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明發展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29 14:39: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文明發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現代文明發展

篇(1)

二、現代文明中的追尋

(一)傳統草原文化資源是內蒙古現代文明的精神支撐

作為中華文化三大主流文化之一的草原文化,是草原游牧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過程中逐步創造和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草原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風格,蘊含著現代文明賴以傳承的優秀文化遺產、精神資源和思想源泉,為現代文明建設提供肥沃的土壤、滋養和啟示,對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傳統草原文化中積極因素的長期熏染、代代傳承,使整個蒙古民族在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觀念、審美情趣等方面漸趨認同,形成了一種民族的風骨和精神,使得草原民族的精神血脈得以支撐和延續。

(二)傳統草原文化資源是內蒙古現代文明的重要內容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不間斷的歷史過程。由多個民族相繼創造、具有悠久歷史的草原文化,為現代文明建設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深深植根于草原民族生產、生活實踐的草原文化,既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古老的民族傳統。成為迄今為止我國現代文明建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貴歷史文化資源;同時又以飽含現代文明內涵的豐富內容。融入我國現代文明建設的時代潮流,是現代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傳統草原文化資源是內蒙古現代文明的特色之源

對傳統草原文化資源的繼承、保護、弘揚和開發、利用,將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豐富的經濟生長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現代文明生活中,所有的人都生活在過去的“文化積累”之上,傳統草原文化是在內蒙古生活的人群的“集體記憶”。對于現代文明來說,一切發展和創造都是建立在對過去文化、智慧的繼承和總結之上,沒有記憶就沒有創造。有了這樣的共識,就必然引發人們在內蒙古現代文明進程中竭力保護傳統草原文化資源的渴望與努力。

“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之‘源’,城市化是發展之‘流’。我國城市應當‘源遠流長’,才是健康的持續發展之道”。地區特色制約其文化定位,文化定位體現其地區特色,而文化定位一旦形成又必然會強化地區特色。這種特色有利于地區個性的培育、形象的樹立、魅力的增加和品位的握造。現代文明不應該只是建筑的疊加與羅列,不應該只是道路的延伸與交叉,而應該體現出自然環境、建筑藝術和人民素質的和諧結合,應該體現出這一地區的傳統風情、現實生活和文化創造的和諧共生。

三、傳統與現代的和諧

(一)傳統草原文化與內蒙古現代文明共存互補的可行性

傳統草原文化與內蒙古現代文明的共存互補作用對于建構現代和諧文明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它為現代文明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源。奠定了現代文明厚重的根基;另一方面,它可以為現代文明提供多彩多姿的民族形式,推動現代文明的多樣化發展。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混亂深感不安時,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就是這種共存互補可行性的范例。

傳統草原文化與內蒙古現代文明共存互補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在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中,草原文化所蘊含和揭示的生態文明意義是十分突出和顯而易見的。比如,草原游牧民族為了防止草場的超載使用,將可利用的草原劃分為四季營盤,以減少對草原原生態的破壞。傳統的游牧、輪牧、休牧。實際上是一種對草原自然的生態恢復的科學理念和做法。當我們以歷史的目光來審視北方的草原生態屏障時。不能不對草原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內在要求有更深刻的歷史感悟。

傳統草原文化與內蒙古現代文明共存互補還具有重要的現代文化意義。自古以來,內蒙古就是民族聚居、相互交融、共同發展的地區。一部草原文化史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共同繁榮、攜手進步的歷史。統計資料顯示,在內蒙古廣袤的土地上,至今留下了各個歷史時期豐富多樣的文物古跡,現已查明全區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共有15萬余處,館藏文物50萬件,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6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8處。這些珍貴的文化寶藏是內蒙古草原歷代先民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其中,最為精華的當屬民族建筑的精華。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各種原因而導致寺廟古塔很多都忝待搶救維護。在現代文明發展中追尋傳統草原文化資源的現代文化意義也由此可見一斑。

(二)傳統草原文化與內蒙古現代文明共存互補的實踐性

草原文化的現代文明意義還表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草原歌舞在各地風靡,草原風情吸引了眾多的目光。紅山文化等文化遺址見證了草原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蒙古族無伴奏合唱和民族歌舞摘得國際樂壇上的金獎,烏蘭牧騎走遍中國大江南北,草原的乳、肉、絨等產品享譽國內外。這些實踐活動展示了草原文化蘊涵著的無窮魅力,增強了世人對于草原文化重要性和深遠影響的理解和認同。歷史和現實都證明,草原文化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草原文化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對于各地、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吸收和走向世界的升華,并以此成就草原文化的現代文明意義。

(三)在對傳統草原文化資源的追尋中去發展內蒙古現代和諧文明

篇(2)

現代林業的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因此,在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各個地區的政府一定要加大對這一方面的建設。本文就對現代林業的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推動現代林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策略,希望對相關工作人員有一定的幫助,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現代林業的意義及重要性

1.1現代林業的概念

現代林業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全社會廣泛參與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高效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生態、經濟和社會需求的林業。它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以產業化發展為動力的新型林業。從科學發展過的角度來講,現代林業的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重要途徑和根本要求,在現代林業的發展過程中,很多地區由于經濟問題出現了發展不平衡的現象,由此可以看出,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現代林業的發展。

1.2現代林業的重要性

根據現代林業的概念可以看出,現代林業的整個經營對象是整個森林的生態系統,因此,一定要處理好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人地共榮”的終極目標。面對當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發展森林植被,搞好環境建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家和社會對發展林業的共識,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已成為現代林業發展在重要任務,現代林業是國民經濟在基礎產業,是山區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是現代農業的生態屏障。由于現代林業的實施對象是整個森林系統,而森林系統作為陸地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在經營時一定要遵循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從而讓現代林業可以有序的運行。

2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所謂的生態文明,實質就是指人們對以前文明進行改造和創新,積極地優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進一步促進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理念,而生態文明建設卻是經濟發展的關鍵,也是現代林業在發展過程中即將面臨的重要挑戰,因此,調節好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是各個地方政府所要開展的重點工作。

2.1現代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重要途徑

雖然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但是也會出現一些環境上的問題,比如說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等問題,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不便。針對這一現象,現代林業的發展一定要積極的開展,林業的發展是人員自然和諧相處的樞紐,也是生態文明發展的奠基石。林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還可以推動生態文明的良好發展,為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2.2現代林業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道路

現代林業的良好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道路,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也是非常的重視,在現代林業的發展過程當中,它承擔著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任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基礎,因此,一旦林業在發展過程當中出現了問題,那么,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就很難繼續的開展下去。

2.3生態產品

源于現代林業生態的產品主要是指森林里獨有的且能夠產出的東西,比如說清新的空氣。從當今的社會發展趨勢來看,經濟逐漸的變得市場化,人們只一味的追求利益,對森林及樹木進行大面積的砍伐,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影響了生態產品的產出,從而導致產品的質量逐漸的降低,但是隨著人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于生態產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這一現象的出現就導致了生態產品供不應求,從而造成了不平衡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提高生態產品的生產力,是相關技術人員的重點工作,但是由于人們對森林的嚴重破壞,生態系統也發生了一定的損壞,土地荒漠化、旱災、水災等環境問題越來越多,雖然各個地方在城市建設的過程當中,加大了這一方面的管理力度,但是對于一些環境問題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因素,除此之外,生態文明建設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還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說生物的生存環境,它們所處的環境是非常脆弱的,一些地方雖然治理了,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嗎,因為生態系統的改善和建設是一個長期且漫長的工作,在短時間內改善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當中,管理者一定要將這一工作落實好,確保可以長期穩定分開展下去。

3推動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分析

現代林業的良好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著非常重要意義,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當中,一點要積極的發展現代林業,從而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主要的措施如下:

3.1提高現代林業資源的管理及保護力度

由于管理者對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重視,森林的面積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質量也在逐漸地提高,相關部門的資源管理制度也在不斷的完善和規范化,很大程度上的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國民的經濟水平不斷地提高,少數地方出現了很多林地非法占用的情況,而給出的理由是對土地進行整改從而改變了對林地的用途,在對一些低產的林地進行改造的過程當中,很多人都不按照國家的規定進行規范的操作,從而對資源造成一定的浪費,降低了林地的利用率,改變了生態的結構,從而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針對這一問題,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加強對林地使用形式的審查,控制好項目建設所用的土地,對于惡意的毀壞林地、非法開荒的人員,進行嚴肅的批評教育并且做出相應的處罰。除此之外,管理部門要對森林管理工作進行考核,考核的內容包括森林的變化、森林的用地等等,從而促進森林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3.2加強生態文明的宣傳力度

在林業的發展過程當中,管理人員應該將保護林業的思想觀念落實到人們身上,加大生態文明的宣傳力度,讓人們從思想意識上明確生態文明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價值。只有對這一觀念重視,才會落實到個人的行為當中。在對生態文明進行宣傳的過程當中,管理者可以開展一些活動,讓每一個人都積極的參與其中,從行動中讓人們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深化他們的意識和思想,從而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對于生態文明建設,每一個人都應該盡一份自己的責任,從小事開始做起,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一個良好的群眾基礎。

3.3加強林業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目前,我國還沒有實現社會與生態的和諧發展,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因此科研人員一定要加大對林業技術開發的力度,提高林業技術的轉化率,保證林業技術可以廣泛的應用到實際的發展中,不斷地提高質量,從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

3.4加強資源的利用率

在現代林業的發展過程當中,管理者應該不斷地完善管理系統,從而保證林業產品更加的綠色、環保。除此之外,科研人員應該不斷的研究科學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讓他們將這一理念應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現代林業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之間是密不可分且息息相關的,但是在當今的社會當中,對于資源利用方面,資源的利用率還不是很高,這樣就會造成很多資源出現浪費的情況。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及時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對森里資源的利用率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為現代林業的發展提供更好、更舒適、更寬松的社會環境,從而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3.5加強農村建設,推動林業發展林業發展的主要

根據地就是在農村,因此,如果想快速的促進現代林業的發展進度,就應該加強對農村的建設,減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對于農村的建設,我國也是十分的重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把建設都重點放在了農村,而林業的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村發展的必然之路,因此,林業的發展和農村的建設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良好的發展農村建設才可以讓林業的發展更加的規范化,才可以盡早的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結束語林業的良好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的建設,因此,要想我國的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各個地方的政府以及管理人員在建設過程中,應該以生態文明為前提和重點,充分的意識到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燕.論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15):136-137.

[2]牛美玲.論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8).

[3]王新秋.淺談現代林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6(15):136-137.

[4]鄭建中.推動現代林業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淺談尤溪縣造林綠化的實施舉措[J].廈門科技,2017(2):54-56.

篇(3)

關鍵詞:現代林業 發展 生態文明 建設 

1 引言 

生態文明是在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新論述,是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個新亮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為其中一項新的要求。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在調節人與自然和諧中起到關鍵和紐帶的作用,它不僅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應用現代林業理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 

2 發展林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 

2.1 林業的決定性作用 

林業不僅肩負了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使命,還擔任了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態系統的職責。被譽為“地球之肺” 、“地球之腎” 、“地球的癌癥” 和“地球的免疫系統” 的分別為森林、濕地、荒漠和草原,它們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4個子系統,發揮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的為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經科學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濕地參與了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對生物界與非生物界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維護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林業不管在當前還是在今后,都將是一項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重要條件。 

2.2 林業的推動潛力 

森林生態系統由于其自身在運行過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則,即降低資源消耗的reduce原則、重新利用廢棄物并使之資源化的recycle原則、重新建立再循環的reuse原則。并且森林生態系統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僅具有可再生性,還具有可降解性。從再生性來看,森林在支持經濟發展中,是一項用之不竭的能源資源,被稱為第4大能源資源。 

2.3 林業的特殊任務 

當前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其中森林生態系統不僅為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其還是最經濟的吸碳器。經科學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長11ti蓄積,就能將1.83t的co2吸收,同時釋放1.62t的o2。當前約有2.48萬億t碳儲存于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統中就有1.15萬億t。只有減少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才能維護全球氣候安全。在《京都議定書》中就有明確規定,工業直接減排和森林碳匯間接減排是2條減排途徑。森林碳匯減排與工業減排相比,不僅投資少、代價低,且綜合效益大,為此,其成為世界各國的基本共識和共同選擇,還被列為“巴厘路線圖”的一項重要內容。 

2.4 生態文明是林業生態建設追求的目標 

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同時,不僅使林業建設和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也給林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全面實施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過程也即建設現代林業的過程,為此,要用現代林業科技對植樹造林的質量和效益進行全面支撐,對森林、濕地、沙漠等生態系統進行建設和保護,以此來提高森林整理質量和綜合生產力水平,從而為建設生態文明奠定基礎,最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3 用現代林業理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 

3.1 遵循自然生態規律 

(1)堅持采用生態文明思維,對林業建設與發展進行謀劃。

(2)在構建生態文明建設中樹立生態生產力理念,以此人們協調、保護、適應自然和自覺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態合理性平臺上對關系到林業建設發展的戰略問題、重要決策以及重大項目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資源和環境可承載與可恢復范閘之內進行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增加經濟總量時杜絕單純依靠資源投入來實現,避免出現耗竭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要以自然生態規律為依據,以保持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 

3.2 全方位開展節能降耗,加強碳匯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為目的的森林資源管理新模式。 

(2)創新技術,大力推廣新技術項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對森林資源使用結構進行積極調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盡快用新工藝與設備取代落后的工藝與設備,對粗獷型設施要加大對其維護,加大對更新

項目的投資。 

3.3 壯大林業產業實力 

根據工業化、市場化、生態化的要求,并與林業資源利用現狀相結合,因地制宜地調整林業經濟結構,不斷擴展林業發展空間,從而逐漸形成多業并舉的發展格局。逐漸轉變現代林業經濟的增長方式,逐步由資源型林業轉向生態型林業。推廣林業特色產品的開發,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產業的規模,向著循環經濟的發展,以使得資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態文明觀念 

要積極開展創建生態文明的活動,并組織開展對森林文化和生態文化工程的建設,要讓生態文明觀、道德觀、政績觀和消費觀牢固樹立于全社會中,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逐漸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環境的良好習慣。此外,還要積極推廣綠色教育的開展、綠色文化的構建、綠色經濟的發展和綠色家園的建設,要使全民生態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得到大大提高,要讓每個公民都能全身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參考文獻: 

[1] 江澤慧.現代林業[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 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1):17~18. 

篇(4)

論文摘要:林業不僅是我國一項基礎產業,更是一項事關生態環境建設的公益事業。其擔負了優促進經濟發展和化生態環境的雙重使命。簡述了發展現代林業與建設生態文明的作用,并對用現代林業理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1 引言

生態文明是在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新論述,是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個新亮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為其中一項新的要求。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在調節人與自然和諧中起到關鍵和紐帶的作用,它不僅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應用現代林業理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

2 發展林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

2.1 林業的決定性作用

林業不僅肩負了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使命,還擔任了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態系統的職責。被譽為“地球之肺” 、“地球之腎” 、“地球的癌癥” 和“地球的免疫系統” 的分別為森林、濕地、荒漠和草原,它們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4個子系統,發揮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的為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經科學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濕地參與了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對生物界與非生物界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維護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林業不管在當前還是在今后,都將是一項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重要條件。

2.2 林業的推動潛力

森林生態系統由于其自身在運行過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則,即降低資源消耗的Reduce原則、重新利用廢棄物并使之資源化的Recycle原則、重新建立再循環的Reuse原則。并且森林生態系統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僅具有可再生性,還具有可降解性。從再生性來看,森林在支持經濟發展中,是一項用之不竭的能源資源,被稱為第4大能源資源。

2.3 林業的特殊任務

當前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其中森林生態系統不僅為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其還是最經濟的吸碳器。經科學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長11TI蓄積,就能將1.83t的CO2吸收,同時釋放1.62t的O2。當前約有2.48萬億t碳儲存于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統中就有1.15萬億t。只有減少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才能維護全球氣候安全。在《京都議定書》中就有明確規定,工業直接減排和森林碳匯間接減排是2條減排途徑。森林碳匯減排與工業減排相比,不僅投資少、代價低,且綜合效益大,為此,其成為世界各國的基本共識和共同選擇,還被列為“巴厘路線圖”的一項重要內容。

2.4 生態文明是林業生態建設追求的目標

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同時,不僅使林業建設和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也給林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全面實施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過程也即建設現代林業的過程,為此,要用現代林業科技對植樹造林的質量和效益進行全面支撐,對森林、濕地、沙漠等生態系統進行建設和保護,以此來提高森林整理質量和綜合生產力水平,從而為建設生態文明奠定基礎,最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3 用現代林業理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

3.1 遵循自然生態規律

(1)堅持采用生態文明思維,對林業建設與發展進行謀劃。

(2)在構建生態文明建設中樹立生態生產力理念,以此人們協調、保護、適應自然和自覺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態合理性平臺上對關系到林業建設發展的戰略問題、重要決策以及重大項目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資源和環境可承載與可恢復范閘之內進行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增加經濟總量時杜絕單純依靠資源投入來實現,避免出現耗竭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要以自然生態規律為依據,以保持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

3.2 全方位開展節能降耗,加強碳匯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為目的的森林資源管理新模式。

(2)創新技術,大力推廣新技術項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對森林資源使用結構進行積極調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盡快用新工藝與設備取代落后的工藝與設備,對粗獷型設施要加大對其維護,加大對更新項目的投資。

3.3 壯大林業產業實力

根據工業化、市場化、生態化的要求,并與林業資源利用現狀相結合,因地制宜地調整林業經濟結構,不斷擴展林業發展空間,從而逐漸形成多業并舉的發展格局。逐漸轉變現代林業經濟的增長方式,逐步由資源型林業轉向生態型林業。推廣林業特色產品的開發,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產業的規模,向著循環經濟的發展,以使得資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態文明觀念

要積極開展創建生態文明的活動,并組織開展對森林文化和生態文化工程的建設,要讓生態文明觀、道德觀、政績觀和消費觀牢固樹立于全社會中,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逐漸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環境的良好習慣。此外,還要積極推廣綠色教育的開展、綠色文化的構建、綠色經濟的發展和綠色家園的建設,要使全民生態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得到大大提高,要讓每個公民都能全身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參考文獻

[1] 江澤慧.現代林業[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 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1):17~18.

篇(5)

1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生態文明建設復雜性非常高,對于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較高的要求,要求社會發展應該遵循一定的規律,合理運用科技,將人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實F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不僅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發展。而促進現代林業發展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之一。現代林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聯系主要表現在:第一,現在林業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主體是林業,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水土流失治理、修復生態環境及治理荒漠化等一些方面,需要現代林業的支持。現代林業有利于實現空氣的凈化、風沙的固定及水源的涵養,有效的促進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快速發展,也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工作創作了條件。第二,伴隨著我國生態環境破壞及環境污染問題的越來越嚴重,人們的生活水平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但是這些問題的解決就需要采取各種策略來加強綠化工作,提高生態產品建設以有效推動現代林業體系的發展,達到美化環境,提高生態產品的建設力度,最終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

2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有著豐富的林業資源,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用于制造家具,生產紙張,顯著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然而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對木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以往人們為了經濟利益一味的砍伐木材,沒有及時的修復森林,導致當前的森林資源極度匱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實際所需。為了提高木材產量,人們紛紛種植生長時間短、效益高的經濟林,而生長緩慢、效益低的生態林普遍受到了忽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木材緊缺的問題,可是環境問題卻在不斷的惡化,這種林業發展模式必然不能夠長久。近年來水土流失、沙塵暴頻發,氣候也反復無常,這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必須要改革林業發展模式,在林業砍伐和治理之間找到平衡點,促使林業資源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得到最大化的展現。

3促進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

3.1完善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機制

建立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機制,將林業產業發展與環境、經濟、文化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打造林業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發展鏈條,以林業促經濟,謀發展。同時,加大政府部門的引導和宏觀調控,制定林業開發和保護政策,營造全民參與氛圍,最大限度的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借助群眾的力量來監督林業發展,防止,無故破壞林業資源行為的發生,確保林業的開發者和破壞者主動履行保護義務,共同建設綠色、低碳的生態環境。

3.2加強對生態建設、保護的立法,做好宣傳工作

從我國最近一段時期的林業發展情況來看,只有營造出社會的共建意識,全民參與,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大國發展的寶貴經驗。在我國現代生態林業發展問題上,有必要加強對生態林業建設、保護的立法工作,把發展生態林業上升為國家意志,從法律上提升公眾的生態造林意識,為現代生態林業項目的順利實施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

3.3立足長遠,統籌規劃

我國的發展規劃已經進入了“十三五”時期,得益于科學合理的五年規劃戰略,使得國家的綜合國力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成績表明,這種立足長遠、統籌規劃的發展模式是社會發展的最優模式。在我國的現代生態林業發展中,也應該考慮長遠,從國家層面出臺頂層規劃,并且結合各地的發展優勢,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建設制度的優越性,把我國的生態林業工程建設規劃全面落實,扎實向前推進。

3.4增加現代林業發展方面的投入

資金投入是現代林業發展的關鍵,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必須要增加發展現代林業的資金投入,真正落實生態工程建設的相關資金,從而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展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述。第一,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章制度,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逐漸提高在林業生態建設上的投入力度,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提高資金的預算,從而確保資金得到合理的使用,進而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穩定快速進行。第二,提高一些有關林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其中包括道路、機械設備等。加強在森林防火、林木種苗、防治病蟲害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保證順利開展各項工作。第三,商品林補償與生態補償制度的建立,增強沿海防護林和生態公益林建設,促進現代林業發展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引導更多的資金流向現代林業發展方向,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3.5建立推廣網絡

林業技術的推廣體系是國家對林業支持保護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廣的過程中,鄉鎮的林業技術推廣人員是與林農接觸頻繁的人,因此,建立健全以鄉鎮為基礎的推廣機制是推廣林業技術的主要途徑。建立起推廣站點以后還要綜合管理,要及時解決推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推廣機構的工作環境與條件,同時在各級政府中建立林業推廣網絡,這樣就可以為廣大林農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務。

結語

在生態林業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大推廣林業技術的力度,并且提高林業建設的質量,進而使我國的林業得到更好的發展。但是我國在林業技術推廣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許多林農沒有認到林業技術的重要性。同時還受到資金的影響,使林業技術推廣不到位。這就要提高相關部門的服務意識,增加林農的經濟收入。廣大林業工作者要充分認識林業技術推廣的意義,使林業技術在生態林業建設中發揮作用。

篇(6)

    1 引言

    生態文明是在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的新論述,是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后的一個新亮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為其中一項新的要求。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在調節人與自然和諧中起到關鍵和紐帶的作用,它不僅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應用現代林業理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

    2 發展林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

    2.1 林業的決定性作用

    林業不僅肩負了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的使命,還擔任了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態系統的職責。被譽為“地球之肺” 、“地球之腎” 、“地球的癌癥” 和“地球的免疫系統” 的分別為森林、濕地、荒漠和草原,它們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4個子系統,發揮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的為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經科學研究表明,70%以上的森林和濕地參與了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對生物界與非生物界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維護了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林業不管在當前還是在今后,都將是一項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重要條件。

    2.2 林業的推動潛力

    森林生態系統由于其自身在運行過程中完全符合了“三R”原則,即降低資源消耗的Reduce原則、重新利用廢棄物并使之資源化的Recycle原則、重新建立再循環的Reuse原則。并且森林生態系統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僅具有可再生性,還具有可降解性。從再生性來看,森林在支持經濟發展中,是一項用之不竭的能源資源,被稱為第4大能源資源。

    2.3 林業的特殊任務

    當前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就是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其中森林生態系統不僅為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其還是最經濟的吸碳器。經科學研究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下,其每生長11TI蓄積,就能將1.83t的CO2吸收,同時釋放1.62t的O2。當前約有2.48萬億t碳儲存于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其中在森林生系統中就有1.15萬億t。只有減少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才能維護全球氣候安全。在《京都議定書》中就有明確規定,工業直接減排和森林碳匯間接減排是2條減排途徑。森林碳匯減排與工業減排相比,不僅投資少、代價低,且綜合效益大,為此,其成為世界各國的基本共識和共同選擇,還被列為“巴厘路線圖”的一項重要內容。

    2.4 生態文明是林業生態建設追求的目標

    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同時,不僅使林業建設和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也給林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全面實施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的過程也即建設現代林業的過程,為此,要用現代林業科技對植樹造林的質量和效益進行全面支撐,對森林、濕地、沙漠等生態系統進行建設和保護,以此來提高森林整理質量和綜合生產力水平,從而為建設生態文明奠定基礎,最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3 用現代林業理念構建生態文明建設

    3.1 遵循自然生態規律

    (1)堅持采用生態文明思維,對林業建設與發展進行謀劃。

    (2)在構建生態文明建設中樹立生態生產力理念,以此人們協調、保護、適應自然和自覺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能力有所提高。

    (3)在生態合理性平臺上對關系到林業建設發展的戰略問題、重要決策以及重大項目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探索。

    (4)在資源和環境可承載與可恢復范閘之內進行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增加經濟總量時杜絕單純依靠資源投入來實現,避免出現耗竭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要以自然生態規律為依據,以保持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

    3.2 全方位開展節能降耗,加強碳匯工作力度

    (1)建立和完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資源利用為目的的森林資源管理新模式。

    (2)創新技術,大力推廣新技術項目以使得木材利用率得以提高。對森林資源使用結構進行積極調整,以使得木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3)盡快用新工藝與設備取代落后的工藝與設備,對粗獷型設施要加大對其維護,加大對更新項目的投資。

    3.3 壯大林業產業實力

    根據工業化、市場化、生態化的要求,并與林業資源利用現狀相結合,因地制宜地調整林業經濟結構,不斷擴展林業發展空間,從而逐漸形成多業并舉的發展格局。逐漸轉變現代林業經濟的增長方式,逐步由資源型林業轉向生態型林業。推廣林業特色產品的開發,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產業的規模,向著循環經濟的發展,以使得資源利用效益得以大大提高。

    3.4 培育生態文明觀念

    要積極開展創建生態文明的活動,并組織開展對森林文化和生態文化工程的建設,要讓生態文明觀、道德觀、政績觀和消費觀牢固樹立于全社會中,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逐漸形成尊重自然和善待環境的良好習慣。此外,還要積極推廣綠色教育的開展、綠色文化的構建、綠色經濟的發展和綠色家園的建設,要使全民生態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得到大大提高,要讓每個公民都能全身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參考文獻:

    [1] 江澤慧.現代林業[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 張國慶.論和諧發展與生態建設[J].安徽農業,2003(1):17~18.

篇(7)

1現代林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聯系

1.1現代林業發展是基礎

現代林業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推動現代林業建設能夠有效緩解生態環境惡化導致的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嚴重等問題,創建更美好的生態環境。林業發展象征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保障和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平衡,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推動了社會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

1.2生態文明建設是發展方向

誠然經濟發展十分重要,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惠及子孫后代,是現代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林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經濟發展,而這一經濟發展需要遵循的道路即是生態文明建設。若是當代的經濟發展方式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違背,是可以犧牲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去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正常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經濟發展和林業建設的發展方向。

2林業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意義

2.1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

在生態環境建設指導下建立的現代林業能夠產出的不僅僅包括水果、木材、動植物等有形的資產,更包括清新的空氣、適宜人類生存的氣候環境、豐饒的水土等無形的資產。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生活的要求逐漸增加,人們對生活和居住環境、文化產品等要求也在不斷增加,優質的生態產品正具有越來越高的價值。

2.2保護環境的同時創造經濟價值發展

現代林業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減緩土地荒漠化、調節旱澇災害的效用,在這方面達成的效果無形中減少了國家治理水土、修建堤壩的投資,從結果上降低了投資成本、創造出了極大的經濟價值。商業上人們重視交通條件的同時,環境因素也在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生態建設良好的地區由于環境優渥,也更容易招商引資。

2.3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的國策,發展林業、改善生態環境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科學發展的需要。林業所具有的保持水土、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等作用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態建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促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推動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對策

3.1政府的扶持

林業發展是一種基礎設施建設,前期投入大,持續時間長,見效慢,很多收益都是無形收益,必須要得到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為了保證生態環境建設,國家應當加大林業建設投入的資金,為林業建設的相關工程開放政策優惠,支持林業發展,為生態環境建設保駕護航。

3.2科學的林業發展模式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任何經濟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創新,林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也是一樣的。為了更好地推動林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需要相關工作者扎實林業發展的理論基礎,投入相關的技術研究和應用效果,保障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研究包括林木培育、除蟲、治療疾病的科學方法,并且建立完善和合理的監督體系,利用國家力量推廣先進技術,從而保證林業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平穩進行。

3.3提高人的環保意識

將林業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部交托于政府和工作人員不現實且困難重重,生態文明建設是惠及社會、惠及子孫后代的大工程,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力度,讓人們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對我國發展前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讓人民在行動上重視起來,理解國家的政策要求,避免一些素質不夠的人偷砍樹木、損毀國家財產;令城市居民形成維護環境的習慣,共同建設生態文明。

3.4推動農村建設

農村是林業建設的前沿陣地,我國森林覆蓋率絕大部分存在于經濟不夠發達的農村地區。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能夠為林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林業發展進一步為解決國家三農問題提供了途徑和解決方案,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推動我國經濟建設迅速發展。

4結論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比起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而保障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度。通過發展現代林業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結果有利于社會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75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育優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教師如何開展教學活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發展與進步,也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質量。高中階段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關鍵時期,只有一批能夠緊跟現代教學發展脈搏的語文教師,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導。本文就如何做一名緊跟現代教育發展脈搏的高中語文教師展開論述。

一、具有較強的教學反思意識

想要做一名跟上現代教育發展脈搏的高中語文教師,要求教師積極用現代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摒棄傳統教學中一些不利于教師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的理念。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是知識點輸出的過程,然而教師在新時期的教學中,不能再機械的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輸出。而要能夠有效的進行知識點的輸出,而想要更加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新時期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進行教學反思。

通過教學反思,不僅能夠使教師有效的對自己的教學情況進行審視,而且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深入的思考,為教師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做好準備。

(一)教師更加有效的認識自身的教學情況

課堂教學是在不斷變化的,教師的教學也應該及時發生變化,這樣才能更加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而教師的教學想要更好的適應課堂的要求,就需要教師進行反思。教師進行反思,一方面,教師要進行課前反思,在反思的過程中,對課堂教學該如何組織,結合知識點采用哪些有效的教學方法等進行思考,為更加有效的開展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有效反思。課堂教學靈活多變,教師想要有效的把握課堂,并有效的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就需要及時進行反思,通過反思及時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整個課堂教學更加高效的開展。同時,教師還要進行課后反思。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要及時對課堂教學情況通過反思進行歸納總結,為后面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提供借鑒。

二、具有良好的學習精神

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想要跟上現代教學發展的脈搏,還需要有良好的學習精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高中語文教師有良好的學習精神的重要性:

(一)有效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需要

教師有較強的學習精神,首先是教師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的需要。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要積極的進行專業學習,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只有教師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才能在授課的過程中清晰的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并能夠旁征博引,在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更好的開闊學生的眼界。

(二)積極學習新的教學理念的要求

高中語文教師有良好的學習精神,也是掌握新的教學理念的要求。現代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只有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課堂教學,才能跟上現代教學發展的步伐。高中語文教師肩負著重要的教學使命,自然要學習的學習新的教學理念,而教師有較強的學習精神,自然是掌握新的教學理念的保障。

總之,教師作為育人者,想要跟上現代教學的脈搏,具有較強的學習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三、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

新課改過程中提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主體作用。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積極的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獲取知識點,反之,如果依然像傳統教學那樣,教師依然是課堂教學的主角,那么,勢必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需要教師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為了發揮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就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針對教師講解的知識點積極的發問,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勢必要積極的思考,并且能夠融入學生個人的觀點與見解,對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而言十分必要。

在實際的教學中,有助于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的途徑還有很多,需要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切實使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體現,也切實通過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達到幫助學生更加有效的進行知識點學習的目的。

四、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靈活應用于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現代高中語文教師,想要跟上現代語文教學的步伐,還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于課堂教學。經過實際的調查研究發現,部分學生認為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不強,如果教師采用單一的講述法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課堂教學就會顯得更加枯燥。而作為一門知識點豐富,同時又有較強的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學科,教師如果能夠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那么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知識點更好的展現出來,同時也會避免課堂教學出現枯燥無味的情況。

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也要注意一些問題,例如:不能不切合實際的、生硬的將一些教學方法運用于課堂教學,而應該與知識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篇(9)

[中圖分類號]D4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5)05-0082-01

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我們所說的現代文明更多是一種同步于世界的外國文化,雖然現代文明中有中國文化傳統的部分,但似乎文化傳統成了現代文明的對立面。其實文化傳統對現代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中國文化傳統和現代文明的內容體系

(一)中國文化傳統的內容體系

中華文化傳統博大精深,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由于我們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國不侵略、不稱霸的民族性格。南部和西部有高山、沙漠,東部瀕臨大海,北部則是凍土帶。整理中國文化傳統其特點如下:

儒學是主流文化。孔子創立儒學框架,戰國時經孟子、茍子的繼承與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一個派別。在秦朝時經歷了“焚書坑儒”,到西漢時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

中國文化傳統是一個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多民族文化相融合的體系,它充分吸收了其他許多民族優秀的文化。而且有主動吸納外國文化的舉動,引入佛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二)現代文明的內容體系

文化界限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似乎沒那么明晰了。現代文明已經擴展到世界范疇,超越國界而成為全球共享。因為中國和西方已正趨于同步,現代文明趨同于物質文明,其核心價值如下:

民主觀念。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它是的核心思想是“民有”“民享”和“民治”。

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國又一個具有戰略性號召力的新概念。它主要包括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權精神、公正精神和和諧精神。

全球視角。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經濟的持續發展讓整個世界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形成了一個地球村。整個世界范圍內人們所持有的價值觀念是全球倫理,也是現代文明一種獨特的美景。

二、中國文化傳統與現代文明的對接

(一)中國文化傳統與科學理念

在中國古代社會比較重視人文學素質的培養,對自然科學知識比較薄弱,不具備理性思維方式。但中國古代也產生了許多科學技術成果和文學作品,這些都為現代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二)中國文化傳統與民主觀念

民主觀念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核心價值之一。但是,專制統治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占主導。不過中國文化傳統與民主觀念也是有銜接的。

(三)中國文化傳統與法治精神

中國文化傳統是一種溫情的文化,以“仁”“義”“禮”

為活動的原則,是一種道德本位的德行文化。但“法治”概念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早就存在,戰國時期韓非子以“法治”代替“仁義”治國,得到了統治者的采納。雖然最后被中央集權制所取代,但文化傳統中也有一些法典、法儀可以為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四)中國文化傳統與全球視角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世界成為“地球村”,交往不斷增多,以前只是同民族、同文化范疇內交往,現在面對的是不同文化淵源的對象。以前的理論漸漸淡忘,新的倫理觀念即全球倫理成為潮流。但是,仍然不能忽視傳統文化的基因遺傳,推動世界范圍內的現代文明發展應該成為一項全球共同任務。

篇(10)

關鍵詞:文化轉型;矛盾沖突;文化反思

文化轉型是指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替代舊的文化形態。表現為文化的變革、進步過程。文化轉型的實質是指特定時代特定民族或社會群體中主導文化模式的新舊轉變過程。[1]韓少功先生的《青龍偃月刀》實際上就塑造了文化轉型過程中傳統文化面對現代文明沖擊的矛盾斗爭。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展現了小說主人公在新與舊,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不斷游走的文化思考與抉擇,富有現代氣息的批判和反思。[2]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所處的尷尬境地,與此同時又在反思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中的出路,呈現出現代性與民族性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關系。表現了在文化轉型過程中作者對傳統文化發展路徑的探尋。

一、《青龍偃月刀》中的文化原型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青龍偃月刀乃關羽所使用的兵器,書中描寫到它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艷鋸。但文中所謂的“青龍偃月刀”只不過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剃頭刀。而其執刀人何爹只不過是一個剃頭匠老頭。作者如此寫作的目的是什么呢?難道僅僅是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以吸取讀者的注意力嗎?實則不然,其中更多的隱含著一種內在文化的象征。

提及關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忠義”形象,并且在大家的認知中他與他的青龍偃月刀早已融為一體,互為代表。作者之所以賦予剃頭刀為“青龍偃月刀”之名,實則巧妙地借助原型說的概念,何爹將關羽視為剃刀匠的祖師爺,關羽的“忠義神勇”性格特征在何爹身上有所體現。作者生動描寫了何爹出神入化的剃頭技藝如:“關公拖刀”“張飛打鼓”“雙龍出水”“哪叱探海”等,不難發現何爹神乎其技的刀法中帶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色彩,一把剃刀使得跟關羽耍大刀一樣。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何爹那出神入化的剃頭刀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杰出代表,而何爹正是這門傳統技藝的傳承者。也正是憑借著這套出神入化的剃頭技藝何爹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剃頭匠。

二、文化轉型過程中的不同文化選擇

當西方的現代文明到來之際,久占主導地位的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受到強烈的沖擊,傳統性開始與現代性有了矛盾沖突。面對現代文明的到來,人們的傳統思想受到了新文明、新思想的沖擊,他們對現代性文明中的產物充滿了好奇感,既渴望探求同時又保持著一種懷疑態度。當看到傳統文明處在兩難境遇之時,人們都順時而變,紛紛開始轉換自己的文化身份。由于人們對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快慢的不同,因此就會呈現出不同的文化選擇來。恰如文中所寫,有的人外出務工,有的人出國,有的人移居山外,謀生計的方式也不再單一化。從而體現了現代性“對于個人而言”的后果,即就是在某種意義上“確立了西方的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與行為的方式,即以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我該如何生活“的思考與追求。[3]小說借何爹這一人物形象體現了韓少功對當前現實生活和文化發展的思考,一直以來,韓少功都在堅守尋文化之根的文學理念,他的文化“尋根不是要建立博物館,不是要厚古薄今,不是要守成。相反,我們只是認識和利用各種各樣的文化資源來支持和促進我們的創造。創造者一定具有最包容和最謙虛的胸懷,不會出于某種情緒化的原因,對任何一種文化遺產給予忽視或蔑視。”

面對現代化的沖擊,人們的審美價值也有了改變,不再囿于剪一個普普通通的頭,而是追求現代文明下的h油和染發,負離子和爆炸式。然而何爹在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斗爭中,做出了堅守傳統文明陣營的選擇,依舊堅守他的青龍偃月刀技法,不愿改變。于是僅靠過硬的手藝和幾十年積攢下的人脈維持生計。在何爹看來所謂現代文明下的發式、發樣完全是不入流的,表現出對新式美發的強烈鄙視,同時也隱隱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化陣營”。面對現代文明下應運而生的新式剃頭匠,何爹對他們的手藝表現了嚴重的質疑,更對女士剃發匠表現出嚴重的歧視。發出“男人的頭,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撓”的話語。此話一出,便得到了旁人的反對,通過對何爹“老腔老板”的描摹與刻畫,既是作家對鄉土生活的再現與回望,更是“對中國鄉村文化的生動描述,傳承了西方現代文明的火種,從啟蒙現代性視角對東方民族文化和民族傳統進行文化開掘和理性反思,以清除農業文明遺留的文化糟粕,弘揚質樸剛健的民族精神。”[4]

由此可知在面ξ幕轉型的過程中,人們所呈現的不同的文化選擇以及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有的人在向現代化文明趨近,而有的人依舊站在傳統文化陣營的立場,何爹是本文中堅守傳統文化的鮮明代表。不同的文化選擇實際是與現代性文明與傳統性文明矛盾斗爭下的產物。

三、不同文化選擇下的不同命運

本文呈現的社會性與個人生命的價值在于:處在不同階層的人們不得不面對的變化及不同文化身份下的不同命運。

面對現代文明勢不可擋的浪潮,當人們趨時紛紛選擇奔向現代文明之際,作為傳統文化精華的忠實守護者,何爹不愿趨時去接受現代文明下的產物,而是選擇與他的“青龍偃月刀”相伴。實際上,他又怎么能阻擋著洶涌澎湃的時代浪潮呢?正因如此,注定了他的悲劇命運。青龍偃月刀法,這門獨特的技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作為這門技藝的傳承人,何爹理應代代傳承,將其發揚光大。所以何爹具有濃重的使命感,他擔任著傳承傳統文化精華的重要職責。然而何爹身處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時代轉型期,他承擔著巨大的時代壓力。面對時代的轉型,他的內心是掙扎的、是矛盾的、是痛苦的、是無奈的。他無力改變人們趨時的現狀,他也沒有辦法去尋找一個“繼承人”。既然無力改變現狀,他唯有獨守。即使是生意冷清、難以維持生計也絕不改變。

作者巧用“那一定是最后的極樂”既指何爹刀法給熱帶來的享受感,同時也暗指“青龍偃月刀”的結局,像青龍偃月刀那樣的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也最終走向了末路,而何爹最終成為了傳統文化的遺孑,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下的沖擊下已經飽受重創,岌岌可危。從而表現出作者對傳統文化精華流失的悲痛與擔憂。文中雖未提及趨時的人們的最終命運如何,但無可置疑的是作為時代的必然發展趨勢,他們的命運比何爹這人群的命運更充滿了希望。

《青龍偃月刀》一文,借文化轉型時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矛盾斗爭,展示了不同人群做出的不同文化選擇以及其各自不同的結局,表現了人們在文化轉型過程中的人生探尋。文章雖已傳統文化精華可能瀕臨遺失的隱憂結尾。但其值得我們深思的后續問題有很多,在面對現代文明沖擊時傳統文化該如何應對的問題,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這才是《青龍偃月刀》一文作者想傳達出的來核心觀念。事實上,這種傳統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產中保持其核心技藝和核心價值,并與民眾生活緊密相連,使之在生活中持久傳承。”[5]作者在文中雖然沒有明確論及如何保護傳統技藝中的精華,但毋庸置疑的是文化轉型是時展下的產物,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因為“對傳統技藝做技藝和文化的整體觀照,在傳承核心技術的同時注意挖掘與發現傳統技藝所蘊含的文化因素,使傳統技藝的生命力得到延續。在此基礎上,從傳統技藝生存發展的實際出發,總結切實可行的保護模式,是傳統技藝永續利用的可靠途徑。”

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每一個人應該做的義務,在此基礎上,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既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力,又與時代緊密結合符合時代所需,將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精華做到不是泥古于傳統文化,而是在其基礎上思考未來的出發點,從而真正做到古為今用,以此形成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二者和諧共存的美好局面。

參考文獻:

[1]楊永春,趙四東,李偉偉.文化轉型 中國文化規劃研究[M].蘭州大學出版,2013.

[2]常娟,韓傳喜.現代性和民族性的內在張力――老舍《斷魂槍》[J].民族文學研究,2010(2)64-68.

上一篇: 從眾心理理論 下一篇: 全民健身概論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久这里全部是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男人的天堂 | 亚洲国产人午夜在线 | 人妖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天堂网 | 亚洲午夜中文字幕在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