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茶文化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31 11:00: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探索茶文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探索茶文化

篇(1)

2.合理兼并重組,打造優質茶義化企業和產品

茶文化企業的規模和質量決定了茶文化產業旳發展水平。因此,益陽只有克服當前存在的茶文化企業規模小、效益低的問題,才能實現茶文化企業的健康發展。(1)充分運用市場的手段,在競爭中實現企業的優勝劣汰。政府應合理制定茶文化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鼓勵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實現強強聯合,特別是促進茶葉生產企業與茶文化企業的聯合,將茶葉的生產和品牌推廣、提高文化附加值緊密結合,達到"1+1>2”的效果。(2)走產業化道路,茶文化企業要嚴格按照現代產業發展的要求實行標準化的生產,保證茶文化產品的質量。要培養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較大影響力的骨干茶文化集團,深度開發益陽茶文化資源。(3)鼓勵有特色的中小文化企業的發展,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4)各類文化企業要苦練內功,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打造特色品牌。企業應當充分了解市場,充分利用益陽獨特的茶文化資源,生產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例如,茶文化演出公司可以結合益陽茶葉的歷史和文化,排演大型實景舞蹈;傳媒公司可以制作以益陽茶葉為主體的電影、電視劇;旅游企業可以突出健康、休閑主題,推出適合不同階層和年齡的旅游新產品。

3.培養和吸引專門人才,加強從業人以培訓

我國第一個全日制茶文化高職高專于2002年建立,目前已建立起從高職高專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多層次茶文化產業人才教育體系,但目前茶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無法滿足需求。為了促進益陽市茶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培養和吸引人才,同時加強從業人員培訓。(1)在益陽"安化黑茶學校”的基礎上,鼓勵湖南城市學院、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等院校開辦茶文化專業,并與藝術、人文、旅游管理等專業結合,開辦有特色和針對性的課程。此外,可以鼓勵大型茶文化產業集團,經政府部門審批同意,開辦茶專業院校,實現企業和學校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提升人才數量和質量。(2)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從待遇、工作環境、晉升機會等方面吸引優秀的茶文化專業人才到益陽創業發展,實現在短期內提高茶文化產業人才隊伍水平的目的。(3)加強現有從業人員的培訓。要加強企業內部的員工培訓,提升茶文化產品研發人員、茶藝服務人員等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特別是做好茶文化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繼續培訓和教育,壯大高素質職業經理人隊伍。

篇(2)

包裝離不開不圖案,消費者往往都是通過最直觀的視覺圖案來理解商家意圖傳達的含義。茶文化歷來與文人雅士有著不解之緣,唐代皎然有詩云:“此物清高世莫知”,可見,這種幽靜的茶之記憶,已成為茶文化中約定俗成的概念,而想要表現幽靜的意境,則非中國畫莫屬。中國畫本是筆與墨、情與景的結合,追求的自然也是超凡脫俗,清新雅致的境界,這點正好與茶文化的“靜”和“雅”兩大精髓不謀而合。如“茅山青峰”此款茶葉的包裝設計用中國畫的方式表現茅山的優美風景,由于茅山是金壇著名的風景旅游勝地,又特產青峰,故將其運用到茶葉的包裝設計中,展現了強烈的地域特色。不僅如此,把茅山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融入設計之中,配以鄭愚的《茶詩》,把自然美景與茶文化有機地融合進中國畫的寫意中,達到了深邃的效果。畫面中山峰與云霧彼此呼應,似如人生仙境一般,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茶文化精神。

2.茶葉包裝的色彩設計

色彩在包裝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往往會影響到包裝的整體效果。由于人們對于色彩具有不同的主觀和客觀的認知,所以在包裝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商品的自身屬性,而且需更加注重消費者的個人喜好和審美情趣。設計時,應根據不同茶葉的種類運用不同的色彩。例如紅茶的包裝則以暖色調為宜,綠茶多采用冷色調為佳,白茶可選擇清柔的色調為好,這樣通過外在包裝的色彩可以進一步映射出內在的商品實物,給消費者初步的情感認知。如“金壇雀舌”屬綠茶的一種,聞之香氣清高,泡之湯色明亮,飲之濃而不澀、回味甘爽。此款茶葉的包裝色彩遵循綠茶的特點,整體運用綠色系色調,給人清新舒爽的感覺。在綠色的運用上使用明度對比,即以墨綠為主,淺綠鋪底,這種對比,加強了一定的視覺沖擊力,再配合明亮的黃色加以點綴,所展現出素雅但又不失活潑的效果。畫面中綠色茶具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茶藝思想,這也是詮釋茶文化的良好途徑。

3.茶葉包裝的字體設計

茶葉包裝上的字體大部分運用中國書法字體,這是因為書法作為一門古老的漢字藝術,至今已有5000~6000年之久,正好與茶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相符,是展現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最好表現。“新益號”普洱茶的產品名稱字體采用行楷,該字體優美實用,如同普洱一般,不但口感極佳,還具備減肥、降脂等多種適用功效。在茶餅的包裝上,“金茗陳香”四字為隸書,同樣是中國書法,但又與行楷不同,凸顯字體設計的多樣性。在印刷上,“金茗陳香”采用傳統的燙金工藝,一方面正適合茶葉這種擁有悠久歷史的飲品包裝,另一方面,字體也變得更加清晰、耐磨,光澤度高,色彩鮮艷奪目。

二、茶文化對未來茶葉包裝發展趨勢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茶文化已不可能再停留于先前的“清”、“靜”、“雅”、“和”,必須要融合當下世界發展的主題,達到豐富其內容,增加其文化內涵的目的。

1.生態環保主義

如今,隨時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低碳環保已成為熱門主題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的茶文化也需要注入生態、節能、環保這些新鮮血液。在當代茶葉包裝中體現環保主義就是要遵循最少化、最輕化和可回收原則。最少化原則指的是包裝使用的材料品種最少化,材料數量最少化;最輕化原則即為在保證商品安全運輸的情況下盡量減輕其包裝重量;可回收原則則表示使用可回收材料,減少資源的浪費,這三項基本原則從理論上指引日后茶葉包裝設計的發展方向。如有機茶葉公司設計的可重復使用的茶葉包裝,此款設計采用紙質材料,精致小巧,方便攜帶。在包裝上巧妙的設計一道開口,通過兩端的拉合來控制開口的大小,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控制出茶量。當茶葉用盡時,此款包裝還可以再次使用,只需簡單的注入新茶即可。這些獨特的設計無不體現生態環保主義。

2.全球國際化主義

中國自從加入WTO之后,茶葉國際化亦是大勢所趨,中國的茶文化已不再單單面向國人,更要走向世界。2012年8月一份共300人問卷調查顯示,有121人,約占總人數的40.3%認為未來茶葉包裝設計的發展趨勢應適當融入全國際化思想,而不是單單展現中國傳統的茶文化。我國茶葉市場如今面臨國外茶葉品牌的入侵,這種國內外茶葉市場的交流自然對我國茶葉包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包裝設計時,可以加入英語譯文,考慮國外的風俗習慣和個人的欣賞價值觀。

篇(3)

在多元文化成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和價值認知度也實現了全面提升,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想要充分、有效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要,就需要對當前整個旅游產品進行改造和創新,尤其是通過豐富旅游產品體系中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理念,特別是通過提升整個旅游產品的文化底蘊,從而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要。

1當前旅游產品開發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

隨著當前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優化,無論是生活理念,還是生活元素,都實現了成熟發展。因此,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參與旅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提升。但是,從當前旅游產品開發經營的具體狀況,可以看到,其中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而言:首先,相對于現代旅游活動經營開展的具體需要而言,其旅游產品經營發展層級內涵較低,尤其是更多茶產業旅游活動在經營過程中,更多停留在基礎、表面階段,其不僅反映和詮釋的是旅游產品開發等級低,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其充分體現出當前整個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水平及理念不成熟,以及與人們具體需要相脫離等等各種問題。其次,當前旅游產品在開發經營活動中,其缺乏有效創新和完善。尤其是隨著當前旅游產品經營開發體系不斷完善,加上社會市場需求不斷增加,旅游產業經營發展迎來了井噴式發展,而龐大的市場需求,在客觀上,引發了旅游產業的快速擴張,在這一過程中,旅游產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和不足。而旅游產品的抄襲性,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而這不僅限制了旅游活動經營發展的成熟性和體系化,同時也無法及時有效滿足社會大眾的多元化旅游需要。最后,對于旅游產品經營開發活動來說,整個開發過程中,也缺乏必要的文化內涵和價值屬性,旅游產品與其他產品不同,其不僅僅是一種可供消費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豐富完善的價值內涵,所以,在旅游產品經營開發活動中,需要注重文化屬性的詮釋和表達。因此,在開發旅游產品時,詮釋文化內涵才是關鍵,但是從當前整個旅游產品經營開發的過程,我們不難看出多數旅游產品中,并未融入相應的文化內涵的價值理念,從而限制了整個旅游產品經營開發的理想效果。

2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闡述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經過幾千年發展所形成的獨立文化體系。通過對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進行分析,不僅能引導我們對幾千年的傳承文化形成全面認知,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實際上也對社會大眾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文化形成了廣泛認知。茶文化體系實際上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同時也是幾千年文化發展歷史中所形成重要內涵。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關于對茶應用的全面記載。而茶逐漸發展成為社會大眾生活的重要元素,實際上,隨著社會大眾生活中,生產力不斷發展,茶葉的生產與飲用,都極為豐富,而飲茶過程中,其逐漸與社會文化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具有文化特性的元素內涵。我國茶文化體系中包含了諸多元素和內容,其中不僅有著豐富完善的物質元素,同時也詮釋了全面多樣的精神理念和價值內涵,因此,在對茶文化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時,應該從充分認知該文化資源體系的物質基礎入手,通過詮釋和利用其中所具有的精神內涵,從而實現對該文化機制的最佳應用。茶文化資源體系中所具有的精神內涵,不僅是一種精神元素,更為關鍵的是其中所具有的內涵理念,能夠為人們參與各項活動提供重要幫助,因此,了解茶文化體系的具體元素,將為整個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推動原動力。

3茶文化旅游產品整合開發的具體背景和要求

之所以要對茶文化旅游產品進行整合開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該產品開發的背景和要求,能夠實現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最佳效果。分析茶文化旅游產品整合開發的具體背景,是做好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基礎,現階段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實施整合開發理念的必要性大大增加,尤其是隨著當前人們對旅游產業經營開發的要求不斷提升,如果不對整個旅游產品的經營元素體系進行創新與優化,那么其很難從根本上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要。在分析茶文化旅游產品整合開發的具體要求時,應該結合當前人們參與旅游活動要求不斷提升這一客觀狀況,如今創新旅游產品經營元素,完善融入各項文化內涵,從根本上創新茶文化旅游產品整合機制,進而滿足人們參與旅游活動的具體需要。當然,對于茶文化旅游產品整合開發活動開展來說,其同時也是茶文化傳承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現階段,整個茶葉產業經營發展也處于轉型、創新的關鍵階段,而想要實現理想的經營效果,就必須從元素完善出發,結合旅游產品機制的有效構建,從而滿足人們對茶文化、旅游活動的多樣化需要。

4茶文化旅游產品整合開發的具體實施思路

在整合多樣資源,開發茶文化旅游產品時,想要實現理想的開發效果,其需要從以下視角入手:對于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活動來說,其核心和關鍵在于整合旅游產品,通過豐富應用整個旅游產業經營的多樣元素,從而滿足人們參與旅游活動的各項要求。對于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活動來說,融入多樣化需要,特別是將傳統茶文化理念的具體內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夠實現整個旅游產品整合開發的理想效果。對于茶文化旅游產品整合開發機制建設來說,融入文化屬性,凸顯其產品特色是整個產品的基礎,當然其關鍵在于融入茶文化理念元素,從而實現茶文化旅游產品經營開發的理想效果。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是當前開展旅游活動時的基礎和關鍵,也是核心。結合當前人們豐富完善的旅游活動需求,創新與豐富產品開發機制,是實現茶文化理念經營活動開展的重要要求。但是,想要實現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經營的理想效果,就必須從社會大眾的實際需求出發,通過融入具體的市場需求和理念內涵,結合茶文化旅游產品經營體系的優化與創新,從而實現旅游活動經營發展的最佳效果。而當前茶文化旅游產品整合開發過程中,其實際上是一種深層次的產品開發機制,要從深度旅游的發展視角來對茶文化旅游產品體系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從而滿足該產品的經營需要。當然,與其他旅游產品開發所不同的是,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其關鍵在于其中融入了茶文化理念內涵,而傳統茶文化體系不僅是整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關鍵,更重要的是傳統茶文化體系中,其更多融入的是社會大眾的生活習慣。因此,茶文化旅游產品的體系化開發,才能實現整個旅游產品經營發展的最大價值。通過合理應用茶文化元素,融入茶文化機制的重要內涵,凸顯茶文化旅游產品的特點與優勢,從而滿足茶文化旅游產品經營開發的理想效果。事實上,在茶文化旅游產品經營開發時,其中也存在相應制約因素,尤其是要從社會大眾需要視角出發,通過具體的價值理念闡述,從而實現理想的開發效果。

5結語

隨著當前人們參與旅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如今傳統的茶文化旅游產品,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多樣需要。因此,結合當前人們多樣化需求,融入文化理念內涵,豐富構建茶文化旅游產品的系統化開發機制,想要整合多樣資源,創新茶文化體系傳承機制,就極為必要。當然,我國有著豐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應用茶文化元素,提升茶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品質,就極為必要。

參考文獻

[1]吳若飛.廣東茶文化旅游產品整合開發研究———基于區域旅游發展理論視角[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344-345.

篇(4)

中西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世界上兩大主要的文化體系,在方方面面的差異中,最為主要的還是在中西方思維方式上的體現。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做過這樣的概括“:東方人與西方人在表達習慣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東方人喜好含蓄且委婉的表達,講求意境和深層含義;西方人,喜好全面且直接的表達方式,講求事實和分析。曹世潮對此也有詳細的描述:“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追求思維的延伸、擴展,注重內向的、精神的、意境的,它的特點在于情感的舒展和收縮,在于對內在心靈的把握,關乎心胸……而西方的思維方式與中國文化截然不同相,它更理性,更注重依靠事實、論據來闡明對事物的認知和推理……”因為文化差異的關系,產生了不同民族對相同的客觀現象和社會存在產生不同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很多時候是通過言語交際表現出來的。僅從詞匯方面就可以體現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例如,在中文當中,關于父輩女性長者的稱呼有“姑姑,姨媽,嬸嬸,舅媽”,而同樣的稱謂表達,在英文中都可以用“aunt”一詞概括。相對比之下,中國文化在表達時更加注重長幼有別和親疏遠近,而西方文化則寬松許多。當然,這些血緣關系并非“我有人無”,其實英語國家也存在,只是英語對此不加以詳細區分罷了。中西方文化在稱謂表達上的這些差異是有其原因的:宗法等級社會在中國歷史上延續的時間較長,宗親、等級、尊卑觀念在漢語文化中比在英語文化中牢固得多。中西方文化的種種差異簡單并直接地通過漢英兩種語言就體現了其對應關系。從語法學方面來看,漢語是隱性(convert)語法的語言,而英語是顯性(overt)語法的語言。詳細而言,漢語更講究語感,重意境和引申意義,即一句話表達的內在含義,句式多為主動句,強調內容和情感;而英語注重邏輯思維,更重形,講究說話“有憑有據”,“有一說一”,強調所說內容的規范嚴謹,句式多用被動,語調相對平直。此外,文化差異也受客觀因素的制約,如:地理位置、國體政體、歷史、宗教等。如英國多面環海,英語中很多詞和海洋有關。說“揮金如土”,英國人說spendmoneylikewater。而英文當中drinklikeafish,翻譯成中文就可以是“牛飲”,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重視農耕和畜牧業的文化傳統。

篇(5)

生活習慣及社會習俗是語言使用者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積累形成的,與生活環境、地理氣候乃至國家制度息息相關。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對于稱呼尤其重視。不同的稱呼體現了階級、輩分以及語言使用者的身份地位,例如:學生在與老師打招呼時應稱其為“王老師”或“張老師”,而不會直呼其名。相反,在西方國家老師則習慣學生稱自己為“Mr.”或者“Miss”。對于親屬之間的稱呼語中西方也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人由于輩分觀念森嚴,因此晚輩在稱呼長輩時要加上對應的輩分;而西方人對長輩直呼其名以示親切友好的做法也通常會讓我們難以適應。除此之外,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在人際交往中適時的推脫、拒絕才能表現出應有的禮貌與客氣。因此,中國人在面對別人的贊美和恭維時會表現得較為含蓄,“您太過獎了”“我還差得遠”等等。而西方人則會直率大方地以“Thankyou!”來回應對方的夸獎。例如,一位外教在看到中國學生的作業后大贊“Yourhandwritingisprettygood!”中國學生立即回答道“No,no.It’sverypoor.”這一看似謙虛的回答卻讓外教大惑不解,懷疑自己是不是判斷能力出了問題,從而產生了交流障礙。在交際過程中,文化使用不當所產生的誤解甚至比語法使用錯誤更為嚴重,輕者造成交際失敗,重者則會造成感情上的傷害。語言是文化環境中的產物,而不同語言所起源的文化環境又各有所異。中西方文化在飲食方式上也相差甚遠。中國人宴席習慣以圓桌的方式,賓客團團圍坐,這種形式在用餐時形成了一種團結、和諧的氣氛。西式宴席則采用長桌的形式,宴會的核心在于通過與鄰座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

(二)詞匯中承載的文化差異

詞匯學習在英語學習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詞匯猶如大樓的基石,構建成了一個個的句子。同樣的詞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會產生不同的話語效果。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要想找出兩個意義完全一致的詞是很困難的。教師在教授英語時,必須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詞匯的文化內涵,才能讓學生透徹地掌握詞匯背后所傳達的文化背景信息。動物詞匯在語言使用時出現的頻率很高,并且體現了不同文化的豐富內涵,一旦使用不當便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語用錯誤。例如,“獅子(lion)”和“老虎(tiger)”在中西方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內涵。在漢語中用“老虎”表示威猛、勇敢、威嚴,被認為是百獸之王,相關的成語及俗語有談虎色變、為虎添翼、虎視眈眈、虎父無犬子、虎嘯龍吟等等。在英美文化中,“虎”則用“lion(獅子)”一詞來替代,如boldasalion(像獅子般勇猛),majesticasalion(像獅子般威風凜凜),likeakeyinalion’shide(狐假虎威),playoneselfinthelion’smouth(置身虎穴)。不同動物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象征意義折射出了不同民族的性格及心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向學生講解此方面的信息,以避免母語在二語習得中帶來的負遷移作用。

(三)價值觀的差異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評價及看法,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尺度和準則等。由于不同國家在歷史發展和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使用不同語言的民族在價值觀上也存在著千差萬別。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來接收了儒學、道教以及佛教等的熏陶,形成了委婉含蓄的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思維方式。西方人則崇尚個體、自由平等,主張張揚個性,強調維護個人利益,形成了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的行為準則。在很多中國學生看來,個人主義是一種帶有貶義的極端自私的價值觀。英語里面含有大量的反應“自我”文化的詞匯,如“self-confidence”,“self-concept”,“self-dependence”等,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對這些詞匯加以解釋和引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此類詞匯的感彩。對于什么是禁忌,中西方國家也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了巨大差別。中國人見面時為了表示友好,拉近距離往往在交談中會問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問題,在西方國家這些則被看做是文化禁忌,若學生不了解這一情況,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則會因涉及這類問題而被誤認為侵犯別人隱私。

二、克服知識傳遞障礙的文化教學策略

(一)加強對書本內容背景知識的介紹

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有著不同于初高中生的優勢:他們掌握了滿足日常交談及一般閱讀的詞匯量,擁有深厚的句型結構及語法基礎知識,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寫作。唯一欠缺的是對語言背后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因此他們對于文章的理解僅局限于字面意義,無法進行深層次的剖析。為了彌補中國學生的這一普遍弱點,大學教師在授課時應加強對背景知識的滲透,增加對文化的拓展,適當轉移課堂教學重心,由傳統的詞匯語法教學逐漸向文化教學轉變,扮演好文化導入中介者這一角色。例如,中西方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還應對一些西方特有的節日如圣誕節、復活節、感恩節、萬圣節等進行節日來源、節日意義、慶賀風俗等方面的背景植入。另外,大學英語教材中常會遇到一些引用于歷史或宗教中的典故,英語中的典故大多來自于古希臘、古羅馬的神話傳說。例如,“戀母情結”在英語中翻譯成“OedipusComplex”,源自于古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神話故事。而“自戀(narcis-sism)”一詞則是由古希臘傳說中另一個名為“Narcissus”的神仙愛上水中自己倒影的傳說演變而來。若不對這些典故及背景知識加以介紹,學生則會感到一片茫然。同時,教師還可對中西方文化加以比較,分析歸納兩者之間的共性與異性,深入探討兩種文化的相異之處。從根本上說來,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加強對其他國家的過去、現在及未來發展的了解,教師若能對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因素加以導入必能幫助學生增長知識、拓寬思維,加強對書本知識的深層理解。

(二)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對于一門語言的學習,僅靠課堂上有限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把課堂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雙管齊下,才能收獲較好的學習效果。課堂上僅僅依靠教師單方面對書本知識的介紹稍顯單薄,學生無法身臨其境地體會。因此,教師要靈活地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于現代科技以及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教師可制作生動形象的課件,穿插一定的圖片及視頻,讓學生接受視覺、聽覺等多方面感官的刺激,加強直觀感受,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還能提高教學效率。同時要適當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課方法,加強課堂實踐,讓學生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教師可布置學生針對對應的書本內容制作課件,在課上與其他同學進行資源共享,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及體驗學習過程中帶來的樂趣,從而使大多數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還應激發和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并適時地推薦英美原著、報刊雜志、學習網站等,使學生不僅能加強文學修養,了解時事,吸收新鮮資訊,還能從中提高文化素養,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此同時,趣味性強、吸引人的課外活動也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拓展和延伸。教師可組織學生舉辦英語角、英語演講、英語辯論、英語配音、英語小品戲劇表演等活動,通過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主動投入到這些活動中去,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將課堂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又能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錯誤,從而進行糾正,進一步提高自己。

(三)教師應從自身出發,提高文化素養

教師是教學資源的提供者、承載著,要想最大限度地提供知識給學生,教師因從自身出發,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吸收最新最全的文化知識,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并充分挖掘教材,把自己吸收的知識充分融入到所教課文中去。

篇(6)

一、引言

全球經濟一體化給加入WTO后的中國帶來無數的機遇和挑戰。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商務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往日益增多。我們所面臨的國際商務談判越來越多。如何實現成功談判,影響因素眾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貿易國對彼此文化習俗的了解和認同。文化作為一種民族與國家的代代沿襲所積淀的特殊事物,其多樣性與復雜性日益被各國貿易人士所認同,研究一國或一民族的文化習慣與文化背景往往決定了一項貿易的成敗,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交往時獲得成功的機會就會多一些。

二、貿易談判中體現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1.稱呼上的差異

稱呼作為人際交往中重要的語言信息符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傳統、社會變遷、民族心態和風俗習慣,是其文化的一部分,東西方文化差異很大,了解并理解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所可能造成的障礙,對增進相互了解是有益的。中國是個文明古國,禮儀之幫。文化是以社會為本的整體文化,古代封建社會的官僚機構十分龐大,家庭和家族成員間的關系錯綜復雜,這就使得人際關系較復雜,稱呼也顯得較復雜, 始終貫穿著等級觀念,綱常倫理和男尊女卑觀念也滲透到經濟交往之中。西方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個人主義使稱呼較為籠統。西方人奉行尊重自己、考慮別人、相互平等的準則,初次見面或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人們在姓(Surname) 或姓名(full name) 前面冠以Mr/ Miss/ Miss 的稱呼就夠了,為了親切的緣故,熟識的人可以直呼對方的名字( name/ given.name) 。除非特殊必要,一般不稱呼頭銜。歷史上西歐人對君王有“Your majesty”“sire”(陛下) 等稱呼,但在現代,即使在仍保留著君主的國家人們認為這類稱呼只具有社交禮儀的價值,并非體現等級尊卑。但另一方面,以往主要用于稱呼有爵位的人并兼做對一般人尊稱的sir 一詞,現代社會的英國人則認為在一般交往中使用起來表現了一種自卑態度,有失自己的尊嚴,也會使得對方尷尬,所以如今只用于學校、軍隊稱呼和商業往來的客套話。英美人稱呼自己時不用謙詞,現代英語中“I”是對自己的惟一稱呼,書寫時大寫。第二人稱代詞“You”沒有相當于漢語“您”的詞或詞形,“You”即是對人的尊稱。在貿易交往中,中西稱呼習俗的差異有時便造成理解障礙。中國人喜歡稱呼別人的職務,前面加上他的姓,如“某局長”、“某經理”之類。但是,按照美國人的習慣,只有少數職業和職務可以用稱呼,如醫生和有博士學位者可稱Doctor. . ,主持審判的法官可稱J udge. . . ,州長和市長可稱Governor. . . . 和Mayer...。國人這種稱呼習慣包含著要明確表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的文化心態,但在談判中應理解對方的習慣和心態,不然會因別人沒稱呼自己的“官職”而發生誤會。

中國人極少把姓作為對人的稱呼,這與英美人的習慣也不一致。美國兒童天天真呼父母的姓名:中國人則認為直稱人的姓氏對人不尊重。對日本人要注意各種級別的稱謂不同。英漢語言中稱呼差異反映出文化的差異。在商務談判中, 了解、理解并尊重對方的稱呼習慣才能消除稱呼差異所造成的障礙和誤會

2.時間概念上的差異

西方人的時間觀念非常強,雙方約定是幾點到達會面場所,他(她) 必定準時到達。不遵守約定時間,姍姍來遲,會被認為是嚴重的失禮,并且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為借口,在拉丁美洲和巴基斯坦,人們常常不按時赴約,而瑞典人則要求人們準時到達。我方時間觀念較淡漠,如果確實因為特殊情況而不能準時赴約,一定要在第一時間通知對方。

3.貿易談判中的禁忌語

在貿易交往時,與英國人打交道有三條禁忌: (1)忌系有紋的領帶(因為帶紋的領帶可能被認為是軍隊或學校校服領帶的仿制品);(2)忌以皇室的家事為談話的笑料;(3)不要直呼其為英國人(英國由英格蘭、愛爾蘭、北愛爾蘭組成)。與美國客人洽談交易時,不必過多的握手與客套,貿易談判可直截了當地進入正題,甚至從吃早點時開始。

4.語言上的差異

語言不僅受到社會習慣,文化因素的影響,而且語言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忽視語言差異,商務談判就會產生阻礙。“authority”一詞在英語中不含任何貶義,指政府官員或學校領導。而相應的漢語為“當局”通常含有貶義。由此可見不同的文化背景為“authority”語言符號提供了不同的內涵。也就是說,一個單詞的內涵如果不具備對使用該語言國的文化的合諧理解是不能完全被欣賞的。不同的文化特征產生不同的語言特征。不同的國家進行貿易談判時,涉及不同國家的語言。消除語言上的障礙可以保證談判順利進行。不同的文化因素,如階級、家庭結構、職業、信仰、價值觀、宗教等,均會影響語言的使用習慣。例如“,在漢譯英中有人把“馬戲撲克”譯成(maxi puke :在英語中表示“嚴重的嘔吐”),其根本原因在于談判人員忽視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以致出現失誤。文化差異易造成談判障礙,應將漢語思維轉換成英語思維。因而,商貿談判工作者要充分認識不同語言的不同的文化因素,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使談判順利進行。

5.面對不同對象時談判方式、談判風格的差異

國際商務談判要面對的談判對象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各民族間有著迥異的歷史、文化傳統,各國客商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也有明顯的差異。在商務談判中的風格也各不相同。如果不了解談判風格,就可能鬧出笑話,產生誤解,既失禮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成功的契機。如欲穩操勝券,就必須熟悉世界各國商人不同的談判方式。面對不同的對象以變應變。因人而異,見機而變,同時,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對手談判,應使用不同的對策。因此,對各國各地區貿易伙伴的談判特點應有所了解,要懂得“入國問禁,入境問俗”道理。美國人是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性格開朗、自信果斷,辦事干脆利落,事事處處以成敗來評判。直爽,直接了當,重視效率,追求實利。十分精于討價還價,智慧和謀略取勝,有理有據。同美國人談判,就要避免轉彎抹角的方式,是與非必須清楚,如有疑問,要毫不客氣地問清楚,否則極易引發雙方的利益沖突,甚至使談判陷入僵局,他們一般也請客送禮。日本人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儒家思想道德意識已深深地沉淀于日本人內心的深處,并在行為方式上處處體現出來。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缺乏,人口密集,具有民族危機感。這就使日本人進取心強,工作認真,事事考慮長遠影響。慎重、禮貌、耐心自信,講究禮節,彬彬有禮地討價還價,注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重視商品的質量。所以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時,有必要在客人抵達時到機場接機,在談判后與客人共進晚餐、交朋友。客氣話很多,原則問題寸步不讓,擅于打“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精通兜圈戰術,善于打“蘑菇戰”。實施拖延戰術的過程中,會想方設法地了解對方真正的意圖,在回答問題時常用“可能”、“或許”。當日本“蘑菇戰術”與美國的“速決戰”對陣時,往往弄得美國人哭笑不得,窘境難安。韓國人:近十年我國與韓國的貿易往來增長迅速。韓國以“貿易立國”,韓國商人在長期的貿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常在不利于己的貿易談判中占上風,被西方國家稱為“談判的強手”。在談判前總是要進行充分的咨詢準備工作,談判中注重禮儀,創造良好的談判氣氛,并善于巧妙地運用談判技巧。與韓國人打交道,一定要選派經驗豐富的談判高手,做好充分準備,并能靈活應變,才能保證談判的成功。德國人的談判特點是準備工作充分,喜歡明確表示希望做成交易,準確地確定交易的形式,詳細地規定談判的議題,然后準備涉及所有議題的報價表。這份報價表一旦提出,就沒有討價還價的可能性,因為他們不太熱衷讓步的方式。法國人在貿易談判中有三個主要特點:立場極為堅定;堅持在談判中使用法語;明顯地偏愛橫向式談判。這就是說,先談原則再談具體問題,先為協議勾畫出輪廓,然后再達成協議,最后確立協議上的各個方面。英國人在業務上有些松松垮垮。談判往往準備不充分,但談判人和善、友好、好交際容易相處。對建設性意見反映積極。印度人喜歡討價還價,而中東地區的人,具有沙漠的傳統風格,在他們的眼里,信譽第一重要,來訪者必須先贏得他們的信任。他們特別重視談判的開端,往往會在交際階段花費許多時間,經過長時間的、廣泛的、友好的會談,增進彼此之間的敬意,在一般的社交場合,做成一筆生意。

6.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

對于從事商務談判的人員來講,要調研國外的政治、法律、經濟形勢,市場行情,還要了解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例如到美國搞貿易,應了解美國的基本國情。在埃及,一些微不足道的服務也要給小費,而日本是一個不收小費的國家。在墨西哥,客人詢問主人的配偶或家庭的情況,被認為是友好的表現,但在阿拉伯這樣做是犯忌的。你要與阿拉伯人談生意,二郎腿一翹,生意準告吹。因為翹腿,腳底朝天就觸犯了“”。在顏色、圖案方面,各國的喜好與禁忌也不一樣。印度視白色為不受歡迎的顏色。而羅馬尼亞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征,最令人喜愛。巴西認為紫色表示悲傷,黃色表示絕望;黃色在西方國家是令人不快的、討厭的顏色,含有卑劣、膽小等意。而秘魯對紫色倍加喜愛。伊拉克討厭藍色,視為魔鬼,在日常生活中諱忌使用;圖案也是如此,東南亞諸國對大象有好感;而英國人則不喜歡。北非、利比亞視狗為不潔之物;而法國人養狗成風,視其為忠實可靠的朋友。新加坡人愛用雙喜組成圖案。伊朗人喜愛獅子。港澳新馬地區和日本人喜歡把十二生肖的形象使用在商品造型和包裝裝潢的畫面圖案上。瑞士忌貓頭鷹圖案,認為那是“死人”的象征。意大利和法國忌。阿聯酋忌十字架和六角型。法國人很少喝開水,所以保溫瓶很難推銷。與外商打交道,要送些禮品或紀念品。比如千萬不能送手帕給意大利人,因為手帕是親人離別時擦淚用的不祥之物。如果改送絲綢頭巾,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不能贈送帶圖案的禮品。

注重民族差異,尊重對方文化,是談判順利進行的前提,談判雙方應相互體諒和寬容因不同文化而各自獨立存在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尊重對方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更要使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與雙方文化相沖突,在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民族形象的同時,尊重談判雙方文化風貌,應了解熟悉不同國家和地區商人之間談判風格的差異,在實際的談判中隨機應變,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談判方式以達到預期的目的,使談判在友好、和睦、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Wang Zhengyu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M].Shenyang:liaoning Education Press, 2001

[2]ZhangXuemei: The Differences of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 Styles[J].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2006,(05)

篇(7)

一、“差異”與“差異政治”的內涵

差異,作為一種哲學范疇,早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中就業已存在。它通常被理解為矛盾的一個要素,是矛盾發展過程中的最初階段和表現,它處于二種尚未激化的矛盾狀態。簡而言之,差異就是矛盾或對立統一的幼體。

然而,在后現論視野中,辯證法“總是錯誤地解釋差異,它是對譜系學的一種混亂倒置”。因此,福柯、德勒茲、德里達等后現代主義學者雖然也使用“差異”這一術語,但其內涵卻是與辯證法迥異的。他們承認差異性,否認同一性,反對把差異最終歸入更高的統一之中。尤其在德里達那里,“差異”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并常用“延異”加以替代。

“延異”(diferance)是德里達自撰的一個重要術語,是其鏘構主義理論的奠基性概念。從詞源上考證,德里達的“延異”是由“diference”(差異)演變而來。源于結構主義語言學奠基人索緒爾關于語言學理論的兩個基本原則:“任意性”和“差異性”。按索緒爾所說,語言符號都是任意的或約定俗成的,能指與所指之間不存在自然或本質的關系。不僅如此,符號還有嚴格的區別意義的作用,即差異原則。語言是一種差異關系而無確切的意義系統,語義主要“撒播”在一連串能指的轉換過程中,它是壓抑差異或不斷變動的結果。

索緒爾的差異原則,經德里達繼承和批判衍生出了“延異”這一全新的概念。按德里達的說法,延異是“不再以在場(pres-ence)/缺場(absence)的對立為基礎而構思的一個結構或運動。延異是差異、差異的蹤跡和諸因素得以相互關聯的間隔(spac.ing:)的系統游戲。這種間隔同時是主動的又是被動的……沒有這種間隔的產生,‘完整的’術語就不能指示其意義,就不能發生作用”。在德里達看來,延異至少有兩種不同而又相關的意義:即它同時既指差異(todif—fer)又指延宕(todefer)。一方面,延異包含著“在場”與“缺場”之間的非同一性或差異;另一方面,延異既不是“在場”也不是“缺場”,而是指意過程成為可能的游戲,“在場”既與“缺場”相異,又延宕到“缺場”,同時“缺場”又延滯了“在場”。德里達認為“延異”是無法明確界定的,它必須避免概念化,否則它將會使“中心”與“根源”等含義重新進入“延異”之中。如此說來,“延異”是一個非在的存在,不管多么完美、獨特或超驗。它不控制任何東西,不主宰任何東西,不在任何方面行使權威。

概而言之,“差異”或“延異”是德里達用來借以消解現代哲學的一種后現代策略性用語,它具有多元性、不確定性、相異性、非意義性和非真理性等內涵。

說到差異政治,就是指在后現代思潮中,用差異性原則或策略對當代政治哲學或政治理論進行理解的一種方式。具體說來,它的主要內容是:以德里達的“差異”或“延異”、利奧塔的反對“宏大敘事”觀作為哲學基礎,以多元政治觀和差異政治觀為基線,反對建構任何類似于“啟蒙理性”那樣的大一統政治哲學,強調政治價值向度的多元化、多維化傾向。無論是帕依的“多元政治文化分析”,還是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抑或后現代女權主義、黑人政治、族性政治等等,無不具有濃厚的差異政治色彩。

后現代政治觀的首要目標是反對現代政治學中的宏大統一敘事體系,進而要求建立具有異質多元的差異政治觀。這一差異政治觀多從政治文化論研究人手,隨著文化學研究視角的不斷轉向而形成并擴展。

當代美國政治哲學的代表羅爾斯在1993年出版的《政治自由主義》一書中,一方面堅持了《正義論》一書中提出的“無知之幕”,即將人們用于選擇權利的生活基礎“虛化”;另一方面,針對哈貝馬斯、“社群主義”等等的挑戰,提出了所謂在諸差異的理解基礎上的“交叉共識”觀。這一觀念,與哈貝馬斯的以商談交往為基礎、以真理為內容而具有強烈重建現代主義愿望的“普遍共識”相抵觸,從而成為一種獨特的后現代差異政治觀。

庫恩指出,在世界上,各種不同民族的語言可以互相翻譯,但不存在凌駕于眾多語言之上的“世界語”。差異政治觀對于自啟蒙學派以來的現代政治學的“統一、宏大敘事方式”以及抽象統一的思維,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沖擊,對西方“中心論”的政治觀也存在著深刻的批判性。它強調多級主體性,并關注異質性,這都有助于當代政治學的思維范式由單一主體論向多級主體交往實踐的政治學的轉型,進而推動著世界多級格局的最終形成。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作為差異政治觀的典型代表,帕依的“多元政治文化分析”和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都從差異性、多元性的文化、文明作為理解差異政治的切入點,將差異政治和多元文化、文明并置或聯系在一起,從文化差異、文明差異來理解差異政治的基礎,從而為現代政治學進入后現代軌道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路徑。

二、帕依的“多元政治文化分析”

帕依認為,現代政治學一直將政治權力視為一種抽象的、統一的和總體性的存在。而實際上,現代政治學在基礎方面存在著由文化差異所造成的重大差異。在他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發展》《亞洲權力與政治學——權威的文化向度》等著作中,系統地考察了由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東西方關于“政治權力的本性及其運作”在理解方面的差異的史實,進而提出了政治文化差異觀。他認為“那種追尋有關權力的一般特性的理論是完全不得要領的,因為在所有社會現象中,唯有權力是一種對文化細微差異都成為最為敏感的因素,它的多樣可能性和界域總是由時間和空間來規定的”(帕依,1985)。

具體而言,他的差異政治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政治學基礎觀上,他反對現代政治學的抽象同一觀,強調政治學基礎的差異性。由抽象的人性和理性所導出的抽象統一的現代政治學,是非歷史的和非辯證的:它將古希臘城邦的政治與現代國家政治都納入到同一概念體系中加以抽象研究,所以是非歷史的;這種抽象的政治觀忽視了各種文化的差異對政治的主導性影響,所以是非辯證的。帕依看到了文化的差異對政治的影響,但是他沒有進一步提及不同文化或不同政治之間的關系如何。若按博厄斯文化相對論認為,政治和文化一樣,此政治與彼政治、此文化與彼文化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然而此政治與彼政治、此文化與彼文化之間決不存在誰優誰劣的事實。

(2)其文化差異決定論。在探究政治差異的基礎上,帕依認為,不同模式的文化差異造成了政治觀的差異。這是一種關于政治學理論基礎方面的“文化差異”決定觀,他指明了政治權力對于所屬的文化差異的敏感性,認為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由于人們的文化視野、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不同,對于權力等政治運作現象的觀念就會不同,當然其評價合法性、合理性的標準也就不同。他通過對馬來西亞、緬甸、印度的實地調查,親身體驗了不同文化中對權力和權威的“應是什么”、“實是什么”所作出的根本不同的回答。

(3)帕依還具體分析了亞洲“權威主義”政治文化模式的文化機理,他認為,由于西方個人價值觀主導性,決定了西方政治的民主制模式。而由于亞洲的群體價值觀的主導性,相應地產生了權威主義政治模式,這一模式是從社會文化機體中“總和地”醞釀產生的。帕依從公眾文化、社會心理、政治運作等多元視角對亞洲權威主義政治模式產生的原因作了獨特的分析。從公眾文化層面來說,整個亞洲社會對于像權威和權力這樣一些基本的政治理念都有合理而清晰的見解。在他們看來,這些都是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它們總是普遍深入地存在于政治文化的“集體經驗”中,甚至內化于每個人的私生活中。在文化熏陶下的人們懂得必須對占有權力和處于支配地位的統治者以及其神圣權力本身頂禮膜拜,而在這種崇拜權力的活動中必然也使權威和權力的政治理念得到進一步的同化和加強,從而為權威主義政治模式打下堅實的社會文化基礎。從社會心理學層面來看,亞洲人對權威的接受是滿足其個人安全需要的手段。對他們來說,西方的自由和個性是“異在”的。而追求同一性就是追尋一個能隸屬的群體,即尋找一個適合于己的家長制權威形式,使自己能隸屬于其中,從而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從政治運作層面來看,亞洲后發式“趕超型”的現代化要求權力的高度統一,因此,權威主義的政治模式也是符合他們的效率觀念的。帕依認為,考察亞洲社會內部諸文化模式的差異固然重要,但是考察其內部文化差異對于政治運作的主導性的影響更有意義。他認為,亞洲諸文化民族善于把握依順性,并將之變成行為心理意義上的運作的能量釋放——這是一種最具深刻意義的依賴性。通過“民族主義的亞洲形式”或由“種族的同一性”、群體的依賴性等因素構成了亞洲權威主義的新形式,而亞洲社會政治的運作則主要依賴于這種“權威一服從”的兩極紐帶。所以沒有權威主義,亞洲的政治運作就失去了準則和模式。

總而言之,帕依一方面強調東西方文化差異所造就的政治差異的現實性,這對于消解政治觀上的“西方中心論”,尊重各國政治價值觀多元存在的現實,推進在承認差異和多元的前提下各文化民族、國家和地區的平等對話與交往是有益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在具體闡釋亞洲政治文化何以不同于西方政治文化機理時所采用的一系列概念,如“家長制”、“權威主義”、“民族主義”以及由之所形成的具有依賴性的“權威一服從”式的亞洲權威主義政治模式理論,其科學性則是有待進一步考證的。

三、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

如果說帕依的政治文化差異觀還停留在比較政治學層面,那么亨廷頓在其《文明的沖突》等論文中就將差異政治觀應用于全球政治結構分析,以“文明”為單元建立起國際政治理論。從思維范式轉型角度來看,亨廷頓完成了從單一主體觀或抽象統一政治學范式向多元主體的差異政治觀范式的轉化。

現代政治學理論話語的核心觀——人權、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正義、國家法理等理念,以及整個政治學的思考方式和觀視方式都源于l7一l8世紀資產階級政治學家們援用的兩大哲學公理——人性和理性,以及抽象的“一般觀視方式”。它以單一、普遍、抽象的人性觀構筑政治學的基礎,以抽象的理性構筑政治學方法論,沿用自然法的宏大敘事結構,采用元理論和元敘事所產生的等級體系。由此可見,以啟蒙理性為主導的現代政治哲學無疑是以大寫的“人”為中心的單一主體性哲學,這一哲學視野的基本缺陷是單一主體中心性即抽象的人。抽象理性主義基礎觀、抽象普適方法論觀念和具有嚴格邏輯與大一統的等級秩序理論敘事話語,遭到了后現代政治學的猛烈批判。后現代政治學以“多級主體交往觀”為哲學基礎,是無中心或多中心的,且沒有可以制約主體的客觀底板。因此,多級主體產生多級、多元視野,在彼此對話和交往中是開放和互動的。它只有游戲規則而無真理制約,主體間性是由差異的、異質的主體彼此交往而構成的。

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實質上就是這樣一種具有濃厚后現代政治哲學色彩的“差異政治”觀。亨廷頓在其一系列論文中一反傳統的“西方中心論”,以多級主體差異政治觀來勾畫全球政治學。在亨廷頓看來,冷戰時代是建立在以美蘇為代表的西東兩個集團各自“具有絕對權威和絕對真理性”的“單一主體性”的視野基礎之上的。而現在,世界政治正進入一個全新階段。需要有一個多級主體間的差異結構的全球政治觀。亨廷頓認為,這種差異政治的基礎在于差異性的文明,而不是傳統的意識形態之間的紛爭,也不是民族國家之阿的競爭。

亨廷頓認為,文明間差異必然演化為主體際政治沖突,文明間的差異是差異政治觀的主要源泉。文明通過歷史、語言文化、傳統以及重要的宗教把人與人區分開來,不同文明的人們對一系列政治價值觀的見解有著重要的分歧。這些文明差異是差異政治觀賴以生存的“語境”,它作為歷史積淀并非短期能夠清除,因此它比政治意識形態和政治權利差異更為根本。差異并不等于沖突,但卻是沖突,尤其是持續長時間激烈沖突的導因。世界正在變小,不同文明間(主體際)人們日益頻繁交流強化了文明意識(文明的自我認同),加深了人們對同一文明的認同和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的意識,從而推動了不同文明問的差異甚至敵意的增長,同時也增強了人們對文明的尋根意識。經濟全球化使得人們超越了原先民族國家和地方區域性的狹隘眼界,從而從“比較文明”的差異性角度追尋對“跨國界文明的認同感”。

亨廷頓還認為,西方文明的“中心化”迫使非西方文明的自我認同意識崛起、強化。這種文化特征和差異具有穩定性,因而它比政治、經濟特征更難協調與變更。在階級和意識形態沖突中,問題是“你站在哪一邊?”人們可以選擇站在哪一邊或改變之。而在文明沖突中,問題變成“你是什么人?”而這是既定的和不能改變的。另外,經濟區域主義使文明內部的聚合力增強,也使差異文明的離異度增強。文明的差異導致了人們對政治(人權、正義、價值觀等)、經濟(貿易和發展權等)到環境等一系列政策和觀念的分歧,西方文明越是將自己的民主、自由等價值觀作為“普遍價值觀”進行推廣,越容易激起來自其他文明的反對,文明間的差異必然演化為主體際政治沖突。

總而言之,差異政治觀成為亨廷頓觀察世界政治、建構全球政治學的基本范式。在亨廷頓的視野中,文明問的差異和沖突成為主宰全球政治的主范式,較之帕依的“文化差異決定政治差異”,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無疑是一次提升和發展,而且是一種朝向極端方向的發展。許多差異政治論者由差異必然性而導出了相互寬容、忍讓、理解、尊重等后現代結論,而亨廷頓卻將之推到另一個極端,強凋“沖突”主題政治論,無疑是重蹈冷戰時期的“集體對抗”思維的覆轍,有悖于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四、差異政治觀之啟示與誤導

綜上所述,無論是帕依的政治文化差異觀,還是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都將多元文化、文明與政治差異相關聯,將政治的差異性、多樣性歸因于文化、文明的多元性,進而與現代主義的“普遍共識”相抵觸,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后現代差異政治觀,成為后現代主義政治學的一種典型現象或典型形態。他們是借“文化”之異而強調“政治”之別,其內涵是通過文化差異、文明差異來揭示政治范式、政治價值觀和政治話語中異質存在性和差異性,由此導出多級政治主體問存在著一種異在(無統一范式)的交往關系。既然主體際的政治范式各異,因而就難以通約,難以將之再統攝到一個更高、更大的范式中并加以轉換。

篇(8)

“眾籌新聞”(Oowdfunding Journalism)是社會化網絡時代出現的一種新的新聞策劃、報道與消費形式,它由記者或新聞機構策劃并公布某一新聞報道(主要是調查報道)計劃,向有興趣的公眾籌集款項,當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后,再展開具體的報道。同時,在報道過程中向資助者提供更多的參與和互動機會,并給予相應的回報。眾籌新聞重新定義了記者和公眾的角色及其相互關系,開創了一種新的新聞生產與消費模式。目前,眾籌新聞的探索、實踐正在全球范圍內展開。

從眾籌模式到眾籌新聞

眾籌這一概念源于眾包。2006年,互聯網雜志《連線》的資深編輯杰夫·豪在《眾包的崛起》(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一文中提出了“眾包”(Crowsourcing)這一對互聯網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的概念。之后他在《眾包:群體力量驅動商業未來》一書中結合大量實例對眾包進行了細致深入的闡釋。杰夫·豪還劃分了四種基本的眾包應用類型,即集體智慧(crOW wisdom)、集體創造(CrOW creation)、集體投票(crowdvotmg)和眾籌(crowdfunding)。不同于前三種眾包形式著眼于對知識、創新和判斷力的整合,眾籌尋求對大眾資金的開發和重新聚集。

目前,眾籌模式不僅在美國,也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并蓬勃發展。根據Massolution公司的調查顯示:2009年全球眾籌資金為5 3億美元,2012年則迅速躥升到27億美元,預計2013年達到51億美元;全球的眾籌網站在2007年還不到100個,而到2012年底已經超過500個。就眾籌網站上的項目類型而言,科技、創意、文藝、娛樂等占據了較大比例。眾籌新聞出現較晚,數量也相對較少。但迫于當前大量傳統媒體盈利能力下降,紛紛削減人員和開支,一些記者、自由撰稿人也開始嘗試著將眾籌模式引入調查報道的生產與消費實踐之中,運用這種方式來使“那些未見諸報端卻閃爍著創意火花的選題重獲新生”,探尋優質新聞與市場問的真正關聯。

眾籌新聞實踐情況

目前,眾籌新聞項目主要依靠眾籌網站實施,包括綜合性眾籌網站上設置的新聞(或出版、資訊)頻道以及專門性的眾籌新聞網站。前者如美國的Kickstarter和我國的眾籌網,后者中比較有影響、有特色的如Spotus、Emphasis,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Wereport等。

成立于2009年的Kickstarter是目前最為知名和成功的綜合性眾籌網站,項目囊括了藝術、設計、游戲、攝影等13大類,36小類,新聞就屬于出版大類下的一個小類。在現有的313個已實現籌款目標的新聞項目中(2013年12月19日統計),最成功的當屬由前《衛報》科技報道記者波比·約翰遜和為《自然》《大西洋月刊》《經濟學人》等撰稿的記者吉姆·吉爾斯共同發起的Matter項目。該項目上線不到兩天時間,就成功實現了5萬美元的籌款目標。在1個月的眾籌期限內,最終共有2566人提供了總計140201美元。正是基于在Kickstarter上的成功,2012年11月這兩位記者將該眾籌項目進一步發展成了致力于優質科技新聞深度報道的Matter網站(https:///matter)。

在專門性眾籌新聞網站中,Spot.us是成立最早且影響最大的一家。2008年,該網站由位于美國舊金山灣的一家名為媒體革變中心(Center for Media Change)的非營利性組織創立。自成立以來,網站的發展頗為迅速,到2010年已經有超過800人為60個報道項目提供資金,其捐助額度為平均每人60美元。類似Spot.us這種新聞報道模式也在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推廣開來,如意大利的Spotus:it,法國的Jalmelinfofr,澳大利亞的,加拿大的Gojournalismtom,以及荷蘭的De Correspondent等。除spot.us外,還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專門性眾籌新聞網站如Emphas.is、IndieVoices和我國臺灣地區的Wereport等。Emphasis是第一家專門針對新聞攝影的眾籌網站,由兩位新聞攝影記者于2011年共同創立,在兩年內總共籌集了50萬美元。由于新聞攝影的成本較高,在當前傳統媒體經營不景氣的狀況下,許多紙媒開始削減新聞攝影記者和預算經費。Emphas.is的創建正是為了激起人們對新聞攝影的興趣,通過網上平臺將攝影記者與受眾連接起來,為優秀的攝影記者們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籌資模式。

從新聞眾籌項目的發起主體來看,絕大部分是個人,如專業記者或自由撰稿人,但專業新聞機構也開始嘗試涉足其中,如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有關T恤的報道(Planet Money T—shirt),以及兩次榮獲普利策新聞獎的非營利性調查報道網站ProPublica有關實習生的報道(Investigatingthe Intern Economy)。兩家媒體均選擇在Kickstarter網站其報道計劃。NPR派出記者追蹤調查一件T恤從其最初的原料——棉花到最后的成品銷售的全球之旅。公眾只要資助25美元,就可以得到一件報道中的T恤作為回饋。該項目計劃籌集S萬美元。但僅僅兩周時間,就吸引了2萬多名資助者,共籌集到59萬美元,可以說是2013年Kichstartet上最耀眼的眾籌新聞項目。而ProPublica則了一個有關實習生經濟的調查計劃,將走訪全美的大學校園,征集大學生們的實習故事。雇傭一名實習生來報道實習的故事是該項目的一大亮點,而22萬美元的差旅費、制作成本和該實習生的薪水則采用眾籌的方式獲得。就報道方式而言,ProPublica也有所創新,不但綜合運用視頻、動畫、圖表等多種形式,還特別強調報道的實時性與互動性,通過社會化媒體、致力于為讀者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該項目最后得到了717人贊助的共計23711美元。除了個人捐助之外,奈特基金會也提供了7170美元的資助。

眾籌新聞的運作與性質

眾籌新聞的運作程序較為清晰簡潔。報道者通過網站發起報道計劃(可以是調查報道、圖片報道或紀錄片等),公眾則可以從中尋找感興趣的給予贊助。如果在設定的期限內成功籌得預計的金額,發起人就可以運用這筆資金來執行其報道。同時,發起人將根據出資數量的多少來給予資助者不同程度的回報與權限。一般而言,網站會從籌款成功的報道計劃中提取4%到15%不等的金額作為管理費用。而那些未能達到籌款目標的提案,其已籌集的資金則需要退還給出資人。

目前眾籌新聞網站對于發起人的資質要求都相對寬泛,但有些網站也有一定的限制,如臺灣的Werepoft就規定:既有主流媒體編制內全職新聞從業人員不得提案。多數網站會直接公布發起人的報道計劃,但有的網站會對計劃進行事先審查,如Emphasis要求發起人須先以視頻的方式向網站報送計劃,然后由一個專家和記者組成的委員會來決定其能否實施,只有獲準實施的計劃才會被公布在網站上。為避免新聞報道被某些大額的捐助者完全控制,切實落實透明、客觀、公眾參與的精神,一些眾籌新聞網站還對資助比例作出了限制,比如Spot.us規定個人資助的金額不能超過整個籌集資金的20%;Wereporf則規定個人不得資助任一提案所需資金的50%以上;網站如要對某一提案進行資助的話,也不能超過所需資金的49%,以降低對報道計劃募款成敗機會和報道方向的影響。

究其性質而言,眾籌新聞是在社會化網絡時代對于傳統新聞生產與消費的一種突破與創新。它主要針對并解決的是調查報道制作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是利用集體的智慧和金錢做新聞的一種新方式。眾籌新聞賦予了記者和受眾新的角色,進而也改變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在傳統報道模式下,記者的工作僅限于尋找線索、收集資料、撰寫報道;而眾籌模式則將記者完全推向了市場,他們需要直接面向讀者推銷自己的報道計劃,只有募集到足夠的資金才能進一步展開報道。也就是說,記者的報道計劃首先必須經過市場和受眾的檢驗。這需要記者真正深入了解受眾,切實提升報道的市場吸引力。對于受眾而言,他們既是資助者、消費者,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眾籌新聞產制過程中的把關人,由他們用鼠標和金錢來決定哪些報道計劃應該被執行。同時,由于眾籌新聞強調透明性與互動性,受眾還成為報道的參與者,不僅能閱讀報道,還能夠通過與記者的互動參與報道的過程。眾籌新聞在記者和受眾之間建立起了更為密切的聯系,記者對于報道和資助者具有更為強烈的責任感。

眾籌新聞面臨的問題與發展前景

盡管眾籌業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但就目前現狀而言,眾籌新聞的運作仍然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新聞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對于眾籌新聞而言,如果不對資助的金額有所限制,它極有可能蛻變成迎合某些資助者的新聞生產方式,從而喪失透明性、客觀性與公正性。

篇(9)

中圖分類號:F4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我國水文地質監測安全管理所取得的成績

我國水文地質監測的開發管理已有將近四十年的實踐經驗,在開發和安全管理技術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并且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保證了水文地質監測安全、有效的管理與使用。開發技術和安全管理水平日趨成熟,在我國水文地質開發勘探中采用衛星遙感、航測技術等,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關于水文地質監測的科研項目成果,建立了一套標準化體安全管理體系,為我國以后的水文地質監測安全管理做出了模范作用;此外,近年來的開發和有效管理上,我國能源開發領域做出了重大突破,無論在作業隊伍資質、硬件設備、工藝工序、安全預警備案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高效安全的管理開發體系,保證了地質水文監測的作業安全順利進行。為我國地質水文監測作業與工程建設提供了參考借鑒價值。

我國水文地質監測與開發面臨的挑戰

我國水文地質監測管理與開發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尤其是在關鍵技術領域還有待于發展,一下是列舉其安全管理開發的問題。

1.缺乏具有專業安全管理經驗、技術的人員。我國目前水文地質監測安全管理中尚缺乏高技能、高水平的專業人員,從業經驗不足,影響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順利進行。

2.缺乏針對安全管理的配套技術。水文地質監測具有高技術性和高難度性,而且容易形成地層縫隙堵塞,種種因素都加大了其安全管理和有效開發的難度,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備的監測技術,缺少系統科學的開發管理技術和規范,此外,地質勘探風險預防上沒有完善的做法和經驗可借鑒,從而使水文地質監測在管理開發過程中困難不斷,影響安全管理與有效開發的進程。

3.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規章、制度、方案。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進行水文地質監測科學管理開發的政策性保障,我國目前尚缺少系統的針對高含硫作業的配套的政策法規,導致其缺乏安全管理在法律上的依據,不利于管理制度化、規范化和標準化的實現。

探尋水文地質監測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徑

首先,加強水文地質監測知識的培訓,提高全體作業人員的技術和探索意識

水文地質監測作業是一項高風險、高強度的領域,在其日常安全生產管理中,首先必須要樹立全體人員的安全風險意識,提高對氣田安全管理的有效認識,加強相關安全管理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從而為水文地質監測的安全、高效、科學管理進行做好思想意識上的準備前提。

其次,提高監測作業隊伍的資質,加強專業人員技術能力培訓

水文地質監測的開發管理具有高風險性和不穩定性,這就要求其從業隊伍必須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專業化知識技能,企業在合理安排周期的基礎上,對員工進行有序的專業技能培訓,不斷吸取外來培訓資源,從而保證培訓質量,具體的可從網絡系統平臺培訓、建立員工學習小組、組織到先進企業或國外進行學習借鑒,這樣,加強了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是保證水文地質監測管理的關鍵環節。

此外,在水文地質監測安全管理的關鍵技術領域上,強化工程勘察與水文地質監測的有效結合

不斷根據以往工程勘察的經驗和教訓,做出對水文地質的科學評價,首先,重點評價和考慮勘測點的地下水對巖土體和建筑物施工的影響,科學的預測工程可能造成的巖土工程建設危險,及時提出預防和解決措施;其次,工程勘察中要具體地結合和分析工程建筑物基地基礎的選型,認真查明有關水文地質的相關問題,選擇合適的水文地質材料,避免建筑物施工障礙;第三,在工程勘察中不僅僅要注重原始自然環境對建筑物建設的而地質水文影響,還要分析在人為的建設活動中所產生的水溫和地質條件的變化,以及對巖土體和建筑物的反作用,這是需要重點考慮和勘察的;此外,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質的監測要從工程角度,按照不同條件下的地址水文條件做出對工程建設的不同應對措施,總之,工程勘察要切實地做好水文地質監測,科學做出水文地質的評價機制。

結語

在社會與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在各種有效能源開發的需求大大提升的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效能、高技術的水文地質監測的有效管理是我國工程勘探面臨的主要挑戰,樹立科學安全管理意識,加強專業人員的技能水平,提高對研發關鍵技術領域難題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是水文地質監測安全管理與科學開發的有效基礎,借鑒外來先進經驗實踐,不斷探索和創新管理措施,強化工程勘察的科學性,我國水文地質監測與工程開發必將取得突破性進展。

參考文獻:

篇(10)

隨著時代進步,我國的社會、經濟、文化呈現出蓬勃發展的狀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如今世界的大局仍是經濟全球化與政治多元化的時代,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中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都已然進入了“新時代”。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部署,我國逐漸成了全球的領跑者,煥發出強大的活力,加上“文化自信”的理念提出,中國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再一次成為國內外的關注重點。中華傳統茶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形成、發展與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文化傳承中,茶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分支,具有深邃的內涵和獨特的魅力。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中華民族子女有責任與義務去不斷挖掘茶文化的時代價值,傳統文化與新時代融合起來,在全新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弘揚傳統優秀茶文化。

一、中國傳統茶文化概述

(一)茶文化的起源與歷史傳承

據史料記載,中國茶文化傳播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歷史,“茶”最早見于我國第一本中醫學著作《神農本草經》,這部作品托名“神農”所作,實成書于漢代,一直傳承至今,成了中華文化的經典典籍之一。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為古時之茶字,這成了史學家所公認的最早關于茶字的文字記載。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茶文化最早形成于巴蜀地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政治、風俗及茶葉飲用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國家版圖的統一與各地經濟、文化的融合發展,茶逐漸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傳播。直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茶逐漸傳入華南地區。唐朝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也成為茶文化的興盛時期。明朝末年,荷蘭商人將茶葉運至歐洲。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葉、絲綢、瓷器向來是中國特產的代表,是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茶文化的本質內涵

中華茶文化與地域文化特色密不可分,茶文化是中華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本質內涵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分析。我國茶文化形態與內涵多樣,茶葉品種繁多,形成了縱橫交錯的茶文化體系,茶文化的不同內涵共同促進茶文化的發展。茶葉成熟采摘時,人們通過茶歌抒發對茶葉、對生活的熱愛,通過茶歌豐富采茶人的精神世界。茶知識與茶文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與豐富,地域特色得到了發展。茶文化的精神與內涵是通過種茶、賞茶、采茶、沏茶、聞茶、品茶等習慣與民族內涵相結合形成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慢慢成為大家的認可與信仰,在各個環節中形成一種審美需求、心理追求以及情緒意境。在文化價值與理念的認同發展下,茶文化的發展得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二、新時代中華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策略

(一)重視年輕一代受眾,完善發展與傳承體系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完整的傳承體系,需要國家、社會的全面發展。傳承與發展傳統民族文化的體系是龐大的,包括傳播者與受眾、傳承方式與內容、保障體系三個重要方面。傳播者的類型較多,如政府機構、民間組織、學校系統與個人等。而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社會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需要將傳統文化的受眾更多地放在青少年群體中,這是文化發展不可違背的自然規律。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需要靠年輕的一代,只有將傳統文化植根于青少年的內心,才能真正形成良性的發展趨勢。新時代背景下,將茶文化根治于年輕一代受眾,有以下一些方式展開:1.充分利用軟硬件設備,建造茶藝實訓場所。特別是在校園中建設茶藝實訓場所可以形成沁潤式的體驗,讓青年人在茶藝的體驗過程中領略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2.通過各類茶文化活動,將茶文化活動與年輕一帶的活動聯系起來,形成與茶文化相關活動,如詩歌朗誦等。3.可以通過開設茶文化體驗課程,在豐富內容的過程中傳播系統的茶文化。4.將對茶文化感興趣的年輕人先集聚起來,形成以點帶面的帶動作用,形成輻射的茶文化。5.將茶文化結合相關課題科研項目研究,進一步豐富茶文化內涵,成為傳統茶文化與校園教育的融合探索路徑。

(二)深入探索茶歷史文化,挖掘茶文化內涵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在多元文化審美理念下,傳統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面臨的壓力是較大的。茶文化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茶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深入對茶文化的內涵進行梳理與分析,能夠更加充分地體現出茶文化的歷史價值,從而豐富文化內涵,這實際是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根基所在。只有不斷地去探索、去尋找、去發現傳統茶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及價值,才能挖掘出時代背景下茶文化與現代社會元素結合的關鍵要素。中華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及深邃的內涵,茶文化的形成發展與中國千百年的社會、經濟、生活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大量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新時代背景下,更需要深入地做好相關發掘與整理工作,從不同層面與角度來深化茶文化的內涵。對茶文化進行全面、系統地了解有利于增強人們對傳統茶文化的充分認知。

(三)借助新媒體有效傳播,拓展茶文化傳承途徑

中國的新時代是網絡與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互聯網+”“新媒體”“短視頻”為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傳統茶文化傳播方式與手段都是較為片面的,在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的運用為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途徑,有效促使茶文化自身優化和傳播。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還能有效地實現與人民群眾的互動,真正形成輕松的文化傳播氛圍,借助網絡能夠更有效地跨越時間與空間界限真正實現零距離的文化交流。新媒體對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能夠促使更多人加入茶文化發展中。現代社會中,微信、微博、公眾號等網絡平臺已經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社交軟件,借助一臺手機、平板電腦都可以有效地進行茶文化的宣傳與推廣,讓全球范圍內的人們及時獲取信息。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合理有效地將茶文化與生活進行有機關聯。比如可以借助茶文化的“慢”理念來改變與培養人們的心境,引導人們在浮躁的社會中安靜下來,可錄制純手工茶的制作方式、沖泡方式,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又比如可以將茶歌、茶舞表演通過直播或者點播的形式出現,讓人們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媒介,更好地了解中華傳統茶文化,進而喜歡它、熱愛它,從而為傳承與發展提供新的途徑。

(四)加強茶文化與其他文化領域的結合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除了茶文化,還形成了浩如煙海的不同文化藝術領域,通過將茶文化與其他文化藝術領域進行有機結合,能夠有效地促進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文化無疆,不同的文化領域之間在發展進程中是互相促進與發展的,茶文化是包容的、開放的,這為茶文化與不同文化領域的碰撞交流提供了可能性。不同領域的文化進行有機融合,能夠打破文化領域的壁壘,實現雙方更好的發展。如茶文化與音樂文化同屬于中國美學組成,二者不論是審美、還是發展都有著可以融合的范圍。茶文化與音樂自古以來便有著極為深刻的淵源背景,文人雅客在飲茶期間常常伴有樂器演奏,典雅的音樂與茶香的融合既能夠增加品茶的趣味,提升品茶的愉悅。在茶與音樂的文化交流中,能夠形成文化之間的融合,通過兩種具有不同文化內涵的形式實現人心境的改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性格品質。

三、小結

中國茶文化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一代代人的努力。在弘揚與發展傳統茶文化的過程中,只有不斷地突出民族特色,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將茶文化的發展與中國社會發展的背景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良性發展的趨勢。新時代背景下同樣應當重視對中華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實踐過程中,通過積極營造良好的茶文化氛圍,培養更多專業的茶業人員,將茶文化的發展與校園教育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茶文化,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了解并關注茶文化。

參考文獻:

[1]孟晶.傳統茶文化的活態傳承與發展[J].食品工業,2021,42(04):517.

[2]楊志純.對傳統茶文化在音樂藝術中傳承與發展的探討[J].福建茶葉,2021,43(01):269-271.

上一篇: 新農村建設的方針 下一篇: 社會心理學的作用及意義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正在播放亚洲一区 | 一区区日韩国产欧美- |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欧洲性开放少妇zozo | 午夜理论片福利在线观看 |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