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主要觀點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03 14:36: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主要觀點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主要觀點

篇(1)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1-0121-02

中國現行教育體制中,在高中教育階段以政治經濟學為核心,西方經濟學作為高校經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當代大學生重新審視世界的窗口。如何辯證審視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關系,而非完全顛覆政治經濟學的主導地位,成為當前高校教學的一個重要議題。大學生作為思想意識可塑性較強群體,如不能正確審視西方經濟學的作用和地位,很可能造成其偏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隨附于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而高校教師對西方經濟學的教材編著及課堂施教已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文章將從高校群體著手調研,通過數據分析和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展開探析,以期為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提出建議,助力高校意識形態工作。

一、當前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現狀概述

(一)西方經濟學教學的積極意義

1.西方經濟學補充并完善經濟學。高校開設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使高校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接觸新的理論知識,從而有效補充了經濟學的不足和疏漏。通過對西方經濟學的學習,可以有效促進經濟學與時俱進的步伐,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2.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理論參考。西方經濟學理論觀點與政策主張主要是為解決市場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服務,其本質上是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西方微觀經濟學中的市場理論、收入分配理論,宏觀經濟學中的國民收入核算理論、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理論等,均可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

3.深化對西方世界的了解。當前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在激烈的世界經濟競爭中,只有更好地了解對方才能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有利位置。只有在了解西方國家經濟政策及其理論依據、經濟運行機理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負面影響

1.經濟學邊緣化。高校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先入為主占據主導地位的經濟學地位受到動搖,作用遭到削弱,位置邊緣化嚴重。自1990年以來,國內高等院校的經濟類專業核心課程逐步由經濟學向西方經濟學過渡,國內學者不自覺地陷入一系列誤區,只承認西方經濟學的實用性而否定其階級性,承認其科學性而否定其價值觀判斷[1]。在對經管類專業高校大學生的調研中,團隊共發放5000份調查問卷,回收4908份,回收率為98.16%。當同學們被問及“在你心中占據主要位置的經濟學理論學科是什么”時,共有3922人選擇西方經濟學,比重高達79.91%,而認為經濟學更重要的只有986人,只占到調研主體的20.09%。調查發現在現有大部分西方經濟學教材中,完全采取西方資本主義的價值判斷,階級性明顯。當面對“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選擇一個關鍵詞”問題時,有2317人選擇了“市場經濟”,占到總調查群體的47.21%;選擇“社會主義”的為1585人,為總人數的32.29%;選擇“中國特色”的人最少,只有1006人。

2.西方價值觀抬頭。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許多理論的前提假設中排除一切必要排除的因素,且在西方經濟學中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群體,即人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非奉獻和貢獻社會的,這完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2]。它以理性的經濟人為假設前提,極力宣揚市場萬能論,私有制永存,應最大化減少政府作用等觀點,嚴重背離中國國情與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政策。調查中,對人生和職業規劃中,有41.54%的大學生選擇了考取公務員,只有11.92%的群體選擇了自主創業。在選擇薪酬與社會貢獻方面,選擇后者的只有22.37%。表明當代大學生中奉獻思想、貢獻主義意識淡薄,安樂主義、拜金主義抬頭。

3.西方經濟家崇拜興起西方經濟學教材中全盤西化,缺少與中國的實際國情介紹而完全肯定西方經濟學家,在中國經濟科學理論發展方面更是完全剝離[3,4]。在調研中,面對“請選出你心中最偉大的經濟學家”時,面對四個備選選項:亞當?斯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吳敬璉,高鴻業,選擇國內著名經濟學家的只有17.36%(高鴻業)和3.26%(吳敬璉),而選擇亞當?斯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占據了被調研總體的79.38%。在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的同時造成了對西方經濟學家的崇拜,從而助長了西方價值觀在高校的擴張。

二、經濟學教學負面作用的成因分析

(一)教師因素

教師的思想狀態,常常決定了他所教授的學生的思想取向。從某種程度上講,對學生影響最大的是其老師。高校課堂是高校教學的主要陣地,在高校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未能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經濟學學習觀念,即以馬克思經濟學為主體,借鑒西方經濟學有益成分的學習觀,由此造成在大學生接觸西方經濟學初期就在其與經濟學之間搖擺不定,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階段結束之后大學生的經濟學根本位置遭到動搖,或無所適從,甚至在教師群體中已經形成了西方經濟學所占據的主導地位。

(二)教材因素

西方經濟學,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各個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狀況的經驗總結,其產生與發展就深深植根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土壤中,其主要目標就在于企圖宣傳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及合理性。中國高校現行教材編著內容嚴謹詳盡,但其中對西方經濟學闡述中缺少聯系我國實際,缺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介紹,缺少我國杰出經濟學家對經濟學的杰出貢獻,而是全盤西化,使大學生并不能很好地接觸到國內實際,未能形成為振興中國而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思想路徑,國內完全意義上的西化教材進入高校課堂應當引起思考,此外,國內高校西方經濟學教材中不乏西方著作版本,只經過簡單翻譯之后就被高校定做必修和重點教材,這同樣是導致西方經濟學占據主流思想的一個重要緣由。

(三)課程因素

基本原理(其包含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二者同屬于必修課程,但是所規定的學時卻差別巨大,西方經濟學在大學課程中分設兩門課程,即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兩者的學時分別可以達到60個,而經濟學只隸屬于基本原理的一個分支,課程開設只給出15~20個學時。大學課程設置暗示了孰重孰輕,從而又在默認狀態下肯定了西方經濟學的重要性,從而動搖了經濟學的重要位置和對于我國的特殊意義。

三、重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對策

1.加強西方經濟學教學教師隊伍建設。要著力做好教師工作,尤其是教師的思想工作。必須加固和重塑經濟學在教師思想意識中的主導位置。在高校,能否抓好意識形態工作,關鍵看教師作用的發揮。教師的思想狀態,常常決定了他所教授的學生的思想取向。高校師資隊伍自身思想信仰有偏差,更甚者有的老師自身已經使西方經濟學在其意識形態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高校應研究加強對老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培養,特別是有關思想政治的要求,并把這些要求融合于日常的教學中去。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的社會實踐,尤其是西方經濟學教師。多與社會接觸,對國情就會更了解,對老百姓的愿望就會更了解,對黨和政府的政策也會更了解,切實增強身為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對西方的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有一個科學的態度。

2.改革西方經濟學教材。在進入高校通道方面,作為高校經濟類及其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讀本,西方經濟學課本應當接受審批,之后才可以進入校園作為必修課本。在出版西方經濟學教材方面,第一要取精華,去糟粕。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關階級價值判斷性的觀點進行取舍,如完全理性經紀人的表述方面要反襯闡述我國社會主義的優越之處。第二要擴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表述,體現出西方經濟學是工具,而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才是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最終目的。

3.改革課程設置。在高校教學過程中,適當壓縮西方經濟學課程時間,擴大經濟學課程時間,在高校師生當中形成經濟學為本的基本思想。在高校課程開設方面應將基本原理細化,分別開設政治學與經濟學,將馬克思經濟學作為單獨的學科可以很好地與高中時期的課程銜接,而不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經濟學完全是過時的、不適用的經濟學的觀念。

4.教學方法改革。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更好地掌握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有效途徑就是加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對經濟學原理的理解,更要結合我國的國內形勢國際形勢作出分析和判斷,增強大學生對實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解與認同,從而更好地認識到西方經濟學的工具性與經濟學的根本性。

參考文獻:

[1]劉國光.經濟學教學和研究中的一些問題[J].經濟研究,2005,(10):4-11.

篇(2)

經濟倫理(BusinessEthics)~為一種思想體系,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先哲們,并在西方的文化、宗教、哲學等領域都留下了豐富的資源。美籍印度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在其著作《倫理學與經濟學》中指出,經濟學在歷史上是作為倫理學的一個分支而發展起來的,這一事實對于理解經濟學的本質至關重要。就經濟學的倫理學根源而言,他指出,“有兩個中心問題尤為根本:第一個問題是關于人類行為的動機問題第二個問題是關于社會成就的判斷。”也就是說,對人類的經濟行為動機和社會成就的判斷總是作為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正如武漢大學的喬洪武教授所說,經濟學家們的經濟倫理思想不僅構成了經濟思想發展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對他們所處時代的經濟決策和經濟生活產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研究經濟學家的經濟倫理思想,已逐步成為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個重要領域。

回顧整個西方經濟倫理思想的發展,其演變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古希臘時期的經濟倫理思想、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的經濟倫理思想、新古典經濟學派的經濟倫理思想以及現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其中主要是圍繞著亞當·斯密的“道德人”與“經濟人”的關系問題——“斯密難題”而展開的。

一古希臘時期的經濟倫理思想

阿馬蒂亞·森說:“經濟學與倫理學的傳統聯系至少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eNicomacheanEthics》)的開篇,亞里士多德就把經濟學科與人類行為的目的聯系起來,指出了經濟學對財富的關注。”

盡管現代經濟倫理的發展是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但追根溯源,經濟倫理思想的起源是在古希臘。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德性主義認為,善和德性是至高無上的,人應當克制自己的物欲以追求道德、精神生活,超脫物欲誘惑,追求智能與真理;而以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為代表的快樂主義,則有別于柏拉圖派的觀點,主張道德與物質利益密切相關,“快樂與不適”決定了有利與有害之間的界限。為了調和上述兩種對立的倫理思想和體系,亞里士多德提出了總結性倫理學說,他指出:“在財產問題上我們也得考慮到人生的快樂和品德這方面。自私固然應當受到譴責,但所譴責的不是自愛的本性,而是那超過限度的私意——譬如我們鄙薄愛錢的人就只因為他過度的貪財——實際上每個人總是多少喜愛這些事物,如自己的以及財務或金錢的。人們在施舍的時候,對朋友、賓客或伙伴有所資助后,會感到無上的欣悅。”同時他認為,正是人性的“不善”才會導致經濟交換過程中的敗德行為,他說:“對毀約行為的起訴,對偽證行為的判罪,對富人的阿諛奉承,等等,據說這些現象都是起因于私產。但是這些罪行系出于另一全不相干原因——人性之不善。”

可以說,在古希臘思想家中,亞里士多德第一次比較明確地提出了倫理的經濟內涵,并進一步提出經濟與倫理之間的關系。經濟學研究最終必須與倫理學研究和政治學研究結合起來,這一觀點也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Politics)中得到了說明和發展。因此,亞里士多德堪稱古代經濟倫理思想研究的奠基人。

二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

經濟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開始于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派。馬克思說:“古典經濟學在英國從威廉·配第開始,到李嘉圖結束,在法國從布阿吉爾貝爾開始,到西斯蒙第結束。”而亞當·斯密在古典政治經濟學派中是一個集大成者,他不但窮其畢生精力創作了劃時代的經濟學名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而且以道德哲學教授的身份撰寫了倫理學名著《道德情操論》。

縱觀這兩部巨著,不難看出《道德情操論》是《國富論》的基礎,《國富論》是《道德情操論》道德哲學中蘊涵的一種特殊的經濟案例。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系統地論證了自由市場經濟是唯一符合效率與幸福原則的經濟制度,他的《道德情操論》則試圖對物質經濟的運行予以強有力的精神指導。由此出發,斯密界定了關于市場經濟道德基礎的六大原則,即自尊、自愛、同情、互利、正義和虔誠,而且斯密認為市場的運行應當以這六大原則為道德前提。這一觀點后來在將經濟學和倫理學結合得最為緊密的穆勒的功利主義中表現得十分明顯。******總理曾經說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論》同樣精彩。”溫總理的話是對著兩部論著的恰當評價。

可以說,斯密同時受到大衛·休謨的道德情操論和哈奇森經驗主義功利論的影響,并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也從而實現了經濟學研究與倫理道德哲學研究(或者可以稱為“經濟人”與“道德人”)的“聯姻”。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布隆克所指出的:“亞當·斯密是把他的經濟分析與道德分析作為相互補充,而不是用經濟分析取代道德分析。”

亞當·斯密的這兩部著作的歷史、學術地位是沒有人能否定的,但后人對其中的“道德人”與“經濟人”闡述的不同理解所引發的激烈爭論,形成了經濟學說史上所謂的“斯密問題”或“斯密難題”,或稱“斯密悖論”。而這場爭論,在西方經濟思想史上延續了近百年,并形成了“對立論”與“統一論”兩種不同的觀點。

三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

新古典經濟學是指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革命”開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馬歇爾經濟學說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馬歇爾以折衷主義手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相當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從19世紀末起至20世紀3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一直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典范,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經濟學學者主要關注的是如何確定市場交易條件,即如何確定價格;而他們不再關心的是市場交易的公正性和等值性。因為在他們對經濟學前提的假設中,新古典經濟學提出:市場主體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市場機制在既定不變地運行、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完全信息。由此他們提出了“帕累托最優”的概念。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倫理道德被看作是完全競爭市場的一個隱含的既定條件,是一種完美的、理想的經濟倫理狀態。

這一階段的經濟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完善了“經濟人”的假說,完成了“經濟人”的倫理定位;提出了功利主義福利經濟學,修正了古典學派的公平觀;論證了經濟與倫理的相互關系。但是,正如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指出的:“道德的力量也是包括在經濟學家必須考慮的那些力量之內。”可見,在新古典經濟學派,雖然實證經濟學占據主流的分析方法,但規范分析仍然是經濟學中重要的分析方法;雖然數理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和博弈論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在實證經濟學的許多理論和命題中仍然包含著明確的或含蓄的倫理觀與價值觀。

四現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是以凱恩斯的思想為代表,特別是在他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所集中表達的價值觀念: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決非是萬能的,在市場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時,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理應發揮直接干預和調控市場經濟的作用,才能有效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轉。凱恩斯在經濟倫理上還有一個思想,就是鼓勵奢侈,反對節儉。他認為節儉對個人來說是美德,但卻不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因為如果無人消費就組織不起生產。他舉了兩個例子加以證明。一個是埃及金字塔例子,另一個例子是英國作家和經濟學家貝爾納德·孟德維爾的《蜜蜂寓言》。顯然,凱恩斯是用了社會的標準來評價節儉倫理的。

而當代西方經濟學別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的經濟倫理思想。經濟與倫理,從古希臘、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的“合”,到新古典經濟學派的“分”,再到阿馬蒂亞·森這里,經濟學終于向倫理學復歸了。正如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阿馬蒂亞·森的獲獎公告中所言——“阿馬蒂亞·森結合經濟學和哲學的工具,在重大經濟學問題討論中重建了倫理層面。”而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索****脆稱阿馬蒂亞·森為“經濟學的良心”。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146-03

西方經濟學是經管類本科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基礎課程,它是財政學、國際貿易學以及金融學等課程的先修課程,在整個學科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經管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反映西方經濟學比較難,不易理解,期末考試不及格率相對較高。這與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的特點密不可分。與其他應用性的社會科學相比,西方經濟學的教材中有大量的圖表、數學計算與數學模型,除此以外還有基于數學的分析工具,如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比較靜態與動態分析、彈性與剛性分析以及邊際增量與總量分析等工具。正是借助于數學這個分析工具使得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相對比較嚴謹、邏輯性非常強。經管類學生以文科生居多,其數學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對數學心生恐懼,再看到西方經濟學教材中的數學模型自然會對這門課喪失信心。

我在多年的西方經濟學教學中一直注意探索研究數學方法與經濟理論的最佳結合方式。當然這種模式的成功與否關鍵是看學生對于西方經濟學的學習效果。既要讓學生樂于接受數學這種分析工具,不會總是心生恐懼,又要讓學生對經濟理論有濃厚的興趣,真正掌握西方經濟學的知識,這才是進行教學研究的目的。經過幾年的教學改革,我初步找到兩者的結合點,在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總結起來,我的體會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西方經濟學的學習要有良好的數學基礎

經濟學的數學化始于法國經濟學家古諾,他系統地使用數學方法對廠商理論以及單個市場中廠商和消費者的相互作用進行研究,有力推動了經濟學的發展。此后的20世紀后半期,經濟學進入數理化階段,大批數學家以及學數學出身的經濟學家推動了經濟學的數學化。在他們看來,數學語言可以將模型的前提描述的非常清楚,邏輯推理更加嚴密,利用已有的數學模型可以推得人們直覺不易得出的結論等。當我們去學習西方經濟學時,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儲備。對于本科生來說,主要是微積分、概率論等高等數學知識。西方經濟學中大量使用的邊際分析,從數學計算的角度看就是函數的導數問題;最優化分析主要應用的是函數極值運算;IS-LM模型的均衡使用的是初等數學的聯立方程求解。這些數學知識其實不難,學生在本科期間學習的高等數學足矣。只是由于部分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差,基本的微積分計算沒有掌握,看到西方經濟學有數學計算就被嚇倒了。可以說,數學基礎越好越有利于西方經濟學的學習。筆者曾經為計算機專業的本科生講授西方經濟學,發現這些理科背景的學生對模型的理解顯然要優于文科生。有人說數學是西方經濟學的行話,能否使用數學是經濟學家和普通大眾的區別,這個觀點還是很有道理的。經管類的學生要想學好西方經濟學必須在高等數學上下工夫,尤其是金融專業的學生。如果要想在專業上進一步深造,沒有良好的數學知識儲備,怎么可能學好中高級的西方經濟學呢?

二、數學是為西方經濟學服務的,不可喧賓奪主

在本科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存在兩種錯誤的極端思路。一種是任何數學推導、數學模型都不介紹,只介紹理論,這樣經濟理論有失嚴謹,學生理解不透徹;另一種是針對任何一個理論,過分關注其數學推導,不去闡明理論本身的含義,將西方經濟學課程上成高等數學課,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覺非常枯燥,也無法真正掌握相關經濟理論。兩者之間的關系其實非常清楚:數學是為西方經濟學服務的,不能喧賓奪主。馬歇爾反對過度的數學化,在闡述經濟理論時他盡量采用舉例的方式,如果必須用數學,他便將這些數學推導放在附注中。他不想因為過多的數學使經濟學失去原有的魅力。國內一些經驗豐富的經濟學教授在為本科生講授西方經濟學時,同樣以案例為主,數學推導為輔,課程生動有趣。我們教師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解也不能只關注數學模型的推導和應用,應當重視的是經濟理論的實質。教師應當能用自己的語言,加之生活的實際去描述經濟理論的含義,而不是一味推導模型,當然一些圖形和模型的數學特征有利于對理論的理解,教師就要講解。比如說在講短期總成本曲線的形狀時,先告訴學生為什么開始成本的增加是緩慢的后來急劇增加,還可以討論總成本函數的一階導函數的增減以及其二階導函數的正負取值,以此確定了短期總成本函數圖像先凸后凹的特征,這樣學生對圖形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但是不管如何講解都不能撇開總成本函數變化的原因單純做數學分析,這樣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脫離了經濟理論的數學模型、公式等都是數字游戲,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三、注重數學模型的使用

數學模型是對經濟理論的抽象、簡化,是用數學語言對理論的描述。它可以表現為用字母、數字或者其他數學符號建立起來的等式或者不等式,也可以以圖表、圖像等描述事物的特征及其內在關聯。西方經濟學中存在大量數學模型,如蛛網理論模型、供求模型、古諾模型等。在經濟命題、假說的推導過程中使用數學模型,可以使表述清楚、層次分明、提高效率,有利于經濟理論的發展。在應用數學模型時,一方面要注重假設條件,不可以照本宣科。經濟理論的假設前提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經紀人”的假設與“完全信息”的假設。“經紀人”的假設,即每個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完全信息”的假設,即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并且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要給學生講明白這兩個假設的含義,也要告訴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取得完全信息非常困難,我們的所有行為也不是完全理性的;二是每一個理論的具體假設。比如需求定理離不開其他條件都不變這個假設。邊際報酬遞減規律也要求在其他投入要素不變的前提下不斷增加一種要素的投入。要讓學生明白這些理論的假設前提,只是為方便理論的推導,未必符合生活實際。另一方面要注重學生經濟學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經濟學揭示了一些市場運行的機理以及一些重要變量間的關系,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分析框架,可以解釋經濟社會中人的行為以及社會現象,為制定經濟政策提供思路。教學目的在于讓我們的學生在學習了經濟學以后,也會像經濟學家一樣去思考。比如春運時火車票的一票難求現象實際是供求定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政府降低稅率、增加支出,實際在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促進消費、投資來增加社會總需求。學生對身邊的大小事都可以進行經濟學的分析,從而形成經濟學思維,達到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效果。

四、使用案例教學方式

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尤其是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是比較抽象的,在教學過程中,單純對理論的描述即使加上數學模型的推導,學生也難以完全理解。通過案例教學,既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也可以用案例來闡明經濟理論的含義,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使用案例教學時,所使用的案例應該盡量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比如在講解供求定理時,引入北京兒童醫院掛號難這一案例,引導學生用供求定理分析原因。學生會看到醫院的專家、醫療條件是相對稀缺的,而看病的人非常多,但是掛號的費用相對比較低,導致一些號掛出來后賣高價形成所謂的黃牛市場;在講解機會成本概念時,除了要講清楚概念的表面意義外還要講清楚其引申含義,讓學生明白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機會成本,理性的人應當選取機會成本最小的事情。比如讓學生去思考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有哪些,估算四年的學費、如果不上學四年間可以取得的收入,讓學生去比較大學畢業以后的收入與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孰大孰小,由此得出大學到底值不值得上的結論。諸如此類的案例還有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生活實例的引入,既解釋了理論,也鍛煉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本科的西方經濟學課堂可以采取首先引入案例,通過案例提出疑問引導學生思考,然后進行相關經濟理論的闡述和解釋,其間可以通過數學模型對經濟理論作進一步的推導和說明,最后再通過理論來解釋實際生活中的案例。這樣,將會提高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興趣,同時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傳志.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如何使用數學[J].職業教育,2012,(7).

篇(4)

一古希臘時期的經濟倫理思想

阿馬蒂亞?森說:“經濟學與倫理學的傳統聯系至少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eNicomacheanEthics》)的開篇,亞里士多德就把經濟學科與人類行為的目的聯系起來,指出了經濟學對財富的關注。”

盡管現代經濟倫理的發展是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但追根溯源,經濟倫理思想的起源是在古希臘。以柏拉圖為代表的德性主義認為,善和德性是至高無上的,人應當克制自己的物欲以追求道德、精神生活,超脫物欲誘惑,追求智能與真理;而以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為代表的快樂主義,則有別于柏拉圖派的觀點,主張道德與物質利益密切相關,“快樂與不適”決定了有利與有害之間的界限。為了調和上述兩種對立的倫理思想和體系,亞里士多德提出了總結性倫理學說,他指出:“在財產問題上我們也得考慮到人生的快樂和品德這方面。自私固然應當受到譴責,但所譴責的不是自愛的本性,而是那超過限度的私意——譬如我們鄙薄愛錢的人就只因為他過度的貪財——實際上每個人總是多少喜愛這些事物,如自己的以及財務或金錢的。人們在施舍的時候,對朋友、賓客或伙伴有所資助后,會感到無上的欣悅。”同時他認為,正是人性的“不善”才會導致經濟交換過程中的敗德行為,他說:“對毀約行為的,對偽證行為的判罪,對富人的阿諛奉承,等等,據說這些現象都是起因于私產。但是這些罪行系出于另一全不相干原因——人性之不善。”

可以說,在古希臘思想家中,亞里士多德第一次比較明確地提出了倫理的經濟內涵,并進一步提出經濟與倫理之間的關系。經濟學研究最終必須與倫理學研究和政治學研究結合起來,這一觀點也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Politics)中得到了說明和發展。因此,亞里士多德堪稱古代經濟倫理思想研究的奠基人。

二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

經濟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開始于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派。馬克思說:“古典經濟學在英國從威廉?配第開始,到李嘉圖結束,在法國從布阿吉爾貝爾開始,到西斯蒙第結束。”而亞當?斯密在古典政治經濟學派中是一個集大成者,他不但窮其畢生精力創作了劃時代的經濟學名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而且以道德哲學教授的身份撰寫了倫理學名著《道德情操論》。

縱觀這兩部巨著,不難看出《道德情操論》是《國富論》的基礎,《國富論》是《道德情操論》道德哲學中蘊涵的一種特殊的經濟案例。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系統地論證了自由市場經濟是唯一符合效率與幸福原則的經濟制度,他的《道德情操論》則試圖對物質經濟的運行予以強有力的精神指導。由此出發,斯密界定了關于市場經濟道德基礎的六大原則,即自尊、自愛、同情、互利、正義和虔誠,而且斯密認為市場的運行應當以這六大原則為道德前提。這一觀點后來在將經濟學和倫理學結合得最為緊密的穆勒的功利主義中表現得十分明顯。總理曾經說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論》同樣精彩。”溫總理的話是對著兩部論著的恰當評價。

可以說,斯密同時受到大衛?休謨的道德情操論和哈奇森經驗主義功利論的影響,并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也從而實現了經濟學研究與倫理道德哲學研究(或者可以稱為“經濟人”與“道德人”)的“聯姻”。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布隆克所指出的:“亞當?斯密是把他的經濟分析與道德分析作為相互補充,而不是用經濟分析取代道德分析。”

亞當?斯密的這兩部著作的歷史、學術地位是沒有人能否定的,但后人對其中的“道德人”與“經濟人”闡述的不同理解所引發的激烈爭論,形成了經濟學說史上所謂的“斯密問題”或“斯密難題”,或稱“斯密悖論”。而這場爭論,在西方經濟思想史上延續了近百年,并形成了“對立論”與“統一論”兩種不同的觀點。

三新古典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

新古典經濟學是指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革命”開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馬歇爾經濟學說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劍橋大學的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馬歇爾以折衷主義手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相當完整的經濟學體系。從19世紀末起至20世紀3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一直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典范,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新古典經濟學學者主要關注的是如何確定市場交易條件,即如何確定價格;而他們不再關心的是市場交易的公正性和等值性。因為在他們對經濟學前提的假設中,新古典經濟學提出:市場主體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市場機制在既定不變地運行、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完全信息。由此他們提出了“帕累托最優”的概念。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倫理道德被看作是完全競爭市場的一個隱含的既定條件,是一種完美的、理想的經濟倫理狀態。

這一階段的經濟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完善了“經濟人”的假說,完成了“經濟人”的倫理定位;提出了功利主義福利經濟學,修正了古典學派的公平觀;論證了經濟與倫理的相互關系。但是,正如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指出的:“道德的力量也是包括在經濟學家必須考慮的那些力量之內。”可見,在新古典經濟學派,雖然實證經濟學占據主流的分析方法,但規范分析仍然是經濟學中重要的分析方法;雖然數理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和博弈論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在實證經濟學的許多理論和命題中仍然包含著明確的或含蓄的倫理觀與價值觀。

四現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

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經濟倫理思想是以凱恩斯的思想為代表,特別是在他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所集中表達的價值觀念: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決非是萬能的,在市場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時,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理應發揮直接干預和調控市場經濟的作用,才能有效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轉。凱恩斯在經濟倫理上還有一個思想,就是鼓勵奢侈,反對節儉。他認為節儉對個人來說是美德,但卻不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因為如果無人消費就組織不起生產。他舉了兩個例子加以證明。一個是埃及金字塔例子,另一個例子是英國作家和經濟學家貝爾納德?孟德維爾的《蜜蜂寓言》。顯然,凱恩斯是用了社會的標準來評價節儉倫理的。

篇(5)

一、西方經濟學概述

西方經濟學被西方國家譽為“社會科學的皇后”,其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我國各高校的經濟學專業一直將此課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管理類專業也紛紛將其視為專業基礎課。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無論從實踐還是理論研究的角度,此門課程受重視程度都逐步提高,有越來越多的專業開設了本門課程。

對于西方經濟學的介紹,國內出版過多種圖書。在大講意識形態的年代里,介紹西方經濟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批判,因此在介紹時,一般是為樹立批判的靶子,甚至斷章取義,改革開放之初,雖然我們開始強調有批判地借鑒西方經濟學,但由于從主導思想上否定市場經濟,所以對可供借鑒部分的分析很不充分。80年代中后期,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忽視國情、盲目照搬西方經濟學的傾向又有所抬頭,一些在西方國家也存在很大爭論的理論和主張,諸如凱恩斯主義的用高消費和高投資及溫和的通貨膨脹刺激經濟發展的主張等,被不加具體分析地應用到中國經濟的研究和實踐之中,造成了認識上的混亂,并給實際的經濟運行帶來許多消極影響。

我國大學現行的西方經濟學課程使用的課本極其多樣化,但均由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組成。目前我國大學廣泛使用的西方經濟學課程經過以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為代表的“家計管理學”以及早期重商主義者安·德·蒙克來田、亞當·斯密主張的“政治經濟學”逐步演變而成。西方經濟學的誕生是以19世紀微觀經濟學從經濟學的陣營中獨立出來為標志,并由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綜合宏觀和微觀經濟學,最初形成西方經濟學的完整體系。此后西方經濟學學術成果輩出,并對整個世界經濟格局起到不可忽視的影響。

二、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環境問題日益惡化的今天,如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就會日陷淺灘。為此,在大學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體表現在:

(一)彌補課程自身缺陷

西方經濟學課程的自身缺陷,總的來說就是傳統經濟學理念的缺陷。從經濟理論來看,西方主流經濟學認為,只有進入市場體系的資源才是真正的經濟資源,才具有經濟分析意義。那些市場上難以計量的東西,如環境服務、自然資源、生態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無法通過價格機制進行配置,就無法進行經濟分析,也就當然被排除在經濟理論考察范圍之外了。這種觀念從斯密、李嘉圖開始一直延續到現代經濟增長理論之中。在研究現代經濟增長的許多有影響的經濟學家的觀點中,他們無不忽視資源與環境的地位和作用。他們只是根據報酬遞減現象進行表面化的經濟分析,只注重對資源與環境可以納入市場核算的經濟價值部分分析,從未深究報酬遞減的原因是什么。事實上,對土地等自然資源要素的過度使用超過環境承載力,導致邊際報酬遞減現象。[1]而自然力服務并非是通過狹隘的經濟核算就可以完全計量的。很顯然,在西方經濟學狹隘地崇尚市場機制的視野內是無法看到自然資源與環境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的。為此西方學者埃爾斯曾經形象地比喻道:“看不見的手,沒有綠拇指”。[2]因此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滲透環境教育,能有效促進新時期課程發展。

(二)促進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發展。[3]如果人們的過度生產、消費超出環境承載力,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就會威脅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經濟”。為此,西方經濟學的覆蓋范圍應從原有的人與人擴大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偏重于循環經濟、穩態經濟研究。循環經濟是指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以達到節約資源成本目的。穩態經濟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完美境界,指物質、能量能夠得到無浪費的充分再利用。 轉貼于

在21世紀,這個提倡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應將環境教育融入到西方經濟學課堂中,使學生懂得人類如果過度破壞、利用環境,就會造成人類發展的不可持續。

三、在西方經濟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建議

西方經濟學課程分為微觀、宏觀兩大部分,其中微觀經濟學中主要講授關于供給與需求、消費者行為、生產、成本、生產要素定價等理論問題。宏觀經濟學則主要介紹國民收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宏觀經濟政策、經濟增長等理論問題。那么如何在這些復雜的經濟問題中滲透環境教育,使新型的西方經濟學可以彌補對于解釋循環經濟、自然環境與資源稀缺性等方面的缺陷?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微觀經濟學層面滲透

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單獨個體之間的經濟關系,研究內容主要分為兩個層面:

1.企業層面,西方經濟學主要介紹供給需求、生產、成本等內容。教育者可以以一個企業為例,將循環經濟的清潔生產觀介紹給學生。比如丹麥的瓦倫堡工業園區的建設:這個工業園區的主體企業是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板廠,以這四個企業為核心,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副產品,作為自己生產中的原料,不僅減少了廢物產生量和處理的費用,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形成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好循環。通過對瓦倫堡工業園區的建設以及一系列具體數據的換算,學生可以輕易的得出哪種生產模式更節省成本、更環保。從而讓他們受到很好的環境教育。

2.個人消費層面,傳統的西方經濟學所介紹的消費者行為強調“拼命生產、拼命消費”的理念。而通過滲透環境教育,我們則要求學生理解適度消費、層次消費理念。從而使學生建立起一種新的消費觀念,這種消費觀念應該是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綠色消費觀。

(二)從宏觀經濟學層面滲透

宏觀經濟學研究整體經濟學現象,主要包括GDP、經濟政策兩方面內容。

1.關于對待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了解應更上一個層次。不能憑借傳統的思路,一味的追求GDP的盲目增長。在傳授與其相關的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引用綠色國內生產總值GGDP概念,使學生在接受傳統經濟理念教育的同時可以認識到它的非決定性。

2.關于宏觀政策方面,可以聯系下新制度經濟學的內容,讓學生們在了解傳統的經濟政策同時,也能了解些關于政府改善生態環境,堅持循環經濟的決心與方針政策。

參考文獻

[1][2]閆敏,循環經濟國際比較研究[M],新華出版社,2006(7),17-18

篇(6)

注:本論文獲廣西新世紀教改工程重點立項項目“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研究與教學改革實踐”(編號2008A018)資助。

一、前言

西方經濟學是對西方市場經濟運行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它揭示了市場經濟運行的機理和一些重要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一套較為有效的方法體系和較為完整的分析框架,為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提供合理解釋,為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提供思路。西方經濟學雖然探討的是市場經濟的一般性問題,其內容科學,但它同時是一門研究人的經濟行為和利益關系的社會科學,它不可能超脫政治、文化和歷史。經濟學研究的是具有情感并具有利益動機的人;而且經濟學家本身也是有價值取向和利益動機的,對現實存在的各種經濟制度也有不同的信仰。我們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在經濟研究中,不能不加分析、不顧中國的實際簡單地套用西方經濟學。我們應當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聯系中國實際來學習、研究西方經濟學本土化改造,使之成為能夠說明中國經濟問題的有用的工具。

課程建設是一項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基礎性工程,其實質是遵循教學系統運行規律,促進教學體系整體優化的過程,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課程建設,確保教學的正常運行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是培養素質人才的重要保證。隨著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以及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的課程改革與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市場機制已經滲透于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地位不斷增強,已成為社會資源配置的主要調節者。然而,中國現在的國情與西方發達國家至少有三方面的不同: 其一,中國現在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意味著中國的社會制度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正處在追趕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關鍵時期。其二,中國正處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時期。這意味著在今后一段時間里新舊體制都將在中國經濟運行中發揮作用。其三,中國是一個有13 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這意味著龐大的人口壓力,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生活水平提高的矛盾是我們面臨的特有的、重要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這些就決定了我們不能把西方經濟學原封不動地拿到中國來,不能簡單地套用西方經濟學的結論。我們必須結合中國國情,對西方經濟學進行分類研究,重新審視西方經濟學中的哪些內容是反映了市場經濟的共性和一般規律,哪些結論是和發達國家的現實經濟條件聯系在一起的,哪些觀點包含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因素。在此基礎上,我們要進一步明確,西方經濟學中的哪些內容是可以直接采用的,哪些內容是需要改造的? 哪些內容是目前中國經濟條件不具備、不成熟而暫時不宜用的,哪些內容是應當擯棄的。

我們學習和研究西方經濟學,不但要掌握其結論和方法,而且還要把握具體的理論賴以產生的假設前提、邏輯結構和經濟背景,還要注意不同的經濟制度( 或體制) 、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所造成的經濟主體( 消費者、生產者、政府) 的動機和目標的差別。這些差別就可能導致這樣的結果: 在西方是正確的結論在中國現階段可能是不正確的; 在西方有用的理論和政策在中國現階段不一定有效。

所有這些本土化的問題,困擾西方經濟學教學的因素很多,要培養當代大學生現代經濟新思維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對現實經濟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加快西方經濟學本土化課程改革與建設勢在必行。

三、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課程建設的思路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既抽象又具有很強應用性的課程,其在不同程度上構成了許多經濟學科和課程的理論基礎,西方經濟學內容體系龐大、流派眾多,各種流派的理論觀點、政策主張各異。西方經濟學本土化教學為了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經濟思維的能力,我們應該在基本原理講授過程中努力結合中國的國情。我們可以舉出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具體的理論來尋找本土化的結合點。

比如,目前中國的企業有國有企業、私有企業、外資企業、股份制企業、個體經營戶,這些不同類型的企業的目標函數可能是不同的。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中國國有企業不能把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唯一的目標,國有企業還需要承擔一部分社會責任,如解決就業、穩定經濟、安定社會。如果用西方流行的企業理論或生產者行為理論來統一分析這些不同類型的企業,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不得要領的。

又如西方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中所說的利息率是市場化的利息率,而中國的利息率目前是高度管制的利息率,這兩種利息率的決定方式和變動規律都大不相同。因此,建立在市場化利息率基礎上的有些理論不能照套過來解釋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現象。西方宏觀經濟學中的公共投資增加會通過利率提高來排擠私人投資的理論,IS-LM 模型所說的貨幣供應量增加通過利息率下降( 假定其他條件不變) 來刺激投資的機制,都不能直接用來說明中國目前的相關的經濟問題。我們需要結合中國實際,對這些理論進行分析和改造。

我們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可以嘗試三種方法實現本土化改造:

一是剔除術。這是為了剔除西方經濟學中那些與我們的制度、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不一致的內容。比如,西方經濟學中宣揚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終極制度的內容; 論證發達國家剝削、掠奪發展中國家有理的內容; 論證國際經濟關系中不平等規則合理的內容。

二是整形術。西方經濟學中的有些內容和中國的實際情況不一樣,不能把它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需要經過調整和改造來進行運用。例如,近些年一些中國學者在學習、借用西方經濟學有關理論的基礎上,聯系中國實際,構造了中國居民的消費函數,提出了適合中國現階段情況的IS-LM 模型。

三是移植術。所謂移植術,是指聯系中國實際來運用西方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解釋中國的經濟現象和改革發展中出現的經濟問題,使西方經濟學在中國本土化。根據前面所述的西方經濟學的性質,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理論和方法是沒有階級性和國情差別的。在西方可以用,在中國也同樣可以用。如均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邊際分析、總供給-總需求分析、國民收入核算方法,消費、投資、凈出口與總需求的關系分析,等等。

四、西方經濟學教學本土化課程建設與發展的措施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規范教學管理制度

建立一支結構合理、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師資隊伍,是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造就精品課程的重要保證。在課程建設中,要采取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培養師資的形式,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加強本課程主講教師的本土化教學交流,學習兄弟學校經驗,進一步提高本課程的整體教學水平。加強科研工作,為任課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和強化西方經濟學本土化應用和研究提供基礎,也為學生結合課程內容參與相關科研活動創造條件。

嚴格、規范的教學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條件,對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與敬業精神、責任意識、育人意識都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學管理制度的不斷規范和完善,有力地保證了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轉,杜絕缺課、少課,保證課時,有始有終。除了學校規定的各個教學管理環節,根據需要進行學生評教問卷調查、教學督導聽課等多角度反饋信息,全面改善教學質量。

(二)推進本土化教學的教材建設,完善學習成績評價方法

教材是教學的基本工具,是課程建設的關鍵之一,推進教材建設,建設或使用適合當代大學生需求特點的教材,包括多媒體形式的立體化教材,加大力度改革實踐教學的形式和內容,突出本土化案例教學內容,努力將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實踐資料適當地補充到教材中去,做到用經濟理論模型分析中國的實際問題,增強現實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在教材的建設或編寫中,應針對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注重創新和實踐內容,編寫有水平、有特色的教材,另外,還要汲取西方經濟學昀新發展的前沿理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考文獻。建立綜合考評體系,規范考評指標。對學生的課程學習過程要進行全方位考核,建立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基礎,以綜合運用能力為重點、以學習態度為參照的綜合考評體系,降低考試成績所占比重。作業、實踐和發言討論均列入評定范疇,鼓勵創新型答案。

(三)本土化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加強科研實踐

堅持“教學與科研”并舉的原則,采取“邊教學、邊研究、邊改革、邊實踐”的方式,在研究中不斷完善和提高。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緊跟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發揮自身優勢,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成果,服務于學生和教學工作。

總之,西方經濟學本土化課程建設與改革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發揚求真務實和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切實把西方經濟學課程建設抓出實效,確保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以滿足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新時期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徐璐.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和實踐[ 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 10)

[2]穆紅莉.應用型高校管理類專業西方經濟學教改思路探析[ J].高教論壇,2007,( 5)

篇(7)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經典著作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它是一本偉大的經濟學著作,是馬克思在研究了,英豳資本主義制度建立100多年來積累的大量詳實的材料和史實的基礎上寫出的。它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但是距《資本論》出版,現在資本主義又發展了‘百多年。在這一百多年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球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大生產,服務業在國民產值中的大比重的大大提高,無產階級擺脫了極度貧困化,整個無產階級生活水平的得到很大提高,同時資本主義家在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進行宏觀管理,以及歷史上出現的社會主義風潮的平息。這種種馬克思未曾也無法預見到的歷史變化,致使馬克思的《資本論》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現實的解釋力下降,那么我們還能如何堅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對我們分析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及進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指導地位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綱領,它堅持的硬核是什么?它能隨社會條件變化而發生調整具有靈活性的保護帶是什么?它規定著的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手段的正面啟發是什么?它在調節適應當前的經濟社會現狀的變化中反面啟示的作用又是怎樣?

很多學者試圖通過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這兩種范式的根本區別的研究結果來回答《資本論》的硬核是什么的問題。有人說馬克思研究的是經濟制度(生產關系)而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知道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不僅探討了經濟制度,也探討了分工理論,價值理論,再生產理論及經濟周期,經濟增長理論,在再生產理論中也有關于資源(生產資料)的有效配囂問題的研究。當然西方經濟學巾的制度經濟學也探討經濟制度的問題。所以這種區分不全面:也有人說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探討的是經濟本質,經濟制度的長期演化,而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是日常現象。也不全然是這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也研究了貨幣,信用,工資,生產價格,及利潤,這類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和現象,而且從研究方法來看本質的研究也脫離不了對現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還有人說《資本論》是對資本主義進行批判的學說,而兩方經濟學是對資本主義經濟提出建設性建議的學說。馬克思通過《資本論》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病例,對其病例的深刻分析就為其處方的開出做了很大的貢獻,資本主義經濟問題的實質就是相對過剩的危機即有購買力的需求不足,原因是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從這一層面來說,兩方經濟學某些流派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出的政策建議就是以《資本論》對資奉主義經濟制度的分析為基礎。我認為以上學者對這一問題的探討都沒涉及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和精髓。恩格斯曾今說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不是教條而是方法。我們分析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撇開具體的如歸納與演繹,抽象與具體,分析與綜合在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中也用到過的方法,就是它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世界觀與方法論指導。唯物的觀點,辨證的觀點,發展放入觀點是我們后來者學習繼承《資本論》小可動搖的,它們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這一綱領的硬核。而兩方經濟學卻建立在理性人,人的主觀感受的偏好效用這些主觀分析的基礎上。當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資本論》作為一部經濟學著作,它在經濟學理論層次上的一系列理論中,又是以勞動價值論為根本。勞動價值論是剩余價值論及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其它理論的基石,是堅持馬兜思政治經濟學不可動搖的理論基礎。勞動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條件,是人類生活永恒的狀態。勞動價值論將社會財富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米了。勞動價值論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而這也是根本區別于西方經濟學的基礎—薩伊的”三位一體”價值理論的。很多著名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學者都認為只有承認勞動價值論才能堅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所以我認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資本淪》的硬核是:建立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上的勞動價值論。這是我們學習繼承發展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要始終捍衛的。

篇(8)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林崗教授在2011年1月中央黨校組織百位學者探討經濟學理論前沿問題會議上說:“效應論就是創造出來消滅勞動價值論的。西方經濟學的效應論在邏輯上也說不通,西方經濟學領域自己的人都說這個理論不行,不同人的效應怎么加總呢?不能加總,不能比較,還有什么用呢?后來大家就放棄了。后來又提出序數效應論,序數效應論就沒有邏輯問題嗎?同樣有問題,人和人之間不能比較,東西和東西之間誰重要誰不重要可以比較嗎?放在不同條件下,不同人、不同東西的重要性是不一樣的,比如煙民抽煙比吃飯還重要,南方人和北方人大米和饅頭、大米和面條也是不一樣的,你怎么能放在一起比呢?……這些問題西方學者心里是清楚的。”

 

筆者不同意林崗教授這些觀點,并提出三點質疑:第一,關于“效應論(指效用論——本文作者)就是創造出來消滅勞動價值論的”。據我所知,史實不一定是這樣的。18世紀,西方功利主義者就提出“效用”概念,當時是作為制定功利主義的某些社會政策與宗教教義的依據而研究的。后來,英國的哲學家杰里米·本瑟姆將其引入社會科學,引起了當時一些經濟學者的重視。再后,新古典經濟學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推廣本瑟姆的效用概念,用以解釋消費行為,從此逐步發展為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效用理論。再說,即使“效應論就是創造出來消滅勞動價值論的”,難道我們由此就可以拒絕批判地吸收,使其為我所用嗎?難道有人造了一門大炮,準備消滅我們,我們就不能吸收他們的造炮技術,并創新發展其技術,造一門更先進的大炮來還擊他們嗎?這樣簡單的道理,居然也搞不通,豈不令人奇怪!可見,拒絕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效用理論是我國經濟學界的傳統觀點,其傳統力度之深之大絕非一般。如果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有人主張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效用理論,必會迎來滅頂之災,絕非戲言。第二,關于“西方經濟學的效應論在邏輯上也說不通,西方經濟學領域自己的人都說這個理論不行,不同人的效應怎么加總呢?不能加總,不能比較,還有什么用呢?”對此,請問:(1)難道“西方經濟學領域自己的人都說這個理論不行”,我們也就應該相信這個理論不行嗎?(2)這句話不符合事實,只能說西方經濟學領域中,有一部分人說這個理論不行,但作為西方經濟學的主流絕對不會這樣說,否則就沒有爭論的必要了。(3)也是最重要的,則是效用究竟能否計量?能否加總、比較?也許這才是我們應否對西方的效用理論進行批判地吸收的焦點,對嗎?此外,即第三,關于“這些問題西方學者心里是清楚的。”我認為西方經濟學者對“效用”是否可以計量、比較,分為兩派,一直爭論到今天,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成為經濟學中的一大難題,猶如數學中“哥德巴赫猜想”,因此,如果把意識形態問題暫時抽象了,先不談它,問題不就可以明白了嗎?

 

下面筆者就四個方面的問題提出管見:

 

一、西方效用理論可以而且應該批判地吸收

 

我主張應批判地吸收西方經濟學的效用理論。馬克思經濟學向來是在批判地吸收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自馬克思逝世以后,是否應該批判地吸收西方經濟學的效用理論,一直爭論到今天。我國目前有兩種傾向,實際上都是反對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效用理論的。一種是想用“抽象使用價值”或“勞動效用論”來代替西方經濟學的效用理論。這是行不通的,因為使用價值是商品體的客觀屬性;效用是人們在消費使用價值中得到的主觀上的享受或生理、心理上需求的滿足,所以效用是人的主觀屬性。二者不得混淆,也是無法相互代替的。勞動能創造使用價值,但勞動不能創造效用。所以,“勞動效用論”是無法成立的。使用價值向來是具體的,把具體的使用價值抽象了,使用價值也就不存在了,世界上不可能有抽象的使用價值,那不過是主觀的幻想罷了。因為把具體的使用價值都抽象了,剩下的不就只是沒有具體的使用價值的使用價值了嗎?難道世界上有不是具體椅子的椅子,或不是具體學校的學校?所以,他們只不過是想另起爐灶,反對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效用理論,結果只有失敗等待著他們。另一種就是絕對拒絕效用理論,林崗教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還有的人則認為誰想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效用理論,誰就是“試圖架起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的橋梁”。中國《資本論》研究會機關刊物《當代經濟研究》近年有文章就是這樣說的,其實這些文章是把價值和價格兩個不同質的東西混在一起了(詳見下個問題)。絕對拒絕效用理論的同仁們只看到效用價值論的錯誤,沒有看到西方效用理論中的有用部分。他們也不明白效用的性質雖然是主觀的,但它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在經濟中有重要的作用。西方經濟學對效用曾經長期作了研究和應用,是有一定貢獻的,但他們的效用價值論是錯誤的,是不科學的。他們對效用的理論分析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而且對效用中的某些具體問題又做了錯誤的解釋,這些都是非科學的。因此,我們應批判地吸收他們的效用理論,不應絕對拒絕。固然,批判地吸收西方效用理論,不是一件易事,但我們必須迎頭而上,科學道路是不平坦的!

 

二、效用可以時間為計量單位

 

效用可以時間為計量單位,前人從未提出過,更未曾論證過。在西方經濟學中,幾百年來一直存在著效用計量問題的爭論。19世紀許多功利主義者篤信效用是一種心理上的實際存在,并力求直接用基數加以衡量。但計量單位是什么呢?經過眾多學者的不斷研究,直至今日仍不得其解。于是不少現代西方經濟學者干脆拒絕和放棄基數效用論,而提出用序數效用論來代替,認為經濟學中的需求理論只要消費者是否更加偏愛于商品的某些需求,即有“A比B更受偏愛”的陳述方法就可以了,并不要求我們知道A比B究竟偏愛多少,而且還認為即使不提效用概念,也能夠容易地描繪出一般性的曲線,因而只需要這種“序數效用”的陳述就夠了。果真這樣的話,西方經濟學的效用理論,定會成為說不清道不明的模糊價格論了,不可能有實用價值,從而也失去其理論存在的現實意義了。因為現實經濟生活要求價格必須是明晰的。

 

可見基數效用和序數效用之爭,實際上是效用計量單位未能解決的必然結果。如果能夠找出效用的計量單位,基數效用就可以成立了。所以,效用可以小時為計量單位的論證,在經濟學上是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我的論證主要談三點:

 

(一)具體效用和抽象效用

 

效用就是人們在消費商品的使用價值中得到的主觀需求的滿足,即人們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的需求滿足。由于商品的使用價值都是十分具體的,這些具體的使用價值都會在一定形式上,給人們的生理和心理帶來具體的需求的滿足,例如衣、食、住、行、信仰、文化、藝術、學習等的需求滿足。把需求滿足的具體形式抽象后,就會成為抽象的或一般的需求滿足或效用。所以,具體效用就是人們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的具體的需求滿足;抽象效用則是人們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的,將需求滿足或效用的具體形式抽象后的一般的抽象的需求滿足或效用。把生理和心理再概括為生命機能,那么,具體效用就是人們在生命機能上得到的具體的特殊的需求滿足;抽象效用就是人們在生命機能上得到的一般的抽象的需求滿足。

 

效用的計量必須要以抽象效用為計量單位,因為具體效用是無法統一計量的。

 

(二)效用或邊際效用可用小時為計量單位的理由

 

價值是由商品中的抽象勞動量以時間為單位來計量的。抽象勞動歸根結底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的,或生命機能的一般支出或消耗。價值是由這種支出或消耗量以時間為單位來計量的。效用或抽象效用則是購買者或消費者在使用或消費商品過程中的生理和心理,或生命機能得到的一般需求的滿足。效用也可由這種一般需求的滿足量以時間為單位來計算,即購買者或消費者在商品的使用或消費過程中的生理和心理,或生命機能,在1小時中所得到的一般需求的滿足,為效用的1單位。

 

效用在具體的計量過程中還有一些具體問題需要解決。例如,一般需求的滿足,有簡單的需求滿足和復雜的需求滿足的區分,正像一般的勞動支出有簡單的勞動支出和復雜的勞動支出一樣,在計算時均應將復雜勞動或需求折算為簡單勞動或需求來計量。再如,同一的簡單勞動支出或同一的復雜勞動支出,有強度差別的問題或質量差別的問題。同一的簡單需求滿足或同一的復雜需求滿足,也有一個強度問題或質量問題,計算時均應將較高的或較低的強度或質量折合為一般的或中等的強度和質量來計量。

 

既然商品的效用是可以用時間為計量單位的,那么商品的邊際效用也是可以時間為計量單位的,因為邊際效用就是增加消費1單位商品的使用價值所得到的效用。只不過邊際效用存在著遞減的趨勢。

 

(三)補充的話

 

第一,效用可以時間為計量單位的論斷及其論證,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在我的《批判地吸收“效用”和“邊際效用”》一書中基本上都已闡述過了。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胡代光教授還為該書作了《序言》,指出:“這本著作有較重要的學術討論價值,發表后可能引起一些爭論,這是正常的。學術上的爭論必會繁榮經濟科學,真理越辯越明。”后來,在我的《經濟學原理探索——兼論中、美不同的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及其對未來社會的影響》一書中,以及最近(2011年)出版的我的另一部新著《價格、經濟危機與西方經濟學終結》中,均有較詳細的論述,讀者可參閱。

 

第二,我的效用可以時間為計量單位的論證,其實只不過是學習了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分析和論述的方法,并將其應用到效用理論的批判地吸收上。因此,我堅信是正確的。

 

三、效用和使用價值不得混淆

 

(一)效用和使用價值的區別和聯系

 

我認為效用是人們在消費商品的使用價值中得到的主觀上的享受或生理、心理上的需求滿足;使用價值是效用的物質基礎,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效用。二者有密切的聯系,又有重要的區別,使用價值是商品本身的客觀屬性,效用是商品消費者或人的主觀屬性。馬克思對使用價值曾做出過獨特的杰出的理論分析和貢獻,特別是他從勞動二重性出發,分析并提出了抽象勞動形成價值;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論斷,意義深遠。

 

(二)西方經濟學混淆了二者及其后果

 

馬克思經濟學和現代西方經濟學各自只重視使用價值或效用二者中的一個方面,而又從各自的觀點混淆了二者。西方經濟學把效用等同于使用價值,并用效用代替了使用價值,從而拋棄了商品中的使用價值,否認使用價值在商品價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進而否定了商品中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及勞動的二重性。結果片面夸大了效用的作用,并使西方經濟學陷入了堅持認為價格或成交價格僅是效用的貨幣表現的片面觀點;還導致了西方國家的經濟不得不被效用和需求牽著鼻子走,甚至不惜用嚴重的財政赤字的宏觀調控政策來刺激需求和效用,以求經濟的發展;最終反而使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越陷越深,并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從 20世紀70年代以來直到今天,經濟增長率呈下降趨勢(從長期來看)的主要原因,也是當今這次國際性經濟危機形成的一個主要因素。西方發達國家這種經濟下降趨勢必會有一天要導致西方經濟學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懷疑,從而遭到人們的冷落和邊緣化,歷史就是這樣或將會是這樣無情的。

 

(三)經濟學也混淆了二者及其后果

 

遺憾的是經濟學卻從相反的方向,也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他們把使用價值等同于效用,并用使用價值代替了效用,從而否定了商品的效用,及效用在商品價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結果使經濟學陷入了堅持商品的價格或成交價格僅是價值的貨幣表現的另一種片面觀點;并在指導現實經濟中就產生了片面重視生產忽視需求,而最終成為了導致計劃經濟世界性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價格僅是價值的貨幣表現的計劃經濟的價格理論指導下,把價格中的效用的貨幣表現拋棄了,把消費者的需求在價格中的作用拋棄了,其資源配置的價格調節怎么會不是重視生產,忽視需求呢?怎么會是科學的呢?經濟怎么會順暢快速發展呢?何況計劃經濟的資源配置還是以行政手段,并在不顧生產力發展水平下,通過經濟計劃和計劃價格為主來進行調節的,必然使經濟雪上加霜。結果在我國改革開放前,一方面許多產品生產過剩,積壓在庫,另一方面許多產品又短缺難求,只得憑證購買,走后門購買,排長龍(隊伍)購買……種種怪現象叢生,嚴重打擊了人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計劃經濟怎么會不在國際競爭中失敗呢?經濟學怎么會不隨著計劃經濟的失敗而被冷落或被邊緣化呢?當然,這里論證計劃經濟的失敗,主要是從經濟方面的因素而言的,把非經濟方面的因素抽象了。

 

四、效用和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

 

勞動價值論是經濟學科學化的最根本的基石,也是馬克思給經濟學做出的最杰出、最偉大的貢獻。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必將永世昂立,科學長青!然而馬克思的價格理論確有一定的片面性,值得商榷。同時科學的價格理論又與效用理論有一定的密切關系,現在就談這個問題:

 

(一)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與馬克思的價格定義

 

1. 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和經濟學者的責任

 

價格(廣義)應區分為賣方價格、買方價格與成交價格或價格(狹義)。這是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其他價格形式都是這三種基本形式在一定條件下派生或延伸出來的。而在這三種基本形式中,更以賣方價格和買方價格為價格基本形式中的最基本形式。

 

現實經濟中習以為常的討價還價的買賣活動,正是價格(廣義)分為三種基本形式的依據。假定某一商品,賣方的討價或喊價為10元,這10元就是這個商品的賣方價格;買方的還價假定為8元,這8元就是買方價格;最后雙方達成一致,假定以9元成交,這9元就是成交價格或價格(狹義)。價格理論必須全面反映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的客觀現實,必須全面反映這種討價還價的實踐活動,否則價格理論及其定義就不可能是科學的。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的論斷是為實踐證明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經濟學者的責任是從理論上如何論證這三種價格的本質區別和聯系,及其存在或形成的原因;而不是否定這三種價格的存在。因為這三種價格的存在,是客觀的現實,主觀是無法否定的。

 

2. 馬克思的價格定義中沒有價格三種基本形式的區分

 

遺憾的是,在馬克思的價格理論中,沒有區分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因而他的價格定義的表述一般說也就只有一種價格定義。這個定義凡是學過經濟學的人都是知道的,馬克思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姑且不分析馬克思這個價格定義是否科學,是否對。即使是對的、科學的,那么這個價格定義是指賣方價格呢?還是指買方價格?或是指成交價格,即指價格狹義的定義呢?或是指價格廣義的定義呢?人們就很不好回答了。因為即使是指其中某一價格定義,而且又是對的話,那么,其余的價格定義又是什么呢?所以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只有一種價格的基本形式的定義及其理論,是不符合上述價格的客觀現實的,是為實踐檢驗真理標準所排斥或否定的,是不科學的。價值價格理論是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理論,事關整個經濟學是否完全科學,這是十分重要的。我國經濟學界同仁們必須正視和研究它,克服馬克思價格定義及其理論的上述缺點,發展經濟學,使其更科學、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需要,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迅速、更順利地發展!

 

(二)效用與價格或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的實質區別和聯系

 

筆者認為賣方價格的實質是價值(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賣方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買方價格的實質是效用(指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經濟學的效用而形成的效用概念),買方價格是效用的貨幣表現;成交價格或價格(狹義)的實質是價值和效用的統一,成交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和效用的貨幣表現的統一,也就是賣方價格和買方價格的統一。因此,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的實質是不同的,有差別的,但三者又都是各自的實質的貨幣表現形式;三者的各自的貨幣表現形式,就是三者的共同點或相互聯系的地方。可見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的立論,正是建立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同時又是批判地吸收西方的效用理論而構成的新的價格定義及其理論。它既不同于馬克思的價格定義及其理論,因為馬克思的價格定義僅是價值的貨幣表現,他沒有區分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更沒有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的定義;也不同于西方經濟學的價格定義,因為西方經濟學認為價格是效用價值的貨幣表現,西方經濟學也沒有區分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及其定義。雖然西方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曾經提出過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遺憾的是馬歇爾的供給價格是以生產費用論為涵義的,他的需求價格是以唯心主義效用論為涵義的,而且他的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是建立在供求決定價格論的基礎上的,因此是不科學的。馬歇爾也沒有提出過價格的三種基本形式的論斷,也就不可能從價格理論的完整體系的深度去考察和研究它。

 

結束語

 

篇(9)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096-02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市場經濟已經為社會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都嘗試對人文社科類其他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這些課程大致主要有政治經濟學和稱之為西方經濟學、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基礎、經濟學概論等的西方經濟學。對于政治經濟學,學生在高中政治課基礎上完全可以理解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而言,非經管類專業學生由于基礎課程安排、專業適應,對西方經濟學相關內容和經濟學思維方式還未形成,對西方經濟學課程很難適應。所以,探討和分析非經管類專業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很有必要。

一、非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重要性

西方經濟學作為以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運行為背景,全面闡釋市場經濟一般理論體系的課程,在經濟管理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在提高學生市場經濟意識,參與市場行為能力提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專業也在嘗試在非經濟管理類專業中開設介紹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西方經濟學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畢業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因為西方經濟學理論主要由企業經營管理方法和經驗、某一個經濟部門或領域中的問題的集中研究成果和經濟理論的研究和考察等構成的,其理論與市場經濟運行的實踐緊密結合,無論是什么樣的人才都需要參與到市場經濟中,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市場經濟知識,在非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中開設西方經濟學課程十分有必要。

二、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一)相關基礎課程開設不足

西方經濟學的開課時間一般為本科的低年級,以大一下學期和大二上學期居多。而對于多數人文社科類專業來講還沒有來得及甚至根本就沒有計劃開設高等數學等相關基礎課程。因而非經管類專業學生對于西方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與定量分析,微觀分析、宏觀分析和結構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等根本就是一頭霧水,無從下手。對于經濟學的學習有很大的難度。

(二)西方經濟學課程本身特征決定了經濟學學習的困難

眾所周知經濟學流派眾多,觀點不一甚至經常對立,并時常出現理論與經濟生活現象不一致的狀況。西方經濟學教科書所講授的許多內容抽象、難懂,主要從概念、特征、作用、性質方面理解問題。它的每一個理論都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形成的,假設條件放寬,理論有可能不成立。對于非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而言通常無法辨別其內容的是非。

(三)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通常遇到課時少、內容多的問題,教學質量和教學任務常常打架

例如《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一般分為微觀和宏觀兩門課程來講,安排至少有120學時以上。而對非經濟管理類專業來講教學計劃一般要求一學期54學時講完微觀、宏觀內容。教師如果要實現學生理解并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尷尬局面。

(四)教材的適用性與針對性較差

由于西方經濟學主要是從西方引進,西方經濟學教材理論多按照西方社會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編寫,課程的內容主要側重于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體系的介紹,與中國市場經濟運行并不完全吻合。這樣的教材本身對中國學生學習經濟學就有難度,而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經濟類專業也采用了幾乎與經濟類專業一樣的標準教材,這類經濟學教材中有一部分內容是非經濟類專業的大學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當這些內容也被放在針對非經濟類專業學生的經濟學教學內容里邊,這就增加了非經濟類專業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難度,容易使學生覺得西方經濟學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學的效果難免不佳。

(五)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與考核方式不夠合理

大多數學校經濟學授課方式還是按照“老師講授―學生背誦―做例題―考試―遺忘”的授課方式進行,這樣的授課方式容易讓學生對經濟學課程失去學習興趣,會在學生中形成經濟學學好學壞無關緊要,只要應付考試就行,經濟學與自己專業相關性不大,使得非經管類專業學生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不盡理想,也就無法實現在非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的目的。

三、非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學的改進方向

非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西方經濟學的整體構架和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促使學生能夠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現實問題,使學生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更好地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所以對非經濟管理類專業經濟學課程講授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

(一)合理安排教學計劃,選擇本土化課程教材

結合非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實際情況,盡量安排將非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經濟學課程安排在大學二年級以后。在教學計劃中一定要先安排開設高等數學或經濟數學等課程,只要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彈性系數、邊際分析等知識時能更好的接受。中國現在普遍接受的經濟學教材的結論以及案例大多都是來源于西方國家的經濟實例。對于國內學生來講對理論知識的解讀缺乏感性的認識。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就需要在在教材選擇上盡量選擇那些本土化教材。在講授過程上應該更多地結合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以及大學生的實踐水平。

(二)創新教學方法,倡導互動式教學

在經濟領域,本來就沒有固定不變的聯系,所以對經濟學的研究不存在固定不變的范式。如果把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作為一種范式去講解,就會使學生對經濟學形成一個固定化模式,這必然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思維的培養。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構建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不可缺少的。除傳統的講授方法外,要引入案例教學,在案例教學中與學生互動。提倡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具有傳統講授不具備的優勢,案例教學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抽象的經濟學概念和邏輯關系,使學生明白經濟學原理的實際應用之處,激發學生關注社會經濟問題的熱情。特別是結合中國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實際案例展開討論,可以更全面地向學生講授經濟學的實際用途,并引起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例如在講需求定理時,對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本身的價格和需求數量呈反方向變動的關系,很多同學都能用日常生活經驗總結出來,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問讓學生總結出需求定理的內容。對于需求定理的例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聞,教師可以先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討論,進而總結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幾種情況。讓學生多參與教學過程,既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加深學生學習印象,鞏固所學內容。在案例教學時重點關注分析的過程,因為西方經濟學很多的案例分析的結果并不唯一,從不同的視角分析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相應的解決方案也不盡相同,教學不是糾正學生的分析結果,而是教會學生使用什么分析方法,從哪里切入進行分析。

(三)減少理論考核,應用性考核方式為主

中國經濟類專業教學,一般通過圍繞教材而設立的題庫來監督與考核教師是否按要求授課、學生是否按要求掌握了基本知識。評價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這樣容易形成學生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知識,而不是從經濟學理論分析入手,不能達到對經濟學理論知識融會貫通。通過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學生成績的以作業、課堂提問、案例討論、小論文及期末考試等多方面加以確定。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各章節的經濟理論給學生布置思考題或作業題,開展案例教學,圍繞經濟現象讓學生參與討論,就某一經濟理論開展教學,并把課堂討論計入相應成績,沒有參與討論或者沒有自己簡介的不給成績評定,結合經濟理論讓學生寫出專題論文,依據學生論文評定論文成績。這樣做可以形成學生重視課堂學習,會調動學生查閱資料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經濟理論的認識和應用,可以順利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的。

(四)構建經濟學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專業性教育的有益補充。通識教育的目標不在于教授專業知識,而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素養的提高。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社會生活事務的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幫助很大。因此對于在高校非經濟管理類專業中開設經濟學通識課程,很有必要和意義。結合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提高大學生參與市場經濟能力,應適時在非經管類專業學生中開設經濟學通識教育。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中可以將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管理學部分相關基礎知識進行整合,培養學生市場經濟基礎知識,熟悉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通過通識教育能夠讓學生勝任企事業單位相關工作。經濟學通識教育理論內容應更具有概括性、基本性,在課堂中只講授經濟學最基本原理,只用保留經濟學和管理學完整體系,相關深層次理論可以不用講授過多。

參考文獻:

[1] 王桂霞,劉佳.普通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改進的途徑探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6).

[2] 易杏花,劉云忠.讓“沉悶”的經濟學生動起來――《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2).

[3] 楊波.適應經濟學發展趨勢的教學改革探討[J].當代經濟,2007,(5).

篇(10)

從經濟學范式特征看,新制度經濟學同以新古典經濟學為代表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在其價值觀、分析框架和基本方法等“硬核”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受主流經濟學的影響,新制度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一般均衡方法、個體理性分析方法、經典物理學與現代數學方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把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放在制度變遷的演化中,通過制度的供給需求來分析制度的演化。在研究對象(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和歷史分析方法等具體分析方法方面,新制度經濟學受到了經濟學的影響,同經濟學有相通之處。這樣,就決定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之間是既相互區別、對立,又相互聯系、統一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在對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繼承與堅持經濟學的基本“硬核”,借鑒與吸收新制度經濟學的某些分析方法與研究成果,進行經濟學的科學綜合,進而構建現代經濟學范式——制度經濟學范式。

一、經濟學范式實質上是制度分析范式

經濟學范式主要具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指世界觀,另一方面是指方法論。從世界觀的意義上講,經濟學范式所表明的是經濟學家們共同的基本信念和價值標準等。從方法論的意義上看,經濟學范式是指被經濟學家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為交流思想的一套概念體系和分析方法。從經濟學的基本特征來看,它是迄今為止最為科學的經濟學范式。其內容包括四方面:一是基于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本信念與價值觀,二是以唯物辯證法為核心的科學方法與具體分析方法,三是以生產方式范疇為核心的概念體系,四是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原理與具體結論。從其基本內容看,經濟理論本質上是制度經濟理論,馬克思采用的是制度分析方法,是較早地把制度納入經濟分析中的理論家。馬克思明確地將生產方式及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定義為社會經濟結構或經濟基礎,并將立足于經濟基礎之上的法律的、政治的及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視為真正的社會制度。因此,制度范疇在經濟學說中包含著作為經濟制度的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和作為上層建筑的與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體系兩個層面。前者可以看作是一種僅限于經濟關系領域內的狹義的制度,后者則可以被視為一種廣義的制度。以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的政治經濟學必然涉及并從本質上剖析作為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固定化和規范化表現形態的一個社會的各種經濟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的制度體系。

在經濟學說中,制度范疇的內涵就是社會形態的“生理學結構”,它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作為社會生產方式即生產的社會形式的財產制度與勞動制度,這是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二是作為生產關系主要內容的生產過程的管理制度與生產成果的分配制度,這是由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所決定的派生制度。三是作為上層建筑的政治、法律等制度,這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所產生并決定的上層建筑。在經濟學中,“制度”分為狹義的制度和廣義的制度,狹義的制度是指經濟制度,即財產制度與勞動制度、管理制度與分配制度,這是僅限于經濟領域內的制度;廣義的制度是指包括上層建筑在內的整個社會制度,即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這是存在于經濟、政治領域的社會制度。的制度結構細致縝密,涵蓋并詳細界定了各種制度內容,科學地揭示了它們之間內在的本質聯系,以一種層層遞進的結構探討了各種因素之間的辯證關系。

制度經濟學理論的突出特征和最大貢獻就是它以生產方式、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形態的內部矛盾為根據闡明制度變遷的動力。經濟學闡明了制度的“內核”與“外殼”之間的關系:在經濟制度結構中,制度的“內核”是以一定物質生產方式為基礎的財產制度與勞動制度,制度的“外殼”是體現一定生產關系的管理制度與分配制度;在社會制度的總體結構中,制度的“內核”是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及相應的生產關系,制度的“外殼”是政治法律制度等社會上層建筑。從二者關系來看,制度的“內核”是基礎和內容,制度的“外殼”是結果和形式,前者決定后者,后者反映與包含前者。制度的“內核”與“外殼”之間的矛盾作為制度體系的內在矛盾是制度發展變革的決定力量,當一定的制度的外殼能夠容納并適應其內核的發展時,它就能存在與發展:當一定的制度的外殼不能容納與適應其內核的發展時,它就要被炸毀并被新制度的外殼所取代。馬克思正是運用了“生產方式——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框架論述了人類社會制度的歷史更替,向我們展現了一幅社會制度變遷的浩大歷史畫面。馬克思還具體地分析了生產方式發展引起社會制度變遷的機理:生產方式變化(物質生產方式變化——社會生產方式變化)——生產關系變化——上層建筑變化。諾思認為,馬克思的分析力量在于強調了結構變遷和社會生產潛力與產權結構問的矛盾。這實際上是指馬克思的物質生產方式與其社會形式之間相互作用的原理。因此,可以在某種意義上將經濟學視為一種制度經濟學,或一種關于社會制度分析的理論體系。經濟學不僅科學地確定了以社會制度為內容的研究對象,而且建立了以各種社會制度為基礎的經濟學基本范疇與概念體系;不僅具體分析了各種制度因素之間的唯物主義的辯證聯系,而且科學地闡述了社會制度的矛盾運動過程及客觀規律。今天,我們要實現經濟學的發展與創新,就必須繼承經濟學的科學傳統,在繼承經濟學經典范式的基礎上吸收當代經濟學的科學成果特別是新制度經濟學的成果,進行科學綜合,實現理論創新,努力構建現代經濟學范式——制度經濟學范式。

二、經濟學制度分析范式應當現代化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我們不僅要繼承經濟學經典范式而且必須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征,吸收現代經濟學發展的新成果,推動經濟學的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構建制度經濟學范式。首先,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方法,以生產方式理論為基本框架的馬克思經典范式是迄今最為科學的經濟學范式。同西方經濟學相比,它無論在世界觀方面還是在方法論方面都具有無可比擬的科學性,無論是對社會經濟變革還是對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無可比擬的解釋力與指導力。其次,我們之所以要實現經濟學范式的發展、創新、現代化,是因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出現兩類十分明顯的“反常現象”:其一是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中大量“反常現象”,其二是現代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發展中的大量“反常現象”。這兩類“反常現象”對經濟學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經典理論提出了挑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經濟學只有實現理論創新,才能對新的大量“反常現象”具有適應性,才能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生產方式新特征的現代經濟學理論。在信息化、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在馬克思經典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指導下,科學分析當代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具體形式所發生的新變化,提出新觀點,建立新理論,形成具有現代特征的經濟學。再次,20世紀以來,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以新制度經濟學為代表的經濟學迅速發展,形成了許多有價值的分析方法與研究成果。經濟學應充分吸收這些分析方法與研究成果,實現制度經濟學的科學綜合,形成制度經濟學范式。最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理論界運用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與基本原理對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新特征和現代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新模式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并對其進行的科學解釋,形成了引人關注的經濟理論成果,這為我們進一步進行科學探索,構建現代經濟學范式奠定了必要的基礎。目前,“經濟學范式經過創新發展已經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理論成果,構建一個具有內在邏輯一致性的理論框架,將已有的研究成果整合進來,是該范式今后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

從其自身發展趨勢看,也需要同西方經濟學特別是新興經濟學門類進行科學綜合。一般說來,經濟學范式的運動表現為兩種基本形態:一是縱向批判與繼承,形成經濟學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學革命;二是橫向兼收并蓄,形成經濟學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大綜合(胡進,2004)。西方經濟學范式的發展是一個“建立——革命——綜合——革命——綜合”的過程。經濟學范式的發展過程,不僅是一個縱向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自我揚棄過程,而且還是一個不斷吸收其他學派的成果與方法的橫向綜合過程。從歷史上看,經濟學經典范式本身就是在廣泛吸收當時經濟學成果與方法的基礎上形成的。構建現代制度經濟學范式,應當而且必須充分吸收和廣泛借鑒當代經濟學的積極成果與科學方法。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根本特征是堅持“理性——個人主義——均衡”的分析框架和數學形式主義的研究方法。西方主流經濟學方法論有四個基本特征:一是以經驗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實證分析方法。這種以經驗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實證方法把經濟學看成是以事實、感覺、經驗為依據,具有客觀性和規律性的科學。二是個體主義占主導的方法論原則與基本內容。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經濟人”和“看不見的手”的假設,這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假設。新古典經濟學研究方法繼承了個體主義的原則,并進一步強化了“經濟人”假設,使它成為整個新古典經濟學的核心。三是堅持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西方主流經濟學以均衡分析為基本方法,因為“經濟人理性”要求行為的一致、有序和可觀測,而只有處于均衡狀態的人的行為才是穩定的,具有可觀測性或實證性,才能表現出“理性”。四是廣泛應用數學方法作為主要分析手段,這是西方主流經濟學分析方法最顯著的特征。總的來說,盡管西方主流經濟學方法論本身具有局限性并日益面臨經濟社會生活的挑戰,但其實證分析方法、個體主義分析方法、一般均衡方法和數學方法有其一定的科學性和應用價值,因而是構建現代經濟學范式應科學借鑒和利用的。如果說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發展為構建現代經濟學范式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分析方法,那么西方經濟學門類的發展則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來源。20世紀以來,新制度學派、西方馬克思學派、結構主義和演化經濟學等學派廣泛發展起來,其研究成果大量涌現。從總體上看,西方經濟學各新流派的基本共性是在許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受到經濟學的影響,堅持“制度——歷史——社會結構”的分析框架和多元主義的研究方法,對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及現行的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激烈批判。西方經濟學新流派所提出的一些觀點與主張,接近于經濟學,成為構筑現代經濟學大廈的重要理論來源。在現代西方經濟學新流派中,新制度經濟學是最值得注意和借鑒的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一是運用新古典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來分析制度,或把新古典經濟學的原理拓寬到制度領域里。新制度經濟學所運用的分析方法很多是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方法。如,個人主義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供給——需求”一般均衡方法及經典物理學和現代數學的方法,特別是引入實驗室實驗和計量經濟學檢驗的方法。二是注重社會經濟發展、經濟實績與制度創新、制度變遷的內在聯系。三是在分析框架的確定上深受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及其理論的影響。制度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雖然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存在許多重要區別,但二者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共性及相通之處。第一,在分析方法上,二者都注重邏輯分析與歷史分析相結合特別是動態的歷史分析方法,因而這兩種理論都具有歷史感。“在詳細描述長期變遷的各種現存理論中,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說服力的。這恰恰是因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第二,兩種理論都重視意識形態在制度穩定與創新中的作用,都認為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變化滯后性。第三,在制度創新的動力問題上,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都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尋求制度變遷的動力和源泉。因此,當代經濟學吸收與借鑒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特別是吸收和借鑒新制度經濟學的方法與成果,進行科學綜合,構建制度經濟學范式,不僅必要,而且也可行。通過現代經濟學這一新的研究體系對西方經濟學各流派特別是新制度經濟學進行創造性的綜合,不僅可以實現“優勢互補”,而且還能在尋求融合的基礎上帶來重大的理論創新,進而構建現代經濟學的科學范式。

三、怎樣構建制度經濟學范式

從總體上說,構建制度經濟學范式就是以制度經濟學分析框架來統一整個制度經濟學理論,建立制度經濟學研究的嶄新形式。制度經濟學之所以能承擔這一重要任務,是由于馬克思制度經濟學本身就是一個宏大的理論體系,它不僅具有涵蓋或涉及各門社會科學研究內容的理論廣度,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運用獨創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框架來解剖制度本質和制度變遷內在歷史邏輯的理論深度。制度經濟學之所以必須實現同新制度經濟學的科學綜合,因為制度經濟學是一個宏大的制度經濟學體系,它為我們勾畫的是一個遠距離、深層次、長鏡頭般的制度分析框架,揭示了制度的真正起源和制度變遷的真實過程。的制度分析框架可以用來解釋人類社會制度變遷的規律及其基本趨勢,這是一種長期的、歷史的、動態的制度變遷觀。但由特定的研究對象和歷史任務所決定,對短時期內的具體制度變遷過程,這種研究就無法直接回答。制度分析框架既缺乏對制度和制度變遷深入的微觀分析,又未能采用現代分析技術對理論進行精細化的處理和數理分析。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進行綜合,某種程度上就是吸收與借鑒西方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構建制度經濟學范式是一項宏大的經濟學理論發展與創新工程,需要科學設計、正確推進。從總體上說,這一工程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路:一是構建制度經濟學的科學框架。首先,要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生產方式理論為基礎,建立的制度分析框架,即從制度的角度來整理和構建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制度分析框架:通過對特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研究,來揭示一定社會的經濟運行規律。這一研究是本質層次的,它必然涉及并要求從本質上剖析一個社會的各種經濟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體系,最終形成一個人類社會長期的、本質的整體制度分析的框架結構,以此作為一般制度分析范式的基礎。其次,在制度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吸收新制度經濟學一些相關的分析方法與研究成果,構建一個綜合的制度分析的科學框架。二二是運用制度經濟學的科學框架來分析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社會經濟結構的本質特征與具體形式,揭示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過程及其客觀規律,確立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現代基本原理,提出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經濟學的新觀點。三是運用制度經濟學的科學框架來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社會經濟結構的本質特征與具體形式,揭示現代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過程及客觀規律,確立現代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原理,提出市場化、全球化條件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中國化的新觀點。

具體說,進行制度經濟學的科學綜合、構建制度經濟學范式應抓住以下三個主要環節:

(一)在經濟學宏觀根本制度的研究基礎上展開對微觀各項具體制度的研究,實現研究對象的制度經濟學綜合。總體而言,制度經濟學屬于宏觀制度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是一個宏大的制度經濟學體系。制度經濟學試圖解釋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不同社會形態之間過渡的客觀必然及其各種主客觀條件,并從現存社會制度內在的矛盾推演出未來理想的社會形態。它既體現人類尊重社會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又體現人類理性構建能力和對美好社會制度的追求”。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社會經濟結構的一定生產方式及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是社會的根本經濟制度。新制度經濟學所研究的制度,是微觀的企業制度、產權制度等具體經濟制度,這是社會根本經濟制度的具體表現形式。制度經濟學將這兩方面內容結合起來,一是要在生產要素所有制、勞動制度、管理制度、分配制度與政治制度等根本制度分析的基礎上研究產權制度、企業制度和國家制度等各種具體制度,即在分析社會形態內在結構的基礎上分析人們的具體行為規則。二是要在分析各種法律、契約、政府和公司等正式制度的同時,研究各種意識形態、道德規范和風俗習慣等各種非正式制度。三是要在分析各種制度本身的基礎上,分析各種制度的實施機制。這樣,既可以從深層次上揭示制度的起源、本質和變遷的真實過程,又可以用更簡潔、生動的語言和技術手段來分析社會經濟制度的表現形式與運行方式,從而在本質經濟學與表象經濟學的統一上實現制度經濟學的科學綜合。

(二)在馬克思制度整體主義方法論的基本框架下運用個體主義分析方法,實現研究方法的制度經濟學的科學綜合。制度經濟學的總體分析框架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這是揭示制度起源、本質和真實演變過程的科學方法,顯然這是一種整體方法論。“馬克思的總體方法可以概括為總體性、社會性、制度性、歷史性和階級性五個基本方面。經濟學中深刻地蘊涵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總體規定性、社會規定性、制度規定性、歷史規定性和階級規定性的理解”。同時,制度經濟學還應采用個體方法論,尤其是新制度經濟學基于新古典經濟學所采用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這是因為個體分析方法在細致描述和刻畫制度形成和變遷特征方面,在運用數理模型來描述和分析具體的制度形成和制度變遷過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個體方法論能容易地采用自然科學的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從而使制度經濟學能使用現代科學的語言和描述方式,對制度和制度變遷的總體過程進行更細致、更具體的描述,有助于我們從總體上更好地把握制度及其變遷的內在邏輯。因此,我們應在馬克思制度整體主義方法論框架下運用個體主義方法論來補充與完善制度經濟學。

(三)在闡明制度變遷的根本動力的基本前提下詳細分析制度變遷的具體動力,實現基本理論的制度經濟學綜合。在馬克思看來,一個社會的生產力的擴張能力即物質生產方式的繁盛與生產的社會形式及其生產關系的適應能力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制度變遷的根本動力,應當而且必須將社會制度的變遷歷史唯物主義地置于“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框架來分析。新制度經濟學則把制度的變遷表面地置于“成本——收益”和“供給——需求”框架來分析,認為制度變遷主體對制度變遷預期收益與預期成本的計較是制度變遷的動力。也認識到在人的動機背后決定人行為方式的客觀力量。前者可稱之為制度變遷的根本動力,后者可稱之為制度變遷的具體動力。構建制度經濟學,就是要揭示與闡明制度變遷兩種動力之間所存在的密切內在聯系:當生產的物質發展要求生產的社會形式進行相應變革時,必定同時存在制度變遷的潛在收益,制度變遷主體會通過預期收益與預期成本比較來努力實現該種制度變遷的潛在收益。如果僅僅停留在制度變遷根本動力的分析上,我們將難以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制度形成的具體步驟、原因及制度變遷的具體方式和過程,更不能對制度形成和制度變遷進行數理模型描述和定量分析。只有在闡明制度變遷根本動力的基本前提下詳細分析制度變遷的具體動力,并將這兩種分析結合起來,才能全面揭示制度變遷的真實過程。

從總體上說,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的科學綜合的主要內容,既包括研究對象與分析方法的綜合,也包括理論觀點的科學綜合。通過這些綜合,一方面使制度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使制度經濟學得到豐富、完善、發展與創新,形成制度經濟學的科學體系。制度經濟學這一科學范式體系包括兩大部分內容:一是制度經濟學的“硬核”部分,如,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及以生產方式理論為基礎的制度分析框架,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方法論及以此為核心的矛盾分析方法、整體分析方法和歷史分析方法等制度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關于制度變革的根本動力、基本主體和主要內容等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等。二是制度經濟學的“保護層”部分。如,制度經濟學的綜合分析方法:在馬克思制度整體主義方法論的框架內運用個體主義分析方法;在馬克思歷史分析方法的基礎上運用“成本——收益”的均衡分析方法;在馬克思矛盾分析方法的前提下運用“談判——合作”的博弈分析方法;在馬克思邏輯分析方法的前提下運用“數理——模型”的數學分析方法。又如制度經濟學的新觀點:制度變遷的動力是根本動力與具體動力綜合作用的統一:制度變遷的范圍是宏觀制度變遷與微觀制度變遷的統一;制度變遷過程是長期制度變革與短期制度調整的統一;制度變遷的主體是社會集團的集體力量與個人參與的統一,等等。

實現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的科學綜合是一種理論的創新和思想的深化,這種綜合是經濟學價值判斷的綜合和演變過程。它既是一種方法論的創新,理論研究內容與分析框架的拓展,又是一種關于制度經濟學甚至整個經濟學思想認識的深化。經濟學的制度分析框架和理論結構是科學的,它需要綜合和補充的是不同制度經濟學流派尤其是新制度經濟學新的研究成果,它需要的是自身理論框架的進一步拓展和理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不同制度經濟學流派的發展為豐富和發展經濟學提供了營養,經濟學是一種開放的科學體系,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的科學綜合符合科學發展的正常模式。

四、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比較研究的基本結論

(一)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及西方經濟學有重要區別。無論從世界觀還是從方法論方面看,經濟學是迄今為止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因此,應堅定不移地堅持經濟學的基礎地位與指導作用。同時,應把經濟學研究納入科學范式的軌道,努力實現其與時俱進和創新發展,構建現代經濟學范式。

上一篇: 監理對勞務分包的管理 下一篇: 對資本市場的看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乱亚洲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婷婷久久 | 制服丝袜综合另类中文字幕 | 亚洲影院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二区国产综合 | 日本日本免费一区视频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