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方向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20 10:41: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心理學方向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一、心理學與教學方法相融合的趨勢

教學方法經過長時間的變革已經從以往單一的言語講述轉變成為一個非常龐大的教學體系。科學技術、教育學、心理學等眾多領域發展,為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奠定了良好基礎,教學方法發展也呈現除了新的趨勢,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心理學研究成果對教學方法發展的影響。心理學是教育學科中一門非常基礎的課程,心理學研究主要對象就是人的心理現象,對人心理現象的產生、發展和變化規律進行探索。教學理論是研究通過何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所以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必須要結合心理學,對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給于充分尊重,這樣才能保障教學方法改革的有效行,順利實現教育目標。在很早很早以前人們就注重心理學與教學方法的融合,例如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最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在教學中需要注重應用啟發式教學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教育活動開展不能違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孟子對獨立思考非常重視,要求在教育中需要將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良好呈現出來,在獨立思考中進行反省。但是對教育領域發展進行深人分析發現,在十八世紀之前教學方法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經驗描述層面上。社會不斷發展,對教育領域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眾多學科領域獲得的研究成果為教學方法發展輸人了新的血液,特別是心理學研究成果。在十九世紀瑞士著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學化運動”,提倡心理學與教學方法的融合。他強調在心理學層面上對理論進行論證,解決教學問題,認為心理學與教學方法的融合是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這一內容不僅代表著他對教學理論進行了深人研究,同時反映了科學的不斷發展,將心理學與教學方法相融合的探討工作已經開始。他明確的指出,為了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在教學實踐中必須要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越小年齡階段教學活動開展越需要心理學知識進行引導。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中,教育領域重點研究內容不應是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如何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這一道理也越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證。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深人,素質教育快速發展,教學方法與心理學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為密切。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將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主動行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學習和掌握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注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情感體驗。避免學生陷人被動式的學習狀態中,讓學生懂得如何學習,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將學生具有的創新意識呈現出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現代教學方法的發展,離不開心理學理論的支持。

二、現代教學方法與心理學的融合分析

眾多教育研究人員認為優秀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能,強化學生學習成效,對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也有著積極影響。不良的教學方法很有可能使得教學課堂成為扼殺人才成長的主要場所。全球化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推進,蔓延與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中。不可置疑的是,現階段國際競爭越來越為激烈,如果誰沒有重視教育改革,誰就會在新世紀中失去教育發展的契機。對全球教育教育改革進行分析,特別是針對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雖然在內容、結構等眾多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但是改革的切人點卻有著相似指出,就是對課堂結構進行充足,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展現出來。從中可以得到這樣這一結論,關注心理學現代研究成果,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已經成為現代教學方法改革的基礎,下面就對教學方法與心理的融合進行深人分析。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從心理學層面進行分析,興趣是驅使學生學習最有效的工具,是人們對某種事物進行認知動力源泉。如果學生可以帶著濃厚的興趣投人到學習活動中去,對提升課堂教學成效有著積極影響。本文筆者在課堂教學時間中對學生的注意狀態、情緒變化和意志情況進行了長期性的觀察。最終了解到學習興趣較高的學生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表現踴躍,不僅會非常認真的聽取教師講述的內容,同時還可以保質保量的完成課后作業,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和專研精神。他們不畏懼在學習中遇到的眾多困難,會在難題攻關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但是對于那些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他們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學習中遇到困難總是畏縮,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解決,同時也會產生焦躁、自卑等不良心理。從中這些情況中可以看出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態度有著較深影響。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僅需要讓學生學習到有用的知識,同時還需要深人思考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為學生后續學習道路奠定良好基礎。興趣來源于目的,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明確學習的目的性。想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需要結合“學了可以派上用場”的心理,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知識對他們有什么作用。在叫許中教師需要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同時在生活中的眾多方面也有所應用。還可以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二)知情統一,注重學生和諧發展

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研究表示,學生智力因素與學生情意等非智力因素有著非常緊密聯系,二者相輔相成。因為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學習活動開展的動力所在,可以對教學活動開展進行調節,對提升課堂教學成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成效,對學生智力發展也有著較深影響。當代教育領域強調學生的素質教育,教育人員也逐漸認識至了情意等非智力因素對教學成效的影響。所以心理學與教學方法的融合,教師需要注重幫助學生養成積極的學習情感,將學生學習過程看作是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與情意過程的統一。暗示教學方法最為主要的原則就是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避免讓學生產生較大的學習壓力,使得學習活動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心理學與教學方法的融合,教師必須要注重學生學習中的情意因素,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方法改革取得良好成效。

(三)倡導啟發式探究,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從上文敘述中也可以了解到,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教師看重的不應該是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是否掌握了學習知識的方法。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研工作人員的探索過程有著很多相似之處,都是以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心理學與教學方法的融合倡導啟發式探究教學,教育人員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依據學習要求選擇學習方法,并且對教學方法進行設計,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懂得如何學習。教學方法改革需要從“學會”向著“會學”方向轉變,教學改革重點在于指導學生懂得自學。從某種層面上進行來講,教師教會學生知識不如教師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技能,這樣為學生后續學習道路也可以做好鋪墊。教會學生學習不僅是心理學與教學方法融合的要求,同時也是素質教育開展重要任務,是提升教學成效的根本途徑,也是促進現代教育領域的發展的主要對策。

(四)集思廣益,強調學習情境的合作性

合作性教學對教學活動中眾多動態因素之間的聯系非常看重,強調眾多動態因素之間的重要性。這種合作不僅是為了將眾多動態因素的優勢咋還能現出來,促進課堂教學成效提升,同時也是為了讓學生在競爭中合作,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使得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質。滿足現代教育發展對教學方法的需求,為社會輸出更多高素質人才。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是單向性的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灌輸,沒有認識到學生學習能動性和主動行的重要作用。西方學者在上個世紀對合作學習進行了深人研究,并且試著將社會心理學對合作原理的實驗研究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區。我國對該內容的研究非常起步較晚,但是經過長時間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客觀成就。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突顯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非常適合現代教學方法改革的需求,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它包括以下幾個要素:積極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的個人責任;成員之間的有效溝通,并建立和維護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需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同時,它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溝通,培養團隊精神,凝聚人心,增進認識與了解,促進主體的自我認知與自我反省,使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而且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

(五)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權利

教學要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要因材施教,是現代教學方法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不僅一些專門的個別化教學法如程序教學法、非指導性教學法等強調這一點,就是其他的教學方法也十分重視這一問題。總體來看,現代教學方法更加趨向于關注個別化教學和因材施教,更加關注學生的經驗和體驗,關注學習者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更加注意增加個體學習的參與度,更加注意發展學生的潛能。眾所周知,學生享賦因人而異,如他們對不同學科的興趣不盡相同,學習的能力大小有別,學習的速度快慢不一。此外,學生在智力、健康、情緒、經驗背景、特殊能力、社會適應等方面,也是千差萬別洛不相同的。而在實際生活中,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因此,我們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并努力設法適應這些差異,這也是現代教學方法改革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為了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許多國家在教育教學改革中,都特別強調教學方法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如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全面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

篇(2)

    在儒學系統中,“成圣成賢”的教育理想可以追溯到孔子。在孔子看來,作為理想人格化身的圣人現實中基本不存在,即使是堯舜都很難做到,“堯舜其猶病諸”[1](p. 92)。盡管孔子認為圣人不可企及,但還是認為有三個標準可以衡量“圣人”:一是“內圣”,達到“中庸”的人格境界與行為準則。“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1](p. 31)二是“外王”。當子貢問“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是否算得上“仁”時,孔子認為這已經超越了“仁”,基本上達到了圣人的地步。三是好學。這集中體現在孔子對“六言六蔽”的解釋上,“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1](p.178)這樣,孔子就把道德論與知識論連接起來,認為圣人既有高尚的品德,又能給人民帶來福祉,同時還能保持不斷學習的狀態。而到了孟子那里,圣人形象就不再如孔子所描述的那樣神化與虛幻,“堯舜與人同耳”。[1](p.300)那么,圣人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何在呢?孟子認為,圣人能發揮本性之善,所謂“反身而誠”、“發明善端”,以達到“萬物皆備于我”的境界:“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p.292),“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1](p.293),等等。這里所說的“赤子之心”、“幾希”等,就是孟子所謂的“良知”、“良能”,也是人得以成圣的慧根。可見,在孟子看來,人都有先天成圣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的實現,只要能“發明本心”、“立乎其大”即可。

    按照牟宗山的劃分,理學主要沿襲孔子一路,屬于橫攝系統,在修養原則上帶有“他律”的特點;心學則主要沿襲孟子一路,屬于靜默系統,在修養原則上帶有“自律”的特點[2]。孔子強調后天的習染,而孟子則直講“性善”。所以孔子“仁”、“禮”并舉,而孟子則認為“性善”乃人之本性,只要能發明此種“良知”、“良能”,人便能臻入圣境,“禮”的作用大為降低。

    理學與心學的“圣人觀”沿襲孔孟而來。朱子認為,圣人首先是道德完美的化身,“圣人萬善皆備,有一毫之失,此不足為圣人……故大舜無一毫厘不足,此所以為圣人,不然,又安足謂之舜哉!”[3](p.232)此外,圣人還是才智與事功的集大成者,“圣賢無所不通,無所不能,那個事理會不得”。[3](p.2830)朱熹這種兼綜仁者、智者、王者統一的圣人觀,比孔子都更為苛刻。而王陽明則繼承了孟子的圣人觀,把圣人品格集中到道德層面,這集中體現于他的“精金說”:“圣人之所以為圣,只是其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猶精金之所以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無銅鉛之雜也。人到純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猶金之分兩有輕重。堯舜猶萬鎰,文王孔子猶九千鎰,禹湯武王猶七八千鎰,伯夷伊尹猶四五千鎰。才力不同,而純乎天理則同,皆可謂之圣人。”[4](pp.27~28)

    在王陽明看來,圣人之所以為圣,不在于才力之大小,只要能做到“心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雜”即可。這就顛覆了孔子、朱熹一系的圣人“全知全能”而又“內圣外王”的說法,而把圣人的本質放在“德行”上。當然,王陽明在看待成圣修為上,并未反對“為學”之重要性。只是說,他的“為學”,重在道德自律、自省,本質上是“良知”的開竅,而不是朱熹等人所謂的“格物”,即外在知識上的學習。

    二、教育方法——“循序漸進”與“立乎其大”、“致良知”

    理學與心學“圣人觀”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存有差異。

    在朱熹看來,道德的完善首先還要以知識的獲取為基礎,這集中體現在他對“格致”的認識上。“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者,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1](p.6)朱子在此提出了“即天下之物”,才能“窮天下之理”。那么,如何“即物”?或者說“即物”是否就能達到“窮理”的理想效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朱熹提出了“循序漸進”的方法,表現有二:一是從“事理”到“道理”的漸進。他說:“圣人未嘗言理一,多只言分殊。蓋能于分殊中事事物物,頭頭項項,理會得其當然,然后方知理本一貫。”[3](p.677)很顯然,這種學習方式,既是系統的,也是復雜的,所謂“萃百物,然后觀化工之神;聚眾材,然后知作室之用”。[3](p.2831)二是強調“學、問、思、辨”的重要性,尤其是“思”與“辨”。他說:“大學之道,必以格物致知為先,而于天下之理、天下之書無不博學、審問、謹思、明辨,以求造其義理之極。”[5]在朱子的教育體系中,“道問學”對“尊德性”具有優先性,而由于“道問學”本身的龐大與復雜,注定了其堅持“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

    在具 體操作上,“循序漸進”也有很多細節性的表現。如朱熹根據人的年齡及心理特點,把人生教育分為三個階段:童蒙、小學、大學。其中,“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1](p.1)

    相比之下,心學關于教育方法的論述,則是另一番景象。當然,我們并不能簡單地認為,心學體系排斥知識與物理的獲取。只是說,它更強調知識的獲得根本還是在于“發明本心”。

    象山之學承孟子而來,因此他堅信,“心”乃道德之源。他說:“東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6](p.388)因此,綜象山一生,發明“本心”乃其本人不變之追求與教育弟子永恒之原則。

    在具體的道德教育方法上,“先立乎其大者”是對象山學說最簡要的概括。他說:“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人惟不立乎大者,故為小者所奪,以叛乎此理,而與天地不相似。”[6](p.142)那么,何謂“大”?如何“立乎其大”?

    “大”即“本心”,“立乎其大”即“發明本心”,就是積極弘揚孟子以“四端”為核心的道德品質,“側隱,仁之端也;羞惡,義之端也;辭讓,禮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本心。”[6](p.487)“發明本心”又被象山稱為“復本心”或“得本心”。象山認為,人心不古,“本心”喪失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蔽”和“自賊”等,“狙于習俗,蔽于聞見,以陷于惡,而失其本心者”。[6](p.47)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發明”與“去蔽”呢?象山提供了幾種方法:一是講明與踐履。他說:“為學有講明,有踐履。《大學》致知、格物,《中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孟子》始條理者智之事,此講明也;《大學》修身、正心,《中庸》篤行之,《孟子》終條理者圣之事,此踐履也。”[6](p.160)通俗而言,就是思考與實踐的結合。二是反思與辨志。他說:“知非則本心即復。”[6](p.454)“知非”就是一種反思精神。學生問象山:“陸先生教人何先?”對曰:“辨志。”復問曰:“何辨?”對曰:“義利之辨。”[6](p.489)可見,辨志也是其反思精神的一種。三是剝落與減擔。陸九淵說:“人心有病,須是剝落。剝落得一番,即是一番清明,后隨起來,日又剝落,又清明,須是剝落得凈盡方是。”[6](p.458)“減擔”也有類似的意思。“發明”與“去蔽”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構成了其“立乎其大”的教育認識論與“易簡工夫”的教育實踐論。

    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更是把陸九淵這一思想發揮到極致。在陸九淵那里,還要“去蔽”,還要“明是非”,才能保證“心體”之完備純潔。而到了王陽明,“良知”本身就有辨別是非之能力,所謂“知善知惡是良知”。在教育方法上,王陽明同樣強調從大處著眼,“譬之樹木,有根然后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后去種根”。[4](p.6)這和陸九淵是一脈相承的。

    三、情感體驗——“克己”與“求樂”

    大體而言,程朱理學一系強調學生的“克己”精神,而陸王心學一系則更強調學生的“求樂”意識,這集中體現在他們關于“童蒙”的教育理念上。

    朱子系統地論述了“童蒙”教育的要領、理念及方法,集中體現在他的《小學》一書的編撰上。該書集錄了古代圣賢的“嘉言善行”,分為內外兩篇。內篇包括“立教、明倫、敬身、稽古”四部分,外篇包括“嘉言、善行”兩部分,共285章。在此書中,朱子提到的各種道德規范多達數十條,從穿衣戴帽、起床睡覺、交朋會友、待人接物,到吃飯飲酒,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笑一顰,都要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前已所知,朱子把人生教育分為三個階段,其中八歲以前為童蒙教育階段。朱子認為,對兒童的教育一定要予以約束,否則“驕惰壞了,到長亦兇狠”[7](p.146)。如果在小時候沒有打好良好的道德基礎,長大后,“只為未嘗為子弟之事,則于其親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隨所居而長,至死只依舊。為子弟則不能安灑掃應對,接朋友則不能下朋友,有官長則不能下官長,為宰相則不能下天下之賢”。[7](p.146)到那個時候,如果再想有所改進,已經是“習之易荒,覺已難悔”[7](p.156)。

    到了小學階段,朱子就對教育內容做了具體的規定,“古者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7](p.1)無論是“灑掃應對進退之節”,還是“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都是為了提高兒童“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的道德修養,養成他們的良好習慣。

    綜朱子一生的教育思想,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結合的原則貫穿始終。因此,童蒙階段與小學階段只是基礎,而大學階段則是關鍵與核心。也因此,他對大學階段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體現在他對讀書的認識上。關于“朱子讀書法”,他的學生將其概括為六個方面: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其中,居敬持志尤為根本。“居敬”體現的是對讀書做學問的態度,而“持志”則體現的是讀書目的明確而生發出的意志力。從整體上看,朱子追求的是一種“克己”之學。當然,朱子自己也是這一思想的實踐者,據《四庫全書》的著錄統計,朱子現存著作共25種,600余卷,總字數在2000萬字左右,其內容涉及“經、史、子、集”等 各個方面。可見,朱子“遍注群經”的學術成就正是其“克己”的態度的結晶。

    而王陽明關于童蒙的教育理念則和朱子有很大的差別,這集中體現在其《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一文:“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霑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號呼嘯于詠歌,宣其幽抑結滯于音節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蕩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沈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順導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頑,日使之漸于禮義而不苦其難,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蓋先王立教之微意也。”[8](p.78)

    他首先分析了“童蒙”時代孩子的普遍特征,“樂嬉游而憚拘檢”,然后指出童蒙教育的一個整體原則,“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在王陽明看來,這才是先賢立教之大本。以此原則為出發點,王陽明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童蒙教育之弊病:“若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于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8](p.78)可以看出,此文的核心便是要求順應孩子的本性進行教育。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具備自然教育、情感教育、“求樂”教育的屬性。

    四、啟示

    宋明理學的教育思想與其產生時代的教育特點密不可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視書院教育,以之為主要傳播場所;二是教育內容以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及同時學家的著作)為主體;三是以“成圣成賢”、“內圣外王”的圣人觀為教育的最高旨歸;四是以“一以貫之”、“道通惟一”的哲學觀來理解教育,用今天的話講,類似于“通識教育”,而沒有“科層分工”的教育理念。而當代教育,無論是教育環境還是核心教育理念,都與宋明理學時代不同。但是,宋明理學教育思想中的積極因素,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當代教育借鑒與深思,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將道德標準融入人才觀和教育目標。宋明理學繼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把人的“成圣成賢”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而且嚴于“君子”、“小人”之辨,明確提出了道德修養的核心標準,并指明了“圣人”、“君子”、“小人”在道德修養上所達到的不同層次,從而把道德修養列為了衡量人才和教育成敗的重要標準。在儒家以“內圣”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中,這種區分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而在當代“以人為本”、以追求個體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中,這種以“圣人”為最高旨歸的教育目的,是需要批判繼承的。今天看來,期待每個被教育者都成為“圣人”,既是荒謬的,也不具備實踐性。但是,這種將道德修養作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將提升道德修養作為重要教育目標的理念值得借鑒;以“君子”、“小人”之辨來彰顯主流核心價值觀念,引導行為規范的做法也值得參考。在當代社會,“德才兼備”的人才標準往往更偏重于“才”,偏重于評價個人價值的實現;伴隨著教育門類的日益細化和對專業技能學習的傾斜,道德教育的地位日漸淡薄。但是,德育始終是中國教育的一個核心命題,尤其是以建設“和諧社會”為目標的當代,德育可說關乎教育成敗大局。在衡量人才的標準中融入道德標準,應當是當代教育目標的必然要求。樹立核心價值觀念,并建立道德評價參照目標(“君子”、“小人”),以之引導思想規范,指導道德教育實踐的方向,顯然是有效做法。程朱理學以嚴格繁復的道德規范系統來塑造人,陸王心學則提出“四心”來錘煉人。被他們立為核心價值觀念的道德標準自然應批判甄別,但這種以核心價值觀念來提掣整個道德教育框架,并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一以貫之的做法顯然簡明有效而富有操作性,對于以弘揚正確價值觀為重要內容的當代道德教育來說也有借鑒作用。

    二是如何發揮學校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程朱理學強調從“道問學”到“尊德性”,極其重視知識學習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認為知識學習是提升道德的必由之路,而學院則是個人道德進修的主要場所,學院教育則是完善道德的主要方式。這種觀念有其時代背景。宋明理學的極致發展是與書院的繁盛相一致的,可以說正是興盛的書院保證了宋明理學的人才鼎盛和高度發展。宋代的著名書院往往大儒云集,學生眾多,既是精研學問之所,又是講學進修之地,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相對于社會的獨立性也較強。因此,宋明書院的教育環境保證了較為集中的教育效果,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學習氛圍;其道德教育的內容也始終與知識學習緊密結合,從“童蒙”、“小學”階段教導灑掃、應對、進退之節,到“大學”核心階段學習窮理、正心、修己之道,具有階段連續性,且極為注重道德規范教育,覆蓋了從生活點滴到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而這些都是學院教育能夠在德育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原因,其中的部分理念和做法對于如何發揮當代學校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也有參考價值。

    當代社會價值判斷呈現多樣化,有別于宋明時期的儒家一統局面,當代學校相較于宋代書院,其社會開放性也已大大增強,教育環境更為復雜;高度信息化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高強度的不良道德信息,其負面遷移作用也向學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戰。現代學校教育更多地承擔了知識傳授及技能培訓的功能,道德教育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道德教育更多地被歸結于家庭中的言傳身教和社會環境的示范教育作用。誠然,學校道德教育應當與家庭道德教育相結合,并在社會教育的大背景下共同發揮作用,營造一個 良好的整體道德教育環境,但相較于后兩者而言,學校道德教育效果集中、易于規劃,應當充分發揮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環境的復雜化向道德教育的連續性、系統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規劃,形成有延續發展性的道德教育體系,將之貫穿到從學前教育階段到大學教育階段的整個教育過程,才能保證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時,應當加強道德知識和道德規范教育,從學習、生活點滴入手,把道德觀念融入日常生活方式教育中,以春風化雨的形式引導正確觀念的形成。宋明理學過于繁瑣的道德戒律禁錮人性,自然不可取,但將道德教育融入生活規范、處世理念的做法卻取得了實效,值得在批判中借鑒。

篇(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c)-0129-02

1 法理學的學科性質與主題變奏

法理學屬于理論法學的范疇,是“以法的現象運動的普遍性規律和最一般的宏觀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是認識和敘述法的現象辯證發展過程的概念與范疇體系”,[1]是教育部確定的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16門核心課程之一。它在整個法學體系中占有非常特殊的位置,被理解為法學的一般理論、基礎理論和方法論。甚至有人將法理學形容為法律的眼睛,并指出,“只有偉大的法理學才能成就偉大的法律傳統”,其“絕不僅僅是告訴學生一種職業,一種技術,一種解決眼前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并“能在人類社會和個人職業生涯的荊棘叢林之中開啟前行的方向”。[2]如此,法理學的學科使命就在于把握一個時代的文明脈動,凝煉一個時代的生命力要素,拓展一個時代法學研究的場域,引領一個時代法律發展的精神走向。[3]可以說,一個國家法理學的發展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就代表了這個國家法學的發展水平。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當代中國的法理學學科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從21世紀初開始的有關中國法學發展的“理想圖景”的探討,也帶來了法理學學科研究主題的變換。首先,從偏重政治理想到著力于法本身的研究;其次,從理論來源的單一取向到多種淵源的探尋;再次,從單純的國內法研究到全球性視野;最后,從權力關注轉向權利法學。[4]法理學從此走在了一個理性自覺的發展軌道上。

2 法理學教學的思維轉向

法理學學科在法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法理學主題的變奏,也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命題,那就是如何使得法理學的教學符合其學科性質并適應當代中國法學主題的變奏。對此,法理學教學思維的轉向是首先要關注的。

首先,從注重法律知識的傳授轉向重視法律思維的培養。傳統上,人們往往把法學教育僅理解為是法律知識的傳授。在這里,教授被視為法學學科的真理發現者與傳授者,在課堂上實行單向的講授,注重規范與條文的講解而忽視了規范、條文背后的價值意蘊;注重規范與條文的講解而忽視了規范、條文與法律實踐的接洽;注重規范與條文的講解而忽視了規范、條文對于人的指向。[5]法理學的教學更是如此。法律思維是一個以一定的法律知識為基礎、以相應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為背景、以法律概念和法律語言為思維分析工具和載體,通過具體運用特定的法律方法和技術,對法律現象進行觀察、認識、理解、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和處理的專門化的認識與思維活動及其過程。[6]透過法律思維的培養,法律知識的接受將變得簡單而易行,法律知識的應用也將變得自覺而適切。單純的法律知識的傳授對學生來講顯然只是“授之以魚”而非“授之以漁”。

其次,從封閉式的教學思維轉向開放式的教學思維。封閉性教學思維意味著僵化、保守與一元的真理觀。在教學中簡單地運用單一的學術與思想資源,在教學的目的與功能預設上追求獲得某種單一而確定的“唯一”的法學“真理”。老師慣于從本本上的教條出發來講授與討論問題,而不愿直面生活的現實及其所展現的問題。在教學的理論思維上基本是政治思維取向,在視野上基本落在現實政治的既定框架之內,并且人為地設置各種教學。[4]這種無交流、無互動、無交鋒、無批判、無反思的教學環境,只能導致學生的自由思想、獨立精神與鮮活個性的喪失。法理學的學科屬性與中國法理學的發展要求法理學的教學思維應走出“畫地為牢”的窘境,從封閉式的教學思維轉向開放式的教學思維。老師應采取多視角、多維度、大縱深的授課思維,通過對法理學各學派的不同理論觀點的述評與比較、對法制現實與法制理論的深沉張力的論析、對中外法制理論與現實的不同徑路的比較與甄別,從而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7]開放式的教學思維有利于形成平等、自由、民主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勇于批判而不迷信權威的主體意識,從而契合法理學的主題變奏。

最后,從注重理論傳輸轉向重視法律職業培養。法學教育是一國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法律職業培養的重要途徑。法學教育以培養法律職業者為目的,其場所是為實現這一特殊目的而做出的制度化設計,其典型就是法學院。所以,從培養過程和方式上看,法學教育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顯著特點。故而,法理學教育在對法理學知識進行系統而抽象的概念講授和原理教導的同時,還要進行法律實務的模擬訓練,為學生提供處理具體法律事務的技能訓練。[1]從法學教育的目的出發,法理學教育應從注重理論的傳輸轉向法律職業的培養。但是,也要防止另一種情況的出現,即把法學變成一種技能,將法學淪為“匠學”。“如果一個人只是個法律工匠,只知道審判程序之程規和精通實在法的專門規則,那么他的確不能成為第一流的法律工作者。”更夸張地說“只是一個十足的傻漢而已”。[8]所以,法律職業的培養就既包括職業知識的培養,也包括職業思維、職業技術、職業道德的培養。

3 法理學教學的方法革新

由于法理學學科內容的抽象性、思辨性,再加上傳統上對理論法學學科的誤解,法理學往往不能引起法科學生的重視與學習的興趣。如此,法理學的教授者就應基于教學思維的多重轉向,革新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法理學的教學成效。

首先,講授法與案例教學法的有機結合。講授法是我國法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由于法理學是對法律現象的高度抽象與概括,具有體系化與系統化的理論結構。講授法能夠有效地結合法律傳統與法理學教學內容,注重對抽象的概念、原理加以闡釋和分類,直接地傳播知識,有助于學生建立起法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和系統的理論知識體系。對大學生采用直接導入的講授教學法,對法理學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予以揭示,注重教學內容的系統、全面,引導學生掌握法理學的知識體系,也符合他們的接受能力與認知特點。但是,講授法確實也存在僵化、無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以及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缺點。如此,案例教學法就有了必要。鮮活、直觀的案例有利于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能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的熱情,活躍教學氛圍,提升理論知識的授受實效。但是,法理學的學科性質又使得其在運用案例教學時必須與部門法的案例教學區別開來。老師所選取的案例應能針對法理學學科理論的系統性特點,并照顧法理學的抽象性、基礎性,突出對科學與人文精神的關懷。只有將講授法與案例教學法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充分形成優勢互補,提高法理學的教學實效。

其次,情境教學法與實訓法的有機結合。情境通常被理解為景物、人物、情節、場景和環境,以及由場景、景物所喚起的人的情緒和內心境界。所謂情境式教學法亦可稱之為實踐教學法,或是體驗式教學法。在法理學教學中,就是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教學中創設具體的生動的場景,使其自主自動地強化自己的法律職業者的角色,調動其思維,從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法律思考、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情境加角色使學生從平面、紙面接觸法律轉向立體運用法律,充滿形象感和實用性。意在傳授知識和訓練學生的能力并重,是一種理論性和職業性相結合的教育方法。[9]這種教學法對于學生對抽象、思辨的法理學范疇與原理的理解是非常有助益的。但是,情境教學法所創設的情境畢竟只是模擬,只是在課堂上創設某種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還不是真正的社會現實與法律實踐。如此,實訓法就成了必要。實訓是以實訓基地為依托,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真實的參與者的身份在實訓單位及相關人員的指導下應用法律知識處理相關問題的方法。在法理學教學中,可以使學生到法院、檢察院等機關,以助手的身份參與案件的處理。當然,這需要學校與實訓單位有良好的合作,并保證學生在每個學期都能有足夠的實訓時間。實訓法能有效解決情境教學法中的模擬情境與現實生活的張力,其與情境教學法的結合又能解決實訓法對教學時間的苛刻要求,可謂相得益彰。

最后,診所教學法與討論法的有機結合。診所式法律教育20世紀60年代起源于美國。其特點在于仿效醫學院利用診所實習培養醫生的形式,通過診所教師指導學生參與法律實際應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法律實務能力,促進學生對法律的深入理解,縮小學院知識教育與職業技能的距離,培養學生的法律職業意識觀念。[10]診所式法律教育突出了職業能力的培養,提升了學生學習法學理論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抽象而思辨的法理學基本范疇與原理的理解。目前,法律援助是最主要的方式與途徑。但是,診所式教學的成本較高,對老師的要求甚高,也因為此,學生的參與度就比較低。如此,討論法就成為必要。討論式教學法指學生以班級或小組形式圍繞某一個問題各抒己見,進行爭論、商討、弄清問題或提高認識的方法。通過討論,能使學生在愉快、興奮中吸取知識,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由于診所式教學法的參與度較低,所援助的案件又具有一定的類型限制,這必然導致其功能發揮的受限。討論式教學就可以讓這些參與法律援助的部分同學、老師將所參與援助的具體案件帶到課堂中來,讓所有同學參與其中,積極地討論、交流,就案件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進而加深同學對相關法學基本理論的理解與掌握。與此同時,也能解決老師在設置討論主題時材料的貧乏與僵化,如此相得益彰,必能大大提升法理學的教學實效。

對法理學教學方法的變革必須建立在法理學的學科屬性與教學實際的基礎之上,適應時代對法學學科的整體要求,與法學教育的整體發展相協調。無論是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實訓法、診所式教學法還是討論法,它們都有其自身的優勢與短板,只有根據實際情況與其它方法的有機結合才能揚長避短而發揮其最大能效。

參考文獻

[1] 公丕祥.法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6,436.

[2] 朱應平,徐繼強.法律的理想與法理學的擔――評周永坤著《法理學(第二版)》[J].暨南學報,2007(1):143-151.

[3] 徐顯明,齊延平.法理學的中國性、問題性與實踐性[J].中國法學,2007(1):111-120.

[4] 姚建宗.主題變奏:中國法學在路上――以法理學為視角的觀察[J].法律科學,2007,25(4):3-14.

[5] 孫來清.論法學教育應當體現人文精神[J].前沿,2010(1):118-121.

[6] 姚建宗.法理學――一般法律科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417.

[7] 劉愛龍.論法理學教學與法學思辨能力的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1):157-160.

篇(4)

積極心理學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里格曼提出并倡導的。[1]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如何全面提升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受教育者走向幸福。幸福感是一種心理的感受,積極狀態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樂和樂觀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全面促進學生積極心理狀態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追求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一、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是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1.積極心理學是大學生心理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孩子衣食無憂,物質和文化生活都日益豐富,理應快樂幸福。然而,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很多學生卻出現了心理失衡現象。多年來,高校的心理老師想盡一切辦法處理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疲于應付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危機。在消極的“問題”心理學導向下,大多數心理沒有問題的學生心理發展需要被忽略了,影響了他們追求和感受幸福的能力的發展。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應對損傷、缺陷和傷害進行研究,它也應對力量和優秀品質進行研究;治療不僅僅是對損傷、缺陷的修復和彌補,也是對人類自身所擁有的潛能、力量的發掘;心理學不僅僅是關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學,它也是關于工作、教育、愛、成長和娛樂的科學。積極心理學家們發現,積極教育中的“幸福計劃”可以有效減輕青少年絕望感,提高樂觀情緒,可以有效減少和預防焦慮;可以減輕行為問題,如攻擊行為問題、網癮等,而且它對不同種族背景的孩子都起作用。因此,積極心理學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可以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更加充滿積極的能量,指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2.積極心理學是構建和諧社會,增強人民幸福感的需要

和諧社會的目標指向是要實現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諧。和諧離不開積極的情緒、積極的品質、積極的人格、積極的自我、積極的關系、積極的改變。當社會處于穩定和繁榮時期,人們將會更加關注個人、集體和社會各層面的積極品質和美德;而對積極品質和美德的關注又會進一步促進社會的和諧、繁榮與富強,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理解并幫助人們獲取幸福和主觀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目標。[2]幸福和幸福感既包括積極的情緒,如喜悅和安詳,也包括積極因素的狀態,如沉浸或欣慰。積極情緒為我們提供了創造更好的關系和顯示更強生命力的機會,促使人們產生創造性的更寬容的思考,積極的情緒狀態引發思想和行為更富有創造性和靈活性。具有積極觀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會道德和更佳的社會適應能力。積極情緒改變著人們,幫助他們成為良好的自己。處于最佳狀態時,人的壽命最長。[3]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的幸福課,就是幫助人們獲得幸福的課程,幸福課在高校的普及,將對促進社會的和諧與人民的幸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與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心理學有三大使命:(1)醫治精神疾病;(2)使全人類的生活更有效率、更充實、更完善、更幸福;(3)發現和培養人類的卓越才能。[4]二戰以后,心理學更多地關注人的消極方面,全世界的學校心理教育都把主要目光放在發現和治療學生的心理問題方面。這種消極心理學導向的學校心理教育忽略了學生的獨特的積極品質、自我實現以及社會發展。積極心理學指出:預防是為了避免問題的產生或者為了盡早搞清楚問題而縮小問題可能造成的消極后果所采取的措施。促進健康則是指通過增加個體的能力,以便使他們自覺去采用那種能增強自己生活質量的生活風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把工作重心落在預防和促進上,在兼顧解決心理問題和預防的基礎上促進廣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積極地引導,使每一位大學生掌握并能有效運用心理調適方法,產生對過去和現在的滿足、幸福的體驗,對未來抱有希望和樂觀的態度,增強生活幸福感,并發揮自我力量和潛能,完善自我,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二、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提升學生的個人優勢

教師對學生的關注不應只停留在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上,而應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關注學生人格的完善上,找到學生自身存在的積極力量,發掘學生自身具有的優勢與潛能。心理老師不僅要了解學生心理可能存在的問題,還要發現學生正向的力量,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需求,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學生,通過美德的發掘、積極品質的培養等途徑幫助他們獲得或激發積極的力量從而克服現實中的誘惑和困難。讓學生對自己、對生活充滿希望,有生活目標,體驗成功和成長的快樂與價值感。激發學生學習動機,鼓勵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對環境的控制感。引導學生關愛自己、關愛生活、關愛他人,學會接納自我、接納他人,使學生能夠面對挫折時充滿希望,具有應對逆境的心理彈性。教育學生利他、善良,遵守社會規范,接納社會,學會體驗幸福生活。只要將目光鎖定在學生的積極面,就會發現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個體,才會對未來充滿希望。以贊美的方式告訴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帶著美德和優勢去生活和學習,這可以成為每一位學生一生享用的財富。

2.誘導學生的積極情緒

誘導積極情緒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積極情緒誘導對個體心理健康起作用的核心在于這種方式能增加個體的心理資源。心理資源其實就是心理能量,它主要用來支撐一個人產生或進行名種有意識的心理活動以及外在行為。誘導積極情緒可以擴建認知領域的功能,擴展注意范圍思維的多樣性,改善對挫折及失敗的認知,提高抵抗壓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從消極狀態中恢復的能力;還能擴建個體的生理資源。誘導積極情緒能增加人們對熟悉人的信任感,甚至還能擴建積極品質,誘導和增加樂觀主義、寧靜、自我恢復能力等一些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品質的形成。

3.在目標定位上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成功

美國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視為學生學業與人生成功的基礎與關鍵,并認為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夠保證學生學業與人生的成功。因此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定位上是以成功為導向的,更多地關注學生內在力量的增加與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關注為學生的成功提供恰當的指引。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以問題導向為主的現象,較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較少關注學生積極因素心理品質的培育以及對學生成功的指引。這種問題導向為主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與工作范圍,并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學校教育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我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在關注學生心理問題的同時,更多關注學生的成功與幸福,并為他們的成功與幸福提供指引。把心理中心從“心理垃圾的處理站”變成“心理能量的加油站”。

4.發展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基于發展性的有利因素對學生成長與發展所提供的強有力的、積極的影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運用多種策略來培育發展性的有利因素,通過建立并增強外部的與內部的有利因素,在學生身上發展積極心理品質,減少學生的消極情緒,并幫助學生在學校取得成功。

一方面通過增進并關注外部有利因素,幫助學生們獲得支持、認同,使學生在學校里能體驗到支持,獲得一種尊重、認可與價值感。明確父母和學校的期望和行為的邊界,使學生提高對自己的期望。另一方面建立并增進內部有利因素,幫助學生設置合理的成績期望,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完善學生的個性,培訓積極因素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計劃與決策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文化品味、情緒控制技巧、抵制技能以及和平解決沖突的能力;讓青少年能將自己視為積極的個體,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三、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1.普及幸福課

教育應該是快樂的,是關注人類潛能與優勢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幸福課是指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關注人類優勢與幸福,幫助人們快樂與幸福的課程。幸福課在大學的實踐首先是賽里格曼于1999年從賓夕法尼亞州大學開始的,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充分的肯定與發展。我國高校的幸福課應該致力于關注積極優勢、積極情緒、積極關系、積極應對、積極成長、積極組織六大主題。[5]在課程設計層面,應該注意盡可能地進行創意設計,讓參與者能夠獲得參與課程的驚喜;課程設計與校園文化、學生生活相適應;對課程的目的、概念以及針對哪項積極能力,應有明確評估;課程配套工具、操作流程以及教學效果應能重復檢驗;可借助專業心理公司生產的團體活動器材。

2.評估積極的大學生心理資源

國內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年來,傳統的做法是,當新生入學的時候,做心理健康狀況的普及性測試,主要選用的量表如UPI、SCL-90,都是篩查學生心理問題的。篩查出有心理危機和心理問題的同學,供心理老師選擇性地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問題咨詢。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他們需要揭示出正面的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狀況,揚長避短,全面發展積極心理品質。隨著我國積極心理學以及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運動的不斷普及和深入,國內很多學者也在研究怎樣對積極心理品質進行系統評估。目前,國內心理專家根據積極心理學相關研究成果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吸收中西文化的精髓,將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多維結構通過心理統計學的方法建構起來,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科學性高、實用性強的測量工具。為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積極方向轉型,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7]

3.積極心理咨詢

在心理咨詢方面,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觀點是:(l)心理治療不是修復受損部分,而是培育人類最好的正向力量;(2)用積極的力量培育與強化來取代個案的缺陷修補;(3)發揮人類正向或積極的潛能,包括幸福感、自主、樂觀、智慧、創造力、快樂、生命意義等。[6]積極心理治療的特殊之處在于治療過程中運用直覺與想象,運用故事作為治療者與患者之間的媒介,強調激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最終成為環境的積極治療者。只有內在的積極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長,人性中的消極因素才能被抑制。大學生正處于人生全面快速發展的階段,對于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大學生心理咨詢不必過分糾結于過去的創傷和問題,而要充分激發他們積極的心理能量,最大限度地去發現和發展自我,開創美好的未來。

4.激活學生心理組織的積極因素,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積極心理學是“研究有助于發揮人、團體和機構的最佳狀態或功能的條件和過程的一門科學”。它提出了積極預防的思想,認為在預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進步是來自于在組織內部系統地塑造各項優勢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協會,班級里都有學生心理委員,他們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我們可以給他們上幸福課,教給他們做積極心理團體活動的方法,激勵和引導他們的積極情緒,通過團體心理活動課的推廣,帶動全體學生積極心理優勢的發展。通過在學生心理組織中建立心理支持系統,進而在班級里進行推廣,加強同學間的心理支持系統,從而構建心理危機的積極預防體系。

5.建設幸福教師工作室,促進教師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

學生心理品質的發展,受校園環境影響,與教師心理品質有緊密的聯系。中國的學校,從小學到高中很少讓學生感到愉悅,當學生感受不到校園生活的愉悅和求知的樂趣時,厭學問題隨之而來。高校教師面對越來越復雜的職業壓力,如果缺乏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沒有積極地調整和應對策略,就會引緒衰竭、非人性化、低成就感等倦怠現象,如果學校里沒有積極的心理援助,就會導致教師心態失衡、產生怨職情緒、缺乏愛心和耐心、創新力喪失等,從而影響或降低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心理教師不僅應當與本校教師建立協作關系,還應該通過師資培訓、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教師團隊活動等致力于促進教師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從而創建師生共同擁有的幸福的校園生活。

參考文獻:

[1] Int.http:///view/911556.htm.百度百科.

積極心理學.

[2] [美]Alan Car.積極心理學[M].鄭雪,等(譯).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3] [美]芭芭拉·弗雷行昊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 王

珺(譯).積極情緒的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2010:25.

[4] 宋風寧.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的構建[EB/OL].Int.http://.cn/

Conference_7429511.aspx.

[5] 陽志平,等.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課操作指南[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6] 百度百科.積極心理學(EB/OL).Int.http://baike.baidu.

篇(5)

涉外護理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但是,在一些學生走出國門之后,我們教師接收到的最多的反饋是學生對于聽說方面的困惑。筆者認為這與國內醫學院校英語教師沒有將重點放在聽說方面或者聽說方面教學方式不對有很大關系,因此在教學方式與重點內容方面稍稍做出了一些改變。如今從筆者送出國門的畢業生反饋來看,這個教學方法以及將重點放在聽說方面是一個恰當的方式。

有幾點原因促使筆者做出這樣的嘗試。首先,經歷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均已經參加過眾多英語考試,應試教育在使得他們在英語讀寫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但也造成了提高學生聽說方面的得不到足夠的訓練,一些省份甚至在高考中英語聽力項目不計入高考總分。

其次,護理相關專業主要是和人打交道,并沒有太多的資料需要研讀,提高聽說能力顯然比提高讀寫能力更加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護理專業知識儲備和操作規程是必須的,它們甚至可以在國內學習然后到國外后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規范進行取舍。但是,我們注意到,護理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標是遇到突發狀況時,工作者的處理能力,一個小失誤極有可能釀成大問題。要知道國外非常重視以人為本,護理工作又是人命關天,一個擁有優秀聽說技能的人易于在這種時候脫穎而出。最后,相比于讀寫方面,聽說方面國內的教學研究還有更多可以深入探討之處。同時,其難度也更加大,研究聽說教學是一個當前熱門。

二、教學方法與實踐經驗

在教學時除了教科書和公共英語考試用書,筆者還參考了雅思和托福相關考試用書。

篇(6)

21世紀國家的發展需要素質全面的綜合性人才,大學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的場所,如何做好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每一所高校所應該重視和研究的課題。

一、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必須首先認識到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開展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是增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核心任務之一。作為培養祖國建設人才搖籃的高校,必須把理想信念教育建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

當代大學生是擁有現代科學知識的高素質人才群體,在未來經濟發展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正處于理想信念教育成型期,思維活躍,自尊意識突出,具有強烈的成才愿望,在復雜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很容易為外界感染和侵蝕,受到市場經濟的種種負面影響的沖擊。大力強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斷加強基本理論教育,用科學發展觀統一學生的思想認識,已是當務之急。

近年來,個別大學生生活缺乏明確的目標,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甚至走上了極端道路。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只因打牌不合錘殺了自己的四名同學;上海某名牌高校學生運用高科技手段竊取國家資金數千萬元。出現上述問題與學校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密不可分。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環境,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積極主動幫助學生樹牢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理想信念教育要以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為研究依據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新的社會環境使大學生的思想產生了新的特點,只有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這些新特點,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擺脫空洞的說教方式,增強說服力和吸引力,把大學生的思想統一到社會主義主旋律上來。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更加追求物質利益分配中的公平;(2)要求面對現實;(3)普遍具有程度不同的逆反心理;(4)習慣于獨立地進行比較和判斷;(5)渴望及時、多樣的思想交流。

不能否認,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在新時期得到了加強和改進,逐漸走向科學化、實效化。但由于對新時期急劇變革的現實及其特點缺少深入的研究,也存在著一些薄弱環節。當前,加強和改進思想教育工作,最緊要的就是研究和適應新變化,探索新方法。

三、明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內容

新時期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內容和任務就是通過引導和組織學生對科學體系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思想上為國家建設、民族復興培養合格的高素質人才。

世界觀是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包括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一個人的世界觀是否正確,將直接影響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人生觀被認為是對人生的意義和目的的根本觀點,是人生的坐標。價值觀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它包括對人的生存和生活意義即人生觀的看法,它是屬于個性傾向性的范疇。價值觀的含義很廣,包括從人生的基本價值取向到個人對具體事物的態度。

每個人都期盼著自己有一個美好的人生,成為事業的成功者,當代大學生們也不例外,但這僅憑一個努力成才的美好愿望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起科學、樂觀、正確的世界觀,明確自己的人生責任。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只有積極推動祖國向現代化強國發展的世界觀才是科學的。當代大學生要將個人事業的成功與祖國現代化建設的成就結合起來,將個人的人生實踐與為人民服務結合起來,這樣人生目的才具有完整性、高尚性和永恒性。

四、如何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1.根據大學生思想的新變化和新特點,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原則方法的更新勢在必行

要堅持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平等的原則。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需要相互間的尊重;教育者要切忌居高臨下的指揮和訓導姿態,要尊重學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

要堅持由淺入深的漸進原則。因為學生思想意識形成的過程,往往是從淺層次的心理感受層面,提升到理性層面的過程。思想教育也應該從淺層面的心理感受入手,逐步達到深層思想方面的問題。

要堅持真誠堅定的原則。教育者只有對自己教育的理想信念教育堅信不移,才能產生真誠的力量,使學生年受到震撼和感染。否則是不會取得積極效果的。

要堅持靈活性原則。教育者應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和問題,靈活機動地采用各種方法,解決各種思想教育過程中的問題。

要堅持懲戒管教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從某種意義上說,懲戒也是一種必要的教育,而在懲戒的同時把剛、柔兩個方面的力量結合起來,方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2.要重視教育工作者及教育機構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作用

教師是教育者,是學生才能的挖掘者,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在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教師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師必須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現想信念教育要求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在這方面首先要做到。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與學生的交流即教育的過程中,感染學生,取得積極的效果。

教師要進行自我教育。教師必須明確地認識到:教師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別人;教師只有誠心誠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誠心誠意地去教育學生。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了解學生內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至于以偏概全、以點蓋面。

3.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營造社會氛圍上下功夫

當前社會信息時代早已到來,網絡對思想活躍的大學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大學生普遍喜歡從網絡上捕捉自己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網絡上年輕群體的思想脈搏從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趨向。大學生對網絡的如此依賴,也給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和園地。因此,除了通過傳統手段開展教育之外,一定要高度重視網絡利用,大力加強校園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有針對性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

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個需要長期深入研究的課題,需要教育界各位同仁的共同探討,也需要這個社會各階層的關心。希望通過不斷地探討和努力,能夠切實把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納入到社會主義主旋律之中,發揮它應盡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光明日報.

[2]珀金.論教師的作用.

篇(7)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者按照黨和國家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使受教育者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健康心態,成為社會主義‘四有’專門人才”。我認為,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育,即培育、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教導、灌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踐其行”,而這一點的根本又在于“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無論是教育內容、教育者還是教育制度都要有一定的親和力,讓學生愿意接近,從而樂于學習,習于行動。因此,專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適時、適當地使用一些心理學方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感染力。

一、在尊重學生前提下,接受學生的本來自我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展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缺少這一基礎,教育活動就無法深入進行,更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按照羅杰斯的理論,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原則是尊重、真實、接受和理解。

1.尊重學生

按照馬斯洛的觀點,尊重是人類較高層次的需求,每個人都有獲得別人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的滿足可以促進人的自我實現,不斷提升自己。尊重學生,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認識到他們的獨立性;就是尊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不要打擊、挖苦學生的一些新奇的想法,幫其分析其中的可行性,助其實施;就是尊重學生的隱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間,沒有得到學生的同意,我們沒有權力將其傳播出去。

2.信任學生

如果信任我們的學生,學生的表現就會是值得我們信任的;如果拿懷疑的眼光去看待他們,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經常欺騙我們。當我們認為每個學生都是值得信任的,放手讓他們去做一些事情,我們就會發現,學生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不成熟,他們擁有很大的潛力,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上都能有意想不到的思想和行為產生。經過這些年的實踐,我認為再調皮的學生,再“壞”的學生,只要讓他感覺到你對他的信任,他也會干出幾件值得稱贊的事情來。信任是對學生最好的尊重。

3.接受學生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世界上任何人、事、物也都不會十全十美。我們的學生也是如此,要允許學生有缺點、犯錯誤。要是學生都是完美的,那就沒有教育者存在的必要了。不要去苛求任何人,不要因為學生表現出的一個小小的缺點,就剝奪他享受你的愛的權利。愛一個人的缺點,就能接近這個缺點,也就能找到這個缺點的成因,那自然就能對癥下藥,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因材施教。而且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更加成熟、完善,而不是完美。

4.理解學生

教師不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政治教師更是如此。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需要與學生經常溝通,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獲取第一手的真實、可靠的信息。這樣才能對學生的行為做出準確的判斷,分清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找準問題的根源,進而采用相應的教育手段進行干預和引導。

在實際工作中,教師通過一些簡單的團體活動,既可以融洽師生關系,增進師生間的彼此信任和了解,又可以培養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如猜猜我是誰,信任考驗,聆聽技巧訓練等(具體操作方法見參考文獻)。

二、激發學生自我意識,促進個人潛力的充分發揮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征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人由于具有自我意識,因而能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自我意識影響著人的道德判斷和個性的形成,尤其對個性傾向性的形成更為重要。在學習活動中,這種自我意識、自我監督、自我檢查、自我調節和修正的元認知實質上是一種反饋活動,它對個體的學習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心理學的方法,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這種自我意識,促使其不斷地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具體來講,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讓學生知道我是誰

“人貴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確的自我認知是培養健全的自我意識的基礎。自我認知是從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又有他人的評價。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活動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與認識可以通過“二十個我是誰”、自我分析報告、喬韓窗口理論等活動進行,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剖析自己。在此基礎上,讓他們再進一步思考,他觀自我的描述,即自己認為別人是怎么看待自己、評價自己的,通過“人際關系中的自我”的活動促進自己更加全面地認識自我。

2.讓學生明白我就是我

一個人只有在正確的自我認知基礎上,正確地悅納自我,才能達到有效的自我控制。因此,自我悅納是自我意識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悅納自我首先要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欣賞自己、體會自我的獨特性,在此基礎上體驗價值感、幸福感、愉與滿足感;其次是理智與客觀地對待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冷靜地看待得與失。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并積累這些閃光點,蓄勢待發。

3.讓學生關注自我成長

自我的發展需要不斷地自我反思、自我監控。但將成長作為一條線索貫穿于人的始終時,整理自己成長的軌跡顯得尤為重要。依照過去、現在、未來進行疏理,深刻了解與把握自己,如團體活動生命線(具體操作方法見參考文獻)。要讓學生明白:自我體驗永遠是個體的,當我們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長的碩果時,也在促進我們自己的成長。

三、創設良好的氛圍,培養學生人格充分發展

人格是一個人獨特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模式。人格是由每個人所具有的才智、態度、價值觀、愿望、感情和習慣以獨特的方式結合的產物。人格與人的先天秉賦密切相關,但更與后天的生活環境、習性養成和教育密切相關,也與特定的民族文化相關。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就猶如無根的浮萍,總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價值觀念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基礎。人的價值觀念必須統一和穩定,而這就需要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及人格形態是統一而穩定的。否則。分裂的人格只能產生分裂的觀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在心理依據。世界觀是對于世界的認識,正確的世界觀雖然來自于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學習。但如果沒有良性的人格形態作為內在心理依據,外在的觀念灌輸就很難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質的主要動力。

雖然從理論上講,人格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戲劇性的變化,但這種情況并不常見。有研究表明。人在20歲時人格的“模子”就開始定型,到了30歲時便十分穩定。在30歲之后一般不會再出現大的人格改變。按照馬斯洛和羅杰斯的理論,自我想象和自我評價標準的形成對人格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要使學生達到自我實現的愿望,其自身的不斷努力、自我要求和耐心是決定因素,但其所處的環境與周圍人對其的影響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我們對20歲左右的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促使其人格的充分發展,并逐步走向穩定。這個氛圍要有利于學生形成改變自己的愿望、對自己負責、學會檢查自己的動機、誠實接受現實、運用成功經驗、做好“與眾不同”的心理準備、融入事業、對自己的發展進行評價。對此,我們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篇(8)

企業的需要和社會的需求對成人教育院校培養學生時所帶來的影響日益明顯。同時,成人教育院校培養的是直接從事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只懂得高級技術理論的人才已經不再受到企業的追捧,擁有更好的實踐經驗以及對自身有良好工作定位的人員才是企業所需要的。因此,要把企業管理理論的精華部分,通過成人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傳授給學生,更直觀、深刻地讓學生了解整個企業的管理經營理念和先進的企業管理文化。要通過企業管理理論在成人教育院校中的不斷深化發展,培養學生較高的職業素養,增強其工作能力。將優秀的企業管理理論融入到學生教育教學管理中、校園人文文化環境塑造中、校園師資力量建設中,可以有效加快成人教育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轉型與發展。

二、企業管理理論與成教院校教育教學管理間的

企業推行管理理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員工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形成組織內部良好的工作秩序,構建暢通的溝通渠道,減少在工作過程中的資源浪費。企業管理理論不僅僅可以幫助員工樹立一個工作行動標桿,同時也可以培養員工良好的工作態度。企業的管理理論都是經過一次又一次嘗試與變革、積累了無數經驗總結出來的,是一種企業文化、企業精神。

成人教育院校的特點是大部分學生有企業工作經驗,部分學生的實踐能力遠高于理論能力;也有職業教育院校的學生為了獲取更高的學歷直接通過各種途徑參與成人教育,如函授、自考等。所以成人教育院校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是塑造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觀念,擁有熟練的職業技術技能。成人教育院校通過在教育過程之中加人企業管理理論,可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執行力、紀律性。既能打造出學校文化新內涵,也可以提升學生素質。

雖然成人院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與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之間有部分差距,但是成人教育院校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生是針對社會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等一線行業所輸出的高端技能人才。這些人才需要有快速融入企業生產、管理、經營模式的能力,不僅僅需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同時需要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而學生的這種適應能力,需要通過成人教育院校的一系列教育教學以及校園氛圍來培養。

企業管理理論中有一部分內容可以借鑒到學校中來,但是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組織,企業更加注重經濟效益,企業的管理理論主要針對的受眾是員工。而成人教育院校是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成人教育院校的“產品”是滿足社會需求的學生,兩者在本質上有著根本的不同。所以成人教育院校在借鑒企業優秀管理理論的時候應當有所選擇要選擇科學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比如使用“PEST”理論來分析環境,使用“SWOT”理論對發展的優勢和劣勢進行研究等。總之,對于企業管理理論,成人教育院校要發掘適合自己發展之路的部分去吸收,讓這些優秀的企業管理理論進入到自己學校的教學管理中,并且不斷地在此基礎上創新提高,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三、提高成人教學管理質量,關鍵是系統科學的管理

(一)根據自身的特點,制訂個性化實施方案

成人教育院校在實施企業管理理論過程中,不能拿來就用,只學習不思考的“拿來主義”永遠無法使成人教育院校的教育教學得到進步與提高。企業管理理論的應用,需要與成人教育院校自身發展的特點相結合,要取其精華,注重運用企業管理的先進理論和方法,吸收融合企業管理理論中的成功經驗,參考了解其他成人教育院校在與企業管理理論結合方面的成功經驗,分析自己院校的實際情況,制訂最適合當前情況的實施方案,避免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管理斷層與停滯不前等情況。

(二)依托企業的支持,實現校企高度合作

成人教育院校大多依托行業、企業辦學,培養的學生也需要依托相關行業、企業來實現對口就業。開展校企合作,能夠實現雙贏。企業可將員工送入學校進行進修,學校可以依托企業的資源進行實訓等教學工作,舉辦企業宣講會,針對未步人社會的學生開辦訂單班,實行企業員工“1帶N”教學模式,有工作經驗的學生帶沒有經驗的學生,等等。因此,成人教育院校要與訂單培養企業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把企業管理層人員請進校園指導企業管理理論的具體實施,指導學生實習并在現場直接針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出現的不足進行改進,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快捷地深入領會企業管理理論對企業運作的重要意義,領會學校實施企業管理理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們更主動地接受企業管理理論思想,更自覺地遵守企業管理理論的行為習慣。

同時,具備企業管理理論推行成功經驗的企業在與成人教育院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后,可以采用針對性、點對點的培養形式,將企業管理理論從“概念化”轉變為“實戰經驗”,在實踐過程中培養職業意識,快速幫助學生形成規范化的操作習慣,逐漸擁有“職業化”的工作學習態度。

傳統成人教育院校的培養模式,使得學生在畢業后需要經過嚴格的上崗培訓,企業、學生雙方都需要經過一段磨合適應期,要浪費更多的資源與時間。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下,企業也擔任了培養成人學生的角色。企業與成人教育院校合作培養學生,按照企業用工標準來培養的學生更加熟悉企業的生產規范和流程,從而在畢業后可以及時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

(三)建設教育資源共享平臺

1.人力資源對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成人教育院校以培養企業提升發展中所需要的發展型、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為己任,針對全體教師員工開展企業管理理論培訓。讓教師進入企業了解緊跟時代步伐的企業管理方法經驗等,以點帶面,轉變思維。只有在師資力量上先轉變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通過老師影響學生,改變整個教育教學模式。

2.各種優勢資源共享。對于可以合作發展的資源要采取開放式原則,將成熟的企業管理理論資源、企業高端管理層人力資源,成人教育院校的教育資源和培訓資源有機統籌運作,形成教學設備設施、多樣化課程、多層面師資、多媒體教材、新教學模式在系統內的共享,為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培育教師隊伍新素質、開發學生創新思想、成果實現產業化而服務。

3.知識共享。將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先進技術、知識、生產管理經驗等進行系統梳理與歸類,轉化為成人教育院校教育教學的教學內容。

(四)教育教學方法應以學導式為主

學導式教學要求教師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和學生的知識能力發展水平,遵循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認知規律和科學知識的邏輯體系,引導學生主動地研究問題、總結規律,從而使學生獲取知識、培養科學探究的方法和能力。這種方法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其求知欲,又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五)教學管理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我管理

篇(9)

一、保健體育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1、保健體育與保健體育課

保健體育教學是通過對體質與健康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和衡量指標等有關知識的傳授, 幫助學生懂得人體保健的基本規律,鼓勵學生有達到健康狀態的愿望,引導學生合理而明智地利用已有的保健措施, 養成有益于健康的鍛煉行為,并知道在必要時,如何尋求適當的幫助,使之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保健體育課是為身體比較弱、有某種疾病(暫時性或終身性)和身體某部分器官存在某種缺陷的學生開設的體育課程。

2、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采取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的方法, 對由精神壓力和沖突引起的心理障礙和軀體性不適反應,進行預防性教育和處置,以便達到指導青少年講究精神衛生、幫助解決心理困惑、預防因心理障礙而導致的心理變態。高質量的保健體育課教學,可以改變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體育鍛煉既是一種身體活動,也是一種心理活動,因此,體育鍛煉不僅有助于身體健康,而且對心理健康也有積極的作用。保健體育課與心理健康教育兩者雖內涵不同, 但它們的確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心理健康有助于促進身體健康。因此,對高校病、殘、弱“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保健體育課,要做到身體與心理健康教育合二為一,才能符合體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保健體育課的現狀

1、對保健體育課認識不足

教育部于1992 年、2002 年先后頒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已把保健體育課列為高等學校體育課的一種類型, 并明確指出:“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為主的體育課程。”

2、保健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的組織與方法針對性不強

普通高校保健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都不一樣, 但大同小異。說明多數學校已認識到身體康復,不僅僅是生理機能的康復,更是通過體育手段,增強對生活、學習的信心,形成積極的期望。調查中還發現:多數學校把許多中國傳統的養生、康復手段拒之門外,只有少數學校在開展,其原因是:多數教師因以前沒有觸及過此類教材,而不能適應教學。此外,多數學校未能安裝健身路徑等器材,康復體療器材匱乏,不能更好地、各盡所需地開展體療康復運動。由此可見,保健體育實踐部分選擇教材單一,重統一輕個體差異,這就很難激發保健班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使學生難以體驗到保健運動的愉悅感, 其影響學生終身健身習慣的養成。

三、保健體育課課程的構建

1、加強領導、提高認識,樹立新的保健體育教學思維模式

加強對高校保健體育課教學的組織領導, 重視體育保健課程的建設工作,加大實施力度,并推廣傳統康復、醫療體操及適應性康復體育的教材。任課教師加強對傳統醫療體操,如練功十八法、八段綿、五禽戲、易筋經等進修學習,以適應教學。同時還應打破以現代體育運動項目為主的教學體系,逐步走向以增進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相結合,培養學生終身鍛煉能力和習慣。將傳統體育和現代體育有機地結合,構建一種新型的保健體育課教學模式。 轉貼于

2、完善殘疾體弱學生的教育體系, 培養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

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切實把殘疾人體育教育納入本地區教育總體規劃, 建立殘疾學生體育教育的行政管理機構, 使殘疾學生體育教育向正規化、科學化方向發展。同時結合特殊體育教育的發展規律,對現有的學生體育教學大綱進行相應的調整, 以便教師對各類殘疾學生進行有效教學, 使體育保健課更加符合殘疾體弱學生個體的需要,適應殘疾人群眾體育的發展要求。

3、構建合理的保健體育課教材體系

保健體育課教材的選擇和構建, 應根據保健體育課程目標,在充分考慮保健班學生身體特點的基礎上,選編教材。從保健體育資料及目前病殘學生的現狀看,保健體育課內容應包括保健知識,即為保健理論部分;身體練習,即為實踐部分;個人選用部分,即為終身體育能力(自己創編鍛煉方法組合或擅長項目的某此創新)。高校病、殘、弱學生的康復不僅需要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 而且需要營養和生活衛生方面的配合,因此,保健體育課理論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身體練習的內容應根據個別情況通過課外體育活動進行選擇。

4、建立合理的保健體育考核辦法

客觀地評定學生的成績既能反映教師的教學質量,又能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合理考核高校“特殊群體”學生在校期間體育水平的綜合能力,有利于通過科學的考核評價來提高高校保健體育教學質量。高校保健體育課的考核應根據教材內容體系而定, 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現代體育項目相結合,對病、殘、弱學生加大課外體育活動考核比例,以創編鍛煉方法組合和擅長項目選擇考試,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做到以人為本,遵循病、殘、弱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以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所用,便于學生課外自學、自練,達到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

四、總結

總之,新形勢下的高校殘疾體弱的體育教學,要將“康復、保健、健身”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使學生掌握康復、健身的基本手段、方法和保健的基本常識,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終身體育與保健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曉陽.關于健康教育內容的思考[J].體育學刊,2002,(4).

[2]楊祥全.太極拳對普通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

[3]教育部頒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

[4]虞榮娟.高校運動保健教育的幾個問題[J].體育與科學,1996,(5).

[5]于蘊,虞榮娟.對普通高校身體病、殘、弱學生開設保健體育課的探討[J].南通工學院學報,2001,(2).

篇(10)

1.1探索和改進

在教學方法上,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變了以往理論教學“一言堂”的局面,出現了以專題為單位組織教學內容的專題講授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案例分析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辨是非能力和團結合作精神的小組論文答辯式教學方法等。在教學手段上,多媒體教學被廣泛運用,同時還借助計算機網絡開展教學,建設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主題網站,開辟網上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課堂,打破了教學時空的限制,拓展了教學陣地。

1.2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實踐教學的隨意性較大。高職院校雖然以社會調查、假期社會實踐等方式開展了實踐教學,但總體來看,實踐教學的教學形式、時間安排、經費保障、考核標準等缺乏制度規范。二是現代化教學手段過于單調。大部分教師只會運用多媒體課件的靜態投影展示功能,上課時僅充當操作工和解說員,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三是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化教學手段沒有實現有機結合。這兩種教學手段各有優勢和不足,應當在教學中相互結合,實現優勢互補,但在現實中,許多教師存在著重視一種而忽視另一種的傾向,沒有實現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

2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與創新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2.1在教學管理和教學理念上缺乏創新意識

從教學管理方面來說,教學管理人員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門從思想上育人的課程,教師是否用多媒體手段、教案是否規范、教學計劃是否詳細等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要從教師在課堂上傳授什么、教學的針對性及實效性如何、學生收獲了什么入手,對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改革與創新。從教師方面來說,有的教師認為只要把內容講深講透就等于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因此,還是習慣沿用傳統的以灌輸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創新缺乏主動性。

2.2教師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不強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掌握本專業知識,具有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由于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不強,無法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實際制作高質量的課件;無法充分利用網絡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無法使媒體之間、媒體內容之間有機結合;面對豐富的圖片、音像等教學素材,無法根據教學實際適時變換媒體內容。

2.3制度保障和物質保障還不到位

目前,高職院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還缺乏相應的配套機制和激勵措施,比如,在對教師的考核上,科研是硬指標、教學是軟指標,這就使部分教師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在薪酬分配制度上,教師的薪酬以教學時數來計算,講課越多收入越多,從而使教師缺乏教學改革的動力;在師資配備上,師生比例嚴重失調,教師疲于講課,無暇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另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普遍采取大班上課的形式,這種教學組織形式不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制約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深化和育人思想的內化。

3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與創新的基本思路

3.1必須著眼于高職院校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實際

高職教育具有職業性、實用性的特點,往往使高職院校的許多學生以實用、功利的眼光來看待所學的課程,把對自己將來就業是否有用作為知識價值判斷的標準。基于高職院校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在教學方法上應當追求多樣化、在教學手段上力求現代化,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尋找學生未來職業內容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間的結合點,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原理來分析專業知識,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使他們明白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科學性,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在實踐教學方面,應當充分利用高職院校學生重視知識應用、動手能力強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使學生在實踐中對理論有更深刻的領悟,同時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3.2必須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從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看,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為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怎樣做人,因此,教師的政治人格,即鮮明的政治立場、政治態度、良好品行,會讓學生自覺地理解并學習授課內容。如果教師本人在原則問題上前后矛盾、閃爍其詞,就不可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所講理論的可信度也會大打折扣。而教師的智能人格,即開闊的知識視野、嚴謹的邏輯思維、較強的形象思維及表達能力,會通過教師生動的講授和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顯著增強教學效果。

3.3必須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為: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是教學環境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構建一種雙向互動的、師生平等的教學關系。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充分關心、理解與信任學生,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平等交流。即使學生有過激的言論或是錯誤的認識,也不要橫加指責,要通過耐心細致的勸說、引導,讓學生明辨是非,避免居高臨下的空洞說教。總之,只有徹底摒棄過去在教學過程中常見的教師至上的不平等教學關系,使教師成為學生的導師和朋友、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學生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才能擺脫長期形成的服從意識和被動地位,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其次要構建開放式、探索式的教學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如果在教學中將學生置于被動的地位,采取機械式灌輸的方式,是難以收到實效的,必須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在開放輕松的教學氛圍中暢所欲言、積極思考,不斷提高科學思維能力、加深對有關理論的理解,從而確立自身的主體地位。

3.4必須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獨特優勢

多媒體具有聲、形、情兼備,視、聽、說相融,信息量大、生動直觀、交互性強等特點,能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多媒體教學信息容量大、傳播速度快,教師可以利用大量的圖片、視頻等資料為教學提供豐富生動的教學素材,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緊密聯系社會現實,教師可以及時把最新的國內外時事和重大的社會熱點問題制作成課件,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具時代性。其次,多媒體教學形象生動、聲像一體、動靜結合,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由靜態的、抽象的文字內容變成生動形象的動態內容,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原理、現象生動地表達出來,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再次,多媒體教學具有交互功能,教師在課堂上可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快速調出各種信息資料,現場分析和答疑,實現人機交互,給學生更多動手動腦的機會,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聽講的狀況。

上一篇: 醫學超聲基礎知識 下一篇: 紡織行業的困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不卡 | 中文字幕免费大全日本一片 | 亚洲青青青在线观看 | 色婷婷久久久swag精品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在线高清 | 亚洲va不卡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