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6 14:28:38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社會也逐漸進入老齡化。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積極老齡化已經成為國內外老齡政策的發(fā)展核心,并受政治議程與老齡研究的影響[1]。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迅速,老年人在社會上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成為不可忽視的群體;同時隨著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群的平均壽命也在延長,使其對健康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2]。
1積極老齡化的概念
1.1積極老齡化概念的提出
隨著日益嚴重的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國際社會輿論依次提出了成功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生產性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等概念。20世紀60年代有學者提出了“成功老齡化”的概念,認為外在因素只起中性作用甚至于抵消內在老齡化進程的作用,使老年人的各方面功能沒有下降或只有很少下降,從而使老年人繼續(xù)保持中年人的活動和價值觀[3]。美國學者羅伯特(Robert)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生產性老齡化”的概念,認為老年人仍然能夠從事一些適應性活動,其人力資本的生產性參與十分必要[4]。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1990年的哥本哈根會議上提出了“健康老齡化”的概念,這一概念不僅強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更強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5]。“積極老齡化”的概念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1996年提出的它是“成功老齡化”、“生產性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等概念的綜合版和升級版。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首先提出“積極老齡化”,其觀點基于對老年人權利的承認,以及《聯合國老年人原則》―獨立、參與、尊嚴、照料和自我實現,從“需求”轉為“權利”,老年人不再是社會負擔。
1.2積極老齡化的內涵
2000年4月在第二屆老齡會上正式提出“積極老齡化”,作為政策框架,以《聯合國老年人原則》為指導。其內涵納入大會“政治宣言”,這是為了應對全球人口老齡化。其內涵是:在健康老齡化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延伸,其含義更廣泛、全面,要認識到健康、照料之外的各種因素如何影響老年個體和群體,幫助老年人保持獨立和積極性,促進健康,即健康+活力。“積極”是指不斷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務,而不僅指身體和活動能力或參加體力勞動的能力。退休老年人、甚至患病或殘疾老人仍能為其家庭、社區(qū)、國家做積極貢獻。積極老齡化的目的在于使所有老年人延長健康預期壽命、提高生活質量。
2002年舉辦的聯合國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將其寫進了《政治宣言》[6]。“健康”、“參與”、“保障”是積極老齡化的三大支柱。“健康”是指人在進入老年期之后,可以保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以及可以很好地適應社會[7]。“參與”是指老年人要積極地面對老年生活,主動融入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發(fā)展,分享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用[7、8]。“保障”是指從社會公正的角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政策保障、資金保障、監(jiān)管評估保障等,以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經濟保障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生活照料需要等[9、10]。
“積極老齡化”概念的提出改變了人類傳統的老齡觀,把戰(zhàn)略規(guī)劃重點從“以需求為基礎”(傾向于假定老年人是被動目標)轉變?yōu)椤耙詸嗬麨榛A”(承認人們在變老時,他們在生活的各方面都享有機會、待遇平等的權利,以及他們的責任)[11]。
2積極心理學的發(fā)展及作用
2.1積極心理學概念及意義
2.1.1積極心理學概念
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樹立起了積極心理學的大旗,扭轉了之前心理學過分關注人性消極面的研究取向,將心理學引向探索和促進人類實現自我、生活幸福、性格完善、和諧發(fā)展的道路,使心理學致力于研究如何讓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更充實、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12,13]。積極心理學認為,創(chuàng)造積極的精神,提供積極的機會,肯定積極的價值,才能使它的服務對象在感受積極的過程中,學會發(fā)現、創(chuàng)造和積極給予,從而獲得一種實實在在的積極力量,最終幫助人們預防和治愈心理疾病,過上更快樂、更健康、更積極、更有價值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的這種積極轉向意味著心理學開始重建人類的新人文精神,體現了心理學的人文關懷[14]。
Kennon M. Sheldon和Laura King的定義道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fā)展?jié)摿兔赖碌目茖W。”積極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fā)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fā)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的生活。
2.1.2積極心理學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思想在于強調人本身所固有的積極因素,強調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主張心理學的研究要以人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fā)點,用積極的心態(tài)對人的心理現象作出新的解讀,尋找其規(guī)律,從而激發(fā)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潛力并獲得幸福的生活。
3積極心理學在積極老齡化中的作用
面對全球老齡化不斷加快的趨勢,聯合國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政治宣言》指出的“積極老齡化”已成為老齡觀的一個革命性變革,而積極老齡化的核心和精髓[15]。“積極老齡化”認可老年人有機會均等參與和處理生活各方面的權利,鼓勵和提倡老年人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需要參與社會發(fā)展,從而體現老人的自我價值。
3.1積極心理學與老年人身體健康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到中年以后機體開始衰老,機體的各器官的功能開始逐漸退化,不可避免的出現生理機能的老化,但如果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良好,能與外部環(huán)境協調、適應,人際關系和諧,善于調適自己的負面情緒,則老化現象會大大降低,并表現出老當益壯、老有所為的積極精神面貌。只有身心健康而長壽的老年人,才能在人生旅途最后階段――晚年生活中活得開心、給自己生活帶來樂趣,真正做到歡度幸福的晚年。
3.2積極心理學可以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包括心理活動正常范圍和標準,以及如何調節(jié)心理活動,使老年人身心愉快、健康長壽等內容。21世紀養(yǎng)生保健的主旋律是心理養(yǎng)生,老年人要想健康長壽,就應明確養(yǎng)生必須先養(yǎng)心,要注重心理養(yǎng)生,保持心理健康[16]。
積極心理學對于老年人心理養(yǎng)生至關重要,關系到老人的心理健康。老年人心理養(yǎng)生是一個多維度的結構模型,由積極認知、積極行為、積極情緒三個維度所構成[17]。廣泛的普及積極心理學對老年人心理養(yǎng)生有著重要的作用,為積極老齡化的推廣普及提供保障。
在心理學領域,積極心理學是一種以對發(fā)展?jié)摿兔赖碌确e極品質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倡導積極取向、實現價值回歸和堅持科學實證,是積極心理學的三大基本特征。由于積極心理學主要是以人的積極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組織系統作為研究視域,這就使得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成為促進初中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有效措施。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的應用問題進行探究。
一、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中應用的意義
對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的應用問題進行探究之前,我們首先要對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應用的意義進行探究。通過對我國初級中學心理健康課堂的發(fā)展現狀來看,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的應用,可以為我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一種新的取向。由于我國的傳統校園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主要從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的防治問題入手來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這就使得現有的校園心理健教育模式并沒有從根本上對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培養(yǎng),因此,傳統的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模式并不能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中的應用讓“察知幸福”“體驗幸福”和“追求幸福”三大問題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這就為初中心理健康課堂提供了一種新的發(fā)展取向。除此以外,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中的應用,也可以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內涵。積極心理學主要關注的是人類的優(yōu)秀品質,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中的應用,可以通過對學生的積極主觀體驗進行關注的方式,幫助初中生培養(yǎng)積極的人格,這樣,在初中生的成長過程中,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課堂中的應用,可以通過為學生提供積極心理特征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應用積極心理學的措施
1.學校要構建一支具有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
在利用積極心理學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進行優(yōu)化的過程中,學校首先應該讓心理健康課程教師在日常工作中養(yǎng)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在為心理健康教師提供成長發(fā)展平臺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通過聘請心理健康教育專家來校舉辦講座的方式,滿足教師的發(fā)展需求。一些學校在提升教師心理品質的過程中采用的教師定期參加校外培訓的制度,對心理健康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應用過程中,學校首先要打造一支具有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進而讓教師自身的積極人格在學生中產生影響。
2.通過活潑自如的教學方式對心理健康教學進行完善
在初中階段,心理健康課程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對積極心理學相關內容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學校應該讓民主輕松的教學氛圍、時代氣息濃郁的教學內容和暢所欲言的課堂規(guī)則成為心理健康課堂的主要特色。在對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進行應用的過程中,心理健康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理發(fā)展特點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進行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講授法、課堂討論、課堂辯論及團體輔導等方式的應用對心理健康教學的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在對積極心理學理念進行應用的過程中,一些學校采用的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體性講座和團體輔導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這一心理健康教學模式的構建過程中,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心理健康學習之中,也可以通過對學生參與團體輔導課程的熱情進行強化,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積極心理學的應用過程中,教師還通過對學生的自我調適能力進行培養(yǎng)的方式,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教師在心理健康教學中提到的音樂調節(jié)法、自我暗示法、合理宣泄法對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調整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活潑自如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學的積極性得到有效提升。
積極心理學在初中心理健康課堂的應用,是提升初中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措施,我們只有從學生實際情況入手,對積極心理學理念進行靈活應用,才能真正讓學生參與到心理健康教學之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078-03
本文提出將積極心理學應用在《理論力學》課程教學中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學習《理論力學》課程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理論力學》。在應用此種方法的課堂教學中,利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理論力學》課程的態(tài)度,這對于《理論力學》的課堂教學起著積極的作用。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
1.積極心理學理論。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學的一個研究領域,是1997年美國心理協會主席Seligman(塞利格曼)就任時提出的一個概念,并在美國心理協會年度大會上明確提出把建立積極心理學作為自己任職美國心理協會主席的一大任務。積極心理學利用比較完善的心理學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它從一種新的、積極的視角來詮釋心理學,將注意力轉向對于人性的積極面的研究,倡導探索人類的美德,用開放、欣賞的眼光看待和理解人類的潛能、動力和能力。積極心理學把增強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提倡研究積極人格的特質。積極心理學家B.L.Fredrick認為積極情緒具有拓展并構建個體即時的思想或行為作用,也就是為即時的思想和行為提供充足的資源。在擴建即時資源的基礎上,積極情緒還能夠幫助個體建立起長遠的、有利于個人未來發(fā)展的資源。國外很多研究已經證明了這種觀點。希爾等人的研究證明積極的情緒體驗過程中個體能夠更加全面的認識和處理所面臨的任務,從而保證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能夠做出最有效的反應;艾森等人的研究證明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有效的組織人的認知活動,使人的認知活動范圍更加廣泛、流暢度更高、靈活性更強。積極心理學不僅拓展了現代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視野,其理念也為我們重新審視和理解心理學的功用與性質,為認識和把握人類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維度。
2.積極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胡婧對積極心理學在新課程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可以利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格,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斷提升,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積極促進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格就是要使學生主動尋找自身的優(yōu)點和存在的問題,增強積極的情緒體驗,不斷挖掘積極的潛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督促學生注意學業(yè)的進步,也要注意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能夠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作為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親身領悟知識和技能,從而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這樣才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更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善于發(fā)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二、《理論力學》課程教學現狀
《理論力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yè)技術基礎課,它運用邏輯推理和數學演繹的方法,由少量最基本的規(guī)律出發(fā),得到了從多方面揭示機械運動規(guī)律的定理、定律和公式,建立了嚴密而完整的理論體系。這門課程的基本情況是概念多、定理多、公式多,前后聯系緊密,題目靈活多變,解題技巧性強,使很大一部分同學感到理論力學“理論難,解題難”,學習效果不甚理想。如果采用以往的教學手段,首先是進行《理論力學》課程的講授,在課程的講解結束之后,再針對學生在學習《理論力學》課程中遇到的難點和問題進行逐一分析,各個擊破,從而解決學生在學習《理論力學》課程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和困惑,這樣的方法顯得頗為被動。在求解上述復雜問題的過程中,積極心理學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人們在遇到困難,不易處理時,最易產生消極情緒,這樣會導致教學過程的中斷,嚴重降低教學效果,只有在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下才能化難為簡,使教學過程有序的進行。
三、積極心理學在《理論力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1.培養(yǎng)學生學習《理論力學》課程的積極情感。現階段,大部分教師仍然沒有擺脫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習慣于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入手進行教學工作的展開,很少去預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或者是積極挖掘學生身上所具備的優(yōu)點。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影響下,一部分教師開始關注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漸發(fā)現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在《理論力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只是尋找學生在推導公式或者求解時出現的問題,更應該鼓勵學生主動調動已有的知識和在以往課程中積累的經驗,從已經掌握的基礎出發(fā),增強積極的情感體驗,挖掘自身的積極潛能,從而,逐步引入新的《理論力學》的課程內容。因此,對于《理論力學》這樣理論性和邏輯性較強的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督促學生學習進步,更要注重學生積極情感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情感與認知協調全面地同步發(fā)展。
2.激發(fā)學生學習《理論力學》課程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學生有無興趣,對學習的效果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只有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才會全神貫注、克服重重障礙的積極思考,不把學習看作是負擔,而是樂此不疲的享受。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非先天形成的,這就要靠教師的積極引導和耐心培養(yǎng)。教師首先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情境;其次,要對有進步的學生適時地進行表揚,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要尋求一種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新思維方式,并在講解的過程中,引用積極心理學的知識,使學生在心理上對難于理解的問題不會產生排斥情緒,處于一種對新知識的渴望中。所以,針對《理論力學》課程,應該使學生明確《理論力學》的每一個知識點能夠解決什么問題,才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教師在講授每一章內容之前,可以列舉一些本章可以解決的實際問題,明確學習《理論力學》課程的現實意義,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自己要學。
3.對學生進行《理論力學》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最根本的問題是塑造創(chuàng)造性人格,即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創(chuàng)造技能的思維訓練,而且要進行深層次的人格培養(yǎng)。根據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創(chuàng)造力更多的是后天培養(yǎng)出來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需充當學習的組織者或指導者,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從而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亦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強調發(fā)現知識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針對《理論力學》課程可以采用“一題多解”的方法和“題型系列”的方法,這些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加深、加寬對力學問題的理解,而且這些方法本身就具有一定意義上的創(chuàng)新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采用積極心理學指導我們的思想、應對遇到的難題,對提高《理論力學》課程的教學質量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并能夠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理論力學》課程的熱情。通過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我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才會變得更強,思維才能更具創(chuàng)造性。
4.在理論力學課程教學中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更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善于發(fā)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珍視學生的每一分努力,欣賞學生的每一個創(chuàng)造,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有些教師在傳統的教育觀念影響下,不懂得如何溝通師生關系,也不愿意與學生平等相處。在《理論力學》的課程形態(tài)下,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出一種民主、平等、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真誠地看待每一位學生,耐心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善于把生硬冰冷的機械、力學、計算機語言變成富有感彩的生動詞句。另外,教師還要學會贊賞學生,這樣獲得積極的自我認同的學生,將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強化、遷移,從而形成積極的人格特質,這樣不僅有利于《理論力學》課程的教學過程,對其他課程的教學同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5.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積極的評價。在《理論力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下,應該避免讓分數成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教師不僅要轉變評價觀念,善于發(fā)現學生身上各方面的閃光點,還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點滴進步時,通過教學評價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珍視學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賞學生的每一個創(chuàng)造,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理論力學》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對于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改善教學方法,完善教育體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提出將積極心理學理論應用在《理論力學》課程教學中,強調學習知識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學習《理論力學》課程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理論力學》課程。因此,采用此種方法的課堂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有效地改進教學方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這對于《理論力學》的課堂教學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對構建符合時展需要的教學體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崔麗娟,張高產.積極心理學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心理科學,2005,28(2):402-405.
[2]唐海波,郭鋒.積極心理學思想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啟示[J].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2011,2(1):31-33.
[3]楊佳.柏拉圖的正義觀解析[J].人民論壇,2010,(23):242-244.
[4]Hill E L.Evaluating the 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 in autism[J].Development Review,2004,(24):89-233.
[5]Isen A M. Some 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feelings and emotions:Positive affect facilitates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M].Manstead A S,Fischer A. Feelings and Emotions:The Amsterdam symposiu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6]Wadlinger H A,Isaacowitz D M. Positive mood broadens visual attention to positive stimuli[J]. Motiv Emot,2006,(30):89-101.
[7]胡婧.積極心理學及其在新課程教學中的積極作用[J].雞西大學學報,2011,11(2):6-7.
[8]宋榮罡.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課堂實效[J].成才之路,2008,(3):86-88.
[9]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理論力學教研室.理論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90后”逐漸成為當代飛行學員的主體,他們在新的學習與生活環(huán)境中形成了與以往飛行學員不同的新特征: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崇尚個性,向往自由,渴望被認同等。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針對飛行學員的缺點和問題,大多采用批評、懲罰等教育方式,而這些是很難被當代飛行學員接受和認可的。黨的十報告明確強調了心理疏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本文立足行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借鑒積極心理學研究成果,提出將教育重點放在挖掘飛行學員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上,用一種更加欣賞的、開放的眼光看待和教育飛行學員。
2.積極心理學
2.1 積極心理學的產生
1879年,心理學作為獨立學科誕生后面臨三項主要使命:治療人的精神和心理疾病;幫助普通人生活的更加充實幸福;發(fā)現和培養(yǎng)具有積極品質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催生了大量的心理問題,治療人的心理疾病成為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旨在幫助那些飽受戰(zhàn)火蹂躪的心靈得以康復。這種以人類心理問題與疾病診斷治療為中心,認為只有人的缺點和問題被指出與糾正后,才會作出相應反應的心理學,稱為“病理式”心理學,也叫消極心理學。
雖然消極心理學在處理心理問題上效果明顯,但它卻忽視了心理學的其它兩項使命,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更應該研究人類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人的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開始萌芽。上世紀末,以Seligman為代表的心理學家掀起了一股積極心理學的熱潮,他們認為積極心理學應該以人的積極品質為研究重心,提出用積極的心態(tài)解讀心理現象,進而激發(fā)人潛在的積極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品質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潛力[1]。
2.2 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內容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存在著顯現的和潛在的積極力量與積極品質,心理學應該以人已有的、潛在的、積極向上的優(yōu)勢與品質為研究對象,以一種更加欣賞和開放的眼光看待每一個人,以挖掘和培養(yǎng)個體身上的積極力量與積極品質,幫助個體克服自身的心理問題與不足,促進個體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
積極心理學的核心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積極的情緒體驗,包括對過去的滿意和感恩,對目前的快樂和幸福,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和樂觀;二是積極的人格特質,包括愛的能力、工作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等人格特質,積極的人格特質有利于個體采取更為有效和主動的方法來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三是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主要研究有利于個人潛能發(fā)揮的社會組織系統,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等。
3.積極心理學在飛行學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
3.1 培養(yǎng)飛行學員積極的認知模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對事件的看法所帶來的困擾,人們許多思想、行為和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是由于對事件認識的偏差導致的。事件本身無所謂好壞,但當人們賦予它自己的偏好和評價時,便有可能產生無謂的煩惱和困惑。一個持有樂觀、積極態(tài)度的人,可能會愉快的生活;相反,持有消極態(tài)度的人則更容易陷入悲觀情緒的困擾[2]。飛行學員的成長要經歷一個艱苦的、復雜的學習與訓練過程,很容易在一些困難與挫折面前,受到消極悲觀情緒的困擾,這主要源于他們對事件的消極認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積極引導飛行學員轉變思維模式,形成積極的認知模式,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戰(zhàn)勝困難與挫折。
心理學家Seligman根據人們對事物的歸因不同,將歸因風格分為“樂觀型歸因風格”和“悲觀型歸因風格”。樂觀型歸因風格的人將失敗歸因于外在的、暫時的和特定的因素,他們并不否認客觀事實,而是在面對挫折時做出積極樂觀的解釋,從失敗中吸取經驗、總結教訓,進而對未來充滿希望。悲觀型歸因風格的人將失敗歸因于內在的、穩(wěn)定的和普遍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往往是他們自身不可控、無法改變的,容易出現自暴自棄的現象。為幫助人們從悲觀歸因風格向樂觀歸因風格轉變,Seligman以認知模式為基礎,提出了增進樂觀的ABCDE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ABCDE模式
字母 英文全稱 含義
A Adversity 逆境,代表學生所經歷的事件。
B Beliefs 信念,代表學生對事件的消極看法。
C Consequences 結果,代表因學生消極看法所造成的消極后果。
D Disputation 反駁、爭辯,代表學生對頭腦中導致消極后果的消極看法的自我反駁和爭辯,以找到更有力的樂觀解釋。
E Energization 激勵或賦予活力,代表學生成功對消極看法進行反駁后所獲得的充滿活力的心理狀態(tài)。
一般人習慣于將自己的消極情緒歸因于所經歷的事件,但增進樂觀的ABCDE模式認為,情緒或行為結果C不是由誘發(fā)性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們對這一事件的不合理看法B引起的。因此要改善人們的消極情緒或行為反應,就要對非理性信念或消極想法B進行反駁D,找到更有力的樂觀解釋,以消除之前的消極想法,這樣人們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及行為,進而獲得充滿活力的心理狀態(tài)E。例如,飛行學員考試成績不理想,悲觀歸因風格的學生會認為是因為自己比較笨,學習能力差等,以這種內在的、穩(wěn)定的不可控因素解釋這一事件,就容易產生自卑、自暴自棄等消極情緒。這時就需要及時引導學生轉變思維模式,讓學生與自己辯論,反駁自己的消極想法,如考試不理想也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自身努力程度不夠,準備不充分,復習方法不科學高效等。這樣飛行學員就能夠將考試成績不理想歸因于暫時的、外部的、可控的因素,用更理性的態(tài)度看待考試失敗,進而在以后考試中準備更加充分,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
增進樂觀的ABCDE模式為樂觀的獲得提供了具體有效的方式,在飛行學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壓力事件時,我們可以利用增進樂觀的ABCDE模式引導飛行學員轉變思維模式,反駁自己的消極想法,對壓力事件做出積極樂觀的解釋,進而獲得樂觀自信,產生積極行為。
3.2 培養(yǎng)飛行學員積極的情緒體驗
每一種情緒都有自己相對應的、特別的行為,心理學上稱之為“特定行為傾向”。人們的這種特定行為傾向分為兩種類型:逃避傾向和接近傾向。當消極情緒產生后,人會本能地出現逃避傾向,將注意力集中于躲避和擺脫。這種情緒限制了人在當時情景下的思想和行為指令系統,從而促進某些特定行為的產生,如逃跑,躲避等。與此相反,積極情緒能擴大一個人的思想和行動,能夠促使人在當時情景下打破一定的限制而產生更多的思想和行動[3]。在飛行學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他們的消極情緒占主導地位,那么其行為必將受到消極情緒的限制,容易產生躲避、逃離的行為,只能應付式地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思想政治教育無法深入飛行學員的內心世界。而如果飛行學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積極情緒占主導地位,他們則會積極參與,進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在飛行學員思想政治教育中,為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情緒體驗,需要努力培養(yǎng)飛行學員的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是人對現實狀況的主觀體驗,是反映一個人心里健康狀況與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關于“什么是幸福?”這個話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積極心理學看來,幸福是對目前生活狀態(tài)的滿意度,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飛行學員要達到高度的主觀幸福感,必須要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更少的消極情緒,以及對自己的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滿意度。那么如何提高飛行學員的幸福感呢?
首先,悅納自己。飛行學員要愉悅地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正視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停止對自己的責備和挑剔,發(fā)掘自己的能力和優(yōu)勢,找出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其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社會心理學的調查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發(fā)展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要加強飛行學員與老師、同學、朋友之間的交往,只有被他人認可、接納,飛行學員歸屬與愛的需要才能得到滿足,進而產生更多的主觀幸福感。尤其是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促進飛行學員彼此之間分享喜悅或化解憂傷,直接提升他們的主觀幸福感。第三,豐富自己的業(yè)余生活。相對于其他地面專業(yè)學生來說,飛行學員面臨更大的學習與訓練壓力,需要充分利用業(yè)余時間培養(yǎng)一些興趣愛好,如打籃球、唱歌、旅游等,讓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進而減小或化解學習與訓練壓力,提升主觀幸福感。第四,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具有積極情緒體驗的人的身體狀況明顯好于那些不具有積極情緒體驗的人,健康狀況與主觀幸福感密切相關[4]。任何時候飛行學員都要牢記善待自己的身體,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
3.3 培養(yǎng)飛行學員積極的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和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飛行學員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培養(yǎng)其積極的心理品質,包括自信力、心理承受能力、環(huán)境適應能力、情緒調節(jié)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積極的心理品質。
首先,充分發(fā)揮飛行學員的潛能。長期以來,飛行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問題學生”身上,并習慣于將問題無限放大,學生面對眼前一大堆問題,很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進而對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棄。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巨大的潛能,他們的內心都被積極的元素占據著,這些美好的人性品質驅使著人們去獲得理想的生存與發(fā)展狀態(tài),只有個體固有的積極力量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消極方面的力量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因此飛行學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不應該是發(fā)現“學生的問題”或“問題學生”,而是將他們中的每一個都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他們既存在一定的缺點和問題,也存在著更多的發(fā)展?jié)撃堋W鳛槊刻旌惋w行學員心靈觸碰最多的輔導員,只有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用積極的眼睛來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深入挖掘他們的優(yōu)勢和潛能,才能幫助他們最大化地發(fā)揮自身的潛能與特長。尤其是當某些飛行學員身上存在不良品行時,輔導員更要對他們有足夠的愛心、寬容心和信心,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積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們,相信他們有改善自我的積極愿望和潛在能量,引導他們重拾信心,勇往直前,翱翔藍天。
其次,為飛行學員貼上“積極標簽”。經過“黑色六月”的洗禮和嚴格的“招飛篩選”,飛行學員才能夠走進飛行學院學習飛行技術專業(yè),他們在同齡人中屬于真正意義的佼佼者。他們本身并不缺乏優(yōu)秀、積極的心理品質,他們知識面廣,喜歡獨立思考,有主見,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強,社交交際能力良好,具備積極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但受傳統思想教育的影響,他們在自我認知的過程中往往發(fā)現不了自己的優(yōu)勢,卻對自己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過早的給自己貼上了“消極標簽”,進而塑造了“消極”的自我形象。這是因為當一個人被貼上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積極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簽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簽”具有定性導向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產生強烈的影響。因此輔導員要善于引導飛行學員發(fā)現自身所具有的積極品質,強調培養(yǎng)飛行學員的能力而不是改正錯誤,給他們貼上“積極標簽”,而不是“消極標簽”,鼓勵他們按照“積極標簽”的方向去塑造自己。
4.結語
作為飛行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組織者與實施者,輔導員因日常工作繁雜,大多以“問題學生”為目標,主要采取嚴格落實規(guī)章制度、批評教育等方式,開展飛行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飛行學員認知、情緒體驗、潛能發(fā)揮等方面的發(fā)展需求。本文立足行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借鑒積極心理學基本理論,改變傳統以“問題學生”為導向的消極教育模式,用一種欣賞的、開放的眼光看待和教育飛行學員,通過關注飛行學員自身固有的積極品質,培養(yǎng)飛行學員積極的認知和情緒體驗,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的潛能。這不僅創(chuàng)新了飛行學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方法,也增強了飛行學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M].大連:萬卷出版公司,2010:160-165.
[2]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46-53.
[3]林清杰.積極體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0.
[4]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3-79.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81
Abstract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research to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student leader team is conducive to help develop positive mental quality.?This article start from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student leader team,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used in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leader team,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leader team.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leader; positive psychology; team construction
高校學生干部是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發(fā)揮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職能;同時,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優(yōu)秀骨干力量,他們充當著聯系教師和學生的橋梁,發(fā)揮著朋輩群體的榜樣力量。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研究高校學生干部培養(yǎng)工作,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干部的積極力量,為高校學生干部培養(yǎng)工作開辟新路徑。
1 目前學生干部隊伍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
目前我國高校現存的學生干部培養(yǎng)未在學生干部差異性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的培養(yǎng),缺乏系統性規(guī)劃,培養(yǎng)工作也往往流于形式,培訓效果不明顯。具體表現為:一是重上層干部和高年級干部的培養(yǎng),越是身處重要崗位的學生干部,越容易得到老師的重視和指導,而處于基層的學生干部則容易被忽視。如此一來,學生干部未形成梯隊培養(yǎng),難以推陳出新;基層學生干部的積極性容易受挫產生工作倦怠。二是,培訓方式也多以理論傳授為主,未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
1.2 學生干部缺乏歸屬感,未充分發(fā)揮凝聚作用
學生通過競爭上崗,渴望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得到尊重與認可。但由于學生干部角色的多重性,在協助學校和老師組織開展各項活動時,若不能正確處理其間的關系,很容易產生角色沖突。比如,當學生干部缺乏個人影響力和號召力時,無法充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如果生硬執(zhí)行任務,會產生與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困擾,而不執(zhí)行工作又會受到老師對自己能力的質疑。這些都讓學生干部們陷入兩難局面,只能自己完成活動任務,不僅造成工作拖沓、相互推諉的局面,更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壓抑。從而影響學生干部在學校基層黨團組織以及校園文化活動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
1.3 學生干部工作熱情不穩(wěn)定性,容易產生工作倦怠
基于心理發(fā)展的基本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化,其在成長過程中也表現出相應的階段性。大一新生的學生干部往往有很高的工作熱情,精神飽滿;在經過一年鍛煉后,大二時期即將經歷學生干部的換屆選舉,這種不確定性因素給其帶來的焦慮情緒不利于全身心投入學生工作;大三階段的高校學生干部往往相對成熟,工作能力突出、具備較強的責任意識,但同時也會面臨著較重的學習壓力,因此更容易產生對工作的倦怠感;畢業(yè)階段的學生干部則面臨較重的就業(yè)和考研壓力,是其工作熱情的消退期,顯著減少工作投入時間。
1.4 部分學生干部存在功利性思想
在對學生參加學生干部競選動機的調查中發(fā)現,大部分學生都帶有一定的功利性色彩。除了少部分學生追求服務和奉獻的價值觀外,大多數都是以自身利益出發(fā),例如有利于發(fā)展黨員、評優(yōu)爭先的加分、增加求職籌碼等。另外,高校學生干部中的官僚化傾向也日益凸顯。在“官本位”思想的消極影響下,部分學生干部對權力和級別的欲望強烈,而脫離了本身的服務職能,一味追求自身等級的晉升,不做實事。這與所倡導的以集體利益為重、不圖虛名、擔責奉獻的積極價值取向相背離。
2 將積極心理學理論引入高校學生干部隊伍建設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滿足學生成長性需求,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如階梯般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前兩者為缺失性需求,后者為成長性需求。大學生處于身心急劇發(fā)展的階段,最迫切的需求已經由低一級的缺失性需求轉變?yōu)楦星椤⒆鹬睾妥晕覍崿F上的成長性需求。積極情緒有利于激發(fā)潛能動力,提高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幫助學生干部在實際工作中積累正確經驗和豐富閱歷,為將來的工作崗位和等其他社會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干部的朋輩榜樣作用。作為學生集體的中堅力量和各種學生活動的帶頭人,學生干部需要具備較強的影響力、號召力和向心力,在學校教育和學生管理與服務工作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有助于培養(yǎng)高校學生干部積極樂觀的精神品質,引導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價值觀,營造充滿積極能量的優(yōu)秀校園文化。
第三,有利于提高學生干部培養(yǎng)的科學性。大學生生長階段的特殊性決定我們必須分階段對其開展針對性教育。借助于積極心理學,結合學生干部不同階段的特點,開展思政、綜合能力、心理等教育,使其心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早日成為國家棟梁之材。
3完善高校學生干部隊伍建設的策略
3.1 建立系統性的培訓機制,提高學生干部的綜合素質
高校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要建立科學的且符合學生自身特點的培訓規(guī)劃制度,充分發(fā)揮高校學生干部的積極作用。
一是以定期開展針對性的培訓為基礎。聯動校級、院級、校友資源,定期針對學生干部開展理論及相關工作能力的實踐培訓,設置系統化的培訓課程、編制學生干部培養(yǎng)實訓手冊。通過定期培訓,逐漸強化學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理論水平,促進學生干部思想政治素質、具體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質的綜合發(fā)展。二是以豐富的培訓方式為載體。除了傳統的課堂理論培訓外,運用網絡媒體和多樣化的方法為學生干部提供個體咨詢、小組咨詢、定期研討學習會;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在吸收和借鑒外部優(yōu)秀經驗的同時客觀認知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包容多元的心態(tài)優(yōu)化發(fā)展自身工作能力。三是結合學生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開展崗前培訓和主題培訓。根據學生發(fā)展階段和所擔任職務的差異和層次,高校應當為學生干部的成長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建立學生干部的成長檔案和人才儲備檔案,關注學生干部發(fā)生的思想變化,通過談心談話和心理疏導等方式及時發(fā)現并解決其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困惑及問題。
3.2 樹立正確的行動價值觀,充分發(fā)揮學生干部的自我效能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行動價值觀,通過豐富多彩和健康活潑的校園文化樹立學生干部主人翁意識和歸屬感。有時學生干部只是單純地根據上級的要求和指示下發(fā)與執(zhí)行工作任務,很難從工作當中獲得成就感。若鼓勵他們以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將有意義的工作做得更加有意思,在引導其樹立正確的行動價值觀的基礎上大膽放權,讓學生干部充分發(fā)揮自我效能和特長,在自娛自樂和自導自演中充分發(fā)揮朋輩的相互激勵作用。將以往的被動接受工作轉變?yōu)橹鲃娱_展工作,增強學生干部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激發(fā)潛能,從而保證學生管理工作朝積極向上的方向發(fā)展,營造充滿活力的健康校園文化環(huán)境。
3.3 建立科學的激勵體系,滿足個性發(fā)展需求
積極心理學注重人與環(huán)境的良性互動作用,要努力創(chuàng)造適合個體發(fā)展的積極環(huán)境。正面的反饋有利于壯大學生干部隊伍的力量,保證高校學生干部人才庫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精神激勵是激勵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干部的管理工作中,適時對其優(yōu)秀的工作思路、合適的工作方法、成功的工作案例給予表揚和肯定,有利于滿足和增強學生干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一,通過激勵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和歸屬感。精神激勵能夠為學生提供堅定的組織支持感,引導學生干部認真投入學生工作,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第二,開展學生干部生涯規(guī)劃,提供科學的晉升通道,幫助其增強自身發(fā)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提升學生干部的自信心,增強其應對競爭的能力和成功的機會。第三,結合學生干部的成長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獎勵。
3.4 優(yōu)化學生干部考核體系,調動工作積極性
學生干部的考評是學生干部管理的重要工作,通過對其工作績效的考評能夠關注和促進能力的發(fā)展,不僅有利于發(fā)掘和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更有利于調動廣大學生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
可從以下幾個層次進行學生干部考核體系的優(yōu)化:第一,制定系統的考核標準,建立全面的考核內容。在注重能力考核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的考核。考查學生干部是否具備良好的社會主義堅定理想、工作大局意識、廉潔自律精神、服務意識和群眾基礎等。杜絕發(fā)生學生干部在學生群體中作威作福、脫離群眾的不良現象。第二,建立多樣化的考核方法,確保學生干部的良性競爭。將教師考核、部門考核、學生群眾考核、個人評價考核相結合,力求得到客觀真實的考核結果,同時公開考核結果,確保考核制度公正透明。讓每位學生干部既感覺到壓力又有動力,引導其認知自身的優(yōu)缺點和工作不足。第三,建立學生干部例會制度。定期組織學生干部進行工作匯報和經驗交流,讓學生干部現身說法,充分發(fā)揮幫帶作用,達到取長補短、互相學習與相互促進的目的。
參考文獻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積極心理學已經成為一種思潮,在幫助個人最大限度挖掘自身潛力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在國內起步較晚,但國內學者對積極心理學的應用和實踐很感興趣。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工具,對人類心理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積極語言是積極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對積極心理學應用領域的有效延伸[1]。
一、國外積極語言的研究
1.國外語言學的研究
國外學者對語言的探索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fā)展。語言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于19世紀,在隨后的一個世紀里,國外語言學的發(fā)展主要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以英國學者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為代表的歷史比較語言學;第二階段是以瑞士語言學家斐迪南?德?索緒爾(Fardinand de Saussure)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語言學;第三階段是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喬姆斯基(Chomsky)為代表的轉換生成語法;第四階段是以英國學者韓禮德(M.A.K.Halliday)為代表的功能主義語言學[2]。
2.國外積極語言的研究
國外多數學者將積極語言的研究融入到語言心理學研究框架中。截止目前,單獨針對積極語言進行的研究比較有限,多數研究集中探討積極語言的不足之處。坦(Tan)以企業(yè)采用積極語言的方式披露財務信息為研究對象,認為在投資者經驗較少的情況下,采用積極語言披露企業(yè)財務信息可以帶來更高的收益,但是對于投資經驗比較豐富的投資者來說,用積極語言披露企業(yè)財務信息卻會起到反作用[3]。卡桑久(Casangiu)則簡單明了地指出,并不是任何時候使用積極語言都可以起到好的效果,有的時候過分贊美反而會降低他人的愉悅感和滿足感[4]。
國外學者對積極語言在教學中應用的研究成果可借鑒的不多,這可能與國外較為開放的教育模式,以及國外教師更自由的教學語言相關。伍德(Wood)指出,教師的積極語言可以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產生積極行為,讓學生可以不斷學習新的技能,以便成為更好的自己[5]。奧德(Ode)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積極詞匯的教師更容易受到學生的喜愛,但對積極語言的使用要順應環(huán)境,避免夸大其詞導致反效果[6]。
二、國內積極語言的研究
1.國內語言學的研究
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學者開始研究語言學,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訓詁學,而東漢時期的《說文解字》則是我國古代語言學的經典著作。何九盈在《中國古代語言學史》一書中詳細介紹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和清的語言學和代語言學內容[7]。國內當代學者對語言學的研究,主要發(fā)表在《方言》《語文研究》《中國語文》《語文建設》《語言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等學術刊物上。國內學者對語言學的系統研究,為積極語言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國內積極語言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積極語言的研究要追溯到1997年,喬新在《如何變消極語言為積極語言》一文中提出了積極語言的概念,但全文主要是從如何積累積極語言豐富學生詞匯的角度進行論述[8]。隨后,吳忠豪(2002)、周劍波(2002)、鄭百苗(2005)等學者也從這一角度進一步分析了消極語言向積極語言轉換的必要性和途徑。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師教育分會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員會執(zhí)行理事長陳虹在美國積極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彼特森的建議下,提出了適合中國基礎教育的、本土的積極心理學應用思路――積極語言的HAPPY模式。HAPPY由H(Hope預想,期望)+A(Action行動)+P(Point關鍵點)+P(Process過程)+Y(Yield產品,收益)構成,并將積極語言定義為“能為自己、也能為他人帶來愉快體驗和愉快情緒,有利于引導自己或他人關注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和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條件,能夠激勵人的優(yōu)勢和潛能,促進積極人際關系的一種語言模式”[9]。隨后,學者們開始圍繞積極語言的HAPPY模式展開實證研究。
班華在《以兒童的方式實施積極教育》一文中以陳虹的積極語言HAPPY模式作為分析對象,建議采用積極語言模式,如肯定、鼓勵、贊賞和理解等,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促進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持[10]。陳雪在《積極語言HAPPY模式:讓孩子愛上滑冰》一文中,以一位小學一年級學生學滑冰的故事為案例,探索了父母應用積極語言HAPPY模式與孩子溝通,激發(fā)孩子的熱情,增加孩子的信心,最終讓孩子愛上滑冰的有效途徑[11]。孫煜在《積極語言HAPPY模式在工讀教育中的實證性研究》一文中,以實現工讀學生幸福感為目標,將積極語言HAPPY模式引入工讀教育領域,根據實證情況制訂了《積極語言HAPPY模式教師實施手冊》,為工讀學校的教師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改革方向[12]。劉曉棠在《積極語言“HAPPY”模式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一文中,探究了積極語言HAPPY模式在高等學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建議:具有正向肯定的語言需要經常說,如果需要指出不足,也要先表示肯定,再指出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建議,讓學生感到有希望;而容易產生誤解的語言要少說,帶有負向肯定或者有惡意的語言絕對不能說[13]。陳虹在第三屆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暨第二屆亞太應用正向心理學大會上,作了題為《運用積極語言比出正能量》的演講,指出積極語言是一種積極文化,積極文化更容易造就積極的社會、積極的關系、積極的情緒和積極的人,并且詳細介紹了積極語言HAPPY模式的內容及其應用,把積極語言研究推向了國際[14]。
3.積極語言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此外,國內學者近幾年對積極語言在教學中的應用也進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為學生積極心理和積極行為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研究視角。陳虹在《教師積極語言在課堂中的運用》一書中運用大量的案例來展示積極語言是如何應用在教學領域的[15]。陳虹、陳淑貞在《教師應用積極語言,有助學生愉快成長》一文中指出,積極語言能夠增加學生“把事情做好的經驗”,同時,積極語言從“方、原、作、過、表、態(tài)、新”七個維度,能夠有效鼓勵和引導學生[16]。陳虹在《教師語言樂觀率與學生情緒愉快度的關系――積極語言在教育中的應用》一文中運用“語言、情緒―動機、效能組合”模型分析了不同組合對學生情緒愉快度的影響,通過語言及情緒的優(yōu)化組合,來實現學生的動機和效能達到最理想的狀況[17]。史國榮在《用積極語言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文中指出,積極語言的教育方式可以給學生帶來愉快的課堂體驗,有效地激勵學生成長,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友善和自信心,建議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善用積極語言,不要吝嗇表揚[18]。賈雪偉在《積極語言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中以中學數學教學為例,分析了數學課堂中運用積極語言的必要性,并對學生進行了分類,不同類型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積極語言教學,例如對于后進生,建議采用“你很聰明”“很有上進心”“老師很滿意你的表現”等積極語言來引導其取得進步[19]。王汝敏在《用積極語言塑造孩子健全人格》一文中從健全孩子人格的角度來探索積極語言的應用[20]。田萬生在全國心理助人工作者指定用書《心理助人:經典學派理論與技術(上)》第二編“行為主義學派的助人方法與技術”中提到,在兒童開始模仿榜樣所示范的正確行為之后,應立即用積極語言對其進步情況給予表揚,引發(fā)其積極情緒,發(fā)現其潛質或進步之處,關注有利于其解決問題的條件,促進其模仿學習,確保強化效果[21]。而周海忠在《編輯的積極語言》一文中則以編輯工作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使用積極語言對編輯專業(yè)成長及出版行業(yè)發(fā)展的意義[22] 。后兩位學者的研究拓寬了國內積極語言的應用領域。
總體來說,國內學者對積極語言的研究還處于理論分析階段,實證研究相對較少,樣本量不足,實證結果還沒有形成系統。
三、研究述評與展望
國外學者對積極語言的研究并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而是依附于語言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因此專門針對積極語言的研究成果比較少見。但通過對國外文獻資料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國外學者的研究更具理性,除了研究積極語言的優(yōu)勢之外,也會同時關注積極語言的一些不足,對國內學者具有啟發(fā)和指引作用。
國內學者對積極語言的研究仍處在起步階段,大部分研究還停留在經驗水平。由于積極語言最終將服務于各個學科的教學,因此,應當加強對積極語言的教學研究,將理論與應用并舉。在理論方面,要積極拓展傳統理論的研究視域,開拓積極語言心理學;在應用方面,應不斷探尋不同學科甚至交叉學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積極語言實踐活動,讓積極語言的研究能夠突破定式,不斷深入,盡快達到系統化、科學化。
值得欣慰的是,國內學者在積極語言領域的研究有很多創(chuàng)新點,如陳虹所提出的適合中國本土的積極語言HAPPY模式,已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開始對其展開實證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預計未來,國內學者將對積極語言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展開全方面研究(見表1)。
由此可見,有關積極語言及其HAPPY模式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將會進入一個系統化、結構化的研究階段,將會為理論研究奠定基礎,為應用研究提供模式,也將會有更多的研究成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參考文獻
[1]陳雪,陳虹,吳文慶.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積極語言研究[J].中小學德育,2014(9):74-76.
[2]曾如剛.西方語言學發(fā)展史中的哲學思潮[J].外國語文,2012(6):71-74.
[3]Tan H T, Wang E Y, Zhou B. When the Use of Positive Language Backfires: The Joint Effect of Tone, Readability, and Investor Sophistication on Earnings Judgmen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4,52(1): 273-302.
[4]Casangiu L I. Limits of Positive Language[J]. Management Intercultural, 2014,50-54.
[5]Wood C, Freeman-Loftis B. Want Positive Behavior: Use Positive Language[J]. Education Digest Essential Readings Condensed for Quick Review, 2012,78.
[6]Ode S. Approach motivation as incentive salience: perceptual sources of evidence in relation to positive word primes.[J]. Emotion, 2012,12(1):91-101.
[7]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8]喬新.如何變消極語言為積極語言[J].江蘇教育,1997(12):16-17.
[9]陳虹.給老師的101條積極心理學建議:積極語言HAPPY[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10]班華.以兒童的方式實施積極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13(8):19-22.
[11]陳雪,陳虹.積極語言HAPPY模式:讓孩子愛上滑冰[J].心理與健康,2014(12):52-53.
[12]孫煜.積極語言HAPPY模式在工讀教育中的實證性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3]劉曉棠.積極語言“HAPPY”模式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5(31):148-149.
[14]陳虹.運用積極語言比出正能量[J].中國德育,2015(16):45-48.
[15]陳虹.教師積極語言在課堂中的運用[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
[16]陳淑貞,陳虹.教師應用積極語言 有助學生愉快成長[J].基礎教育參考,2014(19):65-68.
[17]陳虹.教師語言樂觀率與學生情緒愉快度的關系――積極語言在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教學,2014(8):45-48.
[18]史國榮.積極語言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2014(6):48.
[19]賈雪偉,戴時勛.積極語言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3):141.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6-0132-02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培養(yǎng)高素質合格人才,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文化校園的重要途徑。筆者認為在積極心理學的視野下,進一步探索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不斷豐富新內涵,提升育人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積極心理學的含義
自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特別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誕生后,心理學的研究重心偏向了心理疾病的評估與矯治,在“疾病模型”驅使下,心理學主要以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等消極品質為研究對象,缺乏對人類積極品質的研究。
從積極心理學角度看,傳統心理學主要是以人的消極品質為研究對象,美國積極心理學家賽利格曼2000年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發(fā)表《積極心理學導論》,標志著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學派正式誕生。積極心理學家們認為:“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fā)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1]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各領域中的普通人,因此積極心理學在傳播及影響力方面將具有更廣泛性和深遠性,必將促使心理學家從人性積極方面思考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等問題。
積極心理學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人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研究領域涉及三個層面:“在主觀水平上,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例如幸福和安寧、滿足和滿意、希望和樂觀,以及流暢和快樂;在個體成長水平上,研究積極的心理特征,如愛的能力、創(chuàng)造的勇氣、良好的人際關系、美感、智慧等;在群體水平上,研究積極的公眾品質,例如責任、關愛、文明、自制力、容忍力,以及職業(yè)化道德”。[2]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傳統心理學理論主要致力于消除問題,認為心理咨詢或治療就是將各種心理問題消除。沒有心理問題的人就是一個在心理維度上符合健康標準的人;而積極心理學則把自身的關注焦點聚焦在能力的提升和素質的培養(yǎng)上。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簡單化醫(yī)學治療模式
從積極心理學視角看,基于傳統心理學范疇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理念帶有較為明顯的消極色彩。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歸結為疾病治療是傳統心理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域潛在的消極影響。醫(yī)學化模式下將學生基本分為兩類即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和沒心理問題的學生。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采取的干預措施是心理咨詢矯正和藥物治療。這種模式教育下的結果往往是學生本能抗拒心理咨詢與治療。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心理疾病矯正咨詢模式
部分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歸結為部分學生心理問題或障礙的咨詢與矯正。學校將大量資源投入到學生心理咨詢服務體系建設中,這種模式的確有利于問題學生的心理成長。但此模式的困境在于只是滿足部分學生的心理需求,廣大學生的心理成長發(fā)展性需求未能得到滿足和提升。這種模式的宗旨是解決和預防學生心理問題,但在操作過程中由于服務資源提供能力有限,實際上并不能達到防患未然的效果。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簡單化德育教育模式
部分高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化為德育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掛靠到德育教育機構下,將思想政治與德育工作隊伍直接移植為心理咨詢與教育隊伍,將學生的心理問題歸結為思想問題。筆者認為這種德育教育模式部分原因是由于相關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在理解上不夠深入,部分原因是由于教育資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夠,進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教育“合并同類項”。
4.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簡單化行政管理模式
我國高校絕大多數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都掛靠在學生工作部門下,這種機構設置能充分發(fā)揮教育行政機構的行政指揮作用,比如部分高校依靠輔導員開展的心理普查、心理排查。在心理專職教師隊伍不足、相關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行政管理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補充形式,但這種模式不能長期取代心理健康教育服務。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積極心理學認為,增進人的積極情感及其體驗,是發(fā)展優(yōu)秀品質的一種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積極情緒帶來創(chuàng)造性和生產力,能使個體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從而產生多種思想和行為,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或創(chuàng)新性的思想和行為,而這正是大學生應具有的積極品質。
1.引導大學生追尋幸福,不斷提升主觀幸福感
追求人生幸福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之一,如何定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筆者認為需要引領、指導大學生追尋幸福、發(fā)現幸福、享受幸福和創(chuàng)造幸福。大學生個體內在和諧發(fā)展,不能遠離了對幸福生活的追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需置疑的”。[3]積極心理學界認為幸福感是指個體基于自我的生活經驗而形成的主觀感受。幸福感的核心內容是對自己生活的總體滿意感,即一個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和整個生活質量是滿意的,感受到生活是充實的。幸福正是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積極情感與認知。
2.幫助大學生學會樂觀,培養(yǎng)積極品質
樂觀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過程和思維認知過程。情緒理論研究已經表明,每一種情緒都有自己相應的、特別的行為即“特定行為傾向”,消極情緒與逃避、排斥傾向相關,積極情緒與接納、合作傾向相關。
從積極心理學角度看,教育不但要取長補短,還要揚長避短。對受教育個體而言,教育的目的不但是量的積累,更重要的是質的飛躍,即個體能動的自我發(fā)現和自我超越的過程。“學生是處于發(fā)展過程中的人,是具有巨大發(fā)展?jié)撃艿娜耍瑢W生的發(fā)展具有自身獨特的規(guī)律。同時,學生又是具有獨特個性特征的人,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其特定的問題,需要教育者的積極關注與科學引導。學生還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有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既是受教育的客體,更是自我教育的主體”。[4]因此,筆者認為,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積極心理學范疇,堅持積極、正面、能動的人性觀,引導、教育學生勇敢面向未來,以“積極的理念與行動為手段去激發(fā)和引導學生積極求知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與人生態(tài)度”。[5]
3.指導大學生樹立希望,不斷提升心理彈性
美國堪薩斯大學克里·斯奈德教授是積極心理學希望領域公認的理論創(chuàng)始人,他將“希望”定義為:“在成功的動因(指向目標的能量水平)與途徑(實現目標的計劃)交叉產生體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積極的動機狀態(tài)”。[6]這包括三方面的含義:清晰的目標(遠景思維);明確的策略(路徑思維);啟動并實施該策略的動機(動力思維)。目標、路徑和動力是希望理論的三大要素。實現目標的過程,也是路徑和動力相互作用的過程,他們相互加強,呈正相關,對目標的達成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積極心理學中的希望理論,促進學生建立合適的目標,探索多種可行的途徑,增強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彈性,不斷自我正性強化,最終實現目標。
參考文獻
[1] Siligman,P.E.&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2] 劉翔平.當代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4.
[3] 鄭木越.烏申斯基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13.
師幼互動在幼兒園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國內外很多研究者所公認的,良好的師幼互動具有重要的價值,對于幼兒來說,良好的師幼互動有利于教師向幼兒傳授新知識和新技能,有利于幼兒認識世界,增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良好的師幼互動提升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幼兒在互動中學會了分享、協商、謙讓和友愛;良好的師幼互動有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產生安全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同時,良好的師幼互動對于教師也同樣重要,不僅有利于教師不斷反思和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而且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文章從積極心理學教育的視角出發(fā)研究師幼互動,希望通過不同視角為構建良好師幼互動提出建議。
一、師幼互動的概念
不同的學者對于師幼互動有不同的解釋,本文在對師幼互動的內涵研究之后分析如下:第一,師幼互動發(fā)生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在幼兒園教師和幼兒之間無時無刻不存在著互動。第二,師幼互動的主體是教師和幼兒,這兩者必須發(fā)生接觸。第三,師幼互動是一個循環(huán)過程,一方發(fā)起另一方反饋,發(fā)起者再發(fā)起,反饋者再反饋,就一個話題進行輪換形成一種循環(huán)的過程。
二、師幼互動的影響因素
影響師幼動的因素大致分為三方面,幼兒自身的因素、教師方面的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等。
第一,幼兒自身因素,主要是指幼兒自身的一些因素導致師幼互動的狀況。比如幼兒的長相、能力、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在師幼互動中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由于幼兒自身的這些原因導致教師在師幼互動中對幼兒采取不同方式和態(tài)度。
第二,教師自身的因素,主要是指由于教育觀念、管理觀念、受教育水平、學歷層次、教學經驗、教學機智、教學反省能力等對師幼互動產生的影響。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者和管理者,對幼兒具有深遠的影響,如教師落后的教育觀念常常會使教師忽視幼兒的主體地位,不能夠深入的了解幼兒的實際情況,忽略了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及在活動開展中不注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這都促使幼兒在師幼互動中處于被動地位。
第三,環(huán)境因素,幼兒園的環(huán)境因素可以分為物質環(huán)境、精神環(huán)境、制度規(guī)范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主要是指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班級規(guī)模和師幼比。幼兒園的精神環(huán)境主要是指幼兒園師幼之間、教師之間以及與家長和社區(qū)之間的互動關系。幼兒園制度規(guī)范環(huán)境是幼兒園的辦園理念、一日生活的安排和常規(guī)的培養(yǎng),這都是影響師幼互動的重要因素。
三、積極心理學的相關介紹
(一)積極心理學的概念
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研究領域,越來越多的引起心理學家的關注。積極心理學的概念最先由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謝爾頓、勞拉·金提出,積極心理學是利用目前比較有效和成熟的實驗方法和測量手段研究人類力量和美德的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
(二)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
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個性特征和積極的情緒對生理健康的影響以及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性人才等方面。
1.關于積極情緒和體驗方面的研究。這是積極心理學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人類的積極情緒主要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等。目前研究者在主觀幸福感、快樂和愛等方面的研究較多。眾多的積極情緒并不是完全分離開來的,人類的情緒比較復雜,很多情緒之間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和一致性。積極的情緒對人產生一定的作用,例如,Fredrick提出積極的情緒可以拓展人瞬間的知—行的能力,增加人的體力,提升人的智力和社會協調性等。
2.關于積極人格特征的研究。積極的人格特征成為很多研究者研究的熱點。Hillson和Marie借助問卷研究的方法,發(fā)現積極的人格特征與消極的人格特征相對應,他們對兩種人格特征進行了區(qū)分。并且發(fā)現積極的人格特征由正性的利己特征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兩方面構成。可見具有積極人格特征的人在與他人的關系中也表現的更加積極。
3.關于積極情緒與健康的關系研究。很多的研究都表明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對人的健康有益,擁有積極情緒的人往往愿意相信一切結果都會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因此,在面對壓力、疾病等事件時,擁有積極情緒的人面對壓力時更加樂觀向上,更加愿意溝通交流;當面對疾病時,擁有積極情緒的人更愿意面對現實,積極配合醫(yī)生,接受治療和鍛煉。
4.關于創(chuàng)造力與培養(yǎng)天才方面的研究。目前也有許多這方面的研究。如Guilford認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核心包括發(fā)散思維和變換能力。但由于創(chuàng)造力研究比較復雜,所以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進展不大。
四、從積極心理學視角看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
1.師幼互動中教師缺乏積極的互動觀念。研究發(fā)現幼兒教師在進行師幼互動時往往不注重與幼兒互動的質量。幼兒教師在與幼兒互動中往往表現出反應較慢,有時候對于幼兒的互動意向和互動信號不能及時作出反應,有時意識到幼兒有這方面的互動需要卻由于倦怠不予理睬,有時候由于這方面的知識缺乏故意回避幼兒的發(fā)問,沒有給予幼兒所需的互動。
2.師幼互動中教師缺乏積極的反思與提升。教師在師幼互動中缺乏一定的反省、反思、學習、提高的能力。由于平時幼兒園工作較多,教師普遍存在缺乏反思和反省時間的現象,只是忙于應付工作和檢查,這也使得教師沒有時間去反思和學習必要的師幼互動技能。比如在教師互動中缺乏表達能力和互動方法的提升。
3.師幼互動中教師不注重營造積極環(huán)境氛圍。師幼互動中幼兒教師不注重積極反饋,往往消極反饋較多。研究表明我國幼兒教師相比于其他國家幼兒教師更多的使用批評和懲罰的方式對待幼兒,一些教師較多的使用否定詞語“不要”。師幼互動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重視規(guī)則,少情感交流。教師更多的是維護良好的教學常規(guī),或者處理個別行為問題,教師的注意力也多停留在對這些問題的處理和控制上,使得整個師幼互動緊張、消極和被動。良好的師幼互動需要教師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便于幼兒表達自己和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
五、積極心理學對師幼互動的啟示
(一)積極心理學有利于更新師幼互動中教師觀念
積極心理學認為不應該過多的關注人的弱點,而應該積極的去發(fā)現人的優(yōu)點,通過不同的方式激發(fā)人心中積極的品質和正能量,才能產生積極的結果。幼兒教師關注師幼互動中的一些細微的成績,哪怕是學生在互動中的一點小小的進步,如多說出一些詞語,一些句子,或者教師在教學中由于安排得當促進了師幼互動的質量,也應該感到滿足和喜悅,幼兒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積極觀念,才能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教學工作中,防止職業(yè)倦怠的產生。
1.積極的兒童觀。積極心理學要求教師要用一個積極的心態(tài),放下心中的消極情緒,積極參與幼兒的活動,真正的走進幼兒,細致認真的觀察幼兒,捉住恰當的教育時機,真誠的與幼兒互動。幼兒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尊重幼兒的權利和義務,幼兒具有獨立的人格,教師應該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幼兒,與幼兒建立民主協商的人際關系,滿足幼兒“小大人”的自尊。在與幼兒的互動中耐心的對待孩子的提問,平等的傾聽回應。
2.積極的教師觀。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教師應轉變教師觀,熱愛教師這一職業(yè),愿意為幼教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光和熱。用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與幼兒建立關系,增強對自身行為的反省能力,提升對幼兒互動行為的領悟能力,積極關注幼兒的互動愿望,捕捉有利于幼兒多向互動的因素。教師積極進行角色轉變,啟發(fā)幼兒主動的多向互動,充分的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而不是簡單的問答。
(二)積極心理學促進幼兒教師更積極的自我發(fā)展
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幼兒教師的工作是一種充滿挑戰(zhàn)和收獲尊重的職業(yè),具有光明的發(fā)展前景和持續(xù)的發(fā)展動力。幼兒教師每天面對天真無邪的幼兒,是需要貢獻自己巨大熱情和精力的。面對幼兒一雙雙好奇的大眼睛和充滿探究的純真想法,幼兒教師感覺到自身的責任和動力,幼兒教師需要樂于學習、反思、也需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能力。筆者認為促進積極的師幼互動應著手以下幾方面提升:
1.提高教師的情緒智力。積極心理學提示幼兒教師首先了解自己的情緒;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釋放壓力,控制自己消極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在與幼兒的互動中,和藹可親,表現出真實和善良,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幼兒的情緒。
2.提高教師表達能力。幼兒教師每天與幼兒發(fā)生互動,教師語言的輸出質量直接決定著師幼互動的質量。因此教師與幼兒進行互動時,應注意語言的使用。首先,改變對幼兒的稱呼。如,教師為了拉近與幼兒之間的距離,可以改變對幼兒的稱呼,變“某某某小朋友”為“寶貝兒”或者叫其小名。其次,改變課堂言語,教師與幼兒互動中應注重情感言語的使用,少一些指令性較強的語言;對幼兒評價時注重鼓勵幼兒的閃光點并多以鼓勵為主;教師還應鼓勵幼兒主動發(fā)問并積極的關注幼兒的問題;向幼兒提問時少一些“是不是”、“對不對”的問題,盡量以開放性問題為主,增加幼兒的表達欲望。
最后,改變體態(tài)語言。教師與幼兒互動中,體態(tài)語言也很重要。幼兒通過體態(tài)語言感受到教師是否真誠。師幼互動中良好體態(tài)語言應該是教師面帶微笑,盡量蹲下身子平視幼兒,與幼兒交流;請幼兒發(fā)言時最好用手掌做出邀請的姿態(tài);對于幼兒精彩的回應需要表揚時,應面帶笑容、真誠的鼓掌或者“親親”、“抱抱”幼兒。總之幼兒教師應發(fā)自內心的與幼兒進行互動,不能流于形式或者走過場。
3.掌握師幼互動的恰當時機和有效方法
良好師幼互動中教師應掌握恰當的互動時機和有效的方法。首先,教師在創(chuàng)設活動時應做到了解本班幼兒實際情況,圍繞教學目標,預設重點的互動內容并且根據教學實際靈活處理。其次,教學中重視幼兒生成瞬間,積極回應幼兒生成;最后,捕捉恰當的互動時機,當教師發(fā)現幼兒對活動不感興趣、不專心、遇到困難難以深入時就要給予幼兒積極互動。
六、積極心理學的視角要求教師營造積極的環(huán)境氛圍。
大學是人生的一場修煉,是未來的重要起航。大學新生,作為一群剛從“寒窗苦讀”的高中壓迫式狀態(tài)下走出來的孩子,突然面臨新的環(huán)境、新的生活狀態(tài),往往會出現各種困擾,如價值觀的選擇波動,自我意識的缺乏,焦慮、抑郁、孤獨等負面情緒的經常出現等,此時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顯得尤為必要。傳統上,我們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要么是只注重新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治療,而忽視從根源上關注大學新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要么是只進行“事后的控制”,如主要關注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忽視對新生的積極心態(tài)的引領。而積極心理學,作為主要關注人的積極潛力和優(yōu)良品德的一門學科,提倡以積極的心態(tài)激發(fā)人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使人生活得更好,從而“防患于未然”,避免很多心理問題的發(fā)生。因此,對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研究,應該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從根本上做好積極預防工作。
一、積極心理學基本內涵
積極心理學理論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提倡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激發(fā)人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使人生活得更美好。它提倡對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看待,使用開放而不是封閉,欣賞而不是厭惡的眼光。具體來說,積極心理學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關心和強調諸如快樂感、滿足感及幸福感等人類的積極情緒;第二,關注和強調諸如三觀、人際交往、能力等積極人格特征的變化;第三,關注和強調諸如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社會責任等個人社會關系的改變。
二、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大學新生面臨的心理問題
大學是人生的一場修煉,是未來的重要起航。大學新生,作為一群剛從“寒窗苦讀”的高中壓迫式狀態(tài)下走出來的孩子,又將面臨種種嚴峻的考驗,如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要遠離生長十幾年的熟悉的家鄉(xiāng)和親人,如人際關系的改變,要適應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學、舍友,如學習習慣的轉換,要從高中的“嚴格管理,步步緊盯”到大學的“散養(yǎng)式管理”。而目前的90后大學新生,又和以往得80后又明顯不同的特點,他們普遍比較早熟、往往以自我中心、個性張揚而又叛逆。因此,當90后的個性遇上大學的種種考驗,各種矛盾和沖突就會凸顯,一些心理問題就將出現。
1.環(huán)境應激問題
環(huán)境應激問題,也就是“水土不服”,這類問題在大學新生中是普遍存在的,表現也最為突出。遠離家鄉(xiāng)和父母,從個人的生活步入大學的集體生活,面臨的將會是多門學科高強度的學習壓力,強中自有強中手、人才濟濟的競爭壓力,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式的單調生活壓力。所有這些都會給大學新生帶來不同程度的環(huán)境應激,但環(huán)境應激有一定的限度,就像氣球吹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炸一樣,人對環(huán)境的應激超過一定程度,就會出現各種“水土不服”問題,如失眠、焦躁、抑郁、孤獨、食欲不振,甚至更嚴重的會出現神經衰弱。
2.人際交往障礙
大學中,人際交往技能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也是未來考核的一項重要標準。 然而,大學作為一個集體生活的場所,其中的人也是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家庭背景、生活閱歷、性格、個性以及生活習慣,受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大學新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困難和障礙,如社交恐懼癥、自閉、自卑等。久而久之,會引發(fā)很多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感覺被這個社會拋棄、孤獨郁悶、抑郁等,進而不利于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3.自我認知失調
在步入大學之前,我們都有各種各樣五彩斑斕的夢,從高考的大軍中我們通過努力考入了如今的大學,我們往往經歷了各種教師寵、父母愛,從而心理膨脹,自我感覺良好。然而,當我們躊躇滿志踏入校園,你會發(fā)現“強中自有強中手”,在人才濟濟的人群中,你是那么渺小、如一粒塵埃,對這種現狀你往往不能接受,從而心理會產生失衡,你開始懷疑自己,感覺自己很笨,你開始消沉,對學習失去興趣,對大學也失去興趣,對未來感覺很迷茫,開始陷入無邊的焦慮之中。
4.戀愛與性心理困惑
步入大學,步入成年,在這個階段,大學新生的生理發(fā)育也進入了青春期,他們開始對性產生一定的好奇心理,渴望接觸異性,渴望談戀愛。但是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心理還不夠成熟,對于情感還不能做到理智駕馭,因此經常會出現戀愛受挫。戀愛受挫后往往會打消他們的自信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變異,如和異往會出現困難,單相思而不敢說出口,失戀的痛苦,多角戀等。
(二)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極模式
對于大學新生的諸多心理問題,很多高校都給予了充分的重視,紛紛開始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者開設了心理咨詢室,然而在對當前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上仍存在一定的誤區(qū):要么是只注重新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治療,而忽視從根源上關注大學新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要么是只進行“事后的控制”,如主要關注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忽視對新生的積極心態(tài)的引領。具體表現為消極心理學在我國目前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地位。在研究上,喜歡關注大學新生各種心理問題的表現、成因、矯正辦法以及對心理問題嚴重學生的危機干預;在實踐上,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圍繞著咨詢室、危機干預、心理講座而展開,而沒有真正積極主動地去培養(yǎng)大學新生的心理素質。
三、積極心理學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一)拓展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領域
積極心理學,不同于消極心理學,它更強調積極的一面而不是人性的消極面。對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來說,把積極心理學注入其心理健康中,更能讓其看到自己身上積極的力量,如自身的美德和自身的優(yōu)點,從而引導他們建立樂觀向上的人生觀,摒棄原先對人性的消極認識,更多地關注人性的積極一面,進而把幸福感作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標。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心理教育工作者要使用_放而不是封閉,欣賞而不是厭惡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著力探索學生積極的心理體驗和人格品質的發(fā)展途徑,進而為學生們的潛能挖掘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從實踐角度上分析,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著要懂得變,化消極為積極,化咨詢?yōu)橹鳛槿嬉龑Вλ茉旌团囵B(yǎng)全體學生的積極品質,引導高校新生去愛、去包容、去接納,充分體驗人生和大學生活,最終實現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問題積極預防的目的。
(二)建立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組織系統
現在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走過場,或者是比較孤立,而沒能與課堂教學、家庭教育、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結合起來,所以效果不盡人意。而積極心理學則強調對于積極的組織系統的構建,倡導將孤立、割裂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轉變?yōu)榫C合性的、整合性的、多元的積極方式。此外,積極心理學不但適用于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適用于學科教育、專業(yè)教育中。這里,我們認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走一條四位一體的綜合之路,這四位分別是:個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其中主陣地是課堂,載體則是學生、家庭以及社區(qū)。一體則強調個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之間的互動性,要有一個統一的目標,即為學生服務。通過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組織系統的構建,充分體現了一種人文關懷,更多地從幸福、快樂、希望、愛、樂觀、勇氣等積極層面去幫助大學新生發(fā)揮自身潛能、激蕩青春,進而使他們在適應大學新環(huán)境的同時,更加快樂、幸福、積極地學習、工作與生活。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對人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大學生活中,校園文化對人的影響也是需要我們重視的。所以,高校一定要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積極作用,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溫暖、輕松、舒適,要避免一些打架、斗毆等負面現象的發(fā)生。具體來說:第一,通過心理健康專欄,心理健康板報,心理健康網頁,校廣播站,宣傳櫥窗等形式定期積極宣傳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營造一種積極的和諧氛圍,為大學新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提供全方位、全覆蓋的針對性指導。第二,積極鼓勵大學新生通過參與各種各樣社團的形式融入大學生活,拓寬溝通渠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進而減少各種負面情緒的困擾。同時,通過社團生活的融入,也能讓大學新生找到自信和自我,對于未來的發(fā)展也會產生很好的影響。最后,從學校層面來說,學校應定期舉辦各種趣味性、豐富性、知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和各種形式的輔導活動。在講座和輔導活動中,使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得到普及。此外,可以巧妙使用角色扮演、集體演講、心理拓展訓練等形式增加大學新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磨練他們的意志。
(四)實施積極的大學新生心理干預策略
心理咨詢是心理干預的常見策略,在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心理咨詢是一種常見的手段。在高校中,一般都會設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方便學生來訪,進而解決學生的一系列心理相關問題。因此,為了更好地引導高校新生樹立積極的心理,不妨在心理咨詢中,對來訪者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通過激發(fā)人內在的積極潛力實現問題的消解與積極力量的升華。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要秉持平等信任的原則,敞開心扉,盡情暢談。作為心理教師來說,一定要對來訪的學生尊重,不要存有偏見或者歧視心理。同時,在言談中,要多提及學生積極的一面,少提及其消極的一面,這樣的話才能引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從而對自己產生信心。要多用贊美與鼓勵之詞,對學生要學會欣賞。在溝通渠道方面,要綜合運用面對面咨詢、微信咨詢、QQ咨詢、E-mail、電話等多種形式,從最大程度上方便學生的咨詢和來訪。
(五)建立積極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測量體系
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對于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還不能進行有效的測量,即使有進行測量的,也只是消極的測量,也就是主要對負面情緒的測量,如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量表、生活事件調查量表等,這些從嚴格的意義上都不能算做心理健康評估量表。因為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評估量表關注的不僅僅是負面情緒,正面情緒還應包括在里面。按照積極心理學的觀點,高校在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更多地關注諸如有價值的情緒體驗、內在成長的積極動機、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的自我概念、主觀幸福感等積極的心理品質,而不應在大學新生的負面情緒上投入過多關注。也就是說,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測量應更多關注和刻畫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通過積極測量技術,能夠比較客觀的篩選、評估和判斷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促進測試者的積極反應,進一步推動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六)大學新生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1.建立積極的認知,正確地悅納自我
大學新生,作為一群剛從“寒窗苦讀”的高中壓迫式狀態(tài)下走出來的孩子,又將面臨種種嚴峻的考驗,如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要遠離生長十幾年的熟悉的家鄉(xiāng)和親人,如人際關系的改變,要適應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同學、舍友,如學習習慣的轉換,要從高中的“嚴格管理,步步緊盯”到大學的“散養(yǎng)式管理”。那么在新的環(huán)境中,大學新生又該如何生存與發(fā)展呢?
第一,化感性為理性,正確認知。這里的正確認知首先是指正確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目前的情況是怎樣的,也就是清楚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其次是認識社會,認識社會中的機遇與挑戰(zhàn),以及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再者是使“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和“自己的選擇”保持一致,從而有助于控制或改變自己的行為,只有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自我,實現自己的理想。第二,具有一定的洞察力,要能正確認知自身的積極品質,悅納自我。所謂悅納自我,顧名思義,也就是接納自己并喜歡自己,體會獨特的自我,在此基礎上產生一種自我成就感、幸福感、愉悅感和價值感。第三,正確對待得與失,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魚與熊掌兼得”的心理,要懂得注重自我、發(fā)展和完善自我。
2.培養(yǎng)積極的情緒,快樂地進行交往
情緒不同于情感,它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作為心理健康素質中的重要因素,對人的認知活動、意志、行為乃至個性心理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此外,也關乎著一個人的學習、生活、工作與成長,甚至有可能會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否產生深遠的影響。大學新生,作為一群剛從“寒窗苦讀”的高中壓迫式狀態(tài)下走出來的孩子,突然面臨新的環(huán)境、新的生活狀態(tài),往往會出現各種困擾,如價值觀的選擇波動,自我意識的缺乏,焦慮、抑郁、孤獨等負面情緒的經常出現等,此時,若不加以重視,及時疏導、控制和調適,則會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而影響大學新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同時,大學新生也應學會自我管理,自我調控,要懂得積極樂觀的情緒能使人變得更好,也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相反,如果你對自己的情緒不加管控,任由發(fā)展,則可能使自己走向迷茫、消沉乃至墮落。因此,大學新生要學會管控自己的情緒,主動做情緒的主人,使自己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更多的是,大學新生還要在成就感的體驗、幸福感的體驗、美感的體驗等積極體驗上多下功夫,使自己的生活氛圍變得更加愉快,心境更加平和。
3.確立合理的目標,采取e極的行動
作為大學新生,要學會目標管理,而不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心態(tài)。一個人如果沒有目標,則生活就如白水,將會毫無味道。體現在大學生活中,則是空虛、無聊和松懈心理。相反,如果一個人樹立了合理的、正確的目標,那他的生活將會充滿活力和動力,學習將會有熱情,生活將會很充實。大學新生應該及早確立合理科學的人生目標,樹立自己的理想,并為之采取積極的行動,努力奮斗。積極行動可以擺脫孤獨、空虛、苦悶的心境,使人充實和愉快。積極行動,意味著我們要積極投入到學習和學校各種活動中,在活動中提高自我、提升自信、完善人格,最終帶來心理的健康,享受快樂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劉燕. 基于積極心理學視野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J]. 鎮(zhèn)江高專學報,2010,(01):64-67.
[2]平延勛. 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01):55-56.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的一次跨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也是一門從積極角度研究傳統心理學的新興科學。它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fā)展。
其實,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紀30 年代Terman 關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討,以及榮格關于生活意義的研究。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是對以往心理學中消極心理學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心思想在于強調人本身所固有的積極因素,強調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以幫助所有的人獲得幸福為目標。作為一種新興的心理學研究思潮,積極心理W的未來發(fā)展趨勢是完善理論體系、拓展和深化研究領域、發(fā)展研究方法和技術以及促進積極心理學的應用。
積極心理學關注三個層面的研究:在主觀層面上,研究積極情緒的主觀體驗;在個人層面上,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包括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在群體層面上,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主要研究如何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促使個體發(fā)揮出其人性中的積極層面。
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研究關注的一個重點。在該領域中,研究最多的積極情緒是主觀幸福感和快樂。
積極心理學的三個層面互相聯系。個體通過自身長期而穩(wěn)定的積極體驗形成積極人格。個體行為受情緒的影響很大,一般而言,積極體驗較多的人會更多出現積極行為。當一種行為出現多次而成為一種模式固定下來之后,這種行為就具有了人格特征。再加上個體自我內在動機的影響,這種人格行為就會轉化為個體人格的一部分。而積極人格一旦形成,個體也可能有更多的積極體驗。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則為獲得積極體驗和形成積極人格提供外在環(huán)境條件。
和以上三個層面密切相關的是積極干預。而在最近的研究中,有學者發(fā)現,競爭性學習行為具有很好的干預作用,能促進積極體驗和人格的形成,同時影響外在的組織環(huán)境。相反,將人的積極體驗和積極人格應用到競爭性學習中去,也能促進個體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動機。
其實,進入新千年之后,教育專家們對競爭性學習的討論一直十分的激烈。以競賽活動為主要載體的競爭性學習是一種適合大多數學生追求成就心理的學習形式,符合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原則,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綜合學習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整體素質,對于整個教育教學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各式各樣的競爭性比賽增加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增加了不少的色彩。讓學生學習起來有了方向和動力。在競賽中取得的成績和競賽的過程讓學生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但是,在競賽的過程中,有成功也就有失敗,有優(yōu)秀也就自然有良好和一般,如何正確對待競賽結果,將競賽結果轉化為繼續(xù)學習的不竭動力?仍然需要教育學家們去探索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積極心理學和競爭性學習都是刺激學習者學習的方式。將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應用到競爭性學習中,兩者之間相互融合,相互豐富和深化對方的研究,這在積極心理學和競爭性學習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競爭性學習是相對于合作性學習而提出的一個概念。在美國教育家提倡的合作學習法中其實就普遍包含著競爭性學習原則。合作性學習法中包含的小組競賽法、小組總積分法、交叉法和小組學習法。通過小組之間的競爭性學習而達到小組內部成員的合作,其實這就是一種將合作與競爭相互交融、促進的方法。
競爭性學習的主要載體是競賽活動,其中最普遍的競賽活動就是考試,既包括參加率為100%的考試活動,也有學生主動自愿報名參加的考試,有學習類的考試也有技能類的考試。其次就是各類形式多樣的比賽,比如歌唱、游戲、器樂、書畫等等。在這些比賽過程中,學生既有了展示能力的平臺,也有了鍛煉的機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積極的影響。
從競爭性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1)競爭性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為了準備參與競爭性學習活動,大多數人選擇了去圖書館查找資料,眾所周知,圖書館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半數以上的人選擇了上網和反復訓練,修正錯誤。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會主動去請教老師、背誦材料以及參閱書籍等以提高競賽技巧,以便在競爭性學習中取得優(yōu)勢地位。
(2)競爭性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和能力。大部分人認為競賽鍛煉了自己的膽量,還有人認為通過參與競爭性學習可以增強自己的競爭意識;近半數及半數以上的人認為通過競爭性學習可以擴大知識面和視野,從而使自己更加好學。值得注意的是,競賽參與者對于獲獎評優(yōu)的目的性并不強,對于競賽中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似乎不大認同。這一切說明,競爭性學習在教學中的導向作用基本是正效應的。
雖然競爭性學習對學習者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它的弊端我們也不可忽視,為了在競爭性學習中取得成就,使得個體的消極因素和負面人格占主導地位,做出不利于競爭學習過程中的事,傷害同伴關系,這樣即使在競爭性學習中取得了勝利,也會給學習者一種錯誤的信息導向。所以在競爭性學習的過程中利用積極心理學的三個層面對學習者進行正向引導,加強學習者積極情緒的體驗,并營造和諧友好的競爭環(huán)境,促進積極心理在學習者身上產生,有效避免錯誤的競爭形式。
針對競爭性學習的過程,提出積極心理學在競爭性學習中應用的幾點建議:
(1)在競爭性學習或活動時,倡導積極友好的競賽行為,強化參與者積極人格特質的概念,可以通過宣誓、簽署參賽協議等形式來完成。
(2)在競爭性學習或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提醒參與者感受競賽過程中的積極情緒體驗,讓參與者忽略結果,不要為了求勝而競賽。
(3)在競爭性學習或活動結束后,多設置一些鼓勵獎和優(yōu)秀獎,讓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夠有所收獲,淡化為了得獎而競爭的觀念。
(4)活動后,可以通過讓參與者表達自己的感受,來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確保每一個參與者都有正確的積極情緒體驗。
在競爭性學習過程中,積極心理學的融入能加強學習的效果,使學習者理性看待競賽產生的結果,積極的去面對,把競賽結果通過積極體驗和積極人格轉化為接下來的學習動力,不斷進步。至于積極心理W在競爭性學習中的更多作用還有待專家學者們接下來的深入研究。
結束語:在競爭性學習中,參與者既是主動的,又是被動的。因為存在競爭,所以參與者要被動地去應付這種競爭,因為要在競爭中取得成功和勝利,參與者又會主動積極地去準備,以求在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地位,這就使得競爭性學習在教學中有著積極的意義。合理利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是我們應該多加考慮的。
參考文獻
[1] 吳茂英.積極心理學在旅游學研究中的應用[J].旅游學刊,2014.
[2] 肖著華.競爭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意義[J].韶關學院學報,2004.
[3] 庚鮮海,王月會.合作學習原則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3(3): 63.
[4] Seligman M,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introduction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