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5 14:33: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二氧化碳排放來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近日,深圳發展銀行正式推出國內第一只“二氧化碳掛鉤型”本外幣理財產品,掛鉤在歐洲氣候交易所上市目前交易非常活躍的“歐盟第二承諾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權期貨合約(2008年12月合約)”,本產品人民幣預期最高年收益率為7.8%,美元預期可達15%。
金融創新,服務環保
如今地球變暖是全世界各個國家面臨的問題,全球關注經濟的發展的同時,更多關注的是由此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一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多少,已經成為衡量其經濟發展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而歐洲在這方面一直是走在世界的前面,其不但利用先進的技術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更是通過金融創新,來服務于環保,歐洲氣候交易所的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就是其中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深圳發展銀行正式推出國內第一只“二氧化碳掛鉤型”本外幣理財產品,掛鉤在歐洲氣候交易所上市目前交易非常活躍的“歐盟第二承諾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權期貨合約”,以滿足投資者參與國際金融創新市場、分散國內投資風險,追求全球市場理財豐厚收益的需求。
該產品投資期限僅12個月,而且提供100%到期保本,可以人民幣和美元進行投資,根據不同投資幣種,預期最高年收益率分別達到7.8%(人民幣)和15%(美元),可以說是將資金安全和高預期收益結合在了一起。
此前,有專業人士分析,二氧化碳排放權的期貨價格可能由以下兩個主要因素決定:天氣及購買者的參與情況。首先,市場普遍認同歐洲大部分地區已進入一個炎熱、干旱的夏季氣候,目前南歐國家與巴爾干地區尤為明顯。炎熱與干旱將引發更多能源需求,進而引發更多排放要求,最終將推動價格上漲。此外,需海水起冷卻作用的核電站會使水溫上升,在高溫天氣條件下其供能活動必將受限,然而對能源的需求將促使那些需通過二氧化碳排放來供能的企業購買更多的額度。
另外,隨著歐盟委員會逐漸完成二氧化碳排放權額度的分配,第三季度已有更多的買家入市,而第四季度乃至明年則會更多,目前不斷提高的購買者的參與水平,將促進當前的市場走向,促成上升的市場走勢。據法興預測,08年12月排放權期貨價格將從目前的19.5歐元/噸(2007年8月10日,數據來源:歐洲氣候交易所)上漲到第四季度的24歐元/噸。
本金保障,受益倍增
本產品與二氧化碳排放權期貨合約的價格掛鉤,但并不直接投資于二氧化碳排放權期貨。準確地講,產品是運用前沿金融創新工具獲取較高收益,并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基礎上,讓投資者獲得期貨合約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最大收益。因此,從投資并兼顧風險的角度考慮,深發行此次推出的產品是目前市場上值得投資者考慮的資產配置理財產品之一。
據悉,這款“二氧化碳”掛鉤型理財產品投資有保障,100%到期本金保證,緊跟國際市場行情,總結起來,有以下亮點:一是放眼海外前沿金融產品,抓住金融創新投資機會,著眼歐洲經濟復蘇增長,分享歐元區經濟成長帶來的收益。本產品掛鉤在歐洲氣候交易所上市目前交易非常活躍的“歐盟第二承諾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權期貨合約,”預計未來12個月的上漲空間巨大;二是著眼歐洲市場,分享歐元區經濟成長帶來的收益。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rising from a single material needs more bias in the pursuit of the spiritual level, accompanied by the emergence of a ran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significantly enhance resident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buy decorative property, a change in traditional practices and stereotypes, to focus more on low-carbo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lean type of energy-efficient, low carbon building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demand is increasing, therefore,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when and how to achieve low-carbon,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re and more builders and develop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d in the process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bits and pieces of the daily life of residents,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residents, so low carbon residential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to make a simple analysis of explore, and low-carbon energy measures.
Keywords: low carbon hous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design,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自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來,經濟得到高速發展,科學技術得到不斷突破,為世界經濟的飛躍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但人類在享受經濟高速發展的繁榮時候,也付出了消耗大量的物質資源和沉重的高污染為代價,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資源不斷的消耗,各種環境的污染不斷出現,人類在發展的同時,面臨的資源短缺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在此種背景下,低碳環保的建筑理論開始風靡全球。作為一種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理念,它要求用最少的不可再生資源,用最小的消耗,用最節約的方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工作住宿需求,滿足人們逐漸多變的能源需求。它要求再對建筑住宅的設計施工過程中,做好低碳環保的管理設計,做到節約每一點能源,在充分滿足人們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同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實現綠色建筑,低碳環保的建筑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
一、 低碳住宅建筑
(一)低碳環保簡述
低碳建筑是采取超低能耗,很低的污染量,很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標來衡量現代建筑的一種綠色建筑理念。是人類自從工業發展繁榮以來,面臨著嚴重的能源短缺問題和高負荷的環境污染問題的背景下一次建筑理念的重要轉變,是思想領域的一次變革。
低碳建筑的核心是采用先進的能源技術和技能減排技術,從對住宅的設計,材質,結構,甚至是居住觀點上全面實現重要轉變,通過對建筑材料,建造工藝設備,的選擇,減少使用甚至是不適用石化能源的消耗,從根本上降低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相對于傳統的綠色建筑,節能建筑相比,低碳住宅將會從建筑的住宅規劃,建筑材質的的選擇,建設施工裝修使用的一系列程序上,圍繞以最少能耗,最低二氧化碳的低碳核心目標,實現綠色環保無害的建筑理念。
(二)低碳住宅興起
經濟的繁榮,社會的進步,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福音,但伴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惡化,各種氣象,氣候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能源短缺,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低碳建筑風格和建筑理念應運而生。自從工業社會以來,居民的生活工作中,由于汽車,住宿,生活生產等各種因素排出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劇增加,全球氣候異常,自然災害增多,人們的生命財產和正常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住宅建筑是最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居住建筑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幾乎占到全球排放總量的50%。讓人觸目驚心。
隨著人們思想的進步,和精神境界的提高,人們從傳統的物質層面漸漸的傾向于精神層面的追求,近些年來,綠色環保,節能低碳的建筑住宅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低碳住宅建筑迅速興起。
(三)衡量指標和實現方式
一、包容性增長下征收碳稅的必要性
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長尋求的是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包容性增長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亞行當時在中國提倡“包容性增長”,比較重要的一個觀點是:保持較快經濟增長的同時,增長也要是可持續的、協調的、更多關注社會領域發展的。這種增長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考慮到其他方面,尤其是社會領域的,使更多的老百姓能夠享受到這種發展的成果。“包容性增長”,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經濟增長應該是互相協調的。碳稅是針對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一種稅,更具體地看,碳稅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目的,對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氣、汽油和柴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種稅。目前,開征碳稅可以涉及到環境發展的各個方面,有利于、有助于實現包容性增長這一目標的實現。
二、碳稅征收的可行性
1.理論上的可行性。碳稅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目的,從而對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氣、柴油和汽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種稅。從理論上來講對化石燃料按照其含碳量征收碳稅,則會使得燃料的使用成本上升,而使用成本的上升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及促進資源的節約,削弱化石燃料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促進清潔能源的研發及推廣,使二氧化碳污染減少到帕累托最優水平。碳稅通過減少化石燃料使用,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時促進新能源推廣,提高能源利用率,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政策上的可行性。我國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已經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減排目標和承諾。2009年9月,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了《中國開征碳稅問題研究》的研究報告,提出我國可以考慮在未來五年內開征碳稅,其路線圖為2009年進行燃油稅改革,2009年或之后擇機推行資源稅改革,在資源稅改革后的1~3年期間擇機開征碳稅,預計開征時間2012~2013 年。2010年我國也開展了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國家發改委還表示“十二五”能源規劃的制定,將重點圍繞加快新能源、電動汽車、智能電網等低碳技術的開發利用展開,占領國際技術制高點,并實現對國際低碳技術市場的控制權。這些政策和決議為我國開征碳稅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行性。
3.技術上的可行性。與其他環境稅相比,碳稅有計量簡單、操作容易、便于檢測的特點。碳稅的稅基是碳的排放量,各種能源的含碳量是固定的,所以其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是確定的,再考慮減排技術和回收利用等措施計量真實的碳排放量,所以碳稅計量相對簡單,對稅務人員來說操作相對容易,也不需要復雜的檢測。同時,其他國家的碳稅實踐為我國碳稅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和借鑒,包括合理設計碳稅的稅負水平,充分發揮碳稅的調節功能,并規避其對低收入群體和高耗能產業的沖擊等。
4.國外碳稅制度的實踐。歐洲國家征收碳稅的實踐起步較早,芬蘭是最早對二氧化碳排放征稅的國家,于1990年開始征收碳稅。此后,瑞典、挪威、荷蘭、丹麥、斯洛文尼亞、意大利、德國、英國等國家開始先后征收碳稅。迄今為止歐盟27國已經全部開始開征環境稅。并且碳稅的征收對于二氧化碳的減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國外的實踐證明,碳稅是一種有效的可以促進二氧化碳減排的政策手段,碳稅的征收,不僅可以促進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減少,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節能技術的革新,并且對新能源的研究與推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促進作用。
三、碳稅稅制設計的思考
1.征稅范圍和對象。我國現階段碳稅的征稅范圍和對象可確定為:在生產、經營等活動過程中因消耗化石燃料直接向自然環境排放的二氧化碳。其中,化石燃料的范圍包括褐煤、煙煤、無煙煤、焦炭、泥炭、柴油、重質燃料油、輕質燃料油、液化石油氣、煤油、焦油、天然氣等。二氧化碳排放來源于三個方面:生產經營、交通、生活。二氧化碳稅只將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行為納入征稅范圍。運輸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可通過對消費稅改革,使汽油、柴油的稅負與碳含量掛鉤;還可通過對車船稅改革,使稅負與排氣量大小掛鉤來實現。出于民生考慮,暫時不對居民生活使用的煤炭和天然氣排放的二氧化碳征稅。
2.納稅人。在我國境內生產、經營過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單位或個人。其中,單位包括各類企業以及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個人是指個體經營者。
3.計稅依據以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折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稅基。計算公式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燃料使用量×碳強度系數。雖然直接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稅基,有利于鼓勵企業采取各種措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技術上不易操作。考慮到目前尚無有效措施去除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量單純由燃料中的碳含量決定,稅基的選擇可用燃料代替實際的排放量。單位能量的化石燃料中煤的含碳量最高,與之相應,煤的折算系數最高,天然氣最低。一般來說,碳元素是組成煤的有機高分子的最主要元素,并且碳含量隨煤化度的升高而增加。整個成煤過程也可以說是增碳過程。因此,碳強度系數可以測算而且具有較好的區分度、可計量性。
4.稅率。理論上,二氧化碳稅率的確定應考慮二氧化碳的邊際損害成本。但邊際損害成本實際上是難以確定的,因此,稅率的確定應綜合考慮減排目標、企業國際競爭力、與其他稅種的協調等因素。為了保護能源密集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可區分能源密集型企業和其他加工企業實行差別稅率,對能源密集型企業實行優惠稅率。
5.稅收優惠。二氧化碳稅的實施應鼓勵二氧化碳減排技術的發展,同時也應考慮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此,二氧化碳稅的稅收優惠應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對積極減排的能源密集型企業的優惠。為了鼓勵企業節能減耗,企業可與政府有關部門簽訂二氧化碳減排協議,對于簽訂并履行協議的企業,可實施稅收返還;對于積極采用技術減排或回收二氧化碳(例如實行碳捕獲和封存技術等)并達到一定標準的企業,給予減免稅優惠。
6.收入的歸屬與使用。由于碳稅的征收涉及行業的發展、國際間的協調與平衡,從中央稅、地方稅的性質來看,碳稅宜作為中央稅,而不宜作為地方稅。但考慮到調動地方稅務機關的積極性以及增加地方稅收入比重等因素,碳稅可作為中央地方共享稅,實行收入分成,中央分成比例應大于地方分成比例。從收入的使用上來看,為了強化碳稅節能減耗的特定目的,碳稅宜實行專款專用,主要用于減排降碳,如鼓勵節能技術、植樹造林等。
參考文獻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6.005
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快速興起,如何加快城市轉型,走節能減排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我國新型城鎮化面臨的迫切問題。
2014年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明確提到,堅持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的原則,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進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總理要求我們要實現的新型城鎮化,也必須是生態文明的城鎮化。要以節能減排作為結構調整和創新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節能環保和綠色低碳產業。
“新型城鎮化”和“城鎮化”有著本質的區別,在城市規劃建設上,就是要轉變過去粗放的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低碳生態發展之路,建設生態文明社會。[1]因此,本文著重提出幾點在此背景下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節能減排策略。
一、城市交通的節能減排
城市交通以客運為主,私人汽車、出租車是能耗主體。城市交通發展尤其是快速的機動化導致能源消耗逐年增長,城市交通的燃油消耗占到了全國燃油消耗的17.2%,其中私人機動車的消耗占據城市交通總能耗的64.9%,并呈現增長的趨勢。[2]
歐洲對城市交通的節能減排也非常重視,主要通過“減少(無效交通需求)”、“轉型(促進低碳客運模式發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大策略來提高城市交通的能源利用率,促進低碳城市交通系統的實現,具體通過規劃、管理、技術、經濟、信息等措施來推進實施。[3]
我國現階段的城市交通,可以采用以下節能減排策略。
(一)減少交通出行需求
交通出行的總量和交通能耗和碳排放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在人口規模持續增長的情形下,不同的城市空間形態對應的交通出行方式結構是不一致的,其產生的交通能耗和碳排放也是不一致的。城市結構和土地使用形態的是否合理是減少交通需求的關鍵。建設緊湊型的城市形態,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以減少交通出行,特別是遠距離的小汽車出行。
此外,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服務交通,實現跨空間的交流,也能對交通出行的需求起到調節作用。
(二)倡導低碳出行方式
地面公交、地鐵等出行方式以相對較少的能源承擔了較大一部分客運周轉比重,在載客量較高的情況下,其人均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明顯低于私家車,因此應該作為優先發展的對象。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客流有著明顯的潮汐現象和城區與郊區客流特征的差異性,公交和地鐵的建設需要避免出現低效行駛。
步行和自行車交通是最低碳的出行方式。通過比較研究,我們還發現相當一部分的私家車出行,實際上是可以用步行和自行車來代替的。提倡這兩種出行的方式,可以將人們從現代化的運輸設施中解脫出來,是一種自由度更高、更加健康,同時也更加節能減排的交通方式。提倡步行和自行車,也是基于我國城市具有高密度和土地混合使用的特點。城市交通與土地使用的5D的發展模式,也就是POD>BOD>TOD>XOD>COD,是將以人為本作為城市交通規劃的先導,把步行和自行車方式放到了優先位置。因此,我們應當優化城市步行和自行車的交通出行環境,讓人們的出行向節能減排的方式轉變。[4]
除此之外,作為慢速交通的新型交通方式,電動自行車同樣是一種較低碳的方式,然而現在對電動自行車的管理還未到位,為了使電動自行車能夠有序發展,相關部門需要盡早出臺相應的管理方案。
(三)交通新能源新技術應用
隨著對新能源技術的研究和發展,使用混合動力、燃料電池、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交通工具漸漸成為城市交通節能減排的發展途徑之一。通過對車輛能耗利用效率的提升,實現節約能耗的目的;通過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新能源,實現CO2的集中捕捉和處理,可以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
然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其技術還未成熟,城市里新能源交通的配套設施還不完善,新能源消費市場也不夠成熟。城市新能源交通的發展還需要更多的投入以及耐心,不可急功近利。同時政府也應該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搞好試點項目,[5]另外我們也必須從初級能源的來源、產品制造和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過程分析各種新能源技術的碳效。
二、居民生活的節能減排
人們在生活中處處都涉及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如果能夠改變一些不良習慣,人人做到在生活中節能減排,那么整體上對城市節能減排將會起到非常大的貢獻。
(一)合理控制需求
控制合理的人均居住面積。住房面積過大,首先帶來的是建筑和裝修耗材的能源過度消費;其次,在夏季制冷、冬季采暖、清潔衛生等方面都會比人均面積小的住房帶來更高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居住建筑占城市能源消耗較大比例,推廣綠色建筑以及對現有建筑節能改造有助于整個城市的節能減排。仇保興提出了建筑節能減排設計五原則:(1)建筑節能不僅要著眼于減少能源使用,還必須考慮盡量采用低品質(低能值轉換率)的能源,如地熱能、太陽能;(2)在建筑設計中盡可能應用簡單技術,如通風、外遮陽等,達到能源節約的目的;(3)用低品質能源進行建筑整體性、基礎性調溫,用高品質能源進行局部性、精細性調溫;(4)建筑成為能源產生的單元,如屋頂計劃中的太陽能;(5)從單一產能建筑走向集合――分布式綠色能源。[6]
減少食物浪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現在浪費糧食的現象仍比較嚴重。而少浪費0.5千克糧食(以水稻為例),可節能約0.18千克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0.47千克。如果全國平均每人每年減少糧食浪費0.5千克,每年可節能約24.1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61.2萬噸。每人每年少浪費0.5千克豬肉,可節能約0.28千克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0.7千克。如果全國平均每人每年減少豬肉浪費0.5千克,每年可節能約35.3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91.1萬噸。
節能裝修。(1)減少裝修鋁材使用量。鋁是能耗最大的金屬冶煉產品之一。減少1千克裝修用鋁材,可節能約9.6千克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24.7千克。如果全國每年2000萬戶左右的家庭裝修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可節能約19.1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49.4萬噸。(2)減少裝修木材使用量。適當減少裝修木材使用量,不但保護森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而且減少了木材加工、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少使用0.1立方米裝修用的木材,可節能約25千克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64.3千克。如果全國每年2000萬戶左右的家庭裝修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可節能約5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129萬噸。
(二)資源的合理使用
用布袋取代塑料袋。盡管少生產1個塑料袋只能節能約0.04克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0.1克,但由于塑料袋日常用量極大,如果全國減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可以節能約1.2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3.1萬噸。
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我國是人口大國,廣泛使用一次性筷子會大量消耗林業資源。如果全國減少10%的一次性筷子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3萬噸。
盡量少用電梯。目前全國電梯年耗電量約300億度。通過較低樓層改走樓梯、多臺電梯在休息時間只部分開啟等行動,大約可減少10%的電梯用電。這樣一來,每臺電梯每年可節電5000度,相應減排二氧化碳4.8噸。全國60萬臺左右的電梯采取此類措施每年可節電30億度,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288萬噸。
合理用水。(1)給電熱水器包裹隔熱材料。有些電熱水器因缺少隔熱層而造成電的浪費。如果家用電熱水器的外表面溫度很高,不妨自己動手“修理”一下――包裹上一層隔熱材料。這樣,每臺電熱水器每年可節電約96度,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2.5千克。如果全國有1000萬臺熱水器能進行這種改造,那么每年可節電約9.6億度,減排二氧化碳92.5萬噸。(2)淋浴代替盆浴并控制洗浴時間。盆浴是極其耗水的洗浴方式,如果用淋浴代替,每人每次可節水170升,同時減少等量的污水排放,可節能3.1千克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8.1千克。如果全國1千萬盆浴使用者能做到這一點,那么全國每年可節能約574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1475萬噸。(3)適當調低淋浴溫度。適當將淋浴溫度調低1℃,每人每次淋浴可相應減排二氧化碳35克。如果全國13億人有20%這么做,每年可節能64.4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165萬噸。(4)洗澡用水及時關閉。洗澡時應該及時關閉自來水開關,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這樣,每人每次可相應減排二氧化碳98克。如全國有3億人這么做,每年可節能21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536萬噸。(5)使用節水龍頭。使用感應節水龍頭可比手動水龍頭節水30%左右,每戶每年可因此節能9.6千克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24.8千克。如果全國每年200萬戶家庭更換水龍頭時都選用節水龍頭,那么可節能2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5萬噸。(6)避免家庭用水跑、冒、滴、漏。一個沒關緊的水龍頭,在一個月內就能漏掉約2噸水,一年就漏掉24噸水,同時產生等量的污水排放。如果全國3.9億戶家庭用水時能杜絕這一現象,那么每年可節能340萬噸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868萬噸。(7)用盆接水洗菜。用盆接水洗菜代替直接沖洗,每戶每年約可節水1.64噸,同時減少等量污水排放,相應減排二氧化碳0.74千克。如果全國1.8億戶城鎮家庭都這么做,那么每年可節能5.1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4萬噸。
用太陽能燒水。太陽能熱水器節能、環保,而且使用壽命長。1平方米的太陽能熱水器1年節能120千克標準煤,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8千克。2006年底,我國太陽能熱水器面積已達到9000萬平方米左右,如果在此基礎上每年新增20%的使用面積,那么全國每年可節能216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5萬噸。
采用節能方式做飯。(1)煮飯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鐘。如此,可大大縮短米熟的時間,節電約10%。每戶每年可因此省電4.5度,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如果全國1.8億戶城鎮家庭都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電8億度,減排二氧化碳78萬噸。(2)盡量避免抽油煙機空轉。在廚房做飯時,應合理安排抽油煙機的使用時間,以避免長時間空轉而浪費電。如果每臺抽油煙機每天減少空轉10分鐘,1年可省電12.2度,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7千克。如果對全國保有的8000萬臺抽油煙機都采取這一措施,那么每年可省電9.8億度,減排二氧化碳93.6萬噸。
合理利用紙張。(1)重復使用教科書。重復使用教科書,是大勢所趨。減少一本新教科書的使用,可以減少耗紙約0.2千克,節能0.26千克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0.66千克。如果全國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教科書得到循環使用,那么可減少耗紙約20萬噸,節能26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66萬噸。(2)紙張雙面打印、復印。(3)用電子書刊代替印刷書刊。(4)用電子郵件代替紙質信函。(5)使用再生紙。(6)用手帕代替紙巾。[7]
三、城市產業節能減排
(一)提倡低碳經濟
提倡低碳經濟,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是發展清潔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指放棄高能耗的老舊技術工藝,研發新的工業生產加工技術工藝,比如水泥、煤炭、鋼鐵生產技術和汽車驅動途徑等,讓更少的資源和排放創造更多的價值。其次要發展新的能源,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很大部分來自于對電力的消耗。因此引入清潔能源如水電、風電等多種能源方式,可以逐漸調整能源結構,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然而現階段煤電作為主要的能源來源還將持續,因此對于煤炭的節能新技術的研究還有很大意義,如熱電聯產、潔凈煤、洗煤、煤炭液化、燃煤聯合循環發電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樣有利于節能減排的低碳經濟發展。[8]
(二)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減排
加強年耗能萬噸標準煤以上用能單位節能管理,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重點推進電力、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紙、紡織、印染、食品加工等行業節能減排,明確目標任務,加強行業指導,推動技術進步,強化監督管理。
比如建筑行業現在已經開始了“綠色建筑”的研究和嘗試。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和高效的生存空間,以及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已成為世界建筑業發展的總趨勢。諸如建筑行業這類在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比重較大的行業,理應受到重視。[9]
(三)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
建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分解落實機制,制定實施方案。將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作為控制地區能源消費增量和總量的重要措施。工業部門應當進行科學的市場研究,制定合理的生產計劃,避免產能過剩,造成能源資源浪費。
所以城市節能減排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及早建立低碳城市建設的概念,從城市交通、城市生產和消費等多方面出發,才能實現在快速城市化進展中的節能減排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張一成.深圳低碳生態示范市創新實踐――新型城鎮化探索之路[J].建設科技,2013(16).
[2]曹艷梅,丁冬梅.我國城市交通節能減排發展分析及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2(2).
[3]李振宇,張好智,陳徐梅,等.歐洲城市交通節能減排的主要途徑與經驗啟示[J].公路與汽運,2011(3).
[4]潘海嘯.后世博上海低碳城市的交通與土地使用5D模式[J].上海城市規劃,2011(1).
[5]周安,劉景林.新能源汽車對城市節能減排影響的新探索[J].學術交流,2012(7).
[6]低碳生活 節能減排 綠色建筑成為建設行業新目標[J].中國住宅設施,2010(2).
引言
低碳建筑理念是最近幾年開始興起的一種綠色建筑理念,它的核心目的在于追求最少的非可再生能源的耗用滿足人們最大的住宅能源需要。這種建筑理念的興起與世界能源危機的深刻背景密切相關,通過低碳住宅建筑理念的應用,有效地減輕當前人的發展對自然資源帶來的巨大壓力,實現綠色建筑發展目標,達到住宅建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
1 低碳建筑興起的背景、概念和設計內容
1.1 低碳住宅建筑理念的興起
低碳住宅建筑理念是伴隨著全球氣候不斷惡化而興起的,由于住宅生活、汽車、生產等行為產生的二氧化碳,不僅造成了全球氣溫上升,而且導致全球范圍內的氣候異常,自然災害增多,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而建筑是最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據測算建筑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幾乎占到全球排放總量的50%,而有關數據表明我國建筑采暖、空調、通風、照明的能耗占到全國總能耗的30%左右,截止到2010年,我國的碳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約6億t。為了解決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世界各國經過長時間磋商簽訂了《東京議定書》,其核心內容就是降低世界主要碳排放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我國承諾在2020年之前,將我國的碳排放降低40%~50%。要想達到這一目標,降低住宅建筑的碳排放量是我國的主要工作方向,在這一目標的推動下低碳住宅理念逐漸興起,并開始應用于我國住宅建筑當中,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2 低碳住宅建筑設計理念的概念
低碳建筑設計就是把先進的建筑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等優化組合,調整建筑耗能比例結構,降低對礦物燃料的消耗量和依賴性,達到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和減排二氧化碳的目的,營造低能耗高舒適性的健康環境。圓現在低碳建筑理念已經在我國得到了實踐,應用了太陽能技術、外墻保溫等節能技術,達到了一定的節能目標。但這只能稱之為是一種節能建筑,與低碳建筑理念全面的綠色能源使用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低碳建筑理念的主要要求是:①實現能源的優化組合;②大量應用節能建筑設計技術;③應用科技手段探索建筑新材料應用之路;④盡量選擇無害環保建筑材料,確保建筑對人體的無害。
l.3 低碳建筑理念的主要內容
在低碳建筑理念當中,圍繞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其主要內容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 節能,低碳建筑理念中的節能是一種廣義的節能、全面的節能理念,包括節水、節地、節能、節材,其中心內容就是盡量減少各種資源的浪費。②減少污染物排放,也就是減少建筑物的固體、氣體、液體污染物的排放,實現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處。③滿足人們全面的使用要求,低碳建筑理念在強調綠色環保理念的同時,也追求更高的居住享受,創造出“健康”、“舒適”、“高效”高質量居住環境。
2 低碳建筑施工探討
在低碳建筑的施工過程中,旅工技術人員應該在充分考慮建筑需要的基礎上,把技術成熟的先進建筑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進行優化組合,并應用于建筑設計當中,使建筑耗能比例達到最優化,大量降低建筑對礦物燃料的消耗和依賴,最終達到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營造舒適、綠色、健康居住環境的目的。
2.1 主動建筑低碳設計
在建筑立面的材料選擇上可以多選擇一些素混凝土,節省一次性瓷磚貼面;花崗巖大理石和粉刷層的使用,減少天然石材的耗用,避免天然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對大自然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水泥原材料供給上可就地取材,減少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結合當前植物建筑技術的發展,在設計中可以設計一些種植屋面,通過屋面綠化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在創造小范圍天然氧吧的基礎上達到吸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進一步優化住宅建筑結構,在保證建筑質量的同時減少鋼材和混凝土的使用量,用質量更好、更耐用、更環保的建筑材料代替鋼筋、混凝土。
2.2 被動建筑低碳設計
外墻圍護結構是住宅建筑熱損耗的主要方面,現在國家已經要求在所有住宅建筑中應用外墻保溫材料,以達到減少熱損、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在外墻保溫材料的選擇上盡量選擇綠色、環保的保溫材料,以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在窗戶設計上也應該按照低碳思想,選擇保溫性能好的中空玻璃。還可以將門窗設計與當前正在流行的陽臺壁掛太陽能結合起來,使陽臺在采光功能的基礎上成為低碳建筑主要能源來源。另外可以利用高層建筑中出現對流風,充分發展城市風能,能用建筑中產生的自然能源滿足居住建筑對于能源的需要,使建筑與新型能源之間產生互補。
2.3 要大量應用新能源新材料
隨著低碳思想深入人心和科研人員對新材料、新能源研發的重視,低碳、綠色環保的新能源、新材料不斷問世,并在住宅建筑中應用發展成熟。在低碳住宅建筑中應該大量應用新能源、新材料,以達到低碳建筑的設計要求。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應用可再生能源,在低碳建筑當中應該盡量減少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多引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優化建筑的能源設計,實現建筑能源使用與自然能源再生的平衡。②應用新型燃料,隨著新型燃料研發的逐漸深入,烴、氫燃料使用技術逐漸成熟,在低碳建筑中可大規模普遍使用烴、氫燃料,以代替傳統的煤氣、天然氣。③應用余能使用技術,現在很多工業生產當中會產生一些余熱、余能,這些能源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可以說是極大的浪費,低碳住宅建設應該將這些能源充分利用起來,使所有能源都能得到最大限度使用。
2.4 科學優化居住建筑設計
0引言
低碳建筑理念是最近幾年開始興起的一種綠色建筑理念,它的核心目的在于追求最少的非可再生能源的耗用滿足人們最大的住宅能源需要。這種建筑理念的興起與世界能源危機的深刻背景密切相關,通過低碳住宅建筑理念的應用,有效地減輕當前人的發展對自然資源帶來的巨大壓力,實現綠色建筑發展目標,達到住宅建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
1低碳建筑興起的背景、概念和設計內容
1.1低碳住宅建筑理念的興起
低碳住宅建筑理念是伴隨著全球氣候不斷惡化而興起的,由于住宅生活、汽車、生產等行為產生的二氧化碳,不僅造成了全球氣溫上升,而且導致全球范圍內的氣候異常,自然災害增多,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而建筑是最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來源,據測算建筑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幾乎占到全球排放總量的50%,而有關數據表明我國建筑采暖、空調、通風、照明的能耗占到全國總能耗的30%左右,截止到 2010 年,我國的碳排放量比 2000 年增加了約 6 億 t。[1]為了解決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世界各國經過長時間磋商簽訂了《東京議定書》,其核心內容就是降低世界主要碳排放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其中我國承諾在2020 年之前,將我國的碳排放降低 40%~50%。要想達到這一目標,降低住宅建筑的碳排放量是我國的主要工作方向,在這一目標的推動下低碳住宅理念逐漸興起,并開始應用于我國住宅建筑當中,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2 低碳住宅建筑設計理念的概念
低碳建筑設計就是把先進的建筑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等優化組合,調整建筑耗能比例結構,降低對礦物燃料的消耗量和依賴性,達到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和減排二氧化碳的目的,營造低能耗高舒適性的健康環境。[2]現在低碳建筑理念已經在我國得到了實踐,應用了太陽能技術、外墻保溫等節能技術,達到了一定的節能目標。但這只能稱之為是一種節能建筑,與低碳建筑理念全面的綠色能源使用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低碳建筑理念的主要要求是:
①實現能源的優化組合;②大量應用節能建筑設計技術;③應用科技手段探索建筑新材料應用之路;④盡量選擇無害環保建筑材料,確保建筑對人體的無害。
1.3低碳建筑理念的主要內容
在低碳建筑理念當中,圍繞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其主要內容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節能,低碳建筑理念中的節能是一種廣義的節能、全面的節能理念,包括節水、節地、節能、節材,其中心內容就是盡量減少各種資源的浪費。②減少污染物排放,也就是減少建筑物的固體、氣體、液體污染物的排放,實現建筑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處。③滿足人們全面的使用要求,低碳建筑理念在強調綠色環保理念的同時,也追求更高的居住享受,創造出“健康”、“舒適”“、高效”高質量居住環境。
2 低碳建筑施工探討
在低碳建筑的施工過程中,施工技術人員應該在充分考慮建筑需要的基礎上,把技術成熟的
先進建筑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進行優化組合,并應用于建筑設計當中,使建筑耗能比例達到最優化,大量降低建筑對礦物燃料的消耗和依賴,最終達到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營造舒適、綠色、健康居住環境的目的。
2.1主動建筑低碳設計
在建筑立面的材料選擇上可以多選擇一些素混凝土,節省一次性瓷磚貼面;花崗巖大理石和粉刷層的使用,減少天然石材的耗用,避免天然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對大自然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水泥原材料供給上可就地取材,減少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結合當前植物建筑技術的發展,在設計中可以設計一些種植屋面,通過屋面綠化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在創造小范圍天然氧吧的基礎上達到吸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進一步優化住宅建筑結構,在保證建筑質量的同時減少鋼材和混凝土的使用量,用質量更好、更耐用、更環保的建筑材料代替鋼筋、混凝土。
2.2 被動建筑低碳設計
外墻圍護結構是住宅建筑熱損耗的主要方面,現在國家已經要求在所有住宅建筑中應用外墻保溫材料,以達到減少熱損、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在外墻保溫材料的選擇上盡量選擇綠色、環保的保溫材料,以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在窗戶設計上也應該按照低碳思想,選擇保溫性能好的中空玻璃。還可以將門窗設計與當前正在流行的陽臺壁掛太陽能結合起來,使陽臺在采光功能的基礎上成為低碳建筑主要能源來源。另外可以利用高層建筑中出現對流風,充分發展城市風能,能用建筑中產生的自然能源滿足居住建筑對于能源的需要,使建筑與新型能源之間產生互補。
2.3要大量應用新能源新材料
隨著低碳思想深入人心和科研人員對新材料、新能源研發的重視,低碳、綠色環保的新能源、新材料不斷問世,并在住宅建筑中應用發展成熟。在低碳住宅建筑中應該大量應用新能源、新材料,以達到低碳建筑的設計要求。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應用可再生能源,在低碳建筑當中應該盡量減少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多引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優化建筑的能源設計,實現建筑能源使用與自然能源再生的平衡。②應用新型燃料,隨著新型燃料研發的逐漸深入,烴、氫燃料使用技術逐漸成熟,在低碳建筑中可大規模普遍使用烴、氫燃料,以代替傳統的煤氣、天然氣。③應用余能使用技術,現在很多工業生產當中會產生一些余熱、余能,這些能源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可以說是極大的浪費,低碳住宅建設應該將這些能源充分利用起來,使所有能源都能得到最大限度使用。
2.4科學優化居住建筑設計
事實上,我國的城市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重蹈了美國等發達國家城市化初期的覆轍,城市規模急劇向外蔓延擴張,經濟發展過分依賴于化石能源消耗。近二十多年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規模擴大,城市人口增加,而且城市人均能源消費為農村人均能源消費的3倍左右,因此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必將推動城市能源消費量的增長。另外,由于中國城市長期以來走的是發達國家工業早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道路,能源利用效率十分低下。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單位GDP廢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高達10倍以上。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的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增長迅速,近年來人均排放已經高出世界人均水平,排放總量在2008年開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排放國。國際社會對我國溫室氣體強制減排的呼聲越來越高。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我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2006年6月中國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8年10月又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2009年9月22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講話,明確表示“中國將進一步堅定不移地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切實努力”,同時強調中國將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應對氣候變化。2009年11月25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加以落實。”我國已將低碳發展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標之一,目前正在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來促進低碳發展,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與世界其他負責任的國家一道,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城市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也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在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帶來的威脅中,日益凸顯的城市問題呼喚新的城市治理模式。低碳城市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作為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理念和模式,低碳城市以更低的能源消耗、更少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支撐更高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實現城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英國是低碳城市建設的先行者。目前,世界上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探索低碳城市建設。丹麥的哥本哈根、荷蘭的海牙、德國的弗賴堡、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等城市在低碳城市規劃與實踐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目前我國低碳城市建設尚處于探索階段,政府在構建兩型社會、推廣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實踐生態文明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為低碳城市建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會啟動了“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保定和上海入選首批試點城市。保定是國內第一個提出綜合性低碳城市發展規劃的城市。上海東灘生態城和臨港新城、中新天津生態城、唐山曹妃甸生態城以及深圳光明新城是現階段國內低碳城市建設的焦點。此外,南昌、武漢、長沙、德州、沈陽、珠海、吉林、廈門、杭州、貴陽、無錫、重慶也通過制定和出臺低碳城市發展規劃等方式提出建設低碳城市的目標。
低碳城市建設是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載體,將引領未來城市建設的新趨勢。建設低碳城市,在城市空間范圍內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是我國未來城市發展的重點。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階段,如何推動城市發展模式的低碳轉型,讓城市走上低碳發展之路,這具有極大的挑戰性。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推進我國低碳城市建設,關鍵是在于:
一是調整城市產業結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是改善民生和維持穩定的根本保證。低碳發展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置于同等地位來綜合考慮,絕不是以犧牲經濟發展來換取溫室氣體減排的。我們不能為了實現低碳,停止發展或低速發展,這種選擇無疑是自殺性的,必將影響到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但是,又不能以高能耗、高污染為代價來推動經濟發展。低碳城市建設就是要在城市發展中同時實現經濟發展與低碳排放。為此,我們應加快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嚴格限制鋼鐵、火電、水泥、造紙、重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發展,逐步關停并轉許多高能耗、高污染的中小企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開發可持續農業和林業、可再生能源、資源回收和利用等城市新興行業,做大做強高技術產業,促進旅游、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使節能環保產業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經濟發展方式。
二是轉變城市交通方式。交通是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目前,占世界上所有機動車輛數量的80%以上的轎車(小汽車),已經成為城市交通的主體。轎車以消耗石油等化石燃料為主,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改革開放以后,轎車開始進入中國的城市家庭。由于“鼓勵私人轎車進入家庭”政策的推動,城市公共交通的相對滯后, 以及攀比炫耀、追求享受等消費觀念的蔓延,我國城市居民對轎車的需求不斷上升,2009年我國汽車產銷量位居世界第一。因此,為了有效地削減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必須根本改變以轎車為主的交通方式,大力發展低碳、環保、高效的城市交通,如建立和完善以公交、輕軌、地鐵、自行車、步行為主的交通體系,實施公交優先的方針,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限制和減少私人轎車的使用;推動政府公車改革,減少公車消費;建設緊湊的城區格局,使市民的步行或自行車出行更為方便,減少對轎車的過度依賴;推廣使用低排量汽車、電動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等。
中圖分類號:TU7文獻標識碼: A
一、建筑施工碳排放影響因素
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運輸過程中的碳排因素和施工現場的碳排因素。
(一)運輸過程中碳排的因素
建筑施工過程中,建筑材料和設備的運輸會引起二氧化碳的排放,一般與運輸方式、運輸距離、運輸效率、駕駛人員操作水平等等有關。
(1)運輸方式選擇
建材運輸方式一般有公路、鐵路、海運和航空運輸四種方式,海運和鐵路運輸所引起的碳排放量較少。海運和鐵路運輸是較為有效的減排運輸方式,據統計公路運輸占有80%-90%的比例,鐵路運輸、海運和航空運輸三者累加占了10-20%的比例,因此在遠距離運輸時盡量選用鐵路或者海運的方式較為減排。
(2)平均運輸距離
項目建設應該就近選擇材料供應商,縮短運輸距離能夠大幅度地降低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
(3)運輸效率
車輛的運輸效率不僅跟施工企業成本和進度掛鉤,也關系著汽油的耗用和運輸碳排放量,運輸效率高不僅能夠使建材和設備按時進場,還能省去不必要的浪費,和不必要的碳排放。
(4)操作水平
據調查,不同操作水平的駕駛員駕駛車輛油耗相差達7%-25%,由此而引起的運輸碳排放差異也較大。
(二)影響施工現場碳排的因素
施工碳排的主要來源是施工現場二氧化碳排放,施工現場碳排放來源主要由施工過程碳排,管理人員辦公和工人生活所引起的碳排放。
(1)施工機械的選擇
在施工現場,施工設備的碳排放占據施工現場總排放的90%以上,施工生活及照明僅占10%左右,高效節能的施工設備要比普通設備的工作效率高5%左右,碳排放也比普通設備減少25%左右。節能機械設備的使用較為重要,如變頻節能升降機要比普通升降機減排20% 。
(2)施工生活及辦公照明
據統計在相同條件下,LED燈的使用所引起的碳排放僅為白熾燈的20%,僅占日光燈使用所引起的碳排的30%,這就說明了施工生活和辦公照明的減排潛力巨大。另外,對照明強度和時間應當進行有效地管理,可按照需要劃分不同的照明級別。
(3)施工管理
施工方案的不同,意味著施工機械設備的選配不同,同一個施工過程的施工技術、方法不同,則其建筑施工碳排放必然產生很大的差異。施工管理水平不同,現場時效化水平不同,施工管理水平較高的項目工序安排合理緊湊,窩工現象、占用機動時間機會較少,少有重復和多余工藝過程,因此施工碳排放也控制地合理。
(4)臨時用房的隔熱保溫性能
在施工現場,應該注重維護建筑和生活辦公所使用的臨時用房的隔熱和保溫性能,使用較好的隔熱保溫材料,隔熱保溫性能好則會減少對空調和取暖設備的使用,以減少施工用能之外的10%的能耗,進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5)廢棄物碳排
建筑廢棄物處置也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運輸廢棄物時會產生運輸碳排放,焚燒或者填埋也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所以要減少廢棄物、提高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環。
(6)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使用效率跟能源質量有關,也和工人操作技能有關,一般情況下,能源均不能達到理想狀況下的使用效果,總會有一些損失,比如由于機械的磨損,啟動機械設備所要耗費的能源就會比理想狀況下多。
(7)施工機械的磨損程度
施工機械在生產使用過程中會發生磨損、效率降低的現象,如果不及時對設備進行修復、更新、升級,將有可能嚴重影響生產使用效率。設備磨損分為有型磨損和無形磨損。有型磨損是指設備實體產生的磨損、變形和損壞。這使得設備的生產率下降,故障頻發,重復啟動,油耗量或電耗量增大,因此也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大。
二、建筑施工低碳化技術措施
為減少環境污染和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在施工過程中就要對傳統的建筑施工技術不斷的進行改進,這樣才能達到降低碳排放實現低
碳建筑的目的。低碳施工不應該只停留在概念上,而應該成為社會的共識。我國建筑業一直處于高速發展時期,這就需要能源供應的支持,而建筑能耗過高就會直接影響建筑行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在當前能源短缺及環境污染嚴重的的情況下就需要給予建筑施工技術以足夠的重視,不斷推薦建筑節能技術的推廣和普及才能收到很好的節能效果、環境效果以及社會效果
(一)施工方案優化
施工方案的制定極為關鍵,在招投標中,先進合理的施工方案是施工企業向招標單位展現其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和企業綜合實力的關鍵階段,好的施工方案更容易中標,在施工階段,先進合理的施工方案又是縮短工期、降低成本、確保質量、節能減排的重要基礎。
(二)提高機械效率
(1)強化機械設備管理
在施工過程中,嚴把設備進場關,防止技術性能落后、效率低、耗能高屬于淘汰性的機械設備進入施工現場;尊重工地環境,結合氣候施工,節約資源和能源;實施科學管理,合理調配與使用生產第一線的各種機械設備,改造和淘汰高耗能設備,推行機械設備的計劃保養維修制度,保證機械設備良好的技術狀況,防止機械設備因帶病作業而導致的高耗能,減少排放二氧化碳。 合理匹配設備,實現經濟運行。要選擇額定功率恰當的電動設備,避免功率不合適而造成的浪費和電動機損壞;選擇合適的變壓器容量,選擇過大或過小會導致費用增加和變壓器負荷大而燒壞;對現場的機械設備和照明設備嚴格管理,做到即用即開以防止空載運轉。
(2)盡量使用當地的材料
在材料的運輸階段,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運輸碳排放與運輸距離、運輸方式等因素關系巨大,過多地使用外地主材,不僅僅增加了成本還提高了運輸碳排放,因此,除非業主另外要求,那么,使用本地建材會比較節能減排。
(3)施行裝配化施工
裝配化施工就是通過將建筑商品和配件進行標準化生產后再在施工現場進行裝配運作,裝配化施工可以減少繁雜的現場加工,既降低了成本又可以降低施工碳排放。因此,裝配化施工方式,可以使各生產要素組合起來,減少中間環節,優化資源配置。
(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施工節能的兩大目標就是能源消耗的最小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建筑施工過程中要不斷地研發和推廣新的能源利用技術。目前可再生資源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發展方向,為了減少建筑能耗及降低污染就要不斷的推進節能建筑的整體系統觀念,從管網以及熱源和建筑系統等方面綜合考慮,通過選擇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來提高建筑的維護,減少輸配管網的熱損失,通過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來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施工機械的選擇上要著重選擇功率和負載相配的施工機械,從而有效的避免小功率機械設備的超負載運行或大功率機械設備低負荷運行。除此之外,還可以優化施工方案,通過提高機械設備的利用率來避免機械設備無人運行的情形。
(四)低碳環保材料利用
低碳建筑材料的特點是低能耗、低排放及低污染,最好能夠做到回收利用。在建筑施工中可以通過采用低碳建筑材料來增加墻面的強度來延長外墻的使用壽命,另外還能達到很好的防水就保溫的功效。但是由于我國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長期影響,在建筑施工過程中材料的選擇上就嚴重缺乏相關的規范標準,使得建筑施工材料浪費現象嚴重。為了有效減少由于過量建筑材料的使用給建筑施工現場帶來的建筑垃圾,就要加大建筑施工過程中節能技術的推廣和利用。可以
在建筑施工中大量應用自然通風和采光系統、保溫節能系統、溫濕度獨立控制系統、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等先進的建筑節能技術,實現建筑施工的低碳甚至零碳化目標,以建成高標準的低碳建筑。
結語:綜上所述,將低碳節能理念應用于建筑施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在建筑施工中要充分認識到低碳環保的重要性,在工程實踐中采用低碳的新技術、新工藝、新工法、新材料,實現建筑工程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建筑的節能化、智能化、低碳化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 是指由于人類活動, 或者在產品、服務的生產、提供和消耗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總量,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碳耗用量”,“碳”耗越多,導致地球變暖的二氧化碳也就越多,“碳足跡”就大,反之“碳足跡”就小。國際貿易的碳足跡主要是指國際貿易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可從貿易品生產和運輸兩個環節來考察。從生產環節來看, 貿易品在生產過程中排放了溫室氣體。目前,出口國生產出口產品的碳排放都計入出口國名下, 與消費產品的進口國無關。實際上, 進口國在消費進口產品的同時, 相當于間接消費了生產這些產品所消耗的能源, 以及相應排放的溫室氣體。從運輸環節來看, 國際貿易意味著更多、更長距離的運輸, 意味著碳足跡的增加。有報道稱,從新西蘭運送 1 公斤奇異果到英國,會排放 1 千克二氧化碳,假如在英國境內產銷,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 50 克,相差了 20 倍之多。目前,國際貿易主要以海運、陸運、空運等運輸方式為主,按每千克貨物每公里產生的碳排放來計,空運“碳足跡”最大,是公路運輸的10倍,是海運的50倍,所以空運是國際運輸溫室氣體排放的焦點。而今,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國際分工、資源配置全球化,國際貿易中的“碳足跡”也越來越大。美國巴塔哥尼亞服裝公司在自己的網上提供了5種產品的“碳足跡”。其中一件售價190美元的防雨外套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設計的,原料產自日本松山市,然后在越南的河內縫制成衣,最后在內華達州進行分銷,全程14000多英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了15磅,是衣服本身重量的10倍。英國從國外運來的蔬菜水果,每年要消耗掉英國燃料用量的12%。而據國際能源機構(IEA)估計,2004 年由運輸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占世界與能源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23%。
此次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多數國家都認識到氣候變化問題的嚴重性,國際貿易中的碳足跡問題肯定也將引起各國重視。
二、國際貿易中的碳標簽
碳標簽(CarbonLabelling),就是將產品生命周期(即從原料、制造、儲運、廢棄到回收的全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即利用在商品上加注碳足跡標簽的方式引導消費者選擇更低碳排放的商品,從而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緩解氣候變化的目的。
較成熟的碳標簽由英國發起。從 2007 年起,英國政府為應對氣候變化專門成立了Carbon Trust(碳基金),鼓勵向英國企業推廣使用碳標簽。日本緊隨其后,鼓勵本國公司在商品包裝上詳細標注產品生命周期每個階段的碳足跡。歐盟也積極推出新的規則對生物燃料的碳足跡衡量做出強制性規定。法國政府也鼓勵零售商對碳足跡進行核算,簽發了零售商和貿易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規定。美國、瑞典、加拿大、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都已在國內推廣使用碳標簽。
具體而言,2007 年 1 月,英國最大的超市特易購(Tesco)表示將來所有上架的 7 萬種商品上都要求加注碳標簽,并已開始在空運的商品上加注飛機標志的小標識,表明空運在商品的生命周期中是主要的碳排放來源之一。法國超市巨頭卡西諾(Casino)采用食物里程的概念來表述碳排放的衡量,并在自有品牌的商品上同時標注環境友好和 CO2 排放量兩個商標。日本的碳標簽系統會詳細標示產品生命周期中每一個階段的碳足跡。以洋芋片為例,從馬鈴薯的種植、加工、裝配、運送到上架,甚至包裝回收或垃圾處理過程,每個環節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都說明清楚,讓消費者了解到底哪些商品對環境的影響最嚴重,并在環保理念的驅動下做出購買低碳產品的選擇。美國目前大概有 20 多家廠商生產的 75 種商品已經加注了碳標簽。百事生產的 Walkers 奶酪洋蔥薯片是最先加注碳標簽的商品,GM、Dell、Home Depot 等美國跨國公司都表示要在公司生產的商品上加注碳標簽,體現緩解氣候變化的意識,引導消費者在做購買決策時象關注價格和品質一樣關心商品的碳足跡指數。瑞典經過研究得出,瑞典25%的人均碳排放最終歸因于食品生產。為此政府提出要求給食品貼上碳排放標簽,明示該食品在生長、加工等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以引導消費者選擇更加綠色的食品。臺灣也將于2010年 3月起啟動碳標簽制度,鼓勵業者申請標示碳標簽,以方便民眾選購低碳產品。可以預見,將來的國際貿易中,越來越多的進出口方會要求對方提供其組織活動對環境影響的“碳足跡”指標,而顯示碳足跡,加注了碳標簽的商品更易進入國際貿易領域,被其他國家的消費者接受。
三、我國的應對措施
1.引入國際碳足跡認證標準,建立碳標簽制度。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碳足跡標準是2008年英國標準協會(BSI)等部門聯合的PAS 2050標準(《產品與服務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評估規范》)。該標準已在百事可樂、可口可樂、法國達能公司等多家企業約75種產品中試行。 按照該標準,企業除了測定和降低產品的碳足跡之外,還可以針對公眾如何進行環保的選擇、使用和處理產品提供建議。而產品碳足跡的國際標準ISO 14067已處于草案擬定階段,計劃于2011年。一旦碳足跡認證國際標準出臺,商品上加注碳標簽將成為發展趨勢。2009年6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和英國標準協會在北京共同主辦PAS 2050中文版會,以推動建立碳標簽制度在我國試點工作。2009年11 月,在江西南昌召開的首屆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高層論壇上,環境保護部官員表示環保部將以中國環境標志為基礎,探索開展低碳產品認證。2010年1月,全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工作會議表明,2010年,我國認證認可工作將圍繞低碳經濟等重點產業,大力加強食品、節能環保等領域的認證工作。同時,積極推動認證認可多邊和雙邊國際互認。可見,我國已經開始采取措施來確定“碳足跡”具體的核算法則、實施方案和標準,以保障碳標簽制度的順利推行。
2.轉變外貿企業經濟增長方式,優先在外貿商品推行碳標簽制度。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09年中國出口總額達12000億美元,進口10056億美元,已超過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不過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卻付出了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慘重代價。近年來,我國主要出口產品以高能耗、高碳密集型產品、低附加值為主,如我國化肥、鋼鐵、水泥生產占世界總量的比率分別由1980年的17%、8.2%、9%增至2005年的43%、31.2%、46.6%。從2006年開始,我國就成為了世界最大鋼鐵出口國。
而今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及減排壓力,都要求我國必須轉變外貿企業經濟增長方式,進行低碳生產。我國目前已取消“兩高一資”( 高耗能、高污染排放、資源型) 產品出口退稅,對一些重點的“兩高一資”產品還加征出口關稅,并引導這些產業向高附加值和更為節能的方向發展。我國應優先在外貿商品試行碳足跡認證、碳標簽制度,雖然短時間內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但從長期來看,外貿企業通過碳足跡評估、認證,加注碳標簽這些“可視化”方法企業采取有效措施減少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碳排放,最終不但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同時使企業處于環境領先地位。同時對于這些節能減排企業或者碳足跡低的產品,我國政府也應該給予適當財稅上的獎勵,以激勵越來越多的公司將評估“碳足跡”作為其履行社會責任(CSR)的一部分。
3.大力發展碳金融,推進和加快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碳金融是指與碳,特別是與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有關的金融活動,也可以叫做“碳融資”,主要是指銀行將低碳經濟項目作為貸款支持的重點、擴大對低碳經濟發展直接融資規模及加快構建和完善我國碳交易市場。目前,我國已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金融機構減少高耗能、高排放產業信貸投放,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據統計,自2008年底至2009年9月末,中國主要商業銀行對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高耗能產業貸款增速分別為13%、19%、-45%,均大大低于同期31%的貸款平均增速。2007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機構共同啟動了“綠色信貸”政策。目前,國內各大銀行都將擴大綠色信貸業務作發展的重點。中國工商銀行目前貸款企業中屬于環保部門認定的環保友好與環保合格的企業占98%,涉及貸款余額占99%,其余不到2%的有貸企業尚在環保達標評價之中。中國銀行不斷開發環保金融創新產品,先后推出一系列綠色信貸產品,并利用中行全球化服務網絡、多元化業務優勢,在外貿環保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等方面提供全面金融服務。按照我國已提出的“十一五”期間要實現20%的節能目標,未來整個投融資需求預計將達到10000億以上,每年將存在約2000億元人民幣的投融資市場。可以預計,綠色投資、綠色信貸將在培育和發展我國低碳、環境友好的產品和服務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4.增強我國消費者環保意識,推行低碳消費。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把全球變暖“歸功”于企業行為,而對個人行為的影響研究甚少。其實,溫室氣體的排放與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據統計,目前我國城鎮居民的生活用能約占到全國能源消費量的 26%,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 30%是由居民生活行為及滿足這些行為的需求造成的。但目前在國內,大多數公眾對碳足跡、碳標簽還不熟悉,更不要說推行低碳消費。相比之下,英國公眾的碳足跡意識就很強,英國連鎖超市中的商品貼上了碳足跡標簽,完全是應消費者的要求實施的。因此增強我國消費者環保意識,引導低碳消費才能使碳標簽制度的實施有廣泛的消費基礎。作為消費者要降低自己的“碳責任”,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減少自己的碳足跡,比如優先選擇有碳足跡標簽的產品,盡量選擇本地生產的低碳產品,如食用本地綠色食品和有機蔬菜,穿天然材質棉麻衣物,盡量選擇海運產品等等。其次是積極進行碳抵消,也就是植樹造林,增加碳匯(Carbon Sink)能力。現在國內外不少網站上推出“碳計算器”,利用這一工具可以計算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有意識地用各種實際行動縮減碳足跡。2007年我國建立中國綠色碳基金,個人可以捐資到該基金造林,以消除自己的“碳足跡”。截止2008年底,該基金已獲得3億多元人民幣,在全國10余個省區完成碳匯造林200多萬畝,預計今后的10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000~2000多萬噸。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出口國,一旦“碳足跡”認證,碳標簽制度開始普及,我國出口商品很容易受到其他國家強制要求碳標簽的限制,從而影響貿易的可持續發展。連續多年居世界500強首位的沃爾瑪公司已經要求10萬家供應商必須完成碳足跡驗證,貼上碳標簽。以每家沃爾瑪直接供應商至少有50家上、下游廠商計算,將影響全球超過500萬家工廠,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中國。這意味著,中國大量原材料企業、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都必須進行碳足跡驗證,否則跨國公司的訂單將與你無緣。因此,提前研究、采取應對碳標簽問題的措施,對我國經濟、外貿的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開發署(UNDP).2007/2008年人類發展報告.應對氣候變化:分化世界中的人類團結hdr.省略/en/media/hdr_20072008_ch_chapter1.pdf.
[2]Anon.Practices urged to lighten carbon footprint[J].British Dental Journal.2008(9).
碳交易可能帶給試點城市高排放企業一定的成本壓力,投入成本與交易規模并不完全成正比,且國內企業普遍缺乏對于這一新生事物的認知。這導致企業“人市”(參與碳交易市場)意愿不足。而碳交易市場運作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試點地區企業的接受和準備程度。
11月的《CDP2013中國報告》指出,“面臨2015年建立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挑戰,無論是試點省市企業,大型上市公司還是中小型企業,只有盡早開始排放信息的整理、分析研究和公開報告,才能在這場碳交易的嚴峻挑戰中做好準備,在碳交易市場中成為合格的交易主體。”
多位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碳計量和碳交易專業人士認為,盡管碳交易至今進展有限、程度不一,但考慮到國內外減排環境及趨勢所向,企業仍需要為遲早到來的全面碳交易做好準備,否則可能失去先機,處于被動地位。碳交易市場進展緩慢
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并強調要更多發揮市場機制,推進減排工作更有效地進行。規劃并且指出,為完成這一目標,需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
“北京、上海、廣東的碳市場有望在2013年底啟動實際交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近期透露。11月18日在華沙舉行的第聯合國氣候大會上,他進一步表示,國內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中有5個可能要開始進行交易。
但即便如此,目前的碳交易市場進度已慢于預期。根據國家發改委《關于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北京、天津、廣東等7省市早在2011年10月即被確定為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但直到2013年6月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啟動,這項試點工作才開始邁出實質性步伐。
至于推進工作不盡理想的緣由,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碳交易投入的成本和交易規模不完全成正比,其所帶來的效益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在后期全國碳市場建立或區域碳市場建立后,表現得更加明顯。
經濟學人智庫(EIU)能源編輯Martin Adams認為,“由于公司對碳交易缺乏了解和參與熱情,加之交易選擇有限以及缺少金融機構,可以斷言中國新興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可能還會受到實際交易不足的困擾。”
鏈接
碳交易
全稱“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進行買賣,目的是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簡單地說,就是多排放二氧化碳的企業從少排的企業那里購買配額。碳交易與碳稅等行政減排手段相比,具有減排效果確定、更能針對特定行業、靈活性更強、更有利于激發企業減排積極性等特點。
以目前唯一啟動實際交易的深圳市為例,有635家工業企業和200家大型公共建筑被納入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成為首批受控企業。這些工業企業的年排放總量超過3000萬噸,占深圳全市碳排放量近40%。但自6月18日上線至今,深圳碳市場整體交易量僅約12萬噸。企業“入市”意識不足
CDP(碳信息披露)全球首席運營官Frances Way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強調,“面對碳交易,中國企業繼續不斷提升碳信息披露并意識到管理碳排放的益處是至關重要的。準確地計量與披露是建立有效的碳市場的前提。”
可以確定的是,作為碳交易市場的當然主體,國內企業的參與意愿攸關全局。但企業并不清楚,全面的碳交易以及為此付出的碳披露、碳減排行動能夠為自身帶來怎樣的機遇,被動地回應或等待又可能遇到什么樣的挑戰。
根據CDP面向國內企業的2013氣候變化調查問卷,碳交易市場逐漸形成的過程中,企業將因此加大碳計量與碳披露的力度,強化減排計劃和行動,從而迎來相應的政策變化機遇、物理變化機遇以及其他機遇。
回復問卷的32家企業認為,顯而易見的政策變化機遇包括:碳排放交易機制,即全國范圍內碳排放交易平臺的建立將促進企業發掘隱形碳資本,從中獲取一定的收益;產品碳標簽以及效率相關法規和標準,這將有效增強能效高且注重環境保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其他的一些主要機遇表現為企業聲譽和消費者行為的改變等。比如,消費者將更加關注高能效和低碳足跡產品,企業通過自身產品和服務的改進,就能從中獲取更多的商機和聲譽。
對碳披露與減排的認知缺乏,則完全可能造成上述機遇向風險的轉化,增加企業運營和管理成本。例如,盡管國內目前還未開始征收碳稅,但對于一些能源類跨國集團,在相應征收碳稅國家開展業務將會增加公司的運營成本。另外,消極的減排意愿將會影響企業的聲譽,從而減少消費者對其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CDP中國項目主任李如松向本刊記者介紹,回復問卷的32家企業中僅有3家表示參與了相關的碳排放交易,1家未表示參加,其他沒有回答。而這家表示沒有參與的企業,在接下來的兩年內都沒有參與碳交易的計劃。
集中于金融、能源以及工業領域的回復企業中,均只有4家識別出了問卷所設的全部風險、機遇。具體到碳計量與披露,只有2家披露了其范圍――與范圍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數據,1家提供了范圍三溫室氣體排放來源、核算方法以及相應數據。
尋找驅動力
2013年及今后,部分低碳試點省市終將進入實際操作階段。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的醞釀以及逐步實施也都預示著,低碳轉型、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在此情況下,國內企業更加需要為“入市”做好準備。相較于前述風險和機遇的識別意識,企業同樣有必要找到適合自身的方式或工具、平臺,從而穩妥地推進碳計量與碳披露,為“入市”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先,就碳計量與碳披露開展企業和行業間協作,建立起有效、互利的交流平臺很有必要。眾多負責節能減排以及參與碳交易市場準備工作的企業人士表示,他們需要找到理想的溝通與學習平臺,逐步培養并建立起自己的碳交易團隊。
部分碳盤查機構人士向本刊記者表示,上述領域國內已有不少較為成熟的運作機制,如北京、上海、深圳的碳交易平臺。另外,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開始推出關于碳交易的專業培訓課程,針對行業內及地區間企業的評估、引介項目也不斷出現。
其次,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碳交易、碳減排相關的政策激勵措施將鼓勵、引導國內企業“走得更遠”。這些政策涉及稅收、信貸、市場準入等諸多領域,甚至可能是基于政府和社會層面的正面倡導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