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治理問題匯總十篇

時間:2023-12-15 15:40: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境污染治理問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環境污染治理問題

篇(1)

環境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基本條件。在我國發展經濟實現 工業 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環境資源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極大地影響和制約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人和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

人類不僅是環境的產物,而且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需條件。主要表現在,環境為人類提供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種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環境能夠吸納生產和生活所排出的廢料(廢氣、廢水、廢渣)等;環境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供空間場所,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人類發展的好與壞,快與慢是與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的。人在環境面前也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適合人類經濟 社會 發展的需要,促進人類文明進步。自從工業革命以后,人類為了發展經濟,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量消耗環境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使得現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

用征稅或罰款的辦法來解決外部負效應是由英國 經濟 學 家庇古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來的,也被稱為“庇古稅”。“庇古稅”主張的是,對產生外部負效應的企業或個人,課征相當于它所造成的外部邊際 成本 的 稅收 ,外部成本便成了當事企業或個人的內部成本,即實現外部負效應的內在化,從而迫使其考慮該成本,達到糾正外部負效應的目的。另一種手段就是對污染的企業征收排污費,即向污染物排放者根據排放量征收一定的費用。污染企業面對這些收費,一方面將縮減產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措施控制污染。

對于污染性的企業,政府除了對其征收稅收和排污費之外,還可以向企業提出補貼,鼓勵其擴大投入采取消除污染的措施,改進生產工藝,從而達到糾正負外部性的目的。原則上補貼額應該等于污染治理的邊際 社會 收益。如果企業每減少一單位的污染物排放量,既可得到一份補貼,那么對企業來說,當治理污染的邊際成本大于補貼時,他會選擇放棄補貼而繼續排污;而當治理污染的邊際成本小于補貼時,他將選擇接受補貼而減少排污。

庇古稅和庇古補貼在解決 環境 污染方面是一種應用最廣泛、最典型的方法。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污染者付費原則,oecd國家普遍實行了征收環境稅的政策,包括空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方面,征收排污費以及產品稅等。比如,對于汽車燃料,依據有鉛和無鉛,幾乎所有的oecd國家開征了有差別的稅收。在日本,還對下水道排污量的多少進行征稅,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進入20世紀90年代,oecd國家開始綠化其稅制體系,比如,開征新的生態稅,實行對環境有害的產品全面征稅的政策。與前面的辦法相比,經濟學家和政府決策者更加偏愛庇古稅和庇古補貼,但是他們也存在較大的缺陷,要消除外部負效應,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其征稅和補貼數額應該等于該企業造成的外部成本或收益。然而,在實際中,很難衡量和掌握各企業的外部成本或收益,而且也很難避免政府尋租的出現。

排污權交易許可證制度

排污權交易許可證制度是科斯定理在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的實際應用。科斯定理是美國經濟學家,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納德•科斯提出的。科斯定理認為,只要明確界定并切實保護產權,隨后產生的 市場 (產權)交易就能自然消除和解決外部性問題,使經濟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狀態。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由于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可能實現污染的零排放,所以排污權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利用環境資源的問題。政府如何規定和限制排污權的大小以及如何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分配這種權利,成為問題的關鍵。其實,政府在可接受的排污總量的限度內,將排污許可證分發給污染制造者,并允許排污量較低的企業將剩余的配額進行出售,也允許超標排放的企業從其他企業那里購買排放量。這一方法不僅沒有超出規定的排污總量,而且在企業間實現了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促進個人或企業改進控污技術,從而降低控污費用,最終達到減少污染改善環境的目的。利用市場機制,使得排污權交易許可證在企業之間實現最優配置,也會大大減少政府部門尋租的現象出現,最后實現雙贏。

美國是這一制度的最早實踐者。1979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開始試點實行一項新的政策——“氣泡(bubble)政策”。即把一個工廠當作一個氣泡,只要該氣泡向外界排出的污染物總量符合政府按環境要求計算的排污量,并保持不變,不危害周圍的大氣質量,則允許氣泡內各排污源的自行調整。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清潔空氣法》修正案,推出二氧化硫排污交易政策。該項政策實施的第四個年頭,已經產生了顯著的效果,二氧化硫排放消減量大大超過預定目標,許可證市場的價格遠遠低于預期水平,充分體現了排污權交易政策保護環境質量,降低交易費用的巨大優勢。

我國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的試點工作開始于1988年。首先考慮控制的是水污染物。1988年3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 管理 暫行辦法》。1988年6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確定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陽等18個城市進行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的試點工作。1989年9月,在河南召開的“第二屆全國水污染防治工作會議”提出,要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1990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開始選擇試行排放大氣污染物許可證制度的城市。1993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又在6個城市開始了大氣排污交易政策的試點工作。到1996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普遍實行了排放水污染物許可證制度,共向42412個企業發放了41720個排污許可證。從1991年開始,包頭、開遠、柳州、太原、平頂山和貴陽等城市嘗試大氣污染物的排污權交易。在滿足大氣環境質量的前提下,通過排污許可證的買賣,運用市場刺激手段,鼓勵企業采用低費用、少污染的措施,并促使污染源的合理布局。

總之,環境污染問題是外部負效應的典型表現。我國應該結合國情, 總結 和借鑒外國治理環境污染的寶貴經驗,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有步驟、有措施地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2)

當前,我國環境污染出現了一個新趨勢:環境污染正從城市迅速擴散到農村。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廣大農民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正在遭受著嚴重的影響。

1 農村生產和生存環境惡化的典型表現和成因

1.1 水土流失嚴重

數據顯示,90年代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約為356萬平方公里。其中水蝕165萬平方公里,風蝕191萬平方公里。在水蝕和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區土壤侵蝕面積為26萬平方公里。按流失強度分,全國輕度水土流失面積為162萬平方公里,中度為80萬平方公里,強度為43萬平方公里,極強度為33萬平方公里,劇烈為38萬平方公里。

經過治理,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已由20世紀80年代末的367萬平方公里減少到90年代末的356萬平方公里。10年間水土流失總面積減少了11萬平方公里,其中水蝕減少了14萬平方公里,但風蝕增加了3萬平方公里。從數據可看到,我們依舊面臨著巨大的環境挑戰和壓力。特別是在農村,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重:全國約1/ 3 的農田存在明顯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相當嚴重,由此造成農村河道淤積,水體自凈能力下降。

1.2 水生態環境惡化,點源、面源污染嚴重

農村水生態環境破壞,加重了農村水環境的惡化。造成農村水環境問題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2.1 農村鄉鎮企業污水。現在一些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在城里不準生產了,就轉移到農村來。廠里排出的污水、廢氣,常把農民的魚給毒死,把果樹熏死。由于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用于農田灌溉,水質超標、灌溉面積盲目發展,已經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嚴重污染,直接危害著污灌區的飲水及食物安全。“九五”期間 ,全國受城鄉工業三廢危害的農田達667萬hm2,不適當污灌已使66萬hm2耕地受到污染。

1.2.2 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所導致的水污染。由于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使化肥和農藥殘留物被雨水淋溶后隨徑流進入水環境,而造成水體污染。

首先,濫用化肥對農村環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因大量施肥而引起N , P 等營養物的流失所致。據統計,在美國進入地表水體46 %的沉積物、52 %的TN、47 %的TP來自農田徑流,美國河川污染中將近65 %的河川污染是由農業和非生產活動造成的;在歐洲,一些鄉村農業活動造成的N、P污染分別占全部污染的70 %~80 %和30 %以上。我國是農業大國,化肥施用量已達每年1 億t ,其中50 %~70 %的化肥通過各種途徑流失。按平均計算, 我國農村化肥施用量為20815 kg/ hm2 ,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 倍多。化肥的大量施用,造成水體富營養化,使農村飲用水源受到污染,8200多萬人飲水困難。多年來,由于農業上化肥用量的不斷增加,化肥已成為農村環境中一種主要污染物質。施入土壤中的各種化肥,只有一部分為作物所吸收。大量的營養物質,有的從土壤中流失,有的長期殘留在土壤中,有的則在化學反應過程中揮發到大氣中去了。對農作物不合理的大量施用化肥,不僅導致營養物質的損失,降低肥料中營養元素的利用率,而且還造成對農業環境的污染。大量盲目施用化肥已成為農業生產中一種掠奪性的開發。這不僅難以推動農作物增產、增收,反而破壞了土壤的內在結構,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同時也給農業的持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其次,濫施農藥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近年來,許多農民為了追求農作物的高產和防治病蟲害,大量地濫用高毒農藥。濫施農藥首先是造成大氣的污染:噴灑農藥時,霧狀或粉劑的微粒漂浮在大氣中,造成對大氣的污染;其次是造成水體的污染:農藥對水體的污染主要通過施藥時散落在田間的農藥,隨灌溉水或雨水的沖刷,流入河道、湖泊和海洋;再次是造成對土壤的污染:農藥對土壤的污染:主要是施藥時,大部分農藥降落于地表,附著在作物體表的農藥,也會因風吹雨打降落于地表。另外,藥劑浸種、拌種等施藥方式,則使農藥直接進入土壤中。大氣中的農藥,也會隨雨水降落而污染土壤。種種原因最后只能是造成農作物產品的污染以及對其周圍生態環境的不可逆破壞。

1.2.3 集約化養殖場的污染。一直以來,我國農業有機肥的利用率一直不高,大量畜禽糞便未被利用,堆放在戶外、路邊或糞池內。糞尿產生的惡臭性氣體,釋放于空氣中。糞尿中的部分水自然流到低凹處,形成臭水塘,或經雨水沖刷排入河流。污水中含大量腐敗性有機物,在細菌作用下,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水體變成厭氧分解,使水體變黑變臭。自然堆放的畜禽糞便除使堆放場所空氣惡臭以外,并招致蚊蠅的孳生。特別是建設“菜籃子工程”以來,城鄉畜牧業規模發展迅速,各地在城鎮郊區附近建立了一大批養殖廠,由原來農村的分散養殖變成了集中養殖,由此而帶來了畜禽糞便廢棄物的排放處理和污染問題。

1.2.4 農用塑料地膜殘留對農村環境造成污染。由于農用塑料地膜強度低,易損、易破,在農田里使用非常不容易回收。同時,農用塑料地膜又是高分子的碳氫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又非常難以降解。所以,也隨著農用塑料地膜覆蓋栽培面積的擴大,使用年份增加,農田土壤中的農用塑料殘膜量不斷的在增加。這必然給農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2水污染特征分析

農村生產、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環境污染已不容忽視。雖然農村人口分散,但由于人口數量多,相應配套的生產、生活污水的收集和處理措施嚴重滯后,使農村生產、生活污染源成為影響水環境的重要因素,且隨著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加劇。

農村水污染治理與城市相比,無論在技術上還是經濟上都具有較大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污染物控制、收集困難。農村面源污染如 N 、P 污染,農藥的污染,農業水產養殖污染,地表徑流污染等受到的影響因素多,難以控制。農村點源污染表現在鄉鎮企業環保意識差,技術落后,污染源分散,涉及面廣,污染物質濃度高,難以治理,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不準建的排污量大的工廠,在農村有廣泛市場,如小造紙、小制革等企業。農村生活污染源分散,難以集中處理,先進的治污技術難以應用。現行的污水處理技術雖然可能降解任何污廢水,但投資高,運行費用大,管理技術要求高,因而在農村難以推廣使用。

3 農村水污染治理對策

農村水污染治理應采用全過程控制措施,嚴格控制源頭污染,減少污染發生量,采用適合農村特點的污水治理技術,走污水處理與污水資源化相結合的道路。結合農村生態農業建設,根據不同區域農村氣候地理特征,建設不同的生態農業模式,確保農業水肥的良性循環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1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業向農村,尤其是環境薄弱農村地區轉移。加強小城鎮環境保護規劃,引導鄉鎮企業適當集中,建立鄉鎮工業園區,實行鄉鎮工業污染的集中控制。促進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處理設施,開展環境優美小城鎮創建活動。建設農村小環境。

3.2 發展污水無害化、資源化技術。污水無害化、資源化技術是有效地將污水處理和利用相結合,適合我國國情的污水處理技術,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顯得更加重要。污水生態處理技術是利用生態學原理和工程學方法形成的生態工程技術,其生態學原理具體體現為對現代生態學的三項基本原則,即整體優化、循環和區域分異的充分運用。污水生態處理技術包括污水土地處理技術和污水穩定塘系統。污水自然生態處理技術是農村鄉鎮污水治理的有效手段。

篇(3)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35-0074-02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國外生態環保實踐的先進經驗之一。目前第三方治理主要存在企企合作、院地合作、政企合作三種模式,其中企企合作是最大化利用社會資本的途徑,也是今后我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發展趨勢。“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指引入第三方市場主體參與環境污染治理,排污方與第三方企業主體簽訂合同,由第三方企業根據合同有償提供污染治理和管理服務,使排污方完成減排或污染治理義務。

一、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政策支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這是我國中央政府首次正式提出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標志著我國環境管理制度的重大創新。隨后,國務院和發改委先后出臺《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關于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的意見》,其中都提到“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問題。直接推動“第三方治理”進入環保實踐的是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該意見就第三方治理機制、治理市場、政策支持、組織協調等方面提出了指導性意見。隨后,各省紛紛出臺實施意見,貫徹落實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

(二)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優勢

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環境污染治理的市場化途徑,并不違反環保法確立的“誰污染、誰治理”原則,相反,是對該原則的創新性實踐[1]。

第一,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可以拓寬環境污染治理的資本籌集途徑。即使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單純依賴政府獨自承擔環境污染治理,也會出現資金短缺的瓶頸,而且實踐表明,政府承擔環境治理也存在資金利用率低的弊端。可見,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必須拓寬環境污染治理的資本籌集途徑,將社會資本引入環境污染治理,彌補政府單獨承擔環境污染治理責任的弊端。目前我國正大力推行的PPP機制是引入社會資本的極佳契機。通過引入社會資本,讓第三方企業參與環境污染治理,可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也提高環保資金的融資水平。

第二,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有利于提高治污效率和治污質量。營利性決定了企業并未將排污作為企業的生產核心環節,因此在資金、人力投入等方面都相對薄弱,也導致企業自身承擔排污責任的效果差。而如果實施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將會由專門從事排污的企業通過專門的資金、技術、設備投入實現排污,這樣就大大提高治污的效率和質量,提高應急處理污染事故的能力[2]。

第三,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可以實現生態環保工作市場化。通過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排污效益最大化。并且,隨著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完善,可以進一步實現生態環境治理的市場化。

二、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面臨的法律問題

目前,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我國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完善的與其配套的法律制度,因此,在實施中必然會面臨許多法律問題。

(一)第三方治污企業的市場準入問題

以前,我國對環境服務類企業實行資質行政審批制度,但是,現在已經取消了國家的行政審批權,也導致治污企業的市場準入程序簡化,條件降低[3]。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治污市場中治污企業層次參差不齊,很多治污企業設施不完備、技術不先進、資金不到位、治污效果差、履約能力低。因此,亟須通過法律專門規范第三方治污企業的資質、確保第三方治污企業規范運行。

(二)第三方治污企業的融資擔保問題

第三方治污企業在融資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即擔保問題。治污企業可提供的擔保物有限。首先,治污企業沒有土地使用權可供抵押,因為治污所占用土地屬于污染企業;其次,治污企業的治污設施不能作為抵押物,因為治污設施與污染企業的生產設施附著在一起。因此,亟需通過法律為第三方治污企業融資擔保提供制度支持。

(三)污染責任的承擔主體問題

污染企業與第三方治污企業一般通過簽訂治污服務合同的途徑建立法律關系,將治污責任轉移給治污企業,但是,這僅僅是存在于污染企業與第三方治污企業之間的合同關系。除此之外,尚缺乏專門的法律規范第三方治污行為。現有的環保法僅僅規定了國家環保部門對排污企業的處罰權,而如果第三方治污企業存在超排等行為,尚無法律規定支持環保部門對第三方治污企業行使處罰權。因此,亟須通過法律專門規范第三方企業治污行為。

(四)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監管問題

通過環境服務合同將環境污染治理責任轉移給第三方治污企業,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環境污染治理監管的難度。如果沒有嚴格的環境污染治理監管制度,則第三方治污企業可能會傾向于不履行或不嚴格履行治污責任,進而影響環境污染治理效果。我國在環境監管方面仍然存在基礎設施和技術落后、體制不順暢、人員素質不高等缺陷。因此,亟須通過法律專門規定第三方治理的監管辦法、程序等問題[4]。

三、企業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法律問題的解決

(一)完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的市場準入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的資金、設備、技術、人員等要素對污染治理效果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明確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的市場準入條件,是規范環境污染第三方市場的重要基礎性制度,也是確保治污效果的重要制度性保障。使環境污染治理進入市場領域,必然會出現低價惡性競爭的現象,從而導致很多污染治理企業的設施、資金、技術不到位,進而影響治污效果。因此立法應當按照治污類型明確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業的市場準入標準,從源頭上為第三方治理市場規范化運行提供保障。

(二)拓展融資擔保渠道

針對從事污染治理業務的第三方治污企業,國家應當支持其通過債權、上市等方式融資。同時鼓勵銀行創新貸款模式,接受第三方治污企業提供的收費債權、應收賬債等權利作為質押標的物提供擔保貸款。

(三)立法明確相關主體法律關系

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主要是在污染企業與第三方排污企業之間存在環境服務合同關系,雙方按照合同的約定分別享有和承擔一定的權利和義務。該環境服務合同不同于一般的合同關系,合同履行的結果不僅僅只涉及雙方當事人,還涉及公共利益,是污染企業是否履行環境義務的標準。因此,環境監管部門要參與到污染企業與第三方排污企業履行環境服務合同的過程中,對合同雙方是否履行合同義務以及是否履行適當進行監管。綜上,亟須完善第三方治理立法,對三者的權力、權利和義務予以明確規定,以保證環境污染治理效果的實現。

尤其要明確污染治理責任主體。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也指出要明確環境污染治理相關各方的責任。因此,立法應當明確污染治理責任主體應當包括污染企業和第三方治污企業。就排污企業而言,其與第三方環境污染治理企業簽訂環境污染治理合同的目的即轉移治污責任。如果立法確定治污責任轉移給第三方企業,則污染企業將不再承擔監管責任,可能因為第三方企業的違約等行為不能達到預期合同目的;如果立法確定治污責任仍然由污染企業承擔,則污染企業可能不會選擇第三方治理,那么現有的污染企業自己治理污染的弊端將無法解決。因此要通過立法明確污染企業和第三方治污企業雙方同時為污染治理責任主體。雖然污染企業與第三方治污企業通過簽訂污染治理合同明確了第三方治污企業的治污責任,但這只是雙方合同的約定,在行政法律關系上,污染企業的治污責任仍然沒有解除,污染企業仍然要承擔環境污染治理的責任。如果第三方治污企業沒有履行環境污染治理的責任,則污染企業仍然要承擔環境污染治理的責任,這樣規定實際上是賦予污染企業對第三方環境污染治理的監管義務,以確保污染治理效果的實現。同時,第三方治理企業根據環境污染治理合同的約定承擔相應的合同責任。我國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也明確了排污企業的環境治理責任。根據該規定,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并不能解除排污企業的治污責任[5]。

(四)立法完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監管機制

建立專門性監管機制。為了確保第三方環境污染治理的模式的正常運作,政府部門應當建立專門性監管機制。根據第三方治污企業的經營狀況,由專門的政府監管部門對治污企業進行監控、評估,對沒有實現治污目標的企業做出警告處理并幫助改進治理方案,確定整改期限和措施,確保環境污染治理目標的實現。

成立第三方監測機構。由于污染治理具有高專業性,因此,單純依賴政府監管部門實現對第三方治污企業的監管并不現實。只有成立專業性強、技術性高的第三方監測機構,才能適應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市場化運作形勢。對此,政府可以考慮聯合公眾、公益性組織、項目投資者等,形成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社會共治機制。

目前,全國有很多省市都已經啟動開展環境保護第三方治理試點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更需要解決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所面臨的法律問題,為企業參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掃清法律障礙并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范占平.我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機制構建的困境及對策[J].鄭州大學學報,2015(2).

[2]駱建華.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發展與完善建議[J].環境保護,2014(20).

篇(4)

河流域蚌埠段區域水污染壓力和保護水質安全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環境問題識別;污染壓力預測;治理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xistence of Huaihe River in Bengbu section of regional wa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safety, ecological safety of water and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as the goal,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ollution pressure prediction, control measur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ducing regional water pollution pressure and water quality protection of Huaihe River in Bengbu section.

Key words: identific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ollution pressure prediction; control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X13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淮河是我國最早進行水污染治理的重點河流之一,經過多年治理,淮河水質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淮河流域蚌埠段位于淮河中游下段,安徽省東北部,淮北平原南部,北緯32°43′~33°30′,東經116°45′~118°04′,轄龍子湖、蚌山、禹會、淮上四區和懷遠、五河(部分)縣。淮河是蚌埠境內最大自然地表水,自懷遠縣尹家溝北的趙拐村入境,納茨淮新河、芡河來水后,穿越荊山峽,匯渦河之水,折頭向東,過蚌埠閘,向東經蚌埠市區、五河縣,過浮山后在五河縣東卡子出境,境內全長約147公里,其中,在蚌埠市區北岸長16.8公里,南岸長28公里,河床寬600~800米,年平均徑流量263億立方米。除淮上區外,蚌埠市區主要位于淮河南岸,所轄懷遠、五河兩縣則主要居于淮河北岸。在“十五”和“十一五”流域水污染防治期間,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淮河水污染的加劇。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淮河流域蚌埠段水污染防治形勢仍然不容樂觀,一些主要支流污染比較突出;治污項目市場化程度不高,運轉資金落實困難;環境違法成本低,守法意識差,執法難度大;治污體制和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理順等,治理的預期目標尚未實現。因此,有必要對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環境綜合治理進行研究探討,制定有效措施,與整個流域水污染防治協調一致,進一步遏制和治理淮河水污染,改善水質,使其更好地為整個流域經濟發展服務。

1 自然地理

淮河流域蚌埠段區域主要包括:蚌埠市區(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懷遠縣、五河縣部分,境內流域面積約2120平方公里,河流主要有:淮河及左岸匯入的有黑河(蚌埠-淮南邊界河道)、茨淮新河、芡河、渦河、北淝河下游等支流,右岸匯入的有獨山河、天河湖(天河)、八里溝、席家溝和龍子湖(龍子河)等支流,主要蓄水洼地及湖泊有:芡河洼、天河湖、龍子湖。淮河流域蚌埠段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與南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的過渡帶,兼有兩個氣候帶的特點。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該區域屬季風氣候區,風向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全年四季以東北風最多,另夏季盛行偏南風,冬季盛行偏北風。歷年平均風速每秒2.5米,相當于2級風力。

2 水資源

根據統計,該區域多年(1956~2000年)平均降水量為872 mm、地表徑流深為221 mm、地表徑流系數為0.37,產水模數為32.22萬m3/km2。2009年該區實際地表水資源量約為4.74億m3。蚌埠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3.26億m3,地下水資源模數15.20萬m3/km2·a,可開采資源模數為9.80m3/km2·a,平均可開采系數0.645。

3 社會經濟現狀

淮河干流蚌埠優先控制單元轄4區2縣,含市區兩個開發區合計57個鄉鎮和街道,詳見表1-2。其中,五河縣城關鎮緊鄰懷洪新河與淮河干流之間,考慮到城關鎮污水處理廠排向懷洪新河,因此不將城關鎮納入優先控制單元。總面積5952平方公里,2012年末總人口367.81萬。

4 水環境現狀

蚌埠市2005-2010淮河干流水質監測結果顯示,淮河干流水質明顯好轉。由表2-1可見,2005年至2007年均是在淮河干流新鐵橋下和沫河口斷面水質超標,主要超標因子是氨氮。根據2005年-2010年全年12個月的監測數據,選用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兩個指標來分析“十一五”水質變化趨勢,見表2-1和表2-2。

表2-1 淮河干流蚌埠段化學需氧量年均變化(mg/L)

表2-2 淮河干流蚌埠段氨氮年平均值(mg/L)

5 環境問題識別與壓力分析

5.1問題識別

5.1.1飲用水安全保障問題突出

淮河為蚌埠市城市飲用水水源,以糞大腸菌群超標為表征的水質問題突出,飲用水安全難以保障。監測表明,2005年至2008年飲用水源地的超標因子主要集中在氨氮、溶解氧、糞大腸菌群三項指標。雖然隨著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的推進,近兩年飲用水源地水質明顯改善,但目前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高,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普遍存在未脫氮除磷和未消毒的問題,特別是豐水期上游支流污染水團下泄對水源地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在飲用水安全保障還存在以下問題:

(1)受上游支流入淮污染物匯入影響較大

蚌埠市飲用水源地取水口位于蚌埠閘上,距離渦河入淮口下游約2km,距離懷遠縣城下游約2.5km。因此渦河入淮水質的好壞和懷遠縣廢水排放對取水口水質影響較為明顯。

(2)缺乏聯動管理機制

淮河流域蚌埠段區域內主要污染物排放口均位于取水口下游,因此飲用水源地水質主要受上游淮河淮南段及渦河、茨淮新河水質影響。目前飲用水源保護區的水域和陸域管理牽涉到許多單位,屬于多頭管理,造成管理權限不明確,難以進行有效管理。因此,淮河流域蚌埠段區域水安全保障既需要上下游水環境管理協調控制,更需要多部門協同管理,占在流域管理的角度,建立水源地聯動管理機制勢在必行。

(3)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量較低

上游懷遠、淮南鄉鎮生活污水、農村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統還不完善,村莊排水多為地表漫流,生活污水隨意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就近排人溝渠、河道、滲坑,最終流入淮河及主要支流,對水源地水質影響較大。

5.1.2水污染防治仍面臨的巨大挑戰

(1)工業污染防治壓力加大

根據《蚌埠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基本思路》,“十二五”時期蚌埠市經濟預期年均增長14%以上,經濟總量五年翻一番,工業主導地位將進一步突出,工業化率超過50%。這無疑將給工業污染控制帶來較大壓力,如何實現工業污染物的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將成為“十二五”期間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城鎮、鄉鎮生活污水快速增長

“十二五”期間,蚌埠市將加快城鎮化進程,預計城鎮化率超過55%,市區人口增加到130萬。現有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已不能適應未來城鎮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需要,部分無污水處理設施的工業園區其相應配套污水處理設施急需投入建設;由于配套管網建設滯后等原因,部分已建成污水處理項目不能穩定達標運行,減排效益不能充分發揮,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和配套管網建設急需進一步完善。

(3)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農村人居環境亟待改善,鄉鎮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基本空白,鄉鎮生活污水多通過暗渠、排水溝直排水體,對控制單元地表水影響較大。畜禽養殖糞水無害化處理率不高,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排溝渠或農田,污染當地水源和農田;化肥、農藥的施用量較大,利用率較低,大量農藥和化肥隨地表徑流滲入地下和流入地表水體,帶來嚴重的面源污染問題。

5.2壓力分析

5.2.1工業污染新增量預測

根據預測“十二五”GDP增長數據,按照單位GDP排放強度法測算,工業廢水增加量為2932.9萬噸,工業COD新增量為3197.2噸,工業氨氮新增量585.9噸。(注:根據環保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規劃編制指南》規定的取值原則)。

5.2.2城鎮生活污染預測

根據預測“十二五”城鎮常住人口增長數據,按照人均綜合產污系數法測算,生活廢水新增量為897.8萬噸,COD新增量3314.1噸;根據預測“十二五”城鎮常住人口增長數據,按照人均綜合產污系數法測算,生活氨氮新增量354.3噸。

5.2.3農業源污染預測

根據預測“十二五”各類畜禽養殖數量增長數據,按照各類畜禽排污系數測算,農業源新增量為12.4萬噸,COD新增量為237噸;根據預測“十二五”各類畜禽養殖數量增長數據,按照各類畜禽排污系數測算,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氨氮新增量為17噸。

6 治理措施

6.1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從生產源頭控制污染

實行強制淘汰制度,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不得新上、轉移、生產和采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工藝和產品,嚴格控制限制類工業和產品,禁止轉移或引進重污染項目,鼓勵發展低污染、無污染、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的項目。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生產工藝改造等措施,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有效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減輕流域內水環境壓力。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鼓勵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和工業用水循環利用,建立節水型工業。

6.2治理工業和生活污水,有效削減排污總量

加快建設城鎮生活污水、垃圾及固體廢棄物的處置設施,以及污水處理廠的配套管網。所有的污水處理廠要配套脫氮工藝,確保達到一級排放標準(GB 18918-2002)。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要與供水、用水、節水與再生水利用統籌考慮。省級以上的工業園區必須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工業企業要在穩定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治理,鼓勵企業集中建設污水深度處理設施。按流域總量控制要求發放排污許可證,把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污染源,實行持證排污。

6.3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提高水質達標率

全面開展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核查,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根據不達標水源地實際情況,制定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實施方案。嚴格依法執行排污口關停、垃圾清運處理、水產與畜禽養殖控制等各項環境管理措施,堅決取締水源一級保護區范圍內的排污口,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6.4修復河流生態系統,有效消納污染物

協調林業、水利等部門,依法保護好區域內的林草植被、濕地和自然保護區,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減少水土流失。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處理好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優先保證生活用水、科學安排必要的生態用水。對主要入河道(口)逐條開展環境綜合治理,實施生態修復,因地制宜地建設前置庫、人工濕地等生態修復工程,有計劃地開展河道清淤,種植有利于凈化水體的植物,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增強生態功能。

6.5 強化分區保護戰略,優化區域經濟發展

根據主體功能區規劃,落實區域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空間功能布局,確定不同地區的發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從區域布局上統籌協調流域經濟發展和水環境保護工作。

6.6有效利用水利工程,增加淮河水環境容量,改善水污染狀況

水資源短缺導致環境容量不足和生態環境用水無法得到基本保證是淮河流域蚌埠段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利用沿淮湖泊洼地在汛期增加蓄水,緩解干旱年份缺水壓力,有利于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增加水環境容量。另外,針對閘壩眾多的現狀,積極開展流域內水質~水量聯合模擬與閘壩調控技術研究。

6.7推進科技進步,增強技術支撐能力

積極推廣治污新技術、新工藝,建設一批水環境技術示范工程,如淮河流域水質改善綜合示范河段工程、典型行業減排和清潔生產示范工程、多閘壩重污染典型河段生態修復和水質改善示范工程等。鼓勵圍繞重大關鍵技術,展開聯合攻關,如農業面源轉移途徑及其與河流水質關系研究、淮河流域面源控制方案研究、淮河流域排污政策標準與水質改善方案研究等。完善淮河綜合治理技術服務體系,建成一批重點研發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野外臺站。

篇(5)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國的煤礦瓦斯防治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大地減少了煤礦瓦斯事故的發生。然而,我國的社會發展階段與技術水平比起西方發達國家來,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煤礦瓦斯的防治與利用工作仍然不容小覷。我國的煤層具有高應力、高含氣、強吸附、低滲透等特征,再加上我國的煤層容易發生變質變形,導致瓦斯的賦存形態多變,吸附性強,而且不僅是以游離態為主,還會以液態等其它形式出現,這就加大了瓦斯的防治工作的難度,在瓦斯防治過程中不僅要預防瓦斯爆炸,更應該回收利用瓦斯資源,盡可能地達到節能減排的互贏效果。為此,我們需要研究與分析煤礦瓦斯防治難度大,開采難度大,利用率偏低等情況,并且對碳排量大進行控制與約束。

一、煤礦瓦斯防治與利用

1、煤礦瓦斯的防治工作

由于開采量的日益增加,使得煤礦開采的深度也在逐步地延深,開采難度也隨之增加,瓦斯的防治工作也越發困難,埋深越深,煤層構造越復雜,煤層變質變形程度越大,煤層吸附力越強,這些都或多或少地加大了瓦斯的防治難度,使得煤礦開采過程中的不安全系數增加。我國的瓦斯預警系統還有待提高,振波頻率還比較弱,這些問題都會影響煤礦安全管理人員的判斷。例如:煤層構造的變形(韌性變形),使得煤層中的孔隙變化,滲流困難,間接地影響瓦斯的通風透氣問題,隨之可能發生煤與瓦斯突出,造成瓦斯防治工作的高難度、高強度。

從以上分析的情況我們了解到,瓦斯的防治工作是煤礦安全開采的重中之重,需要我們高度重視,目前,我國煤礦生產過程中的瓦斯防治工作主要還是以加強礦井的通風能力為主,同時加強瓦斯突出預測和監測預警,除此之外,煤礦還可以采用先進的瓦斯抽采利用技術,盡可能地變危險為資源,逐步地把煤礦瓦斯突出的危險性降低。

2、煤與瓦斯共同利用

煤與瓦斯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那么我們在開采煤炭的過程中,巧妙地把二者結合起來,將它們共同利用起來,達到互利互贏。我們要建立瓦斯、煤層的資源管理庫,運用先進的鉆探開采技術,在地面鉆井的過程中,同時考慮好瓦斯抽采的可行性以及煤礦生產的安全性,在此基礎上把開采煤炭與抽采瓦斯合二為一,爭取一井多用。在井下工作的時候,一定要確保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然后把采煤和抽采瓦斯結合起來,最終實現煤和瓦斯的資源共同開發。在煤層和瓦斯賦存條件復雜的情況下,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操作,那種情況容易,先開發利用那種資源。

3、煤與瓦斯的重大作用

瓦斯雖然容易爆炸,但加以利用,可以用于發電或民用,可以節約煤炭資源,既保護了煤礦的安全,又環保。瓦斯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清潔資源,還可以用在化工業、制造業、民用等,總而言之,瓦斯是可供我們利用的資源,不僅可以節能減排,還能保護我們的環境。

二、煤礦開采中環境污染問題研究

1、煤碳開采的碳排放量與溫室效應的關系

現在的全球碳排放量快速增長,從而引起氣候變暖,平均溫度升高,這與煤礦的開采有著一定的關系,眾所周知,煤礦開采的過程中會排出很多的伴生氣體,其中甲烷是主要的成分,同時也含有部分二氧化碳,并且煤炭堆積時可能發生自燃,也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會導致溫室效應,對全球的大氣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2、煤礦生產可能導致的其它環境污染

煤礦開采也會造成粉塵污染,煤炭堆積場所周邊粉塵污染嚴重,烏煙瘴氣。煤炭開采過程中還會造成廢水污染,這些礦井水(部分含有毒物質)流到周邊農田,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農田減產甚至絕收,滲入地下,會影響地下水的水質,不慎飲用的話,嚴重者可能會造成中毒等情況。另外,煤礦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噪音污染也是相當嚴重的,主要是各種大型設備發出的各種噪聲。因此,在煤礦開采和氣體排放的時候,一定要做好前期的預防工作,也要合理地利用排出的有效資源,從而保護我們的社會生存環境的良好。

三、結論

我國的煤層賦存條件較差,煤質條件及成煤作用復雜多變,并且煤礦的開采逐步地從淺部向深部延深,瓦斯的防治和利用的難度越來越大,但瓦斯也是一種資源,也能變廢為寶。為此,我們需要不斷地研發新的煤與瓦斯同采技術,消除安全隱患的同時盡量使得瓦斯被采出并利用,讓煤碳伴生資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另外,在煤炭開采的過程中,還需要充分考慮碳排放及環境污染的問題,提前做好各方面的預防工作,盡可能地把影響降到最低,不讓家園被破壞,做到能源節約,資源利用,環境良好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陳富勇,李小詩,梁英.構造煤中煤層氣擴散―滲流特征及其機理[J].地學前緣,2010年01期

篇(6)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長期以來,我國農業以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為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農業生產中不科學使用化肥、農藥、農膜,再加上農村生活污水、垃圾等共同作用造成的農業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農業大省的四川省,更是受其影響顯著。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具體體現的農業循環經濟,把傳統粗放式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資源循環發展,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農村社會發展意義重大[1]。

一、循環經濟的基本內涵

“循環經濟”最初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環境和科學技術的系統內,在資源投入、生產、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農業資源消耗的增長模式,轉變為按照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實現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2]。農業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是人類為擺脫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困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產物。

二、四川農業環境污染的現狀和特點

1.農藥使用量大,對環境長期危害嚴重。近年來四川省農藥施用的遞增速度很快,全省年平均用藥量8300噸(含量為100%),其中有機磷等高毒農藥比重大,殺蟲劑中70%是有機磷殺蟲劑。違禁用藥、濫用農藥等現象普遍存在,造成環境污染嚴重,農產品農殘超標,進而造成農業生產成本上升。由于農殘經淋溶、溶解、沉淀,也加劇了對水體及土壤的污染[3~4]。

2.為提高農作物產量,盲目大量施用化肥。化肥被視為僅次于農藥的污染源,其危害程度與農藥相當。四川省化肥施用量多年居全國前列,其中以氮肥為主,達117.8萬噸,而化肥利用率僅為30%。在化肥施用過程中,盲目加大施肥量,造成化肥利用率低、浪費嚴重。長期大量施用化肥容易造成水體污染和生活用水的短缺,并因飲用被污染水而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大量的氮肥經淋溶、揮發等途徑流失到水體、土壤中,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和土壤板結、土質惡化、土壤酸化等問題;化肥中的氮元素等進入大氣后,溫室氣體增加,導致溫度升高[5]。

3.農用塑料薄膜廣泛地用于農業生產。每年有百萬噸的廢棄農用塑料薄膜進入農田生態系統,且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現有塑料薄膜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這些高聚物難以分解,長期留存土壤中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阻礙水肥的運移,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導致農作物減產。

4.農產品重金屬元素含量超標嚴重。農業生產所造成的重金屬污染主要來源于化肥、農藥、灌溉用水和養殖業的各類添加劑;居民的生活垃圾也是重金屬污染物的重要來源;城市上空浮塵隨著雨雪等自然降水沉降到農田中,也可以加重土壤重金屬的污染。重金屬污染能夠對農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輕者影響生長導致減產、品質下降,嚴重的會導致絕產;土壤重金屬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并在體內蓄積到一定程度,會抑制生物酶的活性,引起疾病,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6]。

5.四川畜禽養殖對環境的影響相當嚴重。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規模化養雞廠、養鴨棚、養豬場和養牛場等迅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危害也日益嚴重。集約化畜禽養殖業污染是農業環境質量惡化的重要因素,四川省年出欄8817萬頭豬、2140萬只羊、1147萬頭牛。據估算,禽畜的糞便已達24.85億噸,且相當一部分沒有回田。畜禽糞便直接排放既造成資源浪費,又嚴重污染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和健康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5,7~8]。

6.秸稈露天焚燒危害嚴重。由于處置方法不當,農作物秸稈對社會生活和生產的許多方面產生了負面作用。秸稈焚燒下的高溫使得土壤中有益蟲體(如蚯蚓)與微生物無法存活,嚴重影響土壤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每到夏收季節,濃煙滾滾,不僅帶來了環境污染,也造成了事故多發,對高速公路、鐵路的交通安全及民航航班的起降安全等構成極大威脅。

由此可見,目前四川農業資源的不斷減少以及日益嚴重的農業生態環境,說明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已經走到了盡頭,改變現有的農業發展模式,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促進四川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和最有效途徑。

三、解決四川省農業環境污染的對策和措施

1.加強政府引導和推動。把農業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放在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實行農業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目標責任制;各級政府要建立專門的辦事機構負責發展循環農業的組織協調工作,并建立與環境保護監督相配套的管理機制;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縣級環保、農業部門處于農村環保、農業發展工作的關鍵位置,應明確工作重點,協調好與其他部門的關系,在國家有關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政策出臺的同時,緊密結合四川的實際情況,把發展循環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盡快制定配套的法規、政策和具體的實施細則。

2.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宣傳教育,普及農業生態循環知識,在全省形成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良好氛圍。各級政府結合實際、建立健全提高農民循環經濟和環境意識的長效機制,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科學發展觀意識;循環農業的最終實施者和受益者是廣大農民,所以,還要引導農民接受循環經濟理念,提高農民的參與意識,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節約農業資源、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氛圍。

3.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促進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認真落實節約資源能源的基本國策,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以農業循環經濟思想為指導,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抓好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倡導農業節約型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農業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和消費等環節,逐步建立農業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體系。

(1)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或農民專業協會、農業合作社等組織形式將農民集中管理,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種、養、加”一條龍生產。由于四川農村人均耕地面積少,農業規模小,只有通過農村合作組織對資源進行相對集中處理,才可能既保證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又保證農戶的經濟利益有所增加,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2)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是將生物產業作為子系統引入到整個農業生產系統中,延伸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尋求農林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途徑。

(3)由農業部門組織實施,建設完成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示范園,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提倡生物防治病蟲害。同時加強農膜使用的環境安全管理,積極開發農膜回收利用技術和可降解生產技術,嚴格控制農膜的生產和使用。

(4)總結各種生態園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模式特點,充分考慮四川農業的特點,建立適合四川發展、具有四川特色的農業生態園區。

4.加大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開發力度,加強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大力開發廢棄物資源化和清潔生產技術等綠色技術體系,例如綠色耕種技術、節水灌溉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農林牧品種遺傳改良技術、“綠色”化肥、農業生產技術及其他現代高科技農用技術等[9],鼓勵各類科研和開發機構從事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5.加強農村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提升人居環境檔次。切實加強四川村莊規劃工作,安排資金支持編制村莊規劃和開展村莊環境治理試點,依法規范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積極實施鄉村綠化、亮化、美化、凈化工程,搞好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加快分散式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環境衛生,促進村容整潔。

參考文獻:

[1] 劉放桐.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陳梅虹.循環經濟芻議[J].現代農業科技,2008,(9):232-233.

[3] 余謀昌.自然價值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曾建平,彭立威.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的視點[J].哲學動態,2004,(6):27-30.

[5] 李秀艷.論西方環境倫理學在中國的轉型[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4):101-104.

[6] 韓立新.環境倫理對自由主義的挑戰[A].清華哲學年鑒(2003)[C].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篇(7)

1.1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分類在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中,需要按照“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許可管理辦法”的規定,使城市的所有人員,都自覺的把各級環境污染治理設施按照規定分類放置,如可以按照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除塵脫硫、工業廢氣、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除外)和不同的生活垃圾等不同的類別[2],進行分類處理,這樣就可以使在城市生產生活中的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等污染治理上發揮作用。使它們不能成為污染源,而成為城市的資源。

1.2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的發展由于中國的環保工作起步較晚,環境污染問題還是近30年的重要工作,雖然也投入了很大力量,有了一些管理模式,但各類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發展還不成熟,尤其是中國在城市環境污染治理中,在一些高新技術和企業產品更新換代的能力上,都存在著很大的發展優勢。對于這些都是當前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的中心任務。例如,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的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在這些城市污水處理中,大多采取的模式是集污水處理工藝為一體,然后再選擇利用其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對這些城市污水進行處理,就可以使這種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得到廣泛的應用,這種設備可以在城市環境污水處理中,廣泛應用于污水量較大的需要,尤其是對于那些還沒有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地區和小區建筑物,非常實用的利用這種設備,來解決污水的處理問題;還有一些城市有一些分散的人群聚居地,在這些城市的居民聚居區,他們也會產生污水,也需要處理污水。雖然在工業廢水處理上,隨著高科技時代的到來,城市環境的污水處理產品的質量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這些成果的來源主要是中國的廢水處理工藝得到發展,這使中國的工業廢水處理設施中,經常使用工藝新型的各種設備,尤其是這些設備在中國已經都能生產。這使中國在建污水處理廠,幾乎可以全部采用國產設備,這對于污水處理具有很大優勢[3]。在固體廢棄物的治理方面,在中國的不同區域采取不同的手段,關于工業固體廢物處理方式,一般都采取衛生填埋法、焚燒法等不同的方式,也有將這些廢棄物堆置于郊區,然后在上面覆土,再利用土地進行綠化,這樣不僅可以處理廢棄物,而且可以增置城市新的景點。但對于這些生活垃圾來講,中國處理方式仍存在許多不足,在目前,仍然是利用填埋、堆肥與焚燒三種方式來處理固體污染物[4]。

2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現狀

2.1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模式就全國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而言,中國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的工作模式,基本上還沒有走出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這種模式在中國主要有兩種:其中一種,是城市污染企業需要建設污染防治措施,這種措施是一種可以處理污染物處理設備,它可以來處置企業在生產系統中產生的污染物,也有些單位運行本單位的環境治理設施,這樣也可以解決環境保護工作,也就是企業自己負責城市環境的運營管理;另一種城市環境污染治理的管理模式,是利用公共性的措施來治理污染的防治措施[5],這是一種需要依靠政府籌資,來建設城市環境管理系統,用這種方法來統籌解決城市環境的污染治理。關于將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實施進入市場化模式,就是要將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實施專業的、具備污染治理運營資質的企業,就需要進行統一的運營管理,能夠更好的實現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的正常運轉,也能夠更好的使污染物達標排放,提升城市環境的污染治理力度,并且有利于培育社會化,時至今日,這種城市環境污染治理的管理模式,已經在中國的廣州、深圳、東莞等經濟較發達的地區[6]得到較好的發展,其他的一些城市中,這種模式只是在外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較多的地區有較好的實施,顯然,對中國來講,要實施這種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模式,還需要做較大的努力。

2.2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認定情況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認定有了較大發展,從1999年計算,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環境保護設施運營資質認可管理辦法(試行)》,到2004年,中國施行《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許可管理辦法》,這些政策已經在全國各地的城市環境污染治理中,已經建立起一大部分城市環境污染治理的運營機構。目前,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資質證書,在中國有效期內的持證單位約2100家。幾年來,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運營在中國,尤其是江蘇、上海、山東、廣東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得到了較快發展,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這主要表現在: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穩定性有了大幅提高,大大提高了達標排放率;加快了工業污染集中處理(解決了中小企業的污染治理問題)、城市污水、生活垃圾等集中處理工程領域設施運營的市場化步伐;充分發揮集約化優勢,規模化運營,降低了企業污染治理成本;培育了環保設施運營管理服務業的發展,提高了運營人員水平。

2.3現行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管理存在的問題目前,從中國城市環境的污染治理的發展情況看,城市環境污染治理的專業運營企業,大部分集中在上海、廣州、深圳等經濟較發達的城市[7],在這些城市中也得到較好的應用,但在中國還有許多地區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管理還比較薄弱,亟待快步趕上去,才能夠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

2.3.1傳統的“兩種模式”的問題在中國城市環境的污染治理過程中,長期應用“兩種模式”,來實施城市環境污染治理的模式,都會在資金的使用上帶來困難,對于這些困難,無論是排污單位建設污染防治措施,還是利用公共性措施來解決城市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都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因此,對于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的費用是較大的,這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政府來講,壓力都是很大的;同時還有在技術上、管理人員急需的困難,目前,在一些城市,環境管理工作人員不是專業性的工作人員,就容易出現他們的技術水平良莠不齊,很難使他們在工作中,達到環保設施的正常運轉。再加上中國城市環境污染治理長期以來,沿襲使用的“兩種模式”,這些問題都使城市的污染防治運行難以與企業運行模式統一起來,這里主要存在著效益問題,對這種設施運行管理的單位或個人來說,如果在城市環境污染治理不進行成本效益核算,就會使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沒有明顯的經濟效益,有些還可能出現虧損,城市的環境污染治理就很難見到實效,必須提高企業的積極性,才能保障城市污染防治設施的正常運行。

2.3.2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能力薄弱問題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能力,以南京的環境污染治理為例,2012年南京在繼續推進“雨污分流”、“一河一湖”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上,按照“一河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城市部分黑臭河道開展新技術治理。采取生物、物理、化學等方法集成的治理技術,啟動實施內秦淮河北段、十字河等13條黑臭河道的治理,取得初步成效。但要把黑臭河道徹底治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請,因此,南京市在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能力中已經得到發展,但在具備運營資質的單位中,還沒有從事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實踐的證書和經驗,不僅如此,還有一些企業在運營類別上只是臨時資質證書,顯然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能力薄弱問題不容忽視。

2.3.3中國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亟待提高中國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市場化起步較晚,在眾多排污企業中,只有少數企業把環境污染治理設施交給專業公司運營的企業。例如,2012年南京太湖流域的高淳、漂水兩縣全年關停污染企業41家,完成循環經濟試點企業13家。但從全市來看,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亟待提高。

3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應采取的對策

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市場化,就可以解決“兩種模式”弊端,在一些企業中,在觀念上還沒有認可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的意義,這就使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市場化進程緩慢,就難以形成城市環境治污的優勢,這就不利于城市環境治污與社會管理的發展。

3.1環境污染治理要加強法制建設目前,中國開展了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工作,這種工作的開展,可以引導和推進環保服務的市場化,也可以對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起到促進作用,在城市環境治污中,對運營單位實行城市環境治理與社會治理污染問題,這樣就會對排污企業的環保工作產生動力,就會鼓勵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市場化發展。因此,在城市環境治污中,就需要加強法律層面的作用,尤其應加強對城市環境治污的立法調研,才能在城市環境的污染中,盡快建立具體和專門的法律制度,才能夠利用法制的優勢,來嚴格制定城市環保污染治理與社會的管理,才能為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市場化提供法律保障。

3.2環境污染治理要建立激勵政策在現行的政策體系中,扶持和鼓勵環保與社會管理發展的政策還不完善,因此,應該在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上為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加大企業的治污能力,就會提高城市環境治污企業的積極性,就會使城市環境污染與社會管理服務盡快實現市場化。就可以使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得到良好的發揮,可以在經濟上發揮規范城市環境污染的治污市場,才會使政府和治污行業制定合理的運營服務費用,通過治污企業形成競爭性的定價機制;才能使治污企業在稅收上得到優勢,就會有利于使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單位獲得減免稅制度。

3.3環境污染治理要采取雙贏機制環境污染治理要采取雙贏機制,應加強組織機構建設和科學技術的創新投入,才能提高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社會管理的能力。使城市環境治污的市場空間得到擴展,才能使城市環境治理采用雙贏機制,使其得到健康發展,城市環境污染治理,需要平衡雙方的利益,才能使城市環境治污企業在優化管理、節約成本、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得到較大的空間,既有利于用戶,又發展了自己。才會使城市環境治污企業的運營市場,得到認可,才可以實現城市環境污染治理與排污企業的雙贏局面。

篇(8)

1 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現狀分析

據某些國際環保組織以及經濟團體和專家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當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同期GDP的1%至2%左右,才能在發展的同時對環境污染也控制得當。為使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同期環境投資成本應占同期GDP的3%至4%。縱觀世界各國情況,以發達國家為例,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其GDP總值普遍在3%至5%。但是反觀我國,2000年時,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比剛剛超過1%,目前約占2%左右,雖然比例增加,但是環境問題卻越來越嚴重,明顯對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量不足,環境治理投資占比GDP總值偏低,目前我國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投資也僅僅是控制環境惡化,并不能達到治理和改善環境污染的水平。

2 我國環保投資結構分析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投資的統計方法,我國的環境保護投資結構主要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治理工業污染源投資。燃氣工程建設、供熱設備、給排水工程建設、景觀工程和環境衛生五個方面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資主要針對的項目方向;工業污染控制投資主要針對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水、廢氣、廢物、噪聲等等。

3 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情況分析

一直以恚我國城市基礎設施明顯較為薄弱,并且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化迅速擴張,這都與如今的建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已經初具規模。縱觀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發展,城市環境基礎設置建設一直占有重要的戰略性地位,資金投入量、占環保投資總額比例都是最好的印證。

4 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情況分析

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是主要來治理工業企業已經生成的污染,尤其現在形成的區域化污染嚴重,對重點污染企業也要加強整治,要將廢水、廢氣、廢物、噪音等等多項污染情況重視起來,這關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霧霾天氣的持續惡化,再加上海洋污染問題的嚴重影響,在這樣嚴峻的環境問題面前,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應該逐漸作為核心領域置身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之中。但是,當前的情況來說,由于預算機制、監督管理機制等等缺乏科學性和有效性,因此我國環境污染投資方面仍然存在弊端,難以達到應該有的效果。

一定程度而言,增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同時,建設生產投資固然將減少,那么經濟發展速度將減慢,因此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資金挪用、擠占的情況比比皆是,資金用來增添設備、人頭費,增加產量,增加經濟增長步伐,卻忽視了對污染的重視和治理。

此外,我國現行的官員考核晉升制度中,往往大多數是以經濟利益、經濟發展、形象工程等等為基準,缺乏有效科學的監督管理機制,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環境問題。

事實情況而言,增加污染治理投資,很大程度上能夠節約資源、能源,也促使企業在生產技術方面的革新,也增加了環保企業的經濟效益,有效遏制環境問題對今后企業和人民生活的影響,真正的從社會角度出發,提升環境水平和社會效益。

5 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措施及路徑分析

5.1 優化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使用方向

5.1.1 適當調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重心

環境保護作為公共事業,平衡環境污染控制投資的各個方面是關鍵。多年來,我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水平遠遠高于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其所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比重過大是環境污染難以遏制的又一重要隱患。建議環境污染控制投資傾斜到工業污染方面,加強和保障環境污染控制設施在資本投資方面的正常運行。此外,要積極鼓勵清潔生產,鼓勵和促進企業產品從材料選擇、工藝設計、技術創新、生產管理等等多個方面綜合提升,盡可能消除在生產前和生產過程中的工業污染,實現源頭治理和過程管理。

5.1.2 優化環境污染治理經費預算項目,健全投資決策的可行性論證

對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要逐步進行縮減,在環境污染治理經費方面要逐步清除與環境不相關的城市供熱、燃氣、建設工程等部分項目,鼓勵增加對環境污染有直接影響的項目內容,如:醫療廢棄物處置、危險物品處置等,同時盡量增加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費,對污染治理設施高效運轉提供有效保障,剔除環境治理中的不合理投資。在投資決策方面要具有科學性,結合實際情況,實事求是。

5.2 提高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使用效益

5.2.1 完善有關環境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體系

目前《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要建立和完善排污權交易法規、公眾環境污染治理消費法律法規、與環境污染治理投融資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確保社會資本參與環境污染治理領域的法律法規等,同時培養一大批素質好、執法強的人才隊伍,保證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工作的順利進行。

5.2.2 建立環境污染治理開支賬戶,實行專款專用

環境治理的地位要逐步的與教育、工業、科技等看齊,并且不斷加強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資與人力、物力、資源的投入,環境污染治理開支賬戶范圍要囊括以下幾個方面:污染治理、污染控制、環境污染檢測、環境評價、審計等。賬戶的設立,能夠更加清楚的記錄資金的動態,避免挪用或擠占。

5.2.3 提高環境污染治理設施的技術含量

積極鼓勵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的研發和設備的更新換代,增加這兩方面的資金投入,對新藥劑、新材料的開發資金要保障,環境污染治理新設備的檢驗以及推廣要及時,對污染防治的核心科技要積極推廣,先進企業對污染治理技術、設備、措施的應用情況要多加宣傳,營造環境治理的積極氛圍,培養綜合性高科技專業人才,有效提升環境治理設施技術含量。

5.3 構建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雙聯動機制

5.3.1 加大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財政投入力度,完善政府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預算編制

環境污染治理的公共物品屬性使政府宏觀調控成為必然,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政府要做好資金投入的引導工作,環境治理法內容修改方面要增加環境污染治理投入內容,做實“環境污染治理”科目,將環境財政體系盡快建立起來,環境污染治理經費增長機制要積極建立起來并且保證長期穩定,構建環境污染治理支出與GDP財政收入增長的雙聯動機制:將政府當年財政收入向環境污染治理投入方面做出支持和傾斜,各級財政預算中關于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要保證其增長幅度與財政總支出保持一定比例,保證環境污染治理的經費支出,同時滿足當前環境污染治理需求,使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方面能夠進行良性可持續的發展。

5.3.2 改革與環境污染治理相關的稅費制度

擴大排污費用征收范圍,對于排污費的收取標準方面要逐步提高,排污費制定時可以以環境治理費用為標準并高于環境治理費用,以此間接的達到對環境污染預防的最終目的。將以往污染補貼形式改為資金上繳政府進行統一管理支配,避免資金截留、擠占。對治理污染設施加速折舊,鼓勵環保設備生產企業并進行政策性優惠。完善稅費制度,試推行城市垃圾稅、水污染稅等,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推動環境污染治理投資與經濟發展雙贏。

參考文獻

[1]翟春寶.關于貴州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分析與思考[J].環保科技,2011(04).

篇(9)

關鍵詞:

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管理;對策分析

1引言

環境污染治理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為引起環境污染的因素非常的多,必須對污染有個全方面的了解之后才能夠對污染有比較好的治理。雖然我國加強了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但是依然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模式進行環境污染治理,這種管理模式已經不太適合當今社會污染的情況治理。管理模式應該改變。本文就針對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進行對策分析。

2當前環境污染治理的工作狀態

2.1對工作不重視,工作程序不規范

因為現在的環境污染問題,導致了很多問題的發生,人們才開始關注對于環境的治理工作。但是大部分人對環境的治理工作依然不上心,沒有一點責任感和危機感,政府方面對于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當中的工作過程監管不到位,導致很多的工作不到位,在環境污染管理當中雖然有很多比較好的政策,但是沒有把好的政策落實到位,在進行工作中困難加大,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理效果。

2.2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比較為落后

城市中的園林建設景觀在城市當中的建設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夠讓城市中的居民有著比較好的感官享受,還能夠緩解空氣當中的污染,還能夠改善城市的居住環境,提升居住品質。但是我國的城市規劃中,對于園林景觀的建設沒有足夠的重視,之加強對于城市經濟的發展,而不關心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愛,一味地加強商品房的建設,對于城市土地資源的過度利用,導致很多的住宅樓層間距非常的小,無法進行綠化活動,導致空氣無法得到精華。我國現有的城市園林景觀建設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人們的需求。城市園林景觀建設的缺乏在未來會是限制城市發展的一塊絆腳石。

2.3污水不能夠得到比較好的處理

城市的污水處理在城市污染治理工程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市污水一般由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城市徑流污水組成。其中對于城市生活污水的處理是非常的有必要的。對于生活污水的處理一般都是由城市的地下污水處理管道排到污水處理廠,因為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能夠在經過污水處理過程之后,去掉污染物。這種水在一般的情況下都能夠進行循環使用。工業廢水由于其中含有重金屬污染物,必須經過全面的處理和檢測才能夠排出。因為一旦處理不及時,那么他對人類的危害是不可逆的。城市徑流污水大多數是由雨水或者雪融水等組成,污染程度不大,經過簡單的處理之后就能夠進行排放了。

3環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策略分析

3.1做好城市的規劃工作,建設完善的環境污染治理的基礎設施

再進行相應的城市規劃工作時,把城市環境污染治理放在工作的主要位置,提早做出對于城市中污染處理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對于工業區的規劃做好工業區內污染物排放的工作。盡量避免在主體工程已經建設完成之后,才開始考慮環境污染的處理,建設相關的基礎設施。造成整個工業區生產生活上的延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對于城市規劃過程中,要綜合的考慮城市中的環境問題,讓城市的環境污染治理工作跟上城市發展的腳步。只有合理地進行城市規劃,有效利用城市空間,加大城市綠化力度,加強城市公園建設,出臺節能配套措施和相關的優惠政策,鼓勵開發、生產和應用綠色建筑技術和產品,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環境問題的出現,為城市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

3.2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環境汚染管理體系

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相關責任機制。在環境污染管理體系建設時,最重要的就是在進行工作過程中,各部門知道自己負責哪一項工作。所以相關的部門要對工作部門進行責任的明確,真正的把每一個崗位都落實到相關的責任部門,確保每一個崗位的工作都做到位。建立好相應的追責機制。使每一個工作人員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保證工作的進行。才能夠使環境污染的治理達到預期的效果。

3.3提高対于環境方面的認識,充分調動資金儲備

目前我國的環境治理前景不容樂觀,絕大多數的人對于環境治理方面的工作都不太重視,因此,我們必須加強人們對于環境污染治理重要性的認識。政府部門應該觀念的宣傳工作,逐級進行宣傳活動,使觀念深入人心,同時應該加強資金在環境管理方面的資金注入,加強對于環境污染治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對污染的處理能力。

4結語

當今社會在不斷的轉型,進行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在進行轉型,過了破壞環境拉動經濟的階段,面對越發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國已將在對環境污染進行大力的治理活動。想要人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經濟發展向著健康的道路邁進,就必須做好對環境污染治理的相關工作。

作者:陳祥 單位:江蘇方正環保設計研究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王斌.環境污染治理與規制博弈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

[2]董文福,傅德黔,努麗亞.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的發展及存在問題[J].中國環境監測,2008(4).

[3]劉超.管制、互動與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

篇(10)

1 引言

生態環境的好壞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程度密切相關,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和工農業的逐步實現現代化,環境保護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生態環境也逐步惡化,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國內外已有學者對環境污染與治理問題在理論上進行了積極探索與研究,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起到了有益的幫助。但部分研究未能緊密結合當前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因而其應用價值較為有限。本文吸收國內外最新的低碳經濟思想,運用數量經濟學方法對環境污染與治理問題進行研究,并對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和治理問題進行定量分析。

2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環境污染問題

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的發展模式,是以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為目的的規制世界發展格局的新規則。當今世界,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

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工作力度,制定了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為進一步做好節能減排工作,發展低碳經濟,推動持續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未來幾十年,世界能源資源需求和生態環境壓力將大幅上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地球有限承載能力的矛盾將日益尖銳。全球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迫切需要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我國經濟發展后勁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下大氣力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因此,發展低碳經濟、轉變發展方式是我國的必然出路。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危機的根本出路。

3 環境污染與治理的的數量分析

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環境污染和治理問題,并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污染與保護問題顯得愈發迫切。因此,本文選取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和國內生產總值三個指標,從《中國統計年鑒》查得各指標2000-2009年度相應數據,并對我國環境污染和治理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進行回歸分析。

為方便分析,分別記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指標為X1,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指標為X2,國內生產總值指標為X3;lnX1,lnX2,lnX3分別為其自然對數形式。

3.1 環境污染與治理水平對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

為定量研究環境污染對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以及環境污染治理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本文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因變量,其余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如下回歸分析,可以構建環境污染與治理水平對經濟發展程度的影響的回歸分析模型(1):

lnX3=8.43-0.16lnX1+0.62lnX2 (1)

t=(3.85)(12.09)

R2=0.997,DW=2.04。

經過檢驗,可知模型(1)可以通過計量經濟學檢驗,符合回歸分析假設條件。結果表明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兩個指標,均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產生影響,且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發生次數對經濟發展產生阻礙作用,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則對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當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發生次數每增加1個百分點時,則GDP增長量則會降低0.16個百分點。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每提高1個百分點時,GDP增長量則會提高062個百分點。

盡管環境污染破壞事故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都會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但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要遠遠超過污染破壞事故的負面作用。因此,我國應該在降低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發生的同時,也要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投資,維護和諧、健康、穩定的生態環境,保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2 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污染與保護的影響

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顯然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和水平也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的質量。同時,對環境破壞事故等生態環境污染行為治理措施,也與生態環境的好壞息息相關。因此,本文將對經濟發展程度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水平,對環境污染程度構建回歸分析模型進行數量研究,可以構建經濟發展與污染治理水平對生態環境污染影響程度的回歸分析模型(2):

經過檢驗,可知模型(2)可以通過計量經濟學檢驗,符

合回歸分析假設條件。結果表明,GDP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均對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的發生水平產生影響。但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會降低環境污染破壞事故發生程度,減少環

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而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則會伴隨GDP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即經濟社會發展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引發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當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每提高1個百分點時,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就會相應減少2.26個百分點。當GDP每提高1個百分點時,則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次數就會相應增加4.24個百分點。

盡管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水平都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的好壞,但環境污染事故發生次數則會由于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程度的提高而相應降低,也會由于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持續惡化,并且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要遠超過污染治理投資的正面作用。因此,我國不僅應當繼續加大對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投資,同時也應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低碳經濟發展道路,降低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 對策建議

4.1 發揮公眾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公眾在環境和資源管理中的缺位,是當前中國環境管理體系中的最大缺陷。只有公眾真正關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才能更好的參與環境污染和治理,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要全面強化環境法律監督,重視普通公眾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提案、議案的辦理工作,自覺接受監督,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4.2 媒體加大低碳宣傳倡導公眾低碳生活

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是公眾了解當前社會形勢接收社會信息的重要媒介,在引導公眾低碳經濟模式下合理的消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背景下,公眾對媒體的依賴越來越明顯,廣告宣傳也因此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對人們的學習型消費造成巨大的影響,從而指導消費者進行低碳消費。

4.3 政府自身低碳化運作發揮新型污染監管職能

在發展低碳經濟社會中,政府自身也要進行低碳化運作,政府行政活動的過程本身也是碳排放的過程,在建立低碳社會的過程中,政府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積極行使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監管職能,將低碳的理念貫穿于各種行政行為,行政立法、行政決策與行政決定等都要符合低碳發展戰略的要求。

4.4 企業進行低碳設計提供低碳產品和服務

企業承擔著社會生產的重大責任,企業實現低碳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必須使用污染處理系統,減少“三廢”的排放,通過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減少能源消耗尤其是碳化能源的消耗,積極開發和探索可替代、可回收的材料。環保型企業要研究低碳生產工藝,進行技術革新,從而實現生產領域的低碳化、生態化。

參考文獻

[1]袁男優.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10,(2).

[2]李洪琪,徐志強,廉潔.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J].內蒙古環境保護,2006,(2).

[3]王忠民.中國現行排污權交易存實現困境易引發環境問題[N].經濟日報,2010,(3):16.

[4]李奎.環境污染問題博弈分析[D].鄭州大學,2008,(6).

上一篇: 施工管理難點 下一篇: 系統工程項目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大全日本一片 | 午夜福利100在线少妇 |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亚洲免费青草视频在线 |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 亚洲性爱免费视频在线 |