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16 16:53: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食品檢測與食品安全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我國食品安全現狀
最近媒體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層出不窮,各方面關于食品安全的傳言更是聳人聽聞。食品安全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生產廠商和經營者的經濟利益和關系到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俗話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糧食短缺的年代,人們對于食品的要求一般僅限于數量上的滿足,而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能否“吃飽”的問題解決以后,能否“吃好”的問題便顯現出來,食品的質量、衛生、營養安全等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
然而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發生,諸如最近媒體曝光的毒膠囊事件、皮革果凍事件、老酸奶事件、“瘦肉精”豬肉中毒事件、“紅心”鴨蛋事件、“多寶魚”事件、“吊白塊粉絲”事件、“阜陽奶粉”事件、“海南香蕉”事件、“蘇丹紅”事件、“三鹿”奶制品事件以及注水肉和地溝油事件等等,不斷刺激著每個人的神經。據2012年《小康》雜志社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聯合中國傳媒網調查的一項全國范圍內的調查顯示:“食品安全”以86.7%的得票率位列“2012年最受關注十大焦點問題”第一位,并且在近年來的歷次調查中“關于食品安全問題”從未跌出前十,由此可見,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現代我國民心中的“固癥頑疾”。
二、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一)食品添加劑問題
國家相關部門制定了食品添加劑的用量與其品種及其在產品里的殘留量標準,過量和超量食用可能會損壞人體健康引發疾病。根據媒體報道顯示,有商家為保證饅頭、包子的增白效果違規添加二氧化硫;面粉中違規添加超量的過氧化苯甲酰"增白劑";腌菜中添加超量甚至多倍的苯甲酸;飲料中多倍違規添加化學合成的甜味劑;為確保餅干、大米增亮添加礦物油等。超標準添加食品添加劑已經成為了食品行業的一大通病。
(二)食品生產過程中的衛生問題
現階段,我國還存在相當數量的小規模食品生產加工制造點。這些制造點不僅生產設備落后、簡單,而且加工人員的技術水平不高,對某些農產品的加工步驟更是進行簡單粗放處理,這些小作坊不具備對初級農產品安檢的設備和技術條件。此外,更有多種原因造成小作坊會逃避相關衛生部門的安全檢測。上述這些食品加工小作坊的衛生條件達不到衛生部門的合格要求,極易在生產中造成食品污染。
(三)激素使用問題
在水產品養殖和畜牧領域,商家為了提高農產品產量,通過濫用抗生素類、激素飼料達到縮短農產品成熟期的目的。據報道我國的抗生素一半用在臨床上,一半用在了畜牧養殖業上,專家估算中國年產抗生素原料有21萬噸,其中大約有10萬噸的抗生素被用在了畜牧養殖業中,將近總產量50%。濫用激素飼料、抗生素或是藥物,一方面降低產品的內在品質及其口感,極易引起人體不適;另一方面危害性更大的是不良商家非法濫用國家明文禁止的激素和抗生素,使大量殘留藥物富集于產品之中,久而久之導致人體爆發各種疾病。
三、提高食品安全,改善檢測技術
好的食品檢測技術可以保證食品安全,伴隨著現代人日益重視食品安全,同時大大的提高了人們對于食品檢測技術的重視程度。所以為了迎合當前新形勢發展需要,質監檢測部門盡量完善自身的建設,不斷開發出先進的檢測儀器,制定先進合理的檢測制度,提高自身的檢測水平。
(一)農藥殘留檢測技術
近年來,檢測技術在農藥殘留的應用上得到較大的發展,開發出新的提取、分離、凈化以及檢測技術。目前新提取技術主要包括了微波萃取、固相萃取、超臨界提取及溶劑加熱萃取等,新技術的應用具有提取液雜質少、分離效率高、試劑消耗量少、操作簡便等優點,保證檢測工作能夠順利完成。如今國際上已研發了許多成熟可用的檢測技術來檢測農藥殘留成分和含量。例如,美國的環境標準法利用單一溶劑進行萃取,先是通過固相萃取柱收集氨基甲酸酯,再采用多極毛細管柱分離,然后用氣相色譜進行分析檢測有機磷類成分,最后將殘留物分成有機鹵素農殘、有機磷類以及有機鹵素。
(二)高科技物理檢測技術
近紅外光是指波段位于可見光和紅外光之間的電磁波,一般的有機物在近紅外光譜的吸收基團主要包括含氫基團(OH,NH,CH,PH,SH) 等的合頻和倍頻吸收。可以利用近紅外光譜檢測技術對樣品進行直接測定,采用這種技術的方法主要包括反射透射法、透射法、漫反射法等,直接利用樣品對近紅外光的透射情況選擇測量技術,而且,這三種技術融合起來還可以檢測更多的樣品。
(三)生物酶檢測技術
生物酶是一種具有催化功能的由活細胞產生的有機物,這種物質主要是由蛋白質組成,還含有部分的RNA成分,在酶的使用歷史來看,它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在食品檢測技術中,主要利用它的蛋白酶的檢測功能。蛋白酶可以利用其屬性來檢測食品中的蛋白質成分和食品中有機物的含量,并且對有害的物質有特殊的反應。
四、總結
在食品安全檢測中,隨著研究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新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涌現出來,新技術的使用不僅大大縮短了檢測所用的時間,而且操作簡單,提高了檢測的準確率和檢測效率。新的食品檢測技術的使用將會讓我們的食品質量安全得到提高,讓廣大消費者減少對食品安全的憂慮。
參考文獻: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隨著社會經濟市場化的推進,國際貿易頻繁化,食品質量安全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不少商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增加低成本化學物質,有些商家甚至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有毒物質,導致許多惡性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嚴重威脅了人們群眾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這些現象的出現也反映了我國在食品安全檢測體系中存在一些問題。為了保證食品安全,我國食品安全檢測體系必須快速調整,解決在食品生產各個環節中可能出現影響食品安全質量的問題,加強質量檢測和監督。本文總結了食品安全檢測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關改善現狀的對策和建議。
1食品安全檢測環節存在的問題
食品檢測體系是指執法機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或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國家現行食品安全標準及該類食品的行業標準為依據,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工具,在科學的條件下對于食品的生產加工環節和食品安全進行監測、鑒定、評價的技術體系。由此可知,食品質量是個多環節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食品的安全。下面主要論述食品安全檢測中出現的問題。
1.1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和設備落后
雖然國家食品安全部門已經意識到食品安全檢測的重要性,并且強調科研技術對食品安全的支撐作用,以及先進科學儀器設備對食品安全檢測的重要性,但由于食品加工制造企業的資金問題或者為了私利,并沒有引進先進的檢測技術,而是仍延用陳舊的檢測設備,致使無法進行有效的檢測,無法保障食品的安全質量。檢測機構也沒有對新檢測技術的研發投入更多多精力,所以導致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檢測手段并不理想。
1.2食品安全檢測標準體系不完備
首先,我國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體系還不健全,較外國相比懲罰力度不夠,一些企業為了自己盈利不惜違反法律,并且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都是各類食品的行業標準,不僅不能涵蓋所有食品行業,還缺乏相應的國家標準的支撐。同時,由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有的食品有兩套執行標準,統一性較差,不能提高食品安全檢測的操作性。同時現有的標準都比較落后,不能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沒有起到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的作用[1]。
1.3食品檢測機構的設置問題
食品檢測工作要經歷從原材料到批量生產加工再到人們餐桌,這是個歷時長,且繁復的工作,應有完備的機構設置進行支撐。雖然如今我國逐步形成由多個部門對食品生產各個環節進行安全質量檢測的系統雛形,但有的檢測機構重復設置甚至有的機構只是簡單的復制,造成監管責任不明確,并且浪費檢測資源、資金和人力,影響了食品質量安全的檢測技術的提升[2]。目前來看,我國政府對整個機構的各方面投入和管理還是欠缺的,距離完備的食品安全質量檢測機構體系還有一段距離。
2食品安全質量檢測的對策
2.1及時更新食品安全檢測技術和設備
目前,我國的食品加工產業中相關企業雖數量眾多,但極為分散且都不具備相當規模,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一些企業法人及管理者的自律意識和法律意識薄弱,因此政府應當在相應的統籌監督管理中加大經費投入,提高食品安全質量檢測機構的技術水平和人員素質,并且積極引入或自行創新發明新的可靠的檢測設備,取代陳舊不達標的檢測儀器,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安排盡量全面的檢測項目,逐步完成全方位,高技術含量的食品安全質量檢測體系。
2.2健全食品安全質量檢測標準
國家食品安全部門應該加強對食品安全質量標準的重視,并且完善相應的檢測和評價體系,從標準的完善來達到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目的。為了加強對食品生產每個環節的把控,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我們應該制定統一的國家標準,對現行標準進行優化,并加以創新,適應時展的要求,有針對性并且覆蓋食品加工生產各個環節,從而保證食品安全檢測更加高效、高質。同時還要加大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標準化的研究力度,加快食品認證體系的建設,從更多方面保證食品的安全質量。
2.3完善食品安全檢測機構的建設
我國目前食品檢測部門的設立要進行有效調整,撤除冗余的檢測部門,實現部門管理的精優化,排出責任重疊導致辦事效率低的問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部門檢測水平。我們不僅要在現有食品安全檢測機構的基礎上合理整合,優化資源配置,還要鼓勵第三方食品安全檢測機構的發展,政府應該完善對其的監管政策,并適當放開其權限,提升其公信力,共同服務于人們和社會。
作者:王金梅 單位:赤峰市產品質量計量檢測所
隨著人們的需求不斷加大,食品的種類也隨之增多。食品的安全檢測法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在食品的安全檢測中都注明了每一項檢測結果中參數的對比指標。因為其不能涵蓋過多的食品種類,這就要求著我們應該在平時的檢測中對各類食品樣品都要進行認真的檢測食品安全問題關乎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為了保證食品的安全性,我們應該在加大食品安全檢測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對員工素質的要求以及對檢測設備的要求。
一、影響我國食品檢測結果的主要因素
(一)我國當下食品安全的檢測技術相對不完善,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鏈式反應法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見的檢測方法。其中實時熒光檢測技術的科學開發使轉基因產品檢測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我國現在正在探索出試劑,這樣才能確保轉基因檢測活動可以順利的得以運行。螺旋桿菌病和沙門氏菌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污染的檢測技術。同時李斯特菌和大腸桿菌的存在給我們的身體也會帶來一定的危害。在以往的技術檢測中,使用微生物措施來實施工作的效果相對不明顯且效率不高。
(二)檢測人員的工作態度和專業知識都需要進行一定的改善。在進行食品檢查工作的時候員工的基本素質占主導因素。食品檢測人員的基本素質決定著設備選擇的準確性。其中對化學試劑和檢測方法的選擇是專業人員進行食品檢測的關鍵。
(三)食品檢測實驗室的實驗環境需要得到一定的提高。在食品安全檢測的問題上應該從多方面上進行考慮。檢測項目對環境的溫度有著一定嚴格的要求,因為食品是有機食品,這就要求對環境的溫度進行一定的控制。
(四)食品安全檢測本身有著一定的專業特征,因為其和群眾的生活品質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關系,還和單位的發展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從現在的情形來看,當下的監測組織沒能有效實施項目內容且活動的功效也不是非常的好。縣級市的農業、衛生、工商方面也沒有相應的檢測機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檢測結果不一,檢測機構以單一的形式出現且沒有必要的聯系。這就會使資源浪費、單位費用增加等現象產生。
二、提高食品安全檢測的有效方法
(一)在進行對食品進行抽樣檢測的時候應該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因此,在進行食品抽檢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產品的生產日期和批號信息等。在取樣的過程中應該對產品的日期和數量等信息進行相關的記錄,其操作過程要按照隨機的原則進行抽檢。分別從具有代表性的幾項產品中進行科學的抽樣檢測,在樣品數量滿足檢測要求的基礎上供于復檢和備案等。
(二)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并積累相關的檢測經驗。當下市場的食品種類在不斷的更新發展,只有合理的改進食品檢測技術才能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舊的食品檢測技術有著耗材耗力的缺點。針對上述情況,我們應該根據實際的情況不斷的更新食品檢測設備,好的食品檢測設備可以提高檢測結果及保證食品檢測的精準度。在實際的食品檢測中,我們應該了解有些食品中檢測項目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通過對食品進行安全合理的檢測可以對檢測結果進行科學的評估并達到預期效果。
(三)在對食品進行安全檢測的時候,我們可以借鑒對醫藥品的檢測模式。可以將農業、技監、工商部門的檢測機構合并在一起并成立一個專門的食品檢測機構。同時,應該對企業的內部生產實行責任強化制度,要求在對食品進行科學安全的檢測之后才能讓食品流向市場。檢測單位還應該對市場上的一些食品進行抽樣檢測,并將檢測的結果進行公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消費者的權益不會受到侵犯。
(四)加大對員工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對企業內部的員工應該開展相應的思想教育工作,從一定程度上提高參與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個人修養。同時,應該認真的開展專業知識培訓活動,使員工的整體素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要確保執法的高效性原則,使食品檢測人員認識到食品檢測的重要性。對抽樣工作者也要進行一定的品德教育。在開展相關工作的時候,一定要相關的規定章程辦事,一定要保證執法、辦公的行為的高效性。
(五)在合理認證措施的基礎上提高檢驗信息的準確性。隨著人們的需求不斷加大,食品的種類也隨之增多。食品的安全檢測法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其不能涵蓋過多的食品種類,這就要求著我們應該在平時的檢測中對各類食品樣品都要進行認真的檢測。在食品的安全檢測中都注明了每一項檢測結果中參數的對比指標。當下對市場大部分食品的檢測中,液相、紫外等都是使用曲線回收的形式進行具體操作的,并且期間配套著做相應的回收率檢測。回收率檢測法需要觀測儀器和試驗方法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和精確度。運用回收率檢測法進行檢測的時候需要觀測儀器和實驗手段等條件都要達到要求的指標的。如果檢測的結果出現較大的誤差那么就要進行重復操作。
(六)對食品進行安全檢測時應該做好管控活動。食品進行安全檢測時應該做好管控活動可以確保檢測信息的真實性。但其中規范的信息與抽樣結果密切相關,期間所有的步驟都要與樣本規定的信息進行結合并直到報告生成的所有步驟。這樣這樣才能保證食品安全檢測的結果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七)根據具體的標準來完成活動的開展。對食品的安全檢測活動一定要按照相關的規定來進行開展。食品藥品的相關檢測部門應該提高員工的技術能力和綜合素質,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食品的安全檢測工作。其中,更要加強對高科技設備上的投資,使食品安全檢測更加的形式化和準確化。
三、結束語
食品安全問題關乎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為了保證食品的安全性,我們應該在加大食品安全檢測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對員工素質的要求以及對檢測設備的要求,對企業內部的員工應該開展相應的思想教育工作,從一定程度上提高參與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個人修養。同時,在實際的食品檢測中,我們應該了解有些食品中檢測項目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并應該認真的開展專業知識培訓活動,使員工的整體素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通過對食品進行安全合理的檢測可以對檢測結果進行科學的評估并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樊志琴;張君德;李瑞;蔡根旺;王建星;康廣生;;碳納米管修飾電極在食品分析中應用進展[J];糧食與油脂;2009年05期
[2]樊志琴;張君德;李瑞;蔡根旺;黃浩;王建星;康廣生;;最優實驗條件下碳納米管膜電極的制備[J];人工晶體學報;2010年05期
[3]畢春元;李玲;李敬龍;;L-谷氨酸氧化酶的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2012年02期
[4]徐慧;孫秀蘭;吳龍云;張銀志;;新型識別分子傳感器在小分子生物毒素檢測中的應用[J];食品工業科技;2012年18期
[5]時文春;馮燕平;李開鋒;崔嘉;李大栓;;魚肉中氯霉素標準樣品的研制[J];分析測試學報;2012年10期
[6] 孫焱;李小佳;;國外冶金和材料標準樣品的現狀與發展[J];冶金分析;2009年05期
近年來,食品安全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同時“守好食品安全紅線”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用科學技術作為保障,因此加強對食品安全檢測與分析關鍵技術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1 我國食品安全現狀
國內外研究機構對食品安全進行了定義,包括兩個關鍵點:首先是入口食品不得含有有毒、有害物質;其次不能對人體產生急性或慢性致病影響。這就要求食品在生產、儲運、消費等各個環節符合食品安全相關標準的要求。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在媒體報頭,并呈現出涉及范圍愈廣、危害程度愈深、原因多樣等問題,不但危害到人民群眾的健康,也給社會安定帶來不小隱患。
我國2009年重新頒布了《食品安全法》,但很多內容和標準仍然不適應新的食品安全形勢。我國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污染嚴重,濫用化肥、添加劑等問題突出;我國食品倉儲、銷售等環節經營不規范,缺少專用的冷鮮設施,制銷假冒偽劣食品;食品精深加工和流轉環節不斷增多,食品安全鑒定和安全監管工作難度也越來越大。究其根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食品安全監管手段缺失,相關食品安全檢測和分析技術體系不夠完善。
2 食品安全檢測和分析技術
目前,食品安全檢測和分析主要應用技術分析作為手段,廣泛應用的技術有基因食品檢測法、色譜-質譜法等。
2.1 基因食品檢測法
將轉基因生物作為直接食用的食品,或作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被稱為轉基因食品。轉基因生物具有高產、抗害等特點,在食品生產領域已有很多應用,譬如我國食用油中很大比例使用轉基因生物原料加工而成。然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國內外的實驗室不斷研究轉基因食品的檢測技術。目前該技術主要有兩大類,分別是基于核酸的檢測方法和基于蛋白質的檢測方法,前者主要包括聚合酶鏈式反應法和基因芯片技術,后者主要包括酶聯免疫分析法、蛋白質芯片和蛋白質組分析。
2.2 色譜-質譜法
色譜-質譜法主要包括氣象色譜、液相色譜和質譜三種分析方法。色譜技術應用最早,在對化合物分離上具有一定優勢,但氣象色譜對分析物有一定的特性要求,限制了其檢測應用范圍,液相色譜對分析物的適用性相對較廣。質譜分析法廣泛應用于微量成分的檢測中,具有明顯的優勢。目前,將液相色譜和質譜技術聯合應用,已經取得了較好的實驗效果,同時兼具檢測速度快、適用范圍廣的特點,適用于實驗室快速分析。色譜-質譜法已經在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非法食品添加劑檢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3 酶聯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是將抗體與相對應抗原發生反應這一特性,檢測食物中抗體含量的技術,主要包括:免疫酶法、熒光法、放射標定法等。其中免疫酶法是將酶作為標記物和催化劑,有效避免了放射性元素的使用,既可進行定性分析,也可進行定量分析,廣泛應用于農藥殘留、致病菌檢測等方面。基于免疫分析法的試紙和試劑檢測靈密度高、便捷易推廣,適用于現場快速檢測和大批量檢測,被譽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快速檢測技術。
2.4 光譜分析法
光譜分析法可以在不接觸檢測物的情況下,通過向檢測物發射光譜,使用光譜儀分析檢測物對特定光譜的物理反應特性,來鑒定有害物是否存在。這種方法具有不接觸檢測物、檢測速度快、便于信息化等特點,十分適用于在食品在生產和加工環節的線上檢測。該方法選用不同的光譜來檢測食品中相應的有害物,在食品表面的農藥、微生物殘留檢測上十分有用。其局限性是只能進行定性檢測,不能進行定量檢測。
2.5 生物傳感器法和生物芯片
生物傳感器法通過生物傳感器對生物活性單元敏感的特性,將傳感器接觸生物質濃度作為檢測對象,需要一整套的傳感、電傳、信號轉化設備。生物傳感器法與免疫分析法結合,通過檢測抗體和抗原反應后的生成物,進一步提高了檢測的適用范圍,發展前景比較好。近年來,生物芯片法發展也比較迅速,它通過將生物芯片與食品中的目標分子進行結合,用精密儀器檢測生成物,也有一定的應用前景,目前常見的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芯片和微流控芯片三類。
綜上所述,不同的食品檢測和分析技術適用于不同的領域:基因食品檢測法主要針對轉基因食品的實驗室分析;色譜-質譜法和酶聯免疫分析法分別應用于食品的實驗室檢測和現場檢測;光譜分析法主要應用于食品加工過程檢測;生物傳感器法和生物芯片是新興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是前幾種技術的補充。
3 食品安全檢測問題的經驗借鑒和建議
3.1 國外食品安全檢測的經驗
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檢測和分析技術發展比較成熟,一些經驗可以被我國借鑒。發達國家為推進食品安全檢測和分析技術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配套細致的法規,建立了嚴格的檢驗標準。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檢測與分析技術體系,以實驗室靈敏檢測技術為骨干,以快速檢測技術為支撐。積極推行試驗成熟的新技術新技術,應用了基于物聯網的食品溯源技術,有效遏制制劣、制假活動的發生。
3.2 我國食品安全檢測的建議
面對我國食品安全的新形勢,著力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和分析發展水平,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工作:(1)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繼續推進《食品安全法》的完善,并配套制定細則和檢驗標準,使技術發展有法可依;(2)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體制機制建設,創新適應新形勢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大力推進食品安全責任落實;(3)提高食品檢測和分析能力,推進關鍵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構建現場快速檢測與實驗室靈敏檢測相結合的技術體系。
4 結語
“人民群眾無小事,食品安全無小事”,我國應以加快構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檢測和分析技術體系為抓手,滿足當前食品安全監管的迫切需求促進我國社會的健康安定發展。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與熱點,尤其近幾年曝光出“三聚氰胺”、“地溝油”、“山寨食品”,食品安全相關新聞總能引起人們的恐慌。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民占食品消費大頭,農村食品市場日益繁榮,使農村食品安全監管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環節。農村食品藥品監管,事關村民的人身健康與切身利益,直接影響村民生活質量,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起重要作用。如何加大農村食品安全監管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有效性,進一步規范農村食品市場,各地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當引起重視。
一、當前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現狀
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淅河鎮位于曾都區的東大門,距市區8公里,版圖面積278.8平方公里,人口15余萬,下轄43個行政村、5個社區。淅河鎮食品藥品監管所自2014年6月成立以來,于每年7月-10月開展農村食品專項治理,著力解決農村食品安全問題,農村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得到較好落實,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得到嚴厲打擊,農村食品安全總體狀況得到明顯好轉,但是該地區食品安全基礎薄弱,農村食品安全治理周期較短,農村食品安全問題依然突出。
(一)食品生產環節問題
一是農村地區存在較多生產白酒、食用植物油、豆制品等食品小作坊,小作坊未按生產規范和產品標準組織生產,原輔料進貨驗收、生產過程關鍵點控制、食品添加劑使用、產品出廠檢驗及銷售等4項臺賬記錄不全,執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嚴;二是存在制售假冒偽劣食品、濫用食品添加劑和添加非食用物質等嚴重違法行為;三是從業人員素質低,工廠設備簡陋,“五防設施”不健全。
(二)食品流通環節問題
農村食品銷售者在食品采購過程中,未嚴格執行進貨查驗制度及索證索票制度,記錄銷售臺賬也不規范,未主動向配送食品的上游食品經營者索取許可證書和銷售票據;農村食品銷售者未定期開展自查,及時清理過期變質食品,“三無”食品,“傍名牌”,假冒偽劣食品乘機流入農村市場。
(三)食品消費環節問題
一是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隱患突出,未及時備案,食品原材料采購比較隨意,食品操作加工不符合衛生標準;二是農村小餐館、農家樂、家庭廚房分布廣,數量大,監管滯后,管理制度不健全,很難達到食品安全量化等級;三是學校周邊飲食攤點衛生條件差、流動性大、無照無證經營,難以保障食品安全。
二、農村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分析
第一、生產經營者誠信缺失,為了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生產經營違法違規食品;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低,農村食品生產者大多是加工小作坊,生產者文化程度低,食品安全意識淡薄;農村食品經營者采購商品時未嚴格執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使不合格食品乘虛而入農村食品市場。第二、農村消費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理性維權意識,在購買食品時未索要發票,未查看食品標簽,買東西圖便宜采購劣質食品,在購買到假冒偽劣食品后不知采取什么渠道舉報投訴。第三、農村食品監管不到位。一是監管力量薄弱,執法人員不足,以淅河鎮為例,淅河鎮管轄人口15余萬人,轄區內農村加工小作坊18家,農村食品店139家,小餐館285家,實際食品安全執法人員僅3人,監管力量嚴重不足。二是多部門監管出現重復監管,交叉監管,監管空白,農村食品安全監管涉及城管、工商、食藥監、農業多部門,部門溝通不暢,在執法過程中出現推諉扯皮。三是農村食品安全經費投入不足,檢測不及時。由于經費投入不足,農村缺乏食品檢測設備,食品安全科學技術手段落后,監管人員只能從外觀、包裝、索票索證進行檢查,無法檢測食品質量,有質量問題不能及時發現。第四、食品安全宣傳力度不大,農村地區食品安全知識教育普及力度不足,食品安全投訴舉報獎勵制度不健全。淅河鎮食藥所每年舉辦“12331”、“食品安全宣傳周”等主題宣傳活動,通過食品免費快檢、食品安全知識咨詢、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展覽等形式,傳播科普飲食理念,提升公眾辨別能力、自我保障能力和社會監督能力。但是宣傳活動多集中在鎮區,針對農村地區的宣傳較少,農村地區老人與小孩食品安全知識嚴重欠缺,食品安全宣傳范圍應更廣泛宣傳對象應更具體。
三、加強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措施
(一)建立農村食品安全信用體系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本保障,也是改善農村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要建立農村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完善生產經營企業信用獎懲機制,將生產經營違法違規食品企業納入黑名單,及時在監管平臺進行公示,真正讓守信者一路暢通,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二)增強農村群眾食品安全意識
大力宣傳及普及食品安全及法律法規知識,充分利用廣播、農村宣傳欄、微博、微信等平臺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尤其向老人及兒童宣傳教育如何識別過期食品、三無產品、假冒偽劣食品。
(三)提高食品生產經營準入門檻
基層監管所要嚴格執行法律法規要求,嚴格行政審批流程,對新開辦食品企業做好現場審查工作,高標準嚴要求規范食品生產經營行為。
(四)加強各部門之間協調配合
有效整合執法力量,食品監管、工商、質檢、公安、農業等部門之間加強溝通、協調與配合,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予以打擊,加強綜合整治,保障群眾飲食安全。特別是轄區內小餐飲、流通小攤販的監管,不能部門單打獨斗,各部門合作,形成合力共同規范小攤販經營行為,減少食品安全風險。
(五)發揮群眾力量形成監管合力
通過制定一定的有獎舉報制度,發揮和依靠群眾力量,對食品安全工作進行全面監督,同時加大資金投入,調動基層網格員、食品協管員、村干部積極性,有利于及時掌握基層食品安全信息,完善農村食品安全信息網絡。
(六)提高農村食品監管水平
食品安全檢驗檢測是食品安全監管的中心環節,規范、科學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資源配置結構能夠保障檢驗檢測工作的高效運行,進行有效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資源整合對于提高檢測效率、維護公共利益、優化資源結構及增強檢測能力等方面都有好處。同時,構建多維度的支撐系統可以實現檢測資源的高度整合,從而進一步的提升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效率和水平。本文就食品檢驗檢測資源整合的有效途徑及其支撐系統作一下粗淺研究。
一、做好食品檢驗檢測資源的優化整合
(一)成立領導協調機構
各地區領導要成立專門的食品質量檢驗檢測小組,以質監、工商、衛生、農業、檢驗檢疫及食品藥品檢驗部門為組成單位,以分管領導擔任組長,推動食品安全檢測資源整合工作順利開展。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組織協調當地的食品檢驗檢測工作。小組下設辦公室,主要負責的工作有:制定食品檢測年度計劃和經費預算、協調好部門關系、舉辦學術交流活動、開展質量控制、編報簡報通訊、傳輸信息動態、匯總檢測資料等等。
(二)調整投入渠道,實現經費投入效能最大化
只有保證工作經費和檢測經費的投入,食品檢驗檢測資源整合工作才能順利進行,主要有如下途徑:其一,各級政府應將設立食品質量檢驗檢測領導協調機構、組建檢測網絡、構建信息平臺、統一并規范檢驗方法等所需的經費列入地方財政預算。其二,當地政府要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專項經費中拿出一部分作為建立檢驗檢測體系、開展突發重大應急檢驗檢測等所需的工作經費和檢驗經費。其三,財政部門應按照當地政府食品安全領導協調機構制定的年度工作計劃安排檢測專項經費,食品領導小組則根據各檢驗單位承擔的檢驗工作量,通過任務帶經費的方法來核撥檢驗補助經費等。
(三)整合分散的檢驗檢測資源
鑒于我國的生產企業和中介檢驗尚未形成規模,所以目前食品質量的檢驗檢測工作主要是由政府部門承擔。但是由于部門眾多,導致食品檢驗檢測機構重疊嚴重,職能交叉又缺乏統一的標準,再加上設備簡陋,經費欠缺,真正具備檢驗檢測水平的檢測機構不足,使得檢驗檢測整體水平偏低,僅有能力進行常規檢驗項目的檢測,又由于檢測信息不能及時共享,導致出現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復檢測,最終大量浪費了資源。由此可知,盡快整合各檢驗機構的資源,采取網絡監測的手段實現食品檢驗檢測的統一管理已迫在眉睫。
(四)規范檢測方法,統一標準
近年來,食品工業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顯著提高,但食品標準化的發展卻嚴重滯后。諸如標準不統一、標準存在交叉、重要標準短缺及實施狀況較差,甚至連強制性標準都未能很好的實施。因此,理順標準體系已是當務之急。具體可由各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努力,開展針對現行國家標準以及行業標準的大清理,確保在開展食品檢驗檢測的機構中做到統一檢測標準,在檢驗方法上做到規范。
(五)轉變工作觀念,明確責任
在做好整合資源、調整投入模式、組建監測網絡、統一標準以及規范檢驗方法的基礎上,要積極轉變工作觀念,在檢驗工作的開展過程中要積極加強協調,加強交流和溝通,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既要做到分工明確,又要學會積極配合。真正實現并逐步推進分段檢測與品種檢測相結合、定量檢測與定性檢測相結合、本地檢測與前瞻性檢測相結合等新的食品質量檢測模式。
(六)重視檢測過程中的資源共享
實現檢測信息的資源共享,可以避免重復檢測的出現,提高了檢測的效率。也是進一步加快食品檢驗檢測信息化建設、構建部門信息溝通平臺的最終目的。在一定的計劃時期內建成安全可靠的食品檢驗檢測數據中心和適應食品安全監管需求的社會服務系統能夠實現跨地區跨部門的信息傳輸,從而實現食品檢驗檢測信息的資源共享和快捷應用。
要做好食品檢驗檢測監管信息工作,需要加強領導,做到分工明確。農業部門做好初級農產品農藥殘留的檢測工作;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做好協調檢測部門建立、健全相關工作制度等工作;工商、衛生、質檢等部門負責加工、流通、消費等環節的食品檢驗檢測信息收集工作;實踐證明,暢通的信息監測體系和統一、科學的食品質量安全信息評估對于正確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形勢意義重大。
(七)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檢驗檢測的工作體系,為開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鑒定提供技術方面的保障
統一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檢測報告網絡是由質監、衛生、工商、農業、商務、食品藥品檢驗等有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日常管理協調工作由食品藥品檢驗所負責。
在具體工作中,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檢測報告單位要加強對重點環節、重點品種、重點場所和重大活動的食品安全檢測,特別是對食品養殖各個環節的日常檢測,要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信息數據庫,保證信息的暢通,結合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規律和主要特點,對食品安全進行分析,建立統一、科學的食品安全信息評估體系,要做到早發現、早預防。
食品種養殖、生產加工、包裝、運輸、流通、消費等環節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時,相應的監測報告單位承擔現場調查、試驗室檢測、樣本采集、提供檢驗報告等技術鑒定工作,得出的相應數據為制定現場搶救方案提供參考。
二、重視構建多維度的支撐系統,實現檢測資源的高度整合
在分析國內外食品檢驗檢測領域資源整合的基礎上,我們發現:要實現我國檢驗檢測資源的高度整合,就必須構建合理的多維度的支撐系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職能機構系統。要進行檢驗檢測資源的有效整合,必須要有相應的職能機構去具體實施。構建集中、有效的職能機構系統才能最大限度的整合相應資源;第二,資金保障系統,進行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資源的整合需要經費投入效能達到最大化,資金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三,設備配置系統,進行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需要擁有先進而且配置科學、合理的檢測設備,構建良好的設備配置系統可以提高食品檢測資源整合工作的效率;第四,制度支撐系統,構建完善的制度支撐系統為食品檢驗檢測資源整合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五,人才培育系統,開展食品安全檢驗檢測工作離不開人的參與,構建該系統為資源整合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第六,網絡信息系統,從上文可知,構建完善的網絡信息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對于資源的高度整合具有重要進作用。
總結:
綜上所述,進行食品檢驗檢測資源的整合及構建多維度的支撐系統能充分發揮檢驗檢測機構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已成為開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2009年6月1日起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在進一步明確各職能部門職責的同時,理順了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該法實施后,“雙匯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饅頭事件”等食品安全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充分暴露出我國食品安全依然存在問題和隱患,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改革和完善成為當務之急。
一、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現狀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生產、加工、儲藏、運輸、流通和消費等諸多環節,任何一家監管部門都難以單獨承擔安全監管的重任,在“一個部門管不了”的情況下,長期以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被迫選擇了多家部門分段監管的思路。其中,農業部門負責初級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質檢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工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衛生部門負責餐飲業和食堂等消費環節的監管,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對食品安全的綜合監督、組織協調和依法查處重大事故。
2009年6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在堅持和完善分段監管體制的同時,著力建立起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無縫對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橫向層面從中央、地方分別厘清了監管部門的職責,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標準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檢驗機構的資質認定條件和檢驗規范的制定,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國務院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分別對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依法確定本級衛生、農業、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同時,還要加強溝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職責分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縱向層面則要求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作為全國層面的監管議事協調機構,著力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進行協調和指導。地方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管負總責,“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統一負責、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監督管理的工作機制;統一領導、指揮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對工作;完善、落實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責任制,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評議、考核。上級政府所屬部門在下級行政區域設置的機構應在所在地政府統一組織、協調下,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此外,為保持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動態性與開發性,還授權國務院根據實際需要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制作出調整。
二、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1.分段監管導致的監管漏洞仍然存在
此次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雖然從橫向、縱向層面強化了監管職責及配合機制,但對多頭分段管理體制并未做出實質改變,只是選擇在既有框架內“微調”,因此,仍會導致種類繁多、環節復雜的食品領域出現監管盲區。一是部門職能交叉的模糊地帶會導致監管缺位。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權限劃歸不同部門共有,中央部委有農業、質檢、衛生、商務、工商、食品藥品監管等六個部門,它們在省、市、縣又分別有對口機構和管理范圍,導致現實中“多頭管理、無人負責”的情況多發,部門監管職能重疊與缺位的現象并存;二是受部門、行業利益的驅使,一些利益豐厚領域存在多頭管理、重復監管現象,部分監管部門權力尋租現象嚴重。一些部門利用食品生產經營的嚴格行政審批手續來尋租;還有的部門以罰代管,追逐個體利益,放縱違法行為。這樣,以尋利為目標的多頭重復管理必然會使食品安全監管目標難以實現。
2.相關法律及其配套法規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細則》已公布實施,但仍有一些內容規制不明確,尤其是對職能部門的細節要求。例如規定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監督管理工作機制,該機制是什么、如何運作不明確;要完善、落實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責任制,對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進行評議、考核,但評議和考核的內容是什么,如何確認監管部門是否履行了職責,履行職責的質量如何也沒有細節規定,這就使監管部門的行為缺少監管,易出現職能缺位或的現象。
3.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夠完善
食品安全標準的科學性、合理性直接關系到廣大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制定并實施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是真正實現食品安全源頭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條件。我國食品安全標準“不標準”一直是食品安全監管的軟肋。一方面我國目前食品質量標準有若干套體系,指標重疊、混亂,缺乏權威。其中,衛生部門制定衛生標準,質檢部門制定產品質量標準并負責所有標準的審批,各行業主管部門也有權制定本行業的標準。這些標準的出發點不同,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不同,使得監管時依據不統一,難以完全保障食品安全。另一方面,我國食品質量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不夠,很多食品安全標準領域存在空白,不能適應迅速發展的食品產業。在目前我國頒布的兩萬多項國家標準中,農業方面只占10%左右。以蔬菜為例,從蔬菜商品標準化和流通現代化來講,凡是進入市場的各種蔬菜都應納入制定標準的范圍,但我國常用的12大類89種蔬菜中,制定出新鮮蔬菜質量標準的不足20種,至于采納國際標準的更是鳳毛麟角。而百姓特別關注的肉制品、面制品、水產品等常用食品質量方面也存在空白。
4.食品安全監管的公眾參與性滯后
食品安全監管中專業機構和人員無疑是主力軍。但近幾年來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證明在種類繁多、影響面廣的食品安全領域,單靠少數專業機構和人員的監管是遠遠不夠的。實際上,近年來很多有影響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是經群眾舉報、媒體調查后才發現的,因此,只有公民監督真正活泛起來,才能彌補政府監管中可能出現的不作為和企業自律的不可靠。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公眾參與性相對滯后,主要表現為參與監管渠道不暢通,權力太少。衛生部在2010年11月頒布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辦法》,但現實中信息平臺建設滯后,信息不詳細、不及時,使得公眾參與成本過高,并限于法律法規起草中的建議提出權,缺乏實際監督行動的參與權,這些都嚴重制約了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積極性。
三、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對策
1.進一步深化食品監管體制改革
雖然《食品安全法》對各監管部門的職能進一步明確,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食品監管環節仍然過多,有節口就會有空隙,因此,應該由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牽頭,整合監管資源,歸并監管職能,減少監管環節、延長監管鏈條,建立和完善綜合性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在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環節逐步實現以一個部門為主的“綜合性、專業化、成體系”的監管模式,徹底解決導致重復監管及監管缺位的職責交叉、責任不清等瓶頸性問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抓監管分工,強調各監管部門依法勤勉、權威高效地履行職責的同時,重點抓好監管合作,實現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監管聯動、無縫對接,最終全面建立全方位、全天候地覆蓋各種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環節的合作監管體制。與監管分工相比,監管合作更具挑戰性與艱巨性。
2.完善相關制度細則,健全食品安全的標準體系
一方面,要圍繞《食品安全法》逐步加強配套法律法規的建設,針對實施中出現的新問題制定實施細則,并將已經確立的食品安全評價機制、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和失職責任追究機制等加以細化,制定相應的實施辦法,指導相關部門或地方政府制定出具體的實施細則和操作規程。另一方面,應該仿照發達國家,逐步建立起涵蓋所有食品類別和食物鏈各環節的法律體系,制定高水平、可操作性強的食品技術標準,為制定監管政策、檢測標準以及質量認證等工作提供依據,減少不同領域、部門所制定的標準間的沖突,并在參考國際標準的同時,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加以細化,使得標準更具有實際操作性。
3.健全完善公眾參與機制
為充分發揮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積極性和有效性,政府部門應該通過制度建設,規范公眾參與監管的途徑、渠道和方式方法,提高監管效率。而公眾參與機制的形成,一方面有賴于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制度的建立健全,在普及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讓公眾了解食品質量的判斷標準。例如香港政府為保障公眾參與,就實行了完備的信息公開制度,建立食物安全中心營養數據查詢系統,儲存超過4300款市民日常食用的食品的營養素資料,供市民檢索,為公眾參與提供了前提條件。另一方面有賴于參與渠道的敞開,讓公眾知曉發現問題食品后的處置方法,降低參與成本,提高參與積極性,例如通過建立公眾投訴舉報受理制度,讓公眾的反映有回應、有處理、有落實;增加大量向公眾個人開放的科學檢測機構,規范檢測結果的權威及對企業行為的約束等。
參考文獻:
[1]龔恒超:我國現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與法制的反思與重構[J].政法學刊,2007(1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867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7021-021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面臨的主要問題
1.1食品生產質量監管不力我國目前的食品行業以正規較大規模的食品企業為主,這些企業的市場占有份額較大,另外還有小企業或小作坊的食品生產企業,它們占據的市場份額較小。但是盡管正規企業能夠在設備和投入上有充足的保障,而在生產過程中,仍然存在衛生條件不達標,內部質量管理混亂等的現象,一些企業初具規模,在食品質量上管理薄弱,質量管理制度也存在不足,尤其小企業和小作坊食品生產的車間衛生狀況堪憂,食品衛生難以保障,并且存在食品生產中隨意摻雜或摻假,為牟取不法利益,濫用食品添加劑或是違法摻加工業添加劑,坑騙消費者,給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較大的威脅。正規企業能夠接受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監督,但是仍然有隱瞞欺詐的現象,使得食品生產質量監管難以有效的進行,而一些小作坊式的加工企業選擇偏僻或者隱蔽的加工地點,即使是食品生產設備不達標,衛生條件不合格,仍然能夠向市場提供食品,由于其隱蔽性以及相關部門的不作為,難以及時有效的對其進行監管和市場監督,給食品安全帶來了較大的隱患。
1.2食品安全監管技術落后食品安全監管技術能夠較好地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我國的監管檢測技術仍然較為落后,目前的食品監管技術并不能滿足食品安全的檢測。隨著近幾年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食品添加劑的應用以及食品生產技術的改良,食品產品的技術含量較高,現有的食品安全檢測設備不能夠有效的檢測出食品的安全程度,另外根據調查,我國國內的二千二百種的食品添加劑中擁有檢驗標準的只有四成,這就充分說明現有的檢測技術已經很難達到食品安全的監管要求,信息化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有待加強建設。
1.3食品安全監管機制不足我國現有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多部門的監管混亂,我國目前食品生產到流通各個階段都有相關的部門監管,但是多部門監管職責劃分不清,協調機制不健全,使得個別流程處在監管體系之外;第二,監管機構改革滯后,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變力度不夠,不能充分的保障食品安全監管有效的進行,這種監管體制不僅造成執法成本的增加,還容易形成執法漏洞;第三,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突擊檢查現象,食品安全監管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專項檢查可以保證一段時間內食品安全問題得以解決,但是不是一個長久的監管機制,這反映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缺乏主動性,大大減弱了執法的有效性。2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的解決措施
2.1加強薄弱環節的監管對于目前食品生產企業的食品安全問題,就要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保證食品安全監管覆蓋食品生產的各個階段以及食品生產的各個企業。首先,對于小作坊或者流動性的商販這類食品的生產,應該加強其所在地的政府監管力度,具體到社區和街道,由于其所在地的監管部門了解這類食品生產的具體情況,能夠既考慮實際情況又能夠合法的監管食品安全,并且應該將監管職責具體到個人,制定合理的監管制度,對其經營和服務都能夠提供有效的監管措施。其次,食品安全監管要加強基礎建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監管的義務,提倡人民群眾積極舉報不良生產企業,建立快捷方便的食品安全反映渠道,改變單一的政府監管模式,調動人民群眾的監督力量,有效開展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使得不法生產企業和人員得到及時的法律懲罰。
2.2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通過加強各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協調與溝通機制,有效的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很難短時期內建立一個綜合的單一的國家食品安全監管機構體系,因此應加大各個監管機構的協調力度,處理好各個部門之間、不同級別的監管機構之間以及監管機構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協調解決其中的監管沖突與監管空白,構建一個較為綜合的監管體系,可以建立國家級的食品安全機構,專門負責協調與溝通各主管機構,制定食品安全保障制度,評估食品安全狀況,其次,對于食品安全生產各個階段的監管部門進行合理的分工,劃清職責界限,并且把各個監管部門統一于一個整體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善食品安全監管交叉或者是監管空白,處理好各個監管機構的銜接。完善食品安全監管的機制,也是深化食品安全機構改革的必然要求,食品安全監管機構的有效監督以及落實執行,能夠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充分的保障。
2.3提升食品檢測水平目前,我國的食品檢測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改變傳統的檢測技術和能力的同時,也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檢測技術,提高我國食品檢測的水平。通過引進國外的優秀人才或者是先進的技術,加快提高我國檢測設備的檢測能力,進一步提高我國檢測的前沿技術研究,對食品添加劑、生物毒素以及違禁化學品的快速檢測能力能夠明顯的提高,另外還應建立起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體系,對食品安全問題能夠及時有效的反應和處置,把食品安全檢測數據全國共享,形成多部門的聯動配合機制,及時記錄和反饋食品檢測結果。同時,應該提高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建立完善的標準體系,達到與其他先進國家的食品安全高標準,改變我國標準制定落后、缺乏科學性和操作性的局面。3結言
在工業化及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隨著食品生產和生活水平的現代化,人們對食品的消費逐漸向社會化轉變,由原來主要由家庭烹飪轉向以專業企業加工生產為主,食品安全的隱患也隨之增加。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開展農產品和食品對外貿易,獲得國際市場準入的重要制約因素。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就必須對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等各環節實施全程管理和監控,這就需要大量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快速、方便、準確、靈敏的食品安全分析檢測技術。
一、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現狀
快速檢測技術是相對于傳統和經典的化學檢測與儀器檢測而言的,其特點是,需要的檢測時間相對較少,對儀器設備等條件的要求不高,能夠攜帶到交易(生產)現場實施檢測或在線檢測,目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主要包括類儀器與方法:檢測農藥殘留的儀器;檢測獸藥、漁藥殘留的儀器;檢測有毒有害元素及其價態分析的儀器;致病菌檢驗和細菌鑒定的儀器;轉基因農產品檢測儀器;檢測農產品品質和營養成份的儀器;樣品前處理的儀器設備;實驗室必備的中小型儀器設備。
隨著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受到政府和老百姓的廣泛關注,常規的化學檢測方法已不能滿足現場、快速判定食品是否安全的需要。尤其是對于大批量的樣品來說,常規的檢測手段耗費時間長、成本高,并且相關條件要求復雜。而快速檢測則不同,在現場用幾分鐘、十幾分鐘最多幾十分鐘,即可判定該食品是否食用安全。既快速方便,又節省開支。對于政府監管部門對市場上產品的日常監測來講,盡管樣品量大,也可先用快速檢測方法對其進行篩選,發現有問題的食品再上儀器定量分析,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近幾年發展很快,在日常監測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技術的應用首先體現在檢測技術上,檢測是保證食品安全最為基礎的手段。在食品的不安全因素無法檢出的情況下,安全是無法保證的。沒有可靠的檢測技術,你無法知道一種食品是不是存在不安全因素,也無法獲知這種不安全因素危害的程度如何,因此可能導致人們長期受其危害卻渾然不覺。
食品的危險性評估是世界衛生組織(WTO)和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法律、標準和評估食品安全技術措施的重要手段,我國目前也還沒有一套健全的危險性評估體系——技術裝備不足與食品污染物的“家底不清”,已嚴重制約了我國的食品安全。
三、目前我國食品檢測技術存在的問題
我國食品檢測技術存在許多問題,第一,檢測方法不夠,多殘留檢測方法還較少。根據我國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農獸藥的殘留檢測都是單檢測的方法,目前建立的38項農獸藥殘留的檢測方法中,有一個SMS33495可以同時檢測22種的農藥殘留量,這是檢測農藥最多的實際應用的方法。第二,快速篩選的檢測技術還不成熟。近十年來我國也開展農藥殘留的檢測方法研究,但在靈敏度、特異性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三,缺乏超痕量分析等高技術檢測手段。第四,樣品前處理技術過于傳統,提取凈化的效果不如人意。第五,系統分析和質量控制落后,通行的做法是,按一定的規范對受檢食品進行檢測,如果是陽性就不允許上市。由于一些客觀原因,這樣系統分析方法在我國還不能大規模使用。
四、目前常用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
隨著高科學技術發展和研究的深入,大量快速和采用現代技術的檢測方法不斷出現。對于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而言,殘留分析包括樣品前處理和檢測兩大基本主題。傳統樣品前處理技術主要是索氏提取、液液分配、柱層析等,現代技術涉及固相萃取技術(SPE)、固相微萃取技術(SPME)、基體分散固相萃取(MSPD)、分子印跡技術(MIP)、免疫親和色譜(IAC)、凝膠層析(GPC)、加速溶劑提取(ASE)、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SFE)和微波輔助萃取MAE)等,得到了廣泛應用。快速檢測技術通常采用化學和生物兩方面分析技術。化學方面主要指化學檢測試劑盒(試紙、卡)和電化學傳感器等;生物方面包括免疫學方法、分子生物學技術、生物傳感器技術和生物芯片等
(一)生物化學檢測技術
國內外諸多研究者研究開發了多種農藥殘留的快速檢測測定方法,包括生物法和化學法。生物法采用的是生物材料,目前比較好的方法有活體生物測定法、分子生物學方法、生物化學測定法。活體生物測定法使用發光細菌或敏感性家蠅作為測定材料。分子生物學方法則采用免疫反應,如酶聯免疫反應,使用的酶聯免疫試劑盒。生物化學測定法利用膽堿酯酶抑制原理,使用范圍僅限于能抑制膽堿酯酶活性的農藥。
(二)食品金屬污染物檢驗技術
食品金屬污染物檢驗技術,特別是快速檢驗技術的發展,是食品安全檢驗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金屬污染物快速檢測技術首先從樣品前處理制備入手,通過有效縮短樣品前處理時間達到快速測定的目的。因為隨著各種高效、靈敏、快速的金屬污染物分析儀器(分析方法)的不斷出現,傳統的樣品制備技術與之相比已不相適應,成為快速檢驗技術發展的主要障礙。
(三)微波溶樣技術
微波溶樣技術的出現和快速發展,有了一種很好的快速的樣品預處理技術與金屬污染物的快速準確的檢驗技術相配合,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常規方法時間,達到食品安全快速檢驗目的。
(四)快速檢驗紙片法
目前已經有許多微生物檢測紙片,可分別檢測菌落總數、大腸菌群、霉菌、沙門菌、葡萄球菌等,這些紙片快速檢測與傳統檢測方法之間的相關性非常好。如用大腸菌群快檢紙片檢測餐具的表面,操作簡便、快速、省料,特異性和敏感性與發酵法符合率高。美國3M公司生產的PF(Petrilm)試紙還加入了染色劑、顯色劑,增強了效果,而且避免了熱瓊脂法不適宜受損細菌恢復的缺陷。在大腸菌群檢測方面,國際方法報告的是MPN值而不是每g食品中的大腸菌群數,PF法則可以得出精確數據。霉菌快速檢測紙片采用25℃或36℃生化培養箱培養48h就可以觀察結果,能夠準確、快速地反映食品中霉菌的實際污染情況。紙片法與國標法在霉菌檢出率上無顯著性差異,且菌落典型,易判定。紙片熒光法利用細菌產生某些代謝酶或代謝產物的特點而建立的一種酶——底物反應法。只需檢測食品中大腸菌群、大腸桿菌的有關酶的活性,將熒光產物在365nm紫外光下觀察即可。同時紙片可高壓滅菌處理,4℃保存,簡化了實驗準備、操作和判斷
(五)微生物毒素檢測技術
對食品中黃曲霉毒素快速、有效的檢驗方法可以檢測食品中是否受黃曲霉毒素的污染。通過檢驗食品中的黃曲霉毒素含量,以保證消費者食用的食品不含黃曲霉毒素。傳統黃曲霉毒素分析一般采用薄層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TLC雖然簡便,但靈敏度差;HPLC雖然靈敏度高,但樣品處理煩瑣,操作復雜,時間長。免疫親和柱法和免疫化學法是近年來用在黃曲霉毒素快速檢測的有效方法,雖然都可以達到快速簡便的效果,但免疫化學法僅能檢測單一毒素含量,而且易出現假陽性結果,難以控制。而對于貝類毒素的測定,目前由于毒素的缺乏顯得難以進行。在貝類毒素檢測中,雖然也出現了使用酶聯免疫快速分析方法,但由于易出現假陽性結果,難以控制等種種原因而不能得到推廣。
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新技術新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檢驗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有效的提高了檢測效率和檢驗速度。現行一些快速檢測方法用于微生物計數、早期診斷、鑒定等方面,大大縮短檢測時間,提高了微生物檢出率。微生物快速方法包括微生物學、分子化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免疫學和血清學等方面及其它們的結合應用。
目前,對轉基因產品的檢測提到日程。總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正在迅猛發展,不同領域進展不盡相同,但其應用價值日顯突出。快速檢測方法已經成為發展的必然。
五、食品安全的快速檢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我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今后發展方向是:對食品安全的關鍵技術攻關,研究開發當前急需的食源性危害快速檢測、監測、控制及評價技術。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面臨著食品安全性的嚴峻形勢,迫切的任務是要與國際接軌,一方面用國際先進的快速檢測手段完善食品安全體系,另一方面要迎頭趕上,研制具有我國知識產權的先進檢測設備和方法,用現代的檢測技術裝備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一)提高產品質量,使產品檢測更快捷、更準確
目前采用的快速檢測方法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普遍使用的酶聯免疫法還有假陽性的問題存在,應采用新的工藝,提高產品質量,使檢測更準確。
(二)增加快速檢測產品的品種
目前雖說已經有一些快速檢測產品應用于飼料行業,但總體來講品種還很少,應加快這方面的研究,豐富快速檢測產品的品種。
(三)實現快速檢測產品的國產化
目前采用的大多數是國外的產品,檢測成本還非常高,國內只有很少的企業及單位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在以后的工作中,應采取多種方法,引進、消化國外的先進技術,生產出我國自己的快速檢測產品。
(四)建立快速檢測產品的標準
目前我國還缺乏快速檢測技術的國家標準,可組織研究所、大專院校和企業的專家建立國家標準和規范,推動我國快速檢測技術的發展。
六、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展望
目前國際國內都在積極制定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從食品原料、加工到消費過程都必須考慮質量和安全因素,雖然對食品的采樣檢測和分析無法提供充分保護,但食品安全的檢測技術是保護食品安全保護消費者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產品的快速檢測技術更加顯得必須和重要。
(一)對快速檢測的速度要求越來越高
不僅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結果,有些產品還需要在現場或生產線上檢測。總之,在保證檢測精度的前提下,時間越短越好。
(二)對檢測靈敏度的要求越來越高
檢測靈敏度也就是最低檢出限。隨著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對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認識日益深入,從而對這些物質的限制值要求也越來越低,要求快速檢測方法的靈敏度也越來越高。
(三)快速檢測技術產品系列化
要提高快速檢測技術的靈敏度,必須有相應配套的前處理技術,將被檢產品的干擾物質、雜質等去除或屏蔽。
(四)集成化技術
單個的有毒有害物質檢測時間長,浪費人力物力,迫切要求一些能夠通過一次檢測可同時測定多種成分的技術。
(五)檢測儀器微型化、智能化
隨著農產品和食品流通速度的加快,要求檢測方法越來越快速簡便,以實現生產線在線檢測和交易現場檢測。微型化、智能化儀器能直接打印結果且判定出產品合格與否,并能同時檢測多類成分,真正體現檢測技術快速、準確、方便的優勢。
結論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食品安全的快速檢測方法在食品衛生檢驗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免疫學、分子生物學、自動化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對建立更敏感快捷的食品安全檢測方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建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方法,對食品生產、運輸、銷售過程中質量的監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些快速檢測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是對傳統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一個改進和提高,也使我們的食品質量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從而推動食品工業更加健康、快速向前發展,也將改變人類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提高健康水平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琳石磊-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的研究進展[J]-華南理工輕工與食品學院-《中國科技成果》-2008(22)
[2]王晶王林黃曉蓉-《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J]-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07)
[3]--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王靜-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進展與問題-2008(01)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4634(2015)04-0091-03
0 引言
自1995年1月第一例轉基因食品在美國被批轉商業化種植以來,轉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圍內迅猛發展,截至2012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的轉基因品種已有87例,涉及大豆、棉花、玉米、小麥、油菜、哈密瓜、番茄、馬鈴薯等共17種植物[1,2]。世界范圍內共有28個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播種面積已達到1.7億公頃,1996年~2011年轉基因作物產值達到923億美元,共計節約了4.73億公斤化學殺蟲劑的使用,約有1730萬人口從事轉基因作物的種植[3]。可以說,轉基因作物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品種上都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我國也在不斷加大對轉基因研究領域的投入,2008年7月,我國正式啟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抓緊培育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4],截至目前,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獲得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并在有效期內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進行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但是,近年來由于我國食品安全事故頻發,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議不斷升溫,從而引發社會性的爭議。筆者在2013年底進行的社會調查問卷表明,合肥市高校院所較為集中的蜀山區,不僅普通民眾對轉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存在誤解,認為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毒害作用的高達75%,就連在校大學生甚至食品專業本科生對轉基因食品的認識也存在很大的誤區。因而,從科普層面上加大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宣傳,滿足群眾的知情權,保障民眾的選擇權,顯得迫在眉睫,而從高校層面提高大學生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認識,繼而推動社會層面的科學認知,促進普通公眾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知識的了解,以消除民眾的疑慮甚至“妖魔化”的偏見,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有效方式。
筆者所在的食品學院并未開設專門的轉基因食品安全本科課程,只在《食品生物技術》課程中介紹了轉基因技術,在《食品毒理學》、《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等選修課程中介紹了轉基因食品檢測的部分內容,因而并未系統和完善的形成一個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本專業同學盡管學習了相關課程,對于轉基因食品還是缺乏系統的認識,缺乏對某些網絡流言的辨別力,因此,盡快開設轉基因食品安全課程不僅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的差異,有利于學生關注新技術、新問題、了解行業前沿,有利于培養學生參與公共事務與公眾決策的意識,也有利于為我國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培養食品安全與生物技術、管理政策、文化和貿易等方面的人才。
1 公選課程面臨的難點與突破
公選課作為無專業限制的公共選修課,與專業課程、公共課程共同構成專業的課程體系。開設公選課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5]。
在全校范圍內開設轉基因食品安全與檢測技術方面的公選課,感興趣的學生很多,對教師來說卻面臨很大的挑戰。首先,公選課的學生專業背景相差太大,而本門課程需要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等學科的背景知識,又涉及基因組測序、蛋白組質譜、營養與毒理學檢測等較為先進的檢測技術,專業跨度大,涉及面廣,部分概念較抽象,使得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學生理解的反饋上面臨較大的困難;其次,公選課教學時間相對較短,也無法安排實驗課程,這樣就難以采用實驗等較為直接的方法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從而增強理解;最后面臨的問題是考核方式的選擇,公選課的考試不是為了檢測學生對具體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而是希望通過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實力,考慮到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接受和感知程度的不同、興趣與關注點的差異,必須選擇不同的考核方式才能較為準確的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6]。
本課程開設之初就針對以上困難進行了預測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主要從精心選擇教學模塊、積極改變教學方式以及采用不同的考核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該課程教學模式的革新,從而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2 創新型教學模式的實施
2.1 教學模塊的確定
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確保課程內容能夠充分講授完成并取得一定教學效果,在課程開設之初就對教材進行了精心選擇,最后選定科學出版社的《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與檢測技術》一書作為教材,同時確定了“轉基因技術的誕生與發展”、“轉基因食品營養與毒理學評價”、“轉基因生物與環境安全”、“食品中轉基因成分的檢測技術”四個模塊作為課程主體,針對每個模塊確定一個課題討論的主題,如“三頭六臂的轉基因”、“有毒?還是無毒?這是一個問題”、“美洲的蝴蝶被毒死會在亞洲刮起一場風暴?”、“如何用高大上的技術來找茬?”。每次講述一個新模塊時先根據主題引入課堂談論,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誘導他們各抒己見,但此時老師并不闡述自己的觀點,而是在本模塊課程學習結束后,再對主題進行重新歸納與總結。
2.2 教學方式的靈活性
為了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采用了“翻轉課堂”與“科普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是一種把技術用于課堂教學從而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來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教學模式。通常是通過在課外觀看教師制作的視頻來進行的[7]。在課程講授初期,為了有意識地促使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推薦他們觀看“孟山都眼中的世界”和“崔永元美國轉基因調查報告”,然后在課堂上引出討論主題,不論學生是“挺轉”還是“反轉”,都列出自己的觀點和證據,隨著課堂內容的深入,利用Flas+自錄視頻等多種形式演示轉基因生物技術的動態過程、PCR操作流程、Bt毒蛋白晶體對靶標害蟲的毒殺機理、不同轉基因植物花粉的傳播方式等內容,讓學生在課外輕松熟悉課程內容,較好的解決了公選課受眾背景知識不均帶來的認知困難。
同時,在公選課的授課過程中必須時時注意課程內容的科普化傾向,比如講到轉基因作物的毒理化評價流程或者利用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對轉基因作物進行篩查時,就要考慮到學生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差異從而適當減少教材中的原理講述,轉而采用科普式表達方式,注意使用生活化的科學語言、簡明的技術流程圖與動畫相結合的方式加深同學的理解與記憶。在授課過程中,收集和參考了日本、美國等國家轉基因食品安全科普宣傳手冊中的內容,以比較輕松的方式展現轉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流程[8,9],達到消除疑惑、促進理解、加強認知、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課程的考核機制關系到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調控,好的考核方法既可以使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又可以充分、真實、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認真程度及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掌握和認知程度[10]。大多數國家的公選課程考核主要強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培養創新人才為主,而非單純的考核記憶[11]。對于本門課程而言,開設目的主要希望通過課程學習能夠提高學生對轉基因食品科學性和安全性的正確認識,從社會認知層面加強學生對于轉基因涉及的食品安全管理、倫理學、社會學等方面的辨識,從科學技術層面加強學生對于生物技術新發展的認識,對新興的分析、測試技術產生興趣。因而,本課程針對文理科學生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對于文、法、經管類的學生以考核社會認知與思辨能力為主,課程論文占70%比重,在以下范圍內自選:“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爭議與我見”、“國內外轉基因食品的應用現狀與前景”、“我心中的理想食品安全管理模式”等;平時考察占30%,包括課堂出勤、課程提問與討論的參與度。而對于理、工、農科的學生以考核科學性和創新性為主,課程論文為“轉基因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的發展歷程”、“新型轉基因食品安全監測技術的發展前景”等自選,占60%比重;平時考察占40%,包括課堂出勤和學生匯報,其中的學生匯報部分為學生自制類似“謠言粉碎機”的內容,至少列舉一個與轉基因食品相關的謠言,說明其在科學性上的硬傷,并假想自己會創造出一種什么樣的新型轉基因食品,這部分內容平時完成,老師上課時會挑選一部分出來和學生一起討論,既可以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認知程度,又可調節課程氣氛,受到學生的良好評價。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轉基因技術帶來了一場新的農業科技革命,也將是最具有應用前景的一門學科[12],目前除了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學院有專門針對本科生開設轉基因食品安全及檢測技術課程外,其他大專院校較少有針對本科生開設該類課程,這對于轉基因食品安全知識的普及、專門技術人員的培養、相關方向的深入研究與發展都是不利的。甚至該類課程的教材選擇、教學和實施等方面都缺乏相應的經驗,需要不斷進行教育與人才創新培養模式的摸索,這是從事該方面教育教學工作者的機遇與挑戰,加強轉基因食品安全課程的教學與知識的推廣普及,尚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楊長青,王凌健,毛穎波,陳曉亞.植物轉基因技術的誕生和發展[J].生命科學,2011,23(2):140-150.
[2]黃昆侖,許文濤.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與檢測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JamesC.GlobalStatusofCommercializedBiotech/GMcrops:2012[G].ISAAABrief,No.44,2012,ISAAA:Ithaca,NY.
[4]鞏鵬濤,黃東杰,黃昭奮.中國轉基因作物機遇與挑戰[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09,28(2):209-215.
[5]劉勇兵,袁桅.高校公選課建設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2014,(10):24-26.
[6]王穎,盧素改,周新健.高校公選課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8,22(2):132-135.
[7]耿冬艷.美國翻轉教學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學園,2014,(7):21-22.
[8]連麗霞,王永佳.美國與歐盟各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比較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0,12(5):51-56.
[9]孫靜.美歐日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對我國的重要啟示[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6):658-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