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7 10:31: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免疫學研究進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許多流行病學調查提示白癜風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遺傳模式并不遵守孟德爾遺傳規律[1],而是一種多基因或多因素遺傳疾病,因此其免疫學遺傳背景也呈現出多樣化。HLA II類等位基因常與白癜風有關,尤其是HLA DR4與其關系較為密切。涉及抗原遞呈及加工的基因也出現在白癜風中,如低分子量多肽1/7(LMP-1/7)、抗原遞呈轉運相關蛋白1/2(TAP-1/2) [2]。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抗原4(CTLA-4)通過下調T淋巴細胞的激活從而控制T細胞凋亡及抑制免疫反應,而某些CTLA-4多態性與白癜風有關,但只發生在伴有其他免疫疾病的白癜風中,提示白癜風的免疫機制可能并不與所有白癜風的發生有關[3]。多項研究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白癜風及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家族鑒定出白癜風免疫易感基因座包括染色體1、7、8及17分別命名為AIS1、AIS2、AIS3及SLEV1[4]。最近張學軍等[5]在人類基因組的3個區域內發現與白癜風發病密切相關的基因,包括人類白細胞抗原(HLA)B/C和III區域的2個等位基因及相應的單倍型(H1和H5)、6號染色體區域的RNASET2,FGFR1OP和CCR6、10號染色體區域的ZMIZ1,其中HLA基因及CCR6與人類自身免疫病發生密切相關,該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明確白癜風屬自身免疫性疾病。
臨床觀察也表明,多數泛發型白癜風常常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并發,更直觀地支持該病的免疫學基礎。已報道的與白癜風相關的自身免疫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甲狀腺疾病、自身免疫多內分泌綜合癥I/II、I型糖尿病,Adisson'綜合癥、斑禿、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銀屑病以及肌無力等,但以自身免疫甲狀腺疾病的伴發率最高。Alkhateeb 等[6]調查了2624名畢加索白癜風患者,發現30%的患者至少伴發一種其他自身免疫疾病,而以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病最多(19.4%)。另外兩項研究分別涉及80例土耳其患者和144例日本患者,結果顯示分別有55%和23.5%的白癜風患者伴發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同樣是自身免疫甲狀腺疾病的伴發率最高[7-8]。Uncu 等[9]進一步分析了兒童白癜風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關系,發現8%的患兒(均為女孩)伴發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對照組0%,P=0.041),而在家族性白癜風中,這種情況更為明顯。Greggory[10]研究了133個泛發型白癜風家族,即多家族成員發生泛發型白癜風,指出其家族成員發生白癜風[21.5±15.0)歲,中位數18.5]相較于隨機選擇的白癜風患者[(24.2±16.2)歲,中位數 22.0]發病年齡更小。36.8%的先證者同時伴發其他自身免疫疾病,頻率最高的疾病仍為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22.6%)。此外,在這些家族中,患者同胞發展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頻率也較高(37.5%),而尤其見于先證者同時伴發其他自身免疫疾病(41%)。這些都反映出白癜風作為多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成員,可能與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具有相同的遺傳學基礎。
2細胞因子
細胞因子與相應的受體結合,在介導天然免疫和適應性免疫、誘導細胞凋亡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多項研究檢測了白癜風中細胞因子表達變化,結果表明白癜風外周血單核細胞表達IL-1β、IL-6、IL-8及TNF-α明顯增高[11-12],并且IL-1α、IL-6、IFN-γ及TNF-α表達在白癜風皮損區均上調[13-14]。可溶性IL-2R(sIL-2R)和IL-17在患者外周血及皮損中均增高,且外周血sIL-2R在進展期中表達高于穩定期,外周血及皮損中IL-17表達均與疾病持續時間和程度呈正相關,外周血中IL-17水平還與疾病受累面積呈正相關[15-17]。細胞因子表達在不同型別的白癜風中也有所不同,如尋常型(局灶型及泛發型)白癜風患者血中IL-6、GM-CSF表達高于節段型白癜風[18]。這些前炎癥因子的表達增高,在趨化中性粒細胞至皮損區、促進白細胞-黑素細胞粘附、激活細胞毒T淋巴細胞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從而加速免疫損傷推動疾病的進程。IL-17作為一個較新的細胞因子,可能與TH1型T淋巴細胞協調誘導自身免疫疾病。此外由于調節性T細胞能調控初始CD4+T淋巴細胞向TH17型T淋巴細胞轉化并產出IL-17,IL-17與白癜風的特殊關系可間接反映出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異常[19]。
Grimes等[20]利用他克莫司軟膏外用治療白癜風皮損24周后,原脫色區及鄰近部位TNF-α的表達明顯下降(P <0.001),而在另一項他克莫司研究中,白癜風患者治療12周后,除了臨床癥狀得到改善,平均皮損縮小(41.0±5.2)%,治療皮損IL-10表達較未治療皮損(P=0.017)及正常皮膚(P=0.004)均明顯增高[21],這些研究均表明皮膚局部炎癥因子的失衡在白癜風發生中起到一定作用,糾正細胞因子的表達有利于白癜風的復色。雖然白癜風中外周血及皮損區細胞因子表達變化在不同研究中結果有所差異,但是總體傾向于TH1型炎癥因子。逆轉TH1型細胞因子向TH2型變化不僅是他克莫司治療白癜風的機制之一,同時也體現出TH1型細胞因子及其介導的細胞免疫在白癜風發病中起到較大的作用。
3細胞免疫
3.1 外周血T淋巴細胞:白癜風外周血中T淋巴細胞亞群的數量及比例在不同的文獻中存在較大差異,這可能與研究人群及疾病特征有關,如疾病的活動性及伴有其他免疫疾病可能影響外周血細胞比例及分類。早期一項研究表明隨機選擇的白癜風中CD4+T細胞數量及CD4+/CD8+ T細胞較正常人明顯下降(P<0.01)[22],而近期一項研究分析了40例非節段性白癜風(其中21例患者為活動期,19例為穩定期)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發現CD3+、 CD4+、CD8+ T細胞計數沒有改變,而CD4+/CD8+ 上升(其中位數為2.6,正常值2.4)[23]。這些研究結果都表明白癜風與淋巴細胞失衡密切相關。另外,兩項研究比較了非節段性白癜風患者與正常人外周血中T細胞亞群變化,結果均示CD45RA+T細胞明顯下降,而CD45RO+T細胞明顯增高[24-25],表明白癜風外周血中T細胞呈激活記憶狀態,也反映了免疫機制在白癜風中起到一定作用。Basak[26]的研究同樣表明白癜風患者CD45RO+T細胞較正常人增多(P=0.022), 并且CD45RO+ 細胞在伴有自身免疫疾病的白癜風患者中的表達明顯高于無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P=0.042),同樣的結論在有家族史的患者中得到體現(P<0.001)。因此,在白癜風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細胞普遍以記憶T淋巴細胞形式存在,并且當伴有其他免疫因素下表現更為明顯,反映出白癜風患者的免疫系統在某些抗原信息的刺激下已呈激活狀態。此外,多項研究利用黑素細胞分化抗原,Melan-A/MART、gp100及tyrosinase,在HLA-A2 限制性的白癜風患者外周血中均檢測到特異的CD8+T淋巴細胞,這些細胞與疾病的活動性成正相關,不僅能特異性識別黑素細胞分化抗原,表達歸巢受體CLA,對黑素細胞有較高的親和力,同時能在體外對黑素細胞發揮細胞毒作用[27-29],特異CD8+T淋巴細胞的存在與TH1型細胞因子表達增高相一致,均體現了細胞免疫在白癜風病因學中的重要性。
3.2 局部浸潤T淋巴細胞:雖然在不同研究中,白癜風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細胞的分類存在差異,但在皮損局部的淋巴細胞浸潤模式較為統一,即泛發型白癜風中,皮損及皮損周圍以CD8+T淋巴細胞浸潤為主。有報道利用免疫組化技術分析了白癜風局部皮損的免疫浸潤模式,發現在圍皮損區T淋巴細胞的浸潤最為顯著。在圍皮損區表皮基底層及真皮周圍等尚殘存黑素細胞的部位,大部分T淋巴細胞為CD45RO+,且主要為CD8+T淋巴細胞(平均CD4 /CD8:0.48),其數量較正常皮膚明顯增多(P<0.005)。利用NKI-beteb/CD8標記免疫組化,檢測到CD8+T淋巴細胞位于黑素細胞及其殘體周圍,表達歸巢受體CLA,而與黑素細胞接觸的CD8+T淋巴細胞多數表達穿孔素(66±14)%及顆粒酶(60±34)%[30]。因此研究者認為皮膚歸巢的CD8+T淋巴細胞介導黑素細胞的細胞毒作用成了白癜風重要的發病機制。
體外分離白癜風圍皮損區T淋巴細胞,結果提示其浸潤的T淋巴細胞主要為CD8+T淋巴細胞。利用非特異性刺激后,圍皮損區來源的T淋巴細胞分泌INF-γ、TNF-α 等TH1型細胞因子,而正常皮膚來源的T淋巴細胞無此模式,因此,更進一步支持了白癜風趨向于TH1免疫類型。此外,分離培養的CD8 T淋巴細胞能對自身來源的黑素細胞產生細胞毒作用,利用抗HLA I抗體阻斷這種作用,證實白癜風中CD8+T淋巴細胞對黑素細胞的細胞毒效應是HLA限制性的[31]。Van den Boorn[32]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進行了擴大研究,表明T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損傷導致黑素細胞的丟失,而并非是各種因素的作用結果。圍皮損區分離培養的T淋巴細胞及外周血單核細胞能以HLA限制性方式特異性識別黑素細胞分化抗原構成的肽四聚體(酪氨酸酶、gp100、melan A/MART-1),并表達CD69、CD137、顆粒酶B、CD107a及TH1細胞因子INF-γ、TNF-α。但正常人皮膚來源的T淋巴細胞和流感抗原刺激下的任何T淋巴細胞均不能表達上述分子。提示白癜風中T淋巴細胞能特異性識別黑素細胞分化抗原并激活。將皮膚移植塊與自體培養的圍皮損來源的完全成分的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清除了CD8+T淋巴細胞后的細胞共培養后,在前兩種共培養模式下檢測到大部分黑素細胞的凋亡,伴少量角質形成細胞凋亡,而后者共培養僅檢測到少量黑素細胞凋亡,表明了在白癜風中主要是CD8+T淋巴細胞介導了黑素細胞的缺失。由于角質形成細胞的凋亡并未發生在不含黑素細胞的皮損區,角質形成細胞的凋亡僅僅是旁效應作用,因此CD8+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依賴于特異性的黑素細胞抗原。利用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觀察到CD8+T淋巴細胞浸潤到表皮及真皮,造成表真皮連接的損害及黑素細胞的丟失。因此,該研究證實了CD8+T淋巴細胞能特異性識別黑素細胞分化抗原并進一步激活,浸潤至黑素細胞周圍發揮細胞毒作用,從而介導細胞免疫效應,更為直接的論證了CD8+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機制在白癜風發病中的重要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大量的細胞因子和復雜的調節機制,都可能成為免疫治療的研究方向。
3.3 調節性T淋巴細胞:盡管已表明CD8+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在白癜風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僅存在CD8+T淋巴細胞并不能維持泛發性白癜風的發生。人體調節免疫系統會利用反饋機制對抗異常的免疫反應,如調節性T細胞能通過細胞因子TGF-β抑制自身反應的免疫反應。研究發現白癜風患者外周血中TGF-β較正常人明顯降低(P=0.004),推測白癜風中調節性T細胞的功能可能受損,而不能抑制過激的免疫反應,造成自身免疫損傷[33]。而Klarquist等[34]比較了白癜風患者皮膚的調節性T淋巴細胞在浸潤淋巴細胞中的比例,發現不論在非皮損區(2.6±3.5)%,圍皮損區(2.0±1.6)%還是皮損區(7.3± 13.9)%,白癜風患者皮膚中的調節性T淋巴細胞較正常人皮膚(46.2±37.8)%明顯降低。通過檢測對抗CD4+T細胞增殖能力,發現調節性T淋巴細胞功能并未受損,細胞表達的趨化因子受體CCR4、CCR5、CCR8 及CLA也未存在異常。而白癜風皮膚中趨化因子CCL22表達比正常人皮膚降低了43%,因此作者推測趨化因子CCL22的降低可能導致白癜風皮膚中調節性T淋巴細胞表達降低,從而不能調控免疫反應。在白癜風中調節性T淋巴細胞是否存在功能異常,其作用地位如何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4 體液免疫
在白癜風外周血中常常檢測到自身抗體的存在。這些抗體的靶抗原包括黑素小體內的酪氨酸酶、gpl00、酪氨酸酶相關蛋白(TRP-1/2) 以及黑素集合激素受體1 (MCHR1)等,其中MCHR1是較新發現的B細胞的自身抗原,可表達于黑素細胞表面。研究表明MCHR1抗體能阻斷該受體對黑素集合受體(MCH)的反應,從而影響黑素細胞功能及黑素生成[35]。而MCHR1抗體是否與白癜風發病有直接關系仍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白癜風涉及的抗體主要為IgG,包括IgG1、IgG2 及IgG3。最近一項研究分析了白癜風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譜,發現IgG和IgA水平明顯降低(P<0.05),但是IgM沒有變化,并且IgG的濃度與脫色斑數量有關。進一步表明了IgG可能涉及白癜風發病[36]。利用DNA含量測定,白癜風來源的IgG(32.16±6.24)%較正常來源的IgG(1.33±0.82)%能誘導更多的黑素細胞凋亡(P< 0.0001)。將黑素細胞與IgG共培養后,白癜風來源的IgG(62.66±8.68)%也較正常來源 IgG (1.83±1.17)%更能滲透入黑素細胞(P<0.0001)[37]。這些結論表明各種抗體不僅能以ADCC作用方式介導黑素細胞損傷,同時可能滲透入細胞內而誘導其凋亡。
白癜風中抗體的表達還與疾病活動性及嚴重度有關,在一項研究中,利用酶聯免疫法,抗黑素細胞IgG在80%的活動性白癜風外周血中表達,而在穩定期白癜風及健康者中未出現。而另一研究組利用免疫共沉淀法檢測到在輕(受累面積<2%)、中(受累面積2%~5%)、重(受累面積>5%)患者外周血中IgG出現率分別為50%、90%及93%。但也有研究報道白癜風中抗黑素細胞的IgA水平而不是IgG與活動性有關[38]。雖然白癜風中檢測到各種針對黑素細胞抗原的抗體,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抗體被認為起主要作用,而抗體檢查對于白癜風的輔助診斷及疾病進展判斷仍有一定的作用。
5 總結
白癜風屬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生與多個免疫相關的等位基因密切相關。外周血及皮損中細胞因子的表達變化促進了免疫反應及炎癥反應的進展,尤其是皮損區TH1型細胞因子的表達上調增強了細胞免疫效應。受疾病的活動性等因素影響,外周血中T淋巴細胞亞群的數量及比例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淋巴細胞普遍呈激活狀態。皮損局部浸潤的CD8+T淋巴細胞能特異性識別黑素細胞分化抗原,進而激活并介導對黑素細胞的細胞毒作用,是白癜風中黑素細胞丟失的重要原因。調節性T淋巴細胞作為其中的調節因素,其數量在皮損中表達下調,而功能是否受損仍需要進一步研究。此外,體液免疫也參與了白癜風發病,特異性抗體的檢查不僅能輔助診斷,還能有利于判斷疾病的活動性和嚴重度。總之,免疫學機制是白癜風發病的重要原因,針對各個環節開展的治療方法,如調節異常的細胞因子水平、抑制淋巴細胞的激活等有助于疾病的治療。
[參考文獻]
[1]Arcos-Burgos M,Parodi E,Salgar M,et al.Vitiligo:complex segregation and 1inkage disequilibrium analyses with respect to micmsatel lite loci spanning the HLA[J].Hum Genet,2002,110(4):334-342.
[2]Casp CB,She JX,McCormack WT.Genes of the LMP/TAP cluster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human autoimmune disease vitiligo[J].Genes Immun,2003,4(7):492-499.
[3]Blomhoff A,Kemp EH, Gawkrodger DJ,et al.CTLA4 polymorphisms are associated with vitiligo, in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autoimmune diseases[J].Pigment Cell Res,2005,18(1):55-58.
[4]Spritz RA,Gowan K,Bennett DC,et al.Novel vitiligo susceptibility loci on chromosomes 7 (AIS2) and 8 (AIS3), confirmation of SLEV1 on chromosome 17,and their roles in an autoimmune diathesis[J].Am J Hum Genet,2004,74(1):188-191.
[5]Quan C,Ren YQ,Xiang LH,et al.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for vitiligo identifies susceptibility loci at 6q27 and the MHC[J].Nat Genet,2010,42(7):614-618.
[6]Alkhateeb A,Fain PR,Thody A,et al.Epidemiology of vitiligo and associated autoimmune diseases in Caucasian probands and their families[J].Pigment Cell Res,2003,16(3):208-214.
[7]Akay BN,Bozkir M,Anadolu Y,et al.Epidemiology of vitiligo,associated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audiological abnormalities: Ankara study of 80 patients in Turkey[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0,24(10):1144-1150.
[8]Tanioka M,Yamamoto Y,Katoh M,et al.Vitiligo vulgari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in Japan: A report from vitiligo clinic in Kyoto University Hospital[J].Dermatoendocrinol,2009,1(1):43-45.
[9]Uncu S,Yayl1 S,Bahad1r S,et al. Relevance of autoimmune thyroidit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vitiligo[J].Int J Dermatol,2011,50(2):175-179.
[10]Laberge G,Mailloux CM,Gowan K,et al. Early disease onset and increased risk of other autoimmune diseases in familial generalized vitiligo[J]. Pigment Cell Res, 2005 ,18(4):300-305.
[11]Yu HS, Chang KL,Yu CL,et al.Alterations in IL-6,IL-8,GM-CSF,TNF-alpha,and IFN-gamma release by perip heral mononuclea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vitiligo[J].J Invest Dermatol,1997,108(4):527-529.
[12]Zailaie MZ.Decrease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duction by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from vitiligo patients following aspirin treatment[J].Saudi Med J,2005,26(5):799-805.
[13]Moretti S,Spallanzani A,Amato L,et al.New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of vitiligo: imbalance of epidermal cytokines at sites of lesions[J].Pigment Cell Res,2002,15(2):87-92.
[14]Birol A,Kisa U,Kurtipek GS,et al.Increas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alpha) and interleukin 1 alpha (IL1-alpha) levels in the lesional skin of patients with nonsegmental vitiligo[J].Int J Dermatol,2006 ,45(8):992-993.
[15]Caixia T,Hongwen F,Xiran L.Levels of 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 in the sera and skin tissue fluids of patients with vitiligo[J].J Dermatol Sci,1999,21(1):59-62.
[16]Basak PY,Adiloglu AK,Ceyhan AM,et al.The role of helper and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vitiligo[J].J Am Acad Dermatol,2009,60(2):256-260.
[17]Bassiouny DA,Shaker O.Role of interleukin-17 in the pathogenesis of vitiligo[J].Clin Exp Dermatol, 2011,36(3):292-297.
[18]Tu CX,Gu JS,Lin XR.Increased interleukin-6 and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evels in the sera of patients with non-segmental vitiligo[J].J Dermatol Sci,2003,31(1):73-78.
[19]Veldhoen M,Hocking RJ,Atkins CJ,et al.TGF beta in the context of an inflammatory cytokine milieu supports de novo differentiation of IL-17-producing T cells[J].Immunity,2006,24(2):179-189.
[20]Grimes PE,Morris R,Avaniss-Aghajani E,et al.Topical tacrolimus therapy for vitiligo: therapeutic responses and skin messenger RNA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J].J Am Acad Dermatol,2004,51(1):52-61.
[21]Taher ZA,Lauzon G,Maguiness S,et al.Analysis of interleukin-10 levels in lesions of vitiligo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topical tacrolimus[J].Br J Dermatol,2009,161(3):654-659.
[22]Grimes PE,Ghoneum M,Stockton T,et al.T cell profiles in vitiligo[J].J Am Acad Dermatol,1986,14(2 Pt 1):196-201.
[23]Pichler R,Sfetsos K,Badics B,et al.Lymphocyte imbalance in vitiligo patients indicated by elevated CD4+/CD8+ T-cell ratio[J].Wien Med Wochenschr,2009,159(13-14):337-341.
[24]Abdel-Naser MB,Ludwig WD,Gollnick H,et al.Nonsegmental vitiligo: decrease of the CD45RA+ T-cell subset and evidence for peripheral T-cell activation[J].Int J Dermatol,1992,31(5):321-326.
[25]Mahmoud F,Abul H,Haines D,et al.Decreased total numbers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with elevated percentages of CD4+CD45RO+ and CD4+CD25+ of T-helper cells in non-segmental vitiligo[J].J Dermatol,2002,29(2):68-73.
[26]Basak PY,Adiloglu AK,Koc IG,et al.Evaluation of activatory and inhibitory natural killer cell receptors in non-segmental vitiligo: a flow cytometric study[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8,22(8):970-976.
[27]Palermo B,Campanelli R,Garbelli S,et al.Specific cytotoxic T lymphocyte responses against Melan-A/MART1, tyrosinase and gp100 in vitiligo by the use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peptide tetramers: the role of cellular immunity in the etiopathogenesis of vitiligo[J].Invest Dermatol,2001,117(2):326-332.
[28]Lang KS,Caroli CC,Muhm A,et al.HLA-A2 restricted, melanocyte-specific CD8(+) T lymphocytes detected in vitiligo patients are related to disease activity and are predominantly directed against MelanA/MART1[J].J Invest Dermatol,2001,116(6):891-897.
[29]Mandelcorn-Monson RL,Shear NH,Yau E,et al.Cytotoxic T lymphocyte reactivity to gp100, MelanA/MART-1, and tyrosinase, in HLA-A2-positive vitiligo patients[J].J Invest Dermatol,2003,121(3):550-556.
[30]Van den Wijngaard R,Wankowicz-Kalinska A,Le Poole C,et al.Local immune response in skin of generalized vitiligo patients. Destruction of melanocyte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minent presence of CLA+ T cells at the perilesional site[J].Lab Invest,2000,80(8):1299-1309.
[31]Wakowicz-Kaliska A,van den Wijngaard RM,Tigges BJ,et al. Immunopolarization of CD4+ and CD8+ T cells to Type-1-like is associated with melanocyte loss in human vitiligo[J].Lab Invest,2003,83(5):683-695.
[32]van den Boorn JG,Konijnenberg D,Dellemijn TA,et al.Autoimmune destruction of skin melanocytes by perilesional T cells from vitiligo patients[J].J Invest Dermatol,2009,129(9):2220-2232.
[33]Basak PY, Adiloglu AK,Ceyhan AM,et al.The role of helper and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vitiligo[J].J Am Acad Dermatol,2009,60(2):256-260.
[34]Klarquist J,Denman CJ,Hernandez C,et al. Reduced skin homing by functional Treg in vitiligo[J].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2010,23(2):276-286.
[35]Gavalas NG,Gottumukkala RV,Gawkrodger DJ,et al.Mapping of melanin-concentrating hormone receptor 1 B cell epitopes predicts two major binding sites for vitiligo patient autoantibodies[J].Exp Dermatol,2009,18(5):454-463.
[36]Ali R,Ahsan MS,Azad MA,et al.Immunoglobulin levels of vitiligo patient[J].Pak J Pharm Sci,2010,23(1):97-102.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免疫學檢驗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單一的免疫診斷技術發展為微量化、多基因和單細胞技術。而一些繼發性和原發性免疫缺陷及惡性腫瘤的臨床診斷,往往要求更加精確的免疫學檢驗技術,還能對臨床治療的有效性進行定量評價。
1免疫學檢驗技術的研究進展
1.1熒光素標記抗體技術
1.1.1流式細胞免疫熒光分析技術這是一種新型的血清試驗方法,它是在免疫熒光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抗體利用熒光進行染色,并在此基礎上對所需信息進行獲取,進而研制而成的流式細胞儀。其特征是擁有電子計算機技術和激光技術,主要是用于分析DNA含量,可在同一試管中,對多種靶物質的潛在特征進行檢測。目前這種技術盡管還沒有應用于臨床上,但卻受到許多臨床檢驗學者的關注。
1.1.2間接免疫熒光技術主要是檢測呼吸道病原體抗體、抗平滑肌抗體和抗病原體,可使自動化程度和標準化檢測提高,并使手工操作的誤差降低。這是一種相對成熟的技術,可用于商品的開發。
1.2酶標記免疫檢驗技術
1.2.1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技術在檢測酶聯免疫技術上,從理論上分析,相應的抗體或者是某一抗原純品都可以進行應用,所以在該技術的檢測上,抗體系統或者是可融性抗體都可以采納。這種技術是以免疫過氧化物為基礎,有較強的特異性、較高的敏感性,便于觀察、操作簡單,已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利于進行大規模的檢查。
1.2.2酶聯免疫斑點技術這是一種分析技術,應用于對B細胞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測定,是進一步衍伸和發展了定量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技術。微孔內進入待檢測樣本后進行培養,在特異性抗原的作用下,對B細胞或者是記憶型T細胞進行活化,產生了IG或者是CK,清洗細胞之后,將第二抗體加入,IG或CK與抗體結合之后,在將酶生物素加入,發生反應,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圓形著色斑點。此技術即可用于各類CK的T細胞的分泌,還可用于抗體B細胞的分泌,這種技術也是檢測T細胞功能的標準技術,其檢測靈敏度相當高。
1.3新型標記免疫檢驗技術
1.3.1核酸標記免疫檢驗技術其原理是轉錄翻譯或者是擴增核酸。在極短的時間內,通過聚合酶鏈反應,按照幾何數在擴增,最終達到數百萬倍,這就是擴增。而轉錄翻譯是通過抗體DNA發生抗原反應后,測定轉錄翻譯成的酶。靈敏性強是這兩種檢測方法的共同特征,目前,此種方法仍舊用于研究階段。
1.3.2量子點標記免疫檢驗技術在傳統的標記免疫分析技術中,有較低的酶免疫分析靈敏度,同時有很大的污染存在于放射免疫分析中,而熒光免疫分析和發光免疫分析都有著較短的發光時間,很容易發生淬滅。而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就開始廣泛關注良好的光電性能,并開始初步應用標記免疫分析,其效果也非常令人滿意。量子由于有很小的尺寸,在受到刺激時,會發生熒光,所以它實際上是起到了探針的作用。在早期診斷疾病、細胞成像、測定生物多組分和免疫示蹤定位時,其應用價值非常廣泛。
2其他免疫檢驗技術
2.1微陣列免疫芯片技術這是一種小分子抗原分析平臺,具有高效的特征,是近年來剛剛出現的,它可以對復雜樣品中含量極低的目標物質進行快速的定量檢測。同時,還可對生物樣品中全部蛋白質含量的變化情況進行檢測。其優點是能夠進行高通量的平行檢驗與分析,可使樣本或藥品的用量降低。
2.2液態芯片技術是新一代生物芯片技術,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Luminex公司研制,其檢測平臺是流式細胞技術,其載體是帶編碼的微球體,可用于大規模的測定蛋白質和核酸。還可用于檢測多種指標,包括傳染病、神經―內分泌等,可用于測試任何使用微量分析的系統。
3免疫學檢驗技術的發展趨勢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要求能夠準確分析從特定部位取得的微量樣本。隨著微納電子學及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在科研上免疫學檢驗技術也有了質的飛躍,在此趨勢下,將不斷應用各種更為敏感的新的分析方法,使免疫學檢驗技術朝著更新、更高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靜波,吳玉章.MHC/肽四聚體復合物技術及其在T細胞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4,20(9):654-657.
[2]虞偉,武建國.ELIspot技術及其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J].臨床檢驗雜志,2006,24(6):476-477,479.
中圖分類號:S8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11-0064-02
乳酸桿菌是革蘭氏陽性菌,不形成芽孢,因能發酵乳酸而得名。乳酸桿菌不僅已廣泛應用于畜牧業、食品加工業,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在疾病治療和預防也得以應用。肽聚糖是乳酸桿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真核細胞中不含肽聚糖,因此肽聚糖成了真核生物免疫系統識別的理想靶位。DNA是乳酸桿菌的遺傳物質,對高等動物免疫系統具有免疫刺激作用。菌體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ce protein,OMP)是乳酸桿菌細胞膜的一種外膜蛋白,OMP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不僅可刺激體液免疫,而且可以刺激細胞免疫作用。
1 乳酸桿菌
1.1 乳酸桿菌簡介
乳酸桿菌是指能使糖類發酵產生乳酸的細菌,其存在廣泛,嗜酸性,最適合pH 5.5~6。在pH 3.0~4.5中仍然能生存,在無芽孢桿菌中其耐酸力最強。酸牛奶中有此菌,是一群生活在機體內益于宿主健康的微生物,它維護人體健康和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已被廣泛認可。具有控制腸內感染、抗腫瘤活性等,還能促進小腸局部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1.2 乳酸桿菌近期研究成果
國內外有大量飼養和臨床試驗證明乳酸桿菌對人和動物都有保健和治療功效,乳酸桿菌活菌膠囊陰道置入對產婦局部微環境有調整作用,能有效改善產后女性陰道菌群失調狀態,使其接近正常女性陰道微環境[1];在種蛋雞產蛋期飼糧中添加復合乳酸桿菌制劑可以提高種蛋雞的產蛋率和對飼糧中粗蛋白的表觀消化率和改善免疫機能以及顯著提高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的數量[2];乳酸桿菌通過定制和提供免疫信號調節宿主免疫反應[3];Korshunov等[4]通過研究39例HPV感染伴CIN的婦女陰道分泌物情況,發現陰道內乳酸桿菌的減少與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生密切相關,而且乳酸桿菌減少,各種條件致病菌增多,為HPV發揮作用提供了環境。
2 乳酸桿菌免疫
2.1 乳酸桿菌肽聚糖的免疫
2.1.1 乳酸桿菌肽聚糖 乳酸桿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PG)它是由雙糖單位、四肽尾還有肽橋聚合而成得多層網狀大分子結構,N -乙酰葡萄糖胺(N-acetylglucosamine, NAG)和N-乙酰胞壁酸(N-acetylmuramic acid, NAMA)交替連接的雜多糖與不同組成的肽交叉連接形成的大分子。肽聚糖占細菌干重的50%~80%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過β-1,4糖苷鍵連接而成,糖鏈間由肽鏈交聯,構成穩定的網狀結構。
2.1.2 乳酸桿菌肽聚糖免疫增強作用 乳酸桿菌肽聚糖等免疫調節劑引起的免疫調節反應是大量蛋白共同作用的結果,孫進等通過分析實驗證實了乳酸桿菌肽聚糖引起了核糖體相關蛋白的明顯變化[5]。這種表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個方面,首先,乳酸桿菌肽聚糖刺激后引起TH細胞激活,T細胞表面分子的表達被誘導,同時,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被激活。第二,特定炎性因子表達增強或減弱,及某些抗炎性因子表達上調[6]。
2.2 乳酸桿菌DNA的免疫
2.2.1 乳酸桿菌DNA 乳酸桿菌DNA是一條雙股環狀DNA分子組成,附著在橫隔中介體或細菌膜上。細菌染色體無組蛋白包繞。細菌染色體上的基因與真核細菌不同,無內含子,轉錄后形成的mRNA不必再剪切、拼接,可直接翻譯成多肽。乳酸桿菌胞質中還存在著一種小型環狀DNA分子-質粒,質粒能攜帶2~200個基因,可進行自我復制。
2.2.2 乳酸桿菌DNA的免疫增強作用 乳酸桿菌DNA對免疫有增強作用,其原因可能與其他細菌DNA的作用相似,其免疫活性部位為非甲基化胞嘧啶鳥嘌呤二核苷酸(CPGdinucleotides)的特定結構,即以CpG為核心,3'端緊接2個嘧啶,簡寫為5'-PuPuCpGpPyPy-3'。據報道,CpG-DNA可直接激活巨噬細胞分泌IL-12和TNF-α[7]。單核細胞受細菌DNA刺激后,IL-6、IL-12和TNF-α等細胞因子分泌增加,MHC-I與MHC-II類抗原表達增加,共刺激信號CD86與CD40表達增加,抗原提呈功能增強[8]。CpG-DNA還可延長抗原提呈細胞的存活期,乳酸桿菌DNA可直接或間接地促進NK細胞的功能。
2.3 乳酸桿菌OMP的免疫
2.3.1 乳酸桿菌OMP 乳酸桿菌外膜蛋白不是由跨生物膜的α螺旋組成,而是由反平行的β桶結構組成,不同的外膜蛋白的β-桶由不同偶數個β-折疊片組成,從8個到22個不等。外膜鑲嵌蛋白有多種功能,例如細菌粘附、溶解和蛋白運輸,以及信號轉導。細菌的OMP通過抗吞噬、抗補體及抗血清殺菌作用而對細菌的致病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2.3.2 乳酸桿菌OMP的免疫增強作用 外膜蛋白可作用于參加免疫反應的細胞,OMP 通過加強巨噬細胞對抗原的攝取,增強了淋巴細胞的活化,表現出在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作用。用鼠傷寒桿菌OMP 50μg免疫小白鼠即可誘導產生特異性抗體并保護500 LD50細菌量的攻擊,同時OMP還可誘導產生變態反應,表明OMP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和細胞免疫能力。
3 乳酸桿菌的免疫學應用前景
2株乳酸桿菌L.casei Zhang和MG-1的肽聚糖作為佐劑可明顯促進新城疫油乳劑滅活疫苗和禽流感(H5)亞型油乳劑滅活疫苗對雛雞的免疫效果,并隨著肽聚糖添加量的增加抗體滴度也增加[9]。乳酸桿菌L.casei Zhang DNA作為佐劑可明顯促進新城疫油苗和禽流感(H5)亞型油苗對雞的免疫效果,增強雞的細胞與體液免疫應答[10]。乳酸桿菌菌體OMP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刺激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作用,顯著提高了新城疫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抵抗相應強毒的攻擊[11]。
乳酸桿菌在免疫學方面的開發有非常中的作用,對家禽的疫苗免疫增強作用已得到證實,對蛋雞和肉種雞的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乳酸桿菌的三類免疫增強劑可在禽類傳染病防治中進一步加以推廣,對其他動物免疫增強劑也提供了可以研究及應用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盧潭敏,李玉珍.乳酸桿菌活菌膠囊陰道置入對產婦局部微環境的調整作用[J].山東醫藥,2013,31(53):102-103.
[2] 王 濤,任景樂,祝貴華,等.復合乳酸桿菌制劑對蛋種雞產蛋性能、免疫機能和盲腸微生物的影響[J].動物營養學報,2013,25(7):1551-1558.
[3] 孫 進,施用暉,樂國偉,等.乳酸桿菌通過定值和提供免疫信號調節宿主免疫反應[J].科技導報,2006,24(2):43-46.
[4] KORSHUNOV V M,KAFARSKAIA L I,BAGIROVA M S,et al.The effect of Solco Trichovac on the vaginal microflora of patients with a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assciated with a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 [J].Zh Mikrobiol Epidemiol Immunobiol,1994,5:13-17.
[5] 孫 進,常桂芳,樂國偉,等.乳酸桿菌肽聚糖調節小鼠免疫細胞基因表達的通路分析[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8,24(6)9:553-557
[6] 金盼盼,鄧燕杰.乳酸桿菌肽聚糖免疫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微生態雜志,2013,25(4):485-487.
[7] CHU R S,ASKEW D,NOSS E H,et al.CpG oligodeoxynucleotides sown-regulate macrophage class11 MHC antigen processing [J].J Immunol,1999,163(3):1188-1194.
[8] BAUER M,HEEG K,WAGNER H,et al.DNA activates human immune cells through a CpG sequence-dependent manner [J].Immunology,1999,97(4):699-705.
乙型肝炎(HB)是一種世界范圍內流行的傳染病。據估計,全球約20億人曾經感染HB病毒(HBV),慢性感染者約有3.5~4億人,每年有100萬人死于HBV所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及原發性肝癌〔1〕。我國為HB高發國家,人群HBV感染率約為9.09%〔2〕,HB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HBV感染和機體的免疫狀態密切相關,兒童期HBV感染,約90%發展成為慢性感染,而青少年及成年期感染,僅有10%發展成慢性感染。隨著年齡老化,手術及輸血的機會增多,以及老年人臟器特有的變化,導致老年人慢性HBV感染機會明顯增加。
1 HBV的特點
HBV屬于嗜肝DNA病毒,其完整的病毒顆粒成為Dane顆粒,直徑42 nm,由雙層外殼和一個核心組成。核心直徑為27 nm,內含環狀雙股DNA,DNA聚合酶、核心蛋白〔3〕。外部為包膜蛋白,厚約7 nm,即表面抗原。其基因組由S區、C區、X區和P區組成。S區編碼前S1蛋白、前S2蛋白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前S蛋白有很強的免疫原性。在HBV的附著和侵入宿主肝細胞的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前S1和前S2蛋白可引出和調節宿主的體液和細胞免疫應答,對于清除體液內的病毒和阻止病毒感染健康的肝細胞提供重要的免疫防御機制。C區由前C基因和C基因組成,前C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經加工后分泌到細胞外形成乙肝病毒e抗原(HBeAg),C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為HBcAg。目前認為HBcAg是宿主Tc(細胞毒T細胞)作用的主要靶抗原。P區是最長的開放性讀碼框,編碼多種功能性蛋白,包括逆轉錄酶/DNA聚合酶、RNA酶等,參與HBV的復制。X基因編碼X蛋白,可激活多種調控基因,與原發性肝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2 HBV感染的免疫學機制
一般認為HBV不直接損害肝細胞,而是通過宿主的免疫應答和反應引起肝細胞的損傷和破壞。宿主免疫反應的不同,直接影響HBV感染所致的轉歸。HBV感染后,機體清除HBV的機制主要包括特異性體液和細胞免疫反應,以及非特異性免疫反應。
2.1 急性HB的免疫機制 HBV感染肝細胞后,病毒抗原被抗原提呈細胞(APC)的蛋白酶體裂解成小分子的寡肽,并與肝細胞內人類白細胞抗原(HLAI)類分子結合成復合物,表達于細胞表面,成為T細胞表位。CTL通過表面的CD8+分子與HLAI類分子產生黏附,并由TCR識別上述寡肽表位,此類CTL即為HBV抗原特異性CTL(HBV antigens Specific cytotoxic lymphocytes,HBVsCTL)。HBV特異性的CTL通過分泌大量的γ干擾素(IFNγ)等細胞因子達到清除病毒的作用。在自限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特異性CTL應答作用強,可能與病毒被迅速清除而肝細胞損傷較輕有關,而在老年患者中,胸腺老齡退化,T細胞活性下降,其亞群分布發生改變,導致CTL活性和殺傷力明顯下降,導致肝炎慢性化〔4〕。
2.2 HBV感染慢性化的免疫機制
2.2.1 天然免疫 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至今發現的功能最為強大的專職APC,是機體對異己抗原發生免疫應答的首要環節〔5〕。根據其細胞表面的標志可分為髓樣樹突狀細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mDC)和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pDC在宿主對病毒的防御機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大量分泌Ⅰ型干擾素的能力。DCs既是天然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通過Toll樣受體(Toll like receptor,TLR)識別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而觸發,分泌IFN、白介素(IL)等細胞因子,促進DCs自身成熟的同時,對病原體進行原始殺傷〔6〕。同時,DCs也是連接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的橋梁。成熟的DC表面高表達HLADR,CD86(B71),CD80(B72)等共刺激分子,可高效激活未致敏T淋巴細胞,發揮特異性細胞免疫〔7〕。因此,DC的功能狀態、表達的TLR對機體天然免疫以及獲得性免疫起到關鍵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老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DCs存在表型缺陷,成熟障礙,功能下調〔8〕,不能有效將外來抗原有效遞呈給T淋巴細胞,而致不能及時有效啟動特異性免疫,清除HBV,最終導致HBV感染持續化。
Toll受體為Ⅰ型跨膜糖蛋白,識別特異性高度保守分子,可以表達在胞膜及胞內,已知人的TLR受體有11種。其中TLR 2、4、5表達在細胞表面,TLR3、7、8表達在內涵體和溶酶體膜,TLR9表達在內質網,活化后進入內涵體和溶酶體〔9〕。其中TLR 3、7、8、9參與了抗病毒的天然免疫反應〔10,11〕它在天然免疫中通過對病源分子相關模式(PAMP)的識別發揮作用,通過刺激信號的級聯反應導致細胞因子的產生和協同刺激因子的表達,在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顯示HBV和天然免疫系統之間存在相互的作用,HBV可干擾Toll樣受體的信號轉導,抑制細胞因子IL10、IFNγ、TNFα的產生,HBV還可引起MD1效應分子的表達上調,進而引起TLR 4的表達下調,間接抑制TLR為媒介的免疫機制〔12〕,從而引起感染的持續化。
2.2.2 獲得性免疫 HBV感染機體后,除了早期建立起來的非特異性免疫應答外,還有特異性免疫應答,而后者更為重要。特異性免疫應答主要包括體液反應和細胞反應。體液免疫中的特異性抗體主要作用是中和循環內的病毒并阻止病毒感染健康的肝細胞,老年人B 細胞的成熟過程明顯減慢,其成熟周期延長,B 細胞各亞型的活力不同程度地下降,其周轉率也呈不同程度的減退;B 細胞表面免疫球蛋白(Ig)濃度降低,產生抗體活力亦隨增齡而下降,免疫應答亦降低〔13〕。細胞免疫反應包括抗原特異的細胞毒懷淋巴細胞(TCL),自然殺傷細胞(NK),抗體依賴的細胞毒細胞(ADCC)和淋巴因子激活的K細胞(LAK)等,其中以CTL最為重要〔14,15〕。
HBV特異性細胞毒性淋巴細胞(CTL),通過T細胞受體(TCR)識別APC(病毒感染的肝細胞,吞噬病毒抗原的樹突狀細胞等)表面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Ⅰ類分子結合活化,活化的主要通過以下兩個途徑發揮作用①溶胞途徑:機體針對HBV編碼產物所產生的特異性T淋巴細胞,借助其分泌的穿孔素、顆粒酶及其表面表達的Fas配體等使病毒感染的靶細胞凋亡。②非溶胞途徑:機體針對HBV編碼產物所產生的特異性T淋巴細胞通過分泌特定的細胞因子如IFNγ和TNFα來抑制HBV的復制繼而達到清除病毒的作用〔16〕。CD4+T淋巴細胞的主要作用是輔助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及誘導CTL活化,同時也能增強樹突狀細胞的活化CD8+效應T細胞的過程,從而清除病毒〔17〕。老年人因胸腺萎縮等原因表現免疫功能低下,而胸腺是主要的免疫器官,是T淋巴細胞成熟分化的場所,在老年慢性乙肝患者中,雖然T細胞的總數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但是其增殖力及活性隨著胸腺的退化而逐漸下降,亞群分布發生變化,CTL活性及殺傷力受損,引起感染慢性化〔18〕。
3 老年慢性乙型肝炎的特點
HBV感染后慢性化的機制,除了特異性免疫應答因素外,尚有許多其他的因素,病毒因素包括病毒的基因型、突變等宿主因素包括宿主的年齡、性別、人白細胞抗原基因型和免疫應答等方面。
3.1 免疫系統退化 60歲以上老年人胸腺組織已不易測到。因此,細胞免疫功能顯著受損,淋巴細胞功能受損,B 淋巴細胞功能也隨之下降,致使體液免疫功能發生改變。另外,老年人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及lgG值增加,IgA增高更顯著,而IgM濃度下降,多數老年人血清中有自身抗體。這也反映老年人免疫系統失調。
3.2 病毒的變異 隨著HBV感染時間的延長,自身的不斷復制,以及宿主的免疫壓力、外環境和藥物的作用下,病毒會形成變異,從而對免疫系統產生新的影響。其中比較常見的是前C區1896位點的變異,前C基因變異可能影響到抗原的加工、提呈,變異的抗原與HLA形成的復合物發生構型變化,從而使CD4+T細胞失去了對復制病毒的特異性的識別能力,同時也影響CTL對病毒的識別,致使T細胞免疫作用下降。Bertoletti等〔19〕研究發現野生型病毒前C基因表達的產物可引起HLAA2限制性CTL發生反應,而突變株病毒無此作用,說明特異性CTL對變異病毒的抗原喪失了反應能力,從而導致宿主免疫功能低下。Tur等〔20〕也發現HBeAg的缺失易導致宿主免疫功能紊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前C區位點突變,常伴有較高水平HBVDNA復制效率,存在更嚴重的免疫紊亂,HBeAg的表達是影響宿主外周血T細胞亞群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4 總 結
HBV感染機體后,首先由APCs等吞噬細胞捕獲異己抗原,啟動天然免疫屏障,發揮非特異性的免疫應答,起到初步清除病原體的目的。繼之通過一系列的信號轉導過程,把異己抗原信號呈遞給淋巴細胞,啟動適應性免疫,活化的CTL通過兩條途徑清除病毒即胞溶途徑分泌穿孔素、顆粒酶等細胞毒分子直接殺傷病毒感染的靶細胞或者途徑介導靶細胞凋亡和非胞溶途徑分泌細胞因子抑制病毒復制。而老年人胸腺老齡化退化,各種免疫細胞的活性明顯下降,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免疫應答能力下降,其抗原提呈功能及細胞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導致病毒感染的肝細胞持續發生損害,清除病毒抗原的作用明顯減弱,成為疾病的慢性化的主要因素。除上述因素外,老年人肝臟重量減輕,肝細胞數及細胞器數明顯減少,也參與疾病慢性化的過程中。因此,對于老年HB的免疫學的研究,對其治療及預后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patitis B.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 2004 dex.(Revised October 2000)〔EB/OL〕. 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04en/in html.
2 Liang XF,Chen YS,Wang XJ,et al.A study on the sero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in Chinese population aged over 3years old〔J〕.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2005;26(9):65558.
3 Lee WM.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N Engl J Med,1997;337(24):173345.
4 Weng NP.Aging of the immune system:how much can the adaptive immune system adapt〔J〕? Immunity,2006;24(5):4959.
5 Tanaka Y,Mizokami M.Nucleic acidbased testing for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disease〔J〕.Nippon Rinsho,2005;12(13 Suppl):3317.
6 Vasselon T,Detmers PA.Toll receptors:a central element in innate immune responses〔J〕.Infect Immun,2002;70(3):103341.
7 Shah SR.Understanding hepatitis B〔J〕.J Assoc Physicians India,2005;53(8):7116.
8 曹雪濤.樹突狀細胞的分化發育、抗原提呈及其功能調控的研究〔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04;25(5):5479.
9 Wang RF,Peng G,Wang H Y.Regulatory T cells and Tolllike receptors in tumor immunity〔J〕.Semin Immunol,2006;18(1):13642.
10 Werling D,Jungi TW.Tolllike receptors linking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J〕.Vet Immunol Immunopathol,2003;91(1):112.
11 Andersen J M,AlKhairy D,Ingalls RR.Innate immunity at the mucosal surface:role of tolllike receptors 3 and tolllike receptor 9 in cervical epithelial cell responses to microbial pathogens〔J〕.Biol Reprod,2006;74(5):82431.
12 Bockhamn J,Lutgetmann M.Intrahepatic analysis of cytokine and tolllike receptors signaling express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HBV replication activity〔J〕.Hepatology,2008;48(suppl 4):680A.
13 Min H,MontecinoRodriguez E,Dorshkind K.Effects of aging on early Band Tcell development〔J〕.Immunol Rev,2005;205(1):717.
14 Chang JJ,Lewin SR.Immunopathogenesi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Immunol Cell Biol,2007;85(1):1623.
15 Thimme R,Wieland S,Steiger C,et al.CD8(+) T cells mediateviral clearance and disease pathogenesis during acut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J Virol,2003(1);77:6876.
16 Guidotti LG,Chiari FV.Noncytolytic control of viral infection by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J〕.Annu Rev Immunol,2001;19(1):6591.
17 Thimme R,Wieland S,Steiger C,et al.CD8(+) T cells mediate viral clearance and disease pathogenesis during acute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J Virol,2003;77(1):6876.
小兒哮喘是一種表現反復發作性咳嗽,喘鳴和呼吸困難,并伴有氣道高反應性的可逆性、梗阻性呼吸道疾病,會嚴重危害兒童的身體健康,異常免疫反應在發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主要病理過程為氣道黏膜水腫,嗜酸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氣道,導致內分泌物增多[1-2]。由于氣道有炎癥,使氣道高反應性,細小支氣管管腔狹窄甚至閉塞,血清和氣道分泌物中總免疫球蛋白(IgE)和過敏原特異性IgE增高,該病理和病理生理改變的本質是異常的免疫反應。
1、遺傳學背景
哮喘為多基因遺傳病:其遺傳度高達77%,但環境因素僅占23%。通過結合DNA芯片技術與臨床表型關聯的分析得出:哮喘候選基因的篩選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目前已發現11q與過敏體質(atopy)有關,其控制總IgE和氣道高反應性的基因位點位于染色體5q31成簇的細胞因子(IL-4,IL-13和IL-4受體)中。這些基因的突變導致細胞內信息傳遞因子信息傳感和轉化活化劑-6(STAT6)活化[4],促使atopy和哮喘的發生。而且β2受體的突變與哮喘有緊密的關系,位于14q的T細胞抗原受體(TCR)和特異性IgE反應連鎖。由此可見,哮喘的發病和atopy的形成均具有遺傳背景.。然而近幾十年,哮喘的發病率卻在成倍的上升,這說明不僅僅是候選基因發生突變而導致的,主要原因是環境因素變化。此外,從已知的哮喘候選基因來看,均屬免疫因子的基因位點,這些基因多態性的表型(臨床表現)必然關系到免疫學改變[3]。
2、TH1/TH2 細胞功能失調
TH1 細胞的主要通過分泌IL-2和IFN- γ等細胞因子對抗細胞內細菌及原蟲的免疫反應,對誘發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排斥反應以及抗感染色疫中起面議調節作用,而TH2細胞主要分泌IL-4、IL-5、IL-6、IL-10、IL-13,能夠在誘發過敏反應中調節體液免疫反應,并輔助B細胞合成轉化免疫球蛋白,其中,分泌出的IL-4能夠促進IgE的合成,IL-5和IL-8能夠延長嗜酸性粒細胞在氣道內的存活時間,所以,形成過敏體質的基礎便是TH2的功能亢進[4]。
在一般情況下,TH1/ TH2細胞處于恒定狀態,二者功能發生變化時又會產生相互影響,例如當哮喘患者TH1細胞功能下降時,TH2細胞的功能就反而增大,導致生成大量炎癥因子,IFN- γ水平降低,IL-4、IL-5水平升高,說明患者體內TH1/ TH2功能失調,當然,TH1細胞和TH2細胞的功能并不是相互獨立的,TH1/ TH2細胞起著相互抑制的作用,當TH1內的細胞因子IFN- γ拮抗TH2的IL-4和IL-10時,會導致TH2細胞的活性減弱,相反,當TH2細胞內的細胞因子IL-4和IL-10拮抗IL-2和IFN- γ時,TH1細胞的活性就會減弱。總免疫球蛋白會促進肥大細胞和嗜酸粒形細胞分化,進而形成以IgE為特征的速發型變態反應,即遲發型哮喘反應。
從最近的小兒哮喘發病機制的研究結果:諸多哮喘患兒的體內并不存在TH1細胞功能低下或者TH2細胞功能亢進的現象,由此表明,TH1/ TH2細胞失衡并不是導致小兒哮喘發病的唯一因素,還尚有其他亟待可知的機制參與。
3、TH2細胞引起免疫反應
1、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 嗜酸性粒細胞屬于白細胞,其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氣道全層會在TH2細胞內的細胞因子IL-5和 IL-13的誘導下聚集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從而釋放出炎癥介質,主要有嗜酸細胞神經毒蛋白、膠原酶、NO、以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等。
2、免疫球蛋白(IgE) IgE是人體的一種抗體,存在于血中,可以引起I型超敏反應,TH2細胞內的細胞因子IL-4能夠促成lgE的合成,它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結合釋放出炎性介質,從而產生免疫功能。
3、細胞黏附分子(CAM) 細胞黏附分子能夠通過介導白細胞與內皮細胞及其他氣道結構細胞的相互作用來調控白細胞在局部的聚集與歸巢等活動[2],由于TH2內細胞因子IL-6以及腫瘤壞死因子的刺激,導致炎癥細胞大量在氣道聚集。同時,血管細胞黏附因子、細胞間黏附分子、分泌因子都會到氣道參與聚集。
4、趨化因子(chemokines) 趨化因子在炎癥反應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夠吸引白細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一些低分子量趨化因子(多為8-10KD),同樣,嗜酸細胞活化趨化因子也會參與到炎癥細胞在氣道聚集。
5、內皮素(Ets) 內皮素存在于血管內皮以及各種組織和細胞中,是調節心血管功能的重要因子,能夠維持基礎血管張力與心血管系統穩態。其合成主要取決于巨噬細胞原炎癥因子和腫瘤壞死因子-α的調控。內皮素不僅能夠有效收縮支氣管平滑肌,而且還能促進黏膜下腺體的分泌以及促使平滑肌合成纖維細胞的增殖。
4、樹突狀細胞(DC)
樹突狀細胞是機體功能最強的專職抗原遞呈細胞,能高效地攝取、處理和遞呈抗原,自身有很強的免疫刺激能力,對小兒哮喘的發病機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通常少量分布于與外部接觸的皮膚部位,DC主要分為髓樣DC(DCl)和淋巴樣DC(DC2),DCl分泌的IL-12和IL-18促使TH0細胞分化為TH1細胞,由于IL-4的刺激,TH0漸漸向TH2發育,同時IFN- γ的正反饋刺激DCl 使TH1分泌更多的IL-12,因而導致DCl功能不足,TH1/ TH2細胞功能失衡,很大程度上,會引起人的過敏反應[5]。
DC有成熟狀態和未成熟狀態,在人體內, DC大部分是非成熟狀態,未成熟DC有極強的抗原吞噬能力,在攝取抗原或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時就會分化為成熟DC,而成熟DC能有效激活初始型T細胞,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微環境因素對不成熟DC發育可能造成的影響,比如細胞因子。
最近研究表明又出現了低3種表型的DC[6],即低分化DC,其吞噬功能很強,但分泌細胞因子的能力較弱,它與DC1、DC2不同的是,在提呈抗原的過程中并不會激活TH0細胞。由此看出,樹突狀細胞對小兒哮喘的發病具有關鍵作用。
5、免疫耐受現象
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細胞接觸抗原性物質時所表現的一種特異性的無應答狀態,如在抗原或過敏原刺激下,樹突狀細胞內不成熟的DC能夠抑制氣道炎癥反應。但準確機制尚不明,導致不成熟DC誘導T細胞的無能化,可能是由于它們之間缺少共刺激分子。
6、哮喘的發作與因素
哮喘發作的前兆便是出現過敏體質,與TH2細胞不同,T細胞主要產生IL-10來抑制TH1細胞和TH2細胞,而TH3細胞主要分泌TGF-β來抑制炎癥的反應,通過誘導共刺激分子,T細胞、TH3細胞由于與其配體的相互連接而被活化 ,從而導致細胞功能缺乏,免疫耐受狀態被破壞,便出現了過敏體質。
由于近年來哮喘發病率急速上升[7],隨之便出現了各種導致因素,感染便是其中之一,感染的抗哮喘機制是極其復雜的,通過toll樣受體細菌會促使TH1的發育,由于缺乏經常性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導致TH1不能完全發育,使新生兒時期,TH2細胞的功能亢進發展迅速,便形成了過敏體質。已有醫學證明鼻病毒、腺病毒、衣原體或支原體呼吸道感染也會導致哮喘的發作,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呼吸道感染都能誘發哮喘的發作。是否導致哮喘的發作取決于病原體的抗原成分,成分不同,可能誘發哮喘也可能抗哮喘,哮喘的發作與感染機會并沒有直接的關系。
7、哮喘的免疫學治療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目前已研究出許多控制哮喘發作的方法,如氣道吸入糖皮質激素、抗原特異性免疫療法以及LgE單克隆抗體治療等療法,但這些并不能從根本上治療哮喘,,如糖皮質激素,它只能控制哮喘癥狀,必須持續用藥來預防復發。所以深入研哮喘發病機制探索出一種新的能夠抑制哮喘的發作的療法是有意義的。
由于哮喘發作的機制是免疫耐受被打破,所以想要研究出預防和治療哮喘的有效方法就需重建免疫耐受,增強免疫耐受的方法如下:
7.1益生態學治療:為激活黏膜免疫系統NOD2的活性來預防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可口服乳酸桿菌。
7.2抗原特異性免疫治療:通過反復接觸少量過敏原來調節機體的免疫應答,使機體產生耐受性,當機體再次接觸過敏原時,便可減少介質釋放,減輕氣道炎癥,從而降低氣道反應性。
7.3脫敏治療:脫敏治療有口服過敏原和皮下注射過敏原,為提高其特異性免疫耐受,可通過誘導IL-10來抑制IL-4的產生。皮下注射過敏原已廣泛應用于小兒哮喘的臨床。
參考文獻:
[1] 楊錫強.小兒哮喘的免疫學發病機制及其對策[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0,3(5):487-490.
[2] Zora, J.E.,Sarnat, S.E.,Raysoni, A.U. 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urban air pollution and pediatric asthma control in El Paso, Texas[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3,448:56-65.
[3] 鄭春盛,林青,林麗婷等.小兒哮喘與白三烯關系的研究 (附109例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09,25(3):167-169.
[4] 李忠東.小兒哮喘的免疫學發病機制及其對策[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21(11):29-29.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抗腫瘤 免疫學
在眾多的對腫瘤治療方法的探索中,各種治療方式的結果大多不如預期有效[1],而傳統的化療藥具有明顯的毒副作用及耐藥性,從天然產物中提取可以用于臨床的有效成分激發機體免疫系統的活性一直是多年來學術界感興趣的重要研究課題。我國傳統醫學不但具有獨特的優勢,而且與西醫相比,中醫更重視整體認識疾病發生的條件,強調“治未病”。中醫認識到正虛是疾病的重要內因,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虛學說已被現代醫學認識和承認。西醫比較能融合現代科學成就,認識病癥具體、深入。越來越多的意向認為中西醫應當互相補充,但如何互相補充又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我們認為,這種結合或補充,不但在于臨床實踐中的摸索,而且還應同時解決理論上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被國際醫學界認可。現將中西醫結合抗腫瘤的免疫學機制研究綜述如下。
1 對非特異性免疫抗腫瘤的影響
機體免疫機能狀態的異常及腫瘤免疫逃逸是腫瘤發生的重要原因,同時腫瘤細胞及其產生的腫瘤性免疫抑制因子往往導致荷瘤機體免疫機能低下,由于腫瘤細胞抗原性較弱或抗原調變等因素導致腫瘤特異性免疫往往難以奏效,因此非特異性免疫在機體抗腫瘤免疫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包括單核巨噬細胞及NK細胞所構成的機體腫瘤免疫監視中的第一道防線。
1.1 中西醫聯合對巨噬細胞抗腫瘤的影響欖香烯是從姜科植物溫郁金中提取的抗癌有效成分。將其用專利方法制備出Hca-F欖香烯復合瘤苗HSP70(HSP70HTCV),分析其對小鼠腹腔或脾臟巨噬細胞功能的影響及抗免疫作用的機制,發現HSP70HTCV免疫小鼠脾臟巨噬細胞分泌TNF的能力高于HSP70BCG免疫小鼠的脾臟巨噬細胞,且巨噬細胞吞噬中性紅的能力亦明顯增強,由此得出結論[2],HSP70HTCV免疫誘導的巨噬細胞對腫瘤細胞有更強的殺傷活性。
1.2 中西醫聯合對NK細胞抗腫瘤的影響艾迪注射液聯合化療藥物環磷酰胺、長春新堿、阿霉素等對惡性淋巴瘤進行的臨床治療研究中,兩個療程后,治療組NK細胞活性明顯高于對照組,能夠提高化療的耐受性,治療后KPS有明顯地提高,對肝腎功能、骨髓功能無明顯影響[3]。艾迪注射液是由人參、黃芪、刺五加、斑蝥等組成,主要含有人參皂苷、黃芪皂苷、黃芪多糖、刺五加多糖及去甲斑蝥素。研究者認為此藥可作為臨床抗腫瘤治療的輔助藥物。那么,分析其藥物成分,再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國內外學者對人參、黃芪、刺五加免疫學機制抗腫瘤作用的研究中均得到肯定的結果[4~9],如研究顯示人參皂苷Rg1和Rh1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強正常人外周血DC刺激T細胞的增殖及LPAK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能力,推測Rg1和Rh1可能促進DC合成分泌IL-2和IL-12并提高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達,從而增強DC的抗原遞呈能力[6];而斑蝥有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經去甲基處理的斑蝥素在保持其原有療效的同時,可促進骨髓造血干細胞向粒-單核細胞分化而使白細胞增加[10]。當然,中藥復方制劑的分析是不能僅以每一成分的作用進行簡單的疊加的。另外,艾迪注射液抗瘤作用的免疫學機理也是多方面的[11],同時諸如艾迪注射液與化療藥物聯合這樣通過增強NK細胞活性發揮抗癌作用的藥物也還有香菇多糖[12]、益肺顆粒[13]等。
2 對特異性免疫抗腫瘤的影響
機體對腫瘤的免疫應答包括細胞和體液免疫,兩者相互協作共同殺傷腫瘤細胞,但以細胞免疫為主。
2.1 對細胞免疫的影響參與抗腫瘤細胞免疫應答的主要有T細胞、樹突狀細胞以及前文中所提及的對特異性細胞免疫起重要調節作用的NK細胞和巨噬細胞等。
2.1.1 對T細胞的作用
αβT細胞:αβT細胞包括MHC I類分子限制的CD8+CTL細胞和MHC Ⅱ類分子限制的CD4+輔T細胞,兩者活化都需要雙信號刺激。第一信號是抗原刺激信號,指從腫瘤細胞脫落下的腫瘤抗原,經APC攝取,加工成抗原多肽,并與細胞表面MHC Ⅱ類分子結合遞呈給CD4+ TH細胞。在腫瘤細胞合成的腫瘤肽,與MHC I類分子結合后共同表達于細胞表面,而被CD8+ CTL細胞識別。黃芪注射液聯合MHC I類限制性腫瘤抗原多肽Mut1致敏的樹突狀細胞(DC)對肺癌小鼠的治療作用及免疫學原理的研究中,發現以腫瘤抗原多肽致敏的DC與黃芪注射液聯合治療能更有效的促進荷瘤宿主的免疫應答,具有顯著的體內抑制肺癌轉移的效果[14]。再說第二類信號,即協同刺激信號,T細胞除通過TCR與Ag-MHC分子復合體接受抗原信號外,還要通過APC或腫瘤細胞表面協同刺激信號,才能使T細胞有效地活化。活化的CD4+T細胞可產生大量細胞因子,促進CD8+T細胞活化,激活巨噬細胞,參與抗腫瘤作用。放化療法配合艾灸神闕穴治療晚期鼻咽癌就有一定的抗腫瘤和抗放化療損傷作用[15],還有如百合固金湯口服聯合利君派舒靜脈滴注治療肺癌[16],治療組 IL-2,CD3, CD4, CD4/CD8均明顯上升,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 (P< 0.01)。
γδT細胞:γδT細胞分化發展早于αβT細胞,多分布在全身各處上皮組織內,所發揮的細胞毒作用可能不受經典MHC分子限制,且能殺傷對NK細胞不敏感的靶細胞,因此γδT細胞與NK細胞同樣被認為是抗腫瘤免疫監視功能的第一道防線。已有研究發現此類細胞能在體外殺傷骨髓瘤和淋巴瘤的細胞系[17]等。循環的Vγ9Vδ2 T細胞可選擇性的表達自然殺傷細胞受體蛋白1A(NKRP1A),NKRPIA 分子的表達受IL-12水平的調控,效應性T細胞在殺傷腫瘤時可以釋放IL-12,如此可吸引更多的NKRPIA+的γδT細胞浸潤腫瘤組織。肺瘤平膏即可上調DC與抗原遞呈功能相關膜分子MHC-Ⅱ,CD80,CD83,CD86及CD40的表達,并促進DC分泌IL-12水平,提高機體的抗腫瘤免疫監視功能[18]。那么,IL-12水平上升后是否對γδT細胞產生影響,作者并未做出進一步實驗加以證實,同時也未見其他相關報道。
2.1.2 對樹突狀細胞的作用樹突狀細胞具有很強的遞呈抗原的能力,能顯著刺激T細胞的活化增殖,起抗腫瘤作用。現代研究認為人體免疫功能狀態即中醫所指的“正氣”,當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時,免疫監視機能下降,DC功能低下,正氣虧虛,機體易患腫瘤。“久病入絡”“久痛入絡”,表明“絡”既是組織細胞實現功能協調的物質載體,又是疾病在體內傳變的中心環節[19]。因而應用中藥扶正培本,通絡解毒,通過干預和調節腫瘤患者DC 的抗原遞呈功能,可能是今后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的重要切入點之一[20]。這是在中醫理論框架內,把中醫扶正培本治則即提高機體抗邪機能的機制與DC抗原遞呈功能有機地結合,應用扶正培本為主的中藥或復方制劑,作為外源免疫調節劑,通過多途徑干預和調節患者DC表面分子的表達,調節其抗原遞呈功能,提高患者抗腫瘤機能,抑制腫瘤形成、增殖、侵襲與轉移。這不但在中西醫結合理論上進行了闡明,而且又研究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謂中西醫結合解決抗腫瘤問題的典范。
2.2 對體液免疫的影響腫瘤抗原刺激所產生的抗體是通過免疫監視而產生保護性作用的,能被抗體所識別的腫瘤抗原可能是T細胞活化劑[21]。在用瓊脂擴散法測定36例放療加艾灸和30例單純放療病人治療前后的IgG,IgA,IgM后,發現艾灸組免疫球蛋白明顯高于單純放療組,尤其IgG有非常顯著的意義[22]。針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對惡性腫瘤放化療患者血清IgG,IgA,IgM含量具有雙向調節作用[23]。在腫瘤患者體內存在早期階段就出現的針對腫瘤抗原而產生的免疫應答[24],抗腫瘤抗原的抗體出現常與正常體細胞的交叉反應,引起了許多腫瘤病人的瘤外綜合征[25]。平消膠囊主要成分為郁金、馬錢子粉、仙鶴草、五靈脂、白礬、火硝、干漆(制)、枳殼(熬炒)等藥物,與放療聯合后能明顯降低血清VCA-IgA,EA-IgA抗體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提高近期和遠期療效[陳緒元,代曉波,張 菊,等. 平消膠囊與放療聯合治療對鼻咽癌血清VCA-IgA, EA-IgA影響研究.平消膠囊治療腫瘤論文匯編(西安正大有限公司編),2003:122]。這些機制體現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從體液免疫水平分析,不但發揮了“免疫激發劑”的作用,而且還發揮了“免疫抑制劑”的作用,從多方面調節機體的免疫水平,正符合中醫辨證治療,以扶正培本為主的特色及優勢。
轉貼于
3 結語
中西醫結合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因為它們具有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目前中西醫結合存在的問題是:①還沒有真正在發病機理及治療機理方面將中西醫的理論真正揉合起來或對應起來;②對抗腫瘤藥物的篩選多為將對腫瘤治療有一定作用的中醫藥與放化療或其它現行西醫療法及藥物合用,觀察效果,較為膚淺、生硬,沒有從機制上加以闡明;③中醫“辨證施治”“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理論優勢沒有體現出來,大多為將一種中藥與某種西醫療法連續應用,沒有隨機體免疫狀況或腫瘤發展狀況的變化而調整治療方案;④結合中,中醫藥大多為輔助治療,幾乎沒有調整的價值;⑤對于中晚期患者的治療遠期生存率不高;⑥沒有對中西藥各成分之間的作用進行研究。
當然,在近幾十年中西醫結合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績,如扶正類中藥在對放化療耐藥性及副作用治療方面有優勢,中醫藥在輔助西醫治療中取得了很大進展。另外,中醫藥在腫瘤預防及康復領域具有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并且從中西醫結合角度得到了國際醫學界的認可。相信,通過加強國內外合作研究,與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如計算機模擬等),通過強調高效、實用、綜合,中西醫結合會得到全面發展,中西醫結合抗腫瘤研究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參考文獻
[1]Cajewski TF, Meng Y, Harlin H. 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J].J Immunother,2006,29(3):233.
[2]邢 嶸,康曉楠,高志紅,等. 欖香烯復合瘤苗HSP70與HSP70BCG對巨噬細胞功能影響的比較[J].中國免疫學雜志, 2004,20(8):540.
[3]王 莉, 陳紹斌, 馮建明. 艾迪注射液聯合化療治療惡性淋巴瘤22例[J].陜西中醫, 2007,28(4):440.
[4]Kang KS, Kang BC, Lee BJ, et al. Preventive effect of epicatechin and ginsenosideRb (2) on the inhibition of gap juctional inte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by TPA and H (2)O (2)[J].Cancer Lett, 2000,152(1):97.
[5]Tatsuka M, Maeda M, Ota T. Anticarcinogenic effect and enhancement of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BALB/c 3T3 cells by ginsenoside Rh (2)[J].Jpn J Cancer Res, 2001,92(11):1184.
[6]王 毅,郝 鈺,邱全瑛,等. 人參皂甙Rg1,Rh1對樹突狀細胞刺激T細胞增殖及LPAK抗瘤活性的影響[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3,19(4):248.
[7]Fei XF, Wang BX, Tashiro S, et al. Apoptotic effect of ginsenoside Rh2 on human malignant melanoma A375-S2 cells[J].Acta Pharmacol Sin, 2002,23(4):315.
[8]朱飛躍,張 卓,曹朝暉,等. 黃芪對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黏附分子水平影響的臨床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07,7(3):384.
[9]梁麗堅,蔡 宇,梁少玲. 刺五加提取物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 2006, 17(7):1187.
[10]方 菌. 抗腫瘤藥物研究Ⅱ:去甲斑蝥素去氧脫氫類似物的合成與抗癌活性[J]. 藥學學報, 1993,28(12):931.
[11]嚴 英, 鐘秀馳, 周偉生,等. 中藥制劑介入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理與臨床研究概述[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0,11(3):187.
[12]王文武, 戴西湖,歐陽學農,等. 香菇多糖聯合化療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J].中國肺癌雜志, 2006, 9(1):78.
[13]張志娣,黃 挺,楊少山,等. 益肺顆粒聯合化療預防肺癌術后轉移療效觀察[J].中醫藥學刊, 2005, 23(4):643.
[14]董曉輝,董競成. 黃芪注射液增強樹突細胞的抗癌作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05, 11(1):25.
[15]成 拯,姜 翼,陳 凱. 放化療法配合艾灸神闕穴治療晚期鼻咽癌42例近期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5,37(4):58.
[16]李東芳,田道法,黎月恒,等. 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肺癌合并感染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細胞因子變化的影響[J].新中醫, 2006, 38(12):44.
[17]Wilhelm M, Kunzmann V, Eckstein S, et al. Gammadelta T cells for immne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lymphoid malignancies[J]. Blood,2003,102(1):200.
[18]鄭紅剛,樸炳奎,林洪生,等. 肺瘤平膏及其拆方對樹突狀細胞抗原遞呈功能影響的分子機制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 2007, 25(6):1133.
[19]李 燕,趙 燕,黃啟福,等. 中醫絡病理論的現代認識[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2, 25(3):2.
[20]熊 露,田少霞,林洪生,等. 調節DC抗原遞呈功能-中西醫結合抗腫瘤免疫治療思路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4, 24(9):847.
[21]Simon AK, Gallimore A, Jones E, et al. Fas ligand breaks tolerance to self-antigens and induces tumor immunity mediated by antibodies[J].Cancer Cell, 2002, 2(4):315.
[22]俞志沖,徐蘭風,詹 臻,等. 艾灸對宮頸癌放療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 2002, 21(6):15.
[23]趙 蓉,張永興. 針刺對放化療患者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J].中國針灸, 1994, 14(1):38.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19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rofessional
Thought of Free Medical Students
WANG Jingya[1][2], LI Xiaobo[3], YUAN Zhaokang[1]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31;
[2]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
[3]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Medical personnel education reform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health cause,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constraint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in the world of today. The paper studies on the training policy and free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views on free medical students has combed,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free medical education mode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ree medical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thought.
Key words free medical students; orientation training; med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hought
2010年6月,國家發改委、衛生部、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關于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發改委[2010]1198號)和教育部《關于做好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和招生工作的通知》。意見規定,“從2010年起,我國連續三年在高等醫學院校開展免費醫學生培養工作,重點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從事全科醫療的衛生人才。”定向生與地方衛生行政機構簽訂“定向協議書”,對免費醫學生的相關身份做了詳細的說明,對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相關管理工作進行了說明。
1 相關概念的研究
免費醫學生的培養政策,既有利于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和輸送急需和緊缺的人才,為基層百姓解決“缺醫少藥”、“看病難”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廣大農村考生“上學難”、“就業難”的問題,實現了雙贏的社會效益。
專業思想是指學生對該門學科的理性認識,是一種從信念、情感到行為的穩定的綜合心理品質,它包括學生對所學專業及對今后所從事的與專業相關的職業所持的觀點和態度。①
免費醫學生專業思想是指免費醫學生對所學專業以及國家免費培養,畢業后定向到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工作這一政策理性認識的觀點和態度,是報考動機、學習狀況、專業認識、職業認同、職業發展等方面的綜合評價。
2 免費醫學生培養政策及意義的研究
江西省從2010年開始在全省8所醫學院校中招收免費醫學生,培養工作持續三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是在政策指導下培養出來的免費醫學生是否符合政策的期望值,定向生的專業思想是否穩定,值得開展相關研究。
(1)對豐富和完善免費醫學生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的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2)有利于深入地了解免費醫學生的專業思想現況、職業認同感、職業發展方向,評價其是否達到國家政策的要求和目標。(3)對貫徹落實國家《關于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和《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促進基層衛生事業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目前,全球普遍存在衛生人力不足的問題,許多國家存在衛生人力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象,盡管如此,各個國家在針對改善農村衛生人員人力不足等問題上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來緩解農村衛生人員不足的壓力,并配套了相關補償政策。美國、澳大利亞、德國、日本等國家都有成熟且成功的經驗。
1970年建立了國家衛生服務合作項目以及Medicare激勵支付項目,而且美國還舉辦了農村定向型醫學院,建立了農村醫學教育系列,保障農村衛生人力的供給。澳大利亞為引導農村的學生報考醫學院,在招生宣傳工作方面,醫學院校開展了許多專題宣傳節目以吸引考生報考,同時對農村衛生工作人員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勵政策吸引人才留在農村工作。為了幫助偏遠社區吸引和留住全科醫生,政府規定全科醫生在這些社區服務3年時間,有資格獲得每年5萬元的補助。澳大利亞的這些吸引衛生人才留在農村工作的政策對我郭的“免費醫學生”的培養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借鑒和參考價值。同時,據澳大利亞農村大學生籌劃指導委員會報告,國家已把醫學院是否實施面向農村的課程同教育經費分配聯系起來,并且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為農村全科醫師獎勵計劃提供資助,以便開發醫學院一級的農村醫學課程。②日本產業醫科大學則在1984到2013年期間通過資助的方式,培養產業醫師2875名,這些醫師大部分到企業工作,按照培養規定義務工作九年。③
3 免費醫學生專業思想的相關研究
在借鑒發達國家農村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我國的免費醫學生的研究也逐漸成熟起來,主要是集中在已經招收免費醫學生的高校開展,包括人才培養模式、政策研究、教育教學、職業生涯規劃、人文素養培養等方面。
3.1 現況分析、學業狀況、報考動機、專業認知方面
范文燕(2014)、馮秋季(2013)、鐘繼潤(2012)、劉振優(2012)等學者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發現學生的報考定向生的動機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大部分的學生選擇免費醫學定向培養是因為家庭困難及定向生能夠免學費及住宿費、包分配工作,學生普遍了解定向政策,但不是十分愿意到農村工作,其原因主要是認為“發展空間太小”;也有學生怕“工資低”,提出應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社區實踐教育,同時政府還要給在農村工作的醫科大學生提供各種培訓、交流、實踐、學習的機會,創造各種平臺,使他們的技能提升動態化、常態化,從而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④⑤⑥⑦⑧
3.2 免費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
許多學者在免費醫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研究比較成熟,普遍認為免費醫學生的職業規劃不是很明確,就業能力不強,職業認同感不強,職業準備缺乏,應該加強誠信教育,積極引導和教育,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認識和認可。⑨
3.3 免費醫學生人文素養方面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許多學者有這方面的研究,普遍認為應為積極發揮輔導員在免費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感恩教育,加大“國家在免費醫學生培養政策”方面的宣傳力度,加強醫德教育,促進學生職業認同感的形成,創新性地利用成長導師制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⑩
其二,人文素養方面。多數學者認為免費醫學生的感恩意識培養、信用行為培養、幸福觀培養等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與當地衛生部門、用人單位簽訂協議后,能夠認識到國家政策的扶持,是否能履行協議畢業后回到基層工作,以及工作一段時間以后會不會有幸福感,這些問題都是免費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體現,也是在校期間要加強教育的方面。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在免費醫學生專業思想、學習現狀、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認同等方面做了許多研究,但是定位在江西省范圍內,結合江西省免費醫學生實際,研究其專業思想現狀、職業認同感、職業生涯規劃是否符合免費醫學生的培養政策,是否能夠真正在畢業后安心留在農村工作,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通訊作者:袁兆康
項目基金:贛南醫學院2014年度校級人文社會科學培育課題,項目編號:RP201409
注釋
① 付宏.武漢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生專業思想現狀之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6.
② 趙楠,賈紅英,陳迎春,左伶俐,楊帆.國外農村衛生人力策略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8.2:20-21.
③ Isse T,Nakamura H, Hachisuka K. University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Japan: 2013 alumni physician statistics[J]. Journal of UOEH, 2013,35 Suppl:47-52.
④ 范文燕,汪鑫,車向新,楊耀防,王偉業.農村定向免費醫學生專業認知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4.1:45-47.
⑤ 范文燕,汪鑫,車向新,王偉業.基于職業認同的農村訂單定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4.3:212-214.
⑥ 馮秋季.河南省定單定向醫學生農村就業意愿調查[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3.5:394-396.
⑦ 鐘繼潤,俞軼鈞,王培芳.基于多級估量法的免費醫學生報考動機分析――以贛南醫學院為例[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2.5:667-669.
⑧ 劉振優.訂單定向本科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狀況分析[J].重慶醫學,2012.16:1668-1670.
免疫分析的發展伴隨著抗體制備技術的改進而不斷提高。美國科學家Yalow等人首先將標記技術引入免疫分析,他們首先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進行測定胰島素。由于這種試驗方法限制了試劑的壽命,難以獲得長期穩定的檢測標準,同時由于存在同位素的使用,不僅會損害操作人員身體健康,也會帶來污物處理困難的問題。為了找到更為合理的免疫分析法成為以后20年來研究的熱點。直到70年代末,國外有學者將免疫反應與化學發光測定技術相結合,這種集高靈敏度和高特異性的技術稱之為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優勢比較明顯,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靈敏度高,檢測限范圍更精準;第二,自動化程度高,并且沒有放射性輻射危害;第三,發光標記物穩定,有效期長,同時應用范圍寬,對于分子大小不同的抗原、半抗原及抗體都可檢測。因此,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在臨床、衛生、食品、環保和軍事等領域正被越來越多地用于激素、蛋白質、腫瘤、毒物、病毒等成分檢測。
2 免疫分析基本原理
由免疫反應系統和化學發光分析系統兩個關鍵部分組成了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化學發光分析系統主要氧化以及催化的作用于化學發光物質,產生一個激發態的中間體,在處于穩定狀態時,發射出光子,然后通過測量儀器測量光量子。通過標記物與發光強度的關系,進而測出被測物質含量。而免疫反應系統是將發光物質在抗原或抗體上直接標記。
3 化學免疫分析分類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主要以標記法的不同來進行分類,目前習慣上將免疫分析法主要分為兩類,第一主要是標記免疫分析法,其次是酶免疫分析法,前者是以化學發光標記,后者是以酶標記,以化學發光底物作為信號試劑來進行發光,其原理是不相同的。除此之外,包括熒光免疫分析法以及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也是目前存在的化學免疫法分析方法。
3.1 化學發光標記免疫分析
將化學發光劑如吖啶酯類化合物,直接標記在抗原上或抗體上,其基本原理是啟動發光劑發光,快速閃爍。這種標記物其化學反應簡單、快速、無須催化劑;夾心法用于大分子抗原,競爭法主要用于檢測小分子抗原,另外本底低,非特異性結合相對較少光量不會因為分子大小而受影響,因此能增加靈敏度,一般常用的化學發光物質主要是通過啟動發光試劑NaOH-H2O2作用而發光,其發光非常迅速,小分子物質多采用競爭法,夾心法主要用于大分子物質。
3.2 化學發光酶免疫分析
通過酶標記生物活性物質,再作用于發光底物,在信號劑的作用下發光,然后用發光測定儀進行測定。化學發光酶免疫分析酶反應的底物是發光劑,按照標記免疫分析,應屬酶免疫分析,其操作步驟與酶免分析完全相同。目前常用的標記酶為堿性磷酸酶和辣根過氧化物酶,它們有各自的發光底物。化學發光酶免疫分析法種類大致有三種,首先是HRP標記CLEIA,一般常用3-氨基鄰苯二甲酰肼作為底物,也即是魯米諾或者用其衍生物4-氨基鄰苯二甲酰肼也是可以的,這兩種都是重要的發光試劑。需要注意的是該底物需要在堿性緩沖溶液中進行氧化反應,生成激發態中間體,當然這需要在過氧化物酶及活性氧存在的條件下進行,中間體回到基態時就可以發光,此時的波長一般在425nm。曾經先前有人用該標記底物標記抗原或抗體,但后來發現其發光強度多受靈敏度的影響。目前用過氧化物酶進行標記,其發光強度主要依賴酶免疫反應中的酶的濃度大小;其次增強發光酶免疫分析也是化學發光酶免疫分析的一種,它主要是在將增強的發光劑加入到發光系統中,加強發光的信號強度,并且能夠保持長時間的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該分析方法的準確性和靈敏度,便于多次測定。目前在一些現代化的設備上,還可以由計算機進行精確控制操作,比如,往系統中加入發光試劑以及混合、溫育、洗滌等,甚至后期的數據處理,進而繪制標準曲線,最終完成患者血清樣品的分析并打印出結果;最后一種就是用ALP標記的CLEIA,這種分析方法一般多用環-1,22-二氧乙烷衍生物作為發光底物,它的發光原理主要是其用化學發光酶免疫分析底物而設計的分子結構穩固,其中的芳香基作為發光基團和酶作用,在發光試劑的作用下發光,該底物在堿性磷酸酶的作用下,磷酸酯基發生水解而脫去一個磷酸基,就會產生一個穩定的中間體,然后中間體發生裂解會產生金剛烷酮和激發態的物質,這種常見底物是AMPPD,其作為磷酸酯酶的直接化學發光底物,多用來檢測堿性磷酸酯酶和一些配基的結合物。
4 應用
4.1 激素、蛋白質和腫瘤檢測
該系統使反應物形成均相混懸液,順磁微粒作為固定相,增大反應面積,加速免疫反應,快速分離,自動洗滌,減少酶和催化劑的使用,pH調整即可,避免了許多影響因素,廣泛應用于甲狀腺功能、藥物檢測、腫瘤標志物及心血管等項目。
4.2 病毒、毒物檢測
楊秀岑等用ABEI標記兔抗大腸桿菌lgG,試樣溫育、離心、沉淀峰值用luminol-H2O2-NaOH 發光體系測定;章竹君等測定了糞樣中的輪狀病毒以HRP酶標記;為研究TNT對人體的毒害作用提供方法,張麗民等以HRP標記免疫測定了血清中4-氨基-2,6-二硝基甲苯,效果非常顯著。
4.3 其他方面的應用
【關鍵詞】
人文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研究
0 引言
近年來,高職院校中不同程度存在著重專業、輕素質,重教育、輕德育的現象,過分重視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忽視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形成部分學生辨別是非能力差,思想認識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識低下。當學生走出校門后,獨立生活能力差,社會適應能力低,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差,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承受心理壓力的能力及應變能力缺乏等等,造成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能適應工作環境。因此,在高職院校中加強人文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1 以人文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研究
1.1 轉變觀念,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很多人認為高職教育主要是傳授知識,培養技能,是一種“技術教育”,實際上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它忽視了教育的本質。誠然,培養技術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但是我們培養的不能僅僅是一個只懂計算機或只會做帳的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學校充其量只能是一個培養“工具性”人才的作坊。高職學校在授予學生現代科學知識、技能和理論的同時,應對他們進行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教會他們做人之道,使他們真正成為心智與人格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作為高職教育者應該認識到高職教育首先是教育、是育人,然后才是職業教育。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為“人”,其次才是“才”。為此,高職院校應改變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訓練的技術教育,而轉向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也只有這樣,高職學校才可能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1.2 實現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統一
校園文化場所、校園環境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物質載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必須建設整潔、優美、有序的校園環境,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建筑布局合理、設計新穎、錯落有致、樸素典雅、造型寓意各具特色。校園內的道路彎直有形,長廊亭閣、別有風味,樹木豐茂、花草宜人,校牌校訓、引人注目,櫥窗報欄規范精致,標語宣傳、賦予感召力,辦公室、教室、圖書館、實驗實訓場所、體育場館、餐廳宿舍布置協調。學校制定、實施以人為本并符合教育規律的規章制度,師生衣著整潔、言行文明、人際關系和諧,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教風、班風、作風,特別是共同的價值觀念所反映出的學校精神無時不滲透在師生的行為當中,成為引領全體師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大力開展人文教育,讓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一個鍛煉、提高和展示自我的舞臺,也為其實踐志趣、擴大交往開辟了一個廣闊天地。校園文化活動內容主要包括建設良好的文化環境、堅持開展經常性活動、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等,活動中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文明建設和校園精神培育的載體,是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構建精神家園、營造健康心理氛圍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高職教育的目的要求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要兼顧學生的業務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始終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科技、文娛、體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基礎,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為目標,努力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品位。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除了抓住契機外,還應充分挖掘、整合各種合理資源,可發揮大學生社團組織的積極作用。
1.3 實行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有機結合
通過舉行大量的學術研討會、專題報告、知識競賽等知識性校園文化活動,擴大學生的信息量,突破課堂教學的封閉性,調整學生的知識結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一些娛樂性校園文化活動,如歌詠、書畫等既有利于學生審美情趣的提高,又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他們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興趣和能力。尤其要注重立足專業,開展社會調查、科技創新等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是由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決定的。
1.4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人文精神教育中,使學生樹立了敬業態度和社會責任感,增強了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堅忍不拔、知難而進的勃勃向上的精神,這使得學生在實踐技能上更易超越常人,更易在自由的職業中做出出色的業績和貢獻。
人文教育是通過對學生進行基礎教育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通過基礎教育,讓學生學會行使權利與義務,發展道德觀與價值觀,培養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辨別價值標準的能力,了解文化傳統,適應并改進所處環境,保持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理解事物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1.5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素質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大眾傳媒也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起著重大影響。現代媒介形態的變化促使大眾傳媒逐漸加大其在新聞與娛樂之外的直接教化功能,學術演講、文化對話,藝術星空等性質的欄目層出不窮。人們在網絡、電視屏幕和光盤上閱讀文學名著,欣賞美術作品、聆聽名人名家的教誨或者參與對話。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傳播工具的普及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人文素質教育應充分利用這一載體,如熱線電話,建立工作網站,班級主頁,電子信箱,留言板,聊天室等,使人文素質教育不再受時間,地點,身份的限制。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石,作為一種教育力量和教育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力。
(1)班級文化的建設是學校建設的主陣地,是我們農村孩子全面發展的學習基礎。小學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啟蒙階段。健康和諧的班級文化,教育熏陶學生的心靈,活力和青春的班級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因此,構建一個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至關重要。
(2)農村小學學生生活條件和家庭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的物質文化環境單調。接觸的事物較少,見識度較狹隘,自由散漫現象普遍存在,文化氛圍缺乏不符合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要。
2.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
(1)美國版《班級的群體化過程》在談到如何促進學生交流、如何解決學生沖突等方面作了詳細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類氣氛的行動觀點;最終目標是形成一種具有較強協作精神、共同價值取向及行為方式的班級精神文化,但對班級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卻很少涉及。
(2)國內對班級文化的研究也很多:如魏書生老師利用班級文化對班級實行自動化管理的實踐證明了:積極的班級文化猶如生活中的浪花,記憶中的亮點,有助于促進孩子走向成功。因此,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習機制在我們這種有山區孩子的農村小學就顯得特別重要。本課題將在這一方面作必要的探索。
二、課題的界定
杜威說:“要想改變學生,必先改變環境,環境改變了,學生也被改變了”。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石,作為一種教育力量和教育環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今后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任何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魏書生老師也在《構建和諧的班級文化》中指出健康高雅的班級文化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發展學生的智能,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有積極的意義和特殊的功能。從而,證明一個健全的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氛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目的
能利用各種班級教育環境資源,打造健康高雅的班級文化,那么就會營造出適合學生發展的良好育人氛圍,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滋養學生心靈,提高學生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
具體來說要達到以下目標:
1.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目標:營造氛圍,凸顯理念。板報墻面的提醒與鼓勵,窗臺角落的生機與勃發。為學生營造和諧健康的學習環境。
2.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目標:潛移默化,浸潤升華。通過確定班級的奮斗目標、班歌、班訓等培育良好的班風。主題班會的影響與促進,塑造積極向上的班級精神。優秀群體的榜樣和引領,升華學生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操。
3.班級制度文化建設目標:規范行為,確立保障。實行班干部負責制,抓好課堂管理;同時開展每日監督機制,關注重點生的動態,有效遏制不良風氣的擴散,落實班級自主管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意義
以班級文化建設為載體,通過各種途徑探索一套能引領學生蓬勃發展的的班級文化。開拓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讓師生成為這種文化的主體、建設者,又成為這種文化的受益者,從而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促使我們山區學生在濃郁的班級文化氛圍中充分感染、自由創造、自求上進、團結友善。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能豐富孩子的學習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感,凈化學生的心靈,并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素質的提高,潛能得到挖掘,智慧之光得到閃爍創造力得到提升,主人翁意識得到強化,各種情感得到升華。積極的班級文化猶如生活中的浪花,記憶中的亮點。讓班級成為學生學習的集體,讓班級成為學生向往的樂園,從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石,作為一種教育力量和教育環境,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力。
魏書生老師在《構建和諧的班級文化》中指出健康高雅的班級文化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發展學生的智能,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有積極的意義和特殊的功能。
五、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通過對班級文化的分析與研究,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開展實踐,并在實施計劃中不斷改進研究工作。
2.調查法。通過調查班級文化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在計劃實施的再調查,又為后續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實具體的材料,便于評估研究成果,通過訪談、問卷、測試等方法,搜集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3.文獻研究法。查閱相關資料,摸索新課程與班級文化建設的關系,并恰當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4.經驗總結法。對課題研究情況和取得的成果進行全面總結,對經驗進行思維加工,以探討其普通意義。
六、課題研究的具體操作和申報
1.對農村小學班級文化現狀進行調查
(1)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
(2)了解學生對班級文化的認識。
(3)學生對班級文化的心理需求。
2.調查班級的現有文化設施
3.班級文化建設影響學生成長的實踐經驗進行分析概括
(1)分析班級文化現狀。
(2)了解對班級文化對學生有哪些影響。
(3)調查班主任對班級文化的認識
4.歸納總結特色班級文化特色建設的策略
(1)創設鮮明的班級特色物質文化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熱愛集體的情感,促進學生奮發向上。
(2)制定嚴明的班級文化制度指導學生,規范學生。其運作程式可以是組織學生民主制定班級一日常規,師生共同擬定考評細則等,另外,要改變班干部的任選制度,為每一個學生創設一個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生動活潑的組織情境,從而確保班級管理制度的民主化、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