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9 15:08: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就業安全應對策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最近幾年在一些高校當中時有發生大學生自殺事件,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學生無法承受自身的壓力。他們不懂得如何有效地應對和管理壓力,日積月累,當壓力到大他們無法承受的時候,就會選擇一些不良的應對方式,甚至是采取一些極端的手段。這也提醒我們在高校的教育中,要對大學生進行壓力管理的相關培訓,幫助他們科學地認識壓力,引導其進行壓力預警,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采用積極的應對策略,有效地控制壓力。那么,大學生應該采取哪些積極有效的對策去應對壓力成為了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壓力應對的內涵
壓力應對是指個體認為自己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可能給其帶來負擔,甚至超出自己擁有的資源時,為減少、最小化或容忍這種交互作用的內外需求而采取的認知和行為上的努力。壓力是一把“雙刃劍”。采取積極的壓力應對策略,壓力會成為促進自我夢想實現的動力;而如果消極地去應對壓力,自己很可能會一蹶不振,學習效率大大降低,甚至會嚴重影響到身心健康。因此,正確認識壓力并找到正確的應對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學生壓力現狀
大學是人生中的重大轉折。從高中進入大學,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新的學習目標都會給學生帶來或多或少的壓力和新的挑戰。在工作中,筆者會接觸到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與他們的談心聊天,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都或多或少地承受著各種壓力,其中包括就業壓力、學習壓力、人際交往壓力以及經濟壓力等。就業問題是比較普遍的壓力來源,大學生對畢業后的個人前途普遍有焦慮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的前景認知上也比較迷茫。學習壓力是大學生面臨的另一大壓力。中學主要是應試教育,一切是為了高考。而大學側重于自主學習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教學方法都在不斷改革。這些都讓大學生產生不適應之感。大學生來自于五湖四海,家庭條件差距大,成長環境也各不相同,現在大學生獨生子女偏多,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嚴重,人際交往方面明顯有困難。近幾年來,國家雖然出臺了很多助學、獎學的政策,但物價的上漲、學習用品的增加以及學費等仍然對很多貧困學生帶來了經濟上的壓力。而自由開放的大學生活容易滋長互相攀比之風,這也會讓一部分經濟困難的學生感到自卑,甚至會產生心理障礙。
三、壓力應對策略
(一)正確認識壓力
“壓力”可以說是每位大學生都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但未必每位大學生都能夠正確地認識壓力。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壓力,就沒法做到科學地應對和管理壓力。首先,大學生應該認識到壓力是不可以消除的,壓力會伴隨人的一生。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時,有些同學就想該如何去消除這些壓力。有這種想法的同學最終一定會是非常失望的。因為壓力根本不能消除,可以說壓力是人們生活的附屬品,不同的人要承受不同的壓力,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要承受不同的壓力。其次,大學生還要認識到壓力是把“雙刃劍”,適度的壓力會使行為有效、精力充沛。人們通常會認為壓力是有害的,生活中最好沒有壓力。其實沒有任何壓力也未必是件好事。大學生如果沒有壓力就會失去動力,覺得生活無聊,也不能很好的發揮工作效率。
(二)增強應對技能
應對壓力,首先要不畏懼壓力,辯證地看待壓力的積極和消極功能。大學生要認識到壓力本身并不是敵人,當處理不好時才會成為敵人。在應對壓力的時候,要不斷的給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比如大學生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如果他們把考試看成是一件阻礙自己畢業,對自己的學業會產生一定威脅的事情,那么他們可能就會產生一定的壓力,但是如果大學生能夠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考試,把考試看成是對自身知識的一種的檢驗,看看自己還有哪些地方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學習當中繼續加油的話,那么大學生肯定就能夠去正常的對待考試,不會在心理產生一定的壓力和負擔,甚至還可能對自己的學習有促進作用。其次,大學生要進行有效的時間管理,制定計劃,合理地安排學習和生活。大學生承受的壓力很多時候是因為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較多的任務。因此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應該選擇主動的計劃和積極的行動,這樣可以直接的去解決問題、消除壓力的來源。比如要面臨就業的壓力,大學生應該及早做好職業規劃,科學地管理時間,這樣就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為就業增加更多籌碼,就業壓力自然也會有所緩解。很多的壓力事件最后都可能會成為大學生自身的壓力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因為這些壓力事件不能夠被解決,而是因為自身解決問題能力有限。因此,增強壓力應對技能顯得尤為重要。
(三)發展合理思維
應對壓力的治本之策乃是發展合理性思維,培養積極正向的思維方式。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ABC理論:不同的人看待同樣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就是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不同。同樣是半杯水,一個人看見會遺憾只剩下半杯,甚至會產生抱怨,另一個人可能會慶幸還有半杯水。眾所周知,經濟壓力是當代大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壓力來源之一。但是貧困生在面臨經濟壓力時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有些貧困生“人窮志不窮”,把苦難當成人生的一筆財富,不僅刻苦學習,還利用課余時間打工賺錢,不僅能夠解決自己生活費,還能夠為家庭出一份力。相反,有的學生在經濟壓力面前就顯得非常消極,經常抱怨自己的父母不好,沒有給自己一個富裕的家庭,還認為貧窮讓自己寸步難行,阻礙了自己的發展。顯然,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帶來不同的結果。生活中很多事情亦是如此。不管面對什么問題,人們都可能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和積極的情緒。所以在面對那些壓力的時候,大學生可以對這些壓力采用積極的情緒進行再次的評價,也就是說大學生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應該要有意識的去給予這些壓力一些積極的意義,或者是讓一些普通的事情在積極的意義下變得更加有活力,這樣大學生就能夠在這些壓力和普通事件當中收獲到積極的情緒,從而就能夠有效的減輕自身的痛苦。
(四)尋求社會支持
當大學生在面對各種壓力的時候,去積極尋求社會上的幫助和支持是非常有效的。大學生在面對壓力的時候需要時刻記住的一點就是,你并不是自己一個人,在你的身邊還有很多人愿意去幫助你,也有很多人和你有著相同的經歷,面對過相同的問題,這些人能夠給你很好的建議,能夠和你有共同的話題。大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當中應該建立起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在這個網絡當中包括了自己的家人、朋友、教師、長輩、同學以及一些專家,另外社會上的一些組織機構也能夠成為大學生的社會支持來源,其中就包括了法律等。在有了這些社會支持之后,就能夠有效的去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包括了安全、歸屬、自尊以及關愛等。在大學生面對各種壓力的時候,這些社會支持就能夠給他們提供相應的幫助和需求,比如理解、建議、指導以及一些金錢方面的支持等,這樣就能夠有效的減輕大學生的壓力。如果一個人的手里面有很多社會資源的話,那么他在面對壓力的時候也就會更加容易應對。另外當大學生面對壓力的時候,還可以去尋求一些專業人士的幫助,而這個渠道也是最佳的一種獲取情感和信息支持的方式,比如在大學生面對心理壓力的時候就可以及時去需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他們所提供的建議和意見是最有幫助的。
(五)平衡生活方式
平衡生活方式也是壓力應對策略中不容忽視的方面。研究發現,攝入不同的食物會對人體的荷爾蒙系統產生不同的影響,因而進一步地會影響人們的情緒。可見,合理的飲食習慣也會幫助人們緩解壓力。平時要多吃蔬菜、水果,增加體內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這樣可以提高抗擊壓力的能力。此外,體育運動能夠增強體質,因而也能夠增強抗壓能力,人們還可以通過運動釋放壓力。還有一些有助于大學生緩解壓力的好方法,如看電影、聽音樂、唱歌、散步、做深呼吸等等。
四、結語
當現在的大學生在面對現實社會當中各種各樣的壓力時,他們需要做的不是想辦法去逃避這些壓力,而是要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去解決這些問題,讓大學生自己能夠在逆境當中不斷的成長和發展,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大學生應該要學習和鍛煉自己怎么樣去應對,讓自己能夠在壓力當中有所收獲,這樣自己才能夠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虹霖.大學生壓力、心理健康與應對策略的相關性研究――上海大學生群體經驗性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 2006,07:44-49.
[2] 鄭紅.運用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建構大學生壓力應對策略[J].中國健康教育,2007,04:312-314.
[3] 王成德,康金艷,段曉娟.大學生心理壓力狀況及應對策略[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115-119.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8)005-0348-05
嬰兒對父母的依戀會在其成長過程中逐漸內化,形成穩定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工作模式會影響個體一生中與各種親密他人的關系以及壓力應對的整個過程及其結果。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包括兩個因素[1]: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Brennan等人[2]根據依戀的焦慮-回避維度(對應于“自我模型”-“他人模型”)將成人依戀劃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低焦慮和低回避)、回避型(低焦慮和高回避) 、焦慮型(高焦慮和低回避)和懼怕型(高焦慮和高回避)。
近年來,國外的研究開始更多地關注在親密關系(如婚戀)中,依戀與壓力應對、負性情緒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對壓力事件的威脅性評估較低并且對于自身應對壓力的能力具有比較樂觀的預期,另外,他們對積極情緒記憶的提取速度要快于消極情緒記憶[3-5];回避型個體往往通過自身努力使自己遠離困擾,很少采取求助他人的應對策略等[3-5];焦慮型的個體更關注自己的壓力感受,并采取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策略來應對壓力,由此更加重了壓力的困擾[4-6]。另有研究表明,來自親密關系以外的壓力事件或信息也可能激活依戀系統,從而對個體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產生影響[7]。國內有關成人依戀的研究較少,探討親密關系以外的一般生活壓力的依戀研究尤為少見。本文探討大學生依戀對壓力感及其應對策略、負性情緒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采用匹配文理科、整班施測的方法,在北京六所大學(3所為國家重點大學,3所為非重點大學)各發放問卷160份,共發放問卷960份,回收有效問卷800份,有效率為83.3%。其中男生349人,女生451人;文科生372人,理科生428人;大一74人,大二418人,大三270人,大四38人;平均年齡20.5+1.5歲。
1.2工具
1.2.1自編壓力感問卷 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編制壓力感問卷初稿,共18題。通過前測(樣本為北京師范大學本科生185名),刪去在因素分析中不符合預設維度(學業、人際和經濟)的三個題目,其余題目維度劃分良好,且載荷均在0.50以上。正式施測的壓力感問卷分為學業壓力(含學業自身、擔心將來和家人期望)、人際壓力(含家人關系、朋友關系)、經濟壓力(含目前費用、打工賺錢和經濟保障)三個分量表,共15題,采用5點評定,從“1沒有壓力”到“5極度壓力”。該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8,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學業壓力 0.72,經濟壓力 0.84,人際壓力0.61。
1.2.2應對方式問卷[8] 共62題,包含6個分量表: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每題有 “是”或“否” 兩個選項,各記1分和0分。得分越高即表示該應對方式使用越多。
1.2.3負性情緒量表 包括抑郁問卷[9]和焦慮問卷[10]。均采用4點評定,總分越高表示抑郁、焦慮情緒越強。本研究中,抑郁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α為0.90,焦慮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α為0.89。
1.2.4親密關系體驗問卷(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11] 由36個題目組成,分為回避、焦慮兩個維度,各18題,采用7點評定,要求被試根據自己在戀愛或親密朋友關系中的感受對每項陳述做出從“1非常不贊成”到“7非常贊成”的選擇。本文根據ECR原作者提供的類型計算方法得出四種依戀類型:安全型、懼怕型、焦慮型、回避型[2]在本研究中,回避維度和焦慮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α分別為0.81和0.83。
以班級為單位,在課堂上統一發放問卷,測試時間約為20分鐘,被試完成后當場收卷。
1.3統計方法 進行描述性統計和方差分析。
2 結果
2.1大學生依戀類型分布
800名大學生中安全型依戀型225人,占28.1%,懼怕型216人,占27.0%,焦慮型201人,占25.1%,回避型158人,占19.8 %。
2.2不同依戀類型大學生壓力感差異比較
表1顯示每種依戀類型的大學生所感受到的學業壓力、人際壓力、經濟壓力在程度上具有顯著差異(F=75.42、83.25、59.10、66.30,P均=0.000)。經事后檢驗(LSD)表明,四種依戀類型的大學生感受到的學業壓力均最大(P
2.3不同依戀類型大學生應對方式差異比較
表2顯示不同依戀類型大學生的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顯著差異(P
2.4不同依戀類型的大學生負性情緒評分差異比較
四種依戀類型的大學生抑郁和焦慮問卷評分有顯著差異(P
2.5依戀維度與壓力感、應對方式及負性情緒的相關分析
表3顯示依戀的回避維度與學業壓力、人際壓力、經濟壓力、自責、退避、合理化、抑郁、焦慮均呈正相關,與求助呈負相關,但r均較小。依戀的焦慮維度與學業壓力、人際壓力、經濟壓力、自責、幻想、退避、合理化、抑郁、焦慮均呈正相關,與解決問題呈負相關。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800名大學生中安全型、懼怕型、焦慮型、回避型依戀各占28.1%、27%、25.1%和19.8%,這與國內外其他使用ECR量表的研究結論一致[2,12]。由此可知,雖然本研究直接采用ECR原量表的依戀類型劃分方式,但其類型劃分結果仍然是比較可靠的。國內外研究采用相同依戀量表所得到的依戀類型分布往往具有較高的一致性[11,12],而采用不同依戀量表(如ECR、RQ)所得的成人依戀類型分布差異較大[2],這可能是由于不同依戀量表對同名的類型采用的判斷標準并不完全相同,例如ECR量表對于安全型依戀的判斷標準比RQ量表更加嚴格和細致[2]。
在生活壓力上,本研究支持了已有研究結果,即目前大學生中學業壓力感高于其他生活壓力感[13]。可見,在競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對未來的擔憂使得大學生必須更加努力學習以爭取升學和就業機會,因此學業壓力也就成為他們最大的壓力來源。安全型和回避型依戀個體(均為低依戀焦慮維度)的三種生活壓力感都明顯小于焦慮型和懼怕型(均為高依戀焦慮維度),且依戀焦慮維度與三種壓力感均呈正相關。提示積極的自我模型(由于在本量表中的焦慮維度與依戀工作模型中的自我模型具有反向對應關系――即低焦慮維度對應積極的自我模型,高焦慮維度對應消極的自我模型,回避維度亦是與他人模型具有反向對應關系。因此,為了使解釋更清楚明了,后文一律用自我模型代替焦慮維度,以他人模型代替回避維度。)作為應對壓力的主要心理資源,可以減少各種生活壓力感的強度。焦慮型和懼怕型個體所共有的消極自我模型使得他們不信任自己應對壓力的能力,傾向于過度關注消極生活事件,相對放大了現實壓力事件帶來的壓力感受。此外,這兩種類型的人不僅在人際關系上感受到更多的壓力,在學業和經濟上也比其他依戀類型的人感受到更大的壓力。提示一般的生活壓力事件也同樣可以激活依戀內部工作模型[14]。
在應對策略上,由于安全型和回避型依戀個體都具有積極的自我工作模型,他們比焦慮型和懼怕型個體更傾向于依靠自己的努力,使用解決問題的應對策略。焦慮型和懼怕型個體更傾向于使用自責、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應對策略,而較少使用解決問題的應對策略。這與已有研究結論類似[15,16]。
在負性情緒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焦慮型和懼怕型依戀個體在經歷壓力事件后感受到的抑郁和焦慮情緒顯著多于回避型個體;回避型個體的抑郁和焦慮情緒顯著多于安全型,也與已有研究結論類似[4-6]。但是回避型依戀個體真的就比焦慮型和懼怕型依戀個體體驗更少的負性情緒么?有研究證明[14,17],回避型的個體采取去激活的情緒調節策略來壓抑負性情緒,使自己遠離困擾。雖然這種方式使他們對情緒的表達大幅減少了,但是被壓抑的情緒并沒有真正消失。已有研究者通過閾下刺激和生理指標檢測到,實際上和焦慮型及懼怕型個體一樣,回避型個體在壓力下具有很強的負性情緒[6,17]。
總之,安全型依戀大學生的壓力感和負性情緒得分最低,而懼怕型和焦慮型依戀大學生得分最高。在應對策略上,安全型依戀的大學生傾向于更多地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如解決問題、求助;而懼怕型和焦慮型依戀的大學生則更傾向于使用消極的應對策略,如自責、幻想等。從Bowlby的理論來看,安全的依戀關系被視為一個可以幫助個體成功應對生活壓力的“內在資源”。安全依戀的發展來自于早年積極的親子互動過程。主要照顧者敏感的撫育態度使個體建立了對外界以及對自我的信任感[17]。同時這些正向經驗也使個體發展出有效處理壓力的能力,并在需要的時候積極向外界尋求幫助[16]。而焦慮型依戀和懼怕型依戀的人從早年不安全的依戀經驗中發展出的消極的自我工作模式,使他們在面對困境時容易去夸大困難的威脅程度,認為對事件無法改變也無法控制;他們對自我的無力感、無助感,以及缺乏安全依戀關系也會使他們無法將困擾擱置一邊,從而產生更多的負性情緒[16]。
雖然本研究較好地揭示出依戀和壓力、應對策略及負性情緒的相互關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學生的依戀對象正逐漸從父母轉向戀人,戀愛關系是其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本研究壓力量表中的人際關系維度并不包括戀愛關系。因此后續研究可以加入戀愛關系這一維度,從而更充分地探討依戀與大學生實際生活壓力的關系。其次,本研究只是初步探討了大學生依戀對壓力應對和負性情緒的影響,想要更清晰地揭示出依戀工作模型對整個壓力應對過程的作用機制,還需要在本研究基礎上增加一些變量,如認知因素、壓力的情境因素等,并使用回歸分析、建立模型等方法,作進一步深入地討論。
參考文獻
1 Lopez GF, Brennan AK.Dynamic Processes Underlying Adult Attachment Organization:Toward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y and Effective Self.J Couns Psychol,2000,47(3):283-300.
2 Brennan KA,Clark CI,Shaver PR.Selfreport measurement ofattachment. An Integrative overview.In:Simpson JA,Rholes WS, eds.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8:46-76.
3 Birnbaum G,Orr I,Mikulincer M,et al. When marriage breaks up: Does attachment style contribute to coping and mental health?J Soc Pers Relat,1998,14:643-654.
4 Mikulincer M,Orbach I.Attachment styles and repressive defensiveness:The accessibility and architecture of affective memories.J Pers Soc Psychol,1995,68:917-925.
5 Mikulincer M,Florian V.Maternalfetal bonding,coping strategies,and mental health during pregnancyThe contribution of attachment style.J Soc Clin Psychol, 1999,18:255-276.
6 Mikulincer M.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unctional versus dysfunctional experiences of anger.J Pers Soc Psychol,1998,74:513-524.
7 Pereg D,Mikulincer M.Attachment Style and the Regulation of Negative Affect:Explo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ood Congruency Effects on Memory and Judgment.Soc Pers Soc Psychol,2004,30(1):67-80.
8 肖計劃.應對方式量表. 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109-115.
9 劉平.流調中心抑郁量表(CESD).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200-202.
10 馬弘.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I).見: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編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238-241.
11 李同歸,加藤和生.成人依戀的測量:親密關系經歷量表(ECR)中文版.心理學報, 2006,38(3):399-406.
12 金艷,唐日新.大學生依戀類型與抑郁和幸福感的關系.社會心理科學,2007,22(1):163-165.
13 王成義.大學生壓力狀況的調查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4):311-314.
14 Shaver PR,Mikulincer M.Attachmentrelated psychodynamics.Attach Human Dev,2002,4(2):133-161.
15 Fraley RC,Shaver PR.Airport separations:A naturalistic study ofattachment dynamics in separating couples.J Pers Soc Psychol,1998,75:1198-1212.
一、 引言
隨著社會發展和改革的進一步推進,用工雙軌制的弊端逐一顯現,特別是體現在非在編員工的管理上。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非在編員工的招聘逐年規范,在人員素質、工作能力以及承擔的實際工作責任等方面,都與現有在編員工越來越接近。然而,由于體制上的滯后性,非在編員工與在編員工在政治待遇、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待遇上都存在著較大差異。面對目前用工雙軌制中存在的如此種種情況,非在編員工對自身的群體定位做出了較低甚至負面評價,產生了對自身身份的消極態度。并且,這種由于群體弱勢地位導致的消極情緒,極大地影響了其工作表現。根據已有研究,員工身份差異對員工績效的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在非正式員工離職率高、兩類員工勞動關系的對立(姚先國,1992)以及影響員工滿意度和工作積極性(陶厚永、劉洪,2009)等方面。隨著非在編員工數量的逐漸增多,擔任的職位也越來越重要,如何應對和解決非在編員工對于自身群體的消極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工作表現不佳等問題,已經成為用工雙軌制組織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員工管理問題。
本文認為,用工雙軌制中非在編員工管理的種種問題,皆起源于該群體的編外身份,其實質可被歸結為非在編員工的社會身份認同問題。用工雙軌制中的非在編員工正是在與在編員工的群體比較中,產生了對自我群體的消極評價,從而產生了社會認同威脅,并帶來工作績效不佳等問題。目前,對于用工雙軌制組織中非在編員工認同威脅的解決方案主要是靠非在編員工采用個體自發應對策略,如努力獲取編制身份,或者直接離開組織,轉入其他不存在用工雙軌制的組織中。但是這種個體策略存在明顯的機會少和成本高的缺陷。根據社會認同威脅管理理論,在面對社會認同威脅時,與個人應對策略同時存在的,還有群體應對策略。因此,存在用工雙軌制的組織如何積極主動地通過引導非在編員工,采取相應的群體應對管理策略來緩解認同威脅,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 非在編員工社會認同威脅的內涵
1. 社會認同威脅的理論內涵。社會認同威脅的概念根源于社會認同理論,為英國學者Tajfel在20世紀70年代創立。根據Tajfel的定義,社會認同可以被定義為“個體對自己作為某個(或者某些)社會群體成員身份的認識,以及附加于這種身份的評價和情感方面的意義”。社會認同理論認為,社會認同雖然仍屬于“個體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但它是個體基于社會比較對自身身份的認知,以社會群體作為參照,建立在群體分類和比較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在與外群比較的過程中,各群體成員都將自身的身份都與積極或者消極的價值內涵相聯系。通常而言,在群間比較時,優勢群體會產生積極的正面認同,同時能夠提升和維持其作為優勢群體的良好感覺。但是對于弱勢群體而言,他們獲得的是一種不利或者劣勢的群體地位,無法滿足其積極社會認同的需要,從而就會導致“消極的社會認同” (王沛、劉峰,2007)。社會認同威脅討論的正是這種所謂的消極社會認同。也就是說,一旦缺乏了正面積極或者可被接受的社會認同,個體就會陷入困境,從而感受到社會認同威脅。
關于社會認同威脅的定義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內涵,但是普遍被接受的定義是指“在社會比較的情況下,由于群體地位的差異,某一群體的個體在認知和情感上,對自我和所屬群體身份的不承認,以一種悲觀、頹傷的心態看待本群體的一切,對本額群體的地位、文化、習俗等充滿了自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疏離感、剝奪感和自卑感等,其結果將導致對該群體的不信任和缺乏社會歸屬”(王沛、劉峰,2007)。具體而言,社會認同威脅的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①對于某種身份價值的貶低。這種威脅來源于群際之間的差異以及群內成員對于外群成員價值進行較低評價的傾向性。當然并不是所有對于身份價值的貶低就直接導致認同威脅,只有持續的并延續到將來的價值貶低才會帶來認同威脅。②對于某種身份與其內涵聯系的潛在否定。每個群體身份的認同都與一定的含義相聯系,由此構成認同的內涵。一旦該含義被認為與該身份認同不再相關或者將來不再相關,就會造成認同威脅。③對于某種身份實現的限制或阻止。當個體覺察到由于某些事件的發生,他現有的身份不再能夠維持或持續的時候,認同威脅也會由此產生(Petriglieri,2011)。
2. 非在編員工的現實社會認同威脅。目前存在用工制的組織中,其非在編員工的認同威脅主要是指該群體員工通過與在編員工群體進行對比,在政治待遇、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上分別都處于劣勢地位,從而對自己的群體價值以及嵌入在群體中的個體價值產生懷疑以及負面的情緒,從而產生對其非在編身份的認同威脅。針對這種編制身份的認同威脅主要屬于上文提到的認同威脅來源的第一類,具體表現形式有以下三種:
(1)職業生涯發展阻礙帶來的認同威脅。對大多數用工雙軌制組織而言,特別是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其職位選拔的前提條件是只針對在編員工,其次才是考慮個體素質和能力。因此,對于非在編員工而言,他們就難以制定出相對清晰的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缺少就業的安全感和滿足感,造成大多數人的態度是要么抱著“轉正”的期望苦苦等待,要么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勉強應付。
(2))薪酬福利偏低帶來的認同威脅。由于非在編員工的薪酬來源不是國家統一撥款,因此其薪酬福利主要取決于其所在組織的分配政策與資金充裕情況。在某些組織中,在編員工的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基數都要高于非在編員工。在另一些組織中,雖然通過單位內部補貼的形式將在編員工和非在編員工的現金工資收入拉平,但是在社會保障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異。此外,在編員工還可以享受房屋、旅游等很多方面的隱形補貼。這種明顯的同工不同酬的現實,給大多數與在編員工從事著相同工作和崗位非在編員工帶來強烈的不公平感。
(3)社會地位不被認可帶來的認同威脅。根據我國現在的用工規定,若要解除在編員工的勞動關系,程序嚴格繁瑣,并且必須提供非常充分確實的理由和證據。因此,在編員工就業關系穩定,具有天然的優越感,認為自己是組織真正的主人翁,相應的社會地位也很高。而對于非在編員工而言,屬于普通勞務聘用關系,不是企業的真正成員。由于缺乏就業安全感,他們對組織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 非在編員工社會認同威脅的負面影響
1. 認同威脅造成在編與非在編兩類員工工作關系緊張。非在編員工在長期與在編員工的群體比較中,由于經濟待遇、政治待遇以及社會地位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會產生對自身群體的不認可,并且對在編員工身份產生羨慕但是并不認同其公平性的復雜感受。另一方面,某些在編員工也在與非在編員工的群體比較中產生優越感,在對待非在編員工時,或者抱以同情,或者報以高人一等的態度。兩類員工由于認同差異帶來的感受差別,造成了他們雖然在同一組織甚至同一團隊中工作,但是個人感情上存在較大的疏離感,造成工作關系淡漠甚至緊張。
2. 由于缺乏歸屬感與公平感,非在編員工對組織的認可度很低,離職流失率很高。該現象在一些教育以及衛生等類別的事業單位中表現的更為突出。例如,最初辦理人事聘用的醫護人員,相當一部分已經取得了中級以上職稱,走上關鍵崗位,成為各個專業的業務骨干。盡管單位采取了很多措施彌補他們在人事聘用關系上的損失,竭力靠感情留人,但根本的編制問題難以解決,人才流失率仍然很高,造成技術員工的后繼無人。
3. 對于繼續留任的非在編員工而言,由于各種待遇上的差異,也導致這些非在編員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工作積極性較低,缺乏上進心等問題。同時,由于非在編員工通常處于組織基層,沒有話語權,因此也很難發揮主觀能動性去面對和解決工作中的問題,造成工作難以完成等組織績效不佳的現象。
四、 非在編員工的社會認同威脅應對策略管理
1. 社會認同威脅的應對策略分類。一旦弱勢群體成員感受到社會認同威脅時,他們往往會采用各種方式努力改善其群體地位,試圖通過重塑積極的、有價值的社會認同,從而改變其消極的社會認同。學者Van Knippenberg (1989)首次提出認同管理策略(Ident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的概念,抽象性地概括出弱勢群體成員應對消極社會認同的反應(鐘華,2008)。一般認為,社會認同的應對機制一般包括三種,即自我流動(Individual Mobility)、社會創造(Social Creativity)和社會競爭(Social Competition)。自我流動是指個體采取嘗試離開群體,進入優勢參照群體的過程。社會創造是指當群體間關系的現狀是合理并且可以改變時,弱勢群體的成員所采用策略。這種策略包括選擇其他的比較維度、重新評估現在的比較維度的價值等。社會競爭則是指當群體間的邊界被認為是固定并且不可滲透時,弱勢群體成員用集體行動進行直接競爭,并且現有制度的較為激烈的群體行為(王沛、劉峰,2007)。
2. 非在編員工的個體應對策略。針對非在編員工的認同管理危脅,應該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目前較為普遍的是非在編員工自發采用的個體應對策略,主要通過內部渠道或者外部渠道兩種形式來實現。①內部渠道主要是指非在編員工通過正式渠道,在原本工作的組織中獲取編制身份,從而離開本群體,加入優勢群體,解決認同威脅的問題。例如,中小學的人事教師在工作一定年限之后,如果工作表現良好,就有資格參加統一的考試,一旦通過,就可以獲得編制身份。但是由于事業單位正處于改革時期,編制數量極為有限并且逐年減少,這種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推廣性也受到極大限制。②外部渠道主要表現為非在編員工離開現在工作的組織,加入不存在用工雙軌制的新組織,從而獲得公平性,解決認同威脅。例如,很多公立醫院的專業技術人才,由于長期不能解決編制身份,從而選擇加入一些考核機制更加公平,待遇更加合理的私立醫院。但是由于該類機構的經營穩定性較弱,職業發展平臺也較為狹窄,因此也很難成為非在編員工的首選。
3. 組織引導下的非在編員工群體應對策略。由此可見,由于短期內非在編員工的認同威脅的客觀依據,即編制身份的差異不可能完全消除,而非在編員工的自發個體應對策略也存在著種種缺陷。在這種情況下,存在用工雙軌制的組織應該積極采取集體應對策略來對非在編員工的社會認同威脅進行管理,有導向性地對員工進行認同引導。根據社會認同群體應對策略中社會創造的相關理論,組織可以從弱化編制身份作為群體評價維度的重要性、強調其他更加公平性的群體比較維度以及為編外人員創造某種新的積極身份等方面來進行有效引導。
(1)弱化編制身份作為群體比較維度的重要性。雖然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編制身份的觀念在人們的觀念中,特別是用工雙軌制組織的員工觀念中依然根深蒂固。員工陳舊思想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更多地需要組織宣傳、靠輿論的積極引導。特別是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行事業單位改革,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的總體思路,對在編員工采取自然減員方式,讓編制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同時,對非在編員工實行全員聘用管理,在崗期間與在編員工在職稱評聘、崗位設置、工資待遇、干部提拔等方面采取相同政策,逐步實現兩類員工在政治與經濟待遇上的完全統一。存在用工雙軌制的組織,應該抓住這個改革契機,在員工中進行一種思想導向,讓員工意識到所謂編制身份只是短期內的現象,將來一定會退出歷史舞臺。
(2)強調其他更加公平性的群體比較維度。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用人制度,是按單位性質和人員身份進行分類管理的。一個人以什么身份進入事業單位,其實際地位、享受的工資待遇、獎勵懲戒措施等也就隨之而定,一般很難改變。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人才的成長,束縛人才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因此,組織應該建立和強調更為合理和公平的考評標準,從而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例如,事業單位職務任用過程中,實行競爭上崗,運用競爭激勵的方式,建立淘汰退出機制。通過職務聘任競爭上崗,打破編制身份的束縛,促成了所有員工在組織內部能進能出、能上能下機制的形成。這一措施,將使得原有的在編人員群體產生危機感,最終形成“鯰魚效應”,使整體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3)為非在編員工創造某種新的積極身份等方面來進行有效引導。目前非在編員工的主要群體是一批具有較高學歷和較強工作能力的中青年員工。他們通常在組織中都擔任著核心技術骨干或者后備技術力量的角色,承擔著組織中重要的工作職責。針對非在編員工主體的這些特點和身份,組織可以創造性地重新為其定義一種身份,如賦予其新的稱呼為“新生代員工”,突出該群體員工能力強、素質高以及發展潛力巨大等特點,為其設計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等,賦予該新身份積極和有價值的意義,從而削弱甚至抵消非在編身份為該群體帶來的負面感受。
五、 結語
盡管用工市場化以及事業單位改革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但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用工雙軌制仍將存在。因此,非在編員工的社會認同威脅仍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目前較為普遍的是非在編員工自我采用的個體策略,主要表現為離開本群體,獲取編制,成為在編員工。但是由于編制數量極為有限,這種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推廣性也受到極大限制。在新時期背景下,人力資源管理強調以人為本,把員工看作是一個追求自我實現、能夠自我管理的社會人。因此,用工雙軌制組織應該注意并且重視到非在編員工的社會認同威脅,積極地通過組織設計的群體策略,運用輿論導向弱化編制身份的優越性、引入更為合理的績效評價和職位聘用機制以及創造性地為新生代員工賦予更為積極的身份等措施,來引導非在編員工弱化對自身群體的不認同以及自我貶低的心理狀態,從而使其能夠更好地實現自我,調動工作的積極性,產生組織認同和承諾,將個人的發展與組織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
參考文獻:
1. Jennifer Louise Petriglieri, Under threat: responses to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threats to individuals' identit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6(4):641-662.
2. 王沛,劉峰.“社會認同理論視野下的社會認同威脅”.心理科學進展,2007,15(5):822-827.
3. 賈林祥.“社會認同:和諧社會構建的社會心理保障”.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7(4):143-147.
4. 管健.“社會認同復雜性與認同管理策略探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96-102.
5. 陶厚永,劉洪.“何種用工制度更具合理性效率”.中國工業經濟,2009,(1):117-129.
6. 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心理科學進展,2006,14(3):475-480.
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大事。”在多變的就業形勢中,畢業生融入社會找工作屬于一個網狀結構,任意某種形式的變化,都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就業形勢變化;因此,就業作為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一環,大學生就業形勢就成為了引起爭議最多的話題。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現狀分析
1、宏觀就業形勢低迷,產業結構不平衡,造成畢業生供需矛盾
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量是從1999年以來經濟增速的最低值,而經濟增速放緩直接導致勞動力需求不足,特別是產業結構和供需矛盾異常嚴峻,因我國每年新增就業崗位有限,大多數企業在發展期間緊缺高技術型人才,畢業生在實踐方面的能力還存在不足,勢必造成市場供需矛盾,增加畢業生就業難度。
同時,市場就業環境產業結構的供需矛盾表示的不僅僅是數量上的供過于求,更是結構性方面的供過于求;我國當今也越來越往知識、技術密集型發展,社會需求越來越向重點院校高學歷、高技能水平集中,造成了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平衡。
2、用人單位追求高素質,抬高就業門檻,缺乏與高校的有機對接
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用人單位更加重視本單位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企業在招聘時通常會采用比較保守的緊縮財政的發展戰略,減少人力資源補給量的同時,還要應對畢業生的經驗障礙,因此許多應屆畢業生往往因缺少實際工作經驗、創新實踐能力匱乏而難以落實工作。
中石化一些二級單位為了企業整體的績效,提高選才標準,還取消了部分原定的校園招聘活動,在宏觀形勢低迷的形勢下,高校畢業生承受著市場需求萎縮的巨大壓力。[1]而造成此類事情的根源還要從高校與用人單位的有機對接說起,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同質化”,即便目前我國高校都在開設職業生涯設計和就業指導方面的課程,但大多數學生學習它僅僅是為了修學分,而沒有把它們真正作為一種適應社會需求的必要的知識與能力來對待,[2]勢必造成畢業生就業難、企業緊缺專業性人才這種兩極化情形。
3、畢業生找不到準確就業定位,就業觀念存在偏差
就業觀念偏差是近些年困擾畢業生就業的一項主要問題,當今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往往就業心態浮躁,不愿從事基層性工作,而暫時又無法勝任技術性強、技術要求高的職位。據調查,42%和30%的畢業生首選地為大中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愿意去邊遠省區的學生微乎其微。
另外,現今大學畢業生仍不能看清自身能力及個人優勢,不能完全嚴格要求自己,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都相對薄弱,不能為企業創造效益,不顧自身條件對薪水待遇要求較高,都是導致畢業生難就業或是難以找到心儀的職業的重要因素。
二、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應對策略
1、認清形勢,轉變觀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就業觀
十報告中指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必須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從畢業生自身來看,在社會中成熟和完善對自我的認識,在有經濟、有保證和對社會認識成熟的前提下擇業是實現自身價值的先決條件。
從高校看,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結構設置,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連接社會和個人需要與教育供給的制約點。因此,學校應結合社會需求和自身條件,科學地開設專業和調整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3]
從人力資源保障看,要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同時,與高校和用人單位聯合建立高校畢業生人才信息庫和用人單位信息庫,實現求職者和單位無縫對接,緩解就業難問題。
2、拓展思路,跨專業嘗試,在創新中開闊視野
據相關數據顯示,全國歷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對口率最高僅在三成左右,即便高校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調節不同學歷、學科專業招生數量,及時進行結構的再調整,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畢業生就業專業不對口問題,因此,調整畢業生跨專業就業心態就顯得尤為重要。
創新往往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源動力,跨專業嘗試也同樣是將各領域思想集思廣益的途徑之一,在求職過程中結合當前自身所具備的素質和優勢,找到自己存在的差距,那樣更具有針對性的找到企業制度或規劃中的不足去改善,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效益。
3、提高安全意識,防范就業陷阱,提升就業能力
求職中不可忽視的陷阱涉及很多領域,招聘會陷阱、職業中介陷阱、高薪陷阱、合同陷阱、押金陷阱……但不論哪種就業陷阱,都是利用畢業生求職心切、經驗不足的特點,榨取他們的錢財和勞動力。
作為對社會的合同制度還不夠了解的仍處于社會弱勢群體的大學畢業生,掌握勞動法規和相關政策,時刻提高安全意識,加強與公司各方信息的溝通,構建畢業生與雇主之間聯系的橋梁,[4]多層面了解公司情況,清醒地擇業,合理利用就業協議書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學生應提高自身職業技能,縮短學生到雇員角色的轉換,[5]對決定自身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和測定,才能確保涉世不深的畢業生利益不受損害。
4、理性分析,合理自薦,點滴積累完善自我
據統計,高學歷人才在全體畢業生中所占比例較小,但企業對中專以下、大專生和中專生需求占總比例最大,因此,在實際應聘中,實際操作能力往往比良好的技能更具優勢,畢業生雖經驗普遍不足,但良好的學習態度,嚴謹謹慎的做事風格就成為成功應聘良好職位的重要籌碼。 因此,畢業生應樹立“行行可建功,處處可立業”的就業觀念,努力提升自身素質,變挑戰為機遇,抓住機遇順利實現就業,及時消除那些不合時宜的、不切實際的、影響求職就業的陳舊觀念,準確恰當地進行就業定位。
只有學會著眼于實際,改變和提升自身潛能、理性分析、合理自薦,將在學校里所學的理論知識更快更多的應用到工作中去,發揮最大效益,從基層做起,對企業細節有個全面審視,作出科學性的決策方針,才能面對隨時可能改變的市場形勢、就業形勢、市場需求體制。
【注 釋】
[1] 孟建民.論新形勢下一般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與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6)38-41.
[2] 鄭曉坡.淺談當前我國畢業生就業現狀、問題與對策[J].大學教育,2013(1)75-77.
[3] 張紅慧.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及對策初探[J].老區建設,2013(2)51-53.
[4] 張瑩.云南省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現實思考與對策研究 [J].昆明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3(4)1-78.
[5] 黨竹青.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政策與出路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2(1)46-48.
【作者簡介】
張 雪(1982-)女,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F1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1)45-0124-02
1 水路運輸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建設資金壓力仍然很大
水路運輸基本設施規劃建設任務繁重,資金需要不斷增大,資金供給能力不夠。目前,新開工項目很多重點項目建設迅速,災后恢復重建目標需要提前達成,均要對水路運輸根本設施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加劇了資金投入壓力。
1.2 行業穩定與安全生產壓力加大
當前,城市水路運輸經濟不穩固因素還較多,行業監管責任重大。根本設施建設安全生產任務艱巨。當前新開工項目顯著增加,尤其是在建設水路項目中,深水海上運輸項目增加,工程條件繁雜、技術難度加大。事故隱患和風險勢頭有所加劇,安全生產態勢依然嚴峻。
1.3 企業經營仍不樂觀
雖然2011年宏觀經濟整體起穩向好,但金融危機等因素對水路運輸業影響還比較明顯。水路運輸企業面臨需求降低壓力,航運和港口企業經營效益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1.4 貨源不足是影響水路運輸經濟發展關鍵
在多方努力、多途徑發展經濟條件下,航運業獲得長足進步,但貨源不足問題仍是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嚴重制約其發展關鍵因素。所以,增加貨源是推動水路運輸經濟發展的重點和基礎,是轉變水路運輸經濟發展長期滯后根本所在。
2 進一步加強水路運輸經濟的策略
2.1 迅速落實中央新增投資計劃,加快項目前期工作
當前,中央新增百億元資金用在加快國家水路運輸建設和加快經濟長足發展,并迅速派出督查組深入項目一線,督促地方強化資金監管,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新增投資發揮擴大需求、帶動有關產業發展和推進就業積極拉動作用。為落實好國家加快根本設施建設需要,有關部門積極推動重點項目前期工作。當前,進一步推進水路運輸重點建設項目立項和具體審查工作,特別是省際間國家水路運輸項目。同時,加強對地區水路運輸經濟建設投資補助力度,有力推動水路運輸經濟建設。水路運輸建設如今已完成投資數百億元,同比增長31.2%。還需要堅持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加強對大企業引進力度,采取大項目進入,在帶動地區水路運輸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實現港口貨物吞吐量快速增長,拉動海路運輸經濟發展。
2.2 積極貫徹國家產業振興規劃,及時出臺行業應對策略根據水運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嚴重實際情況,相關部門頒布了強化水運價格監督協調、加強重點領域運力調控、扶持港航企業渡過難關等推動水運業穩固較快發展的應對策略。制定《關于進一步推動公路水路交通運輸業穩固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交通運輸組織、調整交通運力結構、強化和改進運輸市場監管、推動節能減排、強化運輸市場監測解析、改善政策法規體系、強化安全生產監管等八項主要策略,進一步推動水路交通運輸業穩固較快發展。為貫徹落實和交通運行密切關聯的船舶工業、物流業等振興規劃,有關部門需按要求及時將涉及交通行業工作任務采取分解落實。一是聯合相關部委研究支持對燃耗超標營運船舶退出市場經濟補償策略,將節能省油船舶納入國家激勵運行范疇內。二是落實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中央引導資金策略和實施方案,進一步探究無船承運業務保證金的保險和擔保替代制度。三是探究確保基礎設施、信息平臺、運輸組織、政策扶持等交通行業推動現代物流業發展重要領域,制定推進廂式運輸、甩掛運輸等優化道路運輸策略,探究促動郵輪產業發展、優化現代航運集疏運系統等策略,組織召開全國推廣郵政發展農村物流經驗現場會,積極推動農村郵政物流推進。
2.3 積極推進交通運輸結構調整,促進行業發展方式轉變(1)在推動結構調整方面
一是優化交通根本設施構成。啟動水路運輸建設工作,并在建設時序上優先安排,在資金保證上予以照顧。二是根據內河航運發展緩慢結構性矛盾,積極取得國家預算內資金用于長江黃金水道建設,與沿江省市聯合簽署《關于合力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建設若干意見》。三是推動運輸裝備構成整改。調整財政部安排中央引導資金,啟動長江干線尤其是三峽庫區船舶標準化工作,落實農村老舊渡船更新改造中央補助資金。支持交通運輸企業依照國家激勵老舊船舶報廢更新和強制淘汰單殼油輪策略,加快船舶更新改造。
(2)在推動交通發展方式轉變方面
一是推動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實行營運船舶燃料消耗量準入體制,拓展運用先進節能技術和裝備,快速修定營運船舶技術狀況準入退出技術標準。二是推動交通科技創新系統建設。加快交通運輸行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培育建設,開啟交通科技信息資源共享監管平臺試點工程,推進深水碼頭泊位建設技術、重大裝備制造技術及新型建筑材料研發和成果推廣應用。三是加快交通運輸信息化建設。制定交通信息基礎數據元標準系統,改善交通信息化標準系統,提升業務運用體系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水準。
(3)在統籌城鄉交通運輸協調發展方面
一是實行區域交通差別戰略,提升水路運輸經濟補助水準。二是探究創建區域交通一體化機制。先后建立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交通一體化協調機制,在水路運輸聯網收費層面進行有益性體驗。三是積極落實中央惠農策略。調整改善鮮活水產品綠色通道策略,針對合規船舶免收船舶相關費用。四是展開統籌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試點工作,實行交通建設各項工程。五是探究創建水運公共財政補貼體制和水運成品油價稅補助支持資金監管體制,推動城鄉水運網絡有效銜接。
總之,我國宏觀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日漸顯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明顯提升,發電量止跌回升,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有較高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增幅提高。隨著宏觀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不斷增加,相關部門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制定并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應不斷釋放,未來交通運輸經濟總體上將呈穩固向好發展趨勢。目前,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將實現較快增長,根本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水路運輸經濟有望好轉,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小幅增長。
教育部原部長周濟在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強調:依托網絡,加大力度,為畢業生提供豐富、便捷、高效的就業指導和信息服務。這對加強網絡時代的高校就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紀中國已加速步入網絡時代,網絡使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并對人類社會的生活、生存方式和價值取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網民數量已經處于高位。高校是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是應用和普及網絡的先鋒隊和主力軍,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并將其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載體和自我宣傳的重要窗口,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觀察社會、了解信息、塑造自我的重要平臺。面對這一新的形勢給高校就業工作帶來的新機遇和挑戰,網絡時代加強就業工作的應對策略無疑已成為各高校必須研究探索的重大課題。
一、網絡普及給高校就業工作帶來的新機遇
1.網絡為高校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提供了新平臺。隨著網絡在高校的普及和不斷發展,高校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就業網站,傳統的就業工作模式隨之發生改變,高校通過網絡開展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已經成為就業工作的主渠道。高校通過就業網站平臺,設立政策與法規、指導與服務、求職與招聘、優秀畢業生推薦、招聘會、職業測評與教學、就業調查與分析、就業論壇等多個板塊;開發或購買相配套畢業生信息查詢系統、用人單位信息查詢系統、學生個人求職簡歷自助系統、用人單位招聘信息自助系統,職業測評系統等。[1]這不僅使就業信息的傳播更為全面、快捷、高效,而且也使就業信息的收集、傳遞、利用和管理實現了信息化,提高了就業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
2.網絡增強了就業信息傳播的時效性。眾所周知,以往高校就業信息的傳遞速度慢、覆蓋面窄、手段單一、渠道不暢,導致大學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往往面臨著信息資源匱乏、就業信息不對稱的困擾。而在網絡時代,網絡信息傳播具有實時、海量、開放、超時空、覆蓋面廣等顯著特點,大學生利用網絡進行信息檢索,及時掌握就業信息,從而掌握了主動權。同時高校就業部門也可以利用QQ群、郵件、飛信、移動信使等網絡信息平臺的群發功能及時就業信息,為大學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信息服務,不僅增強了就業工作的時效性,而且提高了就業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3.網絡可以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的瓶頸問題。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起步較晚,存在著“內容簡單、形式單一、缺乏連貫性、系統性、師資隊伍不過硬”[2]等許多不足之處,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實際需要。網絡資源的高度共享性和開放性,既有利于學生輕松自如地在信息海洋中獲取所需的各種就業信息,也有利于從事就業指導教育的教師實時更新教育資源庫,豐富教學研究內容。高校利用網絡信息平臺開設就業指導教育網絡學堂,為大學生提供專業、系統、權威、實用的就業指導教育,不但能夠為學生供連續性的就業指導,而且也可以解決高校就業指導教育的硬件資源和師資隊伍資源兩大瓶頸問題,降低師資特別是兼職師資成本,克服硬件資源局限。
4.網絡滿足了大學生的個性化就業需求。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服務,切實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困難,這是當前高校就業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網絡具有的便捷、高效、信息海量、覆蓋面廣等特點不僅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全程化的就業服務,而且還能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自主化的學習、咨詢、測評等服務需求。有就業心理問題的學生利用網絡隱蔽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在就業社區的討論和交流中接受老師和學生的鼓勵與引導,化解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如自卑、焦慮和依賴等心理問題,從而實現就業心理成熟。
5.網絡有利于對大學畢業生加強就業管理。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高校就業工作提供了科學管理的新平臺,采用計算機對畢業生信息和用人單位信息進行網絡管理,采用系統操作實現數據的統一、規范、準確和及時,大大提高了就業工作的效率。通過網絡可以對每個畢業生的信息進行錄入、修改、查詢等,便于學校對畢業生信息的日常管理和維護,也可以對學校畢業生生源分布、專業分布、就業狀況等進行分類分析和統計,為學校了解就業狀況、制定教育教學改革政策提供依據。通過網絡上傳就業數據,可以確保其完整性、準確性和時效性,實現了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無紙化管理。[3]
二、網絡時代高校就業工作面臨的挑戰
1.不良就業信息的沖擊加劇。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信息網絡化為高校就業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高校的就業環境更為復雜。網絡的開放性和隱蔽性使網絡上精華與糟粕并存,容易導致一些分析、判斷、辨別能力較弱大學生誤入歧途,特別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學畢業生急于就業的心理,在網絡上宣揚拜金享樂主義思想,虛假信息,欺騙一些學生上當受騙。
2.高校就業指導教育的單向性和權威性受到了挑戰。長期以來,高校就業指導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單向性和權威性。在網絡時代,網絡的出現打破了這種狀況,網絡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和虛擬隱蔽性使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選擇信息,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自由表達自己的意愿,和他人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從而使教育者的社會權威逐漸削弱。
3.高校就業部門管理網絡媒體的能力建設有待加強。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網絡已經遍布高校校園,高校就業工作的信息化、網絡化勢在必行,這就要求高校就業部門必須加強對網絡媒體的管理能力和運用能力。然而,對于網絡,目前高校就業部門管什么、如何管還有待大力研究探索,就業工作人員的素質還有待提高,更為突出的問題是高校就業就業網站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交互性,站點維護不完善,信息資源更新緩慢,內容過于簡單,對學生沒有吸引力,以致訪問量較低,覆蓋面窄,實際效果不佳。上述情況說明,高校就業部門運用網絡開展就業工作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三、網絡時代加強高校就業工作的應對策略
1.加強高校就業工作的信息化建設。一要建立專門的就業工作網站,就業網站要以服務全校師生為宗旨,以發揮教育功能和服務功能為主要任務,利用校園網的強大信息平臺優勢,不斷更新就業教育內容和拓展就業途徑,提高訪問量,為高校就業工作提供優質的網絡信息服務。二要開發和應用高校就業工作信息化軟件,實現辦公自動化和電子管理,創新就業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就業工作效率,推進高校就業工作現代化。三要探索網上就業指導課程、遠程就業面試、網上就業咨詢等高校就業指導教育新模式,利用網絡不斷完善大學生就業工作體系。
2.培養適應網絡時代高校就業工作需要的指導隊伍。要適應新時期高校就業工作的新要求,培養建立一支既懂理論、熟悉業務,又精通計算機網絡技術、擅長從事網絡就業工作的隊伍。要加強就業工作條件建設,逐漸加大就業工作進網絡的資金支持,不斷發展和完善校園網絡硬件的設施和裝備,確保就業工作人員必須要擁有電腦和網絡。高校就業工作人員在學習就業的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強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學習和運用,為網絡時代加強高校就業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另外,還要加強一些心理學、咨詢學、社會學等專門人才的引入,加強個性化就業指導的廣度和深度。[4]
3.健全網絡就業工作制度。一要建立健全網絡信息制度。要按照實時、準確、便捷、高效的要求,把信息服務擺在就業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健全網絡信息收集和處理機制、就業信息網絡實時更新機制,注重通過網絡提供個性化、深度信息服務,充分發揮網絡在就業工作中的實效性。二要建立健全網絡信息處理和反饋制度。就業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大學生反映的問題,應該及時處理和回復,將信息處理和反饋工作制度化。三要建立健全網絡信息安全制度。要成立網絡就業信息安全工作機構,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及時應用和更新網絡信息安全技術手段,加強網絡就業工作安全知識培訓,嚴格管理,把好審查關,確保就業信息的真實可靠性,不斷提高應對就業網絡系統受不法分子攻擊和破壞的能力。
參考文獻
[1][4]王慶波,等.高校就業工作的創新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2).
[2]王浩.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改革探討[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4).
1 皮具行業概述
皮具是由皮革面料和非皮革面料加工制作的箱、包袋、手套、票夾、皮帶及其他皮件所組成。我國皮具行業無論從出口創匯、還是為國家增長積累、豐富輕工市場、解決勞動就業等方面都作出突出的貢獻。但是,隨著全球化競爭的日益激烈,我國皮具行業的現狀及應對策略越來越應得到相關從業者及政府部門的重視。
1.1 皮具行業及其產品介紹
皮具行業又稱皮件行業,包括箱包、手袋、票夾、手套等小皮件制品。近二十年來,隨著代用材料的問世與發展,各種代用材料進入了皮具行業,取代了部分皮革面料,因此,目前皮具已成為廣義的概念,也就是說皮具行業不僅包括用天然皮革材料制作的箱包、手袋,同時也包括用代用材料制作的箱包、手袋、小皮件制品等。
1.1.1 我國皮具行業規模
據2002統計,我國皮具行業有企業近6000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2000多家。從業人數30萬人,產品銷售收入279億元,利稅總額14億元(占皮革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利稅總額的14%,僅次于皮鞋和制革行業),革皮包袋產量為8億多只。企業的經濟類型,三資企業數量占規模以上皮具企業總數量的49%,其他企業數量(民營、股份制等)占40%,集體企業數量占10%,國有企業數量僅占1%。
1.1.2 國內皮具產區分布情況
我國皮具企業主要分布在廣東、河北、遼寧、浙江、湖南、內蒙古等地。其中前十大革皮包袋產區的規模以上企業的革皮包袋產量占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革皮包袋總產量的99.9%,其中廣東省是我國最大的革皮包袋生產省份,占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革皮包袋產量的65.3%,其次是浙江省,占15.1%。
1.2 皮具行業的重要性
在我國皮革行業約1.6萬家年銷售收入達到500萬的規模企業當中,皮具企業占到二千多家,從業人員超過30萬。據2003年統計,皮具行業利稅總額僅次于皮鞋和制革行業,占皮革行業主要商品出口總額的30%以上,自2003年全行業出口73.7億美元首次超過皮面皮鞋后,皮具行業出口創匯連續兩年位居皮革行業第一位。皮具行業無論從出口創匯,還是為國家增長積累、豐富輕工市場、解決勞動就業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因此,我國皮具行業的現狀和發展策略不容忽視。
2 目前皮具行業存在的問題
雖然皮具行業給我過帶來了很多的優勢,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們在看到中國皮具行業取得成績并獲得一定競爭優勢的同時,不能忽視目前影響和制約國內皮具行業發展所存在的諸多不足。
2.1 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現象嚴重
我國皮具產業的現狀是高端產品不足,中檔產品有待提高品質和質量,低檔產品過剩,大部分企業都主要投資生產低檔產品。另一方面,皮具企業也存在著規模擴張土地供應不足、民營企業融資不暢、資金缺口較大的困境。
2.2 行業整體素質不高人員短缺和跳槽現象嚴重
皮具行業脫胎于小工業、小作坊生產,國營企業中的管理人員多為工農干部,在近二十年新興的鄉鎮及民營企業中,也是以農民為主的企業家。近幾年涌現的合資企業,雖為這個古老行業增添了新的生機,但總的來說,皮具行業的職工隊伍文化水平偏低,人才匱乏。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皮具企業大專以上管理人員占職工總數不足5%,產品設計人員占職工總數不足1%。而國內知名品牌企業中管理人員占員工總數的10%,技術人員占員工總數的6%。
2.3 傳統管理模式帶來的限制
傳統的小手工業管理、家族式管理是目前我國皮具行業的主要管理模式,這些模式在創業初期確實起到了成本低、調頭快、團結一致向前進的作用。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市場已由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這種傳統的管理模式就好像我們拿著“小米加步槍”要與“導彈”比高低,顯然我們要敗下陣來。因此,皮具產品的營銷渠道尚需根據市場的變化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必須盡快實現家族、手工業式管理向現代化企業管理轉變,廣招人才,中用人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2.4 產品缺乏設計只能盲目跟風
嚴格地說,目前我國皮具行業仍保持著傳統設計方法,缺乏創新和開拓市場能力。小廠跟著大廠走,大廠跟著國外走,但不能只是被動模仿,應在模仿中創新。當然,要達到這個水平必須有一個過程,但重要的是有些企業家還沒認識到這點,這是十分可怕的。因此,很多企業領導忽視設計開發的重要性,在不少企業甚至對“設計師”這個稱謂都很陌生。作為世界最大皮具生產國至今還沒有自己的知名設計師,難怪我們出口的皮具大多是低檔產品。
2.5 追求眼前利益品牌意識差輕視品牌建設
皮具企業由于規模小,又比較分散,品牌意識淡薄。皮具行業內銷目前尚無廣泛認知度的品牌,出口方面也以貼牌加工為主,自主品牌的出口微乎其微,遠遠落后于制鞋和皮衣業。皮具產品的知名品牌在國內很難讓行業及市場認可,此種現狀,要想走向世界、創國際名牌產品是很難的。
2.6 原材料難以滿足需要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
皮具是時尚產品,花色品種變化快,需要的原輔材料多,且變化快。國產的成品革、合成革、五金件等由于質量不穩定,花色品種開發能力弱,不能滿足我國皮具企業生產的需要,皮具生產企業不得不使用進口原材料。國產成品革,特別是牛皮革,在色澤、色牢度、柔韌性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有差距。同時,我國五金件企業技術落后,高檔五金件廠家鳳毛麟角,其產品存在著圖案結構死板、款式少、金屬鍍層不光滑、不均勻、易脫落、焊接點不牢固等問題。但是進口原料價格高、從訂貨到到貨時間較長、渠道不暢通,短斤缺兩和不履行合同的情況時有發生,增加了企業的采購風險和生產的不確定因素。
中國皮革協會的問卷調查匯總分析顯示,85%的企業表示需要進口原材料,以進口成品革最多;還有少量企業提到進口紡織材料、合成革和五金件。對于進口原因,100%的進口企業回答是進口原材料質量好;同時還有24%的進口企業反映國內生產不了,進口原材料主要從韓國、意大利、印度、西班牙和我國香港等國家與地區進口。
2.7 市場不規范無序競爭嚴重產品結構調整迫在眉睫
由于我國目前市場行為還不夠規范,對商標侵權行為的打擊廣度和力度都不夠大,再加上部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還不夠成熟,既想滿足穿用名牌的心理,又要貪圖低廉的價格。這就給假冒偽劣產品提供了生存條件。在一些皮具城和批發市場,冒牌貨較多,且屢禁不絕。買賣交易或明或暗,形式多樣,嚴重地干擾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同時,企業間的越激烈競爭,導致了競相壓價現象的出現。
2.8 環保問題安全生產和職業病的防治問題亟須破解
目前,我國皮具制造業年排放廢水嚴重超標,安全生產和職業病的防治問題要引起高度重視。前幾年,全國曾發生多起制鞋和箱包企業員工苯中毒事件,引起了社會關注。
3 近兩年皮具行業所面臨的挑戰
我國皮具行業在存在諸多不足的同時,近兩年又面臨以下幾方面的挑戰:
3.1 技術性貿易壁壘
自加入wto后,中國政府對世貿組織承諾的各項保護措施將被逐漸取消,反傾銷的陰影時時籠罩在行業頭上,特別是去年發生“燒鞋事件”之后,歐盟針對中國皮革產品采取限制措施在所難免,最有可能的就是反傾銷、特保和技術性貿易壁壘。
3.2 規模擴張成為近兩年行業的主旋律
“越大越好做,越小越難做”,所以規模擴張成為近兩年行業的主旋律。上海興建箱包城,湖南邵東打造占地500畝的皮具工業園,最新消息是,威海金猴投資1.5億建設的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年產600萬件皮件的皮具基地業已開工,將成為“國內檔次最高的出口基地”等等。全國各地只聞擴張聲和圈地聲,這一輪規模擴張應該是建立在市場需求空間巨大和“高出口”的基礎之上的。但這個基礎是否牢靠,很值得思量。“除非有高出口的支撐,否則新一輪產能過剩遲早會到來”。
3.3 行業標準的設立不容忽視
許多業內人士反映,皮具產品主要材料的應用標準應加以完善。如人造革、合成革存在著有效使用期的問題。應標明老化時間;真皮亦同樣有強度、牢度、耐擦性等各種標準的限制。
4 皮具行業的應對策略
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和行業目前存在的不足及近兩年所面臨的挑戰,必須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來獲得競爭優勢,取長補短,才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4.1 市場營銷策略
4.1.1 產品策略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整體產品應包含核心產品、形體產品和附加產品三個方面。面對我國皮具產品檔次低、缺乏設計及附加值低的特點,企業家們可采取一些措施來進行調整和改善。
(1)增強品牌意識、樹立品牌觀念。
(2)大力推廣iso質量體系認證,設立行業標準,采用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對產品進行標牌標示,利用真皮標志的實施,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實行全面質量管理。
(3)抓住新的歷史機遇,整合皮具資源,積極同國際知名企業合作。
(4)主動應對挑戰,實現五個轉變。
①要從追求產量、規模向追求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轉變;
②要從重視開拓單一市場向實現國內、國際市場并重轉變;
③要從低價位競爭向高質量 名品牌 優服務轉變;
④要從注重企業經濟效益向注重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轉變;
⑤要從重視市場開發向重技術開發、產品開發轉變。
(5)中國皮革協會要努力做好下列五項工作:
①努力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佩掛國家證明商標——真皮標志、真皮標志生態皮革,提升特色區域企業品牌的知名度;
②積極吸納優秀企業參加全國真皮標志杯皮具設計大獎賽,提升企業設計水平、 提升設計師地位、提升企業品牌知名度;
③按照真皮標志章程,每兩年對佩掛真皮標志,真皮標志生態皮革的企業進行動態考核,綜臺評價,依據數據推出行業排頭兵企業,同時還可以推出皮具行業的排頭企業,為皮具生產基地創名牌提供條件,為創世界名牌奠定基礎;
④根據授予中國皮具行業特色區域榮譽稱號的行業規范要求,協會要設專人與生產基地進行聯絡,跟進創建措施,上下形成合力,共同實現創建目標。對已授牌的特色區域,三年要進行自我評價,五年重新復評;
⑤充分利用 中國皮革網” “皮革世界”的權威性和國際知名度為皮革皮具生產基地連接,開展商務活動,溝通和傳遞信息和資訊。
4.1.2 轉化市場觀念及營銷理念改變企業傳統管理模式
現在的市場已經由傳統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需求決定生產,傳統的市場觀念和營銷理念以及管理模式已經不適合當今市場的需要。所以,在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之前要對整個市場的需求進行調查,對信息進行不斷的反饋,才能做到不盲目跟風和投資,造成重復建設,浪費資金和機會。
4.2 管理策略
一個行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生存下去,那么它的行業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這個行業中的企業管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我國皮具企業在企業管理方面應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4.2.1 創新是關鍵
中國的皮具企業可結合自身實際,實行以下三種類型的創新:
(1)首創型創新策略。
(2)改仿型創新策略。
(3)仿創型創新策略。
4.2.2 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開發
我國皮具企業可以通過培養和開發人才來改善產品設計缺乏個性、人員跳槽現象嚴重、企業缺乏創新等方面的問題。在企業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訓中,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內容,一般可以用多種方式方法,企業可根據自身的特點來選擇人才培訓和開發的方法,力求適應時代特點,取得較好的成效。
4.2.3 把好綠色關口重視環保問題
把好皮具產品從原材料到成品的綠色關口,規范企業生產,嚴格按照國家推行的環保標準進行生產和作業,重視勞動者安全生產和職業病的防治問題。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高度重視污染問題。依法保護生態環境,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提高排污治理能力。
4.2.4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加大打假力度
動員全國皮具行業企業家學習知識產權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對自身產品進行注冊商標和申請專利等,以達到保護的作用,從而也可以增強我國對皮具產品的打假力度。近期“秀水”—知識產權案就是很好的證明。
4.3 政府支持策略
為扶持和培育皮革皮具業的發展,我國政府應努力從用地收費、資金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 一是采取讓利的方式降低地價,減免收費,對在皮革皮具工業區建廠的企業和國內外名牌企業實行零地價;二是對投資辦廠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三是對進入皮革皮具城和皮革皮具工業區的商家和企業,免收年的衛生、治安等規費,努力降低皮具企業的經營成本等等。
5 結語
皮具行業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等問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居于這一重大原因我產生了撰寫此文的沖動,起筆寫了這一文章。通過分析這一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面對的挑戰,我認為應從市場營銷策略、管理策略、政府支持策略方面三個方面作出相關的應對策略。也真心的希望我國的皮具行業通過這些應對策略的實施,能夠取長補短,發揮優勢,取得更好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積儉.管理學原理[m].廣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484-558.
[2] 黃靜.品牌管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6.
一、“微博”的概念、特點與使用優勢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是傳統博客的一種變體。它允許用戶通過手機、Web等方式向個人微博短消息,文本內容通常限制在140 個字符之內, 并實現即時分享。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形態,“微博”具有更加顯著的特點和優勢。
(一)信息傳播迅捷、即時、高效
“微博”具有迅捷、即時的溝通優勢。微博簡易操作、便利的終端服務器,它是一種裂變傳播,傳播速度呈現幾何增長,從而使微博占據信息的制高點。 用戶一條消息, 它的所有 “粉絲”能同時接受,其“粉絲”再一鍵轉發給自己的粉絲,其傳播速度和傳播廣度遠遠高于之前任何一種媒介產品。
(二)多平臺網絡終端支持
“微博”的信息來源渠道多樣化,通過一個網絡終端進行匯集這些信息,網絡終端不再單一,使微博逐漸呈現出信息流轉速度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并帶有實時性、隨意性的特點。
(三)運行成本低廉
微博用短消息的形式來,技術門檻要求低。不論是企業的微博招聘還是畢業生的微博求職,其所產生的成本都很低廉的。一般而言,畢業生利用微博求職,對于其所關注的意向單位可以添加“關注”或者成為它的“粉絲” ,企業的招聘信息也必然會得到眾多粉絲的關注、轉發和評論。
(四)宣傳效應良好
通過“微博”招聘信息,對招聘企業的宣傳度提升顯然要比傳統的招聘宣講會和海報宣傳更為明顯,并且網絡招聘又是一個非常綠色環保、節省資源的招聘方式,因此很容易受到企業和畢業生的青睞,并可能逐步發展成一種流行的招聘求職新模式。
二、利用微博開展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就業工作的價值分析
(一)微博在高校就業工作具有良好的拓展性
在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之就業創業指導方面,微博可以改變傳統的說教模式,極大地拓寬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學校可以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轉移至網絡上,通過微博平臺的交流與互動,幫助廣大學生在收看微博和參與討論中提高職業規劃意識,提升就業創業能力。
(二)微博使就業信息獲取渠道更具靈活性
與傳統的信息媒介有所不同,畢業生只需要對學校就業工作微博添加關注或成為它的“粉絲” ,由該微博所發出的信息便會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其個人微博中, 畢業生只需要利用手機等移動通信工具就可以隨時隨地收發微博,不再受到時間、地點、空間等因素的限制。
(三)微博提高了學校就業工作的服務性
利用微博互動、共享的優勢,并且通過組建就業工作信息員隊伍,及時將招聘信息分類整理,并編輯微博專刊發給畢業生,可以有效地解決就業信息滯后的問題,拓展畢業生獲取信息的渠道。
三、微博應用于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就業工作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一)微博在高校就業工作的應用所存在的問題分析
1.資源共享加劇了崗位的競爭壓力
微博采用的是一種“無圍墻”的開放式信息管理模式,點對面的傳播方式在擴大信息覆蓋面的同時,也造成了對非指定用戶群體的傳播,就業信息的無邊際共享,吸引了來自其他院校的畢業生的圍觀和參與, 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本校畢業生的競爭壓力,也必然造成本校就業資源的浪費。
2.微博平臺上就業信息內容的真實性、合法性無法甄別
雖然通過學校就業工作微博所發出的信息一般都經過學校資格審核,可以保證信息的安全性,但是,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利用微博開展企業招聘,并吸引了一批“粉絲”的關注。但是微博的低廉運作成本和“不可驗證性”的特點,極有可能被個別不法分子利用并假冒企業進行詐騙, 從而給包括畢業生在內的廣大求職者帶來嚴重的損害。
(二)微博在高校就業工作的應對策略
1.微博在就業工作領域中的應用研究加以深化
高校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應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分析其對求職招聘領域可能帶來的積極影響和負面挑戰,不斷增強應對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和針對性,使其在就業工作領域最低限度地發揮作用,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水平的整體提升。
2.傳統主流媒體和微博的融合應大力推動
目前,微博在招聘求職領域盡管增長迅速,但微博就業仍未成為就業市場的主流模式。高校既要對這一新興就業模式加以重視,并主動利用微博占據信息傳播平臺。將傳統主流媒體可以通過與主要微博網站開展合作,力爭將微博的即時性和傳統主流媒體的權威性結合起來。
3.信息力度與合理設置權限的有效結合給予加大
高校需注重對信息的采集力度并加強篩選,保證就業信息的充分供給;另外,高校也可以通過鏈接的方式將網站信息同步于微博,學校通過設定就業網信息查看權限將微博上的信息共享人群有效地限制在本校學生,從而保證就業信息在本校學生中的有效利用,實現傳統網站渠道與微博的有效對接。
參考文獻:
[1]楊威.“微時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1研究背景
隨著語言學、教育學及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語言教學的重點開始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centered)向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centered)轉變。然而,在當今的教學中,人們仍然過于重視認知和學能方面而忽視非認知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因此,探討情感因素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對提高外語教學的質量有著與時俱進的現實意義。
2學習焦慮與外語焦慮
2.1學習焦慮
學習焦慮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最為普遍的情緒反應, 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效、學業成績、素質培養及其歸因的重要因素。其來源大體可分為外源性因素和內源性因素兩類:外源性因素來自于社會、學校、家庭,如升學和就業等造成的壓力;內源性因素主要包括對學生的自尊心和價值觀直接產生不良影響的成就動機、心理定勢、情緒、情感、氣質類型或學業成敗的歸因分析等(廖民先,1994)。由此可見,學習焦慮一方面反映了學校教育中的競爭和壓力以及學生對遭遇失敗、挫折的擔憂、恐懼,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學生對具體學習結果的情緒性預期, 并以狀態的形式構成學生學習的情緒背景(程俊玲,1998)。
2.2外語焦慮
具體在外語學習中,學習焦慮這一概念又被稱作“外語焦慮”。“外語焦慮”一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 Horwitz(1986)提出,并被用來指一種產生與外語學習過程和課堂外語學習相聯系的有關自我知覺、信念、情感和行為的獨特的綜合體。Horwitz 還把外語焦慮分為交際恐懼(communication anxiety)、考試恐懼(test anxiety)和對否定評價的恐懼(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三種。
3引發外語焦慮的原因
3.1引起外語焦慮的內部因素。
導致外語焦慮的內部因素主要包括學習者個性特征,學習者的外語水平以及學習目標等。首先,學習者個性特征因素,比如性格開放程度,自尊心強弱等差異都會使學習者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其次,學習者的外語知識運用水平也是引發焦慮的因素。學習能力較弱或學習效果較差的學習者更容易引發較高的外語焦慮。再次,學習者學習目標的設定與焦慮也會有很大關聯。在達不到自己設定的過高學習目標時,學習者往往會產生挫敗感和焦慮感。
3.2引起外語焦慮的外部因素。
導致外語焦慮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學習者之間的競爭,考試,課堂教學方法等。首先,學習者之間的競爭是焦慮的來源之一。其次,考試會引起焦慮。考前和考試過程中的緊張不安以及擔心考試結果等心理都會導致測試焦慮。再次,外語焦慮與課堂教學方法和課堂活動也有密切的關系。陳靜、鄧曉芳(2003)認為注重交際的教學方法以及測試或競爭型的課堂活動容易誘發焦慮心理,而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嚴厲的糾錯也往往會讓學生緊張不安,怯于開口。第四,課堂氣氛與學習焦慮也存在很高的相關性。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是學生自由發揮其創造性和順利接收知識的重要心理環境。第五,來自于社會或家庭的壓力,如升學或就業壓力也會給學習者帶來學習焦慮。
4 克服焦慮的策略和方法
4.1針對學習者自身因素的方法。
第一,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焦慮。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明白學習焦慮存在的普遍性與必然性, 并引導他們積極地面對和解決。
第二,正確對待學生的個性特征及語言水平。教師應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和意見,并巧妙地利用學生各自的優點,使不同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第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對外語學習者而言,自尊和自信直接影響著學習者語言使用和練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多對學生肯定和表揚學生取得的成績。
第四,引導學生正確設定學習目標。教師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引導學生正確設定與個人學習能力相符合的學習目標。
4.2針對教師教學策略的方法。
第一,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活動。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并根據學習材料和學生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第二,創建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比如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型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可以相互支持和相互促進。
第三,減少和正確使用糾錯行為。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大多錯誤。不必一一糾正學生出現的所有錯誤,只用糾正那些反復出現的典型錯誤。
第四,端正學生對考試的態度。考試是使學生焦慮感過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師可以適當地改變考試形式和內容,比如將學生平時的作業情況和課堂表現來進行綜合評定然后和考試成績結合起來,以降低考試的風險及其給學生帶來的壓力。
5 總結
在語言教學中,外語焦慮更是影響甚至阻礙外語學習和教學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對國內外有關學習焦慮及外語焦慮的研究成果進行了回顧,并結合我國外語學習者的實際學習情況,探討了在中國教育環境下誘發外語焦慮的因素及其應對策略。同時也呼吁對此話題感興趣的研究者在將來能進行更多的實證研究,用更多的數據和事實來證明影響外語焦慮的因素及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Horwitz, E. K., Horwitz, M. B. & Cope, J. (1986).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2]陳靜,鄧曉芳(2003),外語教師課堂行為對學生學習焦慮的影響,《成都大學學報》第3期。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歐研究中心:《北約的命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第25頁。
關于《北約成員國防衛和安全戰略概念》 (Strategic Concept for the Defence and Security of the Members of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見北約網站:http://nato.int/nato_static/assets/pdf/pdf_publications/20120214_strategic-concept-2010-eng.pdf 。
北約網站:http://nato.int/cps/en/natolive/official_texts_87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