條例》等法規;實施綠色信貸政策,出臺了《遼寧省實施綠色信貸促污染減排的意見》;對主體功能區、流域和各類資源實施生態補償政策,主要包括東部生態重點區域、跨行政區域河流和水源的上游等區域;在全省市縣實行問責制,推廣應用績效考評、能效準入、監察督導、激勵約束為核心的“四位一體”節能模式;制定了《關于建立健全環保體制機制的意見》,以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綜合決策的環保體制機制,等等。這些制度的出臺,使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了制度上的保障,進一步推動了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二、遼寧在生態文明建設機制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當前,遼寧生態文明的機制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綠色信貸中涉及到的準入、技術、排放、能源消耗和循環利用能力等標準尚沒有完備規定;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后性導致環保部門對項目審批很難發揮一票否決作用;環境影響的量化技術和貨幣化技術還不成熟,生態補償缺乏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環境監管體制存在嚴重缺陷,橫向管理體制不健全;在政績考核中仍然沒有完全擺脫以單純的GDP模式為標準,等等。這些問題都將制約著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致使生態文明建設很難深入下去。

(二)原因分析

認識到問題的存在,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根據國家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結合本省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

第一,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法規體系不完善或缺失。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市場主體天生的逐利性,導致他們可能不顧生態環境的破壞,不顧他人的利益和后人的利益,使生態建設讓位于經濟發展。所以,生態文明建設要想向更高水平邁進,就必須不斷完善相關的法規體系,使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律的軌道。目前,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還缺少一些法規的約束,如尚未建立促進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的法規、尚未建立環境公益訴訟的法規等。

第二,生態文明觀念依然淡薄。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讓“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的樹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環保意識,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所在。目前,公眾的環境素養和法律意識不強,生態文明意識依然淡薄,這勢必會阻礙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當前有些領導干部對生態建設不夠重視,仍堅持唯GDP論,在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發生沖突時,他們往往更多的考慮后者,把生態建設拋在一邊。

第三,現在的政績考核機制對生態考慮不夠,對GDP的考核和顯性政績看的過重。傳統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是以GDP為核心內容,這種政績考核機制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如一些領導干部出于自身政績或局部利益的需要,對中央政策執行不力或陽奉陰違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領導干部甚至縱容一些企業“先污染,再治理”,等等。當前,我們的政績考核機制依然過于重視對GDP的考核,對生態環保考慮的不夠,這將不利于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三、完善遼寧生態文明建設機制保障的路徑選擇

生態文明機制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長期以來制約著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為了克服這些制度性的障礙,我們應從遼寧的實際省情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不斷促進遼寧的生態文明建設。

(一)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參與機制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公眾參與可以防止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經濟利益,最大限度地保護公眾的環境利益,加速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完善公眾參與機制,第一,應加強生態文明觀念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從總體上看,目前,遼寧公眾的環保素養和法律意識還不強,生態意識有待提高。所以,要建立固定的教育宣傳陣地,培養公眾在環保領域的知識素養,不斷提高公眾主動參與生態建設的意識。第二,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公眾環境權,讓公眾做到有法可依。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權利只有在法律的范圍內才能得到保護,沒有法律的保護,權利形同虛設。第三,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擴大公眾保護環境的參與度。環境公益訴訟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公眾對環境利益的保護。但我國現行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存在一些缺陷,這些缺陷削弱了公眾的環境訴訟權,不利于發揮他們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第四,加大環境保護組織(特別是非政府組織)的建設。環境保護組織(特別是非政府組織)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主體,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保障。環境保護組織的發展壯大,使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獲得了依靠,有利于其作用的發揮。

(二)建立健全產業生態化機制

“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產業發展的生態化,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目標。”[2]產業生態化是繼工業化發展以來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建立健全產業生態化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建立健全嚴格的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加快產業技術升級步伐。建立健全嚴格的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節能減排,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第二,加大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努力促進產業發展的生態化。實現產業發展的生態化,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合理調整產業布局,采取“強化一產,調控二產,加快三產”的措施,著力發展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的第三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第三,完善項目環評制度,對不符合產業生態化的項目嚴格執行一票否決。雖然《環境影響評價法》已經實施好多年了,但由于我國政治體制的不完善、政府對環保的投入不足、執法不嚴等問題的存在,致使環評制度很難嚴格的執行下去,遼寧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完善環評制度建設,不僅在項目,還要在規劃、法律法規的制定上進行嚴格環評,實行一票否決。第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推動產業生態化的步伐。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的經濟發展形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有利于產業生態化的實現。

(三)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目前,遼寧已經樹立“資源有價”、“生態補償”的觀念,積極推動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建設。但是從總體上看,遼寧對生態環境補償的范圍、標準等方面的規定還不完備,因此,還要繼續完善生態環境的補償機制。第一,應不斷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法律法規。應不斷完善關于生態環境補償的專項立法,從法律層面上明確界定生態補償的主體、客體及其義務、責任、補償標準等方面的指標,使生態補償有法可依。第二,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的監管體制。通過不斷加強環境保護機構及隊伍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管理的規范化;擴大政務公開范圍,進一步提高環境監管的透明度;建設環境監管全覆蓋責任體系,明確細化環境監管責任等等措施,不斷完善生態補償的監管體系。第三,加強環境影響的量化技術和貨幣化技術建設,為生態補償建設提供相關的科學技術支撐。

(四)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績考核機制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摒棄了傳統的唯GDP論的考核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建設等指標也納入到政績考核的體系中。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遼寧一直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一項指標,但是由于政府部門監管不暢、考核機制不完善等原因,致使在對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中,輕視了對環境保護方面的考核。因此,要使生態環境考評指標不流于形式,還應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政績考核機制。第一,要把生態環境政績考核運作法律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生態環境政績考核法律化、制度化,確保了生態環境在實際考核中有據可依,讓生態問題成為領導干部無法逃避的制度關口。第二,實行考核主體多元化,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在對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中,既要重視政府自身的考核,又要關注公眾滿意度的考核,也就是要重視公眾對政府行為的評價。第三,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問責制度,有效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干預環境執法的問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制定環境目標責任制,對環境保護實行年度目標管理,定期進行考核,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環境事故、嚴重干擾正常環境執法的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進行必要的問責。

篇(3)

在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我國還面臨著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巨大壓力。“十二五”特別是黨的十以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將其擺在了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五體一位整體布局的戰略高度上,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來積極推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從整體水平上看,我國跟過去幾十年相比,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因各種因素,生態文明建設的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含義

所謂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指人們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以此解決人和自然之間的矛盾,從而擺脫生態危機,創造與追求生態文明成果的建設過程。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了使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實現協調發展,是使人們在對自然的認識與改造過程中,不斷將改造過程中出現的負面效應予以克服,進而建設有序合理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全過程。生態文明建設表明了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反思了征服自然,超越了敬畏自然),最終使人類走向與自然協調統一、和諧相處以及共融共處的理性價值取向,它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在社會各個領域中發揮其引導與約束的作用[1]。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具備較高的生態文明意識,這也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前提;第二為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第三是構建合理、公正的社會制度,這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所在。

二、生態文明建設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人類不斷增強了改造自然的能力。人類在利用科學技術不斷開發自然資源將之轉化為經濟的同時,對自然造成的破壞也越來越大,使得生態環境加劇惡化,最終造成整個生態系統完全失去平衡,而人類本身也因為破壞生態環境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生態文明建設強調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今天,要發展經濟就必須嚴格遵守大自然的規律,協調好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識,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一種新的發展觀,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現的經濟發展跟環境保護矛盾的產物。因此,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遵循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并重原則,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自然環境和資源能源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更是要兼顧生態價值,最終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得以實現[2]。

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的生態意識有待提高

當前,我國群眾的生意意識還比較淡薄,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群眾對環境保護現狀的認知跟自身生態意識的提高存在強烈反差,換句話說就是群眾通常比較關注跟自身相關的環境問題,但是針對那些具有重大意義的環境問題的關注度卻不高;二是群眾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基本態度偏差嚴重,即重視直接問題而輕視間接問題,重治理但是輕預防;三是生態權利意識淡薄,缺乏參與生態保護的主動性;四是就普遍水平來看,我國群眾的生態科學素養偏低,缺乏對生態環境相關知識的深入了解,無法形成理性且穩定的環境保護意識[3]。例如:在2008年,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系對抽取了沈陽、太原、成都、蘭州、韶關、武漢、杭州七個城市群眾環保意識水平超過60分所占比例,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群眾的環保意識還有待提高,要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就應該切實解決好群眾生態意識薄弱的問題。

(二)生態經濟剛剛起步,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當前,從整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污染的現狀還未得到根本解決,環境污染特別是復合性環境污染的現象仍在加劇。跟西方很多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防治環境污染方面基本上沒有重蹈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在預防和控制環境污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考慮到我國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再加上長期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導致當前我國的生態環境依然不容樂觀。水體污染嚴重(如表1)、空氣質量降低、突然不斷被惡化、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等,這些環境問題勢必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進度產生阻礙作用。雖然我國已經提出了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但是迄今為止依然沒有真正建立其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體系,這些都決定了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任務艱巨,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三)缺乏健全的環境經濟政策作支撐

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健全的法律作保障,同時也離不開大量的環境經濟政策(如生態補償、環境稅費、排污權交易)等作保障,通過經濟手段來促進生態環境建設。跟傳統的行政手段相比,環境經濟政策本身屬于一類“內在約束”機制,其主要發揮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技術創新以及降低環境治理跟象征監控所需成本支出等優點。當前,西方國家普遍運用環境經濟政策來對環境資源進行保護,因此積極建立并運用環境經濟政策,不僅能夠縮減和內化環境資源保護的成本,還能夠發揮鼓勵企業節能降耗,以此構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資源環境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但是我國當前對環境經濟政策的運用較少,常見的主要有垃圾處理收費、城鎮污水處理收費以及排污收費等,這些均是以防治污染為主,然后跟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環境經濟政策(如:生態補償、生態稅以及綠色信貸)等不夠健全,另外關于排污權收費、強制責任保險等有待探索,上述種種都阻礙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四、我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一)提高群眾的生態意識,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生態文明建設跟物質文明建設一樣,也需要精神文明建設,因此要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勢必要讓廣大群眾樹立起高度的生態意識。首先,要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要充分運用各種途徑,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環境保護宣教活動來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廣大群眾自覺樹立起環境保護的意識,在全社會中形成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良好風氣。其次,要充分運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陣地,來讓群眾深刻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意義,培養他們樹立起正確的生態觀和發展觀,從而規避經濟建設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最后加強廣大群眾的生態倫理教育,增強其生態倫理意識,提高其生態文明素質。

(二)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經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綠色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持,其技術與新能源能夠逐步解決發展與生態的困境。它的技術同新能源的研發應用需要資金的持續投入,政府和企業在能源的調整和技術的創新中扮演著密不可分的角色。生態文明建設是由節能環保產業與綠色循環經濟兩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組成。雖然自然自身的修復功能可以化解人類活動在一定范圍內對自然的損害。但是自然的修復能力隨著高碳的不斷消耗而不斷下降,從而難以修復,形成溫室效應。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在于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與綠色循環經濟,使其成為實現“美麗中國”發展的重要途徑。首先,推動綠色循環經濟的戰略規劃是長期全面的。其次,推動綠色循環經濟需要充分利用政府與企業對其產品的采購能力。在政府對綠色產品設定的嚴格標準下,雖然不達標的企業無法從采購市場獲得豐厚的利益,但是經濟利益的驅使與環保節能的壓力會使他們加大綠色技術的研發,為生產出質量更高的綠色產品投入更多資金,也為企業的綠色發展樹立了形象,提高了彼此的競爭力。另外,綠色產品在市場上的多樣化,也利于加強普通民眾在選擇和購買綠色產品的力度。從政府到企業,再到民眾,就這樣形成了一條綠色循環經濟發展線路,更進一步推動了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4]。

(三)建立健全環境經濟政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關于環境經濟政策,筆者認為需要進一步加大排污收費的力度,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僅僅探索出生態補償、生態稅、綠色信貸、排污權交易以及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等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在過去的“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環保部門已經通過提高排污費標準、發行環保債券、征收“兩高”產品消費稅等方面來創新了環境經濟政策,從而為我國的環境經濟政策的研究和使用指明了方向。環境經濟政策作為國際社會解決跟環境污染問題相關最有效的辦法,在環境政策體系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很長時間以來,我國都是將環境政策當作政府對環境進行管制的一種輔助手段存在的,存在著應用不充分的問題,如此不僅降低了環境資源的成本,還阻礙了環境資源市場化配置。因此我認為可以在創新環境經濟政策創新力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環境經濟政策推廣和運用力度,從而將環境政策體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充分展現出來。

五、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建設并非一蹴而就的,其本身是一項集系統性、長期性、戰略性以及創新性為一體的工程,該工程任重而道遠。特別是在面臨著當前我國群眾的生態意識有待提高、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缺乏健全的環境經濟政策作支撐等問題,需要深入把握好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從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入手,根據該問題實施針對性措施,從而保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順利、有序、有效推進。

參考文獻

[1]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01:2-13.

篇(4)

Abstract: It is a major event concerning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ordinary people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improv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masses. We should really d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well by implementing the "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thought. Focusing on the specific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of Laiwu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circumstanc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s ofLaiwu City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iwu City; life quality;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中圖分類號 : F320.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村莊是農民生產生活的集聚地,實施生態文明建設,配套必要設施,搞好環境衛生,改善村容村貌,有利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和農村生產條件,煥發農村社會活力。

一、萊蕪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萊蕪市區域面積2246平方公里,轄萊城區、鋼城區、高新區和雪野旅游區,共20個鎮(辦事處),1070個行政村,129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9萬人。通過近年來的努力,萊蕪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有序開展,生態產業發展富有特色,農村環境面貌和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整個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領導重視,目標明確。自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以來,萊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始終把這項工作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首要任務來抓。一是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在2007年黨代會上,萊蕪市委、市政府就把“生態建市”作為四大發展戰略之一;2008年出臺《萊蕪市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綱要》,把生態環境建設列入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快推進;2011年4月份,召開全市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動員大會,對生態文明鄉村建設作出了安排部署,明確了今后每年的責任目標和推進措施,并成立了由市住建委牽頭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二是制定政策,提供保障。下發了《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健全完善農村垃圾治理長效機制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社區生活污水處理工作的意見》、《關于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部門單位幫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導。市財政設立1000萬元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各區按1:1的比例安排專項資金,部分鎮、村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也相應投入了配套資金,為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

(二)示范帶動,打造亮點。按照生態文明建設“三清、四改、五化”的總體要求,各鎮村根據各自實際,全部制定了整治方案,明確了整治任務,確定了整治重點,生態文明建設全面鋪開。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打造一批生態文明建設典型,帶動面上工作開展,按照下發的《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對城市建成區以外、《萊蕪市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總體規劃》中確定保留的、近期未列入拆遷范圍的村莊,每年選擇100個村莊進行重點扶持,開展以“三清、四改、五化”為重點的綜合整治。

(三)部門幫扶,形成合力。根據萊蕪市《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市文明城市創建暨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動員大會精神,在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同時,選擇100個重點打造的村,采取市直、區直部門單位幫扶等措施進行重點整治,目前幫扶部門工作扎實,積極主動,在幫助村里制定整治方案的同時,強化了具體幫扶措施。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部分實施主體存有畏難發愁情緒。部分鎮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對村莊沒有起到應有的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作用;有的村以農忙或者以村莊即將改造為理由,整治力度不夠,整治標準不高;有的面對一些實際困難束手無策或者辦法不多,存有等待觀望,畏難發愁情緒。這個問題的存在,導致工作開展不平衡,經調查,今年全市還有30%的村莊進展緩慢。

二是資金緊張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生態文明建設,鎮村是實施主體,需要投入大量的整治資金。但從萊蕪市的實際來看,鎮財政比較困難,農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基礎設施普遍較差,在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區鎮配套資金不足,經費投入難以保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工作的實施進度和質量,資金緊張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

三是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作需進一步加強。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還沒有按照新的辦法運營。有些鎮還存在保潔員不到位、垃圾清運不及時、垃圾亂堆亂放等問題。農村新社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任務繁重,目前全市已開工建設的76個農村新社區,配建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只有40%。

三、建議和措施

(一)廣泛宣傳,營造良好氛圍。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是政府為民辦的一件惠民實事,是廣大村民所支持和歡迎的,各級建設部門要會同當地鎮(街道)加大宣傳力度,尤其是對整治比較好,面貌改變大的村莊,要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充分引導、提高農民參與的自覺性,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同時也提高了實施主體的積極性。

篇(5)

總書記“7·23”重要講話是繼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寫進政治報告后,對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講話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和“戰略任務”的高度,首次深刻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關系,進一步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豐富了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順應了當今世界的潮流和趨勢,符合中國發展的實際,是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執政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深化的最新成果,具有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對于生態文明,我認為應該把它理解為一種理念、原則和目標,不能把它當成工業文明之后的一種新文明,這樣理解太高;也不能把它等同于環境保護,這樣理解太窄。總書記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經濟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政治建設維護社會秩序,文化建設強化智力支持,社會建設保障公平正義,而生態文明建設則是其他各種建設的基礎、支撐和保障。離開生態文明建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就無法持續、協調地進行。正因為如此,總書記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我理解,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和貫穿到經濟建設中,就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優化生產方式,發展生態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融入和貫穿到政治建設中,就是形成有利于生態文明的體制機制和法規制度安排;融入和貫穿到文化建設中,就是要在全社會弘揚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價值觀念、道德約束、消費方式以及社會風尚;融入和貫穿到社會建設中,就是要解決共同富裕問題,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

按照中央和省委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貴陽市將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入手,抓緊編制《貴陽市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規劃(2012—2020年)》,堅持不懈地推進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著力優化空間開發格局,嚴格按照功能區劃確定發展定位,科學確定未來開發強度,根據科學的空間開局確定城鎮化的方向和節奏;著力發展生態經濟,堅持高端資源高效利用,繼續抓好十大工業園區和標準廠房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著力保護生態環境,采取最嚴厲的措施治水、護林、凈氣、保土;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提高民生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中的比重,繼續下大力氣解決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問題;著力弘揚生態文化,努力使生態意識上升為全民意識,生態生活方式成為全民自覺行動;著力完善制度安排,加大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法規、制度的制定、完善和執行力度。

篇(6)

一、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1.1水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報告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深化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家全面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生態文明是指水資源與人類和諧發展,水資源在經濟發展中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應該節約用水,大力保護水資源。

1.2水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實踐難題

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是水,但是我國目前水資源污染較為嚴重,淡水資源中,部分地表水受到輕度污染,部分河段受到重度污染,在我國無論是河流還是湖泊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海洋的水資源質量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導致水質極差。節約和保護水資源成為了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應該將水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首位,對水資源進行深層次的管理,將水資源的利用與國家的經濟發展相結合,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我國水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對生態問題的思考和對自然界潛能的意識

自然界蘊藏著無數的資源,壯麗山河、崇山峻嶺、廣闊草原都展現出自然界獨特的魅力。但是人類為了經濟的發展,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對自然資源無限制的利用,對森林進行大面積砍伐,嚴重破壞空氣質量,造成水土流失,工業生產排出大量廢水、廢氣、廢物嚴重污染環境,在人類的生產建設中缺乏對生態文明的重視,對于自然界蘊含的巨大潛能不能合理的利用,導致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問題,給水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不利的影響。

2.2水利工程建設沒有合理運用自然界的修復和調蓄功能

如何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是當下人類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需要處理好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使經濟和自然共同進步。改變傳統水利工程建設的發展模式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尋找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系統結合的切入點,將生態要素融合于水利工程建設當中。自然界的水資源具有調蓄和修復等功能,將這些功能與水利工程建設結合起來,努力將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降到最低。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已經意識到了水資源不足和水土流失等問題的嚴重性,對于水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但是由于宣傳和管理的力度不夠,導致部分企業對生態文明建設不夠重視,任意地浪費破壞水資源。

2.3沒有真正貫徹落實人水和諧思想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

人與水資源和諧發展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思想,并且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水生態文明建設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人們也為水生態文明的建設獻計獻策,但是由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沒有被貫徹落實,人們對于水生態文明認識不足,導致人水和諧的思想未能被落到實處。加大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力度,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將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貫穿于國家的發展建設當中。

三、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3.1始終貫穿生態文明理念,服從生態文明建設大局

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首位,大力宣傳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念。水利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水利工程的方方面面,服從生態文明建設大局。

3.2 主動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好服務,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水資源是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水資源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替代的,積極節約和保護水資源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每一個人都有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積極參與到其中,生態文明建設速度將更快。

3.3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人水和諧理念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堅持可持續的基本原則,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并且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充分發揮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功能,樹立人水和諧的思想理念,推動社會發展與水資源保護相協調。

3.4應用技術、基礎研究、軟科學研究和諧發展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而且龐大的系統工程,涵蓋多方面內容,包含一些基礎科學問題,水資源與經濟協調發展理論,水資源保護理論方法等。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一些對應的技術手段,污水處理技術、水資源優化技術、工業節水技術等。另外,還可以加強對水資源的使用管理,制定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規體系,促進人水和諧發展。

四、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五大目標

一是認真落實黨的十精神,制定規范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并且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水資源的開發和治理中,使水資源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受到保護。

二是構建節水型社會,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嚴格控制用水總量,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杜絕浪費水的現象。政府可以通過電視新聞、報紙報刊、互聯網絡、宣傳畫冊等途徑向社會大眾宣傳水資源的重要性,呼吁大家節約用水。每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在這一天可以舉行節水活動,喚醒公眾的水意識,加強水資源保護,使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三是形成科學合理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對于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活動,很多人存在僥幸心理、不自覺。政府應該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對于違法亂紀的行為,加大處理力度,可以對他們進行罰款處理或者通報批評處理,對他們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有效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改善水生態質量。

四是建成水資源保護與河湖健康保障體系,修復脆弱的污染河段,政府可以拓寬投資渠道,對水資源管理加大投入,建立長期有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增強防洪保安能力,提高水資源監控預警能力,保障水資源不受污染。

五是理順水資源管理與保護體制,使水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建立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和諧機制,建立有效的水資源保護機制,合理控制水土流失現象,強化水污染防治,促進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目標。

結語

水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將水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高社會大眾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樹立水資源節約和水資源保護的思想意識。建立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快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速度。

參考文獻

[1]左其亭.水生態文明建設幾個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水利.2013

[2]張建云、王小軍.關于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思考[J].中國水利.2014

篇(7)

作者簡介:劉湘溶,湖南師范大學校長,湖南師范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不可能實現,生態文明建設也將是一句空話。

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依據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依據是黨的十關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一是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二是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方面與全過程。

為什么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改革開放30多年,一方面我國的現代化事業成效顯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穩步增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極大改善;另一方面則因為經濟增長模式的粗放, “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資源相對不足,環境容量有限,已經成為了新的基本國情,成為發展的‘短板’”。這些問題只有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才能解決,生態文明建設是化解嚴峻形勢和擺脫發展短板的應對之策。其二,由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次歷史性轉型,與這一歷史性轉型相伴隨,將引發人類文明全面而深刻的變革。我們只有把握趨勢,順應趨勢,站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高度,正確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以及它與其他四大建設的關系,才能不僅實現人與人的和諧而且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格局”。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全面和諧的價值追求。

無論是應對之策,還是價值追求,都說明應當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換言之,應當用生態文明建設去統攝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并作為它們的主線和基礎。

為什么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首先,這四大建設都有自身的特點和運行規律,不能混為一談,不能用生態文明建設代替之;其次,生態文明建設和其他四大建設內在關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割。生態文明建設并非游離于四大建設之外的空洞抽象,而要由它們去體現、去承載、去落實,反過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都要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為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實際操作層面就是要致力于推進價值觀念的生態化,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致力于推進思維方式的生態化,把握思維結構的整體性、思維視野的開放性、思維定式的前瞻性、思維取向的和諧性,學會用多樣性統一原理、非線性原理、生態優先原理和邊緣效應原理觀察和分析事物;致力于推進生產方式的生態化,實現由粗放向集約的跨越,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致力于推進生育方式的生態化,堅定不移地實施計劃生育的國策,控制人口增長,適度人口規模,優化人口分布,提高人口素質;致力于推進消費方式的生態化,踐行適量消費,反對高消費,使消費合度,踐行綠色消費,抵制黑色消費,使消費合宜,踐行優雅消費,拒絕低俗消費,使消費合道。

二、轉變政府職能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核心

轉變政府職能是整個體制改革的核心,當然也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核心,事關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成效。所謂轉變政府職能,就是要由全能型的政府職能模式轉變為非全能型的政府職能模式,由控制型的政府職能模式轉變為服務型的政府職能模式,通過職能轉變來正確定位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條件下,在網絡信息化條件下所應扮演的角色,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相互關系。

職能轉變的突破口,在于政府的簡政放權,尤其是行政審批權,“把該放的權力放開,放到位,把該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一個“放”,一個“管”,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放是為了管,該放之權不放,或放不到位,政府包攬一切,胡子眉毛一把抓,發號施令,窮于應付,疲于奔命,必然導致不該管的事情亂管,該管的事情則管不好,管不到位。政府該管的事情是什么呢?從宏觀上講有三點:第一,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包括法治環境和輿論環境等。就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而言,應切實解決好環境立法不完備、違法成本低、違法處罰失之過寬等問題;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整體,在三個層面中都體現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取向。第二,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提供優質的社會服務,首先要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此,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問題為重點,著力推進重點流域、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其次,要加強環境核查審批信息公開和環境監測信息公開;健全環境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以及環境保護公眾參與機制。第三,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改革的最大公約數,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需要打破固有的不合理的生態利益格局,形成“種際”、“代際”和代內不同地區與主體間的公平正義的生態利益格局。要真正做到誰污染誰負責、誰破壞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同時嚴格責任追究,終身追究。總之,只有政府把上述該做的做好了,做到位了,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可能激發,美麗中國才可能夢想成真。

三、綜合性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著力點

生態文明建設是復雜的系統工程,為把生態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全過程,必須推進生態文明體制綜合改革,著力在綜合性上下功夫,建立綜合性的領導決策機制,建立綜合性的行政管理職能,建立綜合性的法律政策體系,建立綜合性的政績評價考核標準,建立綜合性的宣傳教育格局,建立綜合性的配套改革實驗區。

1. 建立綜合性的領導決策機制

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到所有的黨政機關,有哪個黨政部門能說與它無關?只是有的直接相關聯,有的間接相關聯,有的關聯程度高,有的關聯程度低,而直接相關聯和關聯程度高的部門亦有許多,包括環保、國土資源、發展改革、農林水等部門,而就目前現狀而言,部門間各行其是,政出多門,推諉扯皮的現象時有發生,缺乏協同之合力、之動力、之活力。為加強統一領導,黨和政府應設置生態文明建設領導機構,負責頂層設計的綜合決策、綜合協調,并就國土空間開發、結構調整、產業布局等重大問題確定戰略思路和基本方針,同時監督、檢查這些戰略思路與基本方針的貫徹情況。

2. 建立綜合性的行政管理職能

一要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職權,二要擴充環境保護部門的現有權限,三要明晰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四要強化跨區域、跨流域的責任擔當,彌合管理縫隙,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發揮管理的綜合效應。

3. 建立綜合性的法律政策體系

就法律而言,要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對已有的法律體系進行審視與改進。尤其是對以憲法為基礎,以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的直接針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涉及中央與地方,國內與國際的法律體系進行修訂,補充和完善,并加大執法的力度,營造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輿論氛圍。就政策而言,在產業政策,消費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財政政策等政策中進一步體現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導向的同時,盡快構建以環境稅收政策、環境收費政策、生態補償政策、排污權交易政策、綠色信貸、保險和證券政策等為主要內容的環境經濟政策群。

4. 建立綜合性的政績評價考核標準

長期以來,我們以GDP增長率論英雄,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所謂綜合性的政績評價考核標準有兩層涵義:一指看政績不能只看經濟方面的狀況,還要看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城鄉二元結構指數,人文指數和環境指數等。二指即使看經濟狀況,也不能只看經濟增長的速度與規模,還要看經濟結構、質量和效益,看單位GDP的能耗、水耗、物耗,單位GDP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以及勞動生產率、單位國地面積的經濟容量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三者并舉共贏。

5. 建立綜合性的宣傳教育格局

生態文明建設既是一項造福人民之舉,也是一項有賴于人民廣泛參與才能完成之舉。建立綜合性的宣傳教育格局旨在通過各方面聯動,引導人們匯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洪流,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從自己做起,從日常工作與生活的點滴做起,為生態文明的大廈添磚加瓦。建立綜合性的宣傳教育格局,必須正確定位環境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環境教育看作是消除生態危機的根本途徑,這顯示了環境教育對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首先,環境教育是以培養公民的生態化人格為目標的素質教育;其次,環境教育是“關于環境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和“在環境中的教育”有機統一的立體教育;最后,環境教育是貫穿在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始終的一種終身教育。環境教育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它旨在使我們認識到:因為生態破壞,人人難逃其害,難辭其咎,且生態保護人人可為,所以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

6. 建立綜合性的配套改革實驗區

從2005年起,國家先后批準設立了7個國家級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中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深圳市三個試驗區屬于整體性改革試驗區,成都、重慶、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則屬于專題性的改革實驗區,專題開展城鄉統籌和“兩型社會”方面的改革實驗。無論是整體性改革試驗,還是專題性改革試驗,都突出了綜合,強調綜合配套改革。單項或純粹意義上的經濟體制改革已不太重要,更需要統籌兼顧,涉及各方面的體制改革。作為試驗,它必須超越自身利益但又要通過自身探索和創新拿出全國可借鑒的東西。實踐證明,這一做法是必要的,是成功的,應繼續堅持下去,但是,第一,要更加注重特色,第二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發揮更大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篇(8)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3-0164-01

黨的十以來,新一屆領導集體堅持問題導向、運用戰略眼光,擎畫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推進“五位一體”總布局深入發展做出頂層設計。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布局的重要部分,要發揮生態文明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需要加強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的戰略研究。

一、著眼戰略目標,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引領生態文明建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戰略目標,對三個戰略舉措具有引領作用。“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是正確處理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矛盾的科學原理。要求我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推進。還要以五大發展理念推進綠色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核心引領地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并深化對“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認識,積極承擔起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國際責任,實現共享發展。

二、涵蘊發展動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每一領域的改革需要其他改革的協調推進和配合,因此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自有其必要性。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著眼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樹立六個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原則。特別要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考核體系,“把資源節約、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不再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實現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新跨越。

三、打牢制度基石,以全面依法治國規范生態文明建設

篇(9)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6-013-02

所謂生態文明,是指在物質生產及精神生活中充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及社會生態系統運轉的客觀規律建立起來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文明形式。長時間以來,我們為了追求經濟增長,一味強調對自然的征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生態及社會生態,引發嚴重的生態危機,因此,建設生態文明,迫在眉睫。2012年11月8日,黨的十報告明確地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而要建設生態文明,首要基礎是加強生態思想政治教育,改變人們的生態思想觀念,這就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在生態文明的建設中,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引導人們形成生態文明觀念,規范人們破壞生態的行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應有貢獻。

一、十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早在2005年,同志就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此后在一段很長時間內,我們黨在創新生態文明理論的同時,更積極地進行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活動,在十報告中,首次獨立成篇地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集中論述,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十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可集中到如下六大方面:1.思想基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2.實質及本質特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的形成;3.基本政策及根本方針――做到“兩個堅持”,一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二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4.基本途徑及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5.重要目標――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6.目的――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二、生態文明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單從概念上理解,生態文明與思想政治教育沒有絲毫關聯,但細細探究兩者的實質,不難發現兩者有著若許多同之處,主要提現在四大方面:1.階級表現相同。兩者不論是提出還是貫徹實施,均代表了社會主義統治階級為維護國家、社會、民眾的健康、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意志,均體現了較強的階級意識觀。2.對象指向一致性。兩者的指向對象均是具有能動性及思維性的人,人是社會的基礎,一方面,人的思想行為對生態文明的好壞、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具有直接決定作用,另一方面,生態文明的好壞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也對人的發展有決定作用。3.目的性一致。兩者目標明確,都是為了促進人類可持續的、全面的發展。4.實施途徑相似。兩者的為最終目均為從認識到內化,再由內化轉變到外化并形成良好品行,目的的最終實行均要依賴宣傳與引導教育、政策法令的實施、物資與精神獎懲、環境的營造等途徑及方式。

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

(一)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生態文明認同觀的形成

同志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不但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也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曾說:“沒有生態文明,一切文明就沒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態文明體現的正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文化內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要積極地宣傳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引導人們轉化舊有模式,樹立新的發展觀念,在全社會形成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認同,真正做到著名學者、政治學家俞可平所言的:“通過發展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平衡,實現植根于現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

篇(10)

那么,我們就要明確什么是生態文明?不同的生態文明理論的分歧又是什么?

關于什么是生態文明,我國比較早的論述生態文明的著作是1999年劉湘溶主編的《生態文明論》一書。在這本書中,劉湘溶教授指出:“生態文明是文明的一種形態,是一種高級形態的文明。生態文明不僅追求經濟、社會的進步,而且追求生態進步,它是一種人類與自然協同進化,經濟、社會與生物圈協同進化的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擺脫生態危機的總對策。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文明的全面變革,它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主體的自覺選擇,既是我們所憧憬的理想境地,又是已經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實。”

但是,在關于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的關系、生態文明理論與現代性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與現代化建設的關系等問題上,學術界存在著嚴重的分歧。

一派的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一種新型的文明形態,它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出現的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應該是在揚棄并超越工業文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種觀點對工業文明和現代性持激烈的批判態度,它認為工業文明追求人對自然的完全控制以及對資源最大限度的掠奪,其目的是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貪欲。工業文明下人的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已經完全被物化,其結果是消費主義盛行,過度生產、虛假消費層出不窮,而這些正是造成當下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根源。因此,可以說,工業文明的基本框架與生態文明是不相容的。只有對工業文明進行徹底的批判和揚棄,生態文明的建立才是可能的。這一派我們可以看作是激進派。

而另一派則對現代性和現代工業文明持比較溫和的態度。他們認為生態文明只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文明是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B文明等在內的總體。生態文明就是人類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健康的文明行為。現代工業由于缺少了生態文明這一維度,所以才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為此我們應該補上生態文明這一部分。只要這樣做,工業文明就會解決好自身的問題,現代工業文明的偉大成就就可以得到繼承和發揚。這一派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溫和派。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這兩派的分歧體現在三個方面:1.關于文明的界定;2.關于生態文明與市場經濟的關系;3.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與科技進步的關系。

關于文明的界定。激進派認為文明并不是指人類創造的所有的文明成果,而是專指一個民族或族群的生存狀態。我們將迄今為止的文明分為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時就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了“文明”一詞。而溫和派的文明指的是人類創造的積極成果。因此,我們所說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就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的“文明”一詞。

關于生態文明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激進派認為,市場經濟與資本的邏輯是密切相關的,而資本就要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因此,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想要限制增長,實現“綠色資本主義”是不切實際的。美國的左派思想家布克金就是這一觀點的典型代表。而溫和派則認為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他們認為經濟發展才是我們當下最重要的課題。發展以經濟增長為指標,經濟增長又以物質財富的增加為標志。我們不能為了環保放棄了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溫和派大多是經濟主義者。

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與科技進步的關系。激進派認為,現代科技盲目追求對自然的全面掌控和征服,造成了科技的濫用,引發了生態危機,因此我們必須進行科技的生態學轉向。而溫和派則認為,科技就是人類的文明成果,是一種進步的力量,無所謂科技轉向。只要人們善用科技,就可以完成生態文明建設。

肯定地說,兩種不同論點的交鋒對于深化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事實上,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生態文明一詞也更多地采用的溫和派的觀點。這是因為相較于激進派來說,溫和派由于其更加切近現實因而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我們逐步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改變。但是,相較起來,激進派的理論更具有理論的徹底性和深刻性。

上一篇: 流浪動物的來源 下一篇: 從眾心理特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在线看片一区二区 | 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自在线 | 午夜欧美成是人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四区高清免费 | 午夜福利片国产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