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8 17:00: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低碳出行的建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 長沙市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行業背景
現代物流產業橫跨生產、流通和消費三大領域,是融合倉儲業、運輸業、貨代業、裝備制造業和信息業的復合性基礎產業,正在全球迅速發展。現代物流產業作為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的重要標志,日益受到政府及社會的高度重視。國務院今年三月已將物流業列入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長沙市已被國務院定為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之一。
《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
1-2015年)規劃綱要》中,提出了長沙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目標:以集約化為主線,以項目為載體,大力加強建設,努力形成立足長沙、面向湖南、輻射中部、連接全國、走向世界的現代物流發展格局,使現代物流業成為長沙未來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2 長沙職教城建設現代物流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的產業發展基礎優勢
長沙職教城所在的雨花區,地處長沙市的東南門戶,是長株潭三市融城的橋頭堡,擁有公路、鐵路、機場、地鐵等立體交通樞紐,占據了長沙市東南兩個方向出城口,發展物流業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
雨花區是湖南省集聚物流、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重要節點。調查顯示,長沙市的物流企業有80%分布在雨花區。依托高橋大市場發展起來的700多家物流企業又占到全區物流企業總數的90%以上。世界百強企業荷蘭TNT、天地華宇以及國家認定的全國519家A級物流企業中有18家落戶在本區。雨花區有較為完備的企業物流信息平臺,有不斷壯大的快遞業,有全省唯一的鐵路二類口岸,有中南地區最大的紅星冷鏈物流。雨花區承擔了全省物流量的70%左右,已經初步形成了現代物流產業集群。
3 長沙物流人才及培養現狀
目前,在長沙從事物流業的專業人才及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年齡結構問題。長沙物流業的絕大部分從業人員,其年齡在18歲至35歲之間,管理和操作經驗不足,具備物流企業運營或管理經驗的行家里手偏少,從業人員年輕化趨勢明顯。
第二,學歷結構問題。調查資料顯示,目前長沙地區物流企業的基層管理與操作人員大多只具有初、高中畢業學歷。中高層管理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層次的比例不到20%,受過專業物流教育或者培訓的人員更少。
第三,技能水平問題。物流企業從業人員中,高級技工、中高級物流師短缺。雨花區3萬多物流從業人員中,持有物流師資格證書的不到1%,而且大多數從業人員技能單一,同時具備物流管理、市場營銷、成本核算、信息技術、英語的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極少。這些已經成為長沙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瓶頸”。
第四,教育培訓問題。長沙職教基地內專門培養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學校只有兩所,每年招收的學生不足兩百人,兩所學校的實習實訓條件與現代物流人才培養要求尚有較大差距,這不僅直接導致了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缺乏,而且,人才的知識與技能水平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另外,物流企業內部培訓嚴重不足,一方面是物流企業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培養人才,理由是人才培養了也跳槽到了其它企業;另一方面,物流企業內訓力量不足,缺乏可以對員工進行技能培養的實訓基地,組織不了高效的企業內部培訓,這導致員工由于缺乏培訓的動力和機制,專業知識與技能得不到更新和提高。
4 長沙職教城現代物流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目前,長沙地區的物流教育雖然受到多數高校和職業院校的重視,但由于師資力量薄弱、實習實訓條件落后,物流專業的畢業生實際動手能力不強,不能滿足物流企業對人才的需要。鑒于物流管理與作業過程環節多、系統性強、技術先進、理論與實踐聯系緊密等特點,學校的物流專業教育既要注重物流理論的傳授,更需要注重學生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長沙市,尤其是在物流產業發展方面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雨花區,建設一個由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發起,面向全市職業院校和物流企業的大型現代物流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有利于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解決物流產業人才供求矛盾;有利于教師物流領域課題的研究和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與智力支持。
5 長沙職教城現代物流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考
傳統意義上的物流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院校在當地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大量購買先進設備、建設規模浩大的實習實訓基地;二是院校為了與企業合作、或者企業為了變相推銷自己的物流裝備而聯合組建實習實訓基地。兩種模式的不足顯而易見:投資巨大,使用效率低,不能充分實現物流實習實訓基地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充分利用長沙職教城的物流區位優勢和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2000平米物流實習實訓場地,建設校企合作、產學兩用的生產性現代物流實習實訓基地,是破解上述問題的葵花寶典。
1 畢業會考作為畢業資格的考試,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地理課是我國初中教育階段的必修課。但由于地理教育價值未能被正確認識,導致學生對地理課程產生歧視,認為地理是“副科”“豆芽科”,對地理教育造成許多不良后果。關于地理教育價值,《地理教育國際》指出:地理為今日和未來世界培養活躍而又負責任的公民所必須。這是因為,地理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地理課程引導我們去認識環境、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當今世界三大問題,全球性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正日益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迫使我們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人們應樹立這種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而這正是中學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個人不是由部分因素拼湊培養起來的,而是由他所受過的一切影響的總和綜合地造就成功的”,可見,學生所受到的教育應是立體的,多方面的。學校也將使全體學生全面發展作為主要方向。學校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學生加以培養教育。如果在保證學生的文化知識達到畢業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拓展他們的知識面,發掘他們的智力潛能和綜合實踐能力,使之達到更為優秀,以適應未來的需要,似乎更符合素質教育的原則。
2 畢業會考作為畢業資格的考試,其基本標準是教學的最低標準,內容為必修課的內容。應該說凡是具備了必要的辦學條件,教師思想業務素質符合要求,教學管理工作正常的學校,學生們通過努力就能夠達到合格的水平,尤其是那些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辦學思想端正,學校管理嚴格,教育教學管理規范,質量較高,素質教育成效顯著的學校,文化知識的覆蓋面已超過了會考的要求。
3 畢業會考,無論怎樣也沒有脫離開考試。受多種因素制約,我國的教育事業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存在著許多矛盾。升學的激勵機制仍不可避免地成為教和學的主要目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會考不但沒能將學生從緊張的學習氣氛中解脫出來,反而使他們的考試又平添了許多。如果是為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而設立的初中畢業會考制度,其實施的結果對于素質較全面的學生來講未必符合這個初衷。而現在社會又是一個功利社會,如果不考,開設的小學科可能成為一種擺設,或者上課要么學生不聽要么教師應付了事。而從日常的教育中學生們懂得,只要考,就要認真對待,不能敷衍了事,做事認真也是一個人應具備的素質之一。
二、 畢業會考復習的幾點建議
復習課非常重要,它是幫助學生全面地、系統地鞏固所學地理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使每節復習課不僅
具有綜合性、針對性,而且富有新穎性,把復習課變成一種“活動”從而不斷提高
復習課的效率。地理復習分三個步驟:
第一步,讀、劃、圈――“預習預熱法”:認真學習、研究《2009年初中畢業會考地理考試標準》,并發放給學生。其會考內容應分為以下五個板塊:地球、地圖的基本知識包括經緯線、經緯度和地球的運動;世界海陸分布大勢;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中國的四大分區地理;黃土高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區域特征。上課之前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知識點或自已編寫復習資料。要求學生對教材的內容要求做到讀、劃、圈并行,以加深印象。
第二步,書理、指圖講解――“思維描圖法”對學生前一天勾畫的知識點書理出知識結構。并針對學生容易妄記的問題以問答式過一遍;針對概念不清,不易理解的地理原理教師有針對性的講解、點拔。這一階段要充分利用掛圖、板圖。設及地理名詞的分布要落實在圖上,對地理原理的理解分析要繪出板圖或制作課件――進行“思維描圖”的練習,以樹立正確的地理空間概念、地理分布規律以及地理事物具體的空間輪廓。這樣使地理概念和地理空間分布規律更清楚、更明白,使地圖知識更牢固。
第三步,填、寫結合――“地理事物定位法”: 通過前兩步的復習,在掌握教材上的地理知識、地理規律和相關的地圖知識的基礎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
一、分析背景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的新區設立、城市更新改造等都涉及大量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普遍做法是通過設立具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性質的公司(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等通過財政撥款或注入土地、股權等資產設立,承擔政府投資項目融資功能,并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如“園區開發公司”、“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等),并以這些公司作為實施主體進行融資、投資及建設來形成基礎設施,從而在這些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賬面上反映了很大的市政基礎設施建造支出。這些市政基礎設施大多是市政道路、橋梁、城市公園、公共綠化場地等,一般都不會向社會公眾或其他使用者收取費用,當地政府也沒有安排財政資金來補償這些基礎設施的建造支出,因此這些資產本身不能給這些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帶來直接的現金流入和經濟利益,也不符合《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 2號》第五條中 BT、BOT 等會計處理的應用條件。這些政府融資平臺公司有些是原先執行舊的企業會計準則,目前都已陸續改為執行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但在轉為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后,就涉及到如何處理過去賬面上遺留下來的由基礎設施建造支出形成的資產問題,以及以后仍將不時形成和增加的此類資產的會計處理問題。本文將分析這些具有政府融資平臺性質的公司投資建設具有公益性的市政基礎設施(不采用 BT、BOT等模式)在這些公司賬面上應如何進行會計處理和列報問題。
二、關于以上基礎設施能否確認為企業資產的分析
以上基礎設施是由政府融資平臺公司作為建設主體融資、投資并建設的,當地政府并不安排回購,法律上的產權歸屬于作為投資建設單位的政府融資平臺公司。但會計上是否可以將這些基礎設施確認為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資產,并不是看是否具有法律上的產權,而是要看其是否符合《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資產”這一會計要素的定義,以及相關會計準則對資產確認條件的規定。
1.不能確認為企業資產的情形。如果以上基礎設施屬于不能為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公益性基礎設施,但其建造成本已經由當地政府通過財政撥款的形式按照實際成本全額負擔(類似于BT中的回購),只是以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名義投資建設,后續的資產管理、維修維護、改擴建、重建等支出也可以由當地政府全額負擔的,則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只是代建和代管,這些基礎設施本身不符合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資產定義。
2.可以確認為企業資產的情形。在實務中,一些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往往都有當地政府授權的土地一級儲備開發整治權力,有些城市是將土地儲備中心直接納入到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里的。有些地方土地收入有時候是全部、有時候是扣除整理成本之外的80%,都作為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收入。在此情況下,雖然這些基礎設施本身不能直接通過向使用者收取費用或者從當地政府取得補償的方式為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但鑒于良好的基礎設施可以提升區內的土地價值、增加一級土地市場上的招拍掛分成收入和二級市場上的房地產開發、出租等收入,因此可以認為這些基礎設施實際上也是可以間接為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帶來經濟利益的,因此符合資產的定義。但其確認為資產的初始計量金額最高不能超過預計可收回金額。
但是,除前段所述情形外,如果不能對公益性基礎設施給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帶來未來經濟利益流入的方式和該等未來經濟利益的預期金額提供充分、適當的證據,則公益性基礎設施也不能確認為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的資產。
3.確認為公司資產的列報項目。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 4 號——固定資產》對“固定資產”的定義,固定資產是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的有形資產。由于這些基礎設施本身并不是直接由這些政府融資平臺公司使用,如前所述,其帶來的經濟利益主要是通過提升周邊地塊的價值間接實現的,因此不建議列報為固定資產,建議列報為“其他非流動資產”。
三、關于以上基礎設施資產如何進行后續計量的分析
出旗,奏樂,敬禮。
禮畢唱隊歌。
中隊長:我宣布,“安全低碳出行手拉手”班隊課正式開始。有請主持人!
二、過程
第一項:什么是低碳出行
主持人演講,揭示課題《安全低碳出行手拉手》。
第二項:低碳生活,我倡議
主持人甲:我們要提倡低碳出行,首先來了解哪些活動是低碳生活的體現。
主持人乙:請聽第一小隊給我們帶來的快板《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第三項:目前的嚴峻形勢:為什么要講安全低碳出行
主持人(合):生活,從低碳開始;低碳,從現在開始。首先我們來了解為什么要提倡低碳出行?
主持人乙:請聽第二小隊給我們帶來的相聲《低碳出行》。(略)
第四項:討論如何才能低碳出行――做減排先鋒
全體隊員熱烈討論,各抒己見。
主持人:還有什么需要補充的嗎?
其他隊員補充:低碳出行的同時,也要做到安全出行,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主持人甲:我們上下學可以向爸爸媽媽宣傳。
主持人乙:嗯,作為一名少先隊隊員,我們更應該踴躍加入安全低碳出行的宣傳行列。
第五項:集體倡議
安全低碳出行從我做起,我們一起去看看,社會各界又是怎么做的呢?
主持人甲:社會各界為了促進宣傳低碳出行是怎么做的?請第四小隊為我們講述。
第四小隊PPT列舉:(1)天津市公交集團長途公司此次為“兩會”投入了22部電動零排放電動車,成為打造低碳、綠色“兩會”的一支重要力量。(2)世博期間,明星們佩戴世博綠色出行低碳交通卡坐公交、拼車、坐地鐵,低碳橫穿上海,傳播綠色出行理念(看組圖、視頻)。(3)在2010年省政府下決心在全省推廣堵住加油站污染的舉措。決定2015年前,為浙江公眾找回一片藍天。(4)64歲老漢李光明騎自行車去過上海世博會。(5)黃巖交警隊也通過剪板等形式進行“安全低碳,文明出行”活動的宣傳(剪板)。(6)臺州市于2010年12月14日將300輛親子自行車投放到各站點,以后將陸續投放,以方便市民出行。
第六項:綠色出行我宣傳(第五小隊綠色使者行動記)
1.主持人:大隊部向全校師生發出“低碳生活,從綠色上學開始”的倡議書,我們的綠色使者在家里也向爸爸媽媽提出了建議:
(1)盡量選擇低碳、綠色的交通工具接送我們上下學。
(2)在學校門口聽從老師的指揮有序停放車輛,以免影響交通。
(3)出行時要注意文明安全。
2.請看發生在一個早上的故事。
劇情簡介:發生在校門口母女關于減排換車、綠色上學的討論情景。
3.主持人:綠色使者的宣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綠色使者對我們校門口的交通狀況進行了調查報告的展示及宣傳后的成效。
(2)出示學校領導的示范作用的例子。
主持人:講低碳,促和諧,少開車,多騎車。綠色使者來宣傳,請聽歌曲表演《低碳貝貝》。
4.請聽綠色使者的歌曲表演《低碳貝貝》
小結(主持人):同學們,通過今天的活動,大家一定有很多的感觸。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為了我們的地球!為了我們的家園!一起選擇低碳安全出行!
第七項:退旗儀式
中隊長:請輔導員老師講話。
輔導員總結講話。
呼號:準備著,為我們出行更安全、交通更暢通、環境更優美、家園更綠色健康而共同努力!
隊員:“時刻準備著!”
中圖分類號:F2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151-03
引言
哥本哈根會議以來,一股低碳旋風席卷全球,也由此引發了人們對于“低碳”概念的關注。發展低碳,不僅要發展低碳經濟,更要發展低碳生活。中國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人口、工業、交通相對集中的城市,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要構成,其衣食住行都會產生碳排放。因此,引導城市居民建立低碳生活模式是建設低碳城市的關鍵。
在參閱了大量文獻的基礎上,課題組在東北、華北、西北和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進行實地調研,并通過網絡集中對南部地區的城市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同時赴秦皇島市居民社區開展關于“低碳生活知識”的宣講活動。此次調研主要以各大城市常住居民作為調研對象,遵循隨機抽樣原則,共發放問卷500份,有效回收406份,有效率81.2%。本文基于上述社會調查,從城市居民生活消費現狀中尋找不符合低碳要求的行為習慣,分析現存問題,并提出建立低碳生活模式的合理化建議。
一、城市居民生活消費現狀
對中國居民生活消費現狀,課題組從居民對低碳知識的衣物購置情況,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住房裝修和家電使用情況和出行情況四個方面進行調查。
(一)中國居民衣物購置情況
課題組對城市居民衣物的面料選擇,洗滌方式和購置頻率等方面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居民衣物面料以棉質為主,占所有面料的65%,其次是化纖類,占所有面料的28%,麻類衣物占3%,另外,75.4%的受訪者經常穿著牛仔褲;衣物的洗滌方式中,機洗和手洗的比例相當,分別占48%和49%,采用干洗方式的人群較少,占受訪者的3%;在衣物的購置頻率上,一個月到半年購置新衣的人數居多,占受訪者的51.2%,而其中又以20~30歲的女性受訪者為主,購置新衣的時間在一個月以內和半年以上人數相當,分別占受訪者的23.3%和25.2%。
(二)中國居民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
對城市居民日常飲食結構的調查顯示,約有82.3%的受訪者以肉類為主要食物,其余17.7%的受訪者以素食為主;對反季蔬果的選擇總體上比較理性,54.4%的受訪者偶爾購買,18.5%從未購買,但仍有27.1%的受訪者經常購買。另外,對城市居民飲食方面的消費習慣的調查顯示,在家烹飪的受訪者占總體的32.3%,其余67.7%的受訪者均為“外食族”,而其中58.6%的人選擇外出就餐,9.1%的人選擇叫外賣。調查顯示,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城市家庭每月都會有外出就餐消費,表1反映了城市家庭外出就餐的消費情況。此外,在餐具選擇方面,62.2%的受訪者出門就餐選擇使用消毒餐具,7.8%自帶餐具,但仍有30%的受訪者使用一次性餐具。
表1 城市家庭外出就餐的消費情況
(三)中國居民住房裝修和家電使用情況
從裝修情況來看,64.5%的受訪者表示知道有環保裝修材料,但沒有專門去采購,2.4%表示根本不知道環保裝修材料;65.3%的受訪者表示房屋裝修最關心的是價格,30%最關心的是安全健康,4.7%最關心的是豪華程度。在家電使用上,課題組對居民家電的使用時間、次數等調查。54.8%的受訪者夏日將空調設定在20~25度;46%的受訪者冰箱內存放的食物超過容積的80%。①
(四)中國居民出行情況
在出行方面,課題組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選擇,城市家庭私家車擁有、排量及使用情況,以及出行目的。結果顯示:僅有12%的受訪者選擇步行的方式出門,87%的受訪者表示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會選擇用步行、自行車或者公共交通代替出租車及自駕車;擁有私家車的受訪者占到了總體的41.4%,其中68.6%的受訪者選擇1.6L~3.0L的中等排量汽車,24.3%的受訪者選擇小排量汽車,7.1%受訪者選擇大排量汽車;對購物地點的選擇,超過80%的受訪者偶爾或者經常去外地購物。
二、低碳視角下城市居民生活消費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對中國城市居民生活消費現狀的調查,課題組發現其中有許多不符合低碳要求的行為習慣,主要問題如下:
1.中國居民對于不同衣物面料制造、洗滌過程的碳排放量②不了解。對牛仔面料的衣物購買量很大,而對麻類面料③的衣物很少購買。
2.中國居民的飲食結構不合理,外出就餐人數比例較大。第一,飲食結構以烹飪過程中碳排放量較高的肉食為主;第二,仍存在經常購買反季蔬果的情況,而反季蔬果的種植及運輸過程中碳排放量均高于應季蔬果,經常食用反季蔬果也不利于身體健康;第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出就餐,而這大大增加了碳排放量;第四,仍有30%的受訪者使用一次性筷子。
3.中國居民對環保裝修材料和節能家電的了解度及購買量不足,多數人不能做到基本的節電行為。第一,環保裝修材料進入市場已多年,但中國城市居民的采購量并不高,甚至有人根本不知道環保裝修材料;第二,大多數居民對于如何合理低碳地使用家電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同時存在許多浪費現象,例如53.2%的受訪者在關閉臺式電腦后沒有關閉顯示屏,63%的人的電腦不使用時沒有啟用睡眠模式,44.7%的受訪者不能做到將不用的充電器從插座上拔下,16%的受訪者不能做到隨手關燈這些基本的節電行為。
4.中國居民選擇步行、公共交通出行的人數較少,私家車購買行為不夠理性。從各種出行方式選擇的人數比較來看,幾乎沒有人選擇步行的方式出門,同時,課題組對城市居民私家車擁有量的調查中顯示,城市中私家車擁有量在不斷且快速上升,越來越多的車輛上路帶來更嚴重的空氣污染和交通問題,如道路擁擠,停車困難等。調查還發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不少家庭在初次購車時會選擇小排量汽車,而在選購第二輛汽車時汽車的等級往往高于第一輛汽車,更多的考慮中等以上排量的汽車。
三、城市居民生活消費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造成中國城市居民生活消費中不低碳的行為習慣的原因主要有居民自身、市場、政府和媒體三個方面。
1.居民自身對低碳知識了解不深,自主環保意識較差。調查顯示,80.6%的受訪者是從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了解到“低碳生活”一詞的,但51.3%的受訪者表示對“低碳生活”的具體概念不是很了解,54.6%的受訪者不知道什么是低碳消費。另外,81.6%的受訪者愿意為環保事業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提供機會,72.4%的受訪者愿意參加植樹等環保活動。但是,實際上僅有60.8%的人有過參加環保行動的經歷。而受訪者中僅有4%是經常開展或參加環保活動的,且所參加的環保行動多為學校,或是工作單位強制要求的,自主環保行為較少。
2.市場上環保產品價格較高,商家對其宣傳力度不夠。環保產品價格的居高不下,使多數消費者望而卻步,調查顯示,89.8%的受訪者在購買日常用品時可能會選擇節能環保的產品,而其中52.3%的被調查者會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來決定是否購買。另外,環保產品的影響力及商家推銷力度不夠,消費者不能清楚地了解到其突出性能和其節能效果帶來的長遠利益。
3.政府媒體對“低碳”相關概念的宣傳以及在一些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工作上不到位。第一,由于對“低碳”相關概念宣傳力度不夠,居民只是知道“低碳”一詞,對于其內涵和好處不甚了解,甚至由于一些媒體的誤導使一部分居民認為“低碳”就是環保,而忽略了“低碳”帶來的經濟效應及解決城市發展瓶頸的作用,另外,對于一次性筷子等非環保產品的危害曝光度不夠,調查中多數居民并不知道一次性筷子不衛生,有許多潛在的致病因素,當了解了一次性筷子的制造過程以及現在很多小作坊存在回收用過的一次性筷子再加工銷售的現象,居民都表示以后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第二,政府單位提供的公共環保機會較少,沒有對居民的環保節能意識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第三,一些地區公共基礎設施不健全,如僅課題組走訪的四個秦皇島居民社區中兩個就沒有設立分類垃圾桶。第四,公共交通的速度較慢,城市交通堵塞問題嚴重,這是城市居民不選擇公共交通的主要原因。
四、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模式的建議
城市人口的能源消費大約是農村人口的3.5~4倍,面對日益嚴峻的能源和環境問題,中國更應該發展低碳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節能減排,盡可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建立低碳城市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建立起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的模式,基于上述分析,課題組提出以下建立低碳生活模式的建議:
1.居民的生活消費上應注意做到節能低碳,具體建議如下:(1)在衣物購置方面,選擇新的穿衣模式:居民、尤其是年輕人應減少購買服裝的頻率、選擇環保洗滌劑、手洗代替機洗、舊衣翻新、舊物利用;在面料的選擇上,多選擇棉麻制品,盡量少選擇牛仔、皮革制品;最好選擇白色、淺色、無印花、小圖案的衣服;①盡量不選擇“抗皺、免燙、防水、防污”等附加功能。②(2)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方面,合理搭配葷素食物,盡量食用應季蔬果并在家烹飪,減少購買反季蔬果和外出就餐的次數,此外,外出就餐養成自帶餐具或使用消毒餐具的習慣。(3)住房裝修方面,充分利用可循環材料,可以更多地選擇一些類似輕鋼龍骨、石膏板等輕質隔墻材料,少用黏土實心磚、鋁合金門窗等資源浪費較大的材料,從側面降低家裝工程的碳排放量;裝修設計中須最大化增加房屋的自然采光率,盡量減少電燈的使用率,可以多使用玻璃等透明材料和鏡子,盡量選用淺色墻漆、墻磚、地板,減少過多的裝飾墻;此外,搬新居時,能繼續使用的家具盡量不換。在家電使用上,選擇節能產品;避免浪費現象,養成節電節能習慣。建議各社區征集家電使用小竅門,舉辦合理使用家電的宣講會,介紹各家電的節電模式和合理使用次數、時間等。(4)在居民出行方面,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購買中小排量汽車;盡量不選擇自駕游,多參加一些徒步、騎行活動,在節能的同時強身健體。政府也應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如給小排量汽車稅收優惠,增加公共交通補貼,降低公共交通價格,城市設置公交車專用道等,只有提升了公共交通的速度才有更多市民選擇公共交通出行。
2.開發價格較低的節能環保產品,加大對環保產品的宣傳,尤其是對環保產品帶來的長遠利益重點介紹。居民不購買環保產品主要是受經濟條件限制,而多數環保產品價格雖然高于普通產品,但其節能效果帶來的經濟效應遠遠高于其與普通產品的差價,必須讓消費者認識到這一點。
3.加大對“低碳”相關概念的宣傳力度,使居民認識到“低碳”的內涵和其經濟效應等益處。可以通過公益廣告,低碳類電視節目,報道低碳新聞,深入居民社區開展“低碳”宣講會等途徑進行宣傳,讓居民真正了解“低碳”及“低碳”帶來的好處,在此過程中培養公民的環保意識,讓大家知道,環保并不僅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個公民的事,是全社會的事。
4.政府方面:第一,對環保產品進行價格補貼,如減少環保產品消費稅、增值稅,指定環保產品為部分“家電下鄉”專門產品,對生產環保產品的廠商提供資金支持;第二,各單位提供植樹等公共環保活動,培養居民環保意識,而對個人的自主的環保行為,當地政府應大力提倡并給予獎勵,這樣才能將城市居民的環保激情釋放出來,為環保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三,完善公共基礎設施;第四,保障公共交通速度,并加強監管力度,調查中不少城市都有設置公交車專用車道,但對其“專用性”的保障情況并不盡如人意,此外,北京在奧運期間實行單雙號行車對交通問題的解決效果顯著,建議人口在500萬以上的城市的中心區域實行單雙號行車。
我們每個人的衣食住行都與二氧化碳的排放有關,如果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都能采取低碳的適度消費的方式,那么“低碳經濟”是有可能實現的。可見構建低碳城市,不僅僅是政府的職責,更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我們希望通過此次社會調查實踐,讓居民真正了解低碳的概念,掌握低碳生活的常識,體會低碳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進而從衣食住行每個方面努力做到低碳生活,為構建低碳城市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付允,馬永歡,劉怡君,牛文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4).
[2]趙一平,孫啟宏,段寧.中國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響應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6,(3).
通過對調查問卷數據整理和分析,我們發現沈陽市民對地鐵的開通和運營持有積極態度,對地鐵的節能性、舒適度普遍滿意。但研究同時我們也發現,市民的安全意識仍有欠缺,地鐵運營部門在安全宣傳方面仍有不足。希望通過本次調研對沈陽地鐵現存問題及進行分析研究,提倡市民將地鐵作為出行工具的首選,低碳出行,共建綠色沈陽。
【關鍵詞】沈陽地鐵、市民、調查研究、安全隱患、節能減排
基金項目:2014-2015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項目編號:2014132200018。
一.本次調研的目的及意義
沈陽地鐵作為新興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安全隱患。為了解地鐵是否能真正實現節能減排,以及發現地鐵安全隱患方面存在問題,我們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關于沈陽市民對地鐵安全出行及市民安全意識的調查。本次調研以倡導低碳出行為出發點,以加強節能減排為目的,為沈陽市民低碳出行,安全出行提出參考性建議。
二. 調研問卷的設計及發放方式
目前,國內針對地鐵節能減排方面研究較少且缺乏系統性。本次調研通過現場調查和網絡調查方式,使數據所反映的結果更具有科學性與說服力。有關問卷設計等方面詳情如下:
2.1本次問卷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設計:
(1)市民自身安全意識;
(2)地鐵內硬件設施是否到位;
(3)市民對地鐵的滿意度及建議。
通過對以上幾方面調查研究得到的數據結果,為地鐵節能減排提供依據。
2.2調研時間: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2.3問卷發放地點及數量:地鐵站點發放1000份紙質版調查問卷,互聯網上發放1000份電子版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1874份。
三. 調研問卷數據的整理和分析
1.您的職業:
學生B.上班族C個體經營者D離退休人員E其他
2.您的性別:A男 B女
圖2:市民類別詳情圖 圖3:市民男女比例圖
在1872份有效調查問卷研究中,男性、女性分別占比例57%和43%,表明男女出行比例相當。約有89%市民為學生上班族以及個體經營者,年齡分布在19-50歲之間,表明選擇地鐵作為出行工具的乘客多數為青壯年,其反應速度、獲取信息能力等較年長者更強,遇到緊急情況時也能做出較快反應。
3.您每周乘坐地鐵的頻率: A極少 B經常 C每天
圖4:市民每周乘坐地鐵頻率分析圖
從調查問卷數據中可以看出,經常甚至每天乘坐地鐵的乘客已達65%,說明沈陽市民已對地鐵產生依賴,地鐵已成為市民出行的主要工具。但對于35%的市民極少乘坐地鐵出行,當遇見緊急情況時,他們對于地鐵環境不夠熟悉。針對于此,地鐵相關部門應加大安全宣傳工作的力度。
4.您覺得地鐵最大的優勢是什么?(可多選)
A省時 B方便 C經濟 D舒適 E安全性高
圖5:市民認為地鐵的優勢圖
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達99%的乘客認為地鐵比較方便、省時、經濟,僅有63%和66%的乘客認為地鐵內的舒適度和安全性是其最大優勢。
乘客認為地鐵安全性與舒適性方面仍有提高空間,建議運營商在地鐵安全與舒適性方面做出改善,為沈陽市民提供更好的乘車環境,讓市民樂于乘坐地鐵出行,以便緩解路面交通壓力,減少尾氣排放。
5.您認為地鐵車站內的空氣溫度: A較高(夏季) B.較低(夏季) C舒適(夏季)
D較高(冬季) E較低(冬季) F舒適(冬季)
圖6:夏季空氣溫度評價分析圖 圖7:冬季空氣溫度評價分析圖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多數市民認為夏季地鐵站內溫度較低,62%的市民認為冬季地鐵站內溫度舒適。
建議相關部門適當提高夏季站內空調通風系統送風溫度,以達到降低空調能耗效果。不僅節能減排,而且能減少運營成本。至于冬天地鐵站內的溫度評價,大多數乘客認為目前狀況可以接受,地鐵運營部門也許可以繼續采用目前的空調參數。
6.您覺得地鐵站內的PM2.5(細顆粒物)的污染指數比室外的污染指數:
A.高 B.低 C.相同 D.不清楚
圖8:市民認為污染指數比較分析圖
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47%的乘客認為地鐵站內的PM2.5污染指數低于室外的污染指數,33%的乘客認為污染指數相同,4%的乘客認為地鐵站內的PM2.5污染指數略高,高達33%的乘客對此并不清楚。
但據有關研究顯示,在室外空氣條件較好時,地鐵站內PM污染指數可能會高于室外。此時,建議市民步行出行,以緩解地鐵運營高峰期時車內過于擁擠的問題。
7.您覺得地鐵內是否有異味讓您感到不適:
A.有 B.沒有 C.沒感覺
圖9:市民對地鐵內異味是否會感到不適統計圖
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多數乘客在地鐵內沒有感覺地鐵站內的裝飾異味和人體散發的異味,僅有6%的乘客覺得地鐵內有異味并感到不適。
說明沈陽地鐵的空調通風系統運行較合理,健康衛生工作比較到位。但雖然站內異味較小,并不能排除地鐵內裝修材料所釋放出的揮發性物質已在健康允許范圍內。有關沈陽地鐵內是否存有有害氣體這一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
8.您認為地鐵站內指示性標識足夠醒目、合理嗎:
A.很合理 B.一般 C.不合理
9.您是否知道地鐵站內及車廂內的乘客須知?
A知道并完全了解其內容 B知道但是不太了解具體內容 C不知道
圖10:地鐵內指示性標識評價分析圖 圖11:乘客須知情況統計圖
圖12:沈陽地鐵站內安全警示牌 圖13:沈陽地鐵車廂內安全提示標識
通過對問卷分析數據可知,有62%的市民認為地鐵內指示性標識醒目合理,22%的市民認為地鐵內指示性標識非常醒目合理,16%的市民認為地鐵內指示性標識并不醒目合理。只有13%的乘客對地鐵站內及車廂內的乘客須知知道并完全了解,絕大多數市民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地鐵內的乘客須知。這些數據清晰表明,沈陽地鐵的指示性標識很不明顯。
我們在沈陽地鐵站內調研時也發現,乘客須知并未被放置在站內較醒目的位置,站內消火栓箱的裝修風格與周邊墻壁一致,不足夠醒目。一旦突發火災,乘客很難迅速找到滅火裝置,不能及時自救,對火災初期控制火勢的蔓延極為不利。
10.您認為地鐵內安全宣傳工作是否到位:A.到位 B.一般 C.不到位
圖14:市民對站內安全宣傳工作 圖15:沈陽地鐵車站內的廣告牌
是否到位評價分析圖
通過對問卷分析數據可知,有高達79%的乘客認為地鐵站內安全宣傳工作一般甚至不到位,僅有19%認為地鐵站內安全宣傳工作很到位。
我們在沈陽地鐵站內調研時也發現,地鐵站出、入口的墻壁上幾乎布滿了廣告牌(如圖14)。盡管廣告收入在地鐵運營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但我們認為如果可以在一些較醒目的廣告位處設置安全宣傳欄,可能在保證市民安全出行上起到積極的作用。
11.如果您在地鐵車站或車廂看到有人吸煙您會?
A.不理睬 B上前提醒或制止 C離開此處,向其他方向走 D其它
圖16:市民在地鐵內看到有人吸煙做法統計圖
通過對問卷分析數據可知,有81%市民再地鐵內看到有人吸煙會不予理睬或離開,僅有19%的乘客地鐵內看到有人吸煙會去制止。
大多數市民的安全意識較低,且對于在地鐵內吸煙產生的嚴重后果并不了解,希望相關部門對
相關安全隱患的危害性進行重點宣傳。
12.您認為禁制在列車廂內上吃東西的原因是:
A.不衛生 B.有異味 C有安全隱患
圖17:市民認為禁止在地鐵內吃東西原因統計圖
通過對問卷分析數據可知,有82%的乘客認為地鐵內禁止吃東西是因為有異味或者不衛生,而多數市民對于地鐵內吃東西會帶來安全隱患這一正確答案并不了解,建議相關部門對在地鐵內吃東西招引老鼠咬斷電纜,從而引發事故這樣的常識性問題多做宣傳教育。
13.您是否攜帶過易燃易爆物品、笨重物品、易碎玻璃物品、寵物乘坐地鐵:
A有 B沒有 C記不清
圖18:市民是否帶過違禁物品統計圖 圖19:沈陽地鐵車站內安檢設施
通過對問卷分析數據可知,有88%的人沒有帶過違禁物品上過地鐵,說明了廣大市民有很強的安全意識,充分認識到違禁物品對于人身安全的危害。但是也有3%的人帶過違禁物品以及9%記不清是否帶過違禁物品,其一說明了有很少的市民缺乏安全防范意識,其二也說明了地鐵安檢部門的一些漏洞。
14.當地鐵警鈴響起時您會怎么辦:
A.看周圍人的反應 B.向地鐵工作人員詢問
C.按疏散指示立即離開 D.不知所措
圖20:當警鈴響起市民反應統計圖
通過對問卷分析數據可知, 77%的市民心理素質較高,沒有盲目的奔跑,而是在面臨危險的情況下,保持著冷靜的態度,按照正確的逃生路線逃跑,從而安全逃生。有23%的市民會不知所措或盲目逃跑,從而錯過最佳的逃亡時間,導致發生事故。
15.當地鐵內發生擁堵您會怎么辦:
A.排隊等待 B.另外尋找其他通道 C.向前擠 D.其他
圖21:市民對地鐵內發生擁堵做法統計圖
通過對問卷分析數據可知,當發生擁堵現象時,只有31%的市民能排隊等候,大多數市民都沒有按照正常的程序排隊等候,說明市民的安全意識不高。一旦發生踩踏等緊急突發事件,多數乘客還是會驚慌失措,發生向前擁擠現象,這樣會導致更嚴重的事情發生。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大安全防范的力度,以防踩踏事件的發生。
16.您知道每個地鐵車站有幾個出口么?并知道每個地鐵站出口通向的具體地方么?
A知道 B不知道 C不完全知道
圖22:市民對地鐵車站安全出口了解情況統計圖
通過對問卷分析數據可知,多數市民對于地鐵中的一些安全出口并不了解,說明了地鐵部門對于疏散路線圖的設置和擺放并不清晰。突發事件發生時,乘客在地鐵內容易產生荒落情緒導致擁堵。為了緩解這種情況,建議相關部門在站廳內設置較為醒目的疏散示意圖,方便乘客出站時選擇合理出口。
17.您更傾向于出行時乘坐:
A.地鐵 B.公交 C.出租車 D.無所謂
圖23:市民出行選擇統計圖
根據調查數據得知,大部分市民更傾向于出行時乘坐地鐵,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地鐵環境好、方便、快捷。相信隨著地鐵新線路的建成,會有更多市民選擇地鐵,這一低碳、節能的交通工具出行。
在問卷的結尾處,我們收集了市民們對地鐵運營方面的意見與建議。以下幾個問題是市民較為關注的:
1.工作人員應加強群眾上下車秩序問題。
2.建議加強安保措施。
3.對于地鐵內的設施擺放不夠明顯,應加強安全宣傳。
4.線路開通少,不能給離地鐵站遠的乘客帶來便利。
5.增加地鐵車次。
6.排隊買票的時間過長,應多設些售票窗口。
7.沈陽地鐵站廳層增設詳細地鐵站點街區圖指示牌。
四.針對改善沈陽地鐵運營現狀相關建議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及走訪工作人員所了解的情況,我們對沈陽地鐵現狀提出的建議:
1.可以根據客流量合理調節空調運行溫度,在客流量較少的非高峰時段,適當降低空調的制冷量,做到節能減排。
2.在非高峰時段,適當增加地鐵的車隔時間,減少能源的耗費,做到節能減排。
3.在地鐵車站內擺放易成活、凈化空氣的植物,改善地鐵內空氣質量,減少空調的能源耗費,做到節能減排,又可以讓乘客候車的時候賞心悅目。
4.建議在地鐵內推廣應用高效節能光源,節約電量,減少不必要的能源耗費,做到節能減排。
5.提倡市民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低碳出行,綠色出行。
6.在醒目的位置安放安全標志。
7.在安全教育與隱患防范宣傳方面應加大力度。
五.結論
地鐵作為一種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其方便、快捷、舒適、節能、環保是舉世公認的。通過我們的調查研究發現,沈陽市民對地鐵的開通運營持有積極態度,對地鐵的節能性、舒適度普遍滿意,非常愿意將地鐵作為首選出行工具。但作為新興事物,沈陽地鐵在安全、運營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希望地鐵運營部門可以參考我們的研究結果,沈陽地鐵現有問題進行改善,以便讓市民更加滿意,以地鐵作為出行工具的首選,做到綠色出行。
通過我們的調研發現,市民乘坐地鐵安全意識較差,相關部門的安全宣傳和教育工作也不夠到位。為了使更多的市民出行選擇地鐵低碳出行、本次調研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措施供相關部門參考。希望在廣大市民和相關運營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地鐵出行可以更加安全、健康、低碳、環保。
參考文獻:
[1] 洪若榮.關于地鐵的安全疏散設計[J].都市輕軌交通.2007年4月.第20卷 第2期.
[2]搜狐新聞網:http:///.
[3] 沈陽地鐵官網網站:http:///.
low-carbon travel.
關鍵詞: 城市交通;居民出行;低碳交通
Key words: urban traffic;resident travel;low-carbon traffic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3-0015-04
1 發展低碳交通、倡導低碳出行是當務之急
交通領域、建筑領域和工業領域是三個溫室氣體高排放的領域。和其他領域相比交通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呈快速上升趨勢。過去的十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長率卻達25%。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交通運輸業也處于高速發展期,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交通工具溫室氣體排放的快速增長會削弱其他領域的減排努力,使整體減排目標難以實現[1]。
隨著我國城市交通結構機動化增強,非機動化程度降低。2009年年底,我國機動車總量1.8億輛,民用汽車總量7619萬輛,私人小汽車總量4243萬輛。近十年,民用汽車保有量年均增長14.2%,私人汽車保有量年均增長22.7%。按照目前的速度,到2015年,小汽車保有量將達到約兩億輛[2]。據測算,每凈增100萬輛小汽車,需增加282萬車公里的路網容量,30平方公里的停車面積。按機動車目前使用強度計算,每增加100萬輛小汽車,每年至少增加13.5億升的燃油消耗。北京市汽車排放的碳氧化合物、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占排放總量的40%至75%。另外車用替代燃料的消費比例很低,例如從機動車的組成結構來看,2008年天然氣汽車、電動車僅占民用車輛的千分之一。這種情形使我國城市居民的出行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小汽車能耗占了城市交通總能耗的約86%。從部分典型城市居民的出行結構可以得出:小汽車的出行比例快速增長,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過低,自行車等低排或零排放的交通出行方式比例大幅下滑,逐步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城市交通結構機動化增強、非機動化程度降低的趨勢十分明顯。按照這樣的發展情形,則城市交通就可能會被高碳發展模式鎖定。如何使居民出行結構趨于合理,倡導低碳交通出行方式已迫在眉睫。
低碳交通就是在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交通發展理念和行為方式。
2 江蘇部分地區城鎮居民交通出行的情況分析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運輸管理學院的“基于低碳理念的(江蘇部分城鎮)居民交通出行方式調查”項目團隊,對南京、徐州、鹽城、連云港等市的城鎮居民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1500份,收回有效問卷1172份。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2.1 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對低碳理念認知程度存在明顯差異 圖1顯示,20歲到30歲之間的人群對低碳理念的認知程度相對比較高,31歲以上的人群對低碳的了解相對較少。結果反映,真正了解低碳理念的居民平均不超過10%。因此我們要大力宣傳這方面的知識,讓所有的人都能夠知道和了解低碳理念我們需要的是全民行動。不能將文化知識的傳播途徑只是放在課堂上,可以結合公益廣告、文化演出等這些方式擴大宣傳范圍,提高宣傳效果。
2.2 低碳和生活的關系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37%的人認為低碳與生活完全沒有關系,據此可以看出現在的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同。在這樣的數據比例中我們看出普通居民對環保節能型社會的渴望。同時我們也要肯定政府在公共交通中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認可,這也在積極的引導人們走節能環保之路。
2.3 時間與步行替代的關系 總體看來,在調查中接近50%的人有過用步行、乘坐公交來代替私家車和出租車的體驗而且是經常性的行為,這反映出居民出行時既算經濟賬,也在節省的同時不忘愛護環境。有近83%的人支持低碳出行,這也就是人們的意愿體現,這也為低碳理念的落實奠定了思想基礎。
圖2是不同時間段在時間允許下替代的情況,從經常替代的情況來看,時間路程允許的時間長短與他們替代比重分別是58.67%、43.35%、42.59%、56.04%,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居民愿意用步行來替代其他的交通工具。愿意與步行替代交通工具的原因可歸納為:①道路不夠順暢;②追求一種慢生活,來緩解生活壓力;③利用上班的過程來鍛煉身體。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用步行替代交通工具,有許多優點,應大力宣傳。
2.4 購車意愿與私家車選擇 如圖3所示,各收入段的購車意愿也不同。總體而言,小排量汽車較為受居民的青睞,其次是新能源汽車也比較受歡迎。從排放量來看,小排量和新能源汽車碳排放較少,在各個收入段來說二者比例之和都在50%以上,選擇購買這些低排放的節能環保車型,值得肯定,他們愿意在滿足自己出行需求的同時也兼顧了社會環境的和諧。
圖3顯示,多數居民選擇小排量轎車,而不選擇新能源轎車。個案訪談揭示,主要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研發使用技術不成熟,基礎設施不完善,不能滿足居民對出行的需求。同時,亦有購車預算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新能源汽車相對價格較高。這也反映出,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使用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2.5 公共交通覆蓋狀況 分析調查結果,我們看到,認為公共交通覆蓋較為全面的占21.61%,認為覆蓋情況一般的占47.74%。另有30.66%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所在地的公共交通覆蓋狀況不夠好,存在改進的地方。公共交通覆蓋的不全面,是導致人們不愿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重要影響因素。另外,我們試圖進一步分析地級市和縣城在公共交通滿意度方面的異同,但通過對比分析結果顯示,大中等城市、縣城在此方面的滿意度幾乎沒有差別。
2.6 選擇交通出行方式的考慮因素 從圖4我們可以看出,速度和便捷靈活成為人們出行主要的考慮因素,其次為舒適度和經濟性,最后才是低碳環保。雖然居民們認為低碳對于自己的生活挺重要,但在具體選擇交通出行方式時,低碳環保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也就只有當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的時候,我們綠色社會才完成一半,另一半就是我們堅持去做這樣一件事。
2.7 長途工具選擇 從圖5中可以看出選擇大巴車的人數最多占37.46%,其次就是火車占33.70%,二者合計占七成以上。而大巴車和火車相對于私家車、出租車而言,人均排放量較低。所以應更好的發展、推廣公共交通方式,限制高排放出行方式。
2.8 常用交通工具情況分析 在城市和縣城的數據對比中我們發現,比例差額最大的是電瓶車。縣城居民選擇電瓶車出行的占一半以上,這對道路壓力還是較大的,這也要求交通管理部門要加大管理,同時也希望使用電動車的人們能夠很好的遵守交通規則。另一差異較大的是地鐵,江蘇地區擁有地鐵的有南京等幾個大城市,而縣城均沒有地鐵,所以可比性不強。在其他出行方式的選擇上沒有多少差別。
2.9 調查小結 根據以上調查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居民的低碳環保意識有,但不強;居民選擇出行方式隨著不同的因素而改變;在選擇交通工具的具體行為時,較少考慮到低碳因素。當然,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有待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有較高收入時就想買私家車的人群等。居民出行時沒有把低碳意識放在首位,主要是因為低碳環保意識還沒有真正深入人心,也與普通居民更喜歡舒適、便捷的私人出行方式有關。
3 引導居民低碳出行的策略探討
已有研究資料表明,我國各類汽車平均每百公里油耗比發達國家高20%以上。據預測,如果全行業采用節能運輸模式,全國公路運輸行業營業性車輛汽柴油綜合能耗將降低10%,可節約燃油800萬噸左右。在我國汽車尾氣排放已成為大中城市污染的來源,如北京市汽車尾氣排放已占排放總量的40%至75%。盡可能減少交通運輸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就必須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盡可能選擇對環境影響小的運輸方式[3]。在“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中第十九條中,明確提出“推進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交通運輸結構,積極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科學合理配置城市各種交通資源,有序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實施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城市試點”的目標和對交通運輸業的節能減排要求。因此,基于調查數據的分析,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解決城市居民交通出行方式存在的問題,引導居民低碳出行:
3.1 通過教育、宣傳等方式,使低碳交通理念深入人心 ①大力宣傳低碳交通,從小學生抓起。將低碳交通意識融入教育課本,作為學生的學習的課程,讓居民從小就受低碳交通理論的熏陶,感受地球現在面臨的危機,從小就養成低碳出行、愛護地球的意識。②將低碳環保要求列入居民生活的法律法規、道德教育的相關條例當中,用法律規范的形式,引導居民依法自覺放棄高排放交通出行方式,引導居民逐步樹立“低碳出行是公民應盡義務”意識,從而在制度上引導居民低碳出行。③通過各種媒體尤其是現代網絡媒體,進行公益宣傳,大力宣傳公共交通的線路、調整、優化情況,突出其便捷性,讓居民對公共交通進行全面的了解、熟悉,并自覺自愿地選擇乘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式。
3.2 優化公共交通服務質量,提升公共交通的吸引力
①提升公共交通服務質量。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務質量,才能更好地吸引乘客。一是要優化公交線路,擴大公交覆蓋面;二是要提升公交服務質量,使舒適、安全、衛生得到乘客的認可;三是要通過調研,切實改進工作,把關系到民生問題的交通出行問題解決好;四是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使公交服務的人性化服務得到提升。比如,要充分發揮車廂內所設置的“老弱病殘孕”專用坐席的功能。雖然這種人性化的服務得到了形式上的推廣和采用,但在很多情況下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得不到應有的幫助,部分地降低了乘客的滿意度,影響了這部分群體乘坐公交的意愿。因此,項目組認為,公交公司可以根據客流量的需要,單獨設置老弱病殘專用公交車輛。這樣不僅可以讓那些特殊人群都得到人性化的幫助,還會減少城市小汽車的使用。②發揮公共交通的公益屬性,推廣公交系統的票價優惠。只有實行一定合理的票價政策和優惠方式,才會使公共交通運營機制得以良好運行,才能吸引乘客使用公共交通。大部分城市目前已經實施的措施,包括對不同的群體實行不同的打折優惠,像老人可以辦理老年卡,學生可以辦理學生卡等,也有不少城市為了方便上班族出行,可以實施年票、月票的票價形式(并且是公共交通全線通用的)等措施。我們建議,應當充分發揮公共交通的公益屬性,對于需要公交轉乘的乘客,要擴大票價的優惠幅度,比如公交換乘時每次只收0.4元甚至0.3元(換乘優惠說到底還是需要政府的補貼),增強票價優惠對居民乘用的吸引力。③設計并充分發揮公交優先的政策與制度。提高公交通行效率,滿足乘客便捷通需求,可以有效降低私家車出行數量和次數。南京、常州、鹽城等地的現有實踐證明,通過設置公交專用道,提高公交車輛的運行效率,尤其對一些生活節奏比較快的居民來說,吸引力是明顯的。它同時還可以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和使得交通更有秩序化,減少交通事故。另外,從現代交通智能化發展的角度上,可以設置紅綠燈的公交通行優先,其原理就是在公交專用道經過的紅綠燈的地方埋下電磁感應磁片,這樣只要公交經過時,磁片就會發生反應,這時的紅燈就會迅速變成綠燈,大大增加了公交的準時性。另外,在公交無縫對接方面,可以將地鐵、公交、出租車、綠色自行車設置一起,做到無縫對接,方便居民的換乘。比如,南京地鐵一號線南延線設在江寧區的各站點,綠色環保自行車的配置就解決了居民乘用地鐵離家“一公里”的問題,方便了居民乘車,提高了便捷性。
3.3 優化土地利用和交通規劃,增強公共交通的減排效果 首先,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居民短時間出行時經常用步行、乘坐公交來代替私家車和出租車占的比例是很大的,所以只要工作場所與住處距離不是很遠,居民均有可能采用公交、步行或自行車來代替私家車和出租車,因此在城市規劃時,規劃部門應充分注意將住宅區建造、地鐵或公交站臺建設的配套。其次,在大型公交站、地鐵站建設立體式停車場(依據情況而定),或者配置公交環保自行車,以便于引導距離公交或地鐵站較遠的居民實現低碳交通出行方式的選擇。
加大公共交通車輛、站臺的改造力度,提升乘客滿意度。客流量較大的地方,往往會出現“擠公交”、“擠地鐵”的現象,此時往往會造成乘客上、下車秩序的混亂,多數情況下會導致公交的延誤,使得部分人群因此而放棄乘坐公交或地鐵。因此,對于一些時間要求較強的乘客,建議開發、實施VIP車廂或車輛,但是相對普通乘客的票價可以高一些;在條件允許的路段,采用雙層公交車輛,加大運載量;采用最新交通科技手段,提高車輛行駛的速度,減少耗油量,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加大對公共交通站臺的改造,提升候車的舒適度和安全度,也和利于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3.4 綜合利用財稅政策,加大發展低碳交通的引導力度 ①完善城市交通信息的收集、整理、檢查,設定每月私家車出行限制日,鼓勵居民乘坐公共交通,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鼓勵居民低碳出行。②制定政策,限制小汽車尤其是大排量私家車的購買量。政府相關部門應根據城市環境的承受能力,設置本市的最大限額的小汽車數量,并根據城市車輛報廢的多少,規定每月、每年新購買乘用車輛的限額,以限制小汽車的增長速度。③發揮好政府財政、稅收等杠桿的調節作用,引導低碳交通發展對于公共交通企業在發揮其公益屬性的問題上,要從宏觀著眼,不求一時效益,而是將生態效益和環境保護作為重要的著眼點,對于公共交通企業實施的旨在鼓勵、吸引居民乘用公交車輛的措施而減少收入之時,給予相應的財政補貼。同時,可以減免相應的地方性稅收。
鼓勵交通客運企業、居民個人購置低排放環保車型時,給予牌照發放、貸款方面的優先優惠,財力較強的城市可以給予相應的一次性財政補貼,補貼金額可以參照不低于或接近環保車型高出同排量汽油車價格的部分,使企業、個人更愿意購置和使用環保型汽車。
3.5 結合智能交通技術,發揮綜合交通信息系統功能
一個良好的公共交通,必須有一個完善的信息系統來支撐,發展公共交通的智能運輸系統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研究交通流、進行交通規劃方面,加強GIS系統的應用,減少車輛不必要的迂回、堵塞、繞行等造成的能源消耗。在交通客運服務功能方面,強化ATIS系統對公共交通信息、實時交通信息的應用,通過智能化調度,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達到減排的效果。
有步驟地推廣GPS或北斗導航系統在出行交通路線規劃和導航功能的應用。通行路線規劃,減少路徑選擇失誤造成的能源耗消耗、時間損失。根據我國“北斗”導航系統開發利用的不斷推進,利用該系統可以緩解因修路、交通事故導致的交通阻塞問題。根據導航系統可以實施對車輛運行狀態、速度、方向、車牌號碼、車型等信息的查詢,并在電子地圖上顯示其位置,有利于交通指揮中心監測、監控車輛的運行狀況,指揮中心可根據整個路網的交通運行狀況對被監控車輛進行合理調度,也有利于處理實施事故的處理、救援工作。
為了限制私家車的出行,還可以學習新加坡、倫敦等城市的經驗,實施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其原理就是在車輛上安裝計費系統,如果車輛在規定的時間內進入交通比較擁堵的地區,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就會在車輛通過的瞬間,根據車輛種類從安裝于車輛內的收費系統自動進行現金扣除[4]。
另外,要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滿足居民生產、生活、旅游等對交通服務增長的需求。當然,與市區、城際之間的公共交通無縫對接,是必須要解決好的問題。近幾年不斷發展的長途交通工具如城際高鐵、動車,因其速度快、安全性高等優勢,受到許多旅客的喜愛,此類低碳環保的公共交通工具,也為居民選擇低碳出行提供了便捷、舒適的條件,為低碳交通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空間。
參考文獻:
[1]侯綱,李冰.城市低碳交通研究[J].生態經濟,2011(7):154-158.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ity of small city, accelerate the slow road construction has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small city slow traffic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slow traffic planning idea of weakening, science is not strong, the lag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small city in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slow traffic system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 small city; slow traffic system of city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U491.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慢行交通”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車等以人力為空間移動動的交通[1]。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交通擁堵等城市病不斷加劇以及低碳出行方式的提倡,慢行交通建設逐漸提上日程。然而,當前對慢行交通建設的論述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對小型城市的關注較少。小型城市慢行交通建設是否必要?當前小型城市慢行交通建設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建設小型城市慢行交通系統?本文對我國小型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建設進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一、小型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1、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
小型城市是相對于大、中城市而言的,其交通特點是道路少且相對狹窄。在當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小型城市快速變“大”,向中、大型城市轉變,原先道路建設無法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近年來,隨著汽車的爆炸式增長,小型城市的道路容量更是捉襟見肘,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的小型城市,城市逐漸衍變為停車場,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因此,小型城市進行慢行系統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
2、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新型城市化提出了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建設的要求,而基于低碳理念的慢行交通則是實現交通領域綠色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小型城市道路容量在城市規模擴大和機動化發展水平快速提高的沖擊下,交通現狀日益嚴峻、城市人居環境日趨惡化,發展基于慢行交通體系建設的城市低碳交通已迫在眉睫。
3、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小型城市居民長期以來主要是以步行和自行車等慢行交通為主要出行方式,保護和建設慢行交通系統既可以保持原有交通習慣,也為發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加人際交往提供了現實可能。同時,保護原有的慢行交通系統,對促進城市風貌的保護,宏揚當地文化都有積極意義。因此,建設慢行交通系統,是建設文明生態宜居城市、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二、當前小型城市慢行交通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慢行交通理念有待強化
就總體而言,小型城市的慢行交通建設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城市交通發展領域中依然處于弱勢地位。理論界很少有關小型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研究,從實踐看也只有少數地方重視慢行交通建設。隨著汽車的增加,小型城市“車本位”思想逐步增強,對步行、自行車交通方式缺乏必要尊重,“人讓車”現象司空見慣。
2、慢行系統規劃科學性有待加強
由于私家車在交通行車中的比例增大,小型城市城市交通規劃逐漸被機動車交通規劃取代,快速路與日俱增而自行車道日漸減少,慢行交通比例不斷降低。小型城市慢行交通設施建設往往沒有很好地與居住空間相聯系,在整體規劃上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許多小型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統往往只關注局部上的點、線,而沒有將人行天橋以及步行街等重視起來。公共換乘樞紐欠缺科學合理的規劃,過街設施缺乏精細化設計,慢行交通舒適度有待提高。
3、慢行交通設施建設滯后
當前,小型城市路網建設向機動化交通傾斜,面向步行者、騎車者的城市街道基礎設施沒有得到相應發展。道路設計缺少慢行交通過街專用信號,已建成的人行過街設施、自行車停車場比較少。部分公共交通換乘點缺少科學合理的人流停滯區域以及停車設施,慢行交通缺少必要的保護設施。
三、小型城市加強慢行交通建設的建議
1、進一步加強低碳、綠色出行理念
理論界應加強對小型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研究與宣傳,提高居民對小型城市慢行交通建設必要性的認識。當地政府應充分利用小型城市出行半徑短的特征,積極倡導低碳、綠色出行理念,引導居民“步行+公交”的出行方式,提倡短距離的非機動車出行[2],努力打造慢行文化。
2、科學制定城市慢行交通系統規劃
加強政府主導,制訂并出臺慢行交通系統規劃。規劃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非機動車的權利和利益,保障非機動車的道路通行權利,加強對道路斷面、路邊停車等設計指引,創建友好的慢行空間。要規劃層次分明的慢行交通系統,重視慢行通廊的構建,引導非機動車出行由交通性向休閑性出行轉變,構筑綠色慢行廊道;重視慢行單元的劃分與設計,按照不同功能分區,科學設計步行服務半徑。
3、加強慢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小型城市應利用城市特色,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慢行系統。比如山區城市應大力發展山體步行道,濱江城市應充分利用兩岸景觀優美的特點發展濱江(河)步道。加強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提高自行車出行比重。建設非機動車換乘樞紐,提高“非機動車+公交”的交通出行方式比重。在道路兩側通過隔離設施等建立自行車專用道及步行道,并盡可能連接成網,實現交通流的“機非分離”、“人車分離”,保障步行、自行車出行的安全[3]。在步行區、人行道等提供休閑設施,在交通路口設置遮陽避雨設施,提高慢行交通環境。
4、加強慢行交通系統管理
小型城市居民有序交通出行意識相對淡薄,闖紅燈、超速行駛、逆向行駛等違規行為時有發生。因此,加強宣傳力度,提高交通執法力度,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同時,有關部門應切實負起相關職責,加強重點街道管理,嚴禁亂設攤,嚴禁機動車占用自行車道、人行道,保持道路暢通。
四、結語
低碳、環保、健康逐漸成為人們的生活理念和城市發展目標,當前,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發展慢行交通在小型城市具有緊迫性和必然性。本文旨在通過對小型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建設的探索性研究,引發大家對小型城市慢行交通建設的重視,同時也為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研究小型城市低碳、綠色出行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使用冰箱時最好減少開門次數,且動作要快。如果每次開門1秒鐘,將增加碳排放2.68克。每天開10次門,每次15秒,一天碳排放402克。每天少開5次冰箱門,一個家庭每天減排201克。有統計顯示,僅在上海一地,只是隨手將超市中的冰柜門關上這樣的小動作,一年就可減排4.5萬噸二氧化碳。
2.洗澡水溫低一度
研究表明,熱水器洗澡水溫每降低一度,每人每次淋浴可相應減排二氧化碳35克。淋浴每10分鐘約耗費40升水,而盆浴則需要180~270升水。按照每個人洗澡約20分鐘算,可節水170升,相應減排二氧化碳8.1千克。淋浴時最好用大噴頭的花灑,或換一個可以調節水流大小及水柱形狀的噴頭,這樣在洗澡時可以隨時控制流量,達到節水目的。
3.洗衣服多攢多泡
先將臟衣物浸泡20分鐘左右,再放入洗衣機內,可以減少洗滌時間。洗衣粉的出泡多少與洗凈能力無必然聯系,優質低泡洗衣粉有極高的去污能力,且十分容易漂洗。如果是半自動洗衣機,在浸泡、洗滌、漂洗時,要將淺色衣物與深色衣物分開,按從淺到深的順序進行。這樣不僅可避免深色衣物染花淺色衣物,還可根據臟污的程度選擇洗滌時間,有利節電。
飲食低碳
1.少吃肉,減碳排
全國每人少吃1斤豬肉,一年減排91.1萬噸。以牛肉為例,不同的飼料、放牧與否、包裝方法、運輸工具及里程,都直接影響衍生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肉類生產碳排放量占全球溫室氣體總量近1/5,比汽車和飛機的碳排總和還高,其中又以牛肉的碳排量最高,生產1千克可食用牛肉所需的飼料,比生產同等分量的豬肉高四倍。而生產1千克雞肉需2~3千克糧食,而4~6千克糧食才能轉化為1千克豬肉,所以吃雞肉對環境造成的壓力遠小于吃豬肉。
《全民節能減排手冊》中指出,每人每年少浪費0.5千克豬肉,可節能約0.28千克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0.7千克,全國每年可節約35.3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91.1萬噸。
從健康的角度來說,少吃肉同樣重要。動物食品中的脂肪和蛋白質過量,會招來高血脂、高血壓等許多“富貴病”,同時增加多種癌癥的風險。此外,動物食品多會被多重污染,大魚大肉的飲食會給人體帶來更多污染物質。
2.多粗糧,免加工
五谷為養,多吃粗糧。我國的傳統膳食結構就是以植物食物為主,養生之道也要求人們“五谷為養,五菜為充”,要節制飲食,清淡為主。按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天進食250~400克谷類、薯類及雜豆,就是既安全又營養的選擇。
這個建議也與低碳飲食不謀而合。一畝耕地用來種植大豆,可獲得60千克蛋白質,滿足一個人85天的蛋白質需要;如果用來種糧食配成飼料養豬后再食用豬肉,僅能產蛋白質12千克,滿足一個人17天的需要。因此,用全谷替代一部分精米白面,會大大減少自然環境的負擔。而且,粗糧未經精細加工,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是精米白面的3~5倍,對預防糖尿病、高血脂更有好處。
3.少精細,減能耗
多選完整食物,少選加工食物。完整食物,即少加工、少人工添加物、無化學肥料、無農藥的天然形態的食物,例如吃一個蘋果,而不是一杯蘋果汁;吃一個馬鈴薯,而不是一包薯片。攝取完整無害的食物,可直接獲取大量的營養成分,又減少了加工、包裝和儲藏過程中的巨大能耗,不僅收獲健康,還能低碳環保。
精細加工意味著更多的食品添加劑,這些物質的碳排放量遠遠高于天然食物。以氫化植物油為例,它可以讓食物酥脆又耐久放,現在市場上出售的炸雞、炸薯條、鹽酥雞、油條、經油炸處理的方便面食品或烘焙小西點、餅干、派、甜甜圈等,都經常使用這種油脂。這類食品經過油炸或酥化后,改變了食物本身的色、香、味,更加容易引起人們的食欲,成為飯店、餐廳,甚至家庭餐桌上的常備菜。但是,油炸過程不僅可能產生毒性物質,氫化植物油本身就有害健康。
少買瓶裝水、袋泡茶和各色飲料。生產一瓶550毫升的瓶裝水,可產生44克二氧化碳的排放。生產相同質量的瓶裝飲用水、桶裝飲用水及普通白開水的能耗比為1500∶500∶1。
辦公低碳
紙張對樹木的浪費也很驚人,每噸用于造紙的木漿會消耗20棵大樹,而一棵樹一天能吸收16公斤的二氧化碳。
在眾多被浪費的紙張中,辦公用紙絕對“名列前茅”,其中用于打印、復印的紙張浪費又占多數。因此,建議企業加強對員工的約束。個人在使用打印機時,最好減小頁邊距和行間距,并縮小字號;盡可能正、反兩面使用,甚至可以節約一半用紙;盡量用薄些的打印紙。有關數據顯示,一張厚紙的耗材是一張薄紙的2~3倍;字體能不加粗、不用黑體的就盡量別用,也能節省不少油墨或鉛粉;打印前要校對文字,不要因為幾個錯字而浪費整張紙;建立廢紙回收箱。此外,企業還可選用再生紙。再生紙是以廢紙為主要原料,減少了對林木資源的消耗。經過技術加工的再生紙,不會影響使用質量。
交通低碳
中國一向被稱為“自行車王國”,但如今選擇自行車出行的人越來越少了。相反,在歐洲著名的“風車之都”荷蘭,自行車卻越來越受歡迎。
由于自行車無污染且節約能源,所以荷蘭政府一直將其視為推廣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工具。為鼓勵市民多使用自行車,荷蘭政府在每個城市都興建自行車專用道,僅阿姆斯特丹市區的自行車專用通道就達到1萬公里。政府還提出“5公里內都騎車”的口號,并允許將自行車帶上地鐵和火車。
“自行車是最低碳和健康的交通工具,幾年來我一直在倡導騎車出行。”國際保護聯盟環境與經濟社會政策委員會執委委員、北京“無車日”倡導者李波說,荷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例如建設足夠的自行車道、停車點等。由于我國城市比較大,路程遠,因此建議人們近距離路途選擇騎車,遠距離旅途則可以選擇汽車與公交地鐵并用的方式。“如果有1/3的人用自行車替代汽車出行,那么每年將節省汽油消耗約1280萬噸,相當于一家超大型石化公司全年的汽油產量。”
旅行低碳
提起出行,一定少不了外出旅游、出差。離開生活的城市,到另外一個地方,不僅涉及交通,而且關系到住宿、餐飲,其中就包含了不少“低碳學問”。那么,外出旅行如何做到低碳?專家給出了以下一些建議:
1.別天天換床單
選擇住宿時,多考慮小規模酒店或青年旅館,雖然它們僅提供最基本的設施,但意味著能夠消耗更少的能源。一次性洗浴用品、每天的床單換洗與房間的清潔都會造成污染,增加碳排放量。因此,最好不要使用一次性用品,如果連續住宿幾天,可以要求不更換床單被罩和毛巾。離開房間的時候主動關掉燈和空調等電器。
低碳環保倡議書1尊敬的市民朋友們:
大家好!當我們漫步于人來車往的寬闊街道時,常會慨嘆這座城市的美麗與繁華,但您是否注意到,在車水馬龍的潮流里卻隱藏著兇險的馬路殺手?駕駛人酒后駕駛、爭道搶行、亂鳴喇叭、車輛亂停亂放、擅闖紅燈、亂穿馬路、逆向行駛、車不讓人、跨越道路隔離設施……等等這些不文明的交通行為時常發生在你我身邊。然而,您是否意識到,這些行為在不經意間可能就會釀成慘劇,摧毀人的生命和家庭幸福,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它折射出來的是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視、對公共秩序的破壞、對社會公德的踐踏!遵守交通法規、樹立文明交通新風尚不僅僅是我們所有人的義務,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切實增強公民文明交通意識,糾正各類違反交通法規的現象,創造良好道路交通環境,進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廣西交警部門啟動了以“關愛生命,文明出行”為主題的文明交通行動計劃,為此,我們發出如下倡議:
一、大力“倡導六大文明交通行為”:
機動車禮讓斑馬線、機動車按序排隊通行、機動車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車燈、行人/非機動車各行其道、行人/非機動車過街遵守信號等文明交通行為。這六大文明交通行為是平安出行的護身符,也是降伏事故惡魔的法寶,一旦擁有它們,我們將永遠與平安相伴,與幸福同行,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必須銘記在心。
二、自覺“摒棄六大交通陋習”:
機動車隨意變更車道、占用應急車道、開車打手機、不系安全帶、駕乘摩托車不戴頭盔、行人過街跨越隔離設施等交通陋習。這六大交通陋習是影響安全暢通的羈絆,是擾亂秩序的罪魁,一旦養成這種陋習,我們的美好生活將失去屏障,每一個追求幸福的人切莫掉以輕心。
三、堅決“抵制六大危險駕駛行為”:
酒后駕駛、超速行駛、疲勞駕駛、闖紅燈、強行超車、超員/超載等危險駕駛行為。無數血的教訓證明:這六大危險駕駛行為是生命的克星,是幸福的天敵,一旦與之沾邊,那就是一腳踏進了地獄,每一個珍愛生命的人一定要警鐘長鳴。
四、關愛生命,文明出行,從我做起:
交通安全關系千家萬戶,文明交通靠大家共同維護。
讓我們攜起手來,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文明行車,文明走路,模范遵守交通法規,以實際行動支持“文明交通行動計劃”,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幸福,創造安全、暢通、文明、和諧的道路交通環境!
倡議人:_
20__年__月__日
低碳環保倡議書2廣大市民朋友們:
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新澧州新跨越”的宏偉目標,縣城區“三改四化”工程的正式啟動,吹響了城市建設大跨越的號角。隨著縣城區道路改造工程的全面鋪開,城區交通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為配合、支持“三改四化”工程順利推進,確保城區路改工程按時竣工,廣大市民朋友早日迎明、現代的城市新生活,現發出如下倡議:
一、做綠色出行的倡導者
增強綠色出行意識,支持綠色出行舉措,壓減公務用車,國家公職人員上下班盡量堅持不開車,廣大市民在縣城規劃區內盡可能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助力車、步行等綠色低碳方式出行。
二、做明出行的`先行者
駕車、騎車做到按照交通信號指示通行,按照交通標志、標線明駕駛,明禮讓斑馬線,明使用車燈,有序停放車輛;施工路段行車遵照“四禁”(禁停靠、禁左轉、禁逆行、禁掉頭),聽從執法人員及志愿服務人員的現場指揮,按序排隊通行,不爭道搶行,不亂按喇叭。
三、做明綠色交通的支持者
縣城區有獨立院落的機關、企業、小區應主動敞開院落,為社會車輛提供停車位,廣大市民要積極向親朋好友宣傳明出行、綠色出行理念,呼吁更多的人主動參與到明綠色出行中;國家公職人員要主動開展明交通志愿服務,隨時協助執法人員現場指揮、疏導交通,處理突發事。
今天的擁堵是為了明天的暢通,短暫的不便是為了長久的方便。市民朋友們,讓我們攜起手,從我做起,從今天做起,明出行,綠色出行,用實際行動為更加暢通有序、綠色明的幸福生活而共同努力。
倡議人:_
20__年__月__日
低碳環保倡議書3廣大的青年朋友們:
當我們城市里穿行的汽車越來越多,道路顯得越來越狹窄時;當路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出行不再便捷時;當空氣污染,藍天白云難以再見時——我們有理由思考、改變我們的自身行為、重新考慮出行方式。
我區作為首都五大生態涵養區之一,“發展低碳經濟、倡導低碳生活、建設低碳城市”應當成為我們的目標。走低碳之路、建綠色平谷是我區42萬人民的共同責任。為更好地建設綠色平谷,我們發起以“綠色出行、文明交通”為主題的綠色出行公益活動,倡導低碳出行、健康出行、文明出行,并向廣大青年朋友發出如下倡議:
一、爭做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的先行者。我們倡議各機關、企事業單位,“有車族”帶頭選擇騎自行車或步行上下班,堅持每周少開一天車,多步行,多騎車。我們不僅是建設綠色平谷的組織者、推動者,也是建設綠色平谷的先行者。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名機關工作者,在綠色出行中率先垂范,躬身力行,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活動中來,讓我們的家園多一些綠色,多一路暢通,多一點文明,多一份健康、多一份幸福。
二、爭做綠色出行倡導者。通過參與活動廣大青年應提高環保意識,自愿加入活動當中,大力倡導綠色出行方式。積極向群眾和親朋好友宣傳“綠色出行、文明交通”活動意義,主動承擔起綠色宣傳的責任和義務。人人爭做綠色出行的宣傳者、推廣者、倡導者。
三、爭做幸福平谷的建設者。未來屬于青年,青年創造未來。平谷區各界青年作為我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應以建設“五個平谷”為己任,勇當時代先鋒、充當發展主力、爭當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弘揚新風、倡導文明、促進和諧的先鋒。
廣大的青年朋友們,環保是一種時尚,選擇應當受到尊重。把選擇的權利交給每一位公民,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您的正確選擇將為幸福平谷帶來不一樣的精彩,將使我們的平谷令人刮目相看、贏得尊重。讓我們大家行動起來,一起綠色出行,給力幸福!
倡議人:_
20__年__月__日
低碳環保倡議書4尊敬的各位家長、同學和市民朋友們:
新學年即將開始,為了進一步增強全市中小學生和家長朋友的文明交通意識和安全法規意識,增強參與文明交通的自覺性,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消除學生出行安全隱患,營造未成年人成長的良好環境,進一步提升城市形象與市民生活品質,我們向全市家長、青少年學生和市民朋友們發出文明交通、綠色出行倡議:倡導綠色出行、節能環保、低碳生活的健康理念,選擇步行、騎車、公共交通等綠色出行方式。積極參加文明交通、綠色出行“五個一”活動,即:學生影響一位身邊人文明出行活動、家長參加一次義務護學崗活動、學校開展一次文明交通主題活動、市民每周少開一次車活動和參加一次文明交通志愿者勸導活動,爭當文明交通表率。
家長以身作則嚴格遵守交通規則,養成文明交通習慣,接送子女上學、放學時盡量錯峰出行,少開車、多走路、不添堵,給孩子正面影響。
青少年學生主動參加學校和社會開展的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和法規意識,確保自身安全。同時在學校指導下,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活動,主動提醒身邊人遵守交通規則,做到“小手拉大手”,共同維護交通秩序。
廣大市民朋友積極加入文明交通志愿者隊伍,參與文明交通公益活動,疏導學校門前行人車輛,提醒注意安全。
擁有安全、暢通、和諧、有序的交通環境是大家的共同心愿,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我做起,努力營造文明交通,綠色出行新風尚。
倡議人:_
20__年__月__日
低碳環保倡議書5尊敬的學生家長:您好!
當我們城市里穿行的汽車越來越多,道路顯得越來越狹窄時;當路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出行不再便捷時;當空氣污染,藍天白云難以再見,日夜與剝奪我們健康的“霧霾”相伴時——我們有理由思考、改變我們的自身行為、重新考慮出行方式。
為了確保孩子安全、快捷的上學、放學;改善孩子上學擁堵的狀況,我校少先隊大隊委特向您提出如下倡議:
1、環保出行。
倡議積極響應市政府“三多一少”的出行號召,改變機動車接送孩子的方式,堅持多步行、多騎自行車、多乘公交車、少開自家車接送孩子,做綠色出行、助力暢通的模范。學校附近的家長請盡量以步行的方式接送孩子上、放學。請家庭離校稍遠的家長盡量坐公交接送孩子上、放學。
2、規范停車。
學校路段路面狹小,特別是學校路段兩邊出口處(三和、銀興)經常有車停放在兩旁,使路面變小,致使道路無法暢通。因此,建議大家不要把車停放在學校路段兩旁(特別是路口處),上學、放學時間把車停在學校路段之外,步行到校門口接送小孩,保障校門口的交通順暢。
3、文明出行。
遵守交通規則、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安全出行、愛惜生命才是家庭幸福的保障。希望各位家長能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一個值得敬仰的偉大的父母形象,文明駕駛、文明出行、文明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