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9 11:19: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古詩詞中的茶文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安溪產茶始于唐代,《清水巖志》有載:“清水高峰,出云吐霧,寺僧植茶,飽山嵐之氣,沐日月之精,得煙霞之靄,食之能療百病。老寮等屬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飲之不覺兩腋風生,倘遇陸羽,將以補茶話焉。”
歷盡朝代更迭,茶香裹挾著文化韻風,安溪鐵觀音,水袖輕揚,綠衣登場,回眸一笑,傾倒國人,成為茶文化的一道獨特的風景。有宋代貢茶龍團鳳餅之長,卻無其短。它為條狀,卷曲肥胖,在茶芽纖細的茶文化中,是地道的楊貴妃。揉制,茶香得以充分揮發。
炒茶時,人在其中,茶香四溢,彌散在空氣里,如同香氣氤氳的夢幻,如同若有若無的音樂,浮蕩在人的周身。此時,不說飲茶,單是這樣站著,默默無言地嗅著這茶香,就是一種享受,就有一種心靈凈化。
鐵觀音湯色金黃,濃如琥珀。平常之茶,頭道葉子二道湯,其后,茶香雖風韻猶存,卻已徐娘半老了。可是,鐵觀音卻不,頭道二道,茶味初出,如青澀女子,無甚可觀;至于三道四道,則是閨中,脈脈一笑,香氣四溢;五道六道乃至于去七八道,仍有茶香悠然,回味無窮。此茶竟能泡至九道,香味依舊,打破茶的極限。而且,茶中滋味,蘭香悠悠,醇厚甘鮮,回味無窮,俗稱有“音韻”,如唐人絕句,余味悠長,沁人心脾。
品評鐵觀音,可觀形,可聽聲,可察色,可聞香,可品韻。
觀形,看茶葉的形狀。極品鐵觀音茶條卷曲,沉重,呈青蒂綠腹蜻蜒頭狀,色澤鮮潤,葉表帶白霜。至于其他的,則次之。聽聲,就是將茶條放少量入壺,傳來“當當”聲,清越如珠落玉盤者為上品。喑啞者,則落下品矣:這,其實也是茶形的延伸,沉重者響聲脆,反之則沉悶。至于湯色,黃如金,清如目者為上;暗紅者次之。
說到茶香,打開茶盒,茶香撲鼻,經久不散者為最。反之,則為下。
鐵觀音的品韻,說的是口感。茶湯入口,一股青鮮之味,纏繞舌尖,空凈柔和。茶湯緩緩吞下,一股柔香緩緩漾出,沁入身心七竅,則為極品;非此則是下品了。
好茶如藝術品,其美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喝安溪鐵觀音,信哉斯言。
安溪屬嶺南,這兒青山如碧,流水如洗,清閑時節,或煙花三月,或“霜夜紅于二月花”的秋季,來到此處,坐在茶館里,要上一壺鐵觀音,看著滿山綠茶,浮蕩在薄薄的霧中,如同仙女,披著白紗婀娜窈窕,柔曼可愛。這時,喝著茶,一顆心也青鮮鮮的,變成一枚茶芽,舒展在這兒的山水間。
喝安溪鐵觀音,應講究水。
水和茶,恍如生活里的夫妻。安溪鐵觀音如純情女子,那么,水就應潔,應凈,應亮,以免玷污了這茶。因此,山中泉水為最,煮沸烹茶,清清一壺,和茶最為相配。無泉水的話,井水也可,清亮亮如男孩的微笑一般,也很適宜。至于用其他水泡鐵觀音,就如將幽間仙子至于市井繁雜之中,唐突了此茶。
泡鐵觀音的器具,白瓷杯很好。以白襯黃,顏色鮮嫩,養眼,也養心。實在沒有白瓷杯,玻璃杯也行。一邊喝茶,一邊欣賞茶湯色澤,也無不可。但萬不可用其他色澤的杯子,蓋住茶湯顏色。茶湯色澤如女子容顏,用其他色澤的杯子,就如用布幔遮蓋絕色女子的微笑,實在是一種殘忍。
1.1 茶文化
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和結晶,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積淀。茶在《詩經》里面就已經出現,據《詩經》記載,茶是一種具有苦味的野生型植物。在神農嘗百草的典故中也出現過對茶的描述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三國以前,茶一直作為一種藥材在民間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開始萌芽,文人雅士開始將茶作為一種飲品,將飲茶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唐代,陸羽著書《茶經》,標志著唐朝茶文化的興起。從唐朝開始,茶道盛行。宋元時期,隨著茶業的發展和推動,茶文化也隨之越發繁榮。產茶開始規模化批量化,各種品茶社開始興起。明清時期,茶文化已經日益普及,茶業已經成為一種成熟的行業,各種茶詩、茶室如雨后春筍,不計其數。現當代,茶行業作為大家熟知的行業遍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葉銷售,茶社,茶飲料,茶餐廳等。飲茶更是成為了一種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特殊存在方式。不僅如此,中國的茶文化已經傳到國外,并廣受歡迎。比如日本,將茶道發揚光大,成為了日本文化的瑰寶。在法國人眼中,茶代表著浪漫詩意,是一種溫柔的飲品,英國人將茶看作是美容養顏的特殊飲品。
1.2 傳統音樂
中國的傳統音樂,我國傳統文化的又一瑰寶,融合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音樂風格形式和表演模式,是現當代音樂體系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國音樂走向世界的根基。與茶文化一樣,中國的傳統音樂也有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據相關史料記載,傳統音樂始于夏商周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為鐘鼓樂隊。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隨著民族大融合,中國的傳統音樂得到發展,其音樂形式變得更加多種多樣,融合了各民族特色。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傳統音樂開始慢慢走向世界,比如日本和朝鮮。宋明清開始,中國的傳統音樂走向成熟期。這一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加的世俗化和社會化。無論是演出人員還是聽眾都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這一時期的音樂有一種承前啟后的作用,既繼承了上一時期的優秀音樂成果,也開創了新的音樂風格。現當代時期,中國的傳統音樂更是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和繼承。傳統音樂中的各大流派日漸成熟和固定化,表演形式也更加的大眾化。隨著一系列傳統音樂的對外演出,我國的傳統音樂也越來越被外國友人所接納,成為當代世界音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 茶文化與傳統音樂的共通性
2.1 悠久的歷史
中國作為茶的原產地,被認為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在詩經已有記載,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其后在唐朝開始興起。陸羽所著《茶經》,代表著中國茶文化的興起。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茶文化走向世界。宋朝以后更是將茶文化發揚光大,茶業成為一個興盛的行業。明清更是將我國的茶文化推向頂峰,茶文化盛行,各種茶詩、茶市、茶社等不計其數。傳統音樂和茶文化一樣,也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其產生于夏商周時期,以鐘鼓樂為代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形式更加多樣,更加具有民族融合的特色。唐宋元明清,傳統音樂得到了發揚和繼承,也逐漸走向成熟。現當代,傳統音樂以各種方式開始走向世界。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也是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很多時候能夠相結合的一大重要原因。
2.2 信息的載體
茶文化,作為一種在全世界廣泛流行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在本質上與音樂一樣,都是信息傳遞的載體。茶香的傳遞,不需語言不限形式,更不問品茶人的高低貴賤。它傳遞出一種人們只需品味只需意會就能感受的信息,其美好其含蓄其優雅為人所知所稱贊。這種信息的傳遞是美妙的。同理,音樂的傳遞也是如此,品樂之人無論高低貴賤,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從音樂中品味到自己的人生百態。無論創作音樂的人還是欣賞音樂的人都能從這音律中體會自己的情感,并感同他人的境界。由此可見,無論是茶文化還是傳統音樂,都是一種信息的載體,傳遞著綿延的情思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2.3 娛樂與藝術相結合
不言而喻,傳統音樂盡管藝術性非常強,但是從其產生開始就被當做娛樂工具的一種。夏商周時期的鐘鼓樂,是皇親貴族們用來飲酒配樂和歌舞配樂的一種形式。不管是古代的古箏還是琵琶,都是為文人雅士助興所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傳統音樂被繼承和發揚,將娛樂化和藝術形式相結合。茶文化也和傳統音樂一樣,不管是現在還是古代,都有其娛樂成分,在古代,飲茶也是文人雅士的一種娛樂方式,和飲酒一樣。現當代,茶也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緩解生活工作壓力、交朋結友的一種有效方式,飲茶時品音,不失為一種美妙的生活方式。
2.4 精神世界的共生性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現很大程度上充實了中華民族文化。中國的文人雅士總是將茶與自身的情操相結合,是一種高雅生活方式的典范。古詩詞中,關于茶的詩句也是不少。陸羽的不羨黃金壘,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人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和楊萬里的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等等詩句都道出了茶的美妙與高潔,從而表達了自身品茶的快樂。傳統音樂也是精神世界的一種投射,以音樂來傳達自身的情緒和情感,也讓聽眾了解這種情緒和情感,以達到精神上的共鳴。文人雅士描寫傳統音樂的詩句也是不少,如白居易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琵琶行》以及岳飛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小重山》等詩句都是將中國的傳統音樂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從古至今,茶和傳統音樂一樣,都是情感表達、修身養性和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由此可見,茶文化和傳統音樂在精神世界具有共生性。
3 傳統音樂與茶文化的結合點
3.1 以茶品音
在現當代,茶文化和傳統音樂越發相結合。例如,很多民族音樂的音樂館設有品茶坊,讓你在品茶的同時能夠欣賞到優美的傳統音樂。茶和音樂都是信息載體,當傳統音樂表達的情緒和某一種茶傳遞出來的信息相一致時,聽眾便能夠加深對音樂的認知,同時也更能體會創作者的情感。這種寓教于茶的傳統音樂欣賞方式將茶文化和傳統音樂結合到了一起,更加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3.2 以音說茶
越來越多的茶館會出現傳統音樂的表演,傳統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有利于品茶者的情緒渲染,也增添了不少高雅氣氛。在很多大型優質的茶館,不同的茶會選擇不同的傳統音樂。為了表現不同茶的不同風格,背景音樂也會有所不同。例如,鐵觀音甘甜品茶時可配洞簫和玉笛,普洱茶醇厚可搭配一般的戲曲,烏龍茶清幽一般配上古箏的《春江花月夜》。由此可見,因為茶的品種,品茶人的性情不同,傳統音樂的搭配也隨之改變。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不僅茶多種多樣,傳統音樂更是種類繁多。不同的茶搭配不一樣的傳統音樂,使得兩者相互融合,讓品茶人和品音人都能得到更完美的審美體驗。
3.3 茶音相溶
關鍵詞:本科 畢業論文 質量
畢業論文寫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養計劃的重要環節,也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與工科院校的其他專業相比,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學生的畢業論文的質量高低不僅關系到學生能否畢業,更是對四年來所學知識的全面總結,也是對學生寫作能力高低的檢驗。筆者通過抽樣,對近年所指導、評閱的漢語言文學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進行調查研究發現, 從論題的選擇、觀點的提出, 到論據的運用、文字的表述, 問題多多, 不一而足。在畢業論文寫作水平不斷下降的今天,研究這個課題更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南京林業大學2003——2008屆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本科畢業論文寫作實施過程中的一些情況,針對畢業論文寫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解決的方法和對策。
一、本科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1.選題缺乏創新,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
與大多數高校相同,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專業的選題也是由教師根據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學生提供選題的范圍,然后教研室根據學號隨機平均分配給指導教師。學生的選題主要側重在新聞、公關、秘書、語言、文學、廣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屆論文共396篇,其中新聞類選題25篇,占6.3%;文化類選題23篇,占5.8%;廣告類選題12篇,占3%;秘書類選題70篇,占18%;語言類選題38篇,占9.5%;文學類選題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論文選題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結合秘書專業實際的很少。有的選題大而空,比如《周國平散文研究》、《淺析海巖小說的創作》、《大學生創業問題研究》、《關于中國民營企業道德倫理的探討》、《當代秘書素質要論》、《秘書美學淺談》等,對于本科生來說,這些問題很難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論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選題雖有新意,比如《中國飲食類廣告的文化內涵及其表現》、《秘書學研究現象新探》、《論秘書工作的管理效應》、《公共關系在企業秘書中的運用》等,但由于時間緊迫、資料查找困難、缺乏實踐感性認識、投入寫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談,缺乏說服力,影響了論文的寫作質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襲現象嚴重
從六屆學生的寫作情況來看,因為選題陳舊,缺乏創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屆都有相當部分的學生的初稿抄襲已有的論文,而且屢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學生較少,大多學生將別人已發表的成果進行剪切粘貼、注水,拼湊為不少于8000字的論文。這些論文在指導老師的嚴格把關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寫,如《淺論現當代文學創作中語言的突破創新與規范化》、《論李白詩歌中的送別情感》、《論中美文化下的姚木蘭與郝思嘉》、《對解夢文化的思考》、《淺談文學美與服飾美》、《試論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特色》等。
3.論文寫作格式不規范
規范的論文格式也是合格的畢業論文的要求,論文的標題、中英文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注釋、文獻綜述、致謝等的撰寫都要符合規范。比如《淺論古典詩詞與陽羨茶文化》,這個標題有歧義,實際上作者主要論述的是陽羨茶文化在古詩詞中的表現,標題可改為《從古典詩詞透析陽羨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語法、拼寫錯誤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筆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要素殘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稱“我認為”,有的地方論述缺乏邏輯性與嚴密性,層次紊亂;錯別字、病句較多;標點符號使用錯誤;注釋不規范;小標題的序號標注欠規范、口語化嚴重;文獻綜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綜合,缺少評述等等。
4.口頭表達能力欠缺
答辯主要是為了檢驗學生對論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每屆的答辯中,總有一些學生論文寫得不錯,但表達能力欠佳,影響了畢業論文的成績。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問題的時候抓不住重點,不能做到言簡意賅;有的甚至因緊張而憋得滿臉通紅說不出話等等。這些對于文秘專業的同學來說,都是表達能力欠缺的表現。
二、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
1.傳統的選題方式缺乏科學性
傳統的選題方式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使他們將畢業論文寫作等同于被動完成作業。另一方面,這種選題方式經常會使指導老師感到力不從心。比如研究外國文學的老師可能對武俠小說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學的老師可能在語言學論文的指導方面也有困難,研究廣告的老師對公關、秘書等領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學生重視不夠
從近幾年來的寫作實際來看,大部分文秘專業的學生不將畢業論文的寫作當成畢業前的一個重要學習環節,他們不以為然,覺得寫得好與不好都能畢業。有的學生甚至在寫論文前沒有進過圖書館,沒有查閱過期刊;有的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不主動與指導老師聯系;有的學生在交稿前幾天才匆匆忙忙趕論文;有的學生認為答辯就是走過場,念念提要和目錄,隨便回答幾句就行了。
3.就業、考研、考公務員與寫作論文沖突
因畢業論文寫作的時間安排在大四,與學生實習、找工作、考研、考公務員在時間上發生沖突,部分文秘專業的學生將畢業論文看作就業、考研、實習的絆腳石,產生抵觸的情緒。比如有的指導老師通過電子郵件、電話催交論文時,有的學生竟然拒絕:“老師,我在外地,兩周后才會學校。到時再說吧。”更有甚者給老師發短信:“我最討厭做的就是這件事。”
4.語言表達的基本功不扎實
畢業論文的寫作在人稱、標題、摘要、關鍵詞、標點、文獻綜述、序號標注、注釋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缺少理論知識的指導和寫作實踐能力低。答辯過程中的結結巴巴一方面說明學生對論文研究與寫作的過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說明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不高。
5.缺乏嚴厲有效的論文質量監控機制
對于不按時完成畢業論文或有嚴重抄襲現象的學生,學校應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處罰教育,否則會導致不良風氣的盛行。事實上,很多學校考慮到學生的就業率和學生的前途,對學生采取過分寬容的態度。
三、解決的方法和對策
1.改革選題方式,將寫作時間安排在大三
選題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將興趣與專業相結合,盡量與指導教師的科研方向結合。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選題,教研室再根據學生選題方向確定指導老師。要選擇可行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的題目,尤其要結合文秘專業的實踐。本科畢業論文之所以成為大學畢業生的負擔,主要原因是畢業論文寫作時間的安排不盡合理。多數學校都把畢業論文選題安排在大四第一個學期期末,把中期檢查放在大四第二個學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辯時間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這一段時間正是畢業生實習或急于找工作的時間。面臨當前如此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畢業生根本無暇顧及畢業論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學生也正忙于復試, 根本沒有太多的精力寫畢業論文。為避免寫作時間與就業、實習、考研相沖突,將論文寫作在大三即第五學期布置,在第六學期結束前完成開題報告、任務書和計劃書和論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論文的修改。這樣錯開時間就能避免寫論文和找工作在時間上的直接沖突。畢竟大四第一個學期初的招聘會還比較少,畢業生還沒有完全開始找工作,如果指導教師嚴格要求的話,畢業論文應該能夠發揮它在鍛煉學生能力方面應有的作用。
2.開設專門的論文寫作課
文秘專業開設的寫作課程主要有基礎寫作、應用文寫作、新聞寫作、廣告文案寫作,平均只有32課時。建議在大二增設畢業論文寫作課與實習課,學時32,理論和實踐各16學時,在學生理解論文寫作理論的基礎上鍛煉學生論文寫作實踐能力,進行規范化系統化的訓練,切實提高論文書面表達能力。在寫作實踐課上,可以通過演講、主持、辯論、模擬答辯、模擬法庭等形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面試、答辯中能夠從容面對,游刃有余。
3.完善論文質量監控機制
從大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使他們明白為人為文都要誠實,這是道德的底線。讓學生知道論文的剽竊與考試作弊一樣會受到嚴重的處罰,并與學士學位的授予掛鉤。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指導老師和學校教務部門要嚴格把好選題關、論文寫作進度關、內容關、格式關,讓學生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真正重視畢業論文的寫作。論文完稿后可以借鑒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圖書館論文過濾系統,如抄襲超過40%,論文即為不合格。尤其對初評為校優秀的論文,也應進行過濾,抄襲不能超過10%。對答辯中表現極差的學生要求二次答辯,如仍不合格,推遲畢業。
4.端正師生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
在畢業論文工作開展前,學校應采取多種形式,端正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一方面,要使學生明確畢業論文寫作是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畢業前學習的最后一關,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不少畢業生參加工作后接受實際工作,面臨具體寫作任務時,往往手足無措;甚至有些學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寫碩士學位論文時,連內容摘要、關鍵詞、文獻綜述等都不會寫,更談不上內容的創新了,這些情況都與其大學階段缺乏科學系統和實際的寫作訓練、忽視畢業論文寫作環節有直接關系。另一方面,要讓教師明確指導學生畢業論文是自己的重要職責,另一方面從富有創造性的學生身上,教師也能學到一些知識和技能,教學相長。
寫作能力的高低對文秘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目前高校畢業論文整體水平下降的趨勢下,結合各校專業實際,尋求解決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