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9 10:29: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作物種植新技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4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的玉米需求量越來越大,玉米種植技術也在不斷提高。我國的科技取得了迅猛的發展,相應的玉米種植技術也在不斷地提高和完善。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玉米種植技術已經成為了眾多研究者關注的對象。
1 簡述我國玉米種植現狀
我國種植玉米的歷史悠久,是玉米產量大國。目前,我國的玉米種植現狀具有以下3方面的特點:玉米的重要性越來越大。我國的農業部門也在玉米種植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與探索,致力于不斷優化玉米的種植技術,提高玉米產量;玉米的種植規模在逐漸增大。玉米不但可以作為糧食供人們食用,同時還可以作為其他物品的原料、能源等;玉米種植的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這是科學技術水平提高的表現,科技的進步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玉米生產工作的效率的提高。
2 對玉米種植中新技術應用效率的分析
2.1 對高產栽培技術的分析
高產栽培技術是每項農作物品種種植的必須技術之一,應用于農作物生根發芽和后期的成長過程之中。所以,栽培技術水平的高低會對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帶來極大的影響。為了提高玉米的產量,保證玉米的質量,在基本的栽培技術上利用現代科技進行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評判栽培技術的先進與否則要結合我國的國情來進行具體分析。由于國外的玉米種植與栽培技術研究早于我國,并且國外的技術創新發展也早于我國,因此,國外很多優秀的玉米栽培和種植經驗是值得借鑒和思考的。當然,國外的經驗是不能照搬照用,因為不同的區域,具有不同的氣候條件,種植玉米的實際情況也會大有不同,因此需要在引進國外技術經驗的同時,綜合考慮我國本土的玉米種植情況,根據實際需求做出必要的調整,從而研發出屬于我國的、適合我國玉米種植需求的栽培種植技術。
2.2 對密植技術的分析
目前,我國農業種植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便是土地利用率低和單位面積種子種植數量有限,而在玉米種植技術中,密植技術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的新型技術。密植技術是我國在進行玉米種植研究的過程中研發的重要技術,是對我國農作物種植技術的革新,大大提高了玉米的產量。種植玉米的必備條件是充足的水分、陽光以及肥料等,這些是實現玉米生長的基本條件,只要具備這些條件,玉米就能夠成熟,創造產量,而如果能夠合理地為玉米提供充足的條件,則能夠實現玉米產量的提高。密植技術就能夠為玉米成長提供這樣的條件。因為科學合理的密植技術在充分利用土地的基礎上,設計了合理的株距,保證了每顆玉米植株都能夠接受到充足的陽光、空氣和水分,加之合理的肥料施放。節約了種植面積,增加了單位面積的種植株數;沒有浪費多于的土地和肥料,是一項一舉兩得舉措。因此,密植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應用是值得繼續推進和改進的,值得進一步推廣。
2.3 對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分析
病蟲害是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必然要面臨的問題之一,同時也是農作物種植必須進行解決的問題,因此與病蟲害作斗爭是農作物種植者需要不斷思考、研究的問題。只有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將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危害降到最低,保證農作物的健康成長,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要在玉米的栽培過程中進行控制,可以通過無菌培養的方式培養玉米種子,從而保證玉米種子在發芽生長期內不受到細菌的不良影響,提高玉米種子的成活率以及生長速率。種植人員還要隨時關注玉米的生長情況,提高對病蟲害的敏感度,及時發現病蟲害問題,一旦發現便立刻采取相應的方式進行解決;日常管理中還可以通過定期噴灑農藥的形式將病蟲害扼殺在搖籃之中,防患于未然,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概率,控制病蟲害的蔓延,實現病蟲害的有效防治。
3 小結
前言
一旦農作物種植辦理技能取得了新的提高,其增長提拔也由質量型替代了傳統的數量型。因此 , 這將會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發揮巨大的效益以及影響 , 并且可以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對于農作物種植辦理技能的研究。主要圍繞提高牢固單位面積產量,發掘作物自身的高產潛力等集成技能攻關的,同時,也要看重農作物高效、優質生產技能范疇的開辟以及研究。現在我國的農業辦理要領正在漸漸由集約型替代傳統的粗放型辦理,我國新時期現階段農業以及農業科技生長面臨的緊張任務便是怎樣有效地辦理農作業效益、品種、布局、質量等問題。
1 關于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的原則
1.1 把農作物的生理機制作為基礎“源”、“庫”比例的不和諧是造成農作物超高產的緊張的原由。“庫”的增長速率低于“源”,種植生態因子調控角度,隨著密度的增長,訂定相干的種植技能。在農作物種植辦理技能中,“庫”是限定高產乃至超產的緊張因素。在高產的有力條件下,功勞指數就下降了。提高探究農作物的生理機制,從而造成農作物的超高產,所以需要我們根據農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計劃。
1.2 發展優質栽培技術為向導
環保農作物的產品風致的提高已經迫不及待了。當代辦理技能要求生長無公害的產品和種植技能。隨著綠色風致消耗的要求,導致農作物的生長偏向肯定朝著定向種植調控技能生長。
1.3 以規范化、標準化的栽培管理技術為途徑尺度的農作物種植辦理技能漸漸變得嚴格,以及必要性的程度日益加深。隨著經濟的生長,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統一的供種、技能辦事、質量尺度的種植技能已投人利用。就我國現在形勢來看,怎樣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訂定范例尺度的農作物種植辦理技能就非常須要了。
2 如何選取正確的培養材料
2.1 種子的選擇
引起病害產生的緣故原因有,播種了移栽帶菌和帶病的種苗和無性繁殖質料。因此,應該在播種前用化學、物理的要領對播種的質料進行處理懲罰,以警備病害的產生。
2.2 播種區的選擇
從需要培植的植株中選取無病的植株,例如馬鈴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創建無病種苗田,選擇無病區或斷絕區播種,偶然種子和無性繁殖質料并不能用處理懲罰的要領來有效地辦理攜帶病原物的問題,保留種子和無病繁殖質料,可以相對地減輕病害的產生。
2.3 貯藏
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貯藏時期還可以連續生長,不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對來年病害也有加重影響,做好正確的貯藏非常重要,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貯藏的環境條件。
3 田地栽培的其它注意事項一定要根據作物的田間長勢、當地的農藝狀態舉行科學的辦理,在作物生長的進程中,水肥辦理與作物生長密切相干,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
在生產中,為和諧作物的生長,在施肥進程中,增長磷肥的用量,采取氮、磷、鉀共同利用的步伐,可在肯定程度上低沉小麥銹病的產生。如在小麥種植進程中,增長銨態氮肥的施用量,可以低沉小麥全蝕病的發病率,增長鉀肥的用量,反而使小麥全蝕病的發病率提高,小麥對胡麻斑病的抗性得到加強。應根據田間測土環境,從而低沉作物的病害,針對水稻的氮肥施用,對小麥銹病,為警備稻白葉枯病、稻瘟病的加重產生。但氮肥施用量又不宜太少,應恰當控制氮肥用量,增長硝態氮肥的施用量,以免加重稻胡麻斑病的產生。
在肥料施用的時期和要領方面,如果基肥過多且不腐熟,或基肥不夠而追施過晚,都會造成后期氮肥過多而加重稻瘟病的產生,如麥、稻田出現缺水時,小麥赤霉病、馬鈴薯晚疫病、煙草黑脛病等容易產生。田間葉斑病、胡麻斑病不停加重,在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地塊,由于田間溫度高,田間水分對作物病蟲害產生影響明顯。
4 農作物栽培的創新分析
4.1 植物激素的應用
在農作物栽培中充分利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比如實時抑制農作物的頂端優勢,還有無子果實的培育,乙烯催熟的作用以及生長素除草的作用等。
4.2 植物激素的應用
最大程度的克制農藥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環境污染。從根本上實現生態體系良勝循環;用黑光燈舉行捕殺;使農作物成為真正的綠色食品;在舉行生物防治時:大多采取以下4種方式,利用捕食天敵的干系鏈清除害蟲,充實利用某些害蟲的趨光性,加強蟲害生物防治在只管即便倒霉用農藥,利用昆蟲激素對害蟲舉行控制,利用誘變異種等轉基因技能作育出抗蟲農作物。
4.3 農作物繁殖控制技術的應用
常見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營養生殖法來繁育農作物后代,發揮農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農作物種植辦理中的應用為了使得親本的精良勝狀連結下去。例如果樹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無病植物方面,充實利用的是制作構造作育技能。
4.4 應用創新的優勢
利用先輩的作育精良作物生物育種技能所作育改進的農作物品種。不但大幅度的提高了農作物的質量以及產量,更是實現了農作物的高產量、高風致以及高效益,并且具備了天然作物中極少數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既到達了增產的目的,而利用轉基因技能作育出的農作物,又有效的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環境污染。
5 對農作物生長期進行科學管理
5.1為農作物生長提供適宜條件
(1)合理灌溉.水分可以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動提供原料;水分是生物體內的各種生化反應的介質;水分有助于礦質養料的吸收;水分的散失有助于水分的吸收、水分及礦質養料在植物體內的運輸以及散熱等。
(2)合理施肥。不同植物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總而言之,對于農作物的栽培管理,與病害的消長有著密切的干系。在選種精良品種的根本上,配套良好的種植技能,才能得到豐產和穩收,聯合多年農業技能推廣事業,就農作物種植辦理探究如下,來為農作物種植提供引導。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S88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3-0027-1
在東北高寒地區,農民會常常在與養殖柞蠶的場地相鄰的地方開墾耕地進行農作物的種植,由于在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需要噴施各種化學農藥,影響柞蠶的正常生長發育,從而為柞蠶的養殖業帶來一定的損害。上世紀90年代,黑龍江省二龍山蠶種場的柞蠶附近的二龍山農場在柞蠶的生長季節曾經兩次使用飛機噴灑滅蟲農藥,由于藥液的漂移而導致柞蠶受到藥害,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2010年,由于國家各種惠農政策的相繼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不斷增加,這不可避免地影響了附近場地的作案養殖。因此,在進行柞蠶養殖時一定要做到統籌兼顧、合理安排蠶事、農事活動實有必要。
1 農事時間安排
由于柞蠶一般在野外生活,生長發育時期在每年的7-9月份,生長發育所需的溫度是8-30℃,在黑龍江省的農作物種植多在5-6月開始播種,因此只要合理安排農作物的種植時間,種植生長高峰期不是與柞蠶生長發育期相交叉的,可以有效避開農業生產對柞蠶養殖的不利影響。
2 安排農作物種植種類
由于山區具有晝夜溫差大、空氣質量高的氣候特點,因此,除了在時間上與柞蠶養殖錯開以外,還可以根據氣候優勢開發綠色食品的種植,如種植香瓜、西瓜等極佳品質的綠色瓜果,可以有效避免農藥對柞蠶的傷害;種植的農作物還可以選擇抗病蟲的優良品種,以減少種植過程中農藥的用量;養殖柞蠶的場地也盡量選擇與大面積耕地相遠離的地塊;由于煙草開花時對蠶有很大的危害,因此柞蠶的養殖場地一定要遠離煙草種植地。
3 選擇合適的藥劑
由于農業生產的需要,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是可能完全禁止使用化學農藥的,但農藥使用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時間以避免農藥的殘留對柞蠶造成藥害。如柞林下部的耕地早期需要使用農藥時,應當盡量選擇噴灑后無漂移的農藥,同時要根據氣候條件進行施藥。禁止使用擬除蟲菊酯類農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可以選擇對柞蠶生長發育沒有危害的生物方法,如采用赤眼蜂來防治玉米螟。但是在使用菌制劑時候應當慎重,必要時,可以在經過田間試驗后再進行大面積推廣。如果各種條件允許,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可以覆蓋紗網防治病蟲。
4 聯合作業滅鼠
選用第二代抗凝血滅鼠劑進行聯合滅鼠,具有殺鼠譜廣、毒力強、使用濃度低、適口性好、對人畜安全、使用方便、有特效解毒劑及一次投餌即可殺滅害鼠的特點,農田滅鼠可按洞或每間隔5m或按棋盤式投放藥劑,每處一堆,每堆5g。投餌4-6d后即可出現老鼠的死亡高峰,滅鼠率達到90%以上。滅鼠活動多在春季雪化之后進行,此時老鼠的基數低,即將進入大量繁殖階段,同時也是覓食高峰,老鼠在野外很難尋覓到食物容易取食毒餌。投餌量一般是根據老鼠的發生密度而確定。為保證比較好的滅鼠效果,應做到藥量、空間、時間三飽和,投餌后若餌料已被全部取食,應及時補充投餌達到撒滅全部鼠群。被老鼠為害過后作物可以噴灑一些植物生長調節劑和營養劑,以增加作物的生長勢,降低鼠害帶來的作物減產。
5 選擇抗病抗蟲的優良品種
在同等品質的前提下,應選擇水平抗性比較高的作物品種。在預測某些病害有嚴重發生趨勢的時候,可以優先選擇具有垂直抗病性的品種。此外,不同品種間的作物抗蟲性也有著一定的差異,合理選擇抗蟲品種,在同等條件下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6 改進耕作,抗逆增產
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可以采取間作、輪作、超深松以及秋整地、人工鋤草等耕作輔助措施,通過物理方法改善土壤條件,為農作物的生產創造出更加合適的生態環境,從而降低病蟲鼠的自然生長基數,從而在提高作物的產量和經濟價值的同時減少對柞蠶養殖帶來的負面影響。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197-01
1 玉米種類的選取
選取種類是玉米種植之前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一旦玉米種子的品質不行,就沒有辦法進行之后的農作種植工作。玉米生產量的上升,最主要的就是選取玉米種子這個環節,有一定種植經驗的農民在選取種子的時候會有多方面的考慮。結合我國北方地區遼寧的真實狀態而言,在選取玉米種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的方面包括市場的影響因素、地區的氣候因素、病蟲的危害。
根據市場的影響因素方面,在進行種子選取的時候要結合市場上對種子的需求,例如是水果玉米或者是糯玉米,這對玉米種類都是有不一樣的要求的。結合以前的農作經驗,可以發現不同的時期對玉米種類的需求會對玉米價格產生直接的影響,一旦某一個種類的玉米價格非常貴,就能相應的提升玉米的生產量,但是價格太低的話就會降低玉米的生產量。
根據遼寧地區的氣候因素方面,在選取種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氣候,由于遼寧的緯度比較高,導致了夏季時期的氣溫會大幅度上漲,但是冬季時期溫度會下降,需要選取玉米種子十選取耐寒耐熱性比較好的一種,若是遼寧的熱量充分,就能夠選取生長時期比較小的一種。結合以前的種植經驗具體分析,若是地面平坦而且熱量充分,可以選取生長時期比較長的種子。
根據病蟲的危害方面,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會有許多不一樣的時期,每個時期都會有病蟲的問題,由于這個原因,玉米的生產量會有一定程度的減少而且影響日后的生產量,因此,在選取玉米種子的時候必須選取抗病性比較好的玉米種子,對大部分的病蟲危害有一定的抗擊性。
通過這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發現,種植之前對玉米的選取十分關鍵,若是缺乏考慮以及經驗,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影響遼寧區域的玉米種植和生產數量。
2 玉米苗的養護
完成選取玉米種子之后的重要環節就是進行培育玉米苗,培育玉米苗是要以合理的種植技術以及種植理論作為依據的,若是沒有一定的培育玉米苗經驗以及理論就沒有辦法生產出健康的玉米苗。在進行培育玉米苗的過程中,我們要認真考慮七個方面,分別是曬玉米種子、種植玉米、給玉米施肥、鋪蓋塑料膜、移植玉米幼苗、玉米種植管理技術以及病蟲危害的提前預防。
曬玉米種子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步驟,許多人會忽視玉米種子種植前的環節,因此,玉米種子沒有前期的發育,在種植之后的生長中通常會產生許多問題。晾曬之后的玉米種子可以在一定時間里吸取許多營養以及陽光,有很好的生長環境,但是沒有晾曬的玉米種子在這個方面的吸取能力比較薄弱;種植玉米對技術有一定的要求,種子之間的距離要把握好,不可以太密集也不可以太稀疏,這兩個方面想想都會玉米的生產量產生影響,太密集的種植會讓玉米種子得不到足夠的生長空間,太稀疏的種植會減少玉米的生產量,完成分放種子之后要再覆上一層濕潤度足夠的土,不要過干或過濕;給玉米種子施肥則是因為每種農作物的種植都要肥料幫助生長,若是沒有施肥,農作物在生長的時候沒有足夠的空間,玉米需要更多的肥料,主要成分是氮和鉀等多種微量元素,在給玉米種子施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用量,不要太多也不可以太少;覆蓋塑料膜這個環節是因為農作物的種植過程有不一樣的季節,而且遼寧當地冬季時期的溫度過低,玉米種子很容易被凍死,在12月―2月份的時候,是遼寧區域溫度變化比較明顯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有相應的保養對策,保證玉米的生產量,給玉米種子覆蓋塑料膜是增加遼寧的土地溫度,增強對玉米種植環境的養護;移植玉米幼苗是讓玉米幼苗有更多的生長空間,強化玉米幼苗的生長競爭能力,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讓玉米的口感更美味。移植玉米幼苗之前要結合幼苗實際生長狀態,在玉米幼苗生長到5cm的時候就可以移植了。許多農民覺得玉米幼苗的移植過程中不需要攜帶土質,這種移植觀念并不正確,在移植的過程中玉米幼苗的根部要攜帶一部分的土質,這樣的移植方式可以保護幼苗的生命,加上給玉米幼苗的根部套上有營養土的物質杯子,儲存一定的養分,確保移植過程中水分不會過多的流失;玉米種植管理技術是玉米種植以及生長的必備環節,沒有優良合理的農作物種植管理方式,在一定的程度上會直接影響玉米的生產量。合理的種植管理中包含給玉米幼苗進行合理的施肥,并且結合季節的變化來改變水的用量,太多或者太少都會對玉米的生長產生副作用。另外一個被忽略的重點就是給玉米除雜草,所有的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工作都是除雜草,但是現階段的農作物種植中采用了許多專業的除雜草劑,但是用量的不合理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本文比較推薦人工除雜草的方法,不僅對玉米的生長沒有負面作用,而且可以減少一部分經濟費用;最后一個方面就是病蟲危害的提前預防,玉米根部通常會有銹病,對這個病蟲危害要定期進行檢查,提前預防,保證玉米的生產量。
3 總結
我國十分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就是玉米,玉米的種植對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產生了關鍵的作用,在種植玉米的過程里我們要用合理的農作方式以及農作技術,從而確保玉米的種植生產數量,提高遼寧地區的農業經濟收益,推動遼寧地區農業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對于提高作物產量有著非常巨大的現實意義,這將會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發揮巨大的效益以及影響,并且可以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對于農作物種植辦理技能的研究。主要圍繞提高牢固單位面積產量,發掘作物自身的高產潛力等集成技能攻關的,同時,也要看重農作物高效、優質生產技能范疇的開辟以及研究。現在我國的農業辦理要領正在漸漸由集約型替代傳統的粗放型辦理,我國新時期現階段農業以及農業科技生長面臨的緊張任務便是怎樣有效地辦理農作業效益、品種、布局、質量等問題。
一、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存在的問題
1、農作物農藥高殘留
農作物在進行無公害栽培過程當中,為了讓農作物健康的生長遠離害蟲的危害,對農作物使用農藥是不可避免的一個方式。但是因為農作物的栽培者們對于農藥使用過度,用藥太過于盲目跟風,這導致了農作物含有有毒物質和農藥殘留量超標。這不但破壞了無公害農作物的營養價值,還會讓食用者的身體受到損害,非常不利于無公害農作物的發展。
2、盲目使用肥料
農作物在栽培過程當中,農作物的栽培者們因為對于農作物的了解不全,欠缺農業方面的知識,所以在對土壤構造不夠了解的情況下濫用一些化肥材料。這嚴重污染了土壤,導致了土壤肥力的降低,更降低了農作物抵抗害蟲的能力和農作物原本的營養價值。
3、土地污染
隨著城鄉經濟一體化速度的加快,現在大多數農作物栽培地周圍都布滿了工廠和房屋,工廠在運作過程當中會有很多廢氣廢水排放出來,而房屋的居民每天的生活垃圾也在周圍隨意丟棄。這不僅嚴重的污染環境還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農作物的栽培地,農作物在受到污染的土地上培植會嚴重的破壞農作物的內部構造,而人們食用這些農作物會危害人體健康,這就破壞了無公害農作物的栽培初衷。
二、農作物栽培技術管理中應把握的要點問題
1、把握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的原則
1.1把農作物的生理機制作為基礎
“源”、“庫”比例的不和諧是造成農作物超高產的緊張的原由。“庫”的增長速率低于“源”,種植生態因子調控角度,隨著密度的增長,訂定相干的種植技能。在農作物種植辦理技能中,“庫”是限定高產乃至超產的緊張因素。在高產的有力條件下,功勞指數就下降了。提高探究農作物的生理機制,從而造成農作物的超高產,所以需要我們根據農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計劃。
1.2發展優質栽培技術為向導
環保農作物的產品風致的提高已經迫不及待了。當代辦理技能要求生長無公害的產品和種植技能,。隨著綠色風致消耗的要求,導致農作物的生長偏向肯定朝著定向種植調控技能生長。
1.3以規范化、標準化的栽培管理技術為途徑
尺度的農作物種植辦理技能漸漸變得嚴格,以及必要性的程度日益加深。隨著經濟的生長,在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統一的供種、技能辦事、質量尺度的種植技能已投人利用。就我國現在形勢來看,怎樣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訂定范例尺度的農作物種植辦理技能就非常須要了。
2、選取正確的培養材料
2.1種子的選擇。引起病害產生的緣故原因有,播種了移栽帶菌和帶病的種苗和無性繁殖質料。因此,應該在播種前用化學、物理的要領對播種的質料進行處理懲罰,以警備病害的產生。
2.2播種區的選擇。從需要培植的植株中選取無病的植株,例如馬鈴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創建無病種苗田,選擇無病區或斷絕區播種,偶然種子和無性繁殖質料并不能用處理懲罰的要領來有效地辦理攜帶病原物的問題,保留種子和無病繁殖質料,可以相對地減輕病害的產生。
2.3貯藏。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貯藏時期還可以連續生長,不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對來年病害也有加重影響,做好正確的貯藏非常重要,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貯藏的環境條件。
三、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的技術對策
1、修建無公害農作物培植場地
無公害農作物在栽培過程當中,環境是當中最主要的問題之一,所以為了無公害農作物的安全栽培必須要修建一個專門栽培無公害農作物的場地。這個場地的選址也是當中比較重要的問題,因為場地的環境好壞會影響農作物產品的安全問題,修建無公害農作物培植場地需要在一個遠離工廠民居、環境純凈沒有污染的場所。這樣無公害農作物的栽培就能夠真正的做到天然無污染,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2、選擇優秀的農作物品種
農作物的無公害栽培優質的品種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優質的農作物品種可以提高農作物抵御病害的能力,可以保障農作物得到高的產量,可以降低農業和化肥的使用次數保障環境的純凈。優質農作物要根據所在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來選擇品種,并且按照不同品種的特性和土壤條件來制定栽培方案。這樣無公害農作物的培植管理技術才能夠得到迅猛的發展,才可以讓農作物真正做到天然無公害。
3、科學治理和預防病蟲危害
防治病蟲危害是農作物栽培過程當中的關鍵環節,這個環節主要重視預防,治療只起到輔助的作用,所以栽培者在對農作物進行無公害栽培過程當中需要對農作物做好管理,盡量避免對農藥的使用。若是出現害蟲,可以采取釋放寄生性捕食天敵動物的方式,盡量減少對農產品盲目胡亂的用藥,嚴格禁止使用劇毒、高度、高殘留的農藥。盡量使用能夠溶解的農藥,避免對土壤的污染,還要保證農藥的用量,保障農產品無農藥殘留。
4、制定預防重金屬污染土地的措施
土壤作為無公害農作物栽培的關鍵內容之一,做好預防重金屬的污染工作是栽培者的關鍵環節,栽培者在栽培農作物的時候對土壤的重金屬要事先做好檢測,對土地要經常進行翻墾,最大限度的收集土壤的重金屬,并且做好避免外部環境對土壤干擾的工作。
四、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創新應用
1、植物激素的應用
在農作物栽培中充分利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比如實時抑制農作物的頂端優勢,還有無子果實的培育,乙烯催熟的作用以及生長素除草的作用等。
2、植物激素的應用
最大程度的克制農藥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環境污染。從根本上實現生態體系良勝循環;用黑光燈舉行捕殺;使農作物成為真正的綠色食品;在舉行生物防治時:大多采取以下4種方式,利用捕食天敵的干系鏈清除害蟲,充實利用某些害蟲的趨光性,加強蟲害生物防治在只管即便倒霉用農藥,利用昆蟲激素對害蟲舉行控制,利用誘變異種等轉基因技能作育出抗蟲農作物。
3、農作物繁殖控制技術的應用
常見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營養生殖法來繁育農作物后代,發揮農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農作物種植辦理中的應用為了使得親本的精良勝狀連結下去。例如果樹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無病植物方面,充實利用的是制作構造作育技能。
4、應用創新的優勢
利用先輩的作育精良作物生物育種技能所作育改進的農作物品種。不但大幅度的提高了農作物的質量以及產量,更是實現了農作物的高產量、高風致以及高效益,并且具備了天然作物中極少數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既到達了增產的目的,而利用轉基因技能作育出的農作物,又有效的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環境污染。
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技術創新已經是時代的一個重要話題,本文中也突出了在農作物栽培管理中引入新技術的重要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對管理技術進行根本上的突破提高,才能夠讓農作物栽培更加的適應生產。
參考文獻
安陽與晉冀魯相接,位于河南省北部,處于北緯35°50''''~36°20′,東經113°40′~114°45′。安陽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日光充足,氣候柔和,春季少雨,夏季雨分充足,秋季氣候溫和,冬季氣溫低,少降雪。滑縣位于安陽的東南部。根據滑縣氣象局資料,在2010~2011年之間,氣象狀況如下:氣溫:氣溫最高為7月份的28.8℃,最低為1月份的-4.7℃,年平均氣溫13.9℃。降雨量:降雨量最大為251.2mm,總降水量為610.5mm,雨量集中于七八月份。日照時數:日照時數最大為216.8,最低為7.7,全年日照時數達到2087.0。
2滑縣農業概況
滑縣是農業大縣,是小麥,玉米,花生種植的重要生產基地。農作物的套種方式包含小麥一玉米、小麥一芝麻等,都是一種二熟;棉花等農作物種植為一年一熟。崗丘區2007年農作物種植面積為75606.57hm,其中小麥等糧食種植物面積約為55880.39hm,其種植面積達到總面積的73.91%,在糧食作物中,小麥播種面積占37.65%,谷子占12.6%,玉米種植面積占12.04%,薯類作物占9.64%,豆類植物面積占2.36%。經濟作物種如棉花等種植面積為11227.9hm,其種植面積達到總面積的14.85%,經濟作物中,棉花種植面積占10.07%,芝麻種植面積占1.26%,油菜種植面積占0.84%,花生種植面積占2.68%。與此同時,花卉種植也占有重要比例。花卉種植有利于改善農民生活,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民積極性。雖然有良好的日光等氣候資源,但其農業種植仍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1)從所處地域來說,很多地區地勢不平,土壤貧瘠,而且植被稀疏,森林覆蓋率低,夏季多暴雨,易發生嚴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會使有營養的礦物質沖走,導致土壤透氣性能差,所含有機物量少,由此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2)缺乏充足的水資源。降水不足,有時候甚至連續多天的零降雨量,導致旱災的發生,嚴重影響了小麥,棉花等農作物的種植以及生長。安陽市春季降水量僅為80.6mm,年平均降水量為139.22mm,滑縣春季降水量為101.2mm,年均降水量為152.61mm。春季是農作物播種的時候,需要大量的水分,而缺水以及干旱會使農作物大量減產甚至絕收。
3農業應對氣候的有效措施
3.1調整農作物的種植結構
對農作物的種植實現優化合理的布局,調整好小麥、棉花、花生等農作物的種植面積,積極發揮花卉種植的優勢,擴大抗旱農作物諸如紅薯以及谷物等類型的種植面積;其次,對不同類型的田地,不同對待,如地理條件好的盆地等區域,大量種植小麥,并實行套種,增加田地產量,提高經濟效益;也可以在易旱區域種植耐旱性的芝麻,其經濟價值高,可以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在其間實現芝麻與如紅薯等低桿農作物的套種,合理利用每一份資源,保證農業生產的發展,保證糧食基地的不斷擴展。
3.2推行有機旱作農業模式
科學考察農田情況,以各類農作物的特性為基礎,根據不同農作物所需要的水分以及需要的有機無機物質規律,加大諸如秸稈之類有機肥的使用,科學合理地使用化肥,對農田進行集約型生產,精耕細作,從根本上改善土壤涵養水源以及有機肥的能力;同時,優化耕作制度,易旱,土壤薄的低產出田地,實行輪休制度,并及時進行細耕保墑,慢慢改善土壤,改變農田質量,對于保水性好,土壤肥沃的田地,及時播種,實行一年兩熟。在春耕播種時,選擇抗旱,需水量少以及早熟的優質品種,同時,多采取一些諸如開溝等雨以及旱擺寄種等方法,加強農作物的成活率以及生長率,提高農田的收成效益。
3.3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大通縣屬高原大陸氣候,冬季氣候寒冷、夏季氣候涼爽,土質肥沃,地理條件優越,環境宜人;交通便利、寧張公路貫穿全境,并通有寧大高速和寧大鐵路線,鄉鄉通柏油路,50%以上村莊實現道路硬化,利于農產品的運輸。通訊發達,實現了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開通了大通縣農業信息網、農業電話語音咨詢熱線,縣鄉各機關單位全部實現電話、傳真與電腦辦公,具有較為完善的信息網絡傳輸系統,是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理想之地。
近年來,通過實施省、市農業重點新技術推廣項目“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村和種子村的建設,為打造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大通農業、形成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經濟效益顯著,促進了大通特色農業產業的迅速發展。
1 農業生產現狀
“十五”期間,在確保農村自用糧食需求和農民生產生活的前提下,積極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2006年我縣糧油作物種植面積4.64萬公頃,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7萬公頃,總產量7.90萬噸。其中小麥面積1.40萬公頃,總產量4.56萬噸;馬鈴薯0.57萬公頃,總產量2.48萬噸;蠶豆面積0.26萬公頃,總產量0.71萬噸;油料1.94萬公頃,總產量4.43萬噸;蔬菜面積0.29萬公頃,總產量11.26萬噸。馬鈴薯、油菜、蠶豆為主的特色作物在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中的比重占到60%。農作物種植向適應市場需求和高原特色調整優化,由糧油作物為主的“二元結構”向產值高、收入好的“多元結構”轉換。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建立了縣級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和鄉級病蟲監測點。
2 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2.1加強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壯大了農技推廣隊伍
“十五”末,我縣基本形成了以“縣為龍頭,鄉為紐帶,村為基礎”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縣農技推廣中心現有職工56名,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8名(占85.7%),工勤人員8名(占14.3%)。專業技術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7名,中級職稱19名,初級職稱22名,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力量。于2005年建成了大通縣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由專人負責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病蟲信息,指導全縣的農作物病蟲鼠害防治工作。全縣20個鄉鎮均建有農技綜合服務站,管理模式以鄉鎮管理為主,現有人員74人,其中中級職稱14人,初級職稱46人,其他14人;村級服務基本以縣鄉技術人員和村干部服務為主。
2.2 加大了農業科技創新力度,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
重點推廣了青春533、高原448、樂麥5號、民和853等小麥優良品種;青海9號、10號、11號、12號等蠶豆新品種;青雜1號、青雜2號等雜交油菜品種;狠抓馬鈴薯脫毒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重點推廣了脫毒175、下寨65、青薯2號、大西洋等馬鈴薯脫種,使糧油作物的生產逐步向“小麥良種化、蠶豆優質化、油菜雜交化、馬鈴薯脫毒化”的方向邁進。并累計推廣旱作溝播技術0.73萬公頃,配方施肥技術7.67萬公頃,種子包衣技術0.18萬公頃,病蟲草害防治技術23.0萬公頃以及農業重點新技術2.43萬公頃,受益農民19萬人,充分展示了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支撐作用。
2.3加強了農業科技示范區的建設
重點實施了優質油菜、優質蠶豆、馬鈴薯種植基地等項目。2007年共建立優質蠶豆、油菜溝播、小麥良種繁育、優質馬鈴薯種薯繁育及商品薯生產等為主的31個集中連片示范基地66.7hm2。不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而且特色種植初步形成,并向規模化發展。區域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的新格局逐步形成。2007年我中心在全縣建立14個“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村和種子村,其中馬鈴薯特色產業村3個,面積232.92hm2,平均產量33.75t/hm2,收益達2.025萬元/hm2(0.6元/kg),總收入471.7萬元;油菜特色產業村4個,面積9.488萬公頃,平均產量3 375kg/hm2,收益1.215萬元/hm2(3.6元/kg),總收入達512.3萬元;小麥良種繁育種子村4個,面積327.7hm2,平均產量4 500kg/hm2,收益1.08萬元/hm2(2.4元/kg),總收入353.9萬元;蠶豆良種繁育種子村1個,面積505.4hm2,平均產量4 875 kg/hm2,收益1.17萬元/hm2(2.4元/kg),總收入39.4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涌現出一大批種植大戶和特色種植產業重點鄉鎮,發展勢頭積極。
截至2006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 842.85元,比“九五”末增長64.98%,“十五”期間年遞增10.53%。農技推廣為我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貢獻。
3 存在的問題
3.1農民自身科學文化素質偏低
大通是少數民族居多的自治縣,農民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基本素質偏低,接受農業新技術的能力較差。雖然每年都進行科技培訓,但傳統種植觀念改變較慢,因為有文化的青壯年大部分外出打工,真正掌握新技術和實用技術的青年農民不從事農業生產,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是老人、婦女,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較慢。村干部和農民技術員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但力度不大;由于經費緊缺,不能系統的進行定期培訓,科技知識更新慢,不能及時掌握新技術新方法。
3.2良種引進、繁育管理工作滯后
中圖分類號:S32 文獻標識碼:A
貴州位于中國西南的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它以其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造就了具有廣泛遺傳多樣性的種質資源類型,成為我國典型的資源大省。貴州省的土壤面積共有15萬k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90%之多。
1 貴州省的品種改良研究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作物的傳統育種技術以雜交育種為核心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技術體系。隨著育種技術的推廣應用,雜交育種在遺傳基礎的狹隘性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局限性就體現出來了,育種家們開始把眼光放在遠緣雜交和誘變育種上。新的育種技術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不僅能夠克服品種間多次雜交的退化,還能最大程度上保留作物的優良性狀,并且還能通過誘變育種,開發作物新特性,這極大地促進了農作物品種改良技術的進展。
作物育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作物品種遺傳改良在作物增產中所占的份額較大。50多年來,貴州農作物種植面積穩步擴大,以稻、麥、棉等作物品種的種植和改良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至2011年貴州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多達306萬hm2,比2010年增長0.5%;油料種植面積多達53.6萬hm2,比2010年增長1.3%。
2 貴州省品種改良的研究和推廣
經過30多年的發展,貴州省的農產品由長期短缺發展成為豐年有余,人們對農產品的品種特性和質量的要求逐步提高。近年來,貴州省頒布了一系列措施條例,為搞好農作物品種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并且在貫徹執行這些法律法規和加強品種試驗、推廣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工作。
2.1 玉米品種改良
1995年后,貴州省主要進行“興黃單89-2”和由安順市農科所研究培育的“安單136”2個新品種的推廣應用,這2個品種具有適應性強、品質好、產量高的優良特性。自此,貴州省的玉米品種推廣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年來,貴州省積極引進高甜、高賴氨酸等特種品種玉米,玉米品種改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2 水稻品種改良
水稻是貴州省主要糧食作物,一直都是各級農業部門還有廣大農民關注的重點,到90年代初期,在品種合理布局的條件下,兩段育秧等技術的配套推廣和普及,雜交育種水稻品種得到廣泛種植,極大地促進了貴州省水稻的生產和發展。“十五”時期,目前貴州省的水稻生產區域可分為溫暖作稻區和溫和作稻區。溫暖作稻區主要是指海拔在1200m以下,熱量條件較好的地區。這些地區主要種植“金優63”、“K優5號”、“崗優22”等中晚熟雜交水稻品種。
3 貴州省農作物品種改良中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說,貴州省的農作物發展成增長趨勢,但是發展中暴漏的問題仍然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
3.1 種質資源的收集
優化種質資源的收集多集中在地方種質的收集,對近年來國內外的育種創新材料收集不夠重視。
3.2 種質鑒定評價
在種質鑒定評價方面,雖然是在全國統一制定的標準下進行的,但是受地區區域的影響,不能全方位、多層次的對新品種進行鑒定分析。
3.3 種質資源的保存技術
種質資源的保存技術和綜合研究還很薄弱。目前貴州省的農作物資源保存工作在不斷地輪種條件下不能實現品種更新要求。種質保護機制也有待完善。
4 促進農作物品種改良的幾點措施
4.1 加強對貴州省新品種的宣傳力度
我們要利用種子管理部門的技術優勢和信息傳播功能,廣泛引進新品種,嚴格篩選出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多點示范。在已經建設好的安順市、思南縣、貴陽市等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建設遵義市、銅仁地區、畢節等地區的新品種示范展示。
4.2 增加新品種創新研究的力度
種質資源的改良創新是作物改良的重要途徑,目前由于受到研究手段的限制,以及地方資源在其形態改良上存在的頑劣性,給作物改良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政府部門應該高度重視新品種的創新研究工作,增加這方面的資金投入,加強科學合作,促進種質資源的交流和利用。
4.3 完善新品種的更新換代機制
近年來,通過審定在市場上流通的品種越來越多,面對各種各樣的品種,造成了農民品種選擇難度很大。我們要根據各地區不同的生態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推廣品種的選取,合理布局,有利于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農民的增產增收。
4.4 充分利用貴州省種田大戶的帶頭作用
種子管理部門應該與各具有代表性的種田大戶建立密切聯系,對他們進行新品種的宣傳、指導和培訓,使他們充分認識新品種的優良特性,對新品種進行栽植培育,帶動其他種糧小戶積極主動推進新品種的推廣使用。
5 結語
貴州省農作物品種的改良技術和新品種的推廣力度都需要我們走更多更深的探索和研究,這單靠一部分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我們所有農業研究者和農作物種植者共同努力,為實現貴州省農民增產增收以及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朱怡,鄒軍.貴州省特色雜糧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耕作與栽培,2011(03).
[2] 耿月明,付云海,王世才,范水舟,羅必燦.品種審定制度要創新規范——中國種業發展問題研究之五[J].中國種業,2009(08).
據博羅縣農調隊對農業種植面積調查網點全縣8個鎮8個村民小組80戶農戶進行2010年的農作物種植實際情況調查,結果表明我縣農民對2010年的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態度由前幾年的消極、謹慎、觀望轉為積極、信心增強、力度加大;農作物播種面積由大幅下降轉為2010年的略減;水稻、薯類大幅減少,玉米、花生、甘蔗、蔬菜大幅增加。
一、當前我縣農民種植結構變化主要特點
(一)以市場為導向,大力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根據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思想,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途徑,突出合理配置資源,突出區域特色,延長專業化生產的產業鏈,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高效益的經濟作物,使糧經作物比例趨向合理化。據此次調查資料,2010年全年實際播種面積糧經作物比例為45:55,2009年的為7:3。
(二)農民全年農作物實際播種面積略減。根據這次調查資料反映,今年農作物實際播種面積同比上年減幅為1.07%,而農民經營的耕地面積減少5.4%。主要是因為國家和地方征用土地搞基礎設施建設,其次是為搞好農業集約化、產業化,以及引進外商、外資發展經濟、大辦果場、花木場、魚塘等。
(三)我縣逐年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由于我縣農產品流通渠道仍不通暢,農業品市場低迷,農產品收購價格持續下降。我縣各級領導注重農業結構和農產品價格等問題,大力發展適應市場需要,多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小論文,使農民對農業結構調整由消極、觀望轉為積極參與,信心增強。2010年農民的農作物實際種植面積略減,但復種利用率有所提高。據調查資料反映,2010年我縣農作物實際種植調查耕地復種利用率為207.5%,同比上年增加了15個百分點。
二、我縣農業種植結構存在問題
2010年我縣的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是構筑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區域結構,以全面提升我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今年我縣農業結構調整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我縣農產品品種結構不夠合理,優質品率不高的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二)由于我縣與農業關聯度較高的工業產業發展不夠快,導致農產品加工率低,農業生產成果主要以初級產品的形式來實現。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升級和農業產業延伸,不利于農業經濟質量效益的提高。
(三)我縣國民經濟發展對農業的拉力及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夠,影響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
三、優化我縣農業種植結構的措施和方法
(一)政府各級領導應大力引進和保護優質農產品,積極宣傳良種良法。在招商引資同時,注重引進農產品加工業,給予這些企業政策傾斜和優惠,逐年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興農的資金投入力度。
(二)繼續調減糧食面積,引導農民把調減出來的面積用以發展蔬菜、甜玉米等質優價好、暢銷的經濟作物上。我縣處于珠江三角地區,瀕臨港澳,并與廣州、惠州、深圳等經濟較發達地區連接,市場需求量大,交通十分便利,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加之多年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經濟作物生產將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勢頭。
(三)積極發展其它特色作物,種植業逐步趨向“一鎮一品”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有效地發揮各地的區域優勢,形成較好的規模效應。有關部門應加強引導,促進各地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以市場為導向,大力引進、推廣優良品種,優化品種布局。各級農業部門要根據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上,組織力量深入調查研究,摸清本地資源,分析市場需求并以其為導向確定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品、主導產品和市場定位,積極發展“三高”農業,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加強動員、宣傳、引導農民和農業企業成為結構調整的主體,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與產量,提高市場的競爭力,齊心協力搞好種植業結構調整。
(五)加強對農民的技術指導。不斷調整和優化糧食結構小論文,要積極深入宣傳推廣高層次的農業科學技術引進良種良法,大力推行“訂單農業”,走“公司+基地+農戶”,實行產、供、銷一體化。
(六)抓好農產品的深加工,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抓好農產品的深加工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各級黨政部門做好農副產品的產前、產中的管理及產后的服務工作,抓好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市場競爭力,不斷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四、結語
近年來,中國糧食生產出現了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糧食企業收購量居高不下,庫存爆滿,企業負擔過重,糧食種植結構性矛盾日益加劇。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須遵循社會經濟和農業發展實際狀況,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基礎上,結合本地特色,充分挖掘各種優勢資源,積極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創匯農業,加快農作物品種的更新、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新型耕作和種植模式的探索、嘗試,逐步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升農業整體效益。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是中國世紀之交的一場糧食革命,也是中國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加、農村社會經濟保持穩定繁榮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魏義章.關于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考[J]. 北京農科院技術咨詢,2002,2.
[2]李強子,吳炳方,許文波.農作物分類成數的精度檢驗[J]. 遙感學報,2004,6.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部隊對生活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搞好農副業基地建設,提高供應保障能力,讓官兵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健康,對于提高部隊戰斗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部隊農副業基地充分利用已經建設完善的生產條件保證糧食高產,對緩解部隊農產品需求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都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基地種植業生產中也存在著諸多風險,這些風險影響著基地的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正確的認識風險,通過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各種風險的影響,才能保證種植業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一、種植業風險
(1)自然風險。以黑龍江省訥河市為例,該市地處高寒干旱地區,年均氣溫只有0.7℃,無霜期122天,年降水450.8mm,經常發生的自然災害包括,干旱、洪澇、風災、冰雹、早霜等。生產條件限制了種植的糧食作物只能以早熟品種為主。按照目前的條件,基地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建成排灌設施齊全的標準農田。所以,在遇到自然災害,特別是比較常見的干旱和洪澇災害時,基地的種植業遭受的損失巨大。如1998年洪澇,2003年春夏干旱和秋季洪澇,均造成了基地種植業的嚴重減產減收。
(2)市場風險。無論種植糧食作物還是經濟作物,產量和價格是影響種植業效益的重要因素。要想獲得較高效益,就需要相對高位、穩定的市場價格。市場是決定農產品價格的主體,無論是糧食還是蔬菜等作物的價格在市場中都是波動較大的,例如2012年秋季到2013年春季,玉米價格起起落落,從9月份的1.62元/公斤,到3月份降至1.3元/公斤,再到4月份反彈到1.5元/公斤,價格變化區間極大,使玉米的每畝效益最多可以相差到204元。種植業中,農作物豐產并不一定豐收,如何準確把握市場動向,選擇正確的種植結構,保證基地種植業可持續發展和效益穩定,是基地農副業管理的主要任務。
(3)技術風險。基地需要的農業人才是既掌握現代農業裝備的原理和維護,又能夠操作機械進行播種、中耕、收獲等作業,還要通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由于部隊招兵對象多為年輕的初、高中畢業生,大部分官兵入伍前都沒有從事過農副業生產的經驗。進入部隊后也沒有進行農業知識的系統培訓,而且由于農業生產,特別是種植業生產周期長,基地種植的作物種類多,很難在1-2年就將戰士培養成種地能手。所以,基地技術力量薄弱,戰士從事種植業生產的基本技能欠缺,根本無法準確的完成種植業生產的各個技術環節,更無法判斷技術的先進性,限制了新技術的應用。
二、種植業風險管理對策
基地種植業的健康發展,依靠基地本身或者系統內部來實現,成本高,難度大,只有與地方農業、糧食、信息等部門充分合作,有效的利用國家、企業、合作社等現有的農業資源,取我所需,為我所用,才能夠實現基地種植業的科學持續發展。
(1)以管理和技術來抵御自然風險。雖然自然災害無法避免,但是可以通過綜合措施降低自然風險的危害。根據基地的實際情況,應以地塊為基礎,準確劃分每個地塊的抗旱、抗澇能力,適合的作物種類和種植方式。從管理的角度,按照本地的長期氣候預報,合理安排作物布局,抗旱作物種植到易旱地塊,耐澇作物種植到低洼地,降低災害的影響。針對頻發的干旱和洪澇,基地可以發揮大機械耕翻的優勢,對基地的土地進行深耕整地,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遇到干旱土壤可以提水,遇到洪澇土壤可以迅速滲水,增強抗災能力。還可以通過輪作,種植養地作物,坡地耕作壟向改變,減少水土流失。
在應用管理和技術的同時,基地應該積極參與地方的農業建設,通過與當地農民合作社合作,扶持合作社發展優勢農業,在此基礎上與當地農業部門溝通,爭取國家對基地投入節水增糧、土地整理等項目,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基地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完善配套的水利設施,又利于基地優化種植結構,種植附加值更高的作物,提高種植業的產值和效益。
(2)依托專業信息部門來抵御市場風險。基地種植業要獲得良性發展,就要保持效益的穩定,在每種作物種植前,通過相關信息的綜合分析,對市場走勢做出基本研判。要實現對農產品價格有正確的預估,需要有專門的部門對相關的種植、產量、市場等信息搜集和分析,基地無法建立這樣的部門,而地方的商業或糧食信息站是專門負責此項工作的,基地應該通過與這些政府服務機構建立長期的溝通機制,獲取糧食和經濟作物的市場價格預判,這些部門沒有的作物信息,基地也可以通過多年的連續跟蹤,畫出曲線,找出規律。
另一個保證基地種植業效益穩定的方法,就是尋找種植業訂單,通過與加工或銷售企業合作,將基地建成原料生產基地,既能保證企業有穩定的原料來源,也能保證基地有穩定的經濟效益,規避市場風險。還可以與種子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合作,以基地的規模化土地為基礎,利用國家、企業的扶持資金,將基地的部分耕地建成種子繁育基地,生產的種子供應給合作社、企業或者農戶,既能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也能夠帶動周邊農戶進行種子生產,發揮基地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新品種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