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匯總十篇

時間:2024-01-02 14:50:5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篇(1)

一、現代化進程中,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界定

(一)對少數民族現代化的界定

1.現代化概念的界定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前進的步伐不斷加快,但對現代化這個概念的界定還存在一定分歧。大多數人對現代化的理解與描繪較模糊,尚未呈現一個清晰的認識。每位學者對現代化的含義都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說。

我國現代化理論家羅榮渠教授認為現代化不是一個自然的社會演變過程,它是落后國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徑,通過有計劃的經濟技術改造和學習世界先進,帶動廣泛的社會改革,以迅速趕上先進工業國和適應現代世界環境的發展過程。嚴英龍研究員認為現代化就是以市場原則為取向,以工業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現代生產力對傳統生產力的代替,并引起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適應性變革的過程。厲以寧教授認為,現代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科學技術革命的影響下,經濟、社會、文化、習慣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發生重要變化的過程。隨著這一進程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以不斷的改善,社會運行效率得以不斷提高。馬崇明認為所謂的現代化就是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應用而導致的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機構的根本變化。①

2.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界定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是指: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文化與社會發生同質、同向的變遷。 “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包括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行為層面的現代化。簡單的說,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可以理解為在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變遷。在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變遷,不是用別的文化去代替傳統文化,不是讓少數民族舍棄傳統而另就,而是用傳統文化的積極力量推動現代化,通過現代化發揚和傳承傳統文化。

現代化對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 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能夠適應新的歷史條件,在現代化進程中傳承與發展,創造出新的少數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發生交流和碰撞。

(二)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界定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上創造的文化的總和,包含著有形的物質文化,但更多體現在精神文化方面。“進入現代社會后,傳統文化作為歷史的積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的傳承了下來。傳統文化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攏聚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生命在現實生活中的延續”②這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經過了長時間形成,積淀并傳承下來。并且在現實生活中繼承,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從古至今,學者們普遍認為應該保護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并且都積極的為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出謀劃策,各抒己見。當前學術界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較大爭議,一些學者認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是原封不動的保留,側重于原生態的保護,原汁原味的保留。這些學者認為如果保護措施和手段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原貌,實際上是對文化的變革甚至是異化,就背離了保護的原意。

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意義

(一)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是對文化多樣性觀念的本質把握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始終面對著文化差異和社會生活多樣的客觀現實。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之于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建設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沉淀的產物。只有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尊重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差異性,才能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漢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促進文化共同繁榮,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設奠定思想文化基礎。

(二)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有利于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

和諧社會當然包括各民族和諧相處。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和諧相處,是減少社會矛盾,建構和諧社會的前提。而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正是實現少數民族文化之間、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之間的和諧,最終將建設“精神家園”落到實處,共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

(三)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

“文化的生命在于傳承,文化的繁榮在于發展,傳承的過程本身就包含了發展,而發展的過程本身就體現了傳承。因此,文化的活力只能在發展中得以展現和延續。相對于變化發展的世界,停滯也就意味著失去了活力”③因此,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少數民族自身發展的需要。如果沒有結合當代實際的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最終將因為落后于社會發展進程而被遺棄。

(四)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能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快現代化進程的步伐

“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民族這種社會共同體特有的實質“內核”不僅在歷史上為維系民族的認同與團結,生存與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對于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活動,也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成為決定許多重大經濟活動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因素”[5]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力量,有著渾厚的社會基礎,構成了一個社會發展的起點,影響著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并且與社會現實生活相交融。因此,文化之于社會現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五)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面臨存亡危機的時候,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地大物博、少數民族眾多,不同民族有著各自的歷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現代化發展呈現出各自的特點,使得現代化發展呈現出很多特殊的、復雜的問題。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顯得異常的復雜和艱難。現代化的推進必然引起民族文化的變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它的傳承面臨著更大的難題。加上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國家行政的干預,機遇與難題并存,形成諸多急劇復雜的變異。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進程驅動著各民族為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而奮斗。由于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一些民族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喪失信心,導致很多文化都出現了流失加劇的危機。這個危機有可能使少數民族歷經數千年歷史發展積淀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在一段時間后大部分丟失。因此,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面臨危機的時候,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聯結著民族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大業,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意義。

注釋:

篇(2)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09-0232-03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design Under the Digital Background ― A Case of Hainan Li Brocade Pattern

ZHOU Yu-ping1, LI Yi2, LIN Ming1, LUO Zhi-gang1

(1.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2.College of Fine Arts,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ve forward constantly. Digital technology is also in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A digital world is quietly go into our cultural life,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world.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gital, to preserve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more attention.Through th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o digitize Li brocade pattern and li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Hainan Li brocade desig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make use of the digital technology on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at the information age.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bout the study of Li brocade pattern and the research of digital technology.

Key words: digitization;the traditional culture;Li brocade pattern

1 引言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高度便捷和快速傳播,電子技術、網絡技術的應用已經普遍成為各行各業發展必備條件,一切都建立在電子信息應用的基礎上。現代化行業生產也逐漸的在依賴數字科技的高度便捷而運營,從計算機誕生之日起,傳統模式在漸漸離我們遠去,傳統手工藝生成方式隨著新興技術生產方式的崛起在不斷受到挑戰。海南黎錦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其精美的圖案令人贊嘆不已,然而這種傳統的民族文化正在漸漸走出我們的視野,傳統的黎錦技藝正在瀕臨滅絕,這是我們所不愿看到情況。

如今傳統行業的競爭力在不斷的削減。在這種形勢下,我們需要正視傳統行業的現狀,尋求新的出路,使傳統行業和民族文化得以延伸并可持續地發展下去。為此,我們應該引入或創造出適合傳統手工藝技術生產方式的現代化技術,依托信息時代的數字化技術,將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2 傳統文化的潛在危機

在現代化浪潮的推進中,我們面臨全球化帶來的種種變化的沖擊,我們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正在改變,這使得我們容易淡化或慢慢遺忘我們的祖先所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技藝,特別是傳統的手工技藝正在漸漸離我們遠去,我們的后輩子孫正在面臨著對這些傳統文化的遺忘。因為現代化的生活文化語境在發生改變,傳統的、真實可觸摸的物質世界和虛擬的數字化世界之間的界線慢慢變得越來越模糊。垃圾文化的泛濫直接導致人們文化的低幼和難以分辨事物的好壞,人類的發展總是伴隨文化的不斷演變和沉淀。

互聯網快速發展使得地球抽象的地理概念和時間概念變得狹小和縮短,伴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本土文化的保護。傳統文化的生存將不可避免的面臨著數字化信息時代的沖擊,在新時代的要求下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們去保護和繼承本土的傳統文化。從文化保護的重要性來看,傳統文化的整理挖掘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符號與記憶:黎族織錦文化研究》中記述了在2003年對黎族居住區的考察中只有10%左右的婦女繼承了黎錦一部分的傳統手工技藝。現如今,真正全面懂得黎錦紡織技藝和黎錦圖案設計的人則是寥寥無幾。黎族的民族陶制工藝基本失傳。除此之外,只有少量的長者才了解黎族織錦的傳統工藝和織錦紋樣的含義。顯然傳統的黎錦工藝在慢慢地淡出黎族人民的生活。黎族文化只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快速缺失的一小部分,中國華夏民族傳承下來幾千年來的文化,在全球融合的大環境里怎樣才能保存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迫切需要反省的。

日本關于文化保護與傳承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縱觀歷史,自漢唐以來民族大融合,民族文化不斷的傳承和發展,發達的文化水平迅速波及周邊國家,使得古代日本向古代中國學習漢唐文化并且繼承和演變了我們的文字、書法、建筑、茶道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漢唐輝煌的文化在中國沒有發展下來,但在今天的日本卻還可以一窺漢唐時的輝煌,日本國內的傳統建筑、書法、茶道、等都保護和傳承的非常完好。這不得不值得我們去深刻地反思。

3 黎錦

黎錦即是黎族織錦,據《廣東通志》記載“黎錦出瓊州,以吳績越錦,拆取色絲,間以鵝絲線,成人物、花鳥、詩字,濃麗燦爛,可以為袁褥嶂幕,以有金絲間錯者為上。”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海南棉紡織技術就通過調征的方式輸入宮廷,多自宋朝以來就遠銷內陸,黎錦的技藝精湛、工序復雜、顏色鮮艷、圖案新穎、做工精良、品種繁多。且與蜀錦、蘇錦齊名。

3.1黎錦圖案簡述

黎錦圖案指織繡在黎錦上的圖案,黎錦圖案作為黎族歷史的見證和黎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黎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意義。黎錦是海南黎族婦女手工織繡的一種傳統工藝錦布,因其圖案精美并記錄了黎族人民歷史生活和審美的演變而廣受關注。據《中國黎族》書中統計,黎錦紋樣共有。目前常見并能解讀的也只有幾十種了。黎錦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歷史超過3000年,被稱為黎族的“甲骨文”,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由于黎族是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所以黎錦圖案無疑是本民族文化主要的記載形式之一。黎錦圖案的傳承,都是通過母女相傳、口傳身授的方式傳承的,這種以人為載體的傳承特點是藝隨人走,而且在口頭傳承過程中會出現記憶偏差。致使目前許多黎錦包括黎錦圖案都出現了失傳狀況。現在有了很多先進的數字化工具和技術手段可以將這種失傳程度降低,如:利用計算機將黎錦圖案進行數字化處理,不失為拯救瀕臨失傳的黎錦技藝的最好辦法,也是記錄黎錦圖案的最佳的選擇手段。

黎錦圖案紋樣主要分為人形紋、動物紋、幾何紋、植物紋、自然現象、漢字符號等幾大類。黎族按照語言服飾、習俗、地理位置的不同把黎族分為五大方言區即哈、杞、潤、賽、和美孚方言區。各方言區的黎錦圖案都有其特色,可根據黎錦圖案的異同來區分各個方言區。黎族紋樣主要用來裝飾黎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品。如:筒裙、龍被、頭巾、腰帶、掛包等。

3.2黎錦圖案的特點

黎錦圖案中人物紋樣運用的較為廣泛,主要包括母子紋、大力神紋、生產和生活場景圖等紋樣,其形態抽象、簡潔、夸張;動物紋也是黎族人民較擅長用的紋樣之一,多為魚紋、蟹紋、鹿紋、鳥紋、牛羊紋、貓狗紋、龍紋等多種紋樣,動物紋常表達黎族人民對生殖的崇拜,寓意多子多福。表現手法也是利用幾何形式勾勒出動物的抽象形態其造型語言簡潔生動。植物紋通常多為族系標志元素,植物紋一般與動物紋、人紋搭配使用,如:竹葉紋、滕子紋、棉花紋等。幾何紋樣是表現最為突出的一種紋樣,是通過直線、方形、平行線、三角形、菱形、波浪線、鋸齒線等組合構成連續的紋飾,利用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紋樣的方式重復排列。這也是我最喜歡的類紋樣之一,它的構成形式感非常強,語言抽象簡潔,符合當下設計語言的特點。漢字圖案主要是受漢文化影響,主要將福、壽、喜、等吉祥文字用到黎錦圖案中有美好吉祥的寓意。其中有一些較為古老的經典圖案其中包括:漁獵農耕圖、祭祀圖、豐收圖、婚禮圖等這些圖案都是記錄黎族人們農耕、祭司、豐收、婚嫁等一些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

黎錦圖案顏色主要以紅、黃、棕、綠、黑為主要色彩,主要是利用動血、植物汁等經過加工制作而印染成的。在黎族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象征含義,黑色代表吉祥、永久、莊重、驅邪逐妖之意。紅色代表人的尊嚴、權貴,可以趕走惡魔,謂之仙人之色。黎族人民認為最美就是金黃色,是龍的象征,象征著男性的健美和剛強的性格也有富有之意。綠色象征人的生命,黎族人民大多居于山區,他們認為綠色是生命之色。婦女多在袖口繡兩道白色的線,白色代表女性的純潔,吉祥如意。

黎錦圖案經歷了千年文化的沉淀其獨特的紋飾在織錦文化藝術中有著獨樹一幟的風格。黎族織錦技藝精湛,自商州以來黎族織錦作為朝貢品。例如“龍被”和“廣幅布”都是當年朝供的物品。黃道婆當年在海南崖州(現三亞)學習黎族的紡織技藝,后來也被廣為流傳到全國。對全國的紡織技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海南是吉貝(棉花)的原產地,它屬熱帶氣候盛產這種棉葵科野生植物。海南黎族棉花的栽培和棉紡技術當時在宋朝時期已經深入全國各地。紡織技術發是海南黎族人類對人類的一大貢獻。不管是從黎族織錦的紋樣還是其工藝都有其研究的重要意義。

4 黎錦圖案的數字化處理

對黎錦圖案進行圖形圖像處理及再設計,既要保留傳統民族文化的特點,又要加以創新再設計。中心思想是要保留黎族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加以設計。利用計算機軟件、硬件技術,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黎錦傳統圖案,對其進行分割、裁剪、邊緣化處理,結合PhotoShop技術提取圖案中的紋樣主元素,對于圖案主元素的生成采用圖像摳圖技術、顏色拾取、聚類分析等技術對圖案特征進行提取,之后加以平滑處理。下圖為設計前黎錦圖案原始紋樣(圖1)與數字化處理后新黎錦圖案元素圖組圖(圖2)。再使用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對得出的圖案元素加以處理,可提取出圖案基因,圖3為得出的四個黎錦圖案基因。

4.1黎錦圖案的再設計分析

黎錦圖案多以抽象幾何為主,由于受到經緯線編織方法制約使得黎錦圖案紋樣的結構都是以直線、平行線、方形、菱形、折線組成,大多由簡單機械的幾何圖形為主。其圖案語言形式簡潔明了是黎族婦女對大自然形態的高度總結和概括。黎族織錦圖案大多以平視構圖法畫面只變現一個主體沒有固定的焦點,有一些重復紋樣會利用二方連續或者四方連續的方式來表現。黎錦圖案的夸張變形,是對自然物態有秩序、有目的的概括和變形,使得其變化的形象更具現代化形式美感,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從整個黎錦紋樣來看都有其共同的特點,其設計以夸張變形和強烈的形式美感為其主要特征,這種簡練、幾何的造型語言恰好符合了設計的抽象化原理,傳統與現代設計有異曲同工之處。這種簡單幾何造型語言能更好地讓我們來運用黎錦圖案語言來創作。我們可以通過再現、再構、再造等方式來打散重組來組成新的圖形語言。把再設計的圖形加以利用到現代設計中去,不僅保護繼承了傳統文化而且使作品更具文化內涵。有民族情感的作品更容易讓人們感受到民族認同感。

4.2黎錦圖案色彩的再設計分析

黎錦色彩搭配和使用非常講究,雖然黎族在長期的發展中文化也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但黎族人民還是有自己的色彩觀。黎錦主要以紅、黃、棕、綠、黑主要。但在其搭配上還有其本民族的特色,黎族人民有其理解的色彩特征,他們創造出的色彩艷麗的黎錦圖案、黎族龍被早以聞名遐邇。黎族織錦大多以黑色或棕色做底色,黎錦在色彩上注重搭配補色關系的對比,同時又注重同類色和鄰近色的使用。圖案用青、紅、黃、白、綠等顏色相匹配,使黑色和白色產生明暗的對比、紅色和綠色產生互補色的對比,在色彩的調上,以紅色和黑色等純度相接近的色彩進行搭配,使其色彩產生明度、純度的基礎上,又有強烈的補色對比,所以黎錦圖案的色彩給人鮮明跳躍的色彩互補色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黎錦的色彩語言鮮明只要加以提取利用,其色彩語言容易使其形成一種特定的風格。

黎族織錦經歷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才得以形成,體現了黎族婦女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審美能力。把具象的物態抽象成簡潔的幾何語言來表達不僅體現黎族婦女的智慧而且也體現了黎錦圖案可被挖掘的巨大潛力。保護傳統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做出揚棄,黎錦圖案為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設計元素。只要我們加以利用把海南本土的黎族圖形語言加工再造運用到現代設計中去,讓傳統文化煥然一新,給予黎錦一個新的生命。黎錦圖案不僅是民族傳統藝術,它承載的是黎族人民幾千年來的文化和發展,是黎族人民歷經艱辛難得的寶貴財富,是黎族人的驕傲更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所謂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民族藝術植根于人民的生活,它淳樸又現代的造型語言符合現代設計的發展趨勢。

5 結語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時代在不斷變遷,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也為我們傳承傳統文化帶來了新技術、新手段。但同時傳統文化若不充分利用這些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手段來拯救民族文化,那么很多古老黎錦文化也將面臨滅絕的危機。在當今數字化時代的沖擊下我們要充分發揮科技的力量,讓逐漸面臨消失的黎錦技藝再度輝煌起來。數字化、信息化的生活方式與原生態的生活也在慢慢交融,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正在相輔相成,雙收并進。2009年黎錦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當前對黎錦的保護、繼承與發展成為了民族文化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對黎錦圖案的研究與數字化研究變得日益重要。

參考文獻:

[1] 林茜.黎錦圖案分類比較[J].大眾文藝,2011(21):210-212.

[2] 王學萍.中國黎族[M].民族出版社,2004.3.

[3] 羅文雄.解讀黎族織錦圖案藝術特點與風格[J].瓊州學院學報,2010(6):16-17.

篇(3)

1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

1.1系統論思想盡管近代的系統方法是從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但一些樸素的系統思想卻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東方出現了。中國古代存在著典型的有機整體觀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樸素的整體系統觀。如在我國最早的著作《易經》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風、澤、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說。八卦說把世界看作為一個由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從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而且《易經》還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關系所規定的層次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演化的系統整體。同樣五行說也是將世界看作是由五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系統整體,這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層次的系統結構,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所以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將最基本的物質元素看作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整個世界無非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它們之間相生相克,使得整個世界不斷循環演化,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系統整體。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對系統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經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無”“陰陽”學說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疇,如有與無、一與二、始與終、陰與陽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表達自然界的統一性。它們認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則。天、地、人都是道的產物,它們具有統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體,也是天地人運動必須遵守的規律和行動法則,認為世界的起源于“無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植根于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同樣包含有豐富的系統觀念。《黃帝內經》中人體被看作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進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養生規律是與外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故有“天人相應”的醫療原則,主張把生理現象與自然現象相聯系,提倡整體辨證施治的觀點。

中醫藥學的這種觀點受到國際上系統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系統科學家,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說:“我們正是站在一個新的綜合、新的自然觀的起點上。也許我們最終有可能把強調定量描述的西方傳統和著限于自發組織世界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1]。

中醫的診斷方法中依然蘊涵著大量的系統論思想,中醫的診斷包括四診和辨證,四診除通過望、聞、問、切外,還包括參考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體質狀況以及自然環境狀況等信息,對病因、病位和病機做出明確判斷。辨證是以一定的經驗(包括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分析和處理的過程,辨證既是對四診資料的處理,又反作用于四診技術的運用,同時還受治療結果的反饋,并不斷完善和更新。中醫藥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針對證候組方遣藥,非藥物治療也同時針對證候或病因,選擇針灸、推拿或心理、音樂等來治療。其治療思路整理如圖1。

1.2演化論思想中國古代演化觀主要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說、太極圖等學說之中。大多都是將萬物的演化描述成為一個相生相克、連鎖輪回的變化鏈條,其變化在一個閉合的回圈中進行,而始點最后又變成了終點。中醫藥學思維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通過人的機體在自然狀態下的動態描述,去反映出癥狀或生理現象的表現,如臨床中獲得的脈象、病人的面色、舌體形狀。中醫藥理論認為人的復雜性在于它自身和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元氣學說闡明了“形”與“氣”相互轉化的發展觀,強調“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動統一過程狀態演化,如中醫理論中健康概念實質上體現的是陰陽之間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狀態,醫療的任務就是調整這種狀態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狀態。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角度是從氣化的結構和氣化的活動這一“耗散”系統出發的。

2中醫藥學傳統方法論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啟發

2.1中醫藥整體認知論的科學思想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天人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相至制約,因而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觀在古代曾表現為“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學的內容。但在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和能源浪費等社會問題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諧的中國古老天人觀有助于在現代科學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實踐角度看,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影響。日本哲學家和農學家福岡正信先生依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農法”取代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科學農法”,并親身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有機建筑”的理論,充分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有機協調的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影響到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就是強調技術程序應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強調技術的功能是解放人,現代的人體工程學、人-機系統工程學和技術美學研究,正是適應這種需求的體現[3]。

2.2中醫藥直覺、體驗的方法論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某種不同于西方的藝術特性——既有原則,又能進行靈活調整;不僅有科學思想,而且有駕馭科學的智慧。他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所擅長的并以他們的擅長而自豪的,就是直覺的領域——日語叫做‘勘’(がん),這就是一種敏感或機伶。”[4]老莊的思想在湯川秀樹的物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受莊子的倏和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的啟發,聯想到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雖未分化,卻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這就是“渾沌”。湯川秀樹還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話的啟發,提出了時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醫藥學思維中的直覺和理性總是互補存在,這種直覺賦予了科學家以新的頓悟使其有所創造。正如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說:“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并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當重視“體驗”的作用,他通過中醫和《易經》來體驗事物的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通過《華嚴經》來體驗事物的相互依賴和時空的相互滲透,通過中國哲學中道與氣的學說體驗“空”與“形”的關系,并將這些體驗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對基本粒子結構和關系、量子場論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維模式的嚴密邏輯性決定了其強調“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這限制了創造力的有效發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體驗的模式認識成果恰恰能夠啟發和激勵科學家的創造和想象力的發揮。

3中醫藥學協調思想為現代科學關于有機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約瑟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成為“有機自然主義”[6],因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針對存在有機聯系的事物加以整體的認識和體驗,其典型的科學成果應該就是中醫藥學。這是傳統科技體系中至今仍有現代價值的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中醫藥學在不破壞生命有機體的內外聯系的前提下,通過觀察、體驗和辨證施治,調節人體內在機能,達到內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療特點,以其舉世公認的療效說明了中國傳統思想在認識生命有機體方面獨有的方法論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科學體系中體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具備社會有機體特點的組織或群體。早期的管理科學理論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羅制”實際上把工人看作從屬于機器生產工具,用機械論觀點看待生產活動中的人與人、人與機器的關系。現代管理科學中的Z型理論改變了這種傾向,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人際的有機協調。提出Z型理論的美籍日本管理學家威廉。大內主張經濟組織中每個人和每個團體正好象人體中的器官,管理的機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這種觀點顯然帶有東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學家伊藤肇進一步指出,日本企業家能夠使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中國經典的影響應居首功[7]。

從分子到細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針對功能的遺傳學早有定論:基因產物必須在細胞內環境中發揮功能,細胞必須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機體必須在多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達及作為結果產生的表型常是通過個體基因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飾和改變[8]。最新文獻也認為,很多人類常見病代表著我們的基因組與環境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積累,預測基因在復雜疾病過程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令人氣餒的任務[9]。由上可見,基因型與表型不總是一一對應。因此單純以基因表達譜作為“證”的實質或作為“證”“病”的連結點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僅是基因并不能解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10]。美國《科學》雜志19990402出版復雜系統專刊,其編輯部導言“超越還原論(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當指出現代基因組學還原論方法的不足,指出:“還原論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主要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從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議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補充占支配地位的還原論方法”[11]。

中醫藥學中蘊涵著現代系統科學的基因,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中醫藥學特色和優勢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發展呼喚中國傳統科學觀啟迪的今天,中醫藥現代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其科學內涵將會得到充分揭示和發展,中醫藥學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中醫藥學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古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藥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從以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看到中醫藥學不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而且在許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現代人體科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以至現代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正在從分析的科學嬗變為整合科學,中醫藥學中所蘊涵的文化優勢、思維優勢將對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伊·普利高津.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2.

[2]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張相輪,凌繼堯.科學技術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湯川秀樹.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東西方的考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5]灌耕.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張相輪.東方的智慧[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篇(4)

在一次針對小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有按重視程度給傳統節日排序的題,大部分學生按照春節、中秋、清明、端午的順序排序。端午竟成了學生眼中相對不受重視的傳統節日,而將圣誕節和端午節相比,一些學生更喜歡圣誕節。今天,部分年輕人不重視傳統節日而喜歡過洋節,不重視傳統手工藝而崇尚西方的科技產品。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面臨一定的困境。作為一名美術教師,筆者每每看到這樣的現象或聽到這樣的報道便很揪心。筆者不愿看到漠視乃至忽視傳統文化藝術的現象愈演愈烈,不希望傳統文化藝術只能成為人們腦海里的模糊記憶,而人們徒留悲嘆和深深的惋惜。筆者希望盡最大的努力通過美術課的教學傳遞重視傳統文化的信息,感染、影響學生,讓他們在重視傳統文化藝術的道路上有所作為。筆者認為,重視傳統文化藝術應該從學校、從課堂抓起,讓學生形成重視傳統文化藝術的意識,尊重、呵護傳統文化藝術。在美術課堂上,教師不應僅僅照本宣科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而應該有所作為。中國的文化藝術博大精深,有很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精華被塵封在角落里。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一些人更看重的是效率、品牌、時尚。而傳統文化藝術很古樸、很稚拙、很耐人尋味,它才是真正的中國味道,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筆者認為,教育者有必要在課堂上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結合課本知識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讓他們能夠在長期耳濡目染的學習環境中提升品德修養,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藝術。如何在學校美術教學中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筆者的看法如下:

一、在教師隊伍中提倡再學習的必要性

現在一些教師從教后在具有壓力的工作環境中,已無心繼續學習以充實自己的學識,更談不上在教學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再加上本身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難以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代表了強有力的文化力量,所以必須加強教師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再學習。現在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癡迷于中國的京劇、武術、書畫、皮影、剪紙等文化藝術。一個偉大的民族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古人云“技進乎道”,對于教師來說,技就是教學技能,而道就是文化,教師的教學必須以文化為基礎。教師學習傳統文化迫在眉睫,只有這樣,其才能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

二、在教學過程中讓傳統文化藝術與教材相結合

中國是禮儀之邦,這體現在方方面面。如,在建筑中我們看到故宮的布局嚴謹、左右對稱、色彩絢麗、莊嚴神圣、前朝后寢等,處處體現了天子的威嚴和皇權的至高無上。還有民居,如北京四合院,通過體量、布局、空間、色彩等體現了自然、等級、內外有別、尊卑有序等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的哲學觀念: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比。而西方人在建筑中更多體現的是人定勝天,征服自然,具體表現有修剪得非常整齊、壯觀的樹木苗圃以及高聳入云的尖頂等,嚴謹的計算和度量也體現出他們嚴謹的思維與科學觀念。這就是東西方人的思維差異。教師在關于建筑的課堂上向學生講解這些內容,既讓學生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在建筑中的體現及其對建筑的影響,又能深刻剖析教材、拓寬教材的知識面。

篇(5)

課題背景: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與深入,社會意識形態的多樣化與復雜化日益加劇,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的泛濫,使傳統文化之國粹正面臨被銷蝕和摒棄之危機。利用貴州省“和諧德育”課題開展實施平臺,我校開展實施了《突出德育實踐,提高德育實效性的行動研究》、“家庭健康文化活動與子女健康人格培養研究”等活動,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關于加強和改進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若干意見》的實施,倡導傳統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的,總是受制于整個文化傳統。家庭教育觀念是家長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的看法,這種看法雖受個體認識水平、經驗差異的影響,但它總是個體構建于一定社會文化、政治背景下的產物。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家庭為本位的,中國人的家庭教育觀很具有中國文化特色。自古以來,人們對那些“滿腹經綸、飽讀經書”之士都是推崇備至,“家和唯孝友,養性在讀書”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一、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

家長具備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對人格的形成有重大影響。在中國,具有濃厚傳統文化內涵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視道德教育。即教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內容以處理人與人的關系為核心。

在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大家都知道一個概念,那就是讀私塾。但是私塾過去是一對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師教幾個小孩子的。其集交流、溝通、開放于一體的課程特點,因人而異的靈活調整,有時候比現代的教育要強一點。因為首先,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養和價值理念。中國人的修養是什么呢?從傳統的觀念上講,家庭首先是建立倫理關系的地方。關于倫理、價值,在《論語》上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一個君子啊,要修身養性,完成他這一生的成長,基本上要分這么三個大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入則孝,出則悌,也就是說傳統的孝悌之義。一個人進了家里能夠孝敬父母,出了家門能夠友善兄弟。這就夠學一陣了,就先得把這個倫理關系協調好,什么是禮貌、什么是和諧、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責任、什么是人的義務,先把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人在社會上,叫做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謹而信——一個人態度要謹慎,言語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篤誠守信。泛愛眾——廣泛地博愛大眾,對大家有這么一種善意。而親仁——再去親近那些仁義的道理。這一段就是我們說的社會學習。一個人人格的鑄就起于家庭教育的重視,這一切責任都在于他們的父母。因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只能以學科出發,以知識出發去進行一種對象化的教授。而只有在家里,每個家長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歡什么,知道自己孩子的長項、短項是什么。

二、家庭傳統文化教育,正是一種游戲化教會孩子認知的最佳途徑

縱觀古今,我國多少仁人志士之家庭,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家人就開始有意無意地教他們念叨一些中華經典詩詞,正因為伴著經典邊玩兒邊學,才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們的各種傳統文化興趣。所以說,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激發一個孩子的興趣,家庭傳統文化教育完全是一種游戲化的教會孩子認知的最佳途徑。

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的母親姚太夫人,作為母教典范和婦女楷模,她利用熟讀成誦的“賢文”,從小就對岳飛施以嚴格的家教,教育兒子不但要學會承擔各種苦難,而且要能成為一個剛正不阿的男子,聰穎的岳飛漸漸領會了其中的真諦。

在母親的熏陶下,他格外嚴格要求自己并學得一身好技藝。

他先是隨湯陽陳廣學“主技”,后隨同鄉人周侗學騎射,繼而又攻讀《孫子兵法》,很快成為一位文武雙全的少年,深受鄉人贊賞。十五、六歲時,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三、家庭傳統文化教育是社會文化教育的一個生發器

一個家庭傳統文化教育最好的狀態不僅僅是長輩對晚輩以言語或行動的施教,而是一個家庭中的循環互補教育。從長遠的意義上講,我認為家庭傳統文化教育比之學校知識教育與社會文化教育更重要,因為它是隨時隨地發生的。好的家庭傳統文化教育,是父母甚至是祖父母都在隨著孩子與時俱進,一起成長。它既有長輩對晚輩的正教育,也有晚輩對長輩的反教育。使家庭文化教育成為一個生生不息的載體,使家里的每個人都擁有自信,擁有從容,擁有成長,擁有面對未來的態度。

所以,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與深入及社會意識形態的多樣化與復雜化日益加劇,因家庭教育的普遍薄弱或偏頗,從

篇(6)

二十一世紀是科技與民族素質競爭的世紀,特別是WTO入世后,地球將成為一個家園,未來對人才的要求是他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國學大師南懷瑾說:“一個民族需要一種精神力量支撐,而一個沒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會有進步,不會有創新。”一個有自己傳統底子的中國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貢獻世界,才有能力識別和借鑒別國文化。因此讓少年兒童了解中國文化傳統,提高文化素質、品德修養,融和西方文化精華,重塑中華文化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一個國家民族的靈魂精神是其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它包括:中國傳統節日、傳統服飾、傳統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學、書法字畫以及我們中國的民間傳統游戲(斗蟋蟀、斗雞)等。

在幼兒園二期課改教材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如了解一些傳統節日(正月初一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感受簡單的茶文化,認識傳統的服飾(唐裝、旗袍等)、美食,開展“我是中國人”“過新年”等主題活動。但是,仔細研究后發現,涉及的內容還是不夠豐富、不夠全面。我認為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還可以多加入一些關于古典文學學習的內容,如中國的經典故事、成語故事、唐詩宋詞等。另外,中國的傳統民間游戲已經面臨嚴重的斷層。那么,在幼兒園中大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幼兒來說到底有哪些意義呢?

首先,可以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萌發民族自豪感。如設計教學活動“有趣的漢字”,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漢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漢字與人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探索的興趣。另外,通過對古典文學、經典故事、成語故事、傳統節日以及民間游戲活動的接觸和學習,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明顯增強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兒非常愿意誦讀千字文、三字經、唐詩等古典文學,對中國的一些經典動畫片也逐漸地喜歡了。他們開始對中國的民間游戲和活動有了一定的接觸和了解,并由此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萌發民族自豪感。

其次,在活動中可以很自然地擴大幼兒的識字量。幼兒早期識字有利于右腦開發,能夠極大地促進幼兒的智力發育,開發幼兒的潛能,培育和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再次,可以培養幼兒的成功感。經歷過早期閱讀的幼兒比同齡幼兒有更多的知識和能力,也有更多的自尊、自信、自強和自律精神。我在班級內教授千字文,幼兒學習以后,經常在家人、教師和小伙伴面前背誦,由此獲得成功感,變得非常有自信。

最后,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增強幼兒的記憶力。一個人記憶力的發展在613歲時是黃金時期。利用幼兒時期的記憶力去記下這些永恒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對一個人的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巨大的記憶潛能正是大腦快速發育的特征,背誦記憶是幼兒最自然的學習方式,錯過這一時期就會錯過人生的最佳記憶期。

另外,識字是閱讀的基礎,早識字就能早閱讀。閱讀能帶來更多的知識、思考和更廣闊的視野,能促使幼兒智力、思維、認知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能培養一個人的自學能力,有助于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并為以后系統學習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其博大精深、瑰麗燦爛的傳統文化為華夏子孫留下極其珍貴的歷史遺產,閃爍中華民族特有精神基因,它曾孕育出無數中華英才、千古風流人物,他們使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然而,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生活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特別是我們的孩子逐漸為外來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孩子懂得英文、會玩電腦游戲,喜歡麥當勞、肯德基、米老鼠、唐老鴨、圣誕節、嘉年華游樂場,但是對老祖宗的東西――傳統文化中那些精華缺少了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當今我國基礎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正被納入到正常的教學目標中去。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這方面沒有明確的要求,但從現在試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表述中,我們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因此,本人認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對培養幼兒優良品格尤其重要。

首先,可以讓幼兒了解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加深對祖國五千年文化認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五言絕句李白的《靜夜思》、駱賓王的《詠鵝》、孟浩然的《春曉》,語義淺顯、用字自然、感染力強;典故《夸父追日》、《開天》等表現了智慧和力量;《聞雞起舞》、《岳母刺字》、《臥薪嘗膽》更是頌揚愛國主義、樹立崇高理想的好作品。

其次,可以讓幼兒接受優秀文學熏陶,提高幼兒審美能力,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發展潛能。古人寫詩非常講究煉字煉句,歷來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現的是山村景色美麗迷人、楊柳疊翠、山花映紅,這優美的文字與意境,對幼兒來說應該是一種藝術的享受。具有優美音韻、意境美妙、語言凝練的作品如《億江南》、《楓橋夜泊》、《山行》等,使幼兒欣賞到一幅幅富有色彩、音響和流動感的畫面,在感受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的同時提高對自然美、社會美的敏感性。成語“入木三分”讓孩子認識了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并欣賞了他的作品。

第三,對幼兒人格塑造、傳統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培養孩子今后做人、做中國人、做胸懷壯志的現代中國人奠定良好的基礎。目前中國大部分孩子是獨生子女,最常見的是“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這種成長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孩子存在著普遍性的問題:缺乏愛心,不尊敬長輩,蠻橫,自私,合作與分享能力差。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幼兒園時期開始的基礎教育應當讓傳統文化教育占據相當的內容。《曹沖稱象》、《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讓孩子懂得謙讓、智慧、勇敢的美好品德。《弟子規》、《三字經》讓孩子們懂得了禮貌待人,明白是非、善惡、好壞,學會關心幫助他人。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小培養起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傳統文化經典中匯集了中國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有很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東西。比如:熱愛學習,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這種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應當從兒童時期熏陶、浸潤。

然而,要以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幼兒優良品格,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關鍵。

(一)傳統文學內容的選材是教育開展的關鍵

傳統文學是在古老歷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其中一些傳統事物隨時代不斷發展已消失,幼兒難以有相關經驗,在教育思想中,也難免有些消極、封建的思想混雜其中,且個別內容學習難度較大,對幼兒不具有意義且難以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合理選材,辨證的揚棄,選擇傳統文學內容中的精華對幼兒教育。要適當對一些難懂文言文、成語合理改編、縮寫、擴寫等,從幼兒興趣、情感體驗出發,確立適宜的內容,這樣才會通過傳統文學把燦爛的文化思想進行傳承,讓孩子們受益非淺。

(二)教師良好素質是傳統文學課程實施的保證

要使傳統文學釋放出魅力,課程獲得成功,要求教師必須有良好的音樂、美術、文學修養,有把握分析教材的能力,能選用有效的方法深入淺出的教學, 要有改編教材為其注入新活力的能力,有良好的情感表現能力,能自如的應用語言、表情達意的傳遞作品的內涵,優美的語言可以使幼兒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愉悅的接受教育,在研究中我們注重提高教師的教育素質,努力建立一批觀念新素質好的教師隊伍,是教育實驗順利開展的有力保證。

(三)注重幼兒的體驗與感受是傳統文學教育的重要理念

篇(7)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中國式抽象;非實體性

論文摘要:(1)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現代設計與繪畫藝術基礎教學成長的最佳土壤。(2)現代設計與繪畫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努力求發展.求現代。更要溯源。(3)由西畫表現形式出發,重啟中國文化傳統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經千載,魅力依然,在世界藝術之林永放燦爛奪目的光輝。其中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是祖先留給我們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是我們藝術創作中最為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也為我們現代繪畫藝術與設計教學及創作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表現內容與形式。現代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是現代設計與繪畫的訓練基礎,是培養設計師美術家形象思維和表現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認識形態和創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礎學科。民族傳統文化是這門設計與繪畫藝術基礎教學成長的最佳土壤。作為一門藝術,把民族傳統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斷創新的動力源泉與實踐基礎,同時設計藝術與繪畫藝術也可以從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中不斷得到滋養與有益的補充。在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內核與靈魂的最終展現,是以本民族文化為支撐的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的主流。隨著當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再次面臨嚴峻的挑戰。國外教學體系在中國年輕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是不容回避的社會現實;然而縱觀中國設計與繪畫基礎教學的發展方向,20世紀60至80年代出現的當代繪畫藝術及設計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歷史時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確的發展方向。

現今傳統中國畫已漸行漸遠,不知怎的,這些畫讓人想起趙無極。我們天天對“現代”的努力已傾向于將傳統連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現代”也不是中國的“現代化”,而是“同化’。在現代設計與繪畫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努力求發展、求現代,更要溯源。否則,無根無源,便是毀滅,是用“現代”在消蝕我們的傳統。中國畫即“近”而“遠”。很“近”的物體塑造卻獲得一種悠遠滄桑的感受;“實”而沒有放棄空靈、自由,同時又在超逸的味道中獲得一種雋永的境界。我們不應為觀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層面,而是向縱深走去;這個“縱深’就是中國的“像”與“境界”。境:境界是中國文人曾在山水中遙望的“彼岸”,是中國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對于中國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靈的“境”。如果說確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現”(或日“中國式抽象”)存在的話,那它的目的不是導向“絕對理念”,而是指向生氣氰顯的“境”。我們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宋元山水畫不僅代表了“中國古典文藝繁榮”時代的“高峰體驗”,更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變的空靈之境。象:為我們展現中國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國畫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義”。作為傳統的靈魂之所在,是中國藝術“現代化”的結點。“象”是一個世界,它代表宇宙與人的禪機,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實體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寫實”,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經驗讓我們相信,只有實證化的探索才能確證,在現代繪畫與設計中從內里真正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與“當代”的溝通與跨越;這不僅指理論學術,也是指創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當代繪畫與設計教學基礎如何發展的走向。

我們傳統的繪畫根源實際上是從宋元山水人手打開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間。借助西畫表現的結構化的形式創新之所長,在個人繪畫與設計的語言中找到了發展的空間維度。由此出發,或者我們可以重建某種主體意識重啟中國文化傳統未來發展的價值取向。“中國文化的境界:屬于不同的文化體系,方式、概念內涵不盡相同”,以心象靜觀字宙之氣韻流變,以山水遙望體悟人格與自然一體的彼岸之境;這無疑在重視中國山水美學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脈搏。而在深層意義上,它對我們當代藝術教學對民族文化的反思與覺醒,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如前所述,作為“象”與“境”的世界,其意義不僅僅是激活我們民族原有的流變、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識,激活一種求新求變的精神動力;更是在這種“宇宙之境”上與現代思維的同步與超越。如果說我們現代繪畫與設計在基礎教學中再不把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寶藏更好的發展起來,我們的現在藝術教學將會成為歷史的罪人。當今國際上站在最前沿的現代物理學家們已識到了這種宇宙本質的“非實體性”,他們的論證已證明中國傳統“象”的范疇所具的深遠的世界意義,中國的文化將會引領世界文化。最后無論是從畫家和設計師,還是從民族文化考量:這是一條擺脫世俗浮躁氛圍,秉持超越信念,又發揚中國精神文脈的“當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要按照我們自己的國情出發,把我們傳統文化切切實實的融入到當代繪畫與設計教學中。

篇(8)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360-01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特點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觀念給每個中國人打上了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烙印。因此,傳統文化成為中國對外的一個代名詞,在這個大框架下,這種觀念是由傳統和文化兩者相互編制而成。何為“傳統”,它是代表我們從古至今身體里所蘊含的一種社會價值觀念,它所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涉及道德文化、自我修養、藝術、政治、禮儀等等。對于“文化”而言,與暴力相對,都形成了對社會的一種價值理念,這里要說的文化是較為含蓄內斂的理念。從宏觀來看“文化”,說的是人們在歷史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的共同體。從微觀來看“文化”,說的是我們在社會勞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共同的意識形態,伴隨意識形態產生而來的是與它吻合的規章制度和社會團體。因此,在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并不是所有的意識形態都可以稱之為文化。文化指的是對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這樣的文化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通過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下來,在繼承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和修改,去粗取精,將對文化的發展有重要作用的部分延續下去。

中國傳統文化的具有如下特點:首先,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意識形態的認識具有共通性和非共通性兩種,它引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作息習慣,對我們傳承傳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其次,中國傳統文化差異是本土文化與外界文化相統一的,本土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這種文化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與世界其他文化有著顯著的差異;最后,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傳承性和創新性,傳統文化當中有特別豐富的資源,需要我們去傳承。另外就是傳統文化的向前發展,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的去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意義,深厚的傳統文化成為教育大學生的精神寶藏,不管是充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領域,還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者的文化素質水平,都有很高的教育意義:

首先,有助于處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催動下對文化的挑戰,也是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考驗。通過對“文化全球化”的思考,將會有形形的世界各地的文化進入中國高校,對于中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既是吸收外來文化的機會又擔心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造成一定的影響。而“文化全球化”不但對中國高校教育進入世界發展潮流有著深遠影響;而且也能吸收外界新鮮的文化,以此來充實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也能加深大學生對祖國的愛國情懷。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能幫助大學生自身修養的學習,也能夠構建大學生的人格魅力。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必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最后,中國傳統文化對增強大學生的道德素養有著重要意義,也在潛移默化的教育著大學生如何做人,這對進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三、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實現途徑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對我國傳統文化要學會甄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要對現有文化批判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式繼承,并要結合時代背景進行科學創新,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傳統文化,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以下幾種途徑實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1、營造大學生成長的有利環境

首先,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社會中的思潮、時事新聞等也能夠更加容易地進入大學校園,對大學生的培養越來越需要注重與社會的緊密結合,作為影響人格最大的社會環境因素,社會文化促使人們實現社會化,并形成獨立人格。因此,要在大學校園中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將傳統文化列入大學課程、考核范圍中,營造重視傳統文化的氛圍;其次,家庭是社會的組成單位,包括倫理、道德等在內家庭文化深刻地影響著家庭成員的思想狀況和健康成長,因此在利用我國傳統文化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充分發揮家庭對大學生的教育影響作用,要注重開展家庭美德建設,為大學生的成長營造一個有文化氛圍和思想道德的環境,為大學生接受傳統文化創造基礎。

2、正確引導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

要加強對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引導,使其正確認識到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在大學中多開設一些傳統文化方面的選修課、舉辦一些名師講座,利用課堂教學活動、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并充分利用大學所在的城市所擁有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如古跡、收藏、歷史故事等對大學生進行立體、全方位的教育。

3、完善大學傳統文化教育的組織和制度建設

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離不開相關組織和制度的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將相關權利職責明確到人,加大高校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經費投入,加強傳統文化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其傳統文化素養、事業心,以其自身的高尚人格對學生進行切身的感召和影響。

參考文獻:

[1] 徐 鍵.“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相融合的探索與研究”調查分析及對策[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81.

篇(9)

(二)巴文化研究有利于推動學術繁榮,實現“以文化人”的學術目的,由此巴文化研究同樣應掮負起人文精神傳承的主要社會責任,這是巴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和內容。巴文化與齊魯文化、吳越文化、三晉文化等一樣,是民族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一支,其學術研究的深入,既有利于推動全局性學術繁榮,也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其成果的傳播和再釋必然達到以文化人的特殊效果。如中國上古文化主從問題、古民族遷徙問題等,隨著南方考古文化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既出現了許多新問題,但也同時為我們重新認識和看待中國早期古史和文化提出了更為科學的依據。從歷史衍進的角度而論,巴先民是中華民族的源頭之一,這可以從人類考古學所發現的中國南方古猿,以及“巫山人”、“建始人”、“長陽人”等原始古人類可以得到證明,它們與古代巴人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對人類的“非洲起源論”學說可以說就極具挑戰意義。[8]由此可見,巴文化研究對于進一步推動全球性學術研究都是極具重要意義的。

(三)巴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推動和深化實施文化強國戰略構想,具有偉大的時代意義,因而巴文化研究必須與現實致用相結合,推動巴文化的普及與創新性發展及產業化轉型,這也是巴文化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向度之一。巴文化作為西南山地文化圈中的核心文化形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豐富具有重要意義,而通過對巴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我們可以進一步窺見民族持久繁榮的動力與根因,從而為中華民族的振興提供新的助力。同志就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9]由此可見,文化繁榮發展也是執政興國的根本。以史為鑒,秦一統天下,廢文用暴,焚書坑儒,至二世而亡;漢以秦鑒,尊儒重文,修禮而治,創四百余年之偉業。所以要實現文化強國的戰略構想,踐行中國夢,就必須要以文化人。因此,巴文化的研究,就是在切切實實踐行文化強國戰略的具體措施,推動全民族重視文化、復興文化,從而真正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二、巴文化研究對南方民族文化傳播的推動

南方民族文化在中國傳統主流文化視野中一直被視為蠻夷文化,但恰是在這些所謂的“蠻夷”之地,不僅將中原文化加以融合、創新,并不斷傳播,而且還創造性地發展了自具特色的文化樣態。而且,巴文化與其它民族文化形態一樣,構成了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迅速發展,全球化與文化發展的關系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巴文化研究在推動南方少數民族文化傳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有利于推動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認知,增強民族自信和凝合力。巴文化作為區域性民族文化,與世界諸多民族文化一樣,是構成世界文化的一支,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巴文化研究符合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趨勢。不論是為促進學術繁榮,還是促進政治、經濟、軍事等的多極和諧,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從文化特性來說,巴文化與南方諸多少數民族文化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而且它們遺存的建筑、繪畫、雕刻、音樂、歌舞、文學等藝術及其它陶瓷、漆染、金屬加工工藝等,可以說是世界文化的瑰寶。巴文化與楚文化一樣,同樣好“祀巫祝”的習俗,而且據《漢書》《華陽國志》《后漢書》等記載,“巴”與南方諸多少數民族都有著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其文化之間也有著許多共性,巴文化的研究對于進一步了解和傳播南方諸少數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巴文化的傳播,諸如巴山民歌、巴山背二哥、竹枝詞、巴渝舞,以及薅草民歌、土家族擺手舞、巴地皮影戲等,它們都屬于巴文化研究的范疇,通過深入研究,不斷擴大其傳播和影響,達到世界化認知,從而不斷增強民族自信和民族凝聚力。這一過程是與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趨勢一致的。但在新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堅守文化的多樣化也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從中西方的文化發展史來看,中西文化既有差異,也有共性,這種共性的基礎可以說就是由人性所決定的,正如一些西方文化人類學家所認為的各地原始人類的文化極其驚人的相似,就在于他們都建立在人類的原始思維方式上,無論是原始思維方式中的“萬物有靈論”,[10]還是“原邏輯思維論”,實際上都不過暗示了原始人類注意到了事物的共性與聯系,由此也才導致文化的共性。但文化問題又具有特殊性與復雜性,它與民族、地域等有諸多的聯系,因而文化確實又具有多樣化特征,其不同形態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價值。文化多樣化可以說是人類的共同遺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對中國各地域各族群的亞文化圈的研究正是推動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這種多元化發展趨勢不僅是文化發展的趨勢,也蘊含了世界人民對自由與和諧共處的政治多元趨勢。因此,從全球化的眼光來看,巴文化研究正是尊重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實例。人類歷史由眾多的文明形態在不斷碰撞和交互作用下發展演變而成,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爭取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前提條件。

(二)巴文化研究有利于推動南方各經濟區域形成文化向心力和整合力,實現文化軟實力打造,推動區域文化可持續發展和傳統文化精神傳承。巴地作為中原之民南遷的主要途徑,對巴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進一步揭示南方諸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本來關系,有利于進一步廓清巴文化與中原傳統文化,以及與蜀文化、楚文化和渝文化等之間的歷史源流和本來關系,同時這種研究對文化傳承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同志就講:“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9]從“巴”的先民來看,與周同屬姬姓,[6]皆為黃帝之后,在流遷中不斷與蜀、楚等發生交流與融合。從此種意義上講,巴文化研究乃是發掘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它同樣有利于推動漢文化的整體研究,促進傳統文化與新文化的交融與建構。當然,對巴文化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了解地域文化的特色與特質,并以地域文化研究為中心,促進區域文化、經濟、教育、旅游等產業發展,從而帶動新的經濟增長點。但產業開發必須是以學術研究為基礎和條件的,學術研究的目的,在于發明源流、傳承文化,并以此為基礎和依托,才能使文化產業等開發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持久的經濟效益。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與文化精神傳承的關系是極密切的。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儒學學術研討會上指出,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其既有的文化傳統。這個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文化積淀,構成了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標識、文化血脈和價值系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于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黨和國家把傳統文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我國歷史文化研究進入到一個新的繁榮興旺的時期,巴文化研究植根于深厚的歷史土壤,面臨著極好的歷史發展機遇,文化精神傳承必將為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永恒的動力。

篇(10)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重要意義;實施策略

 

一、引言

不論對學生的學習階段還是日后走入社會,語文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語文課堂上融入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符合目前我國教育改革的歷史潮流,重要的是,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成就,使他們深刻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對于其人生觀和社會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是符合全球文化多樣化的背景的,因此,現階段要高度重視語文教學的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傳統文化滲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現階段,我國的教育教學體制正在進行全面的改革,要求全國各中小學開展素質教育學習, 高中階段是學生一生中重要的額階段,這是他們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階段,高中教育階段在重視學生成績的同時,更要重點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 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是一項關鍵舉措,教育者在進行教學時,不要只教授課本里的內容,要將眼光放在課堂之外,選擇優秀的傳統文化作品作為學生的課外拓展,這種做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更重要的是,可以熏陶學生,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培養高尚的情操,提高綜合素質水平,這對他們進入大學和走入社會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而且還能促使他們深入學習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平常我們所知的只是一點皮毛,學生通過在課堂中的學習可以全面了解古人的智慧和領先世界的文化成就,能深入到傳統文化的靈魂去感知,這樣學生就會認識到為什么中華文化歷經幾千年的風雨洗禮而依舊存在,讓他們更加熱愛中華文化,更加熱愛祖國,為自己身為炎黃子孫而無比自豪。

 

(三)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近年來,隨著全球各國交流的加深,現代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沖擊非常嚴重,尤其是現在“韓流”、 “日流”和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國,造成青少年往往只知外國,而不知我國的文化,人們對圣誕節的推崇甚至多于對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 正值此種不利的形勢下,加強高中的傳統文化教學,能使青少年全方位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時候可以成為弘揚中華文化的載體,抑制外國文化對我國社會造成的沖擊。

 

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具體實施

 

(一)深入挖掘語文教材

高中語文課本上的古詩、文言文和名著的選段,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成果和體現, 里面蘊含著豐富的古代的倫理道德和中華文化的精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學習這樣的內容時不要將眼光只局限于課本上,認為弄懂課文意思就可以,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內涵,探尋古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或者體現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背景或者社會文化。

 

(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多樣化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大都是說教式的, 老師高高在上的講授,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從根本上來說無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應該進行改革,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為他們提供一個感悟傳統文化的平臺,讓他們自己去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而不僅僅是老師向學生灌輸。

 

(三)拓展課外傳統經典作品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語文教學課時有限、課本篇幅有限,無法將全部的傳統經典作品囊括其中,學生學習到的只是滄海一粟。 所以,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出課本,學習課堂之外的經典作品,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書目,讓他們在學習課本之余更廣泛的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四、促進高中語文教學中文化滲透的措施

(一)高中學校應該重視語文教學

語文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書識字那么簡單,它身負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國民文化素養的社會重任。但是從我國教育的現狀來看,語文教學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高中學校必須將語文擺在合適的位置上,在日常教學中關注語文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動態,理論聯系實際,強化語文教育。

 

(二)語文師資隊伍改變傳統理念,提升文化修養

高中語文教師要改變自身的觀念,要認識到到他們不僅是課本知識的講授者,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現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已經成為高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語文教師應該改變那種只學習課本知識的理念,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課堂上;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要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這樣才能在學生面前游刃有余。

 

五、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弘揚傳統文化不僅是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的關鍵,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更在現階段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中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有利于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是符合現實需要的,應該大力推行。

 

參考文獻:

[1]陳佳新.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文學教育(中),2011.

[2]廖海蘭.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芻議[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3.

[3]胡凌.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 D 刊(學術刊),2015.

上一篇: 合同管理成效 下一篇: 戰略性財務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亚洲欧洲色α在线播放 | 色综合天天综合高清网国产在线 | 亚洲综合色区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在线欧美日韩乱码中文电影 | 五月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