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9 15:08: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中語文全部知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633.
1.高中語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1新課標中對于人文教育的定義
在新課標中明確的規定現階段的素質教學必須全面的貫徹人文教育的精神。此外,何謂真正意義上的人文教育恐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但是人文教育的主要意思是說:對于一切的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當代的教育必須能夠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境界,能夠幫助受教育者塑造自身的理性的性格以及塑造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簡單的說就是對受教育者進行人性的教育。
1.2人文教育對于高中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在整個高中的教育環境下主要是通過人文教育可以實現人文科學與自然文化科學相互的結合。現代的人文教育主要是在幫助學生掌握一門基礎課程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科學觀、知識觀以及社會主義價值觀。這與傳統的人文教育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人和人以及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有著很大的不同。現代的人文教育不斷推進的同時也是對于現代的人文精神的一種推廣和傳播。推廣和傳播的不僅僅是人文精神,更主要推廣和傳播的是人們對于科學、真理以及創新精神的推廣。具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內涵。
1.3當代高中語文中的人文教學
新課標中明確的規定當代的高中語文教育教學必須包含對于高中學生的人文關懷。全面的重視學生人文性格的發展,整個高中語文的教育教學目標必須包含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此外,我們也可以想象出來,一個高中生如果生活學習在一個充滿人性、人文的教育環境之下對于整個高中生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其實人文的教育也是對高中生自身意識的一種尊重,這對于高中生培養自身的創造性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在高中人文教育的過程當中更是體現了我們教師對于每一個高中生的無微不至的關懷。
高中語文相對于其他的學科有著自身的明顯的特點,其自身就包含了很大的人文性,在高中的語文的教育過程中嵌入人文教育的思想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同時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其實每個高中生的內心深處都有著非常大的人文精神,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把學生內心深處的人文精神充分的挖掘出來,充分的提高高中生整體的素質水平。
2.如何在高中的語文教學環境中體現人文教育
在整個高中的語文教育過程中體現人文教育首先應該改變語文教師多年的傳統的教育觀念以及傳統的老式的教育方法,這也是在高中語文的教育過程中嵌入人文教育的關鍵所在。其次,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課堂模式,優化課堂的設置,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營造出人文的氣息。最后,相關的教育教學單位必須做好對于當代教育教學制度的完善工作。
2.1高中語文教師改變自身傳統的教育理念
先前的高中語文教育采用的主要模式就是老師在課堂上不斷的講那些是重點,那些是考點,接下來學生要做的就是把老師所講述的所有內容全部的記下來,然后在課堂上或者課堂下把老師講授的全部內容全部的背會,有的情況下學生根本就沒有理解老師所講授的內容,但是也沒辦法,只能生吞活剝的全部的記住,這種教育模式就是灌輸模式。現代的教育應該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主體的地位上來,全面的充分的保證學習過程的民主性以及人文性,采用以學生學習為主,老師引導為輔助的教育教學模式。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師生平等互動和諧的教學人文環境。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師和學生的溝通。
2.2完善整個教育的評估制度
我國傳統的教育教學評估制度就是以最終的考試內容為準,一切與考試內容相悖或者不相關的內容我們全部不講授,這種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此外,這種教育教學模式會使語文教學內容非常的單一。這就要求我們當代的語文教師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特別是對于學生個性的發展要格外的重視,全面的保證整個語文教學環境的生機和活力,不斷的提高學生學習高中語文知識的興趣動力,為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人文教學提供充分的保障工作。
3.結束語
綜上所述,人文教育教學在高中語文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人文性的教學理念,同時也要結合當代的生活創設教學環境,注重對學生的關懷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真正成為培養和弘揚人文精神的平臺。
參考文獻
[1]儲昌樓,錢鳳珍.高中語文教育的人文關懷[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1,09:40-42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文主義教學在當今教學體系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并得到越來越教育工作者的認可,毋庸置疑,情感教育與理性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教育發展中不可避免的趨勢。要想使學生不僅具有專業的技能同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必須重視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只有這樣,高中語文教學才會充分發揮其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接下來本文將結合筆者執教以來的的實際教學經驗,對高中語文中的情感教學做出淺顯的探討。
一、情感教育的內涵
所謂的情感教育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心靈感應為載體,把情感作為教育方式的主要內容,情感教育是教育界近幾年新出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對于情感教育相關學者做出了以下的專業解釋,即:“情感教育的本質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他們認為只有具有情感教育的教學活動才是完整成功的教育活動。情感教育應該滲透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全部過程中。正如古人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從這句話可知,情感教育在古代就已經初具雛形,同時古人也意識到了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與此同時,情感教育作為完整教學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雙全的人才。
二、情感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之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入情感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習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對我國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熟悉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傳統,這是高中語文教學最本質的目的。學生只有具有豐富的情感才可能具有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學生才可以正確地領悟高中語文教材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學生才會受到熏陶。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入情感教育后,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式將會變得更加靈活有趣,課堂氣氛會更加活躍。教師可以把語文教材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和意境聲情并茂地傳遞給學生,可以使學生準確快速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并對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更深入的挖掘和了解,讓學生體會到語文教學的樂趣所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與此同時處于高中時期的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重要階段,是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高中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的最佳的學習時期。處于此階段的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內心情感復雜多變,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與此同時,高中生的想象力、認知力和判斷能力都在慢慢趨向成熟和穩定,對相關事物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思維的獨立性和批評性也有明顯的發展。所以,在此種情況下,高中語文教學中引入情感教育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對于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
1.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雖然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入情感教育極為重要,但是在高中語文情感教育教學活動具體進行時,應該注意相關事項,不可高屋建瓴,在語文情感教學活動中應該立足于高中語文教材,要充分利用高中語文教材,利用好高中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在高中語文情感教學活動中,要求語文老師在情感教學活動之前對語文教材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同時還應該提前準備教學方案,語文老師通過對教材的理解,可以而且應該從中挖掘情感因素。與此同時,在高中語文情感教學活動時又不能全部依靠于高中語文教材,在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深入理解時,還應該通過教材進行相應的拓展,整合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已經具備的知識去熟悉、研究課文,挖掘教材內容的情感因素,讓學生與教材中的作者在思想情感上產生高度共鳴,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高中語文教學過程充滿活力,讓語文教學的語言飽蘸情感色彩。
2.借助朗讀激發學生情感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朗讀活動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通過朗讀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同時朗讀活動也是讓學生準確快速把握作者情感的一種途徑之一。語文教學是一種典型的語言教學活動,若語文老師在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朗讀活動,并運用帶有情感色彩的語言進行教學,往往可以打動學生的內心深處,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朗讀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學到知識,同時也能讓學生陶冶情操、培養能力。通過語文老師的生動形象的朗讀可以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與人物形象共命運,與美麗自然相私語,讓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和熏陶。更重要的是,朗讀活動是連接學生、教師、教材三者的有效工具,在高中語文情感教學活動中必須充分重視朗讀活動。
綜上所述,情感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工作者必須意識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將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參考文獻:
[1]路海東.教育心理學[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6-83,220-222.
[2]章雪蓮.中學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J].現代語文,2005(8).
[3]劉建明.淺議高中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09(5).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0-0214-01
本次高中語文新的課程改革標準實施后,較之前幾次的課程改革出現了很大變化,筆者認為本次新課改大體可以分成兩條路線來實施,首先便是改變學生傳統高中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式,其次是改變現實高中語文教師固有的過于注重學生分數的教學方法。圍繞著這兩條主線的實施,新課改的目的則指向了學生能力的培養與增強,主要是通過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來實現增強學生語文使用能力以及提升高中階段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在高中語文新課改實施的近十年時間里,可以說某種程度新課改確實使高中語文教學帶來一定的生機和新氣象,但同時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在成績取得的同時,也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制約了新課改的有效進行,成為新課改的教學目的實現的重要障礙,為讓新課改更好的服務于現實的高中語文教學,下面筆者將就現實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完善方法進行分析,從而更好的服務于現實的高中語文教學。
一、新課改的理念、教學方式等很難落實到實處
本次高中語文新課改的實施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要求高中語文教師要摒棄傳統過于注重在課堂上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滿堂講、題海等現實教學方法,確實能夠提升學生的考試分數,但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能力較差,很難適應現實的社會發展,給學生自身和社會均帶來一定阻礙。以學生為主體便是倡導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學生的感受和體會,盡量要從學生的興趣和現實情況著手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設計,同時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應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注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能力的表達,自身觀點的闡述,培養學生應有的個性和行為方式。但這樣優質的教學理念,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則很難落實到實處,當前很多基層高中,依然固守傳統的應試教學理念不放,一心考慮升學率和考試成績,不為學生今后的發展著想,將學生的分數等同于學生的能力,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依然以知識的死記硬背為主,以應付考試。由于錯誤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式的存在,使得現實基層高中語文課程改革舉步維艱,很多優質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不能全部實施,因此應加大對現實基層高中語文教師的職后教育,讓其更好的接受新觀點、新理念以更好的勝任未來的語文教學。
二、新課改后使用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是現代教學手段之一,由于其能夠將情景教學發揮至極致,所以受到各個學校的推崇。多媒體的優點突出,形象、生動,能夠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使學生更好的理解部分語文學科的知識。新課改倡導革新教學方法,很多教師將多媒體的應用視為最主要的革新手段,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這一新式的教學手段也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而放棄的傳統教學手段,而多媒體教學速度過快,使學生知識的系統性很難形成,另外多媒體播放的情況需要遮擋日光,從而加大學生的困意。
三、新課改后過于追求語文課堂的氣氛,忽視了對學生文本知識和基本語文素養的發展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在討論課、課外活動課等教學過程中渲染活躍的課堂氛圍,從表面看,學生的參與熱情非常高,教師時不時對學生進行指導,也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貫用的講授法,這些似乎與新課程標準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很多教師在活躍課堂氣氛的時候,為了達到目的,常引用些與課文內容無關的笑料,對課文內容的講解粗略而過,大部分時間留出來用于活躍課堂氣氛。長期下來,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常常出現語言錯用的現象,這是因為教師片面化理解新課程標準所致。
四、結束語
高中語文教學新課改是為了順應時展,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素質精良的國家建設人才,新課改不是走過場更不是花架子。高中語文教師應抓住有利時機,按照新課改的標準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當前新課改的實施尚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于:現實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新課改的理念、教學方式等很難落實到實處;新課改后使用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新課改后過于追求語文課堂的氣氛,忽視了對學生文本知識和基本語文素養的發展等。為更好保障新課改的有序實施,各基層高中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克服這些困難,將新課改落實到實處,真正服務于高中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3(b)-0103-02
語文的工具、人文性和對學生發展的影響賦予了高中語文課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對高中語文教學也十分重視,在新世紀,教育部頒布了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方案(實驗)》《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等重要文件。但是,從調查結果看,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語文課教學地位問題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高中語文課并未受到學生、家長乃至教師和校方的,與語文其重要性相匹配的重視,這方面的問題仍然不容樂觀。
1 高中語文課教學的整體現狀
根據對五個省市不同層次高中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生與教師對于高中語文課不受重視是比較認同的。高中語文課不受重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1.1 學生語文學習目的功利性嚴重,學習興趣不高
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們還發現,不少學生認為高中語文課并沒有什么意義,這造成很多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失去了興趣與動機。家長方面,多數家長認同學習語文課對于孩子成長的必要性,但是在應試教育的的背景下他們同學生一樣認為就高中階段而言學習語文的目的是應付考試。
1.2 實際課時與計劃課時不符
根據我們的調研發現,大多數學校語文課的計劃課時都是基本符合課程機會規定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常有擠占語文課致使語文課實際課時與計劃課時不相符的情況。語文課堂沉悶,學生的專注度不高,學習效率低。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學習語文課的專注程度顯然不如數學課和外語課,存在不少上語文課做其他課的習題、上課開小差、睡覺等情況,使語文課堂繼續著這種惡性循環。也有部分教師積極嘗試改進教學模式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就整體情況來看,改良效果不大。
1.3 學生在語文課上的課外學習情況也不佳
學生花在語文課學習時間也不如其他學科,態度也存在“只要完成就行,不管質量”,甚至“有硬性要求才做”的不良傾向。
2 淺析高中語文教學地位下降的原因
2.1 應試教育的背景下的功利性學習
中國教育有著擇校之風和應試教育的特點,而高中正是這個抉擇的關鍵時期,從我們事件調查中不難發現,許多學生、教師、家長都認為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考試,功利性較強。高中語文課的地位也相應的日漸下降。雖然教育制度方面的原因不是高中語文科教學地位下降的全部原因,但是他卻潛移默化的深入到各方面中去,從某一方面也可以說它是高中語文科教學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
2.2 語文學科內容具有不確定性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不具有嚴密的系統性,其主要體現了以篇章為單位的各自獨立的整體性和知識內容上的綜合性。語文學科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不是很緊密,各章和各章,各篇和各篇之間的聯系不大,知識與知識之間沒有直接的銜接,這就導致學生認為短期懈怠語文學習不會影響成績。
2.3 人們對語文課學習的認存在偏頗
1)學校方面:而語文課成績的提高難度遠比數學、英語、文綜、理綜的學科成績提高的難度大,而不學習語文對成績的影響也較小。于是在需要權衡和抉擇的時刻,語文課就或多或少的犧牲了。
2)教師方面:從調查來看,語文教師還是很重視語文課的教學的,他們認為無論從素養還是高考方面來考慮,語文課都不可以被忽視,但是學生、家長或學校等方面的消極態度讓語文教師們有一些力不從心,另外部分其他學科老師還存在一些擠占語文課的情況。
3)學生和家長方面:學生和家長對于語文的學習態度有很大問題。部分家長認為由于漢語是孩子的母語從小就接觸,有基礎有底子,孩子可以花較少的時間與精力就可以學好語文知識,不學或者說花較少的時間學習語文課也不會對成績有多大的不良影響。
2.4 教師方面
1)教學內容上缺乏正確的教材觀:在應試教育的催促和應對中,教師們把講授教材作為語文教學的唯一任務,錯誤地認為上課就是講教材。在教學活動中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要求和學習興趣,也從列一方面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課外拓展和課外閱讀及視野。
2)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缺少互動沒有生機:大多數語文的教學方式都是機械的,重復的,帶領學生深入品味少。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卻違背了母語學習的規律,淡化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的過程。漠視學生基本的思維訓練,缺乏對想像力、思維敏銳性的培養。
3)教師的性格:高中生在我們語文課堂上喜歡也渴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和溝通,他們尤其想和教師建立一種“平等的互主體關系”。同時,教師的幽默常常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從而更好的學習和教學。
教師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有人說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第一生產力。教師的自身素質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什么樣的師資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所以,樹立大語文觀,首先是要將教師的素質提升上去,只有高素質的師資才是高質量教學的有效保證。教師要在教學理論方面提高自己的修養,認真閱讀和探析當代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和探析教學理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用科學的教學理論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只有理論武裝起來的教學實踐才是最能體現教師教學價值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新課改教學理論、各地區優秀的、先進的教學經驗等,都可以成為教師學習和借鑒的理論。教學理論就好比海上的燈塔,指引著教師的教學之舟繼續前進。
二、教師的教學要具備大語文的視野
語文學科的教學要具備大的語文觀,教師要具備一種高屋建瓴式的教學視野。不僅能看到本節課教學的目標,也要兼顧本單元和本冊教材的全部內容,甚至是整個高中階段的課程體系。教師的教學視角和教學高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大語文觀視角下的高中語文教學要求教師要具備較寬的教學視野、知識視野,這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核心和資本,也是決定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所以,教師要把握好自己,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開闊自己的視野,了解學生的學情,了解當前的教改形式,了解先進的教改動向,能夠引用他山之石。同時教師要博覽群書,藝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要從各個方面給學生做出表率,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不斷進步。高中語文教學涉及高考,教師的教學要緊跟高考改革的步伐,這樣才能利用自己的教學工作促進和提高學生的應考能力。
三、樹立大語文觀要從教師的教學語言上下功夫
1.想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首先要改變老師在語文授課過程中使用語言的觀念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使用的語言應該是鼓勵和贊美多于批評。讓學生愛上語文課,才能積極參加語文課堂的活動。尤其是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對于語言使用的觀念應該與時俱進,有些網絡詞語可以比較精準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同樣可以使用。
2.改變老師和學生的課堂對話方式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學語言的要求是很高的。在新時期,語文教學語言必須進行改變,尤其是和學生的交流也需要改變。比如,蘇教版的語文教材中《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篇文章主要是告訴學生世間的事物是沒有唯一答案的。老師可以針對課文內容對學生提出比較現實的問題,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事物的不同答案。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
3.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改變語文教學的方式和內容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習語文是為了感受和學習語文在生活中的用處以及語言的美妙之處。但是,生硬古板的語文教學,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都磨滅了。自然,語文的成績就不是很高。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同時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改變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方式和內容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教學語言上改變語文教學的形式,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語文教學的問題。
一、當前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體性現狀分析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明確了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合理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但是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具體而言,當前所存在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高中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高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仍然重視對知識的講解,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提問時間,這樣簡單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很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雖然學校按照課程改革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但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還是會不可避免地沿用傳統教學思路,讓學生按照教師所設計好的教學思路進行學習,這種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直接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另外,在利用提問教學方式來加強學生主體性意識培養的過程中,沒有合理把握提問方式的度和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主體性意識培養過程流于形式。比如,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直接固定了學生的思維,進而限制了學生主體性的培養效果。
另一方面,過于追求直觀效果卻忽視對思想感情的理解。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不斷運用多媒體手段來開展教學,但是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播放一些事先準備好的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視頻內容,過于重視教學手段的運用,卻對語文教學內容的講解缺乏足夠重視。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只是學生主體性培養過程中的一種輔助教學手段,而不是全部。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建議措施
1.創設師生互相交流的教學情境
高中階段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在這一期間學生的思想意識相對強烈,并存在叛逆性的特點,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運用正確有效的方式來推動教學,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對所學的語文知識失去興趣,甚至產生不同程度的厭學心理。因此,教師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充分合理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并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幫助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讓學生以輕松的狀態來對待語文學習,進而增強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同時,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改變以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創新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下實現自主學習。
2.增強學生的獨立人格意識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于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更加注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意識,學生只有具備了獨立人格意識,才能在實踐過程中擁有堅強的意志力和獨特的人格魅力,進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為了能夠讓學生具備主體性意識,需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獨立人格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自身意識力,進而形成獨立的人格。同時要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探究性教學。在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充分明白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性,發揮學生的自覺性,注意避免一言堂情況的出現,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思考和學習,進而有效增強學生的主體性意識。
3.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決于學生的生活感受和學習經歷,所以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體驗到主體性意識的重要性,同時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才能實現學生的高效學習。教師要結合教學大綱要求,有效安排教學內容,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給學生留出思考時間,并在提問和討論環節合理設計教案,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意識,營造自由輕松的教學環境。
總之,隨著高中語文教學要求的提高,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學生主體性意識,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教師要結合高中語文教學現狀,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主體性意識,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推動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一、現階段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中存在問題
首先,現階段的高中選修課所賦予教師與學生的選課權利只是形式上的所謂選修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必修課教師只是按照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教材進行教學。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設計的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各個學校可以依據教師和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其中一種,但是,大多數的高中語文教師都普遍認為,現行選修教材“不夠完善,只注意了時代性,而沒有很好的科學性”。所以,大部分的學校只會選擇與高考關系比較接近的、以文學為主體的選修教材。而這種選擇則直接忽略了對非文學的社會應用語文的選擇。因此,這種在表面上提供的多樣化教學方法,實質上依然具有嚴重后果的單一化傾向,而且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其次,現階段的選修課教學質量普遍不高。高中生本來就面對強度很大的學習壓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會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重點知識的學習上導致選修教材的學習時間被擠壓得越來越少,這就使得通過選修課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能力成為一種奢談。比如,大多數語文教師會立足于高考的命題重點對選修課上的《古代詩歌鑒賞》大講特講,但是對于《新聞閱讀與實踐》等與高考關系部密切的知識一帶而過,或者讓學生在課下自己看。最后,大多數高中學校在選修課課程的開設、運行、管理等方面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對于選修課教學學校沒有制定教師培訓計劃,對于學生的選修制度,沒有向學生配發必要的選課手冊,對學生選課的具體指導較少,甚至大多數學校都沒有開展選課指導活動。
二、提高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質量的對策分析
1. 優化選修課程設置,精簡選修內容。
語文選修科目設置繁多,教材開發品種過多,占用課時過多,不符合我國現階段的教育國情和漢語言教育的傳統與特點。語文選修課應該減少學習模塊,縮減課時,恢復到它應有的地位,那就是語文課程標準表述的“高中語文選修課是在必修課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從這一認識出發,語文選修課的模塊設置、課程選量、課程安排等都需要重新審視。選修教材里的文本只是供教師教學時選擇使用的材料,可以從頭至尾全部使用,也可以根據對所要達到的學習結果和學生現實水平的分析,對文本加以篩選,使用最有利于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材料實施教學。當然,也可以根據教學分類目標的不同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選修課宜與必修課并行開課(并非指從高一開始設置選修課),但這要防止選修課被敷衍、挪用,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監督。以免被虛化。選修課不能像必修課那樣面面俱到,應該在充分調研學生學習興趣與特長的基礎上開設精而專的選修課程,力爭選材開口小巧一點,探究實踐深入一點。
2. 扭轉教師觀念和“修正”高考的策略。
加大對教師的新課程培訓力度。目前高中語文教師能真正上出具有真正意義的選修課的人不多。只有老師素質提高,觀念轉變了,才知道怎么教,才會教,學生才有可能會學。教育部門應為老師提供足夠的培訓的機會與時間,讓所有在一線的語文老師能夠得到有效的培訓。讓他們充分認識新課程特點,轉變傳統觀念,改變舊的教學模式,真正明白選修課的性質與特點。淡化選修課以至整個語文課程與高考的密切聯系。因為語文選修課程千差萬別,如何能夠通過一張試卷予以全部關照?更重要的是,這種“遷就”態度會進一步強化教師應試意識,促使選修課程“必修化”。因此,要讓選修課以其真正價值生存下去,淡化教師應試意識才是上策。一方面語文高考不應公布過于明細的考試大綱,消除教師琢磨考綱的心態,讓語文教育回到踏踏實實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上來;第二方面是語文高考題要超越教材版本與文體限制,超越必修、選修限制,考出語文的“真精神”;第三方面是語文高考題型和選材最好常變常新,以此消除教師“技術化套構”和“厚此薄彼”心態,踏踏實實研究教材,老老實實教語文。做到上述三點,語文選修課才可能有立足之地。另外,教育理論專家和教育主管部門要持續不懈地給應試化教育者“洗腦”,以理論和事例證明培養學生扎實語文功底的考試效果勝過題海戰術與教學技術化,從而還選修課教學一片空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9B-0110-02
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設置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重大舉措,因為有選修課程的介入可以讓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再者,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內容題材豐富,很多課程內容都是主修課程的內容延伸,對高中生而言,學好語文選修課程也是促進自己對主修課程內容的了解。但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語文選修課程教學實踐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如何實現高中語文選修課專題式教學的應用實踐,已成為語文選修教師思考的首要難題。
一、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課時比重大,內容過深
自古以來,高中課程就存在內容深、課程短的問題。語文選修課程的加入,使得原本緊湊的課程更顯局促。根據《全日制普通高中的課程安排》,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可分成5個模塊,180課時,按照每周五節課的課程標準,高中全部課程需要1.25學年才可以完成,那么高中剩下的課程時間則需要進行選修課程教學。然而,高中選修課程的內容比較寬泛,涉及領域較廣,知識研究力度較深,選修課程目標安排卻比較空泛,沒有一個明確具體化的指標,于是部分高中學校就隨意開設,并打著選修課程的幌子復習高考知識,導致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落實不到位,也給專題式教學造成了阻礙。比如,從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內容來看,涉及詩歌、散文、小說、傳記等多個題材,這些大大小小的題材中,根據課程時間設置可分為12-16個模塊,高考的選修內容多是從這些題材中抽取考題,但由于模塊眾多,單獨選取一種題材會造成以偏概全的詬病,若選擇多種題材,教材種類過于紛雜,很容易成為考生考試過程中的丟分項。舉例而言,有的學生選擇《唐宋散文選讀》以及《中國古代小說精選》,但是實際的高考選修中多半是《古代人物傳記》和《中國當代散文》等內容。這樣一來,學生既耽誤時間還浪費資源,更直接影響語文高考成績。
(二)高中選修課程專題式教學資源匱乏,專題式教學比重過低
當前語文選修課程指標指出:各個高中學校,應結合選修課程目標,結合教學課程資源和學生需求,有選擇地設計語文選修模塊,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滿足學生對語文選修課程的一切需要。按照語文選修課程標準:學生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五個系列中任意選擇四個模塊,并在語文選修課程教學第二階段,根據自己的需求任意選擇3門課程,滿足發展學生的個性需求。
此種專題式選修課程教學,從表面看既能開發學生的創造力還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過選修課程的內容延伸,能讓學生對主修語文課程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入化的認知。例如,高中選修課《先秦諸子選讀》以及《中國古代小說欣賞》或者是《論語(選讀)》。這部分內容設計都比較脫離“正軌”,選修教師也難以全面掌握,即使課程勉強開設,真正的教學中也是漏洞百出或是照本宣科。此外,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在教學中暴露出較強的分散性和隨意性,專題式教學比重過低,學生在選修課的選擇及學習上沒有形成系統的體系,知識結構松散,也阻礙了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教學效率。
二、高中語文選修專題式教學開展實踐策略
(一)在教學目標環節,始終堅持高中語文選修課程實施的基本目標
從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設置而言,選修課的教學主旨是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讓學生能靈活自如應用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為學生奠定良好的文學素質基礎。從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教學內容來看,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是在主修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從高中選修課程的教學方法來看,專題式教學是在一個大的模塊下,進行專題課程教學。比如,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課程中,考慮到課時設置的緊要性,可以通過模塊整合的方式,篩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內容,讓學生能夠系統的進行整體模塊學習,方便學生記憶。為達到高中選修課課程基本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子目標,設置一定的線上線下活動,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資料搜集或是民間故事來豐富教學內容,形成更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分配選修任務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進行資料的搜集歸納,一方面豐富學生的視野,二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在教學教材環節,突出高中語文選修教材的專題特性
高中語文選修課倡導專題式教學,為方便專題式教學方式的應用實踐,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年間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教材開展了專題模塊,削減了專題式教學實施的負擔。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例,其選修內容的主題從“文論”角度切入,并設置對應“詩歌單元”、“散文單元”每一個單元都設有一個專門的“主題”。其次,教材單元內容之間存在相互關聯和互相補充的關系。一方面便于學生對選修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選修教材內容相互牽連,避免學生語文考試中一無所知的現象出現。例如在《徐霞客游記》的選讀片段《麻葉洞天》講述的主要內容是科學試驗,而《天工開物》中講述的則是科學技術,兩篇文章分別以科學激素和和科學實踐為切入點,在完善“科學之光”專題講解時,這樣的篇章設置也避免了學生專題學習的一知半解。
此外,每一個專題都摻雜著與其他單元相關的知識和內容,如此高中語文選修專題式教學便可縱向發展,讓學生能深入化鉆研選修課程中涉及的詩歌、小說、傳記內容,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快教師的教學速度。從客觀角度看,高中語文選修課專題模式,其實就是《高中新課標》提出的“模塊整合、優化教學”的具體體現,從內容的專一性上進行知識的縱向延伸,這樣的教材安排也實現了專題式教學與專題式內容的統一結合。
(三)在教學實施環節,設置高中語文選修課專題式教學“綜合專題”模塊
高中語文選修課實施專題式教學是指學生和教師圍繞一個專題進行學術研究,這樣的專題研究是深入化的鉆研,而不是淺嘗輒止的涂描。學生在語文選修課程中必然會遇到自己不會的問題,將這些問題綜合起來,設置專門課題。這樣的專題以專題式教學為切入點,并在教學中加入各種語文能力的整合教學,讓學生能運用已有的語文知識自主進行專題內容的疑惑解答。簡言之,綜合問題的專題設立,其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自己“解題”的方法。此外,綜合專題的設立也是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良好機會,同時也是學生各種語文綜合能力的考核。以《古代詩詞意象》為例,根據語文選修課程的教材內容,教師可以將不同朝代、背景下的詩詞混為一體,讓學生通過這個專題的學習,能從古詩詞的詞語構成中,理解全篇詩詞表達的內容,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字句的理解。此外,選修課專題式教學應用實踐中的“綜合專題”選擇應充分給予學生自利,讓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模塊,然后將這些模塊進行綜合,比如《中國古代小說》、《中國現代文學小說》可以綜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或是將《史記》與《漢朝興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了解歷史名人生活的同時,也能明確歷史洪流對這些歷史人物命運的推動。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選修課專題式教學應用實踐,既能開發高中生的創造力、還能提升其文學素養,借此修身養性,鞏固其自身的文學涵養。更重要的是通過選修課程的內容延伸,能讓學生對主修語文課程內容有一個深層次的認知,進而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趣,達到自主鉆研的學習效果。于高中語文選修課程設置而言,選修課的教學主旨是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讓學生能靈活自如應用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文學基礎。
【參考文獻】
[1]鄒海婷.現階段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分析[J].學周刊,2013(34)
[2]姜冬妮.關于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與評價的思考[J].語文天地:高中版,2011(8)
[3]沈艷麗.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25)
[4]李中剛.走出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迷途”[J].新語文學習:中學教學,2012(6)
[5]牛麗.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幾個注意點分析[J].新課程學習?中旬,2014(10)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1
隨著高中語文新課標的實施,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的改革已經全面展開,現階段,語文的課堂教學從形式到方法上都存在很大改變,尤其以活動課教學最為顯著。活動課教學主要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為教學特點,利用活躍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便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較,活動課教學隔更為生動,能將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拉近,這對學生來說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
一、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低下的原因
這個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學形式歸于古老,教學內容太過封閉。就是說傳統的語文教學,在內容上和實際生活相脫節,嚴重缺少時代氣息,而在教學方式上經常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將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全部剝奪了。這樣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的學習質量明顯下降,進而引發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不理想。所以,語文教學要將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進行改革,使用開放式的教學內容以及多形式的教學方法,真正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有效解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低做貢獻。
二、活動課教學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
在課堂內容教學中,應注重語文知識的實用性與社會性。活動課教學是一種十分開放的教學項目,它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涵蓋了很多方面的語文應用知識,尤其是一些新研發的領域,同時一定要與學生的德實際生活有聯系,并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例如,在開展有關春節專題節目的手抄報時,讓學生多收集一些民間對聯,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在實際生活中的使用情況,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實際使用能力,從真正意義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喜愛率。在課堂方法教學中,課堂活動教學注重學生的實踐性與主動性,以前的課堂教學經常注重以教師為教學主導,學生只是陪角,在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中,大多數學生一直處在被動學習狀態,語文教師沒有從真正意義上講學生帶入到語文知識的殿堂。高中語文的活動課教學從頭到尾一直注重強調以學生為教學主導,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意向,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興趣,自主選擇、主動參加,讓學生從心里喜歡語文,學生的語文成績自然提高。
三、語文活動課教學源于生活
高中語文的活動課教學應以生活為源泉,這保證了活動課內容、方式的多元化、動態化,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例如,教師在糾正學生的用字錯誤中,要改變傳統的糾正錯字方式,不能將只局限在書本、教師中。應從課堂中走出來,將學生加入到社會用字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通過翻閱報紙、街頭辨認用字,區分字的使用正誤,并根據自生的語文基礎,編訂一份《勘誤表》,提交給老師。學生在社會活動中不僅增長了能力與知識,還能掌握一些課外知識。學生將課內、外知識相融合,加強了語文知識的功底,使活動課教學發揮出真正的意義。這種辨字活動所涵蓋的語文內容、層面和意義以及所展現活力,都是傳統語文教學所不能比擬的。語文的教學不能以“教”為目的,而是要將“教”轉換成技能與知識,以學生自主、積極的獨立完成學習內容為宗旨。高中語文的活動課教學本來就具有一定的參與性、實踐性、群體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添加劑。從活動中可以清晰看到,學生在一堂堂的活動課教學中所展現出來的活力,也是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所無法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較為好動,并且好勝心強,因此在每次活動中都一定會全力以赴,積極投入,并且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裁判,雖然學生的語文功底有所差距,然而活動是公開、公平、公正的,大家處在同一個出發點,敗者不氣餒,勝者也被接納、認可,大家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活動課教學對整體學生的智力發展是有很大促進作用的,這種促進顯而易見,是傳統語文教學不能相比的。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個性得到發展,互相比對、鼓勵,進而產生的凝聚力、爆發力、探索力都十分驚人,令很多教師震驚不已。
四、活動課教學的嚴謹安排與有效控制
在長時間對語文活動課教學的研究過程中,要想語文活動課展現它的優勢,從真正意義上獲得效益,就要在活動實踐中展開嚴謹安排與有效控制,其中在實踐中要注重處理好以下幾點問題,首先,注重以學生為主導,并展現教師的主導地位;第二,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第三,一定要讓語文活動不僅生動,還要有效。所以,活動一定要以教學為宗旨,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知識,檢查學習效果。
五、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活動課教學方案的實施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為課堂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因此,現階段高中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努力做好活動課做好活動課教學,為培養適應我國發展的全方面、高素質的人才作貢獻。
參考文獻
[1]曹紅玉.將規矩沉下去,讓生活浮上來——以一節作文活動課為例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0,11(01):215-217.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99
1 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以及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應試教育體制下,語文是一門必考且極為重要的科目,因而大多數學生往往只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應試教學要求而被迫接受語文課程的學習,卻很少有學生是發自內心喜歡并熱愛學習語文,這種現象尤其在高中教學中較為明顯。高考對于學生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而語文在高考中占有極大的分值比例,在很大程度上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升學成績。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成為大多數老師教學的重要目的,導致老師過于追求表面上的應試教學內容,過分強調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使得傳統的語文教學愈發凸顯其局限性,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同時,在傳統教學理念中,語文教學過于強調老師的主體地位,在老師固定的授課模式下,任何問題老師都總是給予學生最完整的講解以及最為標準化的答案,而輕視了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講解,忽略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交流互動。整個教學過程呈現出的就是老師在講臺上不停地講,學生在課堂上不停地聽與記筆記,這不僅很難體現出學生能動自主的學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拓展,不利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從而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2 探索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新思路
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著重強調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能動作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思維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與文化素養。這就要求老師能夠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明確新課標下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把握新課標教材的特點,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式,探索出適合新課程標準的高中語文教學新思路。
2.1 營造活躍、開放性的教學環境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語文是一門內容極其豐富的課程,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并不是讓學生僅僅是為應對高考而處于被迫學習的狀態。老師要善于結合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特點,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活動氛圍中不斷學習。活躍、開放性的課堂教學環境不僅可以增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有利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學生的思維空間才能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2.2 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課程,而并不應該只是單純的書面知識的講解學習,這是傳統語文教學存在的最大一個弊端。長期以往,會逐漸抑制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更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及語言文化素養為主,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與感染,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文化素養。因此,基于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下,老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在明確把握新課程目標與新教材特點的前提下,根據不同內容去安排課堂教學環節,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與方法以及合理運用教學技巧尤為重要。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老師也可以借助先進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進行開放性課堂教學,內容更加生動直觀、形象地體現出來,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學習,這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大提高教學效率,這也是當今時展的需要。
2.3 注重角色的轉變,樹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長期以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主體地位,帶領著學生進行學習,卻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被動。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科知識也在不斷的拓展,老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都全部傳授給學生,尤其是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新課程包括必修課與選修課兩個部分,在體現基礎性課程教學的同時,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會更加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老師要注重角色的轉變,要學會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逐步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幫助學生去發現、挖掘獲取知識的方法,樹立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有選擇性地進行課外學習,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拓展學生的視野,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2.4 提升教師自身綜合知識素養,實現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教學
新課程改革主要體現在新課程中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構建比較完整的課堂教學目標體系。三維目標教學對老師自身的綜合知識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自身綜合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教學質量的好壞,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如果自身沒有很深的知識素養與文化涵養則很難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在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會容易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又談何通過教學來提升學生的能力。所以,老師應注重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將個人魅力通過語文教學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受到熏陶與感染,努力實現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教學,從而全面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3 結語
傳統的教學思路顯然已經不太適應時代的需求,新課程改革是適應時展新形勢下的必然要求。如何在把握住新課程標準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探索出一條適合新課改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新思路是擺在每個高中語文教師面前極為艱巨而重要的任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