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9 10:22: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技創新與運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語文有著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基本特點,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新課標提出更高要求:學生應“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正面臨著新時期的挑戰,新的形勢要求語文教學必須探索出一條新的出路。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和工具要想在當今新時代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必須完全適應現代科技的發展,運用現代化手段構建基于信息技術基礎上的新型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近幾年,學校的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上,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著一場革命。特別是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了課堂,并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多媒體教學也正趨向成熟。信息技術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力量,為語文教學開創了一片新天地。
語文課程以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成為每一個現代人必備基本素質的基礎課。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運用正是21世紀知識經濟基礎教育的重要基礎和突出特征。網絡信息技術是現代人必備的人文素養,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整合是高科技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是將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其優越性尤其在聽、讀等方面都有明顯體現。
一、體現資源優勢,激發學生想象
運用信息技術,形象生動、視聽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興趣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充分體現信息技術資源優勢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在這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固態,具有“穿越”的特點,優化學習資源,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引導學生向預定教學目標前進,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方便。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筆者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信息技術教學開展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學習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四單元短新聞兩篇的時候,講到《別了,不列顛尼亞》文章的寫作背景時,想到大量的文字資料會讓理科生覺得很枯燥,我在其中插入了視頻《1997年7月1日紀實》,再配以畫面解說:1997年7月1日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這是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此情此景,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心潮澎湃,為之動容,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同樣在新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中,為了增加學生的直觀印象,我展示了《》《辛得勒的名單》中的照片,導入新課。選用的《》和《辛得勒的名單》是高中生熟悉的影片,播放的剪輯氛圍與課文相似,易于引導學生入情。通過簡短的影片展示,把學生們帶進一個悲情的氛圍,給學生心靈上的震撼,從而自然引出課題,讓學生在肅穆悲壯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激發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喚醒民族精神。這兩個教學設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都得到了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讓學生學得更輕松,對所學內容掌握得更好。
二、激勵自主學習,創新教學結構
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建構主導和主體教學結構。信息技術進入語文課教學,需要我們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認知功能作用、交流協作等功能,創新教學結構,以情境、探究結合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觀察思考、范例、探究、實踐,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和能力。
以《荷塘月色》為例,首先,聲情并茂配樂誦讀,可使學生漸入佳境,引起共鳴。我選擇的是琵琶曲《秋月夜》,在清純的琵琶樂聲中,學生陶醉其中,感受著如水月光,感受著曲子帶來的寧靜,感受著月下荷塘的魅力。
然后在賞析“月下荷塘”時,采用圖文并茂的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打出荷塘月色圖幻燈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的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配合語言描繪,視聽結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和想象,使他們多角度感受到美。
三、整合恰當適中,力求不偏不倚
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課程的整合中,既要不斷創新教學理念,更要注意教學過程中的恰當適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信息技術運用要具有效性,不可代替文本,不可迷信技術之上,要有效率,比例恰當。有的多媒體課件過于追求花哨,分散了學生注意力,造成資源濫用;有的課件設計過多,課件容量過大,播放時間過長,教師成了“放映師”,學生成了“接受器”,實際收獲不大。
語文教學講究的是想象力,對人物的品味和故事的咂摸。通過教師啟發性引領,學生會進入一個自己知識和閱歷的世界空間來想象理解,從而有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來得到相關知識。而信息技術中影像資料有時會影響學生對文本的品讀,不利于學生對課本內容的再創造。只字不寫,只點鼠標,屏幕會立刻顯示,忽視了學生主體性,學生親自動手、動口、動腦,暢所欲言,主動參與的機會少了。更有一種情況是教師自身充滿魅力的教學藝術,獨有的教學風格,學生富于靈活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豐富的想象,都讓位于了課件和泛濫成災的圖、文、聲、像。
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只采用機械的教學方法,設計了不貼近學生生活、僵化老套的教學情境,因而不能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也不利于學生用英語來交流。學生的學習活動都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局限于程式化的聽與說和實戰型的讀與寫,忙碌于背誦課文、抄默單詞、完成常規作業,缺乏真實環境中的聽說訓練和交際訓練,而這種傳統意義上的英語學習方式導致學生學的仍然是“啞巴英語”。
其實,教學藝術的精彩之處,不僅僅在于嫻熟的教學技巧,更在于師生之間的真情交流。因而,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活動,經歷成功的情感體驗,是學好英語的關鍵。前蘇聯著名的心理學家贊可夫提出的教學理論認為,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情感的發展應放到教學的前頭,為教學開路。教師通過不斷創設真實的語言情境,讓學生產生良好的印象,做到“未有曲調先有情”。
比如,筆者在進入教室后,一般會找幾個學生用英語聊一聊他們喜歡的話題:世界杯足球賽、校園生活、考試情況、假期生活、其他課程的學習情況,還有同學關系、上演新片、國內外新聞等,通過這種課前的預熱,一是養成了學生見面就講英語的習慣;二是在潛移默化、日積月累中,學生日常交際用語的使用不再單調,變得豐富多彩且運用恰到好處;三是這種真實而即興的交流方式吸引了周圍很多學生的參與,常常是上課鈴響時,全班學生已進入了英語學習的氛圍,一副不愿就此罷休的樣子,有時處理得當,教師就勢導入新課,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很多同學在與教師的對話中不斷被肯定,隨著交流的深入,學生不斷有成功的體驗。
二、創新課堂教學內容與課堂教學設計,讓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精彩紛呈
《課標》在“使用建議”部分指出:教材內容、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應具有圈套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在不違背科學性原則的前提下,教材應該具有一定的彈性和伸縮性,允許使用者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補充。
比如在教《牛津高中英語》第五模塊第二單元的Task Skill building 1:listening and drawing conclusions 時,書中給出的兩個情景,學生在預習時就能看懂,所以筆者在上課時就簡單地處理了這一環節,而創設了一個新的內容,即讓某個學生說一句話,讓其他學生draw conclusions。學生甲說了這么一句話:The maths exam we had yesterday was difficult.學生乙得出這樣的結論:The maths exam was really very difficult,for xxx was a top student in our class. 學生丙得出了另一個結論:Maybe xxx will fail in the maths exam this time. 這種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內容的增刪,能使學生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并能滿足各種層次學生的需要。在對教學素材進行處理時,教師還要善于發掘創新思維的發散點,根據教學內容中出現的各類語言現象,找到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的結合點,由點及面,呈放射狀發散。
三、創新新課程下的師生關系,讓英語課堂教學充滿溫情與激情
1.要有耐心,學會尊重每一個學生。
課堂教學對學生有耐心是教師的第一要義。新課程標準實施之后,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生方式,學生的想法可能與教師的預設不一致,教師要善于接納學生各類符合實際、合情合理的想法。在尊重學生的問題上,我們不要把學生看成是一個被動的容器。在教學行為中,我們應經常反思,看自己有沒有無視學生的現象。比如學生默寫不出的生詞,我們要了解學生情況――是因為他們不愿去背,沒時間去背,還是不懂背單詞的技巧?我們不能簡單地采取一些懲罰措施,這樣會嚴重地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我們要關注學生利益,從注重學生的統一性變為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對學生的尊重就是對教師自己的尊重。
2.學習賞識,讓課堂充滿溫情。
賞識學生就是承認學生的進步與成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學習上取得成功是學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產生克服困難的動力,能激發學習的愿望。”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其閃光點,教師應具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并抓住時機予以表揚,讓每個學生都有被肯定的、成功的體驗。比如說,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身體力行,要情結飽滿、充滿激情地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對學生活動的評價就不會僅限于干巴巴、程序化的Very good! /Well done! /Excellent!了。針對學生上課時的活動與表現,教師的評價就會發自內心且充滿新意。如:You are a boy full of imagination! /What a beautiful sentence! /What an amazing idea! /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 /Your description is beyond praise. I like it. /You really have a gift for English. /How nice your presentation is!/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teamwork.
小學語文教學是嚴格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的重要理念進行的,其中有倡導信息技術在課堂中應用的內容,認為我國應該加大教育投入,促進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教育中的普及,在充分考慮該學科教學特征的基礎上,結合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此基礎上追求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創新,完成教師和學生觀念的轉變,有效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價值,使其成為促進課堂教學發展的催化劑。
一、現代信息技術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力武器
傳統課堂教學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它的落后在某一方面表現為課堂氛圍死氣沉沉、學生無法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采取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計算機和網絡將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不僅信息量大,而且補充了課本靜態呈現理論知識的局限,利用形、聲不僅達到了完美呈現理論知識的目的,還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書本知識有一個完整、系統的掌握。多媒體教學方式的應用改變了以往呆板課堂的狀況,使課堂成為一個動態的學習樂園,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能夠很快地進入主體的角色扮演中,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利用發散性思維不斷進行創新,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由以往教師灌輸的狀況轉變為學生主動追求新知,這樣必然能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體教學并不意味著它可以完全取代課本,作為課堂三要素之一的教材,是本學科重點教學內容的體現,是教師安排教學進程、創設教學活動的依據,是教學目標的展現,多媒體教學將書本的知識動態化,或者擴充書本知識、幫助學生了解書本知識,主要擴充形式有圖片、音頻、視頻等。
以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爬天都峰》一課為例,利用多媒體將與天都峰有關的風景圖片放在大屏幕上,讓學生對天都峰的高、險有一個視覺上的體驗,還可將游客爬天都峰的場景播放給學生看,并配以激昂的音樂,讓學生了解爬天都峰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情,因為本課中一個重難點就是讓學生從文中老爺爺和“我”爬天都峰這個事件中理解:人要有不怕困難、勇于向上的精神。這時讓學生了解課文精神內涵的任務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再讓班級學生進行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朗讀結束之后,利用多媒體播放優秀的朗讀音頻或視頻,這個例子主要說明了多媒體在幫助學生了解課文情感中的應用,至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多媒體更是展現出了巨大的價值,如在學習生字詞時,多媒體可以將字體的構造和讀音靈活地呈現出來,加深學生的記憶。
二、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設計中的價值
當今正處于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帶著其強大的優勢,已經充斥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著我國各大高校的擴大招生,每年有大量的畢業生涌入社會,導致社會市場中的工作崗位供不應求,就業壓力增大,市場競爭力增強,各大家長對我國教育的要求提高,作為基礎階段的小學教育必然為重中之重,因此,信息技術進軍教育事業是必然趨勢。而且信息技術本身就具有較大的優勢,它的這些優勢運用在教學中必然能夠促進教育的發展,如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為教育提供龐大的信息量,能夠輔助教師利用這些信息進行教學設計,使教師能夠迅速有效地掌握該門學科的最新動態,了解當下該門學科的教學特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從而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做出合理、完整、高效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其具有可操作性,還能使其在教學過程中的行動導向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課文《稱象》為例,在本文的教學目標中,有一項是讓學生了解曹沖稱象的方法和步驟,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就學習生字詞來說,上文已經提及,在此就不過多的闡述,但是在向學生講述曹沖稱象的步驟時,如果單純由教師來講,效果不夠好,因為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想象能力較差,這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曹沖稱象的步驟用動畫的方式動態呈現出來,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記憶。這就說明,利用多媒體能夠為課程活動的實施提供良好的條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針對課堂教學難點探究信息技術的應用
小學語文教學具有抽象性,還有較強的情感融入,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足,耐心又不夠,這給教師的教學設置了很多障礙,教師常常在課堂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幫助學生去理解,但總是收不到良好的成效,有時甚至不僅沒能讓學生理解,還使他們產生誤解,或產生排斥情緒。而多媒體教學正為突破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難點提供了一個契機,其靈活性、動態性的特征能夠活化課文內容,將抽象變具體,帶學生親身體驗課文情感。
以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父親和鳥》為例,這篇課文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年齡較小,情感經驗不豐富,這篇課文的重難點在于:讓學生體會到文中父親的“愛鳥之情”和文中“我”的“護鳥心愿”,從而培養學生形成愛鳥、護鳥的情操。沒有較多的故事情節,只依據文中父親和孩子的對話來把握課文的情感主線,如果單獨依靠教師講解,就會顯得枯燥乏味,因此,要借助多媒體。在導入環節,可播放音樂《鳥叫》,用美妙的音樂讓學生靜下心來進入學習狀態,然后提出幾個問題,慢慢將學生的思維引到這篇課文上來,在接下來的課文朗讀中,再利用多媒體播放《父親和鳥》的朗讀音頻,讓學生邊聽邊想象,并將自己融進課文的角色中去,教師再進行適當的引導,就能夠使學生對本文的情感有一定的了解,并也會順其自然地產生愛鳥、護鳥之情,那么教學目標中感情體驗的部分也就即將完成,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現代信息技術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中的應用
新的教育理念主張學生主動學習,提倡探究性教學模式,這種理念明顯體現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任務就是認真聽課、認真記筆記,但是從逃課、曠課的學生越來越多的狀況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強迫性的學習不僅沒能讓學生了解到學習的價值,反而使他們產生厭學情緒。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中,多設計一些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讓學生真正地了解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將小學生性格中的攀比心理應用于學習當中。探究性教學模式是利用小學生求知欲、好勝心、集體意識來促進課堂學習的有效手段,利用多媒體進行探究式學習,可以達到資源共享,為他們開放式學習、發散性思維開創了一個空間,這必然會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效率。
以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秋天的圖畫》一課為例,在課程開始前,讓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讓他們提前在網上查閱秋天的景象,并在家長的幫助下下載一些以“秋天風光”為主題的圖片,在課堂上設計活動“我是秋姑娘”,讓學生在多媒體上展示搜集的圖片,并采取即興演講的方式,以“我是秋姑娘,我有紅彤彤的蘋果,我有……”為開頭。這樣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參與課堂,還可以提高他們搜集信息的能力。利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讓課堂45分鐘變得有活力,效率更高。
綜上所述,從優化教學方式、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出發,探究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其中,教學手段是突破口,傳統課堂教學手段被證明無法達到較高的效率,因此,我們就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彌補以往教學手段的不足,采取有效方式將其融入小學語文課堂中,這樣才能最大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喜明.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09(03).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利用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進行整合,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
例如,在教學"平行線"的概念時,在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中,已具備了直線的有關概念(直線沒有粗細、兩邊可以無限延伸……),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有關事物(如鐵軌、黑板的上下邊沿、在筆直的公路上行駛的汽車的兩道輪印,――),這些是學生學習"平行線"概念的基礎。為了使學生從這些具體事例中抽象概括出平行線的本質屬性,我與協作組教師集體備課,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首先給出學生熟悉的實際例子,提供平行線的形象:鐵路上兩條筆直的鐵軌、直駛汽車的兩道輪印、黑板的上下邊緣等,然后問:"它們有哪些共同的屬性?"為了克服具體實例的局限性,我接著說:"這里,我們把鐵軌、車輪印、黑板邊緣等都看成直線",這樣學生的注意就引向了觀察兩直線之間的關系。通過觀察、分析,學生就會說出平行線的一些共同屬性:它們都是兩條直線,都可以向兩邊無限延伸,都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處處都隔得一樣遠,所以總不相交等等。得出這些共同屬性時,學生的思維中已經進行了初步概括,接著我又提出下面的問題:"如何用幾何語言將這些共同屬性表達出來?"學生經過思考,概括出:"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不相交、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當學生的思維經歷了以上兩個過程后,已經獲得對"平行線"的較全面的認識,但在概念的表達上還不夠簡練、精確,這時,我適時指出:"有這種關系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然后提出:"如何準確簡練地表達出平行線這一概念?"這一問題會引導學生進行一次抽象水平更高的概括,通過比較用幾何語言表述的共同屬性,在直觀上理解了"不相交"與"處處相等"的等價性,最后給出平行線的定義:"同一平面內的兩條不相交的直線叫做平行線。"這樣,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完成了對"平行線"概念認識的全過程。
二、運用信息技術引趣設疑,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
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時間或者全部時間要交給學生自己去實踐,比如說在探究新課堂學習中,老師要引趣設疑,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己深入問題進行探索研究,最終自己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扮演著設疑、提問、總結、評價的角色,而學生才是真正的接受者、探索者、模仿者和體驗者。
三、運用信息技術啟發思考,巧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現在課堂容量大,信息增多,多媒體課件能省時、省力、直觀,但多媒體課件需備用量大,制作又需要較多時間,所以網絡協作組集體分工制作為所需資源做好了充分準備。
我選用網絡協作組準備的《幾何畫板》課件,例如:在講解"軸對稱"時,我先利用Flash制作了一只會飛的花蝴蝶,這只蝴蝶剛一"飛"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體同學的注意,一些平時不愛上數學課的學生這時也活躍起來。同學們根據蝴蝶的兩只翅膀在運動中不斷重合的現象很快就理解了"軸對稱"的定義,并受此現象的啟發還能舉出不少軸對稱的其他實例。這時再在屏幕上顯示出成軸對稱的兩個三角形,并利用動畫和閃爍,時而讓兩個對稱的三角形動起來,使之出現不同情況的對稱圖形(例如圖形分別在對稱軸兩側、兩圖形交叉或是對稱點在軸上等);時而隱去或顯示一些線段及延長線。在這種形象化的情境教學中,學生們一點不覺得枯燥,相反在老師的指導和啟發下他們始終興趣盎然地在認真觀察、主動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對稱點與對稱軸、對稱線段與對稱軸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學生們很自然地就發現了軸對稱的三個基本性質并理解了相應的定理,從而實現了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四、運用信息技術啟迪思維,提供創新空間,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生活中各種數量關系的科學。一堂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運用本課內容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選取資源平臺上適合的資源,有利于豐富表象,引發聯想,啟發思維,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啟迪學生進行全方位、立體的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初一數學探究規律教學中,有一張日歷讓學生尋找規律,具體操作過程:1、提出問題:一星期有幾天?一個月平均有多少天?今天 是星期幾?是幾月幾日?2、展示本月的日歷:
3、要解決以上問題在上面的日歷表上馬上就能得到結果,觀察上面日歷表同學們還會發現什么規律嗎?經過學生探究結論個個不同:
同學甲:"在同一行中后面的數總比前面的數大1。"
同學乙:"在同一列中下面的數總比上面的數大7。"
4、老師總結:提出新的問題
(1)日歷上的套色方框中的9個數之和與該方框中間的數有何關系?學生會異口同聲的回答:9個數之和等于中間數的9倍。
(2)為什么會有這個規律呢?根據日歷的特點這9個數有下圖規律:
所以,(n-6)+(n+6)+(n-7)+(n+7)+(n-8)+(n+8)+(n-1)+(n+1)+n=9n
(3)這個關系對其他這樣的方框都成立嗎?
(4)這個關系對任何一個月的日歷都成立嗎?為什么?
思想政治課把培養學生良好的理論素質、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作為主要內容,有著極強的理論、現實性和教育性。這不僅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及學會做人的基,同時也是時展的要求及學生個體素質發展的需求。所以,創新必然成為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不懈追求,也惟有創新,才能讓思想政治課煥發生機,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自主、樂學的氛圍中達到教育教學的的目的,才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擬從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實施創新新教育應遵循的原則及對策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全體性原則
全體性原則是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在把握學生“需要什么”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在了解學生“能做什么”的閃光點上創造條件讓學生表現參與;在掌握學生"缺少什么"的基礎上進行精心澆灌。使不同層次、不同性格、不同愛好的特長的同學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步,達到“大有大成,小有小成”。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所有學業都懂、看法一致的問題不講,對部分不懂或意見有分歧的問題,通過討論或自由辯論,相互啟發,在互相影響,意見逐漸趨同的基礎上進行補充(仍有不同意見,可以保留或課后再與老師交流甚至辯論);對絕大多數或全體學生都不懂的問題,則通過典型事例層層深入誘導,最后達成目標。
二、動機性原則
所謂動機性原則,是指在創新教育活動中,老師要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激情,理解自身學習的目的以及各種知識的價值是學習中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時的心向對創新學習有重要作用。如果學生具有深入、牢固掌握知識的動機,“他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新知識采用深層框架式編碼,高質量地進行精加工,并將新知識組織進入原有知識系統中去,從而能更有效地長期儲存和提取;反之,如果學生缺乏這種動機,則不利于長期儲存或保存”。可以這樣說,“情感是關于世界上所發生的對人類具有意義的事件的信號系統,情感的信號和調節機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的行為,成為人活動的動機,從而產生追求某種目標的意向和欲望。
”因此,筆者認為只有重視培養人的情感,創造一個充滿積極情感的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極大地推動學生學習動機的的形成,也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轉貼于
三、個性化原則
所謂個性化原則,是指在創新教育活動過程中,提倡培養學生創新的個性,促進學生獨立自主的、自信的、有所疑的審視社會。不是人云亦云、隨大流,也不是“墻頭草”兩邊倒,而是勤學好問,孜孜以求,強調鼓勵學生形成獨特的個性,包括感知、思維、想象、情感等方面的品質和風格。愛因斯坦曾說:“無論藝術作品、還是科學成就,都來源于獨立的個性。”個性是創新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和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尤其是心理優勢,使學生借助自己的性格、能力、情緒、興趣、動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優勢不斷獲得成功體驗,促使其獨立人格及創新人格的協調發展。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在提問、活動、作業中、老師就要各施各教,適時點撥,開啟心智,不可簡單粗暴。
四、民主性原則
[2] 李蕾.基于VDI技術的開放式教學平臺搭建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4(15):170-173.
中圖分類號:F259.2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10日
物流作為現代貨物流通的重要基礎,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市場前景不可估量。現代物流管理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運用支持,極大限度地提升了服務效率及質量,儼然成為相關企業競爭的關鍵要素,其有關方面的研究也頗受學術界關注和熱議。為了進一步推動現代物流管理發展,提升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本文作出了如下研究。
一、現代物流管理對科技創新運用現狀
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新對于現代物流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愈加顯著,進一步提升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近年來,通過國家、行業以及高校的協同努力,現代物流管理對科技創新的運用成就不斷擴大,但其有效性亟待改善,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
(一)基礎條件較差。網絡互聯時代,人們的消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對現代物流管理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迎合經濟發展趨勢、提升市場競爭實力,物流企業運用科技創新進行管理改革志在必行。以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現代物流管理基礎條件雖已有較大改善,但運轉中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水平表現不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現代物流管理周轉效率。例如,城市道路交通擁堵現象普遍,加之物流配送中心或設施較少,直接影響了現代物流服務效率,制約了其管理發展。現階段而言,基礎條件差與現代物理管理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依舊突出,對創新科技的運用不足,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客戶服務體驗,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以實現更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
(二)人才支持不力。自人才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各行業領域對其相關培育支持越發繁盛,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奠定了有力基礎。尤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日漸成為物流行業競爭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現代物流管理唯有堅持科技創新,努力搭建優秀人才能力發展空間,繼而增強綜合實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運行中的問題,如研發、營銷等。簡單來講,現代物流管理發展所需人才,不單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同時還需擁有較高的綜合能力,包括創新能力、服務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從某種意義上談,人才可視為現代物流管理對科技創新有效運用的嫁接橋梁。但事實上,現代物流管理中的人才配置結構不盡合理,難以適應多環節科技創新需求,因此最大限度地發展科技人才,并無限挖掘其潛力意義非凡。
(三)體制因素制約。現代物流管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發展關涉到多個方面,隸屬于不同政府部門主管,如基礎投資、產業政策、稅收標準等。以實際情況來看,我國政府主管部門缺乏統一策略指導,對現代物流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偏差,甚至部分區域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直接干擾了經濟市場有序競爭,同時亦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物流管理發展,進而導致科技創新動力不足。此外,我國物流管理法制建設不盡完善,與國際水平差距明顯,尤其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其緣于規章制度缺失,在管理模式發展上尚未完成規模化、系統化,對專業人才應用不合理,相關績效考核機制不健全,直接影響了科技創新的有效運用,自身潛力開發不足,從本質上造成了管理效益低,繼而制約了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創造。
二、現代物流管理對科技創新的有效運用
新時期,科技創新運用儼然成為現代物流管理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對相關企業意義重大。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競爭態勢下,現代物流管理對科技創新的有效運用毋庸置疑。筆者基于上述分析,結合實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可行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一)改善基礎條件。縱觀時下的市場經濟格局,其中不乏一些世界一流的大興物流企業,其自身綜合實力十分強悍,擁有先進的信息技術、管理經驗以及自動化裝備,資金來源也相當充裕。全球經濟一體化態勢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物流量相當大,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當下所欠缺的是舞臺和環境,其中首要因素體現為密集而暢通的道路網絡,以確保現代物流管理“及時、精準、高效”配送。交通網絡狀況是衡量現代物流管理發展條件的關鍵因素,其基礎設施建設與改善至關重要,應得到政府高度重視,并出臺一系列政策規劃予以支持。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要秉持節儉務實精神及原則,將更多的資源集中于道路建設,并注重實際調研,充分利用既有數據分析,科學規劃車道數,緩解交通擁堵現象,同時精心設計轉彎道,保證行車安全。基于科技創新運用的道路建設,還需注重以人為本,設置安全護欄、綠化隔離等,以減免遠光傷害,給司機朋友帶來良好的駕駛體驗,保證運輸貨物高效、快速、安全送達。
(二)加大政府支持。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物流管理建設可謂緊系民生發展的重大工程,各級政府應統一認知,并充分發揮主導職能,加大相關支持,調動現代物流管理對科技創新的運用積極性。事實上,物流產業發達的國家也是這么做的,如澳大利亞的物流企業在科技創新上得到了政府的資金支持與降低稅收等優惠政策,使得相關產品順利投放市場。基于此經驗借鑒,我國政府可結合市場經濟實情,制定一系列惠利政策,激勵現代物流管理科技創新與運用。例如,在一定限期內,對具備科技創新能力及運用意識的現代物流管理單位免征任何稅收,抑或分配部分財政資金予以捐贈,減少其所面臨的風險,創立龍頭企業,發揮榜樣作用。此外,還可組織多樣化的科技培訓、技術咨詢、科技創新等活動,大力宣傳既有成果,促進其在現代物流管理中的有效運用。從長遠的戰略目光審視,政府支持現代物流管理對科技創新的有效運用,將進一步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對加速我國現代化建設意義重大,其實踐路徑有待探索豐富。
(三)修整內控制度。市場經濟競爭自由而有序,現代物流管理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就必須要完成規范化、系統化建設,修整內控制度,包括領導制度、責任制度等,兼顧效率與質量,并落實到各環節、各階段。在具體實踐中,現代物流管理行業要堅持合理化原則,逐步建立完善的內部競爭規則,并充分利用創新科技,積極打造公共信息共享平臺,分享科技創新成果,立足國際競爭舞臺,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對于現代物流管理單位及企業而言,要努力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認識到科技創新有效運用的實際價值與重要性,進一步完善業務流程,形成信息化的物流管理制度,精準掌控市場動態信息,并提升自己的綜合處置能力。網絡互聯時代,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要求現代物流管理必須要實現信息化、系統化,扎實科技創新有效運用基礎。此外,現代物流管理還應將科技創新有效運用發展成為一種常態,配套完善考核、獎罰、培訓等制度,鼓勵全員參與,并提高其相應能力。
(四)重視人才建設。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戰略地位毋庸置疑。現代物流管理對科技創新的有效運用,是基于專業化人才隊伍支持下的系統工程,理應納入工作重點予以開展。在發展現代物流管理中,要樹立培養優秀專業人才觀念,完善培訓機制,強化科技創新運用意識,并量化能力素質要求,鼓勵高校積極、主動參與,從而開創物流產業發展新局面。在此過程中,現代物流管理企業應建立健全人才引入機制,不斷完善自身人力資源結構,結合既有綜合實力,適度提高人才福利待遇,以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基于此,現代物流管理企業還應加強與高校之間的合作,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細化、量化科技創新有效運用提出的新要求、新標準,有計劃性、目的性地組織教學工作,實現教育價值、社會價值的同時,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此外,依托高校理論支持,組織多樣化技術培訓工作,及時傳遞科技創新成果,強化員工有效運用意識,豐富他們的學識涵養,提高其綜合素質及專業能力,實現企業與個人的雙向共同發展。
總而言之,現代物流管理對科技創新的有效運用十分重要和必要。在未來發展中,隨著科技創新愈演愈盛,其在現代物流管理中的運用價值將越發顯著,并得到各企業的高度重視。因此,筆者希望學術界的大家持續關注此課題動態,綜合剖析現代物流管理對科技創新的運用實況,及時發現其中制約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更多有效解決策略,從而提升其有效性。
主要參考文獻:
[1]趙愛香.電子商務環境下物流管理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6.32.12.
2科技創新發展的動力及系統模型
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那么就有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科技創新也就有優化環境,資源配置,國家政策的支持,機制體制的運行以及相關制約影響要素的配合,是集資源、環境、市場、生產、制造、產品、服務、管理于一體的現代綜合系統,進行標準化管理,形成創新體系。需要各種引力協調發力形成合力,產生動能,驅動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這是市場經濟踐行的必然選擇。科技創新發展的動力及系統模型,能形象地說明科技創新在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中發展地位作用。
3科技創新的標準化管理方法
科技創新過程總要具有相應管理方法,獲得最佳秩序是標準化管理的目標和宗旨。科技創新按項目的種類、復雜性、多樣性、難易程度應采用不同管理方法,如解決重大項目可采用綜合標準化,項目應構建標準綜合體;一般、相對簡單的科技創新項目采用通用標準化管理。需要強調的是傳統標準化,主要為層面管理,如標準體系建設;科技創新應采用點面結合的管理方法,就科技創新某項(新產品、新工藝、新方法以及專利或其綜合等)進行標準化管理,并充分考慮與其他管理(如標準體系、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等)的兼容性,形成標準化管理創新體系。科技創新的標準化管理為過程控制并持續改進,戴明的策劃—實施—檢查—改進(PDCA)循環螺旋上升方法可以運用于科技創新成果運行的全過程。
4科技創新發揮標準化的作用
科技創新是科學研究、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協同發展產生有益效果的行為。現有標準是知識積累,是經過科學實驗證明或驗證的,也是科技創新發展的結晶。科技的創新刺激標準制定者要不斷制修訂出新的標準以適應日益變化的科技新局面,標準為創新提供一系列的參考基準。創新是一個價值實現的漫長過程,一個剛產生的創新成果并非為多數人認知。科技進步要對經濟發展產生作用,創新而沒有適時的標準化,則創新的成果就很難轉化。標準化的基本功能就是總結科技研發創新的經驗,并把這些經驗規范化、普及化,從而為技術創新奠定基礎。標準化在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為新一輪的技術創新提供動力和資源的同時,也調動了企業組織參與科技研發創新的積極性,標準化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橋梁,是科技創新成果迅速傳播的重要手段。科技創新包括觀念創新、標準創新、模式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不斷提升標準水平,標準不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這客觀上要求必須加強標準化與科技合作。科技創新成果的擴散是創新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一個關鍵性的重要環節,可分為轉化、運用、應用等階段。科技創新的成果一旦形成規范性文件——標準,就會被潛在的使用者以及社會廣泛接受。標準是衡量質量水平的基礎,企業應利用技術標準這一有力武器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應用與傳播。當今世界是信息化時代,企業產品的科技創新和企業的標準化管理,必須適應這個新時代,標準化管理需要不斷尋找其相適應的管理方法,為科技創新提供保障、支撐,建立與各方共同交流的信息平臺,實現科技創新成果的使用接受。
5標準化管理推動科技創新發展
標準化是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活動中,對重復性事物或概念,通過制定、和實施標準,獲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動過程。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企業應作為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活動的最重要主體,是先進技術的擁有者以及技術的實踐者,也是標準的使用者與執行者。而標準的制定就是將科學研究的成就、技術進步的新成果同實踐中積累的先進經驗相互結合,融入標準中,通過標準的貫徹執行,助推科技創新變革發展。科技創新是一種對未知的探索,是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積累過程中的突破,它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或風險性。科技創新從研究、問題的提出、創新的過程和結果都具有不確定性,它與經濟結合以及產生效益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性的條件、途徑和結果也是不確定的。這些不確定性具體表現在:市場的風險性、技術的風險性和管理的風險性。科技研發創新中的管理風險性是由于科研主體面臨著內在和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利益相關的市場風險,使得其必須組織管理日常科研、協同相關方正常運作、處理內外問題,才能使得科技研發順利進行、科技成果成功推廣和應用。標準化管理推動科技創新,企業依靠科技創新運用標準進行標準化管理,對科技創新的目標、過程、結果有引導規范作用,采用國內外最先進標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管理理念以及科技人才資源,促使各種行為變得可以預測和容易管理,從而減少創新風險,可以有效減少科技創新中的不確定性。
目前科技項目的材料要求較高,專家評估也是以看申報材料評分,行內叫“做項目”或“包裝項目”,為了獲得項目,企業家們不惜代價請專家“做項目(撰寫材料)”,甚至還要“找人跑關系”,才能爭取立項支持。本來科技項目支持的資金額度就小,一個項目爭取下來,中間環節就花費不少,用于項目研發的資金就更少了,普遍存在重視爭取項目,不注重實施成效。
最近,中央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會議精神強調,技術創新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根據這一精神,技術創新機制應當建立在市場起決定作用的企業科技創新,市場有需求,企業就有創新。因此,以市場決定的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機制須建立如下建議之上:
一是科技計劃項目逐步走向市場化。科技部門應有計劃地重點扶持關系民生、國家安全、重大基礎性研究和趕超世界高新領域的項目,如重大疾病治療、國家安全技術、航天航海等,一般性的技術創新走向市場化,減少計劃列項扶持;
二科技經費的分配上,要注重創新成果及其運用效果,對于列入計劃的項目,資金要像創新基金項目一樣,先撥付70%,實施中加強監管,鑒定驗收通過后,再撥所剩的30%。逐步增加技術創新成果及其運用獎勵經費,技術創新過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只要通過認定是先進成果或評價取得顯著應用成效的,不管是否立項,都給予獎勵。
三是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成果認定(鑒定)及其運用效果評價機制。讓企業增強成果意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企業有技術創新成果能及時向科技部門申請認定(鑒定)或成果運用效果評價,認定先進以上和評價良好以上的給予一定獎勵。
四是技術創新成果及其運用獎勵分兩塊獎勵,一塊是獎勵為科技人員提供組織保障和必要條件的企業(單位),另一塊是獎勵參與成果創新及其運用的科技人員。
二、在目前形勢下,市、縣一級科技創新體制深化改革的重點在哪些地方
1、建立市場決定下的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機制,科技經費要逐步增加到創新成果及其應用的獎勵上,更利于推進科技創新。
2、建立合理的宏觀科技決策機制和組織結構,實現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率;
3、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鼓勵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與企業共建學科專業,共建研發機構,協同開展創新。
4、建立能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的激勵機制。
5、建立維護技術市場秩序運作機制,尤其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維權工作。
三、針對市級科技計劃項目體系完善的建議和意見
近年來,市級的科技計劃項目體系構架也豐富了許多,據不完全統計,科技計劃項目體系有10多種項目,資金扶持力度也在增加,少者1-2萬元,多者50—100萬元。基于前面科技體制改革的思路,一是建議要增加技術創新成果(包括知識產權)的獎勵和成果轉化應用效果的獎勵項目,無論是計劃內,還是計劃外項目,只要有先進成果和成果轉化有顯著效果的均可獲得成果獎勵項目支持。二是建議重點扶持區域重點產業建立研發平臺,使企業注重企業研發中心建設。三是建設項目資金相對集中,所立項目能否至少10萬元項目資金,否則幾萬塊一個項目有人情項目之嫌,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四、本單位對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的需求
1、要增強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建設。成立市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實施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督促檢查各類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情況,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市科技局與知識產權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需要解決設為一級行政單位的問題(目前編辦沒批復),同時需要增加人員和辦公經費的問題。(目前,工作人員嚴重不足,編制12個,但實際在編只有8人,80%人員為60年代出生的,人員老化,影響科技創新管理工作的高效運行)。
2、要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增長機制。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政府投入以每年10%的幅度增長,逐步達到財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財政支出比例達到2%。企業科技投入按銷售收入2%的比例逐年提取科技創新資金,為企業儲備科技創新資金。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個國家的科技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科技的創新需要政府政策的影響。通過政府政策的積極保護,使科技創新能夠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科技創新在市場經濟中的內涵
當中國進入世貿組織以后,科技創新成為推動中國發展的重要關鍵詞。科技創新需要依靠創新、高校的科研研發項目,更離不開政府在自由市場中的有效調控。自由市場是市場的一種理想狀態,科技通過自我調節的方式就可以實現創新與突破,然而,當市場出現壟斷現象時,政府就必須要采取相關的政策進行調節,這是所有國家都會奉行的一種市場調節機制。科技創新離不開國家統一的政策,各地區再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公共政策。
2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概述
2.1公共政策的定義。各國學者對于公共政策的定義有細微的差異,中國學者在公共政策的概念中表述的比較明確,其認為公共政策的主體是政府。制定出的相應政策是特定時期為解決某一種公共問題所做出的選擇,并進行具體實施。2.2運用公共政策的意義。在現代市場中,如果一切僅憑市場體制調節,將會出現更多無法解決的問題。盡管市場機制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但同樣需要政府的支持。在遵從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需要進行機制的設計和監督,由此進一步促進市場經濟活動的有效開展。這一切需要政府的不斷支持。社會需要公平,這樣才能締造和諧的社會。公共政策就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途徑。在目前的發展中,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社會貧富差距不斷增大,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公共政策進行調節,縮小地區貧富差異,實現社會公平。公共政策比較靈活,尤其在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國家之中,政策的功能會更加廣泛,與法相比,政策的靈活性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的發展,對社會進行調控也會因政府的權威性而有所成效。對于中國而言,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會解決并改善許多問題。2.3公共政策的運用。在一些國家,公共政策與法官的判決有一定的關系。在中國,公共政策的運用雖然沒有進一步明確成為法官判決的材料,但也存在一定的可行性。第一,法官判案的依據就是法,憲法是中國法律體系的根本,所有法律的制定都要參照憲法,而法律的制定與國家政策是相輔相成的。第二,法律終歸有其達不到之處,如果一味采用依據法律,可能就會禁錮社會的發展。而且,在一些判案中,需要通過國家政策判決一些法律沒有規定的部分。
3公共政策對于科技創新的影響
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因此需要加快科技創新,開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挑戰前沿的科學問題,掌握全球科技競爭的主動權,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世界各個國家都在積極找到提高科技創新的有效方式,中國也不能落伍,勇于創造領先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面向世界經濟的主戰場,加快科技創新,促進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當前,中國對于科技創新的要求是將中國的重大戰略需求放在首位,不斷攻破關鍵技術,通過重大的科研項目進行科技創新。在這一點上,同志強調了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這就需要通過國家公共政策的支持和調控。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政府通過公共政策支持科技創新決定了科技創新的成效,并能夠進一步彌補市場機制失靈的問題。在科技創新中,企業需要對優秀的人才進行引進,需要保證國際融資渠道暢通,這就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同時,還要有結構性稅收優惠政策的要求。如果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那么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企業,就需要人才作為有效支撐,人才是企業的第一生產力。認識到人才資源的重要性之后,就需要進行人才的培養和吸納。各國對于人才均高度重視,并通過多種手段加快培養人才的步伐,中國也不例外。為了吸引頂尖的科技人才,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種手段引進人才,為企業的人才資源引進和流動提供了政策支持。關于科技創新的融資,呈現出了許多鮮明的特點,也具備很高的風險。群眾最重要的就是國際融資渠道不能缺失,否則就很難促進企業的發展和科技的創新。地方政府對此采取了多種創新形勢,使制度更加自由便利,為國際融資渠道的創新提供了許多優惠,提高了創新的經濟價值效應。結構性稅收優惠政策是科技創新企業的要求。通過對企業進行稅收優惠政策,能夠更好地推動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發達國家的公共政策主要涉及高新技術園區立法、對高新企業的財政支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信貸優惠政策、風險投資支持政策。除此之外,還有關于技術保護的法案,一切都是為了推動科技創新。關于財政的支持,有些國家是采用補貼的形式,有的國家是大力支持各種重大科研項目,通過大量的資金投入表示支持,還有的是對基礎設施開展投入和建設,力求促進科技創新,從而實現國家的綜合國力增強。中國的公共政策也從多個方面進行了支持,比如,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財政方面的補貼和投入支持等等。在“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中,進一步細化了中國科技創新的要求。需要將科技與經濟的建設緊密結合,使中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中國的重大戰略需求始終是科技創新的重點,重大的科研項目、國家實驗室、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都是規劃中的重點。在技術創新中,一方面要加大對企業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堅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上要有任務的嚴密部署,還要通過政策促進改革。該科技規劃涵蓋了中國的重點行業和部門,并針對一些有潛力的區域進行了詳細的部署與規劃,體現了宏觀布局的理念。
4結論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的優劣已經成為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主要標志。為了實現和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中國的公共政策制定與實施均對于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影響。
作者:李福裿 單位:黑龍江省能源環境研究院
參考文獻
[1]曾俊芳,林藝玲.淺析政府公共政策與科技創新的內在聯系[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