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基本特征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29 10:29: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理學的基本特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4-0126

高效課堂不是潮流,不是形式,而是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師教的使人滿意,教學成果顯著的實實在在的高效課堂。我們要向課堂45分鐘要效益、要成績,就要注意教學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統一。

一、什么是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簡單說,“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它主要研討兩大方面,即教師與學生,也就是教與學,研究主導和主體二者的關系,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和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教學最優化的原則,保證課堂教學在耗費師生最少的時間的情況下,能夠取得最大的效果”(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如何使英語高效課堂成為現實,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自己在課堂實踐中的做法和想法。

二、高效課堂的教學要素

高效課堂教學至少包含以下三個要素,即: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

三要素的體現與衡量主要涉及三個層面:教師層面,學生層面,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層面,教學效率是指在單位教學時間內,在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前提下,教師所完成的教學任務量。學生層面,教學效率=教學對所有學生的一切影響的總和/學生所用的時間總和。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要和諧、有效。只有教師的高效或學生的高效,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只有三者的和諧統一,“高效課堂”才能形成。簡言之,“高效課堂”至少在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等三個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為: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如何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達到高效的目的呢?筆者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談起。

1. 教師的具體操作

(1)教師首先要與時俱進,進行自我洗腦,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角色。要確立和增強學生是“主體”而教師是“主導”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都是認識過程的主體,他們統一在教與學的兩種活動方式之中,而面臨的一個共同對象就是“英語”。教師雖為主體之一,在課堂上應發揮其“主導”作用,但要把學生當作中心,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并采取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2)教師要擺正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關系,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從“交際論”的角度講,師生共同都是主體,即“雙主體”。而“自主”是學生主體的第一特征。高效的課堂應該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并通過教師的主導,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獨立思考,自主發展各種學習能力,以獲取必要的知識、強化學科技能。教師應該親近學生,深入地了解學生,同時,在教學環節中結合教材目錄、每個單元的“目標”“復習要點”,各單元的“學習建議”(Tips)指導學生有效地采取各種策略提高學習的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只有在這種師生關系下,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和高效教育。

(3)教師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備好教材、備好學生。課堂要高效,教師就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出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置性作業。無論是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等基礎知識的講解,還是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的培養,乃至最終綜合英語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教學活動(主要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實踐。因此,英語教學本身就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個科目。教師在備課時,設計不同層次和多種形式的活動時,特別注意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盡可能提供真實的情景,讓學生綜合地應用所學語言完成一些任務。

(4)教師熟練操作多媒體

多媒體呈現的知識內容,可以形成清晰具體的映像,把抽象的知識點通過形、聲、情、意、形象化,讓學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學內容,可以優化學生的認知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打造高效課堂中,多媒體作用功不可沒。

2. 學生學習熱情和正能量的激發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這里的“發展,興趣,愛好,傾向”都是心理健康的內容。高效課堂上,學生三種學習需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成就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就是指對地位實力、績效優勢、聲望名譽的需要。成就需要的強弱取決于教師和家長的成就需求的高低、自信心和成功體驗。

(2)被賞識的需要

被賞識的需要在課堂上表現為希望獲得教師的贊許、認可和賞識。這種需要一旦得到教師的肯定或表揚,學生就會進一步努力學習,取得良好成績。因此,這是一種外在動機。

(3)認知的需要

認知的需要是指向學習任務本身的需要,是屬于內部動機的作用。認知需要與學習的目標有關,也與學習的興趣有關。課堂學習成功經驗可以使學生增強認知需要,使學生更加愿意學習。

三、如何實現英語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1. 學法指導

教師要給學生介紹一些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學生提出讀書的具體要求。筆者指導學生閱讀,注意提示學生從兩方面去看:一是從宏觀上看,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中心思想、內容要點、布局結構、寫作方法、風格特色等,把這叫做“宏觀把握”;二是從微觀上看,對詞、句、段中的難點、重點作深入的探討,把這叫做“微觀理解”。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由整體到局部的閱讀順序,有利于學生掌握閱讀的規律和方法,迅速提高閱讀能力。

2. 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

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情感的交流。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通過觀察、傾聽和參與,調控教學,考慮學生的差異,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發現學生思維的“火花”,并加以鼓勵,增加學生的自信。

3. 質疑設問

質疑,是學習的真正開始。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倡導“發現學習法”。這是“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方法”,即由學習者自行發現問題,自己去概括,作出結論。學生能設問,常常表明他已經進入了真正學習的角色。當然,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水平,設置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

4. 釋難解惑

問題提出后,怎樣解決,誰來解決?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但發揮主體作用的還是學生,提問者在繼續學習、思考或受他人啟發后,也可為自己“解惑”。一句話,可以通過師生共同討論的方式來取得共識、獲取新知。

5. 創新與提高

高效的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創新”的課堂。課堂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使學生獲取新知的階段,而必須進一步使學生的新知轉化為智能的階段。因此,教師應在學生掌握新知之后,及時地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發現、質疑、類比、分析、綜合、聯想、求異,而達到創新的過程。

6. 鞏固深化

篇(2)

1、了解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發展歷史與主要研究領域。

2、理解神經系統與大腦的結構與功能、心理的發生與發展歷程。

(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來源安通學校

2、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1)探討人類感知、注意、記憶、思維、想像等認知活動的規律,為知識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養提供科學依據。

(2)探討人類情緒、動機、人格、社會態度等非認知活動的規律,為提高學習積極性、培養健康人格提供科學依據。

(二)心理學的歷史發展

1、心理學的哲學與科學背景

2、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馮特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3、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構造主義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完形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

(三)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

1、理論心理學

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測量學。

2、應用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咨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廣告與消費心理學、法律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健康心理學

(四)心理的生理基礎

1、神經系統及其活動方式

(1)神經元與突觸

(2)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

(3)反射與反射弧

2、大腦的結構與功能

(1)大腦的結構

(2)大腦功能的單側化

3、心理的發生與發展

(1)反映

(2)感受性

(3)心理

(4)意識

二、感知與注意

要求:

1、了解感覺的含義與種類、知覺的含義與種類、注意的品質。來源安通學校

2、理解知覺的基本特征及其組織原則、注意的特點與功能、注意的種類及其影響因素。

3、根據知覺規律,靈活運用直觀教學的方法;正確運用注意規律組織教學活動。

(一)感覺

1、什么是感覺

2、感覺的種類

視覺,聽覺,其他感覺。

(二)知覺

1、什么是知覺

2、知覺的種類

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錯覺。

3、知覺的基本特性

(1)選擇性

(2)整體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4、知覺的組織原則

接近性、相似性、連續性、封閉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特點(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選擇,整合,維持,調節)

2、注意的種類

(1)無意注意

①什么是無意注意;②無意注意的影響因素。

(2)有意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注意;②有意注意的影響因素。

(3)有意后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后注意;②有意后注意的條件。

3、注意的品質

(1)注意的范圍

(2)注意的穩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轉移

(四)感知規律與直觀性教學

1、直觀性教學的基本形式

①實物直觀;②模象直觀;③言語直觀。

2、遵循感知規律,促進直觀性教學

(1)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靈活運用各種直觀方式

(2)運用知覺的組織原則,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

(3)教會學生觀察方法,養在良好的觀察習慣

(五)注意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

1、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2、正確運用無意注意的規律,組織教學活動

3、引導學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學習活動

三、記憶

要求:

1、了解記憶的基本過程與主要類型。

2、理解記憶表象的特點、記憶系統的編碼方式與存貯特點、遺忘的基本規律及其主要原因。

3、靈活運用記憶規律,促進知識的鞏固。

(一)記憶及其類型

1、什么是記憶

2、記憶的基本過程

識記、保持、再現;編碼、存儲、提取。

3、記憶的主要類型

(1)記憶對象分類

①形象記憶;②邏輯記憶;③情緒記憶;④動作記憶。

(2)記憶階段分類

①瞬時記憶;②短時記憶;③長時記憶。

4、記憶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與后象的關系

(3)記憶表象的特點

①直觀形象性;②形象概括性;③模糊片斷性;④個別差異性。

(二)記憶系統

1、瞬時記憶(感覺記憶)

(1)瞬時記憶的特點

(2)瞬時記憶的編碼(編碼方式,影響因素)

(3)瞬時記憶的存儲(存貯容量,存貯時間)

2、短時記憶(工作記憶)

(1)短時記憶的特點

(2)短時記憶的編碼(編碼方式,影響因素)

(3)短時記憶的存儲(存貯容量,存貯時間)

3、長時記憶

(1)長時記憶的特點

(2)長時記憶的編碼(編碼方式,影響因素)

(3)長時記憶的存儲(存貯方式,存貯容量,存貯時間)

(三)遺忘

1、什么是遺忘

2、遺忘的種類

篇(3)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加強對民族音樂美學、心理學層面的研究,探悉不同民族的群體音樂審美心理的新興學科亟待建立。

所喜,筆者新近拜讀了施詠博士著《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年4月版,33萬字)一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推出的學術新著。該書以“中國人的音樂審美心理”為取向,構建一個多邊緣交叉性、跨學科的研究領域――“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學”,其意在通過這一新的分支學科的逐步深入,最終打通諸學科之間的學術壁壘,使之能在“中國人的音樂審美心理”這一更具新視野、新挑戰的論域的統籌下,進行更有深度的研究。

該書是根據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研究――“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學”導論》所修改而成,作者所提出的“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學”是建立在民族音樂學之理念、方法上,以民族的音樂審美心理的內部結構、活動方式及其外化形態作為研究對象,從民族審美心理學的視角來觀照以民族為單位的人類共同體的音樂審美心理的內部結構特征及其發生、演化的規律的一門新興的研究領域。

全書共分八章,分別對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條件、存在的基本特征、發展的基本規律,中國音樂審美中的形式要素及其組織手段,中國人音樂審美中的聯覺、味覺心理,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中的陰柔偏向與尚悲偏向以及民族性格對音樂審美心理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中介紹了課題之緣起,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與意義。第二章探討了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條件是受自然系統中的地理環境、人種特征,社會系統中的生產方式、社會政治結構、哲學思想、宗法、原始神話、集體無意識等因素的影響與作用。第三章闡釋了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即民族性與世界性作為事物個性與共性的兩個方面,是一對互為依存融合的統一體。第四章提出音樂審美心理是在相對的穩定性與絕對的變異性這兩者的矛盾對立統一中發展演變。第五章探討了中國音樂審美中的形式要素和組織手段,總結了中國人在音樂審美上有著近人聲,尚自然、多樣化、個性化,偏高頻的清、亮、透,甜、脆、圓以及重鼻音的特點。旋法上表現為平和、漸進的美學特征;音樂結構思維講求在“統一的前提下求對比”,并遵循規范化、程式化的特征。第六章為聯覺,指出受中國傳統思維的整體直覺、多覺貫通、藝術綜合理念、“成于樂”、“游于藝”樂教思想的影響,中國人音樂聯覺能力較為發達。并高度重視味覺審美的情感表現性,“聲亦如味”,飲食口味的地域分布與民族音樂風格之間也有著一定的聯系。第七章為心理偏向,提出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中具有陰柔偏向,同時與陽剛相補,調劑為用。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中還有著“尚悲”的偏向,與西方民族比較而言,其特點是趨向淡化、弱化,偏于陰柔的“悲情”,體現為“哀而不傷,怨而不憤”。第八章通過實例論證了民族性格與其音樂性格兩者之間的對應性。

該書的作者施詠是近年在學界較為活躍的青年學者,在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音樂教育學等領域均有所建樹。曾師從王耀華教授、喬建中研究員門下攻讀民族音樂學博士學位,現進入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后流動站進行博士后的科研工作。

通覽全書,可以看出作者在與選題相關的諸人文學科領域的學習、鉆研、思考、探索方面花費了很大的心力。誠如著名音樂學家王耀華先生在該書的序中所寫:“施詠同志在我校攻讀音樂學博士學位期間,以巨大的努力和敏銳的學術洞察力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獲得博士學位。我認為,這篇論文的選題是一個很有開拓性意義的研究課題。”

全書的主要特色和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術獨創

通常,獨創性往往是衡量一本著作學術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在國內,無論是民族心理還是民族審美心理則都是一個有待于拓荒的新興研究領域。就審美心理學而言,諸多研究成果中涉及中國傳統審美心理的也為數不多,且這些研究也大多從文藝學角度出發,缺乏一定的心理學理論基礎。

在有關民族心理的文獻中,一般較少涉及“審美”;而一般的美學、心理學又幾乎罔談“民族”。雖然在某些民族審美心理學的著作與文章中對民族的音樂審美心理也有少許的涉及,但多為一般性的流于表層的探討,且極為零散。對于本課題的專門研究,目前尚不多見相對完整、成系統,并得到足夠深入挖掘的研究成果,相關散落資料尚需歸納、梳理、整合并理論提升。

而《概論》一書正是取這樣一個被當今美學、心理學、民族音樂學所遺忘的研究領域,強調民族音樂美學、心理學層面的視角。將研究的著眼點放在了向來是最深層、最復雜、最微妙、最靈動也是最難以琢磨的民族成員的音樂審美心理層面上。并運用辯證思維大膽架構了自成體系的“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學”的學科框架,首次對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中的心理偏向、民族性格與民族音樂性格之間對應關系等進行了理論發掘,很多觀點提出均不乏新見。

2.視野開闊

以往音樂學界的狀況是:民族音樂學、心理學、美學三個領域,多呈獨立、并行的狀態,音樂心理學多專注于實證性的科學的、個案性的研究范式;中國音樂美學的研究多集中在古代美學史文獻的梳理總結;而民族音樂學的主流成果則多集中在微觀的田野的個案調查報告。在中國當今的音樂學研究中,研究范圍雖然涉及到了諸多方面,但運用學科交叉的方法,綜合多維度研究的還為數不多,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呼喚著多角度、多學科的文化詮釋。

正如喬建中先生曾呼吁:“選題方面,我們多局限在民族民間音樂的自然分類的圈圈內。從更廣闊的科學領域,例如從社會學、考古學、民族學、心理學等的角度來探討民族民間音樂規律的選題卻非常之少。這種單一的,不注重跨學科、不注意邊緣學科的選題傾向,正是研究水平不能較快提高的另一個原因。也是不能從更深的層次上去認識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特質和內在規律的原因之一。”④

“音樂民族審美心理”的研究正將遵循這樣的指導思想與研究思路,偏重宏觀視角、注重多學科邊緣交叉,而開拓性地將音樂學、民族學、美學、心理學等學科交叉而構建成新的研究領域。與其說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莫若說是一種新的視野和方法。其創新意義不僅在于對音樂學本學科的細化發展――創建了一門新的交叉學科與研究領域,還加強了民族音樂學研究的美學、心理學層面,拓展了音樂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為所涉及、包含的民族音樂學、音樂美學、音樂心理學、民族審美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學術視野,提供一個極具拓展空間的新視角、新方向。

3.邏輯性強

作為一個全新的學科的架構,作者在全書的整體結構上亦是用心甚多。全書的布局得當,條理清晰。在不少章節體現了作者思維縝密的邏輯思辨性。如在緒論中通過科學心理學與人文心理學、個體心理學與民族心理學、審美心理學與心理美學這三對關系的辨析來論證強調其非實證的研究方法。

在第四章審美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中,提出音樂民族審美心理發展的過程中穩定守恒是相對的,而變異發展是絕對的,音樂民族審美心理總是在穩定性與變異性,即外向融合與內向固守、偏離創新與回歸繼承的對立統一中發展演變。

尤其是在第三章“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存在的基本特征――民族性與世界性”中,對音樂的“民族性與世界性”這一對老生常談的問題進行了全面、邏輯嚴密并較前人均更饒有新意與深度的闡釋,作者分別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愈是民族的,就愈不是世界的”、“民族的,卻并非都是世界的”等五個方面對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進行了辨析。提出民族性與世界性,作為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基本特征中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是促使民族審美心理在矛盾中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任何一種美的屬性,包括那些所謂具有“世界性”的,它必然是歸屬于某個民族而首先具有民族性。正如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沒有個別就不存在一般。所以,音樂的世界性不可能凌駕和超越于民族性之上,離開了民族性就沒有世界性,并不存在一種脫離民族性的世界性……層層剖析后,進而提出只有那些真正“優秀的民族藝術”,才有可能成為“就是世界的”。

當然,作為一門學科、或是新的研究領域的創辟之作,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比如理論的框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完善,有些觀點還有待商榷。創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豈是一人所能勝任?如果該著的出版面世能夠喚起更多的同仁對中國民族音樂美學、審美心理學的關注,隨之為其添磚加瓦,我想,該書所謂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就發揮盡之了。

參考文獻

[1]王光祈.音學.自序[M].上海啟智書局,1929,轉王光祈文集.[C]巴蜀書社,1992:280.

[2]王光祈.德國人之音樂生活[C].轉馮文慈、俞玉滋選注.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25.

篇(4)

關鍵詞:法律心理學;法律心理;司法心理學

我國對法律心理學的研究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法律心理學工作者以自然科學的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研究犯罪成因問題,將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相結合,以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為突破,建構了我國法律心理學科的雛形。雖然當代我國法律心理學研究取得了眾多成果,但我國法律心理學仍被界定為介于法學與心理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其學科價值均未得到充分的挖掘。本文擬對近年來我國法律心理學的研究進行梳理,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一、法律心理學概念與意義

法律心理學是研究與法律有關的各種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也稱法制心理學。它是介于法學和心理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研究人們在實施與法律有關的活動時心理上所表現出的特點與規律及其應用的一門科學。研究人們在司法活動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法律心理根據不同的方面,又可分為犯罪心理學、偵察心理學、審判心理學等。犯罪心理學研究犯罪的動機及其對犯罪的教育改造等問題。偵察心理學研究在偵破案件過程中所應依循的心理規律。審判心理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分析犯人供詞及證人證詞的可靠程度。法律心理學的另一個重要分支是司法鑒定心理學,這是運用臨床精神病學專業知識,對被懷疑有精神障礙的被告或其他訴訟當事人進行心理鑒定,為確定其法律責任提供科學依據。法律心理學還包括警察心理學,包括警察的選拔,警察的培訓,心理援助等內容。

通過法律心理學的運用和研究,一方面從理論意義而言,可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另一方面從實踐意義而言,作為邊緣法學的一個分支,它有助于國家法律制度的建設、改革與完善,在現行法律執行過程中,它有助于提高司法工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在對犯罪的改造工作中,它有助于提高改造犯罪的效益。筆者認為,法律心理學的研究完善了與法律有關的各種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應用社會心理學理論。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經濟轉型期,法律心理學的研究正在進一步深化中,研究法律心理學有助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學體系。心理學家們也正在致力于為國家和人民作出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貢獻。

二、法律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與范圍

研究對象決定了學科的價值與獨立性,依據科學性要求,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應該具有可操作性,必須具備變量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國法律心理學界,對學科研究對象仍然缺少共識,而是存在三種假設:假設一,法律心理學以法律現象中的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在廣義層面,該假設不存在問題,屬于心理學介入任何學科都可使用的基礎性判斷,但明顯外延寬泛,不具有針對性。假設二,研究立法、執法、守法與違法中的各種心理現象。此判斷雖然明確了研究對象的基本范圍,但沒有指出研究對象的具體狀態,只是以分支學科替代學科研究對象,而且對心理現象一詞的使用無法體現研究對象的可操作性。假設三,研究某類主體在立法、執法、守法與違法中的各種心理現象。該判斷雖然指出了研究主體和主體行為的范圍但并未明確那一種心理現象屬于法律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法律心理學是運用普通心理學的一般原理,研究犯罪現象、法律社會化與立法、執法過程中的心理因素的學說,它隸屬于社會心理學的研寵范疇。法律心理學的研究范圍,起初只限于對法庭證據、審訊技術以受案件偵查等幾個方面。近年來.由于社會實踐的需要和心理科學的進步.法律心理學研究的范圍迅速擴大.目前大致包括以下五個方面:法律的制定與社會化過程的心理依據;犯罪主體的心理分析;審判過程中影響對被告作出正確判斷的心理因素;影響證人證據準確性的心理因素;預防犯罪與改造罪犯的心理因素。

三、法律心理學研究方法

篇(5)

工具理性主義實際上可以叫做技術理性主義,它是人類生產生活當中的一種思維方式。工具理性主義可以在技術方面進行預測和計算,并對其設定相應的使用目標。在心理學發展過程中,不同國內外學者對工具理性主義的理解有著不同的見解,我國某知名心理學家對工具理性主義總結出了如下幾種特征:第一,工具理性主義把世界想象成工具,人類借助工具完成自己的目標。第二,工具理性是一種實用主義,它在人類生產生活中以實用為目的,它遵循的是一種實用真理。第三,工具理性主義屬于一種肯定思維,它可以把事實和價值進行分裂,它讓人類該做什么或者不該做什么。第四,工具理性主義追求一種最優工具,是一種有效性的思維方式。第五,工具理論主義以手段為中心,從而追求手段的有效性和最優性。

二、工具理性主義在心理學發展中的反思和超越

(一)工具理性主義在心理學中的批判。

工具理性主義被人們稱之為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自從它被建立之日就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工具理性主義為心理學指向了更為科學明確的發展道路,而價值理性主義把心理學推到了人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在工具理性主義的影響下,心理學中的科學主義顯現出了一種控制的的思想品格,所謂的控制就是把心理學中要研究的對象看做是自然存在的物質,比如人類、工具、機器等等,然后工具理性主義采取一種控制辦法對其進行研究。但是價值理性主義卻往往相反,它強調的是人本主義,它對人的心理活動是一種指導見解,而不是一種控制手段,價值理性主義是一般情況下研究人的思維。為此,心理學在發展的過程中要使用適合人類特性的研究方法和方式,工具理性主義與價值理性主義之間的分裂造就了心理學發展中的事實及其價值,從而促進了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發展。在心理學中,工具理性主義是一種獨立進行發展的思維方式,正是因為在這種獨立方式的導向下,科學主義的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為此,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少不了工具理性主義支持,并在心理學發展中中奠定了工具理性主義的合理性地位。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從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在受自然科學的影響下,建立了心理實驗室,從而脫離思辨性哲學,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心理學發展潮流來看,首先,世界方法中心論的出現使心理學變得相對獨立,進而加快了心理學方法發展的腳步。心理學從哲學體系分裂出來,不是因為心理學發現了新的主題思想,而是因為心理學在哲學的基礎之上有了新的研究方法。在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自然學科發展中都證明了心理學的社會價值,進而為心理學的科學地位奠定了良好基礎。除此之外,工具理性主義為了完善預測以及控制目的,在發展過程中遵循了邏輯主義和客觀主義,為心理學在自然科學中地位的確立創造了條件。

(二)工具理論主義在心理學發展中的反思。

世間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雙面性,當然工具理性主義在心理學當中的發展也有其相對的局限性。工具理性主義雖然在心理學實踐和研究過程中起到了支配作用,但是很少有人會去質疑這種思維方式的優越性水平,因此這就會阻礙心理學在發展過程中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因此,人們不難看出,工具理性主義的局限性忽略了人類自身發展的優越性,對人類特有的思維研究方式進行了排斥。因此,在心理學發展中,要讓人們認識了解工具理性主義的基本內涵,如果人們認識不足就會不利于心理學的健康發展。工具理性主義在心理學中的發展少不了價值理性主義的輔助作用,在發展的過程中要讓二者有機結合實現統一,為心理學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三)工具理性主義在心理學中的超越。

工具理性主義的出現,源自于人類為了生存對自然的需求。在自然界中,人類為了生存,就需要不斷探索并認識自然,并想盡辦法從自然界中取得能量物質,從根本上來講,這就學要人類的工具理性。但是,人類的發展不能僅僅局限在能量物質的獲取中,人類還需要對自然界進行改進創造,完成自己的理想目標,在這其中表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價值理性主義。在心理學中,工具理性主義完成的是人類解決問題并提高其效率,在此過程中并不能給人類以活動的定向方式,因此這就需要價值理性的導向,從而達到在心理學發展中的最優效果。在工具理論主義的控制下,心理學在一定情況下對人類也進行了控制,因此無論它是作為方法論還是一種研究方式,工具理性主義在心理學中所顯現的一定是人和物質的形象。因此,工具理論主義在心理學中不僅是簡單的超越,它需要和價值理性主義進行綜合,為心理學發展提供有利保障。

篇(6)

一、消費心理學在高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教學體系中的存在意義

平面設計作為一種與商業活動息息相關的藝術設計門類,商業性是其基本屬性。廣告、標志、版式、包裝、展示以及“VI”設計等,無不因商業上的需求而產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商業平面設計作品,其內容往往是對商品或者服務的展示、宣傳,其對象,即該作品的目標受眾,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者。作為一個商業平面設計作品的作者,受眾對該商品和服務的心理訴求,是其進行設計創作無法繞過,必需思考的問題。因而,具備一定的消費心理學知識,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平面設計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以培養市場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要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設計人才,非常有必要對其平面設計專業學生進行消費心理學教育。然而,目前我國高職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學現狀是,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圍繞著構成這類基礎課程和標志、海報、包裝、“VI”設計等應用課程來組織,像消費心理學這樣的市場導向性課程的意義卻始終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樣的課程設置,看似基礎扎實、知識體系完整,卻與市場嚴重脫節,培養出的學生市場適應能力不強,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

二、在平面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階段實施消費心理學教學的設想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近年來,消費心理學教育在設計類專業中的存在價值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部分學校也進行了將其納入設計類專業教學內容的探索。然而,對于高職平面設計專業來說,在短短三年的培養時間內,教學內容本已較多、課程也比較緊湊。那么,如何將消費心理學教育穩妥的納入到平面設計專業教學內容,并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畢業設計階段實施消費心理學教學的設想。理由如下:

1.不宜過早地給學生灌輸消費心理學知識

高職類院校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設計基礎相對薄弱,這些學生在入學之前接受的幾乎都是繪畫基礎課程,對設計幾乎一無所知。入學后學校教學的主要任務一方面是要夯實他們在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漸進地教授他們平面設計的知識、技法,培養他們設計思維和創作能力。如果在他們還沒完成平面設計的基本課程,完全掌握平面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技能的時候,就過早的給他們灌輸消費心理學知識,不僅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會讓學生摸不清頭腦、理不清思路。

2.畢業設計階段的學生具備了接受消費心理學教育的基礎

處于畢業設計階段的高職學生,經過前幾年的學習后已經基本掌握了平面設計的基礎技能,同時,此時的學生開始初步接觸社會、接觸市場,通過實習和找工作的經歷,對專業方向所涉及的市場和消費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備了接受消費心理學教育的基礎。

3.畢業設計階段的消費心理學教育最具效果

處于畢業設計階段的高職學生,面對就業的壓力和適應社會、適應市場的挑戰、他們有了解市場、了解市場的主宰——消費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個即將畢業的學生,在他們根據興趣、根據對職業發展的意愿或者實習的經歷確定畢業設計項目的時候,都有著完成一件足以證明自己實力的完美作品的強烈愿望,所以這個時候的學生在了解了消費心理學的價值和意義之后,會有較強的學習動力。同時,畢業設計階段緊鄰就業,這時候組織他們學習消費心理學知識,且經過與畢業設計項目的結合運用,印像清晰、深刻,在畢業開始工作后,這些剛學到的東西拿來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消費心理學教學實施

1.消費心理學知識的講授

消費心理學知識的講授是實施消費心理學教育的基礎環節。由于畢業設計階段的高職學生往往一邊忙于實習,找工作,一邊進行設計創作,能夠集中起來進行理論學習的時間有限,所以對平面設計專業學生講授消費心理學知識內容,不可能像商務、市場類專業的學生那樣系統、全面,而應對包括消費者的心理活動過程、消費者的個性心理特征、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條件等在內的消費心理學基本知識、理論,進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講解,并對消費者心理學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進行闡述。目標是讓學生在了解消費心理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學會應用消費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對設計作品的目標受眾人群進行消費心理分析。

對于講授的形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能請校內外教授消費心理學的專業老師來進行講座,專業老師的講座,因其經驗豐富、內容全面、講解權威,顯然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而沒有這種條件的,則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可以通過收集、整合一些消費心理學的教學視頻、教案和教學課件,組織學生進行集中學習,憑借自身理解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講解。而這就要求指導老師熟悉消費心理學的基本知識理論,同時具有較強的知識整合能力和再演繹能力。而無論進行哪種形式的講授,指導老師都應選擇一些消費心理學的相關教材、文章、資料,要求學生在課外進行補充學習。

轉貼于

2.目標受眾人群的消費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識理論的講授之后,指導老師便可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到的消費心理學原理,對設計作品的目標受眾人群進行心理分析。

進行心理分析的具體方式,可以是學生結合自己的畢業設計項目,運用所掌握的消費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完成對自己設計作品的目標受眾人群的心理分析作業。也可以將有相似畢業設計任務的學生組合起來,成為受眾心理分析小組,小組成員間分別針對各自設計項目的目標受眾人群心理進行相互討論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報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對設計項目目標受眾人群消費心理特征的判斷和確立,包括在年齡、性別、社會地位層次、消費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細致程度、情緒和偏好的持續程度,對流行和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節奏和時間觀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費的目的性、瀏覽、選擇和購買習慣,對品牌、包裝和廣告宣傳的認同度等方面的消費習慣偏好特征,這些設計作品的定位的影響因素。第二,目標受眾的消費動機,消費動機和受眾的消費心理特征,構成了消費者對消費對象的心理訴求,對消費動機的分析決定了設計作品通過哪個方向、以哪種方式滿足受眾的心理訴求,吸引受眾眼球。第三,設計作品方式,通過對設計作品、接觸受眾時的方式、環境對受眾產生的感官影響和心理變化的分析,為設計作品的設計創意尋求依據,設定條件。

3.對目標受眾人群的消費心理調查

學生自己或者學生們之間運用剛掌握的消費心理學知識,針對目標受眾所進行的理論分析,難免有“閉門造車”之嫌。而檢驗理論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調查實踐。所以接下來要求學生們運用消費心理學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對擬定的設計作品的目標受眾進行現場調查。

消費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綜合調查法、實驗法等。受處于畢業設計階段的學生的組織能力、物質條件、時間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種相對簡單、便于開展,較為適合作為受眾心理調查的方式,其中通過調查問卷收集、了解受調查者信息的問卷法,因其使用預先編制的問卷表格,標準化的問題設計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時也有利于相互比較,因而最為適合學生采用。

問卷調查由設計、組織、調查、匯總、分析等一系列步驟組成,工作量較大,需要學生分組開展,分工合作。這樣,我們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組,就可以由此延伸為心理分析調查小組。問卷表格應由學生小組根據設計項目的調查需求自行設計,指導老師給予必要的指導,表格應包含受眾心理分析的主要內容,形式上應多做選擇,減少文字填寫量,從而方便受訪者填寫。

組織對目標受眾人群的心理調查,不但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而且通過在現場調查中與目標受眾的溝通交談,既提高了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又因為與目標受眾的直接接觸,為即將開始的設計創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認識基礎。而通過將調查結果與之前的理論分析進行比較,對理論分析進行驗證、補充和完善,可以使學生在將來的設計實踐中進行受眾心理分析的經驗更加豐富,充實。

4.對設計作品的消費心理定位

通過現場調查及匯總、分析,掌握了目標受眾人群的消費心理特征和消費動機,也就是把握了目標受眾的心理訴求,對設計作品的消費心理定位也就有了準繩。

對設計作品的消費心理定位,簡而言之,就是決定設計作品通過哪個方向入手、以哪種方式滿足受眾的心理訴求。對于平面設計作品而言,就是為滿足目標受眾人群的主要心理訴求,決定從其設計內容哪些方面的特質、性能入手,采用何種創意烘托該特質、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構成畫面、采用怎樣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樣的設計風格。比如設計一款為年輕人目標消費人群的服裝品牌海報,可以突出其時尚、運動、自我等方面的品質風格,可以通過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運動活力的畫面,采用新潮、簡短、有力的流行廣告語來反映這些品質,可以采用鮮艷的色彩搭配、充滿動感的線、面構成,炫酷的字符設計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設計風格,以滿足年輕人的消費心理訴求。

完成了對設計作品的消費心理定位,作品創作的消費心理學準備即已完成,即可進入設計創作階段。對平面設計專業結合畢業設計實施的消費心理學教學也就由此收官。

四、結束語

通過與畢業設計相結合的消費心理學的教學實施,使高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學生了解了消費心理學知識,提高了運用消費心理學方法改善創作,增強作品市場適應力的意識和能力,為將來能夠設計出符合受眾心理訴求的成功的設計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萍. 消費心理學教程[M]. 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篇(7)

一.編輯出版心理學

編輯心理出版學作為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既結合了編輯學的特點,又涉及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但又和這兩門學科不同。編輯學屬于人文學科的范疇,主要應用于現代出版事業。主要研究不同書籍,畫冊,報紙等出版物品以及其選題,寫作,審稿,美工,出版等。既屬于理論性學科又屬于應用型學科,編輯出版心理學繼承包含了它這兩個特點[1]。心理學大方向屬于理論性的學科,但近幾年也被運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例如心理醫生。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人格,行為,社會關系,人際關系,情緒,認知等多個領域。現如今,社會的發展和信息的豐富快速溝通,使人們的認知越來越深化,同時伴隨的心理問題也日益增多,因此,人們已經更多地開始關注心理學,并在很多領域已經投入運用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致來說,編輯心理出版學承接了編輯學的研究內容,但卻是以心理學為研究手段和途徑,研究對象也變為編輯以及和編輯相關人員的心理研究,主要內容包括描述心理現象,揭示心理規律,預測心理趨勢,調適心理導向等。網絡的興起對傳統的編輯行業提出了挑戰,人們為了方便更傾向于接受電子化的咨詢,如刷微博,看電子書等,當然還包括其他的視屏閱讀視聽閱讀等途徑。在這些新型方式發的壓力下,傳統編輯的焦慮感;作者寫作動機的改變,題材和表現方式的改變;以及讀者的興趣變化,還有一些其他的編輯人員所產生的心理問題,都是編輯心理出版學所研究的領域,和編輯學一樣,也是一門同屬于理論型和應用型的學科。

二.編輯心理學的基本特征

(一)交叉性

編輯心理學由于是一門交叉學科,所以具有交叉性。編輯學主要研究編輯的工作原理,工作規律,并指導編輯進行實踐。心理學則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等。由于人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存在,所以編輯學和心理學在客觀層面來說具有必然的聯系,編輯心理學算是心理學在現代編輯學里的發展,可以歸屬于應用心理學的分支之一。

(二)獨特性

編輯心理學雖然是對編輯學和心理學的繼承,但是這種交叉卻不是簡單物理方面的重合,而是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和編輯學相比,編輯心理學主要強調的是和編輯有關的心理活動問題,比如編輯的智力問題[2]。而編輯學則更加突出編輯的能力問題,如知識基礎,政治素養等。其次和心理學相比,編輯心理學主要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對和編輯有關的心理問題做出研究,并預測其在以后的應用和發展問題。如揭示編輯在工作過程中的心理現象,并對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并對以后的工作做出指導,使編輯事業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

(三)創造性

人都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存在,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就都具有再創造的能力。編輯心理學研究的主體是人,研究的客體是編輯和與編輯有關的人員,以及受眾,都是和人有關的活動,因此,編輯心理學在理論層面具有再創造的特點。實際應用中,編輯心理學對編輯在工作中的創造能力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三)探索性

編輯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剛剛興起,尚且還很稚嫩,理論體系,實踐經驗都還不完善,也沒有寶貴的歷史經驗流傳下來供以繼承,因此需要現在的人們不斷地進行摸索。可以借鑒其母體――編輯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參考國外的編輯心理學的研究經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不遺余力,不辭辛苦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實踐中進行探索,來使的編輯心理學這門學科更加的成熟,更加的完善。

三.編輯出版心理學的教學技巧

(一)列框架,突出重點

編輯心理學大部分還是屬于理論型的學科,知識點廣泛,所以教學時如果沒有章法的進行,會很容易漏講或是重復講解。因此,列框架的方式可以完整的講知識點總結在一塊,教學的時候按照所列的框架,不僅可以解決漏講的情況,還是得條理清晰,學生更容易記筆記,這從側面來說,也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列框架不是讓老師在講解的時候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完全講解的時候有所側重,突出重點,對困難的部分也要投入更多的時間。

(二)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也就是說要理論聯系實際。編輯心理學在教學上雖然理論性偏強,但在實際實踐中,有很好的應用性。而且,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也使得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的清楚,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0多研討交流

篇(8)

西方心理學的發展中業已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研究范式:主客二分研究范式與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二者的對峙與整合,構成了西方心理學發展的完整圖像。

1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內涵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是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對立物。主張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模式來規范心理學。它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人、人的心理與行為視為自然物一樣的認識客體,心理學的研究主體則只是反映客體的一面鏡子。主張主體與客體的截然分離,無論是實驗操作還是理論構建均應徹底排除研究者的主體性。物理主義(或自然主義、機械主義)的世界觀、方法中心論的科學本質觀、自然科學取向、邏輯主義與還原主義的研究原則、客觀主義研究范式、因果決定論的心理學解釋框架等是其根本特征。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則強調人、人的心理與行為有著不同于自然物的獨特本質,積極追尋心理學的特有研究方式,主張研究主體向研究客體的滲透、移入、融合,突顯心理學真理的人性本質。

人本主義的世界觀。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歷史的存在。目的性、價值性、個體性、歷史性、整體性等是其基本特征。心理學研究應堅持以人為本,將人的一切特征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積極關注人的自由、價值、尊嚴,以增進人的自我認識、自我理解進而促進人的潛能實現為根本目的。

問題中心論的科學本質觀。主張問題的性質乃心理學方法選擇的依據,決定著方法的適切與否。心理學方法論的建構應積極尋求與人的本性相適應的研究方式人文科學的研究取向反對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定向,反對以自然科學的方法研究人,強調心理學應以人文科學為規范,以人文科學的方法作為自己的研究方法。

直覺主義的研究原則。認為人的本真狀態為一活生生的有機體,只有通過非邏輯的直覺體驗或內在體悟才能獲得完整把握,而邏輯則必然造成對人的本真狀態的割裂、歪曲與限制。直覺體驗不是從對立面觀照人,對人有所規定,而是直接與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融匯共存,舍為一體。它既有領悟能力,又有親身體證功能,其真理本身具有本真性。

整體主義的研究原則。認為人及其心理、行為均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不能還原為自然科學一樣的假設結構如元素、原子;整體亦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有著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質。因此,對整體的理解構成了心理學研究的出發點。心理學應以理解人及其心理、行為為己任,以立足于整體或質的理解與分析為基本方法。

主觀主義研究范式。認為心理學的知識不可能達到自然科學一樣的客觀,而是有著主觀性、歷史性、相對性的特點。目的、價值乃至人的整個精神生活不僅應該、而且可以作為心理學的對象;以價值為導向、從價值的觀點選取事實并形成問題,乃心理學研究應有的立場;內省、直覺、體驗、理解、解釋等則為心理學的基本方法。

非決定論的心理學解釋框架。認為人有別于物,有著心理、意識、目的、意志等。人可以獨立自主地為自己的行為做出決定,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因此,存在于自然界的因果規律并不適于人的心理、行為,目的、價值、經驗、意志等應納入心理、行為發生發展的解釋框架。

2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發展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是在批判主客二分研究范式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前,常識心理學對內在體驗、直覺洞察的自發運用,宗教、哲學心理學對內省、反省、直覺、禪悟、同感理解地位的自覺高揚,構成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先驅。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后,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則經歷了一個從萌芽到成型再到日臻完善的過程。

馮特的“精神科學”心理學方法論及格式塔心理學的現象學方法論可視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萌芽。在萊比錫大學期間,馮特承繼了赫德爾與維柯有關“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的區分。他賦予實驗內省法與歷史法(即民族心理學方法)以同等重要的地位,認為實驗內省法只適于那些與感覺和運動反應密切相關的意識內容的研究,只有在這些簡單的心理過程的研究上,心理學才是“自然科學”的,而對于高級心理過程,對于“由種族和民族決定的心理差異”的研究,則帶有“精神科學”的性質,必須運用歷史的方法才能達到對人類心理的直覺理解。格式塔心理學的方法論則建基于現象學哲學之上。現象學強調摒棄一切先前的理論與假定,直接面向事物本身,它將現象當作研究的出發點,認為現象乃呈現在我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中的一切東西,現象即本質,而本質是被直觀到的。但上述主張井未自覺地高揚人的獨特本質并追尋人的特有研究方式,只能視作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萌芽。

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確立、成型與狄爾泰、斯普蘭格等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狄爾泰不僅以其生命哲學與解釋學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奠定了基礎,而且還在其“描述心理學”內具體闡明了其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主張。他認為,艾賓浩斯的“說明心理學”是模仿“原子物理學”的思想,把心理現象歸結為心靈的元索的結合,不能認識具體的心理學的現實,如藝術家的創造想象、價值感、義務感、自我犧牲、宗教熱誠等等。由于任何心理現象的部分總是深嵌在一個連鎖的整體——一個“結構關系”中,因而,心理學應以人文科學為規范,從體驗到的結構關系出發,用“分析的方法”去描述和理解它的多個方面,以“描述心理學”或“理解心理學”去替代“說明心理學”。“我們說明自然,我們理解心理生活”。而所謂理解,是指通過呈現于感覺中的表現認識其心理生命的過程,是通過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重新體驗他人的心境,從而再現他人的內心體驗的過程。此后,斯普蘭格認為,那種以“意義關系”為特點的整體——整體的人格,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出發點。當我們不以文化生活的表現而以作為一種歷史存在的個人為出發點時,我們便可找到為數較少的“意義傾向”或價值:經濟價值、理論價值、審美價值、社會價值、政治價值和宗教價值。并且,根據這六種“意義傾向”何者占優勢,可以把人格劃分為六大類型:經濟型、理論型、審美型、社會型、政治型和宗教型。他特別強調,作為“理解的先驗圖式”,這六種類型不能用實驗法來證明,但能使我們在人同歷史環境的關系中,在人與“藝術”、“科學”、“社會生活”等的關系中去理解人,理解人的整體的精神生活。到人本主義心理學階段,羅洛?梅、羅杰斯等人亦賦予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以較高的地位。羅洛?梅高度重視現象學方法的運用:“現象學叫人們必須放棄一切先入之見與觀念,然后系統地對眼前的資料加以直接的觀察和整理”。羅杰斯則主張,對于心理學方法論來說,最重要的是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人——當作人,當作有主動性、創造性、有自決能力的活生生的個體來研究。心理學應接納現象學的思考,應該將假設的檢驗、測量以及諸如此類的經驗性、技術性手段及其應用放到一個恰如其分的地位等。心理學研究應遵循以下步驟:通過自身內部的參照系統取得主觀知識;把主觀知識核對以他人的觀察,取得客觀知識;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取得人際知識。不止于此,在羅杰斯的倡導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還提出了一些具體運用現象學觀點于心理學研究的方案。按照安斯多的調查,這些方案包括現象學方案,體驗方案,現象描述方案等。至此,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獲得了自己的全部特征。但同時亦與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呈現出絕對化的兩極對立。試圖超越兩種研究范式的狹隘,使心理學方法論建設走向完善的,當推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馬斯洛主張以人為本去構筑心理學的方法論,主張以“層次整合的思維”看待人的本質或人的心理發展,在層次整合中將為兩種研究范式所割裂的“此”與“彼”重新融合為一個新的整體。其基本主張為:整合的研究取向。認為人是整合的人,成熟的思維是“層次整合”的思維,因而強調將自然科學取向與人文科學取向,“物”的研究范式與“人”的研究范式納入到同一層次整合系統之中;問題與方法的統一。不排斥方法對于科學進步的價值,但主張問題決定方法,方法必須適合于問題,問題與方法之間是統一的。心理學應以自己的研究對象——人為出發點去建構自己的方法論,以人為依據去確定自己的研究領域與問題;“科學的客觀”與“道家的客觀”的相容。不否認“科學的客觀”對知識的普遍性、客觀性的追求,但認為這一以主動干預、價值無涉、感情超脫為條件而達成的客觀只適于遠離人的自然事物的研究。對人而言,更重要得多的客觀來自以順其自然、價值關涉、感情移入為途徑所達成的“道家的客觀”;整體理解與分析研究的互補。認為人及其心理、行為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個體的目標、價值、動機等昭顯了其心理、行為的整體“風味”,使整體獲得了不同于其部分的新性質。因此,心理學研究應致力于個體的目標、價值、動機的把握,建基于整體的理解之上。但這并;意味著心理學排斥分析研究只是這種分析、分類是以對于整體的完整理解為前提、目標。

3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歷史地位

在西方心理學的發展中,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始終引領著心理學的主流,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則更多地為非主流心理學所堅持。但不可否認的是,主客同一研究范式已構成心理學的一道獨特風景,在心理學方法論的建構中確立了自己無可替代的地位。

篇(9)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創新人才培養對于高校來說,是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改革的重要戰略任務。目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效果有待提高,為此,高校需要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構建創新人才培養的新理念、新體系,努力培養一批適應學校和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

一、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意義

創新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為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許多國家都把培養創新型人才擺在戰略的高度加以重視,許多知名大學都建立了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培養創新人才關系到高校的生存和發展。高校培養的學生需要注重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高校培養的畢業生不僅僅要求學生學習成績好,更要求學生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具有較高的創新能力。這樣,才能受到社會的青睞。因此,創新人才的培養關系到高校的生存和發展,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意義重大而深遠。

二、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建構思維

(一)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概述

社會建構論心理學(social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是社會建構論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學中的反映。格根1985年發表于《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雜志上的《現代心理學中的社會建構論運動》一文被視為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正式開始的標志,也是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宣言書。在該文中,格根將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基本立場從元理論層面概括為四個基本假設,這四個假設在格根此后的許多論文和著作中不斷復現,可視為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基本綱領。

(二)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建構思維

第一,社會建構論主要闡釋人類(如何)描述、解釋、說明他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包括他們自己)的過程。

第二,社會建構論心理學主張放棄對個體內在心理結構或心理過程的研究,轉向人與人之間溝通、互動、對話、協商、沖突、修辭等社會性過程。

第三,社會建構論認為,被人們作為反映工具使用的語言,其意義受社會、文化、歷史的制約。正因為此,一切用語言表述出來的都是建構的。

三、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建構思維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探索

(一)大學生自身創新意識的實踐探索

第一,構建創新愿景

高校大學生要想培養創新能力,首先需要的是在他們生活的世界中構建創新愿景。高校大學生一般年齡在17-23歲之間,處于思維活躍、精力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階段,具有創新潛力,有一定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敢于打破定勢思維。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高校大學生若是能夠具有創新的強烈欲望,能夠在頭腦中構建美好的創新愿景,將對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培養創新意識

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強調創新知識主要在于學生自身與外界互動中主動建構而生成,學習是一種主動的知識建構的過程。在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指導下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強調學生對于創新知識的主動建構,強調個人在創新中的作用,要主動培養創新意識。在創新意識不斷豐富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創新素養。

(二)高校創新環境的實踐探索

第一,營造創新氛圍,促進團隊優勢互補,培養高校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經過專門學習培訓后所擁有的知識體系的構成情況與結合方式。能力結構,指一個人所具備的能力類型及各類能力的有機組合。

在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理論指導下,高校營造濃郁的創新氛圍,促進團隊間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互補,幫助大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水平。

第二,通過資源共享,達到團隊協作共贏,培養高校學生的個性品質。

在心理學中,個性是指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的、獨特的、整體的特性。人們常把那些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的心理持征稱作良好的個性品質。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正是要建構資源共享的氛圍中重點培養高校大學生合作、共贏的個性品質。

篇(10)

在心理學領域,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對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倡導積極取向、實現價值回歸和堅持科學實證,是積極心理學的三大基本特征。由于積極心理學主要是以人的積極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組織系統作為研究視域,這就使得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成為促進初中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的應用問題進行探究。

一、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中應用的意義

對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的應用問題進行探究之前,我們首先要對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應用的意義進行探究。通過對我國初級中學心理健康課堂的發展現狀來看,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的應用,可以為我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一種新的取向。由于我國的傳統校園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主要從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的防治問題入手來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這就使得現有的校園心理健教育模式并沒有從根本上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培養,因此,傳統的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模式并不能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中的應用讓“察知幸福”“體驗幸福”和“追求幸福”三大問題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這就為初中心理健康課堂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取向。除此以外,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中的應用,也可以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內涵。積極心理學主要關注的是人類的優秀品質,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中的應用,可以通過對學生的積極主觀體驗進行關注的方式,幫助初中生培養積極的人格,這樣,在初中生的成長過程中,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課堂中的應用,可以通過為學生提供積極心理特征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應用積極心理學的措施

1.學校要構建一支具有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

在利用積極心理學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進行優化的過程中,學校首先應該讓心理健康課程教師在日常工作中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在為心理健康教師提供成長發展平臺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通過聘請心理健康教育專家來校舉辦講座的方式,滿足教師的發展需求。一些學校在提升教師心理品質的過程中采用的教師定期參加校外培訓的制度,對心理健康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應用過程中,學校首先要打造一支具有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進而讓教師自身的積極人格在學生中產生影響。

2.通過活潑自如的教學方式對心理健康教學進行完善

在初中階段,心理健康課程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對積極心理學相關內容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學校應該讓民主輕松的教學氛圍、時代氣息濃郁的教學內容和暢所欲言的課堂規則成為心理健康課堂的主要特色。在對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理發展特點和心理發展特點出發,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進行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講授法、課堂討論、課堂辯論及團體輔導等方式的應用對心理健康教學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在對積極心理學理念進行應用的過程中,一些學校采用的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體性講座和團體輔導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這一心理健康教學模式的構建過程中,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心理健康學習之中,也可以通過對學生參與團體輔導課程的熱情進行強化,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積極心理學的應用過程中,教師還通過對學生的自我調適能力進行培養的方式,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教師在心理健康教學中提到的音樂調節法、自我暗示法、合理宣泄法對學生心理狀態的調整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活潑自如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學的積極性得到有效提升。

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的應用,是提升初中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措施,我們只有從學生實際情況入手,對積極心理學理念進行靈活應用,才能真正讓學生參與到心理健康教學之中。

上一篇: 循證醫學的基本特征 下一篇: 災害防控措施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 天堂视频中文字幕一区 |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