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9 10:29: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治理市場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 D9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10-0109-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10.014
在法學的視域中,生態補償制度不僅是促進生態資本增值的經濟手段,更是協調和消弭多元利益沖突,“以公共決策為形式和公共利益為旨歸的利益分配與共享的社會性措施”。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的產生,正是源于流域內不同主體間利益分配與惠益共享機制的失范及流域生態保護與流域經濟社會關系的失衡。因應我國當前流域生態保護的實際需要,流域生態補償已成為環境法學界的一個研究熱點。項目試點亦在多地漸次展開,并已有一系列與流域生態補償相關的地方立法先后出臺。這些研究和實踐探索無疑為準確把握生態補償的本質和內涵奠定了基礎,然而,由于規范意義上的流域生態補償概念及相關理論尚在形成之中,現有地方立法文本和理論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集中體現在:流域生態補償的適用條件界定不清導致實踐中補償主體關系混亂、環境正外部性與負外部性糅雜、補償與賠償混淆,甚至出現流域上下游雙向可逆的“相互補償”論調。流域生態補償適用條件的合理界定內在地決定于對流域生態補償內涵、本質、功能等基本問題的準確把握,因而成為理清流域生態補償法律關系的突破口。鑒于學界從責任分配角度界定流域生態補償適用條件所遭遇的困境,筆者主張應從權利確認的視角來明晰流域生態補償之適用條件。
1責任分配:流域生態補償適用條件界定之困境
截止目前,我國尚未有國家層面的法律對流域生態補償作出規定。牡胤攪饔蟶態補償的制度設計和實踐來看,各地大多規定“上游補償下游”的補償模式,并將“交接斷面水質指標超過水質控制目標”作為生態補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如2009年實施的《陜西省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辦法》第四十條規定:“當月斷面水質指標值超過控制指標的,由上游設區的市給予下游設區的市相應的水污染補償資金。”《浙江省跨行政區域河流交界斷面水質監測和保護辦法》(2008)規定:“河流上游地區污染造成下游地區水質達不到控制目標且造成嚴重后果或者因上游地區水污染事故造成下游地區損失”的,上游地區承擔補償責任。近年來還出現了流域“上下游相互補償”的立法模式,如《太湖流域管理條例》(2012)第四十九條規定:“上游地區未完成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和控制計劃、行政區域邊界斷面水質未達到階段水質目標的,應當對下游地區予以補償;上游地區完成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和控制計劃、行政區域邊界斷面水質達到階段水質目標的,下游地區應當對上游地區予以補償。”上述有關流域生態補償規定的共同點在于:均從補償責任分配的視角出發,設定誰在何種條件下應當承擔補償義務。然而,將上游地區交接斷面水質指標超過水質控制目標或造成下游損害作為流域上游補償下游之條件的設定,不僅混淆了環境正外部性補償與負外部性賠償的法律邊界、導致流域生態補償受償主體與義務主體之間關系的混亂,而且嚴重背離了生態補償的本質和基本功能預設。
杜群教授、陳真亮博士在《論流域生態補償“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基于水質目標的法律分析》一文中,正是針對上述問題,質疑了現行流域生態補償地方立法中關于生態補償責任構成要件的設定。該文指出,在流域生態補償地方立法和實踐中,由于流域生態補償水質保護目標基準不明,導致出現環境負外部性法律后果與正外部性法律后果是非錯位的現象。并主張以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為基準,將流域水質控制目標分為“強制性水質”和“協議水質”,分別對應著水環境負外部性賠償與水環境正外部性補償,當流域地區政府提供的水質超過“強制性水質”即Ⅲ類水質標準時方可適用生態補償激勵。理由如下:國家環境質量標準是約束行政管理主體履行環境目標責任的強制性義務,Ⅲ類水質是水生態系統維持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效用的基礎水質,因而Ⅲ類水質是全流域地方政府必須完成的法定義務,未能達到Ⅲ類水質的地方政府應當承擔污染賠償和行政責任而不能對其適用生態補償。
筆者認同杜群教授關于現行流域生態補償立法因適用條件界定不清而混淆了生態補償與損害賠償之觀點,并認為從責任機制的視角界定生態補償適用條件的嘗試的確引發了學界對生態補償基本理論問題的進一步思考。但是,筆者認為,從流域生態補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出發,統一以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為基準,將流域不同地區目標水質區分為“強制性水質”和“協議水質”,分別對應著流域內不同地方政府的強制性“共同責任”和“有差別的”契約責任之觀點,看似為流域生態補償的適用提供了清晰的標準,但事實上卻遭遇了一系列的困境:
(1)大大限縮了流域生態補償的適用范圍。若唯有當上游地區提供的水質達到或優于“協議水質”,而“協議水質”必須嚴于“強制性水質”即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時,方可適用生態補償,則大大限縮了生態補償的適用范圍。單從客觀實際出發,國家發改委在《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中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10年,規劃控制斷面水質到達或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的僅占43.7%,劣V類占23.4%。根據《201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的國控斷面中,Ⅰ類水質斷面占2.8%,Ⅱ類占36.9%,即各大流域水質至2014年超過Ⅲ類水質的也僅占39.7%。換言之,我國大部分流域水體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本達不到優于Ⅲ類水質標準的條件。在此現實國情下,將流域生態補償僅適用于能提供優于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的“協議水質”,則生態補償的適用范圍將十分有限。
(2)背離了流域生態補償的基本功能。不顧目前流域水體普遍被污染之現實,將超過Ⅲ類水質作為流域生態補償的適用條件,不僅限制了生態補償激勵作用的范圍,更是將生態補償制度定位于落實流域水污染治理責任之手段,從而背離了其正向激勵的基本功能預設。原因在于:若將優于Ⅲ類水質作為流域生態補償的適用條件,則意味著當前已被污染的水體在達到國家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之前,所有增進流域生態利益、改善水質的行為,均被歸為是增益主體的法定義務而得不到相應補償。于是,如此設計的生態補償制度是在追究流域生態系統被污染破壞的歷史責任,而不是在正視大部分水體已被污染之現實的基礎上通過激勵尋求流域生態利益的正向供給。尤其是,當造成流域水體被污染、流域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原因復雜而無法明確具體有責主體時,若僅以水質考核為標準,將流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保護的增益行為均界定為增益主體的法定義務而排除在生態補償的適用范圍之外,則流域生態補償更是徹底地被淪為整治環境負外部的另一種手段,與其他減排治污措施無異。然而,生態補償機制的基本功能并非對生態利益負外部的整治和責任追究,而是對生態利益正外部的激勵和惠益共享,責任追究偏離了流域生態補償的基本功能預設。
(3)遮蔽了流域生態補償受償主體的多元性。僅從生態補償金支付的區域指向來分析,認為未提供優于Ⅲ類水質的地區一律不適用生態補償激勵之觀點,事實上將流域地方政府作為了生態補償的唯一受償主體,從而遮蔽了流域生態補償受償主體的多元性。因為,在流域環境治理中,的確存在某區域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卻仍未達到Ⅲ類水質標準或水質控制目標的情形。在此情形下,我們暫且不論對該地區政府到底適用生態補償還是追究其行政責任,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時一定存在著具體的組織或個人為該地區流域環境的改善作出了貢獻。然而,當前不同區域交界斷面水質的考核、補償數額的確定及有關信息的交流等,往往只發生在各級政府之間,沒有為具體利益相關者的參與提供有效途徑。在地方政府環境責任的籠罩下,對流域生態保護作出實際貢獻的具體個體的利益和訴求被遮蔽。
(4)流域生態補償的主體界定仍然混亂。雖然杜教授對流域生態環境負外部性賠償和正外部性補償進行了區分,但卻仍然主張“應然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應是視生態環境效果而開展的‘雙向補償’或‘互相補償’”,并認為“雙向可逆的生態補償責任鏈接,是一種公平負擔環境負外部性義務并分享環境正外部性惠益的機制”。流域上下游雙向可逆的“相互補償”論又重新將流域生態補償的主體界定導向了混亂。
可見,從責任配置的視角未能給流域生態補償之適用條件提供一個合適的標準,反而使流域生態補償基本理論問題的探討陷入了“剪不斷,理還亂”的困境。筆者認為,這一嘗試未能理清流域生態補償法律關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態補償的制度功能和本質屬性決定了生態補償制度構建的重心在于權利確認而非責任分配,因此,界定流域生態補償的適用條件應從權利視角而非責任視角切入。
2生態利益正向供給激勵:流域生態補償的功能定位與適用條件之厘定
明晰生B補償的適用條件有兩條基本路徑:一是從責任分配和承擔的角度,通過界定在何種條件下誰應當履行補償義務來明確生態補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和責任主體;二是從權利確認的角度,明確界定在何種條件下誰應當取得受償權利,即明確生態補償的受償條件和受償主體。從理論上說這兩條路徑均能達致明晰生態補償適用條件之目標,但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以責任分配作為制度構建的重心,后者則以權利確認作為制度構建的重心。從規范法學的視角來看,權利義務主體及其內容的明確性是制度生成的基本條件,責任配置與權利保障形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二者互相聯系而不可截然分開。但是,不同制度的本質屬性與制度所肩負的基本功能之差異,決定了其制度基本要素在制度構建中的地位和優先序位的不同。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的本質與功能決定了該制度的構建重心在于明確在何種條件下應當對誰進行補償,而不是在何種條件下誰應當承擔補償義務。
任何制度的創設都有其預設功能。“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制度有兩種功能:滿足人的需要與限制人的需要。”作為規范意義上的法律制度,正是通過滿足人的需要即激勵與限制人的需要即約束這兩種基本方式來實現對人的行為的指引和控制。激勵機制的實質就是通過權利確認設置對行為主體有利的法律后果從而有效引導人的趨利本性;而約束機制的實質是通過義務配置設置對主體不利的法律后果來防治或迫使人們實施某種行為。激勵與約束均能達致行為指引與控制的效果,但不同的制度發揮規制作用的方式可能大相徑庭。
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發揮規制作用的方式是激勵而非約束。現行涉及流域環境治理的相關法律規定中,已有三同時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對實施流域環境污染和破壞的負外部進行規制。生態補償并非是規制環境負外部的另一種約束機制,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的基本功能是通過對生態價值增益行為的公平補償以激勵生態利益的正向供給。這意味著:①流域生態補償的對象是流域生態利益的正向供給行為,而非負外部;②流域生態補償是一種正向激勵機制,而非責任約束機制。
然而,無論是將交界斷面水質考核目標作為生態補償適用條件的流域生態補償地方立法,還是主張超過Ⅲ類水質方可適用生態補償之觀點,以及被學界不少學者所認同的“上下游相互補償”模式,均是對流域生態補償正向激勵這一基本功能的背離。理由如下:①以河流上游地區水質達不到控制目標或造成下游地區損害,作為上游補償下游的條件,明顯違背了流域生態補償正向激勵的功能定位。流域上游未達到控制目標或造成下游地區損害屬典型的環境污染損害行為,即環境負外部,此時上游對下游承擔的是損害賠償責任而非生態補償責任。生態補償并非負外部性成本的分擔機制,損害賠償超出了流域生態補償的功能范圍。②水質考核屬于約束機制的范疇,其重心在于落實地方政府對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的法定義務。將流域生態補償與水質考核目標掛鉤,以是否達到交界斷面水質考核目標作為生態補償的適用條件,事實上使流域生態補償淪落為敦促流域內相關政府落實環境質量責任的一項工具。現有立法文本中以交界斷面水質考核目標為適用條件之所謂的生態補償,與從源頭上激勵流域生態系統整體之改善的生態補償已相去甚遠。③超過Ⅲ類水質方可適用生態補償之觀點,同樣未能跳出將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淪為落實政府環境責任的獎懲工具之窠臼。同水質考核目標一樣,環境質量標準亦屬于約束性機制的范疇。雖然新制度的創設應與已有制度保持協調,但以激勵為作用方式的生態補償之適用條件不應與流域水質考核目標或環境質量標準完全等同。事實上,只要流域行政區域內的出界水質優于入界水質,就意味著該區域對流域生態系統的改善做了增量;同理,當流域行政區域內的水環境質量與原有狀況相比已經得到改善,即使流域水質仍未達到Ⅲ類水質標準,該區域同樣也存在著生態利益的正向供給行為。此時,只要不違背現行法的強制性規定就應當對其適用流域生態補償激勵。不以流域環境質量的現狀為基準卻以目前我國大多數流域未能達到的Ⅲ類水質為基準來設定適用條件,則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指向的是歷史責任的追究而非現狀改善的激勵,從而偏離了其基本功能。其實,退耕還林項目中生態補償的適用強調的也是對現狀的改善,而未曾規定某地區的林地覆蓋率一定要恢復到某一基準才能適用生態補償。
因此,從責任配置的角度界定生態補償的適用條件背離了該制度正向激勵的功能定位。流域生態補償是對流域生態利益的提供者、特別犧牲者給予的回報與彌補。因而,對流域生態增益行為的激勵和利益保護是該制度直接規制的內容,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構建的重心是受償主體法律權利的確認與保障。
3“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流域生態補償適用條件界定之正當性基礎
生態利益正向供給激勵是流域生態補償基本功能之定位,從制度規制方式的層面闡明了生態補償制度構建的直接動因,而“惠及最少受惠者最大利益”理論則可以解釋為何要對生態利益的正向供給行為進行激勵這一問題。
羅爾斯針對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形式上的平等與事實上的不平等這一問題提出了他的正義觀。羅爾斯將其正義觀概括為兩個正義原則:“第一個原則: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第二個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①在與正義的儲存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②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其中,“惠及最少受惠者最大利益”理論是他整個正義觀這一理論大廈的支點。“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是指“如果社會出現不平等,就必須把它限制在一定程度,即一種不平等的后果必須對每個社會成員,尤其是對處于社會劣勢地位者(最不利者)帶來最大的利益”。因而正義原則的使命在于,通過發揮制度的調節功能,對社會制度結構進行重新安排,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響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最終的實質平等。
流域生態補償正是著眼于流域經濟、社會、環境要素結構中的失衡和流域內不同地區之間利益分享機制的缺失,意圖緩解流域不同主體間的利益沖突以及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張力,以實現流域整體利益的可持續性最大化。在羅爾斯看來,“自然稟賦”和制度安排導致的差異是產生社會非正義的根源,因而他“把自然才能的分配看作是一種共同的資產,一種共享的分配的利益(無論這一分配攤到每個人身上的結果是什么)”。一般而言,流域上游地區(及該區域具體的組織和個人)限于相對惡劣的自然、交通及市場環境,經濟增長能力與流域發展惠益分享能力先天不足,即使讓其擁有同等的發展權,他們仍然處于劣勢地位。與此同時,依流域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理論,在流域上游地區進行源頭保護無疑比末端治理的選擇更優。因此,我國流域上游地區的民眾往往承擔了更多的生態保護義務,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并導致其發展權受限,而由此產生的生態利益因其公共產品屬性而惠及全流域甚至更V泛的區域,無疑,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弱勢地位。以東江流域為例,處于東江流域源區的江西省尋烏、安遠和定南三縣,人均GDP相當于全國水平的35.4%、廣東的22.2%、江西的52.2%;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僅是江西的56.14%、廣東的39.76%、不到珠江三角洲的10%。因此,只有對流域生態利益的供給主體進行公平補償,凸顯受償主體的權利保障,才符合“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原則。
以“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原則來檢視我國現有的流域生態補償地方立法和實踐,有如下兩個方面需要加以修正:①目前僅限于直接成本回收的生態補償既不公平,也不能真正激勵生態利益的持續供給。在流域生態保護中,生態利益供給者因“自然稟賦”差異、生產生態利益的直接成本付出及發展權受限而處于“最少受惠者”的劣勢地位。因此,流域生態補償的本質屬性更應該體現為一種社會性環境保護措施,定位于發展權補償與平衡。流域生態補償不是扶貧性質的“恩賜”,而是生態利益供給者的“應得”。其范圍應包括生產流域生態服務價值而產生的直接成本、發展機會損失成本以及流域生態服務價值惠益。雖然限于生態服務價值評估的技術困境,目前難以做到對流域生態利益供給主體進行等值的充分補償,但也應當從僅限于直接成本回收的適當補償向包含了機會成本和生態價值考量的合理補償過渡。②如前所述,現有流域生態補償立法和實踐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對生態利益增進作出具體貢獻的個體的利益。立法文本中沒有涉及除政府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參與之規定,有關接受補償的地區政府如何將補償利益分配給實際為流域生態保護作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的規定也寥寥無幾。不可否認,地方政府成為流域生態補償的當然受償主體有其合理性。然而,流域地方政府只是生態補償接受主體的人,對生態利益供給作出具體貢獻或特別犧牲的組織和個人才是承擔了流域生態保護義務的實際主體,他們屬于流域生態系統中的“最少受惠者”。所以,流域生態補償應突出對組織和個人受償權的保護,反映他們的利益訴求。不僅應當明確規定對流域生態利益作出貢獻或犧牲的具體組織和個人的受償權,而且應當為具體的利益相關者參與生態補償協議的形成過程提供充分透明的程序保障。另外,生態補償金的使用除了以項目等方式用于生態保護建設之外,必須有一定比例的資金直接用于為生態增益作出具體貢獻的利益相關者,以改善其生活生產處境,讓他們真正分享到因生態增益行為而帶來的惠益。
綜上,從責任分配的視角界定流域生態補償的適用條件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流域生態補償法律關系中的“最少受惠者”,因而有違生態補償的本質。唯有從權利確認的視角,充分保障流域生態保護中“最少受惠者”的發展權,實現他們的“最大利益”,方可回歸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的本質。
4受益主體的非特定性:界定流域生態補償適用條件之可行性考量
流域生態補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生態利益。生態利益“產生于特定環境資源要素,并依托環境資源要素向整個生態系統輻射”。由于生態利益的強度會隨著輻射空間的擴大而衰減,不同空間的受益者所分享的由增益主體提供的生態利益存在數量上的差異,這一特性為確定受益主體及其受益的具體數額帶來了困難。雖然從理論上講,確定與特定環境要素空間聯系緊密的受益者是可能的,因為可以肯定,他們比那些空間聯系相對松散的受益者分享了更多份額。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生態利益的受益者很難被清晰地界定或界定成本太高。
生態利益受益主體的非特定性,決定了受益主體之界分往往只具有相對意義而沒有絕對價值。因此,從責任配置的視角通過明晰受益主體的義務來設定流域生態補償的適用條件,必然會遭遇補償義務主體界分困難和權利義務主體間關系混亂的困境。一方面,在流域生態補償實踐中,“不乏上游抱怨說其更上游給他們造成了環境保護的壓力,而更上游的區域也會認為自己為保護流域環境作出了犧牲而要求最下游的行政區予以補償”。東江流域生態補償陷入困境即源如此。另一方面,出現在流域生態補償地方立法文本中的“上下游相互補償”模式亦是流域生態補償法律關系主體混亂的一個典型例證。流域生態補償是流域生態利益惠益的分享機制,依基本常識,水的流向是自上而下的而不可能相反,因此,流域上游地區因保護流域生態系統而產生的生態利益可以由下游地區分享,但下游因同樣的行為而產生的惠益則只能向更下游傳遞,卻無法讓該流域的上游分享,即流域生態利益具有單向外溢性。因此,流域生態補償只能是下游對上游的單向補償,而不可能是雙向可逆的相互補償。
相對而言,從權利確認的角度,通過界定生態利益的創造者或特別犧牲者來明晰生態補償的適用條件更具有可行性。雖然界定特定區域內所增加的生態利益中每個創造者的精確份額同樣十分困難,但以是否有增益行為為標準來確定增益主體或增益主體的范圍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也只有讓生態利益的真正提供者得到與其提供的生態利益價值大致相當的公平a償,才能發揮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的激勵功能。
需要說明的是,強調受償主體在流域生態補償制度構建中的核心地位并非否認明確受益主體的必要性。筆者認為,對于受益主體的界定,可以明確界分受益主體的,由受益主體直接承擔補償義務,除此之外,原則上應由生態利益的當然提供者――國家概括承受。
5權利確認:流域生態補償適用條件之再厘定
無論從流域生態補償的基本功能定位出發,還是基于該制度構建的正當性基礎和可行性考量,均應將權利保障作為流域生態補償制度的重心,應從權利確認的視角來明晰流域生態補償之適用條件。筆者認為,流域生態補償的適用條件包括:有生態增益行為、非有責主體、不問主觀動機與現實損害后果。
5.1有生態增益行為
生態補償是對生態價值增益行為的補償,有生態增益行為是適用流域生態補償的核心要件。生態增益,是指流域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如水質提升、生物多樣性豐富、水源涵養改善等,且這種增加的生態利益產生了游離于創造者之外的溢出效果,被其他主體共同分享。在界定何為生態增益行為時,需要明確以下三點:①各種反映自然資源經濟價值補償的資源費不屬于生態補償的范圍,同時,對負外部性成本內部化的排污費和損害賠償責任也不屬于生態補償的范圍。對此學界已有較充分的論述并基本達成共識,在此不再贅述。②生態增益行為分為相對增益行為和絕對增益行為。絕對增益行為是指以積極的作為方式導致流域內生態利益的絕對值增加、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行為,如植樹造林、水源涵養等。相對增益行為是指以消極不作為的方式或作為的方式保持良好的流域環境不被損害、從而導致流域內生態利益的相對值得以增加的行為,前者如放棄發展具有高回報的合法排污企業和放棄對流域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等;后者如改變生產或生活方式的行為等。③判別是否有生態增益行為的基準是流域生態系統的現狀而非水質考核目標也非Ⅲ類水質標準。換言之,只要流域環境質量相比于原有現狀得以改善,均有適用生態補償之可能。毫無疑問,對于目前已經達到或超過Ⅲ類水質的流域地區而言,唯有實施了促進流域水質改善、水體保持等生態增益行為并提供了比現狀更優的生態服務才適用生態補償。問題在于,對于水質現狀低于Ⅲ類水質的流域地區而言,當該流域地區為該特定區域環境質量的改善作出了努力,但仍未達到Ⅲ類水質標準或目標水質時,因該流域地區的確存在生態增益行為而應當對其進行補償,但此時的補償是否與現行法關于地方政府的環境質量責任規定相沖突?事實上,流域生態補償契約若主要以水質為標準,則其約定水質可以高于現有水質而低于目標水質,只要約定的履行期限短于水質控制目標期限,則不會違背現行法的強制性規定。例如,太湖流域浙江段楓涇塘水體斷面水質在2012是劣Ⅴ類水質,而假定到2015年的目標水質是Ⅳ水質(事實上規劃的要求是達到Ⅴ即可),如果生態補償的受益主體與之約定,兩年內該區域水質斷面水質達到Ⅴ類水質即可補償。這一約定未曾違背法的強制性規定即一定期限內的水質控制目標,同時的確是對生態增益行為的激勵,此時的生態補償成為推進流域環境質量改善并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激勵措施。
5.2非有責主體
適用生態補償以有生態增益行為為前提,但并非存在生態增益行為就一定適用生態補償。以流域環境質量現狀為基準,對改善環境質量的生態增益行為適用生態補償,還需排除有責主體這一情形。如流域資源的開發利益者,對在開發利用過程中造成的生態損害進行修復時則不適用生態補償。因為流域資源的開發利益者本身是生態修復的有責主體,“開發者的還原性修復是開發者在取得開發權利時,應負有的對開發對象的主要責任和義務,這種責任和義務是與實施開發權利,取得開發利益直接對應的”。同理,污染者的治理性修復也不在生態補償的適用范圍之內。當然,如果其他主體代為有責主體進行了生態修復,則負有修復義務的主體應當對實際修復者進行補償。
十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未來勾畫出一個天藍、地綠、水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中國”。十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列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同時,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是十報告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中的一大亮點。對生態文明的追求,建設“美麗中國”,預示了新市場的開啟,中國經濟將由此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在去年12月18日召開的全國發展改革工作會議上對2013年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作出部署,提出要加快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等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在各項政策扶持利好的情況下,美麗中國的建設已經加速前進。
在這種背景下,環保行業的一系列政策近期陸續出臺,2月18日,被稱為“PM2.5”防治綱領的《環境空氣細顆粒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試行)》正式公布公開征求意見,提出了防治環境空氣PM2.5污染的大量措施。3月上旬,國家環境保護部了《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華北平原地下水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網。山西、北京等地方性方案也陸續出臺。
在相關的政策在市場發酵的同時,近期一系列的環保事件更是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今年以來,十面“霾”伏,PM2.5數值爆表。2月,江蘇大部、河南中西部、山西西南部等地霧霾天數超過10天;江蘇、河南的平均霧霾天數分別為13.7天、9.9天,均為 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若再不采取行動,空氣污染將成為誘發過早死亡的第一大環境因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報告“警示”:“到2050年,全球每年因微小顆粒物污染導致的過早死亡人數將會增加一倍至360萬人,而大多數死亡案例都將發生在中國和印度。”
中國在發展的道路上高歌猛進,但傲人答卷的背后,不堪重負的環境正在對我們發出一次又一次的警告。在分析人士看來,必須要平衡好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正如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所言,“離開經濟發展講環保,那是緣木求魚;離開環保談發展經濟,那是竭澤而漁”。
霧霾籠罩,是危機,也蘊藏商機。據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綠色投資將達到8萬億元人民幣。”除了政府主導的公共投資,社會資本也會將更大比例的目光轉向和節能環保有關的產業。如此巨大的蛋糕著實令人對相關板塊未來的走勢浮想聯翩。
關注二大領域投資機會
兩會以來,環保股一直是市場上的主流熱點板塊。分析人士認為,環保行業最大投資機會是大氣和水。“只要霧霾天氣還在繼續出現,對于相關環保概念股的關注就不會結束。”某大型券商分析師表示。業內分析師認為,隨著社會的普遍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一些環保相關政策或將陸續出臺,這將給環保企業帶來大量訂單,推動其在2013年實現業績增長。此外,去年出臺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將有力推動國內煙氣污染治理的推進實施,因此,中長期來看,環保板塊有較好的投資機會。
中圖分類號 F59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4-0124-04
The Path of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raditional Farming Area
――A Case Study of Maoshi Town,Huichuan District,Zunyi City
Zhou Jie et al.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Guizhou Normal College,Guiyang 550018,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Maoshi Town,Huichuan District,Zunyi C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tourist market of Maoshi Town,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per concept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ansystematically conceives the path of the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tourism service supply innovation and the microscopic innovation of the tourism product supply system.
Key words:Traditional farming area;Comprehensive tourism;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Development path
毛石鎮地處黔北,隸屬遵義市匯川區。多年來,由于交通落后,經濟發展一直滯后,無意中造就了傳統農耕文明的全域存留。作為典型的黔北山地鄉鎮,毛石鎮的傳統農耕文明具備表現形式活態化、傳承內容完整化、傳承載體規模化及景象展現典型化四大特征,其中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毛石鎮所傳承的農耕文明屬于“具有山區梯田特色的丘陵稻作農耕型[1]”,具有典型的黔北山地農耕特色。大面積存留的傳統農耕文明使毛石鎮具備了農旅融合的先天優勢,也為其試點全域旅游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全域旅游是現階段我國旅游業正在經歷的一場大變革。發展全域旅游需要強化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方式,加大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力度,發揮“旅游+”功能,使旅游與其他相關產業深度融合[2]。時下,毛石鎮的旅游業還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前景看好。結合當前流行的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本文將以毛石鎮為例,通過毛石鎮主要客源市場需求分析,基于農旅融合范疇分析該地農旅融合發展的應有理念以及反映該理念的農旅融合基本原則,再依據農旅融合應有理念和基本原則,分別從宏觀的全域旅游服務供給創新及微觀的旅游產品供給創新兩個層面,系統構想該地的農旅融合路徑。
1 傳統農耕存留區的旅游客源市場分析
1.1 毛石鎮客源市場分類 根據旅客到訪方式,毛石鎮的客源市場分為自駕游市場、公共交通游市場(乘坐鄉村公交或乘坐日后出現的旅游專線公交)、山地自行車愛好者群體以及徒步游市場。而根據旅游目的,毛石鎮的客源市場又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以觀光、科考或體驗等為目的外鄉客人,二是為重拾鄉愁而回原居住地旅游的外遷居民。前者奔著本不熟悉的傳統山地農耕文明而來,而后者是為重溫舊時的農村生活而來。不論依據什么分類,有一點十分明確―他們內心都向往毛石鎮的活態傳統農耕文明。
1.2 毛石鎮主要客源市場界定 根據前期的毛石鎮實地調研以及其他地區的旅游發展實踐,自駕前往是現在最常見的游客到訪形式,這部分群體或許有一個明確的最終目的地,但行車途中會隨時調整行車速度甚至隨時停車駐足,至于他們因何慢行慢游,則全然仰仗傳統農耕文明在區域內的全景式呈現。在此我們不對市場來源加以界定,在大交通格局不斷完備的今天,自駕游到毛石鎮的既可以是附近城鎮的居民,也可能是稍遠一點的省內游客,也可以是較遠的省外游客,關鍵看營銷力度。總之,根據出行方式,毛石鎮的主要客源市場就是對山地傳統農耕文明較為偏好的自駕游群體。
1.3 毛石鎮主要客源市場的需求分析 權威的全域旅游概念強調的是作為供給方的旅游目的地該做什么,這樣的解釋更富于戰略意味,抽象性十足。其實,基于游客行為視角來詮釋全域旅游要更形象一點。如果在某個區域,哪里都可能有游客臨時停下來開展不同形式、不同時長的旅游活動,那么這個區域就具備了發展全域旅游的資源基礎;若是這些游客是自駕旅游,那就側面說明這個區域的交通基礎條件能支撐全域旅游發展;若是這些游客的臨時性旅游需求能在不同時限內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那就說明這個區域已經構建起比較成熟的全域旅游服務供給體系。只有3個條件都滿足,毛石鎮的主要客源市場即自駕游市場的需求才能得到滿足。很顯然,目前的毛石鎮具備發展全域旅游的資源基礎,但后2項還不完備。
2 農旅融合發展理念及原則
2.1 農旅融合發展理念 毛石鎮的農旅融合發展理念應含3個“不可”:一是全域旅游根基不可觸改,二是全員參與機制不可不建,三是農旅融合進程不可停歇。
2.1.1 全域旅游的根基不可觸改 因為毛石鎮發展全域旅游的基礎就是它所具備的稀缺資源―覆蓋全鎮、活態呈現的濃郁的傳統農耕文明氣息,這就是毛石鎮發展全域旅游的根基。為發展全域旅游,不可觸改當地資源本質,也即是說,村還是村,寨還是寨,田園還是田園。豬圈牛欄、雞舍鴨棚,該有的一樣都不可或缺,否則毛石鎮獨特的資源品貌將很快消逝,從而失去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2.1.2 全員參與機制不可不建 因為原住民才是構建區域旅游核心競爭力的基石[3]。作為一種區域旅游發展模式,全域旅游是一種政府主導模式,但不可因為是政府主導而忽略民眾參與的價值。尤其像毛石鎮所擁有的稀缺的、活態的山地傳統農耕文明,更是離不開原住民的傳承與發展。所以,僅就資源保護而言,以原住民參與為基礎的全員參與機制必須構建起來,否則毛石鎮的全域旅游推進工作將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2.1.3 農旅融合的進程不可停歇 這是實現當地旅游業持續發展的需要。全域旅游是一種旅游發展戰略,也是一種旅游發展模式,目前都還處于積極探索階段,每個發展全域旅游的地區,都應該與時俱進,隨著市場的變化積極調整,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從而保持持續發展的動力。農旅融合是實現當地資源優勢向綜合效益轉化的最佳途徑,同時可最大程度促進傳統農耕文明的保護與傳承。
2.2 農旅融合的基本原則 當地居民及基層干部要形成正確的農旅融合發展理念,須做到3個堅持:一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二是堅持官民共同治理,三是堅持全域旅游視角。
2.2.1 堅持農業基礎地位 因為農業是農旅融合的資源基礎。失去這個基礎,無論是“旅游+”抑或“+旅游”,都缺乏一個融合的對象。毛石鎮發展全域旅游的優勢就在于它活態的傳統農耕文明,這在表面上是一種資源優勢,本質上卻是一種平臺優勢。沒有傳統農業的留存,也不會有今天的毛石鎮,更不會有低成本的農旅融合天然平臺。有了農業這個基礎平臺,相應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生態都將得以自然呈現,而失去這個基礎,就等于失去旅游發展的后續動力。
2.2.2 堅持官民共同治理 因為這是農旅融合發展的理念基礎。它實質上是合作理念在基層官民行為機制層面的具體體現,它既提倡當地居民要盡快在角色層面實現從參與管理向共同治理轉變,也要求基層官員充分認識到當地居民才是傳統農耕文明的傳承者,當地居民才是農旅融合最有資格的發言人。
2.2.3 堅持全域旅游視角 因為全域旅游是農旅融合發展的政策基礎。如果國家層面沒有站在戰略高度大力提倡全域旅游,旅游的核心地位就無法形成,農旅融合就缺乏政策支持。全域旅游本身就體現合作理念,它的實踐層面也是對合作理念的多層次多角度的全景式呈現。
3 農旅融合路徑構想
農旅融合,基礎在農,動力在旅。農因旅生財,旅因農出彩。因此,農旅融合的基本思路應該是以農促旅,以旅強農。傳統農耕存留區發展旅游業的重要目標是實現當地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同時促進傳統農耕文明的保護與傳承。
3.1 全域旅游服務供給路徑創新
3.1.1 非景區旅游發展的內涵 全域旅游發展并不是要把整個區域都建成景區,而是讓整個區域都具備景區服務功能,讓區域內所有居民都參與到旅游服務中來,同時也讓區域內所有居民都能通過不同形式的旅游服務獲益,從這個角度來看,全域旅游其實就是非景區旅游理念在戰略層面的體現。基于此,所謂的非景區旅游發展就是通過提升整個區域旅游服務能力促進全域旅游發展。這里隱含3個要點:一是該區域須具備全域打造的資本,也即全區域都存在有形及無形的旅游吸引物;二是不刻意去打造一個甚至一些景點景區;三是該區域所有居民全員參與旅游服務。
3.1.2 傳統農耕文明對非景區旅游發展的支撐機理 對照非景區旅游發展的3個要點,毛石鎮所具備的活態傳統農耕文明正好可以支撐全鎮的非景區旅游發展。首先,毛石鎮全鎮范圍內都充滿山地傳統農耕文明氣息,無論是抽象層面的農耕理念還是可視層面的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及農村生態,都在毛石鎮全域展現的淋漓盡致且韻味十足,即毛石鎮具備全域打造的資本。其次,正是因為擁有這一稀缺資源,所以全域都充滿資源稟賦極高的旅游吸引物,無需刻意打造景點景區。至于交通問題,即使不發展旅游,基本交通也需要政府投入建設,何況現在毛石鎮已劃歸匯川區,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工作已在緊鑼密鼓的開展。再次,既然倡導全域旅游,自然要求全域都具備旅游服務能力,所不同的,無非是有的區域旅游服務能力應該強一點,有的區域旅游服務能力可以弱一點,但哪里都可能有游客的身影,所以原則上要求哪里都需要有一定的游客服務能力。在農旅融合平臺上,毛石鎮的所有當地居民既有義務傳承與發揚傳統農耕文明,以便保持全區域的旅游吸引力,又要為需要服務的游客提供不同形式的旅游服務,也即全員參與旅游服務,以便充分踐行全域旅游服務理念。
毛石鎮的傳統農耕文明能支撐該區域的非景區旅游發展,關鍵在于毛石鎮傳統農耕文明的活態化、完整化、規模化及典型化,擁有如此的稀缺旅游資源就能持續吸引城鎮居民深入毛石鎮的每個角落,既體驗傳統農業生產,又感受農村生活,且感悟農村生態。
3.2 農旅融合發展的產品供給路徑創新 產品供給路徑創新是指在全域旅游宏觀背景下的微觀創新。一般的旅游產品供給體系包含供給主體、供給平臺、供給方式及產品形態等構成要素,但對須借助農旅融合推進全域旅游的毛石鎮而言,顯然需要有所創新。在農旅融合的平臺上,需在3個方面有所突破。
3.2.1 變靜態展示為活態營造 這一點體現了“堅持農業基礎地位”的農旅融合基本原則。靜態展示好比室內博物館的陳列展示,很難形成主客體之間的互動,而活態營造不僅是為了增強旅游的趣味性,也是為了全方位凸顯濃郁的傳統農耕文明氛圍。可以設想一下,如果貴州省每年出省或出國開展旅游營銷時只是利用靜態的圖片展示,而沒有利用多彩貴州風大型歌舞詩晚會,現在的貴州旅游會是一幅什么樣的景象。貴陽的香紙溝在過去的很多年一直沒炒熱,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核心吸引物――古法造紙沒有形成一種具有視覺沖擊力和可參與體驗的活態呈現。毛石鎮的山地傳統農業文明雖然在全域內呈活態存在,但這是單就農業而言的,站在旅游者的視角,并不是所有他感興趣的事物都能在他停留時活態展現,所以要注重基于農旅融合平臺的傳統農耕文明活態營造。
3.2.2 變產品思維為產業思維 這一點體現的是反映農業基礎地位的“官民共同治理”原則。相比較而言,產品思維就好比將一個物體一刀子切開,只看它的一個橫截面,而產業思維就好比對這個物體作立體透視。放在旅游行業,就類似于景點旅游思維與全域旅游思維的區別。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依托農旅融合,激活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的各個節點,盤活農作物種植、成長、采收的前后各個環節,形成以某一農作物為運作主體的相應產業鏈,從而形成一個產品系列。例如油菜,在育秧和種植環節可開發農事體驗旅游產品,在生長階段開發有關油菜生長護理體驗的旅游產品,在油菜開花季節自然是組織文化創意類活動。如油菜花節,油菜采收時節又組織作物采收體驗項目,油菜秸稈的處理環節開發成農村生態類體驗項目,菜油生產環節又是一個體驗項目,菜油成品變成生態旅游商品,依托生態菜油開發主題生態餐飲等等。這樣全時空的旅游開發,才有資格稱之為全域旅游發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旅融合。
3.2.3 變被動的定點展示為主動的全時空展示 這一點體現“堅持全域旅游視角”的農旅融合原則。承接上一個話題,傳統農耕文明的活態呈現至關重要,如果你沒有形成農旅融合思維,還是純粹的農業運作,那只能是在什么地點、什么時節種什么或收什么,那就好比將珍貴的旅游資源作被動的定點展示,如果沒有游客,那農業生產過程也僅僅是農業生產過程,無法提升農業效益。須根據營銷思維變被動的定點展示為主動的全時空展示,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與信息方式,讓市場知曉在什么時節有什么樣的農耕活動,在什么時節的什么村寨有什么樣的農耕民俗活動等等,主動吸引游客,全天候全方位活態展示傳統農耕文明。
3.3 農旅融合路徑的具體形成機制
3.3.1 農業基礎地位的保證機制構建 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并非還是如從前一樣只靠農業生產吃飯,而是要求基本的農村生態景觀保持不變。要求傳統的農村生活依舊活態呈現,要求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有充分的傳承空間。體現當地比較優勢的稀缺資源不能消逝,否則農旅融合也后繼乏力,最后將在資源稟賦上演變成和其它地區毫無差別的局面。總之,對于毛石鎮當地居民而言,要堅持傳承山地傳統農耕文明,對于基層干部而言,則須加強正確引導,共同為活態傳承山地傳統農耕文明夯實傳統農業的基礎地位。當然,在農旅融合框架內,堅持傳統農業的基礎地位與發展現代農業并不矛盾,只要保住傳統農業的基礎地位,傳統農耕文明就能繼續傳承,獨特的旅游資源也將永續存留,唯有如此,現代農業的發展與毛石旅游發展才能相得益彰。
3.3.2 官民共同治理機制培養 需要當地居民積極主動反饋農旅融合最新進展,而基層干部則須在動態調研基礎上及時形成政策建議。這兩者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協商治理的基本理念是在充分認同當地居民重要價值的基礎上加強官民合作,并不是基層干部只作為傳聲筒,只要求當地居民根據政府意見干這干那。具體操作層面,是要求當地居民在繼續傳承傳統農耕文明的同時積極主動向基層官員反饋各家或各組在農旅融合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基層官員根據這些基本信息及時形成政策建議,以供鎮政府參考。
3.3.3 全域旅游發展理念的動態形成 一方面要求當地居民全方位參與農旅融合發展,另一方面要求基層干部多時空調研農旅融合進展。毛石鎮的魅力在于其無處不在的活態傳統農耕文明,而農耕文明的傳承人即為世代生存繁衍于此的當地居民,正是當地居民創造了毛石鎮的高稟賦旅游資源。雖然在自然資源方面,毛石鎮的資源稟賦也值得一提,但欠缺比較優勢,唯有活態傳承的山地傳統農耕文明才能構筑當地的核心競爭力,但這個競爭力的基石是當地居民。已有研究表明原住民才是培育村寨核心競爭力的基石[3],所以當地居民理應全方位參與農旅融合發展。其參與形式多種多樣,最有價值的參與形式,莫過于如往常一般堅持傳統農業生產、堅持傳統農村生活、保持傳統農村生態。如果說當地居民是農旅融合發展的基石,那么基層干部就是農旅融合大橋的橋頭堡。這個群體須扎根鄉村,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充分調研農旅融合的最新進展,并及時上報,為毛石鎮政府提供更接地氣的農旅融合建議。
4 結語
本文以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為例,論述如何在全域旅游視角走農旅融合發展道路,形成了山地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轉化的區域發展新思路。類似于毛石鎮這樣的山地傳統農耕存留區域,應通過發展全域旅游,實現當地傳統農耕文明的自覺傳承,并在農旅融合進程中通過山地傳統農耕文明的主客共享實現其現代旅游價值,逐步形成區域旅游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眾所周知,恰如一把雙刃劍的現代工業大革命給我們人類世界帶來了極大繁榮,但也同時令人觸目驚心的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我們只有一個家園的地球,面臨著重重的危機。不及時采取行動,環境污染的狀況將進一步加劇,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國紛紛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提倡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環保產業市場作為環境保護的技術保障和物質基礎,得以迅速發展,并成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世界環保產業市場的發展倍受矚目,被稱為“朝陽產業”的環保型企業,是未來經濟中頗具潛力的新的增長點之一。
作為從事一家環保行業,一個從事煙氣治理的公司,龍凈環保的下屬子公司,我們以前是負責總部集團公司內部市場的鋼支架加工,現在需要轉型為,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公司,我們多措并舉,大力加強市場營銷,以進一步提升子公司自己的企業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什么要加強市場營銷?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必須十分重視市場營銷。市場如沙場,誰能把營銷做得更好誰就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誰就可以馬到成功。當今,我們公司正經歷著營銷革命的時代。美國營銷協會對營銷的定義:對思想觀念、產品、服務的構思、定價、促銷、分銷來創造交換,并滿足個人與組織目標的計劃和執行的過程,其實通俗地來講就是以銷售為目的而進行的所有工作的總稱。賣出東西只是營銷的終極目的,營銷涵蓋著以銷售為目的所進行的所有工作,包括市場分析、政策研究、消費定位、價值判斷、制定策略等一系列的工作。營銷也一定要找對了自己的道。正所謂得道者贏,失道者敗!因此,市場營銷,對于我們公司下一步提高產品知名度和認知度,擴大市場份額和占有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做好市場營銷?
首先,要對將要實施營銷的產品、服務有足夠地認識和了解,做到能流利地解答客戶可能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如果營銷人員,對于自己所銷售的產品都不能了解透徹的話,否則。客戶無法相信我們的產品。其次,要研究所售產品的目標消費群。對于目標消費群的了解以及熟悉程度決定了產品是否可以順利地銷售。給產品一個準確的定位,它適用于哪種層次的人,適用于哪個區域的人,適用于哪種年齡段的人。這些人的消費觀念、消費能力及購買欲望的情況如何。依據所掌握的客戶分析資料,對于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營銷策略是有所幫助的。對于客戶的消費觀念來說,情況比較復雜,它因所處的環境,受教育程度,地域差別,生活習慣、受傳統影響等等的不同而不同。而對于消費能力,就比較簡單了,就是看財富的掌握能力。再次,分析政策。對于國家制定的政策,也是我們營銷過程中不容忽視的一方面。著名企業家張瑞敏曾這樣說過:企業要有三只眼,一只眼盯緊產品,一只眼盯緊市場,另一只眼盯住國家政策。盯住國家政策,對于快速作出反應,及時調整產品的生產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產品,不但要滿足市場的需求,迎合大眾的消費口味,更要適應國家的政策。
綠色轉型以及低碳的綠色增長已經被確定一個新的轉變,它也會成為我們新的市場競爭力的來源。亞洲的經濟必須是要在碳之后的這個時代有一個嶄新的面貌,發揮重要的作用。讓我們和其他亞洲國家一道努力來改變亞洲的經濟,借力發力改變我們企業的經營格局。,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積極開展市場營銷。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穩健實現公司的戰略轉型。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發展我們自己。
第一章 項目投資總論
第二章 項目背景和發展情況
第三章 項目市場分析與建設規模
第四章 項目建設條件與廠址選擇
第五章 項目工廠技術方案
第六章 項目環境保護與勞動安全
第七章 企業組織和勞動定員
第八章 項目實施進度安排
第九章 項目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
第十章 項目財務與敏感性分析
第十一章 項目可行性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十二章 項目財務報表
第十三章 附件來分析評價財務指標
工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分項說明
第一章 項目投資總論
總論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首要部分,要綜合敘述研究報告中各部分的主要問題和研究結論,并對項目的可行與否提出最終建議,為可行性研究的審批提供方便。
1.1 項目投資背景
1.1.1 項目名稱
1.1.2 項目承辦單位
1.1.3 項目主管部門
1.1.4 項目擬建地區、地點
1.1.5 承擔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單位和法人代表
1.1.6 研究工作依據
1.1.7 研究工作概況
1.2 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結論
1.2.1 市場預測和項目規模
1.2.2 原材料、燃料和動力供應
1.2.3 廠址
1.2.4 項目工程技術方案
1.2.5 環境保護
1.2.6 工廠組織及勞動定員
1.2.7 項目建設進度
1.2.8 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
1.2.9 項目財務和經濟評論
1.2.10 項目綜合評價結論
1.3 投資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
1.4 投資存在問題及建議
第二章 項目背景和發展概況
這一章主要應說明項目的發起過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發展過程,投資者的意向,投資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礎。為此,需將項目的提出背景與發展概況作系統敘述,說明項目提出的背景,投資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經進行的工作情況及其成果,重要問題的決策和決策過程等情況。在敘述項目發展概況的同時,應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項目可行性研究的重點和問題。
2.1 項目提出的背景
2.1.1 國家或行業發展規劃
2.1.2 項目發起人和發起緣由
2.2 項目發展概況
2.2.1 已進行的調查研究項目及其成果
2.2.2 試驗試制工作情況
2.2.3 廠址初勘和初步測量工作情況
2.2.4 項目建議書的編制、提出及審批過程
2.3 投資的必要性
第三章 項目市場分析與建設規模
市場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個項目,其生產規模的確定,技術的選擇,投資估算甚至廠址的選擇,都必須在對市場需求情況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決定。而且市場分析的結果,還可以決定產品的價格、銷售收入,最終影響到項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要詳細闡述市場需求預測、價格分析,并確定建設規模。
3.1 市場調查
3.1.1 擬建項目產出物用途調查
3.1.2 產品現有生產能力調查
3.1.3 產品產量及銷售量調查
3.1.4 替代產品調查
3.1.5 產品價格調查
3.1.6 國外市場調查
3.2 市場預測
3.2.1 國內市場需求預測
3.2.2 產品出口或進口替代分析
3.2.3 價格預測
3.3 市場推銷戰略
3.3.1 推銷方式
3.3.2 推銷措施
3.3.3 促銷價格制度
3.3.4 產品銷售費用預測
3.4 產品方案和建設規模
3.4.1 產品方案
3.4.2 建設規模
3.5 產品銷售收入預測
第四章 項目建設條件與廠址選擇
根據前面部分中關于產品方案與建設規模的論證與建議,在這一部分中按建議的產品方案和規模來研究資源、原料、燃料、動力等需求和供應的可靠性,并對可供選擇的廠址作進一步技術和經濟分析,確定新廠址方案。
4.1 資源和原材料
4.1.1 資源評述
4.1.2 原材料及主要輔助材料供應
4.1.3 需要作生產試驗的原料
4.2 建設地區的選擇
4.2.1 自然條件
4.2.2 基礎設施
4.2.3 社會經濟條件
4.2.4 其它應考慮的因素
4.3 廠址選擇
4.3.1 廠址多方案比較
4.3.2 廠址推薦方案
第五章 項目工廠技術方案
技術方案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研究項目應采用的生產方法、工藝和工藝流程,重要設備及其相應的總平面布置,主要車間組成及建構筑物型式等技術方案。并在此基礎上,估算土建工程量和其他工程量。在這一部分中,除文字敘述外,還應將一些重要數據和指標列表說明,并繪制總平面布置圖、工藝流程示意圖等。
5.1 項目組成
5.2 生產技術方案
5.2.1 產品標準
5.2.2 生產方法
5.2.3 技術參數和工藝流程
5.2.4 主要工藝設備選擇
5.2.5 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消耗指標
5.2.6 主要生產車間布置方案
5.3 總平面布置和運輸
5.3.1 總平面布置原則
5.3.2 廠內外運輸方案
5.3.3 倉儲方案
5.3.4 占地面積及分析
5.4 土建工程
5.4.1 主要建、構筑物的建筑特征與結構設計
5.4.2 特殊基礎工程的設計
5.4.3 建筑材料
5.4.4 土建工程造價估算
5.5 其他工程
5.5.1 給排水工程
5.5.2 動力及公用工程
5.5.3 地震設防
5.5.4 生活福利設施
第六章 項目環境保護與勞動安全
在項目建設中,必須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環境保護和職業安全衛生方面的法規、法律,對項目可能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影響,對影響勞動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對其進行評價,推薦技術可行、經濟,且布局合理,對環境的有害影響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國家現行規定,凡從事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都必須執行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批制度,同時,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對環境保護和勞動安全要有專門論述。
6.1 建設地區的環境現狀
6.1.1 項目的地理位置
6.1.2 地形、地貌、土壤、地質、水文、氣象
6.1.3 礦藏、森林、草原、水產和野生動物、植物、農作物
6.1.4 自然保護區、風景游覽區、名勝古跡、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設施
6.1.5 現有工礦企業分布情況
6.1.6 生活居住區分布情況和人口密度、健康狀況、地方病等情況
6.1.7 大氣、地下水、地面水的環境質量狀況
6.1.8 交通運輸情況
6.1.9 其他社會經濟活動污染、破壞現狀資料
6.2 項目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6.2.1 主要污染源
6.2.2 主要污染物
6.3 項目擬采用的環境保護標準
6.4 治理環境的方案
6.4.1 項目對周圍地區的地質、水文、氣象可能產生的影響
6.4.2 項目對周圍地區自然資源可能產生的影響
6.4.3 項目對周圍自然保護區、風景游覽區等可能產生的影響
6.4.4 各種污染物最終排放的治理措施和綜合利用方案
6.4.5 綠化措施,包括防護地帶的防護林和建設區域的綠化
6.5 環境監測制度的建議
6.6 環境保護投資估算
6.7 環境影響評論結論
6.8 勞動保護與安全衛生
6.8.1 生產過程中職業危害因素的分析
6.8.2 職業安全衛生主要設施
6.8.3 勞動安全與職業衛生機構
6.8.4 消防措施和設施方案建議
第七章 企業組織和勞動定員
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根據項目規模、項目組成和工藝流程,研究提出相應的企業組織機構,勞動定員總數及勞動力來源及相應的人員培訓計劃。
7.1 企業組織
7.1.1 企業組織形式
7.1.2 企業工作制度
7.2 勞動定員和人員培訓
7.2.1 勞動定員
7.2.2 年總工資和職工年平均工資估算
7.2.3 人員培訓及費用估算
第八章 項目實施進度安排
項目實施時期的進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項目實施時期亦可稱為投資時間,是指從正式確定建設項目到項目達到正常生產這段時間。這一時期包括項目實施準備,資金籌集安排,勘察設計和設備訂貨,施工準備,施工和生產準備,試運轉直到竣工驗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工作階段。這些階段的各項投資活動和各個工作環節,有些是相互影響的,前后緊密銜接的,也有些是同時開展,相互交叉進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需將項目實施時期各個階段的各個工作環節進行統一規劃,綜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實可行的安排。
8.1 項目實施的各階段
8.1.1 建立項目實施管理機構
8.1.2 資金籌集安排
8.1.3 技術獲得與轉讓
8.1.4 勘察設計和設備訂貨
8.1.5 施工準備
8.1.6 施工和生產準備
8.1.7 竣工驗收
8.2 項目實施進度表
8.2.1 橫道圖
8.2.2 網絡圖
8.3 項目實施費用
8.3.1 建設單位管理費
8.3.2 生產籌備費
8.3.3 生產職工培訓費
8.3.4 辦公和生活家具購置費
8.3.5 勘察設計費
8.3.6 其它應支付的費用
第九章 項目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建設項目的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分析,是項目可行性研究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項目均需計算所需要的投資總額,分析投資的籌措方式,并制定用款計劃。
9.1 項目總投資估算
9.1.1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9.1.2 流動資金估算
9.2 資金籌措
9.2.1 資金來源
9.2.2 項目籌資方案
9.3 投資使用計劃
9.3.1 投資使用計劃
9.3.2 借款償還計劃
第十章 項目財務與敏感性分析
在建設項目的技術路線確定以后,必須對不同的方案進行財務、經濟效益評價,判斷項目在經濟上是否可行,并比選出優秀方案。本部分的評價結論是建議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據之一,也是對建設項目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
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財務、經濟與社會效益評價的主要內容做一概要說明。
10.1 生產成本和銷售收入估算
10.1.1 生產總成本估算
10.1.2 單位成本
10.1.3 銷售收入估算
10.2 財務評價
10.3 國民經濟評價
10.4 不確定性分析
10.5 社會效益和社會影響分析
10.5.1 項目對國家政治和社會穩定的影響
10.5.2 項目與當地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的相互適應性
10.5.3 項目與當地基礎設施發展水平的相互適應性
10.5.4 項目與當地居民的宗教、民族習慣的相互適應性
10.5.5 項目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影響
10.5.6 項目的國防效益或影響
10.5.7 對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的影響
第十一章 項目可行性研究結論與建議
11.1 結論與建議
11.1.1 對推薦的擬建方案的結論性意見
11.1.2 對主要的對比方案進行說明
11.1.3 對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決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和建議
11.1.4 對應修改的主要問題進行說明,提出修改意見
11.1.5 對不可行的項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問題及處理意見
1.產能過剩長期難以改變。有幾方面的原因,一個方面是經濟放緩了,電力需求減少;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煤礦進入產能釋放期,產能建設超前。從長期來看,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增速放緩;從國際上看美國頁巖氣革命促使石油、天然氣價格大幅下滑,進而導致煤炭需求量下降。此外,在治理大氣污染的同時,正在逐步抑制煤炭消費量,多重因素影響下,全國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結構性過剩的趨勢成為常態。
2.煤炭的使用將面臨越來越多的來自環境等方面的阻力,煤炭在發電中的作用逐漸下降,目前的低價位將持續下去。
二、新常態下煤炭企業營銷創新的措施
1.煤炭企業營銷觀念創新。它是企業營銷創新的靈魂。當前要樹立以下創新營銷理念:一是樹立綠色營銷的理念。應該認識到綠色營銷不單單是一種吸引顧客購買產品的方法,而是一種追求可持續發展、持續經營的系統過程,其最終目的是在優化生態環境的同時獲取市場機會,最終實現企業獲取利潤和消費者滿足需求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二是樹立善待客戶的理念,樹立持續滿足客戶價值需求的理念。在環境治理嚴要求和下游需求定向化的環境下企業進入“按需經濟”新常態。三是樹立名牌戰略的理念。
2.煤炭企業服務創新。現在的客戶追求的是超值服務,煤炭銷售要提高附加值,就要以客戶為中心,向服務延伸。在我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的背景下,煤炭企業必須轉變觀念,變提供原料為提供服務。現在煤炭企業營銷緊緊以用戶為導向,及時了解市場動向和顧客需求,著眼于為顧客終身服務。例如原來鋼鐵企業生產鋼板賣給車企,然后車企再生產汽車外殼。后來,鋼鐵企業直接按照圖紙生產汽車外殼,既提升了鋼鐵企業附加值,又為車企節約了成本。現在許多煤炭企業根據電廠的訂單生產符合要求的煤炭,實現了雙贏。
3.煤炭企業市場營銷創新。當今,市場正在進入個性化的消費時代,即滿足消費個體的需要。煤炭企業要為消費者提供定制化服務,這是傳統企業不斷成長的方向之一。在煤炭產品越來越豐富,市場供大于求常態化,企業經營虧損面日趨加重,倒逼企業必須不斷吸引并保持顧客對自己產品的注意力,不斷了解顧客的新消費增長點,滿足顧客的個性需求。私人定制化銷售模式的好處是由過去買家的被動消費變成了買賣雙方互惠互利式,讓顧客充分地參與其中,消費者有了提出要求的權力。它改變了過去客戶只能選擇接受或者不接受的傳統銷售模式,這是傳統銷售模式的一場革命。如果企業提供的是大眾化的品種,有更便宜的產品后,馬上會被替代。但定制化的產品,就不太容易被替換了。
4.營銷策略創新。一是細分客戶類型實施多元化、差異化管理。二是優化煤炭品種。企業時時處處以客戶為中心對潛在客戶的需求、意向進行分析,主動上門走訪客戶,宣傳企業優勢,生產出符合客戶要求的煤炭產品。如今山西焦煤的冶金煤和電煤市場不斷萎縮,在買方掌握話語權的市場環境中,要采取主動出擊的有效措施,在穩定銷售主渠道的前提下,鞏固大客戶挖掘新用戶。銷售部門認真分析和研判用戶進貨渠道,建立市場分析例會制度,千方百計撬開市場之門,盡最大努力增加市場份額,提高市場占有率,同時要加大貨款回收力度,嚴控經營風險,創新營銷工作。
5.煤炭企業網絡營銷創新。按網絡營銷是企業營銷實踐與現代信息與通訊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指企業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媒介和手段而進行的各種營銷活動的總稱。網絡營銷包含了更深層次的市場營銷觀念的徹底更新。其實質是企業借助現代化傳媒技術,以捕捉消費者注意力為中心的新的營銷方式。未來煤炭銷售的新方向即煤炭電商模式。電子商務是追求效率的商業模式,它之所以能發展起來,是因為它打破傳統銷售思維,傳統市場是低效的,而它把低效的市場變成了高效的市場。國有企業多是煤炭電商平臺的重要參與者,效率不是它的第一追求。尤其是電力企業,以穩定為由,不愿意上網交易,這使得很多煤炭電商平臺成交量一直小打小鬧。
涼州是“絲綢之路”重鎮,素有“五涼古都”之稱,現以中國旅游標志——銅奔馬而聞名海內外。涼州地處河西走廊東端,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地理景觀的交匯過渡地帶,東接古浪石峽,西臨肅南草原,南靠祁連山脈,北抵騰格里沙漠,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由于其獨特的干旱氣候,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和自然資源,有旅游景點160多處,館藏文物4萬多件,如:漢簡、銅奔馬、涼造新泉、西夏碑、古鐘樓、海藏寺、白塔寺遺址、天梯山石窟等名勝已成為絲綢之路旅游的重要景點。涼州地形地貌獨特,山川氣候宜人。海拔界于1020~4878米之間,由于高低差距較大,形成沙漠、綠洲、淺山、高峰四大自然景觀區,為發展沙漠滑翔、探險、淺山狩獵、休閑、高山攀援、雪峰尋奇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昌隆湖地處涼州城西25公里處的豐樂鎮昌隆村南端,湖區總面積約280畝。湖區上端為湖泊濕地,中游建有小型水庫,庫區面積藥180畝,下游為湖澤魚池和果園林地。湖谷前臨平川綠野,后擁山岡丘陵,湖區內景點豐富,周圍有多處文化遺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2002年4月豐樂鎮黨委、政府利用昌隆湖特殊的區域優勢,規劃新建“昌隆湖度假村”,新建漁塘面積16675平方米,栽植垂柳、果槐、白楊、沙棗、榆樹等各類風景樹21000多株,同時整修了道路,初步形成休閑、娛樂、餐飲、垂釣為一體的度假勝地。
1.2項目的必要性
1.2.1昌隆湖開發建設是豐樂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
今日豐樂,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全鎮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2年全鎮社會總產值實現12215.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30元。草食畜牧、商貿運輸、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迅猛發展,2002年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11888.9萬元。隨著旅游業的興起,旅游產業被列入豐樂鎮新的經濟增長點受到鎮黨委、鎮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旅游業,已成為豐樂鎮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2.2是充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
昌隆湖附川荒灘、山崗丘陵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少年來一直被棄置,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無草、無樹、生態失衡,生態環境得不到保護和治理。該項目的建設,使昌隆村的旅游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利用,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開發了一個新的旅游景區。
1.2.3是豐樂鎮改革開放和改善投資環境的需要
改革開放20多年來,豐樂鎮的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特別是近幾年,鎮黨委、政府積極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建成以國道312線為依托,以豐樂堡街為中心,南北輻射0.7公里,東西輻射3公里的新集鎮開發區。到豐樂鎮投資建設的客商和建設項目逐年增加,開放的豐樂鎮急需一處可供人們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洽談生意的旅游勝地。
1.2.4是豐樂鎮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旅游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高,綜合帶動性強,輻射牽引力大的產業。昌隆湖的開發建設將帶動昌隆村的交通、餐飲以及相關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村出現了剩余勞動力,昌隆湖的開發、建設是豐樂鎮及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致富的需要。
1.3項目的可行性
1.3.1開發建設昌隆湖,得到了豐樂鎮黨委、鎮政府的高度重視。
豐樂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多次組織有關人員對該鎮可開發的旅游資源進行調查論證,認為該鎮昌隆湖景區文化底蘊深厚,自然條件獨特,開發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擬開發新建“豐樂鎮昌隆湖度假村”,并進行了短期規劃,力爭在三年內生態植被得以改善,五年內把荒山、荒灘建成湖光山色、休閑、垂釣、娛樂、避暑的渡假勝地。
1.3.2.昌隆湖湖區上端為湖泊濕地,泉眼分布廣,水量大,清澈透明,且水礦物質含量豐富,是飲用、洗浴的上乘產品,中游建有小型水庫,是乘舟游覽、潛水游泳的理想之地。下游的魚池是休閑垂釣的好去處。
1.3.3蘭新鐵路、312國道橫穿昌隆湖所在的豐樂鎮,為到昌隆湖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的游客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交通服務。
1.3.4基礎條件較好。現有的規模魚池、昌隆湖、果園、電力設施,為度假村的開發建設奠定了基礎;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均在豐樂鎮修建的信息傳輸塔,保障了昌隆湖景區通訊暢通。
1.3.5該項目遠離城鎮、工廠,無任何污染,空氣清新,氣溫適宜,是休閑娛樂的理想之地。
第二章客源市場分析
2.1昌隆湖客源預測
“環城游憩帶(即ReBAM)”理論是當前研究客源市場的重要方法,它指發生于大城市郊區、主要為城市居民光顧的游憩設施、場所和公共空間,特定情況下還包括位于城郊的外來旅游者經常光顧的各級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環大都市游憩活動頻發地帶。國內ReBAM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閑出游市場,隨距離增加而衰減:80%的出游市場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內的范圍;在旅游中心城市出發的非本居民的目的地選擇范圍,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公里半徑圈內。涼州區周邊城市眾多,主要有民勤、古浪、天祝、白銀、蘭州、西寧、金昌、張掖等。這些城市總人口近400萬,其中白銀、蘭州、西寧、金昌、張掖等地307.38萬人,人均GDP高(約9000元/人·年),出游觀光回歸自然的動機強烈,其它社會條件也較優越,因此它們將是涼州區主要的潛在客源市場,這些城市人口可能到涼州旅游的規模,總出游率若按城市總人口10%計算,可為涼州提供大約30萬人次的游客規模。
涼州區處于新歐亞大陸橋的必經之地,陜西、新疆、山西、河南、四川、等省區距涼州較遠,但交通便捷,也可成為涼州的潛在客源市場。
由以上分析可知,涼州處于蘭州、白銀、西寧、金昌、張掖等地的ReBAM范圍中,涼州旅游區處于周邊城市區域“游憩地環帶”的重疊區,可發展成為周邊城市區域居民共同的游憩地,這使涼州發展周邊城市旅游市場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2.2客源市場分析
2.2.1近年來,涼州區旅游行業接待人次和營業收入穩步遞增,旅游客源結構以國內旅客為主,旅游方式為散客與團隊并重,逗留天數為0.5—1天,旅游動機以休閑娛樂、朝圣、度假、考察等為主,以2002年為例,2002年接待國內外旅游者56萬人次,如果其中有4%的旅游者前來昌隆湖旅游,每年可接待約2.24萬人次。
2.2.2從旅游時間和市場選擇趨勢而言,雙休日為周邊地區居民提供了一至二日游的機會。以2002年“五一”黃金周期間涼州區接待旅游人次為例分析,接待旅游者5.01萬人次,其中省內游客居多,由此可看出區域內、省內短途旅游已逐步成為游客重點選擇的目標,受到社會的普遍肯定。說明隨著“五一”、“十一”等中長假“黃金旅游周”的規范化和區域化發展,涼州的重點客源市場的發展也逐步擴大。若潛在客源市場的30萬人次有7%選擇昌隆湖龍泉度假村,每年將有2.1萬人次前來觀光旅游。
2.2.3昌隆湖度假區接待游客主要以涼州、金昌及周邊地區為主,旺季4-10月接待游客近萬人。該項目開發建設以后,將為周邊地區人們提供一個全新的旅游度假、休閑、娛樂、住宿場所,如按ReBAM潛在客源理論預測,豐樂周邊城市金川、張掖到昌隆湖游玩的按城市總人口1%計算,可為昌隆湖年提供2萬人次的游人規模。
2.4以上分析表明,昌隆湖龍泉度假村如此建成后,游客人數將會大幅度增加,年接待游客可達2萬人次。
第三章建設內容與投資規模
3.1景區現狀
昌隆湖地形呈峽谷狀,湖谷前臨平川綠野后擁山崗丘陵,湖區面積280畝,湖區上端為湖泊濕地,泉眼分布很廣,水量大,清澈透明、且水礦物質含量豐富。中游建有小型水庫,庫區面積約180畝,庫容約8萬畝。下游為湖澤魚池和果園林地。現已建成占地面積為16675平方米的魚塘5個,占地面積為280平方米的娛樂、餐飲、住宿服務設施。已栽植各類風景樹2.1萬珠。后面的山崗丘陵急需綠化,前面的平川荒灘急需開發。
3.2建設內容及規模
3.2.1修建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25×100米)的游泳池。
3.2.2修建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10×100)工棚式茶座。
3.2.3修建占地面積300平方米露天網球場。
3.2.4修建占地面積340平方米康體中心。
3.2.5修建占地面積300平方米二層磚混結構住宿用別墅。
3.2.6修建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可同時停放30輛小車、10輛中巴車的停車場。
3.2.7修建旱碼頭2個,購置氣艇3個。
3.2.8修建占地面積30平方米的廁所1個。
3.2.9綠化山崗丘陵,平川荒灘,栽種天然野生植物及各類風景樹。購置山上噴灌處理設施。
3.2.10購置相關設施設備。
第四章投資估算和資金來源版權所有
4.1投資估算
該項目預計總投資192.5萬元,詳細預算見附表。
4.2資金來源
申請國債資金80萬元,銀行貸款50萬元,自籌資金62.5萬元。
第五章項目實施步驟
該項目建設期為兩年,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
2003年6月底完成項目建議書的編制、項目立項、論證、施工圖設計、資金籌措等工作。
2003年8月爭取破土動工建設。
2004年3-4月綠化荒山荒灘、栽植各類風景樹20余萬株。
2005年6月工程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第六章項目效益評估
6.1經濟效益
6.1.1旅游收入
項目建成后,預計2005年當年總收入95萬元。
其中:
游泳池按6-9月實際使用天數120天計算,每天進入100人,游泳費2元/人,營業額為2.4萬元;
網球場、乒乓球場、籃球場、臺球場按5-10月實際使用天數180天計算,每天使用時間為8小時,每小時消費5元/人,按每天進入400人次·小時計算,年營業額為36萬元;
餐廳、娛樂室、茶座按4-10月實際使用天數210天計算,每天有50人就餐和娛樂,每人消費20元,年營業額為21萬元;
住宿按4-10月實際使用天數210天計算,每天有20人留宿,每人消費80元,年營業額為33.6萬元;
其它營業性收入每年2萬元。
6.1.2成本費用,共計62.05萬元。
A、雇員工資,按每人每年0.3萬元計,每年13×0.3=3.9萬元。
B、管理費用,按收入5%計,每年4.75萬元。
C、水費(包括飲用水、游泳池用水,游泳池排放水可用于綠化),每年10萬元。
D、電費,每年5萬元。
E、年折舊及維修費(按頭重腳輕總額192.5萬元計,折舊勻限25年),每年7.7萬元。
F、維修費,每年5萬元。
G、低值易耗品,每年10萬元。
H、其它費用,如燃料費等每年10萬元。
I、營業稅參考飲食行業稅率6%計征,每年5.7萬元。
6.1.3營業利潤年均為32.95萬元。
6.1.4投資利潤率為34.68%。
6.1.5投資利稅率40.68%。
6.1.6盈虧平衡點
盈虧平衡點=固定成本/(營業額-可變成本-稅金)×100%
=32.45/(95-23.9-5.7)×100%=49.62%
通過盈虧平衡計算,當盈虧平衡點<49.62%時,該項目產生效益。
6.1.7投資回收期
投資回收期=出現盈余年份—出現盈余當年資金償還額/出現盈余當年收益總額=6-32.95/95=5.65(年)
6.2社會效益
6.2.1項目建成后,既可擴大社會就業機會,又帶動了社會其它產業的發展,形成地方經濟協同發展,共同進步的良好局面。
6.2.2項目建成后,有利于豐樂鎮昌隆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們保護環境、保護資源。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4-0092-01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東北與安徽省毗鄰,西北接湖北省,西臨湖南省,其豐富的旅游資源為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條件。2011年,全市旅游經濟突飛猛進,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2868.76萬人次,同比增長43.88%;旅游總收入205.68億元,同比增長43.88%。但發展的同時,許多問題也日益凸顯。本文通過分析九江旅游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及存在的問題,提出適宜的對策,以期對當地旅游產業發展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九江旅游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一)旅游資源數量多、質量高
九江旅游資源品類齊全,共有54類,全市重要的旅游景點230多個,現已開放的有130多處,形成了集名山、名湖、名江、名城和名人古跡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區,適合各種不同層次的旅游需求。中國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廬山,國際重要濕地鄱陽湖,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等等,都是全國絕無僅有的,具有多重旅游價值。
(二)景點可進入性不斷增強
九江位于長江中下游,處于長江水運大動脈與京九鐵路大動脈的交匯點上,交通運輸便利。境內鐵路線總長389公里,主要有沙大、合九、京九等鐵路,是南潯鐵路終點,并與浙贛、京廣和鷹廈鐵路連網。公路四通八達,總里程3753公里。九江港是江西唯一對外口岸,年吞吐量超過600萬噸。九江機場已開辟了至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的航線。九江所有景點以廬山為核心而逐次展開,名山、名江、名湖、名洞、名城、名寺、名樓、名院環繞在廬山周邊,全長近80公里的雙向四車道環廬山高等級公路恰似廬山的一條美麗項鏈,將各景點有機串聯。從九江市區出發,1個小時內能到達98%以上的景點。
(三)旅游接待能力不斷提升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九江旅游配套設施在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89家;星級飯店66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10家,三星級36家,二星級19家;農家星級飯店18家,鄉村旅游示范點12家。2009年,有9家旅行社通過了全省首批三星級旅行社初評,2家旅行社通過四星級旅行社初評,廬山西海溫泉創建4A景區順利通過省級評定。市內有旅游汽車近500輛,各景區點的通訊、金融、購物等服務設施也基本完備。
(四)九江旅游產業發展機遇難得
1.國家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機遇。旅游產業作為拉動內需的優勢產業,也將獲得國家和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些都將有助于提升和改善旅游基礎設施,并帶動旅游產品的開發。隨著一批重大旅游基礎設施和項目的陸續建設,將形成新的旅游熱點和吸引力,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長。
2.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九江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核心區、主戰場,旅游又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優先發展的產業,九江要抓住這個契機,率先打響旅游品牌。九江是環鄱陽湖城市中的唯一沿江城市,使九江的“要沖”位置更加凸顯。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將促進九江生態經濟的發展,推動九江生態城市建設,并帶動九江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二、九江旅游產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主要體現
(一)旅游行政管理體制紊亂
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的落后,造成了部分景區管理粗放,景區盲目開發,致使資源浪費,景點之間惡性競爭,不能共享游客資源。
(二)資源開發不合理
一些非常優質的旅游資源如鄱陽湖、柘林湖以及旅游資源較豐富的縣(市)如共青、彭澤、瑞昌、修水等其旅游開發還還不夠深入,處在起步階段。相反,部分著名景點尤其是廬山風景區則過度的問題比較嚴重。在旅游旺季,牯嶺街、含鄱口、仙人洞等人滿為患,堵車非常嚴重,為廬山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帶來隱患。
(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服務功能差
九江市內星級飯店很少,四星級飯店10個,五星級飯店只有1個。在旅游交通方面,各景區景點的旅游公路等級狀況較差,市內高級公路通車里程少,通往部分景點景區的公路等級低,路況差;車站設施老化,車況較差;管理服務不到位,宰客、超載的現象時有發生。
(四)旅游市場開拓滯后
由于市內各景區在經營開發方面基本上各自為政,缺乏整體行動的市場聯合宣傳和促銷。作為旅游行業主管部門的旅游局,由于受各種客觀條件和相關因素的制約,無法將旅游產品進行統一包裝后進行整體旅游形象宣傳,更談不上對全市旅游業的開發進行統一的對外宣傳和市場促銷。
(五)旅游人才缺乏
九江旅游的專業隊伍人數少,質量不高,管理人才特別是高層管理人才緊缺。在賓館飯店業,相當一部分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經營、管理和專業知識;普通服務崗位的員工素質普遍較低。在導游業,導游人員的專業素質、道德水準參差不齊。
三、九江旅游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理順旅游管理體制
政府應把理順體制作為工作的重點。旅游景區應突破行政區限制,建立“全方位”的旅游管理協調體制,進行各精品景區和黃金線路的連線并網,實現資源、客源、市場共享,取得區域旅游生產力的效應最大化。保障九江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科學規劃旅游產業
通過區域資源評價、旅游市場分析、區域區位分析,準確地把握當地的自然環境、歷史脈絡、文化內涵、地方特色,科學、合理、有效地引導九江旅游產業發展,從而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地對旅游資源開發,避免低層次開發和先破壞后治理的現象發生。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能源短缺、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建設低碳城市的壓力也日趨增大。調整能源結構,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提高能源開發和利用效率,是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國家電網公司提出的電能替代戰略,對于優化能源布局、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從工作實際出發,重點對當前供電企業電能替代工作面臨的問題及采取對策展開了研究。
1 電能替代概述
1.1 電能替代概念
電能替代,主要是指利用便捷、高效、安全、優質的電能代替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通過大規模集中轉化來提高燃料使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社會的清潔發展。電能可以廣泛替代化石能源,較為方便地轉換為其他形式能源,并實現精密控制,是近20年消費增長最快的能源品種。
1.2 國家電網公司電能替代戰略
為破解城市霧霾難題,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了加快轉變電網發展方式,“以電代媒、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的發展戰略,在能源生產、輸送、消費各環節全面實施電能替代。
2 電能替代工作當前面臨問題
2.1 缺乏政府部門支持
盡管國家已將調整能源結構、轉變能源發展方式視為治理霧霾天氣,實現綠色發展的根本出路,但在當前能源價格水平、政策條件下,電能替代各項技術或設備中,僅有熱泵、電動汽車、電水泵、電窯爐等技術經濟性較強,其他如電鍋爐、電采暖等更多的用電技術則經濟性較弱。
2.2 電力供需矛盾影響
電能替代工作的開展必然會提升電能所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這將進一步加劇當前電力供需形勢壓力,尤其是今年政府主抓節能減排、霧霾治理工作,山東省火電機組正在組織或計劃進行脫硫、脫硝改造,加之夏季將至,氣溫升高,當前電力供應缺口較大,電能替代在整個社會認同度較低,推廣難度較大。
2.3 與企業溝通不順暢
電能替代是近兩年才開始倡導的新理念,作為開拓電力銷售市場的有效舉措,電能替代的具體工作由供電企業市場拓展員承擔。市場拓展員是依據國家電網公司“三集五大”部署,為適應營銷發展新形勢,變“業務導向型”為“客戶導向型”,創新管理模式而新設立的崗位,主要負責市場分析、市場拓展、能效服務及需求側管理等工作。
2.4 市場拓展人員缺乏專業技能
電能替代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工業、商業、農業、交通及居民等各行各業用能電氣化,因此市場拓展人員在向各類用能企業、居民客戶推介電能替代技術時,不僅需要了解客戶經營狀況、主要用能設備的特征及能耗數據,更要了解當前在各行各業可以替代的新型電氣設備、用電技術及其工作原理。
3 電能替代工作推進對策及措施
3.1 強化政府的政策引導
積極向政府主管部門匯報溝通,借助國家緊抓節能減排、防治大氣污染之機,大力爭取城市限制性環保、電能替代財政補貼、需求側匹配電價、電動汽車購置補貼及稅費減免等政策支持,為實施電能替代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3.2 優化電能資源的配置與利用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采取“上大壓小”措施控制新建火電項目,不斷優化電源結構和布局,持續提升電網的智能化水平。根據電力供需形勢變化,認真開展電力供需平衡預測,配合電力運行主管部門合理安排發電計劃。
3.3 加強宣傳與示范帶動
發揮能效服務網絡作用,通過集中宣傳、交流座談、產品技術展覽等形式,倡導“以電代煤、以電代油”的能源消費理念,推介電能替代新技術、新設備,普及環保意識和電能替代知識,增強全社會對電能替代的認同感,有效引導客戶改變消費習慣,主動選擇電能。
3.4 充實技術力量
一是充分發揮國家電網公司節能服務體系作用,由省屬節能服務公司增設電能替代技術人員或建立與相關設備廠商的聯系,以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為客戶提供電能替代相關的咨詢、設計、施工等全方位服務,或為供電企業提供電能替代技術培訓與支持服務。二是供電企業深入開展市場調研,主動收集有關電能替代設備廠商聯系方式,根據客戶需要,邀請設備廠商人員為客戶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三是積極開展電能替代有關標準和技術研究,做好技術的儲備和支撐,促進電能應用技術的推廣。
3.5 加大市場拓展人員培訓力度
一是組織開展電能替代業務技能培訓,使市場拓展人員掌握電能替代、政府鼓勵政策等相關知識,了解熱泵、電力蓄冷、電窯爐等重點項目技術的原理及能效優勢。二是強化服務技能培訓,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熟練掌握各項服務規范,提高溝通技巧,進一步增強員工依法經營意識和服務意識。三是組織市場拓展人員外出學習電能替代先進經驗及典型案例。
3.6 強化配套服務
一是針對電鍋爐、電蓄冷等重點電能替代項目,積極與設備廠商、客戶溝通聯系,理順各方之間的銜接,完善協同工作機制,簡化內部流程,建立電能替代工程 “綠色通道”,實現從業擴報裝到送電全過程“一站式”服務。二是加強用電設備安全管理,聯系設備廠商編制新型電氣設備安全用電注意事項及運行維護方法并發放客戶,主動為客戶提供用電檢查服務,提前消除安全隱患,切實保障客戶用電安全。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電能替代戰略在優化能源布局、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節能減排、保護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等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爭取政府有利政策、優化電能資源的配置與利用、加強宣傳與示范帶動、不斷充實技術力量、加大培訓力度、強化業擴與安全配套服務等具體措施來加強電能替代管理,從而全面推進電能替代工作,構建綠色能源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牛東曉,范磊磊.尋找能源發展的綠色路徑[J].能源評論,2013(10):50-52.
林業是社會文明和經濟發展的集中體現,發展經濟林是林業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玉元高速防護林工程和云南省綠色經濟林項目的實施,特別是當前正在實施擴大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的新形勢下,元江縣咪哩鄉的經濟林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和制定經濟林的發展思路與對策措施已刻不容緩。
1 咪哩鄉概況
咪哩鄉是元江縣的一個行政鄉,以山區為主,風景秀麗、民風淳樸。有建筑風格的李和才故居、培養軍政干部遺址。地處元江縣的西面,交通方便,縣鄉公路為水泥路,距縣城34km。咪哩鄉位于元江縣西部,總土地面積190km2,總耕地面積1309.27hm2,復種指數120%,最高海拔2321m,最低海拔966m,鄉政府所在地咪哩村距縣城33km。
咪哩鄉氣候溫和,冬季受西北面的老窩底、觀音山、南溪老林(山)影響,最冷(1月)平均氣溫不低于7~8℃,夏季受元江河谷熱空氣影響,最熱(7月)平均溫度達20~21℃,平均氣溫16~17℃;年降水量1200mm以上,集中在5~10月;干濕季節明顯,無霜期達10個月以上。
2 咪哩鄉經濟林現狀
2.1 栽培現狀
據2009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統計表及2011年咪哩鄉統計年鑒,全鄉經濟林栽培面積1088.6hm2,占林地面積的6.4%,種植面積位于前3位的是核桃433.3 hm2,產量120t,產值21.6萬元;茶葉270.4 hm2,產量235t,產值353.8萬元;芒果100.7 hm2,產量332.3t,產值66.4萬元,分別占全縣經濟林面積的11.2%、24.5%、3.7% (見表1)。
表1 經濟林面積統計表
2.2 有利條件
優異的自然條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雨熱同季,且境內有兩片省級自然保護區調節,有利于經濟林生長發育。近年來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與相鄰鄉鎮均修建了鄉村級公路,全鄉境內均進行了道路硬化,全鄉6個村委會,42個村民小組,44個自然村,均通公路,運輸條件好,交通便利。
2.3 主要障礙
①缺乏科學規劃,產品結構不合理,優勢品種少,產品市場競爭力弱。多年來,由于政府扶持和領導認識不到位,缺乏科學規劃,存在盲目發展現象,經濟林種植面積比例不合理,競爭力較強的干果明顯不足,全鄉板栗、核桃干果種植面積占43.3%,特別是市場前景較好的核桃發展緩慢,僅占了全鄉經濟林種植面積的39.8%。全鄉經濟林種類多達10余種,但存在品種混雜現象,優勢品種少。②資金投入不足。林業部門投入資金渠道單一、單位面積投入低,基本只夠種苗費用,民間個人投資少,經營者因林權不明確,大多不愿投入,無后期經營管理、科技培訓等費用投入。③林業科技支撐相對滯后,經營管理水平低。在經濟林的經營管理過程中,科技培訓、示范、推廣等措施相對滯后,很多果農素質偏低,缺乏林業科技知識,不了解果樹生長發育的規律性及其生物學特性,對果樹的管理存在盲目性,致使果樹樹體結構不合理,樹勢差,病蟲害多,容易形成低產園。
3 基本思路
根據咪哩鄉自然、社會經濟特點和經濟林現狀,提出經濟林發展的基本思路為: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央實施擴大內需積極財政政策的有利時機,按照“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結合咪哩鄉產業結構調整,依靠科技創新和經營機制創新,合理調整經濟林種植結構比例,加快以核桃為主栽品種的干果基地建設,以優質柑桔為主栽品種的水果基地建設,使其盡快成為咪哩鄉經濟林發展的兩大優勢產業,同時注重林下資源開發、森林旅游等特色產業的發展,進而拉動咪哩鄉的經濟增長,實現農村共同富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4 總體布局
①干果林種植區。主要布局于咪哩鄉的四周中山經濟林區,該區范圍包含咪哩鄉的林業站板栗基地28hm2及咪哩、哈羅2個村委會。以上2個村委會屬溫涼性區域,地處山區,而干果林適于山地生長,適生范圍大,栽培技術成熟,是林業系統傳統的優勢項目,深受山區農民歡迎。②水果經濟林種植區。主要布局于咪哩鄉的咪哩河兩岸的經濟林區,該區范圍包含咪哩鄉的咪哩、瓦納、大興、哈羅4個村委會;以上4個村委會為咪哩鄉的暖溫性區域,水果栽培歷史悠長。
5 對策措施
首先,政府及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縣、鄉鎮人民政府,林業、科技、稅務、金融等相關部門要搞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認真研究并制定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的森林消防措施,以減輕經營者在森林火災方面的壓力。林業部門要做好規劃設計,合理調整經濟林的種植結構,加大對低產園的改造,干果是云南省的優勢經濟林,咪哩鄉干果種植面積應占全鎮經濟林面積的65%以上才算合理,幫助群眾解決品種、病蟲害防治、肥水管理、樹體修整等技術性關鍵環節,對栽培管理給予無償培訓及技術指導。稅務部門對經濟林的投入期給予減免稅收,金融部門應提供優惠貸款。
其次,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盡快實現林業產權的市場化運作,進一步理順經營體制。咪哩鄉的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已經完成,極大地提高了群眾的林地經營積極性,但還存在林地面積較少,經營規模不大,部分群眾投入不到位的現象,針對此種情況,應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步伐,盡快實現林業產權的市場化運作,通過林權的有償扭轉,變零散林地為大面積林地進行規模化經營,充分發揮林地的產出效益。
另外,抓住發展機遇,加快發展步伐。要以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特別是當前正在實施擴大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為契機,加于認真分析、研究,積極申報項目,切實抓住林業部門實施珠江防護林、財政部門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水利部門實施小流域生態治理等項目建設的有利時機,加快咪哩鄉的經濟林建設步伐,最大限度地挖掘發展潛力。
最后,增加科技投入,加強科技示范、輻射作用。科技進步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關系到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進一步增加林業科技投入,加大對林農的培訓,提高林農科技技能,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元江縣2009年以農業綜合開發中的產業化項目建設為契機,引進華寧縣桔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咪哩鄉的瓦納村委會通過低產桔園改造,建成了33.33hm2的桔子科技示范園,因成效明顯,帶動了廣大群眾的發展勁頭,至2010年全鄉桔子種植面積已達80hm2。在今后一個時期,要以項目建設為契機,扶持和加強示范基地建設,特別要加大對干果示范基地的建設,讓群眾能夠實實在在地看得到,學得著,進而讓廣大群眾主動發展經濟林,同時有利于吸收社會資金參與經濟林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