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15 15:40: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

篇(1)

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必須突出鄉土特色,推動文化全面振興。鄉村振興需要培育文化之魂。各地要加強“文化禮堂”“農家書屋”等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豐富鄉村文化載體。要突出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結合本地鄉土文體特色,挖掘鄉村文化底蘊,訂好鄉村文明公約,建好文化特色村標。要抓好鄉村文藝隊伍建設,以接地氣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以弘揚正能量的文娛節目,讓先進文化占領基層陣地;要抓好文化下鄉,充分發揮主旋律文藝作品的宣教作用。要通過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的融合發展,彰顯本地特色,努力推動文化全面振興。

篇(2)

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是鄉村經濟產業的重點項目之一,它不僅能將鄉村與城市緊密連接,成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擁抱大自然的有效方式,還有利于增加農業生產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維護環境生態和諧以及促進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嚴賢春編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年正式出版發行的《生態農業旅游》,以生態農業為背景,探討與分析了農業旅游基本理論,并詳盡地介紹生態農業旅游具體實踐措施與涉及到的各類問題,對研究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有重要借鑒價值。《生態農業旅游》全篇共七章,主要包括生態農業旅游的基本知識、生態農業旅游者及市場開拓、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及產品開發、生態農業旅游環境與保護、生態農業旅游業及運作、生態農業旅游的規劃與實施、生態農業旅游管理等。

該書系統且全面地闡述了生態農業旅游的理論概念與實踐內容,有助于讀者對生態農業旅游產生基本了解。此外,該書還針對丘陵地區的地貌環境特征,提出適合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垂直生態觀景模式”,為生態農業旅游多元化模式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通讀全書,不難看出《生態農業旅游》結構清晰、內容全面,可作為農業及旅游類學科的教學輔導用書,也可供林業、農業及旅游業相關工作人員閱讀學習。生態農業旅游是近幾年所興起的一種新型農業發展經營模式,也是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它在強調農業生產的基礎之上,將生態、農業與旅游項目有機融合,并利用自然生態環境、田園風光、以及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活動與經營模式,吸引廣大游客到鄉村進行風景觀賞、休閑娛樂、放松身心、品味農家風味等休閑活動。

然而,隨著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愈發熱烈,一些問題也逐漸突顯。首先,商業化嚴重,鄉村特色不足。許多農業旅游經營者為追求即時利益與城市風貌,經營環境和旅游項目的設計過于商業化,缺乏鄉土風情的獨特魅力,反而會極大地降低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旅游經營的長遠發展。其次,服務水平差,缺乏專業人才。因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過快,專業人才供不應求,導致行業內部分工作人員職業素質低下、工作態度不端正,從而阻礙生態農業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最后,意識不到位,忽視生態保護。生態農業旅游經營者者往往以商業利益為前提,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加以重視,而在環境保護措施不完善、部分游客素質不高的情況下,更容易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鄉村振興是國家為建設美麗中國、構建現代化農村所實施的重大舉措,其關鍵在于推動鄉村產業融合,促進城鎮與鄉村的密切聯系,最終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要以新農村建設為核心,全方位進行振興發展:一是加強人才振興,大力招攬鄉村優質人才,培育專業、實干的農民工作隊伍;二是加強農業振興,借助高新科技構建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競爭力;三是推動文化振興,強化鄉村思想文明教育,提高農民基本文化水平,弘揚優秀鄉村文化;四是推動生態振興,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維護鄉村自然生態環境。

由此可見,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處理生態農業旅游的部分問題,為農業旅游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時,也能讓鄉村振興戰略落于實處,發揮其有效作用。加強基礎建設,發揚鄉村特色。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在保障當地人民生活基礎的前提下,為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提供一定的扶助政策。與此同時,將當地自然風光和特色物產資源融入生態農業旅游項目中,不僅可以彰顯出當地獨特的旅游魅力,吸引更多游客,還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提升經濟效益,實現生態農業旅游的高效發展。注重人才培養,提升服務質量。當地各級部門需要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建立一支以農民為核心的地方人才隊伍,以推動鄉村振興。此外,生態農業旅游經營者還要對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服務水平以及當地特色文化進行培訓,以全面提升服務質量,為游客帶去良好的旅游體驗,從而有利于生態農業旅游的長期經營與發展。

重視生態問題,提高保護意識。無論是政府部門或旅游經營者都必須認識到,自然生態環境才是鄉村發展的寶貴財富和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因此,在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具備生態平衡發展意識,并制定出一系列環境保護規章制度,切實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全方位落實,使之成為鄉村振興與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重要助力。《生態農業旅游》一書以生態農業旅游理論為基礎,對相關實踐與發展進行了詳細闡述,并包含諸多獨到見解,是一部優秀的生態農業旅游研究著作。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生態農業旅游,一方面能有效推動旅游行業發展,為其提供更多機遇,另一方面,還能大力促進鄉村經濟增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使鄉村邁向現代化發展道路。

篇(3)

穿過山中薄霧進村,吃過龍塘魚醬的人,都說“龍塘不錯”。

龍塘是融創中國深度參與鄉村振興的案例之一。2018年融創中國聯合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進駐幫扶,2019年全村脫貧成效檢查通過,2020年幫扶成果移交,2021年融創宣布繼續支持龍塘鄉村振興工作。曾經被千米海拔深山“封印”,大部分青壯年流失到廣東、福建、浙江、北京打工,老幼留守、村落衰敗、年關冷清的百年老寨,復活了。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是在脫貧攻堅的基礎上再向前一步,為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圖景實現。

融創中國之前積極參與了13省21村的幫扶工作,2021年又深度參與鄉村振興,并從龍塘的鄉村振興實踐中總結經驗,在重慶中益鄉、延安萬莊等大量幫扶項目開展中進行補充迭代,歸納了基于企業責任和自身資源的融創鄉村振興模式:通過文旅切入,實現“四推動、五振興”,切實助力鄉村在產業、組織、文化、人才、生態維度上全面振興。

1

以文旅帶動一產、二產,打牢產業基礎,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優化

農村窮,是因為產業弱。據統計,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6,在世界范圍內處于偏高水平,意味著我國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城鄉產業差距是導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大部分農戶為了保障生活水平,不得不外出打工。人才外流,又進一步削弱了鄉村的產業基礎,尤其是在偏僻地區。

建立合理的產業體系,成為改變鄉村現狀,實現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之一。融創在龍塘村的幫扶過程中發現,此前因為交通閉塞,龍塘保留了良好的自然資源,且有完整的苗寨村落風貌和苗族的人文環境,具備做文旅鄉村的基礎。

而融創自身在文旅產業方面有技術優勢和運營基因。因此,“文旅切入”成為龍塘鄉村振興的第一落點。融創依據龍塘自然人文資源,定制了觀光游+苗鄉生活方式深度體驗的多層次文旅產品體系。

常年在雷山縣城打工、老房閑置的村民文武家和另外一家貧困戶的房子被融創與友成基金會幫扶項目組整體翻修,改造成荷塘雅苑、糧倉樓,做成了示范民宿。并因此帶動了村里15戶村民相繼自發改造了自家老房子,開起民宿和商店。

融創又聯合知名設計師孟凡浩建造了“龍塘山房”這一高端民宿IP,和村民家的民宿形成產品錯落搭配。大體量民宿形成配套,龍塘的村容、道路、居住設施也得到規劃、修整和升級,龍塘也具備了接待游客的前提條件。

改造好“硬件”,經過企業自身資源和平臺導流,大量游客涌進龍塘和村民們一起過上苗年、魚凍節。預計2021年全年,龍塘接待游客數量將突破萬人,為龍塘帶來三百萬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客流和知名度,再加上文旅產業建立之后部分青壯年回歸,龍塘的產業被真正激活。

在此基礎上,融創聯合友成基金會又對龍塘村產業進行了調優升級。一方面,支持龍塘的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協助龍塘打造“龍塘好物”自有農產品品牌;另一方面,通過消費扶貧方式,打通推廣渠道,帶動龍塘村合作社銷售本地魚醬酸、茶葉、玫瑰花等產品的市場化運轉,形成可持續模式。

農村是中國傳統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館”,像龍塘這樣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不僅具有數百年歷史,還保有有自己獨特的技藝和文化習俗。因此,融創在龍塘挖掘苗鄉非遺文化,通過技藝、技能培訓打造“繡娘團”和扎染、苗繡等文化特色產品,搭建文化產業,增加龍塘產業體系的立體性和體驗感。

建立產業體系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的抓手。通過文旅切入帶動一產、二產,龍塘形成了旅、農、文鄉村“新三產”的跨界深度融合,用產業化思維推動了龍塘產業結構優化。通過產業帶動,一方面增加了農民收入,并打造經營性收入、工資收入與財產性收入的多樣化增收體系;另一方面,調動了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形成安居樂業的鄉村新生活方式;此外,還通過產業化運作,增加了公益觸點,拓展了公益場景,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到鄉村振興中。

2

建設鄉村治理體系,強化人才支撐,推動可持續運營

2018年12月,龍塘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打工、夏天才回村的文遠勝看到村里的新變化之后,決定留在村里,加入合作社。文遠勝的父母強烈反對,但他自己則異常堅定。

合作社組織開展了生態稻米種植和銷售試點工作,文遠勝和另外6名村民積極響應。今年他們種植的 6.9畝紅米,5.4畝香米,預計產值可達11.7萬余元。除了村里的經營性收入,種地的收入也提高了,又可以陪著家人孩子,文遠勝的生活有了富足感。

組織村民開展生態稻的種植和銷售試點,推動農業產業的生態化發展之外,融創和友成基金會幫扶項目組還以合作社為基礎,帶動成立了非遺發展小組、社區應急響應隊、導賞員小組、民宿發展管理小組等,通過一個人帶動一批人,通過一批人影響一村人。

非遺工坊成立的時候,在外打工的潘曉芬也和丈夫回到了龍塘。她很快成為非遺工坊第一批參加培訓的“繡娘團”成員。她們的蠟染、苗繡產品,現在已經成了村里的特色旅游產品。潘曉芬自己在今年也成了非遺工坊的負責人,開始培訓更多年輕女性成為“繡娘”。

沒有產業引不來“金鳳凰”、留不住“能人”是以前鄉村的痛點。現在的龍塘有了產業體系,人才能不能跟上、有沒有成長空間、愿不愿意留下來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在龍塘村,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在融創和友成基金會的指導下成立,之后又以合作社為示范,引導村民自發組織了各類經濟、技能培訓、文娛、公益小組。幫扶項目組還展開了一系列培訓,這些培訓包括了餐廳和民宿的運營管理、蠟染和苗繡的技藝技能學習、非遺文化和非遺產品的市場推廣、生態農產品的種植技術,以及合作社等小組的管理知識和龍塘旅游產業發展的各項機制等等,逐步培養提升龍塘村民的運營和市場開拓能力,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

合作社資金互助小組也在融創與友成基金會的推動下成立。通過資金互助的方式解決村民在生產經營和生活提升方面碰到的資金問題,同時又將利息收入歸還于龍塘,用于敬老社員的生活改善。

龍塘的生產、管理方面有了組織協作體系,過去農戶自給自足、各自為戰的狀況被改變,村民之間再也不是“小散”關系。通過生產經營管理培訓、職業技能培養、資金互助,龍塘的村莊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有能力的村民也可以在新的體系中找到位置,發揮更大作用。村民有了成就感和可持續運營能力。

在中益鄉,融創捐贈建設初心學院,聯合清華大學開展黨建引領、組織振興工作。清華大學鄉村振興重慶石柱遠程教學站、清華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在初心學院掛牌,面向黨政干部、企業管理者舉辦高層次教育培訓,加強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治理能力,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

以初心學院探索“黨建引領”,不僅讓中益鄉實現了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教學基地的模式也搭建了中益鄉和校企資源的長期聯結路徑,形成了開放性的人才培養體系。

融創認為,鄉村振興模式中,產業是實現目標的路徑,人則是一切的基礎和源點,通過人才培養激活人的因素,才能激活鄉村的內生動力,推動鄉村產業和治理體系的可持續發展,這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的關鍵。

3

改善人居環境,復活風俗風貌,推動人文宜居生態

鄉村和城市的主要差距體現在現代化程度上,但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獨特性,大量民風民俗和建筑風貌還帶有文化的傳承功能,需要被充分尊重,這是融創開展鄉村振興工作的原則性前提。

例如,龍塘是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至今保留了大量傳統建筑。全村285戶中有苗寨吊腳樓200余座,其中一百年以上的傳統建筑就有9座。村里還有大量古樹和一口古龍井,每逢新年和嫁娶,龍塘人都會去古井挑水取一個好的寓意。

位于石柱縣武陵山區大風堡原始森林深處的中益鄉,是土家文化的傳承地。融創聯合清華大學設立了非遺研培點,啟動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針對本地百姓和相關愛好者提供技術培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文化是鄉村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失的精神內容和身份認同。融創認為,尊重鄉村風俗風貌,才能達成鄉村振興的真正意義,實現鄉村和城市的融合發展。

因此,融創在鄉村振興模式中,會先對鄉村的資源和文化進行摸底和系統梳理,做因地制宜的文化激活,不搞標準化設計,不建“歐洲村”,不盲目推進現代化,重點做人居改造和歷史人文特色景觀帶的打造。

在被幫扶之前,龍塘村委會主任文沖有一個心愿:改造之后的龍塘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態,不走過于商業化道路,而是做成一個苗家生態核心博物館。”

龍塘幫扶建設期完成并運營迄今的一年內,文沖的愿望實現了。龍塘的傳統習俗和文化被相對完整地保留下來,苗年、魚凍節、吃新節等重要節日比以前更加熱鬧,游客們來到龍塘和村民一起跳蘆笙、抓魚、斗鳥、拔河、賽苗歌、斗牛,還喝上了村民自釀的米酒。住吊腳樓、深度體驗龍塘的民俗文化已經成為最吸引游客們的旅游項目。

在重慶中益鄉,融創根據村里的生態和歷史文化,捐贈打造初心學院、畢茲卡里、中華蜜 蜂谷、伴鄉原宿四大項目,帶來了中益鄉基礎設施的巨大改善。一套綿延 6 公里的景觀谷地在“鄉村地文化渲染+旅游產業喚醒”理念中,復原了中益鄉的土家文化和鄉村文化,同時融入紅色主題游,打造旅游體驗和文化教育復合功能空間,讓它成為了被激活的中國傳統村落人文宜居新樣本。

通過鄉村振興復活傳統村落和文化,提供一個區別于城市的美好生活樣本,這是融創做鄉村振興看到的另一層重要意義。

4

做好教育幫扶,提供多樣化教育支持,推動下一代看見美好

鄉村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但鄉村的教育資源和城市的差距卻顯而易見。因此,教育幫扶是融創鄉村振興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教育扶智方面,融創將英苗培養計劃帶進大山,用教育的力量讓龍塘的未來煥發生機,嫁接自身文旅及文化資源,打造“一進+一出+全面探訪”的助學模式,更深度、長線地為龍塘等鄉村的孩子提供多樣化教育支持。

針對鄉村學校教育設施、教學器材等硬件和課程落后、信息“軟資源”鴻溝兩大方面的不足,融創一方面通過捐贈教學器材、改善學校設施,提升學校的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通過募集網上名校精品課程,搭建英苗書屋,邀請部分師生代表走出大山體驗外面的世界,開拓師生視野,建立信息獲取渠道和意識;此外,融創還通過教育基金方式給具備特定條件的學校、學生提供更多維度支持。

篇(4)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在農村經濟形態的發展和形成過程當中,鄉村振興會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發展限制。所以,分析農村地區的金融領域發展現狀,結合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對應的提升措施,為后續鄉村振興道路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也可以為提升我國農村經濟環境起到推動作用。

1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必要性

對鄉村地區經濟振興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是農村金融發展的關鍵,也是農村地區經濟產業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首先,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想要實現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變化,就要實現農業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發展,提高實現產業創新和整體競爭力。目前雖然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有了較大進步,但整體生產技術相對落后,資源的利用率相對較低,種植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與城鎮相比,農村的整體經濟水平相對滯后,收入較低,不管是在農業科研設備補充還是產業融合等方面都缺少外來資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的經濟發展[1]。其次,農村金融支持也是實現鄉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實基礎,和諧健康的農村生態環境是實現農村地區長遠發展的關鍵保障。在農業發展環境下,農業種植過程當中使用化肥、農藥以及其他污染環境的原材料會影響土壤質量,降低作物產量,嚴重時會導致水土和耕地面積流失,阻礙農業可持續發展。肆意排放農村生活垃圾、焚燒秸稈等產生的污染,都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來科學處理污染源[2]。再次,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是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淳樸的鄉風是實現農村地區發展的重中之重。但現在農村地區依然有盲目攀比、大肆操辦紅白喜事的現象,同時文化建設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區,有限的文娛設施難以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兒童的教育問題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另外保護傳統文化、修復歷史遺產以及宣傳和引導道德風貌都需要引入資金,保證工作順利實施[3]。

2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

農村金融發展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現。首先,農村金融是支持產業興旺、助力農業發展的基礎。金融對于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要以重視培育新型農業主體為基礎,以引入社會資本先進技術和完善管理經驗為目標,以此來調整現有的農產品結構,創新農村地區的產業布局,實現糧食、農林、牧業的統籌結合以及種植養殖和銷售的一體化發展[4]。其次,要強化涉農金融機構通過信貸手段來培育創新型農業主體的作用,實現農村產業的多角度融合以及農村地區全產業鏈的一體化發展,確保多個產業結構可以實現互動補充,以此來促進農業產業的興旺發展。再次,農村金融要以扶持綠色農業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從傳統的追求高產轉變為追求綠色可持續發展,對應的金融導向也呈現出新的變化。涉農金融機構要在支持鄉村振興發展的進程當中引入綠色導向,以綠色信貸業務來支持農業綠色循環的低碳生產,實現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是要改變傳統的種植養殖產業,使依靠自然資源消耗為主導的粗放型經營模式轉變成現代化的可持續綠色發展模式,重視在農業生產技術發展過程中引入節本增效的創新技術,強調推廣畜禽養殖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農村金融支持可以依托農村地區現有的綠色資源,發展并扶持休閑、旅游以及健康產業,推動農林牧漁等產業和教育、文化、養老等實現有效融合[5]。最后,農村金融支持要重視發展普惠金融,提高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發展較為失衡,地區金融配比難以滿足實際需求,想要實現鄉村地區的可持續振興發展就要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的缺陷。將有限的金融資源投入到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當中,通過拓展和延伸農村地區的服務鏈,形成一體化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以強化鄉村地區發展的前提開展豐富多樣的金融普惠活動,幫助農村居民提高金融服務的運用能力,實現農村地區共同富裕[6]。

3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面臨的困境

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是以推動農村地區經營主體多元化發展以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資金融通可以確保各項基礎工作順利進行,但受外界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缺乏資金對農村各項事業的融通支持以及對不同經營主體的政策性支持,同時具體的對象和外部環境的差別會導致相關工作受阻。

3.1農村金融市場不完善

首先,農村金融市場的供給環境相對較弱,難以與城市地區相匹配。大部分農村金融行業的發展相對較慢,金融供給的主體相對單一,市場發展空間較小,商業和國有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運營工作會過度關注個體利益,不能根據農村市場的實際情況完善工作細節。一些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少,有的地區只有農村信用合作社,會因為結構單一而影響融資功能,直接限制鄉村振興的整體發展。其次,現有的農村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受市場主體的供給和需求不對應問題的影響,金融監管體系對市場的約束性和管理性相對較低,直接影響農村金融體系的細化和完善,失去對地區經營結構的約束。

3.2農村金融服務不到位,金融產品單一

農村地區的金融產品能充分展現出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情況。通過對農村金融市場的運行情況展開分析可知,豐富的金融產品能從多個角度滿足農村地區金融主體的不同資金需求,以此來為農村經濟主體的項目建設提供基本支撐。分析目前的建設成果可知,農村金融產品的類別和形式還不夠全面,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整體要求,也不能實現外界環境和內部政策對經營的促進作用,直接影響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導致資金的運營和使用受到較大的約束。

3.3貸款額度有限,貸款困難

目前農村金融機構所發展的業務當中,大部分為小額貸款,款項相對分散,存在一定的回收風險,會影響農村金融機構對地方經濟水平的促進作用,甚至會阻礙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在農村地區,農民對小額貸款的需求量較大,一般會以相應的擔保抵押為條件申請貸款,但因為農村地區的抵押物資較少,且大部分農民的個體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所以農村金融發展會受到一定約束,制約了農村經營主體的經濟發展水平[7]。

3.4農村金融保險不完善

農村金融保險對于鄉村振興產業的穩定和發展以及后續的風險防控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村金融保險在地區經濟發展進程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農村金融保險存在發展滯后以及缺乏擔保的情況,在當前社會環境當中,商業保險不斷發展,而農村金融保險相對落后,影響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限制了對保險的可承擔風險。另外農村金融機構的現有網點數量較少,在開展涉農業務時需投入大量資金,降低了貸款的收益率,導致資金流入到非農產業中。假如農村金融保險不能降低農業融資風險,就會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8]。

4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建議

4.1構建合理的金融服務政策和體系

首先,分析目前農村金融環境的發展情況可知,其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存在較大不足,要從農村金融的不同發展階段來制定并落實對應的金融服務政策,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多元化農村經營主體的現代化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其次,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需要結合現狀科學規劃銀行和非銀行機構,以多樣化的途徑引導多種類型的農村金融機構,確保該類金融機構促進農村區域實現經濟和文化水平雙重發展,滿足農村地區在各個領域建設工作的資金需求,另外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調節效應,合理布局農村金融的業務網點,為完善和發展后續經濟體系打下基礎。再次,要細化現有的監管機制,規避各類風險,構建完整、科學、優良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確保相應的金融服務制度滿足鄉村振興發展的需求[9]。

4.2創新服務模式和產品

首先,要引入新型技術手段完善金融服務。在過去銀行業的發展進程當中,信息不對稱對農業金融發展的阻礙較大,引入大數據技術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促進銀行服務業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涉農金融機構要根據新型農業主體的個體需求,結合現代化的智能手段創新并整合業務模式,提高服務的技術和數據處理能力,完善業務審批過程,簡化辦事環節,提高農村金融的服務質量。其次,涉農信貸增信途徑和方法有待豐富,農村金融機構應結合國家的政策方針來提高涉農信貸期限的時間和額度。例如,在黨的報告中提出了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繼續延長30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新型農業主體出現。農業金融應以此為契機發放農村土地經營和農房抵押貸款,在農業設施設備抵押和生產訂單等方面加強融資,以此來提高貸款的額度并延長相應期限,針對農戶、地方產業、農村合作社以及電商產業鏈等渠道增加貸款,并豐富融資模式,以此來滿足在土地流轉和服務過程當中涌現出的新經營模式。再次,要結合農村地區現有的產業鏈,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農村地區現代化農業規模的共同發展,農村產業鏈經營主體的基本資金需求從小額化向規模化轉變,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農業金融機構要以解決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及后續流通和營銷渠道當中的融資需求為切入點,打造出符合農業金融產業差別的新金融服務體系,根據不同的客戶需求完善定價細則,確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點滿足不同農戶的基本需求。

4.3保證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全面提高

站在整體的角度分析,想要實現農村金融對“三農”工作的良好服務,就要完善和優化金融服務體系,明確其在鄉村振興工作當中的具體職能。要改變現有的工作思維,強化金融服務模式,依照農村地區特有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農民的實際需求,通過面對面、點對點的服務模式實現金融服務和農業種植生產等活動的有效融合。結合這些方面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對應的金融服務方案,進一步細化以多元化農村經濟為主體的金融服務,確保現代農業生產活動得到更科學有效的提升,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振興工作當中的資金難題[10]。

4.4大力發展農村綠色金融服務

首先,要重視農村金融對綠色產業的引導、約束和杠桿作用。農業金融機構要依照農業發展基礎強調其實現綠色低碳化的轉型方向,結合有效的金融服務促進農業產業呈現更高效、高質量的生產模式,從傳統的粗放型生產經營轉變為重視生態節約環保的綠色經營,在此過程中要加大綠色信貸的投放力度,重視對農業種植養殖以及深加工產業的金融支持。其次,要細化綠色農業信貸投放制度,通過制定差異化信貸策略,創新現有的綠色金融產品結構。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生產和經營特點,探索農產品商標質押貸款的新型貸款模式,結合分類化的客戶管理渠道,對現有的信貸項目庫當中所涉及的農業循環經濟項目分級授信,提高其授信額度。構建以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為支撐的農業示范基地,開拓綠色貸款通道,實現農村綠色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發展[11]。再次,要強化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性支持,結合現有的政策標準和金融發展制度,落實農村綠色金融的相關要求和政策體系,構建并完善能和其相對應的、以服務于農村地區金融需求為主體的中介服務機構,投入充足的資金,調動涉農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視以綠色金融服務為基礎的綠色小微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投放。

4.5加大對農村農業貸款的管理力度

想要實現農村地區金融結構的穩定發展,就要完善利率定價機制,高利率會增加農民的貸款負擔,阻礙地方經濟發展。政府要以規范市場運營模式為主,合理調控農村金融市場,確保各項業務有序進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要結合科學的利率機制優化現有利率,確保農民主體得到金融優惠,積極參與地區經濟建設。要以小額信貸為主導,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信貸需求構建與實際利率相符合的金融制度,在強化融資效率的同時實現對金融機構運營工作的科學引導,確保金融服務能滿足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要求。

4.6拓寬信貸渠道,提高農村農業貸款額度

發展農村信貸領域要拓寬農村信貸渠道,提高農村信貸的利用效率,強化監管水平。通過機構擔保以及補貼政策,推進農村金融的創新和發展,拓展信貸渠道,發展不同的資金渠道,實現多個渠道資金抵押,保證農村地區經營主體拓展融資渠道。另外要加大農村金融對金融貸款的投入力度,從地方經濟的發展角度入手確定金融活動的發展方向,依照民間借貸的實際情況規范并引導市場環境有序發展。

4.7防范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風險

首先,要由財政部門設立專門的農業風險補償基金來補貼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信貸投入,并適當補償不良貸款造成的損失,完善并推廣農業保險制度。要豐富并完善農村信貸的擔保體系,優化現有的金融環境,確保各類金融機構能夠更多地參與到農村金融服務當中,有序推動城鄉文化和經濟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金融保險制度,構建農業金融信貸的對應風險。其次,要擴大政策性保險費用的補貼范圍,吸引更多創新型農業主體,結合政策性保險對策預防風險。可以通過政府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引導并鼓勵商業性保險機構開展農業保險相關業務,確保對應的保險服務能滿足農業市場的實際需求,為新型的農業主體提供更可靠有效的保險基礎。再次,可以推出盈利涉農保險產品,確保農業經營主體在遭遇自然災害時能得到啟動資金補償。最后,通過引入風險共擔及補償制度來構建政府機構、農戶和經濟組織等多位一體的聯保模式,充分落實集中擔保、分散使用的靈活模式,采用綜合化的保險措施來防范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過程當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金融風險,確保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可以完全應用到農村地區建設當中,促進農村地區各個領域的整體發展[12]。

5結束語

農村金融工作的發展和完善直接推動解決了“三農”問題,目前在鄉村振興工作過程中支持農村金融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農村金融發展受環境及制度的影響存在諸多困難,對應的保障制度也不能確保金融體系穩定發展,從而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影響了鄉村的發展。因此要以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為基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制度,進一步促進中國農村經濟向高質量方向發展,并實現了農村金融對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小華,楊玉琪,程露.新發展階段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問題與解決方案[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6):41-50,257-258.

[2]李茂,王晨陽.金融創新如何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銜接[J].河北學刊,2021,41(6):204-209.

[3]邵曉翀,杜爾玏.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現實基礎、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基于新發展格局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10):76-80.

[4]袁文.鄉村振興中農村金融立法的困境與破解路徑[J].農業經濟,2021(10):94-95.

[5]王興國,吳梵,劉韜.農村金融發展影響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計量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21(10):84-91.

[6]李昱呈.開發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究[J].開發性金融研究,2021(5):41-48.

[7]馬天祿.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模式[J].中國金融,2021(15):26-27.

[8]林暹亮.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長效機制構建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20.

[9]李自強,陳佑成,葉偉嬌,等.網點布局視角下農信社信貸服務感知質量影響機制分析與展望———基于商譽評價的調節效應分析[J].農業展望,2019,15(11):27-34.

[10]陳麗.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思考———以廣東省梅州市為例[J].農村金融研究,2019(6):67-70.

篇(5)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強化空間用途管制。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根據***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稟賦和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條件,明確合肥主城西南片區、產城融合示范片區、環巢湖生態示范片區、紫蓬山生態旅游片區、西北部外圍控制片區等五大主體功能區戰略定位和發展方向,規范開發秩序,優化開發格局,努力提高國土開發利用效率和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注重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和生態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主要控制線銜接協調,健全不同主體功能區差異化協同發展長效機制。在堅持確保農產品供給安全和生態安全前提下,集約高效有序布局各類開發建設活動。以培育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集群來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注重開發強度管控,引導人口分布、產業布局等與當地水土資源、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二)推進城鄉規劃一體化。堅持一體設計、多規合一、功能互補,合理安排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集聚、村莊分布、基礎設施、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實現城鄉發展互相銜接、互相促進。加快“多規合一”,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完善鄉村規劃體系,加快集鎮改造和村莊建設規劃編制,提高村莊規劃水平。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已完成編制編制。通過科學預測鄉村人口流動趨勢及空間分布,合理劃定了鄉村規劃經濟發展片區、居民點管控邊界和生態控制邊界,明確了村鎮規模和功能,避免隨意撤并村搞大社區、違背農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實現了農房建設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建立健全違法用地和建設查處機制,強化了規劃約束力。注重保護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歷史文脈,塑造鄉村特色,突出鄉村個性,避免千村一面。

(三)積極打造鄉村振興的示范點和樣板村。官亭焦婆等25個示范點納入市五個一批項目庫。目前,山南鎮“三莊聯動”、上派鎮“三崗慢生活”、銘傳鄉“聚星片區”等規劃已通過縣規委會。“三莊聯動”鄉村振興示范項目圍繞“農村改革發祥地、鄉村振興示范區”的定位,將小井莊、興莊、長莊和板墻四個村,82個村民組,24平方公里的土地進行統一規劃設計,打造合肥市鄉村振興的示范點。“三崗慢生活”圍繞“五彩三崗、慢享生活”的定位,以花木產業為基礎,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健康休閑、旅游服務業,提升現代慢生活體驗區內涵,打造長三角新型旅游目的地。“聚星片區”堅持“淮軍圩堡探源地、蠶桑文化尋蹤區、皖中民宿特色街、鄉村振興示范點”的功能定位,圍繞淮軍文化和自然環境,打造合肥鄉村振興樣板。下一步,我局將繼續加快柿樹崗鄉防虎村、高店鄉程店村等示范點和樣板村的規劃編制工作。

二、下一步打算

篇(6)

特色小鎮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作為一種創新探索和成功實踐,特色小鎮不僅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也為解決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優化城鄉經濟結構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促進城鄉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成為必然要求。特色小鎮在優化城鄉經濟結構方面作用明顯。一方面,特色小鎮具有增強區域有效供給、優化產業生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改善內外環境、促進產業創新的功能,可以通過新的技術手段和發展模式激活傳統產業,也可以通過聚攏高端人才等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另一方面,特色小鎮是應對消費升級的戰略選擇,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有效載體,對區域產業體系的重構與競爭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推動新型城鎮化

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模式。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要求通過積極推進農業人口市民化,提升城市功能帶動新農村建設,完善土地制度和城鎮住房制度,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推進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實施辦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特色小鎮采取就地城鎮化發展方式,在傳承和發揚我國千百年來的農耕文明基礎上,把鄉村建成既有鄉土氣息,又具備現代城市文明的新城鎮。特色小鎮建設注重產業、文化、宜居、環境等各種要素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城鎮化發展品質。同時,特色小鎮作為一種特殊的空間結構,在規劃和設計上可以根據城鎮化建設發展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運行模式,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為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

加強鄉村治理

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特色小鎮從規劃設計到建設發展,從治理主體到治理模式,使傳統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融入現代化因素,進一步激發了鄉村治理活力。特色小鎮作為城鄉間的橋梁,不僅在空間布局上一端連接著城市一端連接著鄉村,而且從產業發展、城鄉融合、生態保護等方面,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貫穿其中,并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為加強基層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徑。

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篇(7)

一、四川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四川作為我國農業大省,其蘊含著豐富旅游資源以及文化意蘊,在20世紀80年代就成為中國著名的旅游勝地。其中,四川多個鄉村地區已經被開發成為農家樂旅游基地,主要負責接待游客,為他們提供當地特色產品、介紹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使得游客可以在四川鄉村享受不一樣的旅游服務,為之后開發更具價值的四川鄉村旅游項目奠定基礎。截至2019年,四川鄉村旅游收入超過2500億元,已有超過3000多個鄉村地區摘下貧困村帽子,超過10萬人在鄉村旅游發展中受益。憑借豐富的民族文化與深厚的農耕文化,四川諸多鄉村地區通過旅游脫貧。中國的鄉村旅游起步較晚,各地區旅游項目大量涌現。這期間,農業觀光園、農家樂、采摘園等服務形式盛行,這一布局結構使得鄉村地區的旅游得到一定發展,也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并且對解決三農問題有積極意義。與此同時,鄉村旅游業的興起與發展也為城鎮居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使得他們可以在閑暇之余到鄉村放松身心,獲得滿足感與輕松感。四川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旅游事業的發展為當地人民提供了多種形式的副業,村民可以通過出售特色產品或新鮮瓜果獲得一定收入,而且這一方式在鄉村旅游發展較為成熟之時,成為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同時,隨著鄉村旅游產業不斷發展,不僅促使農民的收入得以增加,也為開闊農民視野、解放農民思想奠定經濟基礎。此外,鄉村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也促進了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例如餐飲、民宿、手工業以及其他服務業,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然而,四川的鄉村旅游發展也存在淡旺季區別不大、游客活動規律性不強等缺點,這導致游客很難判斷什么時間到四川鄉村旅游才可以享受美好的度假時光,也增加了游客購買當地特色產品的難度。但其優點遠遠大于缺點,優點在于四川鄉村的旅游產品及服務特色明顯,地域性強,使得游客可以辨別旅游產品的好壞與真假,并理性進行購買。除此之外,四川鄉村的旅游產品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例如,春之花、夏之水、秋之果、冬之收等,這既展現出四川的鄉村旅游特色與文化習俗,也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賞,為促進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綜上可知,四川鄉村旅游業在國家及當地政府持續支持下迅猛發展,且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積極意義。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成為鄉村脫貧的主要支撐力量。

二、四川鄉村旅游的SWOT分析

四川作為全國旅游大省,鄉村旅游產業是其發展與壯大的主要原因之一。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四川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優勢、劣勢、機遇以及挑戰做較系統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找到促進四川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

(一)Strengths優勢

四川鄉村旅游之所以可以發展壯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政策優勢。四川組織村民到外地學習與交流,使得四川農民可以接受到先進的思想,學習到先進的旅游觀念,為促進四川的鄉村旅游發展奠定基礎。同時,當地政府扶持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安排專業人員下鄉進行指導與管理,以促進鄉村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第二,資源優勢。四川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其別著名的當屬文化遺產與名勝古跡,特別是大熊貓、都江堰等,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重要發展基礎。加之,四川多個鄉村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國家4A級旅游景區,使得鄉村旅游發展得以健康持續發展。第三,產業優勢。四川鄉村旅游發展由之前的單純接待型轉變為產業型,發展規模不斷壯大,發展條件日益成熟,產業優勢逐漸凸顯。四川交通建設不斷發展,交通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方便游客進入鄉村地區,促進了四川鄉村旅游產業迅猛發展。

(二)Weaknesses劣勢

四川鄉村旅游雖然發展較快,但其存在的劣勢與不足也非常明顯。四川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但其旅游產業發展起步較晚,沒有物質基礎與財力支撐,且沒有合理規劃旅游資源,加之諸多鄉村的地理位置偏遠,配套設施相對落后,無法帶動鄉村旅游業快速發展。同時,四川入境旅游指數較低,在全國排名較為靠后,導致進入四川鄉村旅游的人員大部分來自于國內,國外人員相對較少,缺乏對四川的整體認識,也就無法使四川鄉村旅游事業取得更好發展。此外,四川鄉村旅游的硬環境與軟環境尚不完善,具體表現為多地鄉村的旅游部門職權并未完善分開,也沒有相對應的管理能力與調控能力,很難及時對旅游產業進行全面管理,進而導致鄉村旅游事業發展緩慢。近年來,雖然四川村旅游事業取得了一定進步,旅游市場有所改善與規范,但一些鄉村依然存在拉客、騙客、搶客的情況,這一現象不利于旅游市場良性發展,也不利于鄉村旅游事業發展。

(三)Opportunities機遇

四川鄉村旅游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離不開世界市場的開放與支持。近年來,為進一步促進鄉村旅游事業快速發展,國家明確放開了三個領域,以帶動旅游產業發展。首先,國家放旅游經濟開了國際市場的金融業,使得境外游客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支付與現金轉賬,這可以有效增加鄉村旅游人數,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其次,信息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網絡技術與網絡銷售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許多游客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旅游帶來的好處,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鄉村旅游發展情況,進而到當地進行實地旅游與考察。游客還可以通過微博、公眾號或其他方式評論當地旅游情況,這為其他游客提供便利旅游信息的同時,也為促進旅游運作現代化奠定基礎。最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百姓的經濟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更多普通百姓開始熱衷旅游,這為旅游市場的發展壯大提供了重要資源與優勢。加之,國家實行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也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基礎優勢。中西部地區成為新型旅游產業發展的基地,實現中國向旅游大國邁進的第一步。

(四)Threats挑戰

近年來,四川鄉村旅游產業得以快速發展,除了當地擁有旅游資源優勢外,還離不開政府以及游客的支持。隨著人民生活質量逐漸上升,國家愈發重視旅游產業,消費者對于旅游產品與文物保護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實現旅游產業的發展與進步,必須對當地旅游資源進行開發,這一過程中必定會造成鄉村原有生態風貌的破壞,使得鄉村旅游不再具備當地特色,而是大眾化的旅游場所。同時,自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外相當多的旅游企業紛紛瞄準四川這一寶藏之地,開始在鄉村進行旅游布局與發展。由于四川鄉村旅游資源還不夠豐富,且旅游市場起步較晚,與國外市場存在一定差距,這影響了四川本地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此外,隨著國內外旅游市場逐漸走向成熟,旅游企業之間由之前的價格競爭轉為服務競爭,使得諸多企業為獲得更多資源與游客不擇手段,破壞了旅游市場環境,無法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游玩。結論:通過對四川鄉村旅游SWOT分析,得知四川鄉村旅游發展事業優勢與劣勢并存、機遇與挑戰并存。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四川鄉村旅游產業要想取得良性循環,應采取在發展中尋找機遇的策略,緊緊抓住一切可發展的機會。例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時,應將四川鄉村存在的劣勢變為優勢,提高四川鄉村旅游市場的競爭力。

三、四川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

(一)深化四川鄉村發展內涵

要促進四川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深入挖掘鄉村發展內涵,以保障鄉村旅游呈現多樣化發展態勢。在旅游事業發展過程中,鄉村旅游文化建設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將文化保護作為第一原則,并積極開發當地旅游資源,弘揚當地特色文化,以促進四川鄉村旅游健康發展。四川鄉村旅游發展實際上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持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需深入挖掘鄉村資源,將鄉村風土人情與村民心路歷程納入文化發展中,以促進當地鄉村旅游健康發展。鄉村發展內涵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特色、一個農村的風俗以及當地村民的風情,所以,實現四川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離不開鄉村內涵的支撐,更離不開堅持保護的這一原則。

(二)完善四川鄉村旅游管理體系

由于地形與氣候等諸多因素影響,四川鄉村旅游資源分布較為分散,造成四川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較為緩慢,且鄉村農家樂一般離市區較遠,極大阻礙了游客到鄉村農家樂游玩。為了將四川旅游資源發揮到極致,使游客享受到良好的旅游服務,相關部門應盡全力保護當地旅游資源,并合理進行統籌與規劃,使四川的旅游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時,當地政府還應改變旅游發展模式,由之前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為集約型發展方式,為促進當地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此外,相關部門應完善并優化鄉村旅游管理制度,促進四川鄉村旅游市場健康發展。

(三)創新四川鄉村旅游產品與服務

四川鄉村旅游未來的發展應依靠產品與服務創新,進而帶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在于不斷迎合消費者需求,不斷創新當地特色產品,進而以特色產品與服務吸引更多消費者前來消費,同時也可以避免惡性消費現象的出現。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鄉村旅游已然成為當代人的個性化追求,特色產品與良也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營銷方式。與此同時,相關旅游部門應創造更加吸引消費者的服務與產品,并對相關導游人員進行培訓,以促進鄉村旅游事業發展。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鄉村旅游要憑借自身市場收集能力與信息處理能力,最終實現以鄉村旅游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

(四)傳承四川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與當地精神文明建設是鄉村社會文明發展的體現,也是吸引游客到鄉村旅游及當地村民鄉情鄉愁的重要載體。本土文化、習俗與制度也是提升當地村民精神文化建設、凸顯村民主人翁地位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要素。所以,首先應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到鄉村旅游建設中,使村民認識到自身在鄉村旅游中的主體地位,并不斷為鄉村旅游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當地政府與相關機構應組織村民開展交流與學習,激發當地村民對于鄉村旅游的認同感與滿意度,進而提高外來游客對于四川鄉村旅游的滿意度,營造“遠方游客來,當地村民悅”的良好旅游氛圍。其次,相關部門應選擇適當的時間與地點,組織當地村民外出學習其他地區發展良好的鄉村。學習并借鑒其優勢之處,增長村民見識的同時為提高其素質涵養與專業意識奠定基礎。當地村民還可以自發組織活動,積極開展特色旅游服務,這在提高村民整體服務意識的同時,也為鄉村旅游建設向好發展提供動力。此外,政府應根據當地旅游發展情況與基礎設施建設情況,與村民達成合作互助協議,共同傳承并創新鄉村旅游文化、服務,促進四川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玉霞.鄉村旅游收入、旅游年投資額與農民收入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以四川省鄉村旅游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5(04):997-1001.

[2]帥婉.鄉村振興背景下四川省鄉村旅游發展戰略研究[J].財訊,2019(09):108-109.

[3]王麗瑩.淺談四川省鄉村旅游的發展對策[J].明日風尚,2019(07):196.

[4]陳嶺.基于互聯網+的四川省鄉村旅游的探討[J].環球市場,2017(12):45-46.

[5]羅正琴.基于精準扶貧的四川省鄉村旅游驅動力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06):222-227.

篇(8)

在進行調研之前,團隊首先來到了鄉政府,與政府人員進行交流對接,鄉長很熱情的招待了我們。進入鄉政府的庭院,一個懸掛“鄉村振興局”的房間映入眼簾,隊員們不由得感到好奇。在和鄉長交流過程中,隊員們了解到,建立“鄉村振興局”的目的是為了建立多層次、立體化幫扶機制,凝聚各方力量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與此同時,鄉長還說:“為了度過五年過度時期,我們安排了專人負責,一方面建立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建立穩固的提升機制,保證脫貧成效持續穩定發展,我們希望通過國家政府人民的共同努力,早日實現鄉村振興,我們苦一些累一些不重要,看到農民們過上好日子我們就滿足了”。鄉長的話雖然質樸,但卻道出了工作在鄉村振興一線的工作人員的心聲。聽了鄉長的話,隊員們信心十足,迫不及待地想要展開調研工作,深入了解鄉村振興的成就。

因地制宜,結合實際謀求發展

在鄉長的引領下,隊員們經過了大片的土地,鄉長介紹說:“我們根據我們這里的各種條件,進行合理的規劃,規模種植,這一塊是村民們的葡萄園,每年夏天葡萄就是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我們種植的葡萄純天然無污染,使用農家肥,廢物利用,葡萄長勢良好,味道甘甜,在附近的村莊小有名氣,成熟期間每天都有很多外村人來采購,明年我們鄉準備擴大種植面積,爭取成為我們鄉的代表。我們前面還種植有萵筍,現在不僅向我們村超市供應,附近村還有縣城我們都是供應商嘞!”

鄉長的語調里透露著驕傲與自豪,更讓我們志愿者對接下來的調研充滿信心!熱心的鄉長還摘了葡萄送給我們調研的隊員,正如鄉長所說,在過去的精準扶貧與現在的鄉村振興中,因地制宜,不隨波逐流,很多時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敢于創新,不走老路追求進步

在去往許莊村的路上,隊員們看到路邊園圃剛剛用白色的小籬笆圍好,在群山環繞之中一片山清水秀,一行人到旁邊的民宿。調研結束后,民宿老板和我們閑聊,告訴說:“以前這一片環境很好,山清水秀的,但就是很少有人來觀光,這我們閑著也是閑著,想著把在這一片都修剪修剪,增加點娛樂設施,又在山下這一片蓋了民宿,弄成了個小型的旅游景點。”

隊員們了解到,通過鄉里幫助宣傳,現在這個小型旅游景點在附近也算比較有名的,每年節假日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這里,住上三四天,孩子們在這玩的開心,家長們也在這得到了放松。可能以前很少有人想著不走尋常路,但近幾年來政策好,支持也到位,這種創新的模式在村里面有很多,村民們很多都不走以前的老路了,進步發展很大。而這種模式形成了獨特的致富之路,有力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勇擔責任,鄙視等靠要肩責于肩

篇(9)

農村水利建設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為了全面踐行綜合發展方針和要求,要結合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基本標準,整合具體管控方案,打造多元科學的管理方針,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

1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水利建設發展環境

1.1政策元素

為了進一步踐行鄉村振興戰略,要結合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求,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打造更加合理的融資平臺。相關規劃指出,到2022年,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條件要基本完成改善目標,要在關注公益屬性的同時,解決政府融資難的問題。也正是基于政策方面的傾斜,農村各級政府單位要積極響應水利部門鄉村振興規劃水利工作要求,秉持因地制宜的管理原則,從而提高農村水利建設的整體效果[1]。

1.2經濟元素

對于農村水利建設發展工作而言,要想積極提高綜合管理水平和效率,不僅要對基礎設施建設質量予以關注,也要從融資平臺和渠道等方面予以分析,相較于2018年,2019年我國水利建設投資完成率提高了0.3%,另外,地方在財政支出方面的投入見表2。結合表2可知,2018年和2019年的地方水利建設投資總額差距不大,略有下降,然而對應的投資完成率卻有一定上升,這不僅證明了當地政府對于水利建設投資項目的重視度提高,也說明相應的政策落實效果更加明顯和突出,地方水利建設工作逐漸有了新的發展方向。

1.3社會需求因素

對農民而言,農村水利建設工作順應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要求是眾望所歸。因此,政府要積極完善信息收集和匯總工作機制,充分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確保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能真正落實到位,為農戶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值得一提的是,農村水利建設項目也是重要的農村公共產品,需要貼合農民的實際需求。結合相關數據(見表3)可知,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在逐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逐步變好,推動了人們生產生活需求的提升。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基本目標就是打造更加科學規范的農業發展平臺,為農村發展提供保障,因此在農村水利建設工作中,要將農村地區的實際發展訴求作為根本,順應鄉村振興戰略[2]。

1.4技術因素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落實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就是說,推動水利項目向著智慧水利建設方向發展是城市轉型升級的根本。目前,我國農村水利建設項目在融資方面也在積極升級,旨在實現“互聯網+”應用模式,真正意義上維護農村水利建設工作的價值[3]。

2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水利建設存在的問題

1)基層政府在水利建設工作方面開展的資金融資方案實效性不足,只有維持資金鏈的穩定,才能打造穩定的發展平臺,但是相關部門的管理機制不足、人員配置不到位、技術水平更新速度慢等問題造成資金融資效率較低,對農村水利建設項目現代化、智能化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制約作用。而資金不到位,對應的工作就無法得到全面優化升級,基層農村水利建設工作就會陷入惡性循環[4]。2)基礎設施質量不高,特別是在一些較為偏遠的區域,由于地理環境及發展水平的限制,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水平一般,對應的水利建設工作受到制約,配套設施無法發揮作用,甚至存在配套設施安裝和應用不到位的問題,制約了整體水利發展水平。3)技術水平落后。技術不足是制約農村水利建設工作全面升級轉型的重要因素,會導致農村水利建設管理和應用方面無法滿足實際發展需求,嚴重制約后續水利建設水平的提升。

3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水利建設建議

為了全面提升農村水利建設水平,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要求,整合管理控制方案,踐行管理方針,從制度層面、技術層面等落實積極有效的升級機制,為農村水利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3.1轉變融資思路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落實農村水利建設工作方案,要綜合管控,提高資金融資水平,確保能合理規避融資短板問題,維護資金鏈的穩定性。1)要建立多樣化的升級模式,吸引民間資本進入農村基礎水利設施建設工作中,從而一定程度上減少財政壓力。特別是近幾年,民營經濟呈現出全面升級轉型的趨勢,配合政策扶持方案,積極打造更加合理化的民營資本吸納框架,就能提升項目運營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降低投資風險[5]。例如,2015年,我國提出專項過橋貸款項目的建設意見,利用信用方式完成貸款發放,且無需擔保,以3年為貸款周期進行滾動發放。2)積極優化PPP模式,配合合同內容、特許權協議內容及所有權歸屬內容等落實相應的模式處理工作,并結合實際發展需求完成PPP基金的設置工作。

3.2創新發展思路

一方面,要平衡農業發展、農村建設和農民需求,實現三者的協調統一,真正打造順應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趨勢的管控和治理模式,維持綜合應用效果的同時,夯實管理基礎,并著重關注發展動態要求,提高水利工作的綜合水平。另一方面,在建立發展機制的過程中,要將水資源節約發展作為核心,活水、優水作為根本,響應國家發展戰略的同時,滿足新時代新思路的具體要求,從而維持水利建設項目的平穩運行。

3.3發動群眾的力量

為了提高農村水利建設工作的綜合水平,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全面提高水利建設工作的實際水平,切實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業水利事業和諧發展,推動水利建設工作全面發展。例如,利用技術團隊對農民予以指導,確保其能積極參與到水利事業建設工作中。另外,要積極落實技術指導方案,將技術體系和農村水利建設項目結合在一起,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從而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需求。

4結語

農村水利建設工作要將時展要求作為關鍵,積極整合具體管控方案,秉持多元發展原則,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實現建設和管理工作并行,建構更加和諧的循環系統及配套設施建設體系,為地區水利事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顧華林.農村水利節水灌溉工程的建設及管理探究[J].城鎮建設,2021(02):51.

[2]付吉孝.新農村背景下農田水利建設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1(01):69.

[3]孔祥鋒.農村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存在的不足及完善策略[J].科技風,2020(18):204.

篇(10)

人才對于提升中國農村整體的發展水平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高職院校應該擔當起培養人才的重擔,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強大的人力資源引領和智力支持。高職院校是當前作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人才的優質學校類型,其教學目標更具有針對性,更強調對專門技能的訓練,因此,高職院校是為社會培訓農村專業技能人才的主要陣地。所以高職院校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時需要找準自身的發展位置,明確鄉村振興戰略所提出的各項條件,才可以更好地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幫助農民提升創業技能水平。

1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可以高效地縮短城市內部經濟發展的差異,尤其是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明確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一要求,對農業、鄉村、農民經濟的蓬勃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必須緊扣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和特點,緊跟農業農村發展的實際需要,這是突破當前農業人才開發難點的重要步驟。高職院校注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一是可以提升農村農業文化教育水準、提高農民的學習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推動農村人力資源存量的累積,幫助農村農民順利地轉化為新型職業農民。二是可以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改善農業勞動者就業質量。通過高職院校的培養,完成傳統農業勞動者到新型職業農民的轉變,使其在中國市場經濟中具有更強的競爭性地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農村市場經濟的穩定性。

2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現狀

要完善農村人才結構,必須要在政策以及人才隊伍的建設上下功夫。培養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團隊帶動農村產業經濟發展。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提高農村農民職業素養,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助力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是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2.1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體結構不均衡

首先,培育對象選擇范圍狹窄。高職院校在培養對象的選取上,雖然具有“擇優選擇”“以點帶面”的優點,但是針對廣大普通農民所進行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卻沒有普及。長期下去,勢必會導致農民發展不均衡問題的進一步加劇。其次,教育對象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要求教育對象必須具有相應的農業專業知識基礎,受教育程度與個人文化素質高低的影響,高職院校完成傳統農業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轉變困難重重。最后,培養的對象以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偏多,而在專門技能型及專門服務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上則嚴重不足。這種培育結構不均衡的現象,違背了鄉村振興戰略中對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需求,會導致高職院校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方面的成效不顯著。總之,如果缺乏一定的教育經歷和文化水平,就很難完成從傳統農村農民到新型職業農民的轉變。

2.2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內容單一

生產技術型人才是高職院校在組織培訓工作時的重點培養類型,培訓內容雖然能夠適應廣大農戶的需要并被農民接受,但卻遠不能滿足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所必須的社會知識系統。鄉村振興戰略從產業、生態、鄉風、治理與生活五方面明確提出了具體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從鄉村振興戰略的五點要求中得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是包括科技、人文、生態建設等多方面知識的結構復雜、多元的綜合體系。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從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特點和目標入手,來組織農民的培育工作。

2.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手段和方式單一

目前的培養手段與方法都還不靈活,也相對片面,無法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多元化的需要。部分高職院校只對固定的基礎課程實施了嚴格的專業訓練,在培養過程中采用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培訓形式上主要以新農村農業領軍人物的培訓和示范性培養為重心,主要面向農業領軍型人物和農村基層領導者開展的核心培訓,教學方法上也大多采用講座、研討會、參觀等單一型方法,但現代新型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和開放式教學方法還沒有充分運用在農民培育工作當中,而遠程教育,小班課堂和實戰訓練的教學形式還沒有充分普及,這些都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進度。

2.4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師隊伍結構亟待調整優化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師資結構也亟需進一步調整。一是培養師資流動性較強,多是兼職的、從學校以外聘請的短期性師資,無法連續固定的時間對新型職業農民實施培育。同時為適應培養需要,培訓師資的能力門檻也逐步下降,部分師資甚至自己也不具備足夠的農業實踐經驗,所掌握的農業技術能力和水平也達不到正常培養標準,與學員素質之間出現了斷崖式差距,使得傳統農民培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部分師資雖然具備了扎實的農業基礎知識,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充分考慮受訓學員的現實狀況,照本宣科式的教學,無法實現因需施教;三是有著豐厚實踐經驗的老師,由于從未進行過體系的理論訓練,無法形成書面的規范性指導,也無法把豐厚實踐經驗的理論知識系統地、條理清晰地講授給學生。

3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路徑

3.1轉變觀念,建立科學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觀

科學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觀,對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積極先進而科學的農民培育觀,對高職院校的農村農民培育工作具有正面帶動的效果,而消極錯誤的農民培育觀對高職院校農民人才培育工作具有負面阻礙的影響。所以,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人才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逐步摸索出符合當前國情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觀。首先,擴大培育視角,確立了“大職業培育觀”。鄉村振興戰略,是包含政治、經濟、人文、生態等幾個領域多方面的全局性戰略。將培訓范圍由單純的農業生產技術訓練,拓展至涵蓋了多種內容如:農業生產技術、道德、生態意識、法治觀念等具體綜合素養的培育,這也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標準。高職院校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時,必須重新確立強大職業農民培育觀念,以更為開闊的視角來組織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其次,吸引多元化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觀。合理人才觀影響著高職院校對于人員的培養、考察、引進等多方位的人才管理培育工作。高職院校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時候,首先要始終銘記新型職業農民才是鄉村振興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將所有可能發展的受培養的農民學生都吸收到培養團隊當中,以公平的眼光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受教育培養的農民,力爭培育出一大批生產經營型、專門技術型與專業服務性新型職業農民,服務于農村建設及農民生活等各個領域,并努力將其打造成新一代農村致富帶頭人和農村高新技術應用的普及與推廣者。最后,順應時展趨勢,逐步建立了終身教育的培育觀。社會網絡發展飛速,這就需要廣大農民具備更高的文化素養和更多的技術,單靠一種技能很難應對競爭加劇的現代社會。所以,高職院校要建立終身教育的培育觀。一方面轉變以往農村群眾過于重視教育功利性的觀點,一方面幫助新型職業農民形成了終身學習的價值觀。另外,高職院校建立農村長效化教育追蹤服務制度,對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對象進行培訓后的追蹤輔導,并通過建設農村信息化服務管理系統,搭建農村線上追蹤服務平臺,以有效地解決農民學員在農村生產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3.2針對不同的農民群體,優化培育內容

為了滿足現代化農村發展需要,為新型職業農民所制定的基本培育內容必須全面涵蓋農村實際需要,除必要的農業專業技術基礎知識教育、農村農業管理人員教育、市場動態培訓外,還必須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群眾文化教育,以及政策與法規培訓等基本教學內容。一是培育內容符合農村需要。培育內容覆蓋基礎技能、核心技能以及適應社會交流的技能。首先,培育內容與農業基本技能相匹配,有助于增強農民對新型農村文化知識和有關政策法規的了解與接受。其次,培育內容必須與農戶的核心專業技能相匹配,并針對實際職業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以幫助農民基礎科學、應用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的有機融合發展。最后,培育內容與農戶的社會交流技能相匹配,涉及新事物新技能如電商和網絡技術等,除此以外,作為農民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交流能力與團隊合作才能也是其中的重要培育內容。二是培育內容必須符合本地資源。因為各個區域的農業產業都有著各種不同特征屬性。造成各地農業發展存在獨特性的因素,主要是受自然環境條件不同、地域差別和季節變化等自然因素及生產市場、人為因素和農業生產組織結構等社會因素的綜合影響。所以,必須對全國各地的農業發展問題開展全方位研究,并加以全面和細致地總結,以創造適應各地農業發展趨勢的新思維,發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新內涵,尋求處理農業發展問題的新方法,并合理運用農業生態資源,提供符合各地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內容。

3.3創新培訓方式,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高職院校的教育方式是相對單調刻板的,但身處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年代,高職院校在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活動中要緊跟時代潮流,通過智能手機、電腦等教學工具,充分發揮網絡的優越性,積極革新農民培育方法,增加教學靈活度,并充分調動起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例如可把教學地點選定在果園,與此同時利用網絡技術,現場連線種植技術比較領先的公司,合作來共同完成遠程教育;農戶可通過一邊聽老師的講解,一邊在種植地內進行實訓任務,達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效果。這些方法都極大地提高了農戶對參加培訓的興趣和主動性。

3.4優化課程體系,推進課程實用化

高職院校應當把握區域農村農業領域發展的相關狀況和要求,據此提出培養目標,構建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與新型職業崗位需求的職業技術基礎知識、社會實踐能力與綜合素養的多層次課程體系,同時變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方法。課程設置要堅持實踐性原則,緊密聯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農業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按照現實的農業需求設計課程,重新取舍教學門類和教學內容,逐步重構課程內容,使課程的設置更加適應地方農業實際發展需求。逐步淘汰過時的技術,有選擇地把適應地方農業生活經濟發展需求的新技術吸納到課程當中,并適時調整課程,以保證教學工作時時保持“源頭活水”。

3.5創新人才引進與激勵制度,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團隊建設

農民參加農業技術培訓成效如何,與培訓教師提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很重要的關系。為保障新型職業農民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開展,創新人才引進與激勵制度、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隊伍建設,是當務之急。首先,梯隊培養、外部人才引進教師隊伍。通過招聘農業學校的兼職教師,及高學歷的涉農專業技術人員,對現有教師隊伍進行補充,提升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師的質量。其次,加強與本地企業合作,實現共贏。為培養符合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求的人才,高職院校可以和本地公司共同協作,通過讓涉農專業教師在基地、對口公司定期進行掛職鍛煉,以實現對師資的全面培養。最后,嚴格考核制度。為了確保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的成效,高職院校應當設置嚴格的教師考評制度,并定期對教師進行考評。在考評中業績最優秀的教師將獲得在評優、評職稱等工作方面的優先權,并期望借此來督促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知識水平,加強對自身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進一步提升基層農村整體素質水平,對進行更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意義重大。高職院校一定要主動擔當起這種社會責任和農村教育任務,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優化充實,全面提高農村農業生產能力,全力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深入發展,為國家實施鄉村振興發展這一宏偉的戰略助力。

參考文獻:

[1]康亞華,許文靜,尹秋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路徑研究[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9(2):89-94.

上一篇: 經濟責任審計職責 下一篇: 社區治理的成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在线播放 | 先锋影音ⅴa中文资源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专区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级乱码在线播放 | 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