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區別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26 14:28: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區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區別

篇(1)

中圖分類號:TE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概述

建筑節能和節能建筑是近年來出現頻率較高的兩個詞匯,但是深思之余,發現不同文獻和報道對其理解有所差異,還有些報道似乎混淆了兩者的區別。本文擬拋磚引玉,探討建筑節能與節能建筑之間的辨證關系,以求形成科學合理的認識,更好的為落實我國節能規劃服務。

1.1 建筑節能和節能建筑的定義

建筑節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規劃、設計、新建(改建、擴建)、改造和使用過程中,執行節能標準,采用節能型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和產品,提高保溫隔熱性能和采暖供熱、空調制冷制熱系統效率,加強建筑物用能系統的運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證室內熱環境質量的前提下,減少供熱、空調制冷制熱、照明、熱水供應的能耗。

節能建筑是指遵循氣候設計和節能的基本方法,對建筑規劃分區、群體和單體、建筑朝向、間距、太陽輻射、風向以及外部空間環境進行研究后,設計出的在使用過程中能顯著降低能耗的建筑。節能建筑在我國一般是指按照國家出臺的節能設計標準設計建造的建筑。

1.2 我國建筑節能面對的形勢

能源與環境是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兩大難題,快速發展的中國問題尤其突出。隨著近年來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各種產業園區、大型建筑群和小城鎮不斷涌現,每年新增建筑近16~20億平米,以這樣的建設增速,預計到2020年,全國總建筑面積將達到700億平方米。加上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2010年我國城市化率已達43%,每年平均有接近2000萬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而城市人口能源消耗遠高于農村人口。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舒適性的提高,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呈剛性上升的趨勢。建筑能耗作為為滿足建筑功能和建筑舒適所必需的能耗,目前在我國總能耗中已占到19~20%,但仍然低于發達國家30%~40%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國建筑能耗對能耗總量的相對值和建筑能耗的絕對值都面臨持續增長的壓力。我國的建筑節能勢在必行,但任務艱巨。

1.3 我國節能建筑的發展

我國從1998年至今頒布了多項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制定了相對1980年建筑用能水平節能30%、50%到65%三步走的計劃。計劃到2010年新建建筑分步驟普遍實施節能率為50%的《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134-2001)、《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75-2003)、《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以及《建筑照明節能標準》。為加強終端能耗管理,正在研究建立我國節能建筑評定體系,即將出臺《建筑節能管理條例》及《建筑能效測評與標識技術導則》。近年來隨著國家宣傳力度的加大,節能建筑已經為廣大人民所了解,節能建筑發展迅速。

2、我國建筑節能中存在的問題

建筑節能和節能建筑近幾年的發展在促進建筑節能的大眾認識、推動建筑節能市場化等方面較為成功,但同時也暴漏出一些問題:我國的建筑節能日益得到重視,但收效不盡理想;對節能建筑的本質認識不夠,對建筑節能和節能建筑的關系不清;地方節能標準從節能50%到65%不斷攀升但落實不夠,一些新建商業項目中濫用零能耗、綠色建筑和生態建筑名稱進行不實宣傳等。

2.1建筑節能數字化

節能不能僅僅停留在政策層面,不能僅僅是一種口號或裝飾,建筑節能需要落到實處、收到實效。建筑節能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節能設計是前提、落實施工是基礎、用戶使用是關鍵,做好建筑節能需要政府、設計院、施工單位、建設方和用戶協同努力。目前我國的節能設計已經成為強制性標準,但落實的情況尚未完全解決。2005年建設部對16個省市3000多個在建工程進行調查發現,施工過程中按節能設計標準施工的建筑中,北方地區的比例為50%,夏熱冬冷地區的比例不足20%,夏熱冬暖地區的比例不足10%。但同時各個地區盡相提高節能設計標準,按照建設部要求,在2006年新建建筑嚴格實施節能50%的設計標準基礎上,北京、天津將率先實施節能65%的標準。可見如果只重制定標準而忽視了具體的落實監控,建筑節能有可能變成數字化的空中樓閣。

2.2節能建筑標簽化

節能建筑也出現了一些將部分技術標簽化的趨勢,具體體現在把一些技術當作節能建筑的標簽來貼。特別是一些房地產開發公司為追求宣傳效果而炒做技術,建筑節能體系應是一個整體集成,不可分割開來,采用某一兩項技術來代替系統優化是不可取的。比如寒冷地區的外維護結構可以多增加投資做厚,但夏熱冬冷地區過厚的維護結構冬天固然可以保暖,但夏天卻可能增加空調系統能耗。太陽能在西部地區資源遠比東部豐富,但太陽能光伏發電卻主要建設在東部。地源熱泵在南方無須冬天供暖的條件下無法發揮熱泵冷暖兩用的優勢且容易造成冬夏土壤熱不平衡而造成運行困難。節能建筑應該優化選擇,發展成套技術。比如適用不同氣候條件的保溫結構、在當地經濟性高的空調冷熱源、高輸送效率的輸送系統、舒適性高能耗低的空調送風方式和末端等等,地域之間根據氣候應當有所差別。

2.3限制用能一刀切

建筑節能是否應該設置上限和分段價格這是最近節能法規制訂中出現的一個有爭論問題。誠然我國的建筑節能必須設置量化指標,但建筑能耗首先是一種滿足舒適性的消耗,必須以不降低合理的舒適性為前提。居住建筑的能源消耗是一種消費,代表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應該已引導正確的消費觀念但沒有理由限制使用。對于公共建筑尤其是政府建筑應該首先制訂嚴格的能耗使用限制。從實際范圍內看,建筑節能又詳細用能指標的都是政府建筑而不是居住建筑。因此對于限制用能不能搞一刀切,必須合理區分合理消費和不合理消耗,尊重人的使用習慣也是以人為本的體現。

2.4混淆建筑節能和節能建筑

建筑節能是以節省建筑能源消耗為目的的系統工程,是節能措施落實得到的能源相對節約量,其單位用KWh/m2。節能建筑是以降低建筑物能耗指標為目的的設計和建造方式,其衡量指標是建筑物的能耗指標,單位用W/m2。前者的單位使用過程中形成的,而后者是設計值,而節能設計規范中的各項指標是從設計角度提出的,只是對應設計工況的具體指標,和實際的使用是有差異的,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對以上兩者關系的混淆造成了一些錯誤的說法,比如說我國建筑的建筑能耗達到全國總能耗的30%,其實只是我國的建筑設計總負荷達到了全國總能耗的30%,實際的建筑負荷在全國總能耗的20%左右。另外一種錯誤的說法是我國的建筑負荷相當于幾個三峽的發電量,其實也只能說是我國的建筑設計總負荷相當于幾個三峽發電量。

2.5節能建筑貴族化

一些房地產開發公司近年來營造了許多所謂高端技術路線的節能建筑,依靠堆積的先進技術炒做賣點,將節能建筑所需要增加的成本抬高到數千元人民幣。其實同等規模的建筑完全可以在成本投入相同或差幅不大的情況下實現節能,這已為國內外許多節能建筑的實踐所證明。關鍵是開發商如何有效集成各種價廉物美的技術與產品。并不是所有的產品只有國外的才能達到技術要求,國內的諸多技術與產品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完全可以做出低價和平價的節能建筑。如此,建筑節能才有生命力。

3、對我國發展建筑節能的建議

我國作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耗能大國,近年來能源短缺、電力峰谷差增大、天然氣提價、空調和供暖能耗上升導致的、部分省市電力、天然氣供應不足,形勢不容樂觀,建筑節能。基于以上對建筑節能和節能建筑的辯證認識,我國的建筑節能任重而道遠,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可供我們借鑒。

(1)注重節能建筑的落實: 我國雖已頒布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等一系列節能設計標準,但監督管理措施滯后,實施的比例并不高,節能建筑在總建筑中的比例仍然很低。筆者認為當務之急不是急于不斷提高節能設計標準,而是要保證現行節能設計標準的全面落實和達標,既有建筑改造分步落實。應該完善節能設計標準和既有建筑改造的實施細則、管理辦法及經濟性獎勵政策,要完善節能建筑的責任追訴制。只有將隨著節能建筑比例的提升,建筑節能才能有穩步發展的基礎。

(2)區分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分別以限制和激勵引導為主加強建筑節能:對政府建筑和用財政撥款建設的建筑,實行更加嚴格的能源管理措施,以政府建筑節能來帶動建筑節能。

(3)對于從國外引進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需要分析其對于我國氣候、使用習慣、經濟性、可維護性等方面的適用性,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能盲目克隆國外的技術到國內。

篇(2)

【關鍵詞】民用建筑;結構設計;工程造價;控制措施

民用建筑 Civil Building,指供人們居住和進行公共活動的建筑的總稱。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可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兩大類。《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所說的“民用建筑”,是指住宅、旅館、招待所、商店、大專院校教學樓和辦公、科研、醫療用房等,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修建戰時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這里說的“民用建筑”是區別于“軍事建筑”和生產性工業建筑而言它的建筑結構包括上部結構設計和基礎設計。它的建筑結構包括上部結構設計和基礎設計。

1 民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工程造價的特點

1.1 工程造價具有大額性

要發揮工程項目的投資效用,其工程造價都非常昂貴,動輒數百萬、數千萬,特大的工程項目造價可達百億人民幣。

1.2 工程造價存在個別性、差異性

每一項工程都有特定的用途、功能和規模,因此它的結構、造型、空間分割、設備配置和內外裝飾都有具體的要求,工程內容和實物形態都具有個別性、差異性。產品的差異性決定了工程造價的個別性差異。

1.3 工程造價具有動態性

工程從決策到竣工交付使用,都有一個較長的建設期間。在建設期內,會有許多影響工程造價的動態因素,如設計變更、材料、設備價格、工資標準以及取費費率的調整等,直至竣工決算后才能最終確定工程的實際造價。

1.4 工程造價具有層次性

一個建設項目包含多項能夠獨立發揮生產能力和工程效益的單項程。一個單項工程又由多個單位工程組成。與此相適應,工程造價有三個層次,即建設項目總造價、單項工程造價和單位工程造價。如果專業分工更細,分部分項工程也可以作為承發包的對象,如大型土方工程、樁基礎工程、裝飾工程等。

1.5 工程造價具有兼容性

工程造價除建筑安裝工程費用、設備及工器具購置費用外,征用土地費用、項目可行性研究費用、規劃設計費用、與一定時期政府政策相關的費用占有相當的份額。盈利的構成較為復雜,資金成本較大。

2 選擇方案,降低工程造價

地基基礎是建筑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占資金有的高達總投資的 1/3以上。要達到優化地基造價的目的,設計人員應對地基處理技術的優缺點有較全面的認識 并熟悉各種地基處理技術的造價。目前,民用建筑物正逐步向高層、超高層 發展。高層、超高層對地基的要求很高,而天然地基無法滿足其工程需要。一些底面積小,凈高偏高的建筑.特別是建在填海地段的高層建筑,為滿足沉降量和承載力的要求往往需要采用樁基。在樁基選型時應充分考慮場地四周的環境條件、場地的土質條件,單樁承載力的范圍值等。在高層、超高層及一些特殊結構的地基基礎設計中,適合的方案可能不止一個,結構設計人員應和造價師緊密配合對工程造價的控制,加強對各種方案的技術經濟對比,以最優的地基處理技術和施工技術,最終選擇滿足結構設計和使用要求的地基處理方案。

3 優化方案,降低工程造價

設計階段是控制民用建筑質量的重要時期,同時對建筑成本造價控制也有很大的影響,對民用建筑方案進行優化調整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降低工程造價的有效策略。

3.1 現場勘測,收集資料

設計民用建筑方案前,設計人員要到工程現場進行勘測檢查,收集民用建筑

結構的詳細資料以指導后期的設計工作。需要勘測的資料包括:地質結構、周圍環境、建筑面積等,收集資料之后要與標準工程方案對比,對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改,優化設計方案的同時也降低了成本。

3.2 方案對比,擇優施工

一般情況下,民用建筑的設計方案必須在2~3套, 這樣才能為施工單位提

供更多的選擇。這就需要設計人員從不同的角度去設計民用建筑,如:用戶需求、結構性能、造價成本等,讓業主根據自身需要選擇最佳方案指導施工,既能保證施工按質按量完成,也避免了返工問題。

3.3 保證性能,簡化結構

從設計原則考慮,對于民用建筑結構來說,只要能夠滿足用戶居住需要即可。

因此,在設計時首先要保證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其次要考慮建筑內部結構問題,盡可能簡化結構以達到降低成本的需要。如:在建筑外觀設計時,應采用結構簡單的構造,無需做太多的修飾。

4 選擇上部結構形式、建筑材料及構件尺寸,降低工程造價

4.1 合理選擇結構形式

建筑物地面以上的結構形式對工程造價有很大影響。目前我國民用建筑結構

形式主要有磚混結構、框架結構、裝配式大板等。不同的建筑結構形式各有優劣,應比較各種結構的布置方案、受力體系及經濟性能,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綜合考慮以上因素,盡量采用適合本地區的經濟合理的結構形式,建設出低造價、高質量、高標準的民用建筑。

混合結構的造價僅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造價的6O%-70%,其鋼筋混凝土用量少,適用于7層以下的建筑物。但混合結構是由墻體承重,對墻體布置有一定要求,不如框架結構靈活,其使用功能受到限制。7層-12層以下的建筑宜采用框架結構,在其合適的位置上設置幾道抗震剪力墻,可減小柱、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 從而達到節省材料的目的,且可以明顯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框架結構一般適用于12層- 2O層以下的建筑物,為增強建筑物的整體剛度,可其適當的位置上設置剛性筒體,也可以起到節省材料的效果。

4.2 建筑材料的選擇

合理選擇建筑材料,既要滿足使用功能、提高工程質量的要求,又要達到節

省資金,降低造價的目的。因此,需要在熟悉建筑材料的性質、性能和各項技術指標的基礎上,了解不同類型建筑材料的價格,按照靈活經濟、適用的原則選用材料。

在選擇建筑材料時要以安全適用、造價合理、施工方便為基本原則,應就地取材.減少運輸費用,降低造價。以磚混結構為例,由于其保溫性能不好,須通過增加墻體厚度以達到保溫隔熱的目的。而采用空心磚或具有更好隔熱性能的建筑材料,對減少墻體厚度、降低工程造價效果顯著。高層建筑中非承重墻對工程造價有較大的影響,目前有許多隔音、隔熱、輕質、價格合理的新型建材可供選用,采用新型建材,不僅可以減少梁、板、柱的截面和配筋,大量減低基礎的負荷,起到降低造價的作用,而且對減少非承重墻的自重及美化結構外觀等,均有現實意義。

4.3 建筑物構件尺寸的選擇

建筑物構件尺寸的選擇,包括合理地選擇柱及梁截面尺寸,混凝土墻體及板的厚度等。在進行結構設計時,構件尺寸減小,造成配筋率過大,鋼筋用量增加,工程造價增加;構件尺寸增大,可以減少該構件本身的配筋,但增加了混凝土用量 增加了建筑物荷重。因此需要結構設計者將混凝土構件的配筋率控制在一個經濟合理的范圍內,并經過計算比較,選定一個最優的方案,以滿足建筑物凈空、美觀與結構構件經濟性的高度統一,達到降低造價的目的。

5 結論:

民用建筑是社會現代化發展的重點工程,而建筑設計則是工程項目實施的初始階段,只有把握好設計方案的質量,控制工程造價,工程各個單位之間協調工作,才能保證建筑物的使用性能。

參考文獻

[1]鐘錦華.談民用建筑設計中降低結構工程造價途徑及措施[J].世界家苑,2011,12(6):1908-1909..

[2]左文軍.民用建筑設計方案的優化調整[J].山西建筑技術,2010,14(12):248-251.

篇(3)

關鍵詞

綜合樓 高層綜合樓 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972文獻標識碼:A

概言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體制的改革,使人們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的發展、社會工作與生活方式的變化、科技的進步、人們文化觀念的更新,相應地使城市功能及空間環境發生了歷史空前的變化。在高效率、快節奏的工作與生活中,人們在既往單一功能的建筑物中已感到很不方便。隨著人們對公共建筑的多功能應用需求愈來愈強烈,一種多功能組合一起的公共建筑物――綜合樓,作為一種新的建筑類型也在國內出現了。它先從少數開放大城市開始,很快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普遍建造起來。高層綜合寫字樓就是其中最為多見的一種,即以辦公為主兼有住宿、商店、展覽、文娛社交等功能的綜合性公共建筑。早期在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深圳國貿大廈、深圳地王大廈、北京國貿中心、北京京廣中心等。

(圖1北京國貿中心 攝影:傅興)

(圖2 北京京廣中心 攝影:傅興)

由多種功能中心組成的建筑群體,形成更大型的城市建筑綜合體,本文不多涉及綜合體,僅重點論述高層綜合樓。

高層綜合樓建筑近些年來一直在國內普遍流行,在城市建設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由于它多半處于城市最繁華、地價最高的地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城市的市容風貌。因此這確實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 高層綜合樓建筑的涵義

綜合樓在我國出現的歷史還不長,對其專門x究和論述也不多。因此還沒有更多針對綜合樓的內涵做出比較更完善的定義。目前國內是依據國家公安部主編、國家建設部批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05年版)的第二章第7條(2.0.7)規定的綜合樓定義。即:由二種及二種以上用途的樓層組成的公共建筑。

綜合樓是由多個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間組合而成的建筑,其基本形式有單體式(即只有一幢建筑)和組群式(有多幢建筑)。單體式綜合樓可以是各層之間的使用功能不同,也可以是一層內各個房間的使用功能不同,通常所說的“綜合樓”一般是指單體式的,多幢組合的宜稱為綜合體(群)。

綜合樓的定義在實際上是有很廣泛的擴展。上世紀80年代末以前,“多功能”的概念很狹義,也僅局限于建筑物內(多在頂層)有一個多功能大廳的公共建筑或是帶有底商鋪的商住樓,還未見有“綜合樓”的概念。當今“多功能”的概念很普通,有“二種以上”更多功能的建筑大量出現,因此產生了“綜合樓”的概念。這些建筑不僅是有“二種以上”的功能,而且在結構上也是綜合的,在技術上也都是復雜、綜合的,可以說是多方面的綜合。因此正確、全面地規定綜合樓的定義,還將隨著生活的發展繼續認識和完善。

當前國內大中城市比較普遍流行的多是高層綜合樓,在高層公共建筑中占較大比例。各國關于高層建筑的界定并不一致。美國國家規定高度25m以上或7層以上的建筑稱為高層建筑。聯邦德國規定,有人經常停留的最高一層地坪高出地面22m以上稱為高層建筑。比利時以入口路面以上25m高度作為高層建筑的起始點。法國提出居住建筑高50m以上,其他建筑高28m以上為高層建筑。英國則將高24.3m以上定為高層建筑。日本把8層以上或建筑高度超過45m者稱為高層建筑,并把30層以上的旅館、辦公樓和20層以上的住宅稱之為高層建筑。

在我國現行《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05年版)的規范總則中規定:十層及十層以上的住宅建筑(包括底層設置商業服務網點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過24m的公共建筑為高層建筑。建筑高度超過1OOm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則為超高層建筑。

二 高層綜合樓是時代垂青的建筑新類型

我國建國初期的建筑重心主要是在工業方面。民用建筑,還只能是偏重在解決人民的基本居住問題。公共建筑,特別是大型公共建筑還沒有條件大量建造。而且,在當時的社會時代,人民的工作和社會生活相對還此較單一,比如上班就是辦公摟,回家就多是單元式住宅,買東西就是上商店,出差外地就是住招待所或旅館……總之社會生活方式比較單一,因此適應人民生活的建筑功能也比較單一。八十年代以前的公共建筑類型多是托幼、中小學校、食堂、辦公樓、百貨商店、旅館、圖書館等,大的如劇院、電影院、展覽館、體育館、火車站等也很少有如今天大型公共建筑那么多的綜合功能。即使建國十周年時的“十大建筑”,其中除人民大會堂外,在建筑功能上也還是相對單一的。由于那個時代國家的經濟實力有限,在有限的投資內需要集中在某一特定功能來搞建筑。相當一個時期我國在建筑上的方針是: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一般是很少建較大型的“樓、堂、館、所”。

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上多種行業交流融合的頻繁、多種經濟形態效益的需求、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的擴展、世界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國內外建筑視野的開闊和建筑師創作水平的提高,特e是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多元文化觀念的出現和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等等因素促成了建筑的發展。在建筑類型上,出現了對多功能綜合一體化的要求。于是由一座建筑容納著“二種以上”乃至多種功能需求的所謂綜合樓也就應運而生了。從幾個最早開放的大城市興起,很快在各大中城市普遍出現。建筑產生于生活,建筑是時代的反映,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開始在我國普遍出現的綜合樓正是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時代產物,是新時代垂青的建筑新類型。

近幾年來在國內各大、中、小城市接連不斷出現的新建筑中,為數眾多的綜合樓擔任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綜合樓幾乎涉及到各個部門、各種行業,在建筑領域是為數頗多的、有各種綜合的類別。在公共建筑方面,比如,有教學綜合樓(集教學、科x、辦公等)、醫療綜合樓(集門診、住院、檢驗等)、科技綜合樓(集辦公、科研、講座、展覽等)、行政辦公綜合樓(集多個相關部門辦公、宿舍等)、福利服務綜合樓(集養老、殘疾人服務等)、政法綜合樓(集辦公、技偵等)、商住綜合樓(集公寓、辦公、商業等)、交通綜合樓(集客運、服務等)、社區綜合樓(集辦公、服務、活動等)等等。這些綜合樓內基本上都有辦公的部分,也就是說采用綜合辦公樓為數更多。

在大中城市,這些綜合樓多是高層建筑。其內部布局在地上主體及裙房安排主要的相關功能,地下部分安排有多種技術用房與車庫等,整棟建筑內部形成復雜而統一的綜合功能體。其外部造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周圍的環境乃至城市的形象。

三 高層綜合樓的特點與優勢

1.高層綜合樓的特點

由于綜合樓大多是承載內容多、負荷大,需要大量的面積,而其主要功能占有較大的比重且有重疊性,因此為節約城市用地和強化建筑藝術效果考慮,近年來在各地特別是大中城市的街區地段多會選擇高層綜合建筑。

從這些年綜合樓的建設實踐發展看,反映出它具有符合社會時代需求的以下幾個特點。

需求面大如前所述,由于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和相互的交叉,單一功能的建筑往往滿足不了人們的要求。業主們也愈來愈希望他們的投資能得來更大的效益。跨行業、多領域的辦公、營業和服務需求,成為市場的普遍追求。同時,對于那些無力建造自己辦公樓的小資本業主來說,辦公綜合樓無疑為他們提供了出路,他們可根據自己的需要來租用適量辦公間、展廳甚至店面,而免去從買地到監工的營造負擔。

有的業主投資建造一幢建筑也屬不易,當然也盡可能希望使它滿足多功能的用處。事實上這些年來各地設計院所承接的設計任務中,除大量住宅外,綜合樓已占相當的比例。

綜合功能多樣化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深入,社會生活功能愈益多樣化,反映在建筑上綜合的性質愈來愈強,內容也愈來愈多。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人們常見的還多是一般商住樓,滿足那些日漸興起的公司辦公與住宿。之后,不同性質行業的交叉功能,也提到建筑日程上。比如,文化和商業也交合到一起,一個電影院內或許還有餐飲廳;一個旅館內不僅有餐廳,或許還有舞廳;一個教學樓內不僅有報告廳,或許還有可觀的展廳;一個大劇院內不僅有話劇廳,還會有歌劇廳、舞劇廳。甚至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或部門也可能被業主要求組合到一幢或幾幢建筑里。如此等等,這種功能愈來愈“綜合”的綜合樓(群),在實踐中還在不斷發展著。

技術問題多由于綜合樓是將不同功能組臺在一起,這首先勢必在建筑空間布局上和在結構上都會出現很復雜的問題。姑且不說建筑上的種種匠心排布,在結構上也常有新的選擇,如采用先進的筒中筒結構、大跨結構,蓬索屋頂,球節點網架等。

綜合樓需要適應多種不同功能的需要,每種功能部分都有其特殊的技術與設備要求,這就把各專業工種的更多問題集中到一起,加大了綜合樓的技術含量。大型綜合樓的繁雜功能,還帶來新的技術問題,比如智能化管理等。許多都是各專業的設計者所面迎的新課題,建筑師也必須從頭學起,努力起到協調統一的組織作用。

顯要的標志性作用由于高層綜合樓都有較大的體量,而且常常在造型上也有其表現特點,因此建筑物在城市空間中很顯眼,引人注目,因此具有顯著的城市標志性,可以為入駐其內的業主起到廣告性的招示作用。這種廣告作用的效果客觀上顯示出企業雄厚的實力,同時提高了企業的知名度,給業主帶來生意上信譽價值。

出于業主的利益追求,往往要求建筑師標新立異、獨創花樣,不少名建筑師也使盡手法,搞得超凡叫絕,因而也不乏精彩的建筑形象。姿色出眾的高層乃至超高層綜合樓建筑此起彼伏地成為一個個城市的代表建筑,乃至城市的標志。比如,號稱“中華第一高樓”的深圳國貿大廈是八十年代“三天一層”的 “深圳速度”的象征和標志,九十年代的深圳地王大廈更是曾以“亞洲最高建筑”和“兩天半一層”的建設速度標志了深圳日新月異的經濟繁榮。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這類的標志性建筑就不勝枚舉了。除了這些顯赫的城市標志,也有一些體量高度次之的綜合樓在特定區域起到了地腳標志的作用,比如北京外貿阜外綜合樓,是一幢集辦公、商場、酒店式公寓、外貿展覽、俱樂部及其它附屬功能的高層綜合樓,它屹立在阜外大街與月壇北小街的交匯口處,建筑體量大,成為這里很顯眼的建筑。

大連市自九十年代以來已興建了不少這類標志性建筑,例如早期的希望大廈就是希望廣場的主題景觀。

2 高層綜合樓的優勢

提高工作效能和經濟效益八十年代以前,許多中小公共建筑功能單一、建筑分散,使用效能有限,甚至從國家級的人民大會堂到地方的辦公會堂、展館,都缺乏綜合性,以至經常處于閑置狀態。改革開放后由于社會上各種行業、部門的頻繁交流,特別是社會經濟形態的多元化(國有、外資、合資、民營企業),社會效能與經濟效能愈益受到重視,分散的單一功能的建筑遠不如多功能的綜合體建筑有利了。

由于建筑內功能的綜合布置,因此提高了辦事效能和經營的互利性。比如綜合寫字樓,有方便的商場服務會給住宿增加競爭力;有住宿兼辦公可為商業提供固定的消費主顧;有住宿和商業又增加了辦公部分的吸引力。這種縮短距離的布局、相互連接、互惠互利的結果,必然會提高整體社會工作效能和經濟效益。

綜合樓還擴大和提高了內部公共部分和公用設施的使用效益。在高效率快節奏的現時代,交通耗時是一種浪費,多樣化的業務活動使得各項功能聯系密切,在綜合體內以辦公為中心,綜合了配套功能,用戶可以像在家里一樣行動方便,走幾步路即可做很多事。即使樓層很高,只需乘電梯上下,人們的不同活動就有機地聯系起來。所以高層行政綜合樓也是社會性的時間節約。

同時,在綜合樓內工作和生活的單位人員,不必再像分散在每幢樓里那樣,費心去尋找和看管各自的“家”門,而在這里通過管理系統、電梯系統、停車系統的統一部署管理、使用,可以省心專志于工作。

土地利用率高城市的綜合樓建筑通常總是把商業、服務、展覽等公共部分放在底層而適應大量顧客的需要,而把辦公、住宿放在高層上面。這種布局土地的利用是多層次的,重疊的。因此既節省了用地,又減少了交通負擔。另一方面,綜合樓的高容量也相對節約了土地投資,降低土地開發投資所占的比重。而且,綜合樓的市政投資和建設是一次性的, 避免了單體的分期多重建設和市政的多次施工、道路多次開挖的浪費。這也體現了城市、建筑市政綜合發展的戰略。就地價而言,城市中心的地價是寸土千金,是各種公建擁擠處所,高層綜合樓建筑以其多功能內部功能組合顯然有它強勢的經濟競爭力。由于業主標新立異的需求和辦公綜合體地位的日趨重要,許多建筑師承接項目,發揮才智,設計手法豐富多彩,創造出不少精彩的建筑形象。

改善城市環境質量高層綜合樓使人們進行各項活動更方便。多功能本身相對減少了人車的出行次數,在一定程度減少了城市交通壓力和碳的排放,有益于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同時,由于大型綜合體多采用共享大廳、步行天橋、連廊、下沉廣場、地下街、室內商業街等手法,這就既為城市提供了交往場所,也創造出豐富而有特點的滲透于城市內外的新空間。

四 高層綜合樓的建筑設計

1.內部空間功能的處理

保證主體空間的靈活性綜合樓功能多是相對變動的,今天以寫字樓為主,明天或許改為賓館。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在利潤效益的驅動下,以往建筑物的僵化空間必須突破,計劃經濟時代的封閉隔斷的小空間一去不返。辦公部分必須重視大空間,盡可能尋求開放的形式。建筑的內部空間構成盡可能適合可變性,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因此建筑師必須與結構師密切合作,設計出最方便的空間布局和最恰當的結構體系。北京外貿阜外綜合樓每層均設有開放式的休息交往場所,改變商務與居住空間分離的冷漠感。所有商業、辦公、居住空間均可充分利用自然光源,寫字樓采用可自由區隔的大開間設計,在開敞的空間里營造舒展的商務交流氛圍。

辦公部分大空間的靈活性不僅可為業主提供出一個大的景觀辦公空間,也還可以分成不同的小間出租,也可改為更多功能使用。

處理好公共部分綜合樓內的公共部分如購物、餐飲、服務等應考慮顧客使用方便,盡量設置在底部或地下首層。豎向上當然扶梯最方便,但費用高。在可能條件下,可以采用錯層,螺旋坡地面,可在內部空間感覺和外部立面形象上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由于各部分既分又合,管理麻煩,因此設計上要通盤考慮。如通辦公層的電梯不應在客房層開口,首層各電梯廳也要分開。停車的管理,也可根據商業用車和辦公居住用車的不同停車特點,考慮分設停車庫。關于電梯問題,普遍認為加大單部電梯的設計容量,比增加電梯的部數要經濟得多。多設一部電梯不僅浪費面積,價錢也需增加幾十萬,而容量有大小區別的電梯其差價卻沒有這么多。

2 外部空間環境的融合

高層綜合樓多半占踞城市較重要地段,為多種功能需要的人群經常往來和集聚,地下停車庫車進車出,是人流車流比較集中的地方。因此建筑的主、次入口、汽車進出處必須與街區周圍環境很好結合。

高層綜臺樓功能復雜,各部分既要分又要合,處理好與內部四通八連的公共入口非常重要。各功能部分也可采取分層設出入口(基臺分流),也即利用平臺廣場將上、下層入口分流。如廣州國際貿易展覽中心就是利用平臺廣場將首層的展覽入口與上層的酒店、辦公分流,形式很自然而有效。

3建筑藝術形象的設計

.時代個性的體現高層綜臺樓其內容多關聯著行政、商業、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社會時代性,因此它的建筑形象必表現出個性鮮明而具有時代的特點。當代科技和思想觀念進程很快,導致對建筑形象的審美也日新月異。甚至今天能被接受的方案,明日就歸老化。因此要求建筑師不僅要有深厚的業務功底,還必

須有銳敏的新鮮審美靈感。

同濟大學為百年校慶而設計建造的教學科研綜合樓是一幢比較清雅的新建筑。這幢“全國高校鋼結構第一高樓”造型與結構體系表里相一。其表皮

形象既不累贅繁雜,也不光板簡單。設計從內部大空間多功能適用性出發,自然形成“樓中樓”的“巨型魔方”,形體大方現代,具有時代個性。

地域特征的體現近年來國內大中城市的建筑千孔一面的現象很不令人滿

意。中國之大,南北東西各有地域特點。強調現代的共性不可排斥地域的個性。廣州的拿到北京不行,上海的拿到東北不行。即使在東北,大連的和哈爾濱也不能雷同。比如哈爾濱,它有著濃郁的俄羅斯建筑文化底蘊,新建的體積龐大的高層綜合大樓必須考慮到如何與這個城市的建筑氛圍相融合。

大連在90年代初曾探討過自己的城市特色。當時有專家曾明確指出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城市建筑底色來自于歐州鋪墊;一個是城市自然有大海的襯托。當時市里在審批方案上曾特別強調對所謂“歐式”的認定。所以90年代大連的公共建筑曾有一陣新古典主義的“歐式”熱。其中比較優秀的如上鼎大廈,它與歷史市中心―中山廣場的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老建筑在造型語言上是比較自然統一的。

(圖3 大連上鼎大廈 攝影:李偉偉)

大連中國銀行新樓則采取一種“襯托”的手法,運用材料的對比,造型符號的繼承,使擴建的新樓延續了歷史建筑的“歐式”姿影,而老建筑在新建筑面前亦不失風采。體量高大的新樓采用了淺淡的大面積玻璃幕墻,它前面的老銀行建筑雖然低矮,但是其深綠色穹頂和沉重的古典分段式墻體都依然被完整襯托出來。

(圖4 大連中山廣場的新老中國銀行 攝影:李偉偉 )

不過,當今許多高層綜合樓的建筑形象幾乎南北各地、大中城市都沒有什么大的區別,很少見到有突出的地域特征,多數都是玻璃或金屬幕墻的塔式高樓,如大連天安國際大廈、大連遠洋洲際酒店。新時代下如何繼承建筑的傳統文脈,在形式中體現文化地域特征,仍需要開發商和建筑師不斷努力。

多功能與多元化的探求由于高層綜合樓的功能多樣,性質各異,集中到一起的實體就很難在外觀上去體現某一部分(比如辦公、會議、旅館、商場等)的特征,立面形象很難統一。因此也不必刻板追求三一三十一的平分秋色。辯證地利用這種矛盾也可以在豐富中探求變化,創作出多姿多彩的建筑形象,形成所謂“共生”的風格。

現在,隨著結構技術和材料的發展,建筑立面這個“表皮”已經呈現與結構分離的趨勢。甚至隨著各專業技術的進展,不僅表皮所承擔的承重,甚至就連圍護、采光、通風等功能也在弱化,表皮的作用似乎更重在滿足視覺審美的要求。這種要求已經有條件使建筑師大膽創新,把多功能的高層綜合建筑創作得更多元化,更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性。

4 高層綜合樓的“綠色”途徑

當今“綠色”建筑已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經之路。這是一個專門的大課題,本

文不多涉及。這里提到的“綠色”,即環保生態化,及對新材料、新技術、新能源的應用,保持可持續發展,注重環保和節能設計不僅是建筑師的職責,也是今后高層綜合建筑所要探求和沿循的道路。近年來,許多新建的高層綜合樓都關注節能環保設計。例如北京國貿三期空調系統通過先進技術組合,實現環保、節能與舒適的效果的。

國貿三期采用VAV變頻空調系統營造全天候適宜的辦公環境,紫外線殺菌和高效過濾系統保證室內空氣質量和新風供應,九立冷凍機和冰蓄冷系統保障24小時冷凍水運行、提供機房全天候的制冷需求。空調系統采用了冰蓄冷技術,即在用電低谷時啟動制冰,用電高峰時停機,僅依靠儲備的冰塊供冷,實現了電力的移峰填谷和能源費用支出。除了電制冷外,國貿三期還有能量互備方案,選擇了遠大空調的吸收式蒸汽機。如果供電讓空調系統受到影響,可通過蒸汽能源的輸入形成互補。空調設備及系統末端設有消音裝置,為客人提供安靜的辦公環境。在冬季,為了保護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國貿三期在空調系統加了一個暖氣片的采暖系統,可大大提高人的舒適度。

(圖5 北京國貿三期 攝影:傅興)

智能化的問題在綜合樓的建筑中也已提到日程。所謂“智能”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建筑管理系統、辦公室系統、通訊系統。智能化的綜合大樓已不少見。如近年落成的大連星海灣大連商品交易所和中鐵諾德大廈雙子座寫字樓(圖13 大連商品交易所和中鐵諾德大廈雙子座 攝影:李旗),實行了雙核“5A寫字樓標準”的智能化,即OA辦公自動化、CA通訊自動化、FA消防自動化、SA安保自動化、BA樓宇自動控制。隨著科技的發展將會使更多的綜合建筑成為“智能大廈”。

高層綜合樓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市場經濟的需要,今天它依然為社會所垂青,不斷活躍在城市建設中。

參考文獻:

[1]吳景祥.高層建筑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

[2]翁如壁.現代辦公樓設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3]許安之.高層辦公綜合樓建筑設計.艾志剛.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4]董衛.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建筑設計.王建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

[5]鄭國英.美國高層建筑.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6]陳伯超.歐洲新建筑.王英迪.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7]《綠色建筑》教材編寫組.綠色建筑.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8]劉力.辦公綜合體建筑設計探討.建筑學報,1990(6):43-47

[9]陶濤.華南師范大學康大學院教學綜合樓設計.新建筑,2001(4):31-33

篇(4)

中圖分類號:TU201.5文獻標識碼:A

1.綠色建筑的特點

綠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居住環境的同時,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

綠色建筑不是簡單的綠化和美化環境,而是在建筑與環境之間建立起良性通道,提高對能源的利用效率,實現高效和諧發展。綠色建筑以建立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為原則;以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平衡發展為目標;以設計追隨自然為方法。綠色建筑選用天然無污染的材料,采用高效的節能環保技術。綠色建筑的建筑模式是智能的、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是建筑業的創新。綠色建筑的發展是低碳經濟的必然產物,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需求。

綠色建筑在設計方面重點關注如下幾點:

1.1 以節約能源為重點

節能是綠色建筑設計的重中之重。從樓宇的布局規劃、建筑選型,到建筑的圍護結構設計、建筑材料的選擇、設備的選用等方面都要充分考慮節能效果。多利用自然通風及自然采光的原理,減少建筑的未來使用能耗。在設計時應通過充分、系統的計算和考慮,減少建筑在整個壽命周期內的成本,實現節能與環保。

1.2 節約資源,提倡使用可再生資源

資源是有限的,特別是在當今的背景之下,人類的快速發展已經使資源儲備出現嚴重不足。尤其是建筑行業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量極大,更是加劇了資源的損耗。綠色建筑的實質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節約資源和提倡使用可再生資源是必然選擇。在設計過程中應關注建筑材料的正確選用,考慮節水、節電措施。更多地利用太陽能、風能、地源熱能等綠色能源,做到合理使用資源,減少資源浪費。

1.3 做到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

綠色建筑又稱為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等。發展綠色建筑就是要減少對自然的破壞,做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和健康發展。因此在設計時要注重回歸自然,充分考慮景觀綠化,建立和諧的生態系統。建筑外觀要與周邊的環境相協調和融合。建筑要做到與自然環境互補,而不是破壞。

2 以科學城KXC-I4-7地塊項目綠色建筑設計案例

科學城KXC-I4-7地塊項目地處蘿崗開發區開創大道和科翔路交界處,開創大道以西,科翔路以南,四周交通便利,建筑總面積32330m2 。如圖1所示。

圖1 項目總平面圖

3.綠色節能建筑設計的要點分析

通過實際案例在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運營管理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綠色節能的應用,希望能夠促進綠色節能設計的進步。

3.1 節地與室外環境的設計

(1)項目建設選擇的規劃

項目用地為建設用地,沒有珍稀瀕危物種,無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等特殊敏感目標。因此建筑場地建設不破壞當地文物、自然水系、濕地、基本農田、森林和其他保護區,盡可能維持原有場地的地形地貌。如圖2。

圖2 項目周邊情況

(2)日照的設計

住區建筑布局保證室內外的日照環境、采光和通風的要求,在項目公共建筑日影影響下,項目住宅建筑的日照時數滿足《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對本地區住宅建筑日照時數的相關要求。

(3)綠植的設計要點

根據本地的氣候條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點,優先選擇本地區需灌水量較少、甚至不需灌溉的節水植物。采取措施確保植物的存活率,住區的綠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不低于1m2。種植綠化物種選擇適應廣州市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植物,栽植多種類型植物,喬、灌、草、習蔭植物結合構成多層次的植物群落,每100m²綠地上不少于3株喬木或不少于1株榕樹類樹木。大面積的綠化配合水景設施,可有效改善小區熱環境,幼兒園和住區之間用綠化進行隔離。這樣可以營造一個舒適的室外空間。

(4)公共設施的設計

公共服務設施按規劃配建,合理采用綜合建筑并與周邊地區共享,配置滿足規范要求,與周邊相關城市設施協調互補,相關項目合理集中設置。住區主要出入口和住區內部還設置了無障礙設施。

(5)風向的控制

應用CFD模擬分析軟件分析優化,全年主導風向下,項目各區域行人高度1.5m處的風速均小于5m/s,大部分區域風速在0.6~3.5m/s之間。小區內風速放大系數均不大于2。

3.2節能與能源利用(1)外墻的設計

項目墻體采用加氣混凝土砌塊,外飾面采用淺色,屋頂采用擠塑聚苯板、高密度聚苯乙烯板保溫材料,采用中空玻璃。熱工設計和暖通空調設計符合《廣東省實施細則》DBJ15-50的規定。

(2)戶型設計

本項目利用場地自然條件,合理設計建筑體形、朝向、樓距和窗墻(地)面積比,使住宅獲得良好的日照、通風和采光,并根據需要設遮陽設施。住區建筑朝向基本為南北向,居室避免東、西向日曬;

(3)照明的設計

小區公共場所和公共部位的照明均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燈具和低損耗鎮流器等附件,樓梯間照明采用聲控型節能自熄開關控制,梯間應急燈采取應急時自動點亮的措施。在有自然采光的區域設定時或光電控制。并選用高效節能變壓器,變壓器深入負荷中心,控制變壓器負荷率在70%~85%;

3.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1)給排水系統的設計

在方案、規劃階段,統籌考慮水系統布置,根據本地水資源狀況、氣候特征,以“低質低用,優質優用”原則,制定合理的建筑水(環境)系統規劃方案。住區擬選用中水利用、雨水利用等水資源利用方案。這樣景觀用水不應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備地下水井供水。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用于綠化和道路沖洗等。并選用高性能的閥門,如軟密封閘閥或蝶閥避免管網漏損。如圖3所示。

圖3 住區給排水系統的設計

(2)節水器具的選擇

本項目內所有用水點均應采用節水器具,具體包括節水龍頭、節水便器、節水淋浴器和節水洗衣機。所有用水器具應滿足《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 164 及《節水型產品技術條件與管理通則》GB 18870 的要求。

(3)水資源的利用

首先,室內明裝給水管道的外壁應涂淺藍色調和漆兩道,以示與其余管道相區別。人工濕地有對非傳統水源的消毒殺菌、安全防護和檢測措施,供水系統切換設施 的設置。且不得對人體健康與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其次,采取有效措施,使得污水不污染雨水等可再利用的水資源,盡量減少雨水流入污水管網;有污染的自來水出水口應采取有效隔離措施。最后,住區室外有滲透溝和下凹綠地,用于臨時存儲雨水,雨水還能通過滲透溝回滲到土壤里,提高了雨水入滲量,降低雨洪災害。

3.4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1)造型的設計

建筑造型要素簡約,無大量裝飾性構件。女兒墻高度未超過規范要求的2倍。

(2)材料的選擇 該項目為精裝修項目,在建筑施工圖紙中均對土建和裝修進行了統一設計,達到了土建與裝修一體化的要求。6層以上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建筑結構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強度鋼,對建筑施工、舊建筑拆除和場地清理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分類處理;建筑施工、舊建筑拆除和場地清理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含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環材料)回收利用率不低于20%。在保證再循環使用材料的安全性和保證環保性前提下,設計過程考慮選用具有可在循環使用的建筑材料,并且設計方案中使用了可在循環材料;工程材料決算清單中的可再循環材料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總重量的比例不低于10%。

3.5室內環境設計

(1)室內光照的要求

住宅建筑的日照滿足所在城市(地級以上)現行詳細控規要求。當該城市無具體要求時,每套住宅至少有1個居住空間滿足《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 中有關住宅建筑日照標準的要求。臥室、起居室(廳)、書房、廚房設置外窗,臥室、主起居室(客廳)、書房的采光系數不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 50033的規定。

(2)住宅的隔音的設計

對建筑圍護結構采取有效的隔聲、減噪措施。主要功能房間全部采用中空玻璃,分戶墻采用100mm 鋼筋混凝土,外墻采用200mm 加氣混凝土,臥室的允許噪聲級在關窗狀態下白天不大于45 dB(A),夜間不大于37dB(A)。起居室的允許噪聲級在關窗狀態下白天和夜間不大于45 dB(A)。樓板和分戶墻的空氣聲計權隔聲量+粉紅噪聲頻譜修正量不小于45dB,樓板的計權標準化撞擊聲聲壓級不大于75dB。戶門的空氣聲計權隔聲量+粉紅噪聲頻譜修正量不小于25dB;外窗的空氣聲計權隔聲量+粉紅噪聲頻譜修正量不小于25dB,沿交通干線時不小于30dB,這樣的設計室內噪聲均可滿足相應的要求。

(3)通風的設計

居住空間能自然通風,通風開口面積不小于該房間地板面積的10%。或者達到外門窗面積的45%以上。在自然通風條件下,房間的屋頂和東、西外墻內表面的最高溫度滿足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 50176的夏季隔熱要求。地下室使用干燥而表面帶微孔的耐磨材料、素混凝土表面等具有吸濕能力的面層。首層臥室、起居室,半地下、地下空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發霉。

3.6運營管理實施

(1)垃圾的分類設計

制定垃圾分類及收集管理制度,對垃圾物流進行有效控制,對有用廢品進行分類收集,對有害廢棄物實行控制,禁止出現垃圾無序傾倒和二次污染。設置密閉的垃圾容器,并有嚴格的保潔清洗措施,生活垃圾袋裝化存放。垃圾容器的數量、外觀色彩及標志應符合垃圾分類收集的要求,規格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垃圾站(間)設沖洗和排水設施。能及時(至少每天一次)清運存放垃圾、不污染環境、不散發臭味。(2)住區的病蟲預防

采用無公害病蟲害防治技術,規范殺蟲劑、除草劑、化肥、農藥等化學藥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對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的損害,并保證樹木有較高的成活率,植物生長狀態良好。

4 結語

面對越來越受到關注的生態問題和資源問題,在設計階段時,本項目的各專業設計人員就開始構思綠色建筑內容,將綠色建筑的理念融入到設計中去。通過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的設計實現良性共存。利用節水與水資源、節材與材料資源的設計可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結合室內環境質量及后期的運營管理,綠色建筑能夠更好地為我們創造出生態健康的環境,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本文所論述的科學城KXC-I4-7地塊項目的建筑設計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所有控制項要求。在今后的建筑設計中, 首先要考慮建筑的節能降耗, 提高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留給后人更多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和資源, 為保護地球資源從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上去探索。

參考文獻:

[1]《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

篇(5)

由此可見,發展綠色建筑必然伴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創新活動。綠色建筑在中國的興起,既是形勢所迫,順應世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潮流的重要戰略轉型,又是應運而生,是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必然組成部分。這包括了以下幾方面的創新:

(一)建筑發展觀的創新

綠色建筑是對傳統建筑價值觀和技術工藝的創新與發展,使得建筑在生產制造、規劃設計、施工建造、運營維護等理念和方法上產生質的變革,從而引起整個建筑業的技術系統的創新與發展。

綠色建筑強調辨識場地的生態特征和開發定位,以充分利用場地資源和能源,減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使建筑與環境持續和諧相處。綠色建筑采用建筑集成設計方法并遵守環境設計準則,將建筑物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綜合考慮建筑的間距朝向、形狀、結構體系、圍護結構等因素。傳統的規劃設計理論和思想必須改變,標新立異不應是建筑師追求的目標。用適宜的技術,創造出生態的、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建筑形式是世界建筑發展的趨勢。規劃設計所涉及的范圍也不再是建筑設計本身,整個建造過程都必須納入到可持續設計元素中,盡可能地節約土地、保持緊湊型的開發模式將成為中國綠色建筑區別于他國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時,還要盡可能利用再循環原料和材料,利于施工的快捷與清潔,方便報廢時建筑物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建筑構件和材料的使用要考慮可再生性、本土化、易得性;整體設計要考慮易維護性、和當地環境的親和性、適應性和當地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性等。如徽派建筑、陜北窯洞。

建筑師的定義也將發生質的變革,建筑師將會是建筑學家、環境專家和生態專家的綜合體。他們面臨的不再是單一建筑美學和功能問題,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的理論將成為建筑師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

(二)能源利用種類和模式的創新

使用不同種類的能源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差別巨大,但這往往被傳統的建筑節能所忽視。世界著名的能源專家霍華德?T?奧德姆所定義的能源轉換率是指:產出一單位能量所需另一類型能量的量(見表一)。

*

*生產所列物質1卡所需的太陽能的卡數(這些太陽能直接和間接用于能量和物質轉換)

如將太陽能源轉換率定義為1的話,某一產品(或能源)的太陽能轉換率可以被看作是消耗該產品(能源)發出1卡的能量時,相當于消耗多少大卡的太陽能(歷史上的儲存)。這可以闡明能源的品質以及可再生程度。

如果計及某一產品(或能源)利用的經濟性

*

*能值產出被總投入能值所除,總投入能值是從經濟系統購買的能值(包括商品和勞務),但不包括環境損失的能值。凈能值的計算方法來源于《環境核算——能值與決策》(H?T?奧德姆,1996)

建筑節能不僅要著眼于減少能源的使用,也必須考慮盡量采用低品質(低能值轉換率)的能源。例如用天然氣直燃機組進行建筑空調,在同等效果的前提下,比電力空調能源使用整體效率高三倍,溫室氣體排放少三倍。

在建筑中利用再生能源,意味著溫室氣體的零排放。

如果通過建筑一體化技術或其他技術創新使某種低品質能源的實際能值產出率高于平均值,就意味著該技術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利用低品質能源進行建筑整體性或基礎性調溫;高品質能源來進行局部性、精細性調溫,將成為綠色建筑設計的通則。

(三)建筑技術的創新

以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和生態環保為一體的綠色建筑基礎性和共性關鍵技術與設備的研究開發將極大地促進現代建筑技術自身的創新與發展。

與綠色建筑形態相適應的可持續性結構設計理論是新的研究方向,以保溫節能、減輕建筑物自重、構件模塊化、循環再生材料利用、生態性新型建筑部件使用、利于快速清潔施工、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等為目的的新型結構體系等等都是當今建筑技術創新的重點。

生活污水處理與再利用技術研究和設施設計、黑色水與灰色水分離處理系統和衛生設備技術與設計、可升級的智能化系統設計,以及經濟性太陽能供熱、制冷及動力系統等已經成為重點的研究領域。

構件工廠化制造工藝、裝配化施工工藝、快速施工工藝、清潔施工工藝、超大型構件吊裝工藝、保溫節能構造施工工藝、可使材料再生利用施工工藝、生態性新型結構部品施工技術等都是當今施工技術創新的重點領域。

發展綠色建筑的設計、運營管理和診斷咨詢和施工單位等新興行業,正在成為相關企業新的生存、競爭和發展的戰略舉措。一些意識領先的企業已意識到綠色建筑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并積極積累綠色工程建設經驗和研制優化綠色建筑管理和系統硬件,其專業領域拓展到綠色工程估算、綠色建筑材料、廢物最小化和循環以及室內空氣質量管理等。

綠色建筑技術集成體系是促進綠色建筑發展的綜合創新體系,應盡快在綠色建筑設計、自然通風、智能氣候調節系統與可再生能源利用、綠色環保建材、室內環境控制改善技術、資源回用技術、綠化配置技術等單項生態關鍵技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盡快形成太陽能、地熱能、沼氣能、風能利用一體化建筑與園區的集成技術體系,發展適合中國各氣候區特點的綠色建筑集成技術體系(見圖2)。

我國建筑節能目標:通過全面推進建筑節能工作,到2010年,城鎮建筑達到節能50%的設計標準,其中各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率先實施節能65%的標準;開展城市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的節能改造;大城市完成改造面積25%,中等城市完成15%,小城市完成10%。

在此基礎上,到2020年實現大部分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新建建筑東部地區要實現節能75%,中部和西部也要爭取實現節能65%。

節能模式上的跨越:

一般節能建筑與綠色建筑同步發展,逐步提高綠色建筑的比重,以避免將來的再改造造成資源浪費。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公用建筑應率先采用綠色建筑的標準規范。

強化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的功能,降低商品房開發者與購房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發揮優“綠”優質優價的市場調節功能。

全面落實新建建筑執行節能設計標準工作。進一步強化建筑建設過程中各個環節執行節能設計標準的監督管理力度,保證節能標準落到實處。每年組織開展建筑節能專項檢查工作。公開披露各省市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和推廣綠色建筑的情況與進度。

鼓勵各省依據新頒布的綠色建筑標準,制訂符合當地氣候條件、地方建筑傳統的綠色建筑實施細則和評估辦法。推進綠色建筑結構、部品與構配件的產業化進程。

(五)政府管理制度的創新

推行住宅裝修一次性到位。我國每年應二次裝修導致的浪費達300億之多。綠色建筑性能的系統優化與裝修質量和運行管理直接有關。

實行限制性政策與鼓勵性政策并舉的方式,對達不到節能設計標準的建筑,采取禁止投入使用等強制性措施進行限制;對超過節能設計標準或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和綠色建筑,采取減免稅收、費用、貼息貸款、財政補貼進行鼓勵。促進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節能改造、低能耗、超低能耗及綠色建筑的發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規模化應用。

構建有綠色建筑四節效果的評價監測體系,建立建筑能耗統計、建筑能效認證、建筑節能性能測評與標識等制度,形成有效的建筑節能行政監管體系。充分調動科研院校、設計單位、開發企業、地方政府和消費者發展節能建筑、綠色建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加快建筑節能的法制建設。現已完成《建筑節能管理條例》初稿及相應的背景材料和相關制度專題論證報告。重新修訂了《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擴大適用的氣候區范圍和建筑類型。

兩年內基本完成北方地區的供熱體制改革,推行分戶計量、單室溫控,徹底解決節能不節錢的問題。

篇(6)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基本的動力,是提供人的素質,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途徑。而基礎教育更是對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校園是學生學習知識、增長見識的重要場所,學生時代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中小學建筑更是受到了社會與家庭的普遍重視。如何既保障師生安全,又體現校園文化內涵;如何既讓建筑外形優美,而又具備文化特色,是建筑者所關注的問題。本文從幾個方面探討中小學建筑的個性化。

1 中小學建筑的特點

中小學教育是人生成長至關重要的,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校園,是建筑設計者關心的問題。中小學建筑主要包括教學樓、實驗樓、廣場、運動場以及某些寄宿學校的宿舍等。首先,考慮到建筑的安全性,中小學常采用較好的防震措施,保障師生安全。其次,學校建筑在外形美觀、色彩亮麗,給人清晰的感覺。再次,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風、電氣、給水節能等都有較高的要求。最后,建筑之間的空隙、校園的綠化、人文景觀、建筑的布局等都會給人不同的視聽感受。中小學的每個校園都是一個小的生態系統,在建筑的結構以及組織形式、面積的分配、生態環境以及各因素的協調之間都有著與普通的居民住宅不同的特點。中小學建筑要始終圍繞著以教化為核心的文化職能,既要符合學生的天性,又要跟人積極向上的引導,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品質。

2 打造個性化中小學建筑的措施

(1) 總平面設計

對中小學建筑來說,要求其在總體布局上能夠對生態環境以及地形有很好的利用,在布局上不拘一格,盡量打造生態型、文化型、智能型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校園。建筑設計時要做到虛實相生,讓空間和實體之間統一而渾然天成,構建層次豐富而靈活的綠化空間,杜絕單一。為了確保教室的安靜,應當將運動場設置在背向教學樓的方向,學生宿舍和教學樓之間則要隔開,這樣就能夠讓生活區和教學區相互分開,讓運動場與教學樓也分隔開來,不會相互影響。對教學區來說,采用巧妙的設計,將教學樓、辦公樓、綜合樓等有機結合在一起,教學樓的隔音、采光、交通、通風等做到最佳,其他的建筑根據功能組成一個井然有序的整體,使前院、內院以及大小操場之間構成不同形狀以及大小的空間模塊。教學樓和綜合樓之間以聯廊相連,這樣既有利于交通便利,又讓空間利用率大大提高。很多中小學建筑在平面布局上都會做以上設計,從而構成空間形狀豐富、建筑井然有序、綠化層次感強的校園。

(2) 色彩運用與外觀設計

中小學建筑都力求建筑能夠精心設計,打造外形美觀優雅,色彩運用具有特色的現代化校園。這就要求建筑者在設計中小學建筑外觀時能夠與國際前沿接軌,兼顧建筑的民族性以及地域性,讓現代化的外觀承載傳統文化,這樣不僅能夠給所在地區打造極具個性的標志性建筑,還可以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目前的中小學建筑都注重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力求在建筑外觀、環境空間、使用功能等方面打造多層次、高效率、多方位、多功能的校園。

建筑的外觀是其建筑風格所在,校園建筑使其時代性中又蘊含著文化氣息。科學的布局、獨特的風格、新穎的理念是所以中小學建筑想要的“性格”特征。如,某小學立面設計就采用了虛實對比與簡潔明快的方式,突出建筑特點,合理利用建筑軸線的空間延伸感,建造一個連續墻,讓建筑的連貫性以及整體性十分明顯。此外,采光棚與屋頂的構造棚架渾然一體,線條縱橫穿插、建筑面凹凸有致,白色面磚、灰色走線、天藍色山墻相互配合,讓建筑色彩與外形明快而清晰,整個立面典雅大氣而又風格獨到。

(3) 給水節能設計

校園用水是校園活動根本的保證。為了保障校園正常供水以及體現節能理念,首先必須保證有合理的供水系統。中小學建筑規范中明確指出,小學的教學樓不能多于四層;幼師、中師、中學的教學樓不得多于五層。依據學校供水實際,常采取以下三種供水模式。一是無市政供水管道供水的,應有學校自備水源,如水井等,加壓到水箱后,再連接到各個供水點。二是學校有市政供水管道,但水壓不夠時,應聯合以屋面水箱的,共同供水。三是市政供水管道能夠保證正常教學活動。其次,應當科學規范的設計生活水箱,從而保障所供水的質量。這就要求要將生活用水的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圍內,若水箱里的水48小時未更新,則要采取消毒措施;若屋頂水箱是露天的,則必須設置保溫層,避免夏天水箱溫度快速上升,余氯揮發加快,促使細菌生長,造成用水隱患。再次,使用節水型衛生器具。中小學建筑的衛生間具有明顯的使用周期,其中,課間使用頻率最高,青少年、兒童的使用習慣和成人有所區別,因此,衛生器具應該相應的和公共建筑加以區分。新建的中小學建筑常使用的衛生器具中,一是液壓腳踏閥,不僅節水、衛生,還符合少年好動、好奇的天性;二是洗手盆自閉式水嘴以及小便自閉式沖水閥,其特點是對每次給水時間以及給水量有所限定,從而有效節水。

(4) 功能內涵與空間構造

教學樓是中小學建筑的首要建筑,它在布局上應當有強烈的秩序感與極高的效率,中小學建筑均采用南北朝向,結合現代化的手段,打造建筑的功能內涵以及豐富的空間構造。在布局以及設計上,建筑應當有較強的適應性,為各種校園活動提供所需空間,為日后將建筑靈活使用與分割提供可能。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小學校園逐漸由以往的封閉型向智能型與開放型轉變,因此,教學樓設計時要不拘一格,努力構建簡潔明快、功能多樣化、人文氣息濃郁的新時代校園。

(5) 文化氣息的體現

校園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身涵養的重要場所,體現學校獨有的文化氣息,是各中小學所追求的目標。具體說來,打造校園文化內涵時有以下幾點。首先,營造健康、愉悅的氣氛。如,小學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小孩們身高較低的特點,這就需要將臺階以及踏步高度適當降低;考慮到成人和孩子的需求,可將欄桿設計成雙扶手。其次,創造有助于學生交往的外部空間。中小學的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喜歡展示自身才華、渴望與人交往的特點。為了給學生提供相互交往的空間,可適當增加走道寬度,給學生提供課間活動的平臺;當然,有些學校采取了錯層的設計,讓下一層的屋頂成為學生活動的場地;此外,設置小型舞臺、內庭、大臺階以及下沉式廣場等都受到學生的青睞。再次,營造和諧、人性化的生活環境。中小學建筑應當做到既尊重原生之美,又體現平民之心。校園建筑重在建筑之間的錯落有致、協調統一,水景、道路、綠景交相輝映,建筑造型、色彩搭配別出心裁。一個簡單的座椅、一處不張揚的園林、一塊校園標識牌等共同營造出人文化的氣息,讓校園在得體與大方之中散發出其特有的文化內涵。

3 小結

一個完美的中小學建筑是現代化與人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有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特點的外觀,有便于學生交流的空間,其景觀分布錯落有致,建筑之間井然有序而又高度統一,生活設施方便而又節能。簡而言之,以人為本、體現校園文化、尊重學生個性是打造個性化中小學建筑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劉新康.一所獨具匠心的小學校園―安康市果園小學的建筑設計[J].西北建筑與建材,2003,(11)

[2]屈健.中小學建筑空間設計[J].中國勘察設計,2010,(01)

[3]唐洪剛.高校公共教學樓設計探析――貴州大學新校區教學樓設計[J].建筑科學,2011,(03)

篇(7)

Keywords: concrete hollow floor; Design features; Structural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U37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現代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快速蓬勃發展,傳統的結構形式和施工方法也在不斷創新與進步,現澆鋼筋混凝土空心樓蓋就是最近幾年國內發展起來的結構新技術之一,它適應大空間、大跨度柱網的建筑,具有自重輕、樓板剛度大、綜合造價低等優點,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業主的歡迎。由于目前國內設計軟件和內模材料多樣化,設計方法及節點構造也因人而異,差別較大;筆者對于近年來積累的工程設計經驗做了一下整理,供廣大相關設計人員參考。

一. 首先是設計概念。空心無梁樓蓋體系中的空心樓板不同于普通有梁樓板體系中的樓板,特別是抗震。

從設計計算方面考慮,普通有梁樓板體系中的樓板參與抵抗水平地震作用是通過調整梁剛度放大系數考慮,在設計計算時樓板本身是不做抗震設計的,僅考慮承擔垂直荷截,其內力可通過靜力計算直接獲取;而空心無梁樓蓋由于板厚h很大,它本身可直接參與抵抗水平地震作用,通過暗梁和現澆的空心樓蓋形成加強的框架扁梁,樓板本身在靠近柱和暗梁的一定范圍內是框架梁的一部分,此范圍內的樓板具有框架梁的受力特性,應滿足框架梁的受力要求。

從構造設計方面考慮,空心無梁樓蓋體系可以歸入扁框架梁體系中,柱與柱之間由實心暗梁與空心樓蓋上下翼緣形成大“工”字形的等代框架梁,實際上相當于一個加強了的框架扁梁。它的受力狀態介于普通梁柱結構和平板結構之間,其板厚的要求根據《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技術規程》(CECS 175:2004)取長邊尺寸的1/35~1/30,不受扁框架梁的限制,但應比平板結構的板厚要求高。柱與柱之間形成的這個框架扁梁自身有足夠的剛度傳遞水平地震力,設計的關鍵在于板柱節點處如何進行“強柱弱梁,強剪弱彎”的延性設計,保證水平地震力可靠傳遞。

在實際設計工作中,除了正常的專業程序計算,還應注意復核《建筑抗震設計規范》6.2.2條關于同一節點上下柱端正截面抗彎承載力的規定,同時適當增加剪力墻和柱子等豎向構件的配筋率。

二. 其次是計算模型中的導荷途徑。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現澆空心樓板的受力模型分單向受力和雙向受力兩種情況。

雙向受力適應范圍非常廣泛,大多數建筑工程均適用雙向受力設計,實際的設計應用也多數此類。一般來說,應用空心無梁樓蓋體系的建筑物網格均勻,通過力學計算和合理的構造設計可使現澆樓板形成明顯的雙向受力特性。到目前為止,雙向受力設計,已應用于大市場、高層綜合樓、大跨度展廳、停車場等各類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單向受力設計,是常常容易被設計人員忽視的一種模式。它通常適用于柱網區格縱橫向柱距相差較大,有明顯的長跨暗梁,或者是區格的長短邊之比大于2,以及樓板內開較大洞口的情況。這時都難以形成明顯的雙向受力特性,如果勉強使用雙向受力模型,計算結果誤差較大;特別是大跨暗梁,計算出來的受力會很大,配筋結果往往失常甚至超筋,但如果導荷模式改為單向受力,荷載傳至短柱距的邊梁上,長向柱與柱之間的暗梁受力就大為減少,其主要的作用是拉結和傳遞水平地震力,這樣計算出建筑《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技術規程》(CECS 175:2004)地震力等參數更加符合實際受力狀態。

三. 空心無梁樓蓋體系構造措施

除了滿足相應國家規范、規程外,設計時的構造措施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框架暗梁構造:

a.框架暗梁寬度不宜大于柱寬+3倍暗高度。

b.框架暗梁縱筋應一排放置,且應保證不少于50%的縱筋穿過柱子。

c.框架暗梁支座縱筋在梁跨度的1/3,1/4處分兩次截斷。

d.框架暗梁箍筋加密區長度抗震等級二、三級取2.0h,一級取2.5h,且應滿足樓板抗沖切及抗扭驗算要求。

e.暗梁內箍筋閉合處應設置混凝土受壓區內。

2.空心樓板的構造:

a.空心樓板中給排水管預留洞,煙道預留洞處管斷開,板鋼筋繞預留洞伸入支座,對于鋼筋無法繞過預留洞的可將鋼筋切斷,但應在預留洞兩邊補足鋼筋,且伸入支座。

b.衛生間樓板下凹時,則在下凹板邊設暗梁,短向暗梁伸至框架梁支承,另一方向設至凹板邊,凹板用吊梁支承。

c.應特別注意內模的種類,筒芯和箱體,在構造措施上還是有較大的區別的,這在《現澆混凝土空心樓蓋技術規程》(CECS 175:2004)6.1節中闡述的很清楚,設計人員應嚴格遵守相應條文。

四.關于電算模型。

由于目前設計人員采用的電算軟件多種多樣,帶來的計算模型、剛度折減、加載模式均有不同,加上設計人員對于電算結果的判斷和處理也難以統一,導致了即便是同一種內模產品,設計結果也大不相同。本文在這里不討論各軟件孰優孰劣,而且當前使用的空心樓蓋規程、圖集、電算軟件,也有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這就給設計人員一個較大的發揮空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8)

Abstract: This article utilizes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formation theory and the dialectics principles, studied the residential area comprising the construction,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construction area of dwelling size composition and calculation method, analyzed some controversial area calculation, put forward to modify an opinion and proposal.

Key words: set inside floor area;total construction area; Taoxing construction area

中圖分類號: F287.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住宅建筑設計、銷售、確權的三個階段中,出現了三個不同的“套型建筑面積”,即設計面積、銷售面積和產權面積,造成了開發與設計、銷售與確權、房主與開發之間的矛盾。究其原因,是現行國家標準有關住宅面積計算的規定存在不統一的問題。筆者對這些問題經過長期研究,在分析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供有關部門修訂相關標準時參考。

1 套內建筑面積的組成與計算

1.1陽臺建筑面積均應按1/2計算。1999年6月1日實施的《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1999(2003版以下簡稱《設計規范》)國家標準第3.5.4條規定:“陽臺面積應按結構底板投影面積單獨計算,不計入每套使用面積或建筑面積內。”該條文解釋說:“本條明確規定將陽臺包括凹陽臺、封閉式陽臺單獨計算面積,這便于客觀反映住宅設計的技術經濟指標……。”不難看出,該標準規定陽臺面積單獨計算,單獨統計,均不應計入每套住宅面積。

2000年8月1日實施的《房產測量規范第一單元:房產測量規定》GB/T 17986.1-2000(以下簡稱《測量規范》)國家標準第8.2.1條規定:“挑樓、全封閉的陽臺按其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又在第8.2.2條規定:“未封閉的陽臺、挑廊,按其維護結構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算。”該條文在附錄B第B1.4條中進一步提示說:“套內陽臺建筑面積均按陽臺與房屋外墻之間的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其中封閉的陽臺按水平投影全部計算建筑面積,未封閉的陽臺按水平投影的一半計算建筑面積。”勿容置言,該標準關于陽臺面積的計算,規定得十分嚴密,天衣無縫。

2005年7月1日實施的《建筑工程建筑面積計算規范》GB/T 50353-2005(以下簡稱《計算規范》)國家標準第3.0.18條規定:“建筑物的陽臺均應按其水平投影面積的1/2計算。”該條文說明如下:“建筑物的陽臺,不論是凹陽臺、挑陽臺、封閉陽臺、不封閉陽臺均按其水平投影的一半計算。”顯而易見,該標準關于陽臺面積的計算,規定得言簡意賅,概念明確,不容置疑。

以上三個國家標準,關于住宅陽臺面積的計算規定是不一致的。設計單位依據《設計規范》將陽臺面積單獨計算,不計入套型建筑面積。開發單位依據《計算規范》將陽臺面積的1/2計入套型建筑面積。房管部門則依據《測量規范》將封閉陽臺的全部,未封閉陽臺的1/2計入套型建筑面積。三方理由充分,各行其道。

一般地說,規范中某些條文的修訂,是經過了多年工程實踐的檢驗,人們有了新的認識,需要對那些被實踐證明有爭議、有錯誤的條文進行必要地修訂。這不僅僅是對某一規范原有條文的修訂,同時也是對相關規范中相同條文的修訂。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統籌兼顧,同步執行。在上述三個規范中,《計算規范》是最新版本,有關陽臺面積的規定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一方面規定陽臺面積應計入套型建筑面積,防止濫設陽臺,惡意炒作;另一方面規定陽臺面積均應按1/2計算,體現了半室外空間的陽臺與室內空間,在功能與造價上的本質區別。《計算規范》的實施,是有關陽臺面積計算的最新規定,也是對其他兩個規范中該條文的否定,具有普遍的意義。如果在新規范的同時,對相關規范相同條文修改令,就不會出現目前的尷尬局面。

為此,建議住建部借鑒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經驗,對規范條文及時統一修改令或條文解釋,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做好建筑規范的統一協調工作。

1.2套內外墻(包括山墻)是不能分攤的。《測量規范》附錄B第B1.3條規定:“各套之間的分隔墻和套與公共建筑空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等共有墻,均按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入套內墻體面積。”第B3.1條又規定:“共有建筑面積還包括套與公共建筑之間的分隔墻,以及外墻(包括山墻)水平投影面積一半的建筑面積。”下面我們來討論“外墻(包括山墻)”是不是共有墻?其“水平投影面積一半的建筑面積”是不是共有建筑面積?套內“外墻(包括山墻)”能不能分攤?以及外墻的利與弊。

首先,“外墻(包括山墻)”不是“共有墻”。因為“共有墻”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建筑內墻,二是雙邊共有,三是面積均分。套與套之間、套與公共空間之間的分隔墻,具有內墻、共有、均分的特征,屬于“共有墻”;而外墻(包括山墻)不具備這些特征,因此,不能劃在“共有墻”的范疇之內。

其次,“外墻(包括山墻)”水平面積的大部分不是“共有建筑面積”。住宅外墻是室內空間的護結構,按室內空間的性質,外墻應分為套內外墻和公共外墻兩部分。套內外墻的總長度占了外墻的大部分,公共外墻只有一小部分。外墻分成這樣兩部分,是由外墻圍合空間的性質決定的。它客觀反映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是符合辯證法原理的。所以說,只有公共外墻水平面積的全部,屬于“共有建筑面積”;而套內外墻(包括山墻)水平面積的全部,屬于套內建筑面積。

第三,套內外墻(包括山墻)是不能一分為二的。外墻的作用是保障居住空間的安全,由此構成了結構與空間的統一體,彼此之間是不能分離的。兩套或多套住宅拼聯,相鄰外墻轉變為共有內墻(即分戶墻),其余外墻仍然是各套住宅的外墻。多層或高層住宅,由于增加了公共交通空間,又有一部分外墻轉變為共有內墻,剩余外墻仍為各套住宅所有。在外墻轉變共有內墻的過程中,只有量變,沒有質變。從量上看,此消彼長,總長不變,墻體的寬度減少了一半;從質上看,共有內墻和外墻一樣,都是各套住宅的圍護墻,其實質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由此可見,在各套住宅的圍護結構中,除了套與公共部分的共有墻外,套內外墻不存在“共有建筑面積”,是不能分攤的。

最后,說說套內外墻的利于弊。外墻長,面積大,使用面積相對減小,這是不利的方面;但外墻長,開窗的機會多,室內環境質量相對較好,這是有利的方面。獨棟住宅,四面有墻,自由開窗,采光通風良好。拼聯住宅,失去的外墻越長,朝向越多,開窗的機會越少,采光通風越差。一梯三套的單元式住宅,邊套三面外墻,均可開窗采光通風,室內環境質量良好。中套只有南墻開窗采光,無穿堂風,室內環境質量與邊套相去甚遠。相比之下,外墻長,利大于弊;外墻短,弊大于利。如果讓中套分攤邊套的部分外墻面積,這公平嗎?那么,中套因外墻少而失去的室內環境質量,又有誰來補償呢?

綜上所述,套內外墻(包括山墻)既不是“共有墻”,也不存在“共有建筑面積”;套內外墻是套內建筑面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其一半分攤各戶是沒有道理的。

1.3外保溫隔熱層不應計入建筑面積。《設計規范》第3.5.2條第4款規定:“……當外墻設外保溫層時,按保溫層外表面計算。”《計算規范》第3.0.22條規定:“建筑物外墻外側有保溫隔熱層的,應按保溫隔熱層外邊線計算建筑面積。”《測量規范》沒有保溫隔熱層的計算規定,但在房屋建筑面積計算時,強調“勒腳以上各層的水平投影面積”和“永久性建筑”。其實質是按結構外墻計算。因此,建議保溫隔熱層不計入建筑面積。其理由如下:

1、非永久性。《民用建筑通則》第3.2.1條規定,普通建筑的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外保溫隔熱層是由強度低、構造松散的材料組成,使用年限短,易受潮、易破損、易脫落,不能按永久性建筑界定。

2、非結構性。房屋建筑是維護結構與使用空間的統一體,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消亡。房屋建筑的保溫隔熱層是外裝修層,就像人穿的衣服一樣,其安裝或拆除對房屋建筑的安全使用,沒有任何影響。

3.非同一性。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較大,房屋建筑的保溫隔熱層存在有無之分,厚薄之別,同一套型的建筑面積就會出現不同的計算結果,影響評價標準。比如90m2經濟適用房,同一套型在南方不超標,在北方就有可能超標。

4、非合理性。保溫隔熱材料價格低廉,造價便宜。以70毫米厚模塑聚苯板為例,建筑層高2.8米時,材料價和人工安裝費,每延米造價不過200元左右;如果計入建筑面積,則身價倍增,以房價每平方米1萬元計算,每延米售價達700元,住戶購買這部分面積,顯然是不合理的。

綜上所述,外保溫隔熱層不具有永久性、結構性、同一性和合理性,在計入建筑成本后,不再計算建筑面積。

1.4變形縫應按自然層計入總建筑面積。變形縫是否計算建筑面積,《測量規范》和《計算規范》的規定是不一致的。《測量規范》第8.2.3條規定:“與房屋室內不相通的房屋間伸縮縫”不計算建筑面積,住宅建筑適用這條規定。然而,《計算規范》第3.0.23條規定:“建筑物內的變形縫,應按其自然層合并在建筑物面積內計算。”住宅建筑也不例外。從理論上講,變形縫的功能是在內力或外力作用下,保證建筑結構的安全,是建筑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實踐上講,變形縫是四周封閉的空氣層,如同室內的煙道風井一樣,按自然層計算建筑面積的理由是同一的。但是,變形縫兩側的墻體,本質上仍屬于外墻,在計算套內建筑面積時,應以結構外墻線計算。另外,變形縫周邊封閉空氣層的建筑成本極低,如果按自然層計入共有建筑面積分攤,買房人將以高價購買空氣層,豈不冤枉!因此,變形縫按自然層計算的建筑面積,既不屬于套內建筑面積,也不應計入共有建筑面積,只能合并計入總建筑面積內。

1.5套內建筑面積的組成與計算方法。前邊討論了有爭議的四個問題。其結論是:①陽臺建筑面積均按1/2計算;②套內外墻面積不能作為共有建筑面積進行分攤;③外保溫隔熱層不應計入建筑面積;④變形縫按自然層計算的建筑面積,既不屬于套內建筑面積,也不應計入共有建筑面積。當這四個問題得到統一后,套內建筑面積的計算就得到了統一。

套內建筑面積是由套內使用面積,套內墻體(包括外墻、內墻和共有墻的一半)建筑面積和套內陽臺建筑面積三部分組成。

套內建筑面積的計算方法是:套內結構外墻線與共有墻中心線圍合的水平投影面積,加上套內陽臺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

2共有建筑面積的組成與計算

2.1住宅地下部分不應計入共有建筑面積內進行公攤。《測量規范》附錄B第B3.1條規定“共有建筑面積”的內容包括地下室(不含獨立使用的地下室),這與《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以下簡稱《通則》)的有關規定相矛盾。《通則》第2.0.11條規定:容積率是指“在一定范圍內,建筑面積總和與用地面積的比值。”該條文解釋說:建筑面積總和是“指地上部分建筑面積總和”。換句話說,居住區容積率所統計的建筑面積,只含地上部分,不含地下部分。事實上,住宅容積率是在滿足日照條件(或其他衛生條件)的前提下,僅與地上建筑密度和建筑層數相關,與地下建筑的面積及其層數無關。如果把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積統計到地上建筑面積內,與容積率的定義相違背,勢必突破容積率限值。因此,盡管住宅地下部分(包括人防地下室,地下自行車庫,設在地下室的強電間、弱電間、報警閥室、熱計量室、風機房等設備用房及地下室公共交通空間)為全體業主共有,但只能計入地下建筑面積內,不應計入地上共有建筑面積進行公攤。

2.2住宅室外地面上的設備用房不應計入共有建筑面積內進行公攤。《測量規范》附錄B第B3.1條規定:公攤面積包括“變電室、設備間”。此項規定沒有說明是地上還是地下,室內還是室外。實際工作中多從嚴掌握,無意中增加了公攤面積。對于無地下室住宅,或有地下室但未設置設備用房的住宅,建在室外地面上為單幢或多幢共有的設備用房(包括變電室、配電室、熱交換站、供水加壓站、燃氣調壓站、消防泵房等)雖然為全體業主共有,但有專人管理,所有業主一概不能擅自使用。因此,設在住宅室外地面上的所有設備用房,具有專用性,不具有公共性,只能計入總建筑面積內計算成本,不應計入室內共有建筑面積進行公攤。

2.3住宅屋頂為多幢服務的設備用房不應計入共有建筑面積內進行公攤。《測量規范》附錄B第B3.1條規定:“……為多幢服務的警衛室、管理用房……不計入共有建筑面積”。住宅建設實踐證明,還有一些為多幢或整個小區服務的屋頂設備用房,如消防水箱間,采暖系統膨脹水箱間,太陽能集中供熱水箱間等,雖然建筑面積已計入該幢住宅總建筑面積內,但是此類設備用房除電梯機房外,均不應計入共有建筑面積內進行公攤。

2.4住宅共有建筑面積不應以幢為單元進行公攤。《測量規范》附錄B第B3.3條規定“住宅樓以幢為單元”進行共有建筑面積分攤。實踐證明,這樣做是不公平的。以單元式住宅為例,如果樓幢由不同建筑面積、不同層數的單元組合,那么每個單元的共有建筑面積是不相同的。很顯然,讓共有建筑面積少的單元分攤共有建筑面積多的單元一部分面積,是不公平的。《住宅建筑規范》GB50368-2005第9.5.1條明確提出了“住宅單元”的概念,準確地揭示了若干套住房圍繞交通核組成生活單元的基本規律,是建筑空間理論的正確應用。“住宅單元”即包括了塔式住宅樓及其多塔組合樓,也包括了單元式住宅組合樓。廣義地講,通廊式住宅也是一個擴大的住宅單元。住宅單元是一個獨立的居住空間,組合單元之間除了共有分戶墻或變形縫外,各層平面(除了防火疏散連通的屋面)沒有任何聯系,也不存在共有建筑面積。因此,可以說不顧住宅樓的具體組合形式,簡單地“以幢為單元”分攤共有建筑面積,是不合理的;只有以“住宅單元”分攤共有建筑面積,才是公平合理的。

2.5住宅單元共有建筑面積的組成與計算方法。前面討論了四個問題。其中三個問題是不應計入公攤的共有建筑面積:①住宅地下部分;②住宅地上室外部分;③住宅屋頂設備用房。第四個問題是計算單元應以住宅單元為計算單元,不應以幢為計算單元。由此得出結論,能夠計入住宅單元公攤的共有建筑面積,應具有地上、室內、單元三個特征,也就是單元公共部分共有建筑面積。

住宅單元公共部分共有建筑面積是由交通(包括樓梯、電梯、前室、合用前室、走廊、安全通道、門廳等)建筑面積、墻體(包括外墻、內墻和共有墻的一半)建筑面積、僅為單元共有的其他(包括門衛、值班室、電梯機房、管道豎井、送風井等)建筑面積三部分組成。

住宅單元公共部分共有建筑面積的計算方法是:單元公共部分結構外墻線與套房共有墻中心線圍合的各層水平投影面積之和,加上單元屋頂共有建筑面積。一句話,住宅單元共有建筑面積等于該單元地上公共部分總建筑面積。

3 套型建筑面積的組成與計算方法

3.1建筑成本與單方造價。在討論套內建筑面積和共有建筑面積的組成與計算時,有的不計算建筑面積,有的只計算1/2的建筑面積,有的只計入總建筑面積,但不計入共有建筑面積。表面上看減少了銷售面積,好像建設單位吃了虧,實際上這些問題只涉及建筑面積計算規則,并不影響建筑成本。一幢住宅樓或一個住宅小區,從征地到竣工驗收,整個建設過程發生的所有費用的總和,叫做建筑成本。為了評價建筑的經濟性,需要把建筑成本平均到建筑面積上去,這樣的結果就是單方造價。當建筑成本一定時,建筑面積越大,單方造價越低;反之,建筑面積越小,單方造價越高。用總建筑面積做分母所得的單方造價,就是綜合平均成本價;用銷售面積做分母所得的單方造價,就是商品房面積的成本價。總之,建筑成本是一個絕對數,單方造價是一個相對數,面積計算規則的變化,只影響單方造價,不影響建筑成本。因此,不存在吃虧的問題。

3.2套型建筑面積的組成與計算:

1套型建筑面積等于套內建筑面積加上公攤建筑面積;

2公攤建筑面積等于套內建筑面積乘以公攤面積系數;

3公攤面積系數等于住宅單元共有總建筑面積與該單元套內總建筑面積的比值,用小數表示。

3.3套型建筑面積計算公式:

Sx=(1+α)?Sn…………………………………………(1)

式中:

α= ……………………………………………………(2)

注: Sx ――――套型建筑面積;

Sn ――――套內建筑面積;

篇(9)

Abstract: the altitude training base is the altitude training developed to a certain stage intrinsic need and inevitable product, it for athletes to provide a good training, life and rehabilitation of place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 each project athle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domestic big tournament scores improved obviously, altitud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ve also got an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o our country already built into the altitude training base for a classification, and summed up the training base this special type plateau sports building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plateau, training base, types, characteristics

中圖分類號:S717.19+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高原訓練基地的類型

1.1根據海拔劃分

不同的高原訓練基地所處的海拔高度有所不同,國內高原訓練研究人員把高原訓練按高度可以劃分為3類:

1.中低的海拔(海拔1500m至1800m):在這種高度上,空氣的含氧量減少20%左右,因此對身體刺激相對較小,適用于從事少數特殊項目的運動員。但是從高原訓練的發展趨勢來說,亞高原訓練難以達到訓練效果,將會被逐漸淘汰。

2.中等的高度(海拔2000m左右):從1800m至2300m都可列入此中等高度范圍,這是國內外多數教練員常選用的高度。我國著名的昆明海埂高原訓練基地即屬于這一高度范圍。

3.較高的高度(海拔2800m以上):目前較少采用。

近年來,在總結大量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國際上已基本認同世居平原的運動員高原訓練的最佳高度為2000―2500m。低于2000m,低壓缺氧刺激較小,不利于充分挖掘機能的潛力;高于2500m,則機能難以承受較大的訓練負荷,并且不利于訓練后的恢復。因此根據適宜高原訓練的海拔高度,我們可以把高原訓練基地分為兩類,即高原訓練基地和亞高原訓練基地。

表1.1 國內主要高原訓練基地的海拔高度及適用項目

地點 海拔 適用項目 地點 海拔 適用項目

云南昆明 1890 綜合 新疆天池 1942 滑冰

貴州紅楓湖 1250 水上 甘肅蘭州 1500 綜合

貴州青鎮 1250 陸上 甘肅榆中 1987 田徑

陜西太白山 1600 摔跤 甘肅劉家峽 1800 水上

青海西寧 2260 綜合 青海多巴 2366 綜合

四川西昌 1500 水上 河北崇禮 1920 綜合和滑雪

四川會理 1793 田徑 內蒙古武川 1650 綜合

吉林長白山 1900 滑雪

圖表來源:作者自繪

根據以上的表格可以看出我國的亞高原訓練基地大多建設在云貴高原地區,而海拔較高的高原訓練基地則大多建設在我國北部的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地區(見表1.1)。

1.2根據訓練功能的劃分

圖1.1云南紅塔訓練基地

圖片來源:谷歌地圖

排除海拔高度的因素來說,有些高原訓練基地可為運動員所提供的多種不同的訓練項目,而有些高原訓練基地只為運動員提供專項性的訓練內容。按照訓練類型上的差別我們可以將高原訓練基地分為綜合性高原訓練基地和專項高原訓練基地。

例如,位于云南昆明的紅塔高原訓練基地,它是一座足球專項訓練基地。基地中足球訓練場的數量遠遠多于一般的高原訓練基地。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訓練基地中較大的面積都被9塊大小不同的足球訓練場所占據,而其他的功能僅占有少數的面積(見圖1.1)。

圖1.2青海多巴訓練基地

圖片來源:谷歌地圖

被稱為“冠軍的搖籃”的青海多巴高原訓練基地是一所綜合性很強的國家級訓練基地,可以為幾乎所有地上項目、水上項目、室外項目、室內項目提供訓練場所。基地建有400米標準爐渣跑道田徑場和塑膠田徑場各一個;田徑館、射擊館、游泳館、綜合訓練館、籃球館、柔道館、摔跤館及散打館、拳擊館各一個;塑膠網球場四塊;天然草坪足球訓練場四塊、人工草坪足球訓練場二塊;基地所有室內外訓練場地可滿足田徑、游泳、射擊、射箭、足球、籃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柔道、摔跤、散打、跆拳道等項目的訓練需求(見圖1.2)。

圖1.3甘肅劉家峽高原訓練基地

圖片來源:谷歌地圖

再如甘肅的劉家峽高原訓練基地,它是一座專為水上運動例如、皮劃艇、水上飛機、摩托艇等提供訓練場所的基地,因此基地中的大型人工訓練水系是其他高原訓練基地所沒有的功能(見圖1.3)。

2.高原訓練基地的特點

2.1體育訓練基地的共性

高原訓練基地屬于特殊類型的體育訓練基地,它與一般的體育訓練基地有很多共同的特點。建國以后到現在,體育訓練基地的發展日趨成熟,在設計、建造和使用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體育訓練基地作為一種特殊的建筑類型常常以建筑群的形式而存在,整個訓練基地除了要滿足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的功能以外,還需要滿足運動員住宿、餐飲、娛樂、醫療保健等功能,因此設計時常常以建筑群的形式將各種功能組織在一起。

2.體育訓練基地作為公共建筑,通常能夠滿足多種功能需要,除了在訓練期滿足運動員相應各種體育訓練、比賽與生活要求之外,在停訓期通常還承擔著向群眾開放、文藝演出、集會、會議等其它綜合性活動功能需要。

3.對于訓練空間來說,為滿足室內大量運動員參與訓練的需要,訓練場館通常擁有較大的無柱室內空間,通常采用各種大跨結構的支撐與大跨屋頂的遮蔽,同時主體空間高度也較高,以滿足對高度要求不同的各種訓練的需要。

4. 不同訓練類型的場館建筑由于跨度較大,通常結構比較復雜,對于不同的訓練項目結構形式多樣化,跨度也日趨增大。因此,各種訓練館對結構安全性要求較高,施工較為復雜,建設標準高于一般民用建筑。

5.有些訓練館常常兼有級別較低的比賽功能,設備要求與科技含量較高。兼顧比賽的要求也對結構工程、設備工程、材料工程、信息工程、智能系統、環境物理等在內的多個相關學科提供相應的技術要求,對體育訓練基地的更新發展受科學技術的發展影響較大。

6.體育訓練基地通常投資較大,投資回報率低,回報周期長,一般由政府投資建設,作為公益性項目而存在,近年也出現市場投資參與體育場館建設的情況。

7.體育訓練基地的經營維護費用較高,特別是規模較大的訓練基地在人工、空調、照明、設備維護等方面投入巨大,對訓練基地的日常開放造成較大影響。

2.2高原訓練基地的特殊性

高原訓練基地作為一種特殊的體育訓練基地,與普通的體育訓練基地相比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原訓練基地的海拔高度是區別于其它體育訓練基地的最為明顯的特征。高原訓練基地一般建立在海拔高度2000m至2500m的高原地區。

2.高原訓練基地往往建立在自然資源良好、基礎條件較為完善、氣候環境適宜的高原地區,這些地區的高原生態系統較為敏感,基地的設計與建設的不當常常容易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高原訓練基地的建筑群與區域內生態系統的關系極其密切,這也成為它區別于一般平原訓練基地的另一重要特征。

3.高原氣候對訓練基地建立影響較大,溫度、季風風向、日照、降水量等氣候因素往往影響到高原訓練基地的選址、總體布局、建筑單體設計等方面的內容。

4.由于氣候環境的特殊性,冬季雪荷載和風荷載要遠遠大于平原地區,高原訓練基地訓練館的主體結構的安全性以及護結構保溫性都有特殊的要求,其建設標準大于一般平原訓練基地。

5.山間高原地區發生泥石流、滑坡、雷擊、火災等自然災害的幾率要遠遠大于平原地區,除建筑物本身主體結構的安全外,采取擋土墻、增加植被、護坡、泄洪渠等工程技術手段減少自然災害的破壞。

6.在訓練館內和公寓內增加氧氣理療室來應對使用者由于對高原環境的不適應可能發生的高原反應。

7.建筑材料的運輸、施工難度大、安全工程的建設等因素導致高原訓練基地的建設時間、建設成本、運行費用以及后期維護費用都遠遠大于一般的訓練基地,對于高原訓練基地建立影響較大。

3結語

文章主要對高原訓練基地類型和特點進行研究,首先從海拔和訓練內容兩個方面對我國高原訓練基地進行分類,并且通過實例說明了不同類型高原訓練基地的之間的區別。其次較為全面的闡述了高原訓練基地與一般訓練基地的共性和特殊性,通過比較明確了高原訓練基地這種建筑類型自身的特點。

參考文獻:

篇(10)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problem of urban water pollution increasingly heavier, optimize the urba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urban water pollution, we make sure that the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more scientific and safety, and to ensure that people life and property security. Based on many years' to engage in urba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e paper focuses on urba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Key words: the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Quality control

中圖分類號:O2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設計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就使得城市不斷發展的同時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城市給排水系統的優劣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影響城市功能的充分發揮,而且對道路完好、城市環保以及城市防洪排澇等都有直接的影響。

一、城市給排水系統的分類

在城市給排水系統的設計過程中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生活用水系統,輔助水系統和排水系統。

1、生活用水系統

生活用水是城市居民在生活中的各個環節所使用的水資源。其中包括衛生間盥洗,沖洗衛生器具,沐浴,洗衣,廚房洗滌等各個方面的用水。生活用水可以說是居民的飲用水和各種烹飪過程中的用水,因此生活給水應符合國家規定的飲用水水質標準。

2、輔助水系統

建筑中不但要供給生活用水,更要注重輔助水給水系統的設計過程,在當前設計過程中,由于人們對設計的不全面,使得輔助水系統經常成為擺設或者干脆不設計輔助水系統。分別是生活輔助給水系統和消防輔助給水,并要有獨立的給水系統。高層建筑的用水設備很多,在有些設備的用水因本身的特點,并區別于生活給水系統和消防給水系統。

3、排水系統

城市排水管道系統是現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市政基礎設施,是當前城市中各種污水排出的主要系統設備,更是防止在雨季的來臨時刻對各種雨水防洪的主要方式。其作用是及時可靠地排除城市區域內產生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降水使城市免受污水之害和免受暴雨積水之災從而給人們創造一個舒適安全的生存和生產環境使城市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正常進行維持生態平衡保證可持續發展。

二、城市給排水管道工程設計

1、管徑給排水量的確定

(1)排水量確定

現就分流制體制的排水量確定進行分析。污水設計總流量Q(L/S):Q=Q1+Q2+Q3。其中Q1為居住區生活污水設計流量(L )。含居民生活污水定額和綜合生活污水定額,可按當地用水定額的80%一90%采用;雨水設計流量Q(L )。其劃分應結合地形坡度,匯水面積的大小及雨水管道布置等情況劃定。地形較平坦時,可按就近排入附近雨水管道的原則劃分匯水面積;地形坡度較大時,應按地面雨水徑流的水流方向劃分匯水面積。

(2)給水量確定

綜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根據居民生活用水定額或綜合生活用水定額及最高日時變化系數綜合分析確定;工業企業生產用水和工作人員生活用水:生產用水量根據生產工藝要求確定;工作人員生活用水量;消防用水:消防用水量根據車間性質確定;澆灑道路和綠地用水:根據路面、綠化、氣候和土壤等條件確定;未預見水量及管網漏失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百分比計。

2、給排水管材的確定

給水管道通用管材有承插式給水鑄鐵管、球默鑄鐵管,焊接鋼管,鍍鋅鋼管,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管、玻璃鋼管、塑料管、復合管等;無壓排水管—般很少彩和金屬管,只有當排水管道需要承受較高壓力或對滲漏要求嚴格的地方,才采用金屬管材。較為常見的為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管,近幾年,雙壁波紋管,HDPE高密度纏繞管等也在室外排水工程中得以較為廣泛的應用。

三、給排水管道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

1、溝槽開挖與支護施工控制

市政工程給排水管道的施工項目中,土方的工作量占整個工程的很大比重,在安排上采用輪胎式挖掘機,推土機配合開挖與人工開挖相結合,在需土方運輸的地方配備一些自卸汽車,在開挖前逐一探明地下即有管道,電纜和其他構筑物的位置,半調查結果和處理方案送交業主和相關管理單位確認,以便進行相應的保護,遷移等措施,保證開挖工作持續進行,當地下水位較高或雨季施工時,要求采取排水措施,保證水位位于工作面2m,防止溝槽內長時間引起基槽變形,應盡可能減少晾槽時間,施工時應掌握天氣變化,嚴禁基槽泡水,當遇到溝槽底部為巖石基礎時,要求增加開挖深度30cm,當遇到軟弱基礎時或有其它埋置物時,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后處理。

2、施工測量部分的控制

施工測量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貫穿于排水管道施工的始終,必須設專人專項來完成,以確保測量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為保證每道工序完成后的數據準確無誤,應在自檢自測的工序中要求允許偏差精度比規定的再提高50%,并由專業測量施工工程師進行測量,再由另一測量工程師進行復核,測量儀器必須經標定后方可使用。

3、管基制作質量的控制

管溝開挖驗收合格后,可按照圖紙設計尺寸、標號及中心線等要求進行管基的施工,管基施工時,土質基底不得裸落過久,同時考慮到保養,氣候,混遠距離運輸等不利因素,混凝土可提高一個強度等級或采取加早強劑等措施,待管基達到一定強度后再下管。

4、管材安裝

市政工程塑料埋地排水管道的施工技術,塑料埋地排水管道的選材與敷設:塑料埋地排水管主要承受的是外壓的荷載,包括管頂土重荷載和地面上汽車帶來的活荷載等。根據前面的理論分析,敷設的條件和質量對于其是否能夠安全工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國內外應用埋地塑料排水管的實踐證明,工程成敗常常取決于敷設。管材安裝技術,為保證閉水試驗的成功,管材進入工地時要仔細檢查有無裂縫或孔眼漏洞,若有上述問題,應及時調換管材或予以修補,下管前,既要仔細檢查管基中心線,邊線及井基等尺寸,又要檢查井位置,井距,各部位混凝土基礎的強度等級,接口防滲砂漿的調配品。

5、砌檢查井。挖溝槽時,可使檢查井中心樁依井基圓圈尺寸挖好井基,待高程無誤后再與條基同時澆注,經保養達到一定的強度后即可下管,并預留井筒位置,不同管徑的管底高程與井底高程的連接要一致,管材放穩后,調節直管線管口,待高程正確后即可砌井,砌井時,既要飽滿,流槽通順,也要使井壁尺寸符合要求,管材與井筒砌筑完畢后,即可砌井。應及時做好彎管接頭,管底高程,井底高程和井蓋高程必須完全符合圖紙設計的要求,避免通水檢查時出現積水,漏水甚至倒流水現象。

6、溝槽回填。回填工作必須在隱蔽工作驗收合格后進行。胸腔部分還土時,必須在兩側同時對稱回填,如使用機械回填,則胸腔部分,管頂以上0.5M入及檢查井周圍應先用人工回填好后,方可用機械進行大面積回填,靠近建筑物旁及排水管頂面需鋪設路面的淘槽,在回填土時必須分層壓實,不得回填淤泥,腐殖土及凍土,管道頂面需鋪設路面者回填壓實度達90%以上,建筑物旁溝槽回填壓實度達到83%以上。

四、結語

為了更好的改進城市給排水工程設計,使設計做到經濟合理,運行安全,我們必須認真做好規劃前期的調查研究,使規劃內容與當地的條件相符合,同時把好設計與施工的每一道關,避免施工問題的發生。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城市給排水工程質量不斷提高,確保施工質量達到一個新水平,從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環境水平。

參考文獻:

[1]韓會玲.城鎮給排水.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2]程啟令.淺談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質量通病的防治[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6(1).

上一篇: 公共關系學的起源 下一篇: 城中村改造存在的問題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人成色777777在线观看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首页 | 中文字字幕专区在线精品乱码 | 亚州Av片在线劲爆看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婷婷 | 日本中文字幕二区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