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18 09:53:2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物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篇(1)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在生物教學中,要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和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現知識傳授和智力發展的辯證統一。生物教學中常見的方法有以下幾種,僅供參考:

一、比較法

比較法是學習過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礎。有比較才有鑒別,求同法和求異法是進行比較的兩種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如通過對葉綠體和線粒體的比較可以得出兩細胞器三方面的相同點:雙層膜結構,遺傳上的獨立性,與能量代謝有關。求異法即找出不同點,例如通過對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的比較可總結出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細胞壁、大液泡、質體,以及高等動物細胞特有的結構――中心體。

二、分類法

即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有關材料進行科學分類,分類隨標準而異,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分類。如新陳代謝從“方向”上分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從“性質”上分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新陳代謝的類型從同化作用上分自養型和異養型,從異化作用上分需氧型和厭氧型。

三、聯系法

每門學科都有其嚴密的知識體系,學科內部以及不同學科間都存在著聯系。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從橫向、縱向兩方面去挖掘相關知識的聯系。生物體是一個互為聯系的統一體,生物體各結構之間、結構與功能間、結構與環境之間都存在著聯系。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從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四個水平尋找結構間的聯系,體會結構與功能、結構與環境的統一性,如人體的呼吸、消化、循環、泌尿、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之間以新陳代謝為紐帶而相互聯系。此外還要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學現象,做到學以致用。

四、歸納法

歸納法是學生在占有學習材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提綱挈領的總結概括形成知識點或知識體系。歸納時思維方式可采用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歸納方法可采用符號綱要法和主題詞法等。生物知識既有各自的獨立性,又存在著內部聯系,學生在學習過一段知識之后,應及時進行歸納、總結,以各知識點間的聯系為線索,構建知識網絡,形成知識體系。常見的歸納方法有圖示法、提綱法和列表法。圖示法一般用于歸納幾個知識點間的聯系,提綱法適用于單元總結,而列表法則更適應于期中或期末復習。學生掌握并實際應用這些方法就可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增強學習效果。

五、實驗法

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物學實驗是指運用一定的儀器、器具、材料、藥品通過科學方法觀察研究一般情況下不易觀察到的生物體結構和生命活動現象的過程。 從中學生物學教學的角度,生物學實驗可以分為以教師為主操作的演示實驗、學生家庭課外實驗、以學生課堂操作為主的實驗,也有的是教師演示和學生實驗相結合進行的實驗。

六、閱讀自學法

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都要求學生要進行閱讀自學。閱讀自學要有目的性,要帶著問題去閱讀,閱讀之后應歸納知識要點、找出難點、提出感到疑惑的問題從而引發思考。閱讀自學可以激發求知欲,思維積極活躍,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科學記憶法

1.口訣記憶的方法。例如:“鯉魚體側有側線,水流方向它能辨,水的溫度知高低,部分聲波聽得見。”

篇(2)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3-0218-01

研究科學的復習方法,有利于尋找高考命題思路,探討高考命題規律,從而有利于指導高三專題復習教學,提高復習教學效果。在復習過程中,如果不注意復習技巧,就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既要研究教學內容,又要研究教學方法,同時又要根據具體內容選擇不同的復習方法。在復習過程中,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又要把復習的視野投向知識的網絡化、系統化。單一知識點或單元內容的教學,很難把握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找到解題的切入點,因而學生的基礎知識就是再扎實,其應用能力、遷移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會比較欠缺,因此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將教材中瑣碎的知識點由點連成線,由線連成網,形成多個相關知識的網絡化、系統化,才能使學生站在一個新的角度去理解問題,從多個方向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從而大大提高復習效率。下面結合本人的實踐和體會,談談以下幾種常用的復習方法:

1.全面閱讀教材,查漏補缺,夯實基礎

基礎不牢就難以筑成高樓大廈。較高的生物綜合能力,離不開基礎知識的扎實。這就要求我們在帶領學生復習時,首先靜下心來,把課本認真地梳理一遍;其次要學會構建一些知識網絡并親自參與。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和鞏固對知識的理解,才能將課本知識變為自己的學問,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構建知識結構的方法有好多,最常用的有:“核心輻射法、穿線成珠法、歸類比較法、章節互連法、熱點歸納法、圖文結合法、樹形拓展法”等。在構建時,要做到“三抓”:抓順序、抓聯系、抓特點。要學會同樣的知識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既要注意系統的整體性,又要注意聯系的多維性,還要注意網絡的開放性。要不斷地給原來的知識網絡補充新鮮的"血液",以使網絡中的知識點不斷增加,達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更加廣泛、更加優化。要養成構建知識的良好習慣,要通過自己的理解與加工,構建成各種適用的知識網絡。

2.將“多講多練”變為“精講精練”

在高考復習中,教師往往熱衷于以教師為中心,我講解你模仿,力求把類型講全,把方法講細、講透,以便學生解題時搜索記憶庫中老師所講內容,模仿作答。其實一節課都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學生不僅會注意力不集中,而且逆反心理會十分嚴重。所以,在復習時要注意精講。

3.將“教師獨講”變為“師生互講”

習題或試卷講評是對知識的再一次梳理過程,也是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正的一個重要契機。通常情況下多數教師在試卷講評時都會把工作做細,會主動翻閱每一份試卷,充分了解主要失分點在哪里?有無共性的錯誤?學生答題時書寫是否規范?表述是否正確?思維是否到位?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在講評時有的放矢。的確這樣做是我們每一個教師在講評試卷前應該做的事。但是教師僅憑這一點就在課堂上唱"獨角戲",難免會降低課堂效率。習題或試卷講評不同于教材教學,講評的習題學生都已做過,學生對題目的解答已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習題或試卷講評教師可不必包辦代替,完全放手讓學生去講。最好是誰錯請誰講,錯在哪里就講到哪里,并引導學生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同時發動其他學生適時給予補充和糾正。

4.關注過程與方法,提升生物學科思想與學科能力

新課程高考要體現新課程理念,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與方法是必然要求,新課程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采取紙筆測試的新高考中,"探究"必然是考查的熱點。新課改加大了對生物學科思想和學科能力的考查,加大了對生物核心知識和科學探究能力的考查。

5.關注STSE,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新課改區的高考倡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生物教學要關注社會科技發展,從學生經歷、經驗出發,貼近學生生活。關注STSE充分體現了生物學科的發展性和時代性。高考試題中將STSE問題與生物知識相結合,體現了"從生活走進生物,從生物走向世界"的新課程理念。有利于學生用生物視野去觀察世界,用生物工具去解決問題,對提高全體公民的生物素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6.準確理解《高考新方案》《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把握復習的廣度和深度

《高中新課標》《高考新方案》《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依據,一定要準確把握、吃透精神、關注新變化、指導教學實踐。需要進行必要的模塊整合,在整合的基礎上,構建新的復習體系。在整合過程中要尤其關注必修內容與選修內容的關系。

7.關注新課改區高考,科學訓練,抓好規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各省的高考方案不盡相同但高考命題都是在《考試大綱》的統領下進行的,都要最大限度體現出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研究其他實驗區的高考試題,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新課程高考命題的精神,把握新高考的命題趨勢。總結反思,舉一反三,防止下次重犯。

篇(3)

體驗式教學法中的“體驗”,必須要學生親自的參與其中才能感受到,因此體驗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主動學生生物知識的動力;體驗式教學法也可以說是一種情景化的教學法,教師在設計的各種情景下講授生物知識,能夠激發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和建立自己的自信心,這樣的學習氛圍才更加的適合學生學習生物知識。

(二)構建融洽的師生氛圍

體驗式教學法中重要一環是師生之間的交流,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盡量交流、溝通共同的經驗和所能理解的知識程度,這樣不僅能讓師生都融入到自己構建的教學氛圍之中,也讓師生之間相互的尊重、信賴和鼓勵。教師也能更加的了解學生到底適應怎樣的教學方法和生物知識學習的程度,這樣更加利于以后高中生物的教學。

2體驗式教學法應用

在高中生物教學的對策現在大多的高中生物教師都明白體驗式教學所占的優勢,但是卻很少有人去嘗試。一種是不明白該如何在高中生物課堂中運用,不肯定學生是否能夠接受;另一種是大膽的去嘗試了,可是卻沒有收獲到想象中要的結果,這也打擊了教師們想改革教學方法的信心。針對這些情況,下文主要淺析幾點體驗式教學應用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措施:

(一)構建情境教學,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情境教學時目前各種教學課堂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學課堂中也同樣適用,教師根據生物的教學目標,構建真實的情境,可以讓學生們在這些情境中體驗到真實感。在生物課堂教學的開始時,可以構建情境來導入這節課所要學習的生物知識,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在一節課的考試階段就能集中自己的精力,針對情境的構建有多種方式,其中主要的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際情境,將書本上較為難懂、抽象的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可以遇見的情況,讓生物知識更加的有趣,便于學生的理解;例如:在講解細菌作用的知識時,由于細菌較微小,并不能被我們所直接的觀察到,對學生的理解有一定的阻礙作用,教師就可以將我們生活常見的“腌咸菜”和“涼拌菜”的事例滲透到教學課堂中來,讓學生們認識到細菌在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二)巧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多媒體技術是近幾年來興起的技術,在教學中受到了廣泛的使用。在運用以體驗式教學法的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運用到,這樣學生可以通過教師課件的展示,更加直觀的理解生物知識,增強學生的體驗感。例如:在學習生物膜系統功能的知識時,由于大多數學校實驗條件和經費的限制,并不能構建太多的情境,這時就可以適當的運用多媒體技術了,教師可以講這一章節的知識,制作成動畫的格式和搜索一些相關的視頻,在教學課堂中向學生展示,讓學生親自的看一遍,比教師照著書本講幾遍更容易讓人理解。

(三)促進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教學課堂中,提出自己的想法,是體驗式教學法的一個重要階段“。知識源于行動”,因此教師要在生物課堂中引導學生們發現自己所難以理解的點,再根據自己所提出的問題,親自投入到對問題的探索和體驗中。例如:在做DNA的提取和提純的實驗中,學生就提出了“玻璃棒為什么只能朝一個方向攪拌?”傳統的教師就直接回答是便于DNA的收集,這樣學生們仍然不明白,只是記住了答案。利用體驗式教學法,教師讓學生們自己分組利用小棉線來代替DNA來做DNA收集的實驗,一組的玻璃棒始終朝一個方向去收集棉線,一組隨意的改變玻璃棒的方向來收集,最后將兩組的結果進行對比,讓學生們自己總結得到的結論,這樣不僅讓學生直接的體驗到結果,也讓學生們懂得主動去探索。

篇(4)

一 引言

在多年的英語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對于大多數的英語學習者而言,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如何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那我們常用的如背誦、模板仿寫、聯想等方法是否真的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呢?很多教師并不認可這類教學方法,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方法只適用于應試,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但我們在教學實踐以及應試實踐中卻會發現,背誦、仿寫等方法確實對提高寫作成績是有效果的。那這是為什么呢?本文將從模因論的角度來分析這些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對幫助英語寫作課程教學的積極意義。

二 理論背景

1.模因和模因論

模因論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來解釋文化進化規律的一種新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它試圖從歷時和共時的視角,對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性以及文化本身具有的傳承性這些本質特征的進化規律進行詮釋。

模因論的最核心術語就是模因,這一概念最初是由新達爾文主義的倡導者R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的。Dawkins在探討了基因自我復制、相互競爭以及促進生物進化的基礎上,在最后一章中提出模因這一概念,用以解釋這一通過非遺傳方式傳播的特殊的文化傳播方式。Dawkins認為除了基因以外,還有另一種復制因子,這種復制因子是文化模仿和傳播的基本單位,它類似于基因gene有要求被復制的特性,所以將這個因子命名為模因。

2.模因的傳播復制周期

Francis Heylighen教授認為,模因的復制傳播周期需要經過以下4個階段:

(1)同化。模因能夠被宿主注意、理解并接受。注意指的是模因載體的顯著程度足以引起宿主的關注;理解意味著宿主可以將該模因納入自己的認知體系。如果新模因與宿主已經存在的認知體系相適應,就有可能被宿主所接受。

(2)記憶。只有在宿主記憶中長期停留的模因才可以是成功的模因。模因在宿主的大腦里停留越長時間,傳播和影響其他宿主的可能性就會越大。

(3)表達。模因必須由記憶模式轉化為宿主能夠感知的有形體,才可以被廣泛傳播。這一轉化的過程就是表達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最突出的表達手段就是話語。

(4)傳輸。模因的傳輸需要通過有形的載體或媒介。模因的載體可以是圖片、光盤、聲音、網頁等。在傳輸階段中,模因從一個宿主被傳輸到另一個或者更多個潛在的宿主。

3.語言模因

語言模因是指模因的語言表達形式。從模因論的角度看,語言模因揭示了話語流傳和語言傳播的客觀規律。在語言交際中,語言的選擇與使用的過程就是各種模因或模因復合體相互競爭的過程。

國內語言模因理論研究主要從模因論的角度出發詮釋社會語用中的諸多語言現象,涉及語用、修辭、認知等領域。

三 模因論與英語寫作課程教學

1.英語寫作課程的教學方法的合理性

英語寫作課程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背誦、仿寫、聯想等。這些方法都會遵循一個規律,就是通過復制背誦的內容,結合學習者大腦中原有的知識體系,把復制的內容進行加工,然后聯想得出新的信息模式,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重復和積累中,學習者的寫作水平就會得以提升。

從模因論的角度來分析這些教學方法,我們可以看出,復制和模仿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通過復制和積累,學習者的大腦中都會形成一套寫作的框架模板。寫作模板一旦形成并被記憶,模板的框架一般都不會有太多改變,而這種穩定性正符合了成功模因發展的高保真性;再者這種穩定性也會使得寫作模板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對學習者的應用起到很大的作用,于是它們就被保存下來并進行傳播,這種特性也符合成功模因發展的長久性。這也就是說,寫作模板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就是一種模因的復制和傳播過程。

事實上,我們在教學中常用的一些寫作教程中也有很多供學習者參考的寫作模板,這些模板在經過背誦、仿寫、聯想等過程之后,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2.模因論對英語寫作課程教學的啟示

(1)同化階段。依據模因論,語言進化發展的過程就是語言模因復制傳播的過程。同樣,英語學習的過程也是遵循這一規律的。學習者要想成功的模仿模因,使模因得到復制傳播,首先需要確定被選擇的模因。這就告訴我們,在英語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合理規范引導對于學生的優先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充分分析那些信息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有效且有益的,然后在課堂教學中重點對這些信息進行全面的分析闡述,使學生便于理解和選擇。這些被選擇的信息就將成為學習者背誦和模仿的模因,而為提高學習者的寫作水平打下基礎。

(2)記憶階段。英語寫作課程教學中所采用的背誦方法就恰好與模因的記憶階段所吻合。學習者在經過了同化階段的選擇之后,對記憶階段的模因進行背誦,為今后的寫作存儲大量的仿寫材料。

根據模因論,語言材料在學習者的大腦里停留的時間越長,復制和傳播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幫助學習者將他們在同化階段所選擇的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將內容要點、結構框架、重點詞匯等總結出來,供學習者參考記憶。這些記憶材料被廣泛記憶后,就成為一種成功的模因,被大量的復制和積累,幫助學習者在今后的寫作中能夠靈活運用。

(3)表達和傳播階段。何自然指出語言模因分基因型和表現型兩種。所謂基因型就是相同信息的異型傳播,而表現型就是不同信息的同型傳播。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的英語寫作課程教學中所采用的仿寫或者聯想的模式就是符合這個規律的。學習者在經過了同化階段的選擇和記憶階段的背誦之后,就會在所選擇和背誦的寫作模板材料進行仿寫或者聯想再加工,這一過程就是寫作模板材料模因的表達和傳播過程。例如,學習者在寫作過程中會直接對所選擇記憶的框架進行模仿,只是改變了框架之中的內容填充,這個就符合表現型的模因傳播方式。當學習者在寫作過程中對某些句型經行變換或者靈活運用就是基因型模因的傳播方式。

四 總結

通過從模因論的角度對寫作教學方法的分析,可以得出,在英語寫作課程教學中,提倡讓學習者進行模仿是極其必要和重要的。我們常用的背誦、模板仿寫和聯想等方法對于學習者長期的語言積累和寫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效的。當然教師正確、科學、積極的引導也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F. Heylighen.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A]. Cybernetique, Namur: Association Internet, 1998

[2]R.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 OUP, 1976

篇(5)

生物課的教學方法很多。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適當應用,才能收效。在教學中常以一種教學方法為主,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加以運用,如用講解法進行教學,中間也可穿插一些啟發談話、自學閱讀、發現、實驗、練習等方法,不過以講解法為主。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幾種新的教學方法:一、生物比較法教學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生物比較法教學,是指按照事物對立統一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將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比較法是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將蜥蜴的肺結構圖同青蛙的肺結構圖比較,能使學生具體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數目增多,深切地認識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夠滿足整個身體對氧氣的需要,因此適于陸地上的生活。而青蛙還需要皮膚輔助呼吸,仍然離不開潮濕的環境。

二、伙伴教學

早在17世紀,約翰.夸美紐斯(Comenius.,J.A)就曾提出:“意欲在某一學科中有長進的學生,應定期安排給其他學生上課。”近幾年來在Internet上國外有關伙伴教學最新研究報道較多,而我國有關生物學科的伙伴教學研究尤為少見。當前我國正處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教育結構高速改革的階段,中等教育中小班教學及個性教學已成為必然發展趨勢。因此結合我國教育教學的現狀,探索生物課堂中實施伙伴教學的訓練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伙伴教學的目的與組織形式伙伴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同伴之間的教與學來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培養相互合作的情感、語言表達能力、科學思維的方法,并使其學業成績逐漸提高。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性格等特征自愿組合成學習小組,然后根據課程目標將知識點分解,確定必要的精講內容和伙伴教學內容,設計伙伴教學的操作步驟、引導方法、目標檢測及偶發事件處理等實施計劃。教師可以引導各組內伙伴之間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學習具有一定難度的知識內容,讓伙伴之間共同制定學習計劃,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競賽。

由于伙伴教學建立在學生以性格、愛好和興趣自愿組合的基礎上,使伙伴之間處于耐心、寬容及和諧的教學氣氛中,這種教學不但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且培養了學生關心他人的情感與合作精神。三、理論聯系實際教學

篇(6)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它既可用來傳授新知識,又可用來鞏固舊知識,且其它教學方法的運用,常要與講授法配合。因此講授法是生物學教學常用的方法。

講授法的優點是:可以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學生在短時期內就獲得大量系統的知識;教師合乎邏輯的分析、論證、生動形象的描述以及善于設疑、解疑等,都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進行思想教育。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學生無充分機會對所學內容作出反饋,學生的主動性不易發揮。

講授法包括講述、講解、講讀、講演等方法,而生物學則主要采用講述法和講解法。

講述法是教師向學生敘述事實材料或描繪所講對象、現象的方法。生物學中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分類及應用等知識,屬于對生物界對象或現象描述的性質,一般都采用講述法。實驗、實習、參觀等的指導也常用此法。初中低年級采用較普遍。

講解法是教師向學生說明、解釋或論證概念、原理、規律的方法。生物學中的生理功能(包括生長和生殖發育)、遺傳變異、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生態學等知識。屬于對生物界自然現象說明、解釋或科學論證,一般采用講解法。中學高年級尤高中多采用。

講授法的基本要求:

一、科學性和思想性。

二、系統性。

三、啟發性和趣味性。

四、語言要清晰、準確、精練,并要生動、形象,有感染力,機動性。

五、要運用好板書。

談話法

談話法也叫問答法,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提問,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從而獲得知識的一種師生相互交談的教學方法。談話法的優點是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教師來說,可對不同學生提不同的問題,做到因材施教,并能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檢查、提高教學效果。此法一般適用于從已知到未知,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有時也可利用合乎邏輯的思維,從當堂了解的現象、事實和規律,去比較、推導、歸納以解決新的問題。此法不適于從未知到已知,因此,不是所有教學內容任何情況下都可采用談話法。

談話法在生物學教學中應用較廣泛。就教學環節來看,傳授新知識、檢查復習、鞏固新知識、參觀及實習的指導性和總結性談話均可用。這些環節中進行演示和觀察時應用尤多。就教學對象來看,年級越低,采用此法的比重越大。有的國家進行初中生物學教學,主要采用此法,因為初中生的年紀小,自我控制注意力的能力較差,不能長時間集中聽取講述。

話法根據在不同教學環節的運用,可分為三種:一是啟發式談話,用于傳授新知識。教師借助提問,啟發學生已有知識或經驗,或演示的教具和實驗,或對課文的分析綜合,經獨立思考回答問題。二是問答式談話,用于檢查復習和鞏固知識,教師就已學的內容提問,由學生回憶和運用已學的知識。三是指導性或總結性談話,用于參觀、實習、實驗等教學實踐之前后,通過談話以指導學生順利完成獨立作業或總結活動收獲。談話法的基本要求有:一、要充分準備;二、要妥善組織;

討論法

討論法又稱課堂討論,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上海育才中學創造的"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教學法,其中"議議",就是采用討論法。討論法的優點是:可以互相啟發,互相補充,集思廣益,從而獲得比較完整、深刻的認識和知識;通過對問題的相互爭論,可以活躍思想,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積極性;經過共同切磋琢磨,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語言表達能力;討論還有利于生物教學聯系實際,包括聯系自然、生產和生活實際。此外,討論中有時會提出一些教師未考慮到的新問題、新見解,這可促進教師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

討論法在生物教學中,一般應用于教師講述后、獨立自學后、實驗和復習后。這種方法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因此,高年級應用較多。討論方法應靈活多樣,可以小組先討論,再在全班交鋒;可以小組先討論,再選中心發言人在全班發言;可按題分組討論;也可按相反意見分兩組辯論;還可由教師直接組織全班討論。初中不宜討論整堂課,適于在上課中討論一兩個問題。若分組討論,最好按前后兩桌四人為小組,以免課堂混亂,同時這四人中要有學習好。中、差的學生,既可相應啟發,又能保證討論順利進行。討論法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明確討論課題

二、寫好討論發言提綱

三、討論時要引導、點撥

四、討論結束應小結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陳示生物或標本、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或進行示范性實驗來說明或驗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這種方法通常是配合講授法、談話法使用的。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動物、植物、人體等具體的生物,而演示法直觀性強,它在生物教學中具有如下重要意義:

一是能使學生形象、生動地感知生物及其生命現象,為形成正確的概念和掌握原理打好基礎。

二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加深、鞏固所學的生物學知識。

三是能引導學生對具體生物及其生命現象進行觀察份比,分析綜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中學生物學演示物即直觀手段多種多樣,常用的主要有:

一、活的生物、標本和模型、"模具"

二、掛圖、黑板畫

三、演示實驗

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法

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指利用投影儀、電影、電視、電子計算機等,作為師生教學互相傳遞信息的工具、媒體或設備。是現代科學技術在教學領域中的運用,是整個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其優越性集中表現為教學效率的提高,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突出表現以下作用:

一、是可使學生充分感知所學生物學教學內容。由于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直接和迅速表現生物界各種生物及其現象。可以化遠為近,不可親自涉歷的海底生物或原始森林,可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可以化古為今,已逝而不可返的古生物或石炭紀植物景觀,可使之重現學生眼前;可以化長為短,生物界長時間的生長、發育過程及進化歷程,可縮短為數分鐘、幾小時全部呈現。幾個月甚至數年的生物實驗,如不同色粒的玉米雜交,其結果片刻即可見。書本上根本聽不到的鳥鳴、虎吼,也能清晰聽見。

二、是使學生易于理解,便于記憶生物學知識。由于現代化教學手段可直觀地揭示生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創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如消化,呼吸等生理作用,脊髓控制的膝跳反射,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蛋白質的合成,許多不易見或見不到的生物現象,都可用動畫或特技攝影-一呈現。三是可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由于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感染力強,還要求學生去看、去聽,獨立主動地接受信息。

生物學教學中常用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有:投影儀、電影、電視、電子計算機等。

實驗法

篇(7)

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使學生在實際的實驗操作過程中感受到自然科學的魅力。

一、創造良好探究環境,激發探究興趣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生物實驗課不僅僅是以讓學生驗證某種現有的理論,也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某種儀器、藥品、試劑的使用方式,而是要培養學生對于自然生命科學的理性認知和對于生命奧秘的探索,尊重生命科學的嚴謹性。因此,在高中生物實驗課上教師不應該局限于讓學生依照課本中的實驗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實驗操作,而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分析實驗步驟,實驗處理環節可能產生出的不同的實驗現象,把握實驗步驟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讓學生形成分析問題、研究問題的嚴密的科學思維模式。

二、引導學自制實驗器材,培養學生生物探究興趣

教師不僅是為了教學而教學,同樣,學生進行生物實驗也不應僅僅是為了實驗而實驗,而應該在實驗的同時既獲得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還應該培養其基本的動手操作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獲得實驗的既定的結果,完成實驗過程,實現實驗目標,而且能夠在實驗過程中提高自主動手能力,積極探究學習生活中自行解決問題的意識。在實驗之前,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參考教材中的實驗器材,思考如何結合生活中常用的東西,進行替換,這個替代品具有相同的實驗功能,不會影響到實驗結果的得出和實驗結論的論證。比如,在學習“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時,我首先組織學生進行“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在教材中要求運用不同顏色乒乓球和小桶開展實驗,但是,由于條件有限,課堂上沒有乒乓球和小桶,這時學生提議可以采用彩色粉筆頭代替實驗器材,不僅方便、簡單,而且能夠有效地對生物學中抽象和微觀的遺傳規律進行模擬。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分離定律的本質,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進行生物探究實驗的興趣是生物課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或者借鑒優秀生物教師的教學方法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進行生物實驗探究的興趣。

篇(8)

2初中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法的地位分析

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實驗是對生物反應和形成過程的一種人為的模仿,尤其是對于初中剛剛接觸到生物學知識的學生來說,對這種類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著一定的難度,而實驗教學方法能夠把文本化的內容生動形象地表現在學生的面前,加深初中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實驗教學法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生物實驗過程中,教師會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把課程的重難點知識都融入到其中,這樣學生在理解和模仿教師實驗這一過程就能夠很輕松地把生物知識掌握,縮短了一般教學方法所需要的教學時間,在實驗教學法模式下,同樣的時間內,學生會掌握更多的生物學知識,提高生物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生物教學中的實驗教學法

在生物教學中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要正確地運用實驗教學方法,在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關注。

3.1展示實驗關鍵點,提高教學實效性

對于初中生物教學而言,教師要想提高生物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充分利用好學生對教師的模仿能力,尤其是在實驗教學環節中的模仿對于學生掌握生物知識,深入理解生物知識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為了達到良好的示范效果,教師在進行生物實驗之前,一定要讓教材以及課程標準中的相關實驗要求與教材的實際內容相結合,反復思考實驗過程,尋找到一種實驗程序相對簡單,實驗效果相對準確的實驗方式。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通過正確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才能有效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時效性,培養學生生物素養。就比如,在學習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時,就可以通過多次實驗來證明,對實驗效果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是“震蕩”,因為有震蕩才會讓淀粉與唾液充分混合,以保證實驗結果的充分發揮。所以,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進行,最后統一分析實驗結果。對于失敗了的實驗,教師要組織學生統一分析失敗的原因,并與成功的實驗過程進行比對,從而找到問題的關鍵,即“震蕩”,這樣狀態下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靈活性的,能夠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2實驗融入生活,拓展知識廣泛性

在生物教學中,實驗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證明方式,同時,生物知識本身就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與生活實際相互聯系,這樣不但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學習,還能夠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實驗教學方法就要聯系生活中的實際狀況。而能夠讓學生最好聯系實際的方式就是進行小組探究式研究,這樣學生在互助中尋找知識,探索中建立友誼。就比如,在學習相關植物呼吸作用時,教師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水果保鮮”作為實驗條件。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理解的呼吸作用來為水果設計最好的保鮮方式,這樣學生會根據自己在生活中所獲得的常識來進行不同方式的保鮮。經過一段時間后,不同保鮮效果就會表現在大家面前,學生會發現不同保鮮方式之下的水果的現狀是不同的,因此,學生就會思考出現這些不同的條件是什么呢?通過對不同小組的結果進行分析,學生們會發現氣溫、空氣流通程度、濕度等都是影響水果保鮮程度的重要因素,最后,學生會很輕松地總結出“低溫、低氧、濕度適宜”的條件下保存的效果會非常好。

3.3滲透合作與探究,融洽師生關系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實驗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這也是我國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探索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所以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也要向學生滲透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所以,在開展生物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根據能力分為不同的小組,在每個小組中以能力強的學生幫助能力弱的學生共同進行實驗,在實驗結果出來之后,不同的小組對自己所進行的實驗過程要進行簡要的說明,這樣在不斷的溝通交流中,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還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比如,在學習對人類的危害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分組搜集和整理資料,形成不同的討論小組,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所獲得的結果,在搜集的過程中就能夠增加學生對該問題的親身體驗,學會珍愛生命。

篇(9)

一、生物實驗的作用及實驗教學存在的不足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進行實驗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其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具體而言,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主要作用體現在:首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實驗儀器帶領學生進行全面、細致的觀察,促使其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其次,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很多實驗需要學生親自動手,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融入感官可見的實踐中,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造能力;最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實驗過程需要通過表格、圖釋等記錄下來,并撰寫實驗報告。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深入分析,才能成功撰寫實驗報告,因此,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比如,演示實驗時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實驗本身及實驗現象上,未深入思考實驗技巧及通過實驗所反映的問題。再如,一些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中,學生在實驗課堂上動手能力差、思想不集中,甚至會導致實驗的失敗。而教師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從而導致實驗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提高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激發學生的W習興趣

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主動性。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實驗教學的目的,使學生意識到生物實驗盡管不會納入升學考試,但是仍然會對其后續的學習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盡量拉近實驗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比如,在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自己所居住的小區、學校的操場或農村的田地等區域進行實地調查,自行設計調查方案和調查實施步驟等,并根據自己所學知識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整個過程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課本知識,而且可以培養其探究能力及合作學習的能力,激發其學習動機,引導其樹立科學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從失敗中分析原因,并引導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其感受到實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其學習信心。

2.合理改進實驗教學方法

從某種程度上講,生物實驗設計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研究,而對實驗方案的改進更是一種創新,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現有的教學資源改進實驗方法,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比如,在學習“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蛋白質的鑒定”的實驗中,教材規定用蘋果汁及雞蛋清來進行還原糖和蛋白質的鑒定。這兩種材料中蘋果汁不易取得、蛋清不易攜帶,因此,筆者就以純牛奶為實驗材料,僅用一種材料即可完成兩種物質的鑒定。因牛奶是學生每天都可接觸到的,其易取得、易攜帶。學生通過實驗還可了解每天喝的牛奶中到底包含什么物質,從而引發好奇心,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3.加強課外實驗教學

課外實驗是課堂實驗的拓展和延伸,科學合理的課外實驗有助于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外設計一些操作簡單、條件要求較低、適合學生自主操作的實驗項目。家庭小實驗可以利用家中常見的實驗材料來進行,并且家長可以與學生共同參與,增進親子關系,體驗實驗的樂趣。生活中常用的調料、藥劑、生活日用品等均可以用于家庭小實驗,比如,饅頭與碘酒可以做淀粉鑒定實驗、食醋可以軟化魚骨等。

總之,由于實驗科學不同于其他理論知識,教師無法直接進行講解和傳授。實驗教學的重要意義需要學生在長期實踐過程中慢慢實現。生物教師一定要從思想上重視和認識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做教學中的有心人,多動腦,勤動手,充分挖掘教材,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各部分之間的聯系,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以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篇(10)

生物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使學生學好生物,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要有學習生物的興趣和意識,即從學生能發自內心的積極參與學習,主動的探求知識的心理。如果學生有這種意識,無論對他們的能力培養,還是智力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那么,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意識,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讓第一節生物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一種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的意識傾向,能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鉆研問題,開闊眼界,它也是一個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種高效能的催化劑。可以說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鑒于有趣對初中生學習生物興趣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生物教學中應努力挖掘生物教材,尤其是生物知識中現有的和潛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強的、激緒的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情緒,為他們學習興趣的形成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由生動活潑的緒言課揭開學習生物的序幕,正如俗話所說,“好的開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經驗告訴我們,第一堂生物課是尤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生物課上得生動、有趣,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會大增。要想上好第一課,首先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我先展示生物的發展歷史和21世紀生物發展的宏偉藍圖,介紹生物與人類、生物與社會文明的重大關系,使學生體會到生活處處有生物知識,同時巧妙的配合“用顯微鏡觀察細胞”演示實驗,使學生在“觀察、驚嘆、猜疑”中感受生物世界的神秘和新奇。最后,老師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結束這節課的教學。由此不難看出,一堂好課對于學生產生興趣和樹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物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學生身邊存在許多生物現象,而他們對這些現象往往熟視無睹。其實當他們能用所學知識解釋這些現象時,往往引以自豪,感到滿足,這種滿足會使他們對生物產生極大興趣,充分調動起思維的積極性。所以,在教學中,應根據課本知識聯系生活實際,講一些生產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識。“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內容的很多原理在農業生產、生活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例如:養魚缸里放適量水草,有什么科學道理?為什么傍晚鍛煉比早上更科學?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特別甜?用大棚種植蔬菜時,需要定時通風,為什么?超市中有帶“福”“壽”字的蘋果,那“福”“壽”字是如何形成的?這些教學實例的運用,讓學生感到生物學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物學知識并不是深不可測和高不可攀的,這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分析、驗證整個過程。

三、認真做好生物實驗,吸引學生的目光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生物實驗是生物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種最生動、最有效的直觀教學,也是學生學習生物的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它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生物知識的技能,更能訓練學生科學的方法和思維,還能培養學生科學的精神和品德。可見,生物實驗在生物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生物教材要求的各種探究實驗、演示實驗、觀察實驗,都要認真準備,創造條件也要上好每一個實驗,激發其學習生物的興趣。

四、用新穎的教學方法,穩定學習興趣

為了鞏固生物實驗培養起來的學習興趣,采用新穎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學生的興奮感和愉,而且在這種氣氛下學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可以采取諸如自學輔導法、質疑答疑法、邊講邊實驗法、對抗等多種啟發式教學方法,這些方法都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通過幻燈片、多媒體把學過在知識編成題目,組與組之間進行對抗,看誰答得又快又準確,在小黑板上記下各組的得分。學生的那股興奮勁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這樣的教學效果是反復做題、講題所無法達到的。學生的應變能力也得到提高,學習興趣濃厚,知識掌握得牢固。再如講評課,采用師徒幫扶法,兵幫兵、兵練兵。小師傅在幫助徒弟的過程中得到了歷練,知識理解更透徹。學生一旦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其學習成績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五、從感情上投入,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意識

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應一視同仁,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尤其是困難生。當他們有了進步,哪怕是一點進步,都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幫他們樹立信心。教師只有以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才能“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學生的心靈。教師真心的投入,會得到學生全身心的回報。這樣才能夠促進師生更好的交流,更能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思維和學習。因為學生愿不愿意學習生物,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他們對教師的喜歡程度。當然,使學生愿意聽生物課,教師還必須有扎實的功底,豐富的教學藝術,踏實的行動更好的教學。

上一篇: 無機物分析 下一篇: 產品改良設計的意義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天堂一区二区 |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日本乱亲伦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一区 | 日韩精品亚洲国产中文一区蜜芽 | 亚洲综合精品久久玖玖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