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7 10:31: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國土自然資源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引言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為邁向21世紀的中國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國在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上選擇的是一條非均衡發展的經濟發展道路,歷史上形成的區域發展的不平衡狀態一直沒有得到明顯改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東西部地區間的非均衡程度有所加劇。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這種區域經濟結構的矛盾正在或將進一步凸現出來。西部的開發與發展作為跨世紀的中國經濟的重要戰略部署,受到中央高層和經濟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1999年6月17日就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現在我們正處在世紀之交,必須不失時機地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特別是抓緊研究西部地區大開發。西部地域廣大,自然資源豐富,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也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加快發展西部地區可以促進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推動力量。同志在講話中強調指出,在編制下一個五年計劃時,要把加快開發西部地區作為一個重要方針。
因此,西部大開發將成為我國跨世紀區域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
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初的東部的開發與發展憑借的是地理區位的優勢,那么西部的區域發展基礎和優勢則在于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在于資源優勢。西部地區的區域比較優勢無疑在于豐富的自然資源,西部的開放、開發必須圍繞自然資源基礎來做文章。
作為西部不發達地區來說,除了自然資源優勢之外,還有一大優勢不容忽視,就是經濟發展階段上的后發優勢,也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年積累起來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經濟資源都應是西部經濟起飛的良好外部資源。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西部大開發不應再走低效率的自然資源開發的道路,而必須考慮在資源優勢的基礎上進行外部資金、技術、人才優勢的嫁接,真正充分地把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區域經濟優勢。
研究總結國內外的資源開發的經驗與教訓,重視西部開發的質量和效益,避免再走過去的“先開發,后治理”的粗放型經濟增長的路子,對西部國土資源進行合理規劃,是啟動西部大開發的一項十分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
二、西部的區域發展優勢在于立足于資源基礎上實施有效的資源轉換戰略
(一)資源轉換戰略與區域經濟發展
認為,勞動者、勞動手段與勞動對象構成現實社會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各種生產要素都具優勢的區域幾乎不存在。因此區域經濟發展必須立足于自身的某一種或幾種優勢經濟資源,吸引自身短缺的其他資源要素,促進區域經濟增長。這種利用自身的某一或某些優勢資源吸引其他短缺資源進行組合,形成現實生產力的過程的區域發展戰略稱為資源轉換戰略。
(二)實施資源轉換戰略是我國西部地區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國廣大的西部地區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人力資源分布不均,總體狀況是人力(智力)資源相對比較缺乏,交通、信息比較封閉,市場發育程度較低,因此,其經濟發展戰略應是以發展自然資源密集型的產業為先導,走自然資源轉換類型的發展道路。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如45種主要礦產資源探明儲量潛在價值東、中、西部比例為1∶2∶2。西部是煤炭、化學礦以及部分有色金屬集中的地區,新疆是我國未來石油戰略基地。陜西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等。甘肅有23種礦產的潛在開發優勢;青海有豐富的水電、鹽湖、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高原野生動植物及旅游資源;新疆地上有豐富的水土光熱資源,地下有豐富的石油、煤炭、金屬礦藏等。因此西部的不發達狀態又被稱作是“富饒的貧困”,或地上貧困,地下富饒。
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曾對我國不同地區經濟要素分布情況進行系統研究。研究表明,資金要素集中于東部地區,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源也主要集中于東部和中部,而礦產、土地資源等則西部具有很大潛力和優勢。
國土資源的資產化,就是將國土資源作為資產,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建立國土資源開發利用的核算、規劃、補償和監督制度,達到國土資源優化配置、保護生態環境,滿足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資源的資產化管理,就是遵循資源的自然規律,按照資源生產的實際,從資源的開發利用到資源的生產和再生產,按照經濟規律進行投人產出管理。國土資源是國家領土范圍內自然賦存的具有利用價值的土地、水、森林、草原、礦產和海洋等。它不僅是任何社會生產都離不開的基礎和原料,國家的生存之本,即本身就是財富,屬社會財產范疇,而且是財富積累的源泉。
一、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必然性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兩大戰略目標是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其實質是通過市場機制合理地配置各種資源。市場經濟中,任何生產要素均屬于商品,任何物品都有物權(產權)。作為經濟生產社會發展必須的要素,國土資源也必然成為資產,須實行資產化管理。
1.當前產權制度建設的必然要求
資源的產權制度是資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它不僅決定了資源的使用價值的開發利用及其收益制度,而且還決定了資源的利用效益及其社會管理制度。建立適合市場經濟的產權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充分發揮企業經營的積極性,強化企業的資產經營管理,提高資源配置效益和利用率。另一方面,通過明晰的產權制度,不但可以保障國有資源(資產)的增值和有效利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實現資源產業的積累和良性發展;而且還可以有效保護其他債權人、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2.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然要求
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土資源的權益不清,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和方法,國民經濟核算只是以市場交易量為增長測度,資產負債不計算資源和環境成本和代價,資源無償使用、政出多門使得國土資源的動態變化和破壞被忽略,難以根治,尤其是礦產、森林等資源,地方、部門、集體和個人為爭得局部近期利益,不惜犧牲國家或全局和長遠利益,爭相開發國家探明的高品位資源,不僅造成當地資源開發利用的低效益,資源廢棄浪費,而且造成生態環境質量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
3.資源優化配置的需要
資源的配置方式實質上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和管理體制。現代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各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只有建立客觀明確的生產要素權益分配和管理監督制度,即科學理性的管理體制,才能在生產要素開發利用、進入生產或市場過程中,充分體現自然資源所有者的地位,反映資源作為生產物資要素的自身價值(資產價值),保障資源由實物形態到價值形態的轉換中所有者的經營者在收益分配的合法權益。
二、資源資產化管理的特征
資源資產化的目標是改革傳統的國土資源管理體制,逐步建立與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資源國有資產運作機制和管理體制。即與市場經濟其他生產要素管理、流轉機制接軌,與商品經濟的運作機制方式配套協調,其最終目的是實現自然資源公平競爭、等價交換、優化配置,充分體現國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因而資產化管理要確保所有者權益,并具有自我積累增值性與產權的可流轉性。
1.確保所有者權益
中國憲法明確規定,國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為全民所有,即國家所有,而且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手段侵占這種所有權。所有權有兩種意義,一是經濟意義,一是法律意義,兩者互為條件,不可忽缺。即作為經濟資源,所有者擁有所有權的意義,就是由這種經濟資源的利用中取得合法的經濟利益,否則,這種所有權就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中國憲法規定國有資源屬國家所有,其目的就不只是強調國家對這些資源名義上的所有權,而是強調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的經濟利益的國家所有性,目前在中國國有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所產生的“誰發現、誰開發、誰所有、誰受益”現象,就是忽視和無視國家所有權經濟性要求的結果。要確保國有資源國家所有權的經濟權益,在管理上就必須做到,首先維護國有資源國家所有權的完整性和統一性,這是確保國有資源國家所有權經濟利益的前提;其次,明確國有資源開發利用經濟收益的國家所有性。當然,這里的國家所有性指的是這些應歸國家收益的部分,不論以什么形式存在,在哪一種經濟主體手中,以及會以什么形式投人在生產及其再生收益,其最終所有權都必須歸國家所有;另外,目前由各主管部門以國家所有權取得的國有資源的收益,應集中一部分作為國有資源再開發、利用和耗竭補償的基金,而不能搞部門所有、地方所有、集體所有,甚至個人所有。
2.自我積累增值性
將國有資源進行資產化管理,就不可避免地要強調國有資源在社會再生產運動過程中的自我增值和積累。國有資源與一般性國有資產在自然特征構成上雖然有差異,但它作為社會的生產資料,作為經濟資源的構成要素,同樣具有參與商品生產和流轉的特性。這樣,國有資源在社會再生產,特別是商品再生產中就會自我增值和積累。這種積累在自然形態上具有特殊性,如礦產品開采,它的補償和積累不是將開采完的礦產品再生產出來,而是指將一個礦產品開采中的收益用來再投資,進行新的同類或不同類礦產品的開采。如果前一個時期積累的資金能夠開發與前一礦井同樣生產能力的新礦井,對國家而言,就是求得了資源再生產的完全補償。如果生產能力更大一些,就有了積累,形成了擴大再生產。所以,國有資源開發、利用中的自我補償、增值、積累,主要指的是價值運動。當然,這就要求對各類國有資源,無論是附加了人類勞動的,還是未附加人類勞動的,進行科學、合理的經濟評價,確認它的經濟價值,從而為從價值方面對國有資源加強管理提供前提條件。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是不能回避的任務。中國目前大部分礦產品開采的自我補償、更新、積累能力差,導致原材料產業發展嚴重滯后。從表面上看是原材料價格偏低,從更深的層次上看,是不承認稀缺的自然資源具有特別的經濟價值,以及對這種經濟價值估價不合理所致。
3.產權的可流轉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在國有資源的所有和占用中,應保證戰略性的、重要的、大部分的稀缺自然資源歸國家擁有,而一些普通的、能夠在流轉中不損失其自然性質、其利用不會對環境造成危害或嚴重危害的資源,應允許其他經濟主體擁有。這是形成國有資源的產權流轉性的基礎。市場經濟實踐證明,生產要素沒有流動性(即要素產權沒有流動性),其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就極難形成,產業結構的調整就十分困難,資源也很難充分合理利用。因此,對國有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就是要使資源具有產權流動性,使資源產權可參與到商品交換過程中去。當然,資源產權流轉性有自己的特殊性。這要求國家制定專門的法律或法規來規范資源產權的流轉,管理資源產權市場。
三、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原則
對國有自然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是資源管理體制的一次重大轉變,也是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有資產管理的新辦法、新體制的形成,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方面。新體制的確立有賴于經濟體制從宏觀到微觀的改革,有賴于政府部門職能的轉變,以及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的有效運轉。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目標,是建立一種高效、科學的資源運作與配置體制一一現代自然資源經營制度和自然資源產權市場,使得被消耗的自然資源得以再生和重建,存量的資源得以最有效配置,并最大限度調動起各方面對其投入,使得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在高水平、高起點上得到和諧統一和相互促進,建立起持續、高產、高效、穩定發展的自然資源產業經營的運作體系。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問題是產權市場管理,關鍵是自然資源的價值補償與價值實現。為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確立自然資源資產化管理的原則。
1.可持續原則
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把環境和發展上升到統一的高度,這標志著一種新的人與自然關系的開始。早在 1980年3月5日,聯合國大會就向世界發出了“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系,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的呼吁。此后,國際社會把可持續發展視為新的發展模式,但是,要使可持續發展從概念變為全人類發展的戰略選擇和真正的實際行動必須從根本上認識它的必要性和實現的可能性。這不僅是對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也同樣如此,它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一樣,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由于土地是世代相傳的人類所不能出讓的生存條件和再生產條件,她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生產活動的物質載體,今天的土地利用必將深刻地影響到明天。因此,可持續土地利用問題便成為當前圍繞自然環境的“持續能力”國際研究的熱點之一。生產性、安全性、保護性、可行性和接受性這五個目標構成了可持續利用的基本要求,而且必須以這五點來檢驗和監督土地利用。可持續土地利用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世界各國政府都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人們一方面追求可持續土地利用的“實現”,另一方面人們又不能真正實現理想的可持續土地利用。全世界正是在追求逼近“可持續土地利用目標”的動態過程中,去衡量和調控可持續土地利用的能力。因此,各國只能根據國情,制定一個土地利用目標,以保證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得以持續。
2.市場化原則
資源性資產管理體制,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也就是以市場經濟的要求作為改革的基本取向,而不再走過去條塊分割的老路,要有顯著的行業特點。傳統的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是在自然資源無價、無償開采利用自然資源的非資產化管理前提下建立起來的。這一套管理體制與中國現階段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總目標是難以適應的,表現在:①單純的行政性管理削弱或忽視了所有權管理。②只有實物性、技術性管理,忽視了經濟管理。③自然資源的產權不能流轉。而國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要保證技術經濟的合理性,還要進一步保證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得經濟效益歸屬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且必須將國有自然資源作為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國有資產進行管理,做到技術管理和所有權管理并重,所有權管理適當集中,培育和完善國家調控下的產權交易市場,充分發揮經濟杠桿作用。
3.國情原則
首先,體現中國特色。中國的國情、自然資源情況不同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同于其他一些國家。實行資產化管理不能照搬別國的模式,而是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源性資產化管理的道路。這種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現階段自然資源消耗又處于增長期,這就決定了中國的自然資源管理必須以提高自然資源效益,節約使用自然資源為中心,二是中國的國有自然資源屬國家所有的單一所有制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這就決定了中國政府具有國家行政管理者與所有者的雙重身份和雙重職能。因此,一方面要實行所有權與開發經營權的適當分離、理清關系;另一方面又要實行所有權管理和行政權管理在一定階段一定程度上的結合,既要改革現行的行政化分割所有權的狀況,又要加強行政管理,把行政權管理和所有權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內部把兩權分離,形成一個新的自然資源和資源性資產管理體系。
其次,開發利用權的出讓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源性資產不同于其他資產,這一類資產的取得不是通過國家投資形成的,而是經由國家權利的轉移取得的。而且,通過人類的活動可以多次利用或被耗竭,或被污染不能利用。自然資源的存在不僅能給人們帶來財富,而且還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因而,人們在對自然資源的開發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再造,要想做到永續利用,必須有投人,用經濟手段來管理自然資源,這就要求國家在不直接行使經營權和使用權的同時,應盡可能地擴大資源性資產產權的流轉范圍,形成適應社會主義社會市場經濟的開發利用權的出讓形式。
另外,發揮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作用,調動各政府主管部門的積極作用由于自然資源和資源性資產的管理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這一特點決定了資源性資產管理部門必須具備進行技術性管理、實物管理和價值管理的能力。因此,當前對自然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時,應充分發揮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作用,充分發揮各政府主管部門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昌明,成金華,邵赤平.資源環境經濟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26-27.
A.空氣 B.魚 C.水 D.書本
2.下列自然資源,全部屬于可再生資源的是( )
A.石油、森林、煤炭、太陽能
B.鐵礦、天然氣、鈾礦、陽光
C.陽光、土地、水、草原
D.森林、水、天然氣、鐵礦
3.下列自然資源中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的是( )
A.生物資源 B.礦產資源
C.水資源 D.氣候資源
4.我國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不斷減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資源數量有限,難以大量增加
B.自然資源不可再生,用一點少一點
C.我國人口不斷增加,數量眾多
D.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浪費嚴重
5.對我國土地資源描述正確的是( )
A.我國土地資源豐富,沒有后顧之憂
B.我國人均耕地資源豐富
C.我國土地資源構成比例不合理,而且分布不均
D.我國難利用的土地資源比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多
6.有關我國耕地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水田與旱地的分界線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B.水田分布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區
C.旱地分布在年降水量200至400毫米之間的地區
D.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區
7.下列哪一項不是我國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
A.耕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B.草場超載,草質下降
C.過度開墾、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D.土地價格過低
8.我國人與地突出的問題是( )
A.國土面積大,耕地總面積很小
B.后備耕地資源豐富
C.人口增長迅速,人均耕地越來越少
D.草場過度放牧,草地遭受破壞,數量減少
9.我國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為基本國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B.土地資源不可再生
C.土地資源多種多樣
D.人口多耕地少
10.我國主要的淡水資源是( )
A.江河湖泊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大氣水 D.地下水
11.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特點是( )
A.北方多,南方少 B.西北多,西南少
C.南方多,北方少 D.東北多,西南少
12.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 )
A.興修水庫 B.節約用水
C.跨流域調水 D.開發地下水
13.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的特點是( )
A.冬春多,夏秋少 B.冬春少,夏秋少
C.東部多,西部少 D.東部少,西部多
14.調節河水水量季節變化的有效措施是( )
A.興修水庫 B.節約用水
C.跨流域調水 D.防止水污染
15.我國水稻種植相對集中分布在( )
A.長江以南 B.黃河以南
C.秦嶺—淮河以南 D.陰山—遼河以南
16.我國林地主要分布在( )
A.濕潤區 B.半濕潤區
C.半干旱區 D.干旱區
17.下列做法,不利于節水的是( )
A.自流灌溉 B.噴灌
C.滴灌 D.生活用水,一水多用
18.南水北調工程東線方案的主要優勢是( )
A.輸水線路較短
B.人口少,最為經濟
C.可以利用已有河道及天然湖泊
D.南高北低方便引水
19.近年來北方冬季頻繁發生沙塵暴,這是什么現象發展的表現?(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氣候驟變 D.亂占耕地
20.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總量越來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資源是( )
A.土地資源 B.氣候資源
C.生物資源 D.礦產資源二、雙項選擇題(下列各題均有四個選項,其中只有兩個符合題意,請你把它找出來并將其代號填入題后的括號內。每小題3分,共15分。)
21.下列自然資源中,屬于可再生資源的是( )
A.石油、森林 B.鐵礦、天然氣
C.陽光、土地 D.水、草原
22.我國土地資源遭受嚴重破壞的現象主要是( )
A.只有耕地資源才會出現水土流失現象
B.沙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
C.草場資源破壞主要是被工廠、交通設施占用
D.森林資源在一些重要林區有減少的趨勢
23.目前正在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程針對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
A.部分地區的土地荒漠化問題
B.部分地區嚴重的土地流失問題
C.部分地區的酸雨問題
D.部分地區的土地鹽堿化問題
24.我國水資源分布的規律是( )
A.東南多、西北少 B.東南少、西北多
C.夏秋多、冬春少 D.夏秋少、冬春多
25.關于水資源的論述正確的是( )
A.我國的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B.我國的水資源總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居世界前列
C.地球上水面多于陸面,水體的總量很大,其中冰川約占1/3
D.地球上的淡水主要以江、河、湖、地下水和冰川等形式存在
26.下列屬于自然資源的是 。(5分)
A.土地 B.珍珠米 C.水 D.礦產 E.水稻
F.森林 G.桂圓肉 H.紙張 I.空氣 J.風景
三、讀圖綜合題
27.讀“我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圖”,回答問題。(7分)
(1)我國耕地、林地占全國土地面積的 ,難利用的土地占全國土地面積的 。我國所有的土地利用類型中,占的百分比。(3分)
(2)由圖可以看出,我國土地資源的現實狀況是 。(2分)
A.耕地、林地少 B.后備土地資源不足
C.難利用的土地多 D.人和耕地矛盾突出
(3)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 用地將會不斷增加,耕地將會 。(2分)
閱讀平臺
28.閱讀有關南水北調工程材料,分析回答:(19分)
社會各界關注的南水北調工程已于2002年年底正式開工建設。經過數十年研究,南水北調工程總體格局確定為西、中、東三條線路,分別從長江流域的上、中、下游調水,以緩解北方地區干旱缺水、水環境惡化等問題,適應西北、華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
(1)南水北調工程將把我國的哪四大流域連接起來?(4分)
(2)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和中線是將 (河流)的水調往 地區。(2分)
(3)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調水可利用 河道,經過 、 、 、 、 五個省級行政區。(6分)
(4)南水北調工程的中線是從 水庫調水,經過 、_ 等省級行政中心一直輸往北京、天津。(3分)
(5)想一想:為什么要建設南水北調工程?(5分)
29.讀下表,分析回答:(9分)
我國人均資源與世界比較
中國世界中國在世界的位次
人均耕地0.1 公頃0.36公頃67位
人均林地0.12公頃0.9公頃80位
人均草地0.23公頃0.76公頃121位
人均河流徑流量2600立方米11000立方米88位
(1)我國自然資源方面的基本特點是什么?(4分)
(2)怎樣對待我國人均資源不足的問題?(5分)
地理作坊
30.讀南方和北方水土資源比較表,根據表格繪制我國南方和北方水土資源扇形百分比示意圖。(5分)
參考答案
1.D2.C3.B4.C5.C
6.B7.D8.C9.D10.A
11.C12.C13.B14.A15.C
16.A17.A18.C19.B
20.D21.CD22.BD23.AB24.AC25.AD
26.ACDFIJ
27.(1)20.1% 21.6% 可利用的草地
(2)ABCD
(3)建設 更少
28.(1)長江 淮河 黃河 海河
(2) 長江 華北
(3)京杭大運河 江蘇 山東 河北 北京 天津
(4)丹江口 鄭州 石家莊
(5)能夠有效緩解北方水資源的緊張狀況;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
《關于強化土地要素保障持續優化
營商環境的工作措施》的通知
各縣(市)人民政府,州直各有關單位:
《關于強化土地要素保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措施》已經州政府第143次常務會議研究,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6月29日
(此件公開)
關于強化土地要素保障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措施
為貫徹落實《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強化土地要素保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若干措施的通知》(甘政辦發〔2021〕15號),提高自然資源配置效率,發揮土地要素集成效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結合國土空間布局,在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的基礎上,就加強土地要素保障能力,推動全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制定以下工作措施。
一、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引領
(一)加快規劃編制。嚴格按照國家《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指南》,加速推進州、縣(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9月份完成報批。同步推進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村莊規劃、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做到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省州縣“十四五”專項規劃高度契合。
(二)做好三線劃定。依據國家和省上的編制規則,核準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同步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信息平臺和規劃實施監督體系,嚴格管控生態保護和農業生產,保障城鄉建設。
(三)統籌項目清單。州、縣(市)將重點建設項目和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納入國土空間開發邊界范圍內,切實為重點建設項目和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用地提供充足的規劃空間。
(四)保障項目建設。在州、縣(市)、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和《甘肅省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前,對各類建設項目用地實行規劃承諾的方式,應保盡保、應報盡報。
二、科學配置用地計劃指標
(五)爭取用地指標。積極爭取將我州重點建設項目和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納入省上支持范圍,爭取省上統籌安排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保障全州各類項目用地審批。
(六)注重閑置和批而未供土地處置。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加大全州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力度,使全州存量建設用地使用工作達到全省“增存掛鉤”要求標準。
(七)鼓勵節地挖潛。在全州統籌土地資源配置工礦廢棄地利用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騰退出的建設用地節余指標用于重點建設項目和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全力保障重點建設項目和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用地計劃指標。
三、用足用好增減掛鉤政策
(八)做好前期基礎工作。縣(市)政府組織開展前期工作,嚴格執行省自然資源廳驗收標準,對上報的項目區地塊逐一甄別、精準認定、外業核實,真正建立起以“政府主導,自然資源部門統籌協調,相關部門積極配合,鄉鎮政府發揮主體作用”的政策落實運行機制。
(九)爭取掛鉤指標。州自然資源部門要積極銜接省自然資源廳和東西協作省市,全力以赴爭取增減掛鉤交易指標,促進全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四、優質高效申報審批建設用地
(十)合并批準流程。將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與用地預審合并為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一證辦理;將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用地批準書合并為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一證辦理。對不符合城鄉規劃的土地劃撥類建設項目實行承諾制,由縣(市)政府承諾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容缺辦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及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對于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所有建設項目,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后,無需辦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直接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十一)推進多測合一。在工程項目建設竣工驗收階段“多測合一”基礎上,全面推進包含建設用地選址供地、工程施工定位測量等全流程的“多測合一”工作。
(十二)完善用地綠色通道。各級自然資源部門要主動服務,積極協調用地單位、項目業主和主管部門,做到各類項目用地“即來即辦、快審快批”,全力保障我州各類重大建設項目依法落地。
五、加大耕地占補平衡指標落實
(十三)爭取土地整治項目。州自然資源局要積極爭取新增耕地潛力大的國土整治項目,有效增加耕地占補平衡指標。
(十四)引導集約節約。各類建設項目用地盡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對確需占用耕地的項目,做到明確建設用地單位的補充耕地責任,認真落實補充耕地方案。
(十五)異地購買補充占補指標。爭取通過省級占補平衡指標交易平臺向指標富余地區購買指標,易地補充耕地實現占補平衡,全力保障我州重點建設項目和重大招商引資項目指標落實。
六、積極鼓勵多方式供應土地
(十六)建立土地二級市場交易平臺。完善推進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讓、抵押二級市場,州、縣自然資源部門建立土地交易平臺,提供服務場所,辦理交易事務,建立統一的信息系統,提供信息、歸集和查詢服務,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明確土地二級交易市場各交易環節和流程基本規則,建立“信息—達成交易—簽訂合同—交易監管”的交易流程;加強交易管理與不動產登記的有序銜接。
(十七)鼓勵多方式供地。科學安排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平等對待各類投資主體,合理確定土地供應方式。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探索推動土地復合利用,實現兩種或兩種以上使用性質的用地類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產業用地可采取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彈性出讓等方式供應。現有工業用地在不改變土地用途且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七、主動做好項目用地協調服務
(十八)加強用地組織協調。州自然資源局成立重點建設項目和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協調服務領導小組,全力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全面做到提前介入、靠前服務、清單式管理,實時跟進重點建設項目和重大招商引資項目進展。
(十九)實行臺賬管理。對重點建設項目和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從用地預審、規劃選址、用地報批等方面建立起工作臺賬,全力保障建設項目順利報批實施。
(二十)強化銜接配合。州自然資源局向州直有關部門和項目實施單位發出工作協調函,建立項目協調聯動實施機制,建立工作群,形成工作會商機制,保姆式服務保障全州各類重點建設項目和重大招商引資項目順利建設實施。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強化政治引領,落實、總理關于安全生產的重要指示。深入開展縣自然資源局安全生產整治三年行動,把解決問題、推動責任落實作為整治的關鍵,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監管體系,提高執法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營造安全穩定的生產環境。
二、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為期三年的安全生產整治行動,結合安全生產日常監管工作,進一步強化全縣國土空間規劃管控措施,推進全縣礦產資源開發,持續整治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加強地質勘查、測繪行業管理,全面提升全縣自然資源領域安全生產管理水平,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組織領導
為加強縣縣自然資源局安全生產整治三年行動的組織領導,成立縣縣自然資源局安全生產整治三年行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名單如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四、工作內容和重點任務
(一)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管控。組織編制縣級國土空間規劃并組織實施,在國土空間規劃的指導和約束下,落實好安全生產的相關要求。做好全縣范圍內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消防基礎設施等高危行業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審批工作。(負責任股室:國土綜合利用股、行政審批股)
(二)推進礦業開發轉型升級。科學編制實施縣第四輪礦產資源規劃,提高我縣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大幅減少小型(生產規模)礦山數量,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引導礦山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淘汰落后開采技術與設備,推進建設數字化礦山,提升礦山企業安全生產水平。(責任股室:自然資源綜合管理股)
(三)加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監管。完善安全生產和辦公室管理制度、健全非煤礦山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制度及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制度,貫徹落實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監督管理文件,進一步規范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秩序。深入排查我縣非煤礦山存在的安全生產隱患,建立問題臺賬,明確整改要求和時限。結合日常監督管理工作,嚴格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制度,積極推進“強監管嚴執法”、露天礦山綜合整治、礦產衛片執法等專項工作,重點整治無證勘查開采、持勘查許可證采礦、越界勘查開采以及非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等違法違規行為。嚴格地下開采礦山主體資格管理,嚴禁以分包、轉包等工程建設名義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做好我縣地質勘查、測繪行業日常監督管理。(責任股室:自然資源綜合管理股、政策法規及執法監督股)
(四)提高“打非治違”執法水平。加強礦產資源執法培訓力度,提高執法水平。加強我縣礦山監督檢查工作,按照停產整頓、關閉取締、上限處罰、追究法律責任“四個一律”嚴格執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嚴格執行行政處罰裁量標準,防止隨意執法、標準不一,確保執法公開、公平、公正、標準、合法。強化行政執法處罰、行刑銜接、失信聯合懲戒、約談警示、公開曝光等措施,嚴格責任追究。(責任股室:自然資源綜合管理股、政策法規及執法監督股)
五、時間安排
從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分為四個階段進行。
(一)動員部署(2020年6月)。按照州自然資源局、縣安委會總體安排和要求,制定縣自然資源局安全生產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確定工作目標,明確各股室的責任分工,全面部署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二)排查整治(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
各責任股室依照本方案要求,結合日常工作,全面排查我縣非煤礦山安全生產隱患,建立問題臺賬,明確整改責任和整改要求,及時完成整改任務;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確保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三)集中攻堅(2021年)
根據工作進展情況,及時總結歸類,明確整治的重難點及下一步方向,加大重點問題專項整治攻堅力度,落實和完善治理措施,促進我縣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水平上臺階,確保打非治違工作取得實效,國土空間利用格局得到進一步優化。
(四)鞏固提升與成果匯報(2022年)
采取措施鞏固縣自然資源局安全生產整治三年行動所取得的成果,確保隱患不反彈;將行動取得的成果收集整理,形成年度工作報告及時上報。
六、保障措施
(一)指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緊密結合鄉村實際,聚焦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治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片區(經濟區)為單元編制鄉村級規劃,引領國土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著力提升鄉村級(以下簡稱“鄉村”)規劃建設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前瞻性,強化規劃實施管理,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促進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目標。指導全縣鄉鎮形成一批鄉村規劃編制示范樣本,以先行試點編制的示范村鎮為基礎,根據省市目標要求及縣域發展,應編盡編鄉村規劃,實現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覆蓋。建立健全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完善鄉村規劃法規政策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三)加強試點示范
結合我縣實際,以片區(經濟區)為單元編制鄉村規劃。2021年5月底前選擇鎮開展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試點,選擇7個產業發展試點村,6個鄉鎮振興示范村。2021年6月底前完成試點鄉鎮、村規劃編制需求摸排。2021年前完成13個試點村和1個試點鄉鎮的鄉村規劃編制初稿,力爭12月底前完成審批;2022年,全面啟動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村規劃編制工作;至2025年,根據省市目標要求及縣域發展,逐步推進編制余下村的村莊規劃和鄉鎮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力爭做到應編盡編。
(四)強化規劃管理
一是完善鄉村建設規劃管理機制,每個鄉鎮建立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按區域設置自然資源所,配備專職鄉村規劃師,2021年底前率先在已實施的鎮和13個示范村所在鎮先行各設置一名專職鄉村規劃師,所在村設置一名兼職鄉村規劃員。2023年底前,實現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全覆蓋,制定鄉鎮國土空間管理機構制度。2025年底前實現每個鄉鎮或片區配備專職鄉村規劃師,制定完善的鄉村規劃師管理制度。二是健全鄉村規劃法規政策體系。2022年前按照先規劃、后許可、再建設的原則構建鄉村規劃法規政策文件初稿,完善審批、項目監督、驗收等相關政策文件,2023年前完成鄉村規劃法規政策文件的宣傳及試落實工作。2025年確定鄉村規劃法規政策體系,建立全縣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監督信息系統。
(五)把握規劃重點
鼓勵人才下鄉,因地制宜編制規劃,產業用地復合高效利用,科學避讓自然災害風險,推動鄉村居民點適度集聚。
突出耕地保護。建立完善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評價機制。安排專人落實新增耕地核實認定和入庫監管工作,2025年底前實現對全縣13個鄉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非農化”“非糧化”情況全覆蓋動態監測。
三、保障措施
(六)加大統籌推進力度。成立自然資源局鄉村規劃工作領導小組,以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為組長、分管規劃領導為副組長、各股室及下屬事業單位負責人任成員統籌力量開展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規劃設計中心,由分管規劃領導兼任辦公室主任。縣自然資源局加強日常評估和監督檢查,研究規劃實施中的新情況,及時提供技術咨詢、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等服務,做好規劃的動態完善。同時鼓勵鄉鎮探索研究村民民主監督機制,實施村民對規劃編制、審批、實施全過程監督。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075
信息化是當今時代和社會最明顯,最重要的趨勢之一。信息化趨勢加強對國家科技進步,社會經濟建設都產生巨大影響,并且促使人民生活方式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信息化測繪技術是一種先進的現代化科技,是指在當今數字化,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利用先進計算機互聯網技術手段,對空間地理信息進行測量描繪的技術。測繪技術也包括現代化測繪儀器,GPS,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積極引進先進的測繪技術,先進的系統架構,促進國土資源測繪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科學的發展。
1 國土資源與其測繪管理的重要性
國土資源,顧名思義是國土與資源的合稱,是由土地與礦產資源兩個大部分組成,是一個國家自然資源與社會經濟資源的物質實體。從狹義上來說,國土資源主要包括土地、江河湖海、礦藏、生物、氣候等一系列自然資源,而從廣義上來看,國土資源是一個國家領土內一切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經濟資源的總稱。總之,無論是狹義的國土資源還是廣義的國土資源都涉及到國計民生與諸多行業領域的方方面面,是一個國家與人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加強國土資源測繪管理系統與技術的研究極其重要,對于國家經濟建設影響重大。今年3月18日,市國土資源局成功舉辦了2016年“博林杯”測繪知識競賽,目的旨在推廣國土資源管理測繪知識,推動國土資源管理測繪系統與技術的進步,由此可見,加強國土資源管理與規劃,以及推動國土資源管理測繪系統架構的積極性與重要性。
2 當前我國國土資源測繪管理技術與系統構架的現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科技的突破,以及我國國土資源的不斷消耗減少,國家經濟建設與人民生產發展都對國土資源管理測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現代化先進技術,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國土資源管理測繪系統,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系統,水下地形測量系統,電子地圖'制作系統,地圖匯編系統,土地利用遙感動態檢測系統,三維景觀圖制作系統等種類豐富,這些現代化的國土資源管理測繪系統極大地支撐我國國土資源管理測繪工作的長期開展,提高了我國國土資源管理的效率與準確度,有利于幫助政府與有關部門更加直觀精確地了解掌握國土資源的重量種類以及使用情況,對提升當前國土資源管理保護成效與資源利用率又極其重大的意義。
3 關于國土資源測繪管理系統架構的設計與發展方向
雖然當前我國國土資源測繪管理系統已經取得就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國土資源測繪管理問題的復雜化,以及現代信息化測繪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國家仍然需要致力于增強國土資源測繪管理系統架構設計的研討,積極推動國土資源測繪管理系統升級發展。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測繪數據的共享性,測繪管理操作的便捷度,便于我國國土資源管理測繪系統運行中的維護與推廣管理,國土資源管理測繪需要采取新的分布式測繪管理系統設計,主要是客戶機/服務器體系架構和瀏覽器/服務器體系架構兩種。
3.1 推動C/S體系架構設計
C/S體系是一種通信軟件,也是一種網絡共享與分布式的系統架構模式。這個體系主要包括客戶端與服務器端兩個部分,在國土資源管理測繪工作過程中需要兩個部分相互合作,緊密溝通,協調使用,缺一不可。在進行國土資源測繪與管理時,客戶端可以提供與客戶端相通的界面,進而進一步進行關于國土資源的各種邏輯業務處理工作,C/S系統的用戶可以通過安裝客戶端軟件,利用現代化計算機網絡技術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網絡效率支撐,從而便于更快更直觀地了解到各種分析數據,為資源分析與測繪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做好鋪墊。在客戶端工作基礎上,服務器可以進一步做好數據庫服務工作,解析并且用戶的各種業務工作需求。隨著我國國土資源測繪管理系統的發展與推廣,測繪管理系統中的用戶數量也日益增多,各種各樣的子分布管理系統也越來越多,種類更加復雜化,同時測繪關機程序也有所擴張,難度系數逐漸上升,國家與相關從事國土資源管理的工作于科技人員要對C/S體系架構進行有效的改進,提升體統運行的速度,便利性與普遍性,設計出與時俱進的現代化測繪管理系統。
3.2 加強B/S體系架構設計
與C/S體系相輔相成使用呃呃另一個國土資源測繪管理體系架構便是B/S體系架構。雖然在國土資源測繪管理體系運行中,C/S體系對于國土資源管理效率與工作等有一定的改進與提高,而且已經匯集了大量的用戶資源與數據資源信息,但是為了更進一步提高通信軟件的交流互相溝通性能,提升國土資源數據信息業務的處理速率,另一種新的分布式資源管理系統架構B/S體系便應運而生。這個體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分布式表示層,業務功能處理層,以及數據功能表示層,這三個層次間邏輯上相互獨立,各個層次首先獨立完成各自業務處理工作,然后再進行下一個層次的處理工作,最后層次與層次間彼此將處理結果與分析數據進行共享,再得出處理信息。在這個體系中,國土資源管理用戶只要利用計算機設備簡單地下載一些小插件,系統軟件或者瀏覽器,就可以登錄進入管理系統,向系統發出業務需求,應用機械系統自動運行,進而進行國土資源測繪管理工作。
主管單位:四川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國土資源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成都理工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9-4210
國內刊號:51-1592/N
郵發代號:62-171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土地國情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國情,國民對其了解程度直接影響生活習慣、消費習慣及對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中學生是一個特殊人群,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對他們開展土地國情教育,能夠使他們全面客觀地了解我國土地國情現狀,形成正確的土地國情觀念,有助于今后我國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在中學生中開展土地國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土地國情教育的內涵
土地國情教育是以介紹我國土地資源數量、質量、分布和利用方式為主要內容的專門教育,重點介紹我國土地自然環境條件、土地利用問題和制約土地利用的因素與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的保障措施,目的是使學生對我國土地資源真實情況有一個客觀、全面而科學的認識,形成正確的土地國情觀,促進我國未來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土地國情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介紹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情況,著重介紹我國土地資源的數量和人均占有量及在世界的排名情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緊迫感;介紹我國當前存在的主要土地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個人行為與生活習慣對自然環境的巨大影響;介紹我國土地利用政策,使學生成為土地政策的擁護者和執行者。通過認識我國土地國情,學生了解我國土地資源的優勢與劣勢,認識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的緊迫性。
2.中學生開展土地國情教育的意義
2.1有助于中學生全面認識土地國情。
通過培養學生的土地國情觀念,學生從我國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地區差異等方面全面客觀地認識我國土地國情,如我國雖然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但是按人均計算,我國并非地大,也非物博,人均占有量相當有限,而且由于利用不當,某些資源浪費更嚴重,加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這些內容有利于加強中學生的“憂患意識”,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從而使中學生全面認識我國土地國情。
2.2有助于在中學生中形成正確的土地國情觀。
學生通過認識我國土地國情,能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更重視土地,保護耕地,愛護環境,形成良好的土地國情觀。節約意識得到加強,如飲食方面,不挑食、不浪費,生活方面,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從小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通過將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比較,找出存在的明顯差距,例如,我國各類自然資源從絕對數量和品種方面講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國同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各類資源人均占有量少,居于世界后列,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又是資源小國。通過橫向比較找出差距,學生自覺宣傳和遵守國家土地政策,樹立合理利用和保護各類資源的責任感,從而培養他們正確的土地國情觀。
2.3有助于豐富中學地理教育內容。
當前中學階段地理教育非常重視自然地理知識、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而對土地國情知識的傳授比較少,形式比較單一,這與我國當前土地國情的嚴峻形勢不相符。通過在中學階段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土地國情教育,可以改變中學階段土地國情教育薄弱現狀,豐富中學地理教育內容。
2.4有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土地資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不僅是任何物質生產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還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需的物質條件。土地利用得好壞直接關系人類發展前途,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然會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全面推行奠定堅實基礎。學生認識到我國土地資源現狀,能從思想上重視對土地資源的保護和珍惜。
3.中學階段土地國情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形式
3.1課堂教學為主。
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講授土地基本知識,讓學生了解我國土地國情基本情況,并借助現代媒體通過給學生播放土地國情方面的錄像、幻燈、投影,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3.2組織開展有關土地國情的專題演講。
土地國情的演講內容涉及資源、環境、土地利用和土地政策等各個領域,還可講有地方特色的內容,學生在演講前事先做好卡片,在內容相對全面的基礎上突出重點,這種方式較適合初中學生。土地國情教育演講由于時間限制,重點圍繞國內土地退化、土地鹽堿化、環境污染、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由于土地國情演講有一定難度,不要求學生對問題有特別深入的觀點,重點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這些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土地、珍惜土地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意識。
3.3開展實地參觀訪問活動。
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實地考察、實地參觀、調查訪問等實踐活動,考察某地土地利用變化情況,訪問村民的經濟收入,了解各種由于人們欠缺土地國情知識導致的一系列土地退化和浪費現象。學生可以通過簡單的氣象、地質、水文等的觀測,既培養野外動手操作能力,又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土地國情意識。
3.4特殊節日,重點宣傳。
學校抓住有利時機開展全校性的土地國情教育活動,如每年的植樹節(3月12日)、地球日(4月22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世界無煙日(5月30日)、全國土地日(6月25日)等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在全校開展“只有一個地球”為主題的作文比賽,世界環境日邀請環保部門專家到校做有關環保方面的教育報告。學校在文化宣傳欄中設立土地國情教育專欄進行教育宣傳,校廣播站在節日期間播放土地國情知識專題,各班借此機會召開土地國情教育的主題班會,并辦黑板報。
參考文獻:
[1]馬克偉,張巧玲.認清土地國情珍惜有限土地[J].中國農業資源區劃,2001(3):20-24.
中圖分類號:F301;P208;P237;P2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7-0387-01
生存環境的不斷變化,以及國際競爭形勢的愈演愈烈,使得對于地理資源、自然資源和太空資源的開發利用變得重要,這這樣的形勢之下,3S技術逐漸得到發展和運用。隨著相應的運用和不斷的創新,3S技術已經可以立體、快速且全面的對地上、地下的資源具體分布情況進行探明,以下主要對土地管理領域3S技術集成及應用問題進行研究,使該技術可以為土地管理工作相關信息的獲取、全面處理及具體的分析提供便利,從根本上提升土地資源的實際利用率和管理程度。
一、3S技術集成的優勢意義分析
在進行土地資源的動態形式監測工作中,3S集成技術具有相關的其他技術所無法企及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GPS技術可以實現快速的定位,且實施精確,可以在土地管理的過程中,對目標變化區域進行更為實時、便捷且高效的定位。而且遙感衛星技術獲取信息量大、具備較高的真實性、視野廣闊、概括性強,可以更好的了解目標區域的概貌。另外,遙感技術具有較強的現勢性,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重復數據的提供,這是進行遙感分析的基本條件。而且GIS技術可以對多層次、多時態及多來源空間和地學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實現屬性信息和空間信息的結合,通過處理建立土地資源具體利用的驅動分子。
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和全球定位系統的有效集成是目前地理觀測中地理空間相關數據的獲取、存儲和分析、更新以及具體應用的三個核心支撐性技術,是進行土地資源的合理科學規劃、自然資源的防治及動態監測、城鄉的管理規劃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地學研究定量化的重要方法之一。3S技術的集成是以GPS、GIS和PS為基礎,將這三種獨立的技術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構成一個有效的、綜合性的技術。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和定位技術的集成,可以將自動采集、實時采集以及數據的更新和處理等功能進行結合,與此同時還可以為地球科學以及環境科學提供基本的觀測技術手段、描述性科學語言和整體思維工具。
二、土地資源管理中3S技術的集成應用
(一)整體土地管理方面的應用分析
在進行土地資源利用相關工作時,編制工作、審批工作和具體的實施中將會對指標和圖件等空間數據進行大量的涉及,而且在實施的過程中對規劃的成果以及工作的管理效率要求都非常高,對3S技術的集成運用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從根本上對管理的科學性、時效性和質量進行提高。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對于3S技術的應用,主要是通過對全球定位系統及遙感技術的運用,對空間的數據進行獲取,并以數據為基礎,對土地的規劃利用相關管理系統及遙感動態監測管理系統進行建立,對土地的相關數據編制修改、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和建設工程項目用地的審核、報批和土地的相關開發項目管理、實施規劃的情況實際監測以及執行情況的檢查等進行輔助。
(二)土地自然資源動態監測中的應用分析
在土地自然資源基本現狀高新技術動態形式的檢測中,主要是對已有的全國土地詳細的圖件和數據以及最新的遙感衛星信息進行利用,在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對土地整體資源利用情況的動態監測。定位技術和遙感技術都是對信息進行獲取的主要手段,而對GIS的運用是進行信息的分析和管理的主要方式。地理信息系統需要相關的軟硬件支持,實現對土地資源數字化的利用和空間信息數據庫的建立,通過空間的分析、編輯和具體信息數據的表達,為后期的決策和咨詢環節提供服務。目前,對于土地自然資源的科學資源動態形式的監測中3S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國針對此領域已經有眾多的專家組織對其進行實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獲得了相關部門的重視。
(三)在土地自然資源調查環節的應用分析
在眾多的土地資源開發項目中,3S集成技術都得到了有效的運用,為工作的具體實施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土地的現狀基礎數據和基本的圖件資料實現了項目的科學編制和規劃。不可否認,3S技術的應用對土地資源分析、調查精度和效率進行了極大的提升,對土地資源的覆蓋和利用變化整體規律進行了充分的認識,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項目土地規劃利用編制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最近幾年,在國土自然資源的管理中遙感技術的應用也變得日漸成熟,為土地的變更內容調查、執法監督的具體情況以及利用情況的動態監測提供了有效的助力,已然成為目前我國國土自然資源管理和監測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土地資源管理中3S技術的前景發展
(一)3S技術將得到深入的研究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3S技術的日漸成熟,并且在這個過程中3S技術對自身的功能進行了完善,在使用的過程中更加的便捷、易用,且穩定性高。通過對目前國際整體發展形勢的分析,可以對3S技術進行完善,使其與嵌入式的其他多維系統進行融合和集成,實現功能的疊加強化。而在土地自然資源的管理和監督方面則可以對更多的監測技術進行綜合,并且在此基礎之上提供更為統一和科學的數據服務體系平臺,實現對一體化管理的有利支持和保證,便于進行土地自然資源的各類信息的收集、交換和具體的應用,使整個過程變得規范化和標準化,利于土地資源管理和監測工作操作。
(二)3S集成綜合技術發展
3S技術對許多的現代定位和監測技術進行了運用,并且在經過不斷的使用經驗總結中,已經對集成化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便捷性和強大進行了顯示。土地自然資源的監督管理中,實現了對可利用數據信息各個分模塊的有效統一管理。科學技術的進步,需要原有技術對自身的功能進行逐漸的加強,可以對更多的分模塊進行集成,對土地管理中各類環境信息和空間信息的機動、快速、可靠、準確和獲取、處理及及時的更新進行實現。以計算機信息網絡為基礎和載體,實現數據、資源和應用三方面的共享,以地圖為載體,進行瀏覽、信息查詢和具體信息分析應用多種功能的發揮,構建一個交互式和智能化、個性化的土地資源管理、監測和服務綜合平臺。
結束語:
總而言之,目前我國針對土地自然資源的管理還處于較為封閉和平面式的狀態,隨著技術和經濟的不斷進步及發展,社會發展對于土地資源的相關信息需求也變得越來遠大,因此3S技術的應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該種技術模式的運用,使土地資源的利用和管理研究變得更為立體和開放,對土地勘測的實際模式進行了充實,利于決策者進行科學的管理和戰略實施,對土地資源管理的科學化和現代化進行了促進。
參考文獻:
[1] 高輝.針對3S技術集成在土地管理中的運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27):282-282.
[2] 顧育紅.淺談3S技術及其在土地管理中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J].現代測繪,2012,35(3):62-64.
[3] 張擁軍.淺析土地管理中現代技術應用的重要性[J].房地產導刊,2013(18):28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