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28 16:10: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篇(1)

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的轉折期,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難題。針對這些挑戰,如何進行農業經濟發展道路的改革創新,成為當前需要思考的方向。

1我國農業經濟的地位

農業經濟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經濟的發展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能否穩定持續進行的重要因素。對于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不管是工業還是服務行業都離不開農業原材料的支撐。因此,在我國,農業的經濟發展問題一直是重中之重。

2我國農業經濟的現狀

自20世紀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經濟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為了與世界經濟同步接軌,我國的農業經濟體制也在不斷地做出改革創新,黨和國家一直以來對“三農”問題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當今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我國的農業經濟也進入了一個相對穩步發展的階段。同時伴隨的農業經濟的發展,許多過去沒有的農業新問題也漸漸進入的人們的視線[1]。

3農業經濟面臨的問題

3.1缺乏完善的農村基層設施體系

在我國,農村基礎生產設施都不夠完善,許多農村地區的農業設施的生產方式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老路上。同時,運輸方面交通不暢,缺少完整公路、鐵路以及航空等交通設施的立體化網絡。水利設備陳舊老化,對于農業發展中可能出現的災害抵抗能力較差。

3.2農業科技含量低

在我國農業的經濟發展上,科技含量較低,資源消耗大,農業產品產出率不高。同時相較于大型的工業企業及第三產業,我國在農業科技的投入也比較不足,造成農業方面的頂尖科技型人才的流失。這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難以形成現代化大規模生產的主要原因。

3.3農業生產模式單一

在我國,大多數農村的生產模式仍在走過去的老路,采用“刀耕火種”這種粗放型生產方式。農產品的結構也過于簡單,大多數農民的受到思想上的約束,將可種植的農產品僅僅放在基礎的糧食作物上,對于經濟效益較高的水果等經濟作物視而不見。而由于我國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對于農業的經營模式也停留在較為原始的農業原材料直接出售上。

3.4農業資金投入不足

相對我國的工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建設,在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還有待于加強。農業經濟的發展缺乏財力上的支持,就無法進行真正的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建設。同時也無法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降低了我國農業企業的競爭力,使得農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惡性的循環。

4發展我國農業經濟的方式

4.1完善農村基層設施建設

相對于同地域的城市而言,農村的物質文化發展都相對落后,與農業相關的周邊產業發展不足,使得農業經濟發展規模受到了限制。所以想要發展農業經濟,實現國民經濟的騰飛,就要從最基礎的地方著手。沒有一個良好的生產設施基礎,就無法建立起長遠的經濟發展道路。相關的政府機關部門要緊抓農村基層的生產設施的建設問題,將工作落到實處。對于相對陳舊的生產設備進行更新換代,積極引進世界先進的生產設施;建設完善的水利工程體系,提高抗旱抗澇等自然災害抵抗能力;鋪設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減少農業經濟發展中對運輸成本的消耗。

4.2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培養農業科技人才

從世界宏觀的經濟發展形勢來看,我國在經濟發展中所運用的科技力量相對于發達國家尚且有欠缺。缺少科學技術的注入,就無法完成農業經濟跨越式的發展。尤其在我國地廣人稠土地資源相對有限的基本國情下,實現農業的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學生產能力已經刻不容緩。從與農業相關的各級政府機關再到農民自身都應該重視起對科技興農科技富農的發展理念,積極引進世界各國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先進農業生產設備,科學改良農產品品種,創新農業生產方式。同時國家也要大力的培養與農業相關的一流科技人才團隊,大力扶持農業科技研發機構,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發展技術,切實做到依靠科技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2]。

4.3創新農業經營模式

就我國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形勢來看,過去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已經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對現有的農業產業結構的改革創新已經是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途徑。創新農業的經營模式,一定要符合當前的市場經濟形勢。一方面,擴展農作物的種植范圍,實現農產品的多元化與多樣化,生產優質、優良、品種齊全的農副產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重點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農作物特產,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大眾需求。另一方面,改變過去的農產品出售模式,將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統籌到一起,形成一條完整的農業經濟產業鏈。

4.4加大農業產業投資力度

相較于工業與第三產業,我國的農業資金比較匱乏。想要發展農業經濟,就必須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提高財政資金的投入,對于農業企業給予相對便利的政策發展環境。同時,改善我國農業的投資環境,積極主動的吸引外資投入。

5結論

總而言之,在我國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仍然有新的挑戰等待我們去面對與解決。發展農業經濟是一個漫長的經濟工程。我們只有不斷完善農村的生產設施;創新農業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增加對農業的扶持程度。才能不斷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進步與發展。

作者:韓永香 單位: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天池店鄉人民政府

篇(2)

引言:

南陽是河南省主要農業產區之一,盛產小麥、棉花、煙葉、油料、豆類等農作物,山區林果、藥材和土特產品達500多種。當前,在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下,農業產業結構有了很大調整,農業商品基地不斷發展,農業支柱產業生產基地達到130多個,已初步走上產業化發展軌道。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對商品糧、棉、果、畜、菜等農副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必然要求農業進一步向多熟、高產、優質、集約化方向發展,而南陽市農村農業還面臨著農業產業機構調整緩慢、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農村勞力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后、環境與人口矛盾突出等瓶頸問題制約著農業經濟的有效發展,為此,著眼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廣先進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有效控制農村人口增長,對于實現農村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一、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近10年來,在南陽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級部門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南陽農業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時期,農業多次克服了嚴重自然災害影響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農業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02年的182.7億元增至2011年的415.9億元,年增長約5.9%,農民收入明顯提高,南陽逐漸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

(1)糧食生產穩步發展,農產品有效供給連年增加。隨著南陽市糧食種植面積的逐年擴大,2011年全年實現了糧食總產量118.7億元;油料總產量連年增產,2011年全年實現總產量114.7萬噸;蔬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蔬菜總產量972.4萬噸,單位畝產2583.9公斤。

(2)以龍頭項目為依托,現代化進程加快。以現代農業為方向,以優質糧食、棉花和油料等十大農產品和121個龍頭企業為依托,組織實施了一大批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升級項目。2011年全市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23.5億元。

(3)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一產經濟總量穩步增長。10年以來,南陽農業、林業、漁業都呈現增長趨勢,第一產業增加值總量穩居河南省第一位,第一產業增加值從2002年的182.7億元增至2011年的415.9億元,其中農業以年均5.4%的速度增長。

(4)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小康建設步伐持續加快。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飛躍式的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顯著改善,2011年南陽市農民人均純收入6776元,較2002年(2020元)增長近3.4倍;與此同時,農民生活消費水平穩步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整體生活消費水平已達到小康水平。

二、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南陽市農業經濟發展有了很大變化,但仍面臨著一些嚴重問題影響其持續發展,除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弱、基礎設施落后等因素外,農業機構單一,鄉鎮企業落后,農業投入能力低,農業人口科技文化素質低、科技人才匱乏等均不同程度的制約農業經濟的發展。

1.農業產業機構調整緩慢

農村基礎設施落后,且具有傳統產業結構慣性思維,使得現階段農村產業結構仍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三產業占據比例較小,而第一產業又以農業種植為主,其他產業涉及較小,種植業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遠大于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這種農村經濟結構嚴重影響著農業產業化發展。

2.農業生產方式落后

受勞動者自身素質、山區地形、科技投入等多方面影響,南陽市一些農村農業生產方式還相對較為落后,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率低,農業機械、水利灌溉普及程度低,山區農村耕種還依靠著人畜耕作。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致使當地多為分散式小農耕種方式,農業生產效率較低,農業規?;⒓s化推廣困難,農業經濟效益低。

3.農村勞力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后

一方面,“打工族”的迅猛發展造成具有初、高中文化和有一技之長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農村出現勞動力“空心化”局面,留守的老人、婦女身體素質和文化水平較低,思想觀念落后,科學文化知識欠缺,勞動技能低下,很難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另一方面,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機械化普及率低,懂技術及管理的現代農民人數偏少,農業生產和新農村建設面臨勞動力結構短缺困境,直接影響著農業科技的廣泛推廣應用。

4.環境與人口對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影響,南陽市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干旱、洪澇頻繁,水土流失嚴重,化肥農藥大量使用等對農村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劇。農村還存在著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傳宗接代觀念深重,還有不少農民為生育男孩不惜違反計劃生育政策,造成農村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多,人口老齡化加重,農村養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導致老年撫養比抬高,撫養能力下降,影響著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三、提高人口素質,加快農業經濟發展

1.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要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素質是關鍵,首先要搞好農村基礎教育,以改善辦學教學條件、落實國家九年義務教育政策為前提,切實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提高農民整體文化素質;其次加強農村勞力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科技知識和勞動技能;還要加強農民民主法制和計劃生育教育,定期對農民開展各種教育活動,爭取培養出具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有文化、有思想、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從而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2.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提升第一產業,發展第二、三產業,使第二、三產業在農業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林則林,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全市農、林、牧、漁業全面協調發展。由以往發展農產品產量為主,轉化為適應市場需求,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為主,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同時還可突出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土特產,逐步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經營化模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3.推廣先進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

生產力水平高低是決定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一是要大力推廣先進、成熟、實用的農業技術,采用試驗、示范、培訓、推廣方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或示范戶等,推廣先進科技到農村;二是實現農業機械化勞作,減輕農民勞動強度,節省勞動力和勞作時間,提高農業生產率,形成農業規?;?、集約化經營,并可發展第二、三產業。

4.有效控制農村人口增長,實現可持續發展

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認真控制人口增長,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采取有效生態保護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實施天然林及植被保護工程,緩解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保護人類賴于生存的環境不被破壞。

參考文獻:

[1]張立.南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與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1).

篇(3)

1、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我省對農業的投資嚴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農業抗災能力明顯下降,我省大部分七八十代建立的農業基礎設施還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F有水庫1/3帶病運行,灌區工程基本完好率僅為33%,年久老化,效益衰退現象十分普遍。2、農業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廣緩慢目前我省農業科技的現狀,存在“三低一高”現象:一是農業發展中的科技含量低。二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三是轉化成果普及率低。目前,我省此項比率為30—40%,也就是說成果轉化后的2/3沒有得到普及。四是農村文盲半文盲比重高,2/3集中在農村。農業科技水平低已經成為今后農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3、農業生產規模狹小,滯礙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我省的家庭土地經營規模平均只有5~6畝,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我省這樣小的家庭經營規模,不利于農業的規?;?、科學化管理,不利于統一供種、機械作業、灌溉、施肥、防治病蟲害和采用新的農業科學技術,加大了經營成本,不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4、農村就業結構不合理,勞動力嚴重過剩雙重戶籍制度形成了城鄉不平等的公民身份,就業、福利、社會保障對城市公民的傾斜,限制了農民剩余勞動力的正常流動,割裂了勞動力的流動機制。雙重交換體制的存在,使城鄉之間商品交換形成了剪刀差,而農民通過剪刀差向國家提供的資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應有的投入產出效益,也未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吸引更多的農村勞動力。由于政策上的盲目性,前幾年絕大多數鄉鎮企業技術含量低、經濟效益低,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紛紛倒閉,鄉鎮企業職工又紛紛回到了土地上務農。

二、加強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1、完善農業投入機制,切實增加農業投入

第一,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集體和農戶增加農業的投入,引導社會資金及外資對農業的投入,特別是引導國內外大型企業對農業投資。第二,應適當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資。這部分投資應考慮在財政中單列,專項使用,并使投入的份額和方式制度化、規范化。第三,要按照分稅制的原則,進一步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事權和支農范圍。第四,對上級下撥的各種農用專項資金要依照業務部門提出使用意見,綜合部門平衡把關,政策主管領導審批的原則,集中使用,避免多頭管理、重復建設而造成的浪費。

2、完善農業家庭組織形式,加大農業產業化步伐

實現農業規?;洜I,大膽探索新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大力發展“公司+農戶”的產業模式,組織和引導廣大農戶按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生產。農戶主要從事農產品的種植和養殖。農民通過參與龍頭企業的發展,還從農產品的加工、流通等環節得到收入,從根本上改變以前農民只是種養一個環節取得收入。積極吸收村干部、供銷社負責人、治富能手、科技愛好者參加,引導他們學習技術,收集農業信息,為農民提前購種、產中技術咨詢、產后銷售的服務,并逐步使其過渡為公司。

3、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調整農業結構

把握區域經濟特點,積極實施名牌戰略,把傳統農藝精華與現代加工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加強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和食品安全,以實現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基層政府要及時轉變職能,變管理為服務,通過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幫助農民搶抓市場機遇,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合同農業和創匯農業,正確處理好生產與市場的關系,克服結構調整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讓農民實實在在感受到農業科技帶來的實效,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使他們自覺接受科學的種田思想。

4、改變農業科研體制,做好農業技術推廣

農業科技機構應當通過調整結構、分流人才、轉換機制,使種子、農藥、飼料、疫苗、農產品加工等單位逐步由事業法人變為企業法人,成為科工(農)貿一體化經營的科技企業,或者進入大企業和企業集團成為企業的技術開發機構,以提高企業的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縮短科技成果進入市場的周期。完善技術咨詢中介服務型科研機構,全面落實其研究、開發、經營、服務等各項職能,積極開拓第三產業,重點是發展農業科技咨詢業、信息業和技術服務業。建立社會公益及基礎型科研機構,從事遺傳育種、病蟲害災變規律及防治機制、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綜合增產技術及規律、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制度化的農民成人教育體系,組織農民學習社會科學理論、現代科技知識和市場經營本領。向農民傳授科技知識,農業信息,指導結構調整,研究市場營銷等,培育一批具有現代素質的新型農民。

篇(4)

環本農場地處蘇中通州市與如東縣交界的黃海之濱,土地面積480hm2,其中耕地347hm2,農業職工330多人,其中管理人員16名,分東、西場成立了2個農業職工大隊。種植業以糧食作物大麥、小麥、玉米,經濟作物大豆、棉花、油菜為主。長期以來,農業在農場經濟總量中比重較小,農業種植效益不高,農工收入整體偏低。筆者通過對該場農業經濟的深入調研,提出該場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1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1土地資源不足,農業虧損嚴重

由于承擔了農業職工社會保險支出,集體收入僅靠承包費收入維持,帶來農業嚴重虧損。近年來,農業分場每年承擔的人員性支出都在300萬元以上,農業土地發包價格僅6 225元/hm2,養殖水面僅4 500元/hm2,靠土地發包,農業增效空間非常有限,農業分場年虧損額都在50萬元以上。

1.2產投矛盾加劇,農業基礎脆弱

一是農田水利建設滯后,排灌水系不分,全場480hm2耕地,有灌溉能力的只有39%,抽水泵站設置不合理,水路不暢,取水困難,水泵不能正常發揮效用,遇到夏季少雨干旱,無法灌溉。全場80%的條溝亟需疏浚,排水功能受到制約,下游還有咸水倒灌現象,嚴重影響農業生產。二是農業機械作業能力不足。農業機械私有化以后,僅有普通收割機2臺、大型拖拉機6臺、小型播種機2臺等機械和農具,作業質量、作業速度都難以達到標準,特別是秋收秋種不能適應季節要求,造成遲耕晚種,嚴重影響機械作業質量和作物產量。三是倉儲容量嚴重不足,倉庫只有1 500 m2,且庫房結構老化,水泥場地不足1.2hm2,根本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

1.3產業發展緩慢,規模效益不佳

農業產業化的集約化要求與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零星、分散矛盾尤為突出,造成產業化發展緩慢,不能取得起碼的規模效益。

1.4局限傳統農業,結構調整不快

受傳統農業思想的局限,造成結構調整不快,農業產出不高。從農場農業結構現狀來看,大麥、小麥年種植面積300 hm2,小麥產量僅5 250kg/hm2,產值僅7 350元/hm2;水稻年栽插面積133hm2,產量僅7 125kg/hm2,產值僅1.35萬元/hm2;瓜類80hm2,產值2.25萬元/hm2;特色蔬菜10hm2,產值2.85萬元/hm2;棉花、大豆等經濟作物67hm2??偟膩碚f,農業單位產出不高,效益仍然偏低。

2對策

2.1轉變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機制

環本農場農業人多地少,建設現代農業是唯一的戰略選擇。因此,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揚長避短,選擇主導產業,上規模,上水平,充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在南通當地連片的優勢,逐步向特種農業、特種養殖業以及生態農業、園藝農業方向發展。東場與如東縣經濟開發區、通州濱海工業園區相鄰,有條件時可以發展為農業開發生態園區,發展以特種蔬菜為主的集種植、養殖、觀光為一體的特色農業。西場面積小,淡水資源豐富,灌排條件好,條田方整,交通便捷,農田小氣候和土壤條件相對較好,可以逐步發展園藝、苗木和果蔬類特色經濟作物。

2.2加強基礎建設,提高保障能力

要在認真搞好調研的基礎上統籌規劃,結合農場布局調整,合理確定農業發展方向。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以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優勢,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場經濟可持續發展。著重抓好3個方面:一是在農田水利建設上,統籌兼顧,加強洪、澇、漬、旱治理,使農業灌溉、排澇能力顯著加強,基本實現日降雨200mm排出不成澇;二是加強倉儲曬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產品周轉迅速、保存安全、銷售高價;三是加強對農業機械和特色農業的投入,做好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2.3實施多元發展,實現多元創新

篇(5)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1-0367-01

1、循環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與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及時的進行改進。第一,思想認識不足,持續發展理念認識不深刻。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想轉變農業生產的模式,就必須從思想認識層面上先進行改革。由于思想認識的不足,產業優化無法得到實現,農業發展得到制約,并且循環經濟的原則沒有充分的得到利用,農業生產行為與制度相互脫節。與此同時,農業經濟循環發展的意識不足,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依然追求經濟效益,沒有真正認識到經濟發展的規律。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業生產手段的落后,不利于達到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鶎由a中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的力度不足,難以達到先打好農業建設的要求。第二,農業生產技術的落后,使得很多循環經濟的理念難以得到實現,不利于新時期循環農業經濟的應用。農業發展需要依托先進的生產技術,并且結合先進科學技術,對于農業生產中的污染進行治理,并且達到資源再利用的目的,技術是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與應用的重要限制條件。第三,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相關的制度與政策難以真正的滿足農民的自身需求,相關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執行。

2、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的對策

篇(6)

我國農民素質普遍偏低,農業經濟生產率不高。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業生產管理水平不高,阻礙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農村勞動力有向城鎮轉移的跡象,勞動力數量逐漸減少。

2.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低

我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數量有限,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資源占有量越來越少。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耕地資源的流失以及水資源的浪費現象嚴重,導致農作物的生產率逐漸降低。濫砍亂伐導致森林面積減少、土地沙化嚴重、水土流失面積擴大,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直接威脅著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碳排放現象表示不滿,同時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尤其是在環境保護方面。重金屬嚴重超標、廢棄物堆積使得我國農產品貿易受技術壁壘限制,不僅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還導致農產品損失嚴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受阻。

3.農業經濟基礎薄弱

我國科技發展不如發達國家,農業經濟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農產品生產率不高,科技含量低。我國科研項目大多以政府為主導,對市場變化的了解程度不夠,農民的經濟水平有限,農業技術推廣難。能夠真正發展起來的龍頭企業較少、規模較小,不能成為帶動其他企業發展的榜樣。我國的科研和教育資源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業,投資于農業經濟發展的科技費用較低,剩余勞動力分散不均,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二、農業經濟發展的建議

1.改善生態環境

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農業,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大力推進節能節水,加強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資源回收再利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農業經濟,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協調。國家實施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國發展生態農業,充分利用資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率、土地和資源利用率,生產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產品,可以提高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突破貿易壁壘,增加農產品出口競爭力。

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技術投入,從整體上提高農業基礎設施的技術含量,尤其要帶動落后地區的技術進步。從基本的生產工具,到水利灌溉,再到信息化宣傳一整套流程都需要高新技術支持。進一步加快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農業研發中心,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研中心,政府可以給予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扶持,逐漸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環境,加強農業知識產權方面的研究力度。從根本上來說,要針對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快農作物品種的培育、低碳農業的發展和防污治污技術的研發,提高農作物的衛生與安全水平。把農業科研投入作為資金支持的首要任務,提高科技投入中農業科技投入的比重,學習和引進國外先進農業技術,鼓勵農科教院校和企業參與農業技術的推廣活動。從方方面面實現科學技術帶動農業經濟發展,實現農作物大規模經營,增加農產品的產量,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改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

篇(7)

摘 要:我國對“三農”問題的關注度很高,如果要對農業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做相應的調整,就需要對我國的農村社會結構有所了解。本文通過分析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式,尋找我國農村社會結構中存在的問題,并闡述農村社會結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 :農村社會結構;經濟發展;影響

中圖分類號:F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10-0238-02

1 引言

我國農村近幾年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還初步形成了金融體系,對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非常有好處。但是,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仍然存在阻礙。這些阻礙主要需要從我國農村社會結構入手分析,找到問題所在并及時解決。除此之外,我國農村的經濟增長模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體現為以下四點。其一,某些發達地區,其周邊的城市趨于城市化。其二,部分發達和一些中部地區的農業發展趨于產業化。其三,大多貧困地區的農業維持簡單再生產的原則發展。其四,大部分中西部地區有競爭力的勞動力輸出并且保留少部分的勞動力在本土發展農業。

2 我國農村社會結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農村社會結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在于縣、鄉、村與農戶的關系問題。

在計劃體制時期,我國產生了很多不利于農業發展的價值取向,即忽略農民利益的價值取向。很明顯,忽略了農民的利益,就打擊了農民們的積極性,對農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這一點仍然還沒有得到改善,還是由縣、鄉、村干部的行為方式,來對農業的發展進行管理。

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將土地還給農民,讓農民們對土地保有自主權,不隨意回收或是調動,這樣才能夠調動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農民能夠熱衷于農業生產活動,促進農業的發展。在經過農村經濟體制的轉型之后,政府不應當參與對農業經濟的直接計劃指令以及調節工作,這樣的人為管理反而會使得農業生產資源出現問題。最有效的方式應當是讓市場來配置農業生產資源。

針對縣、鄉、村與農戶的關系問題,解決方式就是要讓農民能夠獲得自主支配其農業生產資源的權力。那么就要從削弱縣、鄉、村干部的直接調節權力,使得農民們能夠不聽從縣、鄉、村干部的干預,將權力制衡關系調整好,保障農戶的自主支配權,保障其最基本的權益。

3 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式

3.1 強化農村金融支持,合理選擇農村金融模式

我國農村目前存在基本的金融體系,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還應該強化自身的金融支持,謀求更大的發展。按照目前國際經濟的發展和我國農村經濟的現狀,發展微小型的金融機構,并且著重發展適合“三農”特點的富有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機構是費用必要的,可以健全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也可以以更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方式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腳步,提升其發展水平。

3.2 解決農村生產和土地問題,保證農村經濟安全發展

為了加快本國的經濟發展,使得國家在世界上能夠立足,很多國家都更加看重工業產業,這其中包括發達國家,也包括很多發展中國家。不可否認,工業的發展的確可以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并且速度很快,但是每一個國家也應該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合理發展。很多發展中國家急于追求經濟效益,征用了很多農民的土地,建造工業園區發展工業。一方面,農業的發展被削弱,各行業發展不均衡。另一方面,農民們的土地被征用,并且得不到政府的補貼,會大大削弱農民們耕作的積極性,不利于我國農業的發展。

3.3 做好區域經濟規劃,突出重點領域發展

總體來講,我國農業的發展依然不是解決溫飽問題了,而是進入了一個穩定的發展狀態。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逐步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也就是我國農業加大了對質量的重視程度。但是在總量經濟中,我國農業的比重在逐漸地下降,目前居于GDP的10%左右,并且農村人口也在隨之下降,目前為我國人口的1/3左右。在我國城市,為人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機會,可以讓很多農村公民工作,這些就業機會為農村經濟趨于集約化提供了機會。農村在全球化、現代化和城鎮化的背景下,首先就要有堅實的經濟基礎,才能夠真正得到發展。對于夯實農村的經濟基礎,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其一,建設新農村,更新舊的發展觀念。其二,改善以縣和鄉為基礎的農村公共服務。其三,大力修復農村生態環境,對污染進行治理,使得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3.4 解決農村現實問題,維護農民整體利益

在我國進行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農村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農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從而他們有足夠的積極性進行耕作。所以只有做到維護好農民的整體利益,并且切實解決農村中的問題,農民們才能夠沒有后顧之憂地發展農業,使得我國的農業得到快速的發展。

4 農村社會結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我國農業社會中,主要存在三種關系。第一,是縣、鎮政府和村兩委會以及農戶之間的關系;二是經濟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示范基地以及農戶之間的關系;三是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戶之間的關系。

4.1 縣、鎮政府和村兩委會以及農戶之間的關系

第一類關系,即縣、鎮政府和村兩委會以及農戶之間的關系是我國農村社會關系的重要部分,這類關系的情況直接關系到當地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必須加以重視。當這三者的關系處理得當時,將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促進的效果,對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管理也非常有利。但是一旦這三者的關系處理不當,將會適得其反,將會為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阻礙的作用。

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在于,在整個經濟結構中,主體不是縣、鎮政府,而是各農戶??h、鎮政府可以在整體的發展中起到引導的作用,但絕不是主導力量。而農戶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土地和農業生產資源時,才是真正做到了“主導”。只有農戶在這三者中處于主導地位時,此三者的關系才是較好的狀態。一旦農戶的權力被縣、鎮政府所剝奪和替代,其自主權變少,那么三者的關系將較差。

4.2 經濟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示范基地以及農戶之間的關系

第二種關系,即經濟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示范基地以及農戶之間的關系。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已經逐漸發展為新型農村社會關系中的重要內容,是政府鼓勵發展的關系。當公司和農戶以及公司、基地和農戶訂單農業的出現,以及多種新型農業經濟組織方式依次出現,反映了農戶們的新期許,即農戶們希望可以共同面對市場壓力。

4.3 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戶之間的關系

第三種關系,即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戶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國農戶在生產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農業技術的支持。而很多農業技術人員目前仍然處于閑置狀態,甚至轉行。與此同時,卻有很多農戶在迫切等待農業技術人員的幫助。這種狀況就會使得技術資源被浪費,同時農戶卻由于缺乏專業技術而無法提升農業生產力,最終導致農戶種植結構不能合理地調整,并且所種植的產品產量不高。而這一切最終將會影響到農戶的收入。由此可見,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戶之間的關系會直接影響到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甚至會導致社會沖突。所以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中,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其次是農業技術的投入。當然,政府加大投入還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并沒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考慮讓農戶與農業技術人員之間形成良好的關系,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從以上三種關系的分析中,我們得知,在一個區域中,農村社會結構的狀況會影響到此區域中的農業經濟資源的配置,即對土地、資金、人力和技術的配置。同時,對農業生產也產生了一定的限制,最終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以上三種關系都可以達到“好”的狀態,那么該地區的農業經濟資源配置將得到很大的改善,也有利于規?;?、產業化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產業結構的形成,有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二、耕地數量少且固碳能力降低

雖然我國提出了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制度,但未來耕地面積減少將是———種不可避免的長期趨勢,這種趨勢只能減緩而不能遏制,18億m耕地紅線面臨最為嚴峻的考驗。目前我國人口耕地不到0.1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不到發達國家的1/4,只有美國的1/6。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農業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也是消解城鄉生活、生產廢棄物、維持碳氮硫憐等物質循環最重要的基礎。中國耕地占國土面枳的14%,后備耕地資源不足。而農業化學物質的不合理使用,也導致中國的耕地而臨面積減少、質量降低的嚴峻形式。土壤碳庫主要儲存有機碳,它們來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排泄物、分泌物等,上述成分分解后以土壤腐殖質形式存在,相對穩定。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耕地肥力出現了明顯下降,全國土壤有機質平均不到1%。而我國化肥用量及其增長速度也令人吃驚。2011年我國農用化肥平均施用量達到每公頃434.3千克,已遠遠超過了國際上單位面積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一每公頃225千克,中國農科院土肥所的調查也顯示,全國有17個省化肥平均施用量超過國際公認的上限水平。而建國初期,我國每公頃土地的化肥用量僅為8斤多,現在卻增加了一百多倍?;适┯玫臄盗吭龆嗖⒉慌c其利用效率成正比,我國所施用的化肥中只有不到一半能真正發揮作用。長期高強度的施肥方式導致土壤質量嚴重下降,而土壤質量的下降會導致其原來固定的碳不斷排放到周圍的生態環境中。我國黑土地總面積3523萬公頃,分布在黑龍江、古林、遼寧省和境內。黑土地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然而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三、化學農業致使溫室氣體大量排放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溫室氣體排放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中剛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而農業生產則是溫室氣體的第二人排放源。從1990年開始,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發生極速變革,農業生產中更廣泛的依賴化學物質的投入,逐漸轉變成了化學農業,這是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

篇(9)

一、維西縣特色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慶州西南端,“三江并流”腹地。全縣總人口15萬多人,有傈僳、漢、納西、白、藏等民族。轄10個鄉(鎮)3個居委會、79個行政村,農村人口占91%。境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4座,平均海拔2340米;有河流263條,高山雪融湖28個;氣候冬長無夏,春秋相連,僅有冷暖、干濕和大小雨季之分,年平均氣溫11.4℃。高低懸殊的海拔,分布不均勻的光、溫、降水,形成了特殊的立體氣候,適合各種植物生長。近年來,在政府的引導下,傈僳族農戶積極開發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一)藥材產業發展初成規模

近幾年來,維西縣按照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要求,結合境內地貌和氣候特點,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引導、扶持農民發展藥材產業,讓農民實現增收致富。截止9月末,維西信用社向137戶藥材種植戶累計發放638萬元,余額588萬元,農行向藥材種植戶發放貸款24萬元。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000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500元增加到2700元,個別基地還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協會,通過“農戶+公司”形式,一方面解決銷了路難問題,一方面將規模做大。

(二)冰葡萄產業發展步伐加快

葡萄種植是一項高投入高回報的產業,技術要求比較高。葉枝鎮政府將美國高產葡萄引入葉枝,同時塔城引入了冰葡萄,并建立了葡萄種植示范基地,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發展葡萄種植。維西縣金融機構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截至9月末,向95戶葡萄種植戶累計發放269萬元,余額254萬元。到目前已有72戶種植冰葡萄470畝,畝均收入2800余元,現庫存總苗木價值達70余萬元。葉枝鎮梓里村目前種植面積達320多畝,年產葡萄32萬多斤,畝均收入2900余元。

(三)核桃產業發展取得成效

為切實加快核桃基地建設步伐,截止2012年9月末,信用社轄內11個網點累計辦理金碧惠農卡80張,發放小額信用貸款120萬元,縣農行向核桃種植戶發放貸款18萬元。較好的解決了農戶難找保證人的情況,解決了農戶的資金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塔城信用社的大理支持下,哈達村大力發展泡核桃種植,全村共推廣種植100多畝,并建設了苗圃基地30余畝,目前已完成泡核桃苗的嫁接移栽32畝50萬株。同時哈達農莊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通過從漾濞縣引進技術人員,積極開展泡核桃苗的嫁接移栽,目前儲備有價值170余萬株的苗木,總價值達到30余萬元。

二、維西縣特色農業發展產生的效應簡述

一是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強了產業發展后勁。特色產業的發展,使農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增強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后勁;二是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特色農業的發展,農民由過去的單一經營收入向現在的多種經營收入轉變,收入渠道不斷增多,收入不斷提高;三是培養和鍛煉了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從哈達村民小組、梓里村民小組的情況看,通過特色產業的發展,全村涌現出了一批致富帶頭人,他們在自身致富的同時,也帶動了全村百姓的增收致富;四是特色農業的發展,直接帶來百姓思想觀念的轉變。百姓在培育、發展特色產業的過程中,傳統的思想觀念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商品意識、科技意識增強,勞動者的技能得到提升。

三、維西縣特色農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生產規模小,產業化起步晚,產業鏈條短,技術含量低,規?;图s化程度不高,由于企業還處于創業初期,受生產技術、資金、市場等因素影響,短期內難以做大做強。特色產品在市場上難以占領優勢地位、未形成規模效益。經營方式以粗放型為主,生產較為分散,水準參差不齊。生產加工工藝落后,新產品、新品種研發不足,影響市場競爭力和特色資源的有效開發。二是缺乏有效的融資渠道。因從事特色農業主體缺乏自身資金、技術含量不高、經營管理水平相對較低,政府和銀行對其資信把握不足。同時,特色農業本身招商引資項目少,造成政府投入有限,信貸投放力度小,融資渠道不暢。三是市場觀念差,產業經營者商品意識、從產品到商品的轉化率低,經營者對市場需求預測不準、市場營銷觀念不強,仍擺脫不了小作坊式的思維模式。四是交通基礎設施相對不發達,一定程度上制約產品的銷路。維西縣大部分村地處山區,交通不便。不少山區,雖然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地理條件較好,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約,增產不增收。據調查,今年,由于德維二級公路的修建,導致交通不暢,出產的葡萄因為不能及時出售大部分腐爛在果地,種植葡萄的農戶全部虧損,大部分農戶連日常的家庭開支都成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葉枝信用社、塔城信用社立即組織人員為全部受災農戶辦理貸款展期,切實解決了果農的困難,隨著二級公路的完工,兩處葡萄基地已經開始走上正軌,果農經濟收入也一步步在增加。五是金融機構對特色農業的信貸投放力度不夠。維西特色農業經濟基礎薄弱,資金實力不足,難以實現規?;彤a業化、特色化、市場化,銀行對特色農業的信貸投入不能完全滿足其資金需求。銀行對特色貸款也存在一定的顧慮,據調查了解,2004年維登鄉、白濟汛鄉在政府的推廣下種植重樓,農戶與公司合作,信用社累計向農戶發放貸款45萬余元,但經過一年的實踐,由于政府與合作公司的問題,導致藥材公司解除合作合同,農戶種出的重樓找不到銷路,所有投入全盤虧損,無力償還信用社債務,信用社經過長時間催收,只收回部分借款,其余28萬多元全部成為不良貸款,為信用社業務發展造成了重大的阻礙。雖然2012年上半年政府財政資金幫助信用社社消化了該28萬余元的歷史包袱,但信用社社對支持特色產業發展依然貸款存在一定的顧慮。

四、維西縣特色農業發展的支持路徑

維西縣特色產業的發展,政府引導是關鍵,龍頭帶動是重點,金融支持是后盾,三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要使特色農業產業出效益,就必須走規?;?、品牌化的道路,集中人力、財力、資源優勢,把“特色”做大、做強。

政府引導是關鍵。特色農業產業分布面廣泛、涉及面復雜、參與面眾多等因素,要想這一產業得以穩步的發展,沒有政府的統一部署和引導與扶持,實難成為支柱!一方面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現有基地為依托,積極發揮基地的引導示范作用,對特色農產品開發加工的企業進行改造,以招商引資、個人獨資等形式,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另一方面要搞合作擴大規模。目前,在政府部門的領導下,縣供銷合作社指導成立了維西品貴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美洛村360戶農戶中,有136戶加入了合作社,共種植35畝蟲婁、150畝瑪咖、100畝秦艽、100多畝木香。全縣供銷合作社已發展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20個,入社農戶2000多戶,帶動農戶9337戶,約占全縣農戶的1/4,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9300畝,年產值9825萬元。下一步,政府應多組織農戶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通過幾年時間,有計劃地對農戶開展培訓工程,使農戶掌握了3至5項實用技術或技能,提高整體素質。要進一步加大對資源優勢強,產業特色濃、市場潛力大、產品附加值高的特色產業進行重點培育,使之成為產業輻射面廣,能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重點產業。

篇(10)

截止2013年底,我國家庭農場有約88萬家,各類合作社(服務性合作社和生產性合作社)有98.24萬家,龍頭企業約12萬家,社會化服務組織約110萬家。由這些數據可知,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數量已初具規模,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個新事物,我們應客觀地評價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實踐中,其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只有對其好的一面鼓勵和支持,對不足的一面改善和修正,才能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本文的分析主要側重于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必要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功能和針對問題的解決措施三個方面。

一、農業經營格局現狀及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必要性

1.農業經營格局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每家擁有的土地規模很小,土地細碎化現象很普遍,不利于田地的統一管理和合理開發?,F階段農業經營格局是大量兼業型小規模農戶和初具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存。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一方面,中國人口眾多的現實決定短期內消化數以億計的農村剩余人口是很難的;另一方面,在城鄉收入差距逐漸擴大的基礎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需要考慮公平尺度。在地位較低下,權力無法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農民流轉土地后的生活境況并不一定會得到改善。

2.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必要性

(1)改變大片土地撂荒的現狀,保證糧食安全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對糧食的需求量是很高的。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2004年至今,我國在農產品國際貿易方面,一直處于逆差狀態。在國際貿易日漸開放的趨勢下,一國的經濟波動會影響整個世界,為了減少其他國家的經濟影響,我國應保證一定的糧食自給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求通過對土地的規模經營以及機械化操作提高土地產出率,實現利潤最大化,有助于改變進口依賴型的糧食現狀。此外,隨著小規模農業經營收入的不樂觀,外出打工的農民越來越多,大片的土地被撂荒。撂荒現象的嚴重不僅威脅國家的糧食安全,造成的農村老弱病殘的人口結構也是農村發展后勁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合理開發和管理撂荒土地,既能保證耕地面積,也能提高農產品質量。

(2)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在以社會化生產為主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的農村經濟并存的二元經濟結構下,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一直居高不下,差距指數一直在3以上徘徊,而我國現階段制定的目標是將這一指數縮小至3以內,這就需要增加農民的收入渠道以及加強對農民收益權的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是以土地的流轉和集中為基礎的,農民在將土地流轉出去以后,獲取收入的選擇更多。首先,農民可以獲得一份穩定的租金收入;其次,農民可以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于外出打工或者成為農業基地工人,并獲得一份工資性收入。

(3)應對復雜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

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風險主要是由經濟主體承擔的,而小農戶的議價能力、應變能力以及風險承受能力都太弱,因此即使是在豐收年,也難免“谷賤傷農”的現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生產經營、組織管理、信息收集和市場開拓等方面,比小農戶有較大的優勢。在競爭激烈的經濟中,他們更有能力和資本實行企業化運作,進行風險規避以及提高定價權,實現和其它經濟主體公平競爭的機會。

(4)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要求

我國一直致力于實現四化同步發展,而實際的情況是:工業化發展成效顯著,目標預計2020年100%實現;城鎮化建設,中國用36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200年的歷程;信息化發面,中國與發達國家基本同步;農業現代化,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嚴重制約經濟的發展。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運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生產效率以及市場競爭力上的優勢使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

1.存在的問題

目前整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還很不成熟,存在的問題也是各方面的。首先,多數經營主體奉行家族式或類家族式的管理,聘請職業經理人較少,這種管理模式會造成一種無形權力的壟斷,也缺乏創新所需的民主氛圍;其次,經營主體對新技術不敏感,各主體間趨向同質競爭,為提高收益增長點,爭相模仿周圍發展態勢良好的經營主體,逐漸形成一種“羊群效應”,加劇外在不經濟以及加大行業融合創新的難度。最后,貸款融資難一直是農業發展比較灼手的問題。農村金融機構的缺乏,金融創新的不足,抵押擔保品的難評估,主體信譽意識的薄弱......使得農村金融的落后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

2.發展對策

(1)引入股份合作機制,鼓勵聘請職業經理人

嘗試土地、資金、設備和技術入股的股份合作經營模式,不僅可以解決資金短缺的困境,還可以吸引有才能的職業經理人參與到農業生產中來。在專業化的管理下,農業生產將更加商品化和市場化。股份合作形式還可以用于防止“套補貼”的行為,即政府將補貼資金折成股份入股,為體現國家扶持政策,制定前3-5年不分紅的政策,而3-5年后的紅利再用于支持其他經營主體的發展。

(2)各主體間優勢互補,形成緊密的產業聯盟

各主體間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狀況,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強化分工,形成1+1>2的協同效用?,F階段,我國合作化的模式很多,其中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專注于種植和收割環節,負責產量;農民為主要勞動力,他們或為自己生產,或成為農業工人;合作社提供大型農機具及專業服務;龍頭企業則運用其雄厚的資本給予其他主體金融支持或利用信息優勢開拓銷售渠道。合作可將外在不經濟轉為內在經濟,提高市場競爭力。

(3)從貸款主體的組織形式進行創新,在融資中獲取主動權

由于農業生產的弱質性和抵押品的缺乏,一般金融機構都不愿涉足農業。只有銀行覺得貸款是安全的,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營主體貸款融資難的問題。如:“產業鏈”貸款,即依托龍頭企業,引入擔保公司,銀行主要與擔保公司對接,避免了大量小額賬戶造成的成本過高的問題;組成“信用聯盟”,銀行向聯盟中的任一成員發放貸款,其他成員自動提供擔保。各成員會彼此互助和監督,解決了銀行與農戶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4)拓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模式

在家庭農場、合作社的原有的經營模式基礎上,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如開展合作社“抱團”發展模式,即規范開展農民合作社資金、設備、銷售渠道等業務互助,這樣可以有效地利用資源。積極的鼓勵發展“家庭農場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此種模式可以利用Y源結合科學的管理,來發展種植養殖綜合性家庭農場。結合自身自然優勢,積極發展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循環、綠色、可持續經營模式。

(5)創新營銷機制,充分運用“互聯網+農業”模式

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借助電子商務來對農產品進行銷售。政府要針對農業電商設立專門的扶持資金推出具有鳳城本土特色的電子商務平臺。政府要針對網站的質量進行技術上的提高,同時要對農業信息進行及時更新。除了對農業科技信息和職業技能進行培訓外,還要開展與電子商務有關的培訓。

參考文獻:

[1]郭慶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功能定位及成長的制度供給[J].中國農村經濟,2013(4).

上一篇: 傳統文化在小學德育的滲透 下一篇: 道德與法治概念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成眠在线观看毛卡片 | 五月丁香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 热99re久久精品国产99热 | 午夜影院小视精品久久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影院 | 亚洲性爱免费视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