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02 10:19: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老年人護理技巧與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龐大的老年人口群體的增加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 同時老年患者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多。老年人自控能力差, 情緒不穩定, 很容易被一些負面情緒影響。易哭泣, 經常產生焦慮、抑郁、自閉、孤獨感和對死亡的恐懼等心理。所以護理人員在與老年患者溝通過的程中, 針對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點, 采取有效護患溝通技巧, 將非常有利于建立和諧的護患、醫患關系。
臨床護理工作中, 要了解老年患者的性格特點和心理變化。性格上, 首先, 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 老年人一般都趨向保守, 固執己見。養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作風, 不愿意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而且經常會出現“唯我獨尊”的狀態, 很難對生活現狀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還有一些老年人行為、言語幼稚。其次, 老年人喜歡安靜、害怕孤獨。由于老年人的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低于抑制性, 所以大多數老年人喜歡在安靜的環境中生活。由于老年人離開為之奮斗一輩子的工作崗位, 經常會有一種若有所失、孤獨寂寞的感覺。如果患有老年性慢性病, 會更加重他們心情抑郁、焦慮。心理上, 老年人的身體老化與心理老化并不同步。一般而言, 老年人身體老化的速度要明顯快于心里老化的速度。身體老化很明顯可以發覺, 但心理的老化從外表上是不容易看出來的;老年人個體差異比較大, 有些老年人記憶力不好, 丟三落四, 思維不敏捷, 有些老年人雖年齡大, 卻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老年人的心理特點與心理老化有密切關系。喜歡思考、勤于動腦的的老年人, 智力衰退就很少, 反之, 懶于動腦的老年人, 智力衰退的就特別明顯。
臨床護理中在與老年患者溝通過程中, 首先讓老年患者充分表達內心的感受, 要通過觀察老年患者的言行, 理解他們的需要, 解除他們的孤獨感和恐懼感。其次溝通要到位和老年患者交談時要能夠抓住他們的實質問題, 做解釋工作時必須保證解釋的內容要正確, 態度和藹, 給他們一種可親可信的感覺。再次溝通要坦誠在與老年患者溝通時, 發現他們對自己的護理有意見或不理解時, 要以坦誠的態度對待老年患者, 不能以生硬的態度對待他們[1]。要容忍老年患者的煩躁和不理解。溝通也是心理治療的主要手段, 臨床護理人員一定要注意語言態度, 掌握語言的藝術, 充分發揮體態語言在溝通中的作用, 使其在治療中起到積極作用。只有對患者進行敏銳的觀察, 才能加深對患者性格的了解, 才可根據他們不同的性格特點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療方式[2]。
總之, 要充分認識到溝通的技巧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的重要性。對待老年患者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避免影響溝通效果的因素, 只有使他們身心放松了, 才能積極配合我們做各項檢查, 才能使我們的臨床護理中作順利進行, 使他們早日康復。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老齡速度最快、老年人絕對數最多的國家。研究老年人健康問題及如何為他們提供優質的老年護理已成為臨床護理的一大課題。由于疾病使老年患者身體和精神發生了變化,與其溝通會使老年人認知、記憶、語言表達清晰度的退化等產生一些問題,本文結合日常工作實際,就如何讓把握與老年患者的有效溝通技巧介紹如下:
1 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出現種種衰老現象,組織器官和生理功能趨向衰退:視覺、聽覺功能減退;記憶力減退;專注力下降;部分老年人因疾病出現語言、意識障礙。身體組織器官衰退、疾病、家庭以及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會給老年人帶來精神上的困擾。因此,作為護理人員應對自己護理的老年患者有充分的認識,以寬容的心態,以換角色的方式理解對方。
2 評估老年患者的溝通能力 根據老年患者溝通能力選用適當的溝通方式或方法,除交談外。還可以運用表情、手勢、圖片、文字、提示卡、教具等。如:在向視覺功能減退患者介紹文字資料時,資料的字體應加大,讓患者戴眼鏡盡量使用簡單語句或用大的圖像來解釋:溝通聽力減退患者時,可讓患者戴上助聽器或根據情況適當提高音量,或對聽力好的一側耳朵講話,談話是語調要平緩,語句盡可能簡單,使老年患者有重復信息的時間以便于接受和理解。
3 護理人員良好的工作態度 態度是影響護士與老年患者溝通的決定因素。工作態度收受醫院環境、患者素質及護理人員自身素質影響。沒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工作的效果是不同的。護士不能選擇患者,但我們可以選擇積極工作態度,對環境正確認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調整自己,適應護理工作。
4 嫻熟的護理技術和扎實的專業水平 老年患者多患長年慢性疾病,往往存在同時患多種疾病的情況,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護理技術是硬件,是語言技巧無法掩飾的。
5 與老年患者的有效溝通技巧
5.1 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老年人。在老年患者進行溝通時,首先要做到滿足患者對尊重的需求,同時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儀表、站或坐的姿勢,態度要從容鎮定、充滿自信、給患者以信任、安全感。
5.2 創造良好的溝通環境是良好溝通的起始,而恰當的選擇溝通的時機是一種藝術,選擇不同的時間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6-140-02
近年來,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老年人的數量不斷呈上升的趨勢。因此老年人的護理需求也越發的強烈。老年人由于年齡的增長機體逐漸出現一些生理方面的變化,例如視力下降、失眠、食欲下降,免疫力低下等。再加上健康和環境的變化,還會出現了悲觀厭世、不愿與人溝通等些心理方面的問題[1]。因此,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點,針對性地采取有效的溝通技巧顯得格外的重要。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2012年在我院入住的400名老年患者。其中男,256例,女,144例,年齡60~87歲。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73例,大專以下文化程度的306例,文盲21例。生活能自理的376例,生活不能自理的24例。
1.2 心理護理的概念:
所謂的心理護理就是根據心身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機制,經過心理護理,使患者得到心里上的滿足,能夠充分的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從而能積極地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
2 護理措施
2.1 老年人的心理癥狀及采取的措施
A 孤獨寂寞
多數的老年人由于離退休、喪偶,人際交往減少,家庭和社會地位的改變等,因此使老年人感到空虛寂寞,還會產生隔絕感或孤獨感的心理,進而感覺煩躁無聊。作為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與患者進行談心交流,談話時要認真聆聽,語氣和藹。多與患者共同分享過往的美好回憶和快樂。另外還可以安排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例如下棋、書法、繪畫、老年人健康知識講座等。幫助并鼓勵患者在活動中尋找一些生活中的樂趣,充實自己,從而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質量。
B 焦慮、恐懼
由于大多數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病情比較復雜,再加上對環境的陌生和對疾病的不了解,心理上會產生恐懼、憂慮和不安,從而表現出冷漠或急躁的心理。作為與患者密切接觸的護理人員應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和無微不至的照顧。
C 健忘、多疑
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點,普遍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出現健忘的癥狀。患者對自己的疾病十分關心,稍有不慎,就會對各種治療和護理產生疑慮,擔心治療后的效果。護理人員應對出現這樣問題的病人給予理解,多于病人溝通,聊聊家常,增進與患者的關系。
2.2 語言是有效溝通的主要方式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良好的心理溝通能夠提高患者對生活和疾病的信心,促進康復。
A 加強護理人員的文化修養和專業技能的學習
護理人員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擴大知識面,豐富自己知識的內涵,才能善于運用良好的講話的方式和態度,充分了解老人心中的疑惑,從而使老人配合治療,提高老人的主觀能動性[2]。
B 耐心詢問、仔細觀察患者的需求
護理人員必須熟練掌握患者的各個方面的實際情況,才能靈活應用語言進行溝通,穩定患者情緒、做好心理護理。
C 注意講話的方式和態度
盡量用詢問、建議和商量的語氣與老年患者進行溝通,使患者感到很親切,排除老人的陌生感與緊張感。在平常的各項護理工作實際中,要做到言談舉止適度,面帶微笑,注意吐詞要清楚,尤其注意要在言語方面尊重老人。在指導患者如何配合的同時,轉移其注意力,減輕不適感,操作后耐心詢問老人的感覺,為進一步治療、護理奠定良好的基礎[3]。
D 禮貌待人、尊重老年患者
心理護理的關鍵就是對老年患者的尊重、理解和愛護[4]。與文化層次較高的患者溝通時,可以適當多使用簡單的醫學術語;與文化水平較低的患者,特別是和來自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患者進行溝通時,要做到語言通俗易懂,易于患者理解和接受。稱呼患者時,須按照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職業、文化程度等給予患者一個親切、恰當、易于接受的稱呼,讓患者能夠心情愉悅接受治療和護理,滿足患者的自尊心。
3 結果
400例老年患者中未發生護患糾紛,護理服務質量滿意度100%。
4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護理學也發生了變革。因此,提高護理服務的優質化水平,促進患者的康復,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越來越被人們重視[5]。針對老年患者這一特殊群體,伴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不斷的發生變化,所帶來的一些新的社會問題時時刻刻地影響著老年人,造成部分老年人性格孤辟、倔強,性格幼稚。根據不同的病人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方法,能夠有效減少或消除老年人致病的心理因素,密切護患關系,促進病人康復[6]。必須幫助老年人改變不良的心理行為和生活方式,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及時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不斷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和自身健康的群體水平[7]。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充分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及個性特點,尊重老年人的生活傳統習慣和文化,采取適當的有效的溝通方式、方法和技巧,使老年患者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并積極主動配合接受治療和護理,對疾病有良好的認知和接受能力,增加對醫療和護理人員的信任,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避免護患糾紛的發生。作為護理人員應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把自己所學的各類知識融匯貫通,把這些融合在平時的溝通中,才能更好的為老年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1]趙輝.老年患者心理護理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2,9 (32):141-145.
[2]朱秀禎.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和心理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23):5668.
[3]潘紅梅.老年人心理健康及護理現狀[J].中國療養醫學,2009,18(9):824-825.
[4]蘇金滿.心理護理在老年護理應用中的探討[J].中國療養醫學,2010,19(8):710-711.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5(b)-0234-01
自1991年進入老齡社會,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老年人絕對數最多的國家[1]。人口老齡化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和重大社會問題。其中,怎樣與老年人有效溝通也逐漸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而與老年人的有效溝通,可以促進和維護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實現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
1 與老年人溝通困難的原因
1.1 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1.1.1 聽力下降
隨著年齡增長,耳廓軟骨和軟骨膜的彈性減退,凹窩變淺,耳道的神經末梢及聽神經功能逐漸減退,導致聲波的收集和傳導發生障礙,使老年人聽力逐漸喪失而易導致老年性耳聾,而聽力的下降直接影響口頭語言溝通的傳遞與理解。
1.1.2 視力下降
老年人隨著視網膜的老化,會出現老年性黃斑變性,而老年人血管硬化變性,影響眼的血液供給,使視力顯著下降。由于視力下降,老年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減弱和變慢,從而使與老年人的溝通也存在困難。
1.1.3 記憶力下降
隨著腦血管的退行性變,腦血流量的減少及耗氧量的降低,大腦功能衰退,老年人思維活動功能減退,理解力和表達力減退,記憶力不集中和下降,從而影響老年人對信息的記憶和回憶,間接影響溝通。
1.1.4 反應變慢
因聽力、視力、記憶力等的改變,老年人接受信息能力減弱和對外界事物的靈敏度下降,導致溝通困難。
1.1.5 言語表達困難
老年人唾液腺萎縮,唾液分泌減少,使口腔粘膜萎縮易于角化,常導致口干和說話不暢,當老年人生病,尤其是一些較為嚴重的疾病,溝通表現的尤為困難。
1.2 老年人的心理狀態
步入老年期,人的各種生理功能都逐漸進入衰退階段。研究表明,老年期的心理變化隨著生理功能的減退而出現衰老。同時有些老年人在面對和適應社會角色的改變、喪偶等生活事件的過程中,常會出現一些特殊的心理變化,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溝通。如老年人離退休后,接觸社會的機會減少,社會角色改變,生活易簡單乏味,加之心理上產生老而無用感,可表現為沉默寡言,不易溝通。
1.3 老年人的個人因素
老人文化水平和生活閱歷不同,對談話方式和詞語選擇的要求也不同[2],增加了溝通的難度,有時甚至產生代溝現象。老年人容易堅持己見,時缺乏客觀冷靜地聽取他人意見的心態,表現出特有的固執[3],使溝通變得困難。
2 與老年人有效溝通的對策
2.1 營造和諧溝通的氛圍
與老年人溝通時首先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一個溫馨無干擾的環境,使人放松容易敞開心扉。而老年人隨著喉老化,發音的洪亮度減弱,在安靜環境下有利于溝通。良好的形象同樣也是一個有利的條件。如整潔大方可使老年人產生信賴感,而言行舉止文明,讓人賞心悅目,則使溝通順利的進行下去。
2.2 酌情應用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
在社會交往中,語言的表達是傳遞信息的第一步[4]。書面語言適合內向的老年人,結合書面語言能克服老年人記憶力減退的問題,增加安全感及發揮提醒功能。口頭語言對外向的老年人而言是抒感和促進社交互動的良好途徑。在與老年人溝通時要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語言,學會使用安慰性、鼓勵性語言如“是的”、“還有呢?”以此來拉近與老年人的距離,促進溝通的順利進行。與老年人溝通時語言盡量要簡單通俗,必要時重復,語速要慢,吐字要清晰尤其是提問時。有些老年人易堅持己見使溝通不暢,可通過適當的幽默使溝通順利進行下去。考慮到老年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社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必要時我們也可以使用方言,拉近距離,增加親切感。
2.3 加強非語言溝通
非語言溝通是語言溝通的自然流露和重要補充,能使溝通信息的含義更明確和圓滿。非語言溝通對于因逐漸認知障礙而越來越無法表達和理解談話內容的老年人日漸重要[4]。其有多種形式:(1)面部表情:在人際溝通中,來自面部表情的信息,更容易為人們覺察和理解[5]。如微笑作為一種最常用、最自然、最容易為對方接受的面部表情。通過微笑可創造一種溫馨親切之感,縮短心理距離。適度、適宜、自然、真誠的微笑,在溝通時可以給老年人帶來信任感、安全感。(2)目光的接觸:眼睛作為心靈的窗戶,一個人的情緒和態度及微妙而復雜的思想情感都能從眼睛中表達出來。目光是最清楚、最正確的信號。與老年人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觸,關注的目光,常表示希望交流,崇敬之意。(3)適宜的體觸:體觸作為一種最有力和最親密的溝通行為,可以跨越語言的界限,傳遞各種信息,起到語言無法起到的作用。老年人常有沮喪、焦慮等心理狀態,而此時通過一個細微的動作,如替老年人理理蓬松的頭發,握住老人的手耐心傾聽,或許比實施語言行為更為有效。(4)身體姿勢:每當語言無法清楚表達時,身體姿勢都能適時有效的輔助表達。如對使用輪椅代步的老年人注意不要俯身或利用輪椅支撐身體來進行溝通,而應適時的坐或蹲在旁邊,以利于交流。
2.4 學會耐心傾聽
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既要有說話的技巧,也要與傾聽的技巧。傾聽不是一個單純的生理過程,而是包括了認知的和情感的過程。不管是喜歡講自己光輝經歷的老年人還是因生病表述不清的老年人,傾聽都是必要的。傾聽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向人傳遞著這樣一種信息我很關注你的講話,老年人就會毫無顧忌地說下去。傾聽時也要注意適時適當的反饋,如微微點頭,輕聲應答“哦”,以示自己在聽,判斷要慎重,不要輕易打斷對方。
3 結語
溝通的形式有多種多樣,真誠的與老年人進行溝通并能熟練而巧妙地運用這些形式,與老年人的溝通就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吳君.護士與老年患者的有效溝通的方法[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7,5(3):111.
[2] 高瑞英,陳永霞.護士語言對老年護理有效護患溝通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1):84-85.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56-02
隨著老年人口總量的增加, 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2億大關[1],老年健康問題將愈加突出。老年人是特殊的群體,由于他們的生存狀態已經處在特定的時期,不僅健康受到衰老和疾病的威脅,而且生活內容和滿足生活需要的能力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在目前醫療條件下,實際生活中的大部分老年人都是未住院病人,與醫院的病人在護理上有諸多不同,老年病的特殊性要求必須對老年人做廣泛而深入的評估,應考慮到認知、營養、生活經歷、環境、活動及壓力等一切影響因素,從多途徑提供滿足老年人所需的一系列照顧活動,尤其要加強個體的自我照顧能力,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老年人保持尊嚴和身心舒適,提高生活質量,達到早期預防疾病,促進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為探討疾病的預防及康復護理對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影響,中心綜合門診醫護人員對轄區內150名老年人展開針對性的疾病的預防、康復護理,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制定計劃和措施
制定詳細的疾病預防計劃和康復護理措施:成立由醫生、護士、檢驗士和其他工作人員組成的服務小組。服務時間一年(2012.9-2013.8)。護理對象是中心綜合門診管轄區內選取150名老年人,男56名,女94名,年齡在60―85歲。
2 方法及內容
2.1 健康狀況調查摸底
為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醫護人員對轄區內150名老年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自制問卷調查表,老人們有的自己填寫,有的由調查人員問答后,調查內容主要有: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健康狀況、病史、患病治療情況等,主要了解老年人當前階段的身體健康狀態,康復護理措施以及渴望得到的關心、幫助等。
2.2 健康指導
2.2.1心理健康指導 老年人進入老年期后,會產生一系列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尤其是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近年來醫療衛生事業共同關注的焦點。隨著人類疾病譜、死亡譜的轉變,以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為主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害日益嚴重[2],是老年人殘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致病原因多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因此,對老年人進行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它不僅可以預防疾病,也可以預防生理改變給老年人帶來的各種影響,還能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從而促進老年人健康長壽。醫護人員通過采取相應的心理健康指導方法,幫助老年人正確面對疾病和各種生活問題,有針對性地介紹疾病的基本知識,幫助老年人正確認識疾病,增強自我保健和照顧能力,消除各種心理問題,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
2.2.2用藥指導 老年人一般身患多種疾病,服用的藥物較多,要指導他們不同的藥應不同的時間服,或飯前、飯后分開服以達到最好的療效。有的老年人因怕吃藥多產生副作用,故癥狀稍得到控制就立即停藥,導致疾病復發。如在服降壓藥時,立即停藥后血壓驟升,這樣血壓忽高忽低對身體很不利,易誘發腦血管意外等疾病。作為醫護人員,要通過問題解答、發放宣傳手冊,開展知識健康講座,讓老年人對老年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病原因、預防措施、常見病狀、并發癥和注意事項有個基本了解。通過耐心細致的解釋藥物的藥物原理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解除老人的疑慮,使其做到心中有數。
2.2.3生活指導 對老年人進行運動和飲食等方面的指導。老年人運動保健 :給老年人創造安靜、清潔舒適的生活環境,指導他們合理的健身方法,選擇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項目,注意運動時間,防止運動時出現意外。如根據其個人興趣和自身狀況,鼓勵有運動能力的老年人適當參加鍛煉,如散步、慢跑、練太極拳、下棋、門球、做操、書畫等文體活動。 飲食保健指導:包括飲食衛生、飲食習慣、飲食分類等。老年人由于多患有血管硬化、高血脂、骨質疏松等病癥,要指導他們多食低鹽、低脂、高維生素、高鈣等食物,尤其是糖尿病人要嚴格控制含糖食物的攝入,保證每天有足夠的鋅、鈣攝人,鼓勵多食富含粗纖維和維生素的新鮮果蔬和魚肉,少吃或不吃腌制品和動物內臟,并盡量選擇低鹽、低脂、低膽固醇的高蛋白飲食。 睡眠保健:如睡眠有規律,睡前泡熱水腳等。
2.3精神護理
老年人由于對身邊的一切反應很敏感,家庭瑣事等各種原因都易引起情緒激動或失眠,導致高血壓甚至心絞痛等疾病的發生,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多與他們交流,耐心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及心理活動。護理人員采取有效的溝通技巧[3],增進理解,滿足心理需求,以取得較好的護理效果。如對老年人多說一些鼓勵語言,說話時因人因病而采取不同的談話方式,有問必答,耐心解釋,運用語言藝術增強他們與疾病斗爭的信心,對一些焦慮暴燥的老年人多給予安慰,以真誠的態度坦誠勸慰。通過板報、電視、錄像、講座,以邊護理邊教育的方法,積極、正確地引導老年人建立健康的行為,糾正不良的衛生習慣,采取鼓勵安慰、啟發誘導的方法,使老年人保持愉快的心情、樂觀的心態,激發對人生美好向往,達到疾病預防及心身健康,不給子女拖后腿,給社會帶來安定,家庭帶來幸福,起到了社會、家庭和諧的氛圍從而起到了延年益壽的目的。
2.4定期體檢,及時治療 老年人由于生活習慣等原因,一般都不愿住院。因此必須動員他們即使疾病未復發也要定期體檢、復查,了解身體健康狀況,建立健康檔案,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治療方案,避免疾病的復發,達到早期預防、及時治療的目的。
3 結果
為了解對轄區內150名老年人實施疾病的預防及康復護理一年來的效果,我們設計了《老年人健康狀況及滿意度調查表》,內容有被調查人基本情況;護理前后的健康狀況;衛生保健滿意度等內容,從調查表發現老年人身心健康狀況大有改善,患病次數減少,特別一些老年慢性病如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冠心病復發及住院次數明顯減少,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4 討論
從效果可見,疾病的預防及康復護理對老年人身體健康有重要作用。經濟狀況造成一部分老年人就醫難,而健康觀念又使一部分老年人不愿就醫,沒有平時保健、預防疾病措施,小病積成重病或大病的情況經常性發生,因此對老年人實施疾病的預防及康復護理在老年人生活過程中十分重要,它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采用科學方法預防疾病、康復護理能使老年人少生病, 一旦生了病,護理得當,恢復起來就快。疾病痊愈要靠身體的抵抗力,打針吃藥只是協助身體戰勝疾病,俗話說,“三分病七分養”,這充分說明預防、護理的重要了。因此疾病的預防及康復護理可以預防和解決老年人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的問題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人類通過計劃免疫,改善營養和食品供應及有效地治療疾病等手段,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也提高了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1]。據統計,截止2014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總數高達2.1242億人,首次突破15%大關,占全國總人數的15.53%,預測到2049年時,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將達36.5%[2]。
作為社會重點人群之一的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角色的轉換、心理特征的變化等因素,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逐漸衰退,社會適應能力也在逐步降低,各種健康問題隨之凸顯,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亞健康和患病的現象。而以我國目前主流的養老模式來看,絕大多數的老年人是生活在社區里的。因此,積極開展社區老年護理,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和生存質量,是社區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3]。
本文通過對我國老年人社區護理現狀及需求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為進一步推進老年社區護理建設提供依據。
1 老年人社區護理需求分析
1.1 老年人健康問題突出
據2008年衛生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的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的兩周患病率為43.2%(全國平均水平為18.9%),且隨著年齡的增加,比例呈上升趨勢[4]。同時,由于老年人器官退行性變,大多數老年人得病后所需治愈期較長,易伴發多種疾病。此外,老年人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在周心馳等[5]對900名老年居民的調查中顯示,92.2%的老人至少患有1種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的前5種慢性病是高血壓(55.6%)、骨關節疾病(12.9%)、糖尿病(12.1%)、慢性支氣管炎(10.9%)、冠心病(10.7%)。同時,老年人的殘疾率、失能率、老年癡呆發病率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人的殘疾率為16%,74歲為30%,到82歲該數據則上升為50%[6]。老年人口行走失能中長期臥病占4%、沒人幫助不能走占2%、不能獨自出門占8.2%,聽力失能占29.3%,視力失能占30%[7]。人社部在2016年初的新聞會上表示,截止2014年,2.1億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有將近4000萬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預測到203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數量會進一步增多。2011年中國老年癡呆癥患者數為800萬,2040年將達到2200萬,是所有發達國家老年癡呆癥患者數的總和[8]。
而除了疾病、傷殘等生理上的問題,由于社會角色地位的轉換、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交往的減少、應激事件的發生、身體功能的衰退導致的失能等因素,老年人更容易產生失落、抑郁、焦慮、孤獨等心理上的問題。據劉紅衛[9]的調查顯示,150名老年人中,45.3%有失落感,42.6%有抑郁感,50.6%有孤獨感,1.3%身心衰老感,48.6%對生活失去興趣,46.6%有性格上的改變。
可見,老年人的護理需求不僅局限于身體上的護理,還需進行心理上的健康護理。調查顯示,老年人對情感交流的護理需求最高(76.03%),此外,70.70%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精神慰藉,59.57%的老年人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指導[10]。
1.2 養老模式轉換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加之計劃生育的實行“四二一”家庭結構的普遍化,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難以滿足老年人的現實需要。此外,據國家衛計委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顯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獨居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近10%。可見,在當前發展趨勢下,以社區為載體的社區養老模式勢必取代單純的家庭養老模式成為既能順應形勢發展需要又能滿足老年人現實需求的新型養老模式,而社區護理的需求也將隨之增長。
1.3 健康及保健意識增強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觀念逐步從“有病求醫”向“無病預防”轉換,對于健康及保健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需求量相應增長。張瑋等[11]對136名年齡在60~70周歲的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老年人對社區的護理需求都十分強烈,在6項(①健康指導,②體格檢查,③家庭病床,④上門護理,⑤康復服務,⑥社區老年院)社區老年人護理需求中,平均每人需求3.2項服務,其中92.08%的老年人需要健康指導,69.79%需要體格檢查,46.28%需要家庭病床及上門護理和康復服務。
隨著老齡化的日益加劇,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增長,養老服務模式的社區化發展,作為醫院護理服務的延伸,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服務提供者,以轄區老年人為服務主體,從老年人身心、社會文化的需要出發,了解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并制定護理措施,解決其實際需求的老年社區護理服務將成為主要的老年護理模式[12],并對緩解家庭負擔,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質量起到積極作用。
2 老年人社區護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老年人社區護理現狀
2.1.1 健康檔案 社區醫務人員通過電話隨訪、上門隨訪、門診檢查等方式為轄區內老年人建立動態的電子健康檔案,詳細的記錄著包括健康狀況、醫療記錄、生活行為習慣、體檢情況、健康評估等內容,便于醫務人員全面掌握轄區內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有針對性的提供醫療護理服務。
2.1.2 健康教育 (1)由社區醫務工作人員定期在轄區內舉辦淺顯易懂且實用的健康知識講座(包括衛生保健、健康飲食、心理疏導等);(2)由社區醫務工作人員在義診或隨訪的時候,采取文字資料宣教及口頭問答等形式,使老年人從中獲益。
2.1.3 家庭病床 對需要連續治療(在收治范圍內且可在家庭進行治療或康復的無危險病種),而無法自行就醫的患者,依照規定在其家中設立病床,由社區醫護人員定期上門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的一種形式。包括疾病治療與護理、健康宣教與咨詢、預防和控制疾病發生發展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負擔,解決了行動不便者就醫問題。但由于診療是在相關配套服務設施相對缺乏的家庭中進行,難免存在一定的風險和隱患,如靜脈輸液時出現過敏性,插胃管時引發呼吸驟停,灌腸時引發心源性猝死等[13]。
2.1.4 家庭簽約 轄區居民與社區全科醫生團隊通過簽約,建立起長期、穩定的服務關系,并由團隊按國家政策為簽約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上海于2011年起率先開展試點工作,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逐漸由“粗而廣”向“精而細”轉變。在此基礎上,浙江省寧波市于2015年5月起推行契約式家庭醫生制服務,以戶籍家庭老年人為簽約對象之一,簽約后,可以享受涵蓋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個性化健康管理等十大優惠服務內容,包括優先提供家庭病床服務,簽約年度內免費為簽約居民中行動不便且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1次出診服務,免費為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務,免費每年一次出具健康診斷報告,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議方案等,服務費人均150元/年,其中個人承擔50元[14]。
2.2 老年人社區護理存在的問題
2.2.1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在我國社區護理模式起步較晚,發展速度遲緩,既沒有如日本從法律上明確對社區老年護理進行規定,也沒有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為“家庭與社區照護項目”設定專項撥款[15],加之區域差別、衛生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等原因,使社區護理工作難以持續、穩定發展。
2.2.2 老年人社區護理形式單一 現有的社區護理服務僅僅只是沿襲著醫院的管理模式。我國社區義診服務仍以病人為中心,工作局限在測血壓、靜脈輸液、肌肉注射、送藥、體檢等方面,賀倫等[16]調查發現目前我國的社區義診工作仍是以疾病護理為主,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涉及較少。
據有關報道,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根據本國特點開展了社區老年護理來解決老齡化帶來的醫療衛生保健問題,并逐步形成了醫院、社區護理機構及家庭護理機構等服務模式,建立了疾病護理、預防保健、生活照顧為一體的網絡系統[17]。
2.2.3 老年人社區護理人才短缺 我國對社區護理人才的培養不夠重視,目前國內還沒有一所學校培養專門的老年護理人才,有針對性的實踐技能訓練相當缺乏,所學的理論知識也比較浮于表面,而且多數在社區工作的護士普遍存在學歷低、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不扎實,溝通技巧掌握程度低等問題,加之缺乏系統的、專業的老年社區護理培訓,很多護士對老年人的需求不了解,為老人所提供的護理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而不能體現對老人的全身心照顧與支持[18],服務不到位,同時,因為大多社區護理人員為臨聘工,造成護理隊伍的不穩定性,對社區護理工作的長期有效開展造成一定困難。
3 老年人社區護理發展對策
3.1 加大政府重視力度
政府部門、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大對老年人社區護理的支持力度,充分認識到加快老年人社區護理的發展進程是大勢所趨,做好引導工作,推進老年人社區護理的建設,建立和完善社區護理相關制度、人才培養及考評制度,明確各項操作流程規范和服務收費標準,出臺相應的社區管理法律、法規、標準,建立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政府補償機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讓服務雙方能有法可依、有理可尋,居民能公平享有醫療衛生資源,進一步增強社區護理人員的執行力度、工作責任感,提高工作積極性,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醫患糾紛發生率,減輕老年人的醫療費用負擔,同時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
3.2 提供全方位的護理服務
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護理模式及成功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及實際發展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根據生理、心理特點,在現有的服務基礎上建立老年人社區整體護理模式,開展全方位、人性化的老年社區護理,(1)在現有的健康教育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健康促進活動,讓老年人學會和掌握自我調解與疏泄情感的方法,保持身心健康,掌握科學的飲食,提高生活質量[19]。(2)積極開展老年臨終關懷事業,在我國老年臨終關懷事業起步較晚,但其對社區護理的作用不容小覷,老年臨終關懷是為了讓治愈無望的臨終老人減輕痛苦、維護尊嚴的一種人性化關懷事業(包括身體、心理、道義關懷)[20],是人口老齡化的需求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將在老年社區服務中占據重要地位。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863-02
靜脈輸液是臨床給藥的一種基本途徑,同時也是護理技術中的一項常規操作,在操作中,要做到一陣見血,保證不溢血、不滲漏,除了要有很強的心理素質外,過硬的業務技術是最為重要的[1]。尤其針對老年患者的靜脈輸液操作,常因患者的生理特征,會出現穿刺失敗或引發靜脈炎而增加病人的痛苦,甚至造成功能障礙。筆者通過對60例70歲以上的老年靜脈輸液患者進行觀察,認為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及輸液藥物的特性,采取有針對性的輸液技巧,可有效減輕病患的疼痛感,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醫患糾紛。
1 臨床資料
采用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期間在我科住院的70歲以上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最小70歲,最大87歲。其中高血壓17例,冠心病19例,肺心癥22例,癌癥2例,輸液時間在4周以上。
2 穿刺技巧與方法
2.1穿刺前先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
老年病人經過長期、反復的穿刺刺激,心理承受能力大都會下降,特別是一些疾病晚期患者,心理壓力較大,在穿刺時常會表現出煩躁、緊張、害怕等情緒,甚至拒絕治療,護理人員首先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熱情周到的為病人服務,取得老人的信任,關愛老人,囑咐老人在穿刺前排空大小便,盡力使病人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從而解除煩躁和緊張的情緒,以獲得老年病人的積極配合。
2.2合理選擇血管
老年患者的靜脈管壁增厚,官腔狹窄,血管彈性降低,脆性增強,皮膚肌肉組織松弛,血管淺,易滾動,不易固定,容易刺破,回血慢,老年斑色素沉著,使血管清晰度降低,住院時間長,刺穿次數多,導致血管受損等因素,使靜脈輸液困難大大加大[2]。因此,選擇合適的血管實施穿刺尤為重要。(1)長期輸液的患者應該注意保護血管,原則上選擇血管應按先選心端后近心端,有計劃的選擇靜脈,且選擇粗、直、彈性較好,易于固定的血管。(2)心功能較差的患者,最好要選擇四肢的小血管,因為此類患者的大血管硬化,遠端的小血管受損較小,所以穿刺的成功率高。(3)脫水休克急需快速補液者,應選擇近心端血管。(5)患有慢性病的患者,由于長期反復用藥,應避免重復使用同一血管,要選擇平時較少穿刺的血管,合理使用和保護血管。(6)水腫的患者,血管充盈差,選擇血管的時候,可以局部熱敷20―30min,按壓穿刺血管,使穿刺血管充分暴露,便于注射。
2.3穿刺及固定技巧
輸注普通藥物一般采用5號頭皮針,因為由于老年人的活動量減少,血管細而不明顯,體型瘦的老年患者大部分因為進食量少而致血容量不足,靜脈充盈度和彈性都較差,血管細而滑,不易固定。選用直徑相對細的5號頭皮針穿刺不僅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而且對血管損傷小,患者普遍反映進針時疼痛程度較6號和7號針頭輕微。
靜脈穿刺傳統的進針角度為15°~30°,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增大針頭與皮膚之間的進針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過真皮層的時間減少,實踐證明以45°或接近45°角進針可減輕進針引起的疼痛或達到無痛,不會出現皮膚隨進針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現象。見回血后,立即壓低針柄,將針頭沿靜脈進針少許,松開止血帶,松開患者手指,打開調節器,然后以進針后血管為縱軸,將針柄從右向左緩慢旋轉180度。使針頭斜面朝下,固定好針頭即可。老年人血管脆性增加,因此放松止血帶時動作要輕柔,以防針頭滑出血管外引起滲漏。粘貼膠布時也要小心謹慎,動作幅度要小[3]。對于長期靜脈注射的老年患者,當手背遠端血管尚好而近端血管僵硬時,我們采用了逆向進針進行靜脈穿刺的方法,經臨床反復應用,輸液效果很好,且具有不受限制,易于固定,掌指及腕關節活動度好,舒適度增加等優勢。
3 選用體表靜脈留置針
老年人輸注體液量每日大于等于1000ML或每日輸液時間大于10小時,建議采用體表靜脈留置針。通過臨床觀察,針對老年患者,靜脈留置針建議選用20號,而不建議使用更小號的留置針,因為小號留置針能進入血管的套管長度較短,老年人血管皮膚彈性極差,活動時導致套管針脫出的可能性很大。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適時的選用體表靜脈留置針可有效減輕老年患者在靜脈輸液中的穿刺痛苦。
4 討論
為老年患者進行靜脈輸液不僅要具備過硬的穿刺技術,在心理干預、輸液方式等技巧的選擇上也必須加以重視,根據患者的生理心理特點,運用一些技巧,盡可能的減少患者的痛苦,是我們每個從事老年患者護理工作人員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
參考文獻
1 我國老年護理現狀
1.1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是簡稱人口老化,它是指社會人口年齡結構中一定年齡(60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即老年人口系數)較高的一種發展趨勢[1]。目前,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已近1.3億,占總人口數的10.09%,據預測,2025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24.00%,2050年將達到25.50%,將成為世界上老年人絕對數最多、老年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我國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目前已接近70歲,其中男性為67歲,女性為71歲,女性老年人增長速度較快。
1.2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社會人口老齡化所帶老的問題,不僅是老年人自身的問題,它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諸方面,帶來一系列的問題[2]。如:社會負擔加重,據聯合國統計預測到2030年2個勞動人口就要供養1個老年人。社會文化福利事業的發展跟不上老年人的需要,家庭養老功能減弱,老年人將更多的依賴于社會等。
1.3 老齡化社會對護理需求大大超過其他人隨著老年人年紀的增大身體機能將逐漸下降,患病幾率將逐漸上漲。據調查60歲以上老年人中,有70%以上的人患有各種慢性疾病,而且因慢性疾病而影響活動能力的比例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根據我國城市老年人醫療服務調查,老年人2周就診率為23.75%遠遠高于其他年齡組14.66%的水平;老年人住院率為7.62%,比其他年齡組4.36%高得多。再加之老年人心理問題的增多,理解能力的下降將大大增加我國醫療和護理的需求量。
1.4 老年護理醫療保障制度不全、保健體系不明確 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針對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建立了相關的保障體系,而我國由于經濟不發達,針對老年人健康問題的社會福利及社會保障制度不全、體系不夠完善,遠遠滿足不了老齡化社會中老年人健康問題日益增長的需要。我國老年人口中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村老年人基本上不能享受退休金和公費醫療,其供養和醫療費用主要由家庭承擔。
2 我國老年護理展望
2.1 完善老年醫療保障制度,確保老有所醫 早在1965年美國在社會保障法中就建立了老年人醫療保障計劃:建立老年人醫療保險,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服務機構,如:護理之家、日間護理院、家庭保健、老人養老護院等[3]。日本在1975年就開始著手老年保健的立法,一系列老年保健措施,如老年人健康檢查制度,臥床老年人的功能康復,家庭護理和訪問知道基本形成一個體系,并于1982年建立老年保障法,1983年完善了老年保健對策的綜合體系[4]。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社會、社區和家庭等整個體系共同參與老年人的護理,建立老年人福利制度和老年醫療保障法,大力發展老年醫療保險事業,確保老有所醫。同時還要在社區建設上增加老年人社區護理服務。加大政府的專項資助和扶持,老年人家庭養老護理不再難,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便有了保證。
2.2 加強老年護理教育,培養專業老年護理人才老年護理學是研究、診斷和處理老年人對自身存在和潛在的健康問題反映的學科。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老年人健康問題也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我國醫學院校、中職護理院校中普及老年護理學和社區護理學,有條件的院校應開辦老年護理專業,讓學習護理的人員學會老年疾病的護理知識和技巧,掌握促進老年人健康的知識和方法,以維持老年人的最佳功能裝套,提高其生活質量。已從事老年護理和社區護理的護士,可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進修,補上老年護理的專業知識,實現向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轉型[5]。
2.3 加大醫療投入,提高老年人醫療護理服務大家都知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是相對的,醫療保健系統立馬當先迎接了嚴峻的挑戰,為更好的服務老年人,醫療機構應引進先進的醫療護理器材和設施,如各種助行器、可推、坐、洗澡、排便的多功能輪椅等,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護理,確保老年人安全。
2.4 維護和增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做好老年人的心理護理護理是人對人的幫助,所以要用心去體會,注意互相間的心理活動及溝通。依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生活變化與發展的特點,應加強老年人自身的心理保健。在對老年人進行心理護理時應勤快、細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煩,要充分考慮老年病人的特點與習慣,尊重、關心老年人。同時還應改善和加強社會的老年心理衛生服務,充分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做到既滿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又盡量讓其參與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滿足其精神需要。
2.5 通過社區宣教,幫助老年人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古人云“飲食有節、起居有節、不妄作勞”是很有道理的。為維護老年人自尊需要應進行適當的修飾,改善外貌形象;老年人退休后面臨一“空巢”期,應適當擴大社會交往,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觸大自然的良辰美景,或欣賞有沒的音樂藝術,獲得愛與歸屬感;搞好起居衛生,養成良好的休息、睡眠習慣,做到學習與運動相結合,這對發揮老年人的智力、增強老年人的體力、提高老年人的青春活力是很有效的。
總之,維護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質量,為老年人提供更為全面、系統、規范的護理服務是老年護理的最終目標。我國應建立完善的老年醫療保健福利體系,如;老年人護理院、老年人療養院、日間老人護理站、敬(養)老院、老年公寓等,運用老年學知識,開展老年病防治工作;知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健身鍛煉,延長老年人的健康預期壽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殷磊.老年護理學[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9):644-645.
[2] 張多來.人口老齡化及老年護理倫理思考.衡陽醫學院報,2000,4(1):47.
【中圖分類號】 R473.7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8-0703-01
因軀體疾病住院的老年人常有情緒異常狀態的發生,產生復雜的心理反應,如自卑、恐懼、幼稚和抑郁狀態[1]。醫護人員容易忽視,導致病人生活質量下降,嚴重影響軀體疾病的治療效果,甚至導致自殺行為。本文對2011年1至6月間因軀體疾病住院老年人80例進行抑郁狀態的調查和分析,找尋相關因素,提出護理對策。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80例均為軀體疾病住院的老年人,男46例,女34例,年齡65~90歲,平均72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26例,高中及以下者54例,婚姻狀況,有配偶66例,無配偶14例。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采用自制調查問卷表,內容包括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生活習慣、個性心理特征及家庭關懷等。問卷在醫護人員指導下由病人填寫或協助填寫,本次問卷發100份,收回有效問卷80例,回收率80%,查閱病例了解軀體疾病的種類和數目。
1.2.2評價標準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2]進行測評,GDS有30個條目,每個條目都有一句話,要求受講者回答“是”或“否”。30個條目中有10條反序記分(“否”表示抑郁),20條正序記分,(“是”表示抑郁),每次表示抑郁回答得1分,0-10分為正常,11-20分為輕度,20-30分為中、重度抑郁。
1.2.3統計學方法采用百分率表示抑郁狀態情況。
2結果
2.1抑郁狀態發生率80例中有抑郁癥狀48例(60%)其中輕度40例,中、重度8例。
2.2住院老年人抑郁狀態與自然因素的關系。見表1。從表1可見住院老年人性別、婚姻狀況、運動、愛好、家庭關懷程序及個性特征的不同,其抑郁狀態發生率明顯不同。其中女性、無配偶、運動少、愛好少,性格內向及家庭關懷少的抑郁狀態發生率顯著增高(P
3護理對策
3.1常規護理在實施軀體疾病護理的同時,注意精神狀態的護理。護理人員可利用交流與現察的技巧,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方面了解患者的情況。尊重老年患者,耐心聽取意見,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多組織文化娛樂活動,鼓勵患者參加,增強患者生活情趣(如表1)。
3.2針對性護理對中、重度抑郁狀態的患者,自殺觀念與自殺行為是最嚴重的危險癥狀。醫護人員要密切觀察自殺先兆,如:焦慮、抑郁、不語、拒食、急躁等,護理人員不讓患者單獨活動,安置病人在易于觀察的房間,加強對病房安全措施的檢查,對有消極,,抑郁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數。應向家屬交待病情,取得家屬的理解和配合,與患者交流,鼓勵患者發泄情緒,同時幫助患者獲得家屬的關懷,社會的支持。
4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人類壽命逐漸延長。因軀體疾病住院的老年人由于器官結構發生退化,多患有慢性病,并長期受疾病的折磨,所以產生抑郁狀態。另外,還與下列因素有關,缺少社會活動及運動減少,興趣愛好減少使老年人產生孤獨感。喪偶或家庭關懷不滿意,絕大多數人曾對社會及家庭做出過巨大貢獻,生病后得不到家人的關心,社會的支持,產生負性情緒;內向性格的人,不愿與外界交流,容易產生抑郁狀態[3]。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可能與女性應付、應激能力低于男性有關。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9-0271-02
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專業是教育部2000年確定為首批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專業。2005年率先通過遼寧省高職高專示范專業驗收,是遼寧省名牌專業。該專業教學團隊是遼寧省優秀專業教學團隊。該專業以培養老年人服務緊缺人才為宗旨,借鑒國外先進的老年人服務與管理人才為培養理念,實訓設施和教材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已進入老年化社會,人口老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是世界上人口和老年人最多的國家。一般按年齡可分為衰老前期(40-50歲)與衰老后期(65歲以上)。生理老化為老年人所共有,根據2008年2月國家老齡委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49億,占我國人口的11%,占世界人口的20%,據統計云南省60歲以上老年人有530萬,占全省人口的11.5%,在昆明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80多萬,他們中有16%是單個居住的老人,有42%是老倆口獨居生活,人口老齡化實際上已成為社會發展問題,為他們的晚年生活提供豐富多彩的社會服務,已是大家的共同希望,云南省人民政府2006年12月25日專門下發了《云南省老年人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為加快云南省的老齡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規定,必須要有相應的老年人服務和管理人才,社會老年人服務專業人才需求量估計到246000人左右,現根據2009年5月21日報道,云南昆明市的養老護理人員幾乎都是來自農村,他們學歷低,缺乏專業知識,養老服務近視保姆式的服務。
1 專業前景
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催生了一大批社會福利機構,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社會上的養老服務需求也明顯提高。因此,必須靠社會,大力發展老年人服務事業,根據民政部最近統計,全國有3250萬老年人需要長期護理,顯然遠遠不能滿足需要。
老年人服務與管理方面的人才已成為我國緊缺人才,目前,全國只有幾所高職高專院校開辦這個專業,遠不能滿足老齡化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社會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激增,掌握老年人生活護理,老年人心理護理,老年人康復保健與疾病照護的高級老年護理人才,老年健康咨詢指導人才老年產業管理等人才已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培養合格的老年人服務專門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
2 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專業特色
2.1 創新以工作任務為導向,“教、學、做 ”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我國人口老齡化對老年服務與管理緊缺人才的需要,以養老機構的工作任務為切入點,以老年生活護理,老年康復保健與醫療照護,老年心理護理及養老機構經營與管理等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借鑒國外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經驗,融教、學、做于一體,突出職業活動導向的人才培養教育模式,著力培養學生專業基礎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拓展能力。
2.2 構建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根據老年人的特點,以養老機構崗位對應的工作任務為切入點,以崗位動手操作能力培養為主線,以企業共同開發基于老年服務與管理工作任務的專業課程體系,在專業課程設置,制定課程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教案都嚴格要求,制定了詳細的教學管理制度,出題規定做到教考分離,具有完備授課計劃,采用舉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等。注意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建立護理實訓室、老年人心理咨詢實訓室,老年人保健治療,推拿按摩實訓室,養老機構模擬實訓室,老年人康復理療實訓室等。
3 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3.1 強化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體系: 老年服務與管理工作以老年人為對象,從業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本專業將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與培養放在首位,并將老年服務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教學始終,建立職業道德體系,使學生能理解性地認識將要從事的行業的特點以及發展前景。熱愛所從事的工作和服務對象,并愿意為養老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通過職業道德教育體系建設使學生具備“尊老敬老,無私奉獻,自尊自強、愛崗敬業;嚴謹細致,技術求精:遵紀守法,團結協作”的職業道德規范。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是讓學生通過分學期的實訓,頂崗實習,完成實習日志的填報,提高對職業崗位的認識;通過課堂 表現等行為教師打分表,記錄學生為老年人服務等活動的次數以及感受。為老年人的服務活動要求每個學期每位學生不少于5次;通過相關課程的學習,包括毛鄧三,法律道德與思想品德,醫學倫理學,以及老年人的生活護理,老年人的心理護理等職業技能課程,提高對專業崗位的認識和服務水平。
3.2 強化學生職業道德建設的具體項目:
①職業認識與職業規劃通過參觀養老機構,聘請養老護理,有豐富經驗的模范人物,實訓基地護理與管理人員以及相關行業專家到我校為學生做講座,到兄弟院校做專業經驗交流,使學生認識職業特點,職業要求,職業的發展以及職業的社會意義,做出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
②了解和認識養老機構和老年群體特點,學生通過見習,實習,更深入了解養老機構的組織特點,經營與管理模式以及發展趨勢,并根據社會目前養老機構存在的優勢和不足,設計理想的養老管理模式。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與校外見習、實習基地的老年人“結對子”與老年人進行交流,并對老年人進行跟蹤服務,以了解老年群體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和特殊需要。
③規范服務行為通過頂崗實習,職業技能培訓以及職業禮儀訓練等方式,掌握養老機構各項規章制度和勞動紀律,掌握溝通技巧和服務禮儀,規范服務行為,提高職業素質和崗位服務水平。
④社會公益活動與自我教育通過到養老機構和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生活照料等服務,參與昆明市慈善總工會,民政部門紅十字協會的相關活動,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奉獻精神。
3.3 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重視學生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和崗位資格技能的培養。掌握一定人文社科、心理學、病理學、社會學知識,具有老年生活策劃,活動組織能力和企業管理能力,創業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培訓獲得公共營養師,心理咨詢師,高級保健按摩師,針灸師、康復理療師等社會工作者等職業資格證,畢業條件為,即畢業證加資格證,雙證齊全方能畢業。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具有知識結構較全、職業素養較高、職業能力較強等優勢。
4 專業培養要求
①掌握中西醫基本常識;
②掌握護理基礎及基本操作;
③掌握老年人工作的有關政策法規;
④掌握中醫傳統治療方法和操作技能;
⑤具有老年人健康,生活料理服務的能力;
⑥具有較好的組織管理和宣傳,協調溝通、公關以及一定的心理救助能力;
⑦熟悉心理方法,飲食療法的基本原理;
⑧取得職業技能證。
5 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
根據老年人的實際情況,特點,應開設以下課程:
5.1 主干學科:中醫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
5.2 主要課程:人體解剖學,中醫基礎,生理學,病理學,社會學概論,飲食營養與衛生,老年政策,康復醫學概論,老年維護與管理,診斷學,針灸學,推拿學等;
5.3 必修課體系結構:職業道德綜合素質課,專業基礎課,職業技能課,畢業實習等。
6 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專業服務方式及就業方向
6.1 服務方式:
①小型家庭養老院,老人不出門,三五人一個養老單位。
②日托養老院。白天托管,白天送老年人來療養院,晚上接回家。
③居家養老院,以家庭為主。老年人不出家門,護理人員定期上門服務。
④全天候托管,也就是24小時托管,長期托管。
⑤異地互動養老,甲地老人到乙地去養老。冬天老人到南方,氣溫較好,夏天到氣溫涼爽的地方養老。
6.2 就業方向: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主要在下列地方就業:老年人福利協會,老干部管理處,老干部干休所,敬老院。療養院,老年公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養老院及病人家庭等工作。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各社會福利院,敬老院不斷建立,對老年人服務人才既懂社會工作知識技巧,又懂老年人身心康復護理技能的高職專門人才。據估計全國約有4.2萬個福利院,如果每個福利院送一個專業人才,近期就需4萬2千人才到福利院工作。
各種民辦公助,個人自費興辦的老年公寓,老人村,托老所,老人樂園。需要的專門人才就更多了。
本專業完全可以采用“ 校企聯辦”方式,不僅讓學生畢業實習頂崗上班,還能為青年教師進行掛職鍛煉,增強工作實踐經驗,以便更好的教學。據調查,需要社會長期照護的人數占80%,在家接受服務的達36.3%,選擇上門鐘點服務的達78.8%,選擇老年養老院護理的占54%,選擇白天托人全天型服務占98%。
總之,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專業是一個嶄新的專業,人才培養也將接受用人單位和社會認可的考驗,人才培養方案需要在考驗中繼續優化。要想將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做大作強,不僅需要滿足社會需要的教學模式,更需要社會大環境,政府扶持,提高專業人才待遇等政策相配套,人才培養和留用才會長久,平臺才會更高更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