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2 10:09:1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功能鍛煉護理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9.050
在骨科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功能鍛煉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但在臨床上,患者由于身體疼痛、行動不便等拒絕參加功能鍛煉的情況時有發生,不僅影響治療效果,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針對這一情況,筆者所在醫院在臨床工作中重視對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并取得良好效果。為進一步討論護理干預措施對骨科患者功能鍛煉積極性的影響,本文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受骨科手術的1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受骨科手術的1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5例。觀察組中男52例,女23例,年齡20~58歲,平均(35.6±1.8)歲;對照組中男49例,女26例,年齡25~61歲,平均(37.2±1.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包括:(1)飲食指導。針對患者醫囑,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飲食計劃方案,合理控制三餐進食量,適當提高蔬菜水果所占比重,保證營養均衡。若發現患者存在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要指導患者改正;(2)為患者制定功能鍛煉計劃,包括不同時間段的運動內容、運動量等,并做好患者家屬工作,要求患者家屬能監督患者康復鍛煉。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其主要措施包括:(1)認知干預。目前在骨科工作中,部分患者認識不到康復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認為只要骨創傷愈合就代表疾病治愈,也有部分患者認為康復功能鍛煉會導致骨骼出現再次移位現象。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要加強對患者的知識指導,使患者對骨科疾病治療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在認知干預中,護理人員可以向患者列舉醫院的實際案例,或邀請痊愈的患者講述自身經歷,保證患者能認識到康復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避免出現負面情緒,使患者充分認識到骨科康復功能運動的重要性,即可以加快骨折部位愈合、保證血液循環、保證肌肉活力等;(2)心理干預。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由于劇烈疼痛、活動受限,容易產生憤怒、焦躁、痛苦等多種不良情緒,拒絕參與功能康復鍛煉。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要重視身份的轉變,鼓勵患者堅定信念,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對其進行妥善地引導,使患者能正確對待自己病情,進而保證依從性。同時,護理人員介紹幾種常見的心理狀態調節方法,包括聽音樂、深呼吸等,保證患者能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參與功能鍛煉,提高功能鍛煉效果;(3)重視針對性指導。在護理過程中需要做到針對性指導,能通過因材施教,提高功能鍛煉效果。例如在上肢功能鍛煉中,以手指運動為主,通過抓、握、捏等方法調動上肢功能,并重視腕關節、肩部、肘部的活動。在下肢功能訓練中,圍繞站立、負重兩點展開鍛煉,協調患者行走鍛煉,保證關節彎曲度。在運動前,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掌握科學的鍛煉要點;若患者無法達到,需要在健側肢體示范使其理解掌握要領后,再進行患側練習,如股四頭肌等收縮鍛煉。在整個針對性指導過程中,護理人員每天觀察患者康復功能鍛煉情況,并糾正患者存在的不規范動作;對于患者取得的成績與進步,護理人員要及時地鼓勵與表揚,增加患者信心,保證康復功能鍛煉的積極性;(4)積極發揮患者家屬的作用。在康復功能鍛煉過程中,患者家屬的作用十分明顯,在功能鍛煉前,護理人員要與家屬進行詳細的交流,通過講解骨科疾病治療的基本原理,使家屬充分認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進而能監督、鼓勵患者參加功能鍛煉,有助于保證患者功能鍛煉的積極性。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的功能運動依從性情況,并于患者出院后2個月對其進行隨訪,應用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FIM)評價患者生活質量[1]。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功能鍛煉依從率對比
觀察組功能鍛煉的依從率為98.67%,對照組為72.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出院2個月后的FIM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行動能力、移動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對功能鍛煉的研究
骨科疾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當患者由于多種原因而接受骨科疾病治療后,功能鍛煉是保證臨床治療效果的關鍵[2]。而由于骨科疾病多為不穩定性骨折,臨床治療上需采用多種方法固定患者患處,患者需要在用藥治療的同時長期臥床休養。此時患者關節活動受到限制,局部血液阻滯,長期作用下會出現肌肉廢用性萎縮,影響關節牢固性[3]。在傳統治療中,醫生主張在骨折急性期后開展康復鍛煉,同時現代醫學發現由于急性期損傷部位存在不同的花絲細胞脫落現象,一旦發生粘連,將會嚴重影響后期功能恢復[4]。因此針對骨科患者,要對其進行積極的康復功能運動干預,為改善預后奠定基礎。也有學者明確指出,任何方法都不能代替功能鍛煉的效果[5]。由此可見,骨科疾病治療中重視對患者的功能鍛煉有助于改善預后。
結果: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P
結論:對骨傷病人功能康復運用護理干預措施具有顯著效果,能夠有效提高骨傷病人的恢復速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骨傷病人功能康復影響因素護理干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108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083-01
在對骨傷患者進行治療時,對其進行康復護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康復醫療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尤其是對骨傷患者的早期康復采取干預措施,能夠有效提高骨傷患者的康復速度,增強康復效果,進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1]。筆者對我院收治的50例骨傷病人進行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50例病例均為我院2011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骨傷患者,將所有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5例。研究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12~65歲,平均年齡42±12.3歲。對照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14~72歲,平均年齡46±11.9歲。兩組骨傷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方法。研究組運用護理干預措施。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康復訓練、心理護理以及出院康復方法等。
1.2.1常規護理。醫護人員保證骨傷患者室內環境的干凈、整潔,依據骨傷患者病癥性質對室內溫度、濕度進行適當調整。加強患者病房的巡視,對患者生活起居、睡眠、飲食以及等方面進行相應護理。
1.2.2康復訓練。安排護理專家進行護理查房,根據骨傷患者具體情況,將其分為上肢骨傷、關節創傷、下肢骨傷、手外傷以及脊柱骨盆等種類,安排護理專家對患者制定功能康復訓練計劃。主要以常見骨傷病癥功能鍛煉規范為依據,確定制定標準。骨傷患者入住后,安排專業護士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每日兩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在康復功能訓練之前,對患者講解疾病原理、鍛煉方法以及鍛煉目的,增強骨傷患者自信心,使其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另外,安排護理專家組對骨傷患者進行指導,對骨傷患者定期進行訓練指導,主要對骨傷患者的功能康復鍛煉情況、鍛煉方法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查指導。
1.2.3心理護理。骨傷患者由于具有創傷性,不僅給患者身體帶來創傷,而且還給患者心理造成巨大的創傷。由于患病具有突然性,并伴有疼痛、出血以及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能力,輕則不能使其自理生活,重則使患者長期性的喪失勞動能力,給心理帶來巨大創傷,患者易產生焦慮、緊張、恐慌、恐懼等心理情緒。醫護人員要注重關注骨傷患者的心理,關心患者,幫助患者,對其宣傳疾病的治療方法和康復知識,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減少患者心理負擔,使患者擁有良好情緒,樹立戰勝疾病自信心,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提高治療效果。
1.2.4出院康復方法。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功能鍛煉時,要積極聽取患者意見,了解病人鍛煉方法的掌握情況。患者出院后,醫護人員要對病人家屬講解康復鍛煉方法和注意事項,引起患者對鍛煉重要性的理解,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比較。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運用巴氏指數評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全部數據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X2檢驗,P
2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P
3討論
骨傷病人功能康復主要受到病人自身缺乏康復鍛煉、心理負擔大、病人關節攣縮強硬以及患者出院后病情復查不易等因素影響,給功能康復帶來不良影響[2]。其中,骨傷病人患者自身缺乏康復鍛煉指的是由于病人沒有及時接收功能鍛煉指導[3]。心理負擔大指的是由于患者身體受到創傷較大,產生極大地心理負擔,情緒不穩,過度擔心自身疾病帶來的后遺癥,產生煩躁、緊張、消極心理,不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功能康復訓練[4]。骨傷患者出院后,由于距離醫院較遠,不能及時到醫院復查,不能保障后期病情康復訓練的連續性[5,6]。在本組研究中,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研究組采取護理干預措施,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有效縮短骨傷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綜上所述,對骨傷病人采取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加快患者康復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淑卿,李紅玲,介玉嬌.四川災區骨傷病人功能康復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J].護士進修雜志,2009,02(22):121-122
[2]付利民.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影響功能康復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9,10(02):98
[3]張瑋.骨傷患者功能康復教育實施現狀調查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7,14(27):53-54
(云南省第二人民醫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摘要:目的 對應用膝關節鏡進行手術的患者進行圍術期的護理干預和科學合理的功能鍛煉并進行效果評價。方法 對我院近期收治的50例膝關節鏡患者的臨床資料和治療過程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知情同意原則,將這些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患者,對照組患者僅進行常規的護理措施,而實驗組則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圍手術期護理,并對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的指導,一段時間后,比較兩組患者的不同效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手術效果較好,并發癥的發生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較高。結論 對膝關節鏡患者進行圍術期護理和功能鍛煉指導,可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少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患者的滿意度較高,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膝關節鏡;圍術期護理干預;功能鍛煉;療效
我院對部分膝關節鏡的患者進行了圍術期護理和功能鍛煉指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共收住入院50例擬行膝關節鏡手術的患者,這些患者一般狀況良好,未合并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根據患者的病情和知情同意原則,將這些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患者。實驗組患者給予圍術期護理和功能鍛煉指導,而對照組患者僅進行常規的護理措施,實驗組患者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齡在19~73歲,平均年齡45.8歲;對照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在18~73歲,平均46.2歲。兩組的患者性別、年齡、一般病史差異不大(P>0.05),符合研究條件。
1.2護理措施 對照組護理措施:①保持病房內環境干凈整潔,空氣清新,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等,定時通風。②在患者入院后,應持續進行生命體征監測,術后恢復時,應密切關注患者的狀態,注意皮膚護理,及時翻身,避免出現壓瘡、感染等。③給予患者高蛋白飲食,避免高熱量、高脂飲食[1]。
實驗組護理措施:在對照組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圍術期護理,并指導患者進行功能訓練。①心理護理:患者術后清醒時往往產生一些不良的認知,變得消極,悲觀絕望,不利于患者的康復[2],因此應對患者進行疾病基本知識的宣教,使患者了解到術后的運動、呼吸等異常情況均為暫時性的,只要配合治療,處理得當,均可康復。可于術前對患者進行輔導,增加家人、朋友陪伴的時間,術后對患者進行鼓勵,并告知患者一些康復病例,減輕其心理負擔。②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和消毒隔離等措施,避免患者發生外源性感染。③功能鍛煉:通暢術后3~5d時,患者的紅腫疼痛等癥狀有所緩解,可進行一些主動的康復訓練,如簡單的膝關節屈曲動作等,術后1w左右,患者可下床活動,避免患肢承重,先進行床邊練習,在護理人員或家人的幫助下進行,嚴格避免摔倒;術后2~3w指導患者進行行走鍛煉,逐步恢復患者的張力和負重功能。
1.3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字2檢驗,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實驗組25例患者經過膝關節鏡手術,以及圍術期科學的護理和功能鍛煉,全部康復出院,無嚴重的并發癥發生,術后隨訪,患者恢復情況較好,滿意度較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P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車禍等意外傷害的發生率也逐漸升高,在此過程中膝關節極易發生損傷[3],膝關節作為人體重要的承重關節之一,對人的運動、行走等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也是外傷、疾病等容易累及的部位,一旦損傷處理不當,將對人的生活質量甚至生命產生嚴重的影響[4],關節鏡手術的發展為減輕患者痛苦,恢復膝關節功能提供了方便,在這個過程中良好的護理措施和科學的功能鍛煉也關系著患者能否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關節鏡手術的發展為減輕患者痛苦,恢復膝關節功能提供了方便,該手術精細程度高,切口小,患者疼痛輕微,恢復速度較傳統手術快。在這個過程中良好的護理措施和科學的功能鍛煉也關系著患者能否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5],我院對部分膝關節鏡手術的患者進行了圍術期護理和功能鍛煉指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膝關節鏡手術雖然切口較小,但畢竟是一種侵入性操作,與此同時由于患者行動不便,對手術和術后恢復存在恐懼的心理,精神壓力較大,因此應該給予適當的心理輔導進行梳理,幫助患者度過這一艱難的時期;通過科學合理的護理和規律的功能鍛煉,可以幫助患者改善關節局部的血液及淋巴循環[6],通過關節的主動屈曲和伸展,可有效防止粘連,幫助重建肌肉力量,恢復關節功能。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部分膝關節鏡手術的患者進行了圍手術期護理以及功能鍛煉指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均于手術后成功出院,無明顯的并發癥發生,在術后隨訪的過程中發現,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較好,滿意度較高,兩組對比,差異明顯(P
總之,對膝關節鏡手術的患者進行圍手術期護理以及功能鍛煉的指導,有利于提高手術的成功率,減少術后恢復期的并發癥,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爭取早期恢復受損關節的功能,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較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葛棟云.膝關節鏡圍手術期功能鍛煉 96 例護理體會[J].南通大學學報,2011,31(2):152-154.
[2 劉敏池,付志民,馬穎,等.膝關節鏡手術圍手術期的護理[J].河北醫藥,2011,33(12):1903-1902.
[3] 田曉娟,郜桂霞.膝關節鏡圍手術期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8):313-314.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092-01
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醫護人員對術后管理的認識和提高,術后管理變得極為重要。臨床常采用的PDCA循環,是由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愛德華?戴明(W.Edwards Deming)提出的,也稱“戴明環”。P指計劃(plan),D指執行(do),C指檢查(check),A指處理(action),四個階段的循環反復過程,是一種程序化、標準化、科學化的管理方式[1]。為了進一步提高醫療護理技術,改善和促進患者康復的療效,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我院為骨科術后管理的患者實施了PDCA循環管理方式,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3年7月的骨科術后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按照骨科疾病的診斷標準的方案作為納入標準[2],男119例,女91例,年齡平均(45±22.25)歲。所有患者均按入院先后次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100例,男62例,女38例,平均(45±22.25)歲;實驗組100例,男57例,女43例,平均(45±23.4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分別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10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實驗組采用PDCA循環,即通過計劃(P)、實施(D)、檢查(C)、處理(A)4個階段對患者進行各項護理措施的實施,比較和記錄兩組者生活功能鍛煉及肢體功能恢復狀況的評分,住院時間,患者滿意度調查。
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形式表示,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P
3 結果
3.1 兩組患者PDCA管理實施前后的生活功能鍛煉評分比較結果:對照組實施前后生活功能鍛煉評分分別是:15.06±6.31,76.52±3.24,實驗組實施前后生活功能鍛煉評分分別是:38.65±7.68,53.21±3.65,實施前后比較,P
3.2 兩組患者PDCA管理實施前后患者康復效果情況比較結果:實驗組康復總有效率88%,對照組康復總有效率96%,高于對照8%。
3.3 兩組患者PDCA管理實施前后兩組患者患者的住院時間情況比較,對照組實施前后患者患者的住院時間(d)分別是:28.65±5.32,21.35±2.61;實驗組實施前后患者患者的住院時間(d)分別是:28.78±4.76,20.34±3.42,實施前后比較,P
4 討論
為了進一步提高骨科術后患者的醫療護理技術,改善和提高患者的治療護理效果,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我院卓有成效的利用PDCA循環管理方式應用在骨科術后患者的管理中,按照計劃、執行、檢查、處理4 個階段與8 個步驟,即找出問題、找出原因、 確定目標、 計劃對策、 實施計劃、 檢查效果、 鞏固成果、 處理遺留問題,它的應用確保了醫療護理服務的系統性、關聯性和遞進性[1]。其表現[6]:①有利于各項醫療護理目標的完成,使術后功能鍛煉順利開展進行; ②科學計劃工作內容,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和效率,有利于醫療護理服務和科研工作,更有利于提高人員素質的;③不斷總結實踐經驗,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應用 PDCA 程序能幫助我們隨時發現措施的不足,隨時調整改進。利用這樣的順序進行質量管理方法理論,及時發現骨科術后患者護理過程中出現的的問題,及時分析原因并制訂有效的護理措施,使醫療護理質量逐漸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PDCA循環應用于骨科術后患者管理措施實施,促進患者功能鍛煉及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了患者康復療效,同時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PDCA循環能夠改善骨科術后患者健康狀況,加快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有利于臨床上廣泛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李繼平.護理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28-229.
[2]應蓮琴,王賽君.質控員在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作用[J].護理研究.2006,20(3),355
[3]張文麗.吉林大學 碩士 2007-10-25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78例行斷肢再植術的患者,其中男54例,女24例,斷指共計100例,其中拇指33例,食指26例,中指18例,無名指14例,小指9例。致傷原因:擠壓傷36例,切割傷25例,撕脫傷5例,爆炸傷3例,絞軋傷9例。完全離斷68指,未完全離斷32指。手術時間均在傷后30min~10h,均進行急診斷指清創再植手術,術后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9例,對照組采取常規綜合護理措施;觀察組采用常規綜合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強化功能訓練的護理措施。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綜合護理措施,具體為①心理護理:給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防止傷者因把不良情緒和代謝紊亂等因素而導致出現血管危象。②基礎護理:術后病房要求將室溫保持在23~25℃,濕度保持在50%~60%,在患處上方40cm處加用25~40w的烤燈照射,保證沒15~30min查一次房以免出現燙傷,對發熱患者給予對癥治療;嚴禁患者及家屬在病房吸煙,通過研究證明吸煙可使血管出現痙攣,導致患指缺血,嚴重可出現壞死等并發癥。③護理:術后要求患者絕對臥床休息7~10d,應將患者取平臥位或健側臥位,肢體放于功能位。患肢一般用自制的墊枕抬高300,以利靜脈及淋巴回流l2。禁止患側臥位,以防止再植指血管受壓、牽拉或扭曲而影響血液循環④藥物護理:包括止痛藥、解痙藥、抗凝藥及抗生素的應用。⑤疼痛護理:各種炎性物質因手術及外傷的切口異常釋放使患者出現疼痛、組織水腫或血栓形成。術后通過全面的評估患者身體狀態,向患者進行減輕疼痛的臨床指導,通過使用鎮痛藥來控制疼痛,時刻監測有無血栓的形成。⑥飲食護理:飲食多應為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流質性食物逐步過渡到普通食物,做到少食多餐,多飲水,預防便秘的產生。禁止飲酒和含咖啡因的液體。⑦休克護理:針對休克患者應嚴密觀察其意識表情、生命體征,預防低血容量性休克和中毒性休克的出現。⑧二便的護理:因患者的術后早期必須絕對臥床休息,導致胃蠕動緩慢,二便的排泄不方便,因此要注意保持二便的通暢,不可再早期下床排便,以免血管痙攣,必要時可采用導尿或使用開塞露。⑨常規功能鍛煉:術后2~4w以理療為主,術后5—8w傷口基本愈合,主要行關節活動度練習,術后9~16wX光檢查骨癡生長良好,逐漸加強被動關節活動度練習,同時進行電刺激,鼓勵并指導患者進行傷肢各關節的主動訓練。
觀察組在常規的綜合護理的基礎上加用強化的功能恢復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分為:①早期功能鍛練:術后1周后進行輕微的健指的屈伸活動,對患指進行輕微的按摩保證患指的血液循環,減輕肌肉萎縮、關節僵直等的情況產生,3周后盡情輕微的患指的屈伸活動,幅度應從小到大,次數從少到多,對其內固定的骨折部位進行輕微主被動的活動,加強血液循環能力,促進愈合。②中期功能鍛煉:一般在術后5周~3個月當軟組織出現愈合后外固定給予解除,可在醫師指導下進行主動或被動患指關節的運動,應遵循主被動相結合的方式,以主動為主,力量從輕到重,幅度從小到大,次數從少到多,每次鍛煉以感到疲勞為止,進行系統的強化康復鍛煉。切不可被動運動過于粗暴或主動活動用力過猛,避免出現縫合、神經及肌腱的斷裂。③后期功能鍛練:術后6~8周開始,骨折已逐步愈合,此時斷指的功能恢復已達到一定程度,可針對活動度欠佳的關節進行關節松動手法,指導患者練習拿筷子、寫字等,由簡到繁,并輔以理療、中藥熏洗等,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強化日常生活訓練,使患者的感覺和運動盡快得到充分的恢復,從而使斷指的功能獲得較滿意的恢復。
1.3隨訪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隨訪一年后再植手指的恢復情況,分為優、良、差。優:患者手指關節基本恢復到正常的生理功能,手指創面得以較為完好的痊愈,不失美觀。良:患者的手指創面有愈合良好但留有較大瘢痕,指關節功能恢復未能完全達到正常生理功能。差:患者手指創面愈合不好或出現壞死,指關節無正常生理功能。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算百分位數,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P
2 結果
3 體會
斷指再植的成功,除了精湛的手術技巧、充分的術前準備及術后用藥外,正確的再植指功能鍛煉也是至關重要的,然而術后病人往往因疼痛不愿早期活動,這樣就容易造成術后并發癥,影響再植指的功能,故醫護人員應加強此項健康指導,并囑其出院后定期隨訪。總根據上述研究,對采取斷指再植術的患者注重功能鍛練方面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患者預后效果,對臨床工作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杜蘭香,斷指再植術128例術后護理[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2):320-321
預見性護理模式是超前意識的護理措施,實施預見性護理模式可以幫助護理人員對患者疾病發展以及潛在的問題進行預判,能夠對患者進行防患于未然的護理。相關研究指出,預見性護理模式可以提高治療護理效果,同時也能有效地預防并發癥的發生[1]。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取得滿意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骨科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7.4歲。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42.5歲。骨折類型包括上下肢骨折、胸腰椎骨折、盆骨骨折、腰椎間盤突出和頸椎骨折。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如患者需要給予手術治療,對患者及家屬做好手術解釋,對其大概講解手術治療的重要性及治療過程等,術后根據患者自身疾病對其進行相應護理,制定相應的健康指導計劃。觀察組實施行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主要是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患者實施基礎護理、并發癥護理和指導功能鍛煉,通過對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達到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者痛苦,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調查,并發癥主要包括便秘、壓瘡、深靜脈血栓形成和感染等。護理滿意度采取患者主觀評分的方式,分為滿意、一般和不滿意三項。
2結果
2.1兩組患者發生并發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為20%,對照組并發癥為47.5%,兩組間有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7.5%,兩組間有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結論
臨床骨科患者基本的特殊性,一般需要臥床很長時間,且有部分患者身體的部分機體功能還存在一定的障礙,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因此很容易導致并發癥的發生,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和經濟壓力。預見性護理是指醫護人員根據患者基本病情狀況利用臨床知識進行詳細全面的綜合評估,能夠提前預知及時處理患者病情的突發狀況也能有效避免和降低患者并發癥,防患于未然。
3.1基礎護理
患者一經入院護理人員就要及時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全面的觀察,并按照觀察結果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1)讓患者保持正確,對其各項身體狀況進行了解與評估,尤其要確保患者的呼吸通暢(2)迅速為患者搭建起兩條靜脈通路,如果有必要則還可以實施置管深靜脈或者切開深靜脈(3)嚴格結合患者的骨折部位對其進行止血措施(4)時刻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觀察,一旦出現任何意外情況,要及時實施搶救[2]。
3.2并發癥護理
骨科患者多存有肢體功能障礙,活動能力受限,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呼吸系統、血液循環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因此骨科患者容易發生靜脈血栓、呼吸系統感染、壓瘡及泌尿道感染等并發癥。對此,(1)呼吸道相關并發癥預防護理:口腔是病原入侵的重要途徑,每日一次檢查患者的口腔,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證患者的口腔衛生。對于長期臥床患者,定期做患者口腔分泌物培養和分析,根據情況選用漱口液(2)皮膚護理:每日更換患者的被褥、枕頭、床單,保證病床的平整、干燥和舒適,定期幫助患者更換姿勢,對長時間受壓皮膚進行放松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患者長時間臥床而產生的皮膚不適及壓瘡情況[3]。
3.3指導功能鍛煉
指導患者及時恢復功能鍛煉,目的是恢復局部肢體功能和全身健康,防止并發癥,使手術達到預期效果。一般術后鍛煉可分為3期(1)初期:術后1~2周,在醫護人員的輔助下,活動量由輕到重,幅度由小到大(2)中期:從手術切口愈合、拆線到去除牽引或外固定用物一段時間,可根據病情需要,在初期鍛煉的基礎上及時增加運動量、強度、時間,并配合簡單的器械或支架輔助鍛煉(3)后期:加強對癥鍛煉,并配合理療、按摩、針灸等,使肢體功能盡快恢復[4]。
作者:王喜 單位: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骨科
[參考文獻]
[1]錢富敏.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在骨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5,36(9):1033-1034.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471-01
腦梗塞是腦血管疾病當中的常見病與多發病,多見于中老年患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通過臨床研究發現[1],腦梗塞的發病機制為腦動脈粥樣硬化,出現血管內膜損傷而造成動脈管腔變狹窄,形成局部血栓,導致動脈狹窄加重,嚴重者完全閉塞,進而使腦組織缺氧、缺血以及壞死等,引起患者神經功能出現障礙。該病發病急,病情進展快,有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如果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的話,常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治療的同時,通過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治療效果。現將142例腦梗塞患者實施的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共有142例,其中男98例,女44例;年齡32~77歲,平均(45.18±8.09)歲;病程2個月~3年,平均(1.12±0.54)年;142例患者經過頭顱CT確診,符合腦梗塞的臨床癥狀;程度:輕度67例,中度46例,重度29例;梗死部位:基底節區49例,腦隙性54例,小腦3例,內囊區27例,呈多發性9例。排除心、肝、腎等臟器官嚴重病變的患者。
1.2 護理方法
1.2.1 心理護理:詳細了解腦梗塞患者的心理狀況,對于患者的預后及其治療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統計資料來看[2],腦梗塞患者當中大約有60%左右的患者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患者的心理障礙主要以抑郁以及焦慮、煩躁不安為主。因此,護理人員要主動積極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仔細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及時發現問題盡快解決,以促進患者的預后。對于心理障礙比較嚴重的患者,可以請已經治愈且恢復至病前狀態的患者“現身說法”,以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使其能夠堅持治療。
1.2.2 功能鍛煉:有些腦梗塞患者雖然經過有效的治療,但是治愈之后依然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不全狀況,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囑患者及早進行肢體功能鍛煉等活動,以促進肢體功能得到有效恢復。
在腦梗塞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的時候,護理人員要加強指導,在初期讓患者采取主動鍛煉與被動鍛煉相結合的方式,以盡快提高肌力。隨著患者肌力不斷增加,逐漸地減少被動鍛煉的次數,轉向主動鍛煉。在病后患者可以進行肢體被動活動、變換以及抗痙攣肢位等活動。先從慢慢抬腿開始,患者可以下床站立,在家屬或者護理人員的攙扶下練習向前邁步,以患者不感到疼痛以及疲勞為度。隨著病情的恢復,患者自己可以獨立邁步。同時,患者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日常活動,例如拿筷子夾東西、抬起手臂做梳頭的動作等。每天可以鍛煉1次,每次1h左右。另外,肢體功能鍛煉是一個枯燥無味的過程,但是對患者來講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護理人員及其家屬做好監督工作,以保證患者每天都可以進行運動。
1.2.3 生活護理:患者由于長時間的臥床休息,容易引起壓瘡。因此,護理人員及其家屬要做好壓瘡的護理工作。定時給予患者變換,使用50%乙醇對患者容易發生壓瘡的部位進行按摩,例如肩胛、骶尾部、膝關節、內外踝、脊柱、髖部、肘關節以及腕關節等。按摩之后涂抹上滑石粉。有破傷的患者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然后在涂上龍膽紫,進行簡單的包扎。
1.2.4 語言訓練:患者語言康復訓練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的過程,患者要循序漸進的進行鍛煉,最后達到病前的水平。護理人員以及患者的家屬要制定一個語言康復的計劃,練習簡單的語言發音,多聽聽音樂。每天練習30min~1h左右。
1.2.5 飲食護理:在飲食方面,患者要少食多餐,改掉暴飲暴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多使用高維生素、高能量以及高蛋白的食物,忌食辛辣激性強以及粗硬、生冷的食物,食鹽的攝入量為每天5g以內。
2 結果
經過護理,14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無一例患者出現功能不全。根據筆者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查量表發現,患者的滿意度為100%。
3 討論
腦梗塞患者致殘率較高,而且患者恢復時間長,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給家屬以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3]。通過本組患者的護理可以發現,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既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了治療效果,又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構建了和諧的護患關系,減少了不必要的醫患糾紛,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乳腺癌是女性腫瘤中威脅較大的疾患。乳腺癌不治療死亡率較高。因此一經發現,一定要及時進行手術根治治療。而手術后做好護理也極為重要。
通過回顧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7月收治施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45例的臨床護理資料,改進護理措施,加強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功能鍛煉和出院指導。4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證明護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臨床資料
2008年7月~2011年7月收治施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45例,年齡35~75歲,平均49歲。通過乳腺癌根治術和精心護理,4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護 理
術后護理:①術后6小時開始由遠端至近端按摩。方法:操作者一手扶患肢手腕處,另一手大小魚際緊貼患肢皮膚,然后由下向上、由外向內輕輕作環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②輕拍打患側上肢,用拇指和食指沿患肢淋巴走向由下向上、由外向內輕輕對捏,刺激近端淋巴管,促進淋巴液回流。禁止在患例肢輸液,告知患者患側不能持重、抽血和測血壓等,避免患肢腫脹。③術后引流管保持負壓吸引,注意觀察創面滲血及有否皮瓣壞死,手術后定時擠壓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壓,準確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和量。
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活動采取相應的措施,也就是護理人員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言語,表情、態度、行為去影響或改變患者的感受和認識,以減輕患者痛苦,幫助患者調整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的身心狀態。在患者返院復查時,反復宣傳關于癌癥治療方面的新成應,使患者建立生活信心,配合治療,心情舒暢的生活。
飲食指導:患者手術全麻6~12小時后進水少許,根據患者的麻醉后反應若無惡心嘔吐,應鼓勵進食,易消化的小米粥、面湯,待患者胃腸道恢復正常后可進普通飲食。
功能鍛煉:在住院期間向患者講解功能鍛煉的方法并教會他們,其方法如下:按計劃囑患者術后1~3天,可手指屈伸,腕關節回轉,肘關節屈伸;術后4~7天,上肢前伸上下擺動;術后7~9天,患側肘關節擺動,上肢上下左右擺動;術后10~13天,上肢前上舉,上肢頭上運動,患側手過頭摸至對側耳郭;手術2周后,指導患者抬高患側上肢并活動肩關節,做爬墻運動。同時可逐漸做低頭、挺胸動作,患側手掌置于對側肩部。鍛煉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循序漸進的鍛煉,不宜操之過急。
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出院后的復查時間、繼續功能鍛煉的方法和堅持繼續鍛煉的必要性等。根據個體恢復情況,可逐漸進行上肢旋轉、后伸、輕度擴胸運動,逐漸增加活動時間和鍛煉強度,以不感到疲勞為度鼓勵患者參加多種形式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有氧健身、騎自行車、做健身操或瑜伽等可以刺激淋巴回流,從而減少乳腺癌患者術后患肢淋巴水腫的發生。
討 論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腫瘤病理資料統計,乳腺癌的發病率占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8%,而且發病率逐漸增高,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其發病率己超過宮頸癌,占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一位,也是主要的致死原因。同時乳腺癌的治療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需要醫護人員高水平的治療及護理,為患者提供系統的康復指導。目前,乳腺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仍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因手術方式及腋窩淋巴組織清除等原因,術后并發癥情況嚴重,對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造成很大影響。
合理的護理方法能調動患者積極的心理潛能,有利于提高俱樂部乳腺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本文在調查有大部分患者存在焦慮心理問題,通過干預后,如心理疏導、患臂功能鍛煉指導、健康飲食指導、如何協調夫妻關系等,使患者各種功能狀況和整體生命質量狀況普遍有所提高,能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感受醫護人員與社會的關愛和尊重,患者感到精神愉快、增強了戰勝癌癥的信心和機體的免疫力,有助于提高乳腺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而積極的有序身體鍛煉可以促進患者疾病的恢復,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應鼓勵患者丈夫的積極參與及對患者的支持。出院后電話隨訪,督促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及自查,鼓勵患者進行日常生活勞動,改善社會職能。
通過45例乳腺癌患者的護理,充分認識到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加強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功能鍛煉和出院指導,使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均達到臨床治愈。
參考文獻
1 姚張栓.乳腺癌根治術后的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7):72.
2 張素華,高建美.乳腺癌216例圍手術期心理問題及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4):105-106.
3 榮麗媛.乳腺癌根治術后患者的護理[J].局部手術學雜志,2006,15(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10
臨床資料
2008年10月~2009年7月我科共收治35例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病人(35膝),男9例,女26例,其中骨性關節炎3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3例,年齡33~78歲,平均67歲。
一般護理干預措施
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患者病程長,對手術的期望值較高,同時又害怕手術失敗將帶來更大痛苦,都不同程度存在緊張、恐懼和矛盾心理,護理人員根據病人心理狀態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熱情接待病人,主動介紹手術的最新進展,成功病例以及術后的康復過程,消除其恐懼感,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十分積極的心態接受手術。
膝關節病變疼痛比較劇烈,正確指導患者擺放位置,合理使用鎮痛藥,術后疼痛嚴重時要正確使用鎮痛藥。
指導合理飲食,在保持清淡食品攝入的同時也應適量補充營養食品,以增加機體抵抗力。
保持床鋪清潔平整,干爽,減少對皮膚的不良刺激,使患者舒適,并指導患者合理安排休息及睡眠時間。
術前護理干預措施:做好手術野皮膚準備。一般在患側肢體上下20cm。手術前1天做血型鑒定,備血,完成常規藥物的皮膚敏感試驗,全身清潔。手術前晚10時后禁食,12時后禁水。因患者置換術后3~5天內必須臥床,因此應訓練在床上排便排尿,防止術后懼排或不習慣排便,出現尿潴留,便秘。指導患者行股四頭肌的鍛煉。向患者講清股四頭肌鍛煉的重要性,并教會正確方法。如果術前沒有很好的鍛煉,術后由于懼疼心理作用,患者不能抬起下肢,延誤了傷肢康復的進程。
術后護理干預措施:根據患者病情測P、R、BP 1次/小時,平穩后改為1次/4小時。老年病人常合并其他心肺疾患,更應該注意監測生命體征,并觀察意識狀態。術后給予患肢抬高。應用軟枕或特制軟墊,將患肢抬高20cm,保持膝關節近伸直位,以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術區用冰袋冷敷24小時,并保持傷口敷料干燥。注意保持術區引流管通暢并觀察傷口滲液以及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的多少。引流管要固定穩妥并低于傷口平面,防止脫管及逆行感染。經常擠壓引流管防止堵塞,確保引流管通暢[1]。如引流量較多時,應立即通知主管醫生進行處理。如滲血較多時應及時更換敷料。注意觀察患肢末梢血運情況、溫度、皮色、足趾活動情況,以防止由于包扎過緊而引起血液循環障礙。術后6小時即可進食,給與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易消化食物以增加營養,促進傷口愈合,并預防便秘。術后第1天開始協助病人行直腿抬高鍛煉(股四肌鍛煉)及踝關節背屈運動。股四頭肌鍛煉的正確方法:仰臥兩腿伸直平放床上,囑患者保持膝關節完全伸直,慢慢抬起下肢至床面交角45°左右,稍停數秒鐘,再慢慢放下,反復進行5~10分鐘,每2小時1次。指導病人行繩肌靜態收縮鍛煉,每次5秒鐘,每10次1組。可促進血液和淋巴回流,消除腫脹,防止術后粘連引起關節僵硬。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鍛煉股四頭肌,即直腿抬高運動。經過術前的鍛煉后可順利地抬起下肢。患者掌握方法以后應有計劃告知逐步增加活動量,防止股四頭肌萎縮,獲得可靠療效。也可行患肢CPM機持續被動運動,CPM機是有規律的被動運動,可促進靜脈和淋巴回流,能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2]。訓練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患肢無不適為宜,并適當休息。起始角度為0°,終止角度為30°,每次30分鐘,每天2次,頻率由慢到快,以后每天逐漸增加10°左右,在1周內達到或接近90°,術后2周應達到120°。術后第3天開始進行患肢主動活動,行膝關節主動屈伸鍛煉(閉鏈式功能鍛煉)和進一步加強直腿抬高訓練,鍛煉幅度及強度應與CPM機同步,以后逐漸增加關節活動度。術后第5天在病情許可的條件下可下地站立,并逐漸延長時間。此時重心在健側,患肢不能負重觸地。因過早負重會加重膝關節內創反應,易形成慢性滑膜炎。如做雙膝關節置換或合并有其他疾病者可延遲下地站立時間。同時進行彎腿練習,開始時可在床側進行,患者坐于床邊自然放松,患肢憑借重力慢慢垂到床下,基本上能達到70°,然后再用健肢放到患肢前方,幫助向后壓患肢,即可增加屈膝角度,用力大小以能夠忍受為度,如果能堅持幾分鐘效果會更好。或者在床上進行開鏈式功能鍛煉。術后1周為防止患肢出現伸展滯缺,可做如下功能鍛煉:將患肢足跟墊高10cm,把雙手自然放于膝關節處,利用雙手的重量對患膝關節進行下壓,每次堅持10分鐘以上,每隔2小時訓練1次,使膝關節被動伸直,可由家屬協助完成。術后3周可恢復患肢負重能力。病人可借助步行器做行步狀態訓練和下蹲姿勢練習。訓練病人平衡能力,進一步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同時增加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創傷和骨折。在加強屈膝功能鍛煉的同時,要注意伸膝功能的鍛煉。
結論
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多種骨性關節炎、關節疼痛及強直或屈曲攣縮等疾病的有效方法[3]。它給關節活動創造了條件,除了有高超的置換技術,術前術后護理也是關系手術成敗的關鍵。護理干預措施給手術患者提供了優質合理的護理。通過應用護理干預措施護理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患者膝關節活動良好,功能恢復正常,均能身心健康地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amil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troke.Methods 100 case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from October 2013 to October 2015,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Two groups were all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methods,The family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us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the same time.NIHSS score and Barthel score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mood of depression by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was evaluated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s The NIHSS score(3.68±1.06)and Barthel score(68.8±5.5)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compared with the NIHSS score(5.36±1.87)and Barthel score(56.6±6.3)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5.5265,P=0.0000;t=10.3153,P=0.0000).The score of depression(8.9±3.4)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14.3±3.8)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7.4885,P=0.0000,P
[Key words]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Family nursing;Rehabilitation;Depression;Nursing effect
腦卒中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發病后可導致患者病死率和致殘率增加。腦卒中除了給予有效的臨床藥物治療外,此類患者康復治療過程中的護理干預也至關重要。在護理干預措施中,家庭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康復起著重要作用,家庭護理是患者及患者親屬參與下的護理干預措施,是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干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選擇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觀察家庭護理干預對此類患者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00例(符合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同時排除腦出血患者、腦梗死發病前合并有精神疾病及智力障礙患者、不能與醫護人員正常語言交流患者、肝腎功能障礙患者。本研究均在我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指導和監督下進行。所選的100例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48~73歲,平均(64.7±6.1)歲;受教育背景:大學和大專文化程度24例、中專和中學文化程度19例、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7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6~72歲,平均(65.5±7.8)歲;受教育背景:大學和大專文化程度23例、中專和中學文化程度20例、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7例。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的急性腦梗死臨床治療(給予抗凝藥物、改善腦細胞代謝類藥物、腦保護劑、改善腦組織血流等藥物),對照組給予常規的腦梗死康復護理,護理過程中對患者康復訓練進行簡單指導,協助患者擺放,進行出院后指導等,此過程中其家庭護理是由患者自己決定,護理過程中相關技術是從住院期間獲得。觀察組在常規腦梗死康復護理同時實施家庭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首先對患者肢體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估: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復訓練計劃和方案,為患者制定家庭護理干預方案和具體實施措施,家庭護理干預內容和干預時間均根據制定的家庭護理干預計劃進行,且嚴格執行。②心理護理干預:在家庭護理干預中家屬要了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緒,患者因為發病前肢體功能良好而發病后肢體功能缺損,不容易接受這個現實而出現沮喪、恐懼、憤怒等情緒,影響配合醫護操作。在護理過程中,把心理護理干預應用到患者中,緩解患者發病后的沮喪、恐懼等不良情緒,利于患者積極配合康復鍛煉和康復護理。③根據制定的家庭護理干預方案進行康復鍛煉:家屬和患者主動參與其中,掌握具體的康復鍛煉方法和訓練動作,訓練過程中要循序漸進,訓練強度從小到大,從被動到主動,訓練患者的坐、站、行等動作,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過程中,指導患者翻身,避免壓瘡發生,護理中實施的措施要根據制定的康復訓練方案進行。④知覺訓練:在家庭護理干預過程中,讓患者聽音樂,通過音樂刺激來提高患者辨認能力和覺醒能力。中期訓練時要注意對患者注意力、學習力等方進行訓練。⑤康復門診護理人員管理患者的家庭護理干預計劃和實施:家屬和患者每周到康復門診進行復診1次,每隔4周康復門診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家庭隨訪1次,護理人員對患者康復鍛煉情況進行評估、康復技術指導和康復教育。實施家庭護理干預共24周。
1.3觀察指標
采用NIHSS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狀況進行評定,評分越低提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輕。采用Barthel指數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定[3],評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越好。觀察兩組患者抑郁情緒改善情況,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對患者護理干預前后進行評分,評分越高提示抑郁程情緒程度越重。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IHSS評分和Barthel評分情況的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NIHSS評分和Barthel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NIHSS評分和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抑郁情緒評分的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抑郁情緒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抑郁情緒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