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5 10:34: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藝術空間文化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在生活領域中復興,中國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也呈現出文化意義上的不同。傳統文化的價值在當下越來越高,人們越來越能感受到一場設計的已經逐步展開。中國經濟改革的三十余年,不僅是經濟上的高速騰飛時期,也是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不斷碰撞的時期。在這個文化碰撞的過程中,設計師們從開始全面學習西方設計理論體系,逐漸到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去尋找根源。然而我國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發展很快,但文化內涵卻往往被忽略,使得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缺乏生氣。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現以傳統文化為落腳點,嘗試從傳統文化出發,探討其在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中應用的意義,以期為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中融進傳統文化提供借鑒和參照,并給傳統文化在空間中的應用提供啟示。
一 當前傳統文化在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現狀
1.設計古板模仿
面對“設計趨同”的現狀,九十年代國內“繼承傳統”的呼聲越來越強,復古之風一時風生水起,各種傳統文化元素不加以改變地全部被“搬運”到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中來。固然它們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及視覺美感,但若是到處古板模仿,那便不是設計與創新,而是抄襲與復制。例如,國內許多傳統風格的當代建筑都少不了大坡屋頂,似乎成為了中國傳統建筑的代名詞,這種情形在各地新建筑中比比皆是。
2.設計缺乏深層次內涵和特色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建造技術越來越先進,而文化卻漸行漸遠;設計費扶搖直上,發明的作品體現出的文化氣息卻越來越淡薄。只是強調高度現代化的設計,難免會使人們感到失去傳統的根基和精神的寄托。中國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但這種文化性在中國當代的空間設計中卻很少能充分表現出來。究其原因,一大部分空間設計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少且淺,很難能設計出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藝術價值不應僅停留在表面裝飾上,更不能被空洞而表面化的潮流所淹沒,應承載著一代代人民沉淀下來的思想和特性。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作為一個再現歷史的載體,才能體現出獨特的審美價值。
二 傳統文化對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影響
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發展取決于設計師們選擇優良文化的能力、公眾的認知水平、對文化的態度,它是公眾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世界觀的體現,展現于公共空間中,具有物質性;同時存在于文學、倫理規范上,具有精神性;也存在于特定價值觀念里,具有排他性。
1.傳統文化對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正面影響
(1)發揮步行街區的活力
中國傳統公共空間長期以來都是以線形為主的,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礎。古代布局多是以皇宮為主體進行整體規劃,沒有為普通民眾服務。公眾的生活基本上集中在廟會、集市和以街道為主的帶狀空間中。到了宋代,經濟進步、交通設施的發達以及商業的發展都豐富了公眾的生活,也延伸了街道的空間范圍和意義,具有深厚的生活和文化底蘊,因而有了比其他類型的空間更為濃厚的生活、商業氣息和空間活力。
(2)提高公共空間的識別性和文化性
文化是人類生活方式的記錄,是衡量一個城市的標準。社會的進步需要文化的進步為支撐,城市的發展是來自于市民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對新文化的包容,作為繼承者的我們更要善于選擇、歸納并解讀出所擁有的現代意義。在塑造公共空間時,可以有選擇地利用線性空間布局形態,塑造流暢、活躍的活力空間,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圖式,提煉出程式化的認知模式,喚起民眾對空間的歸屬感和領域感;在節點處設置分流的廣場,在街道中合理地分布點狀的休息區域,并通過人性化的景觀設施,營造吸引市民停留觀望的宜人的空間氛圍,滿足使用者觀看人流和展示的內心需求,如南京的夫子廟。
2.傳統文化對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負面影響
(1)對公共空間發展的制約
中國模式由原始社會的聚落空間而來,具有集中性和內斂性的特征。在古代,由于階級間的矛盾突出,歷代帝王在建設都城時是出于階級統治的需要。里坊制是“禮"與“法”結合的典范,在區位和組織功能上達到了“朝廷宮寺,居民市區,不復相參”的目的。建設街區是為了皇帝出行和抓捕罪犯,街區的網絡密度較低,尺度較大,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決定了臨街面極為有限,對城市市民的生活影響較小,滲透率低,商業活動也受到了明顯的抑制制約了我國城市公共空間的正常發展。街道寬度的制定是以滿足市民步行和牛車的需求產生的,因此在社會生產力提高、市民有了更高要求的時候就顯得捉襟見肘,不能再滿足需要。在此情況下,需要大量的社會財富用于修補和改善,但由于初期規劃的弊端,很難形成有組織的、高效的空間。
(2)群眾參與性不足
“院”是中國傳統公共空間建設的基本單位,通過“院”的有機組織和展開形成中國傳統公共空間的基本組織格局。這樣的組織模式以“院”為單位的中國傳統居住模式強調安全,表現出以“院”為中心的封閉性,而西方的建筑組織模式強調開放性與街道外界的交流性。傳統中國社會是以儒學為官方思想,儒家思想中對禮制的強調、對封建統治的維護,形成了城市布局中等級明確、層次分明的特征。古代小農經濟體制下,中國人封閉、分散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也制約著公眾對于公眾活動的參與性。
三 未來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發展的方向
1.傳統文化在公共空間藝術設計應用越來越廣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要使大家繃緊的神經得到放松,可以從傳統文化思想中去得到靈感。所以在公眾空間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愜意,使內心得到平靜。從目前我國發展趨勢看,以傳統文化來引導空間設計不乏意境深邃的作品。學界相關的論文和書籍也在逐年增多,并從理論探索逐漸轉向實踐轉移。我們應該繼續探索傳統文化,在空間設計中展現出其稀有的魅力。
2.傳統文化在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大放異彩
文化可以展現出一個空間的思想,如果公共空間的藝術設計中展現不出文化內涵,那么這種設計就是沒有生命的。當前,我國的公共空間藝術設計正朝著西方現代設計的方向前進,在這種試圖國際化的進程中,反而忽視和丟棄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應用。反觀我們的鄰國日本,其公共空間的表現形式與方法都是源于我國傳統的空間設計,在此基礎上,日本的空間設計理念又研究學習并結合了西方優秀的藝術設計理念與方法,兩者相互補充和融合,最終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傳統文化空間設計。通過以上反思,我國的公共空間藝術設計更應從傳統文化為切入點,融合不同的空間設計手法,從多層面去表現出我國文化的深刻內涵,使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在現代和未來繼續傳承發揚,并展示在世界設計之林。
3.具有強烈現代中式風格的公共空間藝術設計正在逐步完善
中國傳統的古典的空間設計思想與手段,在現代空間設計中是不能直接搬運和模仿的。這就需要把傳統文化應用在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中時,要結合理論上的不斷創新并加以傳承,以新的表達方式來推進發展,形成具有我國特征的公共空間藝術設計風格。同時,在思想上不僅需要不斷對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深化學習,而且需要不斷學習和結合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這樣才能將我國的獨特空間設計風格不斷完善。
四 結論
目前,我國公共空間的設計已經開始逐步意識到汲取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個過程仍然十分漫長,需要設計者們不斷積累學習。藝術設計就是一種領悟,既需要用知識與實踐結合的方法來積累經驗并提升自我,也需要不斷的思考、思辨。只有積累了一定的基礎,才能將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設計,并在設計中給人們以啟示。總之,從理論研究到實踐的具體應用,當代設計師對傳統文化在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索從未間斷過。不久的將來,傳統文化必將在公共空間藝術設計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王建輝.中國文化知識精華[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張慧.構筑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間[J].安徽建筑.2005(1):9-13.
[3]李婧.淺談傳統文化在公共空間里的傳承[J].經營管理者,2010(3):333.
城市空間的更新,既是一個生產過程,更是一個博弈過程。城市傳統社區更新是當前城市建設領域面臨的棘手問題之一,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在城市改建運動中遭受到傳統“寺坊”居住格局的瓦解、穆斯林聚居地拆解、穆斯林群體散居化的沖擊。在城市改建的激進過程中,不當的空間建構方式泯滅了城市特色,造成“千城一面”等普遍性問題。因此,基于城市空間研究視角的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研究顯得格外緊迫。
1 概念引介
社區是構成城市機體的細胞,城市的文化特色要透過一個個社區來呈現,因此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城市社區在城市特色的構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是城市文化社區的構成之一。首先,城市傳統穆斯林“圍寺而居,依坊而商”的生活習俗確定了人群的“小聚居”特征,在城市界面中有明確的物質邊界,清真寺構成了城市穆斯林聚居區的領域焦點,不僅僅是空間組織焦點,也是穆斯林社會活動、心理活動的焦點。其次,伊斯蘭文化構成了城市穆斯林聚居區文化構成的同質性,穆斯林群體在相同文化的規約下進行社會互動,形成群體內的同質生活和群體外區別于城市其他人群的異質化生活。例如,穆斯林每天的宗教功課和傳統宗教節慶活動,與城市其他居民的活動形成鮮明對比。第三,伊斯蘭教是聯系城市穆斯林的精神實質,形成了穆斯林共同的心理聯系、情感向度。
本文將研究對象界定為“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與一般民族學、社會學研究者通用的“城市回族社區”表述相比較,“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的概念突出研究的文化視角,強調城市一定空間地域的文化屬性,指明維系該空間地域內社會結構穩定的文化因素,淡化了空間地域內的族群差異。從開放、包容的意義上講,文化更具包容性。城市民族社區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重構方向應該是在“宗教之外、文化之內、哲學之上”,用文化“精神自解、自明”的方式來尋求傳統文化的現代性途徑,更符合時展、城市發展的趨勢。
2 基于空間視角的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研究框架
要研究社區,首先要揭示社區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這些構成要素從不同屬性、不同層面揭示了社區的社會結構。
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構成要素的特征更加明顯,易于辨識。是一個典型的研究對象,對城市傳統文化社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結構是一個變化的系統。正是因為它是一個系統而不僅僅是元素及其性質的集合,所以這些變化遵循規律。結構的概念有三部分組成:整體的概念、變化的概念和自我調節的概念。[3]認識社區結構是進一步研究的基礎。社會學家安布羅斯?金和K.Y.錢在研究社區時提出三個分析尺度:物質尺度、社會尺度和心理尺度[4]。
社區是由城市系統內的獨特要素構成的空間和非空間模式,這些要素包括建成環境、建筑物、土地使用,以及社會群體、經濟活動和公共機構。要理解城市空間,我們需要在建造空間的過程中從整體上抓住物質、社會和象征三個方面。
對本文試圖建構基于空間視角的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的研究框架,從社區空間形態、社區社會結構、社區心理尺度三方面,建立物質――社會――象征三維一體研究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的解釋性框架。
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是文化特征顯著的城市亞空間,研究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的物質結構,目的是研究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的“空間原型”及其空間形態演化歷史成因機制,包含傳統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的社區邊界、土地使用功能、外部空間、建筑形態及建筑群組、交通組織、穆斯林行為空間等。在此基礎上,結合社會變遷的新特征和新要求,研究傳統社區空間再生的可能性,即在不斷更新的社會進程中如何植入新功能和創造新空間。
在社會層面,研究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人群社會關聯方式的原初形式及其歷史變遷,揭示出現代化、城市化對傳統社會的解組過程中,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社會結構的調適與變遷過程。
研究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的心理認同,本質上是對社區文化特色的追認,探討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與城市特色構建的關系。
3 文獻綜述
對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的研究,相關學者從不同研究角度進行了努力,周傳斌、馬雪峰通過北京回族社區的個案研究,提出了從地理――居住結構、宗教――教育結構、經濟――職業結構、家系――婚姻結構等四方面構成來研究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社會結構。楊文炯則通過地緣結構、社緣結構兩方面探討了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黃嘉穎、吳左賓從社區成員構成、職業構成、社會組織、社區文化、社區歸屬感五方面論述了西安鼓樓回族聚居區的社區結構變遷。
其他學者則通過個案描述和具體問題分析,從某個側面對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的社會結構進行了解讀。如良警宇從城市回族聚居區的居住形態方面[8],張小娟、畢曉莉從清真寺周邊環境的發展演變方面分別探討了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社會結構物質尺度的變遷[9];而白友濤以南京市七家灣回族社區文化結構變遷為個案,分別從社區經濟、組織、文化等方面探討了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社會結構的社會尺度方面,概括出“盤根草格局”的基本特征;馬壽榮從社區經濟活動社區文化討論了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社會結構社會尺度方面的變遷,白友濤也從社區文化模式角度探討了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社會結構的社會尺度方面。在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社會結構的心理尺度方面,馬壽榮從清真寺功能、宗教生活兩方面對文化認同進行了探討,林祥檉利用消費、符號、敘事與文化認同的理論視角,分別從飲食、宗教生活、服飾、文化景觀、交往空間、符號、敘事七方面探討了回族文化認同的變遷。
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心理尺度的研究,相關學者以詳細田野調查為基礎,從文化認同方面給予的回應,能反應出當前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文化認同的變化特征,即中老年人對伊斯蘭教更虔誠,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增強,而年輕人卻與之相悖而行的狀況。
4 研究評述
當前,相關研究對如何通過城市伊斯蘭文化社空間組織來滿足新的功能需求缺乏研究進展。在城市空間的研究視野中,城市伊斯蘭文化社區、伊斯蘭宗教場所是構成城市框架的重要元素,對形成清晰穩定的城市框架有重要作用。從城市知覺圖式的角度講,傳統伊斯蘭文化社區具有“區域”屬性,伊斯蘭宗教場所的建筑具有“標志”屬性,在當前“寺―坊”結構破壞的現實下,伊斯蘭宗教場所及其周邊城市環境還具備潛在的“節點”屬性,即通過對其周邊城市空間的設計,有可能增強該節點的可進入性和可讀性。
【參考文獻】
[1]張鴻雁、胡小武,城市角落與記憶Ⅱ(社會更替視角)[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平穩發展,使得在我國建筑市場也逐步進入了發展的黃金階段,然而在當前建筑發展中,隨著建筑施工工藝的日益變化和發展,建筑的種類和結構類型也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面對著我國過去燦爛的華夏文化,其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對施工空間藝術結構的設計日益的提高,全球化對地域文化建設產生巨大的沖擊,使得在地鐵車站建設的過程中要采用相應的文化系統進行分析與總結,設計出能夠適合當前人們要求的車站空間感。
一、地鐵建筑特點解析
建筑的空間屬性與其他屬性有著明顯的差異,在地鐵車站設計的過程中,是根據城市間設和傳統文化體系先進性分析和建設的過程。隨著我國城市發展的日益增加,使得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造成巨大的破壞,使得在車站設計的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設計不足。在地鐵車站建設的過程中,面對國內傳統觀念相對較陳舊的人們思想掛念,由于沒有存在自己的風格與體系,使得其在理論設計基礎上存在著重大的空白點,致使在設計的過程中致使追求空間感而忽視了當前的文化感,要么就是追求了西方文化而忽視了當前人們的意愿,造成在設計之后的各種不足指出。因此在地鐵建筑設計的過程中:
1.都市系統中的交換屬性:根據美國著名都市社會學者科斯特(Manuel Castells 1942-)的論點,交通是都市系統中的“交換元素”(exchange element),是都市流動模式的一種具體表現。
2.活動過渡的中介屬性:地鐵作為一項交通工具,常常被視為地面起點與地面另一個迄點之間的過渡,是一個空間壓縮的“介面”(interface)。因此,城市規劃者和設計者在地鐵站的設計上往往忽略了美學上的考慮。
3.高速變化的流動屬性:城市里移動速度的改變,也造成了人們對空間體驗以及與城市關系的改變。地鐵乘客的視覺焦點因為熟睹而游離、焦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是高速流動造成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空間互動的降低,城市旅程因此越來越單調、抽象。
4.專用路權的排他屬性:地鐵運輸造成旅程單調的抽象原因,不僅因為流動的高速化,更因為路權的專用性,即地鐵行駛在隔離式專用路軌上(exclusive right-of-way), 這一屬性隔絕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視覺參與活動的機會,因此造成了一種獨特的、目的純粹的、排他性強烈的疏離感。
5.人潮匯集屬性:地鐵一方面是一種 “大眾空間”, 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空間;另一方面,地鐵作為一種公共服務設施,使用者不分年齡、性別、職業、收入以及階級,地鐵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濃厚“普遍性格”的空間。
6.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標”屬性:地鐵是一個城市文明的窗口,通過地鐵建筑可以反映其科技水平和美學標準。
二、地域文化—地鐵設計的核心
從人類發展史來看,地域文化是人們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世代耕耘、創造、演變的結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偉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論》中認為建筑個性的藝術表現有三個層次:”與使用性質相適應的藝術氣氛,與地方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諧和的文化氣質,與生活前進步伐相一致的時代氣息“。其中第二條”與地方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相諧和的文化氣質“說的就是建筑要表現出地域性特征。
倡導地鐵設計的地域特色,并不意味抱著傳統不放手,而是要從中汲取養分,創造全新的視覺語言,提倡原創設計。一部建筑史就是地域文化發展的總和,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規律。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國家中,不同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杰出建筑大師的作品也帶有強烈的地域印痕,縱觀國際地鐵建筑的設計,不難看出他們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環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提到巴黎的地鐵,到過巴黎或對現代藝術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獵的人,都會對建筑設計師赫克托·吉馬德(Hector Guimard)的“新藝術”(Art Nouveau)風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紀與20世紀交匯的關鍵時刻的巴黎,一種嶄新的藝術形態巧妙地與一種前所未有的公共運輸科技結合,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地鐵風格”(Style 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氣質從其作品中彰顯出來。在巴黎現有的86座“新藝術”風格的地鐵建筑中,當屬地鐵二號線西側終點站“皇太子妃門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馬特區十二號線的“阿貝斯站”(Abbesses)與高聳的“埃菲爾鐵塔”(TourEiffel,1889)形成鮮明對比,成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體現出地鐵建筑的地標性。
莫斯科地鐵以”地下宮殿“的美譽而著稱于世。莫斯科地鐵不僅是工程上的奇跡,也是建筑美學上的重要作品。莫斯科地鐵是權力美學的體現,它采用了貴重的天然石料,獨特的照明燈具,更飾以名師高手創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繪,盡顯其藝術瑰寶之奇麗,具有帝俄時代的宮殿風格。如共青團廣場地鐵站的拱頂是描繪前蘇聯青年勞動、戰斗和生活的馬賽克鑲嵌畫;馬雅可夫斯基站猶如這位大詩人的紀念廳,用高強度不銹鋼筑成輕巧的列拱,地面鋪白色大理石,用紅色大理石鑲邊,中間有一條紫紅色的大理石通道縱貫候車廳,猶如莊重的紅色地毯,直抵候車廳盡頭詩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將地域文化與時代特點相融合,使其成為莫斯科的象征。
里斯本地鐵的歷史不長、規模不大,只有兩條線路,總長19公里,其中17公里為地下路段。但其地鐵的公共藝術卻非常有特色,幾乎全是各種壁面瓷磚藝術品,間或一些陶瓷雕塑創作,在地鐵公共藝術領域里,享有極高的聲譽。里斯本的地鐵公共藝術之所以出名,除了參與設計的藝術家的杰出作品,更因為其忠實地反映了這個城市非常獨特的文化傳統—陶瓷藝術。
二、餐飲空間設計的文化建構層次及內容
1.餐飲空間設計的文化建構內容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宏觀層次、中觀層次、微觀層次。宏觀層次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中觀層次包括:地域文化、經濟文化、空間文化、品牌文化。微觀層次包括:建構文化、視覺文化、主題文化、情感文化。
2.餐飲空間設計文化建構的宏觀層次
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它們形成了企業文化的核心層、中層、淺層和表層。精神文化是指企業在經營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企業的價值觀、經營理念、企業道德等上層建筑,是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的升華與內涵,是制度文化的精神保證;制度文化是企業文化具體實施的載體,它包括企業的領導體制、企業的組織機構、企業的管理制度;行為文化是企業精神文化的行為體現,物質文化是企業以物質形態展示企業文化內涵的器物文化,它可由環境文化和產品文化構成。
3.餐飲空間設計的文化建構的中觀層次
地域文化是指在餐飲空間設計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地理位置與特定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中吸取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在餐飲空間中體現出獨具地域特色、地理風情、地方情懷的文化藝術氣息,能符合當地消費者生活習慣、風俗、民族特色、審美趣味,具有象征性、代表性文化氣息和藝術氛圍。經濟文化是指餐飲空間設計所考慮的經濟學原理范疇的具體內容,餐飲空間的設計必須符合市場的經營與運作及商業規律,餐飲空間設計的文化元素及其特征必須滿足人們消費行為習慣及需求,符合消費心理學,從而提高餐飲空間的運營效能,對餐飲空間的經營起到消費引導及價值實現的文化體系。品牌文化是餐飲空間設計中所體現出的符合企業發展戰略、經營管理、企業形象、企業文化理念的形象特征,既包括“有形”的物質服務和行為服務,又包括“無形”精神服務和品牌價值。體現的是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核心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特質及內涵。
4.餐飲空間設計文化建構的微觀層次
建構文化是連接的藝術。這里所謂的“藝術”應該理解為一種涵蓋面十分廣闊的技藝。因此建構不僅意味著餐飲空間的規劃及空間的組合及創造,也包含空間細部、元素的組成及營造,也包含空間的造型材質、肌理、情感的表達及形態建造與產品的制造,是餐飲空間文化的物化手段與方法。既包括光、色、形、質、意,又包含企業的形象識別系統(VI)設計,同時又包括能代表餐飲空間中獨特個性、品牌。氣質、經營特色的主題性、歷史性、情景性的空間情節,空間符號及物態,從而增加了消費者對空間文化的記憶點,強調了餐飲空間的文化觀及價值觀,提升了空間潛在價值。視覺文化是指餐飲空間設計中視覺感觀所呈現出來的形態特征,視覺元素及表現語言是餐飲空間設計中的符號與特色。既包含空間設計中所運用的符號語言,如:空間元素是餐飲空間設計的核心文化,元素是實體空間文化建構與虛體空間文化建構的有機統一和整體結合,既包括餐館空間整體規劃,建筑空間的構成,又包括空間文化元素、材質、細部、肌理、風格樣式等形式語言的塑造,同時又要滿足餐飲空間設計中精神文化建構的需求,體現出空間的心理性,歸屬性及情感性的融合統一。主題文化是餐飲空間設計的文化思想靈魂,是統領餐飲空間設計文化特色的中心思想,及物質形態的升華,體現的是餐飲空間的人本性、獨特性、創新性、趣味性的設計,極大豐富了餐飲空間的形態語境。主題文化的定位是基于餐飲空間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歷史淵源、人文環境、時代特征、政治和經濟背景、藝術色彩、經營特色來確定,因此主題文化的確立必須具獨創性,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征,讓人過目不忘,印記深刻。還必須符合周圍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符合統一性、整體性的原則,主題文化的確定還必須寓意深刻、意境深遠,同時內容深入淺出便于大眾喜聞樂見,有利于市場的推廣與傳播,增強餐飲文化的感染力,歸屬感及認同感。情感文化是餐飲空間的文化內涵是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來獲得情感上的體驗,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材質都能創造不同的情感格調與藝術氛圍。餐飲空間設計是創造者表達情感的一個心理創造過程,根據不同的餐飲的經營特色,文化氣質、主題塑造,設計者運用特定的文化符號、藝術語言及設計元素傳達特定的文化情懷。從而使受眾在潛意識里把空間情感融化在自我的情感中,這是一個高級情感上的交流過程,通過身心的“五覺”,即“視覺、觸覺、味覺、嗅覺、感覺”的交流及體現物質享受的愉悅性、精神享受體驗性和諧結合。從而加強受眾對餐飲空間文化的認同感及歸屬感。
三、餐飲空間設計的文化建構的意義
1.功能價值
餐飲空間的設計歸根到底還是要滿足人類的生活,行為,社會交往需求的場所,因此在空間文化建構中首要考慮的是對人性的關懷和滿足人的需求。功能需求包括:生理需求、物理需求、物質需求、心理需求等等,以滿足人類的消費要求和欲望,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
2.經濟價值
餐飲空間設計的文化建構必須遵循合理的經濟規律,符合企業的經營特點、管理理念、空間的主題特色,服務的標準以及地域的環境和生活水平,只有這樣餐飲空間的文化才會得到受眾的喜聞樂見,給消費者正確的消費引導,為企業創造文化的價值、社會價值及經濟價值。
3.人文價值
餐飲空間設計的文化建構離不開空間主題的確立及空間個性特色的合理定位。具有獨特性及創新性的主題餐飲空間才能滿足人們對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體驗的生活需求。獨特性的文化建構,一方面體現出餐飲空間獨有經營理念和文化氣質,另一方面也大大滿足了消費群體“求新、求度、求變”的消費需求。
4.社會價值
餐飲空間設計的文化建構總是與人類社會發展密不可分的,當代的社會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生態文明的發展對餐飲空間設計的文化建構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及生活觀念的改變,群眾對餐飲空間設計的要求也發生了質的改變,當代人對餐飲空間的文化構建,不僅滿足原有的傳統餐飲文化,還要強調生態文化,提倡環保、低碳、健康的綠色餐飲,以及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影響,使餐飲行業朝著多元、生態、健康的方向不斷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章標識碼:A
恩寧路誕生于1931年,路面可以并排行八頂大轎,一時風光無限,被譽為“廣州最美老街”。作為廣州特色街巷的代表,它是粵劇南拳等民間文化藝術的發祥地,是廣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重要區域。搶救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城市文脈,打造粵劇名伶故居展覽一條街、民間文化藝術樂園一條街、民間藝術旅游商品一條街、西關民居民俗風情一條街,實現民間文化藝術產業化,是恩寧路騎樓歷史街區極有創意的保護規劃方略。[1]
一.恩寧路騎樓街區的概況與范圍
恩寧路位于廣州市政府西南方,屬于荔灣區多寶街。由東至西原名十一甫、恩寧東路、恩寧鐘巷、恩寧北路和恩寧市,1931年擴建成路,并沿用“恩寧”作路名。路長1115米,寬18米,瀝青路面。
與恩寧路東端緊緊相連的是廣州市商業中心之一、全國著名的“西關商業中心”――上下九步行街旅游區;西部相連的是集優美古典園林的荔枝湖風景旅游區。沿襲特殊的文化,使這單具有發展民間文化產業的優勢,樹立起全球粵劇文化發祥地的形象。
恩寧路地段為珠江沖積平原水網地帶,歷史上呈“河涌縱橫、舟揖往來,虹橋涉水、柳岸成街”的水鄉風光,舟旺人旺。自1920年以后,街道逐漸擴建成馬路,全長750m,寬18.4m。百一年來素有“廣東粵劇粵曲之鄉”、南拳“武術世家發祥之地”、“龍虎武師培訓基地”等稱謂,是一片匯集民間文化藝術的熱土。在此盛行的“粵謳”曲藝、光雅單的喜哀儀樂、享有“南國紅豆”聲譽的兒童戲劇、被外國友人喻為“玻璃音樂”的南曲,構成了一道道雅俗共賞的文化風景線,形成了一個富集民間觀演文化之基因的特色騎樓街區。“施恩栽藝、寧靜致遠、平民化”乃恩寧路的典型文化特質。
恩寧路段是一塊具有群眾基礎的粵劇藝術領地。在西關,恩寧路一帶如今留有大量昔日粵劇名伶的蹤跡,追溯到歷屆民間藝術行業會館的興旺情景。
她是一個劇史淵源深厚的騎樓街區。八和會館本身的生存狀態說明,要能世代傳承民間歷史文化,必須維護一定的社會生態環境,否則與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導致生物物種絕滅的道理一樣。“會館”,表面看來僅僅是100多年來粵劇藝人的行會組織,其實反映了粵劇文化的生存發展史。有了一個承載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街區,民間文化藝術才免遭瓦解的命運。[2]
她也是一個具有鮮活地方特色的社區。20世紀末,恩寧路因偏于一隅,與其他街區相比,較少受到房地產大拆大建的影響和外來人日的沖擊,有幸保留下一些民間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的土壤和社會基礎。于是,成為具有粵劇文化傳統的社區,成為一個不但至今還活著、而且十分興旺的特別社區。行政區劃上恩寧路雖然是5個街道組織的邊界,但她的前后左右、東南西北都種是各種民間表演藝術團體駐扎和活動的地方。這種文化特質是均質的,目表現形式還是同宗同族的。
她更是一塊本土名人名士咸集的熱土。恩寧路及其附近街區“乃嶺南文化精英集中之地”(歷史地理學家種昭漩語)。除了有名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故居、功夫影星李小龍祖居、李文川探花第書軒泰華樓外,更多的還是民間戲劇界名人故居。例如,著名編劇家瑪志芬、陳冠卿、何建青,舞美設計家洪二和、何碧溪,粵樂家黃不滅、崔蔚林,以及著名粵劇表演家薛覺先、馬師種、白駒榮、種二多靚少佳、紅線女、羅品超、昌玉郎、楚帕云、羅家寶林小群,都種住在西關。地方文化析人和眾多名伶的匯聚,形成了一個地區文化的“核”。 [3]
二.存在的問題
1.街區尺度的異化
傳統城市空間的形成是一個長期演變與沉淀的過程,它是小同時期空間形態的拼貼與并加,是特定地域環境、經濟生活和社會文化的綜介反應,以其固有的物質形態書寫著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末來。但是,在大規模舊城改造的沖擊下,我國舊城中心區的空間形態出現了傳統與發展、本土化與全球化之間的矛盾、演變過程出現異化現象。
2.場所精神的喪失
場所精神是一個城市歷史街區最重要的美學特質之一,也是一種珍貴的城市資源。舊城中的傳統空間既是物質形態的歷史沉淀,又是人們長期使用的集體記憶。
但是,在當前商業利潤驅使下的舊城改造改變了傳統空間的有序發展,導致空間場所精神的喪失。
3.步行空間的失落
舊城發達的次、支路形成的方格網道路交通系統使得恩寧交通聯通性較好。但是,隨著步行街范圍的擴大,周邊缺少替代性支路。同時,步行空間的缺失,造成人車混行嚴重,交通秩序混亂。步行街與公交站點之間的道路以及步行街與其他道路交叉口處,交通混亂尤為嚴重。
4.功能的單化趨勢
簡?雅各布斯認為,過度模仿和復制成功的用途,其結果便是城市多樣性的瓦解。“在這里最有盈利的用途,不管是哪一類的或者哪幾類的,都會被模仿、重復,造成的后果便是擠兌那些盈利小如它們的用途形式,給其增加很大壓力”。 [4]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恩寧路的現實問題包括:現代經營模式與傳統物質空間的矛盾;文化體驗的需求與場所精神的喪失之問的矛盾;步行化的體驗需求與舊城交通現狀的矛盾;功能單一化與需求多樣化的矛盾;改造表層化與街區整體發展的矛盾等。
三.對恩寧路改造的思考
1.保護與完善傳統空間
對街道空間的規劃保護,應該考慮保持恩寧路騎樓街區街道空間基本格局的原真性,使其能夠比較好的承載著歷史在現代都市空間屹立。因此對街道的寬度及斷面形式必須按照控制,對道路線型必須嚴加保護,街道輪廓線、街道空間高寬比必須嚴格保護;對街道騎樓連續性風貌必須加以保持,對一些斷開的片段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復,對騎樓沿街立面保持原高低參差之狀態。
街道景觀建設方面,通過將沿街的歷史場所,用標識標注組織成游覽路線,以復活街道生命力。
對新建筑的控制,街道兩側避免再建設大體量建筑,新建筑必須按照街道空間特質和建筑風格,進行融入式插建。
交通組織方面,設置好主干行車線路,并在沿主干路線幾個重要節點設置停車場,緩解該街區交通問題,為復興騎樓街區,將該街區主干路線與第十甫路、龍津西路等聯通,并開辟前往黃沙、沙面的車行道。將可通車線路和禁止車行線路做好嚴格區分,保護好街巷基本格局,保持好街區風貌。在交通線路旁做好街道綠化,美化街區環境。并制定專門的規劃體系指標,對恩寧路騎樓街區的建筑尺度進行嚴格控制,如將建筑密度控制在建筑密度下限不低于40%,建筑高度不高于四層,綠化覆蓋率大于20%。
對于騎樓單體建筑應該堅持騎樓完整性原則下的保全保健。對于斷段騎樓有機連接,對于缺失騎樓添置建新,對質低騎樓進行改建,以協調好整個街區環境氛圍。
對于建筑單體,應該嚴格通過對建筑的高度和比例的保護,來達到對建筑的輪廓線的保護。
在建筑細部方面,應該對建筑物原有細部加以保護,建筑的材料與色彩應該保持原狀,所做改動必須以修舊如舊為原則,符合街道整體氣氛,街道的鋪裝材料與鋪裝形式在有條件時可恢復原有的做法。如文化館的修復就是保持原有形態格局,但是通過賦予新的功能使其煥發生命。
對恩寧路騎樓街區的其他比較有歷史價值的單體建筑應該分類保護,對價值較大的建筑,如八和會館等應該加以重要保護和修繕,不允許任何導致改變主體建筑空間的修繕或插建。
2.創造人性化的體驗環境
城市中的步行活動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必要的活動,其二是隨意性的活動,也就是那些人們樂意才去做的事,如在長椅或咖啡座上小坐以及其他所有公共空間中的城市休閑活動都屬于這一類。“一個良好的城市能為來訪者在城市中從事閑暇的活動和娛悅自己提供充分的機會。”
如丹麥哥本哈根,均勻分布著的近5000個室外咖啡座改變了城市中心區的使用模式,人們的活動上以前的以步行和瀏覽櫥窗為特色轉變為更多的以休閑娛樂為特色。它為步行空間中的人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創造了城市的活力。
以此為借鑒,在恩寧路細部環境的改造設計中,應增加咖啡座、休息椅、導向牌等,增強空問使用的舒適性和安全性,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息和交流的機會。
3. 構建安全與舒適的交通網絡
一切交和活動都是以步行活動為基礎,它的慢速運動、近距離和行走路線的一致性特征構成了公共交和活動的基礎。然而,舊城公共空間的步行化并小是簡單地將步行與車行相分離。經驗表明,通過步行化與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有效換乘,可以滿足傳統空間體驗舒適性和便利性的需求。
恩寧路的改造中,也要重點處理好步行交通同其他交通方式之間的關系。
4.增強街區功能的多樣性
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體系和價值體系,一般是通過無形的(非物質的)方式體現出來的,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轉換成有形的(物質的)方式加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環境氛圍往往成為文明的搖籃和象征。保護生存環境就是更有利地保護文化基因的傳承。
廣州的市民和游客同樣希一望能找回屬于自己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天地。恩寧路就是他們最好的首選。恩寧路騎樓“粵劇藝術一條街”,其實是指包括西關各種民間文化藝術表演活動的演出文化中心。游客只要進入恩寧路,隨便在一個演出場地購買一張觀賞通票,就可以欣賞、或參與整條街的各種戲劇文化藝術活動,實現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民眾回歸。盡管買門票不可能全面現實,但招徠游客也是一種經濟效益。
5.利用特有歷史文化資源帶動地區整體發展
恩寧路傳統的騎樓建筑中已著手布置了不少商店。但從商業類型來看,實在缺乏文化特色、地方特色。這樣是很難吸引中外旅游者的。即使是一般市民或旅客也難以在這些商旅空間尋求到感興趣的商品。只有讓群眾自己創設市場,實用性、紀念性、藝術性有機統一的旅游商品,則是成功的根本。
城市設計者對營造恩寧路民間文化藝術品騎樓街,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需要配備具有創造性的設計思想和圖樣。騎樓專業街平面圖,要體現出科學的經濟文化結構成分、旅游空間形態特征。有地方韻味的騎樓立面圖,要表現出生動的特色店面形象。廣州騎樓適應嶺南氣候特征的建筑文化藝術和技術,應在21世紀繼續發揮作用。實現旅游業的張揚性和招徠性,騎樓街難道不是具有很好的表現力嗎?
四.結語
總的來說,整合現有資源,促進歷史街區的振興,是舊城改造的核心目標。因此,在改造中,決策者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切入實際的態度,始終以城市的整體發展和歷史遺產的有機延續為根本出發點,真正實現以旅游發展帶動舊城改造,進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彭高峰,李穎.廣州“十一五”城市功能分區與空間發展布局研究.規劃與實踐,2005(2).
一、民間文字的定義及分類
1.1民間文字的定義
民間文字是指民間藝術中經常出現的一些字體形象,這些字體表現形式各樣、造型各異,并且有著獨自的寓意。民間字體是廣大勞動人民出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吉祥圖案與文字結合而產生的。
民間字體的表現形式和手段有:鳥蟲文、磚瓦文字、飛帛書、織繡文字、招牌字、剪紙字、錢幣字、喜帖字、年畫字、組字畫、符咒文字、圖形文字、木板刻字、民間文字繪、花鳥字等。
1.2早期的雕塑藝術磚瓦文字
磚瓦文字即人們所俗稱的秦磚漢瓦,這種文字是包括古陶和封泥在內的、并非以泥土為材料來轉印復制文字以及圖像的重要領域。磚瓦文字多是當時建設情況的記錄以及一些祝福的吉祥詞匯,字體以篆書和隸書為主,呈現出字體簡潔大方、設計方圓結合、布局嚴謹的特征,點畫都加以修飾和設計。
1.3氣勢非凡的飛帛書
傳大學者蔡邑為漢景帝的“圣皇篇”琢磨書體,偶見后人以帚除塵,地面上出現帚的痕跡,于是靈感大發,創造了“飛帛書”。“飛帛書”神采飛揚,若風吹絹帛靈動酣暢,氣勢非凡,正由于這種飛帛板書具有靈動自如等美感特征。
設計師陳紹華為自己的設計公司所做的招貼中“設計”二字的共同偏旁“言”字筆畫有借鑒飛帛板書的書體方式,但是在形式感上,無疑又富含了帶有現代化科技的意義和韻味。
1.4精致秀美的織繡文字
對于生活在古代社會的人們,他們的穿戴和服飾是體現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標志。文字作為一種裝飾的符號會被廣泛應用于服飾上,而這些被作為特殊的文字圖案并且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意味,很早被漢代的絲織業充分運用,他們常常的手法是將紋樣與文字充分的結合在一起,這些文字有著較為明顯的圖形化特征,并且追求裝飾效果。
1.5 栩栩如生的剪紙字
在我國紛繁多樣的民族藝術中,剪紙無疑是較為重要的民族獨特藝術形式之一。文字在剪紙的題材領域的地位重要且不可忽視,“福”字剪紙,便是將字形人形即豐富多彩的花卉恰到好處的組合成一個整體,突出了和諧的傳統理想觀念。十二生肖的祝福類剪紙,充分的實現了虛景與實物的相互襯托,以形成細致精美的剪紙圖案。
1.6文字中的花體――鳥蟲文
蟲書亦稱“蟲書”、“鳥蟲篆”,這種文字的造型多取象自動物的雛體外形,以求達到一種如書亦如畫的效果,使人達到飽滿的視覺情趣。從筆畫上看,鳥蟲書在字形 融入了蟲、鳥、魚等動物的形象使得這些文字更加的活潑生動、具有動感和美感。設計師高斐運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新的創作,文字的筆畫由鳥形代替,不僅裝飾風格獨特,更有深刻的象征意義,以飛鳥入書表達了古人推崇的為人之道,他創作的這套“鴻雁體”文字結構簡化,造型均圓柔婉,留給觀者想象空間。
1.7符咒圖形文字
符咒,在道家修煉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符咒上寫的文字,實際上是變了形的人類通用文字,之所以普通人不可辨識,是因為這些文字大都是拆散后的重新組合。現在的人們只因符咒文字具有一定藝術美感而去細細品味卻很難理。
二、民間文字的現代創作手法
民間文字由象形而來,文字的結構、筆畫中融合著神韻,每一個單體都是獨立的形,民間文字更是如此。民間文字的創作中,在每個筆畫之外添加圖形。或者由文字的筆畫延生出來的圖形,都會是的原先的文字造型發生變化。在現代設計中,設計者運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對民間文字進行創作,使得民間文字更有新意。
2.1筆畫變形
在平面形態的過程中,作為形態的表達有很多種,其中采用變形的手段來創作所需要的形態是設計師必須具有的基本功。大自然萬物的形象是文字創造的源泉,形成了以自然萬物的形象為裝飾依據的民間文字,這在漢字的創作設計上尤為明顯。如曹玉凱設計的木魚字體,利用木魚的外形與文字筆畫結合,勾勒出不同的畫面,使文字更加形象化。字體的筆畫角度不同,表達出木魚敲打聲音的不同。、梁天爽設計的維體,人的視覺會對離得遠的東西尤其感興趣。郝剛設計的牡丹體,是將明清飾錦牡丹與漢字的筆畫結合為一體,這樣不僅形成字體的構成因素,而且使得字體具有點綴性裝飾。
2.2 文字抽象化
抽象的藝術品,不能具體的告訴形態的含義,也不是自然的反應,它只是一種意象感覺。隨著時間發展,文字由工整變得抽象,有些文字會隨著空間的變化而壓縮、延伸,形成連綿感纏繞的相對抽象圖形。這種文字經過疊加壓縮等變化雖然抽象到難以識讀的地步,成為一種象征符號,但是其線條流轉綿延所形成的節奏和迂回的抽象美,卻把人帶進無限的遐想之中。
2.3 虛實相宜
文字是源于圖畫的,更多的民間文字是將圖畫的情境與漢字的抽象形態巧妙的結合起來的。靳埭強的設計《漢字》系列中飽含濃情的“山、水、風、云”磅礴大氣讓人心儀,把山的偉岸博大,風的驟然無影,云的飄逸非凡,水的靈動幽遠表現的淋漓盡致,將靈動的文字與靜止的事物相結合,字與物相得益彰,整個畫面傳遞出悠然而冷靜的思索。將毛筆與書法的部分結合成一個整體,使得每個部分既保持了它原有的本性,又融合在這個整體的作品當中去。
2.4 添加與代替
民間文字區別于一般文字的主要特征就是其裝飾性,裝飾成了民間文字創造的總體方法。民間藝人會對抽象化、簡化后的文字進行裝飾,給之注入新的色彩。一種是直接在文字上添加圖形,另一種是用圖形來代替文字的某筆畫,使得圖形成為文字的一個組成部分。
2.5 疊加與嵌入
中國書法因其獨特的形態的豐富的韻味在藝術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書法結構的意態美不僅為文人畫家所欣賞,民間藝人也為之動容,因此人們把書法動態美與民間文字相結合,在抽象的筆畫中所占有的空間里展開創作。作品《永》是以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和奮力拼搏的體操運動員為主要創作元素,把書法蘊育在體操中是國人拼搏的精神和中國文化的完美結合,每個筆畫都行云流水,動感飄逸,將優美的體操形象柔和其中,凝神于一處,意義升華。
但是,倘若我們難以固守云南傳統民間文化與紙馬藝術的最后一道防線,斷了云南民間文化藝術的香火,那么我們這一輩人必然會為失去這樣有著豐富原始文化內涵的、神秘古樸的紙馬藝術而痛心疾首。對紙馬藝術的記錄、收集和搶救是一種被動的保護,同時也是急切、有效、勢在必行的一項文化建設工作。如果能為紙馬藝術營造一個良好的民間文化生態環境,對紙馬藝術進行合理、有效地開發利用,那么,科學構建紙馬藝術的生存方式與生存空間,開展紙馬民俗文化實踐活動,這仍然不失為對紙馬藝術積極、主動地有效保護。
借助旅游業來保護民間文化藝術是目前民間藝術保護性開發的一條現實途徑。旅游業是當今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然而,旅游業并不僅僅只具有經濟價值,還具有突出的文化性。旅游的過程是物質與精神雙重消費的過程,因此旅游的文化內涵是旅游活動中主要的精神內容。云南的旅游業發展十分迅猛。面對這種形勢,如何將紙馬藝術介入旅游產業,這既是對旅游業的豐富和開發,同時也是對紙馬藝術的一種開發性保護。因而,在旅游活動中,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開發傳統民間紙馬藝術,促進自然生態保護和文化生態保護同步發展,實現旅游產業開發和文化藝術產業開發合理并存,這是發展旅游與文化保護開發共同研究的課題。
雖然民間藝術并非為旅游而存在,但是民間文化藝術的現實境遇與旅游業的共同開發畢竟可達到雙贏的結果,因此,在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旅游景點可以將民間藝術作品開發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和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這對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具有支持和補充的作用。在旅游文化開發的過程中,開發的方式與手段要盡量做到不對原生態的民間紙馬藝術有任何歪曲或損傷,保持它的原汁原味。比如,在保山西莊的文化旅游開發中,旅游景點開發者可以把紙馬雕版傳承人張元文的紙馬藝術作品作為文化旅游產品成套出售,可以設立保山西莊紙馬藝術展覽廳,除了展示有代表性的紙馬藝術作品和雕版外,還可以演示紙馬的刻板、印制及使用方法和過程,對于有云南特色的關于紙馬諸神的神話傳說也可作以介紹。總之,在保山西莊的旅游景點設計上,旅游景點開發者應該深入挖掘紙馬藝術作為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優勢。這對提高民間紙馬藝人經濟收入、促進紙馬技藝的傳承與延續以及促進旅游業的興盛都有重要意義。
目前來看,旅游業對紙馬等民間藝術的開發與利用雖然有所重視,但挖掘的深度、廣度以及設計、制作、銷售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當地領導重視不夠,開發數量少,品種單一,加工粗糙,質量低劣,技藝保護不利,傳承后繼乏人,生產機構和組織管理規范化不夠等。這些問題既對旅游市場有所影響,也對紙馬藝術保護不利。在紙馬旅游商品與紀念品的開發過程中,相關的設計、包裝、營銷管理等也要配套,要視紙馬藝術的具體情況合理開發,一定要杜絕過度開發的狀況出現,要盡量保持云南紙馬藝術神秘古樸的藝術特色。總之,不管選擇何種形式,在保證質量和紙馬藝術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對旅游產品的合理開發是促進紙馬藝術保護與發展旅游業的有力措施之一。
與注重旅游業經濟性與文化性共同兼顧以促進紙馬這種民間藝術的保護性開發相比,建立紙馬文化博物館所也是對紙馬藝術的直接保護。當然,建立博物館是多元的,同時也與參觀旅游密不可分。博物館的建立除了靜態的民間紙馬等文化藝術品的陳列、展示之外,還包括紙馬等藝術文化生態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整體展示。根據地方經濟情況,博物館可以新建,最好是舊民居、文化遺址等改造成博物館。藝術品的陳列展示既有收集、歸類的標本式的綜合展示,又有原生態的生活展示、生產方式及紙馬文化藝術品的原樣陳列。這種陳列展示力求自然、真實,就像民間常見的紙馬鋪的擺放樣式一樣,少有雕琢及人工化的成分。展覽的同時可以銷售。這種陳列方式也使人身臨其境,具有參與性,而不是被動的觀察。博物館樣式的總體目標不能脫離對紙馬藝術的原生態保護,當然還要與其他設施、服務等相配套,以求做到對紙馬藝術的有效保護和對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總之,建立博物館是較為普遍的文化藝術保護與旅游結合的方式,也是實際可行的。
民間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作為一種傳承文化和藝術精華,不僅影響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與文明,同時也影響著當今的中國動漫原創與文化產業發展,所以,作為中國動畫原創產業與動漫藝術風格探索,就必須立足于民族文化與民間藝術的土壤之中,從角色造型設計、故事題材的多樣化選取、表現技法、時尚精神與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必須有自己的原創特征,使中國動畫呈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簡潔明快、圓融通達的藝術風貌,國際化造型水準,就顯得極為重要,具有很深的研究價值與歷史意義。
一、燕趙民間藝術與動漫品牌分析
燕趙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孕育了絢麗多彩、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化藝術。眾所周知的武強年畫、曲陽石雕、滕氏布糊畫、玉田泥塑、磁州窯陶瓷、固安柳編、易水古硯、勝芳花燈等等,數不勝數。這些馳名中外的民間文化藝術品牌,無疑是一種寶貴的無形資產。如武強年畫傳承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雕版印刷術。它多以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品種繁多為特點。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門類。它采取象征、比擬、夸張、雙關等表現手法,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從內容到形式,到年畫所表達的寓意,都正好符合動漫原創設計的要求及特點。
極富有民間特點的蔚縣剪紙,它是以“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而馳名。它以隱晦方式、象征手法去表現事物,其造型體系不外乎陰陽觀造型體系、五行觀造型和超時空觀造型體系。其形式上不拘泥于表現對象的生理及物理屬性,并加以改造、變形、組合。而人物造型通常采用簡單的大塊面結構去表現細節。如中國早期的動畫影片《漁童》中的動畫形象漁童就是站在蓮花之上,蓮在水中,與魚相戲,用的是民間剪紙魚唆蓮的含義,其陰陽造型使人物形象概括簡練,極富鄉土氣息和藝術價值,對塑造動漫品牌形象具有借鑒意義。
在動漫原創中,我們可以借鑒民間藝術元素進行重組與創新,不受視覺空間的限制,使意念化的造型形式進入現代動畫創作之中。在動畫人物造型的處理上同樣也需要有輕有重、突出主題,只要能表現出所想要表達的主觀意念,適當的夸張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富有吸引力,在這一點上和剪紙的造型方法有相通之處。這種以表達清楚內容為目的的意念處理方法,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與借鑒。年畫藝術和剪紙藝術的造型觀對創新現代動畫造型設計和塑造品牌形象具有很大的幫助,它們豐富的形式與多樣的表現手法是現代動畫造型與品牌創新的源泉。
二、民間文化藝術對動漫品牌的影響
民間文化和傳統藝術對中國動漫的影響,體現在程式化和符號化的角色設計、故事題材的多樣化選取、采用民間繪畫的輪廓線、顏色純艷明快彼此交相呼應、移植中國水墨畫的表現技法等方面,使中國動畫呈現出簡潔明快、圓融通達的藝術風貌。動畫形象在整個動畫片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一部好的動畫片必定有好的造型形象才能充分傳達出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好的動畫形象不僅具有藝術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商業性,它已經成為商業運作的媒介和形象代言。而中國民間文化博大而又深遠,其深厚的內容無疑是中國動漫形象的巨大寶庫。
隨著國內文化產業與動漫產業發展的持續升溫,深入挖掘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品的內涵,結合現代科技進行創新,已經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如何運用科學發展的思路,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發揮民間文化藝術的精神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重塑特色品牌與動漫結合。加大品牌研究的力度,重塑民間文化藝術品牌,打造民間文化藝術新概念,堅持面向市場、面向大眾,推動民間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重點扶持已在國際、國內有知名度的民間文化藝術產品和動漫品牌,以及各地有特色、有實力、有國際影響的藝術精品,以此方式,促進民間文化藝術品牌的形成。
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以特色贏市場是民間文化藝術產品和動漫產品結合開發的發展策略。圍繞特色,突出重點,深入挖掘、合理整合豐富的地方民間文化藝術資源,有計劃、有選擇地樹立一批特色民間文化藝術典型,形成一個個各具特色的文化環境,以此帶動和促進中國動漫特色文化的繁榮發展。
三、結束語
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將民間藝術與動畫結合起來制作動畫系列片,是一種創新,有廣闊的前景。數字動畫技術與傳統藝術形式的交叉融合,派生出既前衛又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動畫形式,對傳承和保護中國文化遺產具有戰略意義。中國動漫創作完全可以從豐富的民間藝術寶庫中找到原創素材,為中國動漫產業挖出一座峰豐富的文化寶庫。同時,堅持走“以精品促產品,以產品養精品”的道路,盡快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反映時代風貌、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動漫產品和動漫品牌。認真研究民間藝術產品和動漫產品之間的關系,利用創新意識創作藝術新樣式與新特色。
繼承傳統文化藝術精髓,建立以動漫品牌設計和衍生產品開發為核心的原生態動漫產業鏈,利用現代科技材料、新工藝等技術手段,加快文化藝術產業開發的步伐,使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與動漫產業緊密結合,以此方式推動符合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
參考文獻:
1、段寶林.中國民間文藝學[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
懷梆,因其發源于明朝懷慶府(今焦作市、濟源市、原陽縣)一帶,故稱“懷梆”(懷慶梆子)。當今中國300多劇種中,懷梆是較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劇種。懷梆有300多年歷史,長期流行于民間,劇目、唱腔、念白、音樂等方面都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懷梆在豫西北地區的戲曲藝術中占有絕對重要地位,是整個轄區傳統文藝形式的縮影,其藝術形式與特征是全國獨一無二的。2006年,“懷梆”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懷梆主要流行的包括焦作、新鄉、濟源等市的豫西北地區有著極為豐富的旅游資源,這些地方的景點突出,游客眾多,每年的游客人數可達到3億人次,且年年攀升。比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的國家5A級旅游景點云臺山,單日游客數量最高達5萬,今年五一小長假游客就達到10萬以上。然而,目前來焦作游玩的游客關注更多的是云臺山的風景,而不是焦作本土文化。比如,到焦作旅游的游客,直接從出發地到景區并且從景區直接離開的比較多; 多數會在武陟下高速直達云臺山,然后會從武陟直接返回; 乘火車來云臺山旅游的,在市區住下的也不多,因為游客找不到讓自己在市區留下來的理由。焦鄭城際鐵路云臺山支線開通后,這種現象將更為普遍。我們從焦作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現狀及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可以看到兩者之間有種內在的相互需求。一方面,民間文化藝術通過與旅游的聯動開發,才能夠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得以傳承和發展;另一方面,旅游業通過民間文化藝術這一成熟的藝術表現形式,可以有效地培育景區的核心競爭力,生動表現旅游區的民俗與文化,實現旅游區資源的豐富與互補。
關于懷梆與當地旅游產業結合開發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建設懷梆藝術生活場館
建設懷梆藝術生活場館是一種新型的凝聚式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在圍繞懷梆等民間藝術文化上,可以創立集藝術研究、人才培養、劇團排演、小劇場演出、藝術創作、藝術觀摩、票友俱樂部、特色紀念品研發機構等為一體,兼具旅游、文化、經濟等多種功能的綜合型文化藝術生活場館。這個場館要具有觀光功能和觀光通道,可以有中心廣場、展示部、創作部、票友俱樂部、人才培養部、研究部、特色紀念品研制部、市場推廣部等等部門組成。其選址可以在文化建設相對薄弱的焦作市區,這樣焦作民間文化藝術生活場館將成為開啟焦作市區旅游的一扇門。圍繞焦作民間藝術生活場館,構思包含城鎮娛樂、戲曲審美、文藝展示等用途,借鑒懷梆的作品塑造、繪畫、樂曲鑒賞等表達方式,強調懷梆等藝術文化重心。此外,還需組建專業的創新部門,以焦作民間文化藝術與旅游景點融合為主題,演繹出與焦作地區不同旅游景點特色相匹配,適宜當地服務人員即興表演的懷梆演繹,為豐富導游內容,展示民間藝術魅力提供創作支持。
二、打造現場感的旅游文化藝術
廣西《印象?劉三姐》的推出創造了文藝演出史上的奇跡。不僅獲得了持續攀高的票房,還強有力地拉動了陽朔地區的旅游產業和其他關聯產業的發展。當然焦作不一定也去開發一個什么印象之類的實景演出節目,但也必須通過具有全國唯一性的演出節目,來豐富留宿焦作的游客們的夜生活。旅游文化藝術的成功關鍵在于“現場感”的打造,焦作如今的旅游發展保持著良好勢頭,來焦旅游的游客很多,市場對象可以這部分游客及藝迷為主。而民間文化藝術的表演空間主要靠焦作興盛的山水景點如云臺山、青天河等景區,以此實現旅游與藝術文化的完美結合。在打造旅游文化藝術時,設計團隊可以就懷梆打造一個完整的大型演出節目。旅游文化藝術的開發能夠讓很多外地游客了解焦作的歷史風貌,欣賞到懷梆等具有當地特色的本土藝術,讓人們 “向傳統致敬,向自然致敬”。
三、利用多種手段、多層次地展示懷梆等民間文化藝術
首先,創新選拔機制。一是民間藝術的選擇,二是對青年演員的選拔,通過這種方式對懷梆、嗩吶等進行更廣泛意義上的保護和傳承,并讓更多的人了解其藝術魅力,產生旅游的動機。
其次,培養多才多藝的導游員。如果每一個來焦作旅游的游客都能夠從導游員口中學到幾句經典的懷梆戲詞,也是一種精彩的體驗。
再次,參加代表性的文化節。懷梆作為焦作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了解,參加大型的文化節能夠讓更多的地區和國家了解這種獨一無二的焦作本土藝術,對普及懷梆等焦作民間藝術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最后,開發參與性的藝術文化旅游體驗項目。參與性的體驗活動能夠給旅游景點吸引來更多的游客,就像在張家界旅游時,土家寨中展覽的“古老用品”并不能引起游客極大的興趣,但是如“哭嫁”等節目讓一個本可以半小時游玩的景點硬生生地滯留了游客近兩個小時。對于懷梆來說,可以在景區中加入懷梆體驗項目,如游客可以參與演出角色,或者演奏較為簡單的樂器。
四、構建民間藝術文化村
文化村屬于主題公園的范疇,是一種新興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文化村的建設,能將懷梆等焦作本土文化事象微縮、簡化,并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集中表現,能將焦作本土藝術文化集中在一起,向旅游者作集中展示,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參與性,能滿足游客領略多姿多彩的焦作本土藝術文化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村應集“食、住、行、游、購、娛”復合系統于一體,經過精心設計、科學規劃,才能使得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里煥發新的活力,并進一步促進地方旅游經濟的發展與創新。
五、與旅游商品相結合
旅游商品開發的本身實際上也是對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關懷梆的旅游商品不僅包括懷梆音像制品,還包括印有懷梆標識、演員的明信片、信封,印有懷梆元素的文化創意品,如文化衫等。
同時,焦作地區的特產豐富,如鐵棍山藥、武陟油茶等都是游客爭相購買的旅游特產,如果能在這些商品的商標、包裝中加入懷梆元素,也可對懷梆進行良好的宣傳與推廣。
此外,也可以加入吉祥物的設計。每一種民間藝術必然有其經典的表現形式,它的代表人物可以設計成形象鮮明、模樣可愛的卡通公仔,作為旅游文化藝術的吉祥物。在供給特色旅游產品的同時,還能夠讓游客從內心深處接受焦作的民間藝術文化之游,留下深刻印象。
焦作旅游與懷梆等民間文化藝術的聯動發展是具有可行性的,以焦作現有的旅游知名度來帶動懷梆等焦作本土文化的傳播,同時以傳統藝術的演繹來帶動焦作的文化旅游,是一種雙贏的開發模式。在開發過程中,我們還應妥善做好傳統文化遺產資源的傳承與開拓工作,進而對民間文化遺產實施保護性的_發和利用,最終達到民間文化藝術與旅游業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賀.淺談民間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J].活力,2013(4):61.
民間文化藝術品色彩鮮艷、造型活潑,容易吸引幼兒的眼光,許多工藝品如天津彩塑、惠山泥塑、濰坊風箏、山西布老虎等,它們外形憨態可掬、形象生動傳神、色彩艷麗奪目。這些民間文化藝術品,既是很好的兒童玩具,又是日常生活用品,容易被孩子們接受,更能激發他們創作文化藝術品的愿望和興趣。以美術活動《美麗的風箏》為例,風箏以它優美的造型、鮮艷的色澤、空中盤旋的舞姿,深深吸引了孩子們的心,我就借風箏這一素材,讓幼兒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風箏,感受中國人的聰明好學,激發幼兒的民族自豪感。當向幼兒呈現一組組動物、人物、傳統故事等類型的風箏時,孩子們無不發出由衷的贊嘆聲。我選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組織幼兒欣賞、討論、交流這些造型獨特的風箏,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開闊了孩子的視野,拓寬了孩子的知識面,更讓民間文化藝術在幼兒的頭腦中扎下根來。
二、親近與領略民間文化藝術
在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文化中,民間美術流傳極廣,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風箏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文化,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發明了風箏,這是非常值得驕傲的。當風箏經過精心挑選布置展覽時,孩子們通過風箏展覽會欣賞、感受了風箏的美,這些色彩鮮艷、造型各異的風箏對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效果,幼兒的創作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他們都想自己動手制作一個漂亮的風箏。于是,我便利用孩子的求知欲望,重新設計了《制作風箏》這一美工活動。活動時,我要求幼兒嘗試不一樣的繪畫形式、制作方法,可以在空白的風箏上用顏料創作出自己喜歡的圖案。我還為幼兒提供一些半成品風箏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扎一扎、糊一糊、繪一繪風箏,使幼兒在做做玩玩中提高自我學習能力、自我動手能力和自我創作能力。
三、感悟與創作民間文化藝術
《指南》在藝術一章指出“培養幼兒對藝術的喜愛,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和能力”。我把民間文化藝術滲透于環境布置中,創設與美術教育相適應的富有民間文化藝術的環境,為幼兒提供感受文化藝術和表現文化藝術的機會與條件。基于上述,我巧妙地運用活動室內和室外的門、窗、墻面、走廊等,以各個節日為主題,營造濃郁的民間藝術文化氛圍。如元宵節的時候,我國有賞花燈、猜燈謎、舞龍的民俗習慣,為了讓幼兒更能感受、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蘊含著的濃郁的民族文化,我在室外走廊懸掛上喜慶別致的宮燈、活潑可愛的羊羊燈、活靈活現的金魚燈……這些美觀新穎、琳瑯滿目的花燈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幼兒不由自主地交流著自己看見的花燈,好不熱鬧。豐富的節日活動不僅讓幼兒們感受了元宵節歡樂喜慶的氛圍,體驗了賞燈猜謎舞龍的樂趣,而且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欣賞完美麗的花燈,他們的心中都有了屬于自己的一盞花燈。
四、傳承與創新民間文化藝術
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傳統文化的延續和超越。過去民間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靠的是師徒相授、父子相傳,但這種方法顯然已經不適合現代孩子個性化發展的需要,而且這些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內容都必須用開放的眼光加以分類,才能更好地為孩子們所接受。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剪紙是我國輝煌的民間文化藝術寶庫中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幼兒園開展剪紙藝術教育活動,可讓幼兒運用視覺、觸覺、大腦等多種感覺創造性地想象與表現,開發幼兒的想象潛能和創造能力的發展。在《美麗的家鄉》活動中,我讓小朋友在周末和家長先參觀家鄉的著名景點,小朋友被美麗的假山、彎橋、風車、寶塔、長江等感染,產生我來造家鄉景點的愿望。活動前我給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建筑物,讓幼兒明白每個建筑物都有不同之處,他們很快地發現了這些建筑的外形、高矮、顏色等方面的區別。在此基礎上,幼兒根據老師的范例和點撥,畫出各種各樣的房子或心目中的建筑,再用剪紙的方法把高樓的屋頂、門、窗進行鏤空裝飾。同時,提醒幼兒在房子四周添上花草樹木、假山小河,鼓勵幼兒大膽地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進行剪紙創新。活動中,我不忘鼓勵幼兒大膽剪、大膽畫,給幼兒一個廣闊的空間。孩子們身臨其境,感受著同伴間有趣的、歡樂的剪紙氣氛。這個具有創意的剪紙藝術活動通過他們的想想、畫畫、說說、剪剪,既培養了幼兒的剪紙興趣,還激發了幼兒的創作欲望。幼兒在欣賞、傳承民間文化的基礎上,更增添了創造的興趣,并啟發了幼兒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