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9 14:50: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國的經濟崛起讓世人矚目?;仡欉^去,我們國家經歷了無盡的滄桑,曾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掠奪和武力侵略。踏著歷史的足跡,我們中國人滿懷信心展望未來, 那是一個世界關注的國家,它的各項改革、進步都將引起世界的密切注意。未來的“世界大戰”將是人才大戰、國與國的“教育大戰”,誰的教育優越,誰就可以屹立不倒。目前,英、美、日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早已掀起了教育改革浪潮。中國的教育改革核心――倡導素質教育之風電吹遍了祖國大地的城市和農村,試觀十年來教育改革的效果,碩果累累,特別是在城市學校,還在進行“教死書”的教師和“填鴨式”、“滿堂灌”的古老課堂模式已少而又少,絕大多數都在試探著“新課堂”。“新課堂”新在沒有固定模式,新在教師的靈活把握,新在學生樂學,新在開放,新在減壓,新在交流,新在自信,新在成功。歷史學科是他山之石。傳統上看,歷史除了告訴學生以前有什么文明成果,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涌現了哪些杰出人物,哪些地名、人名最重要的要求學生記住就行了,仿佛一節歷史課除了認識、記憶以外別無它求,難怪有學生說歷史課是古董課,歷史教師仿佛都是從墳墓里爬出來的“僵尸”,死板不靈活。其實不然,歷史課堂照樣可以生龍活虎,相反,歷史課在某些方面還具備其他學科無法相比的得天獨厚的優勢,要設計一堂新穎的歷史課,作為“導演”的教師必須從師德、知識到實踐技能全面武裝自己。怎樣設計一堂課式開放的課堂,試以《中國歷史》“”為例進行說明嘗試。
1、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任何學科的教學都必須遵循“教學育人”的根本原則,但“育人”不單只通過“教死書”這種形式來達到,每一節教學內容要達到“育人”的目的,方式、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啊边@個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也不是單一的,它應根據歷史內容選擇最恰當的方法。由于是初二年級的學生,通過其他途徑他們至少知道一些日本的過去和現在,也知道中國古代的一些歷史知識,因此選擇“問題教學法”、“比較教學法”、“展示教學法”、“讀、講、練三段教學法”、“情境復現教學法”、“助讀教學法”等,試舉一例。該內容在授課中可提這樣一問:“有一個日本人,他叫阿倍仲麻侶,有許多中國人都認識他,比如唐朝大詩人李白、王維都是他的好朋友;有一個中國人,他叫鑒真,他雙目失明,六次東渡到達日本,許多日本人都認識他……請問朋友們(教師應放棄師道尊嚴,做學生中的首席、故應在某些課堂環節中應和學生身份、地位一致),阿倍仲麻侶認識鑒真嗎?他們的故事能說明中、日之間的什么關系?”假如能得出“友好交往”的結論,教師便抓住契機可以深化問題了,比如,中日什么時候開始交往?程度如何?到清末時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相關的問題便一個接一個,會讓學生激情萬分,教師應接不瑕,課堂因此而變活了。
2、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這節內容要求達到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還得取決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精心安排。哪些該講,哪些刪去;哪些精講,哪些略講;哪些內容怎樣板書、展示、帶什么情緒,用什么語言、語調等都應在上課前進行創造性勞動――備課、課堂教學設計。因此,必須先研究學生對象,然后深人研究教材,創造性組織教材,最后認真推敲每一個教學細節。教書雖說是四十五分鐘的過程,但教書過程無細節,處處是關鍵,必須讓一堂歷史課內容如高山流水般自然?!啊痹趦热菰O計上可按“天使(過去)――魔鬼(現狀)――地獄(結果)――花兒與芒刺(未來)”板塊設計。之所以要創新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從視覺感官和靈魂深處都樂于接受。
3、多方位的情境創設?!按懊鳈C凈”利于讀書,“聽輕音樂”利于快速進入學習情景,紫色、藍色便于集中注意力……實踐證明,設置一定的歷史情景,使學生能主動獲得知識,提高智能,這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這堂課中,它的情景設置至少有四處。從形態上講分成靜態設置與動態設置兩大方面。首先是靜態情景。這節內容需要教室的環境顏色有綠色(象征和平、友好)、黑色(代表罪惡,因講的是戰爭)、紫色或藍色(代表平靜、沉著,因為大家要理智、冷靜的思考)、紅色(代表激烈,激情,因為是初二年級的學生,會因為中國慘敗的結果而憤怒,需要渲瀉情緒)。
歷史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為轉變學習方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歷史教材完全體現了新課程新標準的理念,刪繁就簡,圖文并茂,教材結構新穎,是學生樂讀愛看的教材。該套教材的知識點比同類教材要少,這就為學生的學習留出了空間。有空間,才有可能。從目前實驗區教學情況來看,普遍反映教學中的師生活動比起傳統教學大大增加。新教材還專門設計了學習與探究課型,學生在這類課堂,充分體現了合作交流與探究,學習方式與傳統教學大不相同,從被動接受狀態開始走向了主動探究。目前,實驗工作在向縱深發展,探究性教學活動在向常規課堂延伸。同時,活動探究課堂教學自身也在研究,如何在探究與交流的基礎上,使課堂教學生成新的成果。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歷史學科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方式的一統天下的局面有望被打破,探究式教學方式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完全有可能找到它應有的位置。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傳統的高中歷史課程的不足日漸突現,時代的發展促進了高中歷史課程的改革,也促使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課程改革的出發點是 “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過程,高質量完成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特定的教學目標,成為了每個高中歷史老師面對的首要問題,筆者結合自己新課程改革以來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方法。
1.角色體現
角色體現是教師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身假設處在當時的歷史階段,根據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不同的典型歷史人物的角色扮演,讓他們結合當時的歷史各種因素和條件,會有什么的思維方式,是否符合當時的歷史情形。如在講述必修1的第一單元《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可以利用角色體現的課堂教學方法進行。讓學生扮演當時的秦始皇,李斯等人的角色,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假設自己是秦始皇面對當時的歷史形式會做出怎么樣的政治決策,是否順應當時的歷史發展,從而理解當時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的前因后果。在必修2,3中的經濟,文化主題中再回顧相應時期的政治體制對當時的經濟、文化的影響,將同一時期的三個主題能整體把握。通過角色的扮演的體現,調動學生的學生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老師對學生的角色扮演及時給予客觀、全面、積極的評價,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歷史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讓學會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待問題,改變對歷史課枯燥無味的看法,提高學生歷史的學習興趣。
2.小組探究討論
學生共同在課堂探究討論是現今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主流,其目的是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當中,同學們能在課堂實踐中培養合作、團結的精神。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引導者”,營造人人參與的氛圍,激發學生的靈氣,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新課程的高中歷史內容是以主題的形式進行編排的,這要求學生進行高中歷史課堂探究討論不能簡單地針對本節課堂內容進行的。老師設定討論的主題,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羅列重點、難點,同學們通過網絡,圖書館,參考書等各方面的途徑查閱、了解相關歷史的知識,每一小組負責好一部分內容,將整個主題都能很好地分析出重點、難點。選修4,5,6的很多內容,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容易接觸到,加上獲取有關的信息渠道比較多,學生很容易搜索相關的資料、歷史背景,從而很好地掌握課本的重點、難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p>
所以我認為要改變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有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改變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以達成我們所期望的課程目標。本文就課改形勢下歷史教學模式做一個初步的探究。具體操作如下:
模式一:觀看歷史影片和投放大量實物圖片
準備:教師搜集與課文有關的影片資料和實物圖片,并進行剪輯處理。
運用:通過多媒體教室播放影片創設歷史情境,并根據歷史情境提出問題。
例如:在上到必修Ⅰ的“”,可先由學生觀看戰爭爆發前后的一些影片。學生看完后即提出與這一片斷有關的一些問題:戰爭爆發的原因、借口、時間、地點等。
模式二:辯論賽
對歷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和事件可采取此法。
長期以來,怎樣組織和開展課堂討論一直是歷史教學的難點,不少老師布置的課堂討論場面冷淡,爭論不起來,導致討論失敗或者收效甚微。電視臺播放的大學生辯論對抗賽節目曾引起轟動效應,可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討論之中,我想會很受學生歡迎的。
每次辯論前,教師可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要求每個人都按題意寫成小論文或辯論稿并交給教師看。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發回給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互相補充完善本方觀點。正方和反方各推舉4名代表,在班上進行辯論。其程序是:各自陳述意見自由爭論歸納總結。最后由教師進行裁判并具體分析雙方的辯論得失。
例如:在必修Ⅰ教學中,通過學生課堂學習專題一和專題二兩個單元內容后,可組織課堂辯論題目:“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之比較”,正方的觀點是“西方文明不如東方文明”,反方的觀點是“東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古代中國制度和西方制度教學中,可辯論的題目是:“古代中國制度和西方制度誰的影響大”,正方的觀點是“古代中國制度的影響大”,反方的觀點是“西方制度的影響大”。這種辯論具有競爭機制,適合學生的特點,他們為了駁倒對方,會翻閱了很多書,從中,他們不僅掌握了基礎知識,而且能力得到鍛煉,眼界大為開闊。
模式三:知識競賽問答
課堂提問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問,則要講究藝術性??刹捎酶傎悊栴}的方式,即把所要傳授的內容用競賽問題模式來完成。具體做法可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明確學習內容,及宣布競賽問題的規則;第二步,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三步,分四人小組進行必答和搶答,并當場打分;第四步,老師歸納總結。
競賽問題的題目要覆蓋課文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可用紙片做,分為必答和搶答。一個學期要保證每個學生被抽中2―3次,至少要抽中1次。為了引起學生的重視,每次回答都打分(可公布),記入平時成績?;卮鸺瓤梢宰寣W生口頭回答,也可以讓學生作書面回答和寫在黑板上,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模式四: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之后,課程標準強調三維目標的達成,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三維目標的深刻研究及其理解,我在課堂教學上做了一些嘗試,經過四年的教學實踐,我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國外有學者(克林伯格)指出教學理論的基本性質:教學是由教師指導的過程(教師指導作用原理)。學生必須處于能動的、愈益自覺的學習主體的地位(學生的自主性原理)。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自主活動的地位是一種教學現象的兩個側面,它們可以作為教學現象的矛盾關系加以分析和把握。
學生課堂上主體作用的發揮跟學生學習興趣的濃烈程度成正比關系。學生學習興趣的有無,是學生能否學好相關課程的內在動力。有了學習興趣,就有了學好某種知識與技能的內在動機,就能保證對此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對于興趣的重要性,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樂知者,樂知者不如好知者?!倍兰o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中國的楊振寧也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教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與激發尤為重要,這是保證新課程改革之下,讓歷史課堂生動、有效、務實的重要條件。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迅速提高,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已經具備了較高的物質技術保障,這對于歷史課堂的教學將是如虎添翼。
現結合我的高中歷史教學具體實踐,談談我在激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上的具體做法。
第一,注意發揮現代教學設備的優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傳統的歷史教學依靠的僅僅是教材、教學參考書、黑板等,這就使得歷史的生動感、真實感無法讓學生們真實地感覺到,這就從物質技術方面限制了我們的教學?,F今,隨著科學技術手段的迅猛發展,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已經采用了交互式電子白板。在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專注程度明顯高于傳統課堂表現,活動的積極性和準確率也有所提高,學生被有效的“卷入”到教師的教學中來。如我在講授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時,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優勢,我插入了《大國崛起》的視屏,并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優勢,讓學生代表上臺自己描繪出了新航路開辟后,偉大四會航海家的航行路線,并依照所畫航線對四位航海家的壯舉,對學生們進行解說。學生們課上學習的興趣明顯激發出來,在這堂課上,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三維目標得到了很好的實現?,F代高科技教學設備的使用為我們打造完美的歷史課堂提供技術保證,我們從中獲益甚多。
第二,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吸收新知識,將自己儲備的舊知識做適時更新。
在這點上,有些歷史同仁并不認同,他們認為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過去發生的事,誰也不能改變,因此歷史老師只要知道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歷史事件的相關情況,就足夠了。事實上,這遠遠不夠,歷史教學中的史料較之以往有大量的挖掘,而現在高考歷史又非常重視對史料的分析、解讀能力。所以,作為教師,應不斷學習,研究新材料,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盡力為學生選擇新穎、有價值的材料,讓學生看到老師所精選的材料后,有興趣深入的動機。除此以外,指導我們進行歷史教學的史觀也有很大的變化,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進行深入學習。
第三,在教學中,要適時進行情景教學。新課程改革以前,歷史教學的方式比較單調、死板,學生們被動接受,沒有興趣。新課程改革后,強調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情景教學就是適應這一要求而出現。我在講授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二《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時,就很好地利用了情景教學模式,在這課,我以蘇家商海沉浮錄為題,以蘇家在唐代、宋代、明清時期的商業發展情況為背景,講授唐代、宋代、明清時期的商業知識。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被激發。
第四,為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將全班學生分成小組,以組為單位進行加分,減分獎懲措施。學生的榮譽感很強,為了給所在小組增光添彩,在課堂上小組活動時,學生們都踴躍參加,課上學生們的反應很積極。
第五,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個體及學生小組不定期進行獎勵,獎勵的形式分為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獎品雖不貴重,但學生們很是認可,教師要及時對學生們所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這種物質上的獎勵和精神上的獎勵可使學生們學習的信心大為增加,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學史興趣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更是離不開這個前提。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種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币虼?,要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必須高度認識興趣在學生學史過程中的動力和作用,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使學生能自覺地、持久地、主動地學習歷史。
綜上所述,課堂是一個舞臺,師生是上面的演員。教師是演員更是編劇和導演,應該提供促進師生互動的多種學習材料,讓師生在此平臺上互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讓學習興趣不斷增強,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一、更新教學觀念,構建先進而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學生的發展是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著眼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正是我們教學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陳舊落后的教學方式,要以學生為本,改革授課的方式、方法,構建先進而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第一,改革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和科學化。所謂多樣化,即教學內容呈現不再單純依靠教師的言傳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歷史多媒體教學及電子課件的制作與使用上。所謂科學化,就是不再單純地讓學生記憶并儲存歷史結論,而是結論與形成結論的過程并重。新教材在這方面給師生們留下了較大的思維空間。例如“”這一節,新教材有意識地留下了對的評價不寫,卻通過課后“結合史實,談談你對的評價”的練習題把這個問題提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過程,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來得出歷史的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如“”這一節對舊教材中評價前期成就進行了刪除,而設計了一道課后習題對“打倒孔家店”口號的評價,并建議學生通過翻閱資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設問向開放性試題發展。類似例子有許多,歷史教師必須借此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在過程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考歷史、詰問歷史、評判歷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二,改革師生互動方式,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以改革歷史課堂教學為突破口,營造一個實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圍,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看法、觀點不隨便斥責或施加壓力,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為學生的稟賦可潛在自由、充分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盡可能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二、目前高中歷史教學,高一年級是關鍵,培養歷史情結是重點
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把歷史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而必修課只有高一年級開設,這實際上使大多數高中生接受歷史知識學習的時間就只有寶貴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學習就顯得頗為重要了。重視高一歷史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情結”,也是勢所必然,歷史教師雖難上加難,但卻責無旁貸。
有人進行過問卷調查,調查統計表明:表示很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學生占55.3%,而明確表示不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僅占2.8%。學生沒說不喜歡歷史,可教師卻在抱怨學生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原因何在?無外乎兩個因素:(1)因主課學業繁重緊張,把學習歷史當作類似看小說看電視等緩釋緊張情緒的功能。(2)某些歷史知識通過教師引人入勝的講述,激發了學生的新鮮感,使他們產生了一時的沖動。這些統計表明,目前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層次還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歷史情節中(這可能受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的影響),也就是停留在直接興趣這一層次上。我們知道,直接興趣是不穩定的,常會因各種因素而減退,比如知識簡單易懂、概念重復講述、結論不易理解、內容難記難背等,再加上其他學科學習壓力,一旦學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難時,直接興趣就會衰減、消失。改善之法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如前所述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創設積極的學習環境,構建先進而科學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愿”學。
雖然國家很早就開始提倡素質教育,但受當前考試制度的影響,大多教師仍在以分數論“英雄”,大多學校仍在把分數作為教學質量評定的唯一標準,很少把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考核因素。基于此,高中歷史教學仍然是以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為主,課堂教學仍然以教師的講解為主,不能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否認,歷史學科確實有很多知識需要記憶,如歷史事件、發生的朝代、年代、地點以及關鍵人物等,這些知識非常繁雜瑣碎,有些知識記起來還容易發生混淆,由此導致很多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感到歷史學習枯燥乏味,為了應付考試只能機械地死記硬背,致使學習效率不高。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高中歷史與初中歷史在課程銜接上不夠緊密,在課程過渡上不夠自然,給人感覺好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歷史階段;且從課程內容體系的設計和規劃上來看,其教學目標以理論為主,缺乏實際操作環節,教學型的課程設置體系還沒有真正形成。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仍需改進
盡管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傳統的“以教師講授和傳達教科書為主”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創新和改進,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且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現代化教學手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得到了應用,從而大大促進了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仍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上仍需進一步創新和改進。
二、改進高中歷史教學的措施
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歷史教學要求,對照當前的歷史教學實際,針對歷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和不足,現提出以下改進措施。
(一)創新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的落后必然會導致教學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師必須要深刻理解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髓,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種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二)創新教學模式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不斷創新課堂教學豐富的表現形式,采取多種教學手段;要結合教學需要,積極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把啟發式教學、多媒體教學、任務式教學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多種教學方式的優化組合,積極構建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相結合的綜合教育模式。同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還要積極創設情景,促成師生間的良好互動,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鍛煉他們的能力。
(三)創新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歷史課本為載體,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把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標、課程改革要求和時展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教學目標一一細化為可操作的具體目標,這樣既有利于目標的實現,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創新教學內容
因為歷史課程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搜集多方面的資料,學習多方面的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和充實自己的知識視野和信息量,把歷史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結合起來,拓展歷史學科的教學內涵,促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目前,我國教育改革中積極推行的新課程改革已經越來越深入。隨著新課程在更為廣大的試驗區中的推廣,人們對新課程標準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新課程標準向人們提供的是鮮活的新理念,因此,新課程的實施對廣大的高中歷史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中的歷史教學為了適應這一新要求,必須要進行教學模式上的變革,不斷的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本文對高中歷史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課程改革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重視高一歷史教學的作用,加強歷史情趣的培養
歷史課在高中教學大綱中被分為選修課和必修課。由于只有高一年級開設了必修課,所以實際上學生只能利用一年的時間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在這種背景下,歷史教學在高一就變得非常重要。
目前,對于歷史學習而言,很多學生只有比較低的興趣層次。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如何真正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使學生變得更為主動積極,成為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1.1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將積極的學習環境創設出來
由于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學生的發展,所以要讓學生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真正愿意去學習,這才是歷史教學的目的。教師必須要對陳舊落后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以學生為本,對授課的方法以及方式進行變革。
教學內容的科學化和多樣化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呈現方式。所謂的教學內容多樣化,就是指在教授教學內容時,教師不能單純地依靠自身的傳授,必須要不斷地將其中科學科技含量提高,在教學中將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尤其是在制作與使用電子課件以及多媒體教學時,不僅可以將歷史情景再現出來,還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形象。所謂的教學內容科學化,是指不要讓學生單純的對歷史結論進行記憶和儲存,必須要重視形成結論的過程,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查找資料以及相關的分析文章,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可以將學生批判歷史、思考歷史的能力培養出來,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
1.2對師生的互動方式進行改革
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將傳統教學中學生機械訓練、死記硬背、被動接受學習的想象徹底的改變掉,同時以對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革為突破口,將一個融洽、寬松的環境營造出來。教師要將自己定位成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在學生面前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形象。師生之間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互相交流,最終實現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2 促進歷史學科課程使用價值的提升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歷史學科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展示出來。比如,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歷史考試形式,讓學生進行歷史小論文的寫作,從而將學生對歷史思想的運用調動出來,讓學生將歷史基本依據尋找出來,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豐富性。
教師可以將當今世界出現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通過對歷史分析方法的運用,這樣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對世界發展形式有所認識。同時,教師還可以進行歷史講座的開設,或者開展歷史性的紀念活動[5]。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不斷地對歷史學科氛圍進行強化,從而感染學生,真正讓他們意識到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樣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歷史教師必須要重視自身的發展
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新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教師必須要明確再記得定位,不能將自己看做單純的講述者,要注重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培養,不斷地促進學生學習個性的發展,同時還要真正將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教學重心。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不斷地培養自己教材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能力、教學研究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等,最終促進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學策略的形成,總而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融會貫通、深入淺出。
4 結語
歷史教育在課程改革中不僅面臨著機遇,更面臨著挑戰。因此,廣大歷史教師必須要做到實踐上的飛躍、理論上的充實以及觀念上的更新。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不斷地促進自身的發展,真正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葉亮,李澤昂,張穎.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應用多媒體技術構建現代歷史教學模式[J],中學歷史教學,2003(8)
[2]崔繼英,王傳志,葉浩.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再探索,[J].歷史教學問題,2012(8)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各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升,高素質、高學歷、高技能等成為現在判斷人才的標準。為了全面提高我國高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必須在教育的制度上不斷的進行改革。目前,我國的教育形式改變了以往的應試教育,正在逐步朝著素質化教育的方向前進。不論是在教材的編排還是在課程的設置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由于社會各種事物變化的太快,教育改革過程中仍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現狀
現在在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教育制度的改革還不能很好的和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經過總結發現主要有以下一些問題。首先就是學校沒有足夠的重視歷史,而是把歷史當做副科來看待。我們知道,一些傳統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甚至家長都認為只有語文、數學和英語才是學生應該花費時間和精力的主科,而歷史,只是一門副科而已,并不用花太多的時間。相信上過歷史課的同學都知道,歷史課本上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一點枯燥,部分同學本來就對歷史沒有很大的興趣,在這樣的一個課堂環境中學習,更失去了僅有的一點興趣,導致學生學習的情況不理想。眾所周知,是你的態度決定你的一切,只要家長學生和教師等對歷史這門學科抱有一個正確的態度,用積極的學習態度去面對這門學科,那么學習效果將得到很大的改善。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書上的內容很多,需要同學們記憶的內容也很多。特別是歷史事件發生的一些時間、地點等是特別容易混淆的。如果學生們在自己花時間的情況下,還不能很好的分清各個內容要點,那么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抵制學習歷史的情緒??赡芎芏嗤瑢W學習歷史都是臨時抱佛腳,在快要考試的時候才開始死記硬背,這樣做是能夠記住一部分內容,但是,如果缺少了平時的積累,那么考試的成績和效果也不會特別理想。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們就會減少學習的積極性,打擊他們的自信心。相信做過歷史試卷的同學都知道,學習歷史,全靠自己的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很多題目需要自己的分析和觀察才能做出來,比如說,很多題目中出現的都是文言文。所以,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們這方面的能力。多出一些題型相似的題目讓同學們進行鍛煉,見得多了,做的多了,自然就熟悉了。一般來說,上述問題的出現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學生們對歷史沒興趣,覺得這門學科枯燥乏味,其次就是認為這門學科是副科,不像語數外,對自己今后的發展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他們認為就算把歷史學好了,也不會給自己很大的幫助。
二、改進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我們都知道,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并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內涵,而是以教師為主體,這樣的教學模式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僅僅是為了完成學校安排的教學任務,每節課只是自己在講臺上進行授課,很少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方法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般地,高中生的心理狀況都是特別敏感的,很容易發生波動,這是由于巨大的學習壓力造成的。所以,教師的任何一句話都會對他們造成影響。目前,國家提倡的是素質教育,在這個前提下,教師應該逐漸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一)更新教學觀念
在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逐漸的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雖然每個教師有自己具體負責的教學任務,但是他們還是需要注重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在教學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對學生性格等各方面的了解也會逐漸的深入。所以,老師應該結合每個學生的性格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到各個學習中去。
(二)改變教學模式
其次,就是需要逐漸的改變教學的模式。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產生了興趣,他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到最好。因此,教師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使教學的方式多樣化,盡量選擇幽默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當中學到知識。
(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另外就是需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很多教師認為歷史知識都是屬于結論性的知識,不容改動。只要學生們記住課本上的內容,就能學好。其實并不然,目前,在課程改革的情況下,僅僅記住課本上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們還應該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思考。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和研究來記憶,但是,現在,很多教師為了保證教學的進度,而直接省略了這一環節,導致學生們對歷史問題的思考欠缺,思維能力大大的下降。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大家的綜合能力。
(四)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
很多學生認為歷史涉及的方方面面特別的多,記憶起來也非常困難,更別說進行分析了。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如果僅僅是講解書本上內容,學生必然會覺得乏味。所以,歷史教師要學會把歷史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通過以前和現在的對比,來了解知識。同時,兩者相互聯系,也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大家了解到一些歷史以外的知識,也可以提高他們其他方面的能力??偟膩碚f,在新的教育環境中,歷史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及教學的水平,來引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作者:任雪 單位:大洼縣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09-0013-02
新課程改革正轟轟烈烈的在地區展開并迅速發展,課程改革倡導盡快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但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明白學生不可能自行去改變,這就離不開教師的作用。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新課程改革的最終成功與否,不僅僅是教材編寫和課程編制的問題,也不僅僅是課程理論和教學改革理論的問題,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教學效果好壞的問題。教師在新課改順利推行中起到不可估量的決定性作用。因此新課程改革對地區的高中歷史教師確實是一次嚴峻的挑戰。
以前的高中歷史盡管被稱為大學歷史課程通史的“壓縮餅干”,但歷史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已經適應了這種模式。而現在的模塊專題教學,完全改變了高中歷史的舊日容顏。有專家預言:高中的新課標出臺,是一場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徹底改革,對高中歷史則是一次極大地沖撞,如果能行得通,就會使高中歷史教學步入新階段,但如果搞不好就會出現很大的變化……所以高中歷史教師既要盡快適應課程體系的變化,又要謹慎處理改革與應試的沖突,壓力非常大。因此,隨著課改的實施,高中歷史教師所面臨的任務也更加艱巨和沉重,扮演的角色也更富有挑戰性。下面筆者談談在新課程改革中高中歷史教師如何應對這一巨大的挑戰。
一、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在地區,各校教師積極參加上級教育部門組織的新課程理論培訓,并主動學習相關教學理論。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深知新課程理論詳實而有說服力,對學生和教師的行為有具體的要求。但是教師的觀念決定著學生和教師行為的變化,所以要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必須首先使教師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順應課程改革的需要,以便更好地實施課程改革。要實施以新理念為支點的新課程,其前提就是要讓參與新課程實驗的歷史教師,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接受更多的現代教育理念,真正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歷史教師要倡導正確的學生觀,樹立“為了學生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個學生發展”的全新理念。
首先,要與學生打成一片,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感、思想。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細心觀察不同層次水平的高中生的聽課反應,隨時用愛來調控學生情緒變化。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思想溜號,教師要主動與他真誠交流,解除學生的消極情緒;有的學生愁眉苦臉,教師要熱情與他交朋友,成為學生能夠傾訴衷腸的朋友…..只有與學生用心交往,才會激發學生的主動積極性,使學生樂于參與歷史教學、研究歷史問題、解決歷史難題。
其次,要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場所,更是人性培育的殿堂。學生是有極大潛能發展的人,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尊嚴,讓學生成為歷史課堂學習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云:“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通過可歌可泣的古今中外的歷史英雄人物事跡,讓學生們知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凈化學生的心靈,完善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使高中生成為關心國家、熱愛國家,有歷史責任感的新一代接班人。
最后,還要樹立新型的教學觀,改變以往只是教師傳授的教學觀,深刻認識到歷史教學過程是學生與教師體驗歷史、理解歷史、認識歷史的漸進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教師作為引導者出現,而學生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學習結果的生成就是教師和學生交流合作的結晶。在交流和合作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如果只是觀念轉變,但是實際教學行為卻走以前的老路,也會阻礙歷史教學的發展、阻礙學生歷史能力的形成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歷史教師一定要勇于挑戰自我、迎難而上,盡快改變違背新課程改革的陳舊的教學行為,牢固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構建先進而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及學生學習方式。
1.改革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歷史教師要盡快改革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使教學內容的呈現走向多樣化和科學化。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很多高中歷史課堂仍然處于“傳授一接受”的模式,造成教師講得句句有理,學生聽得一塌糊涂;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怏怏不樂;教師講得很苦,學生學得很累。多樣化呈現就要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歷史多媒體教學及電子課件的制作與使用上。科學化則指在歷史課堂上的結論與形成結論的過程并重,引導學生探究形成結論的具體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來得出歷史的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改革師生互動方式。高中歷史教師要明確認識到師生互動是要在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中完成的。教師要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充分發展營造一個寬松、民主、活躍的教學氛圍。新課程賦予歷史教師的使命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主持者、組織者、參與者和知識構建的合作者,同時也是新課程的學習者、推行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高中歷史教師傳統的教學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實的專業功底、語言的文學素養、表達的哲理思維、廣博的課外知識、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教學的能力,都是教師必備的素質?,F代教育技術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課件的制作己經普遍應用到了歷史課堂,但這只是專業教具在手段上的改變,并不能改變歷史教學的內容。所以,加強基本功,更有利于教學改革。
總之,對每一位歷史教師來說,課程改革還任重道遠,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浪潮中,廣大歷史教師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力爭與時俱進,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邊破邊立,積極實踐,大膽探索,推進新課程的發展,這也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參考文獻:
新課程的教學改革代表著中國21世紀教育發展的方向。自2005年秋季開始試行新課程模式,我校改革已經推行了三年。新課程實施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歷史課上出現了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教師要不斷反思改革中的不足,不斷完善課堂教學,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一、成績
1.教師的發展與教學理念的轉變
(1)教師在學習實踐中的發展。自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校歷史教師的新課程教學理念和素養有明顯提高。學校和本學科組利用校本培訓、公開課、集體備課討論、自主學習、校際之間的交流研討等形式組織歷史教師學習新課程目標、理念和教學要求。通過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實踐中提高,我校專職歷史教師的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歷史課堂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
(2)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新課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高中歷史新課程闡明了課程的六個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課改的方向和要求。在三年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我校歷史教師在學習和教學實踐中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導教學。
2.優化教學實踐
(1)加強集體備課,實現課堂教學設計的優化。面對新的教學理念,習慣于傳統教學的教師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設計一堂什么樣的課才能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現實而迫切的問題。因此,教師們只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討論,互相發現優點和不足,共同設計課堂教學。隨著課改過程的深入,這種不自覺的商量和討論成為了自覺的、定時定點的集體備課。集體的智慧優化了課堂教學設計,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進者,推動了新課程課堂教學的發展。
(2)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優化歷史課堂教學。在新課程歷史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我校教師努力貫徹新課程教學理念,打造精品課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意識,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探究過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師拋棄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大膽創新,形成個性化教學。在教學中,教師努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不再把傳遞書本知識作為主要的教學任務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學生“學”上,使學生“學會學習”。
3.課堂和課外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能力
在新課程實踐過程中,筆者注重探索學生歷史作業的改革。在傳統的習題練習之外,結合學生學習情況和現實熱點,在課堂和課外適當布置學生完成一些多元化、個性化的歷史作業,如歷史小論文、歷史小報、歷史漫畫、研究性課題等。這些歷史作業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有助于鞏固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能力。
二、不足
1.注重學生能力的同時忽視知識目標的達成
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重要的歷史知識。筆者在聽課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教師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了后兩者,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學形式多樣、手段先進、方法靈活上,課堂上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但在完成知識目標的教學中常常蜻蜓點水,強調了基礎知識就背離了新課改的初衷,這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2.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忽視教師的作用
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獨霸課堂,課堂要讓學生建構?!敖處熡蓚魇谡咿D變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白屨n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在聽課中,筆者欣喜地看到,大多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非常注意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學生敢于、樂于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個性得到了張揚。但新課程更強調“教學是多邊活動,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師生是平等關系”。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里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教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