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4 16:28: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日常康復訓練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章編號]1005-0019(2009)7-0280-02
[摘要]目的:探討康復訓練對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對2008年6月至12月入住我院的40例癡呆患者進行綜合康復訓練,訓練內容為肢體功能訓練、認知訓練、文體訓練、心理治療等,對其進行為期6個月的訓練,結果:40例患者通過6個月的康復訓練,日常生活能力都較前有明顯提高。結論:老年癡呆患者通過綜合康復訓練,能減緩肢體功能,延緩癡呆的進展,提高日常生活處理能力。
[關鍵詞]康復訓練;老年癡呆;日常生活能力
老年癡呆是一種常見的腦器質性疾病,主要臨床特征為:記憶、理解、判斷、定向和推理能力障礙以及伴有一定精神癥狀的思維、情感、行為障礙等,直接影響這類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而癡呆又是目前無特效藥物治療的一組疾病,因此我們采用了康復訓練方法,得到了一定的療效。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40例患者均來自云南省精神病老年病區的住院病人,根據ICD-10診斷標準,診斷為阿爾采末氏病36例,血管性癡呆4例,40例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65~85歲,平均75歲,其中大專以上4人,中專5人,高中5人,初中7人,小學12人,文盲7人。
1.2訓練方法
1.2.1肢體功能訓練:老年癡呆患者由于退化衰老的特點,社會活動減少,導致肢體功能衰退,站立及行走不穩,血管性癡呆,一側肢體活動受限,采用PT對患者進行增強肌力和耐力訓練,維持關節活動度訓練,平衡能力訓練,步行能力訓練,增強心肺功能訓練,使患者恢復坐、站及行走能力,用OT進行吃飯、穿衣、洗漱、手工勞動等,提高認知、獨立、休閑能力,每天1-2次,每次45分鐘,訓練過程中不要催促,要耐心,鼓勵患者自行完成。
1.2.2認知訓練:采用智力拼圖,拼裝積木,認知玩具,下象棋,打麻將,識別日常用品,100以內的簡單運算,反復訓練,每天1-2次,每次30分鐘。
1.2.3文體訓練:教唱一些老年人喜愛的民歌、戲曲、花燈、京劇等,播放一段患者那個年代所流行的音樂或者一部電影,玩音樂游戲,觀看一些舊照片,歷史圖片,讓患者說出其內容,強化記憶。開展體育訓練,拍皮球,推托彩色氣球,玩彩色套圖,鮮艷的顏色能刺激患者的感知能力,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1.2.4心理治療貫穿在整個康復訓練的始終,對此類患者不能只是簡單的日常活動訓練,應保持關心、關愛、尊重的心態,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反應,從生物―心理―社會全方位的給予心理疏導、心理分析、心理治療。
1.3療效評定:采用ADL評定量表進行評定,分使用公共汽車、行走、料理家務、吃藥、吃飯、洗衣、洗澡、穿衣、梳飾、購物、入廁、打電話、處理錢物共13項,采用四級評分法,1分自己完全可以做,2分有些困難,3分需要幫助,4分根本無法做,每周做一次評分,6個月后,采用對比分析法對訓練效果進行評價,以得出資料經統計學進行檢驗。
康復訓練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比較訓練前:ADL評分:42.6±9.04訓練后:ADL評分:35.8±12.6。
[中圖分類號] R563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7(b)-18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疾病。病程緩慢進行性發展,反復急性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勞動能力[1]。有研究報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呼吸衰竭之前,夜間血氧水平己達呼吸衰竭標準[2],同時支氣管擴張劑對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較好。同時有調查顯示,有研究表明,大約有60%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有運動與日常生活能力障礙[3]。若早期給予及時有效藥物結合呼吸康復訓練,可提高生存質量。本科2009年5月~2011年2月對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藥物結合呼吸康復訓練,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09年5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25~69歲,平均(65.6±6.5)歲。所有患者均經病史詢問、體格檢查、胸部X線和肺功能檢查確定為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符合2002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把上述患者平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采用常規療法,包括平喘、祛痰、抗感染、使用激素及呼吸興奮劑、糾正電解質紊亂和營養支持等綜合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吸入沙美特羅/丙酸氟替卡松干粉碟式劑(舒利迭),每次2吸,每日早、晚各1次。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積極采用呼吸康復訓練治療:①定時變換呼吸頻率:凡不能自行調節呼吸頻率,可通過呼吸機協助呼吸訓練。②按摩康復:順序從遠心端向近心端,先輕后重,由淺入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15 min。③肢體功能訓練:生命體征平穩后,開始進行肢體功能訓練。根據患者肌力不同,訓練動作由簡單到復雜,著重訓練癱瘓肢體較弱的肌群。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于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采Fugl-Meyer(FMA)運動功能評分法,分別測定患者的運動功能。同時采用ADL指分級法來評定日常生活能力。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統計數據以x±s表示,兩組間FMA與ADL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FMA、ADL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運動與日常生活功能障礙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最突出的后遺癥,也是國內外醫生感到很棘手的難題。在急性發作期常規藥物及合理的機械通氣多能使病情緩解[4-5]。
沙美特羅即為一種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其與糖皮質激素丙酸氟替卡松具有協同作用。丙酸氟替卡松能抑制T細胞的細胞因子和嗜堿細胞組織胺的釋放,減少黏附分子表達,刺激炎癥細胞凋亡和誘導細胞抗蛋白酶的釋放[6]。能夠減少炎性細胞滲出,抑制上皮細胞的增生及基底膜的增厚,減輕氣道炎癥[7];而與沙美特羅的結合可形成有活性的受體-類固醇復合物,以二聚體形式移行至細胞核與特異DNA序列結合,調控不同的前炎癥基醫的轉錄,提高抗炎活性。
同時在治療中,呼吸康復訓練能使患者呼吸水平在恢復的過程中逐漸向正常、復雜的運動模式發展,從而達到呼吸系統的重新組合。同時有研究表明其在短時間內能明顯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還有康復評定貫穿始終,避免了患者常有的異常模式和誤用綜合征的出現,使患者運動功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本組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FMA、ADL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藥物聯合呼吸康復訓練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夠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減少后遺癥,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皮秀杰,王甲寧,林志國.長期家庭氧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穩定期治療中的價值[J].中華臨床醫藥,2004,5(9):77-78.
[2]Gorecka D,Sliwinski P,Palasiewicz G,et al.Effects of almitrine bismesyla-
te on arteriaI blood gas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moderate hypoxaemia:a multicentre,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J].Respiration,2003,70:275-283.
[3]Saaresranta T,Irjala K,Polo 0.Efrect of medroxyprogesterone on arterial blood gases,leptin and neuropeptide Y in postmenopausal famales[J].Eur Respir J,2002,20:1413-1418.
[4]Wagenaar M,Vos PJ,Heijdra YR,et bined treatment with acetazolamide and medroxyprogesteron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Eur Respir J,2002,20:1130-1137.
[5]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
[6]劉延嬡.心肺復蘇后患兒亞低溫治療對肺功能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3):380.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的目的是在心理上消除患者的依賴心理,增強獨立自主精神,爭取生活自理,并可進行必要的家務和戶外活動等。包括日常生活動作的熟悉和生活輔助器的使用等,一般在坐位訓練開始的同時即可進行,使其在最大程度上重返家庭,回歸社會[1]。自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本科對3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自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本科住院治療的急性腦梗塞患者32例。全部病例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并經頭部CT和/或MRI證實,同時符合下列條件:均為頸內動脈系統腦梗塞患者,伴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均無嚴重的精神、意識障礙。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齡(65.4±11.2)歲。
1.2 方法 32例患者應用內科常規治療。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從坐位訓練開始的同時進行。在整個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家屬的密切配合和護士的耐心指導。①進食:一般單手可以完成,必要時使用自輔助工具。例如,在用患手進餐時,可用粗柄的勺子以便抓握,用有支架的筷子便于兩支筷子分開,用可套在手指上防止筷子滑落的帶套圈的筷子。水杯要輕且便于抓握,必要時用吸管飲水。為防止餐具滑動,可在餐具下放防滑墊子。每日三餐都要訓練。②整容動作:包括洗臉、刷牙、剃須、梳頭、化妝及剪指甲等。病后早期就應鼓勵患者用單手進行,當患者可保持坐位后就可以去洗手間。各種用品位置要便于患者取放。毛巾要小,可套在水龍頭上用單手擰干;刮胡須可用電動胡須刀。③二便:早期要在床上進行,在患者學會床椅轉移后,則使用床邊坐式馬桶。一旦患者學會操縱輪椅或可步行就可去廁所排便,便器應是坐式的,旁邊有扶手,手紙長度應適宜。④更衣:當患者可保持坐位時就開始練習穿脫衣服和鞋襪。衣服要寬松,褲帶可改為松緊帶或使用尼龍搭扣。鞋要輕便寬大,鞋帶改為尼龍搭扣,鞋后部縫上小環,以便于穿脫。穿前開口衣時,先穿患側至肩部,然后健側,脫時相反;穿套頭襯衣時,先穿患側袖子,套頭再將健手通過袖子,脫時相反。在床上穿褲子時,取叉開腿坐位,先穿上患側褲腿,再穿健側,隨后躺下用健腿支撐抬臀把褲子提上來,再系腰帶。椅子坐位下穿褲子時,先將患腿放在健腿上套上褲腿,放下患腿穿健側,再站起將褲子提起來系腰帶,脫時相反。穿患側襪子和鞋時也是把患腿放在健腿上進行,必要時使用穿襪器等助具。⑤床椅轉移:在患者能保持坐位平穩后開始訓練。把椅子或輪椅放在床邊健側,患者坐在床邊,用健手先扶住椅子或輪椅扶手,站起后旋轉身體坐下。由椅子轉移到床上時動作相同。⑥洗澡:坐在椅子上進行較為安全方便。可用長柄刷洗后背,擰毛巾時可把毛巾夾在患側腋下或纏在患側前臂上,水溫不宜太高,時間宜短。
2 結果
32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經評估,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分值由訓練前平均44.5分增加到85分。ADL采用Barthel指數[2]。其中出院時生活能完全自理者20例,生活部分自理者11例,1例仍完全依賴他人照顧。
3 討論
康復的目的是改善患者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重新回歸社會生活。為了使患者的ADL能力得到切實的改善,筆者選擇早期即坐位訓練開始的同時即給予正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把功能活動融于日常生活中。從自我照顧活動開始,使患者的行為與環境交相感應,可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腦卒中偏癱患者不僅在患側,甚至在健側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廢用,成為預后不良的原因。經過日常生活運動能力訓練,不但可以改善患者自主運動的控制與協調,而且能有效地防止廢用和誤用綜合征的產生,避免肢體痙攣和非麻痹側的肌萎縮[3],充分強化和發揮殘余功能,通過代償和使用輔助工具,以爭取患者早日生活自理,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6-0092-01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致殘率極高的常見疾病,雖然現代醫學對此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水平有了顯著地提高,但是急性腦梗死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癱、眩暈、智能減退等后遺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治療,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患者若能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能最大程度地促進功能恢復,減輕殘疾,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某院將5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給予康復組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對照組自行隨意活動,成效明顯,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某院依照腦梗死診斷標準,選取50例經顱腦CT或或MRI確診的初發患者,患者伴有肢體功能障礙,無嚴重心肝腎臟器疾病,無嚴重的精神、意識障礙,其中康復組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62歲,對照組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62歲。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梗塞部位、伴發病以及既往史等各項積分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開展了常規藥物治療,包括心電監測、血壓調控、降顱壓和支持治療等項目,對照組不進行康復訓練。康復組在發病后一周,生命體征穩定后即接受早期康復訓練。患者肌力低于3級時,宜臥床進行被動康復治療,包括正確肢置的擺放,定時翻身、坐起訓練,保持坐位及平衡訓練;關節活動范圍訓練,上肢主要進行肩外展和外旋以及前臂后旋、指關節屈伸等動作,下肢開展髖關節內外旋、膝關節屈伸和踝關節背屈、足趾屈伸等動作,從大關節到小關節各運動10~15次,每天重復3遍,每一遍活動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同時進行健側肢體肌力維持、強化訓練,以防止患者肌肉萎縮;進行穿衣、進食等日常生活動作訓練。當患者肌力達到3級時,可每日一次進行站立和步行訓練,包括坐位耐力訓練、5~10次起立訓練,10分鐘站立平衡訓練,20分鐘步行訓練等日常生活動作訓練,循序漸進地控制強度,為患者恢復生活打好基礎,同時,可借助肢體矯形器、四肢拐杖、“T”型拐或助行器等輔助用具改善患者的功能缺陷,以促進步行,防止畸形,幫助患者進行早期自立。患者肌力達到4級時,可要求家屬從旁協助,進行地步行訓練活動,包括上、下樓梯訓練,室外步行鍛煉,日常生活動作訓練。同時每日進行針灸治療一次,每次20分鐘,進行功能性電刺激,生物肌電反饋等治療。配合心理治療,強化患者的積極情感滲透,增強患者的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康復訓練。
1.3 資料處理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時,均進行評定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指標評定,患者的運動功能用簡式Fugl-Meyer評價法進行評定,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則用Barthel指數進行評定。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資料的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和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十分接近,無顯著差異(P>0.05)。出院時,康復組患者在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明顯改善現象,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致殘率高的常見病,一旦發病,患者的部分腦細胞將在短時間內完全壞死,一般的藥物治療不能完全恢復壞死腦細胞的功能,而該病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將給家屬及社會帶來極大的負擔。臨床研究表明,早期康復訓練可以實現感受器接受傳入性沖動促進大腦皮層功能可塑性發展的效果,促進各種功能恢復,有助于急性腦梗死患者功能的恢復和整體療效,可將腦梗死的致殘率降到最低。從本研究結果看,兩組治療腦梗塞早期康復療效比較,康復組和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康復組患者進行了早期康復訓練,較之入院時,他們出院時在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明顯改善現象,而對照組沒有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其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幅度小。因此,在臨床運用中,我們應當認識到早期康復訓練對于患者功能恢復的重要性,積極爭取患者及家屬的認可,使患者和家屬主動參與到早期康復訓練中來,通過接觸接觸患者肢體,給予其技巧性指導,能幫助患者最有效地發揮易化作用,促進患者的功能恢復,降低致殘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最終獲得最大的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 鄭雪梅.86例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早期康復的臨床醫學研究.中國臨床醫學醫藥研究雜志,2003年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vision of low vision children.Method:A total of 72 low vision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from January 2015 to September 2016,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with routine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developed individualized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ed the relevant training strategy.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as observed.Result: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visual acu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0.05-0.09(11.11%) and 0.10-0.29(30.56%)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33.33% and 47.22%(P
【Key words】 Low vision;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hildren; Vi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6
低力(low vision,LV)是一種兒童常見的眼部疾病,該病病因復雜,主要包括先天性眼球震顫合并屈光不正、高度復性近視散光、視神經萎縮中度遠視等,此外先天性青光眼術后、先天性白內障術后患兒在一段時間內也屬于低視力范疇[1-2]。低視力患兒存在明顯視覺損失,這對兒童正常生長發育影響較大,因而需盡可能的改善患兒視力。視覺康復訓練是低視力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對于改善患兒視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選擇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間在本院就診的72例低視力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視覺康復訓練方法和效果進行了分析,旨在總結一套高效的視覺康復訓練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間在本院就診的72例低視力兒童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6例。納入標準:患兒雙眼中好眼的最佳矯正視力≥0.05且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性視覺康復訓練,觀察組患兒均編制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計劃,并實施相關訓練策略如下:
1.2.1 設計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計劃 訓練前收集患兒相關病歷資料,詢問家屬患兒視覺活動、日常生活特點和障礙問題,并與患兒交流溝通,了解患兒性格特征,與相關醫師共同協商,編制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計劃。計劃制定后,向患兒家屬講解,及時調整計劃,滿足家屬的相關需求。
1.2.2 心理干A和健康教育 為提高家屬和患兒治療依從性,應對患兒和家屬進行相關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采用一對一模式,向家屬介紹患兒的病情、視覺康復訓練安排、家庭護理知識與技能等信息,告知家屬和患兒堅持視覺康復訓練可顯著提高患兒視力,有助于改善患兒預后,獲得家屬和患兒的積極配合;訓練前應觀察患兒心理狀態變化,出現負性情緒反應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選擇成功案例鼓舞患兒,幫助患兒重塑治療信心。
1.2.3 合理使用助視器 嚴格依據患兒視力,選擇合適的光學或非光學助視器,視覺康復訓練中要求患兒佩戴助視器;同時,設計配套閱讀材料,要求字體從大至小,配合不同訓練階段使用,便于監測患兒視力和閱讀能力改善情況[3-4]。
1.2.4 視覺定位能力訓練 選擇兒童感興趣的閱讀圖冊或文字材料,從中選擇某個圖案、字母或文字,讓患兒在材料中找出,訓練患兒快速閱讀能力和閱讀的精準度;指導患兒進行筆畫訓練,從簡單到復雜圖案,讓患兒沿著線條軌跡描紅臨摹,鍛煉患兒頭部運動追蹤能力,提高眼部與手部配合的能力。
1.2.5 視覺記憶能力訓練 讓患兒先觀察房間內陳設,再取走房間內的某個物體,讓患兒回到房間,觀察移走了哪個物體,并描述物體的顏色、形狀和位置,鍛煉患兒的視覺記憶能力[5]。
1.2.6 日常生活技能訓練 帶領兒童在音樂中練習日常生活技能,如刷牙、穿衣服、洗澡、洗手、整理衣物等,積極鼓勵患兒自己完成個人衛生清潔等,提高患兒獨立意識和日常生活能力。
1.3 觀察指標 兩組均行視覺康復訓練6個月以上,訓練6個月后檢查患兒視力情況,記錄兩組最佳矯正視力并比較。采用中文版低視力者生活質量量表(Chinese-version low vision quality of life,CLVQOL)評估低視力患兒生活質量情況,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性[6]。患兒訓練前后分別進行CLVQOL評估,統計遠視力、調節能力、閱讀和精細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情況,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評分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康復訓練前后最佳矯正視力比較 康復訓練后:觀察組視力0.05~0.09和0.10~0.29的比例分別是11.11%和30.5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3.33%和47.2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訓練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康復訓練前,觀察組遠視力、閱讀和精細工作、調節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及總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訓練后:兩組遠視力、閱讀和精細工作、調節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訓練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對于兒童眼部衛生問題關注度逐漸提升,而兒童低視力人群也成為眼部疾病研究的重點。低視力直接影響患兒對社會及環境的正常認知,干擾兒童的各項肢體活動,對于兒童生長發育負性影響較大,隨著病程延長危害性逐漸增加,甚至導致兒童終生視力損失。故應盡早開始低視力的治療尤其應做好視力康復訓練,并長期堅持改善患兒預后[7]。
與成人低視力相比,兒童視覺經驗較少,缺乏建立起完善視覺記憶,多數患兒意識不到自己存在視覺缺陷,僅使用殘余視力,且部分患兒合并其他生理缺陷,視覺康復訓練難度較大,要求更多且時間更長[5]。根據兒童低視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視覺康復訓練方式,在訓練中遵照兒童的生長發育規律,積極改善患兒視覺功能,并注意糾正患兒心理和智力發育障礙[8-9]。本院針對兒童視覺康復訓練的特點,充分考慮到每個兒童生長發育的異同,編制了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模式,針對每個兒童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法,為日后康復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次研究對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模式實踐效果進行了對比試驗,發現康復訓練后:觀察組視力0.05~0.09(11.11%)和0.10~0.29(30.56%)者顯著低于對照組33.33%和47.2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兒童視覺康復訓練開展起來較為困難,尤其是患病年數長、視覺損失大、性格內向的患兒低視力治療和康復訓練難度更大[10]。在實際視覺康復訓練中,應把握兒童低視力的病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根據視障兒童視功能和心理狀況制定合理的訓練方法,不宜刻板的使用標準的視覺康復訓練模式和方法[11-13]。家屬的積極配合和支持是視覺康復訓練成功的基礎,眼科醫師及護理人員要耐心指導家屬配合視覺康復訓練,并定期評估患兒視覺功能改善效果,告知患兒和家屬已經取得的成果,督促和鼓勵患兒及家屬更好的堅持康復訓練,全面改善視覺功能[14]。本次研究認為個性化視覺康復訓練模式較為適用于現代低視力兒童及家庭,家屬較容易接受和配合治療,在訓練中應先設計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計劃,積極爭取家屬的意見,同時訓練前和訓練中應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保證患兒和家屬保持良好的視覺康復訓練熱情。此外應嚴格依據患兒視力,選擇合適的光學或非光學助視器,在視覺康復訓練中合理使用助視器及配套閱讀材料,使視覺康復訓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視覺功能訓練方面,視覺定位能力訓練和視覺記憶能力訓練為主要訓練項目,靈活選擇兒童喜歡的形式進行訓練,提高患兒參與積極性[15-17]。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忽視技能訓練,提高患兒獨立性,提高其生活能力,促進患兒正常行為發育,并減輕家屬照顧負擔[18]。
綜上所述,低視力兒童視力采取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兒視力,并提高其生活質量,預后良好,值得推廣借鑒。
參考文獻
[1]胡運濤.康復訓練對低視力兒童視覺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8(7):119-120.
[2]胡甸萍,O建初,王劍鑒,等.康復訓練對高度遠視兒童屈光結構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1,5(2):149-151.
[3]肖婷,張黎.兒童低視力康復概況[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15,7(2):45-46.
[4]楊俊芳,陶利娟,漆爭艷,等.低視力兒童應用助視器提高視覺質量的效果及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8(10):63-64.
[5]李桂芹.康復訓練儀在低視力兒童治療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5,5(24):2897-2898.
[6]胡愛蓮,孫葆忱,張旭,等.北京市醫療機構低視力康復服務狀況調查[J].眼科,2015,10(5):348-351.
[7]邵錦華.康復訓練對兒童低視力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學工程,2016,8(10):113-114.
[8]覃建.不同類型助視器在視力殘疾學齡兒童康復中的應用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
[9]曾素華.家庭護理干預對低視力患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質量的影響[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6.
[10]曾玉.技能訓練干預對成人低視力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質量影響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11]曹紫玄,王萌,陸悅美,等.對我國兒童低視力康復的一些思考[J].中國康復,2015,10(2):149-150.
[12]陳章玲,雷方,陳彬川,等.鄭州市惠濟區3~6歲兒童盲和低視力流行病學調查[J].眼科新進展,2014,12(5):441-444.
[13]楊媛,黃耀忠,張超,等.臺州市椒江區幼托機構兒童低視力原因及康復情況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4,10(2):304-305.
[14]蔣春秀,馬麗華.柳州市學齡前兒童盲和低視力原因分析[J].華夏醫學,2011,5(2):167-169.
[15]朱文琿,周建華,林先軒,等.低視力兒童的屈光狀態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5(10):967-969.
[16]鄧岳敏.“殘―醫―教”一體化低視力兒童康復模式的構建[J].綏化學院學報,2016,5(1):119-123.
[摘要] 目的 探究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對照組于進入恢復期后行康復訓練,觀察組于病后1~3 d內開展早期康復訓練,觀察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及神經功能評分。 結果 兩組各訓練1個月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6%;觀察組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2.9±4.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5±4.7)分,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腦卒中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中重要治療手段,可明顯降低致殘率,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 早期康復訓練;腦卒中;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b)-0019-02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多發癥之一,具有致死率和病殘率均較高,據相關研究報道,腦卒中病殘率高達85%以上,其中有15%左右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臨床研究發現,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恢復神經功能,降低病殘率[1]。為探究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該研究對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間該院收治的68例腦卒中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136例腦卒中患者,其中男71例,女65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54.6±2.3)歲;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且經頭顱CT或MRI確診,腦梗死78例,腦出血58例;病程1~5 d;平均病程(1.9±0.5) d;均存在不同程度肢體功能障礙,意識障礙評分(GCS)9~12分,神經功能損傷評分23~38分。排除活動性出血、心肝腎嚴重功能障礙者及癡、聾、啞病患者。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8例。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神經內科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于病情進入恢復期后再進行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則在病后1~3 d內開展早期康復訓練,訓練30~60 min/次,每日2~3次,1個月為1個療程。具體康復訓練操作如下:
1.2.1 治療性臥位 ①仰臥良肢體擺放:協助患者頭位固定于枕頭上,且轉向患側,雙側肩關節固定于枕頭上,偏癱側上肢固定于枕頭上和軀干呈90度角伸直,保持肘、腕、指關節盡量伸直;②偏癱側側臥位:固定頭位,軀干略為后仰,背后和頭部放一軟枕固定,偏癱側肩關節向前平伸內旋,偏癱側上肢和軀干呈90度角,肘關節盡量伸直,手掌向上,偏癱側下肢膝關節略為彎曲,臀部伸直,健側上肢放在身上或枕頭上,健側下肢保持踏步姿勢,膝關節和踝關節略為屈曲;③健側側臥位:頭位固定,和軀干呈直線,軀干略為前傾,偏癱側肩關節向前平伸。
1.2.2 床上訓練 肌力在3級以下時,對患者各關節進行被動運動,指導患者Bobath雙手插握,協助患者完成翻身及床上左右移動,通過橋式運動,強調肩關節前伸、上臂外旋及髖關節的控制,并練習腕、踝關節的背伸運動,提高各關節穩定性及控制能力。指導患者抗痙攣運動,包括肩外展、外旋、腕背屈、手指伸展、足背伸、足趾伸展及根腱牽拉運動。
1.2.3 站立及步行訓練 肌力在4級時,協助患者保持站立平衡,先保持患者坐立姿勢,指導患者偏癱上肢及軀干保持前傾,重心在雙足之間,健側上肢于床沿作支撐,逐漸抬起臀部,使髖關節接膝關節伸展而站立;待站立平衡練習熟練后進行平地步行功能訓練,著重練習患者膝關節屈肌、踝背屈肌訓練,對痙攣期患者著重練習痙攣肌肉放松訓練,再逐漸過渡到上下樓梯訓練。
1.2.4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訓練患者自行穿衣、脫衣、灌洗、飲食、上廁所等日常基本生活動作。
1.3 觀察指標
均各治療1個月后,觀察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損傷情況。
1.4 療效評定
①神經功能損傷評定: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②兩組臨床療效評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以上,病殘度為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病殘度為Ⅰ~Ⅲ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低于18%,甚至評分增加或死亡。(總有效率=基本痊愈率+顯著進步率+進步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各訓練1個月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6%,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損傷情況
觀察組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12.9±4.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9.5±4.7)分,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臨床常見多發癥之一,經系統治療仍有較高的致殘率,遺留肢體功能障礙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因大腦具有可塑性,通過早期康復治療,利于刺激姿勢反應和反射性一直模式,可促使腦損傷病灶區喪失的神經功能及健側腦細胞重組和代償,進而可增強神經系統興奮性,恢復神經功能,促進運動功能恢復,改善肌張力異常[3]。
腦卒中患者發病1個月內的神經功能恢復速度最快,病后3個月的恢復速度逐漸減慢,因此建議早期開展康復訓練。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對腦卒中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神經功能恢復及日常生活能力,明顯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及恢復期后康復治療[4]。夏軍等[5]相關研究中,對40例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早期干預組,于生命體征平穩48 h后開始執行康復干預30 d,另選擇40例同癥患者作為對照組,于發病30 d后開展康復干預30 d,并采用其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早期康復組的運動功能和ADL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結果表明早期康復干預可促進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康復,提高日常生活功能,改善生存質量。
該研究中,早期采用良肢位的擺放不僅為后期康復訓練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殘率;患者肌力低于3級時,不能主動運動,因此需對患者床上肢體被動訓練,可提高各關節控制能力和穩定性,及全身協調性,還有助于肢體末端靜脈回流,在被動訓練中,動作到位的同時,指導動作需輕柔緩慢,避免損傷軟組織[6];待肌力在四級時,主要以主動運動為主,通過站立平衡、步行訓練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可使各關節能獨立運動,并提高精細動作能力,明顯改善患者病后生活質量[7~8]。該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各訓練1個月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2.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6%;觀察組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該研究結果與夏軍,朱珊珊研究結果類似,結果均表明早期康復干預可促進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分析是由于早期康復運動可恢復神經功能,進而可改善運動功能。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中重要治療手段,可明顯降低致殘率,改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敏,李慧,朱美婕,等.早期康復訓練在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6):1594-1596.
[2] 梁廷榮,王維業,付敏.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及早期康復訓練療效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1,9(8):5-6.
[3] 黃月喬.康復訓練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0):3903-3904.
[4] 王瑞莉.心理干預聯合早期康復對腦卒中后抑郁及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2,19(5):303-305.
[5] 夏軍,朱珊珊.早期康復干預管理模式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2,19(5):297-298.
[6] 鄒颋,王彤,顧迅,等.老年腦卒中患者早期綜合康復訓練的療效[J].江蘇醫藥,2012,38(10):1185-1187.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習慣的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等多方面原因,在近些年來在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正在不斷的上升。對于很多的患者腦卒中患兒而言,再其發病后一般都會伴隨有不同程度上的認知功能障礙[1]。對于腦卒中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而言,因為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低下,會給其家庭帶來極大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腦卒中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在本次研究就是基于此,選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腦卒中并發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為臨床觀察對象對改善腦卒中患者認知障礙的有效方法進行了探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腦卒中并發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為臨床觀察對象,將這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在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齡55~75歲,平均(60.50±0.80)歲,患者病程4個月~1.5年,平均為(10.50±3.50)個月,其文化水平均在小學及以上;在觀察組中男15例,女15例,患者年齡56~75歲,平均為(61.50±0.60)歲,患者的病程3個月~2年,平均為(9.50±1.50)個月,本組患者的文化水平也均在小學及以上。經過統計學分析處理后證實,兩組患者臨床資料不具有差異性(P>0.05)。
1.2診斷標準 根據《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1995年)制定的相關的診斷標準[2],在結合相關檢查進一步確診的情況證實所有患者病情穩定均為腦卒中認知功能障礙者。所有患者均無精神病、癡呆癥等病史以及先天的肢體功能障礙、殘疾。
1.3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針對治療以及功能鍛煉(常規的康復訓練),常規的康復訓練主要包括常規的步態訓練、平衡訓練、轉移訓練、作業治療等。而觀察組中的30例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了更為系統的認知功能鍛煉,其主要包括了注意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記憶力等方面的訓練。
1.4臨床觀察與評定指標 主要考察患者康復訓練前后的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林,在認知功能評定方面采用的是MMSE量表(中文版簡易智能狀態檢查量表),量表的滿分為30分。在運動功能分別采用的是ADL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予以評定,主要依靠Barthel指數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
1.5統計學處理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9.0軟件包中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數據資料等都均以樣本x±s的形式來加以表示,采用t檢驗,P
2結果
兩組患者在接受康復訓練前其MMSE以及ADL的評分之間的差異不顯著(T值分別為0.781和0.991,P>0.05),無統計學意義;而經過2個月的康復訓練后,MMSE以及ADL的評分之間的差異顯著(P
注:兩組康復訓練后兩組MMSE評分與ADL評分之間的差異顯著(T值分別為6.981和9.118,P
3討論
對于大多數的腦卒中患者而言,其均在不同程度上伴隨有一定的認知功能障礙問題,腦卒中認知功能障礙的問題的存在嚴重的影響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也給患者的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3]。而徹底的根治腦卒中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癥狀主要還是得依靠康復訓練,在以往的康復訓練中主要以患者的功能鍛煉為主,這些訓練和鍛煉主要包括了患者運動能力、行動能力的訓練,當然其中也包括了一些認知能力方面的訓練。但是這類的功能鍛煉比較籠統,雖然其在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其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和針對性[4]。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更為系統和有針對性的認知功能訓練措施對患者的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進行了訓練。在這這其中主要包括了注意力、解決問題能力、計算能力以及記憶力等方面的訓練,通過多種形式、內容豐富的訓練活動充分的使患者的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鍛煉,在長時間的堅持下患者的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過能力都會得到顯著的提高[5]。
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在接受康復訓練前其MMSE以及ADL的評分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而經過2個月的康復訓練后,MMSE以及ADL的評分之間的差異顯著(P
綜上所述,康復訓練對于改善腦卒中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癥狀的顯著效果,而更為系統的認知功能訓練的介入其改善患者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更佳,因此這種系統的認知康復鍛煉措施值得在臨床領域繼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Geusgens CA, van Heugten CM, Cooijmans JP, et al. Transfer effects of a 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apraxia[J]. 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2009, 29(8): 831-841.
[2]崔尚強等.腦卒中后計算機輔助訓練對認知障礙改善的效果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4,01(09):21-23.
2觀察指標及評價方法
采用Harris評分法從疼痛程度、功能、關節畸形及活動度4方面評價AHR術后1、6和6個月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總分100分[8]。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從進餐等10個方面評價兩組患者術后1、3、6個月的日常生活能力,滿分100分[9]。1.4統計學方法本組數據均以x±s形式表示,所有數據結果均使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重復測量指標采用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即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COPD是呼吸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該病在治療手段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已有循證醫學證實肺康復作為COPD的補充治療手段,可以減輕呼吸困難的癥狀,改善患者的運動耐力,提高生活質量[1]。本文采取縮唇呼吸方法對COPD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取得一定效果,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我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60例COPD穩定期重度及極重度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根據《內科學》第6版關于呼吸系統疾病COPD的表述為診斷標準,康復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均給于以下基礎藥物治療:(1)異丙托溴銨(1噴/次,3次/d)+沙丁胺醇(2噴/次,3次/d),(2)叮酸菜堿緩釋片(1片/次,2次/d)。如果患者在觀察中出現咳嗽、氣短加重,痰量增多,按急性加重期治療,并退出觀察。
1.2 康復訓練方法 康復組用縮唇呼吸方法進行康復訓練。縮唇呼吸方法:吸氣時用鼻子,呼氣時用嘴呈縮唇狀,施加一些抵抗,慢慢呼氣,吸氣和呼氣的比例在1∶2進行,慢慢地呼氣達到1∶4為目的,訓練8周,3次/d,15 min/次。對照組不給予任何呼吸康復訓練也觀察8周。
1.3 觀測指標 康復組患者訓練8周前后及對照組患者8周前后分別測定以下指標:(1)呼吸困難評分(MRC):采用醫學研究委員會推薦的呼吸困難嚴重程度分級評分標準,具體如下:0分:無氣促;1分:劇烈運動時氣促;2分:登樓或爬坡時氣促;3分:與同齡人比較步行時運動時氣促;4分:步行90 min后氣促被迫停止運動;5分:不能離開房間或穿衣時氣促。(2)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ADL):共6個項目,包括吃飯、室內步行、洗澡、穿衣、外出、購物,需要幫助為0分,完全自立為1分,共6分。(3)肺功能指標:測定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前后的FEV1、FEV1/Pred %、FVC、FVC/Pred %、FEV1/FVC %等肺功能指標[2]。
1.4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x±s表示,呼吸康復訓練前后自身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
2 結果
康復組在呼吸康復訓練過程中退出試驗的有1例,對照組在整個過程中退出試驗的有2例。康復組治療后呼吸困難、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P0.05),但呼吸困難、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COPD是慢性呼吸疾病中所占比例較高疾病,因肺功能進行性減退,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力和生活質量。呼吸康復是針對這部分患者以運動療法為中心的治療方案。縮唇呼吸運用膈肌作深緩呼吸[3-4],改變COPD患者輔助呼吸肌參與的不合理的淺速呼吸方式以提氣容積,減少無效腔,增加肺泡通氣量,使小氣道壓力相應增加,防止氣道陷閉,保持氣道通暢;能使參與訓練的患者呼氣末肺容量明顯減低,使胸壁的彈性回縮力增加,本次研究結果就是很好的佐證。所以,應在COPD患者穩定期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循序漸進地進行呼吸康復訓練,以不同程度改善COPD患者呼吸困難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在其,陳榮昌.針對COPD呼氣流速受限的康復訓練的效果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8,23(6):499-504.
股骨頸骨折是骨外科常見病,約占全身骨折3%~4%,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股骨頸骨折傷情多較重,約80%為移位性骨折,治療難度大,加之患者多為老年人,后者恢復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恢復困難、預后多不佳,骨折不愈合率可達5%~10%、股骨頭壞死率約30%,存活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運動功能障礙,生活能力下降,生命質量嚴重受損,股骨頸骨折已成為致老年人殘障的重要病因之一[2]。手術是治療股骨頸骨折主要方法,可供選擇的手術方法包括內固定術、關節置換術,療效肯定,安全性基本能夠得到保證,成功率較高。康復訓練是股骨頸骨折術后重要內容之一,但目前尚無規范的康復路徑,一般認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及早開展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階段性康復功能鍛煉是一種適應骨折愈合生理階段、患者恢復情況、患者康復訓練耐受而制定的護理計劃,關于股骨頸骨折術后階段性康復功能鍛煉研究較少,此次研究就此進行探討。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3年2月~2014年5月,醫院骨外科與康復科收治的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確診為股骨頸骨折;②均手術治療,且手術均獲得成功;③未合并其它類型嚴重骨折;④無原發性認知、運動障礙,如癡呆、卒中后偏癱;⑤可耐受康復訓練,未合并嚴重的骨質疏松癥;⑥知情同意。共納入患者84例,其中男40例、女44例,年齡56~84歲、平均(74.8±4.0)歲。Garden分型:Ⅰ型1例、Ⅱ型11例、Ⅲ型64例、Ⅳ型6例。手術類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28例、手法復位空心釘內固定術20例,髖關節置換術36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61例。家庭支持情況:全力支持52例、一般31例。合并癥情況:高血壓23例、糖尿病8例、肥胖19例、營養不良20例。據入院順序,采用隨機插入法,將患者納入常規組與階段組各4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骨折類型、手術治療情況、營養狀況、家庭支持情況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常規護理:治療護理,靜脈滴注活血化瘀中藥制劑,口服補血理氣方劑,同時加強術后早期病情監護,落實基本的常規宣教、并發癥防治護理、傷口引流護理、敷料更換等。
常規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康復護理,特別關注院內康復訓練,有完整的院內康復訓練表,但對于出院患者,僅進行出院前指導,不進行跟蹤式的院外治療。
院內康復訓練主要路徑:①術后患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并持續24h以上,開展安排康復訓練,先進行下肢、上肢小關節訓練,如活動踝部、足趾活動,伸展上肢進行股四頭肌伸縮訓練,10min/次,或至有勞累感,每次至少間隔5min,上舉訓練8次/組,早中晚各1組,同時對膝蓋進行按摩以舒經活絡;②術后次日,進行肌肉等長收縮訓練,主要訓練下肢小腿、上肢,3次/d,早中晚各一次,10~20次/組,若條件合適,開始直腿抬高訓練;③術后第2~3d,待患者引流管拔除后,進行關節被動活動持續訓練,膝關節訓練早期活動度不大于15°,以患者耐受為準,逐漸增加至90°,一般每日增加10°左右,10組每次,早晚各1次,每次30min;④術后4~8日,若傷口愈合較好,可在扶持下進行下床活動;⑤術后2周可進行協調性、步態訓練,適度負重訓練。
階段組,在常規組基礎上,落實院內康復訓練,還強化院外康復訓練,進行跟蹤指導。所有訓練,均有專業的康復師、護士、患者及其家屬通過制定,據患者實際情況,討論通過,訓練遵循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合理適度、安全可靠四項基本原則,主要訓練內容包括踝部鍛煉、股四頭肌舒縮鍛煉、深呼吸鍛煉、直腿抬高訓練、下床鍛煉、負重訓練、特殊訓練(認知功能訓練、肺功能訓練。一般路徑為:①術后1周:肌力訓練、4次/d,髖部屈曲訓練、4次/d;②術后第2周,增加髖外展、內收訓練,10~20組/次,2-4次/d,注意控制關節活動范圍,若條件合適進行負重行走訓練,行走時應先邁患肢、避免內外八字步;③術后3-12周,增加耐力與肌力訓練,擴大髖關節訓練角度范圍,強化負重步行訓練,每天至少30min行走鍛煉,一般在術后6周獨立行走。每隔2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訓練開展情況、患者感受,每隔1個月返院復查1次,評估骨愈合情況、肌力與耐力恢復情況。肺部功能訓練主要包括早期縮唇呼吸、后期歌詠訓練、床上腹式呼吸訓練、晚期上肢有氧訓練,若患者不耐受,也可不進行有氧訓練。
1.3 觀察指標
分別在出院時、6個月,以Fugl-Meyer(FMA)運動功能評定量表進行下肢活動功能評分,以髖關節功能評價表評價患者髖關節功能,以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價患者日常活動能力[2]。統計患者出院后并發癥發生例,如骨不連、股骨頭壞死、下肢靜脈血栓、骨折后遺癥、褥瘡、積墜性肺炎、內固定松動、髓內感染等。
1.3統計學處理
數據資料以SPSS18.0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檢驗,P
2結果
2.1 功能評價
6個月后,階段住FMA、髖關節功能、ADL評分高于出院時、同期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出院時與6個月后常規組與階段組FMA、髖關節功能、ADL評分對比(X±s)
注:與出院時相比,*P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
階段組骨折延期愈合率、骨折后遺癥發生率、并發癥合計例次率低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常規組與階段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注:與常規組相比,*P
3討論
股骨頸骨折手術安全性、有效性已能得到基本保障,術后院內康復訓練也逐漸得到醫院重視,部分醫院開始落實院內康復訓練路徑管理,也取得一定成效。但需注意的是,骨折康復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特別是對于老年患者而言,術后康復期間長,院內康復訓練落實不易,出院后仍長期臥床者并不鮮見,患者因此出現肺功能下降、下肢微循環障礙等病理表現,甚至可并發積墜性肺炎、褥瘡,加重營養不良癥狀表現,影響骨愈合、肌力恢復[3-5]。階段性康復訓練,在院內康復訓練基礎上,還提供系統的院外康復訓練指導,結果顯示,階段組下肢功能、髖關節功能、日常活動能力恢復更顯著,達到或接近正常水平,術后并發率顯著下降。持續的階段性康復訓練優勢主要為:①提高了術后康復訓練安全性,避免繼發性損傷[4];②提高康復訓練科學性,可在據患者耐受、恢復情況,盡可能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提升康復訓練水平,增進康復訓練效果;③適應了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特點,彌補了院內康復不易開展之不足,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以保障康復訓練持續性。
參考文獻:
[1]劉月駒.股骨頸骨折的基礎與臨床研究[D].河北醫科大學,2012:22-31.
[2]朱燕賓.京津唐地區1334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流行病學特征分析[D].河北醫科大學,201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